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4.1《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
南开区三中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1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三角形的内角和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1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其根本要素,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直角三角形中两锐角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集体协作学习的能力及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内角和定理;直角三角形两锐角关系的探究和归纳。
【教学难点】三角形角之间的关系的应用.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1。
如何表示线段、射线和直线?2。
如何表示一个角?【教学说明】复习与回忆学生以前学习的几何图形的概念、线段及角的表示法、线段的测量等知识,为认识三角形概念、表示法、三要素、边的关系的学习奠定了根底。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探究1:三角形的相关概念。
1。
能从下列图中找出4个不同的三角形吗?2.与同伴交流各自找到的三角形.3。
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归纳结论】三角形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4.三角形包含哪些元素呢?这些元素如何表示呢?5.我们在前面学习了角、平行等,为了书写方便,使用了角、平行的符号。
那么三角形可以用什么样的符号表示呢?【归纳结论】三角形的三要素:边:〔如图〕三边AB、BC、AC,也可以用a、b、c来表示。
顶点:〔如图)三个顶点,顶点A,顶点B,顶点C.内角:(如图〕三个内角,∠A,∠B,∠C.6.三角形的表示法:“三角形"用符号“△",如图的三角形记作:△ABC(或△BCA或△CBA等〕.注:顶点字母与顺序无关【教学说明】在提问学生的根底上,得出三角形的定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学生操作及交流的根底上,得出三角形的三要素及三角形的表示法。
探究2: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每个学生画出一个三角形,并将它的内角剪下,分小组做拼角实验,能否拼出一个或几个角的和为180°.为什么是180°.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有几种拼合方法?开展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发现多?说理清楚。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1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3.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总结归纳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三角形的性质、分类和应用。
2.教师进行补充和归纳,强调三角形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3.鼓励学生继续探索三角形的奥秘,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思考的品质,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3)利用三角板、直尺等工具,画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标注其内角度数。
3.结合本节课所学2)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有哪些?
(3)如何利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4.阅读拓展资料,了解三角形在建筑、工程等领域的应用,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三角形应用的小短文。
4.教学拓展:
(1)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寻找身边的三角形,并运用所学的三角形知识进行解释。
(2)开展课外活动,如三角形知识竞赛、手抄报等,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引导学生在网上查阅三角形的相关资料,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物体,如自行车三角架、衣架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1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_1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四章三角形1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在小学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三角形的表示方法,认识三角形的各组成要素,理解三边关系,也是今后学习三角形其它性质的基础。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将采取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适时引导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三角形内角和性质是平面几何最基本的性质之一,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三角形的学习在研究其他几何图形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探索和掌握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并且能运用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会按角的大小关系对三角形分类,能判断出给定三角形的形状,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推理论证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1、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了有关三角形的一些初步知识,对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和三角形的分类已有了解,能在生活中抽象出三角形的几何图形,并能大致的说出三角形的简单概念.但不够严密,教师要在教学中指出,并要强调三角形概念的要点.学生在第二章对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以及平行线的性质进行了探索,使学生具备了利用平行线的结论得出三角形内角和的结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在活动经验上,小学四年级学生就是通过拼摆的方式来认识三角形的。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拼摆、测量、交流等活动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实例,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几何模型的过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初步运用三边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经历观察﹑操作﹑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4.1.1认识三角形(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认识三角形》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见过三角形形状的物体?”比如,自行车的三角架、房屋的屋顶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三角形的奥秘。
3.三角形的符号表示:用大写字母表示三角形,如△ABC;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为A、B、C,对应的边分别为a、b、c。
4.三角形的基本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5.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分别介绍这些重要线段的概念及性质。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认识三角形,使学生能够理解平面图形的构成,发展空间想象力,提高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把握。
-三角形内角和证明:理解并掌握如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尤其是通过几何构造或数学推导来证明。
-三角形边长关系的实际应用:将边长关系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给定两边长度,求第三边的长度范围。
-几何作图的准确性:在作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时,学生需掌握准确的作图方法。
