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结构篇
高三语文复习课件:诗歌鉴赏——篇章结构(共16张PPT)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 “听不尽”三字,那么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 此“不尽”之情呢?
运用以景结情的手法。(术语)诗人此时宕 开一笔,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 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 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 加深了诗人的边愁,(内容)给读者留下了 无限的想象空间。(作用)
诗歌鉴赏—— 篇章结构
导
• 学习目标: • 1、熟练运用有关结构的典型术语。 • 2、掌握诗篇结构类问题的答题模
式,规范答题。
一、对诗歌整体结构的考 二、对诗歌行文线索的考查 三、对关键句子结构作用的考查
思 常见诗歌结构技巧
• 开头:开门见山、总领全诗、伏笔 铺垫、 比兴、重章叠句。
•中间:承上启下、伏笔 铺垫。 •结尾:照应、以景结情、卒章显志、画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 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 谪。
全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 抑扬一般可分为欲抑先扬,欲扬先抑几种。
这首诗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先写
欲少扬妇“先不抑知又愁叫”先,抑后后面扬才,说即她文势 先“ 的 产下悔生刻画”的抑,,感后深通伤上刻过 和扬褒表对 哀,扬现少 怨或了妇 的。文少情 情意妇绪 绪先因微,贬触妙突景变出抑而化了后
“闺怨”的闺主怨题(。王昌龄)
使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手法) 诗的前 两句从正面着笔,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并 对贾生的赞叹。后两句点出原来郑重求贤,虚 心垂询,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 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分析) 作者的讽刺辛辣,感慨深沉。(效果)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结构技巧完美版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 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 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 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 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 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 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 的边塞景观。全组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新声:新的歌曲。 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 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纷杂的乐舞与思乡 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 长城。
古诗词的结构特点
其内容是前句(联)与后句(联)的关系
重章叠句
前句(联)后 句(联)的关 系
铺垫
过渡
照应
1.重章叠句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或相似的结 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 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 道天凉好个秋。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前两联描绘洞庭湖壮丽阔大 而充满活力的景色;后两联抒情,表达了作者希望有人援引他入仕从政的理想。 全诗“体物写志”,诗人托物抒怀,曲笔擒旨,于浩淼阔大、汹涌澎湃的自然 之景中流露了心声。此诗含蓄委婉,独标风韵,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词句注释 ⑴张丞相:指张九龄,唐玄宗时宰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 ⑵“八月”二句:湖水上涨,与岸齐平;天水相连,混为一体。虚、太清:均 指天空。 ⑶云梦泽:古时云、梦为二泽,长江之南为梦泽,江北为云泽,后来大部分变 干变淤,成为平地,并称为云梦泽,约为今洞庭湖北岸一带地区。宋代范致明 《岳阳风土记》:“盖城据东北,湖面百里,常多西南风。夏秋水涨,涛声喧 如万鼓,昼夜不息。” ⑷“欲济”二句:是以比喻的方式说,想做官却苦无门路,无人引荐,但不做 官又有辱圣明的时代。 ⑸羡鱼情:《淮南子· 说林训》中记载:“临渊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这句 仍是表示作者希望入仕,企盼有人引荐。[1] [2] 白话译文 八月的洞庭湖,水势浩渺无边,水天迷蒙。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 汹涌似乎要把岳阳城撼动。我想渡水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 羞愧难容。只能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2]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结构技巧完美版
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
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
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Hale Waihona Puke ,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
6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 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 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 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 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 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 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 的边塞景观。全组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
5
2.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 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言 尽而意犹未尽。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
不尽”三字,末句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
诗歌鉴赏 之
结构技巧
.
1
结构技巧
1.先景后情 以景结情 2.重章叠句 铺垫 照应 过渡
3.开篇点题 卒章显志、
以小见大 对比
4.抑扬
.
2
古诗词形象与情感的关系
其中心是景(事、物)情(或主旨)的关系
按照景与 情的先后 顺序
先景后情 以景结情
.
