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进展

合集下载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进展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进展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进展摘要:骨伤科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而深静脉血栓形成则是骨伤科患者术后常见的一种,该症状若未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措施,不仅会影响患者的预后,还会对患者后期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是劳动力完全丧失。

由于骨伤患者的日益增多,临床上越来越重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以及护理,此次探究中对我院骨伤科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进行了综述,旨在为骨科手术后的相关护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骨科手术;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护理方法因跌倒、交通事故等导致的骨伤患者越来越多,这就导致了骨伤手术治疗人数增加,同时伴随着并发症发病人数增多,深静脉血栓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将对患者的预后恢复造成不利影响,较为严重的会引发患者发生肺栓塞,甚至是死亡[1]。

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为了使得患者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在对骨科患者手术后的护理中需要采取有效、科学的护理方法。

现阶段我国对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视程度较低,但随着医疗卫生体系的改革以及不断发展的医学技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以及护理被临床越来越重视,此次对骨伤患者手术治疗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做出综述,具体如下。

1.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机制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科手术后发病几率较高的并发症,该症状的发生机制如下:患者在经手术治疗后,静脉血流出现了异常,血流的流动速度减慢或者是流动速度不规律;其次是因为患者体质的原因;再者就是血管受到损伤,使静脉内膜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情况,导致内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启动[2]。

骨科手术治疗完毕后,通常需要长时间的卧床休养,而患者的机体则处于制动状态,由于骨伤的影响,大部分患者都伴随着关节功能受限的情况,这种情况会导致血液回流受到严重的影响,出现涡流从而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

一部分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因实施手术的要求,需要屈曲肢体或者是肢体保持在内收为,会对下肢静脉造成一定的压迫,从而导致静脉血管受到压迫出现变形,对患者血管内膜造成损伤,增加血栓形成几率。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进展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进展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进展摘要: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其中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发病率较高。

骨科术后DVT往往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一个高危因素,因此积极采取针对性方案进行护理干预,是预防骨科术后DVT、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本文就骨科术后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和围手术期预防护理方案做一综述,希望有所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骨科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性护理;进展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主要是指患者深静脉内部血液非正常凝结,具体表现为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本病发病部位大多集中于下肢,常见于各科手术患者。

骨科术后患者需要长期卧床,因而DVT也是骨科术后需要充分重视的一种并发症。

骨科术后DVT早期发病隐匿,难以及时诊明,部分病例或形成肺栓塞,出现明显症状时已经延误治疗时机[1]。

所以,术后针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实施有效的预防干预策略,是确保骨科手术患者顺利康复、预后改善的关键环节[2]。

本文结合骨科临床实践经验,总结了骨科术后DVT的危险因素,探讨了骨科术后DVT的预防策略,并就骨科术后DVT护理进展做了如下综述,旨在为骨科手术围手术期护理提供必要参考,以降低DVT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提高临床护理水平和患者满意度。

1骨科术后DVT危险因素分析对于骨科手术患者而言,术后发生DVT的相关因素较多,但主要包括如下三种:(1)静脉血流缓慢;(2)静脉壁损伤;(3)血液高凝状态。

这三点危险因素也被称之为Virchow三联征[3]。

符合上述三点中的任意一点都可能会诱发DVT,存在危险因素越多,则出现DVT的风险就越高。

诱发骨科术后DVT的危险因素如下:1.1高龄在DVT形成的各类危险因素中,高龄通常被视为独立危险因素。

临床研究表明,高龄人群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远高于普通人群,尤其是年龄超过60岁的患者,已经被临床纳入下肢DVT的危险人群中[4]。

分析原因认为,高龄人群机体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相对较差,导致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静脉瘀滞几率升高,因此引起下肢DVT。

预防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进展

预防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进展

预防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进展摘要】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作为骨科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患者深静脉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流动力学异学及持续性静脉血液循环障碍,损伤静脉内壁,导致静脉栓塞。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有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高凝状态,以单侧下肢出现肿胀、疼痛及静脉曲张作为主要临床表现。

对于预防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可采取以下护理措施:骨科术后一般性护理、准确评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密切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药物预防及治疗。

【关键词】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骨科术作为侵袭性治疗,对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创伤性,影响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出现各种并发症[1]。

深静脉血栓形成作为骨科术后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临床疗效、恢复状态及预后均会造成影响,治疗干预不及时、不合理及不科学时,可导致深静脉血栓转变为慢性症状,持续性影响骨科术后患者的预后[2]。

