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各地积极推进社会管理整体创新
各地积极推进社会管理整体创新全国确定35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中国平安网12月7日消息探索"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创新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新模式,积极落实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破解"两新组织"和互联网虚拟社会管理难题......今年以来,各地认真贯彻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精神,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解决突出治安问题为突破口,以创新体制机制为保障,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和新成效。
记者从今天召开的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推进会上了解到,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社会管理创新提到检验和衡量党委政府执政能力及科学发展水平的高度来对待,树立"发展是政绩、社会管理也是政绩"的理念,用抓经济建设的劲头抓社会管理。
各地专门召开省(区、市)委常委会或全省(区、市)综治工作会议、综治委全会、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推进会等进行研究部署,许多地方成立党政领导亲自挂帅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扎实有力地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各地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纷纷制定了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实施意见或方案。
北京市出台《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行动方案》,重点围绕社会保障体系、社会组织服务管理、互联网等新媒体管理创新6个方面、34项重点工作,提出了具体措施和要求。
天津、河南等地把各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任务逐一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单位,明确责任。
各省(区、市)及综合试点地方的政法委、综治办会同发改委等部门进行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建议,提出了一批社区管理项目,积极争取纳入"十二五"规划立项建设。
据介绍,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委确定了35个市、县(市、区)作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并制定了《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指导意见》,细化了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
从中央到各省(区、市)、地市、县(市、区),层层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下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或指导意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及时总结经验、培育典型,推动了试点工作有序进行。
街道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经验材料
街道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经验材料街道社会管理是城市社会管理的基础,也是最直接服务于居民生活的管理形式。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街道社会管理任务越来越重,面对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社会管理的需要,街道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必须进行创新。
一、从管理主体上进行创新街道作为城市社区的管理主体,必须具备较强的凝聚力和组织力,才能更好地履行社会管理职责。
街道管理必须涵盖基层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对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实行管理,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居民的合法权益以及市容、市貌的美好,使之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街道管理要创新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街道社区管理要不拘小节、务实高效,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推进社区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实现社区信息化平台的互联互通,并积极引入社区智能化管理平台,更好地实现街道社区的精细化管理。
二、从社会调查普查上进行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街道对居民的需求和服务也发生了变化。
因此,街道社会管理要依靠科学技术手段和现代管理方法,积极推进社会普查和调查工作,对社区各项服务、发展等情况加深了解,进而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
同时,街道社会管理需要创新社会调查手段和技术,采取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更好地分析居民需求、识别服务需求,加强社会调查和分析工作,切实提升街道社会管理工作的水平。
三、从组织机构上进行创新街道社会管理工作的有效执行需要一个强大的组织机构。
街道应当建立起便捷的信息交流和传递机制、组建一支高素质、实干能力强的工作队伍,重视组织架构的优化,加强管理机构和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切实掌握社区各方面的管理信息、流程,协调管理工作。
街道社会管理必须结合社区发展的实际需要,创新组织机制,加强人才引进、职业培养培训等举措,建立起扁平化、多元化、积极引导和主动有序协调的工作模式,更加完善街道社区管理的组织机构,为社会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政府社会治理机制创新
政府社会治理机制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需要在社会治理中寻求更有效的方法和机制来解决问题。
政府社会治理机制创新,是在有效管理现有问题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实现社会治理目标的重要手段。
一、政府社会治理机制概述政府社会治理机制创新是指在政府主导下,对社会治理机制进行完善和创新,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和质量。
政府社会治理机制有以下三个层面:(一)垂直层面:政府层面的社会治理机制。
政府主导的社会治理机制,包括各级政府部门、派出机构及其管理模式、政府间协调机制等。
需要注重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信息共享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有机衔接和高效运作,促进社会治理工作的全面、协调、高效。
(二)水平层面:社会层面的社会治理机制。
社会层面的社会治理机制,包括社会治理主体之间的协调机制、多元化的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组织、社区组织等。
需要注重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联动、协作和协调,实现各方资源优化共享、力量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推进。
(三)纵深层面:制度层面的社会治理机制。
制度层面的社会治理机制,包括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管理制度、规范制度等。
需要注重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和质量,不断改进和适应社会治理的需要。
二、政府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的意义政府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首先,在社会治理问题严重且复杂的背景下,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可以提高治理效率和质量。
其次,在多元化的社会组织和公共服务组织的发展下,政府社会治理机制创新可以促进各主体之间的协调和互动。
最后,在治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下,政府社会治理机制创新也可以不断适应社会治理需要,推进社会治理系统的发展。
三、政府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的实践案例政府社会治理机制创新需要实践和探索。
下面介绍三个政府社会治理机制创新实践案例:(一)东莞市"两新"组织社会治理创新针对新经济和新业态发展迅猛的特点,东莞市"两新"组织社会治理创新试点。
