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法化和方言的角度考察被动标记

合集下载

汉语方言中处置、被动同标记现象探源

汉语方言中处置、被动同标记现象探源
一、研究背景
关于普通话表处置义的介词“把”的来源,已经有相当多的研究,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 是上古汉语表“持拿”义的动词“把”由于也出现在连动式首动词位置,经由重新分析在隋 唐已经出现介词用法,常被引用的例子“莫把杭州刺史欺”,就是由动词语法化为介词的过 渡阶段。蒋绍愚(2003)又通过对古代汉语“给、教”类给予动词语法化的考察,论证了给 予动词经过使役化进而由使役发展到表被动的过程。 洪波、赵茗(2005)还进一步指出这 种语法化的动因是认知上的前景凸显因素导致原结构的重新分析而发生的。就此普通话处置 标记“把”、被动标记“被”的语法化轨迹已经比较清晰。在普通话里,这两类句式的语法 标记来源互不交叉,与人类语言施事标记和受事标记的来源相互对立的普遍规律相符(石毓 智、王统尚 2009)。
(《楚天》2007/6/2) 例句(32)“他把他老子打了一顿”的主语“他”是“打”的受事,“把”后宾语“他老子 他爸爸”是“打”动作的实施者,也就是施事。后面的例句也都是如此,“把”前面的主语 是句中动词的受事,而“把”后宾语则是动作的执行者,即施事。而且这些句子都表达了一 种不希望、不如意或意外的语义,如“被打了一顿、钥匙被锁在房间里了、被他知道了、被 蚊子咬了”等。
108
二、武汉方言“把”的共时分布
武汉方言“把”的共时分布情况如下。文中所用例句除标注外为笔者(母语为武汉方 言)自己所拟,但均由另外四位武汉方言话者(年龄分别为 76、78、40、41 岁)确认。
2.1 简单动宾句。 “把”在武汉方言里可以做动词,是 “给(予)”的意思。例如: (10)我正准备把钱后闪人。我正准备给了钱离开。 (《楚天》:2007/4/14) (11)少把点盐,免得又咸了。少搁点儿盐,不然又会咸了。 (12)你把几多唦?说个价咧。你给多少钱?说个价。 (13)我挑了个最大的把了老李。我选了个最大的给老李。(《楚天》:2007/4/11) (14) 这是哪个把你的啊?这是谁给你的? 这些句子里“把”后的宾语可以是人,如例(13)、例(14),也可以是物,如例(10)— (12)。宾语是人时表示动作给予的对象,也可以说是给予动作的终点。宾语是物时表示动 作的受事。

从话语分析的角度看汉语“被”的语法化

从话语分析的角度看汉语“被”的语法化

从话语分析的角度看汉语“被”的语法化“被”最早的用法是名词,意为“睡觉时的覆盖物,被子”;后又引申出动词“覆盖”义。

本文运用话语分析的方法,旨在论述“被”如何从一个表示“覆盖”的施事性行为动词,演变成一个表“遭受”义的心理动词,进而最终演变成被动标记。

指出“被”的语法化动力和语义发展,反映的是说话人移情焦点的转移。

一、“被”的语法化问题概要语法化是语言研究的重要方面,属于历史语言学的范畴,直接跟研究语言的演变相关。

Meillet在《语法形式的演化》(1912)中指出,语法化是语义减弱、符号丢失其独立性的过程。

Meillet的观点被后人广泛接受,常使用“退化”“漂白”“磨损”等术语来描绘这一现象。

最近,有关语法化的研究,不再认为语法化过程伴随大量的语义丢失,而主张虚词有其固有的意义。

同时,在解释语法化的原因时,也采取新的语义学和语用学观点,坚持认为语法化过程是语用推理对关联的强化。

我们会将这些新的观点呈现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

先描写一下“被”的语法化过程。

“被”最早在甲骨文中用作名词,意为“被子”。

在公元前770年左右,出现了动词用法,意为“覆盖”。

例如:(1)天被尔禄。

(《诗经·大雅·既醉》)(2)泽被生民。

(《荀子·臣道》)大约在公元前250年时,“被”经历了一次语义演变,从表覆盖义的行为动词变成表“遭受”义的心理动词。

例如:(3)申生孝而被殃。

(《楚辞·东方朔·七策》)(4)地小人众,被水旱之灾。

(《史记·货殖列传》)大约公元前100年时,“被”完成其虚化过程,演变出了被动标记的用法,在这一阶段,表“遭受”义的动词用法和虚词用法同时存在。

这一现象Sapir曾提及过,即语言形式的变化滞后于语义的变化,其结果是同一个词形既表示实义又表示虚义。

到了东汉以后,动词的“被”就不再使用了,“被”一直沿用为被动标志。

例如:(5)国一日被攻。

(《战国策·齐策》)(6)万乘之国被围于赵。

211214885_张家界方言“尽”字句及其被动标记来源探讨

211214885_张家界方言“尽”字句及其被动标记来源探讨

107[摘 要]“尽”字句是张家界方言中的常用句式,“尽”在句中有动词、副词和介词三种用法。

张家界方言中“尽”字被动句不见于普通话,“尽”字被动句从使役句而来,被动标记“尽”由表使役义的动词语法化而来。

[关 键 词]“尽”字句;被动标记;使役;语法化张家界方言“尽”字句及其被动标记来源探讨陈语暄一、引言从古至今,汉语表达被动的句子主要分为无标记的被动句和有标记的被动句。

本文研究的被动句是张家界方言中有标记的被动句。

汉语真正的被动式产生是在春秋战国以后,类型有“于”字句、“为”字句、“见”字句、“被”字句等。

发展至现代汉语,“被”字句在普通话中是最为常见的有标记被动句,方言中常见叫、着、给、尽等作为被动标记。

学界关于近现代汉语有标记的被动句的研究,有从整体出发研究被动句及其相关问题的,如陆俭明(2004)、蒋绍愚(2009)等;有结合方言材料进行研究的,如崔显军、张雁(2006);有结合外语对被动句的研究,如张艺瀛(2019)等。

关于有标记的被动句及其来源,有关于“被”字句的,如蒋绍愚(2002);有关于“给”字句的,如陈前瑞、李宇明(2005);有关于“吃”字句的,如江蓝生(1989)等。

“做汉语语法史研究,不能不考虑地域问题,以往对地域问题注意得不够,近年来很多研究对地域问题很重视,这是汉语史研究的进展。

”方言是深入发掘语言演变路径与规律的重要材料,汉语方言现象的描写与解释分析更能丰富语言研究的成果。

“尽”字句表被动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但仍见于使用西南官话的部分方言区。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湖南省张家界方言中的“尽”字句。

张家界方言中“尽”字句使用频繁,且有较为稳定的使用形式和使用特点。

本文从方言的角度出发,将张家界方言中的“尽”字句作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张家界方言“尽”字句使用情况的同时,讨论被动标记“尽”的来源,为被动标记来源研究提供方言研究材料。

