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同”理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从理想王国到和谐社会
从理想王国到和谐社会千百年来,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目标,从孔子的大同世界、耶稣的天国说到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无不展示了一幅幅关于未来社会的美好画卷。
虽然今日世界距离理想目标十分遥远,即便要实现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和谐化也多咫尺天涯,步步荆棘,但我们共产党人有勇气面临这个挑战。
本文旨在通过阐述中外关于理想王国的历史空想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对策。
1“和谐社会”的历史空想1.1孔子的“大同世界”的理想“大同”的提法最初见于《礼记·礼运》中。
《礼运》记载了孔子提到自己虽然没能见到,但却十分向往的理想社会,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
”《礼运》中所谓的“大同”社会的原型是夏代以前的原始社会,通过对原始共产制社会的美化,展示了一幅令人向往的美丽画卷。
从而,“大同”的理想社会成为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一再追求的最终目标。
1.2汉宋时期的“太平世界”的理想到了封建社会的汉代,孔子的“大同世界”发展为“太平世界”的理想。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提出反对剥削,主张自食其力,反对欺凌老弱,建立一个“太平世界”。
公元2世纪,于吉写的《太平书》,阐述了太平理想,即天下大治、大家平等。
宋代钟相起义时,提出了“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为人们描绘了一个理想世界的蓝图。
1.3从洪秀全的人间“天国”到孙中山的“天下为公”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洪秀全借用基督教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等观点,杂糅《礼运》的“大同”思想,在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中筹划了一个“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人间“天国”。
孙中山始终把“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作为最高理想,毕生致力于此。
他的“大同”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民生主义”主张里。
和谐社会之我见
和谐社会之我见古代中国,《礼记》中把“大同”作为最终政治目标来追求,各个学派也都有自己的治国理念,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墨家建议“兼爱·非攻”;儒家崇尚“仁、义、礼、智、信”,“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独孤废疾者,皆有所养”正是孔子对大同世界的笼统描述。
近现代中国康有为先生写了《大同书》;孙中山先生追求“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大同社会,倡导“天下为公”,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毛主席等共产党人领导的“土地革命”,“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也是对“大同”理想的勇敢尝试。
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客人大平正芳时,提出要建立一个“小康”的社会。
“小康”这个词也出现在《礼记》里,“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小康不仅仅意味着温饱,同时也已经隐含着分化,但是人们提建设小康社会时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当然,邓小平并没有把“小康”当做最终目标,只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目标。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年增长率达到9%,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经济奇迹。
但在欣喜的同时,中国人民也产生了忧虑,因为这个社会变得不公平了、不和谐了。
在20世纪末,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
之所以强调“全面”是因为以前对“小康”的理解太过片面。
在21世纪初,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领导人又提出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
中国传统文化很讲“和”字,如:“和为贵”、“家和万事兴”等。
钱穆先生将中国的文化精髓总结为四个字:天人合一。
从“大同社会”到“小康社会”,再到“和谐社会”,这正是当代中国人一步步探索有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成长足迹。
众所周知,中国现在之所以强调建立“和谐”社会,是因为中国经济虽然发展了,但社会中有了太多的怨气,缺乏了和气,社会中太多的规则有失偏颇,缺少了公平;广大人民群众有了太多的怨言,缺少了社会和谐。
中国古代的“理想社会”
中国古代的“理想社会”中国古代的理想社会2008-03-13 14:44:33| 分类:古代社会研究阅读363 评论2 字号:⼤中⼩订阅⼀儒家的“⼤同社会”。
中国古代的理想社会观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500年左右)以孔⼦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就已经提出“⼤同”社会观。
“⼤同”社会观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礼记·礼运》:“⼤道之⾏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不独亲其亲,不独⼦其⼦;使⽼有所终,壮有所⽤,幼有所长,矜(同“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有归。
货,恶(厌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恶其不出于⾝也,不必为⼰。
是故谋闭⽽不兴,盗窃乱贼⽽不作。
故外户⽽不闭,是谓⼤同。
”这就是孔⼦的理想社会,他描绘了⼀个不分彼此,各得其所,没有争⽃的和谐社会。
这种“天下为公”、“选贤举能”的社会,是儒家学者津津乐道的理想社会,他们称之为“⼤同之世”。
对⼤同社会的描述,可以说这⼀直是中国⼈追求平均、共有的理论纲领。
从积极的⽅⾯看,它始终是引导⼈们争取社会进步的动⼒源泉,多少志⼠仁⼈为此⽽献⾝;在远古史代,社会财产公有,管理者都是被推选出来的有德有才的⼈,⽽百姓全都讲究信义,和睦相处。
⼈不独把⾃⼰的亲⼈当作亲⼈,(把他⼈也当作亲⼈);不独关爱⾃⼰的孩⼦,(把别⼈的孩⼦也当作⾃⼰的孩⼦)。
让⽼⼈得以安享晚年,让壮年⼈充分发挥作⽤,让孩⼦能健康成长,让⽆妻、丧夫、孤⼉、独⾝⽼者、残疾⼈都得到社会供养,男⼈都有⾃⼰的职业⼯作,⼥⼈都能出嫁。
