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笔记
(最新整理)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丁柏铨第六章采访素材的整理加工
录音设备能较为完整地记录采访对象的谈话。采访结束后, 记者应该把录音设备中的资料转化为文字。如果所要写的是访谈, 那么整理工作就应该是一字不漏地记录。如果是一般性体裁,记 者就可以根据写作的要求选择重点进行记录。
2.把记在心里的内容放进笔记
记者在与采访对象进行深入交谈时,由于要激发对方的谈兴, 往往来不及将一些谈话要点记录下来。记者临时观察的所得或所 思、所想,由于种种原因也没有及时记下来。有时,记者处于不 利的采访环境之中(如采访对象不友好、不配合等),难以很好 地完成笔录工作。那么回到工作地点,记者就应迅速地将记在心 里的材料补充到采访笔记里,以免遗忘,以便随时查找。
2021/7/26
25
案例:2008年新华社记者对郴州雪灾灾情的报道
2008年2月2日,温家宝在湖南郴州市看望受灾居民。 (新华社发)
2021/7/26
26
(三)顾及媒体的特定要求
随着媒体竞争的日趋激烈,媒体受众市场也 出现了不断细分的趋势。日报、晚报、财经类报 纸、政经类杂志、民生电视新闻等名词都已为受 众所熟悉。
案例:《知识英雄》
《绿满山乡》
2021/7/26
28
四、形成报道的思路和脉络
记者对采访笔记进行整 理的过程,也是对整个新闻 采访活动、采访题材进行总 体运筹思考的过程。因此, 在对采访笔记进行加工的同 时,记者对于新闻写作也就 逐步达到了胸有成竹的地步。 记者按照笔记分析提炼出逻 辑主线,形成提纲草稿,然 后,根据这一提纲,将编号 的笔记内容标注其侧。写作 过程其实是提纲的进一步细 化和展开。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3版笔记名师丁柏铨典型题详解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3版笔记名师丁柏铨典型题详
解
绪论
0.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新的舆论格局对新闻写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1新的舆论格局的特点
(1)在中国社会转型期,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情势下,新的舆论格局逐渐形成。在这种舆论格局中,不仅会较多触及利益集团,还会多次引发公众舆论的强烈关注。
(2)自媒体的发展是新的舆论格局形成的条件之一。在新的舆论格局中,自媒体使人们可以及时了解与披露掌握的信息,自由发表评论,表达看法,并广为传播。
(3)在新的舆论格局中,媒体很难像以前一样引领公众舆论。这是因为新的舆论格局具有“去中心化”、信息及意见“碎片化”等特点,传统媒体的引导力、传播力下降,主流媒体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能成为舆论中心与舆论的引导者。
2新的舆论格局对新闻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1)新的舆论格局在相当程度上促使人们对新闻传播的认知发生改变
在新的舆论格局中,拥有自媒体的公众可以成为社会舆论的始发者和传播者,这也就造成主流媒体话语权旁落的现象。新闻媒体需要形成体现正能量的舆论且引导公众舆论,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只有服务于广大公众,得到广大受众的心理认同,才能掌握话语权和话语主导权。
(2)新的舆论格局促使意见领袖的地位提升,影响力扩大
在新的舆论格局中,意见领袖的发言可以迅速获得许多粉丝的响应,其意见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大量公众,因此会产生舆论引导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可能是正向或者负向的、程度不等的。可以说,意见领袖是新闻传媒在形成体现正能量的舆论与引导公众舆论过程中的竞争对手。
(3)新的舆论格局促使新闻传播的话语系统发生改变
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笔记__已打印
3.在丰富性方面制约着新闻写作:有的新闻作品如人物通讯,写得有血有肉才不仅具有说服力,而且具有感染力。新闻作 品的有血有肉,不能依靠虚构,也不能依靠合理想象(在细节描写方面进行虚构和想象也不被许可)。既要写得有血有肉而又不 能虚构情节和合理想象,惟一可取的办法是:通过深入采访,掌握生动感人的事件细节和人物动作、言语等方面的细节。有些 新闻作品写的枯燥、干瘪,往往是因为记者采访工作不够深入,所掌握的素材不够丰满,写作缺乏扎实的基础。 三. 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是一个过程的两个阶段。 前一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在于收集材料,为 后一个阶段奠定坚实的基础;后一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在于表现新闻事实,是对前一个阶段所作的升华。
