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春秋政体
春秋战国知识归纳总结
春秋战国知识归纳总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
这个时期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长时间跨度,也在于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一、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时间跨度约为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国家分裂、战乱频发的时期,也是各大思想家活跃于其中的时期。
春秋时代是这个时期的开端,战国时代是这个时期的结束。
这段时间里,中国出现了许多个小国的割据局面,战争与变革成为常态。
二、政治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革频繁,各国出现了不同的政体形式。
其中,春秋时期的各国还保留着封建制度,以国君为中心,但国君与诸侯之间的关系逐渐发生变化。
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式则由封建制向分封制过渡,各个国家逐渐形成中央集权的政权。
三、思想家与学派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众多思想家和学派,为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大师们不仅由于其独特的见解和学说而闻名,也由于他们为探索中国社会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法所做出的努力。
孔子、墨子、荀子、老子等是这个时期的重要思想家。
四、国家之间的战争与联盟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是分裂的,各个小国频繁地进行战争,争夺领土和势力范围。
同时,也有一些国家之间形成了联盟,以对抗强大的敌人。
其中,齐、楚、韩、赵、魏、燕、秦七国成为战国七雄,相互争夺霸权地位。
五、经济与社会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经济逐渐发展起来。
在经济方面,各个国家开始进行积极的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
此外,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封建制度开始瓦解,社会阶级逐渐形成。
六、文化繁荣与文艺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一。
在这一时期,文人墨客活跃于各个国家之间,书院、学堂等机构开始兴起。
文化思想逐渐丰富,各类文学作品开始涌现,诗经、楚辞等重要文化遗产悄然诞生。
七、春秋战国对后世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自身,还在于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这一时期碰撞出的思想和学说,为后来的儒、道、墨、法等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体制对比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体制对比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动荡而充满变革的时期。
这段历史时期涉及到多个国家和政体,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体制和政治风格。
本文将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体制进行对比,以便更好地理解当时的政治局势和国家之间的差异与联系。
一、齐国体制齐国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其体制以封建制度为主导。
国君是统治者,下设诸侯和大夫。
国家的决策由国君和政治精英共同商议,但国君拥有最终决策权。
齐国以军事力量强盛而著称,国家政权对内严密统一,对外采取扩张战略。
二、秦国体制秦国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崛起,最终统一了六国,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秦国的体制以中央集权为核心,国家由一人独揽大权的君主统治,君主集政治、军事和经济权力于一身。
秦国奉行严格的法制,通过强力行使权力来强化国家统一和集权。
三、楚国体制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南方强国,其体制相对较为灵活和分散。
楚国的政权由君主和有实力的诸侯所控制,君主的权威相对较弱,需要依靠掌握实权的诸侯来维持统治。
楚国尊重地方诸侯的独立性,每个诸侯地区有一定自治权,但必须服从于楚国的中央政权。
四、韩、魏、赵等中原国家体制中原地区的一些国家如韩、魏、赵等体制相对类似。
这些国家由封建制度组成,国君为国家最高统治者,下设大夫和士人。
国家政权相对集中,国君拥有较大的权威和决策权。
这些国家在军事力量、人口和领土上均有一定规模,但相对于齐、秦和楚这样的大国来说相对较弱。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体制在形式和运行方式上存在诸多差异。
齐国以封建制度统治,秦国奉行中央集权,楚国相对分散灵活,而中原国家则以类似的封建制度为主。
这些国家之间的差异反映了不同统治思想和政治文化的差异,同时也造就了当时的多样化政治格局和竞争局势。
正是这种多样性,使得春秋战国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活跃和变革的时期之一。
政体
政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国家就出现了。
从氏族转变为国家,大约经历这样的过程。
氏族内部,因职业的分化,家族滋生于氏族之中并不断扩大。
氏族渐至崩溃。
家族间的财富差距亦越来越大,于是地位有所改变。
贫富间的矛盾需要解决,这解决矛盾即会赋予富人以权力。
即产生了贵族与平民的不同阶级。
同时,氏族间因战争掠夺而存在的他部族的俘虏,变成本部族的奴隶。
农奴也来自征伐,不过只征收其贡赋。
这样,贵族便于平民,农奴和奴隶渐远。
贵族中若有一个共同的领袖,则为君主政体,政权决定权力归属少数人,则是贵族政权。
归属较多人,即为民主政体。
古人“国”并非是如今的国家之意。
其意义为诸侯的私产:住所与采地。
而今天的国家的意思,则是被古代“社稷”或“邦”代替。
社是土神,稷是谷神,是住在同一个地方的人共同崇奉的。
所以说社稷沦亡则有整个团体覆灭的意思。
邦和封是一个词,封土作为边界标识,封到达的地方则是邦。
古时邦与国意义不同,为避刘邦讳才遇邦改国,后来也就渐渐通用了。
作者举出古书的很多例子,说明在中国早期,无论是贵族政体还是民主政体,都曾存在过,只是还没有发达为一个制度。
后来为君主制压服。
再从部族时代进至封建时代。
作者眼中的封建时代,并非统一之后的,而是将词意扩大,并赋予了其三种意义。
而后社会发展,文化到达一地步,即统一之时,遂有统一之事。
统一是历史趋势,从封国疆土的扩大即可看出。
此处作者引诸多古籍以为佐证。
大国渐相吞并,吞并的小国很多演变成郡县。
主要来源有三:春秋战国时灭国以为县;卿大夫之地发展以成县;为战守而设立之县。
郡本是县来统属,疆域也较小。
不过有一种与先并行的郡,多在边地,兵源充足,方便为县提供防御,就将县置于郡之下。
秦统一后,则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封建政体延续数千年,惯性在秦朝统一后依旧存在。
当汉楚崛起,西楚霸王之上有一义弟,而下有诸侯。
是依法东周之后而封,附和人心。
但时势已不许。
汉统一后,大封异姓王,也是附和封建的人心。
秦汉之间与汉初封建与后世不同,后世的封建已渐渐虚化。
中外行政体制的比较
第一等级:教士、僧侣阶层
第二等级:贵族,他们的职责是用刀剑保护王国
第三等级:平民,职责是从事物质生产,养活上两个阶层
第一、第二等级为政治活动的主体,第三等级与政治无关。等级代表君主制的产生主要是教权和王权执政的结果。既可以说是王权强化的产物,也可以说是王权不够强大的产物。国王为了加强王权,不得不借助于各等级的力量,特别是第三等级,使得王权能正常运转,但还没达到专制的地步。
奥古斯都统治时期
奥古斯都统治时期(公元前27年——公元14年)。奥古斯都早期,统治者培育了新的官僚机构,并答应元老院和罗马人民几件事:供水、供粮和筑路等。奥古斯都建立了元首御前会议,由15人组成,其中包括元首家族中的3人,为永久性成员,其余成员则由元老院中抽签产生。
行省制度,行省总督,军事制度
