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与发展(单篇版_作者黄烈)
发展心理学书籍
发展心理学书籍
以下是关于发展心理学书籍,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人生发展心理学》(极好) 詹姆斯•O•卢格著陈德民等译学林出版社
《发展心理学与你》朱莉娅•贝里曼等著陈萍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自我的发展》简•卢文格著韦子木译浙江教育出版社
《发展的自我》罗伯特•凯根著韦子木译浙江教育出版社
《精神病学的人际理论》沙利文著韦子木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
《儿童发展心理学》刘金花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婴儿心理学》孟昭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好) 林文正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儿童心理学》皮亚杰等著商务印书馆
《儿童的道德判断》皮亚杰著山东教育出版社
《意识的把握》皮亚杰著山东教育出版社
·
《儿童与青少年情感健康》马春华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儿童发展心理学》李丹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儿童心理治疗技术》高桦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小学生心理健康》杨忠健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父母柔道:少年行为纠错》约翰•罗斯蒙特著邓磊等译北方文艺出版社
《学习的烦恼》林薇编著北京出版社
《EQ之门》劳伦斯•沙皮罗著施美华译经济曰报出版社
《人生的阶段》勃纳德•利维古德新华出版社
《自我论》科恩著文化生活译丛
成长的阶梯――人生发展心理学丛书从婴儿到青年共五本
·。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二版)第四章-人的毕生发展
第四章人的毕生发展第一节概述人的毕生发展:人从胚胎到死亡这个过程中系统的连续性和变化。
一、先天与后天的关系个体的身心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1、反应的交互作用:面对环境刺激,不同的个体会以不同的方式来对其作出反应。
2、唤起的交互作用:个体的特征和行为会招致人们对其的不同反应。
3、超前的交互作用:个体主动完成和建构自己所爱好的环境,而这些环境反过来又进一步作用于个体。
二、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的关系年龄特征:人类生理心理发展在各个年龄阶段中大多数个体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征。
个别差异:不同个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的发展都会有相当大的差异。
生理学意义上的两种年龄:实足年龄:个体出生之日算起的年龄。
发展年龄:代表身心发展的年龄.两种年龄的关系:两种年龄接近或相等,代表个体发展正常,发展年龄大于实足年龄,代表个体发展较一般人早熟,发展年龄低于实足年龄,表示个体发展较一般人晚熟。
三、毕生发展的研究方法(一)、横断研究:在同一时间内或较短时间内对某一个年龄或某几个年龄层次的个体或个体群组的发展水平进行观测与研究,并加以比较的研究方法。
优点:可以在短时间内大量收集多个年龄阶段研究对象的研究资料,显得较为经济。
不足:多个年龄阶段研究对象会受世代变迁的影响。
(二)、纵向研究:对某一特定个体或某一组特定个体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系统地进行反复观测,从而取得连续性的发展材料。
(三)断代—序列研究:结合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做法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研究对象进行追踪。
第二节孕期与婴儿期一、出生前的发展胚芽阶段:受精后的两周.胚胎期:第三到八周.胎儿阶段:第九周之后。
二、婴儿期的发展(一)体能发展1、身体和脑的发展出生后的两年内身体发育的速度最快婴儿期神经系统发展最快营养和感觉及认知刺激是影响大脑发育的两个重要因素2、反射和运动技能(二)认知发展认知发展包括个体的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的发展.儿童语言的发展可分为下列几个阶段1、简单发音阶段:出生到三个月2、重复连续音节阶段:四到八个月3、不同连续音节阶段:九个月到一岁4、单词句阶段:一岁到一岁半5、一岁三个月到一岁四个月,词成为主要的发音和交际手段,连续音节退居次要地位。
发展心理学目录
么是㈠发展心理学一发展心理学㈡研究对象的研究对象㈢研究内容二发展心理学的发展㈠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㈡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全程发展的研究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类型三.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一.精神分析的发展观二.行为主义的发展观三。
、维果斯基的发展观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矛盾性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整体研究与分析研究个案研究与成组研究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实验法弗洛伊德发展心理学理论艾里克森的发展阶段理论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广义的发展心理学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动物的原始性心理进化动物的种系发展人类心理的发展个体心里发展基本理论问题心里发展的年龄特征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儿童心理学的演变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精神分析学派将个体生命全程的发展率先进行了研究发展心理学的问世及其研究纵向研究横向研究聚合交叉研究整体研究分析研究个案研究成组研究长期观察与定期观察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人格理论及发展观心理发展阶段论否定遗传的作用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对儿童情绪的研究强调对行为的强化将行为主义理论应用于实践观察学习社会学习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四.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五.现代认知学派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六.朱智贤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年龄阶段和普通特征二.婴儿认知的发展阐明了人类心理发展的标志和原因提出了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提出了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化学说理论中的基本假设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性理论关于儿童智力发展机制理论皮亚杰学派的新发展关于认知结构的观点关于儿童认知发展机制的观点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观点关于儿童认知发展条件的观点探讨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的发展强调发展心理研究的中国化新生儿、乳儿的年龄阶段和特点婴儿的年龄阶段和特点婴儿期的生理发展婴儿动作的发展感知觉的发生和发展1.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在主动性2.儿童智力的发展是其智力结构的改进3.儿童智力发展的建构性特点4.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性特点1.感知运动阶段2.前运算阶段3.具体运算阶段4.形式运算阶段1.同化2.顺应3.平衡1.新生儿2.乳儿1.年龄阶段2.普通特点1.婴儿期的大脑功能的发展2.婴儿生理发育的正常值1.婴儿动作发展的特点2.葛塞尔关于婴儿动作发展的研究1.感觉的发生婴儿大脑形态的发展婴儿大脑机能的发展体重身高视觉的发生听觉的发生三.婴儿言语的发展四.婴儿的气质及社会性发展一.年龄阶段和普通特征二.大脑的发展三.游戏四.言语的发展婴儿注意、记忆和思维的发展言语发展的理论婴儿期言语的发生和发展气质类型和特点婴儿的依恋年龄阶段普通特征大脑的结构状态大脑的机能状态游戏理论游戏的特点与种类词汇的发展2.知觉的发展1.强化说2.转换生成说3.摹仿说4.认知说1.婴儿期言语发展的两个阶段2.婴儿期言语的发生3.婴儿期言语的发展1.传统的四重类型说2.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3.托马斯-切斯的三类型说1.婴儿依恋的表现2.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3.婴儿依恋的类型1.游戏是这个时期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2.幼儿的心理过程带有明显的形象性和不随意性3.幼儿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1.脑重2.大脑皮层结构3.脑电波1.传统的游戏理论2.当代游戏理论1.游戏的特点2.游戏的种类1.词汇数量2.词汇类别图形知觉空间知觉婴儿词语的意义词语的获得和运用词语数量双词句的生成语法的获得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复演说精力过剩说机能快乐说生活准备说成熟说精神分析理论认知动力理论学习理论从认知发展的角度划分从社会化程度角度划分五.幼儿认知的发展六.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一.年龄阶段好普通特征二.童年期的学习三.