3
1.先景后情
村行 宋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古诗鉴赏结构图
古诗鉴赏一、体裁四言五言七言杂言隋唐时有“行、吟、歌、引"等标志性词(亦称“乐府诗")诗绝句:四句,首联颔联律诗:四联八句必须对仗(格律诗)颈联尾联排律:多于八句小令:58字以内从篇幅上看: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可配乐歌唱句式参差不齐,可长可短从形式上看:有词牌、题目词分上下阕,或称上下片又称“诗余"古典诗歌“长短句”调有定格“曲子词”从格律上看:句有定数“填词”字有定声“倚声" 内容:多描写闺情相思,反映对大婉约派:自然的热爱和对爱情的追求柳永、李清照等风格:明快、妍丽、清新。
从风格上看内容:描写广阔的社会人生,抒发爱国情怀,描写农村生活。
豪放派: 苏轼、辛弃疾等风格:写景状物,谈禅说理小令:一支曲牌构成的散曲。
最短的有16字,称“十六字令”。
从篇幅上看:套数:两支以上同一宫调组成的曲子。
散曲配乐曲演唱的唱词从形式上看:有宫调、曲牌、题目曲句式更加灵活多样,语言更趋通俗化又称“词余”关汉卿杂剧:元曲四大家白朴(供演出的剧本)马致远郑光祖二、类别写景抒情诗从艺术手法上分即使感怀诗咏物言志诗写景抒情诗: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把握其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咏史怀古诗:要联系背景,领悟情感(感慨兴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讽今);游赏送别诗:是借对春光流逝抒发韶华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或表达对亲朋、好友、爱人的无限思念之情;羁旅行役诗:是流浪他乡的诗人通过耳闻眼见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家乡的怀念;山水田园诗:是诗人把山水景物、田园风光以及人文景观作为对象,加以生动形象的描摹刻画,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从表现内容上分的生活,使之成为世人抒发情怀、表情达意、寄托理想、娱乐遣兴的有声有色的画卷;(题材)咏物言志诗:一般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比兴等手法,托物寓意,借题发挥,由此及彼,抒情言志;边塞羁旅诗:反映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赠友送别诗: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凄凉氛围,抒发难离或劝勉之情;闺怨诗:写闺房女子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或对远在边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谈蝉说理诗:是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对事理的体察诉之于诗句中,这类诗往往有不食人间烟火之空灵境界.三、鉴赏要点1、知人论世、知人论诗(要结合诗人的有关资料来分析,其中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代表作、所处时代特征、作者的政治主张、具体的创作背景等)人物形象(指叙事诗中人物或抒情诗抒情主人公):(一)形象2、分析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细节,关注反映只有理解诗心情的词语;分析诗中描写的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歌的形象,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等);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景或物:分析诗中描写叙述了物体的哪些方面,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作者创作背景并进行理性的有关人的品质或理想的深层分析.(二)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烘托或对比衬托(动静相衬、以有声衬无声)、虚实相生、直抒胸臆、委婉含蓄、欲扬先抑、照应、象征、衬托、比兴、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化用典故、联想和想象等;借景抒情: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大漠古道、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致云雀诗歌鉴赏
致云雀诗歌鉴赏
雪莱的《致云雀》是一篇经典的抒情诗,诗中赞美了云雀的美丽和神韵,以及其带给人们的欢乐和感动。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鉴赏:
1. 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致云雀》从赞美开始,以感叹告终,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全诗共21节,每节四句,形式整齐划一。
这种结构使得整首诗看起来美观大方,更加突出云雀的形象。
2. 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雪莱以独特的艺术构思生动地描绘了云雀,语言非常生动,形象鲜明。
他通过一系列美好的形象来描绘云雀的美丽和神韵,如“天堂的精灵”、“晶莹的流光”、“明朗、清新、欢悦”等,使得云雀的形象更加鲜活、立体。
3. 表达情感,真挚动人:
雪莱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云雀的热爱和感动。
他的语言真挚动人,流露出他对云雀的无限喜爱和敬仰之情。
这种情感使得整首诗更加感人和动人,让读者也能够感受到雪莱的情感世界。
4. 意境深远,韵味无穷:
《致云雀》的意境深远,韵味无穷。
雪莱通过描绘云雀的形象和神韵,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他也通过云雀的形象来表达了自己对人类社会的期望和理想。
这种意境和韵味使得整首诗更加深刻和有意义。
总之,《致云雀》是一首非常优美的抒情诗,它以生动的语言、鲜明的形象、真挚的情感和深远的意境,展现了雪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文精神。
这首诗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云雀的美妙和神韵,更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心灵的愉悦和感
动。
鉴赏诗歌篇章结构
练7.铺垫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前四句是写 洞庭湖、岳 阳楼景观的 名句,写出 了磅礴的气 势,壮阔的 境界,为人 们称道。
简析:
“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浩浩湖水 触发出来的。或者说,诗人写洞庭湖水正是 为了引出“欲济无舟楫”,从而委婉的表 白自己的心事,希望得到赏识和录用。
古典诗词表达技巧鉴赏
篇章结构
诗歌的篇章结构
1、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
2、重章叠句、伏笔铺垫、照应、抑扬。
3、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
一、景情关系
1、先景后情
诗歌多先写景造境,而后再在此基础上抒怀。
村行 宋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景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情
对比
8.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直接 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 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 “ 长 风破 浪 会有 时 ,直 挂 云帆 济沧 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 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 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 情呢?
