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四

合集下载

社会学概论 第四章文化

社会学概论 第四章文化

第四章文化第一节什么是文化一、文化的涵义与特征(一)文化的概念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本书所讲的是广义文化)狭义的文化指精神文化,甚至是专指文学艺术、音乐、体育等。

(二)文化的特征(1)创造性文化,不论是物质形态的文化还是精神形态的文化,都不是天生的,而是文人类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创造出来或衍生出来的。

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出来或经过人类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习得性文化不是先天遗传的本能,而是后天通过学习和模仿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和习惯等。

(3)共享性凡文化是都一个群体、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人们共同创造、共同享有、共同遵守的。

都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共同遵守的,个别人的偏好不能成为文化。

(4)累积性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积累和创新过程。

(5)特殊性和共性世界上只有各个民族的文化,而没有抽象的一般的文化。

凡文化都是民族的、特殊的,因此人类文化是多样的、丰富多彩的。

从世界范围来说,文化是特殊性与共性的统一体。

二、文化的构成要素(一)物质形态要素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产品,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品以及为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创造出来或加工过的物质产品,都属于物质文化,其中尤其是生产工具最为重要,因为生产工具凝聚了人们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物质要素是文化的基本要素,没有物质要素,人类便不能生产,就谈不上文化了。

(二)精神形态要素哲学、科学、宗教、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以及人们通过后天学习得到的经验、技能等,都是文化的精神要素。

精神要素包括知识、观念、规范和模式等几个方面。

贯穿于各个方面的是价值标准。

价值标准是精神文化的核心,是文化的灵魂。

精神文化产生于物质文化,依赖于物质文化,但是它反过来对物质文化有积极的推动或限制作用。

(三)语言符号要素语言是在社会劳动中产生的,又是社会交往的工具。

后来在语言的基础上发明了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是语言的符号。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重点知识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重点知识

1、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答:国外看法:1、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2、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3、马克思: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避免将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个人借以生存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国内看法:社会为研究对象;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剩余说,研究对象是其他社会学科所不研究的剩余领域。

正确把握:社会学有独特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研究对象众说纷纭;对社会学对象的理解不应强求一致。

2、社会与个人关系的重要性?答:定义社会学的对象,离不开两者的关系问题;区别社会学的学派;确定社会学的属性;社会学的主要内容,直接、间接的包含或体现着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理论上,每个社会学家自觉或不自觉的解决的问题,实践上,每个社会必然面临的问题;某种意义上,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3、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学科的关系?答: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特殊与一般的。

社会学与单科性社会学科的关系:综合性学科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特殊与个别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学、管理学的综合性学科的关系:同属综合性学科。

4、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答:社会学的认识功能或认识意识: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社会学通过提供社会学的视角和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符合规律性;对社会管理和制定社会政策提供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政策、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5、中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是何关系?答:对转型的认识越深入,越全面,社会学的成长越扎实、越迅速;成长了的社会学,推动转型过呈比较顺利、比较健康的发展;中国社会学发展的根基是中国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但也要注意吸取、借鉴国外社会学研究的成果。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四章组织与管理)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四章组织与管理)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四章组织与管理)第四章组织与管理第一节组织概述一、组织的含义与构成要素(一)、组织的含义广义的组织;指人们从事共同活动的所有群体形式,包括家庭、家族、秘密团体、政府、军队、学校等狭义的组织:是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

指的是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地社会群体。

如政府、企业、学校、意愿、银行、社会团体等(二)、组织的构成要素通过一定的手段加入的成员目标认同;明确权利义务;明确组织边界;强化归属感明确的目标规范性章程权威的领导体系一定的物质基础二、组织类型与特征(一)、组织类型1、功能和目标为基础的分类(以帕森斯为代表)经济生产组织: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的组织,如实业公司政治目标组织:形成和部署社会权利的组织,如政府机关整合组织:调节冲突的组织,减缓社会冲突、进行社会控制,如法庭和法律职业实体模式维持组织:具有文化、教育功能的组织,教化社会成员认同社会文化、维持原有的制度和模式。