二、张家界方言中的“尽”字句张家界市永定区位于湖南西北部,方言属于西南官话区吉永片的永龙小片。

枞阳方言被动标记_着_的历史来源及其语法化(张定2006)

枞阳方言被动标记_着_的历史来源及其语法化(张定2006)

0. 普通话中被动标记主要是“被”, 在云南昆明、 鹤庆和四川成都等西南官话以及徽语休宁方言中被 动 标记多用“着”。江淮枞阳方言中被动标记也是 “着”, 同时它又是一个“追悔”标记。本文将考察被动 标记“着”的历史来源, 揭示枞阳方言中“着”由被动 标记演变为追悔标记的语法化过程, 并对追悔标记 “着”的句法表现及人称限制作出解释。( 注: 本文的 考察对象为枞阳东南一些乡镇的方言, 包括作者的 出生地陈瑶湖镇以及周边的周潭镇、横埠镇、白云 镇。)
1 枞阳方言中被动标记“着”的来源 1. 1 “着”在枞阳东乡方言中主要用作被动标 记, 引出动作的施事, 句中动词为处置动词, “着”后 面的宾语不能省略。常见句式有两种: a. N P( 受事) + 着+ N P( 施事) + V P ( 处置) b. N P ( 受事) + 着+ N P( 施事) + 把 V P( 处置) 例如: ( 1) 老鼠着猫吃掉仔了。 ( 2) 老鼠着猫把吃掉仔了。 1. 2 关于被动标记“着”的来源, 许多学者都做 了论述并一致认为, 被动标记“着”是从动词“着”的 “遭受”义虚化而来的。参照普通话“被”的虚化过程, 这种说法是可信的。我们也赞成这种说法, 但还想对 此做点补充。 江蓝生指出, 汉语里“给”等介词都演化出被动 和使役两种用法, 而且从“给”的语义基础和句法环 境具体论证了其演变的过程。[ 1] ( P221- 236) 我们在检索 语料时发现, 实义动词“着”在历史上也曾可以表示 “遭受”义和“使役”义。那么, 被动标记“着”与 “使 役”义是否有联系?
在唐代, 动词“着”的“遭受”义和“使役”义都已 经出现了。例如:
( 3) 狂猿自伏何须炼, 野马亲调不着鞭。( 吕 岩《七言》)

四川方言中被动标记词的有关探究

四川方言中被动标记词的有关探究

四川方言中被动标记词的有关探究发布时间:2021-09-03T07:23:58.172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9期作者:王杨[导读] 由于四川方言与现代标准汉语存在差异,四川方言中的被动标记词也有着自身的特殊性,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省大连市 116000摘要:生活中,我们发现四川方言中有许多特别的词汇及语法现象。

通过查阅《四川方言词典》、研读四川方言有关论文、并进行以长期在四川生活的人为对象的问卷调查,最终进行总结,得到了七个四川方言中典型的被动标记词“着/遭”、“等”、“给/拿给”、“尽”、“得”、“叫”、“挨”,并对其进行语法、语用、语义上的分析。

同时分析了四川方言中,与现代标准汉语通用的一些被动标记词。

关键词:四川方言;典型被动标记词;被动标记词用法一、引言四川方言,又称巴蜀方言,属于汉语中的西南官话。

现今四川话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中,是由明之前流行于四川地区的蜀语和来自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移民方言逐渐融合而成的。

四川方言在词汇、语法和用语习惯等方面与现代标准汉语存在差异。

被动句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是被动关系的句子,主语作为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受事者。

被动句分为有标记词的被动句和无标记词被动句。

在有标记词的被动句中,标记词一般处于动词谓语前,受事者后,如:“他被打了”。

由于四川方言与现代标准汉语存在差异,四川方言中的被动标记词也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二、四川方言中的典型被动标记词及其分析(一)着/遭例1、他遭人家打了一顿。

例2、他们家今年遭了火灾了。

例3、遭不住二场(再一次)祸事。

例4、今年天气干燥,好多农民都遭惨了。

例5、小何是个遭不起罪的人。

例6、你今天不把作业写完,要遭你老汉(爸爸)打。

四川方言中的“遭/着”后面所接的谓语动词一般只能用于表达不好的事情。

如:例1、例2、例4三句,句子结构为“受事者+遭+(施事者)+动词+(结果)+了”,表示已经发生过的不好的事情,该句型中的“实施者”和“结果”可以省略。

湘南流峰土话被动标记补议

湘南流峰土话被动标记补议

湘南地 区流峰土话 的被动标记,笔者 以往认为是两个 : “ 搭”和 “ ”。根据最新调查 的资 被 料 ,被 动 标 记 “ ”在 当 地 土 话 中 的 出 现 频 率 很 低 , 使用 上 表 现 为青 少 年 使 用 多 , 中老 年 人 使 用 被 少。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受 官话的影响。虽然 “ ”作为被动标记在流峰土话中使用频率 被 低,但 已逐渐进入流峰土话语法体系,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将其列入被动标记当是合理的。
发 展 过 程 中 也 形 成 了 自 己 的 独 特 文 化 , 如 规 范 性 、 权 威 其 源 、查其 根 、 明其 果 。
性 、简 明性等 是词 典 最 典 型 的文 化 特 征 。
词 典 具 有 社 会 性 。词 典 的产 生 和 发 展 依 赖 于 所 处 社 会 参 考 文 献 :

1 0
( 阳国亮 辽 宁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丈学院 1 6 2 ) 欧 1 09
2 O 0 O1 . 7
是 这 种 交 流 的 需 要 才 导致 语 言 的产 生 , 更 进 一 步 , 只 有 当 文 本 ,它 的 产 生 、 发 展 与 未 来 趋 势 受 制 于 当 下 的社 会 文 化 语 言 和 文 化 进 程 发 展 到 … 定 阶 段 , 才 有 可 能 出现 词 典 , 随 现 实 。一 部 词 典 史 可 看 作 是 由多 个 社 会 文 化 现 实 镜 头 集 合

语 理研 言论 究
三 、社 会 文化 史 观 语 言 是 文 化 的 载 体 ,它 能 丰 富 和 传 承 文 化 , 可 以说 , 由此可 见 ,词 典史 应 从社 会文 化 观 (h o ic lu a T eS co u tr l A p o c )入 手 , 词 典 研 究 不 是 孤 立 的 , 也 不 是 静 态 的 , pr ah

