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习题 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 含答案 精品

合集下载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十三单元单元检测含答案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十三单元单元检测含答案

单元检测选题细目表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2017·湖南十校调研)古希腊某著名学者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

他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这说明该学者( )A.否定了自然界的客观存在B.彻底否定了神在人们心中的地位C.主张认识自己,研究自我D.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解析:题干反映两层信息,第一层说明古希腊某著名学者认为自然的真理无穷无尽且不断变化,第二层反映他主张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即个人道德,由此可判断该学者为苏格拉底。

故C项正确。

答案:C2.(2016·马鞍山模拟)古希腊先哲设想:有一批囚徒,自小待在一个地穴中,被锁链束缚不能转头,只能看前面洞壁上的影子,自然地认为影子是唯一真实的事物。

如果有人拉他走出洞穴,他才处于真正的解放状态.这一设想旨在强调()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理性高于感觉C.“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D.“美德即知识"解析:“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的是人的感觉是判断一切的标准,没有完整反映题干中的材料,故A项错误;材料前半部分说明了人的感觉有可能受到外界限制,材料的后半部分反映了摆脱限制之后,人的理性的价值,故B项正确;“‘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只反映了题干的后半部分,没有完整反映材料整体,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美德方面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B3.(2017·湖北黄冈质检)柏拉图说:“事物对于你自己,就是它向你呈现的样子,对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样子。

”柏拉图的这段话( )A.解释了“人是万物的尺度”B.重申了“美德”的重要意义C.强调“认识自我”的重要性D.否定了苏格拉底的认识论解析:同一个事物,在不同人面前呈现的情况不一样,构成不同的人对事物的认知,而这种不同的认知,取决于每一个人的个人感觉,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美德,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人与事物相比人是标准,强调“人"的重要性,故C项错误;柏拉图和苏格拉底都强调人的重要性,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故D项错误。

2018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第13单元单元过关训练13含答案

2018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第13单元单元过关训练13含答案

单元过关训练(十三)(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湛江调研)梁启超指出,近代中国“新思想之输入,如火如荼矣。

然皆无组织、无选择、本末不具,派别不明,唯以多为贵。

”出现这一现象的时代背景是()A.救亡图存运动的推动B.阶级成分日趋复杂C.西方新思想不断涌现D.世界市场日益形成A[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救亡图存成了中华民族近代历史发展的主题,出于此目的,中国先进分子不断向西方学习各种新思想,故A项正确;阶级成分日益复杂不见得就要向西方学习,故B 项错误;西方新思想是否涌现与中国是否学习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故C项错误;世界市场日益形成主要是经济活动,虽然可能传播新思想,但主要是客观传播,不能必然导致中国这样的落后地区“如火如荼”“输入”,故D项错误。

]2.(2017·郑州一模)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认为:“西学”为“西政、西艺、西史”等社会科学,“西艺非要,西政为要".这说明此时张之洞()A.其思想已与康有为完全一致B.主张应放弃西方自然科学的学习C.其思想在不断与时俱进D.主张清政府应进行“预备立宪"C[张之洞是洋务派,康有为是维新派,两人主张不会完全一致,故A项错误;张之洞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并不意味着放弃西方自然科学的学习,故B项错误;由题干可知,张之洞的思想在不断与时俱进,故C项正确;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与材料中时间“1898年”不符,故D项错误。

]3.(2017·绵阳二模)19世纪后期报刊上诸如《论中西历之所以不同》《中西饮食异宜说》《论中西民情不同》《中西政情之别》一类的文章屡见不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

这些现象表明中国知识分子()A.摒弃陈旧腐朽的儒家文化B.改变“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C.提倡全面学习西方的文化D.顺应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D[材料无法体现摒弃陈旧腐朽的儒家文化,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中西比较,但并不能说明改变了“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故B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提倡全面学习西方的文化,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诸如《论中西历之所以不同》《中西饮食异宜说》《论中西民情不同》《中西政情之别》一类的文章屡见不鲜"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可知顺应了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故D项正确.]4.19世纪80年代,康有为游历香港、上海等地后认为:“览西人宫室之瑰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乃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单元检测(十三)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及理论成果和科教文化Word版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单元检测(十三)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及理论成果和科教文化Word版含解析