认知的发展语法及口头表达能力记忆的发展思维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社会认知的发展社会行为的发展年龄阶段普通特征学习特点学习障碍㈠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㈡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㈢概念的发展㈣推理的发展1.句子的基本类型2.表达能力发展的顺序性1.记忆容量2.记忆类型3.记忆策略与元记忆1.幼儿思维的基本特点2.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发展的实验1.自我概念2.自我评价3.自我情绪体验4.自我控制能力1.性别认知的发展2.道德认知的发展1.亲社会行为2.攻击性行为1.学习动机2.学习兴趣3.学习态度1.学习障碍的特点2.学习障碍的表现3.学习障碍产生的原因4.学习障碍的预防和矫治1.概括能力的发展2.比较能力的发展3.分类能力的发展1.直接推理2.演绎推理3.归纳推理“三座山”实验守恒实验类包含的研究性别的认同性别角色的认同性别角色发展理论皮亚杰的“他律和自律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三水平论”什么是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的理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什么是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的理论攻击性行为的发展特点攻击性行为的控制方法四.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一.年龄阶段和普通特征二.少年期的生理发育高峰三.心理发展的矛盾性四.少年期易浮现的心理及行为偏差五.少年期认知的发展六.少年期个性及人际关系特点㈤思维品质的发展㈠自我意识的发展㈡社会认知㈢社会交往的发展特点年龄阶段普通特征身高体重第二性征头面部特点反抗性与依赖性闭锁性与开放性勇敢与怯懦高傲与自卑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心理生物性紊乱自杀的倾向和行为青春期精神分裂症思维发展的普通特点思维品质的矛盾性个性特点人际交往上的新特点1.思维敏捷性的发展2.思维灵便性的发展3.思维深刻性的发展4.思维独创性的发展1.自我概念2.自我评价3.自我体验1.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趋势2.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3.对社会关系的认知1.与父母的关系2.与同伴的关系1.运用假设2.逻辑推理3.运用逻辑法则1.思维的创造性和批评性2.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3.思维中自我中心的再度浮现1.自我意识高涨2.反抗心理3.情绪表现的矛盾心理1.改变了集体性的交友方式⑴弗拉维尔关于儿童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模式⑵塞尔曼关于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阶段模式⑴对权威的认知⑵对友谊的认知狂暴性和温和性共存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2.同龄朋友关系占主导地位3.与异性朋友关系的变化4.与父母关系的变化5.与教师关系的变化一.年龄阶段和普通特征二.青年初期的认知发展三.青年初期个性的发展一.年龄阶段和普通特点二.成年初期的认知特点三.成年初期自我的形成四.人生观的形成、稳固年龄阶段普通特征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自我意识高度发展价值观的确立自治需求年龄阶段普通特点思维发展的外在条件和任务智力表现的普通特点思维发展的普通特点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与心理的延缓偿付期人生观、价值观的普通理论价值观的发展特点1.青年初期的抽象逻辑思维具有充分的假设性、估计性及内省性2.形式逻辑思维处于优势,辩证思维迅速发展3.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高中阶段进入成熟期1.概念的发展2.推理能力的发展3.运用逻辑法则能力的发展1.自我意识的普通特点2.自我概念3.自我评价1.确立价值观的主客观需求2.价值观的特点1.自治需求的表现2.影响青年初期个体产生自治需求的因素1.成年初期的早期阶段人的思维方式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2.成年初期的后期阶段是表现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时期与父母的关系选择职业和学业对现实社会的态度认知水平性格特点家庭教育方式心理成熟水平五.成年初期的恋爱、婚姻异性观的发展过程婚恋的发展过程婚后适应问题一.年龄阶段和普通特征二.成年中期的生理变化特点三.智力发展特点四.人格的发展特点五.生活特点一.年龄阶段和普通特点二.认知特点三.情绪、情感特点及个性特点年龄阶段普通特征更年期的浮现影响成年中期健康的主要因素智力发展模式智力活动的性质影响中年人智力活动的主要因素人格结构的发展变化特点发展任务的独特性自我意识浮现变化家庭生活特点职业发展变化特点年龄阶段普通特点感知觉的变化特点记忆的变化特点思维的变化特点智力的变化特点成年晚期的情绪、情感特点1.女性更年期的特点2.男性更年期的特点1.生物因素2.社会、心理因素1.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2.智力技能与实用智力1.智力是一种心理机能,在中年期仍有适应意义2.智力的主要成份发生了变化3.智力操作方式从抽象转为具体1.社会历史因素2.职业因素3.身体健康水平1.艾里克森的观点2.莱文森的观点3.哈威格斯特的观点1.成年中期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日益关注2.自我调节功能趋向整合水平1.代际关系的变化特点2.婚姻关系的变化特点1.视觉的变化特点2.听力的变化特点3.味觉、嗅觉和皮肤觉的变化特点1.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的变化特点2.记忆广度的变化特点3.规定时间内的速度记忆的变化特点4.再认能力的变化特点5.回顾力的变化特点1.比较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与情感2.情感体验深刻而持久3.各种“丧失”是情绪体验最重要的激发事件4.我国老年人生活满意程度较高1.个性有所变化2.个性持续稳定多于变化 1.成年晚期的主要心理卫生问题 2.长寿者的普通心理特点成年晚期的个性特点主要心理卫生问题及长寿 者的普通心理特点。
格非创作简谱-精选文档
格非创作简谱格非,原名刘勇,1964年生于江苏丹徒县。
文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81年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2000年调入清华大学,主讲写作、小说叙事学、电影与社会等课程。
2015年获“茅盾文学奖”。
格非是“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以“叙述空缺”闻名。
出版小说、理论和散文集等数十种,小说有英、法、日、意等语种单行本在国外出版。
1986年短篇小说《追忆乌攸先生》发表于《中国》第2期(署名刘勇)1987年短篇小说《迷舟》发表于《收获》第6期(始用笔名格非)短篇小说《陷阱》发表于《关东文学》第8期1988年短篇小说《没有人看见草生长》发表于《关东文学》第2期短篇小说《褐色鸟群》发表于《钟山》第2期电影剧本《死亡与回忆》发表于《影剧新作》第2期短篇小说《青黄》发表于《收获》第6期散文《一些断想》发表于《文学角》第6期短篇小说《大年》发表于《上海文学》第8期1989年短篇小说《黎明之轨》发表于《时代文学》第1期短篇小说《风琴》发表于《人民文学》第3期短篇小说《蚌壳》发表于《北京文学》第4期短篇小说《背景》发表于《收获》第6期短篇小说《夜郎之行》发表于《钟山》第6期评论《我看(洛丽塔)》发表于《文学角》第6期小说集《迷舟》由作家出版社出版1990年长篇小说《敌人》发表于《收获》第2期中篇小说《唿哨》发表于《时代文学》第5期1991年长篇小说《敌人》由花城出版社出版散文《音乐与回忆》发表于《音乐爱好者》第3期散文《欧美作家对我创作的启迪》发表于《外国文学评论》第1期1992年中篇小说《傻瓜的诗篇》发表于《钟山》第5期长篇小说《边缘》发表于《收获》第6期散文《靠近纳木错》发表于《芒种》第10期小说集《唿哨》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1993年中篇小说《锦瑟》发表于《花城》第1期短篇小说《疑惧》发表于《新生界》第4期中篇小说《湮灭》发表于《收获》第4期中篇小说《雨季的感觉》发表于《钟山》第5期短篇小说《公案》发表于《钟山》第5期长篇小说《边缘》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边缘》由台湾远流出版社出版小说集《格非》由远流出版公司出版1993年8月小说集《相遇》由远流出版公司出版1993年8月1994年中篇小说《相遇》发表于《大家》第1期中篇小说《武则天》发表于《江南》第1期散文《废墟?仪式》发表于《作家》第1期散文《李小林和杂志》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第2期散文《写作的恩惠》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第3期文论《小说和记忆》发表于《文艺理论研究》第6期文论《故事的内核和走向》发表于《上海文学》第3期创作谈《的初衷》发表于《小说月报》第5期小说集《雨季的感觉》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1995年短篇小说《凉州词》发表于《收获》第1期短篇小说《初恋》发表于《花城》第1期长篇小说《欲望的旗帜》发表于《收获》第5期短篇小说《去罕达之路》发表于《佛山文艺》第5期短篇小说《紫竹院的约会》发表于《东海》第11期文论《另一种形式》发表于《作家》第7期文论《常规与例外》发表于《中文自学指导》第1期文论集《小说艺术面面观》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1996年短篇小说《镶嵌》发表于《花城》第1期中篇小说《半夜鸡叫》发表于《青年文学》第5期中篇小说《时间的炼金术》发表于《钟山》第5期短篇小说《谜语》发表于《作家》第6期短篇小说《窗前》发表于《作家》第6期短篇小说《喜悦无限》发表于《人民文学》第11期散文《魔镜》发表于《天涯》第1期散文《瓦卜吉司之夜》发表于《特区文学》第1期文论《长篇小说的文体和结构》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第3期长篇小说《边缘》由台湾远流出版社出版《格非文集》三卷――《树与石》《眺望》《寂静的声音》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欲望的旗帜》收入“九月丛书”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1997年短篇小说《解决》发表于《小说家》第2期《月亮花》发表于《小说家》1997第2期中篇小说《赝品》发表于《收获》第5期短篇小说《沉默》发表于《天涯》第5期散文《1999:小说叙事掠影》发表于《花城》第3期散文《作家的局限和自由》发表于《作家》第7期散文《十年一日》发表于《莽原》第1期评论《夜宴悲音》发表于《青年文学》第11期小说集《锦瑟》由台湾远流出版社出版小说集《格非文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r?gを渡ゐ?Bたち》由日本新潮社出版1998年短篇小说《让它去》发表于《钟山》第3期短篇小说《未来》发表于《山花》第4期短篇小说《失踪》发表于《时代文学》第4期中篇小说《打秋千》发表于《收获》第6期《散文两则》发表于《长城》第1期散文《荷兰队是我的一块心病》发表于《粤海风》第3期1999年短篇小说《马玉兰的生日礼物》发表于《作家》第1期短篇小说《苏醒》发表于《长城》第3期散文《似曾相识的精灵》发表于《天涯》第1期小说集《迷舟》由日本东方书店出版创作谈《鸲鹆――谈短篇》发表于《作家》第1期2000年短篇小说《暗示》发表于《作家》第1期评论《霍桑的恐惧与忧愁》发表于《长城》第6期文论《发展主义的观念和文学》发表于《天涯》第2期评论《阅读雷蒙德?