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公开课

合集下载

点到直线的距离 公开课

点到直线的距离  公开课

线的距离。
从直线外一点可以画无数条不同的线段与这条
直线相交,因此点到直线的距离不可测
量。
(×)
学以致用
2.
你能在生活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
课件PPT
学以致用
课件PPT
3. 4个小朋友做“抢板凳”游戏,他们的位置如下。
小东
小华
小美
小刚
谁最有可能抢到板凳?这样公平吗?
小华 不公平。因为大家到椅子的距离不相等。
课件PPT
李奶奶家
第一医院
第二医院 垂直的那条线段最短。
第三医院
她到第二医院更近一些。
易错提醒
课件PPT
判断。
从直线外一点可以画无数条不同的线段与这条
直线相交,因此点到直线的距离不可测
量。
(√)
易错提醒
课件PPT
错误分析:
没有正确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从直线外一点到这
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作点到直
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课件PPT
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从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 它的长度叫作点到直线的距离。
第四单元 平行与相交
课件PPT
点到直线的距离
情景导入
课件PPT
为什么要修隧道呢?
探索新知
为什么要修隧道呢?
课件PPT
如果没有隧道,到山的那边去,需要绕很长的盘山公路。 修隧道可以不绕路。
探索新知
你能试着画画吗?
课件PPT
探索新知
课件PPT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
课件PPT
探索新知
从直线外一点A画几条不同的线段与这条直线相交,量量 这些线段的长度,你能发现什么?

-14(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名师公开课获奖课件百校联赛一等奖课件

-14(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名师公开课获奖课件百校联赛一等奖课件

,
y2
Ax0 C B
O
Sx
PR
x0 x1
Ax0 By0 C A
, PS
y0 y2
Ax0 By0 C B
RS
PR2 PS 2
A2 B2 AB Ax0 By0 C
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
d RS PR PS
d
A2 B2 AB
Ax0 By0 C
Ax0 By0 C . Ax0 By0 C
角为450,利用夹角公式求得l 旳
l1
M 斜率,进一步得 l 旳方程。)
T
Ө N
(KEY:7x+y-17=0 或x-7y+19=0.)
反馈练习:
1.点(3,m)到直线l:x 3y 4 0的距离等于1,
则m等于
(D)
A. 3
B. 3
C. 3
D. 3或 3
3
3
2.若点P(x,y)在直线x y 4 0上,O是原点,
则OP的最小值是
(B )
A. 10
B.2 2
C. 6
D.2
3.若点(4,a)到直线4x 3y 1的距离不大于3,
则a的取值范围
A.0,10
B.0,10
D. ,0 10,
C.13 ,133
(A)
4.已知两直线3x 2 y 3 0与6x my 1 0互相
平行,则它们之间的距离等于
(D)
A.4
l1 :Ax+By+C1=0
l2 :Ax+By+C2=0
在直线 l1上任取一点P x0, y0 ,过点P作直线 l2的垂线,垂足为Q
则点P到直线l2的距离为: PQ
Ax0 By0 C2 A2 B2

高中数学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开课教案

高中数学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开课教案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设计教材: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2第三章第3.3.3节【教学内容解析】《点到直线的距离》是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2中第三章第3.3.3节的内容. 它既是两点间距离公式的延续,又为导出两平行线间距离公式作了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这一节课的任务是:给出已知点的坐标与已知直线的方程,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建立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从课型来说,应该属于“问题教学”.以一个问题为载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与帮助下,分析、研究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探索与应用;难点是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本节课蕴含特殊到一般,转化与化归,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等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目标设置】1.探索并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学会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应用.2.通过经历公式多种推导方案的设计及比较,领会特殊到一般,转化与化归,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等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3.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在运算的比较与优化思考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严谨与统一,感受数学的形式美与简洁美.【学生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且具备了相关的几何知识和三角函数知识,如:交点、垂直、三角函数等. 学生对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有初步的认识.【教学策略分析】本节课采用以引导发现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归纳启发式作为教学模式,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合作交流,类比联想,归纳化归,总结提升,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怎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 引出课题回顾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同时,引出课题——点到直线的距离.【设计意图】平面图形最基本的要素是点和线.在研究了两点间距离公式后,很自然地会去研究点线间的距离,当然还可以更深入地去探究两平行线间的距离.这三个距离公式是一脉相承的,因此,这样引入自然、贴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二、特例探路 巧作铺垫引例:已知点(2,1)P ,直线l 的方程为290x y +-=,求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公开课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公开课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点到直线距离的概念,掌握点到直线距离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点到直线的距离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

