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强化复习解析:必修 第三单元古代议论散文质疑解难第一部分教案
高一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议论散文知识点复习
高一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议论散文知识点复习教学博苑2012-03-04 17305d56b7b40102dut2高一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议论散文知识点复习教材篇目《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单元目标1.积累掌握本单元出现的重点文言知识。
重点实词发、加、绝、道、假、传。
重点虚词而、于、以、焉、则、所。
2.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3.学习并掌握阅读古代议论性散文的基本方法。
4.识记本单元出现的文学常识。
重点难点目标1、2、3。
课时安排2课时一、文言实词(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只,只是,不过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智,智慧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倔—崛,崛起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景—影,影子名词作状语,像影子那样秦有余力而制其敝敝—弊,弊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有—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授,传授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竭力尽心弃甲曳兵而走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广博地学习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报仇古之学者必有师求学的人以为轮把……作为师不必贤于弟子不一定养生丧死无憾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名词作动词,种植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读“wàng”名词作动词,称王,统一天下故木受绳则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作动词,游水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数词作动词,专一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响声一样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依次序排列,使……朝拜以愚黔首使动用法,使……愚昧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二)写出下列实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发(1)涂有饿莩而不发开启、打开(2)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征发、征调(3)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发射(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开放(5)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6)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崛起(7)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发作、抒发(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现、显露(9)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头发,读fà(1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阐明加(1)邻国之民不加少更、更加(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夸大,超过(3)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加上,把一物放在另一物的上面(4)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施予、给予(5)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增加(6)万钟于我何加焉益处、好处(7)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施加、施用(8)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胜过(9)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加以,予以绝(1)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断绝、挣断(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绝交(5)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绝命(6)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断绝、消失(7)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独特、奇异(8)佛印绝类弥勒极、非常假(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给(4)愿大王少假借之宽容(5)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临时的,代理(6)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给予(7)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jià,假期(7)那里去辨甚么真是假虚假(9)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之一毛假如道(1)有碑仆道道路(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3)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行道里程(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道理(5)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方法、措施(6)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法令、制度(7)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谈论(8)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规律,法则(9)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疏通、引导(10)师道之不复,可知矣风尚传(1)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传递、传送(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教授(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传说(4)舍相如广成传舍驿站、客舍(5)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义的文字(6)孟子对曰“于传有之”书传、文字记载(7)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捎二、文言虚词而(1)弃甲曳兵而走连词,表修饰(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连词,表转折(3)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并列(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5)吾尝跂而望矣连词,表修饰(6)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连词,表假设(7)而母立于兹代词,你的(8)拔剑撞而破之连词,表顺承于(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介词,在(2)