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闻稿撰写中的四个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新闻稿撰写中的四个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在新闻稿撰写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可能影响到整篇新闻稿的质量和可读性。
本文将介绍新闻稿撰写中的四个常见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以帮助您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
问题一:信息不清晰、层次结构混乱解决方法:强调信息的重要性和层次结构的清晰性在撰写新闻稿时,首先要明确新闻稿所要传达的核心信息,并将其置于文章的开头部分。
接下来,按照信息的重要程度和层次结构进行组织,使用段落、标题和标点等手段来凸显重点和转折。
确保每个段落都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并与上下文相互连接。
问题二:语言啰嗦、表达不精炼解决方法:简洁明了,适度运用修辞手法为了提高新闻稿的可读性和吸引力,语言应当简洁明了。
避免使用冗长的句子和复杂的词汇,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
适度运用修辞手法,如排比、反问、比喻等,可以提升文采和表达的精炼程度。
同时,需要注意语言风格应与新闻稿的性质相适应,避免使用过于夸张或感情用词。
问题三:信息缺乏可信度和权威性解决方法:确保来源可靠,引用权威资料新闻稿的内容必须具备可信度和权威性,这样才能得到读者的认同和信任。
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要选择可靠的资料来源,并在文章中注明参考来源。
此外,引用权威人士的观点和研究成果,也是提高新闻稿可信度的有效方式。
如果有条件,可以采访相关专家或当事人,获取一手信息,从而提高新闻稿的权威性。
问题四:缺乏鲜活的案例或具体事例解决方法:寻找新颖、生动的案例或事例新闻稿需要具备新鲜感和生动感,而一个鲜活的案例或具体事例可以让新闻稿更富有吸引力。
因此,在撰写新闻稿时,可以寻找相关的案例或具体事例,将其融入到新闻稿中。
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还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
总结:在撰写新闻稿的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包括信息不清晰、语言啰嗦、信息缺乏可信度和缺乏鲜活的案例或具体事例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强调信息的重要性和层次结构的清晰性,简洁明了地表达内容,确保来源可靠并引用权威资料,寻找鲜活的案例或具体事例来丰富新闻稿的内容。
记者采访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记者采访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可能面临以下几个问题,并且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1. 深入了解和准备不足:采访涉及到的主题和领域通常都是复杂和庞大的,要想做到深入了解和准备充分是一项挑战。
对策:采访前进行详尽的调研和阅读,了解背景信息和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
与该领域的专家或从业者交流,寻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2. 社会敏感问题:采访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敏感话题,例如政治、宗教、种族等。
在这些问题上,记者需要更加谨慎和客观。
对策:在采访前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包括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道德准则。
在采访中遵循客观、公正、中立的原则,尊重被采访对象的意见和权益。
3. 不同意见和观点:采访中可能会遇到不同意见和观点的人。
对策:要和被采访对象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尊重对方的观点并给予其表达的机会。
记者要保持冷静和客观,不要陷入争论和偏见。
4. 时间和资源限制:记者通常会有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无法对所有细节深入调查和采访。
对策:要合理安排时间,进行必要的选择和筛选。
在采访中要重点关注最重要和关键的信息,同时保持灵活性和应变能力。
5. 采访技巧和表达能力:采访是一门艺术,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表达能力。
对策: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采访技巧和表达能力,通过练习和积累经验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可以参加相关的培训和工作坊,向资深记者请教和学习。
6. 遭遇拒绝和压力:有时候,被采访对象可能会拒绝接受采访,或者在采访中表现不配合甚至有敌意。
对策:要保持耐心和冷静,尊重对方的意愿和权利。
可以尝试用不同方式进行沟通和协商,或者寻求其他渠道和途径来获取需要的信息。
7. 语言和文化障碍:在采访国际对象或者不同地区的人时,语言和文化差异可能成为一大障碍。
对策:要尽可能学习和熟悉被采访对象的语言和文化,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交流。
可以借助翻译或者当地的翻译工作者来进行沟通和采访。
记者在采访中面临的问题是多样的,需要具备良好的准备和应变能力。
文秘专业《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改革与思考
度。
实施多元化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综合考虑学生的 课堂表现、实践成果、作业完成情况等因
素,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提供拓展学习资源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拓展学习资源,如网络 课程、在线论坛、行业专家讲座等,方便 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进行自主学习。
文秘专业《新闻采访与写作》教 学改革与思考
汇报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现状及问题 • 教学改革策略 • 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 教学改革预期效果与影响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背景
文秘专业《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 题,如缺乏实践机会、教学方法单一、评价方式不合理等, 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难以真正掌握新闻采访与写 作技能。
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对文 秘专业《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提出具体的教学 改革措施并付诸实践。
02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现状 及问题
课程定位与内容设置
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文秘专业的必修课程, 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新闻采访与写 作的基本技能和素质。
满意度。
提升学生成绩
02 通过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
技能,提高考试成绩。
改进学习效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3
通过重新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以更符合学生需
