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1103

合集下载

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蓝光敏感的视色素 。
产生不同的色觉是由于三种视锥细胞兴
奋程度的比例不同:
0:0:97 蓝色感觉
99:42:0 红色感觉
31:67:36 1:1:1
绿色感觉 白色感觉
四 、与视觉有关的几种生理现象 (一)视力(视敏度)
概念:眼分辨细小结构的能力。 衡量标准:以人能看清最小视网膜像为标准
视力表制定: 人眼在5米处看清:第10行E字时,视角为1’,视力
(1)色素细胞层:保护作用,防止强光刺激。输送 营养物质。 (2)感光细胞层 (3)双极细胞层 (4)神经细胞层
2.感光细胞及其特曾
视杆细胞、视锥细胞在视网膜分布 很不均匀 黄斑:视网膜中心,视锥细胞多 中央凹:只有视锥细胞,无视杆细胞
周边部视杆细胞多,视锥细胞少 盲点:无感光细胞 视杆细胞、视锥细胞所含的感光色素不同 视杆细胞只有视紫红质,视锥细胞有三种
分布密度和对触、压觉的敏感程度: 鼻、口唇、指尖高 胸、腹部次之 手腕、足最低
2.触觉域和两点辨别阈:将两个点状刺激同 事或相继触及皮肤,人体能分辨出这两个刺 激点的最小距离。成为亮点辨别域。
逐渐增高 手指 口唇 脚趾 足背 腹 胸 背
(二)温度觉
冷觉和温觉合称温度觉,它们各自独立。 温度超过30-46C0热点,皮肤感觉热,温度在升高, 只有痛觉,温度低于30C0,冷觉。
传导纤维
躯体传入纤维 (快痛Aδ,慢痛C)
自主N传入纤维
2 牵涉痛
①概念:内脏疾病引起体表某部位的疼痛或痛觉
过敏现象。 常见内脏疾病牵涉痛的部位
患病器官 心
胃、胰 肝、胆 肾脏 兰尾
体表疼痛 心前区 左上腹 右肩胛 腹股 上腹部
部 位 左臂尺侧 肩胛间
沟区 或脐区

医学生理学:感觉器官的功能

医学生理学:感觉器官的功能

本 节
➢眼为什么能看见物体?
涉 ➢有些人的眼看东西模糊可能有哪些原因? 及
的 ➢为什么有的动物白天能看见,晚上看不见?
一 有的却白天看不见,晚上能看见?
些 问
➢盲点和色盲是怎样产生的?
题 ➢……
视觉怎样产生的?
视觉器官 视网膜: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眼)
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视觉产生过程:
2、瞳孔的调节
瞳孔大小变动范围:1.5-8.0mm
随物距远近而变化 随入射光线强弱而变化
瞳孔对光反射:指瞳孔大小随光线的强弱而发生变化 的反射活动。
瞳孔近反射:视近物时,反射性引起双侧瞳孔缩小。
意义:①减少入眼的光线量。 ②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
3、双眼球会聚---辐辏反射
双眼注视近物时,发生的眼球内收 和视轴向鼻侧集拢的现象。
成像大小计算:
AB(物体的大小) ab(物像的大小)=
Bn(物体至节点的距离)
×nb(节点至视
网膜距离)
▲(三)眼的调节 :晶状体调节、瞳孔调节和两眼球会聚。
1、晶状体的调节
视近物时增加屈光度仍能看清物体。 主要由晶状体弹性决定。
视近物(物距≤6m) →物像模糊→视觉皮层→中脑 正中核→动眼神经缩瞳核→动眼神经副交感纤维→ 睫状神经节→睫状(环行)肌收缩→悬韧带松弛→ 晶状体变凸(前凸为主)→聚焦点前移至视网膜→ 成像清晰
❖ 无光照时:cGMP控制的钠通道与钠泵平衡 维持RP,-30mV。
❖ 光照时:cGMP分解,钠通道关闭,导致超 级化,-60mV。
❖ 超级化的大小随光照的强度改变。
光照
无光照
视紫红质分解变构 变视紫红质Ⅱ(中介物)

