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步步高 考前三个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教学案:板块五 小专题2

合集下载

2018届《步步高 考前三个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教学案:解题方法系列二

2018届《步步高 考前三个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教学案:解题方法系列二

解题方法系列二 全国卷25分与12分大题题型突破(中国古代史)一、考情回顾1.全国卷25分大题对中国古代史的考查统计2.命题规律分析(1)经济模块命题较多,其次是文化模块,政治史模块命题只有1个。

(2)基本没有跨模块的题目。

(3)中外综合的题目出现1次。

(4)同一模块中古代与近代内容结合命题的情况较多。

(5)设问方式往往是两问,能力要求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

答题要求往往是要求考生根据材料信息概括特点、趋势,说明原因、影响、作用等,有的还要求进一步进行历史评价等。

还有的要简析作用,实际上和说明的要求一样。

二、题型示例例题 (2017·课标全国卷Ⅲ,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

160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

”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

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

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

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三、答题流程第一步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第二步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1)历史背景(2)目的(3)哪些方面第三步组答案,条理严谨作答(1)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荷兰海外贸易快速发展;与东方的贸易利润巨大;明末战乱之际,中国中央政府无暇他顾。

2018届《步步高 考前三个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教学案:解题方法系列三

2018届《步步高 考前三个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教学案:解题方法系列三

解题方法系列三全国卷12分大题题型突破(世界近代史)一、考情回顾1.全国卷12分大题对世界近代史的考查统计2.命题规律分析(1)从考查内容看,政治史和文化史较多,经济史涉及的内容不多。

(2)从考查的主题看,比较类的问题较多,有的要求找出区别,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有的要求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3)从设问来看,命题千变万化,规律很难把握,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从文字材料或者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

提取信息时,要从宏观上把握命题人的命题意图,提取最突出的最核心的信息。

(4)文字材料相对较少,多采用图片表格或其他更为灵活自由的形式。

二、题型示例例题(2015·课标全国卷Ⅰ,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三、高考现场[考生甲答题案例][阅卷点评]从考生答题情况来看,要么罗列堆砌史实,要么空谈理论,逻辑性差,缺乏史实与观点的紧密结合。

[增分指导]题目设定为讨论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即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的提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科学技术通过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对应到新课标历史大纲之中,与之最为接近的为工业革命板块。

既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工业革命板块相关的史实,还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清楚生产力的几种要素,生产力要素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劳动力、劳动者、劳动对象等概念。

[满分示例]观点:我认为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确实有乘法效应,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2018届《步步高》大二轮通史复习与增分策略教学案:专题二 第5讲

2018届《步步高》大二轮通史复习与增分策略教学案:专题二 第5讲

一、五四运动(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体现反帝反封建)。

3.运动中心:北京、上海(6月5日后)。

4.运动主力:学生、工人(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对五四运动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5.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6.意义: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主力军作用,中国步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1.标志:中共“一大”召开(上海)。

2.两个纲领:中共“一大”制定的纲领(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中共“二大”制定的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和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即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三、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性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社会各阶层广泛参加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民主革命。

2.国共合作革命(1)合作方式是党内合作。

(2)合作标志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3.北伐战争:打击北洋军阀(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收回汉口、九江租界。

4.失败:蒋介石制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制造“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5.失败原因:直接原因——国民党右派背叛和破坏革命;主要原因——中共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6.教训:中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武装力量。

1.北洋军阀统治的分期及政治统治概况(1)分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从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开始,到1928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结束,持续16年,又可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和军阀割据混战时期(1916~1928年)两阶段。

