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读后感
《中国法律思想史》读后感
![《中国法律思想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2b0ca8ecc22bcd126ff0c5e.png)
读《中国法律思想史》论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法律摘要:通过阅读《中国法律思想史》,对中国法律史有了更系统的了解。
从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此之后的各个朝代,都有所继承和发展。
再到汉朝时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此,儒家思想成为了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它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相适应,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形成与发展,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儒家思想法律化、法律儒家化的儒法合流的法律体系的形成。
在封建司法领域,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更是贯穿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始终,自汉代以后,历经唐朝,魏晋南北朝,直至明清,一直是历代封建王朝司法活动的指导思想,我国古代法律中很多具体措施,都反映出了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家思想对我国古代法律有则会深刻的影响,其中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在我国现代法制建设中,儒家思想也对我们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儒家思想法律儒家化前言儒家是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久的一个学派。
儒家继承和发展了西周以来的礼治和明德慎罚思想,提出了一整套在维护礼治,重视德治,强调人治的法律观点。
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之际,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后世的发展中,也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儒家学说经过各个朝代的继承和发展,被统治者加以发挥和利用,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政治学说,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制定法律政策治理国家的思想依据。
儒家思想不仅对我国古代的法律思想、原则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我国现代的法制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一、儒家思想产生及其内容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末期。
儒家学派的基本思想是建立、维护以伦理纲常为中心的社会秩序。
儒家创始人孔子尊崇“ 周礼” ,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其认为天下兵荒马乱的原因就在于“ 礼崩乐坏” , 因此他力求维护“ 礼” 的统治, 倡导以“ 仁” 为核心的人生观和以“ 德” 为核心的政治观。
中国刑法史读后感
![中国刑法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029694c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39.png)
中国刑法史读后感
在中国刑法史的学习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我国刑法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从古代到现代,我国刑法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刑法体系。
在古代,我国的刑法制度以夏商时期的“五刑”为代表,包括了奴隶制五刑和封建制五刑两个阶段。
中世纪时期,刑法制度逐渐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以“仁政”、“德治”为核心的刑法理念。
近现代以来,随着西方近代化的影响,我国刑法制度逐渐走向现代化,刑法条款更加明确、具体,体现了法治的精神。
中国刑法史的特点在于,儒家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刑法的发展。
在古代,刑法与道德相互补充,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和教化人民的作用。
在现代,我国刑法在惩罚犯罪的同时,更加注重教育、改造犯罪分子,使其回归社会,体现了刑法的人道主义精神。
中国刑法史的演变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秩序,保障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还培养了人民的法治意识,使人们对法律产生敬畏之心。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刑法不断修正、完善,逐步形成了科学、完善的刑法体系。
在当代,我国刑法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刑法体系日益完善,修正案不断出台,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不断加强。
这些举措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法治国家的建设。
通过学习中国刑法史,我深刻认识到,我们应该尊重历史,借鉴古代刑法
的经验,坚持走法治国家之路。
同时,我们还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共同打击犯罪,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此外,我们还应认识到,为人处世应遵循道德与法律的原则,做到心中有法、行为有度。
总之,中国刑法史的学习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刑法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读后感
![《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398d9a0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0b.png)
