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作业
管理会计(作业成本法)
在生产决策中的应用
总结词
作业成本法能够帮助企业分析生产过程 中的增值和非增值作业,优化生产流程 。
VS
详细描述
作业成本法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各项作业 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识别出增值作业和非 增值作业。企业可以针对非增值作业进行 改进或消除,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 效率。同时,作业成本法还可以用于生产 能力的规划和利用,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 。
03
04
05
强调作业和资源消耗的 关系,通过作业将资源 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 中。
提供了更准确的成本信 息,帮助企业识别增值 和非增值作业,优化资 源配置。
支持企业战略决策,通 过提供多维度成本信息, 帮助企业进行产品定价、 市场定位等决策。
作业成本法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作业成本法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最初是为了解决传统成 本会计方法在间接成本分配上的不合理问题。
02
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步骤
明确作业和作业中心
总结词
明确作业和作业中心是作业成本法的第一步,需要识别和定义主要作业和作业中心,为后续的成本分配和计算提 供基础。
详细描述
在实施作业成本法时,首先需要确定企业的主要作业和作业中心。作业是指企业为了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所进行 的一系列活动的集合,而作业中心则是这些作业的集合体。明确作业和作业中心有助于将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合 理分类,并为后续的成本分配和计算提供基础。
优势Leabharlann 010203
04
提高成本核算准确性
作业成本法能够更准确地分配 间接费用,从而更准确地计算 产品成本。
促进决策科学化
作业成本法提供的详细成本信 息能够帮助企业做出更科学、 更合理的决策。
提升成本控制能力
作业成本法的步骤
作业成本法的步骤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 ABC)是一种优化企业成本核算和管理的方法,它通过将成本分配到具体的作业活动上,以准确反映作业活动对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创造和消耗程度。
下面将详细介绍作业成本法的步骤。
步骤一:确定作业活动首先,需要确定所有与产品和服务相关的作业活动,这些活动包括设计、采购、加工、装配、发货等,以及与这些作业活动相关的支持活动,如质量保证、设备维护、物流等。
通过识别所有作业活动,可以确保成本分配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步骤二:确定资源消耗者在确定作业活动后,需要进一步确定各个作业活动消耗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设备、材料等。
资源消耗者可以是制造部门的设备、员工,也可以是行政部门的人力资源等。
对于每个作业活动,需要明确其资源消耗者及其数量。
步骤三:确定资源成本资源成本是指为进行作业活动所消耗的各项资源的成本。
在这一步骤中,需要确定各项资源的成本,并确定成本驱动因子。
成本驱动因子是指能够测量作业活动发生次数或者能够衡量资源消耗程度的指标,例如生产批量、工作时间等。
通过确定成本驱动因子,可以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活动中。
步骤四:确定作业活动成本在这一步骤中,需要根据作业活动的发生次数或者资源消耗程度,按照成本驱动因子的权重,计算出每个作业活动的成本。
具体的计算方法可以是乘法、加权平均法等。
这样可以准确地将成本分配到各个作业活动中。
步骤五:确定作业成本在确定了每个作业活动的成本后,就可以将这些成本分配到具体的作业上。
通过将作业活动的成本与作业的发生次数或者资源消耗程度相乘,可以得出每个作业的成本。
这样可以根据作业的实际活动情况,准确反映作业对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创造和消耗程度。
步骤六:确定产品成本最后一步是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上,以确定产品的成本。
可以根据产品所涉及的作业活动发生次数或者资源消耗程度,计算出产品的成本。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准确地了解产品成本的组成,为企业的定价和经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作业成本法九个步骤
作业成本法一般包括以下九个步骤:
1. 确定作业和作业中心:首先,需要确定企业的各项作业,并将相似的作业合并为作业中心。
2. 确定资源和资源成本:识别和计量企业在各项作业中消耗的资源,并确定各项资源的成本。
3. 分配资源成本到作业中心:将资源成本按照资源动因分配到各个作业中心。
4. 确定作业成本库:将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汇总,形成作业成本库。
5. 确定作业动因:确定各项作业的作业动因,即各项作业的成本驱动因素。
6. 分配作业成本到产品或服务:将作业成本库中的成本按照作业动因分配到各个产品或服务。
7. 计算产品或服务的总成本: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作业成本相加,得到产品或服务的总成本。
8. 计算单位成本:将产品或服务的总成本除以产量,得到单位成本。
9. 进行成本分析和管理:通过对作业成本法计算得到的成本信息进行分析,找出成本控制的关键点,优化作业流程,降低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实施需要企业进行较为复杂的成本核算和管理,但可以提供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帮助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和决策。
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方法