卡弗》发表于《小说界》第6期文论《时代与经典》发表于《作家》第10期文论《故事?小说和消息》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第2期文论《故事的消亡》发表于《莽原》第3期小说集《格非》收入“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评论《鲁迅与卡夫卡》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第1期评论《阅读雷蒙德?卡弗》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第1期评论《记忆与对话――李洱小说解读》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第4期文论《文体与意识形态》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第5期评论《废名的意义》发表于《文学理论研究》第1期散文《白色的寓言》发表于《读书》第7期评论《列夫?托尔斯泰与安娜?卡列尼娜》发表于《作家》第1期评论《加西亚?马尔克斯:回归种子的道路》发表于《作家》第2期评论《罪与罚的叙事分析》发表于《作家》第3期评论《包法利夫人》发表于《作家》第4期评论《白鲸》发表于《作家》第7期评论《卡夫卡的钟摆》发表于《作家》第8、9期长篇小说《欲望的旗帜》收入“涨潮丛书”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集《傻瓜的诗篇》被收入“中国当代小说50强丛书”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敌人》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散文集《格非散文》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文论集《塞壬的歌声》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集《青黄》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集《当代中国小说名家珍藏版格非卷》被收入“走向诺贝尔丛书”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2002年电影评论《伯格曼的微笑》发表于《读书》第12期评论《小说讲稿:都柏林人》发表于《大家》第1期文论《经验、真实和想象力:全球化背景中的文学写作》发表于《视界》第7期小说集《迷舟》由台湾小知堂文化出版社出版文论《小说叙事研究》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主编文集(与戴锦华)《笔锋上的较量》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2003年短篇小说《戒指花》发表于《天涯》第2期散文《我读》发表于《世界文学》第2期文论《博尔赫斯的面孔》发表于《十月》第1期散文《布努艾尔与超现实主义运动》发表于《读书》第4期选编《废名小说》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2004年长篇小说《人面桃花》发表于《作家》第6期长篇小说《人面桃花》被收入“布老虎长篇小说”由春风出版社出版评论集集《卡夫卡的钟摆》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欲望的旗帜》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选编《更多的人死于心碎――我最喜爱的悲情小说》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2005年评论《(柏子)与假定叙事》发表于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散文《朝向陌生之地》发表于《青年文学》第1期《中国小说与叙事传统――在苏州大学“小说家讲坛”上的讲演》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第2期散文《一些感受》发表于《青年文学》第7期《中国小说与叙事传统――在苏州大学“小说家讲坛”上的讲演》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第2期长篇小说《欲望的旗帜》被收入“新经典文库”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选编《影响我的二十篇小说》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2006年中篇小说《不过是垃圾》发表于《长城》第1期评论《汉语写作的两个传统》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第2期评论《喜剧与悲剧之间》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第3期文论《小说与现实》发表于《布老虎青春文学》第1期文论《作者与读者》发表于《布老虎青春文学》第2期文论《故事》发表于《布老虎青春文学》第3期文论《结构》发表于《布老虎青春文学》第4期文论《语言》发表于《布老虎青春文学》第5期文论《小说的未来》发表于《布老虎青春文学》第6期散文《何谓先锋小说》发表于《青年文学(上半月报刊)》第21期散文《我们时代的弊端:缺乏文学常识》发表于《小说家选刊》第7期《苟富贵,勿相忘》《译林》第12期小说集《格非作品精选》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2007年文论《重绘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学图谱》发表于《探索与争鸣》第1期长篇小说《山河入梦》发表于《作家》第3期中篇小说《蒙娜丽莎的微笑》发表于《收获》第5期长篇小说《山河入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小说集《不过是垃圾》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集《戒指花》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山河入梦》由北京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山河入梦》由人人出版XX公司出版创作谈《最有意思的是在心里成长》发表于《长篇小说选刊》第2期2008年长篇小说《人面桃花》由人人出版XX公司出版文论《作家与批评家》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第6期文论《电影与小说中的场景》发表于《花城》第1期文论《文学的危机与可能》发表于《文学报》5月15日散文《师大忆旧》发表于《收获》第3期2009年评论《有关中国叙事学的几点看法》发表于《文学教育》第2期文论《作者与准文本》发表于《花城》第6期散文《怀念》发表于《上海文学》第6期长篇小说《敌人》由花城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人面桃花》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朝云欲寄:格非文学作品精选》被收入“华东师大作家群丛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0年文论《重塑经验作者》发表于《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文论《物象中的时间》发表于《扬子江评论》第3期文论《现代文学的终结》发表于《东吴学术》第1期文论《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复调》发表于《花城》第3期散文《我参加的一次笔会》发表于《小说界》第6期文论集《文学的邀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人面桃花》由中国工人出版社《格非作品选》被收入“世界当代华文文学精读文库”由明报月刊出版社、新加坡青年书局联合出版中篇小说《蒙娜丽莎的微笑》由海豚出版社出版2011年长篇小说《春尽江南》发表于《作家》第17期长篇小说《春尽江南》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评论《黑暗中的毒花纹》发表于《文艺争鸣》第7期文论《叙事性中隐藏深意》发表于《文艺报》7月27日散文《我愿意代表失败者》发表于《文艺报》11月14日长篇小说《山河入梦》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中篇小说《隐身衣》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12年中篇小说《隐身衣》发表于《收获》第3期散文《息夫人》发表于《小说界》第4期散文《叔向的担忧》发表于《小说界》第4期散文《灌夫骂座》发表于《小说界》第5期散文《坑灰未冷》发表于《小说界》第5期散文《尼采与音乐》发表于《小说界》第6期文论《文学与传统》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第1期文论《“故事、小说和信息”》发表于《东吴学术》第1期中篇小说《隐身衣》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山河入梦》由译林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春尽江南》由麦田出版社出版小说集“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