高高秋月照长城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
答案: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 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 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 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 无限的想像空间。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诗歌结构手法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诗歌结构手法(一)所谓“诗歌结构”,就是指诗人对作品内容得组织安排.体现在人、事、场景得布局,局部与整体得协调,首尾得照应,段落得过渡,线索得安排,详略虚实得设计,时空动静得调度等等。
出题者常以“结构”为抓手,引导考生进入审美境界,体会诗人得匠心睿智.诗歌整体结构得把握,既涉及诗歌写作得构思,又涉及诗歌即景抒情、由事转议等常见方法.如杜甫得《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瞧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全诗围绕“喜雨"展开,以春夜雨为特定对象,以“喜"字为贯穿前后得诗脉,层层叙写,虽不见一个“喜”字在诗中出现,但无处不显露了诗人得喜悦之情.又如杜甫得《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瞧又过,何日就是归年?”一二句写美景,三四句写乡愁,由景入情,结构分明。
诗歌常见得结构方式很多.下文例举并解析一些以“诗歌结构"为考点得实例,帮助同学们掌握相关知识,提高相关能力.1、线索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就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就是李益诗友。
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2005江苏卷)【分析】标题中得“闻风"二字就是全诗得“线索”,也就是理解全诗内涵得关键。
首、颔两联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友来;颈联写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就是写风;尾联入幌拂埃,也就是说风,就是遐想,期望风至寄思友之意。
可见,全篇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表现诗人孤寂落寞得心情,抒发思念故人得情怀.【答案】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2、照应:照应就是篇章间得伏笔照应,又叫呼应。
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
高中语文-10诗歌鉴赏篇章结构
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曲笔入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
结 构 手 中间 法
交代时间地点,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
作为线索,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照应(标题,前文) 过渡(承上启下,引出下文) 铺垫(为下文做铺垫) 伏笔(为下文埋下伏笔)
结尾(主题)
抑扬(欲扬先抑) 卒章显志 以小见大 升华(深化)主题
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 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 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 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 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 像空间。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勃《山中》
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 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 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这种以景结 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
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 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 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析: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 “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 “身老沧州”与“关河梦”句相应, 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 遗恨的苍凉心情。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 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 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 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 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5、铺垫
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
答
案
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 即以景结情。
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 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
③“深山”“夕照”“秋 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Βιβλιοθήκη 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 怅之情。
结构手法——(四)以景结情
• 以景结情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 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 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 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结构手法——(二)以景结情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 答问题。
①该词采用了对比、重章叠唱的手法。 ②本词以“愁”为线索,贯穿全篇。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 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却报国无门的“哀愁”。“少年” 与“而今”对比,以昔衬今。 ③上下两片采用重章叠唱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有音 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渲染了作者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 痛苦,含蓄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的讽刺和愤懑。
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此词作于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上饶带湖时期。在此居住期 间,常到博山游览。简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结构手法——(三)以小见大
• 在表现重大的题材时,诗人避开大事件的铺排与大内容的 叙述,而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的描述。
过华清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2019诗歌鉴赏之(构思技巧)篇章结构(1)
2、结构特点(起-承-转-合)
重章叠句、伏笔铺垫、比兴、统领全诗、
照应、承上启下、抑扬等。
3、如何体现主旨:
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等。
景(物)情(主旨)的关系
1、先景后情:诗歌多先写景造境,而后再在此基础
上抒怀。
村行
宋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景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情
1、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
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
2、铺垫:即以前面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后面 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
题柳亭送别图 明 徐渭
东边一颗柳树,西边一颗柳树 南边一颗柳树,北边一颗柳树,
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绾得行人住?