被动标记(被和让)的语法化研究

被动标记(被和让)的语法化研究

“被”和“让”的语法化及其对共时分布的影响陈力【摘要】“被”、“让”表被动客观上存在多种以前未曾引起注意的形式对立。

把这些对立置于历时背景下从(1)语义重心后移与“被”的语法化(2)语义淡化和转移与“让”表被动的产生(3)使役结构中“让”表被动的转移条件等三方面进行考察后,得出以下结论:“让”表被动比“被”后起得多,是由使役结构重新分析而来;发生重新分析的条件有三,重新分析的发生与汉语时体范畴的产生密切相关,VP已然还是未然是制约“让”式凸显被动义还是使役义的关键因素;在时体范畴形成后,被动结构与使役结构在现代汉语里有大致互补的关系,可以看作其上位的“被动/使役”范畴的两个条件变体。

虽然书面上清代以前未见“让”用于被动,“让”成为被动标记在唐五代之后就有可能出现,但决不会早于这个时期。

同样“被”以词汇意义表达被动虽然很早就有,但“被”真正成为语法范畴意义的标记也当是唐五代之后的事,以前认为的被字句产生于4至5世纪的估计可能太早了。

【关键词】被动标记;被;让;分布对立;语法化历程一、“被”和“让”的句法分布对立1.1现代汉语中的被动标记以往有标记被动句研究中一般认为,现代汉语中表达被动的专用标记除了“被”以外,常用的还有“让”“叫(教)”“给”。

赵元任(1968)认为还包括“归”“由”“有”;刘叔新(1989)认为“为”“由”也是被动标记。

对这些标记成分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对其发展过程的历时考察,代表性的成果主要有王力(1957),吴福祥(1996)对“被”“教”“叫”的历时考察;潘允中(1982),太田辰夫(1987),江蓝生(1989),张惠英(1989)和蒋绍愚(1994)对“让”“给”的考察等。

但是对这些标记成分在现代汉语被动句系统内部的地位及其分工,除语体分别和方言影响以外,没有见到其他专门论述。

本文不讨论被动标记成分的范围和成员,只关注其中两个使用较为普遍的典型成员“被”和“让”,其他成员也暂不涉及①。

方言中处置式和被动式拥有共同标记的原因

方言中处置式和被动式拥有共同标记的原因

言 的这 种 现 象 作 出 全 面 的 调 查 分 析 , 后 从 汉 语 语 法 的 整 体 特 性 、 词 的 概 念 化 特 点 以 及 处 置 式 然 动
和 被 动 式 的 相 互 关 系 等 方 面 , 这 种 现 象 产 生 的 原 因做 出解 释 。 对
关 键 词 处 置 式 被 动 式 语 法 化 概 念 化 给 予 动词
二 方 言 处 置 式 和 被 动 式 的 共 标 记 现 象
2 1 同一 方言 内部 的共标 记 现象 .
汉 语方 言 中处 置 式和被 动式 共标 记 的情况 不 同 , 以从 不 同的角 度 来 概括 分 析 。本 部分 可
讨 论在 同一 个方 言 内部处置 式 和被动 式使 用 同一个 标记 的现象 。 ( 鄂 东方 言 ( 一) 陈淑梅 2 0 ) 0 1 。鄂东 方言 表示 “ 给予 ” 义用 “ ” 把 不用 “ ” 同时 “ ” 可 以 给 , 把 既 作 处置 式标 记 , 又可 以作被 动式 标记 , 而且 是该 方言 中两 种句式 最 主要 的语法 标记 。例 如 :
象, 同时也 普遍 存在 着 这种 现象 : 同一个 词 汇形 式 在有 的方 言 中发 展 成 了 处 置标 记 , 而在 其 他 方 言 中则发 展成 了被动标 记 。这 是 一个 十分 值 得探 讨 的现 象 , 因为 它 们 对 理 解 汉语 概 念 化 的 特 点 、 法化 的方 向 、 语 有关 句 式 的特性 等 都有 着 重要 的意 义 。 朱德 熙 ( 9 2 1 9 指 出北 京话 中 的“ 兼有 表示 被 动 和处 置 的用法 。例如 : 18 :7) 给”
见 的标 记有 “ ” “ 、拿 ” 将 、 把” “ 等①。在 普 通话 里 , 两类 句 式 所标 记 的对 象 正好 相 反 , 们 的语 法 它 标 记 的词 汇来 源也 互不 交叉 。从 人 类语 言 的普 遍 规 律来 看 , 事标 记 和 受 事 标 记 的来 源也 是 施

被动句

被动句

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北京话中典型的被动句是“NP1+被(+NP2)+VP”,“被”是被动标志,与“被”具有相同功能的还有“让”、“叫”、“给”等。

汉语其他方言的被动句有多种形式,被动标志也各有特点。

本文只讨论汉语被动标志及相关句法问题,从汉语方言中的被动标志、被动标志的语义类型、被动标志的交错使用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汉语方言中的被动标志在北京话中,可以用“被”引出施事,“叫、让、给”也有同样的作用,例如:1杯子被他打破了。

/他被捕了。

2杯子叫他打破了。

3杯子让他打破了。

4杯子给他打破了。

/衣服全给淋湿了。

“被”和“给”后头有时不带宾语,“叫”和“让”不带宾语的时候很少,这往往是因为动作的施事不可知或者是不必说出来。

“被、叫、让”还可以跟“给”字配合起来使用,例如:1杯子被他给打破了。

2杯子叫他给打破了。

3杯子让他给打破了。

在一些方言里,“被”、“叫”、“让”、“给”等被动标志相当普遍地使用在被动句中,但意义色彩并不完全一样。

例如山东烟台方言中1用“叫”表示被动,用它构成的被动句式如:1我的茶杯叫人打破了。

2我的茶杯叫人给我打破了。

烟台方言的上述被动句式都只能表示有损害或不愉快、不乐意等负面意义,愉快的、乐意的内容不能用这些句式。

北京话里的“被”字句也跟烟台方言一样,常用来表示不愉快、不乐意的内容,但现在情况有了发展, “被”也常用在带褒扬性质内容的句子里了。

例如:1她被评为“三八”红旗手。

2她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湖北随县话的被动标志用“着”或“尽”、“把到”。

例如:1去寻柴,着人家打了一顿;挖草药,又着蛇咬到了。

(去找柴,被人家打了一顿,挖草药,又被蛇咬了。

)2麦种尽老鼠子吃了。

(麦种被老鼠吃了。

)3衣裳把到老鼠子咬坏了。

(衣服被老鼠咬坏了。

)江苏淮阴话用“给”来兼表被动,读音有变化:“给予”义读,表被动读,如:1茶杯给你惯得了,这下消气了吧? (茶杯被你摔了,这下消气了吧?)2想不到还就他给选上了。

古代汉语标记被动式研究

古代汉语标记被动式研究

古代汉语标记被动式研究在古代汉语中,被动式是一种重要的语法现象,用于表达主语受到动作或行为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古代汉语被动式进行研究,分析其使用情况、特点、优缺点等方面,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在古代汉语中,被动式的使用相对较为广泛。