由于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渐进性,可在早期给予护理治疗干预,及时阻止病情发展,改善患者的病情。

随着骨科术的广泛开展,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逐年递增,在临床治疗上需高度重视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对此,本综述旨在从提高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水平进行分析。

1.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概念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作为骨科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患者深静脉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流动力学异学及持续性静脉血液循环障碍,损伤静脉内壁,导致静脉栓塞[3]。

根据深静脉血栓形成机理可将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分为三种类型:红血栓或凝固血栓、白血栓及混合血栓。

其中红血栓或凝固血栓由组成均匀血小板和白细胞凝聚在红细胞和纤维素的聚合物内;白血栓包括血小板和白细胞;混合血栓包括红血栓和白血栓[4]。

2.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高凝状态密切相关;由于骨科手术过程中常采取全麻静脉麻醉,影响血流动力学,降低下肢肌肉平滑肌收缩能力,合并术后疼痛、感染及疾病原因,长时间卧床休息,均导致肢体深静脉血流缓慢,逐渐加重血栓前状态。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进展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进展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进展静脉血栓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embolism,PE)。

深静脉血栓(DVT)是由于静脉血液成分不正常地在血管内聚集、凝固,阻塞管腔进而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可发展为肺动脉栓塞、甚至猝死[1]。

大多数DVT形成特别是微血栓形成在临床上无明显症状,难被及时发现并加以防治。

因此,对高危患者危险因素正确评估并提供积极的预防性治疗,能有效减少DVT形成造成的危害。

本文就有关DVT形成的原因、预防和护理进行综述。

1 发病率DVT是多因素参与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住院患者中大部分人至少具有一项以上的DVT高危因素,而这些高危险因素相互作用能进一步增加DVT发生几率。

除血液系统自身病变所导致的风险外,高血压、肥胖、糖尿病及既往血栓性疾病都是DVT形成的重要因素[2]。

对手术患者来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与手术持续时间呈正比,1~2h的发生率为10%~20%,2~3h的发生率约为40%[3]。

2 病因Virchow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即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4]。

在这三种因素中,任何单个因素都不足以致病,而必须是多因素组合才导致血栓形成,如创伤、应激、制动、老年患者等,均可使下肢静脉血循环处于相对滞缓状态;静脉介入技术的运用,使DVT的发生率可达30%;肿瘤细胞本身还可以表达与分泌一些与纤溶抑制有关联的蛋白,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栓易于形成[5]。

3 病理生理静脉淤血是血栓形成的基础。

正常情况下静脉内皮具有抗血栓形成功能,但静脉损伤后,内皮功能紊乱可转化为血栓前状态;血流异常主要是凝血酶的激活,并通过内源性和组织因子途径激活一系列酶原的凝血过程,而抗凝血酶与血栓调节蛋白-蛋白C系统先后被抑制,致使凝血和纤溶失衡或者被激活的凝血状态超过了抗凝血功能,导致血栓前状态,从而引发血栓形成[6]。

骨科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

骨科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

长期卧床
长期卧床可能导致静脉内 皮损伤,增加血栓形成的 风险。
血液高凝状态
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因素可能导致血液高凝 状态,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疾病和药物
某些疾病和药物可能导致血液高 凝状态,如恶性肿瘤、炎症性疾 病和激素类药物。
02
骨科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 理措施
机械性预防护理
弹力袜
通过施加外部压力,促进下肢静脉血 液回流,减轻下肢肿胀和疼痛。
骨科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 护理措施
汇报人: 2024-01-04
目录
•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 因
• 骨科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 理措施
• 健康宣教与心理护理 • 术后护理与观察 • 总结与展望
01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 因
血流缓慢
01
02
03
长时间卧床休息
术后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 休息,导致下肢肌肉松弛 ,血流速度减慢。
制动
骨科手术后,为了减轻疼 痛和防止骨折移位,患者 需要制动,这也会减慢下 肢血流速度。
手术操作
手术过程中,麻醉和药物 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循环系 统,导致血流缓慢。
静脉内皮损伤
手术创伤
手术过程中,手术器械和 操作可能会损伤静脉内皮 ,导致血栓形成。
静脉注射
术后为了治疗和镇痛,患 者可能需要接受静脉注射 ,这可能会对静脉内皮造 成损伤。
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能够减轻患者在医疗费用方面的负担,降低 治疗成本。
分析现有护理措施的不足与局限
缺乏个性化护理方案
01
现有的护理措施往往缺乏个性化,无法满足不同患者的特殊需
求,影响护理效果。
护理人员培训不足

