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
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春秋末期,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以德治民”。
(2)战国时期初步发展: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赋,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还提出“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最全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最全归纳
以下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的全面归纳:
1. 古代国家和文化交往:
- 商朝时期的社会政治制度与文化特点。
- 商周时期中原地区和周边地区的政治关系和文化交流。
- 周朝的政治制度和中央集权的推行。
- 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争霸和各国之间的政治联姻。
- 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战和文化融合。
2. 希腊罗马古代文化:
- 希腊古代城邦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
- 古罗马的建国和扩张历程。
- 希腊罗马古代艺术和哲学思想的特点和影响。
3. 中世纪欧洲社会变革:
- 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起源和影响。
- 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和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 封建主义社会的分化和统一。
- 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4.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传播:
- 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影响。
- 佛教的传入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文化交流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传播。
5. 近代科技文化的传播和冲击:
- 大航海时代的探险和殖民活动。
- 近代科技的传入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 城市化和工业化对中国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冲击。
以上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的全面归纳,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总结第一章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知识点一: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分类1. 农业手工业:耕作、养殖等2. 家庭手工业:纺织、编织、陶器等3. 手工作坊:铁器、铜器、金银器等知识点二: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1. 家族传承:手工业技术主要依靠家族传承2. 作坊生产:手工业以作坊形式进行生产3. 技术保密:手工业者严格保守技术秘密4. 市场需求:手工业生产受市场需求影响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影响1. 促进经济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商业和市场的发展2. 改善人民生活:手工业产品满足了人民的生活需求3. 技术进步: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和创新第二章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知识点一:中国古代商业的起源与发展1. 起源:原始社会末期出现商品交换2. 发展:夏商周时期商业活动逐渐繁荣3. 市场形式:市场、市集、夜市等知识点二: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1. 市场调节:商业活动受市场供求关系调节2. 货币交易:商业活动以货币交易为主3. 区域性: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知识点三:中国古代商业的影响1. 促进经济繁荣:商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繁荣2. 加强地域交流:商业活动促进了地域间的交流和合作3. 文化传承:商业活动推动了文化的传承和交流第三章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知识点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1. 农学:农学著作如《农政全书》、《齐民要术》等2. 医学:中医药学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3. 天文学:历法、天文观测等4. 数学:算术、几何、代数等5. 工程技术:建筑、水利、冶金等知识点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1. 实用性:科学技术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2. 传承性:科学技术主要通过书籍传承3. 创新性:科学技术在长期发展中不断创新知识点三: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影响1. 推动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应用于生产、医疗等领域,推动社会发展2. 文化传承:科学技术的传承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3. 对世界的影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对世界科技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第四章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知识点一: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 起源:原始社会时期出现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2. 发展:夏商周时期出现儒家、道家等学派3. 繁荣: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出现“百家争鸣”知识点二: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特点1. 多元性:各种思想学说并存,互相竞争2. 传承性:思想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和发展3. 包容性: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1. 塑造民族性格: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2. 影响政治制度: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3. 促进文化繁荣:思想文化的繁荣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第五章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知识点一: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成就1. 诗歌:唐诗、宋词、元曲等2. 散文:儒家经典、史书、文学作品等3. 小说:明清小说等4. 艺术: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知识点二: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特点1. 抒情性: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强调抒情言志2. 寓意性:文学艺术作品富含寓意和哲理3. 地域性:文学艺术作品受地域文化影响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1. 丰富文化内涵:文学艺术作品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2. 传承历史文化:文学艺术作品传承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3. 审美教育:文学艺术作品对人们的审美教育和道德修养产生影响第六章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知识点一:古代世界的战争类型1. 城邦战争:古希腊城邦之间的战争2. 帝国征服: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战争3. 民族迁徙:日耳曼人、匈奴人的迁徙战争知识点二:古代世界的主要战争与征服1. 特洛伊战争:希腊城邦与特洛伊城的战争2.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战争3. 罗马帝国的扩张:罗马帝国对欧洲、北非、中东的征服知识点三:古代世界战争与征服的影响1. 促进文明交流:战争与征服带动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和融合2. 疆域扩张:战争与征服使帝国疆域不断扩大3. 破坏与重建:战争带来破坏,但也催生新的政治、文化重建第七章古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知识点一:古代世界的科学技术成就1. 古埃及:建筑设计、医学、数学等2. 古希腊:哲学、数学、物理学等3. 古印度:数学、天文学、医学等4. 古阿拉伯:数学、天文学、医学等知识点二:古代世界的思想文化成就1. 古埃及:宗教信仰、象形文字等2. 古希腊:哲学、戏剧、雕塑等3. 古印度:佛教、印度教、梵文等4. 古阿拉伯:伊斯兰教、阿拉伯数字等知识点三:古代世界科技与文化的影响1. 促进人类思维发展:古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推动了人类思维的发展2. 传承与创新:古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3. 对后世的影响:古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上是高一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梳理总结,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归纳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归纳很多高中生参加必修三的历史考试时,考试成绩总不理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完全掌握好课本知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归纳一、诗歌、小说和戏剧(一)(18世纪)浪漫主义1、特点:①富有幻想和激情,用丰富的想象对现实世界进行鞭挞②崇尚民主自由2、背景:①18世纪后半叶到19世纪中叶,是欧洲资产阶级改革与革命的年代②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欧洲并没有出现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美好景象③人们对社会的失望和对现实的不满催生了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3、代表作:①英国拜伦:《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被喻为“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特色:辛辣地讽刺现实社会);创作特点:具有民主思想和反叛精神,猛烈抨击封建专制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象,塑造一些追求个人幸福、爱情、自由的人物,人称“拜伦式英雄”。