三、西方封建时代的行政制度
外戚制度
外戚制度是宫廷后妃制度的派生物。一般只有在后妃干政、太后临朝听政或皇帝偏信的情况下,外戚集团才得以入参大政,掌握军政大权,甚至一时凌驾于皇权之上。
3)中央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三公九卿行政管理体制
三公九卿之制早在战国时期即开始形成,到秦汉时期得以确立。
三公:初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后改为太尉、司徒、司空
公省监台卿卫行政管理体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频繁,其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由于政治和认为的原因也比较混乱,逐步形成二相、八公、诸省、诸监、诸台、诸卿、诸卫等顺序排列的中央行政组织。
以周礼为本的行政管理体制
王莽改官制和北周设六官,复古以周礼为本
4)中央辅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辅政体制即宰相制度,历史上主要有两种形式:
中国古代的国家政体
5、明代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 权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6、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 内阁、六部。为了加强皇权,雍正时设军 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 只是跪受笔录,然后负责传达给中央各部 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置,标志 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 展到顶峰。
一、夏商西周是典型的贵族君主制时期。具有 两个显著特征。
1、君主是世袭的。 2、君权受到贵族的限制. (1)君权受到贵族制约(拥立和放逐、谏诤与诛杀)
(2)分封制对君权的分割。
二、春秋战国是贵族君主制向专制君主制过 渡时期
春秋时,天子与诸侯的关系由君臣关系向国与 国关系过渡。独立性强的诸侯,加强自己的地位, 削弱自己国内的贵族君主制政体。
战国时,各诸侯国纷纷变法,打击贵族,废除 世卿世禄,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建立官员任免 制度,萌生专制君主制幼芽。
专制君主制阶段自秦统一开始至清末结束。这个阶 段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时期。
(一)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专制君主制发展的 初始形态。其政体的表现形式是君主丞相制度。
(二)隋唐宋元是专制君主制发展的第二个时期。 其政体的表现形式是君主宰辅制elanren@
版权所有,仿制不究
中国古代的国家政体
河北保定一中 田子刚
国体和政体:
国体即国家的阶级性,政体是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中国古代的国家政体
从夏朝开始到清末结束,整体上说,可统称为君 主制。而君主制在中国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 一阶段是贵族君主制,第二阶段是专制君主制。
贵族君主制阶段自夏朝开始至战国结束。这个阶 段又可以划分为两个发展时期。
汉代《春秋》公羊学政治论义发微
东方论坛一九九九年第三期汉代《春秋》公羊学政治论义发微李 祥 俊 内容提要 两汉时期儒家经学占据思想界主流,而在经学中对现实政治影响最大的是以《春秋公羊传》为文本、以董仲舒为代表人物的《春秋》公羊学,它以《春秋》记载的古代政治事实为材料,以汉代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为指导,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通过宇宙秩序、天人之际、古今沿革、中外关系、统治方式等问题的论述,为现实政治提供了基本的政治哲学原则。
关键词 大一统论 天人感应论 三统论 三世说 华夷之辨 汉代是中国君主专制政体形成的初始阶段,汉代初年的统治集团为寻求治国安邦之道经历了长期的摸索过程。
汉武帝即位后,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经学开始占据了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在汉代的儒家经学中,对当时政治产生巨大影响的首推《春秋》公羊学,可以说,《春秋》公羊学为汉代乃至整个中国传统社会确立了基本的政治思想理路。
《春秋》公羊学是以解释《春秋》经为依托的。
《春秋》原为鲁国国史,相传孔子曾经加以整理、删定。
孟子认为“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①,对于孔子在《春秋》中所阐发的政治、伦理思想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到了汉代,出现了一部《春秋公羊传》,它通过解释《春秋》经的方法,来宣传战国、秦汉以来儒家学派的政治、伦理思想。
《春秋公羊传》相传由孔子的学生子夏传授给公羊高,数传以后到汉景帝时由公羊寿与其弟子胡毋子都正式写定成书。
《春秋》公羊学是汉代经学中的显学,著名学者有西汉的董仲舒、东汉的何休,董仲舒著有《春秋繁露》,何休著有《春秋公羊解诂》。
今天我们讨论《春秋》公羊学的政治论义,则以《春秋公羊传》和董仲舒、何休等人的思想以及汉代官方在《春秋》公羊学指导下形成的具有国家法典性质的《白虎通》等书为主要依据。
一、大一统论:宇宙、社会、政治一体化的世界图景所谓大一统就是大统一的意思,它包括政治统一、思想统一和社会习俗统一等方方面面,而其最高境界则是通过政治上的完善来推动包括天地、万物和人类在内的宇宙大系统的统一有序。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时期。
平王东迁,周天子的“共主”地位已经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不仅不服从“天子”的命令,有的甚至侵夺王室的土地,政治上的尊卑等级界限被打破了,原来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实际上变成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了。
以秦、晋、齐、楚、越等为首的大诸侯国相互兼并称霸,故争此起彼伏,最后形成楚、齐、燕、韩、赵、魏、秦七强并立的局面,它们各自为政,不相统属,相互之间的兼并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最后由秦兼并了六国,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统一。
在这期间,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第一,疆土的扩大和民族大融合。
夏商周三代分别是由夏族、夷族、戎狄族入主中原而成为天下“共主”的,因夏族影响较大,自称为“诸夏”,将远地异族称为蛮、夷、戎、狄。
异族与天子之国之间只是一般的羁属关系,因此,当时的活动面积实际上只限于黄河流域的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几省。
春秋战国时期,蛮、夷、戎、狄的大部分加入中原逐鹿,逐渐成为诸夏的一分子,形成“华夏民族”,中国的疆域也扩大为北到燕代、东至海隅、西及甘陇、南达岭南,涉及现在的十几个省区,从而奠定了中华民族活动的疆土面积。
第二,社会经济得到普遍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有显著的发展,其重要标志是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以及生产者生产经验的增加和生产技术的提高,还出现了专门研究农业生产的农本学派。
生产工具的进步,促进了水利工程的建设。
农业的发展又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生产出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和生活必需品,活跃了商品经济,出现“万乘之国,必有万金之贾;千乘之国,必有千金之贾;百乘之国。
必有百金之贾”①的现象,货币成为普遍的流通物;同时,与农工商业发达有关的交通道路得到了开辟,以经济为重点的都市开始繁荣起来。
第三章 中国国家政体的演变 完整
第三章中国国家政体的演变中国古代虽然经历了两种国体,但政体却同是君主制,第一种是奴隶制贵族君主制,第二种是专制君主制或封建地主君主制。