求的方式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能力
01
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记者采访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记者采访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问题一: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我们往往需要依赖各种信息来源,包括官方发布的信息、专家学者的观点、以及相关人士的见解。
这些信息并不总是准确和真实的。
有时候官方发布的信息可能存在隐瞒或歪曲的情况,专家学者的观点可能受到特定利益的影响,相关人士可能会对事实进行篡改。
这就需要我们在采访的过程中对信息来源进行严格的筛选和核实。
对策一:多方核实信息来源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多方核实信息来源。
不要只听取单一的观点,而是要了解不同的声音和观点,以便全面客观地反映所采访事件的真实情况。
我们也要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尽量避免受到虚假信息的影响。
问题二:受到采访对象的限制和干扰有些采访对象可能会设定各种限制,比如不接受某些提问,不愿意透露某些信息,或者只接受某种方式的采访等等。
有些甚至可能会采取干扰措施,比如打断采访、限制拍摄角度、干扰采访进程等。
这就给我们的采访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对策二:灵活应对在面对采访对象的限制和干扰时,我们要学会灵活应对。
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和角度来进行采访,比如改变提问的方式,寻找其他信息来源,或者采取其他途径来获取信息。
我们也可以尝试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加强沟通和协商,争取更多的采访空间和权利。
问题三:遭遇安全风险在一些特殊的采访场合,我们可能会遭遇一些安全风险,比如突发的意外事件、采访对象的威胁、或者采访环境的不安全等。
这就需要我们在采访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防范。
对策三:提前做好准备在进行采访前,我们要提前了解采访对象和采访环境的情况,做好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
比如选择安全的采访场所,与采访对象进行风险评估,备好紧急情况下的应急预案等等。
我们也要学会保护自己,遇到危险情况时要及时报警或寻求帮助。
问题四:处理采访录音、拍摄等技术问题在现代化的采访工作中,技术设备的应用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面临一些技术问题,比如录音设备故障、拍摄角度不佳、拍摄环境不理想等等。
新闻采访写作存在的问题及独特视角把控
新闻采访写作存在的问题及独特视角把控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环节,它通过专业的记者对事件发生现场进行观察、采访、访谈等方式,获取新闻资讯,传播给社会公众。
但是,新闻采访写作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新闻采访写作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一些独特视角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新闻采访写作存在的问题1. 客观性问题新闻本身应该是客观、中立的,但采访写作中,记者的主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常常会影响到报道的客观性。
有些记者可能会有意无意地对采访对象进行操作,使得报道偏向某种观点,丧失了客观中立的原则。
2. 确认性问题新闻采访的准确性是保障记者职业道德的核心要求之一,但在现实中,记者往往只依靠个人的直觉、观察和感觉来判断事实,忽视了对事实的多角度确认。
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信息不准确、引发误解甚至严重错误的报道。
3. 侵犯隐私问题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的隐私保护需求越来越强烈。
但一些记者在采访写作过程中,可能会过度追求独家新闻,无视了采访对象的隐私权。
个别媒体甚至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信息,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
4. 情感煽动问题新闻报道应该客观中立,但有些媒体在采访写作中倾向于利用情感煽动来吸引读者的关注。
对于一些敏感话题和事件,过度夸大、情绪化的表达可能会引发社会的动荡与不和谐。
5. 缺乏深度问题新闻报道要与时俱进,但目前大部分新闻采访写作都是以快讯、速递的形式呈现,往往只停留在事实层面,缺乏对事件背后原因和深层次问题的分析和解读。
这使得新闻报道缺乏深度和独特性,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
二、独特视角的把控1. 加强记者的道德教育和职业操守针对新闻采访写作中存在的客观性问题,应该加强对记者的道德教育和职业操守培训,使记者真正树立起秉公、中立的观念,并且能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客观、公正的报道。
2. 多角度确认事实信息为了解决新闻采访写作中的确认性问题,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应该多角度、多渠道地获取和核实信息,不依赖于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基于客观的事实,确保报道准确无误。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路径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路径【摘要】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课程设置不够贴合实际需求、缺乏前沿技术和趋势教育以及实践环节不足等方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建议加强与行业实践的对接,更新课程内容,增加前沿科技和趋势教育,拓展实践环节,并加强与媒体机构的合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应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进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
通过这些改进措施,可以更好地适应新闻行业的发展需求,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未来应当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拓展行业合作机会,不断完善课程设置,以确保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全面发展,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采编与制作专业, 课程体系, 存在问题, 改进路径, 实践环节, 前沿技术, 趋势教育, 研究意义, 总结, 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路径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因为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新闻媒体行业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作为新闻从业者,良好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专业技能至关重要。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的脱节、缺乏前沿技术和趋势教育、实践环节不足等。
这些问题影响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需要引起教育界和行业的重视。