②英国雪莱:《西风颂》,将人类的未来寄托于普遍的爱,诗中充满幻想和憧憬,体现出一种真正的乐观主义精神。
③德国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④法国雨果:《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4、影响:①通过心理描写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的作品对下层劳动人民寄予深切同情;②有力地支持了法国大革命后席卷全欧洲民族民主革命运动;③尽管用人道主义去感化改变世界的'愿望落空,但仍给人鼓舞;④为欧洲文坛树立一面光辉旗帜。
高中历史必修三必备知识一、(18世纪)批判现实主义1、特点:①真实地反映和再现现实生活②暴露社会的黑暗,批判现实罪恶③追求人道主义理想④重视环境对塑造人物的决定作用⑤热衷于塑造与赞扬英雄和正面人物2、背景:①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社会财富迅速增加②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赤贫化,资本主义带来的社会罪恶现象惊人增加③文学上人们不满足浪漫主义的幻想和激情,要求描写现实生活3、代表作:①法国巴尔扎克(法国社会的“书记员“):《人间喜剧》(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②俄国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③法国司汤达:《红与黑》④英国狄更斯:《双城记》4、影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剖析社会问题的本质。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大全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大全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1第一讲百家争鸣一、历史背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二、“百家争鸣”的概况1、儒家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
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
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学对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评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
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伦理观:“人性本善”说。
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评价: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②“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高中历史必修三,整理得太好 了(精华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华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1)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4)思想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私学)出现2、“百家争鸣”的含义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
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
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争鸣”意义(1)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1、孔子(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1、道家(老庄之学)(1)老子“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从蒸汽机到互联网一、蒸汽时代的到来1、历史背景:(1)英国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
(2)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应用机器生产成为可能。
(3)科学技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现和发明。
2、过程:(1)18世纪60年代,瓦特制成了装有冷凝器的单动式蒸汽机。
(2)80年代,他又制造了联动式蒸汽机,采用曲柄机构,使往复的直线运动转变为旋转运动。
(3)瓦特还在蒸汽机上增加了可自动调节蒸汽机速率的装置。
工业部门先后采用蒸汽机作为动力。
3、意义:19世纪三四十年代,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蒸汽机促使工场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工厂,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
在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城市形成。
英、法、美等国家成为工业国家。
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1、过程:(1)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2)随着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成为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一种新能源。
人类开始进入“电气时代”(3)发电机不断完善,不同地方的人们通过输电可以很方便地使用发电厂传输来的电。
2、影响:(1)更多的工业部门涌现,生产技术也更加先进。
(2)工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
(3)资产阶级实力日益壮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4)企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形成。
(5)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三、信息技术的发展1、过程:(1)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2)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了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促进了互联网的产生。
(3)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影响(评价):(1)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
(2)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最全归纳
高三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最全归纳1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战争1840年)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例一:井田制瓦解(经济基础)—导致了“分封制无法维持下去”(上层建筑)—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例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受到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例三: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风起云涌。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孙中山―三民主义(一)三民主义的提出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各种救国主张的失败;孙中山上书改革碰壁;同盟会成立,提出十六字纲领;2、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3、三民主义的评价:积极性;局限性(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彻底土地革命纲领)4、实践:指导辛亥革命,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二)三民主义的发展(新三民主义)1、背景:孙中山思想的转变;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带来新启示和希望;国民党一大的召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2、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最大区别是:明确的反帝要求)3、评价:新三民主义是三民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成为大革命的指导思想;它以三大政策为核心,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三)三民主义的特点:时代性、爱国性、纲领性。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毛泽东思想(一)历史背景:1、阶级基础: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2、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3、实践基础:毛泽东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和实践,共同创立了中国共产党;(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萌芽:大革命时期(1924-1927.7)(1)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2)观点:分析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指出农民问题是革命中心问题。