《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读后感《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籍,通过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探讨,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博大精深,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这些思想贯穿于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政治实践中。
《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一书通过对儒家、道家、法家等不同思想流派的介绍和分析,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儒家强调仁爱和道德修养,主张以仁义为政治准则;道家注重自然和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规律;法家则重视法制和严明的法律规范,主张以法治国。
这些不同思想流派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
在阅读《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不仅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倡导人们以仁爱之心相待,以礼义之道为行为准则,以智慧之道为思维方式,以诚信之道为为人处世之道。
这些思想理念贯穿于中国古代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独特风貌。
另外,通过阅读《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我也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当代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强调的仁爱、礼义、智慧、诚信等理念,对当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社会发展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倡导仁爱之心,推崇礼义之道,弘扬智慧之道,践行诚信之道,以此来引领社会风气,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是一本具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内涵的书籍,通过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探讨,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这本书不仅让我感受到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博大精深,也让我体会到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深远影响,同时也让我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当代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古法新论——法的古今连接》读后感
![《古法新论——法的古今连接》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27643f7524de518964b7dc4.png)
《古法新论——法的古今连接》马小红2014年6月第一版上海三联书店————探讨古法的今义,实现古今的连接一,误解与真相(一)“中国式法治”的传统因素法治只有在以传统为基础的兼容并蓄中,与外来法文化有机结合,方能形成真正的适合中国的“中国式法治”。
1目前中国的法律是西法东渐的产物,而中国的传统法虽然解体,却依然顽强地存在,二者在相互磨合。
2一般情况下,无论古代还是今天,无论西方还是东方,但凡是人类,所遇到的问题大致是相同的,尤其是贴近民生的法律。
只是看问题的角度,表达的方式和解决方法不同罢了。
3用现代社会的思维方式或理念去阐释那些历史的真相的时候,过去的历史便具有了现实的价值,传统法便会在兼容并蓄的中国式法治体系中有了应有的地位。
4近代中国法律的变革也证明了传统法因素在中国式法治体系中的不可或缺,凡是利用了传统文化作为支撑的法律制度,如人民调解制度,综合治理,在实践中能较为顺利地进行,反之,会出现南橘北枳的现象,“自由之说入,不以之增幸福,而以之破秩序;平等之说入,不以之荷义务,而以之蔑制裁;竞争之说入,不以之敌外界,而以之散内团;权利之说入,不以之图公益,而以之文私见;破坏之说入,不以之箴膏肓,而以之灭国粹”(梁启超)(二)法理念的古今连接1中西文明中的法理念在初起时均是维护和追求正义。
2法的正义性的实现,中西也经历了相同的路径,从寄希望于神明到寄希望于人类自我制度的约束。
3公正和权利的理念,这种中西法文明的共同价值观,正是古今法文明的契合,连接之处。
4中国的调解制度(1)在充分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裁决。
双方充分申诉,乡亲们发表见解。
(2)主持人更容易了解事实真相,主持人的威望也有助于裁决的执行。
(3)成本低,易于启动。
(4)最为重要,这还是一个深入理解“天理,国法,人情”的过程。
(5)西方“ADR运动”,“恢复性司法”,都直接借鉴了调解制度。
(三)开明的中国古代法律六,教与学(一)如何学好“中国法律思想史”1中国法律思想史发展四大阶段(1)夏商西周:国家与法的起源,神权法思想,礼治思想。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精选多篇)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精选多篇)](https://img.taocdn.com/s3/m/938c4d1a43323968011c92a3.png)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读《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有感---荒唐的霸道张之洞曾经说过:世运之明晦,人才指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
是时,国运颓危,列强环伺,传统频遭质疑,西学新知亟亟而入,中华现代学术的转型完成于该混沌时期,于切磋琢磨、交锋碰撞中不断前行。
学术与思想的新变,带动了社会各领域的全面转型,为中华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瞿同祖老先生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正是怀着这样一种精神,将汉代至清代二千余年的法律作为整体进行剖析,加以讨论与比较,以达到阐释中国法律的基本精神及其主要特征的目的。
除此之外,本书还讨论了中国古代法律自汉至清的重大变化,介绍了巫术与宗教,儒家与法家思想,使中国现代学术的成功转型向前迈了一大步。
中国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封建等级制度森严,“亲亲尊尊”、“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等儒家理念深入到法律条文中。
正如本书第一章所阐述的有关“家族”的相关法律。
中国古代历代法律关于不孝罪的处置几乎都是以加重主义为原则。