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方法摘要:一、作业成本法概述二、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步骤1.确定作业中心2.确定成本动因3.计算作业成本4.计算产品成本三、作业成本法的应用领域四、作业成本法的优势与局限性五、提高作业成本法计算精度的方法正文:一、作业成本法概述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一种现代成本核算方法,它是以作业为核心,将成本对象的生产过程划分为各个作业环节,通过对各个作业环节的成本进行追踪、计算和控制,从而实现对产品成本的准确核算。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相比,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二、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步骤1.确定作业中心作业中心是作业成本法的基础,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具有相同成本动因的环节。
确定作业中心有助于对企业内部的成本流动进行有效追踪和控制。
2.确定成本动因成本动因是导致成本发生的因素,如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原材料、人工等。
通过对成本动因的分析,可以找出成本波动的原因,为成本控制提供依据。
3.计算作业成本作业成本是指在作业中心中,单位成本动因所产生的成本。
计算作业成本时,需要对各个作业环节进行成本分析,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4.计算产品成本产品成本是指将各个作业成本按照成本动因分配到各个产品上的成本。
通过作业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可以更加精确地反映产品实际成本,有助于企业进行产品定价和盈利分析。
三、作业成本法的应用领域作业成本法适用于生产过程复杂、产品种类多样的企业,尤其在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四、作业成本法的优势与局限性1.优势- 提高成本核算精度:作业成本法可以对企业内部的成本流动进行细化分析,使成本核算更加精确。
- 促进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法有助于企业识别成本动因,从而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
- 优化资源配置:作业成本法可以揭示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浪费现象,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
2.局限性- 计算复杂度较高:作业成本法的实施过程较为复杂,对企业的管理水平要求较高。
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简介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管理会计方法,用于确定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它基于产品或服务所涉及的工序和作业,将成本分摊到不同的作业中,以便更准确地确定每个作业的成本。
作业成本法适用于各种行业和组织,尤其适用于生产环节复杂、产品多样化的企业。
它能够提供详细的成本数据,为管理者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
实施步骤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作业:根据产品或服务的工序和生产流程,确定各个作业。
作业可以是一个特定的任务、工序、机器或设备的使用情况,也可以是为特定客户或订单所做的工作。
2.确定作业成本驱动因素:作业成本驱动因素是影响作业成本的关键因素,通常与作业的特点相关。
例如,加工时间、设备使用时间、人工工时或材料消耗等。
3.确定成本池:将相关的成本归集到成本池中。
成本池是一个虚拟的账户,用于记录与作业相关的成本。
4.确定成本驱动因素的数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每个作业成本驱动因素的数量。
这可以通过观察、测量或估计得出。
5.计算每个作业的成本:根据作业成本驱动因素的数量,分配成本到每个作业中。
这可以通过使用公式或比例方法来计算。
6.评估成本的准确性:对计算得出的成本进行评估和检查,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7.分析成本数据:分析作业成本数据,了解企业的成本结构、利润能力和效率,并为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优势和应用作业成本法具有以下优势和应用:1.提供详细的成本数据:作业成本法能够提供针对每个作业的详细成本数据,使管理者能够更好地了解成本结构,从而做出更准确的决策。
2.帮助进行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法通过将成本分摊到每个作业中,使企业能够更好地了解成本的来源和去向,从而更好地进行成本控制。
3.支持定价决策:作业成本法提供了产品或服务的详细成本信息,有助于企业确定适当的定价策略,并确保产品或服务的盈利能力。
4.优化资源利用: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企业识别资源利用的不足或浪费,从而优化资源的利用,并提高效率和生产能力。
作业成本法公式
作业成本法公式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将间接成本和辅助资源更准确地分配到作业、生产过程、产品、服务及顾客中的成本计算方法。
它的公式看起来可能有点复杂,但其实理解起来也没那么难。
咱们先来说说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公式:作业成本分配率 = 作业成本库归集的总成本÷作业动因总量。
然后呢,某产品应分配的作业成本 =该产品耗用的作业动因量×作业成本分配率。
举个例子吧,就说咱们常见的学校小卖部。
小卖部老板为了算清楚每种商品的成本和利润,就可以用作业成本法。
比如说进货这件事儿,老板每次去进货都要花费时间、精力还有车费。
这进货的过程就是一个“作业”,车费、时间成本等加起来就是这个作业的总成本。
而作业动因呢,可能就是进货的次数或者进货的商品种类数量。
假如老板这个月进货一共花了 500 块钱,一共进了 10 次货,那作业成本分配率就是 50 元/次。
如果某种饮料这个月进货了 3 次,那这种饮料在进货这个作业上分配的成本就是 3×50 = 150 元。
再比如说,小卖部里整理货架也是一个作业。
整理货架需要花费人力和时间,这部分成本算在一起是 300 元。
而整理货架的作业动因是整理的次数,这个月一共整理了 15 次。
那作业成本分配率就是 20 元/次。
如果某种零食这个月因为上新货整理了 4 次货架,那这种零食在整理货架这个作业上分配的成本就是 4×20 = 80 元。
通过这样的计算,小卖部老板就能更清楚地知道每种商品在进货、整理货架等各个环节上的成本,从而更好地制定价格,控制成本,获取更多的利润。
在实际的企业生产或者服务提供中,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就更加复杂和多样化了。
比如说一家制造企业,生产线上有多个工序,每个工序都可以看作是一个作业。
像原材料搬运、机器调试、产品组装等等。
计算每个作业的成本,再把这些成本合理地分配到最终的产品上,企业就能更准确地知道每个产品的真实成本,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比如哪些产品要加大生产,哪些产品要优化或者淘汰。