2、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1927.8-1937.7)(1)著作:《井冈山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2)思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3)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3、正式形成: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1)著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2)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3)中共七大:1945.4 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4、毛泽东思想的发展(1)人民民主革命理论形成著作: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讲话、《论人民民主专政》思想: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思想意义:为人民政协制度和新中国成立奠定理论基础(2)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理论:①―社会主义改造‖思想:1953中共定―一化三改‖方针②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三)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四)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1、性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共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第四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第七单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全册知识点梳理与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全册知识点梳理与总结第一章古代史纲要1. 夏商周三代:介绍夏、商、周三个朝代的起源、历史背景、社会制度等。
夏商周三代:介绍夏、商、周三个朝代的起源、历史背景、社会制度等。
2. 西周的兴起与灭亡:探讨西周的政治制度、文化繁荣以及灭亡原因。
西周的兴起与灭亡:探讨西周的政治制度、文化繁荣以及灭亡原因。
3. 春秋战国时期:分析春秋时代的诸侯国纷争、法家、道家等思想流派的兴起。
春秋战国时期:分析春秋时代的诸侯国纷争、法家、道家等思想流派的兴起。
4. 秦朝的统一:介绍秦国的崛起、秦始皇的改革、统一战争以及秦政权的弊端。
秦朝的统一:介绍秦国的崛起、秦始皇的改革、统一战争以及秦政权的弊端。
5. 西汉的兴起与衰亡:回顾西汉的建立、争位之战、王莽新朝的兴起以及东汉的建立。
西汉的兴起与衰亡:回顾西汉的建立、争位之战、王莽新朝的兴起以及东汉的建立。
第二章中国古代史1.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讲述东汉末年三国分立的背景、蜀汉、东吴、曹魏三个国家的兴衰。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讲述东汉末年三国分立的背景、蜀汉、东吴、曹魏三个国家的兴衰。
2. 南北朝时期:分析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分裂、北魏、南朝梁、陈、宋等朝代的特点。
南北朝时期:分析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分裂、北魏、南朝梁、陈、宋等朝代的特点。
3. 隋朝与唐朝:梳理隋朝的统一、科举制度的推行以及唐朝的盛世与衰落。
隋朝与唐朝:梳理隋朝的统一、科举制度的推行以及唐朝的盛世与衰落。
4. 五代十国时期:回顾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局面、辽、宋两个朝代的兴衰。
五代十国时期:回顾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局面、辽、宋两个朝代的兴衰。
5. 宋朝与元朝:介绍宋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元朝的建立与统治。
宋朝与元朝:介绍宋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元朝的建立与统治。
第三章世界古代史1. 古埃及文明:概述古埃及的地理特点、法老王的统治、金字塔的建造及宗教。
古埃及文明:概述古埃及的地理特点、法老王的统治、金字塔的建造及宗教信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后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一、孔子与老子(一)孔子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2、学说: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3、历史地位: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2、学说:①哲学思想: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3、历史地位: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二)儒家:孟子和荀子1、孟子①孟子的思想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2、荀子①荀子的思想: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A、被视作儒家异端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三)墨家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2、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③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俭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四)道家1、庄子与道家2、庄子的思想:“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五)法家1、韩非与《韩非子》2、韩非的思想: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二、三知识总结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考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二课考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第三课考点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第四课考点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1、中国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太祖时;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强化2、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减轻皇帝工作压力增设了:内阁;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4、区分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5、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消极作用: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一课考点重点: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1、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是:英国;2、鸦片战争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在于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英国决意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林则徐的虎门销烟3、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到1842年;4、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中国人民自发反侵略典型事例是:三元里人民反侵略斗争;5、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中英《南京条约》,6、《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关税协定”等反映了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7、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表现在三个变化:(1)社会性质变化: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3)革命性质变化:由农民革命转变为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7、鸦片战争