2、对异常现象进行价值判断:记者的发现能力,还应表现在能迅速、准确地对生活中的事实进行价值判断上。在进行价值 判断时,应注意两个问题:a、注重于判断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同时具有社会价值(兼顾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新闻价值 所衡量的是事实的信息满足受众新闻需求的程度;社会价值所衡量的是有关事实的信息对于人们的社会生活所带来的有益程度。 b、进行瞬间判断;运用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对新闻题材进行选择是必要的、重要的,对新闻题材加以恰当的处理同样是必要的。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目录(丁柏铨高等教育出版社)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目录(丁柏铨高等教育出版
社)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目录(丁柏铨高等教育出版社)绪论
第一节新的舆论格局对新闻写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新的舆论格局的特点
二、新的舆论格局对新闻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二节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
一、新闻采访: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
二、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
三、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
第三节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一、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
二、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
三、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
第四节新闻采访与写作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一、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
二、勤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长于沟通:具有与人交流的能力
四、精于表达:具有驾驭语言的能力
五、不畏艰辛:具有战胜困难的能力
第一章新闻采访的本质和主体
第一节新闻采访的含义和特点
一、新闻采访的定义
二、新闻采访的特点
第二节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
一、新闻采访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互动行为
二、新闻采访本质上特定主体的一种认知活动
第三节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
一、采访者:新闻采访的重要主体
二、采访对象:新闻采访不可忽视的另一主体
第二章新闻线索与报道策划
第一节获得线索:采访的起点
一、新闻线索的含义及其特点
二、新闻线索在实践中的作用
三、新闻线索的多种来源渠道
第二节新闻敏感与新闻线索
一、获得线索有赖于新闻敏感
二、新闻敏感:发现和判断
三、新闻线索离不开新闻敏感
四、新闻线索的追寻与跟踪
第三节采访与新闻报道策划
一、报道策划的实际含义
二、策划对于新闻报道的意义
第三章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新闻采访与写作》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第1章 新闻记者
1
1.1 新闻记者 的职业特点
2
1.2 记者的职 责与使命
3
1.3 记者的修 养
4
1.4 记者的采 访意识
5
简答题
第2章 新闻采访对象
2.2 记者与采访对 象的关系
2.1 采访与采访对 象
简答题
第3章 新闻采访的准备工作
3.2 采访前的准备
3.1 新闻报道策划
简答题
第4章 采访的访问阶段
简答题
第7章 新闻报道的结构
7.2 新闻报道中常 见的结构形式
7.1 新闻报道的基 本结构方法
简答题
第8章 新闻背景
1
8.1 新闻背景 概述
2
8.2 新闻背景 的类型和作用
3
8.3 如何运用 新闻背景材料
4
8.4 背景新闻
5
简答题
第9章 消息写作
9.2 非事件性新闻 消息写作
9.1 事件性新闻消 息写作
4.1 提问 4.2 现场观察
4.3 采访记录 简答题
第5章 新闻采访的方法
01
5.1 直面 采访
02
5.2 上下结 合采访
03
5.3 点面 结合采访
04
5.4 易地 采访
06
简答题
05
5.5 精确 采访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丁柏铨 第七章 新闻写作的共同规律
第七章 新闻写作的共同规律
第一节
(一)关于报道对象的新闻价值 新闻报道的对象要有价值,主要是说要有新闻价值。新闻价 值是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中的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记者不遗余 力地展示事实的新闻价值,其全部真谛在于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 能使受众新闻需求得到较大满足的事实,其新闻价值就高;不能 使受众新闻需求得到较大满足的事实,其新闻价值就低;根本不 能满足受众新闻需求的事实,就不具备新闻价值。 一般认为,事实的新闻价值与它所体现的重要性、显著性、 时新性、接近性、趣味性等密切相关。