2. 教学难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及灵活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点到直线距离的相关案例、图片、PPT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尺子、三角板等学习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垂线段最短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点到直线的距离。

2. 新课讲解:介绍点到直线距离的概念,讲解点到直线距离的计算方法,并通过PPT展示相关案例。

3.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讨论,运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4. 练习巩固:布置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点到直线距离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点到直线距离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准备下一节课的相关内容。

六、教学拓展:1. 讲解点到直线距离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建筑设计、工程测量等领域。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点到直线距离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如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七、课堂练习:1. 请学生独立完成PPT上的练习题,巩固点到直线距离的计算方法。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讲解解题思路和技巧。

八、总结与反思: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点到直线距离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九、课后作业布置:1. 请学生运用点到直线距离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预习下一节课的相关内容。

十、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直线和点的基本概念,并能对其进行简单的区分和操作。

2、学习什么是点到直线的距离,掌握用不同方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3、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点和直线的概念,及其区分;2、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及其求法。

教学难点:1、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求法;2、两种方法的运用能力的提高。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资源:黑板、白板、笔、纸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分发习题册,并让学生先自学第十一章的内容。

2、提问:“在课堂上,你们了解过直线和点吗?”由此扩展对点和直线的概念和区分。

二、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2、讲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即“点到直线距离是从该点引一条垂线到直线上,垂线的长度就是点到直线的距离”。

3、讲解两种方法如何求出点到直线的距离,并带着学生通过案例进行实际运用,进行验证。

4、补充例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计算和思考来解题,并让学生相互交流。

5、公开课进行示范教学。

三、练习1、就教室内的物体进行距离计算,如教室门口离桌子的距离。

2、让学生阅读小问题,通过图像求解答案。

四、课外拓展1、出示各种图形,让学生独立计算各种情况下的到直线的距离。

2、让学生去实验室或其他地方,进行实地考察、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五、总结1、总结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求法,并列举案例。

2、解释什么是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如何通过数学方法进行计算。

六、作业布置1、课堂上布置练习题,分组进行解决。

2、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七、教学评价1、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小测验,以检查学生对本课题的掌握程度。

2、教师跟踪观察在课外拓展的实验中,学生是否有很好的理解和应用课堂所学知识。

3、收集学生的答题作业,从中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教学。

八、教学反思1、教师观察到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点和直线的区分还不是很明确,需要更好的引导和讲解。

2、在课堂规划中,需要考虑更具体和实用的案例,以便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公开课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公开课

点到直线距离公式
点 P( x0 , y0 )到直线 Ax By C 0
(其中A、B不同时为0)的距离为
d
Ax0 By0 C A B
2 2
注: 在使用该公式前,须将直线方程化为一般式.
A=0或B=0,此公式也成立,但当A=0或B=0时 一般不用此公式计算距离.
典型例题 例1:求点P(-1,2)到直线 ①2x+y-10=0; ②3x=2的距离。 解: ①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
解析 由于l1⊥l2,∴设直线l2的方程为3x-y+C=0, 3 10 ∵P(-1,0)到直线l2的距离为 , 5 |3×-1-0+C| |C-3| 3 10 ∴d= = = , 2 2 5 10 3 +-1 ∴|C-3|=6,∴C=9,或C=-3, ∴直线l2的方程为3x-y+9=0,或3x-y-3=0.
d
y
2 1 1 2 10 2 1
2 2
2 5
②如图,直线3x=2平行于y轴,
P(-1,2) O
2 5 d ( 1) 3 3 x 用公式计算该怎样算? l:3x=2
变式练习1
1.求下列点到直线的距离: (1) A(-2,3),l: 3x+4y+3=0
(2) B(1,0), l:
| AB | (3 1) 2 (1 3) 2 2 2
AB边上的高h就是点C到AB的距离 AB边所在直线的方程为 y 3 x 1
C O
1 3 3 1 即x y 4 0 点C (-1,0)到x y 4 0的距离 |-1+0-4| 5 h= 2 2 2 1 1

1 5 因此,S ABC= 2 2 5 2 2

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教案

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教案

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教案教案标题: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掌握使用坐标系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技巧。

3. 能够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1. 白板、黑板或投影仪。

2. 教学PPT或教学素材。

3. 学生练习册或作业本。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使用一张图片或实际物体,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点到直线的距离。

2. 引导学生思考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并与学生进行讨论。

知识讲解:1. 介绍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并与学生一起探讨如何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