如学校、教会2、根据组织中的权威性质对成员的控制方式(艾森奥尼)强制性组织:建立在暴力基础上,以强迫手段使成员服从,以强制的手段控制其成员,如监狱、精神病院、军队功利性组织:通过金钱和物质报酬对成员进行控制的组织,如工商业企业(经济利益工具)规范性组织:用规范对成员进行控制的组织,通过规范内化实现对成员的控制,如宗教组织3、从组织运行的受惠者角度进行分类(以布劳为代表)互利组织:以组织成员的互惠为目的,如工会、政党、俱乐部服务组织:以向顾客和社会中该类组织直接相关的人提供专业性、良好的服务的组织。

如医院、学校社工机构、律所等经营性组织:盈利性组织,如公司、银行等公益组织:以一般公众为受益对象的组织,如政府机构、邮局等(拓展)以组织所使用的技术为基础的分类:长链组织(流水线;工序等);媒介组织;集约组织以组织的规模为基础的分类:小型组织;中型组织和大型组织(如医院、企业等所有组织)以组织内部关系为基础的分类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否有正式的分工)(二)、组织的特征与初级群体相比,组织有如下特点:特定和明确的组织目标非情感关系规范的互动形式复杂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分工成员资格可替代性强三、组织与现代社会(一)组织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结构要素现代社会组织的特点(表现):组织大规模出现,且结构复杂化、多样化社会分工发达,组织之间的相互依存形成了负责的组织体系(二)现代组织的发展组织规模不断扩大,组织规则日益正规化和复杂化政府、企业、社会组织间关系重构第二节组织结构与组织体系一、组织目标与组织结构(一)、组织目标1、组织目标的含义组织目标:时每个组织都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达到的某种有待实现的未来状态组织目标是组织开展活动的依据和动力,代表一个组织的未来和发展方向一般应遵循的原则包括:互惠原则、评估原则、选择原则测定组织目标实现程度及绩效的标准包括:有效性、效率、人文关怀、人道主义2、组织目标的类别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长期目标和次要目标平衡性目标和改进性目标(适应环境还是改进、提高效率)外向目标和内向目标满足其他组织的要求vs满足成员和部门的要求3、组织目标的功能组织目标是组织存在的合法化依据(实现人们期望的某种功能,满足人们需要)组织目标为组织参与者之间的分工合作提供了基础组织目标是衡量组织成员和组织活动的有效标尺组织目标是不同性质的组织相互区别的标准(二)组织结构1、组织结构的含义组织结构是指组织成员及各构成部分在组织运行过程中确立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包括组织构造体系、权利关系体系、内部沟通网络以及职位系列2、组织结构的类型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中,组织结构经历了直线型、职能型、直线——职能型、事业部型、矩阵型、网络型等演变直线型组织权力集中、责任分明、命令统一、控制严密、信息交流少。