本文将深入探讨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路径建议,以期为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教育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废话。
1.2 研究意义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是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核心部分,对学生培养新闻素养、技能和专业素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随着社会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快速发展,新闻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对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进,贴合实际需求,引入前沿技术和趋势教育,加强实践环节,对于培养适应现代新闻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新闻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谈地方高校新闻宣传的若干问题
浅谈地方高校新闻宣传的若干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地方高校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而新闻宣传作为高校对外展示自身形象和声誉的重要手段,对于地方高校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进行新闻宣传的过程中,地方高校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地方高校新闻宣传中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一、资源匮乏相比于国内知名高校或者一些国际知名高校,地方高校在办学条件和资源上往往处于相对匮乏的状态。
这也导致了地方高校在新闻宣传过程中面临着资源不足的问题。
缺乏优质的师资力量,缺乏知名的学科领军人物,缺乏大规模的学术科研成果等等,这些都会对地方高校的新闻宣传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如何在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新闻宣传,成为了地方高校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传播渠道狭窄地方高校在新闻宣传中还面临着传播渠道狭窄的问题。
相比于国内知名高校,地方高校在媒体关注度和知名度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
而且地方高校往往缺乏自己的媒体平台,无法直接向社会进行全面的宣传报道。
在这种情况下,地方高校需要寻求更加广泛和多样的传播渠道,扩大新闻宣传的覆盖范围,提高知名度和曝光度。
三、内容不够吸引人地方高校在新闻宣传过程中,往往存在内容不够吸引人的问题。
由于资源匮乏和传播渠道狭窄等原因,地方高校的新闻宣传内容往往缺乏新颖性和吸引力。
这就导致了新闻宣传效果不佳,无法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地方高校需要通过提升内容质量和创新度,使新闻宣传更加吸引人。
四、形象塑造不足地方高校在新闻宣传中还存在着形象塑造不足的问题。
相比于一些知名高校,地方高校的知名度和声誉相对较低,在社会上的形象也往往不够完善。
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在新闻宣传过程中,积极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展示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提升整体形象和声誉。
如何解决地方高校新闻宣传中的上述问题?地方高校需要加大投入,提升师资力量和科研水平,增加学术成果和科研成果的产出。
地方高校需要积极拓展传播渠道,与各类媒体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提升宣传报道的覆盖面和知名度。
新闻采访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改革建议
第10卷第1期 2019年01月Vol.10 No.1 January 2019221新闻采访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改革建议冯卓文(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湛江 524000)摘 要:新闻采访学是新闻传播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素养。
目前,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教材内容陈旧和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因此,结合融媒体时代背景思考当下新闻采访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转变教学方式、调整师资结构以及建设相关软硬件设施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新闻采访学;问题;建议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9)01-0221-02一、新闻采访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教材内容陈旧教材是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环节,是教师搞好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得系统教学的重要工具。
一方面,现有教材是对原有教材资料的再加工。
以中国人民大学蓝鸿文教授的《新闻采访学》教材为例,该书出版于1984年,而1999年再版时,作者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内容,但基本框架不变,目前在版的是2011年发行的该书第三版,自发行至今未做过较大改动。
另一方面,教材内容更新慢。
教材从编写到复制,到出版,再到投入使用,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这就直接影响了教材内容的时效性。
新闻传播学类教材本应该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与媒体变革紧密联系,为学生提供最新的资讯和知识。
但是现有的教材普遍存在编写周期较长的问题,导致新闻采访学教材内容陈旧,案例过时,不利于教师新闻采访教学的开展。
(二)缺乏教学实践环节新闻采访学是一门教授学生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如何发现新闻,如何发掘新闻的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
但是由于课时有限、设备稀缺、实践基地少以及教师经验不足等原因,新闻采访学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教学环节。
首先,有限的课时迫使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专业知识上。
教师更加注重对新闻采访学基础知识的讲解以及对采访方式和采访技巧的介绍,较少关注新媒体环境变化对新闻记者提出的新要求。
新闻采访写作存在的问题及独特视角把控
新闻采访写作存在的问题及独特视角把控在当今的媒体环境下,新闻采访是媒体人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但是,新闻采访的写作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新闻采访写作的问题,并提出独特的视角把控方法。
问题一:缺少主题感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很多媒体人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千篇一律的报道,缺乏主题感。
在这种情况下,新闻采访的写作就很难有吸引力,更难赢得读者的关注。
解决方法要想写出具有吸引力的报道,我们需要寻找一个能够贯穿整篇报道的主题。
主题不仅可以为读者提供指导,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选择采访对象、提出问题等等。