骨科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

骨科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

者避免患侧输液 。推广普及使用静脉留置套管针 。 3 . 2 . 3 尽量避免静脉注射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 , 输注对 血 管有较强刺激 的药 物时应 稀释并 缓慢输 注 , 必要时 重新建 立 静脉通道 。 3 . 2 . 4 多饮水 : 饮水量 2 0 0 0— 3 0 0 0 m l / d , 防止血液浓缩 , 使 之水化 , 降低血液粘稠 度¨ 。
[ 收稿 日 期: 2 0 1 3— 0 8 — 1 2 编校 : 费越/ 郑英善 ]
骨科 住 院 患者 深 静脉 血 栓 的预 防及 护 理进 展
龙巧仙 ( 广西壮族 自治区贵港 市中西 医结合骨科医院 , 广西 贵港 5 3 7 0 0 0 )
[ 关键词 ] 骨科住 院患者 ; 深静脉血栓 ; 预防; 护理

8 8 0・
吉林医学 2 0 1 4 年2 月第 3 5 卷第 4 期
个小步的步骤逐步 的完成。综上所 述 , 家庭康 复护理 可 以有 效的提高老年髋部 骨折术后 功能恢 复效果 , 值得 临床推 广应
用。
护理 [ J ] .山东 医药 , 2 0 1 1 , 5 1 ( 1 8 ) : 1 4 . [ 3 ] 郭 向丽 , 张海青 , 刘彩霞 .老年髋部骨折 患者术 后持续
1 . 3 年龄与体重 : 随着 年龄的增加 , 发病 率明显增高 。8 0岁 较3 O岁 的发病率可增加 3 O倍【 l 】 。老年骨科患者往往 同时合 并多种 慢性疾病 , 如 高血 压 、 糖 尿病 、 动脉粥样 硬化等 可诱 发
度, 改善微 循环 且痛 苦小 , 是 预 防深静 脉血栓 简单 有效 的方
血栓。
1 . 2 长期 卧床及肢体制 动 : 骨 折后 长期 卧床 、 固定 姿势状 态

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背景在骨折病人术后恢复期间,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

这种并发症可能会导致肺栓塞等严重的健康风险,因此在对受伤病人进行术后护理时,其发生率需要得到严格的控制和注意。

下面将介绍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预防措施活动和锻炼在骨折病人第一天开始,应该经常进行肢体的活动和锻炼,以避免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在早期,这些运动可以是较轻微的活动,如行走和肌肉收缩。

随着病人康复的进展,逐渐增加活动和锻炼的强度和时间。

轮椅或者穿着弹性袜子病人需要在治疗过程中穿着弹性袜子,以避免静脉血栓的形成。

穿着医用弹性袜可以有效地降低下肢静脉回流的压力,并且可以帮助加速血液循环。

如果病人不能行走,轮椅也是一个良好的选择。

药物预防药物预防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来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一般而言,抗凝药物被广泛使用,如肝素等。

肝素具有减少血栓形成及防止其延伸的作用。

识别和常规疗法识别在骨折病人中,静脉血栓症状包括下肢水肿、疼痛和发红。

此外,部分病人可能会出现呼吸急促、咳嗽、心动过速等症状,这些可能表明出现了肺栓塞的现象。

常规疗法如果发生了下肢静脉血栓,一般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机械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抗凝药物,以帮助治疗和预防血栓形成。

机械治疗主要是使用低压弹力袜、压力裹绷带等,以增加下肢外周静脉回流。

护理安排为了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需要进行以下方面的护理:1.监测病人的下肢水肿,必要时给予外周静脉压力测量技术进行监测;2.每日检查病人的疼痛、肿胀和温度等症状,及时记录,并咨询医生修改治疗方案;3.提醒和鼓励病人进行翻身、劳逸结合的锻炼,坚持穿着弹性袜或换药等必要的措施;4.按照医嘱进行药物治疗;5.教育和指导病人进行深静脉血栓的预防,特别是病人的家属。

结论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对病人的康复和治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如果发现症状,需要及时采取措施,以减轻病人的痛苦和促进康复。