(2)政治统治概况①袁世凯实行独裁专制统治,进而复辟帝制。

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卷二三轮复习建议

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卷二三轮复习建议

• 有效信息,就是对解决问题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问题聚焦”,阅读提炼。 • 有效信息不能遗漏,注意整体性、系统性;合 理解读,就是有逻辑关系;准确,就是不偏离 本意。避免随意性、任意夸大、缩小、歪曲。 • 历史事实是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是客观存在的 无法改变的,历史上叙述是对历史事实的描述 ,受叙述者主观意识的影响。历史记录者自身 条件(出身、学识、品德、兴趣、意图、生活 经历等)影响历史记录的真实性,同时却是历 史记录者极其相关环境的一定反映。
交通信号灯
• 2.如何研究第40、41、选考题? • (1)近五年所涉及的专题或主题(考了什么 ?) • (2)材料自身的特点?长度、难度。 • (3)设问的特点?常见角度。 • (4)答案的特点?(广度、深度) • (5)与所学知识的关联度? • (6)复习备考需要培养哪些能力? • (7)审题、答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二、研究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
• 过去,是老师们在研究考纲能力要求,有些 老师甚至自己也没有吃透; • 由于参加考试的是学生,学生如果心中不明 白这些要求,他们的复习就没有目标,就无 法反思自己,学习就是被动的、比较盲目的 • 要真正让学生提高,必须向学生讲解这些能 力要求的内涵,用案例给学生讲清楚,让学 生内化为自我意识和自我要求
3.描述和阐释事物
· 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 的特征 ·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 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
3. 描述和阐释事物
• 客观叙述历史事实。 • 正确解释历史事物。 •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
考核目标与要求4
2017年 前 2017年
4.论证和探讨问题
4. 论证和探讨问题
试题题号和题型
第33题,选择 第33题,选择 第33题,选择 第33题,选择 第33题,选择

2018届《步步高 考前三个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教学案:解题方法系列五

2018届《步步高 考前三个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教学案:解题方法系列五

解题方法系列五全国卷15分历史选考题题型突破(选修模块)►对接高考例题(2013·课标全国Ⅰ卷,45)材料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

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

”“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

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

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

命题立意课标全国卷改革史命题多从中国古代史选材,本题是一道涉及近代改革的题目,对比其他年份的试卷结构,大题中第41题往年多集中于近代史,而2013年课标全国Ⅰ卷的第41题从中国古代史选材,组卷中选用本题似乎有平衡各板块分值的目的;本题也是往年命题中直接与考纲考点相联系的题目,联系方式为比较,在普遍呼吁降低试题难度的背景下,是一种可以借鉴的命题思路。

名师指路1.通读全题览全貌。

本题材料包括了两层信息:前一层引用了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发布的诏令,列举清朝社会存在的问题,下令朝廷上下的大臣提出改革的意见;后一层引出了“清末新政”的概念。

2.分析设问找任务。

审清题目要求,两问的提示语都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时间限定都是“清朝”,主题限定都是“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第(1)问的问题语是“共同之处”,第(2)问的问题语是“原因”和“实质”。

2018届《步步高 考前三个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教学案:解题方法系列一

2018届《步步高 考前三个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教学案:解题方法系列一

解题方法系列一高考对“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考查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历史教育的重要目标。

对即将实行的新版教材的编订具有指导意义,对下一步的教学改革具有同样的意义,对历史学科的高考命题同样具有方向性的价值。

其实,在近年的高考命题中,也逐渐的体现了这些思想理念。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明确提出,对高考命题的指导意义会更大,它将成为高考试题的灵魂。

在这五大核心素养中,“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是最具历史学科特点的基本素养。

既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同样又是解答历史问题的必备能力。

时空观念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6年9月征求意见稿)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关于时空观念,新课程标准将其分为四个能力达标层次: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对历史时空观念的考查比较重视。

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涉及时空逻辑的题目比比皆是。

很多题目,虽不是直接考查时空知识,但只要运用相关的知识和运用时空思维逻辑,一些问题便迎刃而解。

真题例析例1(2016·课标全国卷Ⅲ,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答案 B解析根据“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可知当时人们重视历史的传承,故选择B项。

“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不能证明西周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故A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宗法制度受到挑战,故C项错误。

“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例2(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文综,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2018届《步步高 考前三个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教学案:板块五 小专题4

2018届《步步高 考前三个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教学案:板块五 小专题4

小专题4世界主要大国的兴衰英国——“日不落帝国”的兴衰历程1.前工业革命时代——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基础(1)政治:民族国家形成,封建王权加强,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权力中心从教皇转移到国王。

1640~1688年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1688年光荣革命,权力中心从国王转移到议会。

《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2)经济:资本主义经济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发展。

14~18世纪英国开始圈地运动;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成为国际贸易中心,成立东印度公司,开展殖民掠夺;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奖励出口。

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七年战争”打败法国,从而掌握海上霸权;18世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黑奴贩卖国。

(3)文化:思想解放运动与近代科学发展的重要国家。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高潮时期的代表;霍布斯(1588~1679年)、洛克(1632~1704年)是英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牛顿力学是对自然界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牛顿成为近代科学之父、工业革命之父、启蒙运动之父。