为什么?值得探讨。
本章要讲述的是中国古代国家两种国体下国家政体演变的过程。
一、夏商至战国时期贵族君主制的演变夏、商、西周为贵族君主制,春秋战国为贵族君主制破坏向专制君主制过渡。
(一)、夏商君主政体的产生夏禹利用治水过程的协调领导地位扩大特权建立权威机构,演变为国家,联盟首领变成国王。
他又废除禅让制,王位传给自己儿子启,完成了王权的世袭。
形成君主政体。
启镇压了有扈氏、贵族伯益,进一步巩固了君主政体。
商汤夏桀的统治建立了商朝。
其王位继承仍然是父死子继与兄终弟及。
同样是血缘继位的君主政体。
商王称‘‘余一人”,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唯一统治者。
说明君主政体的进一步强化。
甲骨文中商王称帝。
源于花‘‘蒂”。
花开花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是自然界生命的循环。
所以把花“蒂”视之为自然神。
商王用帝来神化王位、神化君主统治制度。
公元前11世纪中叶,周王推翻商朝,建立周的君主政体。
周人信天,周王自称天子来统治人民,披上“神”的外衣。
这一时期的君主制称为“贵族君主制”。
注意其二个特征:第一,君主是世袭的;第二,君主的权力受到贵族的限制。
(二)、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君主制的瓦解贵族君主制的瓦解就是向专制封建君主制的过渡。
王室衰微与各国实力的加强。
主要在推行变法等措施。
产生这种趋势的原因:第一,贵族君主制本身具有原始的脆弱怯。
第二,社会经济文化的联系与发展,出现要求全国统一的要求。
第三,从政治与行政的角度看,专制政体利于调动统一战争。
事实上各国都在做加强专制君主政体的措施,以求强大,统一大业。
成为过渡到专制政体的格局。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君主丞相制中国的专制君主阶段从秦开始至清结束。
秦出现专制的背景及原因。
这一时期的特征是君主丞相制。
丞相的地位与作用:①皇帝通过丞相治理国家,丞相是百官之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的由贵族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
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包括有关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与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
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都是与特定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相适应、与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的政治制度。
由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无疑是中国古a代政治制度的一个重大转变。
关于这种转变,一般认为是由经济基础变革引起的上层建筑变革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反映。
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新的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冲击旧的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贵族世官制衰落了,一部分逐渐采用封建剥削方式的旧贵族、军功贵族和新官僚随着经济地位的变化,迫切要求取得政治上的权力,他们利用奴隶和平民的力量,向奴隶主贵族展开了激烈的夺权斗争,而上层衰落下层上进的士阶层则成了新兴阶层的政治支柱。
地主阶层在夺权斗争中,需要改变旧的贵族世官制,一经夺得政权,更需要新的官僚制度巩固政权。
”现有的政治制度史著作也多是从宗法政治秩序的崩溃、王室衰微、政权下移、士阶层的崛起、各诸侯国变法运动和中央集权的建立及官僚政治的确立等思路来阐述两种政治制度嬗递的过程及原因的。
应当说以往的研究从多个方面加深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但作为一项重大的制度变革,现有的讨论还远远不够,本文拟就两种政治制度嬗递的内在根据、变革路径等问题作一探讨。
一、分封制的衰落导致贵族政治的衰落分封制与贵族政治相伴而生,分封制的推行必然是贵族统治,而分封制的衰落也必然导致贵族政治的衰落。
分封制是适应父权家族制扩大化的需要,把宗法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起来的政治体制,是由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的必然而又合理的制度安排。
在由方国林立过渡到统一王朝的过程中及其以后的相当长时间里,分封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国家治理形式和政治架构。
北宋诸家《春秋》学的“王道”论述及其论辩关系
2007.10中国哲学CHINESE PHILOSOPHY 北宋诸家《春秋》学的“王道”论述及其论辩关系江湄儒道复兴思想运动及其发动的唐宋之际文化转型,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关节,向为研究者所关注。
由于这一文化、思想运动终以理学为正果,故而论者在诠释唐宋思想文化转型时多以理学的发生、发展为主线,且多着眼于理学作为“内圣”之学、形而上学的一面。
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无论海外、大陆,学者日益强调将“新儒学”的兴起与发展置于具体的政治、历史情境之中加以考察,深入于新兴士绅阶层于时代变动的激荡下重建合理人间秩序、“为万世开太平”的实践活动,认为这是儒道复兴运动、唐宋文化转型背后更深层次的历史动力;正是在这个更广阔的历史平台上,才能呈现出包括“道学”在内的“宋学”其“内圣外王之学”的完整面貌。
中唐时代的新《春秋》学派是儒道复兴思想运动的一篇重要“序言”,其“先驱”意义不仅在于疑经辨伪、弃章句明大义的“新方法”,更在于它发挥春秋公羊学大义,以《春秋》明“王道”,于社会变动之际开启了重建“大一统”专制政体之政治宪纲的思想历程。
可以说,这是与韩愈、李翱之学并行的一条“原道”之路,它势必在“大一统”秩序重建并巩固的时代得到回应与延续。
至宋仁宗年间,《春秋》学大盛,在当时及后世产生较大影响的,有孙复、孙觉、程颐、刘敞、苏辙五家。
他们推明“王道”大义的精神统绪,在喜谈“尧舜三代之治”、“天人性命之理”的时代风气下,以《春秋》学的形式表达着对于若干重大、根本政治问题的理性深思,且形成了交锋抗辩的对话关系。
这些问题包括“大一统”人间秩序的理想形态及其形上依据,专制君权的正当性判准,“大一统”国家的政治宪纲,士君子“进退去就出处之道”即政治伦理与实践原则,于内忧外患之下立国兴国的改革之道,等等。
关于宋代《春秋》学,已多有学者申论其时代性的思想意义,但一般着重于“尊王攘夷”。
在这里,笔者试图描述一段随社会、政治变动同时进行的重建“王道”的思想历程。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及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及变革在古代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走过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的新现象、新思想、新文化和新的国家制度,这些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刻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及其变革,希望可以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具有深度的历史画面。
一、春秋战国政治制度简述春秋时期是中国的分裂时期,这个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历时约300年。
春秋时期将中国的各诸侯国分为两大阵营:东周和西周。
两个周的分离,引发了一系列的冲突和对抗,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格局。
春秋战国时期,每个诸侯国相对独立,都有自己的国君和朝臣,但是他们又都与其他诸侯国有着复杂的关系。
这种制度称之为诸侯分封制,每个国家都应该承认中央政权的权威。
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个王朝是否得以维系是关键因素是能不能维持自己的权威。