2. 解释使用坐标系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方法,并通过示例演示计算过程。

示范练习:1. 在白板上绘制一个坐标系,并给出一条直线的方程。

2. 随机选择一个点,让学生使用计算公式计算该点到直线的距离。

3. 逐步引导学生完成计算过程,并解答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

合作探究: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直线方程和一个点的坐标。

2. 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和计算,互相检查答案并解释计算过程。

3. 每个小组选择一组问题,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计算结果和解题思路。

拓展应用:1. 给学生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运用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解决问题,如建筑设计、地理测量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并鼓励他们尝试解决。

总结回顾:1.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点到直线的距离的重要性和应用。

2. 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解释可能存在的困惑或误解。

3.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和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知识。

评估与反馈:1. 布置一些练习题或作业,以检验学生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估,并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相关知识,并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2. 提供一些拓展资源,如相关的视频、教学网站等,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

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教案(公开课)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教案(公开课)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思想方法及公式的简单应用.(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数形结合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类比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三)知识渗透点由特殊到一般、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规律.二、教材分析1.重点:展示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探求思维过程.2.难点:推导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方法很多,怎样引导学生数形结合,利用平面几何知识得到课本上给出的证法是本课的难点,可构造典型的、具有启发性的图形启发学生逐层深入地思考问题.3.疑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是在A≠0、B≠0的条件下推得的.事实上,这个公式在A=0或B=0时,也是成立的.三、活动设计启发、思考,逐步推进,讲练结合.四、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已知点P(x0,y0)和直线l:Ax+By+C=0,点的坐标和直线的方程确定后,它们的位置也就确定了,点到直线的距离也是确定的,怎样求点P到直线l的距离呢?(二)构造特殊的点到直线的距离学生解决思考题1 求点P(2,0)到直线L:x-y=0的距离(图1-33).学生可能寻求到下面三种解法:方法2 设M(x,y)是l:x-y=0上任意一点,则当x=1时|PM|有最小值,这个值就是点P到直线l的距离.方法3 直线x-y=0的倾角为45°,在Rt△OPQ中,|PQ|=|OP|进一步放开思路,开阔眼界,还可有下面的解法:方法4 过P作y轴的平行线交l于S,在Rt△PAS中,|PO|=|PS|方法5 过P作x轴的垂线交L于S∵|OP|·|PS|=|OS|·|PQ|,比较前面5种解法,以第3种或4种解法为最佳,那么第3种解法是否可以向一般情况推广呢?思考题2 求点P(2.0)到直线2x-y=0的距离(图1-34).思考题 3求点P(2,0)到直线2x-y+2=0的距离(图1-35).思考题4 求点P(2,1)到直线2x-y+2=0的距离(图1-36).过P作直线的垂线,垂足为Q,过P作x轴的平行线交直线于R,(三)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有思考题4作基础,我们很快得到设A≠0,B≠0,直线l的倾斜角为α,过点P作PR∥Ox, PR与l交于R(x1,x1)(图1-37).∵PR∥Ox,∴y1=y.代入直线l的方程可得:当α<90°时(如图1-37甲),α1=α.当α>90°时(如图1-37乙),α1=π-α.∵α<90°,∴|PQ|=|PR|sinα1这样,我们就得到平面内一点P(x0,y0)到一条直线Ax+By+C=0的距离公式:如果A=0或B=0,上面的距离公式仍然成立,但这时不需要利用公式就可以求出距离.(四)例题例1 求点P0(-1,2)到直线:(1)2x+y-10=0,(2)3x=2的距离.解:(1)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2)因为直线3x=2平行于y轴,所以例2 求平行线2x-7y+8=0和2x-7y-6=0的距离.解:在直线2x-7y-6=0上任取一点,例如取P(3,0),则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就是点P(3,0)到直线2x-7y+8=0的距离(图1-38).例3 正方形的中心在C(-1,0),一条边所在的直线方程是x+3y-5=0,求其它三边所在的直线方程.解:正方形的边心距设与x+3y-5=0平行的一边所在的直线方程是x+3y+C1=0,则中心到C1=-5(舍去0)或C1=7.∴与x+3y-5=0平行的边所在的直线方程是x+3y+7=0.设与x+3y-5=0垂直的边所在的直线方程是3x-y+C2=0,则中心到这解之有C2=-3或C2=9.∴与x+3y-5=0垂直的两边所在的直线方程是3x-y-3=0和3x-y+9=0.(五)课后小结(1)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及其证明方法.(2)两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公式.五、布置作业1.(1.10练习第1题)求坐标原点到下列直线的距离:2.(1.10练习第2题)求下列点到直线的距离:3.(1.10练习第3题)求下列两条平行线的距离:(1)2x+3y-8=0, 2x+3y+18=0.(2)3x+4y=10, 3x+4y=0.解:x-y-6=0或x-y+2=0.5.正方形中心在C(-1,0),一条边所在直线方程是3x-y二0,求其它三边所在的直线方程.解:此题是例3交换条件与结论后的题:x+3y-5=0, x+3y+7=0, 3x-y+9=0.六、板书设计。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3 点到直线的距离-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3 点到直线的距离-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3 点到直线的距离-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点到直线的距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2. 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计算方法。