单元检测(十三)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及理论成果和科教文化(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鸦片战争前后对西方国名的翻译,基本是带“口”旁的音译名,如英咭咧、咪唎、咈囒哂,提到西方各国时译名通常加上:“夷”“逆”或“酋”,如“米夷”“咈囒哂夷”“法夷”;近代后期,对各国国名的翻译多用褒义词,如“美”“英”“德”“法”。

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A.对西方认识的不断深入B.摆脱了天朝上国观念C.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D.实现了外交的近代化解析:选A鸦片战争前提到西方各国时译名通常加上“夷”“逆”或“酋”,说明认为西方国家落后,而近代后期,对各国国名的翻译多用褒义词说明认识到西方国家的进步性,故选A项;B项中“摆脱了”、D项中“实现了”不符合史实,排除B、D两项;C 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2.有学者认为,西方的启蒙是一种“内源”式、持续式的启蒙,而近代中国的启蒙则是“外源”式、突变性的启蒙。

导致中国思想启蒙出现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文明的冲击B.资本主义发展缓慢C.政府的腐朽统治D.儒家思想根深蒂固解析:选A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其历经阶段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具有较强的突变性,其主要原因就是西方的持续入侵和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故A项正确。

3.(2019·石家庄模拟)康有为通过重塑孔子形象、高悬大同理想,并用西方政治伦理学说阐释儒家经典,将儒家思想与西方文化对接和调融、重塑和创造,是儒家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行为的重要影响是()A.重新树立孔子的思想权威B.减少近代化过程中的文化认同危机C.使晚清保守思想大行其道D.推动了传统思想与民主科学的结合解析:选B康有为重塑孔子形象,是借助孔子权威宣传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减少其在中国传播的阻力,故B项正确,A项错误;康有为通过这种做法是在宣传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故没有出现C项所述结果,排除C项;他的做法推动了传统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的结合,而不是与民主科学的结合,故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2018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第13单元单元高效整合含答案

2018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第13单元单元高效整合含答案

单元高效整合(十三)知识网络·脉络清晰|框图纵览,用联系的观点牢记历史知识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一、宏观识记单元要点一二三四向西方学习一条主线:学习西方,救亡图存两个转变:由“器物"变革到“制度"变革;由“制度”变革到“思想”变革三个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四股思潮:变法维新、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1.历程(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主要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2)学习西方与抵抗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3)学习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不断深化的复杂历程。

(4)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实践证明,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是社会主义道路。

三、近代中国人的三种改造中国的道路1.走西方人的路(1)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向日本学习,通过改良,建立日本式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结果失败。

实践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旧中国行不通。

(2)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向美国学习,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建立以美国为榜样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结果,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实践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也行不通。

2.走俄国人的路1918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传入中国。

之后,中国共产党试图通过学习俄国的“城市中心论”来夺取政权。

为此,中共一大规定党的中心任务是在城市组织、领导工人运动。

结果,第一次工人运动从高潮走向低潮。

1927年,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全部以攻打中心城市为目标,结果也失败了。

事实证明,俄国的“城市中心论”不符合中国国情.3.走自己的路1927年,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在实践基础上,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单元小结与测评课件岳麓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单元小结与测评课件岳麓版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剧烈社会动荡使得士人试图去发现人类
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提出不同的治国方案,希
望被统治者采纳,达到天下太平,故 A 项正确。答案:A
二、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与欧洲启蒙运动的比较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欧洲启蒙运动
政 治
封封还未建建形专统成制治资统仍产治十阶空分级前稳力强固量化,,进时摇壮大,入代,资早封产期建阶资统级产
秦朝儒学受 到重创时期
儒家思 想受到 压制
秦统一后,儒生依旧遵守旧的主张, 非议郡县制,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的对立面,不能为统治者服务
汉代儒学改 造时期
儒学处 于独尊 的地位
董仲舒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 等新内容,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 适应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历程
地位
原因
儒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体
学,但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学习的内容有所不同(见下表格)。促
成这一变化的是
()
西汉
宋朝
经 五经(《诗》《书》《礼》 十三经(于唐十二经上
学 《易》《春秋》)
添《孟子》)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解析
[中外关联] 一、中国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与古希腊人文思想起源的异同
程 建君主专制服务,儒学逐渐 过中世纪的黑暗后,人
成为大宗
文主义复兴
中国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
古希腊人文主义
背景
战争频繁、处于分裂状态
相 主题

