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灾难性报道中的“符号矩阵”——以《南方周末》之“汶川九歌”为例

合集下载

灾难新闻“英雄”原型研究——以《人民日报》汶川地震报道为例

灾难新闻“英雄”原型研究——以《人民日报》汶川地震报道为例

Disaster News "Heroes" Prototype: The "People's Daily" reported the earthquake as an exampleCandidate Huang huaSupervisor Tang xianCollege Literature & Journalism CollegeProgram JournalismSpecialization Media ManagementDegree Master DegreeUniversity Xiangtan UniversityDate April 20th , 2010湘潭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摘要瑞士心理分析学家荣格率先将“原型”一词引入文艺领域,他认为原型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传说、神话、童话等创作形式中世代相传,历久不衰。

加拿大原型批判学派专家弗莱把“原型”看作是文学作品里的因素,它或是一个人物、一个意象、一个叙事定势,或是一种可从范畴较大的同类描述中抽取出来的思想。

我国学者曾庆香认为集体无意识和原型沉淀在种族心灵的深处,被一代代地继承下来。

论主流媒体对灾区社会的建构——以汶川地震后《南方周末》的报道为例

论主流媒体对灾区社会的建构——以汶川地震后《南方周末》的报道为例
害超出一般普通事件的后果 , 具有非常大 的人员财 产和公共利益及 国家安全 的威胁和危害 , 处理措施
建构一词是对英文 “et i” t o c 的中文翻译。它 cn
初源于建筑领域 , 意指对房屋、 桥梁等实体的建造。 而现今 ,建构” “ 一词则广 泛运用于一种心理认知的
不当其后果不堪设想。据统计 ,.2大地震造成全 51
应急预案》 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定义是“ 中, 指突然发 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财产损失 、 生 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 会危害、 危及公共安全 的紧急 事件” [欧洲人权法 院对 “ 。] 3 公共紧急状态 ” 的定义
是: 一种特别的、 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 , 影响 全体公民, 并对整个社 会 的正 常生活构成威胁 。 这里所谓 的“ 公共紧急状态” 大致等 同于我国所称 , 的突发性公共危机状态 。而在我国, 突发性公共危
三 、 论概述 理
1 突发 性公共 危机 事件 . 在 20 年 1 06 月发布的《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
愿者的无私奉献等, 大量的新 闻信息从各种渠道源 源不断的涌现 出来 。全世界的媒体辟出重要版面或
时段等予 以报道。中央电视 台、 四川 日 、 报 四川电视 台、 华西都市报等 , 都几乎集 中了全部报道力量投入 到抗震救灾新闻报道中。地震现场 , 除了灾民、 接救 员, 最多的恐怕就是记者。
论 主流媒体对 灾区社会的建构
6 7
因此 , 建构既不是无中生有的虚构 , 亦不是阅读文本 的唯一定案 。 而是一种从文本 间找 到的系统。与建
构相对的是解构 , 解构着重在对各文本间的剖析 、 阅 读, 建构着重在系统的建立。
现为一场宰制与被宰制 的晚会。8 -

新闻学习之——只向真相低头(关于南方周末的汶川九歌)

新闻学习之——只向真相低头(关于南方周末的汶川九歌)

只向真相低头——关于南方周末“汶川九歌”引用地址:/b244699/d111377118.htm [复制│超文本复制] 返回《驿钊传媒学习小组》关闭窗口11018378王亚王东发表于:10-02-08 15:18 [只看该作者]□邓科2008年 5月 12 日,如果没有意外,将是南方周末很平常的一个星期一——头条准备推出策划良久的改革开放三十年系列报道,正在做最后的打磨;经济版的“油价解迷”也到杀青阶段:“学界重镇”王元化刚刚辞世,文化版正沉着地操作着这个不容回避的题目;而评论版将在下午4点半开会讨论本期方舟评论的选题……如常的节奏在 14 时 31 分——地震之后的 3分钟——被打破。