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3)则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4)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介词,对于(5)不拘于时,学于余介词,被、向(6)青,取之于蓝介词,从(7)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介词,跟以(1)请以战喻介词,用(2)斧斤以时入山林介词,按时(3)以五十步笑百步介词,凭借(4)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5)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连词,来(6)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介词,因为(7)以为轮,其曲中规介词,把(8)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连词,表目的“来”焉(1)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2)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3)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相当于“之”(4)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啊”“呢”(5)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6)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7)于其身,则耻师焉语气助词所(1)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名词,处所,地方(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三古代议论性散文知识点梳理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三古代议论性散文知识点梳理教学博苑01-10 1025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三古代议论性散文知识点梳理文章摘要: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主要学习的是关于古代议论性散文,学习这个单元,首先要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理解和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句式和常见的文化常识,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语感。
其次要注意学习文章立论、论证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
...【编者按】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主要学习的是关于古代议论性散文。
中国古代散文在先秦有两个流派:史传散文和诸子散文。
前者以叙事为主,后者多是议论性的文章。
本单元所选的《寡人之于国也》《劝学》就属于诸子散文一派,前者属于对话体的论辩文,语言犀利,步步紧逼,气势逼人,后者为长篇论文的节选,句式整齐,善用多样化的比喻。
西汉时期,贾谊继承了先秦诸子的优良传统,总结秦代灭亡的教训,写了著名的《过秦论》。
这篇文章通篇一气贯之,气势充沛,雄辩有力。
到了唐代,韩愈倡导“古文运动”,继承古人用通俗平易的语言抒情达意的优良传统,主张写文章要“惟陈言之务去”,强调“文从字顺”,“词必己出”,《师说》一文体现了的这一艺术追求。
学习这个单元,首先要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理解和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句式和常见的文化常识,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语感。
其次要注意学习文章立论、论证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
8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简介】《寡人之于国也》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
行文自然流畅,说理透辟,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和对偶,充分显示了孟子的论辩才能。
一、基础字词。
1、重点字词:数罟(gǔ)洿池(wū)鱼鳖(biē)河豚(tún)狗彘(zhì)庠序(xiáng)孝悌(tì)饿莩(â piǎo)2、一词多义凶河内凶(庄稼收成不好)凶多吉少(不吉利的事)汉初匈奴凶黠(凶恶,残暴)甫闻凶讯(不幸,多指丧事)缉拿元凶(杀人的人)加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加)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施加)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放上)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增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夸大)或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天之行,或日或雨(有时)莫之或止(表示不定)云霞明灭或可睹(或许)数:①几,若干②密③数目④屡次数罟不入夸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见不鲜()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发:①打开②派遣③花开放④发射野芳发而幽香()百发百中()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直:①通“只” ②直接③价值④不弯曲⑤径直直不百步耳()系向牛头充炭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理直气壮()随君直到夜郎西()兵:①兵器②军队③战争④士兵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穷兵黩武()草木皆兵()非我也,兵也()胜:①尽②战胜③胜利④承受⑤超过⑥优美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驴不胜怒()巴陵胜状()谷不可胜食也()3、文言虚词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寡人之于国:对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王:然而不王者:为王,动词,读wàng梁惠王曰:君王,名词,读wáng以:请以战喻:用可以无饥矣:凭借以时入山林:按申之以孝悌之义:把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第一个食,吃,动词;第二个,食物,名词之:填然鼓之:音节助词,不译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五亩之宅:“的”,助词4、通假字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必修三第三单元备课说明
必修三第三单元备课说明2016.3.15单元内容:古代议论性散文,先秦诸子散文两篇,汉代散文一篇,唐代散文一篇。
《寡人之于国也》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孟子散文是对话体论辩文,文章说理形象、论辩有力。
《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勉励人们努力学习。
荀子散文体制宏大,逻辑性强。
《过秦论》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之道,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劝谏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贾谊散文继承了先秦诸子的优良传统,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勇于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和主张,写得深切著明。
《师说》韩愈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
韩愈散文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时人有“韩文”之誉。
