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供2005级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湿邪好发下部毒邪致病迅速,有时可有传染性风邪:痛无定处走注甚速外科疾病最常见热火情志内伤:常循行肝经部位夹郁夹痰表现饮食不节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湿热火毒内伤痰饮瘀血病理和病因痰饮瘀血不是外科发病机理特殊之毒虫毒蛇毒疯犬毒疫毒漆毒食物毒药毒食物毒不是外来伤害食伤不是劳伤虚损疫疔不是痰邪为病,流注瘰疬乳核肢体结节肿块是膝疮不是血瘀为病,白庀痈肿脱疽肾岩是营气不从逆于肉里引起外科疾病:痈肿疮疡瘀阻皮肤引起疾病:白庀瓜滕缠中药毒火致疮疡好发皮肉痰好发皮里膜外中医外科疾病辨证阳证皮肤红赤阴证疼痛隐痛或无痛三焦辨证:上焦头面颈项上肢中焦胸腹胁肋腰背下肢臀部前后阴下肢痒常见病因:风湿热虫辨脓法:按触透光穿刺点压脓液黄白稠厚:气血充足脓液绿黑稀薄:余毒日久,损伤筋骨外科局部辨证主要内容:肿痛痒脓风肿: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湿肿:皮肉重坠垂胀急深按凹陷多气多血:大肠胃(阳明)行气活血多血少气:小肠膀胱心包肝(太阳厥阴)破血补脱多气少血:三焦胆心肾肺脾(少阳少阴太阴)行气滋养中医外科疾病治法益气托毒法:托里消毒散温阳托毒法:神功内托散太乙膏:消肿清火解毒生肌咬头膏:腐蚀性千捶膏:寒凉消肿解毒提脓祛腐止痛箍围药:金黄散溃疡腐肉已脱新肉不生(生肌散)溃疡腐肉难脱,肉芽暗红可选用(回阳玉龙膏)提脓腐蚀药:升丹。
小升丹九一丹八二丹七三丹五五丹,对升丹敏感者可选用:黑虎丹腐蚀药与平胬药:白降丹枯痔散三品一条枪冲合膏:半阴半阳红油膏:阳证肿疡阳和解凝膏:阴证疮疡腐蚀作用:三品一条枪肛漏:挂线法急性阳证疮疡:砭镰法(下肢丹毒已成脓切开法膏药:黏性固定患部使患部减少活动油膏:柔软滑润无板硬黏着不适感疮疡疖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内郁湿火外感风邪搏结蕴阻肌肤,感受暑毒,天热汗出不畅,湿热蕴蒸,复经搔抓破伤染毒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颜面部疖与疔鉴别要点:根脚深浅疔颜面部疔疮初起内治宜清热解毒蛇头疔成脓与否透光验脓法托盘疔发生手掌中心蛇眼疔发生:手指甲缘丝状疔砭镰法:三棱针沿红线寸寸挑断,令微出血烂疔关系最密切:能损筋伤骨疫疔:初起局部小红色斑丘疹,如脐凹陷,来势急易并发走黄可危及生命痈体表皮肉之间急性化脓性疾病颈痈:风温风热夹痰蕴结少阳阳明之络发病快漫肿无头热痛初起治疗用牛蒡解肌汤发蜂窝组织炎起病较快初起无头红肿成片四周色泽较淡有头疽有头疽初起症状粟粒样脓头若伴消渴最易出现内陷项后又头疽易引起内陷病因病机:风温湿热情志内伤气郁化火膏粱厚味湿热火毒外感风温风热夹痰流注好发四肢躯干肌肉深部脓血症疖疔引起流注称余毒流注髂窝流注病侧下肢表现内收丹毒血热火毒躯干部:内发丹毒手指划破局部红斑(类丹毒)赤游丹:凉血清热解毒内陷有头疽火陷证多发生:1-2 候干陷(2-3 候)虚陷(4)走黄邪盛疔疮走黄(早期失治误治挤压碰伤过早切开误食辛热)蛇眼疔一般不并发走黄,颜面部最容易走黄乳房疾病最关键治气健-患并拢平放轻轻按,乳头中心四象限,内外上下继乳晕,腋窝锁骨淋巴结。
中医外科学重点
中医外科学重点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1:《山海经》: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石针切开排脓。
2:甲骨文有最早外科病名的记载。
《内经》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3:《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医书4:《周礼·天官》最早记载“疡医”,即指外科医生。
5:汪机《外科理例》“以消为贵,以托为畏”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
6:华佗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座为全身麻醉剂 7:《金疮瘐纵方》我国第一部外科专著。
8:《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
首创用水银膏治疗皮肤病、波动感辨脓。
9:《肘后备急方》海藻治瘿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免疫疗法治疗狂犬病。
10:《千金方》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
脏器疗法:适用动物肝脏能够治疗夜盲症。
11:陈司成《霉疮秘录》我国第一部梅毒专著,砷、汞治疗。
学派:1:“正宗派”:明·陈实功《外科正宗》。
该书内容丰富,条理清晰,体现了明以前外科学的主要成就,被后世医家评价为“列症最详,论治最精”,对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其重视脾胃,指出:“盖脾胃盛则多食而易饥,其人多肥,气血亦壮;脾胃弱,则少食而难化,其人多瘦,气血亦衰。
故外科尤以调理脾胃为要。
”主张应用外治法和进行外科手术,外治法有熏、洗、熨、照、湿敷等,并记载手术方法14种。
2:“全身派”:清·王维德《外科全身集》。
“阴虚阳实”论,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法则,指出:“红肿乃阳实之证,气血热而毒沸;白疽乃阴虚之证,气血寒而凝。
”对阴疽的治疗提出“阳和通腠,温补气血”法则,并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
创立了阳和汤、阳和解凝膏、犀黄丸、小金丹。
3:“心得派”: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
“外疡实从内出”论,注重外证与内证的关系,指出“夫外疡之发,不外乎阴阳、寒热、表里、虚实、气血、标本,与内证异流而同源也。
”将温病学说引入外科病证治,用三焦辨证揭示了外科病因与发病部位的规律,指出“疡科之证,在上部者,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牛蒡解肌汤);在中部者,属气郁、火郁,气火俱发于中也(柴胡清肝散);在下部者,属湿火湿热,湿性下趋故也(萆薢胜湿饮)”。