⼈即使把东西丢到⼤路上,也不会藏到⾃⼰家⾥;有⼒⽓即便不使出来,也不会去为⾃⼰办事。
这样世⼈的阴谋诡计就没有了市场,偷盗作乱也就绝了迹,家家的⼤门也就不必关了,所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道家的理想社会。
⽼⼦的理想社会是“⼩国寡民”,《⽼⼦》⼋⼗章:“⼩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不⽤;使民重死⽽不远徙。
虽有⾈舆(即车),⽆所乘之;虽有甲兵(指武器装备),⽆所陈(布阵)之;使民复结绳(⼈类未有⽂字的原始社会的⼀种记事⽅法)⽽⽤之。
大同社会与和谐社会
大同社会与和谐社会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在世外桃花源中寄托了他的社会理想;近代革命家孙中山以“天下为公”为其社会理想,现在我们在努力创建和谐社会,它们皆出一辙,这就是《礼记礼运》的大同社会,古今一脉相传。
《礼记》是《周礼》、《仪礼》和《礼记》“三礼”之一,都是儒家的著作,被列入儒家的经典“十三经”中。
大同社会的社会理想,构成了《礼记》一书乃至整个儒家思想的重要人学内容,同时也代表了孔子创立儒家人学的最高的社会理想。
《礼记礼运》言简意赅地阐明了大同社会的主要内容:社会纲领――天下为公(政权归属);选贤与能(领导者的产生和标准);讲信修睦(社会成员间的关系)。
社会基本特征: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男有分,女有归(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美好前景: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
(安定、和平)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的社会模式,孔子的愿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的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他在《论语》中也记录了孔子对“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憧憬:“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1]孔子认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乃是“圣”的事业,它是最高的境界和最高的社会理想。
因为这一境界中的圣人能够以天下为公,广泛地给人民带来利益又能帮助大家,包括那些鳏寡孤独废疾者,生活幸福,各得其所,不过这样的圣德大业,在孔子看来,连尧舜这样的圣人都难做到,不过是生活在变乱纷乘的年代,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愿望罢了,孔子如此,陶渊明及其后来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现代哲学家冯友兰曾指出:“《礼记》所描写的大同那一段,在中国近代史中经常为当时的先进人物所引用,认为是社会进步的理想。
试论孙中山的“大同”伦理思想
试论孙中山的“大同”伦理思想论文摘要:大同是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一种政治思想。
也是一种最高层次的伦理设计,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伦理思想的最高理想确实是“大同”。
本文着重探讨孙中山的大同思想及其所产生的道德观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大同自由平等博爱1“大同”的文化和渊源“大同”一词最先显现于儒家典籍《礼记·礼运》篇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没必要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没必要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儒家学者通过《礼运》而刻画的“大同”社会景象——“天下为公”,人们不独亲其亲、子其子;货力没必要藏于己;盗窃乱贼不作,外户不闭;整个社会一团和睦,合作互济、扶弱救贫等等,在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时期里闪烁着迷人的光芒。
故自其说问世以来,“世界大同”就成为炎黄子孙孜孜以求的美好境遇,孙中山一生最向往的理想社会,是儒家的大同社会。
孙中山学说——三民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建设一个大同世界,与孔子的大同世界理想相一致,进而实现全人类的大同。
2孙中山对“大同”的新诠释孙中山在给民生主义下概念时说:“民生主义确实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
孙中山把通过“平均地权”、“控制资本”所成立的社会叫做“大同”社会,是因为他自信在中国革命后成立起来的民国是一个只有“文明善果”而无“文明恶果”的理想社会。
从相关文献资料来看,孙中山对“大同”一词,我以为有两种明白得或诠释。
其一,他将大同明白得为国家消亡,世界各民族在一个大伙儿庭内彼此融归并和平共处,即所谓“天下大同”。
他还以为这一目标将在中国的侣寻和促成下实现。
其二,他将大同明白得为国家范围内的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成立高度和谐的社会,并最大限度地为人民提供福祉,相当于实现民生主义。
大同思想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意义
大同思想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意义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理念,主张人们共同生活并和谐相处,消除个人之间的差异和不平等,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统一。
这一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大同思想对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大同思想的内涵大同思想源于《尚书·大禹谟》中的“天下一统,百姓同心”的理念,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消除社会上的阶级、身份、贫富等差别。
它强调民主、公平、公正等价值观念,倡导道德自我约束和社会公德。
二、大同思想的价值1. 实现社会和谐:大同思想主张人们平等相待、互相尊重,消除社会上的偏见和歧视。
只有在一个平等、公正的社会中,人们才能相互信任,形成和谐的社会关系。
2. 促进社会稳定:大同思想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消除社会上的矛盾和冲突。
当人们能够互相理解、互相包容时,社会将更加稳定,减少社会矛盾的产生。
3. 推动社会进步:大同思想鼓励人们相互合作、共同发展,倡导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理念。
只有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为社会做出贡献,社会才能得到全面进步。
三、大同思想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现实意义1. 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大同思想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相待,要求社会制度公平正义。