教学重点:1.熟读背诵课文,2.理解并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通过教辅资料之基础梳理题及课后练习题来落实文言知识点),3.积累古文化常识。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学习赏析每篇散文的论证手法,了解作家的写作风格。
2.了解诸子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能力培养:1.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2.培养学生质疑解难的能力。
教学设想: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自主预习法、激情诵读法、问题探究法、分析讨论法、点拨启发法、、拓展延伸法。
要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认真思考,质疑问难,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步骤:第一步,学生自读,利用工具书,结合课下注解,疏通文意,并用笔圈出重难点;第二步,教师检查自读情况,对重点文言知识点和古文化常识进行强调;第三步,教师引领学生理清文章结构,结合背景分析文章写作特点。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2、理解孟子“仁政”的思想。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Ⅲ-11 师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梅,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心是得狂名。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
吾子欲之,其有乐而望吾子者矣。
言道、讲古、穷文辞以为师,则固吾属事。
仆人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
——柳宗元《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今之世,为人师者众笑之,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吾欲从师,可从者谁?借有可从,举世笑之。
——柳宗元《师友箴·并序》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jiē)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新课标高考强化复习解析:必修 第三单元古代议论散文质疑解难第二部分教案
2012高三一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议论散文——质疑解难(第二部分)三、翻译句子1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四、素材集成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适用话题:“看问题抓事物本质,不能仅停留表面”“对人与对己”“谦虚”精彩运用:其实“五十步笑百步”是一般人的通病,他们往往只看到别人的缺点和短处,却不明白自己也犯了相同的错误和毛病,还一味批评别人,而不会检讨自己并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这实在是标准的“五十步笑百步”。
朋友,当你想取笑别人的错误时,先要扪心自问,这样的错误,我犯了吗?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时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今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寡人之于国也》)适用话题:“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平衡”“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人与自然的和谐”精彩运用:近百年来,不和谐的场景一幕幕在加速上演着。
当蒸汽机代替了手工作业,当电能、核能代替了煤炭石油时,人们逐渐破坏了自然的和谐。
不知道多少黑烟毒气排入了原本湛蓝的天空,不知多少农药灰尘在大地肆意飞舞。
而一次性餐具、不可降解的塑料袋、电池等产品也正在不断地破坏着生态的和谐,破坏着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和谐。
或许几十年、几百年后我们将没有了赖以生存的淡水,也许石油等一次性能源也将很快被用尽,届时我们又该何去何从?生态的和谐是多么的重要啊!听听孟子的呼声吧!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适用话题:“学习”“超越”“进步”精彩运用:这句话的原意是指靛青染料是从蓝草中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草更深。
用在此处其意是强调学习的功效。
是的,学习者不是简单地重复已有的知识,每个人都要善于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进步。
最新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古代议论性散文”综合应用》知识讲解 新人教版必修3(考试必备)
“古代议论性散文”综合应用学习目标1.梳理单元知识;2.了解古代散文阅读方法;3.学会论证。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荀子(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他为“荀卿”。
其政治思想主张,礼法兼治,强调尚贤使能。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
贾谊的文章气势雄伟,畅达,辞赋以《吊屈原赋》为最。
政论文以《过秦论》《论积贮疏》等文章脍炙人口。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字词汇总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狗彘(zhì)庠(xiáng)序饿莩(piǎo)养生丧(sàng)死中(zhòng) 绳槁暴(gǎo pù)跂(qì)而望矣跬(kuǐ) 步崤(xiáo) 函瓮牖(yǒu)召(shào滑)俯首颈系(xì)践华(huà)为城劲(jìng)弩蹑足行(háng)伍句读(dòu)官盛择近谀(yú) 郯(tán)子课文精要理清结构《寡人之于国也》第一部分提出“民不家多”的原因;第二部分分析“民不家多”的原因;第三部分阐述“民不家多”的根本措施。
《劝学》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第二段论述学习的意义;第三段论述学习的作用;第四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过秦论》第一部分(1—4)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第二部分(5)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2024年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教案
2024年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本单元所选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句式和篇章结构。
能够流畅地朗读文言文,理解文意,并能够归纳总结出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提高文言文写作的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合作学习、探究讨论等方式,深化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鼓励学生运用批注、归纳、比较等阅读方法,提升文言文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
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掌握,以及篇章结构的理解。
朗读和背诵文言文的能力培养,以及文言文鉴赏方法的指导。
难点:对文言文中古老思想的深入理解和文化背景的把握。
培养学生文言文写作时的语法正确和用词准确。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上一单元内容,引导学生自然过渡到本单元的学习。
利用问题导入法,提出与文言文内容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示文言文的历史文化背景,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文言文的整体框架。
2. 自主学习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并尝试翻译和理解。
提供文言文学习指导资料,帮助学生解决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通过在线平台或学习小组,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学心得。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共同探讨文言文的词义、句式和篇章结构。