3. 点到直线的距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直线、射线和线段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点到直线的距离。

2. 新课讲解(1)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点到直线的不同位置,从而得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

(2)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计算方法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计算方法。

3. 练习与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并在黑板上展示计算过程。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5.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空间几何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 在讲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计算方法时,要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在练习与讨论环节,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要注重练习题的针对性和层次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点到直线的距离,通过讲解概念、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让学生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计算方法”。

详细补充和说明:在数学中,点到直线的距离是指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最短距离。

这个概念在几何学中非常重要,因为它不仅涉及到基本的几何知识,还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建筑设计、道路规划等领域。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画垂线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画垂线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画垂线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画垂线和点到直线的距离》一课,主要让学生掌握画垂线的方法和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垂直与平行的含义,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基本概念,对图形的基本认知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画垂线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物操作和几何图形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掌握画垂线的方法,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物操作和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掌握画垂线的方法,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2.难点:学生能运用画垂线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实物操作法:通过尺子、直尺等工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垂线的画法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测量。

2.几何图形法:利用几何图形,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画垂线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方法。

3.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尺子、直尺、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份教材,一份练习纸,一把尺子,一把直尺。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直线、射线和线段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垂线的定义和画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垂线的特点和画法。

接着,教师讲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操练(10分钟)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实物操作,用尺子和直尺画垂线,并用直尺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生对画垂线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掌握程度。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公开课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公开课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引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探究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计算方法。

1.2 教学内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

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计算方法。

1.3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计算方法。

使用图形软件展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计算过程。

1.4 教学步骤1. 引入实例:讲解一个点到一条直线的距离的例子。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一个点到一条直线的距离?3. 引导学生探究:通过图形软件展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计算过程。

第二章: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与性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与性质。

2.2 教学内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

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性质。

2.3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与性质。

2.4 教学步骤1. 讲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

2. 引导学生思考:点到直线的距离有哪些性质?3. 举例说明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性质。

第三章: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计算方法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计算方法。

3.2 教学内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计算方法。

3.3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计算方法。

3.4 教学步骤1. 讲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计算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一般情况下的点到直线的距离计算转化为已知情况的计算?3. 举例说明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计算方法。

第四章: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2 教学内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应用。

4.3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应用。

4.4 教学步骤1. 讲解点到直线的距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点到直线的距离解决实际问题?3. 举例说明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应用。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点到直线的距离在数学和其他学科中的应用。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教案标题: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能够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白板、黑板笔、直尺、计算器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直尺、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引入:1. 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图片,上面有一条直线和一个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确定该点到直线的距离。

2. 引导学生回顾直线的定义和点的定义,让学生讨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探究:1. 教师通过示范,向学生介绍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计算方法,并解释其中的数学原理。

2.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尝试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并在黑板上解答。

实践: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解决一些应用问题,例如:一个飞机从一个点出发,以一定的角度和速度飞行,如何确定其到达某条直线的距离。

2. 学生展示自己的解答过程和答案,进行讨论和交流。

拓展:1. 学生通过计算器和数学软件等工具,进一步探究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计算方法。

2. 学生尝试解决更复杂的问题,例如:给定一个平面上的点和一条直线,如何确定与该点距离最近的直线上的点。

总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点到直线的距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 教师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知识,并提供相关参考资料。

作业:1. 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包括计算题和应用题,巩固学生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寻找更多与点到直线的距离相关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之处,并进行反思。