成都记者站的工作人员打来电话,他们刚刚跑下楼,抢在成都通信瘫痪之前,给广州总部传来了第一条地震信息。

南方周末的节奏和重点在此后数周甚至数月发生了改变。

同样变化的,是中国所有媒体的职业重心。

如此巨大的生命殒落,如此巨大的灾难现场。

对很多媒体来说,甚至二三十年间,没有遇到过这样量级的新闻事件,也没有经历过如此巨大的新闻投入、如此艰苦的职业历险、如此严峻的专业与伦理的挑战。

一场大考拉开。

在 5月 12 日的傍晚,我在猜想着灾区的种种情形,也在猜想着南方周末将交出怎样的答卷。

一切高尚的词汇都要放在活着的后边“编辑部已经总动员了,办公室,成都站,发行部,当然还有新闻部,都动起来了。

关键词:帐篷,海事卫星,急救药品,多名记者……”编辑林楚方 5月 13日在内部论坛发贴说。

这一天,主编向熹找到我:“你去成都做前方统筹。

”一般来说,南方周末基于对记者个人能力的信心,前方往往由记者独立行动、相机行事。

这次“指挥前移”,我知道,报社将有与这样的重大事件相匹配的行动和努力。

当时已安排 10 多位记者入川。

我订了 14 日最早一班飞往成都的飞机。

凌晨2 点半,登上内部论坛,还有 10 多位同事在线上。

论坛里,是一个个请战的帖子。

朱红军说:“下午在外面知道地震消息,还没当成大事。

突发自然灾害事件网络舆论的分期研究——以南方雪灾、汶川大地震为例

突发自然灾害事件网络舆论的分期研究——以南方雪灾、汶川大地震为例

能 构成 灾难 。世 界气 象组 织表 示 , 所
有 的 自 然 灾 害 有 9 %跟 天 气 、 和 气 0 水
兆 显 现 危 机 生 命 周 期 理 论 可 说 是 危
机 的症 候 学 研 究 或 过 程 学 研 究 。对 突
为 大 众 心 中 的 偶 像 和 英 雄 。 对 于 一
的 传 播 场 所 。 同 时 网 络 的双 刃 剑 效 应
很 短 暂 依 据 造 成 伤 害 的 时 间 进 行 分
类 .又 可 以把 突 发 自然 灾 害 事 件 分 为 持续 类灾害 和瞬发类灾 害。 3突 发 自然 灾 害 事 件 的分 期 .
源 主 要 是 网 络 , 者 即 传 者 , 个 人 受 每 都 是 信 息 源 。其 次 , 网络 舆 论 巾 , 在
舆论 领袖具有相 当大的影响力 , 这 种 影 响 力 在 某 些 方 面 甚 至 超 越 了 政
也 十 分 显 现 ,一 方 面 促 进 了信 息 的 交 换 . 方 面 带 来 更 多 的冗 余 信 息 。 研 另
究 突 发 事 件 的 网络 舆 论 形 成 规 律 , 显 得十分 紧迫而必要 。
这 些 没 有 科 学 依 据 的 、 分 夸 大 事 态 过
严 重 性 的 论 调 被 媒 体 不 经 仔 细 甄 别 发
布 出 去 .使 包 括 人 民 网 在 内 的 主流 媒 体 都 进 行 了 转 载 . 成 社 会 上 的 核 恐 造
慌心 理激增 。 核辐射危 害的报道 中, 在
的地 壳 运 动 所 导 致 , 旱 灾 害很 大 程 度 水
灾 害 事 件 既 是 自 然 界 中 突 然 发 生 的 异 常 现 象 , 必 须 与 人 相 关 , 造 成 或 又 会 可 能 造 成 严 重 的 社 会 危 害 ,需 要 采 取

灾难微纪录片的多模态话语意义建构探析——以《汶川地震十周年》为例

灾难微纪录片的多模态话语意义建构探析——以《汶川地震十周年》为例
关键词院微纪录片;灾难;多模态话语;意义构建
一、灾难微纪录片概述
渊一冤微纪录片界定 纪录片之父格里尔逊认为“ :纪录片就是对现实生活的创 造性处理。”而微纪录片伴随着新媒体的微量化的媒介环境应 运而生,国内学界目前对微纪录片的界定尚未有明确的定论, 国外对微纪录片已有定论“ :微型纪录片是在杂志型节目进一 步拓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①本文认为微纪录片是纪录片 在新媒介技术背景下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传播范式,通过微 元素纪录再现历史语义。其在具备纪录片的传统语义的同时 还具有时间“微”、题材“微”、视角“微”、载体“微”等其他特性。 渊二冤微纪录片的灾难纪录形式转变 灾难纪录片通过对灾难事故的现场纪录、灾难人群的 心理变化等进行视听语义创作。而作为纪录片遵循媒介市 场的一种纪录新范式,基于传统纪录片真实性与艺术性的 逻辑建构,微纪录片对灾害事故的处理发生转变,具有不 同于传统纪录片的微元素特征。依据陈阳在《PGC+UEM: 微纪录片的生产模式创新— — —以〈了不起的匠人〉为例》中根 据微纪录片的生产模式分类, 《汶川地震十周年》不同于 UGC 模式下的微纪录片,着重在社交网络平台上制作发布对日常 生活的纪录。该片由中国日报拍摄,在技术指标与制作标准 上符合 PGC 模式的专业媒体内容生产标准,从制作团队、发 布平台、内容影响等方面考量,该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整部 微纪录片共有 3 集,分别为《安康家园》《震后新生》《蓝天救援 队》。该片从每集约 4 分钟的时长中挑选出 3 个不同的视角, 对汶川地震 10 年后人们的心理状态进行记录。
因此,本文选取视觉模态与听觉模态两方面进行分 析,视觉模态板块包括文字与画面两个要素,听觉模态板 块主要对声音要素进行分析。
渊一冤文字符号 微纪录片时长通常控制在 3 至 10 分钟,最多 25 分 钟。文本作为影像意义的搭建基础,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 集中文本的价值意义达到输送扩大化。文字要素的分析, 主要通过收集该纪录片的字幕形成该纪录片的文本语料 库,使用中文词频统计工具“语料库在线”进行关键词的词 频统计,选出每集纪录片排名前 3 的关键词,如表 1。

重大灾害事件的媒体传播分析——以四川震灾为例

重大灾害事件的媒体传播分析——以四川震灾为例

重大灾害事件的媒体传播分析——以四川震灾为例【内容提要】重灾事件不仅是对人、社会和国家的考验,同时也是检验一个国家媒体素质的试金石。

在重大灾害面前,国家和媒体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本文结合以往相关报道及四川震灾后我国媒体的表现对此加以分析。

【关键词】灾害事件报道高透明度传媒人性化媒体系统约瑟夫普利策(J oes ph PuI i t ze r)说过,倘若一个国家是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嘹望者。

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并及时发出警报。

哳当灾难来临时,除了嘹望并发出警报外,大众传媒所应做的还远不止于此。

在重大灾害面前,国家和媒体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这是关乎民生民意的问题、关乎国家安定与社会和谐的问题,也是关乎国家形象的问题。