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社会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组织、社会秩序、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逐渐显现出一些弊端和不足,迫切需要进行社会治理创新,以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本文将就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性、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创新的方向和路径进行探讨,旨在为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社会治理创新不仅仅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必然。
社会变革日新月异,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 提高社会管理效能。
社会管理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和谐,创新的社会治理模式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提高社会管理的效能,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社会建设的有效推进。
2. 增强社会参与意识。
社会治理创新可以通过引入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等多方参与的机制,激发社会力量的创造性活力,实现社会治理的共治共享,增强社会参与意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3. 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
社会治理创新能够适应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需要,推动社会快速发展和进步,为社会的长治久安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二、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尽管社会治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1. 体制机制不完善。
现行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相对僵化,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变革,制约了社会管理的创新和提升。
2. 信息化程度不高。
社会治理中的信息化手段和技术应用相对滞后,信息沟通和共享不畅,阻碍了社会治理效率的提升。
3. 社会组织发展不均衡。
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各类组织发展不平衡,社会组织的参与度和影响力有待提高。
三、创新的方向和路径为了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是必然的选择。
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尝试:1. 推动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加强对社会治理机制和体制的改革,建立健全创新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权责清晰、协调高效、社会参与广泛的治理机制,提高社会管理的协同性和整体效能。
社会建设管理的体制创新与机制优化
一是研究组建统一的社会建设与管理协调服务机构。
统一的社会建设与管理协调服务机构名称为“上海社会发展咨询委员会”,由相关政府部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城市街道和社区代表等组成。抓紧制订《上海市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实施纲要》,制订社会建设的评估指标体系,定期评价分析我国的社会建设与管理工作,并提出相应建议,供市领导决策参考。
政府主导是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前提下,把应由社会自治或共建的事情全部交由社会组织办理。市民参与主要是指通过一定的制度保障市民个体和市民组织(机构)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公民应是社会管理的主体。社会支撑主要包括公共财政体系的支撑、社会组织的支撑、社会环境的支撑,同时还包括对维护社会稳定、社会有序运转的自我调节和迅速反馈等社会机制。
社会管理的主体和对象,归根结底都要落实到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身上。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从当前的形势看,主要应在如何充分保障社会公民基本权益的实现,以及如何使社会秩序得以有机、良性的运转自如。这就需要建立和健全体现公民权益的反映机制、沟通机制、协调机制和快速灵敏的社会政策调整机制。我国有许多社区已经在这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需要总结、提炼和推广。有的城市在重大政策和法规出台前召开听政会或在网络上广泛征求公民意见,有的城市也建立了类似许多统一的城建服务热线等,包括在一些城区推行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等,这些都需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上海社会管理统一的政策体系和执行制度。
(四)充分发挥基层自治组织(居委会和业委会)的重要作用
我们要积极探索业主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的权益协调关系,根据不同社区类型,创建相适应的不同协调模式。一类是国际社区性的,一类是以商品房为主的大型居住新区,还有一类是以售后公房为主的市区老住宅区。我们既要充分重视居委会的自治作用,也要加强对业主委员会在当前新形势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借鉴北京经验,业主大会试行法人注册。要加强对业委会主任和成员的专业培训,可以增设业委会秘书专职,与扩展社区就业,重视发挥业委会作用等紧密结合起来。同时,结合扶持“枢纽型”社会组织,发挥这些组织在“托管”或“指导”及参与基层自治组织的重要专业型作用。
社会治理创新与体制机制改革思路
社会治理创新与体制机制改革思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治理的问题已经逐渐显现,如城乡差距、收入分配不平衡、环保问题等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进行社会治理的创新和体制机制的改革。
一、社会治理创新的思路1.强化社区治理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一种基础形式,它通过组织社区居民进行治理,可以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
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对社区治理的支持和帮助,让社区居民参与其中。
同时,加强对社区组织的管理和监督,提高社区治理的效果。
2.推动民主参与民主参与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之一。
政府应该在重要的公共问题上尽可能地增加民主参与的机会,让人们直接参与到决策过程中。
比如,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公众听证会等方式,充分听取各方面的声音,让决策更加民主、透明。
3.加强信息公开信息公开是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桥梁。
政府应该建立信息公开制度,让公民了解政府的工作情况和决策过程,以保证社会治理的公正和透明。
4.提高政府公信力政府应该加强自身的廉政建设,打造更加公正、透明的政府形象。
同时,政府应该加强对各种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公民的安全感和信任度,以便更好地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二、体制机制改革的思路1.加强法制建设法律是社会治理的基础。
政府应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法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同时,政府还应该建立更加完善的司法机制,保证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2.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政府应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从简单的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
例如,政府应该更好地发挥协调作用,引导各方面共同参与社会治理,互相支持,共同协力解决问题。
3.优化分权管理政府应该加强对下级政府和组织的分权管理,让下级政府和组织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情况,处理当地的问题。
同时,下级政府和组织也应该有足够的自主权,以便更好地服务当地的公民。
4.加强党政机关的纪律建设党政机关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应该加强党政机关的纪律建设,强化对党员和政府工作人员的纪律要求,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
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法治化论文