下肢骨折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研究进展

下肢骨折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研究进展

下肢骨折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研究进展摘要深静脉血栓是下肢骨折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如何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焦点。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总结了近年来关于下肢骨折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研究进展,主要包括预防措施、护理干预和护理效果评价等方面。

希望通过本文的综述,能够为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护理研究一、引言下肢骨折患者多为青壮年人群,受伤后由于长期卧床、受伤部位局部肿胀疼痛等因素导致血液淤滞、血流减慢,从而增加了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

深静脉血栓是下肢骨折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果未得到及时的预防和治疗,可能导致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疗下肢骨折患者的深静脉血栓,一直是临床护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深静脉血栓的危害深静脉血栓(DVT)是指在静脉内形成血栓,主要发生在下肢深静脉,是一种严重的循环系统疾病。

下肢骨折患者长期卧床,肢体无法正常活动,血液循环减慢,血液在静脉内滞留时间增加,易导致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学者研究显示,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会增加患者肺栓塞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预防深静脉血栓在下肢骨折患者的出现显得尤为重要。

三、预防措施下肢骨折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措施主要包括药物预防和非药物预防两大方面。

药物预防主要是应用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来减少血液的凝结,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

而非药物预防主要是通过物理性护理措施,如按摩、被动活动、外固定支具以及弹力袜等,来提高患者下肢的静脉血流速度,减少淤血和血栓的发生。

四、护理干预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减少下肢骨折患者的深静脉血栓,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还可以通过以下干预措施来降低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

1. 早期康复训练骨折患者在手术及初始固定后,应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和肢体活动,避免长期卧床不动。

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进展

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进展

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进展发表时间:2016-12-22T14:28:44.21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13期作者:黄怀平[导读] 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 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广西龙胜县人民医院 541799)【摘要】针对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危害,从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临床表现、物理和药物两类预防措施、健康宣教、观察护理、功能锻炼等方面进行介绍。

【关键词】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 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是骨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轻者可致残、丧失劳动力,重者可并发肺栓塞(PTE)导致死亡[1]。

目前,国内对DVT的认识及重视程度远低于国外,研究发现,未采用任何静脉血栓预防措施的骨折后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可高达到58%,其中骨盆骨折和胫骨骨折和股骨骨折的发病率分别为 61%、77%和80%[2]。

为了借鉴已有经验,提高医护人员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机制的认识,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措施以减少骨科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现对近年来骨科术后DVT的预防和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 . 影响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文献报道,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主要有3 大类,包括血液的高凝状态、静脉血流的淤滞和血管内膜损伤[3]。

任何可以导致静脉血液淤滞、静脉内皮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的因素,都可以使 DVT 的发生危险性增高。

1.1 血管内膜损伤对于骨科患者,有很多因素可导致血管内膜的损伤: ①创伤:骨科患者多数因车祸、重物砸伤或坠落等引起,这些高能量损伤将直接导致血管的挫伤、撕裂甚至离断。

②手术:手术本身也是一种创伤,手术中由于骨折复位,软组织的牵拉,以及伤口过长时间的暴露均有可能损伤血管。

人工关节置换术中长时间的被动体位,术中止血带的使用,下肢过度旋转和牵引以及骨水泥聚合产热的损伤都使邻近血管受到间接损伤的概率增加[4]。

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

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

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血管内不正常地凝结,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1],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据SRathbun等统计[2],美国每年新增DVT患者超过60万人,其中由DVT所致的死亡患者总数接近10万人,在我国DVT的患病率及确诊率近年来呈逐年递增的趋势[3],可见DVT引起的危害范围广而严重,因此有效的预防及护理是防止术后发生DVT的关键。

现将有关下肢DVT的预防及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 DVT的发病机制DVT的机制, 理论主体仍然是1856年Virchow提出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高凝状态[4]。

1.1静脉壁损伤髋部周围膝关节处血管丰富且手术复杂,术中极易损伤血管内膜从而导致血栓形成。

此外,还存在血管间接损伤的可能,如骨水泥的热损伤,感染性损伤,静脉输液造成的化学性损伤及静脉穿刺造成的机械性损伤[5]。

1.2静脉血流滞缓血流滞缓是导致DVT的主要原因骨科大手术患者术前即因病明显减少下肢活动甚至卧床,加之此类患者多属高龄,心肺及静脉瓣功能减退使下肢血流处于相对滞缓状态,患者在术中还会因制动麻醉止血带的使用进一步加重血流淤滞[6]。