社会学概论丨第四章 社会组织

社会学概论丨第四章 社会组织
出来的结构,微观结构是组织某一部分的或最基础的结构形式。 • 一般来说,组织的整体结构会表现为一个金字塔式的分工合作体系。
• 2、组织的横向结构与纵向结构
• 由社会组织内部的两种基本关系:纵向关系与横向关系形成。
• 纵向关系是组织内部的层级关系,既是组织内部的某种分工,又是组织权力的 分配,形成指挥——服从关系,这种纵向关系的制度化就是纵向结构;
社会体系的基本单位,没有发达的社会组织就没有现代社会; • 第二、现代社会的运行是以各种社会组织为基础的,社会运行重要地表现为各
种社会组织的运行、发展和更替。社会组织的运行状况反映着社会的面貌。
• (二)现代社会组织的发展 • 发展的方向:正规化、规范化 • 一方面,组织规模不断扩大 • 另一方面,社会组织中的规则日益正规化和复杂化
•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组织类型的变化 • 背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 国企向独立的现代企业回归,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发展,企业所有制的政治含义在减
弱,不同所有制企业越来越被置于相对平等的市场竞争地位; • 单位组织的社会功能在弱化,城市社区服务、社区建设在推进,社区组织得到发展; • 在农村,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村民自治组织——主要是村民委员会和
• 横向关系是组织内部处于同一层级的不同部门、不同成员之间形成的相对稳定 的关系,反映了处于同一层次、相互关联的不同部分之间在实现组织的共同目 标时所应有的责任与义务,反映的是组织内部同一层级的分工合作关系。这种 分工合作关系的相对固定化就是横向结构。
• 3、组织结构的功能 • 明确组织成员及部门的责任与义务,明确各部分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 • 有利于统筹组织资源,特别是组织的人力资源去开展活动; • 使组织内的分工合作关系制度化,有利于内部沟通与组织的运行,提高组织效率; • 有利于保持组织的统一性;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互动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互动
区别性归因:行为是否具有特殊性 一致性归因:与他人行为是否相似 一贯性归因:不同时间、情境中是否一直如此
维纳的归因理论:(成功与失败)
个人行为的原因可从两个维度考虑: 控制性:内在 (可控制) :能力、努力 外在(不可控制):难度、运气 稳定性:稳定:能力、难度 不稳定:努力、运气
第四章 社会互动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 学生了解社会互动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分析,了解社会互动的基本过程及其 特点,了解社会互动的行为方式类型。
教学重点和难点 社会互动的基本概念、 理论、主要类型。
教学方法与手段 系统讲授、提问。
第四章 社会互动
第一节 社会互动中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基本过程 第三节 社会互动的基本行为方式
从众与模仿的区别:
(1)模仿是自愿行为,而从众并非自愿; (2)模仿没有外部压力,从众则受到外部压力 (3)模仿的对象可是多数人,也可是少数人,从众的
对象则一定是多数人。
二、合作型互动
含义: 为达到某种共同的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 合行动。
合作的条件:
共同的目标: 共同的认识: 合作的资源:如知识、技能、财物
绑架、劫持人质、爆炸、纵火等; 3)攻击目标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直接目标一般为游客和大众,
间接目标是政府; 4)是所有犯罪中最能造成人们恐惧心理的行动; 5)崇拜者和实施者是极少数极端主义分子。
冲突结果有四种类型:
引退; 强加; 皈依; 妥协。
使对方就范的方式有三种:
作用分析:
是对社会群体最简单最经济的认识,有利于对某一群人做 概括的了解,但也容易“先入为主 ”、“以偏概全”,造 成认知偏差,阻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社会学概论要点 (4)

社会学概论要点 (4)

一、单项选择题1、二级社会化指的是()。

A、基本社会化B、继续社会化C、再社会化D、正向社会化您的答案:B正确答案:B 得分:3.0 分【答疑编号11000439,点击提问】解析:继续社会化是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或称二级社会化。

参见教材P95。

2、再社会化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即个人主动地、自觉地适应新的社会生活,通常称为自觉改造。

A、发展社会化B、预期社会化C、主动再社会化D、强制性再社会化您的答案:C正确答案:C 得分:3.0 分【答疑编号11000442,点击提问】解析:再社会化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主动再社会化,即个人主动地、自觉地适应新的社会生活,通常称为自觉改造;二是强制性再社会化,一般是通过特别机构和特别途径强迫进行。

参见教材P96。

3、社会化的第一要素是()。

A、学校B、家庭C、社区D、大众媒体您的答案:B正确答案:B 得分:3.0 分【答疑编号11000453,点击提问】解析:家庭是社会化的第一要素。

参见教材P99。

4、伙伴群体特殊性的主要表现不包括()。

A、在宽松的条件下进行充分的社会化B、在无意中社会化C、基本上按照自己的兴趣社会化D、教给人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您的答案:D正确答案:D 得分:3.0 分【答疑编号11000455,点击提问】解析:学校教给人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参见教材P99。