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8、焚烧圆明园的事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19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时9、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过程:(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同样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3)(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标志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4)(1899——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1年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0、台湾问题整理:1895年《马关条约》被日本割占,1945年日本投降回归中国,1949年蒋介石盘据台湾,1950年美国侵朝战争把第七舰队开进中国台湾海峡,1979年全国人大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方针,八十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第二课考点重点:全民族的抗战1、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是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开始.2、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日战争.统一战线的建立是由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符合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利益的.3、抗日战争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和两条路线,即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片面抗战路线;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全面抗战路线.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支援.4、国民党在抗战初期认真抗日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5、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25日)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典型地说明了国共两党军队的合作抗日.6、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30多万同胞被日本鬼子杀害.南京大屠杀是日军对中国军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史实确凿,铁证如山.7、1940年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8、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9、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的抗战.10、全民族抗战的表现——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共敌后战场的配合抗日.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一课考点重点: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天朝田亩制度》难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1、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2、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等创立的拜上帝教结合了: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思想、农民平均主义;3、1851年,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4、永安建制(永安分封诸王)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5、1853年定都天京,太平天国形成和清朝对峙的局面.6、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组织了北伐、西征、东征7、太平天国革命纲领:早期有《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建国纲领,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也是无法实行的空想;后期有《资政新编》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8、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标志的是:1864年7月天京的陷落;9、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10、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的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第二课考点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难点:三民主义、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1、上海和日本东京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中心.2、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兴中会(1894年)3、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4、中国同盟会(1905年):政治纲领:驱除达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新阶段;中国同盟会的性质: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5、辛亥革命爆发的标志和时间: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6、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7、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8、辛亥革命的结局:失败:(1)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2)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9、辛亥革命的性质: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0、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2)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3)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4)冲击了几千年的陈规陋俗,推动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识.(5)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影响了亚洲革命和表现了亚洲的觉醒.(6)开始了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反帝反封民族革命,是中国20世纪三次巨变之一.第三课考点重点:五四风雷;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红军的长征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26、中国近代史第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27、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是:陈独秀建立的上海共产党组织;28、中共一大决定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29、中共二大制定了:最高和最低纲领;中共三大决定国共合作;30、标志国共合作形成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31、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是:南昌起义;32、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括: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33、成为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是:遵义会议;第四课考点34、制定全面抗战路线的会议是:洛川会议35、八路军创立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是:聂荣臻建立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36、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的三大战役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一课考点:37、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38、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9、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0、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正式提出是在:1964年第三届人大周恩来提出的;41、中共领导下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爱国统一战线;42、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第二课考点43、新中国历史上最大冤案是:刘少奇冤案44、香港澳门回归日分别是: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必修二