作业成本法概念
作业成本法概念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按照作业(或产品)为单位进行成本核算的方法。
它将制造企业的生产活动划分为一系列独立且可以计算成本的作业,通过对每个作业进行成本核算,从而能够准确计算出每个作业所需的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思想是将生产过程划分为一系列独立的作业,每个作业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成本需求。
通过对每个作业进行成本核算,企业可以更加精确地掌握每个作业的成本情况,为管理和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作业成本法的具体步骤包括:
1. 识别作业:将生产过程划分为若干独立的作业,每个作业都有其特定的目标和成本需求。
2. 收集直接材料成本:确定每个作业所需的直接材料,统计其成本。
3. 收集直接人工成本:确定每个作业所需的直接人工,统计其成本。
4. 分配间接费用:将间接费用按照一定的方法分配到每个作业上,如通过作业的直接人工工时、直接人工成本或直接材料成本等指标来分配。
5. 计算作业成本:将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分配的间接费用加总,得到每个作业的总成本。
6. 分析作业成本:对每个作业的成本进行分析和比较,了解每个作业的成本组成和变动情况,为管理和决策提供参考。
作业成本法在许多制造企业中广泛应用,特别是在生产过程复
杂、产品种类繁多、产品订单定制化程度高的企业中,能够提供更加准确和全面的成本信息,帮助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和效益评价。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程序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程序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用于计算产品成本的方法,它将成本分配给不同的产品或作业,以便可以准确计算出每个产品或作业的成本。
以下是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程序:
1. 确定作业:首先需要确定要计算成本的作业或产品。
每个作业或产品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标识符或名称,以便识别和追踪。
2. 确定成本项目:在确定作业之后,需要确定与作业相关的成本项目。
成本项目可以包括直接材料、直接劳动力和制造费用等。
3. 确定成本驱动因素:成本驱动因素是影响每个作业或产品成本的因素。
例如,对于直接劳动力成本,成本驱动因素可能是劳动小时数或人数。
4. 分配成本:将总成本按照成本驱动因素分配给不同的作业或产品。
这可以通过计算每个作业或产品的成本驱动因素的比例来实现。
5. 计算作业成本:根据分配的成本和作业或产品数量,计算每个作业或产品的成本。
这可以通过将分配的成本除以作业或产品的数量来实现。
6. 分析成本:对计算得到的作业或产品成本进行分析,以了解成本构成和成本分布的情况。
这可以帮助企业了解成本的变化趋势和成本驱动因素的影响。
7. 做出决策:根据作业成本的分析结果,企业可以做出关于定价、产品削减或提高效率等方面的决策。
通过按照以上基本程序实施作业成本法,企业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每个作业或产品的成本,并为业务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作业成本法结论
作业成本法结论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一种现代成本计算方法和管理制度,以作业为核心,根据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源耗费、作业和最终产出、作业链和价值链的关系,进行成本动因分析,将所发生和形成的成本耗费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
作业成本法是为克服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缺陷而应运而生,其主要特点是将成本核算深入到作业层次,更能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真实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结论如下:
1. 作业成本法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产品成本,因为它将成本核算深入到作业层次,考虑了各种资源耗费的动因,从而避免了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中的成本信息扭曲和误导。
2. 作业成本法有助于提高成本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通过对作业成本的分析和控制,企业可以更好地识别和消除非增值作业,提高作业效率,降低成本。
3. 作业成本法有助于企业实现成本领先战略。
通过作业成本法,企业可以深入了解成本构成的变化,从而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4. 作业成本法有助于提高企业决策效率。
作业成本法提供的成本信息更加真实、准确,有助于企业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避免因成本信息失真而导致的决策失误。
5. 作业成本法有助于企业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
通过作业成本法,企业可以发现生产过程中的瓶颈和问题,从而采取措施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总之,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现代成本计算方法和管理制度,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准确、真实的成本信息,有助于企业提高成本管理水平、优化生产过程、实现竞争优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环境的变革,作业成本法在我国
企业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对于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作业成本法作业的分类
作业成本法作业的分类在作业成本法中,作业的分类是非常重要的。
分类作业可以更好地管理成本,提高效率。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作业成本法作业的分类。
1.按照生产流程分类作业成本法根据生产流程的不同,将作业分为直接材料作业、直接人工作业和制造费用作业。
直接材料作业是指直接用于产品制造的原材料成本,例如木材、铁皮等。