2.工业革命时代——欧洲的中心,世界的霸主(1)政治:民主政治继续完善,反资本主义制度的政治思想出现。

内阁制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代议制发展完善;1836年开始宪章运动,产生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欧文。

(2)经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转型。

率先进行工业革命,进入蒸汽时代;新的生产组织管理形式——资本主义大工厂制产生;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阐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1852年英国国会声明以自由主义为国策。

(3)文化:对资本主义的怀疑思想,进一步动摇封建神学。

1859年,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1863年,赫胥黎发表《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拜伦最辉煌的作品是《唐璜》。

3.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固守传统,走向衰落(1)政治:殖民霸权相继受到德国、美国挑战。

德国挑战英国全球霸权: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挑战英国全球霸权:一战后国际秩序的重新安排。

步步高版《考前三个月》高考历史(通用)大二轮高考热点部分复习课件:热点6 关注民生问题17页PPT

步步高版《考前三个月》高考历史(通用)大二轮高考热点部分复习课件:热点6 关注民生问题17页PPT

步步高版《考前三个月》高 考历史(通用)大二轮高考热 点部分复习课件:热点6 关
注民生问题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梭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2018届《步步高 考前三个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教学案:板块四 小专题3

2018届《步步高 考前三个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教学案:板块四 小专题3

小专题3中国近代化的内涵、进程及东西方差异近代化的内涵一般来讲,对于西方世界而言,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

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领域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

近代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多元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

近代中国前80年近代化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年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在此过程中,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1.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起点(1)思想上: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的近代化思想,表明了统治阶级已经承认“中学”的不足,也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开启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2)经济上: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尤其是民用企业,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培养了科技人才,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为中国近代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3)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

(4)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2.19世纪中期中国近代化起步的主要表现(1)经济领域中国的自然经济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进一步解体,建立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等,经济近代化艰难起步。

(2)政治领域1861年总理衙门设立,是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也是推行洋务运动的国家机关。

它的设立,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政治和外交的近代化。

2018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训练:第二部分 专项二 热点五 感悟——针对训练 Word版含解析

2018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训练:第二部分 专项二 热点五 感悟——针对训练 Word版含解析

感悟——针对训练1.美国中央情报局从1958年开始评估中苏关系的发展趋势,每年一个评估报告。

其中1958年的评估报告认为,中苏的同盟是不可能破裂的。

原因有三:一是中苏意识形态一致,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二是政治目标一样,都要走向共产主义;三是敌人一样,都是美国人。

这表明该报告()A.忽视了中苏两国国家利益的矛盾B.忽视了中苏意识形态的根本分歧C.正确预见了中苏关系发展的走向D.正确指出了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A[根据“中苏意识形态一致”可首先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苏关系在20世纪60年代走向了破裂,C项说法错误;美国的研究反映出当时世界政治格局仍是两极格局,D项说法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研究报告忽视了中苏两国国家利益的矛盾,A项正确。

]2.美国著名政治学专家塞缪尔·亨廷顿在他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得出结论:“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共产主义世界的重大变动,冷战的国际体系成为历史,在后冷战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

”作者旨在强调()A.文明冲突替代了超级大国的争霸B.政治上的区别决定着文化区别C.各国文化差别明显影响政府决策D.多样化的文明之间互补和共融A[根据材料“冷战的国际体系成为历史”可知超级大国的争霸已经成为历史,又根据材料“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可知文明的区别已经替代了超级大国的争霸,故A项正确。

] 3.下表是美国亚瑟莱维特公共事务中心1993—2012年就“俄罗斯精英视角下美国对俄敌对与友好程度”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

这反映了俄罗斯人()B.希望被西方认可和尊重C.认识到北约军事威胁的减弱D.延续了战后的冷战思维B[材料是“俄罗斯精英视角下美国对俄敌对与友好程度”的调查,与化解美俄根本分歧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大部分人都认为美国对俄国态度持友好或中立观点,说明俄国精英希望被西方认可和尊重,故B项正确;材料是”俄罗斯精英视角下美国对俄敌对与友好程度”的调查,与北约对俄军事威胁无关,故C项错误;分析材料数据可知,俄国精英对美国认识总体上趋于缓和,而不是延续了战后的冷战思维,故D项错误。