秦朝因为其强悍的统治,终结了春秋战国的时期,把全国都统一了起来。
这个时期,国内治理上的不同观念和国家政体的差异导致了社会以及内部的冲突和纷争。
因为这种矛盾冲突的存在,导致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及其变革的出现。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出现了多种变革,下面将一一阐述。
1.儒家思想及政治制度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展现其全面的影响力。
儒家思想反对人民的负担过重,强调将国家治理建立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之上。
儒家经典“孝经”认为,政治治理就像家庭治理一样,国家若有形成一个大家庭的能力,就可以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制度,实行一个好的治理。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五经”(《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皆以儒家思想的观念为基础,对中国政治制度产生了巨大影响,最终形成了封建皇帝制度的雏形。
2.战国时期的变动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距今已经有2200多年历史。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地理较为分裂,行政区域也跟着分裂。
西方的秦国荟萃高度,较早实行国家的集中统治和中央制度,并用战争和征服方式实现了对中国其他地区的统一,建立了统一政权——秦朝,为中国封建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ppt课件
《艺文志》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
精选课件ppt
33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四节 军事和法律制度
二、法律制度——1. 法规 郑国子产:前536年 铸刑鼎;邓析《竹刑》 晋国:铸刑鼎——范宣子-《刑书》
法家——无上下贵贱皆从法的精神。 魏国 -李悝编《法经》: 盗、贼、囚、捕、杂、具法。 秦国-商鞅后颁行-《秦律》:盗、贼、囚、捕、
权:“权者,君之所独裁也。”—权力
势:“势者,王之神。” 指决定君主能否充分 支配权力的客观条件。
法:公布于全国的普遍准则。阶级统治
术:“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 也”—策略手段—治国用人必不可少的法宝
权术、势术、法术——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
精选课件ppt
18
六柄:生之、杀之、富之、贫之、贵之、贱之 四位:文、武、威、德 七术:众端参观、必罚明威、欣赏尽能等等 择将之术、进良之术、兼人之术、天下之行术 两手:刑与法 “杀戮谓之刑、庆赏谓之德” –
学校类型:大学-经籍、 小学-书计
天子学-“辟雍”、诸侯学-“泮宫”
羲和——掌天地四精选时课件p—pt —历法官
6
思考题
1. 简述夏商周政体变化过程。 2. 简述中国宗法制度形成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名词解释:青铜器、分封制、宗法制
精选课件ppt
7
五帝三代时期大战
黄帝炎帝之战——阪泉之战 黄帝蚩尤之战——涿鹿之战
26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四节 军事和法律制度
3. 军事行政和管理 调动部署权在君主- 战役指挥权在将领 符节玺印制度:行文命令+兵符(虎符) 军事行政管理人员 军事刑罚制度、肉刑以下将领可施刑 战败、逃跑、叛变、降敌课就地处置。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前言:研究政治制度要紧是从政体、国家结构以及国家机构等方面入手。
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要紧指国家中央与地点之间相互关系的构成模式。
夏、商、周时期:A政体:夏商西周是典型的贵族君主制时期。
具有两个明显特点。
1、君主是世袭的。
2、君权受到贵族的限制.(1)君权受到贵族制约(拥立和放逐、谏诤与诛杀)(2)分封制对君权的分割。
B国家结构:由分封而奠定的周王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实际上确实是那个时期国家结构的差不多内容。
如此的国家结构将整个王朝分成有王直截了当统治的王畿和由诸侯统治的畿外两大部分组成,王直截了当统治的范畴只是其都城周围的一块地点,对畿外统治在专门大程度上要假手与各地诸侯。
春秋战国:A政体:春秋战国是贵族君主制向专制君主制过渡时期春秋时,天子与诸侯的关系由君臣关系向国与国关系过渡。
独立性强的诸侯,加大自己的地位,削弱自己国内的贵族君主制政体。
战国时,各诸侯国纷纷变法,打击贵族,废止世卿世禄,废止分封制,建立县制,建立官员任免制度,萌生专制君主制幼芽。
B国家结构:通过战国时期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建立官员任免制度,地点权力逐步收归中央,君主权力逐步增强。
秦统一至清末:A政体:专制君主制时期自秦统一开始至清末终止。
那个时期能够划分为三个进展时期。
(一)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专制君主制进展的初始形状。
其政体的表现形式是君主丞相制度。
(二)隋唐宋元是专制君主制进展的第二个时期。
其政体的表现形式是君主宰辅制。
(三)明清是专制君主政体进展的第三个时期,其特点是绝对君主专制。
B:这时期的国家结构确实是中央集权制,国家权力把握在中央即皇帝手中。
但在某些历史时期,例如各个朝代的后期,容易形成割据势力,阻碍中央的集权,然而这并不占历史的主流。
附:中国封建社会尽管国家结构比较稳固,然而在各个朝代的表现形式去各有差异,以下是各朝代的地点政治制度。
1 郡县制——秦汉的地点政治制度◆显现于春秋战国之际,最初互不统属。
春秋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群雄割据诸侯争霸的局面
春秋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群雄割据诸侯争霸的局面?1、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坐大。
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
这是争霸的前提。
2、宗法分封制破坏。
3、经济上: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各地发展不平衡是诸侯争霸的发生重要原因。
4、争霸的目的是:争夺更多的土地和人民以及对其它诸侯国的支配权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根本原因:封建经济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代替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直接原因:激烈的竞争。
为壮大国力,在诸侯竞争中处于优势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是什么?废除了秦国旧制度,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的政体----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萌芽于战国理论:法家韩非子实践:商鞅变法实行县制秦为什么能够统一六国?1、人心所向:战国时期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人心所向2、大势所趋:春秋战国以来,大国兼并小国,数目逐渐减少,统一是大势所趋。
3、各民族接触频繁,民族逐渐融合,为统一提供了条件。
4、春秋战国以来,各地封建经济文化发展,联系加强,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5、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国经济发展,实力壮大,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6、秦王赢政雄才大略,加速了统一的过程。
7、东方六国腐败衰落,统一的重担历史地落到了秦的身上一、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背景(一)群雄割据1、周王室衰微。