结合以往灾害事件的报道情况,结合四川震灾后国家和媒体的传播情况,分析如下:一、完善国家灾情、疫情审核部门和机构的职能,灾难发生后第一时闻赋予媒体迅速报道事实真相的权力2003年“非典”期间的报道,所谓的国家信息压制下的“媒体集体失语”几乎成为评价经典。

然而,中国社科院新闻所所长尹韵公先生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对于疫情的报道需要经过相关部门鉴定、审核授权后才能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23条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地如实通报和公布疫情,并可以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及时地如实通报和公布本行政区域的疫情。

”广东非典突发时没能及时报道,从疫情报道的法律程序看,卫生部门应当是责任的第一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失误,后面的环节势必跟着失误;第一个环节不启动,后面的环节也无法跟着启动。

嘶以非典期间的报道不及时并非简单的媒体失语,也不是国家的信息压制,而是某些制度和法规上的问题。

所以,国家首先应完善相关法规,完善对于灾情和疫情的审核公布机制。

在第一时间内确认灾情然后赋予相关部门迅速发布和报道灾情的权利。

自然灾害媒体报道的隐喻架构对比分析——基于2020年中国南方系列洪灾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相关报道

自然灾害媒体报道的隐喻架构对比分析——基于2020年中国南方系列洪灾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相关报道

Testing and Evaluatio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search)青年学者园地General Serial No.1112021No.21齐晓庆(1995-),女,山西太原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自然灾害媒体报道的隐喻架构对比分析———基于2020年中国南方系列洪灾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相关报道齐晓庆1(山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临汾041099)摘要:本文以China Daily (中国日报)对2020年中国南方系列洪灾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为语料,对报道中隐含的隐喻架构进行认知对比分析,探究自然灾害媒体报道的价值取向与舆情导向,帮助受众充分了解自然灾害报道的认知建构过程。

研究发现:(1)在自然灾害报道中,战争隐喻和比赛隐喻激活了顽强拼搏的架构;(2)相比战争隐喻架构,比赛隐喻架构能更好地鼓励公众战胜自然灾害;(3)高频次使用疾病隐喻激活了恐惧架构,激发受众负面情绪与非理性行为;低频次使用神秘生物体隐喻激活了理性客观架构;(4)隐喻构建意识形态,架构与价值观紧密相连。

正面理性的自然灾害报道可以激发受众的积极情绪,唤起集体主义价值观,并引导良好的公众舆情。

关键词:自然灾害报道;2020年中国南方的系列洪灾;2008年汶川大地震;隐喻架构1.引言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常变化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资源破坏的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020年汛期期间,中国南方多地发生严重洪涝灾害。

2008年汶川大地震是中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强,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因此,本文选取2020年系列洪灾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为例探究自然灾害媒体报道的价值取向与舆情导向。

目前,语言学界运用隐喻架构理论主要研究政治和经济语篇,但很少有学者运用隐喻架构理论研究自然灾害报道隐含的价值取向和舆情导向。

鉴于此,本研究以China Daily (中国日报)对2020年中国南方系列洪灾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为语料,运用Wmatrix4.0在线语料分析软件和MIPVU 隐喻识别机制对隐喻表述进行识别,运用概念隐喻架构理论,从受众视角分析自然灾害媒体报道的认知建构过程。

《南方周末》汶川地震报道之剖析

《南方周末》汶川地震报道之剖析

《南方周末》汶川地震报道之剖析作者:刘祥平来源:《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18期“5·12”汶川大地震一发生,便成了各大媒体报道的重点。

其中,《南方周末》的报道尤为精彩,将自己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坚持“正义、良知、爱心、理性”的宗旨,努力做一份以精神缘为纽带的严肃周报,与600万知识型读者一起记录时代进程。

作为发行量达130多万份的中国第一周报,《周方周末》被誉为中国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大、公信力最强、版数最多的综合类周报。

在汶川大地震报道中,其“彰显爱心、维护正义、坚守良知”的风格独步报林,用自身行动很好地诠释了在现代化进程中和如今的政治环境下,如何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值得报界同仁学习。

重现文人论政精神张季鸾在社评《本社同人的声明》中说:“中国报,有一点与各国不同。

就是各国的报是作为一种大的实业经营,而中国报原则上是文人论政机关,不是实业机关。

”①可见,在历史上我国报业与各国的不同首先就在于“文人论政”这一点上。

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每天该报首栏都有政论文章一篇,首开“文人论政”之风,之后“文人论政”开始兴盛,议题指向国家政党等宏大主题,充分发扬了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直到1948年12月储安平的《观察》被国民党查封为止。

再之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历次运动、历史事件,富有民族特色的“文人论政”这一传统已经断裂。

文人论政,由于现实的羁绊,已不可能回到历史上的辉煌水准。

但随着改革开放和政治民主的推进,一个喜人的局面是新闻时评的不断兴盛,民意表达获得了越来越大的公共空间。

《南方周末》便是在这样的政治语境下重现了文人论政精神。

2008年5月22日,《南方周末》推出“汶川九歌”特刊,用整整36个版报道汶川大地震。

其最具特色的是头版,这一天的头版不是什么新闻报道,而是一篇激情澎湃的社论《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