2013年评论《鹤西》发表于《小说界》第2期散文《北疆纪行》发表于《回族文学》第2期评论《篡越之耻》发表于《小说界》第3期长篇小说《敌人》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边缘》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欲望的旗帜》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集《迷舟》被收入“中篇小说金库丛书”由花城出版社出版中篇小说《隐身衣》由台湾联合文学出版社出版2014年《雪隐鹭鸶――(金瓶梅)的声色与虚无》发表于《当代中国文学》第4期文论《文学在读者中寻求认同》发表于《文艺报》10月10号小说集《人面桃花》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文论集《博尔赫斯的面孔》由译林出版社出版文论集《雪隐鹭鸶:金瓶梅的声色与虚无》由译林出版社出版文论集《雪隐鹭鸶:金瓶梅的声色与虚无》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小说精选集《相遇》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小说集《褐色鸟群》被收入“格非作品系列丛书”,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集《蒙娜丽莎的微笑》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集《雨季的感觉》由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年文论《幻想的魔力》发表于《文艺报》6月8号。
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理论的当代发展及教育启示
摘要维果茨基是苏俄心理学的奠基者,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出现“维果茨基研究热",各国心理学家纷纷研究维果茨基的理论,挖掘理论所蕴藏的价值。
列昂捷夫和达维多夫是苏俄时期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主要成员。
在完善与发展维果茨基的理论过程中,列昂捷夫创立了“活动心理学理论”,达维多夫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性教学理论”,这些理论对苏俄心理学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国际心理学界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认知发展理论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对教育教学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本文是对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理论的发展及教育启示的述评:一是从心理起源与心理发展、活动、教学与发展、儿童心理发展阶段这四个方面论述了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和列昂捷夫与达维多夫对维果茨基认知理论的发展;二是详细阐明了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教学最佳期理论",列昂捷夫的“活动理论"和达维多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三是介绍了在社会文化历史学派认知发展理论影响下形成的现代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合作式教学和交互式教学。
对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理论进行探究和评析,可以为我国当今倡导素质教育、实行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希望本文在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学实践方面能够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活动;教学与发展;最近发展区;教学最佳期;心理发展AbstractVygotsky is o n e of t11e found erS of。
SoViet-R-ussla mentm s c l e n c e a nd i11itiator of t he Socio-Cllltural-Historical Sch001.Since1980s,r ese arc he s o n t he Vygotsky’s psychology have been a foc us all o V e r tlle world.Psychologists矗om V暑uriouS coull仃ies did r esea rch eso n thjs meo巧aIld印plied it to teaclling practice,觚d sch01ars a11 o V e r t he w orl d stiU haVe beenwor虹ng Ve巧h ar d to t印tlle reservoir of its theoretical VaJue.L eon ti eV aIld DavidoV、ve re t11e f.amous psy ch0109ist s d证ng me Soviet—Russia and tlle ke y memberS of也e Soc io-C ult urm-Hist ori cal Sch001.During deVelopment and im pro Ve men t o f Vygotsky’smeoⅨLeontieV create d acti Vities psychology theoⅨ肌d DaVidoV fIomed m e u11iquepromo血g deVelopment teac Kn g m eo ry.T h e t、Vo theories haVe played a仃emendouS role iIlm e SoViet-Rllssia psych0109y aIld have ha d a伊eat irrlpact o n th e nema tion al pSycholo醪The Socio-Cultural-His torical School’s tll eo巧coV ers a great deal of m e education and teaclling field an d s o a f.a r-r ea cmn g iInpact on“.Tbis枷cle isⅡle co m me n t t0m eCo咖tion development theo巧a11d the educ“011al e111i曲teIunent:development of Vygots坶’sCo鲥tion development tlleory and t11e d evel opm ent矗FirSt,it elaborates the VygotSky’som LeontieV a11d Davi doV to the vygotsky’s Cognition meo巧deVelopment五_om the se fou r a sp ec t S舔f ol lo w:m e psych010西cal origin aIld t he psyc hologic al de Velo pmen t,actiVe,也e teaching锄d the deVelopmem,cllild psychology deVelopment phaLse.Second,it expoullds协detail恤e“ghtenment t0the education of the vygotsky’s Zone of Pr oxiIIlal D“e10pment t:h eo巧and Best educated pe riod tlleoⅨ舔weU雒t11e LeontieV’s ActiVe tlleo巧肌d DaVid0V’s Expansibili够teac]№g meo黟nlird,it also eXp la i ll S也e m o d em educ ati onal rnodel —supp ort teac lling,tl le coope ratiVe teaclling aIld m e interactiVe teaclling influence d by social cultU啪Kstorical school co口蛳on deVelopment meory.n carries on也e mqui sition an d th e ev al uat io n t0 me Socio-Cultural-Historical School’s meo ry'p ro Vid es m e m eory baSis for all-arourld deVelopmem ed ucatio n arld educatiorlal refom in o u r c oul lt巧.H ope如l ly that t11is anicle c a n p roVi deⅡle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the teaClling method a11d teach ing practice.洫irrlprovememPr oxhal DeV elopment;Key words:ActiVities;T eacKng a nd deVelopment;The Zone ofThe best educati ona J p er iod;P sy cho lo gic al deVelopmentII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考研 黄希庭 第5章 毕生心理发展
第五章毕生心理发展人的毕生发展是指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开始,逐渐发育、成熟直至死亡,整个生命全程的与年龄有关的那些变化过程。
这里所讲的变化,是指那些有序的、模式化的和相对持久的变化,可以用多维度、从多方向来加以描述。
多维度是指心理的不同方面可能会同时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进程,而多方向则强调在一些功能稳定甚至提高的同时,另一些功能正在退化。
一、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一)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天性与教养争议是指遗传与环境两大因素在个体心理发展上孰轻執重的争议。
在科学心理学兴起后的20世纪之初,结构主义倾向于重视天性,行为主义则倾向重视教养。
如今心理学家们对此更为普遍的看法是,个体的身心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从受精卵开始,遗传就与环境发生动力的交互作用。