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ppt

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ppt


甲状腺的内分泌
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第十一章 内分泌

甲状旁腺与调节钙、磷代谢的激素
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VD3的作用

肾上腺的内分泌
糖皮质血糖素的生物学作用
第十二章 生殖

男性生殖
睾丸的内分泌功能 睾酮的生理作用

女性生殖
卵巢的内分泌功能 雌激素、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
感受器电位 编码 双眼球会聚

眼的视觉功能
眼的调节 瞳孔对光反射 近视 远视 散光 视网膜的感光换能系统 暗适应 明适应 视野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耳的听觉功能
微音器电位

内耳的平衡感觉功能
半规管 椭圆囊和球囊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脑的电活动与觉醒、睡眠机制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牵张反射 腱反射 肌紧张 腱器官 脊休克 屈肌反射 对侧伸肌反射 小脑的功能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第十一章 内分泌

概述
激素 激素的允许作用 激素的作用机制

下丘脑与垂体的内分泌
生长素、催乳素、催产素的作用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轴浆运输 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神经元间的功能联系及反射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传入侧支性抑制 回返性抑制 突触前抑制 突触传递的特征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ppt课件

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ppt课件

第二节 视觉器官
2.远视 :前后径过短,折光力过弱。 远点消失、近点远移
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二节 视觉器官
3.散光
角 膜 呈 非 正 球 面
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二节 视觉器官
二、眼的感光功能 (一)视网膜结构特点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二节 视觉器官
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三节 听觉器官
(三)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1.气传导:主要途径 声波→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卵圆窗→内耳 声波→外耳道→鼓膜→鼓室空气→圆窗→内耳 2.骨传导 声波→颅骨振动→颞骨岩部耳蜗内淋巴振动
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三节 听觉器官
三、内耳的感音功能 (一)耳蜗的结构特点: 三个腔:前庭阶、蜗管和鼓阶。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视觉器官 第三节 听觉器官 第四节 前庭器官
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一节 概述
感觉: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
感觉的产生:感觉器官 传入通路 感觉中枢 (感受器)
感受器: 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 装置。
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二节 视觉器官 (三)暗适应和明适应
1. 暗适应 人从亮光处进入暗处,最初视物不清,
经一定时间才恢复暗视力 2. 明适应
人从暗处进入亮光处,最初一片耀眼 光亮,片刻才能恢复明视力
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三节 听觉器官
外耳、中耳为传音功能 内耳 生理学 第(耳九章 蜗感觉器)官为的功感能 音功能

生理学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生理学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生理学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感觉(sensation)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主观上的反映。

它是人和动物机体为了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为了适应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所必需的一种功能。

机体内、外环境中的各种刺激首先作用于不同的感受器或感觉器官,通过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将各种刺激所包含的能量转换为相应的神经冲动,后者沿一定的神经传人通路到达大脑皮质的特定部位,经过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合,从而产生相应的感觉。

由此可见,各种感觉都是通过特定的感受器或感觉器官、传人神经和大脑皮质的共同活动而产生的。

本章所述内容仅限于感受器或感觉器官的功能,而各种感觉的最终形成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密不可分,这些内容将在第十章中进一步加以阐述。

第一节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一、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感受器(receptor)是指分布于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感受器的结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最简单的感受器就是感觉神经末梢,如体表和组织内部与痛觉有关的游离神经末梢;有些感受器是在裸露的神经末梢周围包绕一些由结缔组织构成的被膜样结构,如环层小体、触觉小体和肌梭等。

另外,体内还有一些结构和功能上都高度分化的感受细胞,如视网膜中的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是光感受细胞,耳蜗中的毛细胞是声感受细胞等,这些感受细胞连同它们的附属结构(如眼的屈光系统、耳的集音与传音装置),就构成了复杂的感觉器官(sense organ)。

高等动物最主要的感觉器官有眼(视觉)、耳(听觉)、前庭(平衡觉)、鼻(嗅觉)、舌(味觉)等,这些感觉器官都分布在头部,称为特殊感觉器官。

机体的感受器种类繁多,其分类方法也各不相同。

根据感受器分布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内感受器(inter·oceptor)和外感受器(exteroceptor)。