头版是一份报纸最重要、最显赫、最引人注目的版面,最能体现媒体的价值取向和新闻理念,也是最能体现《南方周末》办报特色的。

主流媒体重大灾难事件集体记忆话语策略研究——以《人民日报》关于汶川地震的报道为例

主流媒体重大灾难事件集体记忆话语策略研究——以《人民日报》关于汶川地震的报道为例

死伤人数、地震灾情、余震次数、相关救援情况以及
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盛行,主流媒体建构集
捐款物资等方面的内容。因为在这样的危机时刻, 体记忆的能力不断被自媒体消解和进行祛魅处理,
人们更关注现场的灾情、救援状况等,所以主流媒 话语权面临重新解构与重组分配的危机,集体记忆
体及时给出相关数据信息。
的建构日益去中心化。因此,主流媒体更应该从受
2.“ 猪 坚 强 ” —— 承 载 伤 痛 记 忆 的 符 号。 关
三、《人民日报》关于汶川地震报道的话语策
于汶川地震,最令大家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个“明 略变迁
星”——“猪坚强”。成都一户村民养的猪,汶川大地
在《人民日报》电子版上搜索“汶川地震”,共
震后被埋在废墟下36天,但坚强地活了下来,于是被取 有187条相关报道(见图2)。其中,2018年共有7篇,
认为“往事”并非客观事实,而是等那件事过了之 等现实问题(见表1)。报道过程中,媒体报道时刻 后,在社会中不断地更新重组后建构的[2]。所以记 保持与主流意识形态一致,更多地呈现官方救援行
忆不仅代表过去的事件,还包含现在的观念和对未 动的内容,帮助受灾群众以及全国人民共同了解国
来的期许。
家的意志走向,有助于稳定民心,有助于救灾工作
Ꭰ ÿᎠ ÿᎠ Ꭰ
向前的勇气和民族国家认同感,因而固化了人们关
图 3 汶川地震十年间《人民日报》报道关键词分布图
于汶川地震的集体记忆框架。 四、结语
(二)对2008年汶川地震的报道
2008—2018年,《人民日报》关于汶川地震的
2008年关于汶川地震的132篇报道涉及的关键 报道从维护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认同
(三)对《人民日报》话语策略建构集体记忆 众的角度出发,考虑受众的需要,而不是一味地进

汶川地震一周年祭编辑报道的异同

汶川地震一周年祭编辑报道的异同

汶川地震一周年祭编辑报道的异同——基于《南方周末》和《扬子晚报》的比较转眼之间,5·12大地震离我们已整整一周年,按中华习俗,要在头周年的时候举行庄严肃穆的祭奠,以祈逝者安息,生者奋进。

各大媒体围绕这个题材做了充分准备,无论是网上发起的献花凭吊,还是报纸上的征图征文,大家都想发挥各自优势,在这场新闻大战中脱颖而出。

我选取《南方周末》和《扬子晚报》在五月第一个星期的报道,简要评析在这个新闻事件策划中两家媒体之间的异同。

一、整体印象《扬子晚报》5月5、6、7日在A叠中开辟重生之路专版,选取汶川地震幸存者平凡生活中的真实故事,以人性关怀的视角展现出地震之后幸存者对逝者的悲伤怀念、对生活的坚强信念和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温馨悼念。

文章质朴、故事感人,让人在分享故事中接受洗礼,感悟生命。

《南方周末》用毛笔大字“活着”作为头版的标题,苍劲、黑白、干瘪的字体意蕴深长,这无疑是编者独具匠心的设计,彰显的是生命的伟大、逝世的悲怆和生存的艰难。

以震后重建调查报告为副标题,以生存着、变革着、思考着、憧憬着为四个分标题,用16个版面系列报道,记录下震后灾区的真人真事。

二、新闻事件的选取分析《扬子晚报》5月7日报道《女友“5·12”生日变忌日他去广西给“爸爸妈妈”当儿子》,讲述的是汶川地震中生死相别的一对情侣的感人故事。

男友在女友遇难后主动到广西照顾女方的父母。

故事中男主人公李贵在地震中失去爱侣,失去了宝贵的爱情结晶,在巨大悲痛面前他想到的不是自身,而是女友年迈父母在痛失生命中最重要女儿时的伤心欲绝。

女友家在广西,当时不顾家庭的反对只身来到都江堰与男友会面,不幸天将横祸,地震让爱侣天地相别,让白发人送黑发人。

故事从他们相识、相爱说起,以李贵赴广西做“爸爸妈妈”的儿子到被评为“2008广西十大孝星”为主体,通过孝行写爱情,这无不彰显了地震无情、人间有爱的宏大主题。

记者手记这样写到“尽孝是一个情感的出口,对李贵来说,他找到了新的生活意义。

灾难性事件与图片报道——以汶川地震报道为例

灾难性事件与图片报道——以汶川地震报道为例
应 最 迅 速 、 直播 时 间 最 快 、细 节 最 清 晰 的 国内 灾 难 报 道 。①

语 言 ,所 以 , 图像 是 大 众 文 化 的 最 佳 传 播 语 言 ,并 已经 成 为 新 闻传 播 的 最 佳 信
息 资 源 。 它 可 以 超 越 时 空 ,跨 越 地 界 ,
【 关键 词 】 闻 图片 突 发 事 件 报 道 新 人 文 关怀
者。 随 着 人 们 的 生 活 节 奏 不 断 加 快 .冗
形 象 直 观 的特 征 , 以及 强 大 的 叙 述 、 表
达功能备受媒体 和受众 的青睐 ,在 灾难
醒 目地 传 递 出该 报 的 采 编 策 划 能 力 、 议 程 设 置 倾 向 、媒 介 伦 理 把 握 及 审 美 趣 味 和 人 文关 怀 的深 度 。 对 汶 川 地 震 的报 道 改 写 了 中 国 新 闻 1
是 周 围 的事 情 . 是更 具 多 元化 倾 向 而 且 但 文本 的功 能 也 更 加 多 样 。
微 博 可 以 实现 各 种 文 本 功 能 的 融 合 ,
移 动 性 和 便 捷 性 使 得 信 息 自 由流 通 。 大 扩
信息的覆盖面 , 能够 随 时 随地 接受 和 传 播
力与 其 带 有 “ 媒 体 ” 融 的特 性 分 不 开 . 微博 不仅 文 本 表 达 的 融 合 成 为 可 能 而 且 促 成
其 它 媒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合 作 与 联 系 。
闻 的作 用 , 过 其 内容 真 实 性 有 待 加 强 。 不
联 网 社 交 服 务 。 博 可 以 说 是 各 种 媒介 功 微
了新 闻 价 值 的 所 有 要 素 :突 发 性 、 显 著 性 、异 常 性 、 重 要 性 、 接 近 性 、人 情 味