2.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精选2篇)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精选2篇)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精选2篇)点到直线的距离篇1一. 教学目标1.教材分析⑴ 教学内容《点到直线的距离》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册(上),“§7.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第四节课,主要内容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公式应用.⑵ 地位与作用本节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认识,是从初中平面几何的定性作图,过渡到了解析几何的定量计算,其学习平台是学生已掌握了直线倾斜角、斜率、直线方程和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等相关知识.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研究,为以后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和圆锥曲线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2.学情分析高二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等有关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利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根据我校学生基础知识较扎实、思维较活跃,但处理抽象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的学习现状和认知特点,本课采用类比发现式教学法.3.教学目标依据上面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⑴ 知识技能① 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② 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③ 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应用.⑵ 数学思考① 通过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探索和推导过程,渗透算法的思想;② 通过自学教材上利用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证明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③ 通过灵活应用公式的过程,提高学生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的能力.⑶ 解决问题① 通过问题获得数学知识,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② 由探索点到直线的距离,推广到探索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过程,使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研究方法.⑷ 情感态度结合现实模型,将教材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篇2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和掌握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及其应用,会用点到直线距离求两平行线间的距离.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归纳等数学能力,数形结合、化归(或转化)、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数学应用意识.3.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探索问题的方法,以及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及其应用.教学难点: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教学方法:启发式讲解法、讨论法.教学工具:电脑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多媒体显示实际的例子:某电信局计划年底解决本地区最后一个小区的电话通信问题.经过测量,若按照部门内部设计好的坐标图(即以电信局为原点),得知这个小区的坐标为p(-1,5),离它最近的只有一条线路通过,其方程为2x y 10=0.要完成这项任务,至少需要多长的电缆线?这个实际问题要解决,要转化成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学生得出就是求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师提出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并板书写课题:点到直线的距离.二、解决问题多媒体显示:已知点p(x0,y0),直线 :ax by c=0,求点p到直线的距离.怎样求点到直线距离呢?学生应该很快能回答出,做垂线找垂足q,求线段pq的长度.怎样用点的坐标和直线方程求和表示点到直线距离呢?教师提示在解决问题时先可以考虑特殊情况,再考虑一般情况.学生提出平行于x轴和y轴的特殊情况.显示图形:板书:如何求 ?学生思考回答下列想法:思路一:过作于点,根据点斜式写出直线方程,由与联立方程组解得点坐标,然后利用两点距离公式求得.教师评价:此方法思路自然,但是运算繁琐.并多媒体展示求解过程.解:直线 : ,即由 ,说明:本过程只展示,不在课堂推导.教师提问:能否用其它方法,不求点q的坐标,求线段pq的长度?学生思考:放在三角形---特殊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中.教师提问:如何构造三角形?第三个顶点选在什么位置?学生思考:可能在直线与x轴的交点m或与y轴交点n,或过p点做x,y轴的平行线与直线的交点r、s.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点的位置作分析,求解过程的繁与简,最后决定方法.下列是学生可能提到的情况:思路二:在直角△pqm,或直角△pqn中,求边长与角(角与直线到直线角有关),用余弦值.思路三:在直角△pqr,或直角△pqs中,求边长与角(角与直线倾斜角有关,但分情况),用余弦值.思路四:在直角△prs中,求线段pr、ps、rs,利用等面积法(不涉及角和分情况),求得线段pq长.学生练习求解思路四.教师巡视,根据学生情况演示过程.解:设 , , ,, ; ,由 ,而说明:如果学生没有想到思路二、三,教师提示做课后思考作业题目.教师提问:①上式是由条件下得出,对成立吗?②点p在直线上成立吗?③公式结构特点是什么?用公式时直线方程是什么形式?由此推导出点p(x0,y0)到直线 :ax by c=0距离公式: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不构造三角形可以求吗?(在前面学习的向量知识中,有向量的模.由于在证明两直线垂直时已经用到向量知识,且也提出过直线的法向量的概念.)能否用向量知识求解呢?思路五:已知直线的法向量 ,则 , ,如何选取法向量?直线的方向向量 ,则法向量为 ,或 ,或其它.由师生一起分析得出取 = .教师板演:,,由于点q在直线上,所以满足直线方程 ,解得教师评析:向量是新教材内容,是一种很好的数学工具,和解析几何结合应用是现在新教材知识的交汇点.而且上述方法在今后解析几何与向量结合的题目中,用坐标联系转化是常用方法.三、公式应用练习:1.解决课堂提出的实际问题.(学生口答)2.求点p0(-1,2)到下列直线的距离 :①3x=2 ②5y=3 ③2x y=10 ④y=-4x 1练习选择:平行坐标轴的特殊直线,直线方程的非一般形式.练习目的:熟悉公式结构,记忆并简单应用公式.教师强调: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例题:3.求平行线2x-7y 8=0和2x-7y-6=0的距离.教师提问:如何求两平行线间的距离?距离如何转化?学生回答:选其中一条直线上的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师生共同分析:点所在直线的任意性、点的任意性.学生自己练习,教师巡视.教师提问几个学生回答自己选取的点和直线以及结果.然后选择一种取任意点的方法进行板书.解:在直线2x-7y-6=0上任取点p(x0,y0),则2 x0-7 y0-6=0,点p(x0,y0)到直线2x-7y 8=0的距离是 .教师评述:本例题选取课本例题,但解法较多.除了选择直线上的点,还可以选取原点,求它到两条直线的距离,然后作和.或者选取直线外的点p,求它到两条直线的距离,然后作差.引申思考: 与两平行线间距离公式.四、课堂小结:(由学生总结)①&n② 数学思想方法:类比、转化、数形结合思想,特殊到一般的方法.③ 多角度考虑问题,一题多解.五、布置作业① 课本习题7.3的第13题----16题;② 总结写出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多种方法.说明:一、教材分析我主要从三方面: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来说明的。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公开课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公开课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点到直线距离的概念。