举例:对于三角形分类的难点,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体的图形,让学生判断并解释其分类依据。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教师可以通过折叠、拼接等动手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并理解这一难点。对于几何作图,教师应提供明确的步骤指导,并让学生反复练习,以提高作图的准确性。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4.1.1认识三角形(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四章第一节的“4.1.1认识三角形”。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封闭图形。
初中数学_七下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北师版数学七年级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有三角形的物体?请举例说明.(例如:流动红旗、三角板、三角形支架)本课新知。
讲授新课一、观察归纳定义,规范表示问题1:根据三角形的形状特点,你能说说什么三角形吗?【策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辨析“不在同一直线上”和“首尾顺次相接”的含义。
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问题2:你知道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策略】提炼三角形的三要素和表示方法: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个内角和三条边. 学生画图观察,回答问题。
通过归纳认三角形的特点,掌握三角形及其角和边的表示方法。
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活动体验对表象进行加工,使学生的表象越来越接近概念本身,从而建构完整准确的概念。
3.三角形的表示方法【策略】表示方法:“三角形”可以用符号“△”表示,如图中顶点是 A,B,C 的三角形,记作△ABC(或△ACB,△BCA)二、探究三角形内角和定理问题1:你知道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关系吗?你会验证吗?下面以4人合作小组为单位,看哪一组找出的方法最多?【做一做】第一步:学生以4人合作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前准备的任意三角形纸片,探索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方法。
第二步:各小组选派代表展示设计的方案,并陈述理由,组内其他成员可以进行补充。
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将设计的方案进行归类,达成一致分为两类(两种方法),将作品贴到黑板上。
附两种方法:(1)撕下三个角或两个角(2)撕下三角形的一个角(三种验证思路)图1:由内错角相等得两直线a∥b,再由同旁内角互补得三内角和为180°.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进行探究验证。
各小组选派代表展示探究成果。
让学生把三个角,拼在一起,从直观上得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记忆,通过多角度思考、讨论、分析、说理、操作加深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理解,从而突出和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第四章《三角形》第一节认识三角形之《对顶三角形模型的运用》说课课件(23张PPT)
设计意图:练习和巩固。
设计意图:结合板书总结结反思,归纳,形成 知识体系。
六、设计说明
(一)亮点分析
亮点1
巧设追问,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提升学 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使人人都有所学, 有所获。
亮点2 着眼知识生成过程,环节联系紧密完整。
亮点3
利用超链接,对基本图形进行变化,然后 归纳总结。既强调了对图形本质的认识,又 渗透了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 想方法。
2018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实施改革落实 立德树人基本任务的意见》数学核心素养终极培养目标 都可以描述为: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 学的思维思考研究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 世界”。
谢谢!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熟悉模型;
也为后面解决问题做铺垫。
设计意图: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发现“对顶三角形”
隐藏的常用结论。通过追问,提升学生思考的深度,并 为后面内容做铺垫。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写等量关系,熟悉“研模”过程得
到的结论。问题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让各个层次的学 生知识技能都有所发展。同时渗透类比思想。
2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安静的图片和鼓励提示性话语
让学生从课下肢体活跃的状态,进入肢体安静的状态, 为思维的活跃做准备。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动画过程,类比
对顶角抽象出“对顶三角形”培养数学数学抽象的 眼光和意识。
设计意图:“对顶三角形”一个准确的定义。
让学生准确进行图形——文字语言——符号语言 之间的转化。
2、它是类比对顶角给出的新定义,是初中几何中常 见模型,是对本章求角度的知识巩固和复习。它可以帮 助学生简化一些复杂的几何问题,同时也为后续几何学 习做铺垫。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第四章4.1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2.难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及三角形分类的深化理解。
在实际问题中,学生需要能够灵活运用内角和定理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此外,对于三角形分类的深化理解,特别是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教学设想
1.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
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动态图解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同时,设计互动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如用牙签和软泥构建三角形,加深对三角形构成要素的认识。
4.小组合作: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教材第88页的探究题4。小组成员需要互相讨论、协作,共同完成解答。这个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拓展阅读:
阅读教材第89页的“你知道吗?”部分,了解三角形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拓宽知识视野。
6.总结反思:
完成本节课学习后,请学生撰写学习心得,内容包括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与收获、对作业的意见和建议等。通过反思,帮助学生更好地总结学习经验,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3.通过几何画板等教学软件,让学生直观感受三角形的性质,提高学习兴趣。
结合现代教育技术,使用几何画板等教学软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三角形的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几何图形的美丽和趣味性,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热爱,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三角形的分类及性质。
认识三角形课件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解:因为∠A=∠B+20°,∠C= ∠A+50°,
所以∠C=∠B+20°+50° = ∠B+70°.
因为∠A+ ∠B+ ∠C =180°,
所以∠B +20°+∠B+70°+∠B=180°.
所以∠B=30°. 所以∠A=50°,∠C =100°.
知识点 3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1. 三角形按内角的大小分类
锐角三角形
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分类示意图如图4-1-4.
知3-讲
知3-讲
2. 直角三角形的表示 直角三角形可以用符号“Rt △”表
示,直角三角形ABC 可以写成Rt △ ABC.
注意:“Rt △”后必须紧跟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三个
顶点的大写字母,不能单独使用.如“直角三角形的边”
不能写成“Rt △的边”.
在△ ABE 中,
6
∠B
AE 所对的角是_____,
∠ BAE 所对的边是_____
BE .AD
∠AED
在△ ADE 中是________所对的边,
在△ ADC 中是
_______所对的边.
∠C
知识点 2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知2-讲
1. 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
几何语言:在△ ABC 中,∠ A+ ∠ B+ ∠ C=180° .
时,一般根据三角形内角和
所以n+2n+3n=180,解得n=30.
为180°列方程求解.
所以∠ A=30°,∠ B=60°,∠ C=90°.