5、个人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社会化的主要表现不包括()。

A、观察学习B、角色扮演C、知识积累D、无意获得您的答案:D正确答案:D 得分:3.0 分【答疑编号11000457,点击提问】解析:个人是怎样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社会化的呢?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观察学习,二是角色扮演,二是知识积累。

参见教材P102。

6、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是()。

A、个人B、团体C、家庭D、角色您的答案:C正确答案:D 得分:0.0 分【答疑编号11000463,点击提问】解析:角色是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角色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角色
定义:指人们承担角色时明确意识到了角色的行为规范、 努力实践该角色。 • 有三种情况有利于成为自觉角色 • 刚担当角色时 • 他人在场时 • 经常的自我提醒
二、社会角色的类型
2.非自觉角色
定义:指人们承担角色是没明确意识到意识到正在承担 这一角色,只是按习惯性的行为去做。 • 有两种情况: • 第一,忘记了角色的规范。 • 第二,内化了角色的规范。
二、社会角色的类型
(三)按社会角色的规范化程度分—规定性角色、开放 性角色 1.规定性角色
• 定义:指有着严格而明确的行为规范的角色。权力与 义务、行为规范和模式都有明确的规定。 2.开放性角色 • 定义:指行为规范没有明确的规定,承担着可以根据 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他人对角色的期调
(三)角色中断 • 指个人前后相继承担的两个角色之间发生矛盾的现象。 • 有两种情况: 第一,没有为下一角色做好准备。 第二,前后两个角色行为规范直接冲突。 (四)角色失败 有两种情况: 第一,角色承担者中途退出角色。 第二,虽未退出,但已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相当困难。
四、社会角色的失调
• (一)角色差异 • 指理想角色与实际角色的差异。形成原因: • 1.理想角色是规范化的角色,具有固定性和封闭性, 在变动性和开放性的角色实践中很难完全达到。 • 2.实践角色是领悟角色的展开,由于个人素质和行为 条件的限制,对角色的领悟很难达到理想角色的行为 模式。 • 3.实践角色不是刻板模式的再现,经常有角色创造情 况发生。
二、社会角色的类型
(一)按角色的获得方式分——先赋角色、自致角色 1.先赋角色 • 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基础上的社会角色。 2.自致角色 • 通过个人后天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 注意: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是与个人主客观条件相关的

《社会学概论》笔记四

《社会学概论》笔记四

第四章社会中的个人本章指导:一、本章目的:这一章包括地位与角色以及个人社会化的内容。

通过学习,使同学们了解与个人最接近的两个概念——地位与角色,它们在社会结构分析中的重要地位,明确它们,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个人存在于社会中的状态。

地位与角色规范的学习是通过社会化进行的。

关于社会化的知识,使我们明确个体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从而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

二、课前准备:1、认真阅读本章纲目,了解本章的学习脉络;2、阅读参考教材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社会角色和社会化”这两部分内容;3、观看电影:《Sleepers》、《刺激1995》、《人生屋檐下》、《小鞋子》、《浓情巧克力》。

三、学习建议:1、认真预习参考教材的相关内容,标示不理解的问题,以便上课或与老师互动时有针对性地听讲或发问;2、在观看影片时,要结合本章所学内容进行思考;3、阅读参考书目,了解一些人类学的知识;4、掌握本章的重要概念:①地位②角色③角色冲突④社会化⑤逆向社会化⑥同辈群体⑦再社会化⑧发展社会化四、学习重点:1、地位的类型;2、对角色和角色相关概念的理解;3、社会化的含义以及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4、社会化的类型。