(完整word版)中医外科学重点笔记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略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1.殷商期间出土的甲骨文已有外科病的记录,周朝《周礼天官》中所记录“疡医”即外科医生。
2.春秋战国期间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3.《灵枢》篇中人体不一样部位的痈疽17 种,《素问 .生气通天论》记录多种外治法,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4.外科始祖华佗,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浑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
5.两晋南北朝,葛洪《肘后备急方》提出海藻治瘿;狂犬脑组织外服伤口治疗狂犬咬伤。
▲6 .第一部外科专著: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主要内容是痈疽的鉴识诊疗等治疗,载有内治外治处方 140 个,最早记录用局部有无“颠簸感”辨脓,并开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
7.隋朝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为现存最早的病因病机专著,记录结扎血管,切除术,肠吻合术的腹部手术治疗。
8.唐 .孙思邈《千金要方》为最早的临床适用百科全书,该书提出了整腹下颌关节脱位、葱管导尿、脏器治疗法如夜盲症的治疗。
9.王焘《外台机密》载方600 余首,许多为外科方子。
10. 宋 .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记录了痔、痈、皮肤病、瘰痢的外壳证治,“五善七恶”学说,扶正祛邪内消托里砒剂治疗痔核。
11.金元 .危亦林《世医生得效方》创伤科专著,提出对脊柱骨折采纳悬吊复位法。
12.汪机《外科理例》主张外科治疗“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并开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
13.陈司成《霉疮密录》为第一部梅毒病专著,提出用砷汞的治疗方法。
14. 烧伤——重要治疗法,润湿裸露法高位肛瘘——切开挂线法混淆痔——内剥外扎术内痔消痔灵硬化剂系统性红斑狼疮——雷公藤制剂▲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派别正宗派——明朝.陈实功《外科正宗》:重视脾胃;主张应用外治法和进行外科手术;治法有熏、洗‘熨照‘湿敷等,并记录手术方法14 种全生派——清朝.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学术思想“阴虚阳实”论;创办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辩证论治法例;对阴疽的治疗提出以“阳和通腠,温补气血”法例,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创用阳和汤。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题库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总论1、最初的外科治疗方法: 植物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
2、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殷商时期甲骨文最早外科病名记载。
3、专科形成: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4、春秋时期从理论到实践有了较大提高(1)《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2)《黄帝内经》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膏梁之变,足生大疔.”“诸痛疡疮,皆属于心.”5、汉代中医外科有了较大发展(1)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的贡献较大。
(2)汉末华佗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堪称外科鼻祖。
(3)我国有记载的第一部外科专著《金创瘈疭方》(三)发展:(两晋——金元时期)(1)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2)《肘后备急方》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
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7、唐代:《千金方》: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的记载,脏器疗法:食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等经验被后世医家证实了其科学性及有效性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进入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
汪机《外科理例》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陈司成《霉疮秘录》,我国第一部梅毒专著8、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①“正宗派”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②“全生派”清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③“心得派”以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第二章1、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1发病部位:如子痈,乳痈,对口疽等2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3疾病特征:烂疔,流注,湿疮等基本术语: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3、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一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发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4、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中医外科学