通常情况下,被动式由“为”字和动词组合而成,表示主语被动作所影响。

例如,“吾为所欺”这句话中,“为”字表示“被”,而“欺”字则表示欺辱的动作。

同时,古代汉语还存在其他一些标记被动式的方法,如“于”字句、“为”字句等。

这些方法虽然在表达上略有不同,但都强调了主语受到动作或行为的影响。

强调受事:被动式强调主语受到动作或行为的影响,突出了受事的重要性。

弱化施事:在被动式中,施事往往不被强调,因此可以省略。

这使得被动式在表达上更为简洁。

语义表达丰富:被动式可以表达丰富的语义,包括遭受、经历、为某事所迫等。

当然,被动式也存在一些缺点。

被动式的使用会使得句子结构变得较为复杂,不利于句子的理解和分析。

由于被动式的使用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并非所有动词都可以构成被动式。

本文通过对古代汉语被动式的研究,认为被动式在表达受事的重要性、弱化施事以及丰富语义表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古代汉语被动式的使用应注意适当简化句子结构,避免过度使用导致理解困难。

对于非及物动词和某些动词的特殊用法,应着重考虑上下文语境,避免出现理解偏差。

古代汉语被动式是一种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语法现象。

通过对其使用情况、特点、优缺点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被动式在古代汉语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应根据具体语境和表达需求来灵活运用被动式,以提升语言的准确性和表现力。

话语标记在汉语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们在语句中起到连接、修饰和标记的作用,使得话语更加流畅、自然和准确。

本文将对话语标记的类型及功能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更好地理解汉语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

话语标记可以根据其作用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类:对话标记:用于标识对话中的问答结构,如“吗”、“呢”、“吧”等。

浅谈汉语各方言被动表示法的差异及成因

浅谈汉语各方言被动表示法的差异及成因
Ma 0l r2 0
浅 谈 汉 语 各 方 言 被 动 表 示 法 的 差 异 及 成 因
郑 宏
( 深圳职 业技 术 学院人 文学院 , 东 深圳 ,10 5 广 5 85 )
[ 摘要] 汉语各方言的被动表 示法纷繁复杂 , 表面上看无章可循 , 实际上根据这些 被动标记 来源的不 同, 以分 为 可 “ 遭受” 、 使役 ” 、 给予 ” 义 “ 义 “ 义三类不 同来源的被动标记 。这三类被动标记内部具有高度 的规 律性 , 映了汉 民族 反
( ) 狗 咬了。 5招
与被标 “ 不同 , 叫” 被标“ ” 让 除了在上述方言 中出现外 ,
还 在 赣 语 中 出现 。如 : (7 钱 让 人 家偷 泼 了 。 ( 西 南 昌 ) 1) 江
现代汉语 普通话 用“ ” 叫…‘ “ 等标记 表示被 被 “ 让” 给” 动, : 如 衣裳被/ t 让/ n/ 给雨 水淋 的精湿。根据被 动标记 ( t 以
下 简称被标 ) 来源 的不 同, 笔者将 其分 为三类 : 遭 受” “ 义来
源被标 ( 被 ” “ 字句 ) “ 、 使役 ” 来源被 标 ( 让字句 ) “ 义 N/ 、 给 予” 义来源被标( 给” 句) “ 字 。 被标 “ ”是 由 “ ” “ 受 ” 动 词 虚 化 而来 的。 被 被 的 遭 义
在选择 被动标记上 的倾 向性。 [ 关键词] 被动标记 ; 表示法的差异 ; 形成原因
[ 中图分类号] H1 7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0 0 8—82 (0 0 0 0 3 0 29 2 1 )2— 12— 2
安徽凤 阳、 五河 、 怀远 , 江苏盐城 、 连云港 ; 湖南 临武 , 广 西柳州 、 桂林 , 挨” 用“ 表示被动 , : 如

方言中_把_表处置和表被动的历史层次

方言中_把_表处置和表被动的历史层次

别用例 。大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 把”开始出现
27) 今朝把猪冇关到
在包含给予义动词“与”的句子当中 。唐代以后 ,
28) 渠把鸡一下冇杀死 ,从盆里跑出来着
因为“把”和“与”经常连在一起表示给予 , 使得
29) 我把门冇栓紧 ,把在风吹开着
“与”把它的给予义传染给了“把”“, 把”在感染上 “给予”意义之后 ,就可以摆脱对“与”的依赖 ,单独 表示给予意义 。[5] 单个“把”在句中表给予义的用法 元代已见用例 ,明清白话小说里较为常见。例如 :
— 50 —
方言中“把”表处置和表被动的历史层次
14) 谷 (你) 不要把在鸡吃
杆动词 ,这些与普通话相同 。但与普通话不同的
“把”在唐以前是“执持”义动词 ,唐代以后这 是 ,宿松方言处置式的否定副词可以位于“把”字
种用法逐渐萎缩 ,在《元刊杂剧三十种》里只见个 后谓语动词前 ,这样用时通常有后续小句 ,如 :
关键词 :把字句 ;处置式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Ο2544 (2006) 04Ο0050Ο04
汉语许多方言中“把”既作给予义动词 ,又用 以构成处置句和被动句 。如湖北英山 、黄冈 、浠 水 、黄梅 、武汉 、大冶 、阳新 ,湖南长沙 、益阳 、湘潭 、 祁阳 ,江西萍乡 ,安徽太湖和宿松等 ,分布于官话 区 、湘语区和赣语区等广大地区 。[1 ] [2 ] [3] [4“] 把”的 这三种用法之间有没有联系 ? 学者们很少进行过 探讨 。下文以宿松方言为例对“把”表处置同时表 被动的用法及来源展开讨论 。
丙类谓语都由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充当 ,谓 语后常有表示结果 、状态 、趋向的补语 ,构成“S + 把 + N + VC”或“把 + N + V 得 C”( V 包括形容 词) 的格式 ,S 也可以不出现 。例如 :

关于汉语被动标记的考察

关于汉语被动标记的考察
语 言研 究 .9 ・ 7
关 于 汉语 被 动 标 记 的考 察
杜 晖 ( 商丘师范学院 河 南 商丘 4 源自 0 ;新漏大学 日本) 70 0
摘 要 :本文 简单叙述 了汉语被 动标记的研究现状。指 出了汉语被动标记 的两项基 本功能。以被动标记 “ 、 “ ” 叫” “ 、 被” 给 、“ 、 让” “ 、“ ” 遭” 由” 为对 象,从 句意 出发把被动标记分为被害被 动标记、受益被动标记 、中立被动标三类 ,并考察 了情 态和施事对 受” 挨 、“ 、“ 各被 动标记使用的制约情况。文章最后 , 出了一 系列有待 讨论 的课题 ,希望对 汉语被动的研 究有所帮助。 提 关键 词 :被 动标记功能;被 害被 动标记 ;受益被 动标记 ;中立被动标记 中 图 分 类 号 :H16.3 4 文 献 标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6—0 6 ( 0 1 0 0 0 0 2 X 2 1 ) 9— 0 0— 2