政府应加强司法独立,保障每个人的权益,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
2. 培养和谐的家庭关系:大同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我们可以借鉴其理念,培养和谐的家庭关系。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家庭和睦稳定对于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3. 倡导公民道德:大同思想注重道德自律和社会公德,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和宣传,倡导公民遵守社会公德,从小事做起,形成和谐社会的风尚。
4. 倡导全球命运共同体:借鉴大同思想,我们可以将其推广到全球范围,倡导各国之间的平等合作、和谐共处。
只有构建全球命运共同体,才能实现全球和谐与进步。
综上所述,大同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大同思想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意义
大同思想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意义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互助互爱,是中国古代社会追求和谐与共同发展的理念。
在现代社会中,大同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大同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团结。
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我们需要摒弃一切形式的歧视和偏见,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和尊严。
只有当每个人都被平等对待,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大同思想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都应该享受到平等和公正的待遇。
大同思想强调人的互助和共享。
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我们需要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并与他人共同分享幸福和快乐。
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乐善好施、互帮互助,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
大同思想告诉我们,只有形成人与人之间互敬互爱、友善相待的良好氛围,我们才能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大同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我们需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只有当我们能够正确对待自然、保护环境,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和谐。
大同思想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只有妥善平衡这种关系,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大同思想强调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我们需要以良好的道德和价值观为指导,共同遵循社会的规则和道德底线。
只有当我们能够共同培养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和谐。
大同思想告诉我们,价值观是社会行为的准则和基础,只有发扬正义、诚信和公平的价值观,我们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总而言之,大同思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重要理念。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从大同思想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指导和借鉴。
无论是从尊重平等的角度,还是从互助共享的角度,亦或是从环境保护和价值观引导的角度,大同思想都给予我们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方向。
只有我们始终秉持大同思想,才能够共同努力,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繁荣的社会。
古代思想家的“大同社会”理想
古代思想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天下大同”的思想先秦时代就有了,荀子认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故古者,列地建国,非以贵诸侯而已;列官职,差爵禄,非以尊大夫而已。
”“王者之法、等赋、政事、财万物,所以养万民也。
”(《荀子》)这些思想明确地认为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而不是某些王公贵族所属的。
但是,这仅仅是一种理想,现实来说,自有人类以来,就彼此竞争与占有,从而有了私有社会。
这表明了这样的事实:天下的财物是由有能力的人来掌控的,谁有更大的能力,谁就控制越多的财富,甚至也控制人自身。
历史以来,人类就努力磨励自已的能力以便获得更多的生存资源,从过去的对奴隶人身的控制到后来的对土地的控制,再到对资本的控制等。
凡是人有能力占为已有的东西都被人们瓜分,在现代也同样,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出现高级的前所未有的财富形式,那些首先开发者往往占有着。
荀子认为:“造父者,天下之善御者也,无舆马则无所见其能。
羿者,天下之善射者也,无弓矢则无所见其巧。
大儒者,善调一天下者也,无百里之地,则无所见其功。
”(《荀子》)这就是说,财富的私人或者私人集体占有是有客观性的,因为人是最有能力的存在者,必定会凭自已能力占有对自已有用的东西。
所以,要实现天下为公的理想,那就必须消除私人占有性逐渐发展成集体或者大集体直至全人类占有,即使是全人类占有也是人的占有,即是社会占有。
社会的发展是向着公有化程度加大的方向进行的,这是无疑的。
人类对理想社会应该具有什么特征的理论性探索有十分漫长的过程,乃可以说自文明以来就开始了,只是晚近这种社会的总体轮廓才逐渐清晰起来,这种理想社会现在可以称作“大同社会”。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是做学问的,这种三阶段也体现在社会发展中,有共同之处。
中国古代关于世界大同的论述
中国古代关于世界大同的论述中国古代关于世界大同的论述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尤其以儒家思想为主要代表。