重要概念1、自我和社会是一对双胞胎。

——查尔斯·霍顿·库利2、两种主要的地位类型1、先赋地位(ascribed status)也叫归属地位,指某人所拥有的被指定的、并且通常不能被改变的社会地位。

包括种族、民族、年龄、性别和某些家庭内的地位那么,先赋地位有哪些特点呢?◇它与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有关,比如天生残疾或亲属关系。

◇被指定意味着天生授予我们或至少生来就已预定好的,不由选择、难以避开的。

我们可以挑选朋友,但无力选择亲戚;通常它也不能被改变,像我们的性别地位,是有人做了变性手术,但毕竟数量相当少。

◇先赋地位一般以出生为基础,孩子们继承了父亲或母亲的社会地位。

◇先赋地位还能以一个人出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为基础。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社会学概论是社会学的基础课程,在社会学概论中,第四章介绍了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概念与理论。

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通过社会交往与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逐渐习得社会文化的行为方式、社会规范和社会角色,成为一个社会成员的过程。

而社会角色是指在特定社会环境中,个体所扮演的角色,包括家庭角色、职业角色等。

本文将详细探讨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概念与理论。

首先,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仅涉及到个体的发展和成长,还与社会环境和社会互动有关。

社会化的过程是终身的,并伴随着个体的一生。

人们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交往,逐渐习得社会的行为方式和社会规范。

例如,一个婴儿从出生开始,通过与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互动,逐渐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如何使用语言等。

其次,社会化的过程是受到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的双重影响的。

社会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对等社会团体等,影响个体的社会化过程。

个体因素则包括遗传、个体的性格、能力等,也会对社会化过程产生影响。

社会化不仅是个体主动地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也是个体主动参与社会互动的过程。

再次,社会角色是社会化过程的产物,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被赋予的。

社会角色不同于个人身份,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个体可以扮演多种不同的角色。

例如,一个人在家庭中扮演子女的角色,在工作中扮演职员的角色。

社会角色赋予了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定位和期待,个体在这些角色中扮演着特定的责任和义务。

社会角色的形成与维持需要依靠社会互动与社会规范的支持。

社会互动是个体获得角色认同和角色要求的重要途径。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个体学会了如何扮演特定的社会角色,并能够满足社会的期待。

社会规范则是指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对个体行为的规范和期待。

通过社会规范的约束,个体能够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并保持良好的角色表现。

总的来说,社会化与社会角色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社会化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通过社会交往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渐习得社会文化的行为方式和社会规范的过程。

【完整版】社会学概论新修

【完整版】社会学概论新修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重点复习第一章1.重要概念◆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学”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提出的。

】【社会学时现代社会科学中从某种特有的角度,或侧重对社会,或侧重对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或侧重对社会和个人的关系,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因而具有自己独特的对象和方法的学科。

】◆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是指特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四大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和最小的范围内。

◆社会的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是指社会运行有障碍,发展不甚平衡,包含较多较明显的不协调因素,但它们还未危害社会、破坏社会的常态运行。

因此,社会的中性运行也可称做有障碍的常态运行。

◆社会的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是指社会运行发生严重障碍、离轨、失控。

◆社会学调查,是指在社会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社会学的程序和研究方法,进行资料的汇集和整理,从而得出较为科学的认识和具体工作建议的一套实践活动。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中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社会某一方面的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2.社会学与各学科的关系(1)社会学与哲学的关系社会学从根本上来说,是要为人们提供一个正确的、科学的社会观和生活观,而这都有赖于哲学的帮助。

一部好的哲学史,不但能提供很多有用的观点,也能为我们提供大量的社会生活的道理和知识,这些知识是其他任何知识所不能比拟的。

(2) .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的关系对社会进行整体的、综合研究的社会科学不仅社会学,还有历史学、人类学等。

社会学与它们的区别主要不在于研究对象和范围上,而在于研究的角度与方法上。

(3)社会学与专门性社会科学的关系社会学与专门性社会科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上的不同。

社会学概论 第四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考点

社会学概论 第四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考点

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一、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的内涵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社会化的内涵:(1)从时间方面理解,是个人社会化设计人生发展的全过程;(2)内容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关注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3)从关系方面理解没,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人社会化的结果。