研究社会问题、研究人类本身

产生了诸如孔子、苏格拉底等伟大的思想家; 成就

16-18年三年高考真题及模拟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

16-18年三年高考真题及模拟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

2016年——2018年三年高考历史真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1.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 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 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答案】C2.《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答案】C3.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这一说法A. 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 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 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D. 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答案】B4.据钱穆考证,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正言。

孔子鲁人,日常操鲁语,惟于诵《诗》、《书》、执礼,此三者必雅言。

这表明A. 诸侯各国尊崇传统文化B. 儒家思想依靠雅言传播C. 礼制尚能维护天子权威D. 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答案】D5.先秦某位思想家谈到人性时指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该思想家还提倡A. 事异则备变B. 无为而治C. 仁政D. 制天命而用之【答案】D6.古代某位思想家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天”相结合,把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从横向上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纵向上构建了家族与国家之间的顺从关系。

下列选项属于该思想家的是A.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B.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C. “刑过不避大臣,赏着不进匹夫”D. “德主刑辅”、“大德小刑”【答案】D7.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全品复习方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科技文化第38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

全品复习方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科技文化第38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

第13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科技文化线索1 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孟子和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儒学。

儒家的“德治”“仁政”思想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社会大变革、大动乱时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和诸侯争霸的需要,所以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线索2 儒家思想的改造与独尊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线索3 儒家思想的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朱熹、王阳明等人汲取佛、道两教的思想,使儒家思想完成了理论化和思辨化的发展过程,从理学到心学,儒家思想更加适应统治者的统治需要。

线索4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构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线索5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辉煌成就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造纸术、数学、天文学和医学等方面取得辉煌成就;隋唐时期发明火药和雕版印刷术;宋元时期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明清时期古代科技进入总结时期。

春秋的《诗经》、战国时期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汉代的汉赋的发展,魏晋时期书法和绘画成为自觉的艺术;唐诗、宋词、元曲的繁荣,隋唐书法全面辉煌,宋代文人画发展;明清时期,书法、绘画、小说等成就突出。

第38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百家争鸣”(1)背景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③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起来并受到重用。

④思想文化:出现,形成一些思想流派。

(2)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3)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问题思索】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当时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及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密切相关,即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2018年历史高考试题答案及解析-浙江

2018年历史高考试题答案及解析-浙江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2.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

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①墨家学派的诉求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③智者学派的主张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墨子针对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局面,提出“兼爱”“非攻”“尚贤”,表达了小手工业者反对战争、提高社会地位的诉求。

公元前5世纪,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①③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

智者学派主张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

针对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以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宣扬理性和科学,反对迷信和专制。

王阳明心学的主旨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体现了哲理思辨的倾向。

【答案】A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根据“同姓不婚”,鲁国是姬姓封国,晋两国不可通婚,可知①正确;燕国是姬姓封国,因此晋燕两国不可以通婚,可知②不正确;宋国不是姬姓封国,晋宋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③正确;秦国不是姬姓封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④正确。

【答案】C14.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

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在樊氏的庄园里,实行了农、林、牧、渔多种经营,生产经营活动广泛;“资至百万”说明樊氏庄园经济力量强大;“闭门成市”反映自给自足程度很高;草市是在乡村、城外交通便利处自发形成的商品交易场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检13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检13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含解析新人教版

单元质检十三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60分)1.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上书皇帝说:“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外要求。

……驭夷之道,贵识夷情。

……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由此可知,曾国藩( )A.继承了“师夷制夷”思想B.认为应全面向西方学习C.强烈的“天朝上国”思想D.主张“中体西用”思想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曾国藩认识到了解西方、学习西方技术制造炮船会给中国带来永远的利益,他继承了魏源的“师夷制夷”思想,故A项正确。

材料只提到学习西方技术制造炮船,并非强调要全面向西方学习,B项错误。

材料主要反映了解西方、学习西方技术的重要性,而非“天朝上国”思想,C项错误。

材料反映出曾国藩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未涉及“中体”的内容,排除D项。

2.1896年,李鸿章在英国旁听了议员们的辩论,觉得那简直是一窝蜂似的吵架,“无甚可观”;对记者关于“美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出路”的问题,李鸿章回答说:“清国政府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

”这表明李鸿章( )A.确立了亲美远英的外交路线B.政治上倾向于欧美的代议制C.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D.向西方学习扩大到制度层面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李鸿章对英国议员辩论和美国资本在中国投资的态度,并没有确立外交路线,故A项错误;李鸿章对英国议会辩论表示不屑,这表明李鸿章并不赞同欧美的代议制,故B项错误;李鸿章对英国议会辩论表示不屑,而对外国资本到中国投资表示了极大的兴趣,明显反映了“中体西用”的思想,故C项正确;根据前面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向西方学习还停留在技术层面,故D项错误。