教师提供文言文阅读的策略性指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意。
鼓励小组间交流讨论成果,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4. 拓展延伸引入文言文相关的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结合现代生活,讨论文言文中的智慧和价值观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组织文言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将文言文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的能力。
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中国古代论述类文章《师说》教案
21 师说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文中运用的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树立尊师的美好风尚,培养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
1.字音辨识(1)阿谀.( ) (2)句读.( )(3)经传.( ) (4)郯.子( )(5)苌.弘( ) (6)李蟠.( )(7)老聃.( ) (8)贻.之( )答案(1)yú(2)dòu(3)zhuàn(4)Tán(5)Chánɡ(6)pán(7)dān(8)yí2.通假举要(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通“授”,传授(2)通“否”,表否定3.词语解释(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故无.贵无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圣益.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则耻师焉,惑.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小学而大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术业有专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六艺经传皆通.习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余嘉.其能行古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作《师说》以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知道,懂得(2)无论,不分(3)更加,越发(4)糊涂(5)放弃(6)学习,研究(7)普遍(8)赞许(9)赠送4.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高考语文三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古代议论散文》(必修3)
2012高中语文三轮复习精品教案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议论散文【单元解读】一.高考目标1.识记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2.理解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此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C(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单元复习《寡人之于国也》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
先针对梁惠王的疑问,用比喻说明凶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论证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归顺。
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但主张减轻劳役、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利民保民,还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积极思想。
行文自然流畅,说理透辟,比喻鲜明,又善用排比、对偶,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
本文论述“保民而王”的观点非常透彻。
首段先写梁惠王质疑,为答问作准备。
第二段针对疑问,巧用比喻释疑,使惠王明白小恩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第三、四段正面论述行“仁政”的措施和好处。
末段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说服力强,使惠王折服,充分显示了孟子的论辩才能。
《劝学》节选自《荀子·劝学》。
《荀子》共二十卷,收文章32篇,《劝学》是第一篇。
原文分两部分,分别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这里节选的三段,在原文的第一部分中。
文章以许多生动的比喻阐述了学习在增长知识、培养品德、发展才能方面的重要性,指出人生来并没有什么不同,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主要依赖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所以,任何人都应该有步骤地不间断地坚持努力学习。
新课标范文高考强化复习解析资料: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议论散文—质疑解难第二部分教案
2012高三一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议论散文——质疑解难(第二部分)三、翻译句子1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四、素材集成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适用话题:“看问题抓事物本质,不能仅停留表面”“对人与对己”“谦虚”精彩运用:其实“五十步笑百步”是一般人的通病,他们往往只看到别人的缺点和短处,却不明白自己也犯了相同的错误和毛病,还一味批评别人,而不会检讨自己并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这实在是标准的“五十步笑百步”。
朋友,当你想取笑别人的错误时,先要扪心自问,这样的错误,我犯了吗?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时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今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寡人之于国也》)适用话题:“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平衡”“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人与自然的和谐”精彩运用:近百年来,不和谐的场景一幕幕在加速上演着。
当蒸汽机代替了手工作业,当电能、核能代替了煤炭石油时,人们逐渐破坏了自然的和谐。
不知道多少黑烟毒气排入了原本湛蓝的天空,不知多少农药灰尘在大地肆意飞舞。
而一次性餐具、不可降解的塑料袋、电池等产品也正在不断地破坏着生态的和谐,破坏着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和谐。
或许几十年、几百年后我们将没有了赖以生存的淡水,也许石油等一次性能源也将很快被用尽,届时我们又该何去何从?生态的和谐是多么的重要啊!听听孟子的呼声吧!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适用话题:“学习”“超越”“进步”精彩运用:这句话的原意是指靛青染料是从蓝草中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草更深。
用在此处其意是强调学习的功效。
是的,学习者不是简单地重复已有的知识,每个人都要善于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进步。
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议论散文1
〔2〕师生共同分析
学生讨论问题,教师明确
问题:孟子并没有直接劝说梁惠王要实行“仁政”,但是我们知道梁惠王肯定会接受他的建议,
5分钟
2分钟
2分钟
3分钟
集体备课
个人备课
教学流程〔包括课题引入,教学过程,课堂练习,总结,作业,板书设计等方面〕
孟子是如何运用论证的艺术让他接受的呢?