《南方周末》深度灾难报道评析-3页word资料

《南方周末》深度灾难报道评析-3页word资料

《南方周末》深度灾难报道评析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损失惨重,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灾难。

此次地震报道,其信息发布之快,内容之全面,是历史上少见的。

在众多媒体中,《南方周末》仍沿袭“深度”的报道特质,并在强大的关怀情绪下给受众以理性的思考,这是十分难得的。

现对《南方周末》5月15日号外和22日两期的整合报道进行评析。

感性关怀与感性诉求1.感性关怀5月15日和5月22日《南方周末》策划了两期整合报道。

15日号外的大标题是《逼近震中》,6篇独立的深度报道从不同角度展现灾民近况和救援情况。

22日报道的大标题为《大地震现场报告――汶川九歌》,从9个方面展现灾情的进展情况。

媒体不仅仅要关注灾难的死伤人数,更要关注一个个具体生命。

5月22日报道中的《悲剧之容》中有4个醒目的标题《你可以听见我的呼唤》、《你可以看到我的牵挂》、《你要相信我的坚持》、《你要铭刻我的人生》,这4部分内容分别用不同的图片展现了失去亲人的极度悲伤、等待被救援的孩子的渴望、前线武警战士的坚持和为灾区祈祷的人们的真诚。

这些图片极大地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以往的灾难性报道总是将领导的慰问活动作为重点。

而15日号外中的16幅图片和22日所引用的63张图片当中,只有一张是有关温总理在灾区的图片。

在这张图片中,温总理关爱地拉着一个受伤孩子的手。

这说明媒体在报道领导人活动时,慰问活动已经不再是报道的重点,真情流露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2.感性诉求(1)标题。

《逼近震中》和《大地震现场报告―汶川九歌》。

这两个标题都给人醒目的提示。

第一个标题《逼近震中》让读者有抗震救灾的紧迫感和亲临现场的真实感。

《汶川九歌》透出一种举国上下的悲壮之情,与现实情绪相符。

(2)图片。

15日号外和22日的地震报道共选取图片79幅,有6幅图片没有直接表现抗震救灾,剩下的图片全都是表现现场救援和灾民现状的。

这些图片感染了众多受众。

(3)来信。

在《南方周末》的这次地震报道当中,来信作为独立成篇深度报道直接加入版面。

浅谈灾难新闻评论的“议程设置”——以《人民日报》“汶川地震”系列评论为例

浅谈灾难新闻评论的“议程设置”——以《人民日报》“汶川地震”系列评论为例
致化趋 向等特点 。将这一 时期 《 民日报》新 闻评论 人 文章 置于传播学的视野来进 行考察,就能看 出传播学
生 。”等等 ,这些 判断语句 ,产 生了激 发人心 、鼓动 斗志的重要作用。
・ 3 ・ 3

探索 与争鸣 ・
新闻知识 (0 9 1 ) 2 0 .1
难 发 生 原 因 中 的 人 为 因 素 和 救 灾 过程 中 出现 的违 法 现 象 进 行 反 思 ,并 在 如 何 制 约 和 规避 问题 上进 行 了理 性 的 思 考 。题 为 《 想起 了 “曲突 徙薪 ” 》 的文 章 指 出 : “ 如果每个人……都能如叶志平那样 ,把一个普通公
切 绚 丽 的风 景才 具 有 意 义 ; 为 了人 ,一 切 不 懈 的 奋 斗才彰显价值 ;依 靠人 ,一切伟大 的奇迹 才有可能发

的 强 大 动 力 。 在 《 愧 为 人 民子 弟 兵 》 、 《 血 脉 不 这 相 连 的 民族 情 》 、 《 党 的旗帜 更加 鲜红 》 、 《 让 坚 持两手抓 夺 取双 胜利 》等言 论中 ,将 党和 国家领 导人 在灾情 发 生 时决策 的英 明、果 断和 感性 化的表 现 充 分予 以呈现 ,给灾 区群 众和 全 国人 民 以无 限 的
“ 让我再救一个 !”。这些饱含情 感的话语及细节 , 无疑让评论散发出更为感人的力量。 判 断精 当 ,入情 入理 。 《 民 日报》 关注 灾情 人 的言论十分注 重从人性的角度诉诸情 感来增强判 断的 力量 。 “ 当一个穿着并不体面 的农民工 ,把皱 巴巴的 十元钱 ,同知 名人 士的一捆钱一 同塞 进募捐箱 时,我 们感到 的同样 是灵魂的高贵 与体面 。 ”、 “ 了人 , 有
新 闻知识 (0 9 1 ) 2 0 .1