知2-练
2-1. 在△ ABC 中, 若∠A=60°,∠ B ∶∠C=2∶1,则
∠ B等于( D )
A. 10°
2024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1.3《认识三角形—三角形的中线和角平分线》教案
2024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1.3《认识三角形—三角形的中线和角平分线》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三角形—三角形的中线和角平分线》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性质,理解三角形的中线和角平分线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为学生后续学习三角形的其他性质和判定定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图形的性质,对图形的认识有了初步的基础。
但他们对三角形的中线和角平分线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直观层面,需要通过实例和几何画图工具,让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中线和角平分线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三角形的中线和角平分线的概念。
2.掌握三角形的中线和角平分线的性质。
3.能够运用中线和角平分线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的中线和角平分线的概念及性质。
2.难点:三角形的中线和角平分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三角形的中线和角平分线的性质。
同时,利用几何画图工具,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中线和角平分线的性质。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几何画图工具。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的中线和角平分线。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三角形的中线和角平分线吗?它们有什么作用?2.呈现(10分钟)介绍三角形的中线和角平分线的定义。
通过几何画图工具,展示三角形的中线和角平分线,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它们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利用几何画图工具,自己画出一个任意的三角形,并标出其中线和角平分线。
然后,相互交流并解释其中线和角平分线的性质。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有关三角形中线和角平分线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纠正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的中线和角平分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中线和角平分线进行解答。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4章 三角形-1 认识三角形
1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会将三角形按角分类.2.掌握“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解决一些简单的求三角形内角的度数问题,能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并会利用.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教学难点】探究、发现和验证“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教学过程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81~P84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一)三角形1.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2.“三角形”可以用符号“△”表示,如图中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作△ABC.△ABC的三边,有时也用a、b、c来表示,如图中,顶点A所对的边BC用a表示,边AC、AB分别用b、c来表示.(二)三角形的内角和1.利用三角板的三个角之和为多少度来探索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图1图2图1:30°+60°+90°=180°;图2:45°+45°+90°=180°.2.探索任意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都等于180°.(1)如图,剪一张三角形的纸片,它的三个内角分别为∠1、∠2和∠3;(2)将∠1、∠2撕下,按图所示将这两个角拼在第三个角的顶点处,用量角器量出∠BCD 的度数,可得到∠A+∠B+∠ACB=180°;(3)将∠2、∠3撕下,按下图拼在一起,用量角器量一量∠MAN的度数,可得到∠BAC +∠B+∠C=180°;(4)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三)三角形的分类1.三角形按内角大小可以分为三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2.(1)通常,我们用符号“Rt△ABC”表示“直角三角形ABC”.把直角所对的边称为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夹直角的两条边称为直角边,如图;(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即上图中∠A+∠B=90°.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如图,DF⊥AB,∠A=40°,∠D=43°,则∠ACD的度数是________.【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DF⊥AB,∠A=40°→∠AEF=50°(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CED=50°(对顶角相等),由∠D=43°→∠ACD=87°(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答案】87°【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常常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综合起来求角的度数.【例2】如图是A、B、C三岛的平面图,C岛在A岛的北偏东50°方向,B岛在A岛的北偏东80°方向,C岛在B岛的北偏西40°方向.从B岛看A、C两岛的视角∠ABC是多少度?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ACB是多少度?【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方法一)A、B、C三岛的连线构成△ABC,所求的∠ACB 是△ABC的一个内角,如果能求出∠CAB、∠ABC,就能求出∠ACB;(方法二)过点C作AD 的垂线,求∠ACB的度数可转化为利用平角为180°来求解.【解答】(方法一)根据题意,得∠CAB=∠BAD-∠CAD=80°-50°=30°.因为AD∥BE,所以∠BAD+∠ABE=180°,所以∠ABE=180°-∠BAD=180°-80°=100°,所以∠ABC=∠ABE-∠EBC=100°-40°=60°,所以∠ACB=180°-∠ABC-∠CAB=180°-60°-30°=90°.即从B岛看A、C两岛的视角∠ABC是60°,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ACB是90°.(方法二)∠ABC的求法同“方法一”中的求法.如图,过点C作CF⊥AD于点F,延长FC交BE于点H,则CH⊥BE.因为∠ACF=180°-∠F AC-∠AFC=180°-50°-90°=40°,∠BCH=180°-∠CBH-∠CHB=180°-40°-90°=50°,所以∠ACB=180°-∠ACF-∠BCH=180°-40°-50°=90°.即从B岛看A、C两岛的视角∠ABC是60°,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ACB是90°.【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由平行线的性质把已知角与三角形的内角相联系,进而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求出有关角的度数.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已知一个三角形中一个角是锐角,那么这个三角形是(D)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以上都有可能2.在△ABC中,BC边的对应角是(A)A.∠A B.∠BC.∠C D.∠D3.在△ABC中,已知∠A=80°,∠B=∠C,则∠C=50°.4.已知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之比为1∶3∶5,则这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20°,60°,100°.5.如图,在Rt△ABC中,∠ACB=90°,∠1=∠B,∠2=∠3,则图中共有5个直角三角形.6.