问题二:采访者过于感性在新闻采访中,采访者过于感性是另一个常见的问题。
很多媒体人往往会“心慈手软”,在采访过程中,过多地体察对象的感受,导致写作时夹杂过多个人主观看法,破坏了新闻采访的客观性。
解决方法要想保持新闻采访的客观性,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事实本身。
在采访对象时,要尽量避免过多的情感交流,保持一个客观的距离,从而更好地了解事实情况。
在写作过程中,也要尽可能避免个人主观看法的介入,尽量将事件呈现给读者,让他们自己做出判断。
问题三:报道角度单一在新闻采访写作中,另一个问题就是报道角度单一。
很多媒体人往往会从一个视角出发,过滤掉其他可能性,导致报道显得呆板、无聊。
解决方法要想写出具有创意的报道,我们需要不断开拓视角。
在采访对象时,可以尝试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问题,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在写作过程中,也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切入事件,例如从历史背景、社会影响等角度解读事件,以吸引读者的眼球。
独特视角把控为了写出有趣、独特的新闻采访报道,我们需要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出发。
这里给出几个可能的视角:人性关怀在新闻采访中,我们可以通过关注人性,呈现事件的另一个层面。
例如,一个疫情报道,可以从病人、医护人员的角度出发,展示他们的心理变化、困惑等。
反向思考反向思考是一种创意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事件的其他可能性。
例如,在一次交通事故中,我们可以不仅仅关注受害者,还可以关注导致事故的根本原因,在报告写作中加入相关内容。
全媒体时代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全媒体时代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改革探析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新闻采访与写作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传统的新闻采访和写作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信息时代人们对内容的需求。
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对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就全媒体时代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析。
一、课程教学现状目前,各大高校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方面也在不断探索创新,力图培养更具竞争力的新闻人才。
在课程设置上,不仅增加了一些新的课程类型,如新媒体写作、网络传播、数字媒体实战等,还不断调整和优化课程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加强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然而,传统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常常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课程难度和深度较难把握;二是有些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较少关注实际操作能力培养。
这两方面均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就业前景,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二、改革方向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给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带来了许多机会和挑战。
要想培养出新闻行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需要对现有的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改革,重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整合课程内容。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应该围绕全媒体时代的背景和行业趋势展开,整合课程内容,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注重新闻生产过程的技能培训和实际操作的训练。
2、创新教学方式。
应该尝试运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结合学生的实用需求和兴趣,开展多元化、贴近实际的教学活动,例如开展新闻写作、新闻采访、网络传播等主题的实践任务和课堂模拟。
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新媒体新技术,并且能够将新闻采访和写作技术与数字媒体技术结合起来。
3、强化指导和辅导。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指导和辅导,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新媒体技术和新闻采访、写作技巧。
可以采用专业培训师、行业精英等多种方式,加强业内交流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新闻行业发展趋势。
三、总结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更贴近新媒体时代发展趋势,注重实践与应用,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
总结报告:新闻写作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总结报告:新闻写作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2023年,新闻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成为传递社会声音的有效渠道。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新闻写作的质量成为了最重要的问题,而在新闻写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持续关注和改进。
本次报告旨在总结新闻写作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希望可以为新闻写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问题分析1.新闻真实性问题在新闻写作中,真实性问题一直是影响新闻形象和可信度的关键因素。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不少没有新闻传统背景和环保新闻安全意识的人也加入了新闻写作队伍,这使得新闻信息的真实性更加难以保证。
2.标题党问题在新闻传播中,标题党的问题也时有发生。
某些新闻媒体为吸引读者的点击率,借助刻意夸大、吸引人的标题来引导读者。
这样的做法会让读者误解原意,或者根本看不到正文内容。
3.新闻文本单一问题在我国新闻传统中,新闻文本格式大多为新闻报道,这种形式单一化,让读者看起来厌倦。
再者,由于新闻写作题材比较符合社会大众的兴趣爱好,所以一些媒体侧重选择刊登同类型、同题材、同出处的新闻,导致新闻文本的单一问题存在。
二、应对策略1.更好保证新闻真实性详细、严谨的采访是新闻真实性的最好保证。
新闻工作者应该掌握坚定的新闻传播导向,主动去获得社会面、群众面真实反映的内容。
同时注意验证发出的信息。
2.合理引导读者做好新闻标题引导,要充分考虑到正文内容的价值和吸引力,养成用价值观来引导读者的习惯。
同时不鼓励新闻媒体用标题来圈着读者进去,新闻正文内容必须贴近并反映出标题所传达的信息。
3.创新新闻文本新闻的文本创意也要有所创新。
新闻作者需要根据新闻的实际情况去进行采访,让新闻的表述多样化。
新闻媒体应该以新闻内容进行创作,创造出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新闻文本,为读者提供丰富性内容体验。