不分故意过过失,不分违犯的性质如何,也不考虑出发点如何,只要有了伤害长辈的行为,一律以重罪论处。
甚至长辈的自杀只要与晚辈有关,晚辈都逃不了同样严重残酷的刑事责任,都属于背礼违法、罪有应得。
儒家思想对“孝”的重视与强调,在本章关于亲属的刑罚制度中有了很好的体现。
我们不难看出,古代的刑罚制度与儒家思想息息相关,中国古代的人治化,是与封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第 1 页共 4 页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统治阶级对自我权力的肯定和扩张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历史上就是一个不平等的社会,这种不平等表现在政治、社会、生活等各方面。
本书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妻子地位的描述。
《说文》中写到,“妻与己齐者也”,名义上,夫妻的地位是平等的。
但是,古人的传统思想是“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
女子始终受男子的意志和权力支配,自生至死可谓都处于“从”的地位。
学习中国法律思想史有感
![学习中国法律思想史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c4644fbe960590c69ec37648.png)
学习中国法律思想史有感中国法律思想史是一门详细阐述中国法律思想历史发展过程的学科,它是以研究中国历史上各个不同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法律理论和观点为主要内容,它对于了解中国自古以来的法律文化遗产并从中吸取有借鉴意义的东西,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法制与法学,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下就本人在学习这门学科时谈一下自己的一些认识:一、中国法律思想的历史发展过程(一)奴隶社会时期的法律思想(夏、商、西周):中国法律思想的形成和产生时期。
其中主要包含有三种:1是神权法思想,其形成于夏,极盛于商,动摇于西周;2是“礼治”思想;3是“明德慎罚”思想。
(二)过渡时期的法律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瓦解封建制逐步确立,出现了儒、墨、道、法等“百家争鸣”的局面。
(三)封建社会时期的法律思想(秦汉—明清):封建正统儒家法律思想。
其特点为以礼为主、礼法结合。
它的主要形成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初期:(秦汉)董仲舒新儒学——标志其形成;鼎盛:(隋唐)《唐律疏议》——成熟完善;中后期:(北宋)理学——新发展;后期:(明清)启蒙思想家——衰落。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法律思想(鸦片战争—辛亥革命):该时期由于西方思想的不断渗入,中国传统的封建法律思想开始瓦解。
出现了地主阶级改革派、农民革命家、洋务派、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等各个派别。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法律思想的发展线索:礼治盛行于西周、衰落于春秋;法治兴起于战国、鼎盛于秦朝;自秦以后,走上了以礼为主,礼法结合的道路。
二、中国法律思想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一)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即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西周的礼治与“明德慎罚”思想。
夏、商、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当时,奴隶主贵族在意识形态领域主要是利用神权思想和宗法思想进行统治,他们的法律思想也受这二者的支配。
这一时期的主要法律思想,是奴隶主贵族的神权法思想和以宗法为核心的礼治思想。
理法传统与中华法系读后感
![理法传统与中华法系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3577ae4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c5.png)
理法传统与中华法系读后感读《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有感打算读一本关于法制史的书后,看了推荐书目,最先吸引我的就是这本书的名字。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法制文明古国,法律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而且辗转相承,绵延不断,形成了悠久的、特色鲜明的法律传统,傲然自立于世界法律历史之林,我想这本书里一定叙述了迷人、丰富的中国古老的法制文化和在经过战争、岁月和外来文化洗礼后,焕发出新的生机的中国转型后的法制文化。
我读的是由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张晋藩的第一版次的《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出版时间为2009年。
张晋藩,著名法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究生毕业,曾任国务院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198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法制史学的带头人。
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中国法律史学会的专业顾问、中国法文化研究会会长等社会职务。
本书从多个角度研究和分析了中国法律的悠久传统,极大地丰富了对中华法系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述了近代法律的变革,梳理了中国法律的古今脉络。
书中将法律制度与文化和历史人物的活动与重大事件叠现,探讨法律传统特征,具有强烈的历史真实感和可读性。
在中国古代法律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既有内在的连续性,又有因时而变的可变性和转化性。
这两者并不矛盾。
相反,没有可变性的法律传统是僵化的,不可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形成特色。
但,传统决不意味着腐朽、保守;民族性也绝不是劣根性。
传统是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只能更新,不能铲除,失去传统就丧失了民族文化的特点,就失去了前进的历史与文化的基础。
我们需要从固有的法律传统中,引出滋润了五千年中国的源头活水,需要科学的总结和吸收有价值的因素,经验证明,对传统的反思越深刻、越彻底,越能准确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创造出反映新时代特色的中华法系。
从本书的第一部分入手,讲的是中国法律的传统,中国法律思想的历史与中国法律制度的历史一样久远。
古代法读后感