3.19世纪60年代末,清朝官员志刚在《初使泰西记》中对欧洲政治制度有如下评述:“泰西立君,虽不拘于男女,然为君而不能尽君道者,国人不服,则政令有所不行,不得安其位矣。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十三单元单元整合提升含答案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十三单元单元整合提升含答案

单元整合提升一、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1.起源:古希腊先哲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洞察宇宙,探索人生,他们的思想主张是西方人文精神起源。

2.复兴:文艺复兴中的思想巨人,以自己的作品抨击封建教会的虚伪和腐化,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追求自由和幸福,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文主义思想在经历了千年中世纪的压抑后再次兴起。

3.发展:宗教改革中的“因信称义”“先定论”,否定了教皇的绝对权威,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人文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弘扬.4.成熟:启蒙思想家高举理性的旗帜,批判封建宗教迷信和封建专制制度,强调人的尊严,追求自由平等,主张人权神圣不可侵犯,人文主义思想达到新的高度。

[针对训练]1.18世纪法国很多学者认为:上帝作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创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规则,但创立之后上帝就不再对这个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

这一主张()A.促进了宗教改革在整个欧洲的开展B.为卢梭的分权学说奠定基础C.表达了封建王权独立于教权的意愿D.有利于理性主义的广泛传播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宗教改革在整个欧洲的开展是在16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分权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封建王权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体现的是理性主义,故D项正确。

答案:D二、近代欧洲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1.兴起原因: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壮大。

2.各自特点:文艺复兴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旗号,以人文主义为核心,提倡人性,反对神性,倡导个性解放。

宗教改革挑战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以反映时代特征的宗教理论实行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提出“天赋人权”“三权分立”“主权在民”,宣扬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

3.共同影响:冲破了宗教神学的思想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2018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专题练习(三)-答案

2018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专题练习(三)-答案

2018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专题练习(三)-答案2018 届高考历史专题练习(七)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答案1~4:ACBC 6~7:BC5.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

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规范练习一、选择题(48 分/24min)1~5:CBBBD 6~10ABBBB 11~12:DB二、综合题(52 分/26min)13.(1)背景:农业社会的国情;民众力量的显现;阶级结构的变动;维护统治的重要;知识分子的作用。

(10 分)(2)变化:由受制、服务于君权到批判君主专制。

(2 分)原因:传统民本思想与明淸社会不符;君主专制的加强及弊害的显现;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市民意识的初步觉醒。

(8 分)14.(1)因素:充分保留传统;合理选官;实行德政;汉字文化延续功能强。

(4 分)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 分)(2)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

(2 分)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

(2 分)(3)特质:延绵不断(尊王传统);兼收并蓄(与时俱进)。

(2 分)15.(1)不同:中国集中于应用型的传统科技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经济的发展;西方主要集中于天文学理论研究领域;标志近代科学的产生;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提供了理论依据;加速了欧洲封建制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10 分)(2)原因: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文化专制政策和八股取士制度;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物质条件和推动力。

西方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为近代科技的产生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思想基础和必要的动力。

2018版《单元滚动检测卷》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精练-专题十一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艺

2018版《单元滚动检测卷》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精练-专题十一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艺

十一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艺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3.本次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4.请在密封线内作答,保持试卷清洁完整。

第Ⅰ卷一、选择题(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6·济宁二模)战国某思想家认为,如果人们依顺天生具有的“性、情”做事,追求利益、满足欲望的话,他们一定会做坏事、发生争夺,“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带来坏结果。

为此,他最有可能主张()A.要同等爱护所有的人B.治理国家要清静无为C.用仁政回复人的善性D.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2.(2016·安庆三模·25)孔子要求作为一个仁者,在消极方面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积极方面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是()A.后世民本思想的根源B.意在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C.顺应社会转型的调整D.对统治者相互间的要求3.(2016·石家庄一模·24)先秦某位思想家主张:“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

”其意在说明()A.政治教化以百姓富裕为前提B.以德治民与依法治国相结合C.改善民生与思想教化相辅相成D.重义轻利的观念有利于国家统治4.(2016·蚌埠二模·27)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混乱使一些人试图找到能够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法则,另一些人想在社会之外,找到属于个人的内心平静。