如图,D是△ABC中BC边延长线上一点,DF⊥AB交AB于点F,交AC于点E.若∠A=46°,∠D=50°,求∠ACB的度数.解:因为DF⊥AB,所以∠DFB=90°.又在△DFB中,∠D=50°,所以∠B=180°-∠DFB-∠D=40°.又在△ABC中,∠A=46°,所以∠ACB=180°-∠A-∠B=94°.活动3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探究与发现:如图1,有一块直角三角板DEF放置在△ABC上,三角板DEF 的两条直角边DE、DF恰好分别经过点B、C.请写出∠BDC与∠A+∠ABD+∠ACD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应用:某零件如图2所示,图纸要求∠A=90°,∠B=32°,∠C=21°,当检验员量得∠BDC=145°,就断定这个零件不合格,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图1图2【互动探索】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探究∠BDC 与∠A +∠ABD +∠ACD 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利用得到的关系求解应用的问题.【解答】探究与发现:∠BDC =∠A +∠ABD +∠ACD .理由如下:因为∠BDC +∠DBC +∠DCB =180°,∠A +∠ABC +∠ACB =∠A +∠ABD +∠ACD +∠DBC +∠DCB =180°,所以∠BDC =∠A +∠ABD +∠ACD . 应用:能,连结BC .因为∠A =90°,∠ABD =32°,∠ACD =21°,所以由上述结论,得∠BDC =∠A +∠ABD +∠ACD =143°. 因为检验员量得∠BDC =145°≠143°, 所以这个零件不合格.【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能灵活运用定理进行推理是解此题的关键.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1.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3.三角形按角分类 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4.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第2课时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1.结合具体实例,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概念及基本要素.2.在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中理解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3.掌握三角形的三边的不等关系,并能解决相关问题.4.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难点】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及灵活应用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85~P86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2.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3.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1)3,4,8;(不能)(2)2,5,6;(能)(3)5,6,10;(能)(4)5,6,11.(不能)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以下列各组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A.2,3,5B.4,7,10C.1,1,3D.3,4,9【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根据“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逐项判断即可.A中,2+3=5,不能组成三角形;B中,4+7>10,能组成三角形;C中,1+1<3,不能组成三角形;D中,3+4<9,不能组成三角形.【答案】B【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判定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只要判定两条较短线段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即可.【例2】用一根长为18厘米的细铁丝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1)如果腰长是底边的2倍,那么各边的长是多少?(2)能围成有一边的长为4厘米的等腰三角形吗?【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1)理解题意,得出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8厘米→列方程求解;(2)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8厘米→已知边是腰还是底边→分类讨论→得三角形另外两边长→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进行判断→得出结论.【解答】(1)设底边长为x厘米,则腰长为2x厘米.根据题意,得x+2x+2x=18,解得x=3.6.所以三边长分别为3.6厘米、7.2厘米、7.2厘米.(2)分情况讨论:①当4厘米长为底边时,设腰长为x厘米,则4+2x=18,解得x=7.所以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长为7厘米、7厘米、4厘米.②当4厘米长为腰长时,设底边长为x厘米,则4×2+x=18,解得x=10.此时三边长为4厘米、4厘米、10厘米.而4+4<10,所以此时不能构成三角形.故能围成底边长为4厘米,腰长为7厘米的等腰三角形.【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当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和一边长时,需要分类讨论已知的一边长是腰还是底边,再解决问题.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下列说法:①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②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③三角形按边分类可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④三角形按角分类应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其中正确的有(C)A.1个B.2个C.3个D.4个2.已知a、b、c为三角形的三边,则|a+b-c|-|b-c-a|的化简结果是(D)A.2a B.-2bC .2a +2bD .2b -2c3.已知三角形两边的长分别是3和7,则此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可能是( C ) A .1 B .2 C .8D .11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 cm 和6 cm ,且它的周长大于14 cm ,则第三边长为6 cm.5.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是三个连续的自然数,且三角形的周长小于20,求三边的长. 解:设三角形三边的长分别为x -1,x ,x +1.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x -1+x >x +1,解得x >2. 因为三角形的周长小于20,所以x -1+x +x +1<20,解得x <203.所以2<x <203且x 为整数,所以x 为3,4,5,6.当x =3时,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2,3,4; 当x =4时,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3,4,5; 当x =5时,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4,5,6; 当x =6时,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5,6,7. 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等腰三角形: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 2.等边三角形: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第3课时 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的定义,认识三角形的重心. 2.能准确画出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 3.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中线、角平分线的性质. 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的定义及其性质. 【教学难点】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的画法及应用.