手术在继承前 人的基础上进 一步发展。
其著作体现了 明以前外科的 主要成就。
“全生派”
“心得派 ”
王维德
高锦庭
《外科全生集》 《疡科心得集》
治疗主张“以消 用三焦辨证揭示
为贵,以托为 了外科 病因与发
畏”,以“温通” 病部位的联系,
为治疗大法。 确立“审部求因”
东晋刘涓子编著 《鬼遗方》,经南齐龚庆 宣重新编次定名为《刘涓子鬼遗方》。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学专著。
隋代巢元方等集体编写。 是中医学现存最早的病因病理学专著。
《晋书》中记载兔唇修补术。
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载有海藻治疗 瘿病,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 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提出用狂犬脑 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 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著作《备急千金药方》、《千金翼方》等。
首创用动物的脏器或组织,治疗人体相应部位的疾病, 入食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等。
在外治方面,发背初期用冷熨法,瘘管初期用纸捻引 流等。特别是葱管导尿的使用记载,比法国的橡胶管 导尿造1200年。
外用剂型得到极大的丰富。
王焘《外台秘要》载方6000余首,是外科方药的重要 参考文献。
夏商时代,《山海经》记载了我国外科最早用于排脓 的手术器械——砭针。甲骨文中已记载有外科病症名 及单列专科,有疾目、疾耳、疾齿、疾身、疾足的区 分,是外科疾病的最早记载。
周代,医事分工中有了专职的外科医师-疡医。外科 已成为独立的专科。《周礼·天官》有“疾医、疡医、 食医、兽医”的划分。
《周礼·天官篇》“疡医下士八人,掌肿疡、溃疡、金
为中医外科治疗学的发展奠定了药物学 理论基础。
中医外科学各章节试题及答案大全
中医外科学各章节试题及答案大全中医外科学是一门研究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及预防的学科。
以下是中医外科学各章节的试题及答案,供学习者参考。
一、中医外科基础理论试题:1.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有哪些?2. 简述中医外科疾病病机的一般规律。
3. 中医外科疾病的诊断方法有哪些?答案:1.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
2. 病机的一般规律包括正邪相争、气血失调、经络阻塞、脏腑功能失调等。
3. 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二、中医外科常见疾病试题:1. 简述疖肿的中医病因病机。
2. 痈肿与疖肿的区别是什么?3. 中医如何治疗痈肿?答案:1. 疖肿的中医病因多为外感风热、湿热内蕴,病机为气血壅滞,热毒蕴结。
2. 痈肿与疖肿的区别在于痈肿范围较大,病变较深,病情较重;疖肿则范围较小,病变较浅,病情较轻。
3. 中医治疗痈肿多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等方法。
三、中医外科手术技术试题:1. 中医外科手术的特点是什么?2. 简述中医外科常用的手术器械。
3. 中医外科手术的术前准备有哪些?答案:1. 中医外科手术的特点包括重视整体观念、注重辨证施治、手法精细、注重术后调理等。
2. 中医外科常用的手术器械有刀、剪、针、镊、钳、钩等。
3. 术前准备包括患者体质评估、病情评估、手术器械消毒、环境消毒等。
四、中医外科疾病预防与护理试题:1. 中医外科疾病预防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 简述中医外科疾病的护理要点。
3. 中医外科疾病的饮食调养有哪些?答案:1. 中医外科疾病预防的基本原则是“治未病”,即预防为主,注重养生保健。
2. 护理要点包括保持伤口清洁、防止感染、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疼痛等。
3. 饮食调养应根据病情选择适宜的食物,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滋阴养血等。
结束语:中医外科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其理论和实践在现代医学中仍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中医外科学》课程标准
《中医外科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Z2431511 适用专业:中医医学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课程类别:专业拓展课修课方式:必修教学时数:40学时总学分数:2.5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简介中医外科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以人体体表症状为主的外科疾病证治规律及预防保健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总论部分介绍了中医外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方法,使学生对中医外科基本概貌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其内容包括: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命名及名词术语解释,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中医外科疾病辨证,中医外科疾病治法和中医外科调护。