儒家提倡“天下为公”,认为理想的社会应该是和谐、公平、有序的,并且强调国家之间的和平与合作。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古代世界大同的论述:1.儒家思想: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中描述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状态,被称为“大同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遵循公平正义,和睦相处,没有私有制和贫富分化,而是共同劳动、共同分享成果。
儒家认为,要实现这个理想社会,需要君主以德治国,推行仁政,并且通过教育和道德修养来提升人民的素质和道德水平。
2.道家思想:道家也提出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构想。
老子认为,“小国寡民”是理想的社会状态,国家规模小,人们生活简朴,彼此相安无事。
庄子则提倡“无为而治”,认为政府不应该过度干预,而应该让人们自由发展,从而达到社会的自然和谐。
道家还强调“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种思想也被应用于国际关系上,提倡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
3.法家思想:法家虽然强调法治和秩序,但也提出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看法。
韩非子认为,理想的社会应该是强大的国家、安定的社会和富足的人民三者并存。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主张君主应该实行严厉的法律和政策,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和管理。
虽然法家的手段较为强硬,但其目的也是为了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除了这些主要的思想流派外,中国古代的许多文人墨客也提出了自己对世界大同的看法。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与元微之书》中描述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想象,希望国家之间没有战争和冲突,人民安居乐业、自由平等。
这些关于世界大同的论述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于和谐、公平、有序的社会秩序的向往和追求。
虽然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科技水平有限,无法实现这一理想,但这些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深远,也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国际关系的复杂化,世界大同的观念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提醒我们要尊重不同文化和国家间的差异,促进和平、合作与发展,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繁荣的世界。
“大同”理想的文化解读
“大同”理想的文化解读《礼记·礼运》中有一段著名的论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谓大同。
”“大同”,代表古人对理想社会的最高憧憬,表达了一种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万物和谐共生的追求。
此一憧憬和追求,历数千年,始终是中华传统思想的主流,具有重要的价值。
古典情境下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作为“大同”思想核心的“和谐共生”具体指什么,或者经由何种路径才能达至呢?古人给出了答案,这就是《中庸》所云的:“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即是说和谐共生的大同分为四个层次,或者从四个方面逐次递进。
和谐共生,要求自我安身立命,强调自身的道德修养。
儒家所谓凡事皆以修身为本,修身而后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
道德修养最浅的层次,自然是“穷则独善其身”,最高的层次,则是“达则兼济天下”,最终要像尧舜那样成德成圣,到了尧舜之境,人的主体自觉性完全发挥,也必将把社会带到至善的领域。
推己及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较之于个人的修身,这更强调人对社会的责任。
承担责任的路径,就是孟子所谓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自己推演开去,尊重他人的生命与人格尊严。
儒家所云的“生道”,并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等基本的生存,还有受尊重的需求。
孟子甚至指出“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也就是说如果给予他人人道的对待,即便身死而无怨。
毫无疑问,这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必由之路。
“民胞物与”。
强调人与其他生灵的和谐相处。
这是一种更为开阔的思想境界,北宋大思想家张载说过,“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
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在张载看来,因为人与万物的形体和性情,都是由天地之气塑造而成的,所以天下的人都是我的同胞兄弟,天地间的人和物都是我的同伴朋友,所以,我们对他人均应像兄弟一样去对待,对万物也应像对人一样去关爱。
传统大同社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差异性辨析
作者: 王国敏 仲长城 薛一飞
作者机构: 四川大学政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出版物刊名: 毛泽东思想研究
页码: 103-105页
主题词: 大同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差异性
摘要: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人类永恒的生命主题和价值追求。
中国古代先哲早在2500多年前就已提出“和谐”思想,传统“大同”社会就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在实践层面的集中反映。
而时代的局限性决定了传统“大同”社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发展的层次性、所秉承的核心、社会运行保障制度等三方面存在本质的区别。
“大同”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大同”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我国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从孔子描绘的理想的大同世界到陶渊明所向往的桃花源,从太平天国运动所要建立的平等的社会到康有为《大同书》中所勾勒的社会景象,及至孙中山“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人们总是怀有对平等的、和谐的社会的美好向往,但由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都没能够成为现实。