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 【5 min 阅读】阅读教材P87~P88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 【3 min 反馈】 (一)三角形的中线1.在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这点称为三角形的重心.2.如图,点D 、E 、F 分别是边BC 、AC 、AB 上的中点.(1)AB 边上的中线是CF ,BC 边上的中线是AD ,AC 边上的中线是BE ; (2)因为BE 是△ABC 中AC 边上的中线, 所以AE =CE =12AC .因为CF 是△ABC 中AB 边上的中线, 所以AB =2AF =2BF . (二)三角形的角平分线1.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角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交于一点.2.(1)因为BE 是△ABC 的角平分线, 所以∠ABE =∠CBE =12∠ABC ;(2)因为CF 是△ABC 的角平分线, 所以∠ACB =2∠ACF =2∠BCF .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一)画三角形的中线如图,线段AD是△ABC中BC边上的中线.讨论1:分别在下列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中画出所有的中线,观察中线与三角形的位置关系.作图:结论:由作图可得:(1)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相交于一点;(2)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三条中线都相交于三角形的内部.(二)画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如图,线段AD是△ABC的一条角平分线,图中∠BAD=∠CAD.讨论2:分别在下列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中画出所有的角平分线,观察角平分线与三角形的位置关系.作图:结论:由作图可得:(1)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2)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都相交于三角形的内部.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如图,在△ABC中有四条线段DE、BE、EG、FG,其中有一条线段是△ABC的中线,则该线段是(B)A.线段DE B.线段BEC.线段EG D.线段FG2.如图,DE∥BC,CD是∠ACB的平分线,∠ACB=60°,那么∠EDC=30度.3.如图,CD为△ABC的AB边上的中线,△BCD的周长比△ACD的周长大3 cm,BC =8 cm,求边AC的长.解:因为CD为△ABC的AB边上的中线,所以AD=BD.因为△BCD的周长比△ACD的周长大3 cm,所以(BC+BD+CD)-(AC+AD+CD)=3 cm,所以BC-AC=3 cm.因为BC=8 cm,所以AC=5 cm.环节3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三角形的中线:(1)定义;(2)画法;(3)三角形重心的定义.三角形的角平分线:(1)定义;(2)画法;(3)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第4课时三角形的高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1.认识三角形的高线,会画任意三角形的高线,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2.通过折纸、画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识图技能,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灵活.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三角形高线的定义,会画任意三角形的高.【教学难点】画钝角三角形夹钝角的两边上的高和三角形高的应用.教学过程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89~P90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2.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3.分别指出下图中△ABC的三条高.图1图2(1)图1中,直角边BC上的高是AB,直角边AB上的高是BC,斜边AC上的高是BD;(2)图2中,AB边上的高是CE,BC边上的高是AD,AC边上的高是BF.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用工具准确画出三角形的高如图,线段AD是△ABC中BC边上的高.注意:标明垂直的记号和垂足的字母.教师点拨:回忆并演示“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画法.讨论:分别在下列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中画出所有的高,观察高与三角形的位置关系.作图:结论:由作图可得:(1)三角形的三条高线所在的直线相交于一点;(2)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相交于三角形的内部;(3)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相交于三角形的直角顶点;(4)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线所在的直线相交于三角形的外部.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如图,在△ABC 中,EF ∥AC ,BD ⊥AC 于点D ,交EF 于点G ,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A .BD 是△ABC 的高B .CD 是△BCD 的高C .EG 是△ABD 的高D .BG 是△BEF 的高2.如图,CD 、CE 、CF 分别是△ABC 的高、角平分线、中线,则下列各式中错误的是( C )A .AB =2BF B .∠ACE =12∠ACBC .AE =BED .CD ⊥BE3.如图,在△ABC 中,AB 边上的高是CE ,BC 边上的高是AD ;在△BCF 中,CF 边上的高是BC .4.若一个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恰是三角形的一个顶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5.如图,AE是△ABC的角平分线,AD⊥BC于点D,若∠BAC=130°,∠C=30°,则∠DAE的度数是5°.环节3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三角形的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2.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三角形的三条高的特性: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角形内部高的数量31 1三条高是否相交是是否三条高所在直线的交点位置三角形内部直角顶点三角形外部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四章认识三角形第一课时
第四章三角形4.1.1 认识三角形〖教学目标〗1.了解三角形的概念。
2.掌握一类图形中的三角形计数方法,渗透分类思想。
3.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规律及其应用。
4.培养分析、归纳问题和逻辑推理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探索精神。
〖教材分析〗教材从观察小木屋屋顶框架图入手,要求学生找出四个不同的三角形,并说明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用动画“画”三角形,学生“观察”,总结、归纳出三角形定义。
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已了解三角形内角和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规律,为灵活运用三角形内角和规律打下坚实的基础。
整个教学内容力图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知识、掌握规律,并通过师生间和生生间的多层次、多通道的主体信息交流,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设计〗三角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学生都认识,但是对定义的理解不够准确。
为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学中让学生从自己的认识出发,教师给予引导、明晰,再得到定义。
“三角形的计数”是本节难点,为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经历数学思考的体验,采用小组活动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训练,发展个性化的学习。
同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制作课件,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学习,降低学习难度。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同学们认识三角形吗?生:认识。