授课过程中要侧重介绍中医外科学特点,要突出外治方法的特色和优势,并要求学生掌握外科的专用方剂及外治药物的各种剂型、适应证、用法等。
各论为临床篇,以中医病名为主(无恰当中医病名者则用西医病名)分章列节,按中医外科的传统分类方法分为:疮病、乳房疾病、瘦、瘤岩、皮肤及性传播疾病、肠疾病、泌尿男性生殖疾周围血管和淋巴管疾病及外科其他疾病。
要重点介绍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辨证论治方法。
2.课程性质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堂和实践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医外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常见病的拼证论治规律及预防知识,熟恶中医外科疾病的主要内、外治法和操作技能以及急诊处理原则:了解某些疑难病的诊治要点,构建中医外科临床思维与技能,能够举一反三,在面对更多外科疾病时,有能力去思辨,进而制定出诊治方案。
培养学生具有高度责任心和良好的医德医风,刻苦勤奋、认真细致、严谨要求、不断进取的学习和工作态度。
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共40学时。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本课程是中医专业必修课程。
4.课程作用《中医外科学》是中医临床专业的主干课程,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课程为基础,为后续毕业实习及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涉及的理论和技能是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各职业岗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名解1 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
疮者创也,疡者伤也。
一般“伤”在皮肤,出现感染后,伤口比较浅,感染也就比较薄,故称为“疡”。
“创”在肌肉深处,感染以后脓血郁积较深,同时伴有红肿热痛,故称为“疮”。
2 肿疡:指一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3瘘管体表与脏腑之间形成的病理性管道,具有内口与外口4窦道体表与深部组织之间的病理性盲管,只有外口无内口5结核症状名,指皮里膜外浅表部位由不同原因形成的小的圆形的肿块。
但不是结核杆菌所致的结核性疾病6善就是好的现象,恶就是坏的现象,顺就是正常的现象,逆就是反常的现象7顺证:外科疾病在其正常发展过程中,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
8 逆证:外科疾病在其正常发展过程中,凡不按顺序出现不良的症状者。
9痈:发生在皮肉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有外痈和内痈之分,内痈在脏腑,外痈在体表。
外痈相当于西医的皮肤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等,不同于西医的痈。
10发:痈之大者,说明其病变范围较痈大,病情较痈重。
相当于西医的疖痈并发蜂窝组织炎,急性蜂窝组织炎。
11丹毒:皮肤突然发红,色如丹涂脂染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网状淋巴管炎。
其特点是:其病突然,恶寒发热,局部皮肤突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焮红肿胀,迅速扩大,发无定处,数日内可逐渐痊愈。
12流注:发生于肌肉深部的多发性脓肿。
相当于西医的脓血症,肌肉深部脓肿和髂窝脓肿13瘰疬:发生于颈部淋巴结的慢性化脓性疾病;因其结块累累如串珠状故名之。
相当于西医颈部淋巴结核。
小者称瘰,大者称疬。
14流痰:发生于骨与关节的慢性化脓性疾病;由于发展至中期,在病变附近或远处发现寒性脓肿,脓液稀薄如痰,所以称之。
相当于西医的骨与关节结核。
15褥疮:多见于半身不遂,下肢瘫痪,久病卧床患者。
因躯体的压迫和摩擦引起的疮疡,好发于骶尾,髋部,足跟部,背脊部。
亦称为席疮16走黄:是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毒势未能及时控制,走散入营,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危急疾病。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练习题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一、A11、下列各项中不属劳伤虚损的是A、过度劳力B、食伤C、过度劳神D、妇女生育过多E、房事过度2、外科疾病的发生,最常见的是A、风、湿B、热、火C、寒、湿D、暑、火E、风、热3、风邪的致病特点A、痛无定处,走注甚速B、痛有定处,得暖则减C、多夹湿,热甚则痛D、易侵下位,重浊黏腻E、发病迅速,来势凶猛4、下列各项中不属外来伤害致病的是A、跌仆损伤B、沸水烫伤C、食物不节D、火焰伤E、金刃创伤5、下列各项中不属病因特殊之毒的是A、虫毒B、蛇毒C、冻伤D、疯犬毒E、疫毒6、下列各项中不属外科疾病发病机理的是A、邪正盛衰B、气血凝滞C、经络阻塞D、痰饮瘀血E、脏腑失和7、湿邪所致外科疾病好发部位是A、上部B、下部C、中部D、上肢E、背部8、由特殊之毒而致病的特点是A、一般发病迅速,有的可具有传染性B、多侵犯人体上部C、侵袭人体易致局部气血凝滞D、好发于身体下部E、易伤人体阴液9、情志内伤所致外科疾病的特点是A、可直接伤害人体,引起局部气血凝滞B、常有循行肝经部位夹郁夹痰的表现C、一般发病迅速,有的可具有传染性D、大多具有一定的季节性E、以上都不正确10、饮食不节可导致A、经络阻塞,气血凝滞B、脾胃功能失调,胸腹饱胀C、脏腑气血受损,阴阳失和D、局部气血凝滞,郁久化热,热胜肉腐E、阴液受损,咽喉干燥11、有关痰饮瘀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仅是病理产物B、既是病理产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又为病因C、任何情况下都是病因D、常常痰饮单独为病E、常常瘀血单独为病。