引 言
在 现代汉语 的研究 当中 ,被动表述 ( 被动句 ) 是备受关 注的课 题。 目前 ,大部分学 者把被 动句分 为无标记被动句和标记被 动句两大类 。无 标记被动 句是指 没有使用 “ ”等专门表示被动含义的标记 ,但也表示 被 被动意义 的句 子 ,这 种 句 子 也 叫 意义 被 动 句。标 记 被 动 句 是 指使 用 “ 被” 等被动标记来构成被动句的句子 。无标 记被动句 的使用频 率远远 小于标记被动句 。因此 ,汉语被动相关的研究当 中,标记被动 句方面 的 研究成果颇多 。 作为标记被动句 的代表 ,“ ”字句的研 究从上个 世纪二 十年代就 被 开始 了。学者们在其语法形式 、其与 “ 把” 字句的对应关 系等方 面做 了 大 量 的研 究 。在 实 际 的汉 语 运 用 当 中 ,除 了 “ ” 以外 ,“ ” “ ” 被 给 、 叫 、 “ 、“ 让” 由”等也作为被动标记来使用 。整体 来看 ,被动标记 还应该更 系统地进行分析考察 。一般认为这些被动标记在表义跟使用上并 没有太 大的区别 。根据语言的相似性原则 (cnct) i i y ,如果表达相 同语 义的不 o i 同形式能长期并存 ,它们之间必定存在某种区别 ,否则 ,一种形 式可能 被另一种形式淘汰。所以 ,我们有理 由相信在选择被动标记 时 ,根据不 同标记的性质跟特 点 ,存在 着一 定 的制 约 因素 。本 文试 从这 一命题 出 发 ,对汉语 中各被动标记的使用情况进行考察。 二 、汉 语 被 动 标 记 由于 汉 语 具 有 悠 久 的 历 史 ,在 其 漫 长 的 发 展 进 程 当 中 ,被 动 标 记 曾 多次变化 。 “ ”作 为典 型 的被 动标记 被普 遍认 同。“ ” ( 被 给 石毓 智 2 0 ;张万 和 2 0 ;王振来 2 0 04 07 0 9)也作 为被 动标 记被 众 多学 者研 究。 王振来在 ( 现代 汉语被 动标记 的功 能) (0 9 2 0 )一 文中把 “ ” 让” 叫 、“ 也作为 被 动标 记 来 考察 。屈 哨兵 在 专 著 《 现代 汉 语 被 动 标 记研 究 》 ( 09) 中 ,列 举 的 被 动 标 记 有 “ ”、 “ ” “ ” “ ” “ 20 被 给 、 让 、 着 、 经 ( ) 、“ 过 ” 在… …之下”、“ 用来 ” 值得” 、“ 。其 中 “ ”只在方言使用 。 着 本 文 认 为 被 动 标 记 具 有 两 项 基 本 的 功 能 。 一是 标 记 本 身 含 有 被 动 的 意思 ,用到句子中能使整个句子表被动义。二是标记 置于施事之 前 ,介 引出施事。只要具备这两项功能 ,就可看作被 动标记 。 ( )这个孩子常常受别人欺负 。 1 ( )他挨老师批评 了。 2 ( )老王遭敌人报复了 。 3 三宅登 之 (0 9 指出 “ ” 挨 ” 遭” 是 “ 20 ) 受 、“ 、“ 根据实际意义来 表现被动 的动词 ” ( 者译 ) 笔 。根据 例 ( )一 ( ) “ ” “ ” 1 3, 受 、 挨 、 “ ” 遭 、表示被动 的意思 构成被 动句 的同时 ,也介引 出 了施 事 “ 人” 别 、 “ 老师 ” 敌人” 受 ” “ ” “ ”具备 了被动标记 的两个基本 功 、“ 。“ 、 挨 、 遭 能 ,可以看作是被 动标记 。 ( 电灯 是 由爱 迪 生 发 明 的 。 4) 根 据 例 ( , “由 ” 介 引 出 了施 事 “ 迪 生 ”,而 对 于 主 语 “ 4) 爱 电 灯 ”来说这个行为是被动 的,整个句 子是 被动表述 。所 以,“由”也可 认为是被动标记 。 由于方言 中的被动标记跟多字构成 的被动标记涉及范 围太大 ,本文 主 要 考 察 以下 常 用 的单 字 的 被 动 标 记 : “ ”、 “ ” “ ” “ ” 被 给 、 叫 、 让 、 “ 受”、“ 、“ ” 挨” 遭 、“由” 。 三 、旬 意跟 被 动 标 记 对 同一个事 件 ,一 般都 可似 从 主动 、被动 两个 角度进 行描 述。例 如: ( )他把水杯打碎 了。( 5 主动 ) ( )水杯被他打碎 了。( 6 被动 ) 例 ( ) 中的主语是动作的施事 “ 5 他”,例 ( )是主动句 ,也 叫能 5 动句。例 ( ) 中的主语是动作 、影响的承受者 “ 杯”,例 ( ) 是被 6 水 6 动句。在表达 “ 害” “ 被 、 被损 ” 的意 思时 ,说话 的人往往 都会选择 被

松滋方言中的三种标记被动句

松滋方言中的三种标记被动句

松滋方言中的三种标记被动句作者:姚秋芬肖晗来源:《文学教育》 2014年第17期姚秋芬肖晗内容摘要:被动句作为一种重要的语法现象,极具研究价值。

本文详细考察了松滋方言中的“都”字句、“尽”字句和“着”字句的基本格式、语义特点,探讨了其被动标记的来源,并且与普通话的被动句作了简单的比较。

关键词:松滋方言标记被动句语法松滋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长江中游南岸。

东连江汉平原,与江陵、公安毗邻,西与五峰、宜都接壤,南连湖南澧县、石门,北枕长江,与枝江隔江相望。

东西长约77公里,南北宽约55公里,总面积2235平方公里。

松滋方言属北方方言区的西南官话,具有西南官话的显著特点,但又有自身的特点。

[1]所谓被动句,就是指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汉语的被动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带有形式标记的被动句,另一种是不带有形式标记的被动句。

第一种可以叫做“被”字句。

本文分析讨论的是三种具有形式标记的“被”字句。

一.“都”字句松滋方言中常常用“都”字句来表示被动意义。

在“都”字句中施事者一定要出现,被动标记“都”不能直接放在动词前面。

这是松滋方言“都”字句与普通话的“被”字句差别较明显的地方之一。

例如:1.被窝喜欢都老鼠子啃。

(不能说“被窝喜欢都啃”)2.哪个愿意都别个骂捏。

(不能说“哪个愿意都骂捏”)3.小王不敢都领导不欢喜。

(不能说“小王不敢都不欢喜”)虽然被动标记“都”不能直接放在动词前面,但是不代表“都”字不能。

副词“都”的含义是“全部”,可以放在动词前。

例如:1.饭都吃完哒,我要再弄滴滴。

2.衣裳都尽你穿哒,我没的新衣服哒捏。

“都”字句中的动词,一般是表示处置意义的动词和表示感觉、心理活动类的动词,例如“吃、啃、骗、说、骂、笑、打、抓、撞、杀、烧、咬、偷、抢、摔、打湿、打破、看到、听到、晓得”等。