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朝着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努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由于各个社会理想提出时的社会背景不同,使得新中国成立之前的都只能是美好的愿望,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了现实意义。
在我国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一些先进的思想家提出对构建平等、美好的社会的理想和愿望,但为什么在新中国没有成立之前这些想法都只能是空想,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则具有其现实意义和可行性呢?一、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一)儒家的大同思想大同思想是儒家学说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儒家文化中最具理想主义色彩的内容.《论语·季氏》中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在孔子看来,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财务分配平均是最重要的,物同一体,无贫富差别,人与人才会和睦相处,才可以让“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这也许就是孔子就大同世界的最初设想。
后来,他又具体描绘了他理想中的大同世界:“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这些的观点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期望达到的社会团结,诚信友爱,人们心情舒畅是一个层面上的。
继孔子之后,儒家在战国中期的擎旗手孟子又提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交睦”的理想社会,与孔子的“大同”之说交相辉映。
这一观点也是寻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
但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制度的限制,他们对大同世界的描绘也仅能是美好的愿望。
你怎样看待中国古代所确立的大同社会目标
你怎样看待中国古代所确立的大同社会目标中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中考试题答案和中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
时光飞逝,暑假过去了,新学期开始了,不管情愿与否,无论准备与否,我们已走进初三,走近我们的梦!祝愿决战2014中考的新初三学员能加倍努力,在2014年中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第四单元理想与使命远大的社会共同理想1、社会共同理想的涵义:社会共同理想是对美好社会制度的追求和向往,是处在一定历史环境中的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的奋斗目标,体现的是人们的共同追求。
2、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联:(1)个人理想离不开社会共同理想(2)个人理想要服从社会共同理想(3)社会共同理想为个人理想的实现提供了条件。
3、辨析:个人理想才是最实在的,而社会共同理想是很空洞的。
不同意,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是相互依存的,社会理想为个人理想的实现提供了条件。
4、要使社会共同理想不沦为空想、幻想,需要具备哪些条件?(1)不能脱离一定的历史环境(2)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奋斗5、你怎样看待中国古代所确立的大同社会目标?(1)是人们对美好社会制度的追求和向往(2)但他脱离了一定的历史环境,在当时是无法实现的。
6、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在当代,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一理想的实现需要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
7、艰苦奋斗的重要性: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
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中国社会“大同”思想
中国社会“大同”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同思想是一种广泛流传的思想体系,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
之间的和谐相处,追求社会上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繁荣。
大同思想主张,每个人都应该有平
等的机会和权利,不受阶级、出生、财富等因素影响,同时,每个人也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大同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上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孔子。
他提出了“仁爱、中庸、大同”的思想体系,强调个人应该追求与自己的家人、朋友、邻居、社会、国家和世界和
平共处。
这种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思想,认为个人的生存、发展和
成就,需要与整个社会的利益相契合,才能实现一个和谐的社会。
大同思想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互相帮助。
在中国古代社会,倡导大同思想的
代表性人物是著名的佛教家慧能、佛教家道显等人,他们的思想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
重要的贡献。
慧能主张“行住坐卧,不离菩提树”,倡导平等和互助的社会共同体。
道显则提出了“放下身心,仿佛涅槃自在”的观念,认为个人应该忘记私利,投入到社会服务中来,共
同促进建设和发展。
在中国现代社会,大同思想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面对社会问题、经济差异、文化
差异等复杂的挑战和问题,大同思想呼唤全社会共同团结,共同奋斗,打造一个团结和谐、慷慨宽大、发展富裕的社会。
总的来说,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保持着深厚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深
深地影响了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今后,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和弘扬大同思想,让这
个美好的价值信仰在中国社会中起到更大的作用和贡献。
大同思想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意义
[ 1] 陈澔. 礼记[ 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 2] 沈 善 洪. 黄 宗 羲 全 集 ( 第 一 册 ) [ M] . 杭 州 : 浙 江 古 籍 出 版 社, 1985.