充分体现报道对象或评论对象的价值
无论是以报道为主的新闻文体(消息、通讯),还是以评论 为主的新闻文体(新闻评论),所选择的对象都必须具有某种价 值,应该值得报道或者值得评论,能满足受众的知情欲望或明理 欲望。因此,新闻写作总是在一定的价值观的指导之下进行的, 是特定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一、报道对象或评论对象的价值
(二)体现评论对象的议论价值
受众对于新闻评论,常常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评论对象有何 议论价值?于我有何意义和干系?他们不会去关心在他们看来没有 议论价值的问题,不会去关注与他们毫无关系的评论(当然,受众 又是区分为不同群体的;但如果评论刊播以后无人问津,则绝无正 向效果可言)。因此,新闻评论的作者必须注意揭示评论对象的议 论价值。这种揭示,有时是直接的提示,有时则是间接的暗示。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丁柏铨 第十七章 新闻写作的创新
其二,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的理念。 新闻传播已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罔顾新闻传播规律而不问wenku.baidu.com效果。所报道的事实、所评论的对象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和议 论价值,成为媒体和传播者十分关注的问题。对领导人活动 和会议所作的报道,要按新闻价值的标准来进行衡量、取舍、 安排,这已逐渐成为对媒体的要求和媒体对自己的要求。 其三,与自媒体时代的要求相适应的理念。 新闻理念必须与新的舆论格局的特点相适应。有些新闻 理念,在过去时代是合理的、正确的;但是如果与自媒体时 代的要求相违背,与新的舆论格局格格不入,则就有加以更 新的必要。
三、新闻文体的推陈出新 (一)实行各种文体的互相融合 新闻文体是一定新闻内容的表现形式。而新闻内容又是纷繁复 杂、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化,随着所反映的 内容的变化,新闻文体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原有的新闻文体的界 限不断地被打破,新闻文体的创新势在必行。 案例:《山西繁峙矿难系列报道》。 这组系列报道以消息为主,对事件发展情况进行追踪报道.有些 报道既有消息的某些特征,又有通讯所具有的特点,为受众展示了事 件的多方面的场景,使受众既能及时地获知有关信息,同时又能更具 体地了解事件的全面情况。
(三)倡导求异思维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丁柏铨 第二章 新闻线索与报道策划
对于记者来说,采访中有两个环节特别重要:一是知道怎样才能 捕捉到新闻线索,二是通过策划更好地利用新闻线索。
第一节 新闻采访以获得线索为起始点
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新闻采访、写作大抵都离不开新闻线索。在 社会生活中发现蛛丝马迹,进而寻找到新闻线索,这是新闻采访 的开端,是新闻记者的基本功。
一、获得新闻线索有赖于新闻敏感
对于新闻敏感,人们有着不同的表述方式。在西方,甚至有人 形象地把新闻敏感比喻为“新闻眼”和“新闻鼻”,指的是记 者感官灵敏,反应快捷,能够迅速地“看到”或者“闻到”新 闻线索。在我国,学者们也对新闻敏感做过许多阐述。 “新闻敏感是记者对事实的新闻价值的敏锐的发现力和准确的 判断力。”新闻敏感是一种专业能力或者素养。这种能力是识 别新闻价值的能力,有相当严格的时效要求。
返回
苏联领导人安德罗波夫去世前身体状况一直不好,很长时间都 没有公开露面。安德罗波夫因病逝世后,苏联方面守口如瓶, 使外界无法得知真实情况。《华盛顿邮报》记者达斯科·多德 尔从苏联当时的两则报道中发现了一些异常之处。其中一则报 道了苏联的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推迟外出访问,另一则报道了 出席欧洲裁军会议的苏联代表团的副团长、安德罗波夫之子伊 格尔突然回国的消息。这使多德尔感觉到安德罗波夫的身体健 康出了严重的问题。据此,他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并抢先向外 界报道了安德罗波夫可能已经逝世的消息。从这个案例中可以 看出,多德尔之所以比别人报道得更快,是因为他把握住了新 闻线索中最关键和最核心的内容,而此时,其他记者却尚未找 到报道的头绪。
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笔记
第一节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
一.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
1.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新闻传播是指新闻传媒对广大受众所进行的以新闻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传播,其对象是有需求的受众,内容是各类新闻信息。新闻传播是一种大众传播,必须以大众传播为基础,必须是传播者对经过调查采访和仔细核实的事实所作的负责任的报道。新闻传播所传播的信息必须具备新闻价值,而发现发掘事实的新闻价值,离不开调查采访所奠定的坚实基础。