中医外科的辨病与辨证1-4(1)
二、闻诊
闻诊包括听与嗅两方面,一是以听觉来 辨别患者的声音,如语言、呼吸、呕吐、 呃逆等;二是以嗅觉来辨别患者分泌物的 气味,如脓液、痰涕等。
(一)听声音
1、语言:病人谵语狂言,多是疮疡热毒走黄或内陷的 证候之一;呻吟呼号,多是疮疡毒势鸱张或溃烂时出现 剧烈疼痛的表现。常见于指疔、有头疽等酿脓期、岩症 晚期、脱疽后期等。
三、问诊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或了解患者的家属,以得知疾病 的发生经过和症状。这是诊断疾病最为首先的方法之一。 因为问诊可以全面地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发病因素、 诊治经过及既往健康状况等全过程,从所得的资料中可 以进一步选择其他检查,作出明确的诊断。
问诊的顺序包括现病史,如主要明显的痛苦感觉,发 病日期,发病时的初起症状和病情演变情况,发病的可 能原因和诱因、发病后的治疗经过(包括药物、手术、X 线摄片、病理切片、其他各项检验等)。还要追询与现 在有关的旧病情况(既往史),家庭中有无遗传性或传 染性疾病,以及其他个人史如月经、胎产、职业、嗜好 等。
2、呼吸:病人气粗喘急,是走黄或内陷,毒邪传肺的 危重证候之一;气息低促,是正气不足的虚脱现象,多 见于久病之人,如岩症晚期、系统性红斑狼疮脾肾阳虚 型等。若急性病患者,由气粗转为气息低促,为正气已 伤,病情更为危重。
3、呕吐、呃逆:由于病邪犯胃,胃气不降,浊气上干, 而致胃功能失职。在疾病的不同阶段见到呕吐、呃逆, 其发生原因也截然不同,如疮疡初起见之,多为热毒炽 盛;溃疡后期见之,多为阴伤胃虚;若大面积烧伤、岩 症晚期见呃逆,为胃气已绝,预后多不良。
(二)问汗液
如痈证见汗出热退是邪随汗泄,有消散的可 能,如汗出热不退,是邪盛难消,为酿脓的表现。 如暑湿流注,汗出热不退,除有酿脓之变外,还 应考虑有续发的可能。如流痰、瘰疬等出现潮热、 盗汗或自汗,多是阴虚火旺或气血不足的现象。
第三章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外科疾病的发生与否,与人体的气血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气 血盛者,即使外感六淫邪毒、内伤七情也不一定发病;反之则易 发病。此外,气血的盛衰直接关系着外科疮疡的起发、破溃、收 口等,对整个病程的长短有着一定的影响。如气血充足,外科疮 疡不仅易于起发、破溃,而且也易于生肌长肉而愈合;如气虚则 难于起发、破溃;血虚则难以生肌收口;气虚下陷可致脱肛;血 虚不润可致皮肤干燥、脱屑、瘙痒。可见气血的盛衰对外科疾病 的预后和治疗都有着密切关系。
5.燥
秋季多燥,燥有凉燥与温燥之分。秋风初凉,西风肃杀,感之 者多病凉燥;若久旱无雨,天时风热过胜,感之者多为温燥,在 外科疾病中以属温燥者居多。燥邪易致皮肤干燥辍裂,外邪乘机 侵袭,易致生痈或引起手足部疔疮等病。燥邪易伤人体阴液,侵 犯皮肤,致患部干燥、枯槁、戦裂、脱屑等,常伴口干唇燥、咽 喉干燥或疼痛等全身症状。
而且由于饮食不节,脾胃火毒所致的痈、有头疽、疔疮等病, 较之单由外邪所弓I起的更为严重,如消渴病合并有头疽。内痔的 发生也与饮食不节有关,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而饱食, 筋脉横解,肠辭为痔。"皮肤病中的粉刺、酒船鼻的发生,多与 过食醇酒炙煙、辛辣刺激之品有关,也属发病因素之一。若纳少 食差,气血化生不足,正气亏虚,则外邪易袭。
外科疾病过程中,邪正盛衰的变化受治疗用药的影响较大。如 阳证疮疡初期,一味地内服大剂量寒凉克伐药物,常使正气内伤, 气血凝滞而毒聚不散;又如疮疡脓成,无论阳证、阴证,不用托 法,或溃后排泄不畅,不及时切开引流,均可致毒留肌肤、筋骨, 甚而内攻脏腑。重症或久病伤正之后,或热毒伤阴,或脓泄大伤 气血,阳证实证可转为阴证虚证,从而导致正邪关系的本质发生 动态变化。
发病后正气旺盛,临床多为阳证、实证,发展顺利,预后良好。 全身症状有高热、烦躁、便结、洩赤、苔黄、舌红、脉实有力等; 局部症状因病而异,如邪实正盛的阳证疮疡,局部高肿根束,域 热灼痛,脓出稠厚,易溃易敛。正气不足则表现为阴证、虚证, 正虚邪实或正虚邪恋则容易逆变,预后不良。全身症状见面黄神 倦,或潮热盗汗,舌红或淡,脉虚无力等;局部多见患处色白、 平塌或坚硬结肿,不红不热,不痛或微痛,溃后脓水清稀淋漓, 久不收口,迁延难愈,或毒盛内陷脏腑而为败证。
第十版中医外科学总论前三章
毒外出为第一” 阳和解凝膏、犀 常用外科手术。 黄丸、小金丹等 其著作体现了 阴疽名方。 明以前外科的
下部-湿热湿火 中部-气郁火郁
应用“温病三宝” 治疗疔疮走黄。
发展简史
建国以来的发展状况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医事业的发展,中医
外科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共同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 各地相继建立中医学院,编著中医外科学的系列教材。
中医外科学属于中医学的二级学科。 主要内容:疮疡、乳房病、瘿、瘤、
岩、皮肤及性传播疾病、肛肠疾病、 泌尿男性疾病、周围血管疾病、 其他外科病。 明•汪机《外科理例》:“以其痈疽、疮疡皆见于外,故以外科 名之”
第二节 外科疾病的命名原则
以部位、穴位、脏腑、病因、形态、颜色、特征、范围大小、 病程、传染性命名。
附子败酱散、乌梅丸等。
东汉末年,史上最著名的外科 医生,堪称“外科鼻祖”。
用麻沸散给患者麻醉后进行死 骨剔除术及剖腹术,是世界医 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 治疗的最早记录,比西方早 1600多年。
发展简史
发展
两晋~宋、元
两晋、南北朝: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海藻治瘿,狂犬脑组织敷伤 口治狂犬咬伤,开免疫法治狂犬病先河。
中医外科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 温志鹏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第二章 中医外科学基本概念
第一节 中医外科学的范围 第二节 中医疾病的命名原则 第三节 外科基本术语 第三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第一节 致病因素 第二节 发病机理