4.强化新闻工作者的素质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素质是新闻写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主管部门应该建立良好的行业规范,同时加强对新闻工作者的监管。
记者采访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记者采访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记者作为新闻行业的一员,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来自外部环境,也来自内部职业发展。
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常常需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因此需要一些对策来帮助他们应对这些问题。
下面将针对记者面临的问题和对策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面临的问题1. 时间压力:记者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时间紧迫,他们需要在短时间内获取信息、采访人物、编辑稿件等等。
这就需要记者具备较强的时间管理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
2. 素材不足:有时候记者采访某个话题时,可能出现素材不足的情况,这就需要他们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可以从其他角度或者其他渠道获取相关素材。
3. 案件复杂:有些事件本身比较复杂,需要记者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有时还需要与相关领域的专家或者权威人士进行沟通。
4. 素材真实性:假新闻和虚假信息的泛滥,也给记者采访工作带来了挑战,他们需要具备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确保采访素材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5. 遭遇拒绝:在采访过程中,有可能遭遇相关当事人的拒绝,这时候记者需要具备耐心和妥善处理的能力,以尊重当事人的选择。
6. 法律风险:在采访过程中,有可能触犯相关法律法规,因此记者需要对法律法规有一定的了解,以避免带来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二、对策1. 时间管理:记者可以在采访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了解相关背景和资料,以提高采访效率。
同时可以定期总结工作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
2. 灵活应变:对于素材不足的情况,记者可以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扩大信息来源,增加自己获取素材的渠道,同时也要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获取素材的能力。
3. 提高能力:在面对复杂的案件时,记者可以积极参与相关的培训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分析能力,同时也要加强与专家的沟通,以获取更多更详细的信息。
5. 妥善处理:在遭遇拒绝的情况下,记者可以保持耐心,试图从其他角度或者其他渠道获取相关信息,同时也要尊重当事人的选择,不做过分的强求。
地方院校新闻系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及思考
近年来,新 闻传播专业成为了高校 位 ,它是学 生知识 接受 、技 能培养 的重 2 建设 多方平台 。在实训中达到 目的
最热门的专业之一 ,各类 大学纷纷开办新 要 环节 和有 效手段 。 面对这样 的社 会现 针对大一新生 ,开设报刊展 台为 同学
发 达地 区的师范 院校 ,其新 闻教育如何顺 了直 观 的样 板 和范文 ,有例 可证 ,例在 影 ”等课程为依托的 “ 联动式实 习模式”, 势 而为 ,培养 出更多更好 的新 闻人才 ,成 身边 ,学 习起 来更 形 象化 。另外 ,这 门 联合组织大四学生在课程修读期 间到实习 为了我们必须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 课 程在 时 间选择 上做 了精心 的策戈 ,将 单位实习 ,不但要完成采访任务 ,而且还 要进行报纸版面编排 的全程学习,完成各
培养 !”[ 2 1 清华 大学 新 闻与 传播 学 院博 息共 享”环 节 ,让 同学 们分 小组进 行最 理 化 当前 , 很多院校都提 出了新闻传播学
育存 在 的问题 主要有 三化 ,即新 闻教 材 编辑 ,并且 在课 堂上用 播讲 或 主持的方 专业要培养 “ 宽口 径 ”的新闻人才 , 但业
新 闻联播 》 播出的前后 。 新 闻学是 一 门应用 学科 ,其 主要 培 其安排在 晚上 《
养 目标 非 常 明确 ,但 是长 期 以来 ,媒 体 这样 ,同学们 在 了解党 和 国家 的大 政方 门课程的实习任务 。同时 ,由实 习指导教 常 常 抱 怨 新 闻 院校 的 学 生 有 理论 没 能 针政 策和 国 内外 重大 事件 的同 时 ,第一 师将最后成型的报样成绩作为实习成绩 , 力 。正如 中 国新 闻教 育学 会会 长 、教 育 时 间 由老 师对新 闻特 点进行 评说 ,点评 计入档案。除此之外 ,我们每个学期还要 部新 闻学科 教 学指导 委员会 主任 何梓 华 新 闻角度 和传播 规律 等 ,教 学效果 非 常 举办两次以上的实践技能 比 赛。 所说 “ 新 闻媒 体需要 的 , 高 校供应不 上;
新闻采访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
新闻采访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杨业科(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融媒体中心,云南迪庆674600)摘要: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媒体随之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中,新闻受众群体鉴赏新 闻媒体能力相应提升。
因此,这就在无形中对新闻采编工作的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纵观现阶段的新闻采编工作,还 存在许多不足亟待完善。
本文就目前存在的问题,首先对新闻采编工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了解决策略与方 法,希望能为新闻采编工作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新闻采访;问题;解决对策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079 (2019) 24-0046-02_、引言新闻报道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而言,是其接受社会公共 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
为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通过新闻的 采访能够将实时资讯在舆论中快、准、精传播。
为达到这一目 的,新闻采访需要有科学合理的采访技巧指导,作为采访的 载体,采访人员水平能力及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如何给予新 闻工作者科学的采访技巧与方法培训,落实对社会群众的新闻信息需求,本文进行了以下思考。
二、 新闻采访的概述新闻报道活动主要是通过前期素材收集,经过整理甄 别,精心编写好进行发布工作的一种活动。
精准且高效的前期基础收集工作,是确保整个新闻活动进行的重要前提。
完整且 有效地把采访对象的回单记录下来非常重要。
此外,根据采访 过程中,也需要抓住采访对象的种种细节(例如:表情以及情 感表达),去深挖受访者内心世界。
将所采访收集到的新闻信 息进行仔细的整理与阐述,从而完成对社会事件的研宄。
因为新闻采访有着个性化较强的属性,所以也要求采 访者必须牢牢把握真实性与时效性原则。
新闻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对发生事件全面的掌握,以媒体进行传达。
如果不是在 建立与事实传播的基础上,新闻的信息就会失去原有的价 值。