[ 3] 张 师 伟. 民 本 的 极 限— ——黄 宗 羲 政 治 思 想 新 论 [ M] . 北 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中国近代三大理想社会的蓝图, 也从古代大同 思想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 度》勾画了中国近代第一个理想社会蓝图: 希望在均
分土地的基础上, 实现一个“无处不均匀, 无人不饱 暖”[4] 的理想社会。它的平等、平均观念既是近代中 国人反帝、反封建要求的集中表现 , 又与古代“大同 思想”一脉相承。康有为的《大同书》设计了中国近代 又一个理想社会蓝图: “在土地、工业公有的基础上, 废除君臣等级、科举制等, 实现人人平等”[5]。中国近 代最后一个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的理想社会方案 是由孙中山提出来的。他在一系列讲演和文章中用 “天 下 为 公 ”表 达 他 的 社 会 理 想 。 “孙 中 山 把 民 有 、民 治 、民 享 的 内 容 与 大 同 学 说 联 系 起 来 ”[6], 认 为 中 国 进入“天下为公”的社会即中国实现“大同”, 然后推 向世界, 各国都进入文明公正、道德高尚、充分自由 的社会, 即“世界大同”。如今, 胡锦涛主席又明确指 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 义 、诚 信 友 爱 、充 满 活 力 、安 定 有 序 、人 与 自 然 和 谐 相 处的社会。”[7] 由此可见, 我们今天的社会构想是历 史上中国人民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发展, 与历史是有 联系的。因此, 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大同 思想是十分必要的。 2 传统文化中大同思想的特征
毛泽东的天下大同理想社会主义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2008年12月(第6期)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55·大I\大I司理想泣会毛泽东的天下大同主义思想对构建和谐裢会的启示杨蓉(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09)[摘要]毛泽东一生都在为实现心中的理想世界而努力奋斗。
但是毛泽东设计的具有儒家大同思想和空想社会主义色彩的社会模式.尤其到了他的晚年,构想背离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中国的客观实际。
但是他的一些理念对于今天科学发展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仍然有着启示意义。
[关键词]大同思想毛泽东和谐社会启示[中图分类号]A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803(2008)06—0055一03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迎。
其为利国利民之神圣,本社会之真理即成部分。
从古至今,大同社会理想一直是中华民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
官族长期追求的梦想。
中国的知识分子在接受、理吏与工人,不过以分业之关系,各执一业,无尊卑解、阐述自己对理想社会类型的构建上,都会自觉贵贱之阶级”这一观点很明显是受到了“天或不自觉地受到大同思想的影响。
下为公”儒家思想影响。
比较系统地描述大同社会的是2500多年前康有为、孙中山的思想引起了毛泽东的强烈春秋末重要思想家孔子。
《礼记》中《礼运》篇是共鸣。
毛泽东早年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在这样描述大同世界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私塾上学时候,熟读四书五经。
面对民族危亡,怀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毛泽东与其他一些青年寻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找救亡图存的道路。
康有为的三世大同学说对毛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泽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加上湖湘文化“内圣外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王”、“经世致用”的思想影响下,大同理想社会便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成为了毛泽东心中的美好追求。
礼记大同篇
礼记大同篇
《礼记大同篇》是古代中国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出自《礼记》这部儒家经典。
篇名“大同”,寓意着人类社会的和谐、美好。
本文将分析《礼记大同篇》的核心思想,探讨其在现代社会的启示,并总结文章主题和观点。
《礼记大同篇》的核心思想在于阐述一个理想的社会状态,即“大同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和睦相处,互相帮助,没有战争、贫困和疾病。
这种理念源于儒家对人性本善的信仰,认为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人们会自然地展现出善良的一面。
篇中通过描述大同世界的种种美好,表达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在现代社会,虽然科技和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友谊似乎越来越淡薄。
在这样的背景下,回顾《礼记大同篇》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儒家主张的“大同世界”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去实现。