(二)社会化的内容从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的基本需求来说,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生活技能社会化、价值观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行为社会化、角色社会化等方面。

二、社会化的类型(一)基本社会化基本社会化,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基本社会化的任务可以简单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生理性成熟,即通过人的生理发育过程,形成完善健全的身心基础;二是社会性成年,即通过社会文化的教化与自我内化,成为具有独特个性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

预期社会化:一个人为适应特定角色需要而进行的知识准备过程。

如职业学校教育、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等。

(二)继续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是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或称二级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是基本社会化的延续、完善和发展,是具有社会成员资格的成年人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主动选择、学习和接受新的文化以及调适个人与社会的角色关系的过程。

继续社会化的一种特殊表现是发展社会化,这是一种为适应生活的变化、承担起新的角色而主动学习与调适的过程,它的突出表现为拓展知识基础、变更职业技能、改变角色能力等,例如成人教育。

(三)再社会化再社会化也称重新社会化,它是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个行为模式的过小。

再社会化的两种基本类型: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

正向社会化: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的传递和教化过程。

反向社会化:是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这种社会化又称文化反哺。

《社会学概论》综合习题四及参考答案

《社会学概论》综合习题四及参考答案

《社会学概论》综合习题四及参考答案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社会制度的类型包括()、()、()、()和()。

2、制度控制是指以全社会的名义颁布行为准则,对社会的所有个体、群体以及社会组织的行为进行调节和制约。

具体形式包括()与()。

3、按照违反的社会规范的性质或程度,越轨行为可分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社会制度2、社会问题3、社会控制4、社会保障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简述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

2、简述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

3、简述社会问题的特征。

4、简述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

四、论述题(共20分)1、试述社会控制的功能。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社会制度的类型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婚姻家庭制度)和(宗教制度)。

2、制度控制是指以全社会的名义颁布行为准则,对社会的所有个体、群体以及社会组织的行为进行调节和制约。

具体形式包括(政权)与(法律)。

3、按照违反的社会规范的性质或程度,越轨行为可分为(不从俗行为)、(不道德行为)、(违纪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社会制度基于一定的价值标准而设立和形成的一套相对稳定的、模式化的、被人们习惯和自觉遵守的规范体系。

2、社会问题它是社会中发生的被多数人认为是不合需要或不能容忍的事件或情况,而需要运用社会群体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3、社会控制就是通过各种社会或文化的手段对个人或集体的行为进行引导和约束,使其符合社会传统的行为模式,以维持社会秩序的过程。

4、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制度。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简述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

(一)价值要素(二)规范要素(三)组织要素(四)设备要素2、简述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

(一)行为导向功能(二)社会整合功能(三)传播和创造文化的功能(四)社会化功能3、简述社会问题的特征。

2024年国开电大社会学概论形考任务四参考答案

2024年国开电大社会学概论形考任务四参考答案

形考任务四答案已标红1、社会是一个组织起来的体系,社会规范是其维护者,社会的剧烈变动使得原来的社会规范失效、社会松散,于是社会问题发生。

这符合()的观点。

单选题(3 分)A、社会解组论B、价值冲突论C、行为偏差论D、标签论E、社会病理论2、彼得布劳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实际上是一种交换行为,比如邻居交换____,同事交换____,熟人交换____,政治家交换____。

下列四个选项顺序正确的是①礼貌②让步③恩惠④帮助单选题(3 分)A、④②①③B、④①③②C、③④①②D、③②④①3、在社会互动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反应来反观自己、认识自己,就像从镜子里发现自己那样,即“镜中之我”,这一概念是()提出来的?单选题(3 分)A、查尔斯·库利B、乔治·米德C、亚伯拉罕·马斯洛D、马克思·韦伯4、()是一些国家所采取的封闭性的社会分层制度。