师:在生活中见过应用三角形的例子吗?生:见过。
师:哪一位同学能举一些例子?生1:三角形的屋顶。
生2:自行车的三角架。
师:很好。
老师也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的例子,我们一起来看看。
(屏幕显示一组图片。
)师:这些例子说明了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为什么三角形具有这么多应用呢?等我们学完这一章后,同学们就会有更深的理解。
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三角形。
(二)得出三角形定义师:请同学们观察屏幕上动画画三角形的过程,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怎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屏幕显示三角形:图1师:哪一位同学能根据自己的观察说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生3: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4.1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说课稿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4.1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下数学4.1认识三角形是初中学段数学课程的一部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概念、特性以及分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性质,能够运用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线段、射线的基本知识,对图形的认知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特性以及分类,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学生掌握三角形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的特性,了解三角形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的概念、特性以及分类。
2.教学难点:三角形的高的概念以及计算方法的掌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实物模型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三角形实例,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线段、射线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探究新知:(1)介绍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三角形实例,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特征,从而总结出三角形的定义。
(2)探讨三角形的高:通过几何画板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三角形的高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掌握计算三角形高的方法。
(3)介绍三角形的分类:让学生观察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引导学生根据三角形的特性进行分类。
3.巩固练习:设计一些有关三角形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新学的知识。
4.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使学生对三角形有更清晰的认识。
七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作为教者,基于对学生和教学任务的分析,而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进度、课程评估等做出系统设计的一门学科。
教学设计者经常使用教学技术以改进教学。
店铺为大家提供了七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
教材分析:本节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在小学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三角形的表示方法,认识三角形的各组成要素,理解三边关系,并能应用三边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提高观察力,本节是学习三角形其他知识的基础和保证。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将采取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适时引导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根据教学内容本节的教学重点应是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性质。
学情分析:学生对三角形的知识已有了初步了解,能够较容易掌握三角形的表示方法等基础知识,但动手操作能力,以及通过观察总结结论的能力,语言表达等能力较差,对于知识的表述不是很全面、规范、准确,比如:学生很可能只发现“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时,不能围成三角形”,而忽略了“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也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就应多听取更多同学的意见。
因此三角形三边关系性质的应用就成为了本节的难点。
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及基本要素,能初步应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问题,培养观察、推理能力。
2、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究,获取结论,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3、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在交流中体会团结合作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教具准备:( 教师)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学生 )刻度尺、小棒、牙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引例:王师傅想做一个三角形零件,现在手里只有两根分别为50cm、100cm长的铁条,想去商店再买一根,可商店里只有这样几种规格的铁条:40cm、50cm、60cm、90cm、150cm,你认为王师傅应买哪种铁条合适?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设置疑问:到底哪个答案是正确的呢?教师导出课题并板书。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4.1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4.1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下数学4.1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的分类和三角形的特性。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几何图形学习的继续和深入,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对图形的认知和推理能力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三角形这一几何图形,学生可能只停留在日常生活中的直观认识,对其性质和特点缺乏系统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直观的认识逐步过渡到理性的分析,从而深入理解三角形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的分类。
2.能够运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三角形的概念和分类。
2.三角形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实践等方式,深入理解三角形的性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图片。
2.准备教学PPT。
3.准备三角形的模型或挂图。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图形,如自行车的三角架、三角形的屋脊等,引导学生回顾对三角形的直观认识,激发学生对三角形性质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三角形的定义和分类,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并掌握三角形的分类。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举例说明各种类型的三角形,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发放一些三角形模型或挂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三角形的性质。