第四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辨证 第一节 辨病 第二节 阴阳辩证 第三节 部位辨证 第四节 经络辨证(略) 第五节 局部辨证 第六节 辨善恶顺逆
中医外科病因病机
题型:单选题题目:风为( )选项:A.阳邪B.阴邪C.内生之邪D.特殊之毒E.外来伤害答案:A难易:易要求:掌握分析: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故发病迅速,多为阳证题目:寒为( )选项:A.阳邪B.阴邪C.特殊之毒D.内生之邪E.外来伤害答案:B难易:易要求:掌握分析:寒为阴邪主收引,寒胜则痛题目:暑多( )选项:A.夹湿B.夹寒C.夹痰D.夹瘀E.夹风答案:A难易:易要求:掌握分析:暑为热邪,行于盛夏,发病多夹湿邪。
题目:湿邪所致外科疾病好发于人体( ) 选项:A.上部B.下部C.中部D.上肢E.背部答案:B难易:易要求:掌握分析:湿性下趋,故生于下半身的外科疾病,多与湿邪有关。
题目:燥邪易伤人体( )选项:A.阴液B.阳气C.气D.血E.精答案:A难易:易要求:掌握分析:燥为阳邪,易伤阴液,多致皮肤干燥皲裂题目:外科疾病火邪为患大多由( )选项:A.内生火热B.直接感受温热之邪C.他经传变D.过食辛辣之品E.过食辛热药品答案:B难易:中要求:掌握分析:火邪属热,热为火之轻,火为热之重,两者仅在程度上有差别,其患病大多由于直接感受温热之邪所引起。
题目:由毒而致病的特点是( )选项:A.一般发病迅速,有的可具有传染性B.多侵犯人体上部C.侵袭人体易致局部气血凝滞D.好发于身体下部E.易伤人体阴液答案:A难易:中要求:掌握分析:由毒而致病的特点一般发病迅速,有的可具有传染性;风多侵犯人体上部;寒侵袭人体易致局部气血凝滞;湿好发于身体下部;燥易伤人体阴液题目:情志内伤所致外科疾病的特点是( )选项:A.可直接伤害人体,引起局部气血凝滞B.常有循行肝经部位夹郁夹痰的表现C.一般发病迅速,有的可具有传染性D.导致脏腑气血受损E.大多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答案:B难易:中要求:掌握分析:由情志内伤所致的外科疾病,大多发生在乳房、胸胁、颈的两侧等肝经循行部位,患处肿胀,或软如馒,或坚硬如石,常皮色不变,疼痛剧烈,或伴精神抑郁、性情急躁、易怒、喉间梗塞等症状。
中医培训课件-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致病因素外感六淫致病情志内伤致病饮食不节致病外来伤害致病劳伤虚损致病感受特殊之毒致病痰饮淤血致病发病机理邪正盛衰气血凝带经络阻塞脏腑失和致病因素考点外感六淫致病风:阳邪,善行而数变,风性上行,多侵犯人体上部。
致病特点为其肿宣浮,患部皮色或红或不变,痛无定处,走注甚速,伴恶风、头痛等全身症状。
寒:具有“主收引”、“寒胜则痛”的特征,多为阴证;常侵袭人体的筋骨关节,患部特点多为色紫青暗,不红不热,肿势散漫,痛有定处,得暖则减,化脓迟缓,常伴恶寒、四肢不温、小便清长等全身症状。
暑:必夹湿,为阳邪,患部掀红、肿胀、灼热,糜烂流脓或伴滋水,或痒或痛,其痛遇冷则减,常伴口渴胸闷、神疲乏力等全身症状。
湿:湿性趋下,重浊黏腻。
多湿热相兼,多侵犯人体下部,患部肿胀、水疱、脓疱、糜烂流滋、作痒,常伴纳食不佳、胸闷呕恶、腹胀腹满、舌苔腻等症状。
燥:易侵犯手足、皮肤、黏膜等部位,患部干燥、枯槁、皲裂、脱屑等,常伴口干唇燥、咽喉干毛或疼痛等症状。
火:多为阳证,发病迅速,来势猛急,患部焮红灼热,肿势皮薄光泽,疼痛剧烈,易化脓腐烂,或有皮下瘀斑,常伴口渴喜饮、小便赤短、大便干结等症状。
总之,外科疾病的发生尤以“热毒”、火毒”最为常见。
考点情志内伤致病长期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创伤,超过了人体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可使体内的气血、经络、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生外科疾病。
考点饮食不节致病考点外来伤害致病考点劳伤虚损致病考点感受特殊之毒致病考点痰饮瘀血致病痰饮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
痰与瘀常相兼致病,互为因果。
发病机理考点邪正盛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并直接影响疾病的预后与转归。
考点气血凝滞气血凝滞是指气血生化不及或运行障碍而致其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并可出现疼痛、肿胀、结节、肿块、出血、皮肤增厚、紫斑等。
此外,气血盛衰直接关系着外科疮疡起发、破溃、收口等。
考点经络阻塞局部经络阻塞是外科疾病总的发病机理之一。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名解1 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
疮者创也,疡者伤也。
一般“伤”在皮肤,出现感染后,伤口比较浅,感染也就比较薄,故称为“疡”。
“创”在肌肉深处,感染以后脓血郁积较深,同时伴有红肿热痛,故称为“疮”。
2 肿疡:指一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3瘘管体表与脏腑之间形成的病理性管道,具有内口与外口4窦道体表与深部组织之间的病理性盲管,只有外口无内口5结核症状名,指皮里膜外浅表部位由不同原因形成的小的圆形的肿块。
但不是结核杆菌所致的结核性疾病6善就是好的现象,恶就是坏的现象,顺就是正常的现象,逆就是反常的现象7顺证:外科疾病在其正常发展过程中,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
8 逆证:外科疾病在其正常发展过程中,凡不按顺序出现不良的症状者。
9痈:发生在皮肉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有外痈和内痈之分,内痈在脏腑,外痈在体表。
外痈相当于西医的皮肤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等,不同于西医的痈。
10发:痈之大者,说明其病变范围较痈大,病情较痈重。
相当于西医的疖痈并发蜂窝组织炎,急性蜂窝组织炎。
11丹毒:皮肤突然发红,色如丹涂脂染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网状淋巴管炎。