直接人工作业是指直接用于产品制造过程的人工成本,例如工人的工资、社保等。
制造费用作业则是指与生产流程相关但无法直接归属于某一特定产品的成本,例如生产设备的折旧费用和厂房租金等。
2.按照作业规模分类作业成本法还可以按照作业的规模进行分类。
根据规模的不同,可以将作业分为大作业和小作业。
大作业一般具有较大规模和较长周期,涉及的成本较多。
而小作业则相对规模较小、周期短,且成本较少。
通过将作业按规模分类,可以更好地掌控各项作业的成本,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3.按照作业的复杂性分类作业成本法还可以按照作业的复杂性进行分类。
复杂性是指作业所涉及的技术难度和操作难度。
根据复杂性的不同,可以将作业分为简单作业和复杂作业。
简单作业一般操作简单且风险较低,需要的成本较少。
而复杂作业则需要更高的技术水平和经验,并可能带来更高的成本支出。
通过对作业的复杂性进行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每项作业的特点和成本结构,进而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
综上所述,作业成本法作业的分类是基于生产流程、作业规模和作业的复杂性。
通过合理分类作业,可以更好地管理成本,提高效率。
在实际运营中,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分类方式,并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以实现成本控制和优化效益的目标。
管理会计作业成本
管理会计作业成本什么是作业成本作业成本是指企业生产或提供服务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与间接成本,也可以定义为完成一项特定工作所需的资源和费用。
作业成本通常包括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制造费用和间接费用等。
作业成本的核算对企业的决策非常重要,它能帮助企业了解每项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并通过这些数据进行利润分析、成本控制和决策制定。
作业成本的计算方法1. 直接材料成本直接材料成本是指用于生产过程中直接投入到产品中的材料成本。
其计算方法如下:直接材料成本 = 直接材料用量 × 直接材料单价2. 直接人工成本直接人工成本是指直接参与产品生产的工人工资和福利费用。
其计算方法如下:直接人工成本 = 直接工时 × 直接工资率3. 制造费用制造费用是指直接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成本以外的间接费用。
常见的制造费用包括间接材料费用、间接人工费用、制造业务费用等。
其计算方法如下:制造费用 = 间接材料费用 + 间接人工费用 + 制造业务费用4. 作业成本总额作业成本总额是指一个作业(如生产一种特定产品、完成一项特定服务)所需的所有成本总和。
其计算方法如下:作业成本总额 = 直接材料成本 + 直接人工成本 + 制造费用作业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控制是指通过分析和监控作业成本数据,采取相应措施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增加利润。
作业成本控制需要进行以下方面的工作:1. 成本分类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将成本进行归类,以便更好地进行成本分析和控制。
常见的成本分类方法包括按照功能分类、按照行业分类、按照产品或服务分类等。
2. 成本分析通过对不同类别的成本进行分析,了解各个成本项的具体情况,找出成本的变动原因,为采取措施降低成本提供依据。
常用的成本分析方法包括成本差异分析、成本量变动分析、成本弹性分析等。
3. 成本控制根据成本分析的结果,制定对策来降低成本或控制成本增长速度。
常见的成本控制措施包括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供应链、进行成本管理培训、合理配置资源等。
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概念介绍作业成本法是一种计算产品(或服务)成本的方法,以产品制造的过程作为计算成本的基础,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费用按照具体产生的工序分摊到制造的产品上,从而得到产品的成本。
作业成本法是在制造类企业中广泛使用的成本计算方法,它着力强调的是“成本为产生的”,就是说成本是在生产过程中按照一定的规则确定的。
成本构成作业成本法中,每个作业都会产生一定的成本。
这些成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直接材料成本: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的成本,比如木材、机械零部件等。
2.直接人工成本: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人工的成本,比如工人的工资、技术人员的课时费用等。
3.制造费用:制造过程中所需要的费用,比如设备折旧费、电费、水费、耗材费等。
计算步骤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步骤如下:1.确定作业:确定一项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工序,也就是一个具体的作业。
2.确定成本驱动因素:确定直接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成本的产生量,以及制造费用如何适用于作业。
3.计算并累积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成本:将每个作业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成本累积起来。
4.计算和分配制造费用:按照划定的成本驱动因素将制造费用分配到各个作业中。
5.计算单位成本:将每项作业的成本总和除以作业产出的单位数,从而计算出每个单位产品的成本。
优点和缺点作业成本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每一项产品制造过程中的成本,能够更加精细地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能够及时发现不适宜的生产过程和生产资源,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手段。
缺点在于,作业成本法计算可能出现产量偏差和价格波动的情况,会影响成本预算准确性,还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和,需要进行相关培训和指导。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制造类企业中的成本计算方法。
它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费用按照具体产生的工序分摊到制造的产品上,从而得到产品的成本。
作业成本法有其优点和缺点,企业在选择成本计算方法时,应该根据自身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作业成本的计算步骤