2018届《步步高 考前三个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教学案:解题方法系列四

2018届《步步高 考前三个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教学案:解题方法系列四

解题方法系列四 全国卷25分与12分大题题型突破(中国近代史)一、考情回顾1.全国卷25分大题对中国近代史的考查统计2.命题规律分析 (1)政治史与经济史联合考查较多,出现政治史、文化史模块单独命题的情况。

(2)“移民问题”“海洋利用”等主题设计问题与教材关联不大,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

(3)设问方式几乎都是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题要求往往是分析、说明、比较、评价等。

(4)中西对比的题目时而出现,注意总结中西结合的知识点。

二、题型示例例题 (2017·课标全国卷Ⅰ,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

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

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

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材料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

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

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

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审题思路]第一步:判断题型及特点:本题为中西结合类比较型非选择题。

2018届《步步高 考前三个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教学案:板块四 小专题1

2018届《步步高 考前三个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教学案:板块四 小专题1

板块四近代中国小专题1近代中国的历史阶段特征与社会转型1.历史阶段特征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

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而半殖民地特征体现最明显。

(1)政治上,一方面,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另一方面,中国军民不断反抗外国侵略,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大量近代企业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社会迈进。

(3)社会生活上,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礼仪受到冲击。

(4)思想上,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要求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2.近代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及双重影响(1)阶段特征①19世纪40~60年代:列强以发动战争作为打开中国大门的侵略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主要国家为英、法、美、俄。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在政治上由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到实行“以华治华”;经济上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主要国家除英、法、美、俄外,德、日、意加入,尤其是日本妄图独霸中国。

③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列强侵华方式主要从“以华治华”到一国独霸中国;侵华主要国家是日、美;侵华格局先是由列强共同支配,后由日本独霸中国。

(2)双重性影响列强侵华体现了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这种冲击应辩证地看待。

①破坏性: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源。

②建设性(客观影响):他们把西方科学技术带到中国,对中国旧制度、旧观念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推动了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018届《步步高》大二轮通史复习与增分策略教学案:专题二 第4讲

2018届《步步高》大二轮通史复习与增分策略教学案:专题二 第4讲

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1.原因(1)根本原因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蓄意打开中国国门,使中国沦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近代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3.影响(1)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改变。

(3)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4)西方思想文化传播,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1.原因: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

2.过程(1)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战争。

(2)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

3.结果: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

4.影响: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三、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1.前期(1)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2)1853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具有空想性。

2.后期(1)1856年,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的转折点。

(2)1859年,颁布《资政新篇》,是在中国最早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

(3)1864年,太平天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四、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1.原因(1)根本原因:日本工业革命后需要在中国抢占商品市场,掠夺生产原料。

(2)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

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3.影响(1)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中国各阶层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

五、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

2018届《步步高》大二轮通史复习与增分策略课件:专题一 第1讲

2018届《步步高》大二轮通史复习与增分策略课件:专题一 第1讲
解析 答案
2.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周至秦汉政治的10大变化 (1)地方单位:封国—郡县。(2)地方基础:血缘—地域。 (3)行政特点:分权—集权。(4)官员身份:贵族—官僚。 (5)产生方式:世袭—任命。(6)选官标准:血缘—才能。 (7)任职时间:终身—任期。(8)经济来源:封邑—俸答案
针对练1
(2017· 山东济宁二模 ) 据记载,公元前 892 年,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
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
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这反映出当时 A.血缘宗法制是基本政治制度 √ B.王位继承依据贤能而非长幼 C.嫡长子并无优先继承的权利 D.诸侯争霸导致王室地位衰落
专题一
第1讲 先秦、秦汉时期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考点一
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政治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综合
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经济 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文化
跨模块结合热考问题
考点一
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政治
1 主干知识排查
一、夏、商、西周政治制度 1.夏(约公元前2070~约公元前1600):夏启开创第一个国家政权,
强化。
3.选官制度:先秦实行世卿世禄制;汉朝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
官的主要途径。
4.教育制度:中央设太学,地方设郡(国)县学,学习儒家经典,儒学教育官
方化、制度化。
2 热考重点深化
1.先秦时期“家国一体”的形成与演变
(1)先秦时期政治制度受宗法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 结合,宗族不但是生活生产的基本单位,而且与国家行政系统相结合, 构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2)春秋战国以来,宗法分封制崩溃,但其核心的宗法观念与家国一体的 传统,逐渐嬗变成为皇位嫡长子继承制、贵族世系爵位、父权家长制等 封建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8届《步步高 考前三个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教学案:板块四 小专题4