![古代法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8e5c33e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15.png)
古代法读后感
经过阅读古代法,我对古代法律的发展和影响有了新的认识。
古代法律体系在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对社会秩序的维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还对个体权利的保障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框架和保证。
古代法律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最早的法典,如《摩西法典》、《汉谟拉比法典》等,这些法典有着明确的规定和惩罚措施,对于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逐渐由个人行为规范扩展到涉及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它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和法律程序。
古代法律的影响不仅仅在于它的惩罚措施,更重要的是它树立了一个公正和秩序的信仰。
法律作为社会准则的象征,给人们带来了安全感和社会稳定。
同时,古代法律也为个体的权益提供了保护,通过规范各种关系和交易,使社会的交往更加有序和公正。
古代法律对于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律机构的建立和法律文化的传承,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古代法律体系中不仅包括刑法、民法,还有土地法、家族法等各种专门的法律规定,使社会运转更加有序和规范。
这为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提供了条件。
然而,古代法律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古代法律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可能会显得过于僵化,无法及时适应社会的变革。
同时,法律的实施和执行也有时会存在一些不公正和滥用的情
况,这对个体权益的保护造成了一定的挑战。
综上所述,古代法律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个体权益的保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的发展和影响为我们提供了对法律价值和法治社会的深入思考。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当在古代法律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法律制度,保障个体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
中国法制史学习心得体会5篇
![中国法制史学习心得体会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1f34f7402d276a201292eb0.png)
中国法制史学习心得体会5篇中国法制史学习心得体会1通过本学期的学习,让我体会到中国法制史这门课程讲述的内容虽然是过去的、古代的,与今天的部门法或现在的现行法律的确相差很远,有一点需要我们稍做思考:我们今天的法律从何而来,它的历史渊源又是什么?现今的法制建设是否受到历史的影响,受到影响大还是小?也许很多同学都会说,现今的很多习惯、思想、行为都是古代的或者说都受传统深刻的影响,我们并没有完全摆脱过去的一些东西。
也是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我们面对今天的社会发现很多的问题,要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肯定要排除很多障碍,这些障碍很多来自于传统习惯,要排除他们,我们肯定要回头看一看它存在的根源。
探其之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这就是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
首先一定要怀着开放的心情去接受这门课程。
如果你把你的心紧闭,根本不容这门课程的话,肯定学不好。
如果你把心打开去容纳它,不管有用没用、好学还是不好学,你去接纳它,我想它会成为你知识体系的重要部分。
第二就是要将中国的历史的发展脉络分清楚。
中国历史有它发展的规律性,学习中国法制史首先要掌握的就是历史发展规律。
第三点方法是掌握每一个人类社会的法律制度的特点,知道它所包含的朝代有哪些。
第四个学习方法就是要了解各个朝代在中国历史上所处的历史地位。
比如说,要知道第一个奴隶制社会是夏朝,它是从原始社会进化而来的。
第五个学习方法是要求我们运用对比的学习方法。
这个方法在学习这门课程中还是比较好用的。
这个对比的对象可以是不同朝代的法律制度,可以是古今的对比,也可以是中外的对比。
它的对比的对象(范围)是比较大的,这样对比起来我想大家学习起来相对来说印象会非常深第六个学习方法是在学习过程中,要思考一些问题,要讨论一些问题,要交流一些问题。
比如说学完这门课程之后,你应该思考中国的法制建设应该如何走?我们怎样才能达到一个法制的社会?我们今天所取得的成绩是不是真的很难能可贵?我们如何面对今天所出现的一些不好的问题,如何看待这些问题?中国法制史学习心得体会2近二十年来,法制史界一批新秀成长成熟,他们的著作体现了新的思路、新的方法,达到了新的水平,是法律史进一步发展的希望所在下面谈谈我对于进一步发展中国法制史学的几点看法:一、法制史研究需要总体把握与多角度相结合。
《中国法律和中国社会》读后感
![《中国法律和中国社会》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2fed903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4e.png)
《中国法律和中国社会》读后感任何社会的法律都是为了维护并稳固其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而制定的,中国古代法律也不例外。
它与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维护当时的制度和道德、伦理等价值观念,反映了一定时期、一定社会的社会构造,竭力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瞿同祖先生在其大作《中国法律和中国社会》中详细地阐述了产生这一法律的社会背景,研究并分析了中国古代法律的根本精神和主要特征,提醒了法律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他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古代法律的开展脉络,了解其演变的规律和不同阶段的根本特色,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深入了解其实质。
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家族主义和阶级概念上。
这两者是儒家意识形态的核心和中国社会的根底,也是中国法律所着重维护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