作业成本的计算步骤作业成本是指完成一项作业所需的所有费用。
它是企业决策和控制成本的重要指标之一、下面是计算作业成本的步骤:1.确定作业的范围和目标:在计算作业成本之前,必须明确作业的范围和目标。
这包括确定要完成的任务、产品或服务的特征,以及完成作业的方法和流程。
2.确定直接材料成本:直接材料成本是指用于生产作业所需的原材料的成本。
这些成本可以直接与特定作业相关联,如原材料的采购成本、运输成本和存储成本等。
要计算直接材料成本,需要确定作业所需的材料种类和数量,并乘以其相应的成本。
3.确定直接人工成本:直接人工成本是指与完成作业直接相关的人工成本。
这些成本包括直接雇员的工资、福利和培训费用等。
为了计算直接人工成本,需要确定完成作业所需的总工时,并乘以每小时的工资成本。
4.确定制造费用:制造费用是指与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直接相关的费用。
这些费用包括厂房租金、设备折旧、维护费用、能源消耗等。
要计算制造费用,需要将这些费用进行适当的分配和归集,并与作业相关联。
5.确定间接材料成本:间接材料成本是指与作业间接相关的材料成本。
这些材料不能直接与特定的作业相关联,而是与整个生产过程或企业的运营相关。
要计算间接材料成本,需要估计作业所需的间接材料数量,并乘以其相应的成本。
6.确定间接人工成本:间接人工成本是指与作业间接相关的人工成本。
这些成本包括管理人员的工资、行政费用、培训费用等。
要计算间接人工成本,需要估计完成作业所需要的间接工时,并乘以每小时的间接人工成本。
7.确定其他间接费用:除了制造费用和人工成本之外,还有其他与作业相关的间接费用,如销售和行政费用。
这些费用包括市场营销费用、行政人员工资、广告费用等。
要计算其他间接费用,需要将这些费用进行适当的分配和归集,并与作业相关联。
8.计算作业成本:计算作业成本的最后一步是将以上所有成本加总,得到作业的总成本。
这可以通过将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制造费用、间接材料成本、间接人工成本和其他间接费用相加来完成。
成本会计什么是作业成本法如何计算产品的作业成本
成本会计什么是作业成本法如何计算产品的作业成本成本会计:什么是作业成本法?如何计算产品的作业成本成本会计是企业内部用于获取、处理和报告成本信息的一种会计方法。
作业成本法是成本会计的一种常用方法,用于计算产品的作业成本。
本文将介绍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步骤。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适用于生产过程中多个作业环节的成本计算方法。
基本思想是按照每个作业环节消耗的资源,将成本分配到产品中。
下面是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步骤:1. 识别成本池:首先,需要根据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业环节,将成本划分为不同的成本池。
例如,原材料采购、加工、组装等作业环节可以作为不同的成本池。
2. 确定成本驱动因素:每个成本池都有其成本驱动因素,即导致成本发生的原因或消耗的资源。
例如,原材料采购成本的驱动因素可以是采购数量或采购金额。
3. 分配成本到成本对象:成本对象是指需要计算作业成本的产品或服务。
根据成本驱动因素的具体数值,将成本分配到各个成本对象中。
例如,根据采购数量或采购金额,将原材料采购成本分配到相应产品中。
4. 计算作业成本率:作业成本率是指每个作业环节的成本与相应成本驱动因素的比率。
通过计算作业成本率,可以更准确地将成本分配到不同的产品中。
5. 计算产品的作业成本:根据各个作业环节的成本和相应的作业成本率,计算每个产品的作业成本。
将每个作业环节的成本与作业成本率相乘,然后相加,即可得到产品的作业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优点是可以更准确地计算每个产品的成本,并且能够追踪和管理不同的作业环节。
然而,作业成本法也有一些限制,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成本池的设置要合理:成本池应该根据实际生产过程中的作业环节进行划分,既要满足计算需求,又要保持简洁和实用。
2. 成本驱动因素的选择要恰当:成本驱动因素应该能够准确地反映成本的发生原因和资源的消耗程度。
选择不当可能导致成本分配的不准确。
3. 作业成本率的计算要准确:作业成本率的计算应该基于充分的成本数据和统计分析,以避免误差和失真。
作业成本法的步骤
作业成本法的步骤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用于计算和分配企业产品成本的方法。
它通常用于制造业和服务业中,通过将成本分配给不同的作业或活动,以便更准确地计算每个作业的成本和利润。
下面将详细介绍作业成本法的步骤。
步骤一:确定作业成本池首先,需要确定作业成本池,也称为作业费用池。
作业成本池是将所有相关费用(包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劳动成本和制造费用)汇总起来,用于计算每个作业的总成本。
作业成本池可以根据作业的种类、工作站或其他有效的方式来确定。
步骤二:确定作业成本驱动因素接下来,需要确定作业成本驱动因素。
作业成本驱动因素是影响作业成本的主要因素,可以是直接材料的数量、直接劳动的小时数、机器的使用时间等。
作业成本驱动因素的选择应该能够准确地反映作业成本的变动情况。
步骤三:计算作业成本驱动因素的成本池率在这一步中,需要计算每个作业成本驱动因素的成本池率。
成本池率是作业成本池中成本与作业成本驱动因素的关系。
计算成本池率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后续计算每个作业的成本。
成本池率可以通过将作业成本池的总成本除以作业成本驱动因素的总量来计算。
步骤四:分配作业成本一旦确定了作业成本驱动因素的成本池率,就可以开始分配作业成本了。
根据作业成本驱动因素的实际数量,计算出每个作业的成本。
这可以通过将每个作业成本驱动因素的实际数量乘以成本池率来计算。
步骤五:计算作业成本利润最后一步是计算每个作业的成本利润。
成本利润是指作业所产生的利润,可以通过将作业的销售额减去作业的成本来计算。
这样可以了解每个作业的盈亏情况,并对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参考。
总结:作业成本法的步骤包括确定作业成本池、确定作业成本驱动因素、计算成本池率、分配作业成本和计算作业成本利润。
通过这些步骤,可以更准确地计算每个作业的成本和利润,从而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参考。
这个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将成本更准确地分配给不同的作业或活动,从而帮助企业更好地控制和管理成本。
作业成本的计算方法
作业成本的计算方法
作业成本法,也被称为ABC成本法,是一种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包括期间费用)作为产品或服务消耗作业的成本同等地对待的方法。
它通过拓宽成本的计算范围,使计算出来的产品或服务成本更准确和真实。