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法治化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问题比较突出。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成为新时期我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全面健康发展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对此,文章分析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法治化的重大意义,社会管理创新法治化的基本内涵以及创新法治化的实践。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管理创新;法律体系;法治化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法治作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最重要的机制,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担负着重要使命。
如何适应社会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法律机制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职能作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法治化的重大意义社会管理创新法治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还很突出。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注重运用法律手段和机制,兼顾和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必须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法律的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作用,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社会管理创新法治化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
这一治国方略的贯彻落实,要求社会管理创新必须通过法律来推动、引导和保障。
社会管理创新法治化,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
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制度:加强创新引领,打造全方位管理体系
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制度:加强创新引领,打造全方位管理体系2023年,面对着日益复杂的社会治安环境,我们深知单一的管理手段已不足以满足社会治理对行政机构的需求,急需一个全方位的管理体系来应对各种复杂情况。
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制度。
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制度的含义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制度是由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协作,集合各种管理手段,实现对社会各方面整体治理的一种综合性制度。
从过去一些短板管理手段,如单一的执法、单一的安保管理等,逐渐演变成了多元化、个性化管理手段的集合,从而实现了对全方位的社会治理。
这种治理模式既可以统筹协调整个社会的治理,也针对特定需求目标实现精准治理,从而达到更加高效、科学和便捷的社会治理目的。
现在,我们的社会安全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变化,如公共安全事件的突发式增多、难以预测的复杂性、治理的时空限制等一系列的问题,也就越来越需要一个更为完善和前瞻性的社会治理综合制度。
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制度的优势综合治理体制的建立,使我们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从而更好地面对和解决社会管理方面的各种问题,它有许多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1. 可以更多地尊重社会自然规律:传统的治理方式通常是比较单一的,不必要的干预可能会带来社会的不稳定,或者是无法达到预期结果。
但是,综合治理模式通过了解本地区的社会历史、人口分布、产业结构等结论,可以更加科学地运用多种手段来实现社会治理目的。
2. 能够实现多元化管理:综合治理模式可以整合多种不同的管理手段,如监管、执法、安保等,这样可以让各种不同管理手段之间相互协调,实现真正的多元化管理模式。
从而使得社会治理的管理破旧立新,逐渐向多元、开放、协调、合作的方向转化。
3. 改善政府和市民之间的关系:传统的单一管理模式通常会被视为利益捆绑或是权力垄断,给政府和市民之间的关系带来了一定的隔阂。
而综合治理模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让社会各界参与治理,从而实现政府和市民之间的互动,让政府打造一个更加拥有亲和力的服务型政府形象。
张明: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加快基本实现现代化步伐
张明: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加快基本实现现代化步伐编者按: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社会建设,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苏州大学张明教授对苏州社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进而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治安体制改革以及社会工作体制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市委明确提出,我市要率先探索走出一条符合时代特征、具有苏州特色的基本实现现代化之路,力争到201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保证在时序进度上早于全省、快于全国,在实现程度上高于全省、优于全国。
一般认为,现代化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特殊社会变迁过程,是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主要内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现代化不只是经济指标的现代化,还包括社会建设的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先后抓住农村改革、乡镇企业发展、浦东开发开放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等重大历史机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社会建设不断加强,城乡发展更趋协调,基本上形成了政事、政企分开的机构管理体制和“四位一体”的社区管理体制,并积极探索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构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防控”体系。
但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社会管理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政府职能的转变还不到位,政府缺位、越位、错位的现象依然存在;城乡分割、城乡分治的局面还没有完全破除;基层政府疲于应付来自上级的任务,对下提供的服务偏少。
二是在社区管理体制方面,传统的多头、分散的社区管理模式的影响尚未彻底消除;社区管理法律规范不够配套;社区功能扩张而相应的管理投入滞后;现行的城区区街管理职能和体制与城市建设要求不够协调;社区居民的归属感不强、参与社区管理的意识淡薄。
三是在城市管理体制方面,城乡结合部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如何建立和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仍需积极探索。
四是在户籍制度方面,现行户籍制度与生产要素的快速流动,尤其是流动人口规模迅速扩张的现实还不相互匹配。
2024综治年度工作计划
2024综治年度工作计划引言:综治工作是指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框架下,通过加强公共安全防控体系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和社区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工作。
综治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工作,需要综合运用法治、科技、教育、就业、医疗、环保等多种手段,综合运用社会、政府、企业、公众等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实现社会治理的全面、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2024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一年,也是深化综治工作的重要之年。
为了更好地应对社会治安形势的挑战,我制定了以下的综治年度工作计划。