只有摒弃自私、狭隘的思想,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才能逐步构建和谐社会。
从《礼记大同篇》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关注社会大众的利益,而非谋求个人私利;其次,倡导文明礼仪,尊重他人,以礼待人,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最后,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助人为乐,为建设美好社会贡献力量。
总之,《礼记大同篇》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状态,即大同世界。
通过发扬儒家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我们可以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类共同繁荣。
大同理念篇全文
大同理念篇全文大同理念是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概念,它代表着人类之间和谐共处的理念和追求。
大同理念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互助和和谐相处,以及社会和谐与和平的追求。
背景大同理念最早源于《礼记·大同篇》,这是一本古代中国经典著作,也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
在这本书中,大同被描述为一个理想的社会状态,其中人们相互尊重、互助、和谐相处,并共同追求和平与幸福。
涵义与特点大同理念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互助。
它强调了人们之间应该相互尊重、互相帮助,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大同理念追求的是一个没有仇恨、争斗和不公的社会,而是一个人人平等、和睦共处的社会。
大同理念也强调了个体和整体的关系。
它认为个体的发展和幸福离不开整体的和谐与和平。
只有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中,每个人的幸福和利益才能得到尊重和保障。
实践与延伸大同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它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在现代社会中,大同理念也有许多实践和应用的可能性。
在教育领域,大同理念可以指导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通过培养学生的友爱、互助和合作精神,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在社会治理中,大同理念可以成为一种价值导向,引导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工作。
通过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可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在国际交往中,大同理念可以成为促进友好合作的桥梁。
通过讲求平等、尊重和互利的原则,可以帮助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实现共同发展。
结论大同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美好追求。
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互助,以及个体和整体的关系。
大同理念的实践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实现人类共同发展的目标。
在当今世界,大同理念对于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和促进全球合作仍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 而立 人 , 己欲 达 而 达 人 ”l , 己 所 不 欲 , J ( “ 勿 施 于人 ” “ 恕之道 ” 如 此等 等 , 的 忠 , 做到 以上各 个 方 面 , 可 以“ 者 悦 , 者来 ” 天下 归仁 ” 就 近 远 “ 。另
郊 。乐郊乐郊 , 谁之永号? 。《 鼠》 ” 硕 用比喻 以刺
其 政 , 出 了建 立 “ 土 ”、 乐 国 ” “ 郊 ” 提 乐 “ 、乐 的美 好 理想 , 图 寻找 一个 没 有剥 削 、 试 没有 压 迫 、 与 人
并 由宗 族关 系推 及 到全体 社 会 成 员 , 全体 社会 对 成员实 行广博 的爱 , “ 即 泛爱 众 ” 。把这 个 原则 用 于处理 君 臣关 系 , 是 “ 使 臣 以 礼 , 就 君 臣事 君 以
古代“ 同” 大 理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张 玉梅
( 济宁学院社科部, 山东 曲阜 235 ) 7 15
摘 要: 从孔子之“ 有道” 墨子之 “ 、 尚同” 老子之 “ 国寡 民” 、 小 再及至《 礼运》 大同” 通过 对古代 大同思 “ ,
想的梳理 , 发掘其 可资借鉴素材 , 分析其 负面价值 , 来探 索其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 的重要作 用。
忠” [ ; 于处理 一般人 之 间 的关 系 , 己欲 用 即“
人 平等 的社 会 , 可 以看 作 是 中国早 期 的 “ 托 这 乌 邦” 思想 的萌芽 。 到春 秋战 国时期 , 子 百 家 的学 说 中 就有 更 诸 多关于大 同理想 的 阐述 , 这也 是 真 正从 社 会 制度 方 面考虑 大 同。 比较 突 出 的代 表人 物 有孔 子 、 墨 子、 老子等 。孔 子是 其 中最杰 出 的代 表 。孔 子所
子” 的等级名分。通过 “ 正名 ” 求人们各 安其 要
份, 各守 其位 。希望 巩 固加 强君 主权力 , 以期 达到 “ 礼乐征 伐 自天子 出” 而 “ 人 不议 ” , 庶 的局 面 , 他 把 这 种 政 权 的 集 中 和 统 一 称 为 “ 下 有 天
、
古代社会 的“ 同” 大 思想
第 3 第 1期 1卷
V0 _ No 1 l31 .