作业成本的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 确定作业和作业中心:根据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将企业的运营过程划分为若干个作业和作业中心,明确各作业和作业中心之间的关系和责任归属。
2. 确定资源成本:将企业的资源成本按照其用途和消耗方式分配到各个作业和作业中心中,这些资源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间接费用等。
3. 确定作业动因:作业动因是指作业发生的原因,是确定作业成本的关键因素。
通过对作业动因的分析,可以找出哪些作业是必要的,哪些作业是多余的,从而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
4. 计算作业成本:根据确定的资源成本和作业动因,计算每个作业的成本,并将作业成本分摊到产品或服务中。
在计算作业成本时,可以采用各种成本计算方法,如直接费用法、间接费用法、作业基础成本法等。
5. 分析作业价值:通过对作业价值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哪些作业是增值的,哪些作业是不增值的,从而进一步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总的来说,作业成本法是一种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它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其运营成本和业务流程,为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经营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通俗理解作业成本法
通俗理解作业成本法一、什么是作业成本法1.1 作业成本法的定义作业成本法是一种会计核算方法,用于计算和分配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成本。
它通过将成本分配到不同的作业或生产活动上,帮助企业了解每个作业的成本构成,从而更好地进行成本控制和决策。
1.2 作业成本法的原理作业成本法的核心原理是将企业的成本分配到不同的作业上,以便准确计算每个作业的成本。
这种方法通过跟踪和记录每个作业的直接和间接成本,将成本分配到各个作业,从而提供作业成本的详细信息。
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概念是作业,也称为成本对象,它可以是产品、项目或服务。
二、作业成本法的主要步骤2.1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步骤作业成本法的实施通常包括以下基本步骤: 1. 识别成本对象:确定需要计算成本的作业或活动,可以是产品、项目或服务。
2. 确定成本池:将相关的成本归入成本池,例如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等。
3. 计算成本驱动因素:确定用于分配成本的驱动因素,例如直接材料的重量、直接人工的工时等。
4. 分配直接成本:将直接成本直接分配给成本对象,例如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成本。
5. 分配间接成本:使用成本驱动因素将间接成本分配给成本对象,例如制造费用。
6. 计算作业成本: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相加,得到每个作业的总成本。
7. 分析作业成本:对每个作业的成本进行分析和解释,评估成本效益和效率。
2.2 作业成本法的优势和局限性作业成本法有以下优势: - 提供详细的成本信息:作业成本法能够提供每个作业的详细成本信息,帮助企业了解成本构成,有助于成本控制和决策。
- 可追溯性强:作业成本法能够追踪和记录每个作业的成本来源,使成本计算更加准确。
-适用于复杂生产过程:作业成本法适用于复杂的生产过程,可以对不同的作业进行精确的成本分配。
然而,作业成本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 成本分配难度:作业成本法需要确定合适的成本驱动因素,并进行成本分配,这可能会涉及到主观判断和估计,存在一定的难度。
作业成本法 作业的认定
作业成本法作业的认定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用于确定产品或服务成本的方法。
它将成本分配到每个作业上,根据每个作业所需的资源和劳动量来计算成本。
通过使用作业成本法,企业可以更准确地了解产品或服务的成本结构,了解不同作业对成本的贡献程度,并做出相应的决策。
在确定作业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步骤:1. 识别作业:首先,需要明确企业的各项活动或过程是否可以被视为一个作业。
作业可以是一个单独的工序、一个产品的生产过程,或者一个特定的服务。
2. 确定作业的成本对象:确定每个作业所涉及的成本对象,即决定哪些成本应该被分配到每个作业上。
成本对象可以是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间接费用等。
3. 量化作业的资源消耗:通过对每个作业所需的资源进行量化,包括材料、人工和其他相关成本。
这可以通过记录作业过程中的时间、材料使用量和其他资源消耗来实现。
4. 计算作业的成本:根据资源消耗的量化结果,使用适当的成本分配方法来计算作业的成本。
常见的方法包括直接成本法和间接成本法。
直接成本法将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直接分配到作业上,而间接成本法则通过一定的成本分配基础来分配间接费用。
5. 分析作业成本:对每个作业的成本进行分析,了解不同作业对总成本的贡献程度。
这有助于企业了解哪些作业是利润贡献者,哪些作业是亏损者,并做出相应的决策,如调整生产量、改进作业流程或寻找成本节约的机会。
作业成本法的使用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成本,并作出更明智的决策。
通过准确了解产品或服务的成本结构,企业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利润。
同时,作业成本法也可以帮助企业合理定价,确保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
因此,学习和应用作业成本法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至关重要。
作业成本概念名词解释
作业成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与特定作业或任务相关的所有直接和间接成本。
它包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
1. 直接材料成本:直接材料成本是指直接用于特定作业或任务的材料的成本。
这些材料通常可以直接与特定作业或任务相关联,并且可以在最终产品中明确地追踪和计量。
2. 直接人工成本:直接人工成本是指直接用于特定作业或任务的人工的成本。
这些人工成本通常与特定作业或任务的直接劳动力相关,如操作工人的工资和福利费用。
3. 制造费用:制造费用是指与特定作业或任务相关的间接成本。
这些间接成本无法直接与特定作业或任务相关联,而是通过分配或分摊的方式分配到不同的作业或任务上。