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
2、春秋:诸侯坐大,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3、战国:国君称“王”,卿大夫夺位,各国变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萌芽(二)秦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二、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内容————————权力高度集中(一)中央:“始皇帝”与三公九卿1、皇权至高无上———权力高度集中2、皇位世袭——“家天下”3、中央政府——三公九卿4、中央官吏制度的建立(二)地方:废分封,设郡县1、废分封,置郡县2、地方官吏制度的建立3、制定选拔和考察官吏制度4、严刑苛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一积极影响:两个:“有利”、五个“了”。
春秋战国制度
春秋战国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制度变革涉及多个方面。
首先,在土地制度方面,春秋时期井田制在逐渐萎缩,而战国时期井田制彻底崩溃,土地开始私有化,按面积或人口征税成为常态。
其次,在官职任用方面,春秋时期主要由贵族担任官职,采用世卿世禄制,文武不分,考核不明。
而战国时期诸侯国任用士,实行变法图强,建立新型的官僚制度,官职由国君任免,提拔标准是才能与功劳。
官员更加专业化,文武分职,将相殊途。
俸禄也改为薪俸制度。
战国时期还有严密的官员考核制度和爵秩制度,以功劳行赏罚。
此外,在地方制度上,春秋时期采用采邑制度,而战国时期大量采用郡县制度,官员由国君任免。
同时,春秋时期贵族和平民对国君有限制作用;而战国时期多为君主专制政体,国君权力达到顶峰。
春秋时期仍沿用大量的宗法制度,传统周礼有着深刻的影响,法律仍为习惯法。
而战国诸国多用法家思想,并以成文法取代习惯法。
总体来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制度变革主要表现在土地制度的改变、官职任用制度的变革、地方制度的改变以及法律制度的改变等方面。
这些变革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巨大转型和进步。
春秋战国大变动的表现及意义
春秋战国大变动的表现及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战乱、社会分裂、地方封
建政体形成更替、思想斗争激烈,奠定开国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卓越和伟大的基础。
当今的世界环境变化迅速,全球性的独特涵义日渐凸显,为中华民族实现回归伟大复兴而充满信心。
回顾中历史,必须正确评价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
从政治格局上来看,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分片,以“封建主义联盟制”取代了
周朝时代的“皇权文明”,社会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经济格局上来看,封建社会由家族资本获得效益,而封建政治社会由“封建主义联盟制”而取代了理想状态而取代了商业资本的发展。
从文化格局上来看,来自封建贵族的思想,取代了周朝时期农民淹没的儒家思想,成为当时主流思想,使“君臣”关系形成传统,社会兴衰分明,形成开国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
当今世界环境变动迅速,不断迎来新的挑战,拓宽中华民族回归伟大复兴的新
路径更为重要。
认识到这一点,培养学生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变动,洞察其背后深刻的意义,作为行之有效的抓住历史脉络的有力工具,是高校和高等教育应肩负的历史使命。
为完成这一历史使命,高校和高等教育应不断探索,提升学术水平,融入国际学术体系,建立良好的研究生学术思想,促进中国古代思想在当代的登场与影响。
仅次于此,重视和深入探索中国历史文化,以及古代传统文化和现代发展脉络
的联系,将有助于锤炼学生洞察力,增强同学们对历史、社会及未来发展的思考,促进华夏文化的发展抬头,勇敢创新,承担起中国历史变迁的使命,追求伟大梦想。
战国时代的变法运动,促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的形成
战国时代的变法运动,促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的形成战国时代的变法运动,产生了一种新的政体,我们现代人称它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
荀子春秋以前的政体是以宗法血缘组织为基础分封制。
周天子是政权的核心,他名义是全国土地和人民的主人,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但是他并不能直接掌握全国的土地和人民,而是以分封方式将全国的土地分割为若干区域,授予自己兄弟、子侄、姻戚、故旧或功臣。
理论上,一次分封,世代相袭。
这就形成了一世袭的贵族阶层。
在分封后的土地上,封君是它的实际掌控者,周天子只是接受各封君纳贡、军队的援助。
而各封君又将自己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卿大夫。
在分封制下,中央对于地方没有绝对的控制权。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新的地域行政组织取代了宗法制下的血缘组织,世袭贵族的社会地步失去了依托而开始没落。
春秋时代,文化下移,士阶层兴起。
士人凭借其各人才能,投靠国君或有势力的卿大夫谋取富贵,士人与其主人之间没有血缘关系,主人需要有才能士人辅翼,士人需要主人的豢养,士人报主人以忠心,主人给予士人禄田或粟米。
于是,在士人与其主人之间结成了一种新的政治关系。
这就是未来的官僚制度。
秦始皇战国时代,社会动荡不安,诸国竞于农战,人才成为社会上最为宝贵的财富。
国君或有势力的卿大夫通过“任贤”“举能”不断扩大官僚队伍。
文化界私学兴起,平民阶层大量参与文化建设,大大壮大了士人阶层的力量。
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各国纷纷变法革新,打击没落的世袭贵族势力,激励士人参与政治,确立了新型官僚制度的地位。
君主之下分设主管行政的相和主管军事的将。
将、相之下又分设众多文、武官司员。
各级官员各司其职,共同辅助国君完成国家的统治任务。
但是官僚没有世袭的权益,其任免权完全掌握在国君手中。
这样就要权力集中到中央,即国君一个的手中。
官僚的俸禄常以谷物的形式,有时也有封地,但官员对所封土地没有掌控权,一般也不能继承,离职时还要将封地交回。
中国行政史自己
上篇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引言一、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特色中国古代的国家,经历了奴隶主专政和封建专政两个阶段;一奴隶制时代的行政管理特色管理体制:行政活动以王权为中心,以王权为最高权威,王与国家两位一体:1、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国家制度神权政治色彩最重的时期;2、等级君主制国家结构是这一时期行政体制的又一特色;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王朝;4、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表现在:①民主议事;②重视民情与舆论,设采风之官,实行纳谏制度二中国封建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有自身的特点:皇帝总揽全部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大权,所有的行政管理都以皇帝为轴心进行,这一原则自秦始皇确立,一直贯彻到清朝末年1、中国的封建中央集权体制时间长,持续2000多年,而且是惟一的政体形式,西欧封建制度则呈现多样性政体形式;2、权力集中的程度有所差别中“乾纲独断”、“中外这财,皆在陛下府库”;西欧-立法、司法受代表会议制约,世袭官职的人,国王无法收回;3、思想控制方法的不同中-两位一体,君权神授;西欧-神职人员,女王无法取得上帝代言人资格;4、中国封建社会自其一开始就在逐渐形成一整套对官吏的选拔、任用、俸禄、考评、退休等严密而完善的官僚制度;西欧直至是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才出现系统