其特点是:其病突然,恶寒发热,局部皮肤突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焮红肿胀,迅速扩大,发无定处,数日内可逐渐痊愈。
12流注:发生于肌肉深部的多发性脓肿。
相当于西医的脓血症,肌肉深部脓肿和髂窝脓肿13瘰疬:发生于颈部淋巴结的慢性化脓性疾病;因其结块累累如串珠状故名之。
相当于西医颈部淋巴结核。
小者称瘰,大者称疬。
14流痰:发生于骨与关节的慢性化脓性疾病;由于发展至中期,在病变附近或远处发现寒性脓肿,脓液稀薄如痰,所以称之。
相当于西医的骨与关节结核。
15褥疮:多见于半身不遂,下肢瘫痪,久病卧床患者。
因躯体的压迫和摩擦引起的疮疡,好发于骶尾,髋部,足跟部,背脊部。
亦称为席疮16走黄:是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毒势未能及时控制,走散入营,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危急疾病。
中医外科总结
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饮瘀血等七方面
手少阳经:柴胡、连翘;足少阳经:柴胡、青皮、
六淫致病总的特点:季节性;疾病性质与病邪性质相关;常 手太阴经:桂枝、升麻;足太阴经:升麻、苍术;
相兼致病;以“火毒”、“热毒”最为常见;常侵犯相关部位
手厥阴经:柴胡、丹皮;足厥阴经:柴胡、青皮
二、发病机理: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
有头疽:发生在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西医的痈。
(一)起源: 原始社会 ——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
无头疽:是指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
1、最初的外科治疗方法: 植物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
=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
伤口止血等。2、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
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
不净,新肉未生的阶段,均宜使用。
(2)阴证: 阳和解凝膏:温经和阳、祛风散寒、调气活血、 用法:(升丹因药性太猛,须加石膏等赋形药使用,根据石膏与
化痰通络。用于疮形不红不热、漫肿无头之阴证疮疡未溃者。
升丹比例分为九一丹、八二丹、七三丹、五五丹等。)
(3)蚀破疮头:咬头膏:具有腐蚀性,功能蚀破疮头,适用于
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 6、脏腑败坏:身体浮肿,呕吐呃逆,肠鸣泄泻,口糜满布
的腐肉,称为胬肉。
7、气血衰竭:疮陷色暗,时流污水,汗出肢冷,嗜卧低语
第 1 页 共 10 页
中医外科
第三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手太阳经:黄柏、藁本;足太阳经:羌活;
一、致病因素: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 手阳明经:升麻、石膏;足阳明经:白芷、升麻;
中医外科学――第1~6章
中医外科学――第1~6章第一章中医外科发展概况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外科三大流派的主要学术思想和代表著作。
2.熟悉历代外科医学的主要学术成就、著述和创造发明,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研究、发展情况。
3.了解中医外科学了解中医外科学的起源、形成、发展、逐渐成熟等阶段的特点及其在我国历史上对人民健康事业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教学内容历代外科名医、主要文献、学术成就、创造发明等突出事例。
第二章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名词术语解释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外科名词术语解释。
2.熟悉中医外科的范围、特点。
3.了解中医外科疾病以部位、穴位、脏腑、病因、形态、颜色、疾病特征、范围大小、病程长短、传染性进行命名的原则,并举例说明。
教学内容1.凡是疾病生于人的体表、能够用肉眼可以直接诊察到的、有局部症状可凭的都属于外科的治疗范围。
2.以部位、穴位、脏腑、病因、症状、形态、颜色、疾病特性、范围大小等加以命名,对了解疾病特点有一定帮助。
3.中医外科常见名词术语及其解释。
第三章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目的要求1.熟悉外科疾病常见病因的致病特点。
2.掌握外科疾病的主要病机。
3.正确理解气血、脏腑、经络与外科疾病发生发展及其预后的关系。
教学内容1.致病因素: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房室劳伤等。
2.发病机理:从气血、经络、脏腑说明外科疾病的病理基础,局部的气血凝滞、营气不从、经络阻塞、脏腑不和是外科疾病总的发病机理。
第四章外科疾病的辨证目的要求1.正确理解对中医外科疾病进行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重要性。
2.掌握中医外科疾病局部症状的四诊检查要点。
3.掌握辨阴证阳证,辨肿、痛、脓、溃疡等的方法。
4.熟悉辨皮疹、痒、出血、善恶顺逆等的方法。
教学内容1.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2.四诊在外科疾病上的运用:包括望局部病变、精神、形态、舌苔;听声音、嗅气味;问诊;切脉和触诊。
3.辨阴证阳证:主要以局部症候进行辨别如发病缓急、病位、颜色、温度、高度、范围、硬度、感觉、脓液、病程、全身症状、预、后等,必须说明应将局部症状与全身情况结合起来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观察
瘿病、失荣、瘰疬等 瘤、岩等 乳房疾病如乳核、乳癖、乳痈、乳岩等
总结
乳房、 胸胁 颈等处 肝胆经经循行之处 肝胆经、脾胃有关
产生的机理? 产生的机理?