2.使新闻写作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调查采访的目的是获得关于报道对象的真实的、丰富的素材。
3.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新闻记者的职责在于发现新闻线索,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调查采访,并制成新闻作品在媒体上刊播。新闻采访在本质上来说是新闻记者为了准确认识客观世界所进行的一种调查研究工作,目的是从事新闻写作,关注的是可以作为新闻加以报道的事实,最后形成的成果是新闻作品用于新闻媒体刊播。
二.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新闻写作的过程就是精心选择并表现新闻事实的过程。新闻写作对采访所得的原始材料进行整理。
三.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新闻写作需如实记录,秉笔直书,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第二节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新闻采访为新闻写作提供原材料,是后者的认识基础。两者又是一个完整过程的两个联系十分紧密的段落。
一.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正确认识报道对象,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采访:掌握有新闻价值的素材,获得对报道对象的正确认识;写作:依据采访材料客观叙述事实,向受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满足其新闻需求,实现新闻作品的兼职。认识论角度上的一致性:为了使采访主体和写作主体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资料-摘要
1. 新闻,报道事实,评价事实,它是人们社会实践和创造的翔实记录,它展现当今时代,反映时代的脉搏。新闻是报纸、广播、电视的“主角”。2. 新闻的由来?新闻来自事实,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事实和新闻是“源与流”的关系。3. 新闻的构成要素:客观存在的事实、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人们的认识和反映。1. 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 只有认清事实,才能反映事实,而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尽管可以贯穿整个采访写作过程,但是,认识事实的任务基本上在采访阶段完成,采访中对事实怎样认识,往往决定写作时对事实怎样认识。b. 抓新闻就是抓事实,写新闻就是写事实,新闻写作有赖于对事实的采访。c. 采访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关系到写作的深度和广度。d.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用什么体裁写作,写长或者写短,如何表达为好,等等,都要看采访所获得的事实内容来定,这就叫“量体裁衣”。2.新闻采访写作的共同目标:认识和反映事实。3.新闻采访写作的不同使命:采访旨在识别新闻和获取素材(新闻采访,旨在认识和把握新闻事实,主要是了解情况、搞清真相、收集素材,为新闻的传播创造必要的条件)写作旨在提炼和表现新闻(新闻写作,旨在反映并表现客观事实,主要是根据采访得来的事实材料,经过分析、取舍和组织,接着采取恰当的体裁样式和表现方法,使客观存在的事实成为供作社会传播的新闻)。1.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就其总体关系看,新闻采访与写作互为制约,相辅相成,而其中占第一位的决定性的因素是采访。理由主要有两点:其一,从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和反映规律来讲,总是先有认识事实的采访,而后有反映事实的写作;你对事实的采访如何,决定你对事实的写作如何。其二,从新闻写作对于新闻采访的依存性来讲,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新闻写作过程实际上是取舍、组织和表现事实的过程。2.研究新闻采访写作的基本方法:从实际出发、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反映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并服务实际的原则。3.国内最早的新闻学研究专著:徐宝璜《新闻学大意》、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戈公振《中国报学史》。4.新闻采写学科----新闻报道学的两大特点:实践性、政治性。5.新闻采写研究的两个“正确对待”:正确对待党的新闻工作传统经验;正确对待西方新闻界的采写经验。1.新闻采访,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
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资料
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资料