的文官制度;三中国封建社会的行政管理同奴隶社会的行政管理相比的特点:1、形成了大统一王朝的中央集权体制;2、神权政治色彩的淡化;3、法制的日趋完备;法经魏国李悝、集春秋后期以来各国立法之大成;唐六典标志着行政管理趋于制度化、法律化;明会典是封建行政管理法制化达到一个新高度的重要标志,成为中国封建行政立法的总汇,达到了封建朝代行政法的最完备程度;二、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剖析一夏代的行政管理体制是由原始民主管理体制发展而来的,从夏代开始的中国奴隶国家是通过对旧的氏族机构的改造而产生的;夏商周三个王朝都是在改造部落联盟的军事民主制基础上建立起等级君主专制的国家组织形式;中国奴隶制国家的产生之所以选择这一类型,与中国原始社会解体过程中的经济政治环境和特定的自然条件有关,主要表现在:1、从经济环境看,中国奴隶社会存在“早熟”的一面2、从政治环境看,二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体制矛盾主要有二: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2、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三行政体制发展的稳定因素中国封建社会在历史演化的过程中预防社会动荡的稳定因素:1、中国封建社会所形成的一套管理官员的制度是中央集权体制得以延续和在遭破坏后得以再生的组织保证;这种管理制度从结构上分三部分:(1)官员的录用管理(2)官员的行为管理;(3)官员待遇的管理;2、监察机关的人事监督有利于封建国家肌体的健全;3、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主要体现在二方面:1在施政程序上有一套尽可能促使皇帝正确决策的制度,即林栗所讲的原则“人主莅权,人臣审权、争臣议权”;2为防止皇权的滥用,中国封建社会还有一些其他的办法;1通过教育提高君主的素质;2通过神权来抑制君权;3大臣可利用皇帝生前上“尊号”死后加“谥号”或“庙号”的尊褒贬抑来对皇帝造成心理压力,促使其刷新政治;4开国皇帝所制定的一些制度对后世君主往往有较大的防微杜渐作用,也可以被用来充当大臣制止皇帝越轨行为的工具;第一章夏、商、西周的行政管理1、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的奴隶制社会时期;2、共性:国家的组织形式从政体上看是一种君主专制的政体,从国家结构上看是一种等级君主国集合而成的王朝体系;3、治国思想特点:夏之政忠、商之政敬、周之政文;忠:夏朝的政务朴实无华;敬:指商朝的政务在神事礼仪威严的神秘气氛下使人产生敬畏而加以服从;文:周朝的政务靠一套文物典章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注重礼乐等文物典章制度的建设;第一节原始民主管理体制的演变一、中国奴隶制国家的组织形式脱胎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是在改造部落联盟的军事民主制基础之上建立起等级君主制的国家组织形式;二、母系氏族公社与后来国家对社会的管理的不同,主要表现:1、它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和生活单位;2、社会组织形式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氏族、胞族和部落,而不是象后来的国家那样按地域划分其国民,也不同于后来的经济、文化组织,以行业来组织其成员;3、实行原始民主管理,氏族成员一律平等,氏族全体会议为最高权力机关,重大事务由全体成年男女讨论决定;三、军事民主时期:1、组成:军事首长、部落酋长议事会、人民大会第二节夏、商、西周的中央行政体制夏、商、西周三代实行的是以君主为核心的王权专制政体,形成以王为核心的王权制度;夏、商、西周分别是王权制度的初创、发展、完善时期;夏代君主制政体的形成夏王朝是在部落联盟的基础上将部落联盟的管理体制加以改造而建立的国家;这种改造的关键环节是将部落联盟领导集团通过民主推选军事首长的“禅让制”变为王位继承制,从而把原先民主制基础上的“公共权力”变为一种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强制性“公共权力”;从历史发展看,专制主义起源于氏族社会晚期,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长实际上已成为专制君主的前身;殷商时期行政体制的发展演变西周行政体制的规范化夏、商、西周的地方行政体制夏的地方行政体制夏——通过“享”“会”等方式如今各部族首领,传达王命;夏王朝与地方诸侯之间保护着联盟关系,但地方诸侯又有着相当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商的地方行政体制内外服制:是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分为内服和外服两大部分,分别采取不同的统治方法和组织形式;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即王畿所在地;外服:指诸侯国统治的区域,其范围由王畿向四面八方延伸;西周的地方行政体制分封制度:是中国奴隶社会中一种协调统治阶级利益以便对付种族奴隶而建立的制度,即一种天子向诸侯,诸侯向卿大夫“授民授疆土”以建立邦国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度日趋成熟和完善,表现在:1、分封制度本身趋于成熟和完善,即对分封的范围、仪式、依据和原则等方面规定得详明;2、宗法制度、礼乐制度等配套制度的成熟和完善,分封制度所表现出来的是以周天子为首的等级名分制度,宗法制度从血缘关系、思想上去维护这种制度,礼乐制度则从行为上去维护这种制度;乡遂管理体制:乡是国人居住之地,遂为野人居住之所;在国都内及其近郊,划分为若干乡,采用“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的乡制,分别设比长、闾胥、族师、党正、州长、乡大夫;在边远的农村地区实行遂制,即“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分别设邻长、里胥、酂师、鄙长、县长、遂大夫;夏、商、西周的行政运行和行政监督夏、商、西周行政体制对行政运行的影响与秦汉以后诸王朝相比,君主的权力受到各个方面的限制,表现在:1、等级君主制国家结构的影响;与秦汉以后相比,在行政决策、沟通、文书和执行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色,表现为:1在行政决策上的集中程序较低,凡涉及下级邦国的事务,中央均通过盟会的形式加以协调,凡涉及邦国之间的关系,常经谈判以结盟的方式作出决策;2在行政沟通上不是如同后世行政机关的沟通,而是国与国之间的外交联系,如朝会、聘问等形式;3在行政文书上,常以协商性文书体裁为重;4在行政执行上,行政的灵活性大于统一性;2、原始氏族公社痕迹的残留;多方面的制约,表现在:1盛行于部落制时代的民主制某些残留使得诸侯国君与宗室贵族对朝政拥有相当的参与权,制约着王权的发展;2贵族议事制度的影响;3王权受到宗教信仰的限制;王权逐渐摆脱各种束缚,表现在:1、通过兼并和征伐,国家逐渐由分散走向集中,向统一的专制国家过渡;3、西周时期天命观发生变化;西周的行政决策与联络1、纵向的行政决策与联络巡狩:是周王在郊外设坛召集各方诸侯对重大问题进行谋议,发布政令的会议形式;朝觐:诸侯定期朝见天子并向天子述职的一种礼仪;聘:由天子派使臣慰问诸侯,或诸侯遣使臣朝见天子;2、横向的行政决策与联络朝会:是诸侯间直接拜访,细分为“朝”和“会”二种形式;聘问:即诸侯间派使臣互相访问;西周的行政文书诰:1上级对下级发布的命令或布告2君臣相互勉励之词的记录,作为后世君臣行为的规范;誓:多为战时的动员令;命:绝大多数为册命之书;简书:日常通告文书;要:相当于今日之契约,具有法律效力,一般用于国与国、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盟会上,盟会时要在神灵前起誓,并将起誓内容形成文字,作为日后检验是否履约的凭证;西周的行政执行既保护政策的统一性,又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西周的行政监督二种形式:1、天子、诸侯各自对其下属“邦国”的监督:利用朝觐、巡狩或委派监国、上卿进行;监国:指派出诸侯级使臣代表天子监临诸侯国的管理体制,监国者地位相当高,多由王子弟担任;2、天子、诸侯、卿大夫各自对其直接辖区的监督:主要依靠官员进行;“巡行”视察和“循行”方式;夏、商、西周的人事管理官员的选拔夏、商、西周都实行世官制度;夏、商——血统是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世卿世禄制:指下级贵族到上级国君朝廷世代为官的制度;世卿:指贵族中到王室充当卿士或到公室充当卿的那一部分具有官僚身份的贵族,他们父子之间官职世袭,故称世卿;世禄:指这些贵族一方面在朝为官,另一方面仍是其封国的封君,享有爵位和采邑作为其俸禄,并世代享用;官员的管理机构西周中期,开始出现佐助天子管理官员的人事官员,即司士;职责:1、掌管官员档案;2 