非处置意义的动词不能构成“都”字句,例如判断动词、助动词、趋向动词。

普通话中的“被”字句的动词是一个音节的时候,一定要带上其他成分,不能直接用单音节的动词充当谓词。

简述被动式的发展历程及在现代方言中的体现

简述被动式的发展历程及在现代方言中的体现

简述被动式的发展历程及在现代方言中的体现作者:王蓉蓉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年第06期摘要:王力先生认为:“被动式,指的的是具有结构特点的被动式,而不是概念上的被动。

因此我们有必要先把概念的被动式撇开。

”本文正是从这一定义出发,简述有标记形式结构特点的被动式的发展历程并简单加以分析总结,以探寻现代汉语的被动式这一受事主语句产生的渊源,同时也研究山东莱州方言的被动式与历代被动式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被动式;标记语;无宾被动式;有宾被动式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1-0059-02被动式的发展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大约以唐代为界,之前是动词后不带宾语的无宾被动式,此时受事者是作为主语出现的;之后是动词后带宾语的有宾被动式,此时宾语就是真正的受事者。

一、无宾被动式被动式在原始汉语里是不存在的。

大约在春秋时代才产生了真正的被动式,此时被动式的标记形式主要是“为”字句、“见”字句和“於”字句。

并且这些形式大都一直沿用至汉代以后。

(一)“为”字句:“为”和动词结合得不紧密,大多情况下施事者要出现在二者之间。

如:道术将为天下裂。

(庄子·天下)多多益善,何以为我禽?(史记·淮阴侯列传)(二)“见”字句:“见”和动词结合得很紧密,中间不能加进其他成分,施事者一般要用“於”字引出。

如:吾长见笑於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臣诚恐见欺於王而负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见”字句的施事者也可以不出现,如: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论语·阳货)(三)“於”字句:“於”和动词结合得最紧密,中间也不能加进其他成分,施事者出现在“於”字之后。

如: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於人。

(荀子荣辱)故内惑於郑袖,外欺於张仪。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然而兵破於陈涉,地夺於刘氏者,何也。

(史记·贾山列传)下面简单总结一下“为”、“见”、“於”三者的关系。

汉语被动句的核心标注和从属标注考察

汉语被动句的核心标注和从属标注考察

汉语被动句的核心标注和从属标注考察类型语言学研究表明:核心标注和从属标注是语言进行标注的基本手段。

汉语被动句尽管层出不穷,但被动标注还基本上使用这两种手段来标注被动句。

从历时角度对汉语被动标注的考察表明汉语被动句的被动标注手段有三种情况:核心标注手段;从属标注手段;核心标注手段和从属标注手段兼用。

标签:被动句施事核心标注从属标注一、引言被动句作为汉语的一种重要句式引起了语法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但学者们只关注被动句引入施事的手段,而忽略了核心动词标注。

Whaley(2009:152)把标注分成两种:核心标注(head-marking)和从属标注(dependent marking)。

标注在核心词上的为核心标注,标注在非核心词上的为从属标注。

据此,可以把有标注被动句的标注手段分成两种:核心标注和从属标注。

本文从汉语史的四个阶段分别考察了汉语被动句标注的情况:上古汉语的被动标注;中古汉语的被动标注;近代汉语的被动标注;现代汉语的被动标注。

被动句使用语序手段,语序手段可称之为无标注手段,但限于篇幅不再具体讨论。

标注被动的成分可分为:核心标注和从属标注。

把标注被动关系的词称为被动标注词,简称标注词。

核心标注直接标注于谓语动词之前;从属标注直接标注于施事之前,可以省略施事。

我们用V表示谓语动词,用A表示施事。

二、上古汉语的被动标注上古汉语的被动句主要有三种:“于”字句、“见”字句、“为”字句,此外还有复合被动句:见V于A、为A见V、为V于A、为A所V、为A之V、为A 之所V、为A所见V、为A之所见V。

被动句从属标注有:于、为;核心标注有:见、之、所。

(一)核心被动标注“见、之、所”核心被动标注“见、之、所”有不同的来源,“见”作为最早的被动标注来源于连动结构,“之、所”作为核心被动标注则更多来源于结构上的类推。

1.核心被动标注“见”孙锡信(1992:357)指出:“‘见’字句中‘见’后不带施事宾语是恒常形式,魏晋以后‘见’字受‘为’及‘被’的‘类化’影响,偶或也出现‘见A V’的句例,这只能看作一种罕见的变式。

19世纪以来广州方言有标记被动句的发展

19世纪以来广州方言有标记被动句的发展

19世纪以来广州方言有标记被动句的发展金桂桃【摘要】广州方言有标记被动句中引进施事的介词,19世纪主要用“被”.在语言发展普遍规律的推动下,给予、使役义的“俾”发展出表示被动的意义,并渐渐取代“被”而发展成为广州方言中唯一的被动标记.表达格式方面的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被动标记后施动者不出现的用法消失了;二是自20世纪初期开始,出现了形式上无主语、受事成分位于VP结构之后的用法.早期广州方言“被”字句是古代汉语在广州方言区内的留存,“俾”取代“被”的过程和结果是广州方言系统自身发展演变的表现.【期刊名称】《长江学术》【年(卷),期】2019(000)001【总页数】6页(P108-113)【关键词】广州方言;被动句;语言发展【作者】金桂桃【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汉语言学系,湖北武汉430063【正文语种】中文一、引言现代广州方言的被动句包括意念被动句①如:只碗打烂左(这个碗打破了)。

和有标记被动句。

后者的基本格式和普通话一样,不过引进施动者的介词用“畀[pei35]”②如:条鱼畀猫担走咗喇(鱼被猫叨走了)。

,不用“被”③李新魁等:《广州方言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2页;高然等:《广州话的被动句》,收入《第8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58页。

19世纪广州方言的被动句亦包括意念被动句④我们考察文献中,意念被动句的出现频率颇高,如“银烛台易打磨。

A silver candlestick is easily burnished(.1841:136)”等。

在包含语法知识的19世纪广州方言文献中,有的明确指出当时广州话很少用被动句式,如1847第69页:“很少用动词的被动形式”(原文献是英文,笔者译。

下文1874D、1888B同);1874D第137页:“英语里的很多被动句子汉语喜欢用主动态来表示,比如‘我被他打了’汉语用‘佢打亲我’……受过教育的广州人才说‘我被打亲’”;1888B第77页:“与主动态相比,被动态极少用……学习者常常要把英语中被动态的动词转换成广州话的主动态……”和有标记的被动句。