培养学生使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点到直线的距离定义。

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

应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使用几何图形和实例辅助讲解,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点到直线距离的概念,例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2,3)到直线y=2x+1的距离是多少?”1.4.2 讲解点到直线的距离定义解释点到直线距离的定义:点P到直线Ax+By+C=0的距离d可以用公式d=|Ax0+By0+C|/√(A^2+B^2)表示,其中(x0,y0)是点P的坐标。

1.4.3 推导点到直线距离公式通过几何图形和实例,引导学生推导点到直线距离公式。

强调公式中各参数的含义和作用。

1.4.4 应用实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已知点P(2,3)和直线y=2x+1,求点P到直线的距离。

”引导学生运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进行计算。

第二章: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应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应用。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应用。

解决实际问题。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提供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使用几何图形和实例辅助讲解,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2.4 教学步骤2.4.1 讲解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应用通过几何图形和实例,讲解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应用。

强调公式中各参数的含义和作用。

2.4.2 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已知点P(2,3)和直线y=2x+1,求点P到直线的距离。

”引导学生运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进行计算。

2.4.3 练习与巩固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引导学生运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解决问题。

第三章: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拓展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拓展。

点到直线的距离(必修2)(公开课)

点到直线的距离(必修2)(公开课)

2.公式的特征:分子是将点的坐标代入直线方 程的一般式的左边得到代数式的绝对值,分母 是 A2 B2
3.用此公式时直线方程要先化成一般式。
例1 求点 P0 (1, 2) 到下列直线的距离:
⑴ 2x y 10 0;
⑵ 3x 2;
⑶ 3y 1 x 7;
⑷ y 2 4 x 1.
33
例2 ⑴已知点 A2,3 到直线 y ax 1 的距
L x
N Q
M
O
P
y
问题3:求点P(x0,y0)到直线l:Ax+By+C=0
的距离
求点P(x0 ,y0)到直线l:Ax+By+C=0的距离。
A=0时
B=0时
y
P
Q
l
o
x
y
Q
P
o
x
L
求点P(x0 ,y 0)到直线l:Ax+By+C=0的距
解题思路Ⅰ: ➢①求垂线方程
·Q l ' P·
点到直线距离公式
y
S
x0,
Ax0 B
C
Q l : Ax By C 0
d
y0
P0 (x0,y0)
R
By0 A
C
,
y0
O
x0
x
1
2 | P0S || P0R |
1 d | SR | 2
点到直线距离公式
y S
Q l : Ax By C 0
d R
P0 (x0,y0)
O
x
d | Ax0 By0 C |
3)解析几何与平面几何相比,解决问题 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优越性?
作品欣赏 谢谢观看!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2)学会使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3)能够运用点到直线的距离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直观感受点到直线的距离;(2)探讨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求法;(3)运用点到直线的距离解决几何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2)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直观理解;(2)运用点到直线的距离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相关知识;(2)实例和练习题。

2. 学生准备:(1)掌握直线、点的基本概念;(2)了解坐标系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实例引入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2)引导学生探讨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求法。

2. 新课讲解:(1)讲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2)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3)通过图形直观展示点到直线的距离。

3.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解决问题;(2)引导学生探讨点到直线的距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巩固知识点:(1)复习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和公式;(2)总结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求法。

2. 提高拓展:(1)运用点到直线的距离解决几何问题;(2)探索点到直线的距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巩固知识点和提高拓展部分的完成质量。