但在发展的不同时期,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表现方式不同,主要有三种表现方式.1.反应的交互作用是指而对环境刺激,不同的个体会以不同的方式来对其作出反应。
反应的交互作用在个体的毕生发展中都在起作用。
2.唤起的交互作用是指个体的特征和行为会招致人们对其的不同反应。
唤起的交互作用也是贯穿于人的毕生发展的。
3.超前的交互作用是指个体主动选择和建构自己所喜爱的环境,而这些环境反过来又进一步作用于个体。
上述三种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方式在个体发展不同阶段的表现强度是不同的。
个体在出生前的发展,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
个体出生后的婴幼几期,仅限于在父母所提供的环境中活动的时候,其基因型与环境的内在相关非常显著。
随着儿童的成长,他们开始选择和建构自己的环境时,基因型与环境的最初相关逐渐为超前的交互作用所代替。
而反应的交互作用和唤起的交互作用在生活中仍具有重要作用。
(二)发展的连续性和变化性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特征不因年龄增长而发生改变。
当然,这并不是说个体特征在表现上是完全相同的。
一个人可能从童年到老年都保持很强的外向性,但他在年轻和年老时表现出这种外向性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连续性不是指行为上的完全一致,而是指在不同的年龄,个体特征之间有着某些联系。
2005年杭七中党总支工作计划
1、加强思想建设,夯实思想基础。通过保持党员 、加强思想建设,夯实思想基础。 先进性的教育活动,巩固教育成果,落实长效机制。 先进性的教育活动,巩固教育成果,落实长效机制。 对党员“三个一”的要求: 对党员“三个一”的要求: 一个党员竖起一面旗帜。争当先锋,勇做模范。 一个党员竖起一面旗帜。争当先锋,勇做模范。 一个党员肩挑一副重担。钻研业务,教书育人。 一个党员肩挑一副重担。钻研业务,教书育人。 一个党员奉献一片热忱。热心为学生服务, 一个党员奉献一片热忱。热心为学生服务,真心 为学生付出。 为学生付出。
2004学年党员教师与学生团支部挂 2004学年党员教师与学生团支部挂 钩名单
高三(1) 高三(1) 董慧群 高三(3) 高三(3) 卢成斌 高三(5) 高三(5) 周慧娟 高三(7) 高三(7) 金忠明 高三(9) 高三(9) 张伟良 高三(11) 高三(11) 许惠珍 高三(13) 孔祥卫 高三(13) 高三(2) 高三(2) 汤一鹏 高三(4) 高三(4) 张 玮 高三(6) 高三(6) 林海鸣 高三(8) 高三(8) 薛卫平 高三(10) 高三(10) 李小勇 高三(12) 高三(12) 张 立 高三(14) 柳顺姬 高三(14)
三、以巩固“保先”教育成果为抓 以巩固“保先” 加强党组织的思想、作风、 手,加强党组织的思想、作风、组织 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 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永葆党员的先 进性。 进性。
1、加强思想建设,夯实思想基础。通过保持党员 、加强思想建设,夯实思想基础。 先进性的教育活动,巩固教育成果,落实长效机制。 先进性的教育活动,巩固教育成果,落实长效机制。 2、加强组织建设,夯实组织基础。 、加强组织建设,夯实组织基础。 3、加强作风建设,夯实群众基础。 、加强作风建设,夯实群众基础。 4、在校园网上建立党员教育专页,及时收集信息, 、在校园网上建立党员教育专页,及时收集信息, 学习资料,宣传优秀党员的事迹,展示党员的风采。 学习资料,宣传优秀党员的事迹,展示党员的风采。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目录一、生物因素 (2)1. 遗传因素 (3)2. 身体健康 (3)3. 年龄特点 (4)二、家庭因素 (5)1. 家庭结构 (6)2. 家庭教育方式 (8)3. 家庭氛围 (9)4. 父母素质 (10)三、社会因素 (11)1. 社会环境 (12)2. 社会文化 (13)3. 社会经济地位 (14)4. 同伴群体 (15)四、学校因素 (16)1. 幼儿园环境 (18)2. 教师素质 (19)3. 课程设置 (20)4. 亲子关系 (21)五、心理因素 (22)1. 认知发展 (23)2. 情感发展 (24)3. 社会性发展 (25)4. 自我意识 (26)六、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 (28)1. 生理发展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28)2. 心理发展对生理发展的影响 (30)七、影响因素的综合效应 (30)1. 多因素共同作用 (32)2. 主要影响因素的权重分析 (33)一、生物因素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受到多种生物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涉及遗传、生理发育和大脑结构等方面。
遗传因素:遗传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些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对儿童的智力、性格、情感和社会行为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
某些基因变异可能导致儿童更容易患上某些心理疾病,如自闭症等。
生理发育:学前儿童的生理发育对其心理发展也有显著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大脑结构和功能会逐渐成熟,这对其认知、语言、情感和社会技能的发展至关重要。
神经系统的发育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学习和记忆能力。
大脑结构:大脑结构的差异也会影响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
大脑皮层的发育程度不同,可能导致儿童在注意力集中、空间感知和创造力等方面的差异。
大脑中某些区域的损伤或发育不良也可能导致特定的心理障碍,如语言发育迟缓或孤独症谱系障碍。
遗传、生理发育和大脑结构等生物因素共同影响着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
了解这些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并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意识发展的规律
意识发展的规律咱来聊聊意识发展的规律哈。
你想想看,意识就像是一棵小树苗,从破土而出开始,一点点地成长。
一开始啊,它懵懵懂懂的,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
就跟那刚学会走路的小娃娃似的,跌跌撞撞,这儿摸摸,那儿碰碰。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棵小树苗开始长出枝桠啦。
意识也是这样,慢慢地开始有了更多的认知和感受。
它开始分辨不同的事物,知道啥是好的,啥是不好的。
这就好比小娃娃开始分得清爸爸妈妈和陌生人了呢。
然后呢,小树苗越长越粗壮,枝繁叶茂的。
意识也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
我们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这时候啊,就像是那已经长大的孩子,有了自己的小脾气和小性子。
意识的发展可不是一帆风顺的哟!有时候会遇到暴风雨,就像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一样。
但这也是它成长的机会呀!经过风雨的洗礼,它会变得更加坚韧。
你说,我们每天接触到那么多的信息,看到那么多的人和事,这对我们的意识发展得有多大影响啊!就好像给小树苗浇了各种各样的水,有的是清水,有的可能有点杂质,但不管怎样,都能让它成长。
咱再想想,为啥有些人的意识就特别先进,特别有深度呢?那是因为他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呀!他们就像是那努力吸收阳光雨露的小树苗,拼命地让自己变得更好。
那我们自己呢?是不是也应该多给自己的意识加点营养,让它茁壮成长啊?别老是待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多出去走走看看,多和不同的人交流交流。
这样我们的意识才能像那棵大树一样,屹立不倒,为我们遮风挡雨。
你看啊,意识发展的规律其实挺有意思的。
它不是一下子就长成的,而是需要时间和经历的积累。
我们不能着急,得耐心地陪着它一起成长。
就像我们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要给他足够的爱和关怀。
所以啊,咱可别小瞧了这意识的发展。
它关系到我们怎么看待这个世界,怎么和别人相处,怎么过好自己的生活。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自己的意识之树长得更加茂盛吧!。
献给汶川大地震周年祭儿童发展心理学
02
针对儿童的失控行为,建立积分制度,协商制定“行为契约”;
04
失控行为缘自父母和儿童相互影响的家庭系统
儿童失控行为与父母的应对策略
言语能力
视觉/空间能力
数学能力
攻击性
活动水平
男孩与女孩的心理行为差异
问题行为
男孩比女孩易出现阅读障碍、言语缺陷、多动、情绪障碍和智力落后。
顺从
女孩更顺从,在希望别人合作时,常采用机智、礼貌的建议; 男孩更多借助于命令或控制性的策略。
奖赏与动机
对外部奖赏和物质刺激的使用越少越好,只在绝对必要时才用; 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内部动机,就逐步撤除外部奖赏。 注意:活动越复杂,外部奖赏的害处就越大。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对孩子智力的理解
人的智力按常态分布,智商分布的标准差为15。 缺点:容易造成对智力绝对水平的误解,始终不变。
韦氏智力测验得分的解释
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
4
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5
1
2
组织多种形式的游戏
3
培养其独立性
6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特点
01
奖赏与动机
如果孩子没有任何内部动机来从事某一活动,那么采用外部刺激使其产生活动的动机是可以的; 当孩子缺乏必要的技能时,外部奖赏是必需的,它可以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活动上,从而促使其内部兴趣得以发展。
情感表达
女孩更善于表达情感,也更深沉和强烈。
男孩与女孩的心理行为差异
谢谢!