新闻采访和写作是新闻工作者的两个重要任务,也是新闻报道中采集信息的重要手段,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能力关乎新闻报道的质量,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资料的积累。
一、新闻采访的准备:
1、对采访对象的背景了解:新闻采访者要对采访对象有一定的了解,了解其基本的履历,行业状况、现状及其发展动态,获取采访者与其有关的信息,以便在采访中有更多的知识储备。
2、采访策略: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要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来制定针对性的策略,如与重要人物采访,应根据他们的性格特点来评估,提出相应的采访计划并调整采访策略。
3、采访前的准备:在开始采访之前,采访者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准备清楚采访内容、问题和视频录音等工具,以保证采访质量和备份有效信息。
二、新闻写作:
1、确定新闻要点:新闻要点是所写报道的中心,新闻工作者应分析新闻对象的特点,把握新闻要点,在众多信息中筛择有价值的新闻要点,把信息素材组织成新闻报道的核心部分。
2、审阅及撰写新闻:新闻工作者应该经过审阅、润色和校样处理,把新闻写的更加准确、简洁、流畅,使新闻报道在形式和内容上更加完美。
3、新闻报道图片:新闻报道中图片的运用能更好地表达新闻主
题,同时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新闻工作者要学会有效运用图片,使文章更加生动、完整、有力。
三、复习资料的收集:
1、收集新闻参考资料:新闻工作者要学会收集有价值的新闻参考资料,这些资料可以帮助我们获取最新的新闻,帮助我们撰写出高质量的新闻报道。
2、利用不同的渠道获取信息:新闻工作者应学会利用不同的渠道获取信息,如媒体,社交媒体,新闻网站以及搜索引擎等,从而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
(最新整理)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丁柏铨第五章新闻采访的其他方法
2021/7/26
16
(6)采访对象有幻想型性格,容易自我暗示;或有偏执型性格而极端 自负;抑或性格软弱,容易受他人影响而陈述失实证言。 (7)证据的内容与其他大多数证据的证明结果相悖,则多属伪证。 (8)若一对相关证据的证明意义完全相反,则其中必有一伪,应通过 对比找出其中的伪证。 (9)几个采访对象的证词完全相同,甚至连遣词造句都分毫不差,要 考虑串供的可能性。 (10)经过鉴定和勘验,确认提供的证言和证据不符合事实。
新闻传媒使用偷拍、偷录等伪装方式进行采访时,必须十分 谨慎。记者应该时刻问自己两个问题:
(1)我有没有侵害他人的隐私权?这么做有公共利益理由上 的支持吗?
(2)是否确实有必要使用这样的手段?我是否能用非隐性采 访的方法得到同样的采访结果?如果答案是“不必要”,那么就 不能为了哗众取宠而采用隐性采访的手段。
2021/7/26
30
第三节 悄然兴起的精确新闻采访
“精确新闻要求用数据说话,主要运用社会科学方法获取并分 析数据,得出量化结论,因此有较强的客观性、可信度。”
8
(二)在进行访前准备时确立某种假设 一个简单明了的假设非常重要。一则,它能为记者提供明确的
思路,给将要进行的调查指出方向,减少无效劳动。二则,它对 记者与编辑部门负责人之间的沟通至关重要。最后,它可以帮助 记者判断其新闻价值大小。
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采访与写作”串讲资料(上)丁柏铨
一.新闻与事实的关系
新闻来自事实,由事实构成,是事实的记录和再现。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一个是源,一个是流,先有事实后有新闻,再者的关系不容分离,更不容颠倒。
二.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从本质而言,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具体表现在:
1. 只有认识事实,才能反映事实,而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尽管可在贯穿整个采访写作过程,但是,认识事实的任务基本上在采访阶段完成;
2. 抓新闻就是抓事实,写新闻就是写事实,新闻写作有赖于对事实的采访;
3. 采访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关系到写作的深度和广度;
4.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新闻写作的基础在于采访,采访决定新闻写作,这是人们对客观事实认识的规律,也是新闻采写经验的总结。
5. 在事实成为新闻的转化过程中,新闻写作是一个必经阶段和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采访活动也要受写作的制约和检验,新闻的写作对于采访有能动作用。
总之,按照唯物主义的辩证观点,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采访的表现和结果,既要深入采访,又要讲究写作,二者不可偏废。但从采访写作关系的实质来看,应该说是采访决定写作。
三.采访写作的两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更加强调实践性;二是有鲜明的政治性。