3. 实践应用评价:通过课后实践项目,评估学生将所学知识点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例如:1.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积极参与;2. 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否适合学生;3. 是否有充分的实例和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4. 教学过程中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
1.完成教材P59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动手作图,测量,巩固点到直线距离的画法。
2.完成教材P59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讨论方法,体会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的应用。
4.课堂活动,拓展延伸
1.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点到直线的距离怎么画?平行线为什么不会相交?)
师:是的,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点到直线的距离其实就是指这个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直线段的长度。
(二)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课件出示教材P59页例3第2问
师:两条平行线a,b之间可以画无数条垂直线段,在a上任意选几个点,分别向b画垂直的线段,请你量一量这些垂直线段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相等)
2.布置课后练习。
教学板书
点到直线的距离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反思
教学时,让学生自己测量发现垂直线段的长度最短,并体会到这个发现是合理的,并适时向学生渗透“所画的垂直线段的长度,是点到已知直线的距离”。并通过练习在两条平行线中间,画几条与平行线都垂直的线段,让学生发现画出的这些线段的长度都相等,从而体会互相平行的直线为什么永远不会相交,也为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增添了新的操作方法。
2.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点到直线的距离
课件出示教材P59页例3第1问
师:刚才大家过A点作直线的垂线,那么,从A点到垂足之间的这条线是线段?还是射线?还是直线?(线段)
师:刚才我们画了从A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你能从A点向直线画几条不垂直的线段吗?任意画几条。
师:把这些线段的长度与刚才那条垂直线段的长度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哪一条线段最短?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垂直线段最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至少掌握一种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归纳等数学能力;数形结合、综合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能力和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奋思考、勇于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用联系与转化的观点看问题,在团队合作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及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 学习方法:任务驱动下的研究性学习 教学工具:计算机多媒体、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多媒体显示实际的例子:
如图,在铁路的附近,有一大型仓库,现要修建一公路与之连接起来,那么怎样设计能使公路最短?
这个实际问题要解决,要转化成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学生得出就是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师提出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并板书写课题:点到直线的距离。

二、师生互动 、探究新知
教师:假定在直角坐标系上,已知一个定点P (x 0 ,y 0)和一条定直线l : Ax+By+C=0,那么如何求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d ?请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先过点P 作直线l 的垂线,垂足为Q ,则|PQ|的长度就是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d ,将点线距离转化为定点到垂足的距离。

接着,多媒体显示下列2道题(尝试性题组),请2位学生上黑板练习(其余学生在下面自己练习,每做完一题立即讲评)
(1)求P (x 0 ,y 0)到直线l :By+C=0(B ≠0)的距离d ;(答案:0C
d y B
=+

仓库
(2) 求P (x 0 ,y 0)到直线l :Ax+C=0(A ≠0)的距离d ;(答案:0C
d x A
=+
) 第(1)、(2)题虽然含有字母参数,但由于直线的位置比较特殊,学生不难得出正确结论。

教师:根据以上2题的运算结果,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当直线的位置比较特殊(水平或竖直)时,点到直线的距离容易求得,多媒体显示并板书:
B C By B C
y y y PQ C By l A Q +=
+
=-==+=000,0:0时,当 A
C Ax A C
x x x PQ C Ax l B Q +=
+
=-==+=000,0:0时,当 教师:当0≠AB 时,那么,而当直线是倾斜位置时,0:=++C By Ax l ,此时直线含有多个字母则较难;,虽然有一些思路,但具体操作起来因计算量很大难以得出结果。


到直线的距离有没有运算量小一点的推导方法呢?我们能不能根据刚才的第(1)、(2)的启示或者是以前学过的方法的启示,借助水平、竖直情形和平面几何知识来解决倾斜即一般情况呢?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
学生们积极探讨;教师来回巡视,回答各研究小组的询问……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方案,收集思路。

思路一:利用定义
①求垂线PQ 的方程(由PQ ⊥l 以及直线l 的斜率可知垂线PQ
②求交点Q 坐标(联立方程组求解)
③两点间距离公式
上述方法虽然思路自然,但是会遇到一只拦路虎——运算较为繁琐。

l l )
(思路一)解:直线PQ :()()000,x x x x A
B
y y ≠-=
-,即00Ay Bx Ay Bx -=- 由⎩
⎨⎧=++-=-000C By Ax Ay Bx Ay Bx ,2
2002B A AC ABy x B x Q +--=
()()2
02
0y y x x
d Q Q
-+-=