汇报人姓名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总的自尊
学业自尊
社会性自尊
身体自尊
语文
数学
其他科目
同伴关系
亲子关系
身体能力
意识与情绪的发展从胎儿期到成年
意识与情绪的发展从胎儿期到成年在生命的早期阶段,从胎儿期到成年,意识与情绪的发展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个过程中,婴儿逐渐认识世界、理解自我,并学会处理情绪。
本文将探讨意识与情绪的发展过程,并探讨其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
胎儿期是意识与情绪的发展的起点。
虽然在这个阶段,婴儿的意识尚未完全形成,但研究表明,胎儿可以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部刺激。
他们能够感受到母亲的心跳声、声音和触摸。
此外,胎儿还能通过胎动来表达情绪,如踢腿、踢踏、翻滚等。
这些早期的经历为婴儿的意识和情绪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出生和生长的持续,婴儿进入了早期婴儿期。
在这个阶段,婴儿开始表现出更加有意识和复杂的行为。
他们学会关注和追随他们的主要照料者,对音乐和玩具产生积极的反应,并通过不同的面部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从向主要照料者发射“活动语言”,婴儿逐渐学会通过眼神、微笑和声音来与他人进行交流。
这些互动为婴儿建立了情绪联结和情感联系的基础。
幼儿期是意识与情绪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时期,儿童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独立性,并开始形成自我认同。
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产生了更强烈的兴趣,开始进行自我表达,并积极参与不同的活动。
同时,情绪调节也是幼儿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儿童学习控制情绪的能力,对不同情绪作出适当的反应,并逐渐理解和处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
这些能力的发展对儿童的个人和社交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进入青少年时期,意识和情绪的发展进一步演变。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开始对自己的身份和意义进行深入思考,并开始独立思考和决策。
意识的发展使他们能够观察和理解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并开始探索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此外,情绪的发展在青少年时期也面临挑战。
青少年可能经历情绪波动、情绪不稳定和情绪困扰,因为他们正面临着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同时也面临着来自社会和环境的压力。
最终,意识和情绪的发展进程将引导个体成长为成年人。
通过意识的发展,成年人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意愿和目标,并通过思考和决策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意识能动作用》课件
在ppt课件中,我们深入探讨 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表现 和影响,以及其在不同领域中 的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和理论阐述,我 们展示了意识能动作用在人类 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等 方面的积极作用。
对意识能动作用的反思与启示
我们需要认识到意识能动作用的局限性,不能过分夸大其作用。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注重客观条件和实际情况的制约,避免盲目乐观和过度自信。
《意识能动作用》 ppt课件
REPORTING
• 意识的定义与特性 • 意识的能动作用 • 意识能动作用的实例 • 意识能动作用的限制与挑战 • 总结与反思
目录
PART 01
意识的定义与特性
REPORTING
意识的定义
意识是心理的高级功能,是心理 活动的一种状态,是对客观世界
的主观映象。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是人与动 物的本质区别。
意识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
社会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人们意识的觉醒和行动的配合,只有通过意识的引导和 推动,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PART 04
意识能动作用的限制与挑 战
REPORTING
意识能动作用的局限性
01
02
03
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意识能动作用受到物质世 界的制约,无法完全超越 物质世界的规律和限制。
意识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
艺术家通过意识思考,能够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作品,表达自 己的思想和情感。
意识在艺术表现中的作用
艺术家通过意识的指导,能够更好地表现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社会变革中的意识能动作用
意识在社会运动中的作用
社会运动往往是由一群有共同意识的人所发起和推动的,他们通过意识的觉醒和 行动,推动社会的变革识研究的深入, 意识的能动作用将得到更 广泛的运用和发挥。
主体意识的发展历程
主体意识的发展历程主体意识是人类心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人们对自我存在、自我主导和自我决策的意识和认知。
主体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从幼儿期的无主体意识到成人期的成熟主体意识,这个过程是人类成长的必经之路。
幼儿期是主体意识发展的起点。
在此阶段,婴幼儿还没有形成对自我存在的意识,他们只是简单地根据生理和感觉反应来满足自身的需求。
他们并不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可以主动控制行动。
例如,当幼儿饥饿时,他们会哭闹,但并不会主动去找食物。
随着幼儿的成长,他们逐渐形成了初步的主体意识。
在幼儿期,他们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
他们会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具有自己的欲望和意愿。
例如,当一个幼儿想要一件玩具而其他人拿走了它,他们会表现出不满和愤怒的情绪,这显示了他们对自己的需求和意愿的认识。
进入学龄期,随着认知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主体意识逐渐成熟。
在这个阶段,儿童学会了更好地理解和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感。
他们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决策会对他人产生影响,因此他们学会了更多地考虑他人的感受和意见。
此外,他们也开始关注自己与他人的比较,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
青少年期是主体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开始更加深入地思考自己的身份、目标和价值观。
他们开始独立地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并尝试在社会和家庭中发挥主导作用。
他们渴望成为独立而有意义的个体,并努力在自身的兴趣和能力上取得成功。
在进入成年阶段之后,主体意识逐渐成熟并稳定下来。
成年人具备更加清晰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理解,他们有明确的价值观和目标,并能够主动地做出决策和承担责任。
此外,他们也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心理需求和情感,并适应不同的社交环境。
主体意识的发展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经验的积累,人们可以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和主动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成熟的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的发展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交往非常重要,它促使人们思考和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决策,以实现自我价值和与他人的和谐共处。
意识的进化与人类文明的发展
意识的进化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意识的进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意识水平不断提升,促使着文化、科技、社会等各个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意识的进化如何影响人类文明的发展。
一、意识的定义与类型意识是指人类对于自身以及外界环境的感知、认知和理解的能力,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基础。
意识具有个体性和社会性两个方面。
个体意识是指每个人内心的思想、感觉和意识形态,而社会意识则是集体共同思想和价值观的反映。
二、意识的进化过程1. 初级意识阶段:人类最初的意识是基于生存和繁衍的本能。
这一阶段的人类主要关注物质生活和自我保护,尚未形成较为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承。
2. 社会意识觉醒: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人们开始形成集体认知和社会价值观。
这一阶段的人类逐渐认识到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和互动关系,开始追求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3. 知识意识崛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从宗教和神秘信仰中解放出来,开始注重科学思维和理性探索。
知识意识的崛起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蓬勃发展,科学、哲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
4. 创造意识的出现:在现代社会,创造力成为人类意识的重要表现之一。
人们追求独立思考和创新,通过创造力来提升个体和社会的竞争力。
三、意识的进化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1. 科技进步:意识的进化推动着科技的创新和应用。
人类意识的提升促使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探索更深入、更广阔的领域,从而实现了从蒸汽机到人工智能的伟大跨越。
2. 社会秩序建设:随着个体意识向社会意识转化,人们开始追求公平正义和社会秩序。
这推动了法律制度的建立和社会行为准则的形成,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 文化繁荣:意识的进化使人们对艺术和文化的追求更加广泛和深入。
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4. 价值观提升:随着知识意识和创造意识的提升,人们审视和重塑自身的价值观念。
对于道德、人权和环境保护等议题的关注提升了人类的思想境界和社会责任感。
意识的发展从婴儿到成年人的认知变化
意识的发展从婴儿到成年人的认知变化人类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意识的发展和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从婴儿期到成年阶段,意识在认知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婴儿期、儿童期和成年期各个阶段的认知能力和意识发展,并逐步分析其变化过程。
婴儿期是人类认知发展的起点。
在出生时,婴儿对外界的认知能力非常有限。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婴儿逐渐开始对周围环境产生兴趣。
他们会注意到身边的人和物体,并试图理解它们。
在这个阶段,婴儿的意识主要集中在感官经验上,他们通过触摸、尝试、听觉和视觉来获取新的认知。
随着儿童期的到来,儿童开始逐渐掌握语言能力,这对他们的认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儿童通过语言的学习和运用,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需求。
同时,他们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思维的发展使得儿童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从而对世界的认知进一步加深。
在青少年时期,意识的认知变化更为深入和复杂。
青少年面临的挑战逐渐增加,他们需要处理更多的信息、解决问题、做出决策。
她们可以思考过去的经验,并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同时,青少年还在人际交往中进一步认识自我,意识到自己在群体中的角色和责任。
这个阶段的认知变化使得他们能够更加独立地思考和行动。
随着年龄的增长,成年人对意识的认知愈发明确。
成年人具有更强大的认知能力和更为完善的逻辑思维。
他们能够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并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同时,成年人的意识也包括了更加广泛的社会和文化意识。
他们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的观点和价值观,表现出更高的已学意识。
总而言之,意识的发展伴随着个体的成长,从婴儿期到成年期经历了不同的认知变化。
从感官经验到语言学习,再到思维能力和社会意识的增强,认知的提升和意识的发展在人类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也使得人们对自我、他人和外部世界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知。
第二讲 发展理论ppt课件
生殖器期(3-6岁):弗洛伊德所说的性动力
主要是指儿童对异性父母的一种恋,即:俄狄
普斯情结(Oedipus Complex)。
潜伏期(6-青春期):随着建立较强的抵御
恋母情结,儿童进入到潜伏期。 青春期(从 青春期至成年期),经过暂时的潜伏 期,青春期的风暴就到了,走向婚姻、繁衍后 代。
弗洛伊德——心理发展阶段说
获得客体永久性。
客体永久性
2、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
从这个时期开始,儿童具有表象思维, 有运用符号的能力,其智力活动处于表 象水平。
自我中心 缺乏守恒性 不可逆性
皮亚杰关于思维的研究:三座山测验
实验:把一个娃 娃放在桌子不同 位置,问不同年 龄的 儿童“娃娃 看到了什么?”