下列属于“另一些人”的主张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B.民多利器,国家滋昏;法令滋彰,盗贼多有C.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D.天下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则治无义则乱5.(2016·湖北华中名校高考押题金卷·24)《吕氏春秋》指出:“听群众之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何以知其然也?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孙膑贵势……”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是()A.认为国君应听取民众建议治国B.全面解释了春秋各流派的主张C.看到了各学术流派的思想特点D.高度赞扬了儒家思想的先进性6.中国古代某学者提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思想主张。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练习题(含答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练习题(含答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练习题(含答案)一、单选题1.公元前124 年,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的学习科目为“五经”,一律由儒学五经博士教授,同时下令全国各郡国设置学校。

汉武帝的这些措施A.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B.宣告了“百家争鸣”局面的结束C.确立了儒学在文化上的主导地位D.推动了儒学走向世俗化和生活化2.《诗经》祭祀诗中商人多神化商汤、武丁等祖先,崇尚先王的暴力和武功;而周人塑造的祖先则多是文质彬彬的形象,他们赞颂祖先带领民众在治理田畴、勘察居住点、建筑房屋等方面的贡献。

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A.践行儒家民本观念B.执政观念趋向理性C.尤其重视基层治理D.开始强调以文治国3.永乐三年,他率领二万七千八百多人,分乘二百零八艘木制帆船,由太仓的刘家港出发,开始了持续二十八年之久的航海壮举,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这一壮举,史称A.郑和下西洋B.鉴真东渡C.法显西行D.空海求法4.明朝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600多年来,中国与亚非各国关系的佳话流传不衰。

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A.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B.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C.推动明朝政治革新进程D.扩大海外贸易的规模5.造成下图所示漫画中“悲剧”的措施是A.使枢密院与“三衙”分权B.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C.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D.枢密院、三司分割宰相权力6.汉代妇女盛行自由改嫁,而唐代中、上层妇女大多选择守寡。

这种变化折射出A.儒家思想文化的发展B.唐代妇女更自由富足C.妇女贞节观念愈淡薄D.程朱理学观念已普及7.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

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下面是某校学生用列表法梳理知识时制作的表格,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写的是A.契丹、党项、女真、蒙古B.鲜卑、女真、蒙古、匈奴C.契丹、吐蕃、女真、满洲D.鲜卑、女真、党项、蒙古8.“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交往。

2018届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习题第十三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Word版含答案

2018届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习题第十三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Word版含答案

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时序要清][线索要明]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从先秦时期到明末清初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可按四条线索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线索一: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的思想;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学的体系更加完整。

“德治”“仁政”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社会大变革、大动乱时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和争霸的需要,所以,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线索二:儒家思想的改造与独尊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线索三:儒家思想的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朱熹、王阳明等人汲取佛、道的精神,儒家思想完成了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从理学到心学,儒家思想更加适应统治者统治的需要。

线索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构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第24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传统文化的滥觞——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二)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争鸣”指各派学者或思想家,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见解,提出自己治国济世的主张。

(三)实质“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四)评价(意义)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此后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

最新-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古代的思想和科技1

最新-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古代的思想和科技1

课堂新坐标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能训练山东专用版(岳麓版):中国古代的思想和科技1(时间:4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8·汕头质检)梁启超曾说,如果让孔子当国民政府的教育总长,他一定会像法国那样,把教育部改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校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

这说明儒家( )A.主张用仁爱之心调节和协调社会关系B.强调有教无类,注重发展私立教育C.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作用D.注意借鉴不同文明,进行教育改革2.(2018·上虞调研)某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又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这位思想家应是( )A.老子B.孔子C.墨子D.韩非3.(2018·湛江调研)“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这段话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 A.西周B.春秋战国C.秦朝D.明朝4.(2018·合肥联考)右图是2018年西安世园会会徽“长安花”,它是由三、四、五、六边形自然花瓣组合而成的“百花吉印”,其构思源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

据此判断,该思想源于( )A.《道德经》B.《孟子》C.《四书章句集注》 D.《日知录》5.孟子的“仁政”是对孔子“仁”学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 )①把孔子的“仁”具体化②进一步明确了君与民的关系③指出了得民心的重要性④主张“尚贤”、“非攻”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6.《孟子·离娄上》中说道: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这说明孟子( )A.与孔子的思想完全相同B.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C.不承认等级差别的存在D.只要求统治者具有“仁”的思想7.“今使涂之人伏木为学,专心一致,思索孰察,加日悬久,积善而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与天地矣。