2018届《步步高 考前三个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教学案:板块四 小专题4

小专题4社会史观认识近代社会生活·文明史观看中西文明的冲突从社会史观的角度认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1.理解社会史观(1)基本内涵: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社会问题,关注社会经济变迁及其对民众生存状态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关注社会的进步。

(2)主要着眼点:社会史观的研究大多以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习俗、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变化为载体,从中折射出“社会巨变”。

社会史观认为,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息息相关的“小事件”。

与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小人物”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本质上体现了大众化、生活化的特点。

2.近代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1)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①鸦片战争后:西式服装、饮食、建筑等开始在中国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出现。

②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③辛亥革命时期:辛亥革命前后,“剪辫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交通、通讯与传媒变化①19世纪60~90年代:轮船招商局、唐胥铁路、有线电报、《申报》等在中国出现。

②辛亥革命前: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③清朝晚期:电报、电话开始出现,民国时期通讯事业进一步发展。

④国民政府统治前期(1927~1937年):中国的航空业起步;报刊业获得发展;影视业发展。

3.从社会史观看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变化的原因(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

通商口岸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

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历史第二轮复习《步步高》第2讲

历史第二轮复习《步步高》第2讲
中书省 吏 部 户 部
皇帝 尚书省 礼 部 兵 部 门下省 刑 工 部 部
(起草政令)(管理 政务) (审核政令)
地方
州(郡) 县
一、三省六部制
6、特点:
1)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 牵制和监督; 2)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 为三,加强了皇权。
一、三省六部制
7、作用:
1)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 统治力量; 2)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东晋

齐 南朝

陈 朝
时代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 裂割据的时期,也是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 依次向南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时期。 在此期间,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 间,发生过频繁激烈的战争。江南相对稳 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的发展较 快。
重点问题
• 均田制:中国北魏至唐中叶的一种土地制度。
作为中国封建政府的重要土地制度之一的均田制,
北魏初年,孝文帝下均田令,实行均田制, 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到唐建中 元年(780年)始废弛。前后约300年。
①前提: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 ②基本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 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③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④影响: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但是在一定程度 上遏制了土地兼并,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利 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A、①② C、①④ B、③④ D①③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
《创新设计》p8
背诵默写
• 均田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性质、影响分 别是什么? •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有哪些? • 全面评价科举制。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
思考: 均田制是不是重新平均分配土地?有没有废除 封建土地私有制?豪强地主有没有受损?

2018届《步步高 考前三个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教学案:板块五 小专题1

2018届《步步高 考前三个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教学案:板块五 小专题1

板块五现代世界小专题1世界现代史的历史阶段特征1.历史阶段特征十月革命打破了帝国主义国家统一世界的局面,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深刻地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为两种社会制度的长期对立斗争拉开了序幕。

一战后到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前,资本主义世界的基本特点是暂时的调整和相对稳定的发展。

1929~1933年,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造成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不平衡性发展,出现了大危机、大动荡、大调整。

(1)政治上: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人类历史开辟了新的道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开始对立。

(2)经济上: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成功也有失误;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美国实行了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3)思想文化上:由自由主义到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为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相对论和量子论奠定了20世纪物理学理论的基础;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兴起,突出表现了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的精神空虚和迷茫,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

2.20世纪30年代的时代特征(1)经济方面: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大危机及危机之后的持续萧条,各国纷纷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确立了高度集中、集权的斯大林体制(计划经济体制),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2)政治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了社会危机,整个社会动荡不安;面对社会危机,各国选择了不同的政治体制应对危机:一种是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改革运动;一种是德国、日本建立法西斯专制。

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这一阶段的典型特点则是高度集权,一党专政。

(3)国际关系:这十年可被称作“走向大战的十年”,一方面德、意、日法西斯国家打着“反共”的幌子疯狂侵略;另一方面英、法、美等国采取了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