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有关三角形性质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
通过解答问题,学生可以加深对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和记忆。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运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1.2《认识三角形—三边关系》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1.2《认识三角形—三边关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认识三角形—三边关系》这一节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4章第1节的一部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特性,即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教材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他们对平面几何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认识还是初步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深入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内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特性,能够判断任意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即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例中发现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规律,并能够一般性地表述出来。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探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
2.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展示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实例,如自行车三角架、自行车的座椅等,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让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每组发一些线段,让学生尝试组成三角形,并观察、记录组成三角形的条件。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课认识三角形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4.1认识三角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三维目标:1.认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2.探索三角形内角和并解决一些简单的求三角形内角问题;3.理解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的性质;4.会按角的大小关系对三角形分类;能从所给出的已知角中,判断出三角形的形状5.数学思考目标:通过测量、操作、想象、推理、交流活动发展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
6.问题解决目标:尝试用第二章所学知识来确定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7.情感态度目标:体验克服困难的过程,认识数学具有抽象、严谨的特点,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概念及其表达,三角形的分类(按角)和内角和定理。
教学难点: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来推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创设情景,观察探究观察下面的屋顶框架图:自学三角形的概念自学课本81页,要求:(1)弄清三角形的定义(2)认识三角形的符号表示(3)认识三角形的基本要素(1)请你从图4-1 中找出4 个不同的三角形。
(2)请大家讨论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讨论1:观察三角形的形成过程,说一说什么叫三角形?讨论2:三角形中有几条线段?有几个角?小结: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内角和三个顶点.“三角形”可以用符号“△”表示,如图中顶点是 A,B,C 的三角形,记作。
边:线段AB,BC,CA是三角形的边,可用小写字母分别表示为 .角:∠A,∠B,∠C叫作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要点小结:三角形应满足以下两个条件:①位置关系:不在同一直线上;②联接方式:首尾顺次相接.〖第二环节〗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自学课本81页“做一做”,思考(2)(3)题中的问题1、做一做我们知道,将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可以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呢?(1)如图所示,剪一个三角形纸片,它的三个内角分别为∠1,∠2 和∠3. (2)观察拼接结果:小明只撕下三角形的一个角,也得到了上面的结论,他是这样做的:(1)如图4-4所示,剪一个三角形纸片,它的三个内角分别为∠1,∠2和∠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三角形4.1.1 认识三角形〖教学目标〗1.了解三角形的概念。
2.掌握一类图形中的三角形计数方法,渗透分类思想。
3.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规律及其应用。
4.培养分析、归纳问题和逻辑推理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探索精神。
〖教材分析〗教材从观察小木屋屋顶框架图入手,要求学生找出四个不同的三角形,并说明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用动画“画”三角形,学生“观察”,总结、归纳出三角形定义。
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已了解三角形内角和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规律,为灵活运用三角形内角和规律打下坚实的基础。
整个教学内容力图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知识、掌握规律,并通过师生间和生生间的多层次、多通道的主体信息交流,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设计〗三角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学生都认识,但是对定义的理解不够准确。
为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学中让学生从自己的认识出发,教师给予引导、明晰,再得到定义。
“三角形的计数”是本节难点,为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经历数学思考的体验,采用小组活动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训练,发展个性化的学习。
同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制作课件,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学习,降低学习难度。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同学们认识三角形吗?生:认识。
师:在生活中见过应用三角形的例子吗?生:见过。
师:哪一位同学能举一些例子?生1:三角形的屋顶。
生2:自行车的三角架。
师:很好。
老师也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的例子,我们一起来看看。
(屏幕显示自拍照片:学校篮球架,建筑工地塔式吊车,加油站大跨度屋顶等。
) 师:这些例子说明了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为什么三角形具有这么多应用呢?等我们学完这一章后,同学们就会有更深的理解。
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三角形。