最新-2018年高考历史真题解析分项版18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精品

最新-2018年高考历史真题解析分项版18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精品

2018年高考试题分项解析(历史)11: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一.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一)选择题(2018年新课标卷文综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较为接近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根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解析】: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从唐至清,数量增多,在全国各地分布范围广泛,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需要。

(2018年北京卷文综15)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答案】:D【解析】:综合黄宗羲的民主启蒙思想及其历史作用,正因为其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的核心思想及历史作用,故被清朝廷列为禁书。

A项是宋明理学的主张;B项是李贽的思想;C项是南北朝以来的思想融合趋势。

(2018年天津卷文综历史3)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

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

这说明李贽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答案】:C【解析】:从材料看,儒学一直是少数士大夫垄断,李贽认为普通百姓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一种思想学说要为大多数人服务,被大多数人所拥有,这既是对儒学被少数人垄断的批判,也是对儒学的发扬光大。

(2018年安徽卷文综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

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2018年广东卷文综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最新-山东省2018届高考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

最新-山东省2018届高考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

山东省岳麓版历史高三单元测试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13-2)一.单项选择题(共计25小题,每小题2分,合计50分)1.2018年9月30日《南方日报》刊文称:“如何给这些孩子(外来工子女)一张安稳的书桌,让他们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课题。

”其实中国古代很早就有思想家注意并提出了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或主张,这就是A.有教无类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存天理,灭人欲 D.经世致用2.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下列有关他的叙述,正确的是A.他最早把道家思想发展为道教B.其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是汉初黄老之学的源泉C.他提出“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倡导法治D.他提出“天人感应”,主张顺其自然3.老子和孔子的主张有一些相似之处,这主要是A.用政治变革代替军事战争 B.用古代的治国方法或模式解决现实的问题C.承认矛盾的存在但力求回避矛盾 D.在教育思想上都承认私学的重要意义4.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5.电影《墨攻》讲述了由香港影星刘德华饰演的墨家智者革离孤身拯救遭十万赵国大军围攻的梁城的故事,据说拍戏前刘德华苦读相关剧本资料,下列介绍故事背景的资料违背史实的是A.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B.原先地位低的“士”阶层开始崛起C.有些墨家学派成员会使用铁犁牛耕D.“学在官府”导致墨家不能办私学6.先秦某思想家主张:“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于治,合于善也。

”这位思想家是A.孟子 B.荀子 C.墨子 D.韩非子7.“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五)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

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五)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五)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魏晋时期,一种称之为“玄学”的社会思潮在士大夫中流行起来。

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

鼓吹“以小求大,理终不得。

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

魏晋玄学( )A.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B.反映三教合一的趋势C.为理学兴起创造条件 D.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解析:选A “天理自然”符合道家思想,魏晋时期作为儒学的玄学思想中包含道家思想,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故A项正确。

2.(2016·芜湖质检)有学者认为:“辟佛的宋儒本质上往往不是佛学的批判者,而是批判的佛学者。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宋儒不再批判佛教 B.宋朝儒佛地位相当C.佛学渗入儒家义理 D.三教合一局面形成解析:选C “批判的佛学者”意思是宋儒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或汲取了佛教的部分精髓,并将之融入了儒学,故C项正确。

3.(2017·新乡调研)“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核心主张,同时他还强调指出:“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

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

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

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

”在这里朱熹实际上强调国家公职人员要( )A.有所为有所不为 B.格物致知,自我修行C.自我克制,廉洁奉公 D.不畏权贵,忠君爱国解析:选C 材料中“若公时……若不公”表明是公不公,而非为不为,据此判断C项正确。

4.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材料表明( )A.教育的功能是使人成为圣贤B.希望人们放弃声名利禄C.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D.明确学生的最高学术目标解析:选C 根据材料“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可知,古代圣贤教育的目的无非是讲求义理,以理修身,推己及人,关注道德,故C项正确。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考专题检测卷 必修3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考专题检测卷 必修3

专题1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考专题检测卷必修3 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7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某同学为了记忆方便,称我国古代历史上某位著名思想家在思想上“矛盾”,在政治上“无为”。

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B.孟子C.韩非D.老子D[关键信息为“矛盾”和“无为”。