内感受器感受机体内部的环境变化,而外感受器则感受外界的环境变化。

外感受器还可进一步分为远距离感受器和接触感受器,如视、听、嗅觉感受器可归属于远距离感受器,而触、压、味、温度觉感受器则可归类于接触感受器。

生理第09章 感觉器官功能

生理第09章  感觉器官功能

⑵功能作用:
能如实地把声波振动传递给听小骨。
听小骨:
⑴结构特点:
由锤骨-砧骨-镫骨依次连接成 呈弯曲杠杆状的听骨链。
⑵功能作用:
增强振压(1.3倍),减小振幅(约1/4),防 止卵圆窗膜因振幅过大造成损伤。
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气传导 + 骨传导
听觉:气传导 + 骨传导
• 声波 外耳道 鼓膜 听骨链 卵圆窗 耳蜗 螺旋器 耳蜗神经 听觉中枢 听觉
折光能力↑
物像前移落在视网膜上
视觉清晰
视近物时晶状体和瞳孔的调节
晶状体调节的能力有一定的限
近点:是指能看清物体的最近的距离
(表示晶状体调节的能力)
近点越近,说明晶 状体的弹性越好。
2.瞳孔调节:瞳孔近反射 瞳孔光反射瞳孔近反射:当视近物时,• 晶状体的凸度增加的同时伴有双侧瞳孔缩小。
意义:调节入眼光量和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及色像差。
若眼的折光能力异常,或眼 球的形态异常,平行光线不 能在视网膜上产生清晰的 物像 , 称为屈光不正 ( 非正 视眼)。
常见的有: 近视 远视 散光
二、眼的感光功能
1、视网膜结构
光感受器: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2、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两种感光细胞的结构、功能比较


构 特 征 种族差异 功



作 用
3、感光细胞内的光化学反应与换能
• • • • 视紫红质
强光 弱光 补充
视蛋白+视黄醛
维生素A
( 缺乏维生素A→夜盲症)
感光细胞内的光化学反应 膜电位变化 冲动 视觉中枢 视觉
视神经
4、色觉:
三种视锥细胞兴奋的比例不同,产生的色觉也不同。

《生理学》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生理学》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蓝>红色>绿色。

生理盲点投射区位于视野的颞侧15°处。
• 物体是交叉成像
(上下、左右交叉)于
视网膜上,视野检查协
助诊断视网膜疾患时,
视野的缺陷应根据交
叉成像原则诊断视网
膜的病变部位。
绿
视野在军事上也

有很大意义,例如飞行

帽和防毒面具的眼窗

一定要合适,否则会影
响正常视野,妨碍战斗
动作。
(三)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 1.双眼视觉: ⑴概念:指双眼同视一物体时的视觉。 ⑵特点: ①双眼视觉是由于来自物体同一部位的光线, 成像于两侧视网膜的“对称点”上,经视觉 中枢整合后只产生一个“物体”的感觉;
当平行光线(6m以外)进入简化眼,被一次聚焦 于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缩小倒立的实像。
3.视敏度(视力): ⑴概念:指人眼分辨精细程度的能力。
由简化眼模型,根据已知的物距和物体大小, 可算出物像及视角大小。
正常人眼在光照良好的情况下,在视网膜上的 物像≥5μm(视角≥1’)能产生清晰的视觉。
1’角的物像可分别刺激不相邻的两个感光细 胞,其各自的感光信息传入才能分辨两个点
(2)骨传导:
声波直接引起颅骨的振动,再引起位 于颞骨骨质中的耳蜗内淋巴的振动。
二、内耳(耳蜗)的功能
内耳又称迷路,由耳蜗和前庭器官组成
功能:把机械能换成听神经纤维上的AP
前庭器官与平衡感觉有关
耳蜗的结构特点(下图)
前庭阶:外淋巴
前庭膜
与卵圆窗膜相连
基底膜
蜗管:内淋巴,为盲管 顶部相通 鼓阶:外淋巴与圆窗膜相连
类型与意义:
(1)快适应感受器:嗅觉、触觉。利于机体重 新接受新刺激,以便不断探索新异事物。

感觉器官的功能-医学生理学-讲义-09

感觉器官的功能-医学生理学-讲义-09

感觉器官的功能-医学生理学-讲义-09第一篇:感觉器官的功能-医学生理学-讲义-09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人体主要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躯体感觉(包括皮肤感觉与深部感觉)和内脏感觉等。