、正群臣朝仪之位;3、负责官员的爵禄赏赐;4、掌群臣之治,即掌戒令刑罚;官员的爵制夏:公、侯、伯、子、男五等商:公、侯、伯、子、男,分为三等;一等:公、侯——商王族或亲族二等:伯——远方首领三等:子、男——在侯、伯之下并隶属各侯、伯;西周:实行分封制,有公、侯、伯、子、男之分,分为三等;公为第一等,侯伯为二等,子男为三等;命:除爵外的一种表明身份的标志;指天子的册命,对象不仅包括诸侯,还包括卿大夫;九命的等次:上公经九次册命,侯伯七次、子男五次,大国之卿三次、次国之卿二次、小国之卿一次;官员的俸禄和退休夏、商、西周都实行世禄制;均有官员年老致仕的制度,官员到七十岁即退休,即所谓“七士致政”;第二章春秋战国的行政管理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解体并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政体的特点是王室衰弱,诸侯称霸;春秋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大国争霸与等级君主制王朝的解体赋税改革对行政体制的影响原因:旧的田税军赋制度都是建立在土地国有制即井田制基础上的;在井田制下,野人庶民在公田上进行无偿劳作,以“助”田税的名义上交国库,此外还要承担各种军赋;春秋时期,由于兼并战争的激烈,他们的负担成倍啬,纷纷从公田上逃跑;不仅野人如此,国人也因战争负担而日益走向贫困、破产、负债甚至沦为奴隶;春秋时期,经常发生国人暴动以及拒绝战争的现象,这一切迫使较为开明的君主进行赋税和军赋制度的改革;内容:1、田税改革:最先在齐国进行;改革的重点:承认国人土地的私有权;2、军赋改革:基本精神:将军赋落实到田亩上;影响:1、使国家的社会职能发生变化;2、引起阶级结构的变化与基层行政组织的变革;强卿专制与中央集权体制雏形的出现春秋时期,最富有时代意义的是卿大夫的兴起;特点:1、在官员管理上由家臣制向官僚制转化;2、在中央朝廷组织上由家臣聘任制发展成为客卿制;3、在地方管理上,由国鄙制向县郡制转化;战国时期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变法运动与中央集权管理体制的确立着名的变法: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以、秦国的商鞅变法各国变法运动的实质:用郡县制为特征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取代宗法等级君主制;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影响:1、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达到了实现封建君主中央集权的目的;2、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奠定了封建中央集权体制的经济基础;3、变法运动中,各国先后颁布法律,出现依法治民的倾向;4、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官僚制;变法运动的核心和焦点:剥夺旧贵族的特权,废除世卿世禄制,以便让那些从庶民中产生的具有卓越能力的新兴地主阶级代表人物掌握政权;官僚制:一种和封建君主中央集权管理体制相适应的人事管理制度;特点:1官员职位不能世袭,只能凭能力和功劳由国家授予;2官吏只能依法按上级的规定行使职权,上级通过“上计”来考核官吏,依据官吏工作实绩予以奖惩,并作为官员升迁的依据;3俸禄制取代食封制;各国中央政府行政体制各国强化君主专制权力的表现在:1、表现在各国君主名号的升级上;2、君主对权力结构控制方法的调整上,其主要措施是在官僚机构中实行文武分职制;战国时期各国中央政府官员按其职责分为:1、中枢官员:1相2国尉、柱国3御史2、职能官员:各国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郡县制:是一种中央集权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特点:1、其郡县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免,而非分封世袭贵族;2、郡县以下的行政机构是以乡里为基层行政单位,国君可以通过郡县长官把自己的权力一直伸到社会的最底层;郡县制出现于春秋,在战国趋于完善,表现在:郡县两级管理体制的形成,各国交往的频繁,保全促使原来荒凉的边境地区日趋繁茂,原来面积大地位低的郡的地位陡升,并在郡下设县,因此,郡县两级体制首先在边境地区出现,以后推行到内地;郡县官员的设置,郡的衙署称府,长官称守,守下设郡尉和御史,分管军务和监察;县设令,令下设丞、尉,分管民政和军务;县下设乡、里两级基层组织,里下按什伍组编居民;乡有三老、啬夫、游徼等,分掌教化、税收、狱讼和捕监事务;里设里正,什有什长,伍有伍长;各国的施政过程和行政监督各国国君进行行政决策常用会议制度,主要按两种方式进行:在朝会上群臣集议,最后由国君决断;由国君与个别大臣商议后由国君作出决断;属个人决断式决策;在行政执行方面,各国都建立了一套相应的文书制度,即“玺”官印、“符”虎符、“节”制,以保证决策的具体实施,国君的命令写在竹和木简上,然后用绳缠紧打结,再在打结处涂上封泥盖上玺印;虎符是一种调兵凭证,节为使者通行文书;战国时期行政监督方面:监察制度的初步形成;御史:监察百官执法以:执掌群臣在殿上的纪律和礼仪监:派往郡的监御史各国行政官员的管理具体的选官方式:1荐举之法;2自荐官员的任免:各君主任免,君主任命官吏称“拜”,发给玺作为凭证;当官吏不能很好完成使命时,国君可以收回权力,称“夺玺”或“收玺”;考核:“上计”:即下级行政部门向上级禀报仓库存粮、垦田数、赋税数、户口统计以及治安情况;具体做法:每年初中央重要官员和地方长官将一年的各种预算数字写在本卷上,呈报国君;国君将卷一分为二,国君执右卷,大臣执左卷,年终由国君亲自考核,将两卷相合,并将实际完成数字和预算数字相核,以定政绩高下;第三章秦汉的行政管理第一节秦汉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一、皇帝制度皇权的内容:1立法权,皇帝的意志就是最高的法律;2最高司法权,即在司法上有最高审判权,并有大赦权;3最高军事权;4行政决策中的最高决断权和对中央、地方官员执行政务情况的考察权;二、宰相制度及其变迁丞相制——三公宰相制——尚书台1、丞相制:丞相制:是秦到西汉初年的宰相制度,实际上是一种独相制,虽个别时期曾设左、右丞相,但其中也仅一个负主要责任;权力:1在立法上负责草拟或组织草拟法律;2在司法上有劾案百官及执行诛罚权;3在军事上可充当皇帝的军事顾问,特别是不设太尉期间;4在行政上有参与行政决策、总领百官,处理日常政务之权;皇帝侧重于决策中的决断权与行政执行中的监察权;丞相侧重于决策的参与权及行政执行中的组织指挥权;2、中外朝制:中外朝制:指中外相所形成的两套处理政务的官员系统;汉武帝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充任自己的高级侍从,担任侍中、给事中、尚书等官职,出入宫廷,组成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形成中朝决策的格局;军国大事由皇帝先交内廷议决,再交外朝官执行;意义:起到了削弱相权的作用,确保了皇帝作为国家行政首脑的地位,皇帝通过中朝可以更直接、更有效地指挥国家的行政活动;3、三公宰相制:改丞相为大司徒、太尉为大司马、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以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官,三公共同担任相职,分别直接对皇帝负责;4、尚书台:领或录尚书事的制度:用内廷高官领或录尚书事,总揽朝政,以使尚书台所作出的决策在三公府得以顺利执行;三、列卿秦汉中央政府职能机构的官员称卿,官秩为中二千石,其职能分为:1、奉常——西汉称太常,掌宗庙礼仪2、郎中令——西汉称光禄勋,掌宫廷警卫3、太仆——掌宫廷车马4、卫尉——掌皇宫保卫5、典客——西汉曾更名为大行令、大鸿胪,掌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6、廷尉——掌司法7、汉粟内史——西汉更名为大农令、大司农,掌财政税收8、宗正——掌皇族内部事务9、少府——掌山河湖海税收及手工业制造以上官员称为九卿;中尉——掌京师治安将作大匠——掌土木工程大长秋——掌皇后的各种事务他们与九卿合称列卿;列卿制度是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相适应的制度,表现在:九卿名义上隶属三公,但皇帝诏令可以直达九卿,九卿上奏皇帝无需通过三公;九卿虽然职责清楚,分工明晰,但实际职务与实际职责会出现很大差别,列卿秉承皇帝的旨意,既可领兵作战,又可以参加讨论不属于自己管辖范围内事务的会议,甚至还可以处理本部门管辖范围外的事务;四、相府诸曹与尚书台诸曹秦汉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一、州:二、郡县制度与王国列侯制三、乡、里、亭乡里制度:县以下的基层行政组织为乡、里;乡里制度的特点:1乡里官员不是国家正式公职人员;个别官员给俸,但仍由地主产生;在官府登记而已;2在管理方式上重视乡俗民规,将教化手段与行政手段结合起来,带有很大程度的自治性质;乡官有:1三老——掌教化;2啬夫——主管一乡行政事务,主要处理民事纠纷和征调赋役;秩啬夫:大乡设置,有印绶、官品和俸禄无秩啬夫:小乡设置,为义务职;3游徼——主管治安,是县廷的属吏;乡——乡以下的行政组织为里,里设里正,一百家为一里;里下设什,十家为一什,什设什长;什下设伍,五家为一伍,设一伍老;里正、什长、伍老均由乡任命;亭——不同于乡、里,是独立于乡、里之外的另一行政系统;是县廷派出机构,行使两项职能,即管理地方治安和负责官府文书承传转递工作;分为:市亭——设于街坊.