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汉代:刀耕火种,曲柄锄,一牛挽梨,二牛抬杠,战国时,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耧车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3)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是基本的阶级,赋税和力役是剥削的主要手段(4)水利工程:李冰的都江堰郑国的郑国渠汉代,井渠唐代,立井水车长江流域,高转筒车宋代,水转翻车明清:风力水车工官匠户:垄断性:仅限与贵族与皇帝高超性封闭性缺乏积极性特殊性奢侈性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种植业为主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一课)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背景和兴起的史实: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3)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点是:东南沿海地区2、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第二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短暂春天(1)时间:一战期间(1915-1921)(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b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3)主要行业:纺织业、面粉业(4)著名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5)为什么是“短暂”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曲折发展(1)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原因:为了巩固统治,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2)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原因:沦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牟取暴利●萎缩(1)时间:抗战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期间或1945—1949)(2)原因:a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b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二、理解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1、经济上,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进步;2、政治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质和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和中共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3、思想上,不断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2、了解八大的主要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主要内容:(1)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当前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第二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历史意义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主要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行拨乱反正.(3)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4)实行改革开放意义: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起点.(45页下面)(第三课)经济体制改革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废除人民公社制度3、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内容:(1)、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2)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1992年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第四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1)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 (2)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4)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5)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2、十四大的主要内容:1992年召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2.南京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电话.3.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还用传真机和互联网发送文件.报刊影视互联网概况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2.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发展:3.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事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1.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2.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3.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渔光曲》1935年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4.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的诞生.1.、、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20世纪90年代以后媒介诞生了.它被称为“第四媒介”.2.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3.互联网的四大优势:(1)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2)费用低廉(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第五单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1课)开辟新航路。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必修三是高中历史教育的重点之一,内容涉及到中国古代史、现代史以及世界史的许多重要事件和人物。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高中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点包括三大王朝、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时期。
其中,三大王朝是指夏、商、周三个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最重要的三个历史时期。
对于这三大王朝,必须掌握它们的开创者、时代背景及其贡献等方面的知识。
夏、商、周三个王朝的开创者分别是禹、汤、周武王,他们都是在当时的混乱局面下,通过努力创造了自己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体系,使得中国古代文明得以延续。
此外,还要了解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时间段,出现了诸如孔子、墨子、老子等许多思想家和哲学家。
这个时期,各国之间并不断固定,许多城市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另外,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时期也涵盖了中国古代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和人物。
例如秦朝的统一、汉朝的王莽之乱、唐朝的开元盛世等,每个时期的高潮和低谷都深深影响了中国的历史文化。
二、现代中国史现代中国史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有着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成立等,每个事件都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
对于这些事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它们的背景和发展过程,进一步了解相应的历史背景。
例如辛亥革命是在中国晚清时期的一次政治变革,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
五四运动则是在十九世纪初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中的一次重要事件,对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是现代中国史上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经历着非常艰难的时期,但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最终战胜了日本侵略者。
解放战争则是中共对民主革命的继续,同时也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篇章。