因此,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首要是需要确保真实性。
新 闻传播的过程是通过对完整且全面的采访作为基础素材所 进行的事件还原,所以价值与真实至关重要。
浅谈地方高校新闻宣传的若干问题
浅谈地方高校新闻宣传的若干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
地方高校作为当地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新闻宣传工作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实际工作中,地方高校新闻宣传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解决。
本文将围绕地方高校新闻宣传的若干问题展开讨论。
地方高校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存在着资源不足的问题。
相比于一些名校,地方高校往往在新闻宣传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方面有所欠缺。
这就导致了地方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效果不佳,新闻内容的传播范围和深度都受到了限制。
地方高校需要在新闻宣传方面加大投入,提升新闻宣传的力度和广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关注地方高校的发展和成就。
地方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中存在着内容单一、形式呆板的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高校的新闻宣传内容往往局限于学术成果、重要活动等方面,缺乏对师生日常生活、校园文化等方面的报道。
而且大部分新闻宣传形式单一,缺乏新意,无法吸引更多的受众。
地方高校需要加强对新闻宣传内容的挖掘和创新,做到既能展示学校的学术实力,又能展示学校的校园风貌和文化特色,丰富新闻宣传的内容和形式,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
地方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中存在着对外交流不畅、对内传播不足的问题。
地方高校往往在对外交流上做得不够充分,缺乏与外界的有效沟通和合作。
这导致了地方高校在外部形象宣传和学校品牌塑造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对内传播不足也是地方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一个问题,一些重要信息无法得到及时传达,影响了学校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地方高校需要通过加强外部交流,与外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强对内传播,做到及时发布重要信息,增强学校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地方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中存在着专业素养不足的问题。
一些地方高校的新闻宣传工作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更好地应对新闻宣传工作中的种种挑战。
这就导致了地方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效果和质量无法得到提升。
地方高校需要加强对新闻宣传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更好地应对新闻宣传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新闻写作的常见困惑及解答
新闻写作的常见困惑及解答新闻写作是一项重要的传媒技巧,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困惑。
以下是一些常见困惑及相应的解答,希望对新闻写作者能有所帮助:1. 使用正确的时态:新闻报道通常使用过去时态,即使事件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
这是为了使报道更加客观和中立,避免给读者带来偏见或主观判断。
只有在引用直接的对话或引述他人观点时,可以使用现在时态。
2. 如何选择合适的词汇:新闻报道应该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晦涩的词汇。
使用简单的词汇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和记忆报道内容。
此外,还要尽量避免使用带有情感色彩或评判性的词汇,保持中立和客观。
3. 保持有序和逻辑的结构:新闻报道应该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组织结构,以便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
另外,还要遵循一个主题一个段落的原则,每个段落应该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避免内容过于松散或冗长。
4. 如何确保准确性和可信度:作为新闻写作者,准确和可信的信息是至关重要的。
要确保所报道的事实真实、完整和准确,可以通过多方确认和核实信息的可靠性。
此外,要避免使用未经证实的传闻或道听途说的消息,以免误导读者或影响报道的可信度。
5. 如何处理敏感问题和争议性话题:在报道敏感问题或争议性话题时,要保持客观、公正和平衡的立场。
应该收集并报道不同观点和声音,避免偏袒一方或夸大事实。
此外,报道时要尊重个人隐私和道德底线,尽量不伤害他人或引发不必要的争议。
总而言之,新闻写作要注重时态的准确运用、选择简单易懂的词汇、保持有序和逻辑的结构、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以及处理敏感问题和争议性话题。
通过解答这些常见困惑,新闻写作者可以提高写作质量,向公众提供准确、客观和可靠的新闻信息。
新闻写作是一门需要综合考量多个方面的技巧,下面将进一步探讨一些与新闻写作相关的问题。
6. 如何获取新闻素材:新闻写作的第一步是获得足够的新闻素材。
这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例如通过调查、采访、观察、查阅相关文献和参考其他报道等。
浅谈地方高校新闻宣传的若干问题
浅谈地方高校新闻宣传的若干问题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新闻宣传对于地方高校来说,越来越重要。
新闻宣传既是高校传播自身形象、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式,也是展示高校办学成绩和社会服务成果、扩大高校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有效渠道。
但是,在地方高校新闻宣传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人才队伍问题地方高校新闻宣传人才队伍普遍存在着不足和不够专业的问题。
一方面,一部分高校缺乏专业人才,不懂得如何撰写新闻稿件、不了解新媒体宣传等技能,使得高校的新闻宣传水平相对较低。
另一方面,由于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地方高校需要一支具备更高水平、更为专业的新媒体运营和传播团队,但是实际上,这样的人才相对较为稀缺,难以招聘到。
二、宣传手段问题目前,地方高校新闻宣传手段和方式单一、缺乏特色,导致宣传效果不佳。
一些高校过分依赖传统宣传方式,例如校报、校刊、海报等,而忽略了新媒体的运用。
新媒体可以更快速、轻松地传播信息,同时与受众也有着更加紧密的联系,能够更好地满足受众的各种需求。
地方高校应该在新媒体宣传上下大力气,着眼于受众需求,并制定多样化、创新性的宣传策略。
三、信息传达问题在信息传达上,地方高校新闻宣传存在着发布时间、信息量、信息质量等问题。
发布时间不固定,可能会使得新闻反应迟缓,失去时效性。
同时,一些新闻稿件信息量过少,受众无法获得丰富的信息,影响宣传效果。
另一方面,部分新闻稿件质量不高,语言不够生动有趣,难以引起读者的兴趣,无法达到预期宣传效果。
因此,地方高校要加强新闻宣传专业化、精细化管理,做到信息传达的时间、信息量、信息质量的平衡。
四、自我认知问题地方高校对于新闻宣传效果的评估缺少科学性和客观性,人们的宣传意识较为薄弱。
一些高校忽视了新闻宣传效果的重要性,宣传效果评价中单纯以点击率、阅读量为唯一指标,忽略了受众反应和效果持续性的重要性。
这种浅显的标准,容易产生被动得观测宣传效果的心态,并容易导致宣传内容死板、枯燥。
破解新闻写作教学的三大难题