再加上术后长时间的卧床,从而导致DVT。

1.3血液的高凝状态创伤或手术后激活病人自身凝血机制,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手术后患者由于禁食、禁水,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血液浓缩。

好发的因素有年龄>60岁, 有静脉血栓史、恶性肿瘤、肥胖、下肢静脉曲张、糖尿病、慢性静脉炎、心血管疾病及血粘稠度的改变[7]。

2 DVT的预防2.1基础预防2.1.1加强评估,做好个体化健康指导对患者及家属进行DVT常识的宣传,讲解病情、本病特点、手术方法以及常见并发症和预后,详细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尤其对易发生DVT的高龄、女性、吸烟、糖尿病、肥胖、小腿水肿、下肢静脉曲张等病人,要更为详细讲解,以引起重视。

下肢骨折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研究进展

下肢骨折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研究进展

下肢骨折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下肢骨折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研究进展。

首先介绍了深静脉血栓形成机制和下肢骨折患者易发深静脉血栓的原因,接着探讨了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以及护理干预对预防效果的影响。

结合最新研究成果,总结了护理在预防深静脉血栓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促进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有效预防和管理。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下肢骨折患者、预防、护理措施、干预、效果、研究进展、重要性、未来方向、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深静脉血栓(DVT)是下肢骨折患者常见的、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下肢骨折患者因为长时间卧床、手术操作等原因,易发生血液淤滞,从而增加了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DVT的发生不仅延长了患者的康复时间,还可能引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

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工作对于下肢骨折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

随着护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工作也越来越重视。

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减少DVT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对于下肢骨折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总结下肢骨折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深入探讨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机制、下肢骨折患者易发DVT的原因,以及护理干预对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效果,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1.2 研究意义深静脉血栓是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预防深静脉血栓对于提高患者术后康复效果、减少并发症和降低医疗费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下肢骨折患者易发深静脉血栓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该群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护理干预作为重要的预防手段之一,通过对患者的有效监测和护理,可以提供及时的干预和管理,降低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

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异常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引起远端静脉高压、肢体肿胀、疼痛及浅静脉扩张等临床症状,多见于下肢,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严重时可致残。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外科及妇产科手术后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

若不及时处理,可导致病人患肢完全或部分功能丧失而致残,还可以发生致命性的肺栓塞(PE)。

一、分类1、周围型血栓部位在腘静脉以下,以血液倒灌为主,多由腓静脉血栓发展而来。

2、中央型血栓部位在髂-股静脉,以血液回流障碍为主。

3、混合型两者兼有。

二、病因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髋、膝部手术后高发DVT的原因。

1、静脉血流缓慢术中麻醉使全身肌肉放松、血管扩张,静脉血流缓慢;术中止血带的使用;术后伤口加压包扎、卧床、制动或膝下垫高,均可使下肢静脉血流减慢;部分翻修患者,由于存在感染,静脉血流进一步滞留;高血压、肥胖、下肢静脉曲张和充血性心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静脉血流相对缓慢;还有在解剖上,左髂静脉受右髂静脉骑跨,其远侧血液回流教右侧缓慢,这也是左下肢发生DVT比右下肢高的原因。

2、静脉壁损伤静脉壁损伤(特别是内膜损伤)有利于凝血激活酶的形成和血小板集聚,促使血栓形成。

既往静脉血栓史、手术史、术中血管的直接损伤均可破坏血管的内皮结构,促使血栓形成;术后使用刺激性药物引起的静脉内壁化学性炎症,会造成静脉内壁的受损,使血栓形成。

3、血液高凝状态创伤引起的应激反应,可导致血小板增加,形成高凝状态;关节臵换时使用骨水泥固定假体,骨水泥在溶解时产生热聚合反应,有损伤局部的血管内皮细胞,激活一系列与凝血过程有关的细胞组织因子,导致血液高凝状态。

在三大因素中,任何一个单一因素都不足以致病,必须有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才可能形成深静脉血栓。

在关节外科学中年龄超过40岁女性、肥胖、大隐静脉曲张、吸烟、高度紧张、糖尿病、冠心病、既往有DVT病史、长期卧床、不全瘫痪、脑梗死、恶性肿瘤、充血性心力衰竭、曾有心肌梗死、中心静脉臵管、血小板异常、大剂量服用雌激素等患者,被认为是DVT的高危人群。