【步步高】高考历史 考前三个月题型突破 学案2 读懂题干的情境材料课件

【步步高】高考历史 考前三个月题型突破 学案2 读懂题干的情境材料课件

学案2
方法技巧 鸦片战争后,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获得的特权,争 相对华倾销商品,但由于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从 1846 年起, 输入总额开始下降,以后 10 年间也没有太大的改变。
学案2
6.线状图 线状类选择题的图片一般由“象限”里波折起伏的折线或 圆滑的曲线构成,有时个别题目由简单单一的直线构成,这 取决于所选组题素材。
学案2
【典例 6】 2010 年 4 月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宣布,将中国在
世行的投票权从先前的 2.77%提高到 4.42%,中国就此正式
坐上了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行第三把交椅(如下图)。对此
图理解正确的是
(D)
A.美国、日本、中国成为当今世界的三极 B.世界银行关注发展中国家 C.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被打破 D.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逐步形成
学案2
【典例 4】 右图是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关于它的说法,
不正确的是
( D)
A.是一部由贵族、平民两个阶层共同接受的成文法典 B.把贵族压迫的隐蔽特权变成了受法律约束 C.体现了贵族的妥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平民 D.从根本上维护平民的利益
学案2
方法技巧 A《十二铜表法》体现了贵族和平民的妥协;《十 二铜表法》把原来的习惯法变成了成文法,过去贵族隐蔽的特 权受到了明文法律条文的约束,B 正确;《十二铜表法》把习 惯法变成了成文法,贵族不能在任意解释法律,这对平民有利, C 正确;《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标志着希腊成文法的诞生,社 会各阶层都受到法律的约束,也保证了各阶层利益的均衡。
学案2
4.表格数据图 表格型选择题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表格主题、表格行列中的 对比项目与数字内容。这类题比较突出地考查理解观察问题 的能力。
学案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专题2世界现代史的两大历史现象
——经济政策调整·国际格局变动
经济政策调整
1.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1)世界经济: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资本主义世界损失惨重。

(2)国际关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提高关税,货币贬值,转嫁危机,导致国际关系紧张;资本主义国家加紧殖民掠夺,进一步加剧各列强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

(3)政治危机:法西斯开始泛滥,促使德日建立法西斯政权;国内矛盾激化,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4)经济政策: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破产,推动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5)文学艺术:人们感到焦虑、悲观,推动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发展。

(6)对苏联的影响:苏联利用经济危机的时机,引进西方资金、技术和机器,加速工业化建设;促进了美苏关系的改善。

(7)对中国的影响:各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对华倾销商品,日本加剧侵华,冲击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国民政府采取了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

2.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中的作用
(1)政治机制上:新政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

新政也使联邦政府的规模、职能和总统的权力急剧扩大,联邦政府的影响进一步渗透到美国的日常社会生活中。

(2)经济体制上: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新政通过法律形式,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经济体制进行调整,美国自此确立了一种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体制。

(3)社会保障机制上: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社会弱势群体开始享有法定的经济权益。

(4)经济思想上:告别“自由放任”的时代,凯恩斯主义学说被广泛运用。

3.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及运行机制的变化
(1)19世纪中期以来,资本主义一直推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罗斯福新政开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2)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20世纪70年代各国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混合经济”开始出现;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实行“福利国家”制度,重视发展第三产业与“新经济”。

4.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体制的发展
(1)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为主体的工厂取代了以手工生产为基础的手工工场。

资本家占有所有的生产资料,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工人被严格地组织在工厂里,成为依附于机器的雇佣劳动者。

资产阶级要求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发展起来。

(2)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企业组织形式逐渐向股份公司转变,激烈的竞争,促使了企业的合并,私人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而且私人垄断组织开始与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干预国家政治生活。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
①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这是资本主义运行体制面对经济危机进行自我调整的一个成功案例。

②二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各国政府纷纷大力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长足的发展。

国营企业的产生与发展、社会福利政策的普遍实施、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宏观调控等使当代资本主义的运行体制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5.苏俄(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与斯大林模式的不同
►对接高考
1.(2016·课标全国卷Ⅱ,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答案 B
解析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经济发展遭到极大破坏,而苏联由于被资本主义国家封锁,所以受到危机的破坏较小,这是客观事实,但这不是苏联吸引美国人关注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1928年,斯大林推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片面发展重工业,到1932年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引起了美国对苏联工业建设的关注,故B项正确;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是为其工业化建设服务的,不是苏联吸引美国人注意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其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不可能羡慕苏联的公有制,故D项错误。

2.(2013·新课标全国Ⅰ卷,3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答案 B
解析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在坚持无产阶级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恢复资本主义,利用资本主义商品、市场、货币等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涉及到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

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变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因素,逐步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也涉及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故正确答案为B项。

A、C、D三项无法说明中国的改革是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新版。

3.(2013·新课标全国Ⅰ卷,31)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

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
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答案 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