老子的思想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

]2.有学者认为,墨子的爱比孔子的爱更为现代人所需要。

这是因为墨子的爱( ) A.具有超阶级性B.代表平民利益C.反对一切战争D.抑制了统治者A[孔子的“仁”的主张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墨子的“兼爱”主张,消除了亲疏、贵贱的分别,提倡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即具有超阶级性,排除B项;C项为墨子“非攻”的主张,与题干中“墨子的爱”信息不符,排除;D项中“抑制了”的表述过于夸大化,排除;故选A项。

]3.“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世异则事异’。

”这反映了( ) A.孟子的“仁政”学说B.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C.墨子的“兼爱”思想D.庄子的“齐物”观点B[根据信息“世异则事异”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的是一种变革思想,属于法家思想,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项。

]4.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以攻战亡者,不可胜数”“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夫尚贤者,政之本也”的是( )A.道家B.法家C.儒家D.墨家D[“兼相爱,交相利”是“兼爱”思想,“以攻战亡者,不可胜数”是“非攻”思想,“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是“尚俭”思想,“夫尚贤者,政之本也”是“尚贤”思想,由此可判断是墨家,D项符合题意。

]5.《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C[“当于民监”即以民为镜,体现出尊重民意、以民为本的思想,C项符合题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时序要清][线索要明]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从先秦时期到明末清初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可按四条线索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线索一: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的思想;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学的体系更加完整。

“德治”“仁政”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社会大变革、大动乱时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和争霸的需要,所以,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线索二:儒家思想的改造与独尊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线索三:儒家思想的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朱熹、王阳明等人汲取佛、道的精神,儒家思想完成了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从理学到心学,儒家思想更加适应统治者统治的需要。

线索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构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第24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传统文化的滥觞——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二)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争鸣”指各派学者或思想家,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见解,提出自己治国济世的主张。

(三)实质“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四)评价(意义)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此后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

3.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思想主张1.核心是“仁”。

“仁”的基本出发点是爱人,涵盖一切美德。

实现“仁”的途径是道德自觉,推己及人,行“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目的是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

2.以“礼”治国,强调等级和秩序。

关于“礼”的做法是“克己复礼”(约束自己,使行为符合周礼),“尊尊亲亲”(卑贱者尊崇尊贵者,最重要的是尊君;子女孝顺父母,弟妹恭敬兄长),“正名”(用周礼所规定的名分去规范人的言行,使长幼有序。

)3.调整“礼”和“仁”的方法:中庸。

只有“礼”,会加深社会对立,导致矛盾激化;只有“仁”,会模糊上下尊卑。

恰当地协调“礼”、“仁”关系,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庸”,既贵贱分明又温情和谐。

达到中庸的做法是“和而不同”。

4.以“德”治民(其实是“仁”的衍生)。

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5.教育思想: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不耻下问,学以致用,温故而知新等;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六个方面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6.世界观:(人民)存疑鬼神,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

总之,孔子系统地提出了“人学”的思想观点,在关于人的价值观问题上,有着独到见解。

(二)文化贡献:《四书》、《五经》的文化传承1.整理西周文献(1)《诗》——这是西周至春秋时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有3 000篇之多,经孔子删订以后,保留了305篇,通称300篇。

这部诗歌选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即各地的乐调,共十五国风;雅,周人的官话称为雅言,是西周王畿的诗;颂,即宗庙祭祀的乐歌。

孔子很重视《诗经》,他总是启发学生们去读诗,将读诗与做人联系起来。

(2)《书》——即《尚书》,指春秋以前的官方政治历史资料汇编,相传有百篇,今传28篇。

孔子认为,学生们研习《书》的目的,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体会先王是如何治国理政的。

(3)《礼》——又称《士礼》,后称《仪礼》,与《周礼》《礼记》合称“三礼”。

孔子对周礼有很深的研究,很有感情,心向往之,要求学生们认真学习和实践。

(4)《乐》——指《乐经》,是音乐方面的典籍。

孔子重视音乐,认为这也是道德教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他认为音乐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求完善。

(5)《周易》——这是一部以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的占卜之书,其中也含有人生经验和哲学思想。

成书于商周之际。

孔子研究《易》,用力甚勤,爱不忍释。

(6)《春秋》——相传孔子依据鲁国史官的记载整理而成,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14年(前481)。