乡亭——设于集镇要道或乡官治所;亭长一般从退役军人中挑选,由县任命,县功曹主管;四、少数民族地区行政体制管理方式:1在杂居区,采取郡下设道的方法;2在南方归附地区,采取虽置郡县和汉人长官,但对归附少数民族首领仍赐候、王印,保持内部原有统治方式的双轨制管理模式;3对内属迁入边郡的北方少数民族,一方面保留原有的国号和建制,称属国;另一方面,朝廷直接派出官吏加以监督;成帝以前实行大鸿胪——典属国——属国都尉三级管理制;成帝以后减省为大鸿胪——属国都尉二级管理制;4持节领护官;秦汉政府的施政过程和行政监督秦汉政府时期行政官员的管理第四章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管理第一节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行政官员的管理第五章隋唐的行政管理第一节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一、三省体制的定型与调整1、三省分权的共同决策体制2、二省执要、尚书奉行体制3、中书门下政事堂专职宰相体制二、翰林院和枢密院三、中央各职能机构六部主管政令,九寺五监分别负责某一方面的具体事务,二者之间存在分工与制约的关系;1、六部二十四司六部:左仆射分管:吏——人事户——财经礼——文教礼仪右仆射分管:兵——军事刑——司法监察工——建设二十四司:每部各辖四司,共二十四司;郎中为主官,员外郎为副长官;2、九寺、五监户部相关:太府寺主管钱币收支和保管司农寺主管粮各收支和保管礼部相关:宗正寺主管皇族事务太常寺主管祭祀礼仪光禄寺主管膳食供设鸿胪寺主管外交事务国子监主管文教事务设祭酒、司业为正副长官;兵部相关:卫尉寺主管军器储备太仆寺主管马政军器监主管军器制作设监主其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 族 的 繁衍
诸候
卿 大 夫 间的 利害 之 争
“
致 使 宗 法 关 系渐
趋 瓦解 、 君 臣 之闻 已不 能完 全 用 宗 法 关 系 来 约 束 之
”
为政以德
,
譬 如北 辰
。
居 其 所 而 众鼻 拱
( 《 论语
,
·
为政 》 )
。
卿 大 夫 势力 在 崛 起 与之 同时 的 生 产 关 系 措 施 的 卿 木夫 更 是 赢 得 了 国 人 的 倾 心 向 往 民 归 之 如 流 水
,
鲁庄 公 准 备 赴 齐 国 观
:
“
。
社
一 些 卿大 夫 认为不 妥
,
便 洋 洋 洒洒 说 了一 套 周 礼 应 如 何 的
。
话来
。
“
夫 礼 所 以 整 民也
。
故 会 以 训 上下 之 则
,
制 财 用 之节
。
朝 以 止 班 爵之 义
,
,
帅 长 幼 之
征 伐 以 讨 其不 然
。
诸候 有 王
, ,
王 有巡 守
,
。
,
。
,
,
,
论春 秋 政体 矣”
《 左传 》 庄 公 六 年
。
1
人
,
) 言放走 了 秦 国 被俘 将领 孟 明 视 等 散 之 战 后 晋 国 君 主 听 信夫 人 谗 : “ ` 卿 大夫 先 转 听 说 后 大 为 恼 火 武 夫 力 而 拘 诸 原 妇 人 暂 而 免 诸 国 堕 军 实 而 长 寇仇
讽 谏 方 式 多 种多 样
晓之 以 先 王 遗训 与 治 国 之 道
春秋 时 代
一 些 君 主 对 周 礼 已经 知 之 甚 微
,
晋 国 有些 君 主
甚 至 分 辨 不 了仪 和 礼 的 区 别
权
序
。
。
但 春 秋是 西 周 的 延 续
”
,
卿大 夫 仍常 用 周 礼 的 一 些 内 容 来 影 响 君
”
夏 商 以 来 上 谏一 直 是 为 臣 影 响君 权 的 基 本 方 式 子 路 曾 间 孔 子 为 臣 之 道
。
,
孔 子说 :
,
`
“
勿
。
欺也
,
而 犯之
( 《 论语
·
宪问 》 )
。
。
春秋 时 代
,
,
上谏 不 仅仅 是 臣 下 必 须 奉 行 的 职 责
。 。
倒可
以说 是 有 些 卿 大 夫 出于 政 治 目的 达 到 影 响 君 权 的 一 种 较 为 合 法 的 手 段
思 想开 始衰 微
,
,
“
:
民本
“ ”
”
,
天命
,
”
鬼 神” 思想开 始让 步 于 一 些 新 兴的 朴 素 唯 物 主 义 观 念
”
国 将兴
听 于民
·
;
将亡
。
听 于
神
( 《 左传
》
庄公 三十 二 年 )
,
“
民之 所 欲
,
天 必 从之
、 。
( 《 国语
郑语 》 )
,
,
西 周 末 年 以 米 战 争 的须繁
泄如
上 饶师 专 学 报
社
年第
期
论
曾 春
秋
振
政
宇
体
史 学界 在对 先 秦政 治 进行 宏 观 研 究 的 同 时
约 ? 这 正 是 本 文 企图 竭力 探 讨 的 问 题
。
,
如 果能对 春 秋 政 体 进 行 微 观 探 讨
。
,
我们 便能
对 多层 次 的 先 秦政 治 作 出 更为 清 晰 和 完 整 的 结 论
,
即 使 一 时 受 个 人 意 志 等 因 素 束 缚而 未 纳 谏
,
,
,
事后 也 多 从教 训 中 反 省
。
比 如淆 之 战后
秦 缪 公 为 未 听从 赛 叔 劝 告 旁 敲侧 击 子
“
:
结 果 秦大 败 而 懊悔 不 已
微 言托 意
,
。
用 此 方 式 关 键 在于 摸 透君 主脾 性
,
在 适 当 时 机 采 用 文 学隐 喻 般 的
,
。
,
亡 无 日矣
’
。
不 顾而 唾
。
”
( 《 左 传 》 嘻 公 三 十三 年 )
。
结 果 晋君 急 忙 派人 去 追 但 孟 明 视 等 人
,
,
已 渡 河而 逃 了
这 种 上 谏 理 论 由 于真 正 触 及 到 了 国 君 某 方 面 的 利 害关 系
采纳
。
容 易 引 起 国 君深思
。
,
从而大 多
( 《 左传 》 昭 公 三 年 )
”
。
立 即 着手 改 革弊 政
。
这种 方 式 较
为迁 回 委 婉 播
,
同 时 又 照 顾 到 了君 主 的 体 面
“
因 而君 主 容 易 接 受
,
巧 妙利 用
扬 和 尊崇
“
天命
”
。
思想
春 秋时 期
“
天 人 相分
天事
,
、
人事 互 不 干 涉 的 思 想 虽 已 广 泛 传
春 秋 政体 是 什 么 ? 君 权 受 到 哪 些 方 面 的 制
一
“
、
卿 大 夫 对 君 权 的制 约
。
天命 ”
、
“
,
鬼 神 ” 思 想 是 夏 商 以 来 的 宇宙 观 和 政 治 思 想
“
但 至 西 周 末年
意 识 逐 渐 萌芽
,
,
随着幽
“
、
厉
,
诸 王 的 暴 虐 无道
“
天命
”
、
“
鬼神
,
_
”
,
手 法使 君 主 自己 领 悟 反 省
你家 既 然 靠 闹 市
,
,
从 而达 到 规 劝 君 主 的 目 的
。
.
。
晏 子家 近闹 市
, ,
齐 景 公诙 谐 地 问 晏
。
你 了解 市 场 行 情 吗 ? 当 时 景 公刑 法 苛刻
景公 听后 大 为 觉 悟
, ,Βιβλιοθήκη 民怨 沸 腾晏子 趁 机说
。
:
踊 贵屡 贱 ”
,
以大习之
非是
,
君不 举矣
”
,
( 《 左传 》 庄公
二十 三 年 )
西周 复 杂
,
由于 距 西 周 不 远
。
用 此 理 论 讽 谏 虽可 达 到 左 右 君 权 的 目 的
但 春 秋 社会 远 比
。
用 周 礼 来 约 束君 主
。
仅能触 及 君 主 思 想 的皮 肤
,
尚不 能 深 入 其 思 想 深 处
、
。
劝 之 以 利 害得 失
春秋 一代
,
明君
、
昏君 兼 而 有之
,
。
君 主分 析 问 题
制 定 策 略 常 受制 于
,
个人 意 志 或 宗 法 关 系 卿 大 夫 以 利 害关 系 谏 劝 君主 春 秋 时期 是 常 见 的 事 鲁庄 公 元 年 楚 文 王 率 师 伐 申经 过 邓 国 卿 大 夫 雅 甥 等人 清 楚地 认 识 到 楚 国 之 意 在 灭 邓 因 而雅 甥 多 次 劝 邓 “ 亡 邓 国者 必 此 人 也 若 不 早 图 后 君 噬 齐 其 及 图 之 乎 ? 图 之 此 为 时 君 杀掉 楚文 王
,
随 着 君主 对 臣 下统 摄 的 渐 趋 失 灵
、
,
一 些 不 自 觉 地施 行 新
,
。
由于 这 些 原 因
1
。
春 秋 卿 大 夫 所 处 的 权 力地 位较之 西 周 秦 汉 显 然大 相 迥 异
。
达到 了 秦 汉 以
前 君 权 衰 微 的 最低 潮
,
具 体表 现 在 几 个 方 面
。
。
卿 大 夫 通过 讽 谏 方 式 影 响 君 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