温情的力量——汶川大灾难启示录

温情的力量——汶川大灾难启示录

温情的力量——汶川大灾难启示录
远征
【期刊名称】《教育艺术》
【年(卷),期】2008(000)006
【摘要】@@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人们记住了位于北纬31度,东经103.4度的"汶川",这个让一切浮泛远离生命的冰冷之地.但"冰冷"不属于我们,因为我们捌有温情的力量!
【总页数】2页(P15-16)
【作者】远征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汶川地震记者出镜报道看科技传播理念对重大灾难报道的影响 [J], 麻宁
2.重大灾难性报道中的“符号矩阵”——以《南方周末》之“汶川九歌”为例 [J], 李静;梁智
3.重大灾难性事件中的电视直播策略研究——以CCTV对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直播为个案 [J], 周洋
4.重大灾难中的电视直播策略——以央视对汶川大地震直播为例 [J], 周洋
5.主流媒体重大灾难事件集体记忆话语策略研究
——以《人民日报》关于汶川地震的报道为例 [J], 马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方周末》汶川地震报道的叙事学分析

《南方周末》汶川地震报道的叙事学分析

《南方周末》汶川地震报道的叙事学分析^p【摘要】灾难的发生,因其突然性和破坏性尤其是对生命的威胁而备受关注,灾难新闻报道肩负着传递灾情,稳定民心,刻画人性,关爱生命的重任。

如果说,叙事是与人类历史本身共同产生的,人类生存发展的历史就是讲故事的历史,那么面对灾难,新闻报道要讲好一个个与生死有关的故事,不仅需要一颗关爱生命的心,也需要讲故事的技巧与方法。

本文试以《南方周末》5·12汶川大地震报道为例,从新闻叙事学的视角,对灾难新闻报道讲故事的艺术作一浅析。

【【关键词】:^p 】灾难新闻报道叙事学2021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大地震爆发。

大震甫一掠过,新闻媒体第一时间冲向灾区第一现场,用摄像机、话筒、纸和笔,将灾区的情况呈现在人们面前,成为了国家与民众、灾区与后方之间联系的桥梁。

关注生命,关注救援,新闻人用人道的情怀和专业的技法,为人们讲述了一个个催人涕泪、感人肺腑、启人心智的故事。

5月15日,《南方周末》刊出8版的号外《逼近震中》,此后连续两期,分别以《大地震现场报告》《大地震现场再报告》为题,对汶川大地震作了详细的专题报道,不仅留下了一段段鲜活的文字,留下了一个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和一串串难以忘怀的记忆,更留下了一个个灾难新闻报道的珍贵文本,值得细细揣摩和研究。

一、叙事声音——做一个客观冷静而富有同情心的叙事人“叙事是与人类历史本身共同产生的”。

“我们所指的叙述人,是叙事文本的讲述者,也就是体现在文本中的‘声音’,或者说叙事声音是叙事人在文本中的存在方式。

”新闻叙事学在研究叙事人的时候,本着新闻真实客观性的要求,而关注叙事人的真实身份。

“他眼里的世界的真实性直接关乎新闻的准确、客观与公正,关乎新闻传媒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关乎新闻的生命和新闻事业的生命”,关乎人们认识现实、思考现实的方式。

在《南方周末》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我们从阅读中首先感受到的,不是叙事主体对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对“发声”技巧的苦心经营,而是真实的人行走在灾难第一现场的鲜活感受。

议程设置理论~以汶川为例

议程设置理论~以汶川为例

敬礼娃娃——朗铮 敬礼娃娃——朗铮 —— 在地震发生十余小时后, 在地震发生十余小时后,一位满脸是 血的北川男孩从废墟中被救出。 血的北川男孩从废墟中被救出。就在武警 官兵准备把他转移到安全地带时, 官兵准备把他转移到安全地带时,他艰难 地举起还能动弹的右手, 地举起还能动弹的右手,虚弱而又标准地 敬了一个少先队队礼。 敬了一个少先队队礼。担架上的小男孩不 忘向援救他的官兵叔叔敬礼感恩的举动, 忘向援救他的官兵叔叔敬礼感恩的举动, 让无数的人深受感动。 让无数的人深受感动。
性的判断 。
以汶川地震的相关媒 介活动来具体阐述议 程设置。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2008年 12日14时28分 04秒 四川汶川、北川, 04秒,四川汶川、北川, 级强震猝然袭来, 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 颤抖,山河移位, 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 生离死别……西南处, ……西南处 痍,生离死别……西南处, 国有殇。这是新中国成立 国有殇。 以来破坏性最强、 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 围最大的一次地震。 围最大的一次地震。此次 地震重创约50 50万平方公里 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 的中国大地! 的中国大地!
前面提到, 前面提到,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 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 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 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 各种“议题” 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 方式, 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 大事” “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
取自教材: 取自教材: 1.“0/1”或知觉模式, 1.“0/1”或知觉模式,大众传媒报道或不报道某 议题” 会影响公众对该议题的感知。 个“议题”,会影响公众对该议题的感知。 2.“0/1/2”或显著性模式,即媒介对少数“议题” 2.“0/1/2”或显著性模式,即媒介对少数“议题” 突出强调,会引起公众对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 突出强调,会引起公众对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 3.“0/1/2/•••N”即优先顺序模式, 3.“0/1/2/•••N”即优先顺序模式,即传媒对一 系列“议题” 系列“议题”按照一定的优先顺序所给予的不同 程度的报道, 程度的报道,会影响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来设置 议程。 议程。 而且从“感知” 重视” 而且从“感知”到“重视”再到为一系列议题按 其重要程度排出“优先顺序” 其重要程度排出“优先顺序”,这是一个影响和 效果依次积累的过程,越往后效果越大, 效果依次积累的过程,越往后效果越大,影响也 越深刻。 越深刻。