因《乐经》失传,故称《诗》《书》《易》《礼》《春秋》为“五经”,这是儒家的基本经典。

孔子对“五经”的研究和整理,是他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贡献之一。

2.述而不作(1)由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汇编,由其弟子或再传弟子追记写成《论语》。

(2)后世的曾子、子思、孟子的著作《大学》、《中庸》、《孟子》分别发挥了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政治伦理。

这就是被后世学者尊奉为儒家经典的“四书”。

互关系的研究,这就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所谓“天道”,泛指宇宙、天地、自然的起源和法则,而“人道”则是关于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道理。

这二者的关系之所以引起中国古代哲人的关注,和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关。

春秋战国时期,深入探讨“天道”与“人道”的关系,构筑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建立了自然哲学丰碑的人物是老子。

(一)思想主张1.积极意义(1)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其思想主张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2)老子关于“天道”与“人道”的论述,展示了中国古代辩证思维的绚丽画卷,其中充满智慧和洞察力,对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3)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提出“道法自然”,主张人与自然万物是连续一体的,自然存在具有深刻的内在价值,人类应当尊崇自然、关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老子所勾勒的世界蓝图是万物和谐、各遂性命、充满生机的协调世界,这恰好是今天全球正在努力实现的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理想。

2.局限:其辩证法忽略了事物转化的条件,必然走向不可知论;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类社会发展持悲观态度。

(一)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思想学说的“百家争鸣”都产生于学者们对“天道”与“人道”二者相互关系的不同理解。

1.孟子讲“人道”仍坚守儒家观点,重礼制、道德教化。

他关于“天道”与“人道”相分的理论成为中华民族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理论之一,也成为后来自然唯物论者的重要依据。

3.庄子(1)“道”是世界的最高原则。

(2)“齐物”:就是万物齐一,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宇宙间一切事物,如生死寿夭,是非得失,物我有无,都应当同等看待。

(3)“逍遥”:就是对事物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

要做到逍遥,就要“无所恃”,不要受各种条件左右。

主张用超越功利的方法去追求精神自由,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逍遥”。

(4)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社会不公。

(5)顺应自然: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对自然状态的破坏,无利而有害。

因此,人必须顺应自然。

(6)相对主义是庄子哲学的主要特点。

4.阴阳五行家:阴阳五行说,其创始人是战国中后期的思想家邹衍。

这是一个非常政治化的学说,用金、木、水、火、土“五德”相克相生原理(称为“天道”)去解释说明王朝的兴衰更替(称为“人道”)。

邹衍认为,王朝更替的次序是:土德(黄帝)→木德(夏禹)→金德(商汤)→火德(周文王)→水德(?)→土德(?)。

每个王朝代表一“德”,一个王朝衰落后,会被另一“德”的王朝所代替。

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影响很大。

秦朝尚黑色,汉朝尚黄色,都足以说明。

汉朝以后,阴阳五行说仍然有相当的社会影响,有些朝代的开国之君都要请人推算自己当主何“德”、尚何“色”,作为自己“奉天承运”的根据。

(二)墨家思想1.“兼爱”(核心思想):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墨子也把“兼爱”称为“仁”,但与孔子的“仁”有很大差异。

孔子的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有等级差别的爱(“亲亲有术,尊贤有等”);而墨子主张的兼爱则是没有差距的爱(“爱人若爱其身”)。

2.“非攻”:反对不义战争,主张各国和平共处。

以墨子为首的墨者为宣传和平四处奔走。

3.“尚贤”:尊重有才德的人,反对任人唯亲。

4.“尚力”:强调劳动者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节俭:主张“节用”、“节葬”,反对奢侈浪费。

5.非命(反对儒家“生死有命,富贵在天”)、非乐(反对娱乐)、尚同(集权主义,“一同天下之义”)。

(三)法家思想1.思想(1)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对中国专制主义政体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了重大作用。

(2)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但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外儒内法”),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3)严刑峻法等主张,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限制了人们的自由,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探究主题(一)——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史料一]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教你读史]史料主要说明了“士”阶层的崛起,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其中“士”是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的通称。

[思考]根据史料一,说明“百家争鸣”局面中出现“文化觉醒”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兴起的历史条件。

[提示]基本条件: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士”的崛起。

历史条件: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的解体;各国诸侯对人才的渴求;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封建经济发展);私学的兴起和发展。

[史料二]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

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教你读史]史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不同诸侯国盛行不同的思想,体现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