一、加强公共安全防控体系建设1. 完善公安机关力量布局,加强警力资源配置,提高公安机关的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
2. 推动公共安全技术装备升级,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提升公共安全防控能力。
3. 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信息共享机制,促进各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
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1. 加强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打造现代化社会管理体系,提高社会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2.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积极推行“互联网+综治”模式,提高综治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程度。
3. 加强与公众的互动交流,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发挥公众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三、加强社区治理1. 完善社区治理机制,加强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作用,培育和发展社区治理的力量。
2. 加强对社区警务工作的支持,推行社区警务与社区民主管理相结合的模式,提高社区治理效能。
3. 加大对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四、加强社会治安宣传教育1. 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遵法意识。
2. 持续开展打击犯罪活动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警惕性和防范能力。
3.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公众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五、加强社会治安应急能力建设1. 加强社会安全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及时掌握社会治安形势的动态变化。
2. 加强应急处突能力的培训和演练,提高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的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浅析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创新
浅析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创新摘要:社会治理创新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我国自2013年提出社会管理创新体系以来,逐步开展社会工作在社会管理方面的创新研究。
对于社会工作介入管理社会创新的路径和空间,许多学者进行了理论探讨。
大多通过政府服务合同在基层社区开展。
关键词:社会工作;创新社会治理;文献综述二、社会工作与创新社会治理1.“社会治理”理念的提出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变革和改革不断深入,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日益突出,现有的社会管理理念已不适应当前的社会现实。
2013年,我国提出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四项战略任务,即完善社会管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完善公共安全体系。
专业专业的社会工作每个人都可以有效地介入其中并发挥独特的作用,这意味着现代社会秩序思维和我国管理模式的积极转变。
二、“社会治理”与“社会治理”社会管理是以政府为管理主体,通过行政手段,协调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规范社会秩序,防范社会威胁,确保社会运行的良性条件和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居民生存与社会发展。
社会秩序强调治理主体多元化,即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社区等主体通过平等合作、对话、协商、沟通等方式共同参与,矛盾突出、威胁频发等现象旨在治理和规范,最终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维护社会成员的最大公共利益。
与两者相比,社会治理重在政府,即一个主体运行社会;社会秩序强调由多个参与者共同治理社会。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秩序,是一个从集权到分权的过程,从简单的行政管理到多方合作管理,即主体多元化的过程,包括直接参与社会生活的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个人,等将成为新的管理机构。
三、“社会工作”与“创新社会管理”的兼容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研究有效的社会管理方法,促进社会管理技术在自下而上社会的融合,是新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会工作组织作为重要的行动者在社会领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提供专业的方法并发挥重要作用。
试论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性
试论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性作者:刘维芝来源:《中文信息》2020年第08期摘;要:新形势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社会治理创新已逐步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满足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发展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都要求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关键词:治理;创新;管理中图分类号:D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8-0-01社会是国家的基石,那么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至关重要的方面无疑是社会治理创新。
国家治理体系是必须在党坚强统一领导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一系列制度组合,彼此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协调、紧密相连的。
在这些一整套治理体系中,社会治理体制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社会治理创新俨然已成为我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新时代,加快社会治理创新,建立配套的体制机制不仅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必然所在,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我党提高执政能力的必然选择,在新时代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要求推进社会治理进一步创新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以及城镇化的飞速发展,面临世情、国情、社情的变化,我国社会各阶层社会利益分化更加,社会结构变动加快,同时社会动力、活力进一步增强,社会发展环境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
第一,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发展,市场配置资源流动性加强、市场个体的一系列变化逐步影响到社会许多领域,对传统社会发展观念发起挑战、社会生产秩序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发生相应的变化,对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第二,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新形势下城乡二元经济形态整合不断提速,城乡之间经济社会的各方面的连接日趋紧密,城市不断提升对农村资源的吸附力,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进城市就业,这必然对城市社会管理提出新挑战,给城乡社会管理带来很大压力,也容易导致社会资源利用不充分。
提出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提出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提出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在当今社会,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是各国都在探讨和努力实施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亟需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社会管理效率和效果。