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③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段落分明,层次井然,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在本文中,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这样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表达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连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2、学以致用
〔1〕学生学习本单元的论证方法
《寡人之于国也》比喻论证,排比句式
史实
假 而①连词
②通“尔”,你,你的
③通“如”,好似,如同
3分钟
教学札记
5分钟
3分钟
2分钟
15分钟
集体备课
个人备课
教学流程〔包括课题引入,教学过程,课堂练习,总结,作业,板书设计等方面〕
③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宽容〕
浅论高中语文必修3古代议论性散文课后习题设计
浅论高中语文必修3古代议论性散文课后习题设计浅论高中语文必修3古代议论性散文课后习题设计一、课后习题设计特点高中语文必修3第3单元是古代议论性散文单元。
它的课后习题设计特色鲜明,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大多会有翻译类题目。
例如《过秦论》第四题:把“然秦以区区之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段译成现代汉语。
《劝学》课后第三题:结合上下文,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释义。
(二)一般要求熟读或背诵。
例如《劝学》课后第一题要求背诵全文。
《过秦论》第二题: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并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三)课后习题都会设计一个关于文章论点、论据、论证等方面的题目。
例如《劝学》课后第一题:说说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
《过秦论》课后第一题: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运用事实来证明其论点的?联系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说说你的看法。
《师说》课后第一题:这篇课文论述了从师之道。
看看课文的第一段是怎样逐步推出论点的,第二、三段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师说》第二题:课文的第二段是用对比手法写的。
说说这一段用了几组正反对比的事实论据,这样对比有怎样的论证作用。
《劝学》课后第二题:找出本文的比喻句,分析这些比喻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说明了几层意思。
(四)倾向于设计以现代人的眼光对古人的论点进行评论的题目。
例如《寡人之于国也》第三题:孟子在论述“王道之始”时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试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对孟子的论述加以评析。
《劝学》课后第四题:在知识激增的现代社会,我们对于学习的看法有了很大变化。
你认为荀子的观点是否过时?有哪些观点需要补充发展?《师说》课后第三题:试说说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鉴作用。
作者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试就这一观点谈谈自己的认识。
(五)会设计一些课外拓展材料。
第三册第三单元复习教案(人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册第三单元复习教案(人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中国现当代散文。
现当代散文,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现代散文,是指从五四时期到新中国成立这三十年间的散文创作,当代散文,则是指开国后直至今天的散文创作。
《记念刘和珍君》简练的叙事,深刻的议论,强烈真挚的抒情,三种表达方式完美的结合,是本文最大特色。
另外,本文语言的哲理与诗情的统一,反复手法的运用,也是学习的重点。
《故都的秋》郁达夫笔下的故都北平的秋天有一丝悲凉的色彩。
“清、静、悲凉”是故都之秋的特色。
余秋雨的《道士塔》,在艺术手法上的最大特色就是以想象虚构描写了王道士收拾洞窟、发现藏经洞并出卖了敦煌宝库的故事情节,细致地表达了他对中华文化失落与断裂的忧患意识,使散文充满了艺术魅力与感染力。
《泪珠与珍珠》围绕着奥尔柯玛的一句名言“眼因流多眼泪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组织全文,把十几个小故事连缀成文。
一、积累字词(注意字音和词语的解释)长歌当哭(dàng)桀骜(ào)赁屋(lìn)蝶血(dié)立仆(pū) 椽子(chuán)惩创(chuàng) 浸渍(zì) 殒身不恤(yǔn) 潭柘寺(zhè) 歆羡(xīn) 牡蛎(lì)长歌当哭: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
//混沌:①我国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
②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潜意识:即下意识,心理学上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
//滋润:①含水分多,不干燥;②增添水分,使不干燥;③舒服。
//芸芸众生: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般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二、理解课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记念刘和珍君》明确:“直面”中的“面”是动词,“面对”的意思;“正视”是“正眼看”的意思。
浅论高中语文必修3古代议论性散文课后习题设计
浅论高中语文必修3古代议论性散文课后习题设计
王永飞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年(卷),期】2015(000)010
【摘要】一、课后习题设计特点高中语文必修3第3单元是古代议论性散文单元。
它的课后习题设计特色鲜明,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大多会有翻译类
题目。
例如《过秦论》第四题:把“然秦以区区之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段译成现代汉语。
《劝学》课后第三题:结合上下文,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释义。
(二)一般要求熟读或背诵。
例如《劝学》课后第一题要求背诵全文。
《过秦论》第二题: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并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总页数】3页(P148-149,150)
【作者】王永飞
【作者单位】四川省西华师范大学 637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诗歌单元课后习题设计研究 [J], 胡琼瑕
2.古代说理散文中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古代说理散文论证之特点 [J], 王宏伟;
3.文言文课后习题的分类整理及思考r——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 [J],
吴倩
4.对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课后习题的分析与探究 [J], 金鑫
5.分析高中现代散文课后练习设计——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为例 [J], 姜亚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高三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议论散文——质疑解难(第一部分)
教材篇目《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
单元目标:1.积累掌握本单元出现的重点文言知识。
重点实词:发、加、绝、道、假、传。
重点虚词:而、于、以、焉、则、所。
2.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3.学习并掌握阅读古代议论性散文的基本方法。
4.识记本单元出现的文学常识。
重点难点
目标1、2、3。
课时安排2课时
一、文言实词
(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只,只是,不过
2
知—智,智慧
3
倔—崛,崛起
4
景—影,影子名词作状语,像影子那样
5
敝—弊,弊政
6
有—又
7
受—授,传授
8
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竭力尽心
10
跑
11
广博地学习
12
报仇
13
求学的人
14
把……作为
15
不一定
16
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
17
名词作动词,种植
18有也
读“wàng”名词作动词,称王,统一天下
19
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20
名词作动词,游水
21
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数词作动词,专一
22
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响声一样
23
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依次序排列,使……朝拜