四.新闻采访和写作要特别注意的两个“正确”对待:
一是要正确对待我们党的新闻工作在采写方面的传统经验;
二是要正确对待西方新闻界的采访写作经验。
五.新闻采访艺术:
主要研究如何运用唯物辩证观点、求实观点和群众观点,正确处理好新闻采访中的微观与宏观、个性与共性、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关系,并运用心理分析加以调节和控制,使采访逐步深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正确地把握事实和报道事实。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丁柏铨 第七章 新闻写作的共同规律
二、新闻评论:摆事实与讲道理相结合
在新闻评论中,处于中心位置的是论点,要证明论点就必须凭 借两种论据材料进行论证,其中之一就是事实性论据(另一种 是理论性论据)。新闻评论的作者,常常要根据证明论点的需 要摆出一定数量的、有说服力的事实性论据。如果事实性论据 的数量太少,就会显得比较单薄;如果论据只有一个,那么就 有可能被认为孤证不足以服人。
(二)新闻真实性的特质
与文学真实性和广告真实性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差异。
二、与新闻真实性相关的诸多因素
(一)新闻真实性与主观倾向
新闻的真实性与客观报道联系甚密。如果报道是不客观的, 那么它往往是不真实的。记者在报道生活中的事实的时候,必须 尊重客观事实,不为个人成见、偏见和私利所左右。诚然,新闻 记者在报道新闻事实的时候,必然要进行带有主观倾向性的判断、 选择和表现。但带有主观倾向性的判断应当符合客观实际,与客 观实际尽可能统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例:通讯《领导干部的楷 模———孔繁森》,对孔 繁森第二次进西藏前的心 理活动作了细致的描写。 在记者采访写作该作时, 孔繁森已去世。记者不可 能向他本人了解其当初的 心理活动情况。然而作品 中的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始 终未受到受众质疑。
三、在写作实践中体现新闻真实性
(一)从诸多方面确保新闻真实性
(三)新闻真实性与心理描写 对人物描写提出新闻真实性要求,主要是指: (1)由有关当事人提供彼时彼地心理活动的具体内容; (2)由其他人提供的真实情况作为采访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采访与写作》
丁柏铨
绪论
第一节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
一.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
1.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新闻传播是指新闻传媒对广大受众所进行的以新闻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传播,其对象是有需求的受众,内容是各类新闻信息。新闻传播是一种大众传播,必须以大众传播为基础,必须是传播者对经过调查采访和仔细核实的事实所作的负责任的报道。新闻传播所传播的信息必须具备新闻价值,而发现发掘事实的新闻价值,离不开调查采访所奠定的坚实基础。
2.使新闻写作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调查采访的目的是获得关于报道对象的真实的、丰富的素材。
3.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新闻记者的职责在于发现新闻线索,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调查采访,并制成新闻作品在媒体上刊播。新闻采访在本质上来说是新闻记者为了准确认识客观世界所进行的一种调查研究工作,目的是从事新闻写作,关注的是可以作为新闻加以报道的事实,最后形成的成果是新闻作品用于新闻媒体刊播。
二.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新闻写作的过程就是精心选择并表现新闻事实的过程。新闻写作对采访所得的原始材料进行整理。
三.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新闻写作需如实记录,秉笔直书,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第二节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新闻采访为新闻写作提供原材料,是后者的认识基础。两者又是一个完整过程的两个联系十分紧密的段落。一.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正确认识报道对象,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采访:掌握有新闻价值的素材,获得对报道对象的正确认识;写作:依据采访材料客观叙述事实,向受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满足其新闻需求,实现新闻作品的兼职。认识论角度上的一致性:为了使采访主体和写作主体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二.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在真实性、深刻性和丰富性方面制约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要写得好,唯一可取的办法是:通过深入采访,掌握丰富的真实的有新闻价值的素材。