中国历代法制都明确限定了人们在社会以及家族内的身份等级,并且无论刑事、民事、诉讼、行政诸多方面都与这种身份等级密切相关。
瞿先生花费了大量笔墨分析了家族、婚姻和社会阶级,提醒了其和法律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突出了儒家思想对法律的深刻影响,我个人觉得这一局部写得最为精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看到了古代中国社会法律的开展轨迹,了解了古代中国家国一体的牢固格局,明白了当代中国某些法律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历史缘由……与欧洲社会早期国家产生不同,在中国国家的形成过程中,血缘的联系非但没有被打破,反而愈加严密,宗族成为政治构造的主要单位,稳固宗族关系是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早在西周时期就确定了以男性为中心的宗法制血缘关系网并根据了尊卑、亲疏、远近程度不同,确定了“五服”制度,因此丧服不仅是简单的服丧衣饰,更主要是确定亲属之间关系和等级的标志。
中国家族主义的主要特点表达在其父权本位上。
“父为子纲”,父对子孙拥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对子孙有支配和惩罚的权力,不仅对子孙的日常生活加以严格限制(如婚姻等大事也要由父所决定),甚至对子孙有生杀予夺的权力,正所谓“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法律对此种行为一般都会网开一面,从轻甚至不用追究责任。
中国法制史观后感
![中国法制史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beba56e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c6.png)
中国法制史观后感
中国法制史:穿越千年的法律印记
中国法制史,这是一个深邃而博大的领域,它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法律文化、政治智慧和社会变迁。
学习中国法制史,仿佛就是在阅读一部厚重的历史长卷,每一页都充满了故事和启示。
从夏商周时期的神权法思想,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儒法合流”,再到秦汉时期的法律大一统,中国法制史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
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社会变革和思想碰撞,法律的形态和内容也在不断变化。
这种变化,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
在学习中国法制史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法律的稳定性和变革性的统一。
一方面,法律作为社会规范,必须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另一方面,法律也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革,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和价值观念。
这种稳定性和变革性的统一,正是中国法制史的魅力所在。
此外,我还注意到了中国法制史中的“礼法结合”特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和“法”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的行为规范。
这种“礼法结合”的特点,不仅体现了中国法律的独特性,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总的来说,学习中国法制史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让我对法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探索中国法制史的奥秘,不断汲取智慧和力量。
中国法制史读后感
![中国法制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e93db61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bb.png)
中国法制史读后感中国法制史是一部以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发展演变为主线的历史著作,通过对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法律制度、司法制度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展现了中国法制史的宏大历史画卷。
在中国法制史这部著作中,作者详细叙述了自先秦至清末民初的中国法律发展历程,揭示了中国古代法制的演变和发展规律,展现了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丰富内涵。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中国古代法制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古代法律文化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中国法制史中的内容既有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描述,也有对中国古代法治思想的探讨,从中我了解到中国古代法治思想的渊源和演变,以及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通过对中国古代法制史的学习,我不仅对中国古代法律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古代法治思想的传承和发展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在中国法制史的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中国古代法制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古代的法律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中国古代法制史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法律制度和司法制度,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阅读中国法制史,我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演变和发展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古代法治思想的内涵和特点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中国古代法制史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演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我们深入探讨中国古代法治思想的内涵和特点有着重要的价值。