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与媒体公信力——以汶川地震为例的开题报告

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与媒体公信力——以汶川地震为例的开题报告

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与媒体公信力——以汶川地震为例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重大突发事件,如地震、洪水、火灾等,常常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

但是,这些事件的报道与媒体公信力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一方面,媒体作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平台,扮演着扩大事件影响、传递事件真相与救援信息等重要角色。

另一方面,媒体的报道质量也直接影响着公众对事件与媒体的信任度。

因此,对于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与媒体公信力的关系进行研究,对于提升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角色和重要性有着重要意义。

汶川地震是中国近年来最具影响力的一次自然灾害事件,其影响不仅关乎到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受到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公众与媒体的高度关注。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本文选取汶川地震为例,通过对媒体的报道进行分析,深入探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与媒体公信力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问题及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分析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与媒体公信力之间的关系,以汶川地震为例,探讨以下研究问题:1. 媒体在汶川地震中的报道有哪些特点?2. 媒体的报道对于公众对汶川地震的认知和态度有何影响?3. 媒体的报道质量对于媒体公信力的提升有何作用?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如下:1. 探究汶川地震事件中媒体的报道特点和阶段性变化;2. 分析媒体报道对于公众对汶川地震的态度及认知产生的影响;3. 借助汶川地震事件,探讨媒体报道质量提升对于媒体公信力的作用。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 研究内容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媒体报道阶段性变化:通过对汶川地震事件中媒体的报道进行阶段性划分和详细分析,总结出不同阶段媒体报道的特点、表现和目的。

(2)媒体报道对于公众态度与认知的影响分析:通过分析媒体报道的内容、调查数据以及公众的反应等多角度进行分析,深入探讨媒体报道对于公众态度和认知的影响。

(3)媒体报道质量提升对于媒体公信力的作用:通过对媒体报道质量的定义、判断标准和提升手段进行讨论,研究媒体报道质量提升与媒体公信力的关系。

后灾难报道中的新闻伦理——以汶川地震十周年回顾报道为例

后灾难报道中的新闻伦理——以汶川地震十周年回顾报道为例

后灾难报道中的新闻伦理——以汶川地震十周年回顾报道为例发表时间:2018-07-30T11:51:37.743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8月中作者:宋爽[导读] 在汶川地震发生十周年之际,结合各大媒体关于汶川地震的十周年回顾报道,对后灾难报道进行伦理上的探讨。

(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摘要:在汶川地震发生十周年之际,结合各大媒体关于汶川地震的十周年回顾报道,对后灾难报道进行伦理上的探讨。

关键词:后灾难报道伦理人文价值一、后灾难与后灾难报道灾难报道广义上是指新闻媒体对一些人为或非人为因素引起的灾难性事件,如地震、台风、海啸、战争等。

由于瞬间发生且预知性较低,一些灾难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灾难报道侧重于及时通报受灾情况、救灾进展等。

而后灾难报道是在灾难结束后媒体对灾难进行的各种报道,这一类报道大多出现在类似灾难发生或某个灾难纪念日之时。

后灾难报道多生成于灾难之后,距离灾难发生已过去一段时间,虽然报道的主体也是灾难性事件,但它聚焦于幸存者或灾区建设等灾难背后深层次的故事,内容多以深度报道的方式呈现,更具有故事性、思考性。

后灾难报道留给人们更多的是反思——以史为鉴,着眼未来。

二、后灾难报道中的基本伦理原则1. 最小伤害原则:最小伤害是新闻伦理的重要原则之一,其实质是要尊重被采访对象,避免因采访不当对相关家属造成二次伤害。

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应该换位思考,在对一些幸存者或者遇难者家属进行采访时要选择合适的角度,避免一些关于已故人的敏感话题。

违反这类原则在后灾难报道中尤其常见,后灾难报道中一定会向幸存者询问当时某场灾难的感受、关于已经故去的人等问题。

有些记者不会察言观色,对被采访者而言,有些问题无异于又重新撕开了伤口,再一次在他们的心理留下阴影。

2. 理性平衡原则理性平衡的原则要求客观、庄重、严肃地来报道相关的新闻事件。

在后灾难报道中,灾难后那些关于人的故事是吸引人关注的,灾难过后人的情感和情绪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这也是一个记者人文关怀素养的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 2 Sl
引用丹尼尔 ・ 戴扬和伊莱休 ・ 的观点 , 卡茨
将 这类重大 的灾难性报 道界定为 “ 于 关 那些 令 国人乃至世 人屏息驻 足的 电视 直
放在符号 的意指 系统 , 即能指与所 指的构
连 过程 。 格雷玛斯 继承 了索绪尔关 于 “ 语 言是由对立构成的”思想 , 意识到差异 在 意义产生 中的重要性 。 构主义创 始人 列 结
汶 川地震 、 玉树 地震 、 曲泥石流 等 舟 突发性 自然灾害一 次次地 冲击着 中国大 地 和每一个普通人 的心灵 , 也构成了对 我 国传媒 的一 次次考验 。 无论是实力雄厚 的 大 媒体 , 还是偏 居一隅 的小媒体 , 其反 应 速度 、 直播时长 、 报道规模 、 社会影响等指 数都被 刷新 。 国哀悼 日的设立彰显了对 全
报 道 中, 出现 了某些转 变。 也 这引起 了学 界的关注和研究 。 在众多 的研究视角 中, 介仪式被 运 媒 用 得更 为广 泛 , 释力也较 强 。 解 研究者 们