本文将从创新管理体制的概念、意义和目标出发,对提出创新社会管理体制进行探讨。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指通过改变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机制,以达到提高管理效能和效果的目的。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要求在传统管理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现代管理理念,创造出适应社会需求和提高管理效率的新型管理体制。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包括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方面,通过创新管理方式、方法和技术,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提出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对于改善社会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推动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可以增强社会管理的透明度、公平性和公正性,有效防止腐败和不良行为的发生。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可以提升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增加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还可以激发社会创新活力,推动社会创新和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提出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目标是要打破传统管理的束缚,创造出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提高管理效率的管理体制。
具体来说,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目标包括:一是提高管理效率,加强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和智能化,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二是增强管理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建立公平、公正的管理体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管理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增强社会监督和公众参与,保障人民知情权和参与权;四是促进管理的协同合作,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企业、公民等各方的合作与共建,推动社会共治和共建。
提出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需要,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关键之举。
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区别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按照统筹兼顾、动态协调的原则,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完善社会管理体制。
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公民依法参与社会管理。
加强社会政策综合平衡,形成权责一致、条块结合、各司其职的社会管理新体制。
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加强源头治理,更加注重民生和制度建设,尽可能防止和减少社会问题的产生。
加强动态协调,更加注重平等沟通和协商,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加强应急管理,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化解消极因素,激发社会活力。
深入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坚持条块协同,加强基层管理和服务资源整合联动,推进网络化管理。
Q:什么是“体制”?体制一词在词典中的解释为:1.国家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的制度2.体裁;格局3. 艺术作品的体裁风格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也基本差不多,比较简单具体可以理解为:体制为制度的中间层次:制度,可分为三个层次:根本制度、体制制度和具体制度。
根本制度属宏观层次,是指人类社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如封建宗法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等;体制制度属中观层次,可以是某些社会分系统方面的制度,如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等,也可以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整体意义上的组织制度,如领导体制、学校体制等;具体制度属微观层次,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如财务制度、工作制度等。
Q:什么是机制?机制是什么意思?《现代汉语词典》是这么解释的:泛指一个系统中,各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功能。
多用于自然科学,mechanism 指机械和机能的互相作用、过程、功能等等。
社会科学也常使用,可以理解为机构和制度。
机制有多重含义,例如用机器制造的;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泛指一个复杂的工作系统和某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化学规律等等。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切入点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切入点作者:王仁宁姜书彬来源:《机构与行政》2012年第08期随着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思想观念变化,社会管理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
烟台市作为经济发展活力强、对外开放程度高的东部沿海城市,流动人口快速增长,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不断涌现,虚拟社会迅猛发展……这一系列经济社会领域的新变化,导致许多新的社会矛盾在烟台逐渐凸显。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成为烟台面临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编制部门作为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切实找准机构编制工作的切入点,树立新理念,明确新思路,开拓新领域,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了坚实的体制机制保障。
一、切实转变机构编制管理理念,确保与先进的社会管理理念保持高度一致机构编制部门作为政府组织架构的设计者,它的管理理念的先进与否直接决定着行政资源配置的合理与否,影响着社会管理创新推进的最终效果。
烟台市编办通过争先创优、学习培训等活动,大力加强部门自身建设,切实转变作风、转变理念,为提高服务社会管理的整体工作水平提供组织保障。
一是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
市编办以服务社会、服务民生作为机构编制工作新的着力点,寓全市机构编制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
二是树立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理念。
烟台市编办在本轮政府机构改革的过程中,大力搞好新设机构的审批评估工作,努力把好政府新设机构这一道关。
三是树立统筹兼顾、协商协调的理念。
在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烟台市编办理顺和完善了机构编制与人员、财政预算相结合的管理约束机制,加强了与组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确保了在工作中能正确反映和协调各种利益诉求。
四是树立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理念。
烟台市编办积极做好建章立制工作,梳理机构编制管理法律法规政策、建立健全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并通过组织学习培训,增强全市机构编制干部依法行政的理念,确保工作中能合法合理地处理相关人群的利益诉求。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是 将
三环节 食 品安全 监管所 涉及 的检 验检 测工 1 统一 交 由市 场监管 局下 属 的计 量 质量检 测研 究 院 担 ,同 时明确 疾控 中心 等卫 生部 门下属 单位 也可 j 供技 术 支 持 ;二是 将原 市无公 害农 产 品质量 监督 { 验 站 、 市 肉品卫生 检验 所 ( 市饲料 监测 所 )以及 1 水 产 品
几制 的 几 点 思 考 -
置 大部 门 制 。调 整 设
.