总的来说,中国法制史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的著作,通过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全面展现和深入分析,展示了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法制的演变和发展,深入探讨中国古代法治思想的内涵和特点,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愿我们能够继续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法制史,传承和弘扬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精神,为法制的发展和法治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d8359e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5e.png)
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试题1. 解释"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 简述"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思想史的影响。
3. 中国古代的刑法主要通过哪些法律手段来维护社会秩序?请列举并解释其作用。
4. "道家"思想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有何特点?请详细描述。
5. 简要介绍中国古代的礼法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答案1. 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中的重要分支,其主要代表者为商鞅。
他提出了以法治国的理念,并通过集权和严厉的刑罚来维护社会秩序。
法家思想的核心观点是以法律为准绳,以法制来约束人民的行为,从而达到管理国家的目的。
这种思想认为,法律应该是公正、有效,能够明确规定权力与责任,保证社会秩序的维护,而不是仅凭人治来处理事务。
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2. 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思想史的影响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儒家强调道德伦理和政治道德的重要性,主张以仁爱和礼教为核心来引导国家和社会的行为。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儒家思想中,法律被视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手段之一,但并不是惟一的手段。
儒家认为,通过教育和道德的引导,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因此,儒家思想提倡以德治国、以德养德的方式来维护社会秩序,主张通过道德规范和伦理道德的约束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3. 中国古代的刑法手段及其作用中国古代的刑法主要采用了以下几个法律手段来维护社会秩序:- 律法:古代的刑法根据不同的罪行设定了相应的处罚,以此来维护社会秩序。
律法的实施要严明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案件,以确保正义的实现。
- 五刑:五刑是古代中国刑法中的一种刑罚手段。
它包括:1. 宫刑:对犯罪分子实施残忍的酷刑,以示警戒;2. 宫刑:对贵族罪犯的一种特殊刑罚;3. 械刑:对罪犯实施强制劳动,使其得以改造;4. 罪刑:对犯罪分子进行鞭打;5. 死刑:对严重罪行的犯罪分子实施极刑。
中国古代法制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法制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5485937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b6.png)
中国古代法制史读后感中国古代法制史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思考的巨著,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中国古代法制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讨论:古代法律的特点与影响、法律的制定与宣传、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
古代法律的特点与影响古代中国法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法律文化的根基和传统上。
中国古代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一直以“仁义”为宗旨,注重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和处理社会关系,而非简单地以惩罚和制衡为目的。
这种以仁民为本的法治观念在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对后世的法律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中国古代法律的形成和改进也受到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例如,在封建社会的统治下,法律主要用来维护封建贵族的利益和维稳,体现了尊重等级和服从秩序的观念。
而在商业繁荣的时代,法律开始与商业活动结合,形成商法和契约法等制度,为商人提供了保障,也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法律的制定与宣传古代中国法律的制定和宣传主要通过君主、士人和官吏等精英阶层来实现。
在这些阶层中,士人拥有高深的学问和道德修养,因此被选为法律的制定者和解释者。
他们通过撰写法律文献、讲授法学课程等方式,将法律知识传递给后世。
古代中国还通过发行法律文集、刻石立碑等方式宣传法律。
例如,唐朝的《唐律疏议》,明朝的《大明律》等法律文献都起到了宣传法律的作用。
这些法律文献以清晰明确的语言和系统化的编排,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遵守法律。
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法律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法律的存在使得社会成员可以依靠法律来解决纠纷和冲突,确保社会稳定和和谐。
尤其是在封建社会中,法律的实施有助于统治者巩固政权,促进自上而下的社会稳定。
其次,法律在保护人民权益和维护社会公平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古代法律尊重人民的权利,保护他们的财产和尊严。
乡社法、户籍法等制度都为农民和普通百姓提供了司法保障,并帮助他们摆脱不公平待遇。
《中国传统法律十二讲》读后感