三、世界史高中历史必修三涉及的最后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世界史。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最全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最全归纳高中历史必修三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现代史三个板块。
而这三个板块中各有许多重要知识点。
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历史必修三的核心知识点是非常必要的。
在这里,本文将为大家归纳总结一下高中历史必修三的重要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史1. 夏商周三代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
从夏继槐、商汤、周武王三位帝王的崛起,到夏朝、商朝、西周等朝代先后统治。
这些朝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制度以及思想文化等都有较为明显的差异。
了解这三个历史时期的特点是学习古代中国的重要起点。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它代表着战争、动荡、分裂与统一的历史进程。
这个时期是由众多小国家的崛起和消亡组成的,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儒、道、法、阴阳家等思想学派的产生与发展,为今天的中国社会的道德和哲学基础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3. 秦汉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代表着封建社会的最高峰和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开始形成。
秦朝通过推行法家思想,实行中央集权化的制度和方便人民生活的措施,为中国的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汉朝的时期则是对秦朝时期政治与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之时。
二、中国近现代史1. 鸦片战争与鸦片贸易鸦片战争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从封闭落后向开放现代化的转型。
鸦片贸易是鸦片战争的背景,包括运输、贸易、制造等过程。
2.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革命之一,标志着中国的封建统治走向结束。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后续,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改造,开始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个新时期。
3. 中国抗日战争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艰难的一个时期,标志着中国走上了自由、民主和现代化的道路。
这场战争是在日本侵略中国的背景下发生的,持续了整整8年,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和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李贽的离经叛道1、李贽离经叛道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1)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2)江南一带工商业者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3)社会吏治腐败,奸佞当道。
(4)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不愿与他们同流,形成了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2、李贽的思想主张: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他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二、明清时期的三大进步思想家1、黄宗羲的思想主张:(1)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3)影响: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1)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2)著述《天下郡国利病书》。
这部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3)影响: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王夫之的唯物思想(1)思想来源:他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
(2)思想主张: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影响: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进步思想家思想的积极意义: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一、“人是万物的尺度”1、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一、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1. 古代文明的起源- 河流文明:尼罗河、两河流域、印度河、黄河流域 - 古代文明的特点与发展模式2. 古埃及文明- 法老制度- 金字塔的建造与意义- 宗教与文化3.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 汉谟拉比法典- 楔形文字4. 古代印度文明- 印度河流域文明- 吠陀文化- 种姓制度的形成5. 古代中国文明- 夏、商、周三代- 青铜文化- 甲骨文与金文二、古典文明的兴衰1. 希腊文明- 城邦制度- 希腊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 希腊神话与文化2. 罗马文明- 罗马共和国与帝国- 罗马法律:十二铜表法- 基督教的兴起与发展3. 古代科技与文化- 古代科技发明:造纸术、火药、印刷术- 文学与艺术:荷马史诗、莎士比亚戏剧三、中世纪的欧洲1. 封建制度- 封建社会结构- 骑士文化与骑士精神2. 教会的权威与影响- 教皇与教会的权力- 十字军东征3. 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的兴起- 艺术与科学的复兴: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四、近现代历史的发展1.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起源与影响- 社会结构的变化2. 民族国家的形成- 民族主义的兴起- 各国统一运动:德国、意大利3. 世界大战与国际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 凡尔赛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联合国的成立五、当代世界的重要事件1. 冷战与两极世界- 美苏对峙- 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2. 全球化与国际合作- 经济全球化- 国际组织的作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3. 当代科技与社会变革- 信息技术革命-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请将以上内容复制到Word文档中,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格式设置,例如添加页眉、页脚、目录、标题样式等,以确保文档的专业性和可读性。
您可以根据每个章节的内容进一步扩展和细化,以满足3000字的要求。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笔记
⾼中历史⼈教版必修三笔记第⼀单元中国传统⽂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局⾯的出现1.“百家争鸣”的含义: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形成的⼀些以传播⽂化、发展学术的学者和不同思想学派。
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说家等⼗家。
“争鸣”是指他们围绕⾃然、社会和⼈⽣等问题互相诘难、批驳⽽形成的局⾯。
2.背景:春秋战国是社会⼤变⾰时期1)经济:⽣产⼒发展,井⽥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2)政治: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兼并战争,重视⽹罗⼈才;3)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崛起,“⼠”阶层活跃4)⽂化: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思维拓展1 :从这⼀原因的分析中你得到哪些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定的⽂化是⼀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3 . 主要流派儒家: 孔⼦孟⼦荀⼦道家: ⽼⼦庄⼦法家: 商鞅韩⾮⼦李斯墨家: 墨⼦4、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形成了中国的传统⽂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化发展的基础,也形成了中国思想⽂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先秦时期)⼀)、春秋时期孔⼦的思想1、孔⼦的⽣平(前551——前478):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
孔⼦被后⼈尊称为“⾄圣”。
2、孔⼦的思想主张①“仁”的学说(核⼼)要求⼈与⼈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宽容。
②⼈性论: ⼈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2)、政治思想①“为政以德”(民本思想)(进步)以德治民,爱惜民⼒,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为政以德,譬如北⾠,居其所⽽众星共(拱)之。
”《论语·为政》“……⼦为政,焉⽤杀,⼦欲善⽽民善矣。
君⼦之德风。
⼩⼈之德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部分,主要涉及的时间跨度为公元三国到隋唐时期,其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三国时期、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