格 雷玛 斯 的 “ 号 矩 阵 ” 符
在符号学领域 , 巴黎符号 学派有 着举 足轻重 的地位 , 而它主要是指格雷玛斯 的 结构语义学派 。 结构语义学派将研究重心
知 闻唯J 辱 r
在对 “ 符号矩 阵” 的众 多具体实践 中, 杰姆 逊最为突 出 , 我国研究 者对其也 引用较多 。 按杰姆逊 的叙事分 析 , 以把 可 握 住运 用符 号矩 阵 的基 本步 骤 。第 一 , “ 确定 文本 中的基本要素 , 然后找到 它的 对立项 , 再相应地找到其余两个矛 盾项”
同时 , 普罗普对民间故事的叙事 功能
研究 ,也对格雷玛斯产生 了重要影响 。 后

反 X
国家总理 “ 加冕”为大众明星@ 也有学者 者 曾运用这 种二元对 立模式 对普罗普 的 。 《民间故 事形 态学 》 进行 “ 压缩 和结 构
化 ”的研究 。 这项研究 导致了两方 面的成
能 ”转 化 为 6种 角 色 , 主 角 与 对 象 、 即 支
非 反 X 非 X
“ 治愈性 仪式” , @ 在构建 “ 中华 民族 多元 果 : 其一 , 将普罗普所谓 的 3 种 “ 1 叙述 功

图 2 格 雷 玛 斯 “ 号 矩 阵 ”的 另 一 : 符
种 构 图
体 ”的想象共 同体方面发挥重要 作用 。
2 1 第7 34 22 期 8年
NSOD 调查研 究 E R WW LI
重大 灾难 性报道 中的 符 号矩 阵 " “
以 南方周末 之 “ 汶川九歌 "为例
O李 静 梁智
【 摘
要】 重大 灾难性报 道是 我国传媒报道 中的重要 方面。 在媒 介仪 式视 角之 外, 雷玛斯 的 ‘ 号矩阵’成为一种新 的研 究路 格 ‘ 符 ’
图 1格 雷 玛 斯 “ 号 矩 阵 ”构 图 : 符
在 这个 “ 符号矩 阵 ”中, 在着 “ 存 对 立 ”与 “ 盾”关 系。 中 , S 相对 矛 其 s与 立, 两者是相 互否定的 。 , s 与 相 矛盾 , s
播 的历史事件”① 是典 型的媒介仪 式。 , 媒
体 在 报 道 中作 出 了 “ 体 的 / 媒 体 维一斯 特劳斯 的二元对立模 式对 格雷 玛 媒 非
可见, 从媒 介仪式人 手 的研 究 , 大多强 调
使 者与承受者 、 助手与对头 ; 其二 , 发展 了 斯 特劳斯 的简单 二元对立模式 , 将二元扩
充 为 四 元 , 在对 立 要 素 的基 础 上 “ 立 并 建
其功能 , 即社会 整合 、 营造 民族共 同体等 。
除现有 的媒介仪式研究之外 , 笔者认 为法 国结构 主义者格雷玛斯 的 “ 符号矩阵”不 失 为一种新的研究路径 。 本文 以《 南方 周 具体案例 , 尝试性地分析重大灾难性报道 中的符号矩阵。
与 相矛盾 , 盾意 味着差异 , 并不相 矛 但 的”、 媒体 中人 / 媒体 中人 ”、“ 体 斯 也影响极深 。 种 “ “ 非 媒 这 对立 ”的思想贯 穿 互 否定 。 为了更清晰地表述 四个义素之间 人/ 非媒体人 ” ② 等三个方面的结构性区 于格雷玛斯的结构语 言学派 中。 的关 系 , 可以将 图 1 以适 当的转化。 加 分。 同时 , 展演 了 “ 征服脚本 ” “ 和 加冕 脚 本 ”, 形成 “ 国人 / ”的高度整合 , 将 族 并 对全 国哀悼 日的直播报道进行分析 , 为 认 全 国哀悼 日通过 电视这一媒 介成 为一 种


非灾 区” 界限 , 为 角色可分 为灾区者 与非 灾 区者 。 区者范 围 内又存在 “ / ” 灾 生 死 的次 级界 限 ,角色 可分 为幸存 者与遇难 者。 当非 灾区者跨越 界限 , 进入 灾区者 范 围内 , 他就被赋予了 “ 救援者 ” 的新角色 , 包 括政府救援 人员 、 国际救 援人员 、 志愿 者、 媒介 从业人 员等 。 区之外 的人 民提 灾 供物 资、 主动献血 、 参加祈福活动 , 为灾区 者提供物质和精神上 的 “ 救援”; 但是 , 由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径。“ 生”、“ 死”、 灾难” “ “ 和 救援” 是符号矩阵 中的基本 义素 , 遇难者 、 幸存者 、 救援者和非 灾区者是主要的行动 角色。 重大 灾难性报
道传 达出对人本身的关照, 参与 了 “ 而 “ 人 死” 被铭记” 的仪式过程。
【 关键词 】 雷玛斯 格 符号矩阵 汶川九歌

了一些 ( 聚合项 的 ) 要素类别 ”。 综合这 ⑤
两 个方面的成果 , 雷玛斯提 出了 “ 号 格 符
末 》 0 8年 5月 2 20 2日的 “ 汶川九歌”为 矩 阵”,用 以分析叙事文本 的深层结构 。
“ 符号矩阵” 图 1 如 所示 :
Sl
生命 的尊重 , 在传媒对重大突发性 灾难 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