骨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新进展

骨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新进展

骨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新进展摘要综述了骨科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新进展,主要包括DVT发生的机制、高危因素、基础预防、个性化物理措施及中西医药物及其结合疗法,达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目的,从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Prevention and nursing of postoperative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orthopedic patientsAbstract The prevention and nursing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orthopedic surgery patients were reviewed,including the mechanism of DVT,risk factors,basic prevention methods, personalized physical measures and integrated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therapy.To prevent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limbs, so as to promote the early recovery of patients and 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关键词深静脉血栓高危因素预防新进展KeywordsThrombosis High Risk Factors Prevention New Development早于19世纪,Virchow[1]提出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包括:静脉血流缓慢、血管内皮损伤、血液凝血状态异常。

而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rsis,DVT)是骨科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多发于下肢,由于手术后患者害怕疼痛,肢体不敢早期活动,深静脉内血液流动缓慢并出现异常凝聚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而引发血栓形成[2]。

下肢骨折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研究进展

下肢骨折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研究进展

下肢骨折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研究进展【摘要】深静脉血栓(DVT)是下肢骨折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康复。

本文通过分析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总结了预防DVT的护理措施及目前护理研究的现状和进展。

研究发现,积极床旁护理、促进患者康复运动等均有助于降低DVT的发生率。

对于下肢骨折患者,定期使用抗凝药物和外科干预也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护理研究的不断进展为完善DVT预防方案提供了宝贵经验,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关注患者的个体差异性,并加强护理效果的评价。

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探讨DVT的发病机制,提高预防和治疗水平,以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

对于下肢骨折患者来说,预防DVT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护理研究的意义也愈发凸显。

【关键词】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研究进展1. 引言1.1 疾病背景下肢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常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下肢骨折患者术后长时间卧床休息,导致血液循环减慢,血流淤积,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如果未得到有效预防和及时治疗,会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和并发症发生率。

下肢骨折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深静脉血栓是在静脉内形成的血凝块,主要发生在下肢深静脉,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发红等症状。

深静脉血栓不仅会造成患者身体不适,还可能引起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下肢骨折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工作迫在眉睫,需要找到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来降低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1.2 研究意义下肢骨折是临床常见的外伤,患者通常需要接受手术治疗或长时间卧床休息。

由于长时间的卧床或局部损伤,患者易发生深静脉血栓,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肺栓塞等并发症。

预防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至关重要。

深静脉血栓一旦发生,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还可能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针对下肢骨折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骨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进展论文

骨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进展论文

骨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进展【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622-01静脉血栓形成是指静脉内血液发生不正常的凝结,好发于下肢静脉。

当血栓形成后,血栓远侧静脉回流受阻,使小静脉毛细静脉淤血缺氧、渗透性增加,压力增高。

表现为低热、小腿肿胀、肌肉疼痛或压痛,下肢水肿和浅静脉曲张,甚至导致肢体静脉型坏疽的严重后果。

1 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1.1 静脉血流滞缓1.2 血管内膜损伤1.3 血液高凝状态。

1.4手术造成机体的应激状态 [1]2 预防和护理2.1 心理指导护士深入病房,多安慰患者,鼓励其说出对疾病的感受,解除患者疑虑,介绍科室的医疗护理技术水平和既往成功病例以便取得病人的信任。

患者缺乏正确及积极的功能锻炼,都会加重静脉血栓形成。

[2]2.2 饮食指导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多维生素、粗纤维低脂低盐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可加蜂蜜、麻油等,以减少因用力排便、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告知患者戒烟,减少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收缩、血管壁的损伤。

2.3 定时观察患肢每天定时查房,注意观察患肢皮肤颜色、皮温、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对比健侧肢体,看有无明显差异。

[3]2.4 功能锻炼2.4.1术前锻炼:患者骨折后,住院期间多行下肢牵引或外支具固定,由于患肢固定并且患者因疼痛担心加重骨折,多不配合床上预防性肌肉收缩锻炼和远端关节锻炼,应向病人及其家属做好宣教工作,使其配合锻炼。

2.4.2不手术治疗病人的锻炼:保守治疗过程中,在保证患者身体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鼓励患者每天坚持锻炼3-4次,每次坚持15-30分钟,并逐渐延长活动时间及强度。

2.5 术后预防和护理2.5.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密切观察术区渗血情况,患肢皮肤颜色、温度、感觉运动情况以及患肢肿胀及疼痛情况。