济 宁学院 学报
Ju a o iig U ies y o r l f nn nv ri n J t
21 0 0年 2月
F b 2 1 e .0 0
文章编号:o 4 l7 2 1 0 -- 7  ̄0 lo一 87(00) 1 0 0 4 -0
同理想便 成 为炎黄子孙 千古 如斯 的憧憬 。本 文拟
就对古代大同思想简作梳理 , 图发掘其可资借 力 鉴素材 , 并分析和审视其 负面价值 , 以期 引古筹
今, 对今 天社会 主 义 和谐 社会 的建 设起 到 启 迪 和 借 鉴作用 。
一
孔 子主 张“ 名 ”1 P6 以严 格 维 护 “ 臣父 正 [ (4 ] 1) 君
关键词 : 会理想 ;大同” 会 ; 社 “ 社 和谐 社会 中图 分 类 号 :6 6 D 1 文 献标 识 码 : A
中国人追求 理 想 家 园 的思 想 源远 流 长 , 中国
处的春秋时代 , 政治空前混乱, 面对 “ 礼崩乐坏” “ 天下无道” 的政治局面 , 提出了 自己的社会政治
会 关 系的基本 准 则 , 子 认 为 人 与人 之 间应 当相 孔
亲相爱 , 所以讲仁 , 就要有仁爱之心, 爱他人 , 爱大
众 。把 这个原 则用 于处 理 家族 关 系 , 是 “ 慈 、 就 父 子孝 、 友、 兄 弟恭 ”孔 子从 顺 敬 父母 、 爱兄 弟 的 , 友
亲情 出发 , 及 其 宗族 , 人则 孝 , 推 “ 出则 悌 ” J ,l (
外, 孔子在反对季氏伐颛臾 时说 过一番话 “ 丘也
作者简介: 张玉梅 (99一) 女, 16 , 山东微山人 , 宁学院社科部副教授 , 济 哲学硕士。
...— —
7 . 0 . . — —
闻有 国有 家 者 , 患 寡 而 患 不 均 , 患 贫 而 患 不 不 不
不 执 弱 , 不 劫 寡 , 不 侮 穷 , 不 傲 贱 , 不 欺 众 富 贵 诈 愚 。 H ‘ ” 嘞 老而 无子 者所 得终 其寿 , ( 连 幼小 ) 独 无 兄弟 者有 所杂 于 生 人 之 间 , 失其 父母 者 有 所 少 放 依而 长 ” 尚同 ” 。“ 的社会 是 没有 战 争 的 和平 世 界 。墨 子主 张 “ 非攻 ” 的原 则 , 只有 “ 下 之 人 皆 天 相 爱 ” 才能 出现 “ , 太平 盛世 ” 。再 次 , 尚同” “ 社会
道” [ 。]
在这 个 “ 道 ” 国度里 主 张 “ 国以 有 的 为
礼”ln ‘ 政以德 ” 他 把 “ ” 作 是 处 理 社 _ 为 ( , 仁 看
中国很早就有了大同思想 的萌芽 , 诗经》 《 中 就有诗篇反映 , 硕 鼠》 中云:逝将去女 , 如《 篇 “ 适
彼 乐土 。乐 土乐 土 , 得 我所 。 “ 爰 ” 逝将去 女 , 适彼 乐 国。乐 国乐 国 , 爰得 我 直 。 逝将 去 女 , 彼乐 …‘ 适
是人 人劳 动 的 世界 。墨 子认 为 , 家 从 事 生 产共 大
安, 盖均 无 贫 , 无 寡 , 无 的解释是 : 均 , “ 谓各得其分 ; , 安 谓上下相安 。 ” 意思是对于诸侯 和大夫 , 不怕贫穷 , 而怕财富不
理想 。孔 子 留下 的 言论 虽然 很 零 碎 , 关 于这 个 但 问题 的论述是 十分 明确 的 , 就是 他 常说 的 “ 有道 ”
二字 。
很早就有 了大同思想 的萌芽 , 但被后世作为一种
社 会理想 所 向往 的大 同 社会 , 早 见 于 《 记 ・ 最 礼 礼 运》, 中描绘 了尽善 尽 美 的大 同之 世 , 此 大 其 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