这门课程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整体性、连续性和发展性,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下面,笔者将总结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
一、三国时期1. 三国时期的背景:汉朝灭亡后,三国鼎立时期是一个极为动荡的时期。
这场战争的原因可以追溯到政权内部的斗争和外来民族的入侵,也可以追溯到中国社会的分裂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 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刘备、曹操、孙权分别在中国东南部、中部和西南部控制了各自的政权。
在政治上,三国时期的政治形式较为复杂,既有君主制,也有共和制;在军事上,三国时期主要以阵地战和持久战为主。
3. 魏晋时期文化的特点:魏晋时期是三国时期后的阶段,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黄金时期之一。
这个时期,思想意识逐渐解放,文化和艺术得到了大力发展。
二、南北朝时期1. 南北朝时期的背景:南北朝时期是从东晋时期到隋朝时期,大约延续了四百多年的时间。
这个时期,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极为动荡的时期。
2. 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和军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形势更加复杂,各地的政权更加分裂。
在军事上,南北朝时期是战争时期,南北两个民族进行了激烈的战争。
3. 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特点: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特点主要是多元性和异质性。
南北朝时期是一段文化多元并存的时期,各地的文化形式各异,但都有一些共性的特点。
三、隋唐时期1. 隋唐时期的背景:隋朝的统一,结束了中国数百年的分裂局面,并创造了唐朝的基石。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灿烂的时期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之一。
2. 隋唐时期的政治和军事: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
唐朝的领土辽阔,政治制度也相对完善。
在军事上,唐朝的边疆守卫成为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
3. 隋唐时期文化的特点: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军事壮大,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获得____上的自由.
(四)法家:代表人物是商鞅和韩非子,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
。主张君主要 __________ ,利
用________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迎合了建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五)墨家:创始人是战国_____。主张:“__________”;宣扬“________”;提倡_____;他的治国主张是
观上主张“____________”所以要实行_________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3、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提出“_____________”的民本思想;人性
观:“________”,强调用_________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 儒家思想的形成:
顺应自然,提倡_________、_________。提出“______________”的政治主张。他希望回到____________的理想
社会。还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朴素
的辩证法) 。
(三)_______时期的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_________的,主张放弃一切大
第 1 页 共 18 页
2019 高考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知识点总结
1、汉武帝统治时期国力强盛,但社会潜伏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统治。
2、(目的)为了_____________,适应__________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3、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方: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影响: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1、春秋时期的孔子________儒家学派,但孔子的思想没有被统治者采纳。
2、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
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 为诸子百家的______________。
(二)、道家:_________时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_______。他强调一切要
(1)、教科书: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__》、《__》、《__》、《__》、《__》为“五经”,并设立专事 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
(2)、中央:兴办太学。 ①、内容:_________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
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______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 ②、影响:太学的兴办,打破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
2019 高考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默写提纲
第 1 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
成。
一、背景: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经济上:生产力的进步(铁器牛耕),→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_____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4、思想文化: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和学术下移,从“______________”发展为“______________”,为
(二)、董仲舒及其思想主张
1、思想主张
目的
主张
结果
加强中央集权
“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主
张
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
加强君权
宣扬“____________”,提出了
十分有利,被汉武帝采纳
“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_”学说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二、主要派别及其思想
(一)、儒家:
1、孔子:时代:_________地位:______________
儒学主张:思想核心是
。①认为仁就是“_____”,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②
实现仁,要做到带人宽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理人际关系)③强调统治者要“____________”,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民本思想) ④主张“______________”,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
礼的要求。
教育方面:首创_________,主张“__________”、因材施教等,打破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
局面。
2、孟子(亚圣):时代:_________;主张:主张实行“_________”;提出“_________” 的民本思想;人性
巩固君权,维护统治 提出三纲五常
秩序
2、特点:(1)把诸子百家中的_________________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 体系。(2)、外_______ 内______ (3)、_________色彩 二、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一)、措施
1、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2、政治上:起用_______参与国家大政,地方政府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甚至还擢升平民、儒士为 相。(作用)这样,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3、教育上:
“___________”,反对任人唯亲。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
三、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______________运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阶
段,奠定了_______________发展的基础。
第 2 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代儒学):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一、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一)、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