![《中国传统法律十二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734b735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b2.png)
《中国传统法律十二讲》读后感《〈中国传统法律十二讲〉读后感》读罢《中国传统法律十二讲》,就像在历史的长河里畅游了一番,心里满满当当的,有好多话想说。
中国传统法律啊,那可不是干巴巴的条文,它就像一棵扎根极深的老树,每一道纹理都写满了故事。
书里讲的那些传统法律的起源,感觉就像是在追溯一个家族的族谱,从老祖宗那儿一点点发展起来。
这传统法律最初不就是为了让大家能好好地生活在一起嘛。
就好比一群人住在一个大院里,要是没有个规矩,那不就乱套了?今天你抢我家的米,明天我占你家的地,所以这传统法律就像是大院的公约,让大家知道啥能做,啥不能做。
书里提到的那些刑罚,哇,听起来真是让人有点胆战心惊。
不过细想一下,这就像是小时候犯了错,家长会惩罚我们一样。
比如小孩子撒谎了,家长可能会让我们面壁思过。
在古代,那些刑罚虽然严厉,但也是为了让人们知道法律的威严,就像家长让孩子知道撒谎是不对的一样。
只不过,古代的刑罚比家长的惩罚要严厉得多,因为它面对的是整个社会的秩序维护。
中国传统法律中的礼与法的关系也特别有意思。
这礼就像是家里的长辈,法就像是家里的严父。
礼更多的是在教导人们怎么从道德层面去做一个好人,而法呢,就是当你违反了这些道德底线的时候出来主持公道的。
比如说,见到长辈要行礼,这是礼的要求,如果有人对长辈不尊重,甚至动手打骂,那法就该上场了。
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了谁都不行。
就像一个天平,一边是礼的教化,一边是法的约束,只有两边平衡了,社会这个大天平才不会倾斜。
再看看传统法律在不同朝代的发展变化,就像是看一个人在不同年龄段的成长。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特色,就像人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性格一样。
汉朝的时候,法律开始融合儒家的思想,这就好比一个人开始有了新的信仰,他的行为举止都会受到这个信仰的影响。
到了唐朝,那法律就像一个成熟稳重的中年人,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善了。
各种律例详细得就像一个精细的工程图纸,从国家大事到邻里纠纷,都有相应的规定。
读这本书还让我想到,传统法律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中国法史导论读后感
![中国法史导论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6b3fdf5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f7.png)
中国法史导论读后感一开始,我觉得这可能是一本很枯燥的书,满脑子都是那种密密麻麻的法条和严肃到让人打哈欠的法律论述。
但是,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了。
这本书就像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老祖宗,把中国法律的发展历程娓娓道来。
从古代的那些个礼法合一的社会开始说起,我仿佛看到了那些穿着长袍大袖的古人,一边讲究着礼仪道德,一边又按照严格的法律规范生活。
像秦朝的法律,那可是出了名的严苛。
书里说那时候连度量衡这些事儿都规定得死死的,犯了错的惩罚可不得了,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在一个刚刚大一统的国家,用严厉的法律来维持秩序是多么重要。
再往后看,到了唐朝,那可是中国古代法律的一个高峰时期。
这个时候的法律就像是一个被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它既有着儒家思想的温柔包裹,又有着明确的法律规范。
就好比说在处理家庭关系和财产纠纷方面,既考虑到了长幼尊卑的道德因素,又有具体的法条来确定每个人的权益。
我想,要是能穿越到唐朝当个小老百姓,虽然还是得遵守一大堆规矩,但起码能感受到法律的公正和细致。
书中提到的那些古代法官断案的故事也特别有趣。
有些法官就像神探一样,根据一点点蛛丝马迹就能还原真相。
比如说狄仁杰,以前就只在电视剧里看过他英明神武,在书里看到他断案的背后有着当时法律制度的支持,才明白原来他可不是单纯靠主角光环。
这让我认识到法律在古代司法实践中的关键作用,它是法官断案的依据,也是保障老百姓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法律也在不断地变革。
从古代的封建法律慢慢向近现代的法治转变,这个过程就像是毛毛虫破茧成蝶一样艰难而又充满希望。
近代以来,中国受到西方列强的冲击,传统的法律体系也不得不进行革新。
这期间的挣扎和探索,书里都有很详细的描述。
看到那些有识之士为了建立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法律体系而努力,我心里充满了敬意。
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法律的历史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
它不再是那些离我很遥远的干巴巴的知识,而是像一部部生动的纪录片,展示着中国社会各个时期的风貌。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2b71f37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85.png)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读后感读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就像是一场穿越千年的奇妙之旅,在这趟旅程中,我看到了古人在政治这片大舞台上各种精彩又复杂的“表演”。
一开始,我对那些古老的思想和制度感到特别头疼,感觉就像是面对一团乱麻,完全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比如说,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每个门派都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儒家提倡“仁政”,想让统治者当个大好人,用爱去治理国家;墨家就很仗义,讲究“兼爱”“非攻”,就像一群热血侠客,想让大家都平等相待,别老打仗。
可这些想法在当时那个乱世,就像一个个美好的童话,想要实现真的很难。
而且每个门派之间还互相掐架,都觉得自己的主张才是拯救天下的正道,这就像一群小孩在争谁的玩具更好玩一样,特别热闹。
再往后看,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开始推行法家思想,严刑峻法,就像给国家这辆大车套上了一副冰冷的铁缰绳。
虽然这种做法在当时让国家迅速强大起来,可是也太严厉了,老百姓都过得战战兢兢的,就像走在钢丝上一样,一不小心就触犯法律了。
后来汉朝建立,汉初实行黄老之学,讲究无为而治,这下可好,国家就像一个疲惫的旅人,终于能喘口气休息一下了。
政府不怎么插手老百姓的生活,大家都自由发展,经济就像雨后春笋一样慢慢冒了出来。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
汉武帝的时候,董仲舒站了出来,像个超级推销员一样把儒家思想进行了一番改造,然后推销给了汉武帝。
从此,儒家思想就像坐上了火箭一样,一飞冲天,成为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主流。