单位 。这一管理体制
如何有 待实 践检 验 。 索尝试 ,许 多城 市成
作为党 委 的高层 次议 地 区包 括社 会管 理在
成立 了市 委社会 工作 委员会 ;广东 省成 立 了社会 工作 委员 会 ,既是 省委 的工 作部 门 ,又是 省政 府 的职 能机构 ;宁波市 统筹 考虑优化 政法 、维稳 、综 治 、6 1 0 办 、流 动人 口管 理 等 ,按大 部 门制设 置 ,探索 党 委 、政 府层 面社 会 管 理机构设置 的新模 式。 二 是 强化职 责任 务 ,促进 社会 管理 部 门工作 大
域 ,社 会管 理新 问题 、新 矛盾 主要表 现在 基层 。社
法。
一
是 完善 社 会 管理 体 制 。宁 波 市 根 据 经 济 社
会发 展实 际 ,不断 调整完 善政 府机构 ,强 化政 府社
会管 理职 责 ,不 断推 进 以民生 为重点 的社 会建设 ,
3 2
暖蓬 墨藏霾 豳
任 ,并不断健全食品安全制度体 系 ,先后颁布实施举 报奖励 、事故 责任追究 、事故处置工作预案 、餐厨垃 圾管理等食品安全方面的规范性 文件 ,以进一步保 障 监管工作 。
关于开展社会管理创新试点的实施方案
关于开展社会管理创新试点的实施方案一、背景和意义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了快速增长的态势,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比如社会治理难度加大、人口老龄化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需要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
社会管理创新试点是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它旨在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运用新的管理手段,加快推进国内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的转型和升级,以提高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法治化和民主化水平,推动社会管理能力现代化。
二、试点范围和内容1.试点范围社会管理创新试点的范围主要包括城市和农村领域,试点地区包括一线城市、新型工业城市、特大型城市和农村地区。
2.试点内容(1)探索建立市级社会服务中心,实现社会组织、政府部门和企业之间的联动协作,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2)发挥社区自治的作用,加强社区内部自我管理和服务。
(3)加强政务公开,建立透明的信息公开机制,推动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和参与。
(4)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促进社会诚信。
(5)建立社会综合治理体系,实现城乡联动,打造和谐社会。
(6)建立地方性法规,完善地方立法制度,提高地方政府的自主权和决策能力。
三、试点实施要求1.政府要树立创新意识,鼓励人才创新,完善制度环境,加强政策引导。
2.要深入调查研究,充分掌握试点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3.要抓好组织领导,及时协调解决试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4.要加强社会宣传,引导广大市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试点。
5.要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复制试点成果,不断完善改进社会管理体制机制。
四、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社会管理创新试点的评估指标有:(1)社会管理服务质量。
(2)社区自治能力和社区服务效率。
(3)政务公开水平。
(4)诚信体系建设。
(5)社会综合治理能力。
(6)法律法规建设水平。
评估方法包括实地踏查、问卷调查、听取意见等方式,确保对试点成果进行准确评估。
五、结论社会管理创新试点是推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推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有效手段。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的状况 ,
完 善群众 坚 持在 党
益关 系 , 部 利益 和 拘有 机 结
、 扫
上 ,注 重管 制控 制 、轻视 协商协 调 ;在管 理 行 、监督 和咨询 等环节 中 ,站在社 会公 共利
措施 上 ,注 重事后 处 置 、轻视源 头治 理 ;在 益和 大多数 群众合 法权 益 的立场 ,公正 、有 管 理 手 段 上 ,注 重 行 政 手 段 、轻 视 法 律 道 效地 维护人 民群众 的基 本利 益 。三要完 善矛 德 。这 些 问题 与 我 国全 面建 设小 康社会 的总 盾 纠纷 排查 化解 机制 ,引导 群众依 法合 理表 体要 求是 不 相适应 的。虽然 以改 善 民生为 重 达诉求 ,使 群众 维护合 法利 益获得 机制性 保 点 的社 会 建 设 加 快 推 进 ,老 百 姓 得 到 了 实 障 。 四要探 索建立 社会 保 障体系 ,完善保 障 惠 ,但不 可 否认 ,我 国社会 管理存 在 不少历 公 民基 本权 利 的社 会政 策 ,确立平 等保 护与 史欠 账 ,涉及 群众 切 身利益 的 民生领域 仍有 特 殊保 护相 结合 的制度 ,对 弱势群 体 给予一
的基 础上 ,更 加注重 社会建 设 ,着力保 障 和 居 ,使广 大人 民群众共 享改革 发展 成果 ,促
改善 民生 ” 加强 和创 新社会管理 ,必须把保 进社 会 和谐 稳定 。只有 如此 ,转变 经济 发展 。 障和改善 民生作 为 出发点 和落脚 点 。只有着 方式 才能 获得持 续动 力 ,才 能实现 经济社 会 力解 决 民生 问题 ,大力推 进 以保 障和改 善 民 可持续发展 和人 的全 面发展 。 生 为重 点 的社会 管理 ,为经济 发展和人 民群
n 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
学习三中全会精神推进社会治理制度体系创新
• 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即着手考虑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议题。党的十八 大统一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强调必 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 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 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我们 认为,要完成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各项战略目标和工作部署,必须抓紧 推进全面改革。
1.社会矛盾与风险:为什么发展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
发展挑战不容忽视
2013-11-18
24