结果:
4-5岁的儿童回答与自己的观察角度看到 的一样 7-8岁知道不同位置应该不同,但是不能 得出三座山的关系 8岁以后能正确作答 说明:儿童在幼儿阶段是前运算思维形 式,对事物进行判断时是自我中心的, 不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
这是不是强化?
4岁的小华到幼儿园以后,从来没有好好吃 过饭。一次,他因为饿,终于把一顿饭很 快地吃完了。老师很高兴,一面说:“小 华乖,老师真高兴!”一面报以微笑,轻 轻摸他的头。还在教室墙上的奖励栏里给 他加了一朵小红花。
从此以后,小华吃饭慢慢好起来了。 是强化
这是不是强化?
妈妈要送小琳去幼儿园,她不愿去,大 哭,妈妈说,你要是去幼儿园,下午给 你买好玩的玩具。下午妈妈接小琳回家 时,真给她买了玩具。
“B更长”或“A更长”(不守恒)
“一样长” (守恒)
面积守恒(8-9岁)
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意识的发展与成长
意识的发展与成长意识是人类思维和感知的基础,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和成长。
本文将探讨意识的不同阶段,以及这些阶段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的影响。
第一阶段:婴儿期的初级意识从出生到约两岁的婴儿期,是意识发展的早期阶段。
在这个阶段,婴儿对外界的认知能力有限,主要以感知和基本需求为导向。
他们通过触摸、听觉和视觉等感官经验与环境互动,逐渐认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存在。
随着时间的推移,婴儿逐渐能够辨别出父母和其他熟悉面孔,表达出简单的情感和需求。
这种初级意识的发展为后续的认知和社交能力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儿童期的认知意识进入儿童期,儿童的意识开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扩展。
他们能够逐渐理解和运用语言,提升了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此时,他们开始表现出对复杂问题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儿童的认知意识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逐渐成熟。
他们能够通过学习和互动来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逐渐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差异。
此外,儿童期的意识发展也包括了道德观念的培养和社会价值的学习,为成长过程中的道德判断和行为规范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青少年期的自我意识青少年期是人类意识发展的关键阶段。
青少年时期,个体开始思考自己的身份、角色和目标,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
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并逐渐形成个人的核心价值观和信念体系。
青少年期的自我意识还体现在对自我形象的关注和自我评价的形成。
与此同时,他们开始表现出更加开放的思维方式,对不同的观点和文化表现出更多的容忍和理解。
这种意识的发展为个体在社会中的适应和自我实现提供了基础。
第四阶段:成年期的综合意识进入成年期,个体的意识已经相对成熟和完善。
成年人通过生活和工作的经验积累,逐渐形成综合的意识系统。
这种综合意识包括了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全面认知,以及对未来的规划和目标的追求。
成年期的意识发展还体现在对复杂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的提升。
个体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价值观作出理性的决策。
意识进化辩证法
意识进化辩证法
意识是高度发展、高度完善并高度组织起来的特殊物质,人脑的机能,是人脑所特有的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经历了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由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由一般动物的心理到人的意识这样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意识同时又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的基础上,伴随着语言的产生而产生的.从意识的本质上看,它不仅是人脑的机能,而且也是对物质的反映.这种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它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形成感性认识,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形成理性认识,直至指导实践来改造客观世界。
辩证法是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发展观,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辩证法把世界上的一切现象和事物,都看作是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自身所固有的各种矛盾运动的结果.辩证法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自发)辩证法、近代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辩证法发展的全新阶段,是唯一科学的辩证法.它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辩证法相对立,形而上学的发展观,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有变更,而这种变化不在事物的内部而
是在事物的外部,即由于外力的推动.形而上学亦称玄学,在古代便已产生,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形而上学有时同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有时同唯心主义结合在一起,但从本质上说来,它同唯心主义密切联系着,也常被神学所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意识与发展作者:黄烈我为什么存在?我真的存在吗?社会为什么要发展?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从无意识发展到意识、再到自我意识,自然界在不断的突破,人类能保持这种领先状态到什么程度?未来,人类时代会像恐龙时代一样被淘汰吗?时代发展到今天,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人生?发展会怎样引导我们?具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文章将提出一个观点、引发一个思考、表达一个态度。
一、关于意识(一)我们不怕死亡,我们害怕的是自我意识的消亡当我们呱呱坠地时就面临死亡,我们会害怕死亡吗?不会,因为婴儿还没有自我意识,还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
有人会说,婴儿怎么会没有意识,他能吃奶,能哭能睡等等,有一系列的行为举止。
这些行为是天性,生下来就会的。
在医院,一个深度昏迷的人,完全没有意识,但如果给他一个汤勺碰一下嘴边,他的嘴巴会像婴儿一样靠过来,给他喂食任何东西,都会嚼食吞咽,这种行为是天生下来就会的,并不意味着他有意识。
细想一下,如果我们面临死亡,真正害怕的是什么。
其实就是自我意识的消亡,因为再也认识不到自己的存在,这才是害怕之处。
如果未来科技可以把人的自我意识放在另一个健康的生命体上,还会害怕自己身体的死亡吗?因此,我们害怕的是失去自己的自我意识,而非死亡本身。
(二)没有自我意识的动物,如同植物历史是不断发展,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必须以发展的思路看问题。
生命体的进化由单体细胞开始,一个细胞靠天性明确的进行着的吸纳与排泄,从而维持着自己的生命体征,逐步抱团发展,有了形形色色的生物,有了行为能力,有了主观能动性,再发展出了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生物一系列进化后的产物。
生物存在的天性就是为了生存,进化的目的也是为了适应生存。
生存的天性要求生物与生俱来伴随一些行为能力,进化则要求生物会控制行为能力以更加适应生存。
正因为如此在发展出由意识控制的主观能动性,并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生物进化有快有慢,只有发展至有意识的生物才能意识到死亡。