三. 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一是对通过采访所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加过,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二是对采访材料进行整体把握,做到对其的本质认识正确、理解深刻;三是对采访材料进行理性认识,做到能够发现材料中的深刻、耐人寻味、意蕴丰富之处。
第三节新闻采访与写作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一.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敏锐发现生活中的异常;对异常现象进行价值判断(新闻价值衡量的是有关事实的信息满足受众新闻需求的程度,社会价值则是有关事实的信息对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有益程度。);发现异常并不是一味搜异猎奇。
二.勤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解决新鲜的报道内容和模式化的报道方式形成的矛盾。求异、求新、求变,特立独行,另辟蹊径;发挥想象能力,进行积极有效地联想;不断探索新方式、方法。
三.长于沟通:具有与人交流的能力。善于和各色人物沟通交流,从交流沟通中发现线索,与被访者碰撞出思想火花。
四.精于表达:具有驾驭语言的能力。用简洁的语言将事实叙述清楚,用准确的语言叙事、抒情和评论,用生动的语言实现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第一章新闻采访的本质和主体
第一节新闻采访的含义和特点
一.新闻采访的概念界定
现有的新闻采访定义:素材搜集说;调查研究说;互动行为说。
新闻采访是有关人员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手段,对可能受到广泛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的搜集活动。
二.特点:以大众传播为目的,满足大众的新闻需求;以平等的沟通为手段;关注事实的新闻价值。
第二节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
一.新闻采访是一种信息互动活动:
(一)新闻采访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互动活动。新闻采访与三种传播方式有密切关系:人际、大众、人内传播。米德、布鲁默等的符号互动论:个体有在互动过程中将自己视为被评价的客体以此获得自我形象的能力,也有感受并理解他人角色的能力。社会是相互作用的个人的集合体,相互作用的中介物是符号。互动者会运用群体和他人的视角考虑问题,并根据具体情境调整符号的运用,从而成功地彼此调适,达到交流的和谐。(二)成功的新闻采访的条件
首先,采访应基于双方对语言符号(采访对象在采访者涉及的报道领域中往往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和非语言符号(采访者必须了解采访者所表达出来的一些潜台词,以使采访向着预想的方向前进)的共同理解。
其次,采访者应该以前台的形象示人,并结合采访的具体情境表现出合适的行为。
最后,采访者应当学会换位思考,在认知和情感上去体验受访者的心态。
二.新闻采访时一种社会交换活动:社会交换是个体之间的资源互换,采访是一种社会交换的过程,采访者与采访对象之间通过相互交换资源,各取所需。
第三节新闻采访活动的双主体
新闻采访是一种具有双重主体的活动。
一.采访者:
1. 记者的社会角色分析:(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环境监测、社会协调、文化传承)社会守望者角色;信息传播者角色;文化传承者角色。
2. 称职的记者必须具备的素养:
❖政治素养:记者正确和坚定的政治立场以及政治敏感。
❖法律与道德素养:法律意识——采访写作及日常行为必须合法;所进行的新闻报道不能传播违法的内容。
道德素养——健全的人格;不畏权势,坚持真理;有社会责任感;对社会公众有起码的人文关怀。
❖科学素养:有科学精神,追求和服从真理。有客观的态度,有良好的知识结构。
❖专业素养:专业技能素养;专业理论素养(学习,经验总结);专业精神。三者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采访对象——地位被忽视的另一主体
1.特点:具有相当的复杂性(人口特征、个体性格、兴趣爱好、人生经历等);与新闻事实有一定关联;出于利益考虑与采访者进行博弈。
2.种类:
分类的依据:提供主要事实还是提供新闻事实的背景。
✓当事人:通常是新闻事实的主体,最重要的采访对象。亲历新闻事件,有较为深刻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知情人:通常不是新闻事件中的行动者,但对新闻事件有一定的了解,甚至有可能参与新闻事件的策划。
可能了解新闻背景,对新闻事件的把握更加客观。在验证新闻事实、拓展新闻报道的深度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目击者:亲眼目睹事件发生的人,通常和事件并没有直接联系,但有较强的现场感受。
✓有关人士。目的:一是借用他们的言论表现出记者自身的观点和看法,二是借助其权威性增加报道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