第一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一般生理一、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感受细胞连同它们的附属结构,构成各种复杂的感觉器官。

感觉器官有眼、耳、前庭、嗅上皮、味蕾等器官,都分布在头部,称为特殊感觉器官。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一)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与特异敏感性各种感受器只对一定性质的刺激高度敏感,这种特性称为特异敏感性。

每种感受器都有一定的适宜刺激。

适宜刺激必须具有一定的刺激强度才能引起感觉。

引起某种感觉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感觉阈。

(二)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和感受器电位各种感受器把作用于它们各种形式的刺激的能量转换为传入神经的动作电位,这种能量转换过程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受刺激时,在感受器细胞或感觉神经末梢引起相应的电位变化,前者称为感受器电位,后者称为启动电位或发生器电位。

感受器电位和发生器电位是一种过渡性慢电位,具有局部兴奋的特征。

当它引发传入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时,才标志着这一感受器或感觉器官功能的完成。

(三)感受器的编码功能感受器把外界刺激转换成神经动作电位时,不仅仅是发生了能量形式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的各种信息也转移到了动作电位的序列之中,这就是感受器的编码功能。

感觉的性质决定于传入冲动所到达的高级中枢的部位。

(四)感受器的适应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继续存在,但由其所诱发的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冲动频率逐渐下降,这一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适应是所有感受器的一个功能特点,分为快适应感受器和慢适应感受器。

第二节视觉器官人脑所获得的关于周围环境的信息中,大约95%以上来自视觉。

引起视觉的外周感觉器官是眼,它由含有感光细胞的视网膜和作为附属结构的折光系统等部分组成。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第1~3节)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第1~3节)

1. 色觉和色觉学说
➢ 三色学说 ➢ 对比色学说
2. 色觉障碍
➢ 色盲 ➢ 色弱
人眼视网膜中三种不同视锥细胞对不同波长光的相对敏感性
三种视锥细胞的光谱吸收峰值与红、绿、蓝三色光的波长相近
• 生理学(第9版)
三、视觉信息的处理及机制
(一)视网膜的信息处理
给光中心型双极细胞。(a) 在感受野的中心 区,感光细胞与双极细胞形成直接联系,光照感受 野中心使给光中心型双极细胞去极化;(b) 在感 受野的周边区,感光细胞通过水平细胞与双极细胞 形成间接联系,光照感受野周边使给光中心型双极 细胞超极化。由于水平细胞的介入,光对周边光感 受器的作用总是与其对中心光感受器的作用相反
(三)感受器的编码功能
➢ 概念:指感受器在换能过程中,把刺激信号所包含的各种信息转移到动作电 位的序列中的现象
➢ 刺激性质编码:特定感受器→特定传入途径→大脑皮层特定部位 ➢ 刺激强度编码:单一神经纤维上
动作电位的频率 产生动作电位的神经纤维的数目
感受器对刺激强度编码的示意图
A. 感受器电位:感受器在接受感觉性刺激时引起等级 性的局部电位改变,即感受器电位。当感受器电位去极 化达到阔电位水平时,可在感觉冲经上产生动作电位; B. 感受器对不同强度刺激的反应:较低强度的刺激可产 生较小幅度的感受器电位,但达不到阔电位水平,因而 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当增加刺激强度,使感受器电位去 极化达到阔电位时,即可爆发动作电位;当进一步增加 刺激强度,只要感受器电位持续维持在阔电位水平以上 时,动作电位可重复发生,结果使动作电位频率增加
感受器对刺激的四种基本属性的编码
➢感受器对刺激的四种基本属性进行编码,包括刺激的性质、部位、强度和持续时间 ➢图中用人体触觉来说明感受器对刺激的四种基本属性的编码

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第九章感觉器官第一节感觉器官及其一般生理特性一、感受器的定义与分类?概念:感受器(receptor)是分布在体表或机体内部专门感受内、外环境各种变化的结构和装置。

?结构:? 游离神经末梢痛觉感受器? 神经末梢+结缔组织被膜环层小体、肌梭? 感受细胞+非神经附属结构感觉器官如眼、耳、前庭、嗅上皮、味蕾分类:—按所感受刺激的来源,分为内感受器和外感受器:内感受器:本体感受器、内脏感受器;外感受器:距离(视、听、嗅)感受器和接触感受器(触压、味、温度觉)。