有行为能力并不能说明有意识,而是天性行为,如同蜜蜂、蚂蚁等等。
树木同样有生命,它们能生长,有吸纳与排泄的自然行为能力,换个角度来说,靠天性行为支配的动物,如同植物。
(三)自我意识来源于本生命体一个客观事实是,我们的自我意识,来源于我们的身体。
如果脱离了我们的身体,自我意识将不复存在。
我们做一个假设,科技发展到可以瞬间复制一个人的全部,甲某在被瞬间杀死的同时,复制出另一个完全一样的甲某(称为甲1某),请问甲1某是否认为自己就是甲某。
是的,甲1某肯定认为自己就是甲某。
后来甲某原来没有被杀死,而被救过来了,当他看到甲1某时,甲某会认为自己原来一直活着吗?甲1某会认为自己是甲某吗?这就是一个悖论,告诉我们,生命可能可以复制,而既生命体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自我意识,也可能可以复制,但不具有交换性。
结论是,我们的自我意识只有存在于我们的身体,来源于我们的身体,任何替代自我意识的做法,是一种悖论。
死亡本生命体将永远失去自己。
(四)生命不具有可比性生物是具有可比性的,可比之处就是自我意识是否存在。
但生命是一种状态,万物皆同,不具有可比性。
如果我们制造出一个细胞,与一个活着的细胞完全一样,只是没有生命,我们是否有办法激活它,赋予或激发它的天性行为,让它具有生命,未来我们也许真的能够做到。
生命的激活更像是一个阈值,就像雪花自动成形、盐分自动结晶一样,很多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自动衍生出各种几何形态。
生命这种类似不能断电的状态,就像我们的计算机一样,系统开机就像生命开启,系统关机就像生命结束,系统重新开机就像生命被复活一样。
其实,生命是一种状态,只是每一种生命的阈值不同而已,正因为它的同一性,所以不具有可比性。
(五)死亡后的永恒人死后是永远沉寂,也无所谓沉寂,一种无意识状态,根本认识不到所有的存在。
我们或多或少体会过无意识状态,比如昏睡,比如醉死,只是恢复意识醒来后知道才自己的感受,但谁能知道自己的无意识状态下的感受,知道时间过了多久。
正因为这种无意识状态将是永远(其实无所谓永远),我们做这样几个假设。
一种是死亡后的循环。
如果生命是可以循环的,遵循生命总量一定论,就像灵魂会寻找寄主一样,那么这个灵魂并不是私人的,也不是某一单体生物的,而是一种共生共有的东西,因为它无个体意识,我们谁也不会知道自己前生是什么。
无意识就没有个体,而是因为自然界而共生共有的存在,当进入无意识状态时,其实你就是他,他就是你。
一种是死亡后的消亡。
如果生命是产生的,不需要循环。
进化理论可以佐证,生命数量不是遵循总量一定论,而是由无到有,由少到多,是一个变化的过程。
生命是产生的,同样生命也会消亡,生命消亡等同于灵魂的消亡。
其实无论生命再生与否,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这是个伪命题,因为无所谓再生也无所谓消亡。
如果未来科技可以发展到复活已逝去的人,不管是一千年还是一万年以后,那么这个人也许就感觉像是睡了一觉。
如果没有这样一回事,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也无所谓永远和无所谓自我。
(六)死亡与失去自我意识的痛苦比较死亡是指生物学死亡,国际上判断死亡为脑死亡,中国判断死亡为心脏停止调动。
失去自我意识的典型状态为脑死亡,也包括晕厥或深度昏迷。
失去自我意识不等于死亡。
通过网络数据表示,在问询一些濒临死亡和脑活动消失后复苏的人,五分之三的人的感觉是前所未有的安详。
其实他并不能感觉到安详,而只是复苏后有意识的状态下相对现实的比较,下意识去体会之前的安宁。
这种安详也许不具有参考价值,它毕竟是相对比较而言。
在死亡而非之后复苏的情况下,安详和痛苦的感觉是不成立的。
那么,在失去自我意识和死亡的过程中,这种痛苦缘何而来。
在死亡濒临期是生物学死亡的前期,也是病人感受痛苦的时期。
死亡濒临期有长有短,猝死等急性死亡的人痛苦感很少,慢性病患者的濒临期很长,尤其是意识清醒者,痛苦感更强。
因此有种说法叫:慢慢的老,快快的死。
我们的身体有自我保护机制,当收到外界痛苦的刺激时,在轻微伤害的状况下,它会增强疼痛感,告诉我们要规避这种伤痛;在重伤不至昏迷的情况下,它会减少疼痛感,因为它需要争取条件尽快得到治疗;在达到晕厥或昏迷的程度时,它会停止一切意识,进入深度自我恢复阶段。
因此,在身体自我保护机制正常的情况下,濒临死亡者的伤痛感并没有外界人感受的那么强烈,尤其是进入昏迷或无意识状态后。
死亡与失去自我意识的共同点都是意识的消失,但失去自我意识或因身体自我保护机制或因其他原因,一般均发生在死亡之前,时间有长有短。
其痛苦感在外界人看来,死亡的痛苦较失去自我意识更痛苦,原因是失去意识后仍在经受折磨,但在当事人来说,其已经造成的痛苦程度是一样的。
(七)意识形成与发展的目的自然界的本来没有个体意识(或自我意识),如群体性生活的蚂蚁等生物,只有天性的集体行为。
意识是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发展进步的结果,是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从淘汰性的进化发展,变为意识性的强者发展。
发展的第一阶段是淘汰性的进化发展,其适者生存的表现形式主要以形体改变以适应生存为主。
淘汰性的进化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天性行为决定的无意识进化,属于早期的进化发展,发展的目的是产生生物的多样性,为下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发展的第二阶段是意识性的强者发展,该阶段同样以适者生存为原则。
在发展的第二阶段,意识性的生物能够自主的控制自己的行为,改变生活的环境,生物体征变化逐渐消失,生物多样性逐步减少,意识性越强的生物占据主导地位,人类。
同时,自我意识逐步形成,产生智慧型发展的萌芽,既生命的由来、自我的由来等哲学意识。
我们现在正处于意识性选择发展的初期阶段。
需要强调的是,自我意识是在意识发展中形成的,但自我意识形成的目的不是意识自己的存在,形成割据性的发展,而是发展从认知型向智慧型发展中需要克服和改变的必经阶段。
发展的第三阶段是智慧性的选择发展,将是人类思考为什么要发展,朝哪个方向发展,怎么发展的问题,而不再是以适者生存为原则,发展本身的引导能力由主要作用转变为辅助作用。
人类将引领发展方向,需要有强大的智慧和自我控制能力,以进入未可知的第四阶段。
发展就像一个母亲,把孩子带大后,孩子就该自己发展了。
(八)他人的存在等同自己的存在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生命来去千重重万重重。
当你的生命存在于这个世间时,千万生命在你的周围,你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当你的生命停止时,你是否感觉到周围千万生命的存在;生命具有同一性,你和他的生命是一样的。
当你凝望自己的孩子,你会觉得孩子是你生命的延续,有很多的寄托与期望。
是的,孩子是你生命的延续,你是孩子生命的给予者,你是否觉得孩子的存在等同于你的存在。
尽管孩子的自我意识是他自己的,属于他的个体生命,你的很多寄托是情感上的,你的自我意识与他毫无关系,但你依然觉得他就是你。
当你凝望别人家的孩子,你不会觉得那孩子是你生命的延续。
那是因为我们发展的阶段没有脱离适者生存原则,我们会渴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家的孩子强大,因为适者生存,我们还没有发展到视同别人家的孩子如同自己家的孩子。
尽管孩子之间的自我意识都是各自的,与其他所有人没有任何关系,如同自己家的孩子一样。
当你看着别人,你也许不但没有认同感,可能还会有厌恶感,因为世事纷纭,无从料理。
但你是否能静下来想一想,这些世事均与自我意识无关,所有世事是意识的数据基础,而不是自我意识。
如果把你放在他的环境下成长,你占有的是他的躯体,你的思想和行为和他是完全一样的,但那还是你的自我意识。
这就是你和别人之间的共同基础。
自我意识是个体意识,没有天然的区分性,它也是一种意识状态,天地间本来就没有你,没有私有的我。
自我意识不区分性的去选择个体生命,从来没有这个自我意识和那个自我意识之别,你意识到的自我和他意识到的自我完全相同,就像你如同他一样,只是躯体不同世事不同,在某种程度上说,你就是他,他就是你。
不要太刻意在乎自我,自我是飘忽的,天地之间到处都是自我,你和众生一样,一样来,也一样去,因为你(私有的自我意识)本来就不存在。
二、关于发展我们都知道,世界是发展的,可是谁知道,什么是发展,我们为什么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又是停不下来的。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阶级论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级是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并且认为时代进步的必然性和不可抗拒性,人不能决定事物的发展。
在发展进入第二阶段,即意识性的强者发展阶段是正确的,但需要补充和完善。
该观点的核心依据是人向美好事物的方向发展,认定了发展方向便明确了人的社会类型。
这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认识,也牵引出了什么是发展。
(一)发展是事物倾向性的进展。
发展是与生俱来的,与生已经进入了发展,所以俱来,但发展在与生以前却是有条件的。
发展是有倾向性事物的进展,有倾向性的事物才能影响和主导发展。
要有发展,事物必有倾向性,否则该事物本身就没有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