• 化解社会矛盾是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社会管理的根本目
的是促进社会和谐;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重在
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要求是创新有效预防 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胡锦涛同志论述化解社会矛盾
2013-11-18
各地加快创建社会组织孵化机制
2013-11-18
30
• 决定要求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 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 发挥作用。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 ,交由社会组织承担。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限期实 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重点培育和优先发 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 类社会组织,成立时直接依法申请登记。加强对社会组织 和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引导它们依法开展活动。
三,和谐社会具有调适性,能够增同减异。
在我国发展的黄金期和矛盾凸显期,尤为重要的是科学发 展,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增同减异”,凝聚民心民力, 规避发展风险。
2013-11-18
16
制度体系建设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避发展风险具有重大和 深远意义
王乐泉加强社会管理四条意见
把握社会管理规律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实现社会管理社会化法制化专业化信息化
王乐泉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既要立足于解决现实问题,又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正确把握社会管理创新的方向,在探索中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一要在强化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同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不断丰富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途径和形式,着力培育一批经济协作组织、公益互助组织、群众自治组织,有效地把群众组织起来,有序参与社会管理服务,实现社会管理的社会化。
二要坚持依法治国,把依法管理服务理念贯穿社会管理服务始终,注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更多的运用法律手段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现社会管理的法制化。
三要顺应社会事务多样化、复杂化的新情况,以社会管理科学化分工、专业化运作、职业化管理的新思路,深入推进专业平台、专职队伍、专门机构和专项机制建设,实现社会管理的专业化。
四要顺应信息化的时代潮流,大力推进社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积极推动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管理中的应用,在各个领域构建高效快捷的社会管理服务新模式,实现社会管理的信息化。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自泰安市2010年被列为全国35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以来,岱岳区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理顺职责关系,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与改善民生有机结合,卓有成效的创新实践在不断激发社会活力的同时,建立起衔接配套、整体联动、规范高效的社会管理工作新格局。
一、深化体制改革,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一)深化体制改革。
在深化区政府机构改革中,整合维稳力量,构建“调解大格局”。
一是成立区社会管理创新委员会,16名县(副县)级领导分别担任委员会主任或副主任,49个区直部门“一把手”为委员会成员,从全区抽调精干力量,集中时间、地点、人员、精力办公,以区委、区政府名义下发了《岱岳区社会管理创新实施方案》、《岱岳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项目分工》等重要文件,确保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顺利进行。
二是单独设置“区信访事项复查办公室”,规范信访复查工作,健全防范、排查、化解、巩固四项机制。
三是制定实施《关于健全完善四项机制切实做好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意见》,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新格局。
(二)优化机构设置。
区法院设立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庭,受理涉及未成年人权益的民事、行政案件;区检察院设立未成年人刑事检察科,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成立区人民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负责监督执行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
作;创新“诉调联动”工作模式,在区法院和6个乡镇设立“诉调联动办公室”,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联调联动,社会矛盾化解工作效果日益显现,得到了社会各界普遍认同。
二、转变政府职能,理顺职责关系
(一)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优势项目创新。
着力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民生,突出岱岳特色,实现与社会管理创新有机结合,在全国首推“平安救助”工程,推行“平安救助基金制度”,即采取行政事业单位捐资、社会力量捐助等方式,筹措资金100万元,创新设立了平安救助基金,制定出台了《岱岳区平安救助基金管理使用办法》,平安救助形成制度化和常态化,《人民日报》对此予以报载。
(二)理顺职责关系,提高政务服务效能。
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工作中,着眼提升政府效能,进一步规范社会管理职能权限,理顺区、乡、村三级综治平台职责关系。