制造费用包括间接材料成本、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间接费用等。
作业成本的概念是为了更准确地计算和控制特定作业或任务的成本,以便进行成本分析、价格定价和决策制定等管理活动。
通过分析作业成本,企业能够了解每个作业或任务的成本构成,分析成本驱动因素,优化资源利用,提高生产效率和盈利能力。
作业成本分类
作业成本分类作业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与作业相关的费用。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作业成本可以被分为不同的类型。
本文将就作业成本的分类进行详细介绍。
一、按照成本对象分类1. 直接材料成本:直接材料成本是指直接用于生产产品的原材料的成本。
它是作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核算直接材料的进货成本和发放给作业的原材料数量和成本来计算。
2. 直接人工成本:直接人工成本是指直接用于生产产品的劳动力的成本。
它包括直接工资、津贴和福利费用等。
直接人工成本的核算可以通过计算直接人工的工资和工时来实现。
3. 制造费用:制造费用是指与生产过程直接相关的费用,包括间接材料成本、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间接费用。
制造费用的核算可以通过分摊间接材料成本、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间接费用来实现。
二、按照计算方法分类1. 实际成本:实际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成本,是根据实际支出的金额计算得出的。
实际成本计算的依据是企业的实际生产活动和成本支出情况。
2. 标准成本:标准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按照预先设定的标准计算的成本。
标准成本计算的依据是企业对生产过程的预测和对成本的标准设定。
三、按照作业活动分类1. 批量作业成本:批量作业成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按照批量生产的方式进行的作业所产生的成本。
批量作业成本的核算可以通过将批量生产的成本分摊到每个作业上来实现。
2. 单位作业成本:单位作业成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按照单位产品进行的作业所产生的成本。
单位作业成本的核算可以通过将单位产品的成本分摊到每个作业上来实现。
3. 批次作业成本:批次作业成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按照批次生产的方式进行的作业所产生的成本。
批次作业成本的核算可以通过将批次生产的成本分摊到每个作业上来实现。
四、按照作业阶段分类1. 原材料成本:原材料成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用于制造产品的原材料所产生的成本。
原材料成本的核算可以通过计算原材料的进货成本和发放给作业的原材料数量和成本来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是相互一致的 B.是有一定差别的
C.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D.是不相关的
3.工业企业成本会计对象包括( A )。
A.产品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 B.经营管理费用
贷:原材料 29000
3、某企业设有供电和机修两个辅助生产车间,在交互分配前,供电车间本月生产费用为36400元,机修车间为33600元。本月供电车间供电110000度,其中机修车间耗用10000度,产品生产耗用80000度,基本生产车间照明耗用8000度,厂部管理部门耗用12000度。本月机修车间修理工时为10600小时,其中供电车间600小时,基本生产车间7000小时,厂部管理部门3000小时。要求:根据资料分别采用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和计划成本分配法(假定每度电计划成本为0.345元,每修理工时计划成本为3.46元)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并据以编制会计分录。
6.月份内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提折旧,月份内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照提折旧。(√ )
7.预提费用是应付未付费用,是资产负债表的负债项目;“预提费用”科目是负债和资产双重性科目。(√ )
8.所有生产车间发生的各种制造费用,一律通过“制造费用”科目核算。(×)
9.“辅助生产成本”账户一般应按辅助生产车间、车间下再按产品或劳务种类设置明细账,账中按照成本项目或费用项目设立专栏进行明细核算。(√ )
6.生产车间领用的直接用于产品生产、有助于产品形成的辅助材料,应借记的账户为( C )。
A.辅助生产成本 B.制造费用 C.基本生产成本 D.原材料
7.生产费用要素中的税金,发生或支付时,应借记( C )科目。
A.基本生产成本 B.制造费用 C.管理费用 D.营业费用
(1)直接分配法:
机修费用:分配率=33600÷(7000+3000)=3.36
生产部门分配的机修费用=3.36×7000=23520(元)
管理部门分配的机修费用=3.36×3000=10080(元)
借:制造费用—基本生产 23520
管理费用 10080
贷:辅助生产成本—机修 33600
直接人工费用分配表
产品名称 实际生产工时 工资分配 福利费分配 直接人工费用合计
分配率 分配金额 分配率 分配金额
甲产品 500
乙产品 9500
丙产品 15500
合计 30000
直接人工费用分配表
C.适用于实现电算化的企业 D.便于分析考核各受益单位的成本
E.核算结果不很正确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制定和修订定额,只是为了进行成本审核,与成本计算没有关系。(×)
2.为了尽可能地符合实际情况,厂内价格应该在年度内经常变动。(×)
C.借记“财务费用” D.贷记“财务费用”
E.贷记“待摊费用”
7.“预提费用”是( AD )。
A.负债类账户 B.损益类账户
C.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D.资产类账户
《成本会计》形成性考核册及参考答案
作业一
(第1章至第5章)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D )构成商品的理论成本。
A.已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
B.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C.劳动者为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D.已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供电费用:分配率=36400÷(80000+8000+12000)=0.364