或 伤 脾 生 痰 生 或 伤 胃 湿 气 郁 化 郁
肝胆功能
房室损伤
劳伤虚损
过劳致脏腑气血受损,阴阳失和,使正气 亏损而发生疾病。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内因
经络
内络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运行气血
外 因
脏腑功 能失调
病理产物或内生邪气
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营气不从,脏腑失和
病机基础
气血凝滞 不断在发展与变化
初期:邪致经络气血凝滞 成脓:邪化热化气血为脓 溃后:气血虚损
痊愈
痊愈
痊愈
中医外科疾病发病有关之因素
气血 经络 脏腑
气血与外疾
决定是否发病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外科秘录》 外科秘录》 “盖气血旺而外邪不能感,气血衰而内正不能 拒”
临床观察
疮疡病 皮肤病 肛肠病 泌尿系统疾病 等。
产生的机理? 产生的机理?
生
脾胃功能
湿 化 热
常伴症状
大便秘结、胸腹饱胀,纳差不佳等。
情志内伤
文献回顾
《内经》 内经》 “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 营气不行,发为痈疽。” 营气不行,发为痈疽。” 《外科启玄》 外科启玄》 “人有七情,有一伤之,脏腑不和,营气不从, 逆于肉里,则为痈肿。” 逆于肉里,则为痈肿。”
特殊之毒致病的特点
发病急 传染性 病情重 侵及全身体
相当于现在的病毒、各种杆菌、中毒、 过敏等致病因素
从 外 而 受
或通过肌肤、或口鼻而致病
内 因
违反了古训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形与 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饮食不节
《素问》 素问》
“膏梁之变,足生大疔” 膏梁之变,足生大疔”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辟为痔”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辟为痔”
临床有关疾病
瘰疬 流痰 脱疽 慢性皮肤病等
总结
肺 肝
心 脾
各脏腑功能协调
如何导致机体致病? 如何导致机体致病?
探索其病机
《内经》 内经》
营气不从,于肉理,乃生痈肿
《医宗金鉴》 医宗金鉴》
“痈疽原是火毒生,经络阻隔气血凝” 痈疽原是火毒生,经络阻隔气血凝”
调畅情志 调节饮食 劳逸结合
《灵枢脉度》“经脉为里, 支而横才为络,络之别者 为孙”
对临床辨证的意义
病因不同特点不同所致的症也不同。 为准确辨证求因作后盾
外感六淫致病特点
季节性
夏季是疮疡的高发期。 原因:汗多,纳差(正气虚)。 其他外科疾病也有季节性的特点。
居住区域性
有些疾病的发病率与区域性有关
转化性
六气皆可化热成火,五志过极化火。 六淫郁久可化热成火 热、火、毒 《医宗金鉴》“痈疽原是火毒生” 医宗金鉴》 痈疽原是火毒生”
第三章中医外科疾病 的病因病机
第一节:致病因素
要求
掌握: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外科疾病形 成发展过程中的发病机理。 熟习:导致处科疾病病因各自的特点。
回顾中医学的几大特点
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 审证求因
整 体 观
肺 肝 心 脾
自然界 各脏腑功能协调
《内经》养生之道 内经》
“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 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 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 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感受特殊之毒
《证治准绳》 证治准绳》 “疔疮者,或感疫死牛马猪之毒” 疔疮者,或感疫死牛马猪之毒” 《内经》 内经》 “五疫之至,皆相传易染” 五疫之至,皆相传易染” 《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 “漆有毒,人有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 毒,……亦有性自耐者,终日烧煮竟不为 毒,……亦有性自耐者,终日烧煮竟不为 也。” 也。”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从客 安来。” 安来。”
阴阳失衡后,常易受外邪或内邪致病
学习病因病机的目的? 学习病因病机的目的?
辨证论治(主要矛盾) 掌握病机变化,透过现象,抓本质。
病因分类
受邪的途径 外因(从外而受) 内因(从内而生)
外因
外感六淫 《内经》“夫百病之生也,皆生风寒暑湿燥 内经》 火也。” 火也。” 《外科启玄》“天地有六淫之气,乃风寒暑 外科启玄》 湿燥火,人感受之则营气不从,变生痈肿 疔疖。” 疔疖。”
可单独又可两种以上致病
或风热或风寒或暑湿等致病。 证型的复杂性。
病性决定表现
如风邪,致病特点:肿而宣浮,痛痒无定 处,皮色不红或红或不变,变化迅速等。 如寒邪,致病特点:肿色紫青暗,肿势散 漫,痛有定处,得暖痛减等特点。
外来伤害
病因明确 其发病往往与职业有关 物理性外来伤害、化学性伤害 引起局部气血凝滞,筋脉瘀阻,或化热成 腐而发为外科疾病。
气血的盛衰,决定外科疾病的整个病程。
脏腑与外疾
内因所致脏腑功能失调,可以导致外科疾病 的发生。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凡疮疡,皆由五脏不和,六腑壅滞,则 令经脉不通而生焉。” 令经脉不通而生焉。”
体表的外毒也可影响脏腑功能而产生病变。
经络与外疾关系
感邪之处“最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地” 感邪之处“最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地” 内外传导邪气。 经络之气血多少影响了外科疾病的发生发 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