一是整合公、检、法和区司法局的调解职能,建立起“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工作配合和衔接机制,实现大部门体制有机统一。
实施“调解优先”工作机制以来,提高了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能力,调解受理各类矛盾纠纷成功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加快了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进程。
二是实施“平安救助”、“青春护航”、“安居保障”、“关爱夕阳”、“回归新生”五大惠民工程,设立了社会矛盾化解、青少年服务管理、畅通民意渠道、基层基础建设、流动人口管理、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社区公共服务管理等17个“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政府服务效能。
二是
建立青少年舆情监测直报点,打造安置帮教平台,在泰安市率先开展青少年“零犯罪”社区创建活动,实行未成年人轻罪犯罪记录封存消灭制度,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中央综治委委员、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同志两次来岱岳区视察五类重点青少年服务管理工作,并给予了充分肯定,《中央政法动态》、《山东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简报》分别刊发了岱岳区的经验做法。
(三)转变政府职能,以管理促和谐。
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社会管理实效。
围绕“民声”,像抓经济项目建设一样,将每一个项目落实到具体的职能部门,时间具体到每月的上半月和下半月、项目具体到每一件事、责任具体到每一个人,实行了时间倒推、工期倒排、任务倒逼,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扎实有效开展,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均保持在90%以上。
三、探索运营模式,完善工作新机制
(一)健全完善“四项机制”。
按照事物发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进一步拉长社会矛盾纠纷调解的工作链条,在继续做好排查化解工作的基础上,向前延伸加强矛盾纠纷的防范措施,向后拉长狠抓化解效果的强化巩固,建立了社会矛盾纠纷“防范”、“排查”、“化解”、“巩固”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的四项工作新机制。
制订下发《关于健全完善四项机制切实做好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意见》,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协调,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新格局。
(二)探索“诉调联动”工作模式。
在不断深化人民调解、行政调处、司法调判“三调联动”工作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诉调联动”工作模式,制定下发《关于落实诉调联动工作机制深化社会矛盾化解的实施办法》,在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和6个乡镇街道中心法庭全部设立“诉调联动办公室”,在当事人自愿的前提下,设置民事诉讼“诉前调解”前置程序,引导当事人尽量走通过调解解决纠纷的路子,最大限度地防止矛盾激化,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联调联动共同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效果日益显现,得到了社会各界普遍认同,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双赢。
(三)完善“调解优先”工作机制。
在“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基础上,建立“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工作机制,在处理各类矛盾纠纷案件时始终坚持“调解优先”原则,减少矛盾对抗,节省司法资源。
区人民法院将调解贯穿于办案的整个过程,30%案件在立案阶段即得以调解处理,民商事案件调解撤诉率为50%,进入执行程序的案件中有17%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区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民行申诉案中,根据当事人自愿和解的意向,积极协调当事人就申诉案件自愿达成和解协议,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司法理念;区公安分局建立完善涉法联合调解制度,对治安案件和轻微刑事伤害案件,分别邀请“人民陪裁员”及相关部门介入,共同在派出所“联合调解室”调解,调解成功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
区司法局与区涉法诉求工作指导站联合,在矛盾纠纷调处工作中积极推行律师介入机制,加大了涉法涉诉案件的调处力度,调解成功率始终保持在
98%以上。
四、强化载体建设,推进社会动态协调体系创新
(一)建立健全纵向贯通、横向互补的组织网络。
以综治工作中心建设为依托,成立区、乡两级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区乡两级调解中心;以强化村(社区)调解组织建设为抓手,建立职能与形式多样的调解组织,不断充实壮大村级调解组织力量。
全区共有村级调委会644个,社区调委会11个,企事业单位调委会14个,调解小组4189个,调解员27933人,一支覆盖城乡、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调解队伍在基层一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全力打造各类调解工作平台。
进一步深化和巩固乡镇机构改革,在全市率先成立涉法涉诉工作指导站,在区直政法部门、乡镇(街道)设立涉法诉求工作站,在村居(社区)设立联络点,形成了区、乡(镇)、村三级涉法诉求工作网络。
对重大疑难案件,区工作指导站组织公、检、法、司、民“五长”联合接访,最大限度协调解决当事人合理诉求;在岳首律师事务所成立省内首家农民工维权工作站,开创了专职律师接待群众来访、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新局面;17个乡镇(街道)全部成立了“平安协会”、“平安议事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学校、医院、企业、市场等20余个行业“平安协会”相继成立,他们发挥各自在行业、领域内的优势,积极参与各类社会矛盾纠纷的调解工作,全区“大调解”组织网络建设日趋完善,功能日趋完备,作用日趋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