儒家思想就像一个大框,把各种有利于统治的东西都装了进去,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观念特别强。
但是呢,它也有好的一面,它提倡的道德教育让社会有了基本的行为准则,就像给社会这个大花园围上了一道篱笆,让大家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在古代政治思想的长河里,还有很多有趣的“浪花”。
比如魏晋时期的玄学,那些文人雅士们整天讨论一些玄之又玄的东西,什么“有无之辩”,感觉他们就像生活在云端的神仙,不食人间烟火。
读《中国的司法制度》中古代法律制度有感
![读《中国的司法制度》中古代法律制度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4f51a0ef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b2.png)
读《中国的司法制度》中古代法律制度有感感受古老的洗礼---读《中国的司法制度》中古代法律制度有感读完我国古代法律制度,使我不仅对古代的整个法律体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而且还了解到其产生的根源和社会背景。
中国古代自国家出现后,统治阶级就开始通过国家机关制定法律,建立法律制度。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的法律体系。
夏商周的法律是奴隶制法律,以习惯法为主,礼刑并用。
它体现了王权与族权的统一,渗透了神权思想。
夏代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其法律总称为“禹刑”。
刑罚的出现,标志着夏代法律制度已经产生。
“汤刑”是商代法律的总称。
商代已具有成文法律,商朝的刑法严酷,有死刑、肉刑、流刑、徒刑等。
西周的法律制度因于夏、商,到了西周更趋成熟。
《吕刑》中对犯人施行五种刑罚的规定长达三千条;同时,明确规定了罚金等级和赎刑制度等。
春秋战国春秋时期,奴隶制法制解体,各诸侯国的法律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成文法陆续颁布。
成文法的制定和公布,限制了旧贵族的特权,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标志着奴隶制的瓦解。
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确立。
各诸侯国陆续颁布了以保护封建私有制为中心内容的封建法律。
秦代法律以酷烈而著称于世,刑罚种类繁多,手段也极为残酷,对罪犯往往数刑并施。
先秦以前没有专设司法机关,只是设官理刑。
夏有大理,商周有司寇。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设置掌握狱讼的最高法官。
秦统一的秦王朝建立后,“廷尉”列为九卿之一,作为中央司法机关的长官,负责审理皇帝交办的案件和地方移送的疑难案件。
秦地方无专门的司法机关,郡守、县令兼行审判权,可自行处理一般案件。
西汉,萧何以《秦律》为基础,制成《九章律》,确立以律、令、科、比为形式的一整套法律制度。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种思想构成了封建法律的理论基础,一直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奉行。
汉代确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奠定了整个封建社会六部制度的基础。
汉代中央仍以廷尉(又称大理)为最高司法长官,地方司法机关与秦基本相同。
《古代法》读书笔记
![《古代法》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aca7d014b73f242336c5fe5.png)
《古代法》读书笔记篇一:梅因《古代法》读后感龙源期刊网.cn梅因《古代法》读后感作者:叶振华来源:《今日湖北·下旬刊》2013年第11期梅因(1822-1888),英国著名古代法制史学家,19 世纪历史法学重要代表。
主要著作有《古代法》、《村落共同体》、《古代制度史》、《古代法和习惯》、《平民政府》等。
《古代法》是梅因的代表作之一。
曾有评价认为,19世纪的《古代法》,犹如18 世纪的《论法的精神》,对西方法学乃至世界法学,对当时乃至其后的人类思想发展进程和方向,影响之深之远,难以估量。
《古代法》在19世纪执行了甚至更为重大的职能,它的出现标志着英国现代历史法律学的诞生。
《古代法》中所涉及的领域众多,包括法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等方面,几乎是穷尽人文领域的各个学科。
其学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梅因分析了各国法律演变的历史进程,指出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古代法律渊源都是沿着判决——习惯——法典这样的顺序产生发展的。
最初法是以父权家长或是国王判决形式出现的,这种针对特定案件的,假借神意指示而下的判决并没有形成一般原则,只是法的萌芽状态;随着社会的进化,国王逐渐丧失神圣的权力,而为少数贵族集团所取代,这些贵族集团不再假借神意,而是确立自己的权威。
他们依照习惯原则来解决纷争,成为了法律的仓库和执行者,他们所依据的习惯也就成了习惯法,从而法律的发展也就进到了习惯法时代;再后来,由于文字的发明,加上大多数人民对于少数贵族的独占法律表示不满与反抗,从而促成了法以法典的形式加以公布,这使得法典时代最终到来。
经过这三个阶段之后,静止的社会便停止下来,只有进步的社会的法才能继续发展下去。
第二,进步社会法的继续发展主要依靠三种手段:其一是法律拟制,如罗马的法律解答。
其二是衡平方法,例如古罗马以裁判官法来补十二表法之不足,而英国以衡平法补普通法之所失。
其三是立法,即由立法机关制定法规。
第三,梅因在比较研究之后,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到此处为止,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过《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以后,我想起了这么一个观点:在中国的思想史上,最活跃的两次思想高峰,一次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一次则是民国时期中西文化碰撞产生的思潮。
那么,从公元前数百年的春秋战国,到20世纪的民国,是什么统治了中国的思想?答案就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形成与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主要表现为儒家思想法律化、儒法合流的法律体系的形成。
在封建司法领域,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更是贯穿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始终。
今天,我们学习古代法律思想史,除了扩大知识领域外,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法律人,应当吸收和借鉴古代儒家法律思想的精华,比如其中的“仁”、“德”对现代法制仍具有重要意义。
而对于儒家思想中的“亲亲尊尊”等特权等级思想,在依法治国的今天则应当坚决摒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