C.各受益的基本生产车间 D.各受益的企业管理部门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不形成产品价值,但应计入产品成本的有( ABE )。
A.废品损失 B.季节性停工损失
C.三包损失 D.非常损失
E.固定资产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
产品名称 实际
生产工时 工资分配 福利费分配 直接人工费用合计
分配率 分配金额 分配率 分配金额
甲产品 500 4.125 20625 0.5775 2887.5 23512.5
乙产品 9500 4.125 39187.5 0.5775 5486.25 44673.75
丙产品 15500 4.125 63937.5 0.5775 1.25 72888.75
五、计算及分析题
1、某企业2002年6月份应付工资为135650元,其中产品生产工人工资是123750元,车间管理人员工资是3000元,厂部管理人员工资是8900元;本月生产的甲、乙、丙三种产品,实际生产工时分别为5000、9500和15500小时。本月职工福利费计提比例为14%。
要求:(1)采用生产工人工时比例分配法分配生产工人工资及提取的职工福利费,并填入下列表中;(2)根据上述资料及分配结果编制工资和福利费分配的会计分录。
8.生产车间耗用的机物料,应借记的账户是( C )。
A.“基本生产成本” B.“辅助生产成本”
C.“制造费用” D.“管理费用”
9.下列方法中,属于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的是( B )。
3.工业企业的期间费用按照经济内容可以分为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4.直接用于辅助生产的费用以及用于基本生产和辅助生产但没有专设成本项目的费用,应分别记入“辅助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科目。( √ )
5.各种产品共同耗用的原材料费用按材料定额消耗量比例分配与按材料定额费用比例分配的计算结果是不相同的。(×)
贷:应付工资 135650
借: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直接人工)2887.5
—乙产品(直接人工)5486.25
—丙产品(直接人工)8951.25
制造费用 420
管理费用 1246
贷:应付福利费 18991
2、某企业生产A、B两种产品,耗用燃料费用共计29000元。本月投产A产品500件,B产品300件。两种产品燃料费用定额:甲产品20元,乙产品15元。要求:(1)采用原材料定额费用比例分配A、B产品实际耗用原材料费用。(2)编制耗用燃料的会计分录。
10.采用代数分配法,应先根据解联立方程的原理,计算辅助生产劳务的单位成本,然后根据各受益单位(包括辅助生产内部和外部各单位)耗用的数量和单位成本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
四、简答题
1、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应该正确划清哪些方面的费用界限。
答:(1)正确划分应否计入生产费用、期间费用的界限。(2)正确划分生产费用与期间费用的界限。(3)正确划分各个月份的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的界限。(4)正确划分各种产品的生产费用界限。(5)正确划分完工产品与在产品的生产费用界限。以上五个方面费用界限的划分过程,也是产品成本的计算过程。
5.下列项目中,在应付福利费中开支的有( QCDE )。
A.医务经费 B.管理人员工资 C.幼儿园经费
D.职工生活困难补助 E.职工医药费
6.企业预提短期借款利息时,应( BC )。
A.借记“预提费用” B.贷记“预提费用”
A.定额成本法 B.计划成本分配法
C.生产工时比例分配法 D.机器工时比例分配法
10.采用交互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时,第一次交互分配是在( A )之间进行的。
A.各受益的辅助生产车间 B.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受益单位
在一般情况下,辅助生产车间制造费用先通过“制造费用—辅助生产车间”账户进行单独归集,然后将其转入相应的“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从而计入辅助生产产品或劳务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应设置“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和“制造费用—辅助生产车间”明细账核算。
在辅助生产车间规模小、制造费用少而且辅助生产又不对外提供商品情况下,为了简化核算工作辅助生产制造费用可以不通过“制造费用”单独归集,而直接记入“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这时将产品成本项目和制造费用项目结合设置“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
2.下列各项中,属于成本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有( CD )。
A.营业收入的实现 B.盈余公积的提取
C.各项生产费用的支出和产品生产成本的形成
D.各项期间费用的支出和归集过程
E.企业利润的实现及分配
3.为了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必须正确划分以下几个方面的费用界限( CDE )。
C.生产经营业务成本和期间费用 D.产品生产成本
4.成本会计最基础的职能是( B )。
A.成本分析 B.成本核算 C.成本控制 D.成本决策
5.下列各项中属于产品成本项目的是( B )。
A.废品损失 B.工资费用 C.管理费用 D.营业费用
A.辅助生产车间数量很少 B.制造费用很少
C.辅助生产车间不对外提供商品 D.辅助生产车间规模很小
E.为了简化核算工作
10.采用代数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AC )。
A.能够提供正确的分配计算结果 B.能够简化费用的分配计算工作
2、请简要回答对辅助生产费用核算需要设置的账户以及辅助生产费用归集的程序。
答: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是通过“辅助生产成本”账户进行的。该账户一般按辅助生产车间、车间下按产品或劳务种类设置明细账,账户按成本项目或费用项目设专栏进行明细核算。辅助生产费用的发生应记入该账户借方进行归集。
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程序有两种,相应地“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设置方式也有两种。两者的区别在于辅助生产制造费用归集程序不同。
定额费用:A产品 20×500=10000(元)
B产品 15×300=4500(元)
分配率=29000÷(10000+4500)=2
A产品承担的燃料费用=10000×2=20000(元)
B产品承担的燃料费用=4500×2=9000(元)
借:基本生产成本——A产品(直接材料) 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