(二)得出三角形定义师:请同学们观察屏幕上动画画三角形的过程,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怎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屏幕显示三角形:图1师:哪一位同学能根据自己的观察说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生3: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教师按照学生描述画出如下图形:图2师:这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吗?生:是。
师:是三角形吗?生:不是。
师:×××同学,你要对刚才的发言做修正吗?生3: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组成三角形。
教师按照学生描述画出如下图形:图3师:这三条线段在同一直线上吗?生:不在。
师:它们构成三角形吗?生:没有。
师:哪位同学再来修正×××同学的描述?生4: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师:同学们还有补充吗?生5:我认为还应加上“在同一平面上”的条件。
师:同学们有三角板吗?生:有。
(教师首先用三角板演示把三角板摆在空间任一位置,三角形始终在同一平面内,渗透:不共线的三点确定一平面。
然后,让学生操作,感受“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顺次首尾相接”后组成的图形一定在同一平面上,因而不必增加“在同一平面内”的条件。
) 师:通过刚才的分析、操作,我们看到了三角板无论摆在空间的任何位置,三条边都在同一平面上,等同学们学习了“立体几何”后,你们就能做出进一步的解释。
师:××同学,你现在还认为要加上“在同一平面上”的条件吗?生5:不需要了。
(三)三角形的表示方法及有关概念师:我们每学习一种几何图形,都要有规范的表示方法,三角形的表示方法为:略。
(四)一类图形中的三角形计数方法1.师:请同学们看课本62页,我们来找出小木屋屋顶中所有的三角形。
图4请同学们分小组活动,按以下要求进行:(1)表示出图中所有的三角形;(2)尽可能按照某种规律来表示;(3)尽可能地找到多种方法。
(学生活动,教师了解、指导学生活动。
)2.活动结束,总结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下你们找到了几个三角形?是按什么规律找的?生6:共有10个三角形:(1)△BDF,△ADF,△ADE,△AEG,△CEG;(2)△ABD,△ACE;(3)△ABE,△ACD;(4)△ABC。
我们是按三角形形状从小到大同时按方向从左到右分类计数的。
师:××同学的计数方法正确吗?生:正确。
师:你们做得很好,条理非常清楚。
师:请同学们看一下老师准备的动画,注意体会刚才××同学给出的分类方法(动画分类、计数)。
(学生观看动画,肯定学生6的分类方法。
)师:同学们还有其他分类方法吗?生7:我们按“边”分类,如以AB为一边的三角形有:△ABD,△ABE,…生8:我们按“顶点”分类,如以A为顶点的三角形有:△AFD,△ABD,…师:很好,刚才同学们找到了多种分类计数的方法,并且都体现了某种规律,使计数简便、快捷,不重不漏。
(五)创设活动引入新知师:同学们,大家是不是希望课后不做或少做作业,以便可以轻轻松松地参加课外活动呢?众生:希望!师:这节课可以实现大家的这个愿望。
不过要有个条件,请看这是什么?(多媒体显示奖票)。
这是“数学素质分奖票”,设有0.7分、0.5分、0.3分三种分值,老师根据同学们回答问题的情况给予奖励,只要大家积极思考,大胆发表你的见解,都有获得奖票的机会,越有新意的见解,得奖分值越高,一节课只要得到5分数学素质分,便达到这节课的教学要求了,可以免做课外作业,怎么样?大家有信心吗?众生:有!师:好!预祝同学们实现自己的愿望。
师:老师来表演一个“小魔术”,大家想看吗?众生:想!师:大家注意观察,这是一个三角形纸板。
(出示以后,背对学生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成一个平角,然后展示给全班学生看)请看!这个“小魔术”大家会做吗?众生:会!师:请同学们动手做一做(巡视,并请一名学生把它的拼图结果用投影仪展示出来)。
师:(总结并奖励0.3分)请问哪个同学能揭示老师这个“小魔术”的谜底?生1:把三角形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形成一个平角,也就是: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师:不错,奖励0.5分。
这是我们在小学时动手做过的实验。
现在,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探讨三角形的内角和。
(显示课题“认识三角形”和一三角形的图)【点评】本环节通过“小魔术”的形式来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上课不久便处于积极的学习探究状态,为“促进教育主体充分发展”提供了基础。
想一想,只剪下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来拼(多媒体显示只剪一角的动画),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吗?(六)主动建构1.探索活动师:请同学们动手做做,同桌也可以合作,互相讨论并说说你推出结论的过程(师巡)。
2.展示探索结果师:哪位同学拼得了?请把你的拼法展示给全班同学看看,并说说你的推理。
生2:(展示图1)其推理是:由内错角相等得两直线a∥b,再由同旁内角互补得三内角和为180°。
师:很好!奖励0.5分。
还有别的推理方法吗?图1图2生3:(展示图2)作延长线如图,其推理是:由内错角相等得直线a∥b,再由a∥b得同位角∠3=∠4。
因为∠1+∠2+∠4=180°,所以∠1+∠2+∠3=180°,即三个内角和为180°。
师:不错,奖励0.5分。
再想想看,还有别的方法吗?生4:(展示图3)延长b边,其推理是:由内错角相等得直线a∥b,再由内错角∠3=∠4得∠1+∠2+∠4=180°,所以∠1+∠2+∠3=180°。
图3师:很有创意,课本没有这个解法,奖励0.7分。
3.概括引申师:通过大家的探讨,同学们自己找到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数量关系,哪位同学来把探究结果概括一下?生5: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多媒体显示)。
师:对,奖励0.3分。
4.应用与拓展(1)应用师: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现在有这样一个问题(多媒体显示,如图4)根据图上给的条件,你认为还应具备哪些条件就可以求出∠A,或者说,还应具备哪些条件就可以确定∠A的大小,说说你的设想。
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一下,然后派一个代表把你们小组的设想展示出来,并说说你们增加的条件和求出∠A的过程。
(师巡)图4生6:(展示)若已知AB∥CD及∠1的度数,便可求∠A。
因为由AB∥CD,得∠B=∠DCE=60°,然后用三角形内角和关系计算可得∠A=180°-∠B-∠1。
师:这个想法很好,这是你们小组讨论出来的设想吗?生6:是。
师: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各奖励0.5分。
还有什么设想?生7:(展示)若已知AB∥CD及∠2的度数,便可求得∠A。
因为由AB∥CD,得内错角∠A=∠2,∠2已知,即得∠A。
师:这个想法更简单,给你们各奖励0.7分。
还有别的设想吗?生8:(展示)若已知∠A,∠B,∠C的比例关系,则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可以求得……师:这想法也很好,你们小组各奖励0.7分。
由于时间关系,不能把各组的设想一一展示,课后大家再互相交流。
(2)拓展师:好了,刚才大家讨论很热烈、很投入,现在我们放松一下,一起做个游戏好吗?请看大屏幕(多媒体显示,如下图)。
图5师:这个男孩叫小明,女孩叫小颖,他们拿的三角形板,漂亮吗?(彩色显示) 众生:漂亮!师:只可惜,三角形的两个内角被遮住了。
请猜猜看,被遮住的两个内角是什么角?说说你的理由。
生9:小明拿的三角形被遮住的两个内角一定都是锐角。
因为如果另外两个内角不都是锐角,那么三个角相加就超过180°,这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矛盾。
师:这个同学假设“两个内角不都是锐角”,利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来说明自己的猜想,很好!奖励0.7分。
别的同学也来说说。
生10:……(类似生9)。
师:回答也很清楚,奖励0.5分。
我们接着看小颖拿的那块三角板,哪位同学猜猜?生11:……(类似生9、生10,奖励0.7分)。
师:(先出示一个内角为锐角的三角形实物给大家,接着将锐角部分投影到大屏幕上)这是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大家猜猜看,这个三角形的另外两个内角会是什么角?说说你的理由。
生12,13,14:……(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用语言叙述自己的推理过程,让3个学生回答,得到多种结果,分别奖励0.7分。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
现在请大家把这个内角可能所在三角形构造出来,补成一个完整的三角形,看谁构造既多又快。
(师巡,展示学生构造的三角形,奖励0.7分。
)师:同学们的想像力很好,构造的三角形很漂亮,游戏就到此吧。
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游戏中出现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什么特点?哪位同学来归纳一下?生15:一类是:三个内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
师:很好,奖励0.5分。
还有吗?生16:有一个内角是直角或有一个内角是钝角的三角形。
师:回答得很准确,这位同学很注意观察、思考,奖励0.7分。
这正是按角的大小把三角形分成三类的方法(显示分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