—按所感受刺激的性质,分为机械、化学、温度、光、伤害性感受器。

?功能:产生感觉(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形成的主观印象,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和大脑皮层共同完成),但有些感受器并不产生感觉(减压反射)。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一)适宜刺激每种感受器均有其最容易接受的能量形式的刺激,即其适宜刺激。

适宜刺激只需很小强度就可引起感觉,而非适宜刺激也可以刺激感受器产生反应,但阈值大得多。

(二)换能作用感受器可以将作用于它的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转化为传入神经上的动作电位。

一般先在感觉神经末梢或感受细胞上分别产生发生器电位或感受器电位,最后再产生动作电位。

如前所述,发生器电位和感受器电位的出现,实际上是传入纤维的膜或感受细胞的膜进行了跨膜信号转导的结果。

和体内一般细胞一样,所有感受器细胞对外来不同刺激信号的跨膜转换,也主要是遍过膜通道蛋白和G-蛋白耦联受体系统两种基本方式进行的,如声波振动的感受与耳蜗毛细胞顶部膜中与听毛受力有关的机械门控通道的开放和关闭有关,这使毛细胞出现与声波振动相一致的感受器电位(即微音器电位);视杆和视锥细胞则是由于它们的外段结构中膜盘上存在有受体蛋白(如视紫红质),它们在吸收光子后,再通过特殊的G-蛋白和作为效应器酶的磷酸二酯酶的作用,引起光感受器细胞外段胞浆中cGMP的分解,最后使外段膜出现感受器电位。

在其他一些研究过的感受器,也看到了类似的两种信号转换机制。

生理学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生理学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一)视网膜的结构特点
2.感光细胞的结构:外段、内段、终足。 感光细胞→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
(1)视杆细胞:外段长,膜盘多,视紫红质 多,对光反应慢,有利于光反应的总和。
有汇聚现象,使视杆系统对光的敏感度高。 (2)视锥细胞:三种视色素,三种视锥细胞。
有单线联系,使视锥系统的分辨能力高。
2.暗适应和明适应 暗适应(dark adaptation) 视锥细胞的视色素合成增加→视觉阈值的第一次 下降;视杆细胞中视紫红质的合成增加→视觉阈值 的第二次下降。 明适应(light adaptation) 视杆细胞在暗处蓄积了大量的视紫红质,进入亮 处时迅速分解。
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三、与视觉有关的若干生理现象
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二、内耳(耳蜗)的功能
(一)耳蜗的结构要点 (二)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1.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理论
声波振动→听骨链→卵圆窗膜→前庭阶外淋巴 →蜗管内淋巴→基底膜振动(以行波的方式从底部 传向蜗顶)。
高频声波的最大振幅在蜗底; 低频声波的最大振幅在蜗顶。
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张兆强
第一节 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
一、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 感受器 感觉器官 感受器的分类: 1.根据分布部位分 2.根据所接受的刺激性质的不同分
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一)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感受器的适宜刺激(adequate stimulus)。 感觉阈值:强度阈值、时间阈值、面积阈值、 感觉辨别阈。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暗处视物时,视紫红质的分解与合成同时存在 光线愈暗,合成>分解,对弱光敏感 亮光处,分解>合成,几乎失去感受光刺激的能力


维生素A(全反型视黄醇)可用于合成 和补充 消耗 维生素A缺乏→夜盲症
视杆细胞的感受器电位

视杆细胞的静息电位:-30~-40 mV
无光照时,视杆外段膜上相当数量的钠通道开 放,Na+内流 内段膜上,钠泵把Na+排出细胞外,维持平衡 内段到外段的电流,称为暗电流
暗适应曲线

视野

单眼固定注视前方一 点所能看到的空间范 围 在同一光照条件下, 白色>黄蓝色>红色> 绿色视野 颞侧与下方较大,鼻 侧与上方较小



视后像:

注视一个光源或较亮的物体,闭上眼睛后会 感觉一个光斑 若给予闪光刺激,主观上的光亮感觉的持续 时间比实际长 后效应的持续时间与光刺激的强度成正比

感光换能机能

光线→视锥细胞外段→膜两侧→超极化型感受 器电位→相应的神经节细胞上产生动作电位
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不同颜色的识别
不同波长的光线作用于视网膜后在人脑引起不 同的主观映像 正常视网膜:380~760nm间的150种不同颜色; 辨别阈 3~5nm

颜色视觉

三原色学说:

19世纪,Young & Helmholtz提出 红、绿、蓝三种视锥 细胞含有相应的视色 素 某一波长的光线,使 三种视锥细胞不同程 度的反应
第二节 眼的视觉功能
一. 二.
眼的折光系统的光学特征 眼的感光换能系统
(一)视网膜的结构特点 (二)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三)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四)视锥系统的换能和颜色视觉
三. 四.
视网膜的信息处理 与视觉有关的若干生理现象
(二)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视杆系统
别称 对光的敏感度 色觉 对细节的分辨能力 暗光觉/暗视觉 高 无 差

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


单眼视觉 双眼视觉

可弥补单眼视野中的盲区缺损;扩大视野;并立体视觉 单视:主观上单一物体的视觉 复视:主观上,一定程度互相重叠的两个物体的感觉 立体视觉:产生被视物体的厚度及空间深度或距离等感觉
主要内容

眼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两种系统的差异特点 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将空气中的声波振动能量传递到 内耳淋巴液,其中鼓膜和听骨链 起重要作用。

鼓膜:压力承受装置

频率<2400Hz,复制 外加振动的频率 锤骨+砧骨+镫骨

听骨链:


咽骨管:调节鼓室与
大气的压力平衡
中耳的增压作用

声波→鼓膜→听骨链→卵圆窗膜 鼓膜(55mm2) : 卵圆窗膜(3.2mm2) = 17.2:1 听骨链杠杆长短臂之比 = 1.3:1

Ca2+内流 →抑制GC 的活性
光照视紫红质→钠通 道关闭→ Ca2+内流减 少→对GC的抑制减少 →cGMP合成增加→调 节Na+通道开放
光照视紫红质→变视紫红质Ⅱ→传递蛋白G蛋白 → 磷酸二酯酶→ cGMP分→cGMP↓ →化学门控Na+通道关闭→暗电流↓→膜超极化
终足释放递质 神经节细胞AP
三. 四.
视网膜的信息处理 与视觉有关的若干生理现象
四.与视觉相关的若干生理现象

视力/视敏度


能看清楚的最小视网膜像的大小 正视眼,4~5μm中央凹处一个视锥细胞的平均 直径 测量方法
与视觉相关的若干生理现象

视力/视敏度


能看清楚的最小视网膜像的大小 正视眼,4~5μm中央凹处一个视锥细胞的平均 直径 测量方法

V=d/D ; d-受试者看清E字符笔画的距离 D-1.0视力者看清该E字符笔画的距离

暗适应和明适应

暗适应:长时间在明亮环境→暗处,最初看不 见任何东西→视敏度逐渐提高

视紫红质在暗处逐渐合成

明适应:长时间在暗处→明亮处,最初感到耀 眼的光亮→片刻后恢复视觉

暗处积蓄的大量视紫红质在亮光处迅速分解
视锥系统
昼光觉/明视觉 差 有 高
两种感光系统存在的主要依据
1. 2.
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分布不同
两种感光细胞与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的 联系方式不同 动物种系 视色素
3.
4.
两种感光系统存在的主要依据
1.
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分布不同


已知,中央凹处只有视锥细胞;周边部分主要 是视杆细胞 观察:
总的增压作用:17.2*1.3≈22.4
保护作用:强音
中耳两条小肌反射性收缩 (鼓膜张肌、镫骨肌) 听骨链振动幅度↓,阻力
保护感音装置
(三)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1.
声波
气传导
外耳道
鼓膜振动
听骨链、卵圆窗膜 空气振动
声波传导的 耳蜗 主要途径
2.
骨传导
颅骨振动 颞骨骨质中的耳蜗内淋巴的振动
声波
一、外耳和中耳的功能
(一)外耳的功能

外耳=耳廓+外耳道 耳廓:
收集声波 判断声源的方向


外耳道:
声波传导的通路;介于耳廓与鼓膜之间 长度为2.5 cm,共振频率3800Hz 强度放大作用:增强10dB

(二)中耳的功能

中耳的组成:

鼓膜+听骨链+鼓室+咽骨管等

作用:


最大振幅所在部位的毛细胞受到最大刺激,与此 联系的听神经纤维的传人冲动最多。
自基底膜不同部位的听神经纤维的冲动到听觉中 枢的不同位置产生不同音调的感觉。 耳蜗顶部损伤→影响低频听力 耳蜗底部损伤→影响高频听力


(二)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2.
毛细胞兴奋与感受器电位

基底膜与盖膜的附着点不在 同一个轴上 基底膜震动,两膜间交错移 行,纤毛弯曲或偏转 内毛细胞呈游离状态,内淋 巴液的运动使其弯曲或偏转 毛细胞的弯曲或偏转是引起 毛细胞兴奋,并机械能转变 为生物电的开始。

鼓阶内外淋巴的电位为参考0电位,


耳蜗外侧壁血管纹细胞的膜上含大量高活性的ATP酶,具 有钠泵作用,将血中K+泵入内淋巴液, Na+泵入血液。因 此,保持较高的正电位。


内淋巴电位对影响ATP生成和利用的因素敏感(如缺氧)
耳蜗内电位对基底膜的机械位移敏感 基底膜移向鼓阶方向,耳蜗内电位↑10~15mV 基底膜移向前庭阶方向,耳蜗内电位↓10mV



色盲:
对全部颜色或某些颜色缺乏分辨能力的色觉障 碍 全色盲:极为少见,单色视觉 部分色盲:红色盲、绿色盲、蓝色盲


相应的颜色色素基因的丢失或被杂合基因取代

遗传因素>后天因素

色弱:
某种视锥细胞的反应能力较弱 后天因素>遗传因素

第二节 眼的视觉功能
一. 二.
眼的折光系统的光学特征 眼的感光换能系统
(一)视网膜的结构特点 (二)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三)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四)视锥系统的换能和颜色视觉
三. 四.
视网膜的信息处理 与视觉有关的若干生理现象
三.视网膜的信息处理

视杆和视锥细胞、水平细胞和双极 细胞无法产生动作电位

信号到达神经节细胞之前,以电紧张性 扩布的方式传递信息



微音器电位(CM)和 听神经动作电位(AP) 注: 声音位相改变时, CM位相倒转, 而AP位 相不变
三、听神经动作电位

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

由若干电位波动(图中N1、N2、N3)所组成
振幅由声强、兴奋纤维数和不同神经纤维放电 的同步化程度所决定 Hz 声频<400 声频<400 Hz,听神经按声音频率冲动 声频400~5000 Hz,听神经纤维分组,冲动错开 ;同时间各纤维组的冲动的总和与声频相近
人耳的一些特征

适宜刺激:


种类:空气振动的疏密波 频率:20~20000 Hz (敏感频率 1000~3000Hz ;语言频 率300~3000Hz ) 强度:0.0002 ~ 1000 dyn/cm2

听阈:对于特定频率,刚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强度 听觉感受正比于强度; 最大可听阈:不引起听觉之外的疼痛感觉的限度



(三)耳蜗的生物电现象
1.
耳蜗内电位

前庭阶和鼓阶中,外淋巴液;蜗管中,内淋巴液 内外淋巴液成分差异大:


K+:内淋巴液>外淋巴液30倍 Na+:外淋巴液>内淋巴液10倍 耳蜗内电位:+80 mV, 毛细胞的细胞内电位:-70~-80 mV 毛细胞顶部的电位差是160 mV 毛细胞基底部的电位差是80 mV
前庭膜

声音感受器


基底膜

(二)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1.
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理论
听骨链 卵圆窗膜内移 卵圆窗膜外移 基底膜下移 基底膜上移
声波
圆窗膜外移;圆窗膜内移

振动以行波的方式由基底膜的底部向耳蜗的顶 部传播。
特点:
最大行波振幅部位靠近卵圆窗处 最大行波振幅部位靠近蜗顶
不同频率的声音在 基底膜上形成最大 振幅的部位不同。



重复的闪光刺激频率增加到一定程度时, 感受连续光感, 此为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