关于处置、被动同形标记“给”和“把”的相关问题

关于处置、被动同形标记“给”和“把”的相关问题

关于处置、被动同形标记“给”和“把”的相关问题万群【摘要】北方话中出现了“给”兼表处置、被动的现象.以江淮官话、湘语、赣语为主的南方话中出现了“把”兼表处置、被动的现象.我们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及调查唐宋以后的文献,探究这种同形异义结构的历史层次和形成原因,得出结论:动词“给”在清代演变为使役标记再演变为被动标记,由受益标记再演变为处置标记.“把”表处置和共同语中“把”表处置是同源的,而“把”表被动来源于宋元至明代出现的新的“给予”义动词“把”.“把”作为“给予”义动词在方言中普遍使用之后,先演变为使役标记,然后发展为被动标记.【期刊名称】《湖北工程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33)002【总页数】6页(P63-68)【关键词】给;把;处置;被动;同形标记【作者】万群【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39一、问题的提出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中出现了“给”兼表处置、被动的现象:你给录音机搁的屋里头,这一家子都回来了,他不知道有录音机。

/可能国际友人来,给他偷着照的。

(北大电子语料库1982年北京话调查)以江淮官话、湘语、赣语为主的南方方言中出现了“把”兼表处置、被动现象:老鼠把米吃了(处置)/米把(到)老鼠吃了面对这个现象我们需要解决以下问题:“给”和“把”兼表处置、被动的来源和历史演变过程是什么?“把”兼表被动、处置的原因是一样的吗?“把”在一个语言系统中兼表被动、处置是不是同质现象?“把”和“给”兼用的原因是一样的吗?二、“给”兼表处置、被动的原因与历史演变1.“给”表处置、被动的历史表现。

文献中[注]调查文献《全唐诗》、《游仙窟》、《霍小玉传》、《旧五代史》、《新五代史》、《朱子语类》、欧阳修作品、柳永词作、元代杂剧、散曲、元明话本、《西游记》、《金瓶梅》、《醒世恒言》、《老乞大谚解》、《儿女英雄传》等,得出大致历史顺序。

表现的历史演变的大致顺序是:(1)“给”表处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语法化和方言的角度考察被动标记¹王振来º(辽宁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9)[摘要]本文通过古今汉语被动标记演变的考察,揭示了汉语被动标记的语法化历程和形成规律。

文章通过方言被动标记和普通话被动标记的比较研究,了解普通话被动标记的特点,并解释/被0成为优势被动标记的原因。

[关键词]被动标记;语法化;方言;被[中图分类号]H14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65(2006)04-0013-05一、汉语被动标记语法化的历程汉语史上先后出现过十余种被动标记,它们又组合搭配形成几十种被动格式,而且这些被动标记的词汇来源也有同有异,它们在被动表述中标记的对象也不完全一样。

通过古今被动标记演变的考察,我们能够发现汉语被动标记既有很强的共性,也有明显的个性。

下表是古今文献中可以见到的被动标记:表1古今汉语被动标记词表»标记词时期功能标记词时期功能于(於)上古时期谓语之后引入施事吃近代时期谓语之前引入施事与上古-近代谓语之前引入施事教近代时期谓语之前引入施事为上古-中古谓语之前引入施事让近代-现代谓语之前引入施事之上古-中古消除动词的及物性叫近代-现代谓语之前引入施事所上古-中古消除动词的及物性给现代时期谓语之前引入施事见上古-中古直接标记动词由近代-现代谓语之前引入施事被上古-现代谓语之前引入施事(秦汉时直接标记动词)上表所列的被动标记,都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作为比较稳定的语法标记而出现的,从表中我们看到,被动标记从产生时起就有各种限制条件约束它的使用。

根据向熹(1993)考察,先秦的被动标记主要有三种:於、为、见。

例如:¹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

(5论语#公冶长6)º不为酒困。

(5论语#子罕6)¹º»[基金项目]本文是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A类(05W140)的一部分。

[作者简介]王振来(1965-),男,辽宁锦州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参见石毓智(2003):5被动标记语法化的认知基础6,汉语被动表述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武汉)论文。

»出必见辱。

(5墨子#公孟6)在被动表述发展的过程中,同一语义内容由不同的语法格式表达,这就造成了结构上的不平衡性,出现不平衡就要发生变动。

由于以上三种句式在表示被动的意义上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因而逐渐被合成式被动句取代,如/为,,于0、/为,,见0、/见,,于0等。

例如:¼多出兵,则晋、楚为制于秦。

(5战国策#秦策6)½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

(5庄子#至乐6)¾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庄子#秋水6)到了汉代,被动表述有了新的发展,主要标记形式有两种,其中一种就是/为,,所0式。

/为,,所0也是一种合成句式,如/方术不用,为人所疑0(5荀子#尧问6)。

这种句式到汉代逐渐普遍使用开来。

另一种是/被0字式。

现代汉语被动表述的标记/被0,不是一开始就作为标记出现,也有其发展演变的过程。

我们所关心的/被0字原来是一个动词,有两个意义:一是/覆盖0义;一是/蒙受0、/遭受0义。

表被动的/被0是由后一种意义发展来的,经过语法化之后成为被动标记,/被0字句大约萌芽于战国末期。

例如:¿万乘之国,被围于赵。

(5战国策#齐策6)当时,这种句子使用并不普遍。

到了唐代,带标记/被0的句子越来越多,为现代汉语的被动式奠定了基础。

/被0除了分担/於0、/为0、/见0的一部分职责以外,还时常带有/蒙受0、/遭受0的动词性。

/被0要想根本取代以上几种/标记0,必须完全丢掉动词义,成为专职的标记词。

事实上,/被0做到了,也就是说它完全虚化了。

从语法史来看,/被0表示被动,大约出现于战国后期,是直接与动词相连的,如/今兄弟被侵,,知友被辱0(5韩非子#五蠹6)。

大约东汉末年,开始出现/被0字引入主动者的句例,如/臣被尚书召问0(蔡邕5被收时表6),但一直到隋唐之前,这样的例子仍不多见,较多的用例出现在唐及唐以后的文献中。

近来/标记论0又提出标记的相对模式问题,即新的标记模式是相对的多分模式。

介词/被0的标记作用,在句子中举足轻重,它的使用常常对句中的其他成分有一些特殊的要求,从而构成一些特殊的句式。

标记词/被0对其所附着的词语往往有一种管辖和约束作用,标记后的NP1只能位于标记词后,不能外移。

我们相信语言的使用是同一个社会在同一个时期人们约定俗成的共同习惯,所以不同阶段的汉语中所反映的语言现象,一定是当时人们的语言习惯,否则那时的人们就读不懂5史记6、5红楼梦6等书籍。