破解新闻写作教学的三大难题作者:张爱玲来源:《传媒》 2014年第5期文/张爱玲摘要:新闻写作是新闻学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教学上普遍存在着学生实战能力差、教师纸上谈兵等问题。
只有不断探索,找到病因,对症下药,新闻写作教学才能实现突破,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新闻写作教学难题新闻教育必须强化实践,这一点专家们早已达成共识。
但共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新闻教育的总体格局,理论与实践脱节,新闻学毕业生适应能力差、进入角色慢等问题一直存在。
作为新闻学的核心课程之一,新闻写作教学急需破解自身难题。
一、新闻写作教学存在的难题1.学生缺乏实战能力。
新闻教育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但很多高校的新闻写作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教师讲、学生听,灌输式教学,课堂练习使用的素材也往往是现成的。
新闻写作应当展现事实,记者必须把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报道出来。
新闻报道要求运用准确、具体、通俗、清晰、简洁的语言叙述事实,这种要求看似简单,但对缺少训练和新闻实战经验的人来说却实在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必须经过反复的实战训练才能达成。
2.教师纸上谈兵。
据调查,国内已有超过900家高校开办新闻专业,但新闻教育改革缓慢,从事新闻写作教学的教师中有媒体工作经历的很少,虽然不乏满腹经纶者,却只能纸上谈兵。
在美英等处于全球新闻业发展前沿的国家,情形却不是这样,他们特别强调新闻学专业教师的新闻从业背景。
比如,全美国新闻院系里几乎所有教新闻实践课程的教师都有新闻从业的职业经历。
如果知识传授、案例分析、新闻写作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新闻写作课程教师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
相反,具备新闻从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却可以从实际出发点拨学生,必要的时候可以现场“打样”,答疑解惑,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人文精神教育缺失。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但人文精神教育缺失,不单是新闻教育存在的问题,而且是中国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
作家冯骥才曾大声疾呼:“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残缺的、无灵魂的教育”“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
论地方高校学生新闻写作技能培养的软肋
论地方高校学生新闻写作技能培养的软肋摘要:在开办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院校中,地方高校实属“新学小生”,因此目前他们在学生新闻写作技能培养方面存在着亟待改善的软肋,主要集中在课程设置和新闻写作课课堂教学两方面,在课程设置方面缺少新闻写作实践、课程设置缺乏横向的广泛性,在新闻写作课课堂教学方面重知识讲授、轻实践训练、缺少对学生进行课外自主技能训练的引导。
形成上述软肋的原因主要是教学指导思想出现了偏差、课时分配不合理、教师欠缺实践经验、教材缺乏系统的实践参考内容和办学经费不足以及对师生外出采访的安全顾虑。
关键词:软肋;技能;地方高校;新闻写作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1-0156-03为满足地方广播电视媒体对新闻人才的需求,近些年众多地方高校竞相开办了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
但作为开办广电专业的新生力量,从目前的就业状况来看,地方高校该专业为数不少的毕业生无处就业,即使就业的,多数也无法从事与专业对口的工作。
这其中有就业大环境不景气的客观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学生的个人能力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主观原因。
种种舆论因此接踵而来,反映的内容主要是:“学新闻的学生学无所长”,“只能说,不能写,不能拍”“不适合广电媒体的需要”等。
在我国,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思想的武器。
它通过对事实的报道和评论,传播党和政府的政策,反映人民的心声。
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导向错误,则是党和人民之祸。
为了更好地担负起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任务,新闻工作者必须在努力提高自己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而在新闻工作者的各项业务素质中,新闻写作技能是最基本的、起着关键性作用的一项素质,它是新闻工作者业务素质的综合体现。
新闻写作是一项重要的新闻实践活动,是运用所掌握的新闻写作知识去完成各种新闻文体写作的能力和技巧。
新闻工作者写作技能的高低是媒体反映舆论水平高低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高校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王琴
来源:《采写编》2017年第02期
内容提要: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是新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符合媒体需求的重要途径。
在现阶段地方高校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上遭遇到课程偏重理论、实践课程缺少、课程体系建立不完善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根据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给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闻采访与写作;问题;对策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长治学院教学综合改革项目《地方高校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Y201516)研究成果之一。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是新闻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也是培养学生采写能力的重要课程。
但是从近几年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中会发现,很多的学生在毕业后因为采写能力的薄弱,导致无法被用人单位录用,而且这种现象在地方高校中不在少数。
这也就给我们学校在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教学上敲了警钟。
目前,在地方高校的新闻采写课程的教学中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在课堂上教师是主导,与学生缺少互动;课堂上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缺少相对应的实践教学跟进;采写教师缺少,无法跟进学生的采写辅导等。
针对这种问题,当务之急是找到适合的对策解决问题。
一、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的现状
新闻教育的责任是培养合格的、过硬的新闻作品的生产者;新闻教育成功与否的主要指标是看培养出的学生的能力,而新闻采写课程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课程,从现阶段的课程设置上来看,我们缺少对学生能力的挖掘和培养。
(一)课程设计上课堂讲授为主,缺少实践。
以我所在的院校为例,《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分为上下两个学期,总课时数为86,期中实践为8课时,剩余全部为讲授课时。