诗歌先是层层铺垫,蓄势待发, 而后释法情感,破势而出。
诗歌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诗人摄取“妃子笑”入 诗,而要揭露唐玄宗杨贵妃的腐化生活。
诗句在诗歌中的作用
一、首句或首联的作用:
1、总括全诗,领起下文; 2、点名时令、地点交代心情 ; 3、为下文描写景物或抒发情感做铺垫、埋下铺垫; 4、奠定情感基调 ;
5、暗合照应题目,切入主题 ;
6、渲染某种气氛,营造某种意境,借景抒情,烘托任务情绪 形象(写景诗句); 7、如首句设问,则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4、
木兰花· 乙卯吴兴寒食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
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
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
(1)下阕前两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诗歌鉴赏——结构赏析
诗歌鉴赏——结构赏析古诗词结构赏析一、时间空间结构溪上遇雨崔道融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晴。
注:这首诗是纯粹写雨的,它从一种自然现象的观察玩味中发现了奇特的情趣。
问题:1、诗中描写的雨有什么特点?答:“坐看黑云衔猛雨”形容雨来势凶猛,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喷洒山前此独晴”既写出了雨的迅即而至,还写出了雨的猛烈,如瓢泼喷洒一般,还写出了雨脚的飘忽不定,不远处急雨下得如浇如注,此山却晴朗明丽,真可谓“东边日出西边雨”。
三四句表明了雨的瞬息万变和难以预料,所以总得说来这首诗写出了夏雨的来去迅疾,势头凶猛,雨脚飘忽的特点。
2、这首诗在描写的过程中,有哪些空间变化?答:这首诗既写了溪上的雨况,又写了前山雨时的情景,这就不但表现了景物在不同时间的变化,而且形成了空间的对比,使得结构奇异独特。
二、前后文形成转折踏莎(suo)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注:候馆:旅舍。
熏,香草。
征,远行。
寸寸柔肠:指人很伤心。
粉泪,指女人的泪水。
平芜:平阔的草地。
问题:1、这首词的上下片在结构上有什么独到之处?答:这首词上片,是写行人在旅途中的离愁别绪,下片是写家中亲人对行人的苦苦思念,反衬自己的离别之苦。
两地相思,一种情怀,写家人思念他,也是为了表达离愁,这样的结构,避免了平淡,而使整首词看起来跌宕有致,委婉含蓄。
2、找出词中描写离愁的句子,做一下简要的分析?答:①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这是说诗人越走越远,而离愁随着距离的延长而越来越重,就像那不断东流的河水一样,永不枯竭。
②寸寸柔肠,盈盈粉泪:说因自己远行在外,所以留在家中的亲人因为思念自己而痛苦的柔肠寸断,泪流满面。
③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写人已经走的太远了望不见了,能望到的只是一片长满青草的平原,即使是望到了草地的尽头,还有春山挡住了实现,而行人已在春山之外,根本望不到了,衬托出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之篇章结构总结(共54张PPT)
诗歌鉴赏之篇章结构总结(共54张PPT )
5、铺垫
即以前面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后面主要 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
诗歌鉴赏之篇章结构总结(共54张PPT )
诗歌鉴赏之篇章结构总结(共54张PPT )
东边一颗柳树,西边一颗柳树, 南边一颗柳树,北边一颗柳树, 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绾wǎ得n 行人住? 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绾得行人住?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1)诗诗的的前前两两句句,,有有版版本作本“作将“军将此去军必此 去封 欢必侯 哪, 一封士种侯卒?,何请士心简肯 要卒逗 说何留 明心” 理肯, 由与 。逗本留诗”相,比你与更本喜 诗(相2比)“你马更后喜桃欢花马哪前一雪种”?一句请在简艺要术说表明现 理上由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 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分析概括)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仰慕和思念 之情。(点明情感)
课堂演练1
(08四川卷)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 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 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 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
其中心是景(事、物)情(或主旨)的关系
按景情 的顺序
诗歌鉴赏之篇章结构总结(共54张PPT )
先景(事)后情(大多如此) 先情后景 以景结情
诗歌鉴赏之篇章结构总结(共54张PPT )
1、先景后情
诗歌鉴赏之——结构
把要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 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 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 之分。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 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 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 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 这首词,就先触景生情,看到郁孤台下的 赣江流水,不由想到当年金兵南侵,人民 流亡死伤,觉得那流水当中饱含着多少流 亡人民的血泪。进而结合写景,抒写思想 感情活动:“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慨叹大好河山仍被敌人占领;“青山遮不 住,毕竟东流去”,悲愤空有爱国志士, 难挽国事衰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 鸪”,忧虑国事实在难为。从而塑造出词 人自身心系国耻、忧虑国事的形象,创造 出沉郁苍茫的意境,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情 怀和对腐朽无能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懑。
2.翻因为果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作者的构思甚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 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 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 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 增添了诗的趣味,把春雪描写得美好而有灵性。
• • • •
• 锦谷回寄蔡氏昆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锦州。
• 明明是诗人对锦江的风景留恋不舍, 诗人偏说是锦江的草绊住诗人的马蹄 不让走,锦江的云有意,围绕着诗人, 不让他离开。把诗人爱锦江,故意写 成锦江爱诗人,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 使物我一体,更加情意绵绵。
7.卒章显志
诗歌鉴赏之结构
古代诗歌鉴赏之
结构知识
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 诗歌的结构
“起”即一首诗的首句 起 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 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即“起” 的作用。 句有奠定基调 的作用。 “承”是承接起句 是“起”句的延续、延伸,在内容上紧密相关,在结构上,还有承 句的延续、延伸,在内容上紧密相关,在结构上, 上启下的作用。 上启下的作用。 “转”就是转句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 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 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合”则是合笔,是结句 则是合笔, 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 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 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往往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往往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开篇便以急风 高天、 开篇便以急风、 首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开篇便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 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营造出一种萧瑟、 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营造出一种萧瑟、肃杀的 深秋意境,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深秋意境,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落木”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 风急天高” 为仰视所见; 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 乃俯视所得, “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 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 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 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抒发自己羁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 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 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结构技巧》
主要人物的出场、主要事件的发生或主要情感的抒发创
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伏笔和铺垫都要有照应。
点
效果
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
首尾照应 脉络清晰、结构紧凑。即开头与结尾的照应,能使诗歌在 结构上有浑然一体之感,能更加突出主题,起到良好的表达
效果。
卒章显志 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
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 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意犹未尽。
备考•关键能力
鉴赏结构技巧的方法与鉴赏表现手法一致。 第一步,明技巧。恰当地使用术语,指明诗歌在艺术构思方面的技巧。 第二步,析运用。联系诗歌的具体内容分析,这一艺术构思是怎样体现的。 第三步,说效果。分析这种结构艺术在表情达意方面的效果。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结构技巧》
高考语文
结构技巧
题点•必备知识
古代诗歌在行文安排与结构处理上都是很讲究的。结构上的“起—承— 转—合”,行文上的由“景”到“情”、由“景”到“理”、由“事”到“理”,都显示出 诗歌在行文结构上的艺术。它既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又承载着诗歌的 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常见的结构技巧有开篇的技巧、结尾的技 巧、照应、铺垫、抑扬等。鉴赏结构技巧的方法与表现手法相同。
古代诗歌常见的结构技巧
特点
效果
开门见山 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开宗明义,直接点题。 曲笔入题 不马上切入正题,开头先来一个发端。运用得好,会使文章
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
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的作用。铺垫是指为 伏笔铺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 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 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2.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 征联想等。 三、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 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 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四、结构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 性的特点,结构性较强,如欧阳修《画眉鸟》: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 【析】这首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 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 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表达作者对禁锢思想、 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诗歌表达技巧 结构篇
诗歌表达技巧之结构篇
诗歌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一、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 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二、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 1.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诗歌的形象性与抒 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 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 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二、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 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描写手法之一。如《江南可采 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 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析】此为汉代民歌,诗中大量运用重复的句式和 字眼,表现了古代民歌朴素明朗的风格。诗歌描绘了江南 采莲的热闹欢乐场面,从穿来穿去、欣然戏乐的游鱼中, 我们似乎也听到了采莲人的欢笑。“田田”叶子浮出水面 相连接的样子。
结构
在诗歌的结构安排上,诗人也是独具匠心的。常用 的结构模式有: 一、层层渲染、铺垫渲染是用反复、排比、层递、摹 写等各种表现手法着重描写,以加强气氛,突出人物,深 化主题,是描写技法之一。如苏辙的《江上看山》: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暮行百里一回头, 落日孤去霭新画。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唯 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析】此诗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描绘出一幅幅美景: “赤如赭”的“荒村”,“落日”时分的“霭新画”, “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让诗人观止,抒发感叹— —谁知可爱信如今!却哪知巫山最浓秀?层层的渲染,达 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三、伏笔是用预示、重复等方法,埋伏下情节发展的线索,为 人物的出场和事件的发生准备条件,以起到结构严密、情节跌冗起 伏的艺术效果,又叫伏线,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 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 以“响应”的写作技巧。 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 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 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这样,文章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 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如陆游《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析】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 句相应;“身老苍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 抒达自己的心志或 情怀的一种手法。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 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 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 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多方面的,还有如现实主义与浪漫 主义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