使动用法,使……愚昧
25
意动用法,以……为耻
26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二)写出下列实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
(1)涂有饿莩而不发
开启、打开
(2)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征发、征调
(3)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发射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开放
(5)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出发
(6)舜发于畎亩之中
兴起、崛起
(7)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发作、抒发
(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表现、显露
(9)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头发,读fà
(1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启发、阐明
2
(1)邻国之民不加少
更、更加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夸大,超过
(3)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
加上,把一物放在另一物的上面
(4)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施予、给予
(5)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增加
(6)万钟于我何加焉
益处、好处
(7)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施加、施用
(8)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胜过
(9)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
加以,予以
3
(1)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断绝、挣断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横渡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隔绝
(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绝交
(5)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绝命
(6)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断绝、消失
(7)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独特、奇异
(8)佛印绝类弥勒
极、非常
4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借助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假装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借给
(4)愿大王少假借之
宽容
(5)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临时的,代理
(6)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给予
(7)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jià,假期
(7)那里去辨甚么真是假
虚假
(9)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之一毛
假如
5
(1)有碑仆道
道路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取道
(3)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
行道里程
(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道理
(5)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方法、措施
(6)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法令、制度
(7)不足为外人道也
说、谈论
(8)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规律,法则
(9)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疏通、引导
(10)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风尚
6
(1)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传递、传送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传授、教授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流传、传说
(4)舍相如广成传舍
驿站、客舍
(5)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解释经义的文字
(6)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书传、文字记载
(7)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捎
二、文言虚词
1
(1)弃甲曳兵而走连词,表修饰
(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连词,表转折
(3)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并列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
(5)吾尝跂而望矣连词,表修饰
(6)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连词,表假设
(7)而母立于兹代词,你的
(8)拔剑撞而破之连词,表顺承
2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介词,在
(2)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
(3)则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
(4)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介词,对于
(5)不拘于时,学于余介词,被、向
(6)青,取之于蓝介词,从
(7)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介词,跟
3
(1)请以战喻介词,用(2)斧斤以时入山林介词,按时(3)以五十步笑百步介词,凭借(4)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5)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连词,来
(6)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介词,因为(7)以为轮,其曲中规介词,把(8)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连词,表目的“来”
4
(1)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2)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3)犹且从师而问焉
代词,相当于“之”
(4)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啊”“呢”
(5)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6)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
(7)于其身,则耻师焉
语气助词
5
(1)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名词,处所,地方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所存在地方
(3)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其中“所”相当于“所字结构”的“所”(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所以”表示原因。
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6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连词,表承接关系,“就”“便”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连词,假设关系,那么……就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连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4)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连词,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
(5)非死则徙尔
连词,表选择关系,就
(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7)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副词,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
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