在该课程结束后会有一门《类型新闻写作实务》作为配套课程出现,但是依然是讲授,没有安排实践。
所以学习基本靠教师的课堂授课,对于学生来讲,这种课程设计导致学生在学习这一课程时都是停留在课本上,没有能够真正运用到实践中,更不可能了解和发现学生的缺点和能力。
(二)课程配套教师单一,缺少对学生针对性的辅导。
《新闻采访与写作》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课程。
在讲授的过程中,也会留给学生课后的采访和写作任务。
学生的作业,需要老师给予认真的修改,并能够将问题及时地反馈给学生,让学生的采写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但是在现阶段的教学中,针对学生课后的采写作业老师并不能够给予及时的修改和反馈,以至于对
学生在写作中真正遇到的问题并不能及时地发现。
这是因为在很多学校的设计中,该课程都是以一到两名老师作为授课者,面对大量的学生作业,一两名老师很难完成批改和针对性指导的任务。
以我所在的学校为例,该课程只有我一个老师负责两个班的教学,学生100人左右。
在对学生作业的修改上任务很重,即使修改好,也很难做到一对一的针对性的辅导。
(三)学生采写新闻基本以校园为主,缺少真正的实践经验。
现阶段在采写课程的实践课程设置上,采访范围基本是以校园为主,以学校的各种活动和会议作为主要内容。
这种采访设置导致学生接触的采访类型较为单一化,采访面对的采访对象及遇到的问题也较为简单,缺少针对性。
在真正去实习过程中面对复杂的采访选题及采访对象,遇到各种问题时,难以马上做出正确或者有效的选择与应对。
在学校内也缺少相应的实践平台,学生的作业也只是课程的课堂作业,很少能够发表在合适的平台。
新闻专业可以建立各种类型的实践平台,将学生的作业发表在实践平台上,也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认可。
二、现阶段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现阶段地方高校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这种课程设计下该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培养学生收集材料的能力。
记者在新闻采写过程中,首先要具有的是收集材料和调查研究的能力。
而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对这种能力的培养。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一般留给学生的采写作业基本是和学校相关,比如:学校的会议,学校的比赛等。
很多学生不需要收集材料或者只是简单地在网上查找一下资料就可以完成实践作业。
这样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资料的收集上渠道窄化,不会通过图书馆、各类年鉴等资料去收集资料;也缺少了习惯到现场的现场意识及奔波的能力,同时学校的宽松采访环境也使得学生缺少了明察暗访的能力及抗挫折的心理。
(二)缺少判断新闻价值及确定报道思想的能力。
地方高校在采写课程上的新闻实践受到的局限性比较大,在地方可供学生实习的媒体不多,在地方院校学校给予的课程经费也很少,无法组织学生参与很多的活动,也很难开展像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的“大篷车”式的教学模式。
所以地方高校在课程实践中教师开展的大都是校园内的新闻的实践活动,学生走出校园去采访的机会很少,导致学生接触的是相对单一的新闻类型,对校园外的新闻接触有限,在新闻价值的判断上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新闻价值判断的缺失导致在对新闻报道思想的提炼上很难挖到深度,也直接导致在工作后很难马上上手可以采访。
(三)缺少新闻表达的能力。
在批阅学生的采写作业时,发现学生在新闻写作中对新闻语言的运用能力及新闻作品的结构并没有掌握,在表述上依然采用的是写作文学作品的语言习惯。
这可能是地方高校在学生采写实践上安排的有限性使得学生缺少真正的实践机会,并且在写作上教师给出的针对性的辅导也不够,导致学生在新闻作品中缺少新闻表达的能力。
这种能
力欠缺表现在新闻作品中首先就是缺少事实的描述,对新闻六要素的交代并不完整,导致在阅读新闻时新闻价值的体现是不够的;其次缺少细节描写,在采访中观察和提问不够到位,新闻作品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后新闻结构缺少新意,中规中矩的结构构成,新闻作品亮点少。
三、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改革措施
(一)调整教学大纲,设计采写训练。
1.调整教学大纲内容。
要提升现阶段学生在采写方面的能力,应该从调整教学大纲开始。
很多学校采写的大纲实行的是以老师的讲授为主,实践课时占的比重很少,而且是穿插在平时的教学中,在实行中也不是很合理。
对现有的教学大纲进行调整,笔者认为理论教学是基础,所以现有的理论教学课时基本可以不变或者略少,应该设计一门纯实践课程。
比如笔者建议将自己学校采写课程结束后的《类型新闻写作实务》设计为一门纯实验课。
课程的内容不变,以各类新闻写作为主要内容,每两周为一个主题,第一周采写,第二周对新闻作品进行点评,这样既给了学生采写的机会,同时让学生参与到对自己写作作品的评价中,能够对自己的新闻作品有更完整的认识。
2.调整课程时间。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采写课程基本设计在了大学二年级,大三大四年级由于课程之间的衔接性缺少,使得学生在其他的课程中很少再有采写的机会,也就意味着学生只有在大二会有采写的机会,再加上校内实践平台的缺少,所以很多学生的采写在大学中很难贯彻下来。
为了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保持连贯性的写作能力,可以将现在集中在大学二年级的课程时间设计,分散到大一、大二、大三年级贯彻六个学期,课程可以分为基础采访设计和高级采访设计,并且可以和同学期的课程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连接,设计有效的采写训练。
(二)实行导师负责制,实施合理的采写辅导。
针对教学中老师在修改学生作业方面存在的针对性缺少的问题,笔者认为,在采写课程上可以实施导师负责制,让专业的其他老师都加入进来,形成一个团队。
这些导师不负责课堂讲授,而是只负责学生作业的修改,可以在学生入学时就进行分组,大学四年所有的实践作业导师都可以进行指导,包括大四的毕业设计。
通过导师负责制,可以让学生的作品及时得到老师的指导,进行及时修正;也可以让老师和学生能够有更好的交流,让老师对学生有更为完整、深入的了解。
(三)增加实践机会,增强学生采写能力。
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最终目的也是能够再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地方很多高校将学生平时的实践都放在了校园内,但校园内的选题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将学生带出校园,多到社会中去找选题,将课堂延伸出去。
教师可以在实践课程中联系地方媒体,组织学生去进行采访;学生自己也可以在社会上去找一些新闻热点进行采访,比如广场,公园这些地方去发现和寻找新闻线索,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实践能力。
为了保证学生对实践课程有真正的兴趣和动力,可以对采写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配套的修改。
改变过往的闭卷考试方式,改为开卷考试;将原来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改为既定材料的新闻写作。
在成绩评定上由平时的实践成绩加上期末的成绩共同组成。
教学改革中通过课堂教学、校内校外实践教学、课堂作业点评、课后导师辅导,试图构建课堂内和课堂外的有机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培养出合格的新闻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颖.新闻采访与写作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新闻传播,2014(3):47-49.
[2]莫湘文.新闻采访写作课教学改革初探[J].文学教育,2016(6):88-89.
[3]刘丹,潘倩.地方高校《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立体创新性思考[J].视听,2015(12):179-180.
(作者单位:长治学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