一个人在社会层次中的地位是一出生就确定了的,这种地位终身不变,即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完全取决于其出身。

单选题(3 分)A、身份制度B、肤色制度C、种姓制度D、民族制度5、“一般人天生厌恶工作、逃避责任、缺乏抱负和创造性、追求安全,必须对其施以有力的强制、控制,甚至惩罚,才能迫使他们为了组织目标而努力。

这是哪种理论所支持的观点?单选题(3 分)A、Y理论B、X理论C、科层制理论D、权变理论6在群体和社会生活中,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可能会采取多种行为,而行为的选择会受共享文化的影响,这反映的是文化的()功能。

单选题(3 分)A、导向B、传续C、维持秩序D、整合7、()是两个拥有不同文化的群体通过长期相互交往、相互吸收彼此的长处而趋于一致的文化现象。

单选题(3 分)A、文化冲突B、文化融合C、文化传播D、文化变异8、在()看来,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人们的社会关系的体系。

单选题(3 分)A、中山孙B、爱德华·泰勒C、克思马D、大林斯9、成员之间具有持续、直接而全面的交往,这是()的主要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
主讲人:曹颖
1920年9月19日印度丛林发现印度狼孩
1920年9月19日,在印度加尔各答西面约1000千 米的丛林中,发现两个狼哺育的女孩。年长的估计8 岁,年幼的一岁半。大概都是在生后半年被狼衔去的。 两人回到人类世界后,都在孤儿院里养育,分别取名 为卡玛拉与阿玛拉。她们的言语、动作姿势、情绪反 应等方面都能看出很明显的狼的生活痕迹。她们不会 说话,发音独特,不是人的声音。不会用手,也不会 直立行走,只能依靠两手、两脚或两手、两膝爬行。 她们惧怕人,对于狗、猫似乎特别有亲近感,其次中 小孩。白天她们一动也不动,一到夜间,到处乱窜, 象狼那样嚎叫,人的行为和习惯几乎没有,而具有不 完全的狼的习性。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化
一、社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定义 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学习,
掌握社会经验、规范,形成与社会一致且有自己 特色的态度、情感、行为习惯与品格,并取得社 会成员资格的成长过程。
二、社会化的内容
(1)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
吃饭、穿衣、走路,这些衣食住行的 技能并不是简单的动作,而是一种文化。
权威型
这些父母试图合理指导孩子的行动,注意启
发儿童,有必要时坚决控制。但他们会解释这 样做的理由,鼓励孩子同他们交换意见,多鼓 励、少惩罚。这些孩子能自立、自控,很自信, 有探索精神并且对生活心满意足,易于合作。
家庭气氛
关于家庭气氛与幼儿心理活动特点的关系,赖德 克从六个方面进行的相关研究,发现:
1.社会化的必要性 个人角度:个人成长 社会角度:培养合格成员 2.人的社会化的可能性 (1)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2)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3)人有语言的能力
第二节 社会化的机构与过程
一、社会化的实施机构 (1)家庭
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而建立起 来的群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缩影 和侧面。对婴儿-青年的社会化十分重要。社 会化的内容全面,包括教导生活技能、社会规 范、树立生活目标。父母对人、对已、对物的 态度,往往就是儿童的行为准则。
1.对孩子是专制还是民主:前者的儿童爱吵架, 缺乏合作精神,没有人缘,不会体谅人,情绪不 稳定,放肆,没有上进心,对奖罚漠不关心。后 者的儿童有人缘,体谅人,天真活泼,情绪稳定, 能听取别人的意见,有上进心,不爱吵架。
2.孩子所受到的限制和具有的自由程度:自由度 小的家庭,儿童缺乏上进心,畏缩,人缘不好。