[4]2.5.2 术后功能锻炼术后返回病房6小时后护士可2-4小时改变一次病人的体位,使之重力有所倾斜,以改善受压侧肢体血液循环,可减轻下肢静脉压力。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进展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进展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进展骨科手术创伤较大,且极易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出现,其不仅直接影响到手术的效果,而且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一直是临床工作者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正因如此,本文从深静脉血栓的病因、影响因素、预防方法、治疗方法、观察护理、功能锻炼等各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且着重的研究预防这一防治深静脉血栓中最为重要的方式,以期为相关医学研究和医学工作者的临床实践提供借鉴和思路。

标签:骨科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护理作为一种骨科极为常见的静脉性疾病,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不僅病情严重,而且发展极为迅猛,若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治,则患者深静脉中的血栓形成将会加重,甚至引起肢体坏死。

在近年来的临床实践中,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明显提高。

尤其以骨科最为明显,其主要原因在于骨科收治的大多为下肢创伤、外伤性截瘫患者和接受人工髋关节手术和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不可避免的存在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临床骨科手术后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的几率为15%,这不仅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正常发展,而且对于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危害。

正因如此,医学研究人员和临床工作者必须加快研究的脚步,寻找各种科学、有效地措施来防治深静脉血栓,最大程度的保护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1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目前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普遍认为深静脉血栓是由于患者在外伤后由于失血过多而导致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为激发条件,人的正常机理也会由于外伤而使得一些凝血因子被激活,附着于出现损伤的血管处,导致患者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人体内抗凝因子和内生纤维蛋白原的减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这一过程。

以上几种因素彼此相互作用,最终成为了深静脉血栓产生的基本机理[1]。

2骨科手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原则相比于其他科室的患者,由于骨科手术患者的病情多较为严重,因此其创伤和失血较多,故而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科室,因此,临床医护人员应当针对不同的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评估相应的危险因素,最大程度上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

下肢骨折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研究进展

下肢骨折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研究进展

下肢骨折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研究进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在住院患者中常见并且严重的并发症,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包括肺栓塞等,在下肢骨折患者中尤为常见。

由于患者长时间卧床休息、肢体受限等原因,使得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高。

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预防深静脉血栓在下肢骨折患者中的发生至关重要。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护理理念的不断完善,针对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工作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早期的深静脉血栓预防主要依靠药物治疗,然而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和安全性问题引起了人们的一定关注,因此护理措施的重要性变得愈加突出。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案、加强患者的宣教和自我护理能力培养,对于降低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下肢骨折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研究进展,并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支持。

1.2 研究意义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特别是对于下肢骨折患者来说,更是存在一定的风险。

预防深静脉血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一旦形成DVT,患者可能会面临肺栓塞等严重后果。

对下肢骨折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在护理实施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以防止DVT的发生。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提出了针对下肢骨折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指导。

进一步强调了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的重要性,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通过本研究的探讨,有望减少下肢骨折患者面临DVT风险的可能,提高其生存质量和治疗效果。

2. 正文2.1 深静脉血栓的危害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常见但危险的并发症,特别是对于下肢骨折患者来说。

DVT的形成会导致血栓在深静脉内堵塞,从而影响血液循环和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身体各部位的能力。

骨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现状

骨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现状

骨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现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血管内不正常地凝结,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好发部位为下肢。

DVT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血流缓慢、静脉壁破损及血液高凝状态,骨科患者术后DVT发生率较高,是由于患者长期卧床,肢体活动受限,使血液处于相对滞缓状态,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如果一旦发生,可导致下肢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而致残,并可发生致命的肺栓塞。

通过针对DVT 发生的危险因素,在患者所处病程的不同阶段:术前、术中、术后及出院后,从心理、饮食、体位、肢体功能锻炼、辅助器械及药物的使用等等多个方面,给予必要的积极地护理干预,完全可以有效地预防和降低DVT的发生,从而达到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早日康复的目的。

标签: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护理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1]。

DVT在骨科术后患者的发病率约为40~70%[2],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尤其多见于下肢,并可发生在下肢深静脉的任何部位。

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lolism,PE)是DVT所引发的严重并发症,也是临床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对骨科手术患者施以有效的预防与护理措施,降低DVT发生的风险,是近年来研究和探讨的热点。

1相关因素1.1主要原因早在19世纪Virchow率先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静脉壁损伤、静脉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