因此,参看/古今汉语被动标记词汇表0能了解不同标记使用的制约条件。

古今汉语被动式的标记词选择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不同的历史时期,往往倾向于选择同类语义特征的词,尽管具体的词语并不一致。

除了/被0以外,在近代汉语中还产生了其他一些/被动式0,这些被动式有的在现代汉语中消失了,有的一直沿用到现在,而且口语中用得比较多。

这种区别反映了汉民族在诠释被动事件时认知视点的变化。

二、/叫、让、给0成为被动标记的原因通过以上考察我们可以看到,汉语的被动标记非常复杂,不同历史时期被动标记的词汇来源也不一样。

被动标记的复杂性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汉语历史上就没有统一的被动标记,不同历史时期的被动标记有着不同的认知基础,而且各个标记的语法化过程也不一样。

下表是不同历史时期被动标记的词汇来源:表2不同历史时期被动标记的词汇来源¹历史时期商周)魏晋战国)唐宋元明)清朝清朝)当代词汇来源介词遭遇动词使令动词给予动词被动标记于、为见、被、吃叫、教、让给由上表可知,汉语被动标记演变后期,存在使令动词(/叫0、/教0、/让0)和给予动词(/给0)做标记的现象。

这种现象发生在近代汉语中,几个使令动词/教、叫、让、为0先后演化为被动标记,当时有取代/被0的趋势,成为最常用的被动标记。

我们读5红楼梦6、5三国演义6、5水浒传6、5西游记6等作品,发现标记词/叫(教)0、/让0、/给0使用得多,而/被0用得少。

关于使令动词语法化为被动标记,太田辰夫(1987)认为/教0的被动用法唐代已有,/叫0、/让0在清代的文献中才见到。

蒋绍愚(1994)和江蓝生(2000)都采纳了这一观点。

给予义动词向被动标记的演化是从元明时期开始的,江蓝生(1989)、向熹(1993)º认为最典型的给予义动词/给0直到清末才发展出被动的用法。

那么为什么使令义动词、给予义动词可以虚化为被动标记呢?这源于两种动词的句法结构特征和语义基础。

使令义动词和给予义动词的结构特征为:VP1+NP1+VP2,这是个兼语式,VP1是使令动词或给予动词,NP1是施事,VP2是真正意义上的动词。

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VP1逐渐虚化了,成为介词作被动标记。

汉语中的被动标记基本都是通过这种方式,经过语法化而成为被动标记的。

从明清至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些标记不仅用在口语中,而且可以用在书面语中。

演变到现代汉语,就成为口语中常见的被动标记。

例如:À什么道理,叫你众人们坏钞。

(5水浒传6)Á石秀的武艺不低似孙立,要赚祝家庄人,故意教孙立捉了。

(5水浒传6)Â可说我让你骂了好几回了,你再骂,我不依了。

(5醒世姻缘传6)l v谁知叫这位老爷子这么一拆,给拆了个稀呼脑子烂。

(5儿女英雄传6)/叫0和/让0的本来意义是/使役0,/给0的本来意义是/给予0,因为语法化的作用,逐渐演变成动#介兼类词,还没有彻底完成语法化,而介词/叫0、/让0、/给0成了被动标记。

在被动表述式中/给0包含两种情况:一类是/给0字作被动标记,如/衣服给雨淋湿了0;另一类与被动标记配合使用,构成/被(叫、让),,给0,如/衣服被雨给淋湿了0。

我们一般把第一种情况的/给0看成被动标记,而第二种情况的/给0看成助词。

在汉语中,适合作被动表述语法标记的词汇是多种多样的,一种语言只从中选择有限的几种,而且不同时代的被动标记不同,是有动因的(m otivated)而非任意的(arbitrar y)。

比如/被0成为汉语被动表述的语法标记,不是随意的,要具有与该语法标记相适宜的语义特征。

不是任何一个词都能成为被动标记,在古代汉语中有的词当时是被动标记,随着语言的发展,被淘汰了,成为一个普通的词汇。

我们分析古今汉语被动标记的词汇来源和被动格式的演化,可以看到汉语(口语、书面语)被动标记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语法化过程。

虽然汉语史上的被动标记来源于多种语义特征的词汇,格式也历经演化,但它们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可以归纳为有限的几种类型,这样就形成了被动标记/多而不乱0的局面,在语法格式演变中体现出有序性。

¹º参见石毓智(2003):5被动标记语法化的认知基础6,汉语被动表述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武汉)论文。

参见太田辰夫(1987)、王力(1980)、向熹(1993)、蒋绍愚(1994)等。

三、方言被动标记的考察我国地域辽阔,民族多,人口多,方言种类也是世界上最多的。

汉语普通话和方言用不同的被动标记表被动意义,各地区的方言都有自己的被动标记,如/拨0(江苏苏州、上海)、/拨辣0 (上海)、/拨勒0(江苏苏州)、/畀0(连城、粤语、广西客话、湖南临武、安徽)、/捱0(广西南平话)、/把0(鄂东、湖南湘乡、江苏扬州、高淳)、/把到0(=给予,湖北浠水、鄂南)、/把得0(湖北英山、罗田)、/把是0(湖北)、/本0(浙江海盐)、/传0(泉州)、/等0(江西石城、泰和、浙江金华)、/度0 (福建泉州、厦门)、/分0(连城、广东汕头、梅州)、/丐0(浙江温州)、/护0(福建厦门、漳州、泉州、平和)、/捞0/拿0(连城、湖南汝城、江西赣县、安远)、/拿给0(四川成都)、/拿狭0(湖南湘乡)、/乞0(连城、福建福州、闽南、广东潮州、汕头、雷州、广西南宁平话)、/乞护0(福建平和)、/让得0 (湖北英山、罗田)、/讨0(安义、江苏高淳、江西信丰、上犹)、/提0(安徽休宁)、/听0(湖南韶山)、/锡0(连城)、/要0(海南屯昌)、/约0(浙江金华)、/招0/找0(山东寿光、荣成)等。

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当代方言的一些特点:(1)很多方言点不用/被0作被动标记;(2)方言被动标记的词汇来源主要有三类)))/使令0、/给予0和/遭受0义动词。

汉语方言中被动标记词的来源与普通话中的标记词来源有相同之处,表示/遭受、给予、使令0等意义的动词容易成为被动标记,如长沙方言的/把0可以表示被动:把老张害苦了(被老张害苦了);也可以表示给予,还可以表示处置和使役,/把0在汉语方言里使用得非常广泛。

这些特征与汉语普通话口语中的被动标记很接近,对同一事件,不仅不同民族和地区的人们认知视点不一样,同一民族和地区的不同历史时期的认知视点也可能不一样,结果就造成了被动标记使用的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