这两个狼孩回到人类社会以后,辛格牧师夫妇俩为使两个 狼孩能转变为人,作出了各种各样的尝试,但没有充分的计 划性。阿拉玛到第2个月,可以发出“波、波”的音,诉说饥 饿和口渴了。遗憾的是,回到人间的第11个月,阿玛拉就死 去了。卡玛拉在两年后,才会发两个单词(“波、波”和叫 牧师夫人“妈”)。4年后掌握了6个单词,第7年学会45个单 词。她动作姿势的变化也很缓慢。1年4个月时,只会使用两 膝步行。1年7个月后,可以靠支撑两脚站起来。不用支撑的 站立,是在2年7个月后;到两脚步行,竟费了5年的时间,但 快跑时又会用四肢。经过5年,她能照料孤儿院幼小儿童了。 她会为跑腿受到赞扬而高兴,为自己想做的事情(例如解纽 扣儿)做不好而哭泣。这些行为表明,卡玛拉正在改变野孩 的习性,显示出获得了人的感情和需要进步的样子。大女孩 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但她直到死时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 力只相当于3、4岁的孩子。
西蒙兹认为, 父母与孩子之间 有两个基本要素, 一是接受—拒绝, 二是支配—服从。
这两种基本要 素都程度不同地 存在于父母与孩 子的相互作用中, 可以组成二维坐 标系统。
支配
残忍
溺爱
拒绝
O
接受
无视
放任
服从
父母态度
坐标上的O点是最理想的亲子关系,这样的 父母既不特别娇惯孩子,也不过于严厉,既不 随心所欲支配孩子,也不完全听凭孩子的支配。
(2)学习谋生的手段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手工业生产方式。 现代工业社会,生产技术越来越复杂,一 个人谋生技能的获得需要通过正规的学徒, 通过学校的学习和职业培训,这一过程一 般到二十多岁才能完成。
(3)学习社会行为规范
社会行为规范也称社会规范,它是一 定群体和社会中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社会行为规范是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创 造出来的,但是,并非所有的行为规范 都由当事人创造而产生。对于后来人来 说,社会行为规范是先于他们而存在的。
专断型 这些父母试图控制孩子的行为和态度,并要
孩子遵守规定很死的行动准则。他们要求绝对 服从,惩罚严厉。这种父母不太容易被孩子接 近,孩子常觉不满、畏缩不前和不信任人,智 商低、易怒。
随意型 这些父母对孩子无要求,让孩子尽可能自己
管理自己。也认为自己是孩子可依赖的源泉, 但不是标准的传授者和榜样。做决定与孩子商 量,从不惩罚,不控制,较温暖,但对未成熟 的孩子缺乏控制。
(4)明确生活目标
群体中的权威者对后来者未来职业的指点, 通过对具体职业优劣之评价来引发后来者对某 职业的兴趣和好感。
(5)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指一定群体和社会中有特定权 利和义务、并按照特定行为规范活动的人。人 的社会化就是要培养社会角色,即将他培养成 全体合社会认为合格的角色。
三、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中国也有类似狼孩、猪孩的报道,结果和印度狼孩大 致相似。在大脑结构上,这个狼孩和同龄人没多大差别。 一个10岁儿童的大脑在重量和容量上已达成人的95%, 脑细胞间的神经纤维发育也接近完成。只是因为狼孩长 期脱离人类社会,大脑的功能得不到开发,智力也就低 下。
从狼孩的故事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智力高低,并不完 全取决于大脑的生理状态,而更多地受到后到成长环境 的影响。
研究发现:被父母接受的孩子一般都表现 出社会需要的行为,如情绪稳定、兴趣广泛、 富有同情心,而被父母拒绝的儿童大都情绪不 稳定、冷漠、倔强并具有逆反心理倾向。受父 母支配的孩子比较被动、顺从,缺乏自信心依 赖性强;让父母服从自己的孩子表现为独立性 和攻击性强.
父母态度
鲍姆林德
(BAUMRIND)
把父母态度 分为三类
3.惩罚严厉程度:严厉的家庭,儿童缺乏上 进心,对别人意见麻木不仁,不会体谅别 人,优柔寡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