近年来,大量临床与实验观察显示:上述三种因素中,任何一个单一因素往往都不足以致病,必须是各种因素的组合,尤其是血流缓慢和高凝状态,才可能引起血栓形成[3]。

1.1.1静脉血流滞缓血液流速缓慢或产生涡流时,血小板会沉积粘附在血管内膜上,当激活的凝血酶和其他凝血因子在局部达到了凝血所必需的浓度时,便导致血栓的形成。

骨科手术患者导致血流缓的因素包括[4]:①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②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使血流缓慢;③手术时间长,止血带应用,术中头高脚低体位,影响下肢血液回流速度;④术后下肢特定体位,早期肢体制动,同时伤口疼痛使下肢活动受限,患者长期卧床使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肌泵作用减弱,导致血流缓慢,静脉瘀滞。

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护理进展

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护理进展

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护理进展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特别是在手术后的病人中。

它的发生率很高,给患者的康复过程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针对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十分重要。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护理理念的更新,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护理也在不断取得进展。

本文将从预防、监测和治疗三个方面介绍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护理的进展。

预防预防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在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护理中,首要的任务就是预防DVT的发生。

过去,护理人员通过体位转换、被动活动和外周双下肢按摩等方法来预防DVT。

但这些方法仅仅是被动的干预措施,效果并不明显。

现在,随着理念的更新,护理人员更加重视主动的预防措施。

在手术后立即进行早期康复和运动,尽快恢复肢体功能,减少长时间卧床带来的DVT风险。

术后病人还需要戴弹力袜,这可以有效地减轻下肢静脉回流障碍,降低DVT的发生率。

注射抗凝药物也是非常重要的预防手段,可以有效地抑制血液凝块的形成。

监测监测是预防DVT的重要环节。

现在,医学技术的进步使得监测工作更加精准和便捷。

传统的监测方法主要是采用B超检查,但这种方法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操作,且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适感。

而现在,新型的DVT预防装置就可以大大减轻了患者的不适感。

这种装置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下肢血流速度和血管压力,一旦发现异常,就会及时报警。

还可以通过电子型的监测设备对患者进行24小时的监测,一旦发生DVT,就能够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措施。

这样,就能够及时发现DVT的发生,保护术后病人的生命安全。

治疗如果不幸发生了DVT,就需要及时的治疗。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主要通过抗凝药物来抑制血栓的形成和扩散。

但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新型的治疗方案也在不断涌现。

现在可以通过导管治疗的方式来进行溶栓术,这种方法可以直接将溶栓药物输送到血栓部位,可以更加快速和有效地溶解血栓。

还可以通过激光治疗、微波治疗等方式来治疗DVT,这些治疗方式可以显著减少患者的痛苦和恢复时间,并且效果也非常明显。

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护理进展

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护理进展

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护理进展术后病人发生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也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容易导致肺栓塞,甚至死亡。

对术后病人的深静脉血栓护理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因素、护理措施和预防策略等方面进行论述。

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手术创伤、长期卧床、低活动状态、药物使用、存在血液凝固异常、静脉通路等。

在护理中要注意对这些风险因素的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在床位上,需要保持病人的体位改变,避免长时间固定在一个位置,尤其是下肢要经常抬高,避免水肿和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要引导病人进行主动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栓的形成。

在特殊情况下,如手术后病人不能直立行走时,可进行主动肌肉收缩和下肢运动,帮助促进血液循环。

在药物使用方面,要遵循医嘱,根据需要使用抗凝药物,如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等。

使用抗凝药物的要注意监测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及时调整剂量,避免因抗凝效果不足或过度而导致血栓的形成。

进一步,要加强危险因素的评估和监测。

在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护理中,要注意对病人进行深静脉血栓风险的评估,识别高危人群,并制定相应的预防策略和护理计划。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可采用改良休息位、抗凝药物治疗、使用弹力袜等预防措施。

定期对病人进行深静脉血栓的监测,如血常规、超声检查等,及时发现并处理深静脉血栓的存在。

要加强病人的健康教育,提高其对深静脉血栓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对于高危人群,要告知其相关风险因素和预防措施,并指导其进行合理的日常锻炼和体位改变,避免长时间的固定和卧床。

对于已经发生深静脉血栓的病人,要向其详细介绍病情和治疗方案,并指导其正确使用抗凝药物和穿戴弹力袜,同时要密切监测病人的病情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对术后病人的深静脉血栓护理进展要注重风险评估、护理措施和预防策略的综合应用。

通过加强对危险因素的评估和监测,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护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术后病人的康复率和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