教师评价:此方法思路自然,但运算繁琐。

如果没有小组想到另外一种思路,教师继续提出问题:根据以往求两点间距离公式的图形构造方法,求线段长度可以构造图形吗?什么图形?如何构造?
思路二: 利用直角三角形等面积法 如图,设A ≠0,B ≠0。

引导过程:
①点P 的坐标的意义。

②过P 分别作x 轴、y 轴的垂线。

③构成三角形,转化为求直角三角形高的问题。

④如果知道面积和底边,就可以求出高。

现在 要求RP 、PS 、SR 的长度。

⑤两点间距离公式,转化问求R 、P 、S 的坐标。

多媒体显示、师生一起推导:
(思路二)解:设()00,y x P ,()
Q Q y x Q ,,()0,y x R R ,()S y x S ,0 00=++C By Ax R ,A C By x R +-
=0;00=++C By Ax S ,B
C
Ax y S +-=0 A
C By Ax x x RP R ++=
-=000
()0022
A Ax By C A
B -++=
+2220000022Q B x ABy AC A x B x x x A B -----=+()00Q B y y x x A -=-0022
Ax By C
B A B ++=-
+=
00Ax By C
=
++
B
C
By Ax y y PS S
++=
-=000
由PS PR RS PQ ⋅=⋅, RS
PS PR PQ ⋅=
而2
2PS
RP RS +=2
22
200B
A B A C
By Ax +++= 2200B A AB
C
By Ax +++=
2
2
00B
A C
By Ax PQ +++=

思路三:将来可以为利用三角函数、不等式、向量等方法求解。

各小组同学都运用了不同的解法, 此类题解法灵活多样,同学们要注意选择适当、最优的方法来解题,以便取得最佳效果。

说明:学生只初略学习了三角函数、不等式、向量等未学。

如果学生没有想到思路三,教师提示做课后思考作业题目。

教师提问:①上式是由条件下时当0≠AB 得出,对时,或当00==B A 成立吗?(成立) 1.当A=0,B ≠0时,0:=+C By l 此时,直线为:B
C
y -
=,直线为平行于x 轴(或重合于x 轴)的直线 则:2200000)(B A C By Ax B C By B C
y B C y PS PQ +++=+=+=--==
2.当A ≠0,B=0时,0:=+C Ax l
此时,直线为:A
C
x -=,直线为平行于y 轴(或重合于y 轴)的直线
则:2200000)(B
A C By Ax A C Ax A C
x A C x PR PQ +++=+=+=-
-==
②点P 在直线l 上成立吗?(成立)
③公式结构特点是什么?用公式时直线方程是什么形式?
由此推导出点P(x 0,y 0)到直线l :Ax+By+C=0距离公式:
2
2
00B
A C
By Ax d +++=
∴适用于任意点、任意直线。

三、变式训练 、学会应用 练习1 (学生上台展示)
1.求点A (-2,3)到直线3x+4y+3=0的距离。

2.求点C (1,-2)到直线4x+3y=0的距离。

3.点P(-1,2)到直线3x=2的距离。

4.点P(-1,2)到直线3y=2的距离。

5.点A(a,6)到直线x+y+1=0的距离为4,求a 的值。

练习选择:平行坐标轴的特殊直线,直线方程的非一般形式。

练习目的:熟悉公式结构,记忆并简单应用公式。

教师强调: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熟练掌握才能在解题时游刃有余。

四、拓展延伸、升华提高
例1:已知点A(1,3),B(3,1),C(-1,0),求 三角形ABC的面积。

解:设AB 边上的高为h ,则h AB S ABC ⋅=∆||2
1
, 22)31()13(||22=-+-=
AB ,
AB 边上的高为h 就是点C 到AB 的距离, AB 边所在直线方程为:04=-+y x . 点)0,1(-C 到直线04=-+y x 的距离
2
51
1|041|2
2
=
+-+-=
h .
因此,52
52221=⨯⨯=∆ABC S .
五、当堂检测
2
.6
.2
2.10
.04),(.23
3
3.33.3
.3
.)
(10433.1D C B A OP O y x y x P D C B A m y x l m )的最小值是(是原点,则上,在直线若点或等于,则的距离等于:)到直线,点(||=-+-
-
-=-+ 六、学生小结 、教师点评
1.知识: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及其运用。

2.思想方法
转化:将点线距离转化为定点到垂足的距离;等积法将其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三顶点的距。

离数形结合、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七、课外练习 巩固提高
① 课本习题3.3A 组第8,9题;
② 总结写出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多种方法。

八、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