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

合集下载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 1 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导语】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以下是WTT为大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 1 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莱花无处寻。

注释①[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②[疏疏]稀疏。

③[阴]树荫。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注释① [杂兴]随兴而写的诗,“兴”这里读 x 1 ng② [蛱蝶]蝴蝶的一种。

清平乐•村居[ 宋 ] 辛弃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① [清平乐]词牌名,“乐”这里读yu e o② [村居]词题。

③ [吴音]这首词是辛弃疾在江西饶州闲居时写的。

饶州,古代属于 吴地,所以称当地的方言为“吴音”。

④ [翁媪]老翁、老妇。

⑤ [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亡”这里读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 1 课《古诗三首》知识点 1 我会写: 宿: 住宿寄宿 宿舍 宿敌 风餐露宿 徐: 徐徐徐缓 徐步 清风徐 来 不疾不徐 篱: 丙. 篱笆 竹篱茅舍 寄人篱 下W Uo疏:稀疏疏忽疏远疏导志大才疏杂:杂色杂事杂技夹杂人多手杂稀:稀疏稀客稀少稀有稀粥稀饭蜻:蜻蜓蜻蜓点水蜓:蜻蜓蜻蜓点水茅:茅草茅屋茅庐茅厕茅舍茅棚檐:屋檐房檐帽檐廊檐飞檐走璧翁:老翁渔翁翁婿主人翁塞翁失马锄:锄草锄田铁锄锄头锄奸赖:依赖抵赖诬赖赖账百无聊赖剥:剥削剥夺剥离盘剥生吞活剥多音字:宿:S U宿舍xi口一宿xi u星宿剥:b o剥削b ao剥皮形近字:徐(徐缓)途(路途)疏(疏远)蔬(蔬菜)茅(茅屋)矛(矛盾)篱(篱笆)离(离开)蜻(蜻蜓)晴(晴朗)赖(依赖)懒(懒散)课外扩展:描写农家生活的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课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课文

四年级下册语⽂书第⼀课古诗词三⾸课⽂ 四年级语⽂⽼师在教学第⼀课《古诗词三⾸》时,要引导学⽣读懂这三⾸古诗词,感悟每⾸诗/词中描绘的独特景⾊,体会表现⼿法。

店铺在此整理了四年级下册语⽂书第⼀课《古诗词三⾸》课⽂,供⼤家参阅,希望⼤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四年级下册语⽂书第⼀课《古诗词三⾸》课⽂ 《独坐敬亭⼭①》 [唐] 李⽩ 众鸟⾼飞尽, 孤云独去闲②。

相看两不厌③, 只有敬亭⼭。

注释 ①敬亭⼭: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

②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在的样⼦。

③厌:满⾜。

《望洞庭①》 [唐] 刘禹锡 湖光秋⽉两相和②, 潭⾯③⽆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翠, ⽩银盘⾥⼀青螺④。

注释 ①洞庭:湖名,在湖南省北部。

②和:和谐,这⾥指⽔⾊和⽉⾊融为⼀体。

③潭⾯:指湖⾯。

④青螺:这⾥⽤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

《忆江南①》 [唐] ⽩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②。

是出江花红胜⽕, 春来江⽔绿如蓝③。

能不忆江南? 注释 ①忆江南:词牌名。

原题下有词三⾸,这⾥是其中第⼀⾸。

②谙:熟悉。

③蓝:⼀种植物,叶蓝绿⾊,可提取青蓝⾊染料。

四年级下册语⽂书第⼀课《独坐敬亭⼭》赏析 敬亭⼭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诗⼈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做过太守。

李⽩⼀⽣凡七游宣城,这⾸五绝作于天宝⼗⼆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年时间了。

长期飘泊⽣活,使李⽩饱尝了⼈间⾟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

此诗写独坐敬亭⼭时的情趣,正是诗⼈带着怀才不遇⽽产⽣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活写照。

前⼆句“众鸟⾼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只鸟⼉⾼飞远去,直⾄⽆影⽆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群⼭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第一课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第一课

第一课《古诗三首》是四年级下册语文学习的第一课,本课内容包括三首古诗:《登鹳雀楼》、《静夜思》和《水调歌头》,这三首诗分别取材于我国古代文学名篇,代表了我国古代文学的精华。

本文将从三首古诗的背景、作者、主题、意境等方面进行深入解读。

1.《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诗人在登临鹳雀楼时,以鸟类为主要题材,作品具有宏伟壮丽的景色描写,意境深远,为后人所传颂。

这首诗在表现壮美景色的也蕴含了诗人对世事的思考,以及对人生的感悟。

整首诗以写景为主线,同时也包含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对人生的感慨,通过对雄鸟的描写,展示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2.《静夜思》《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渲染夜晚的宁静和思考,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思想和感慨。

整首诗以夜晚为背景,描绘了诗人思乡的心情,通过对孤寂、静谧的夜晚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深切的思念。

诗人以简洁清晰的语言,将自己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以及对人生奋斗的向往表现得淋漓尽致。

3.《水调歌头》《水调歌头》是宋代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名篇,该诗以描绘水乡风情为主题,通过对江南人文景观和风土人情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人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悠扬的吟唱、淳朴的民风、宁静的江水和蓝天白云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悟。

以上三首古诗虽然在题材和意境上有所不同,但无论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还是对人生感悟的抒发,都反映了我国古代文学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古代文学的了解和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鉴赏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

《古诗三首》的这一课程设置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第一课对学生进行古典诗词的学习,旨在通过古诗词的欣赏,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
1、《天净沙·秋思》
张九龄
夜来幽梦好,觉得庭院深。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锁南园。

月斜西山头,芳草迢迢。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春江花月夜》
王之涣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3、《江南春》
吴文英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四时田园、村居)》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四时田园、村居)》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场景:勤劳的大儿子正在小溪东面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院子里用灵巧的双手编织鸡笼;可爱的小儿子,正卧在溪边,开心地哼着歌儿剥莲蓬。
五、古诗、释义、译文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主要作品:《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舟过安仁》等。
四、课后习题答案
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场景。
1、儿童急走追黄碟,飞入菜花无处寻。
诗意:儿童们奔跑着,追寻翩翩飞舞的黄色蝴蝶。可是黄色蝴蝶飞入一片金灿灿的黄色菜花中,再也找不到了。
“急”“追”这两个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无处寻”三个字让我们仿佛看见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
主要作品:《青玉案·元夕》《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主题:
《清平乐·村居》这首小令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画面,词人把这家老小的不同的面貌和情态描写的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表达出作者对农村宁静安逸生活的喜爱之情。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主题:
《宿新市徐公店》描写了清新美丽田园春光和儿童在菜花地边追逐黄蝶的生动画面。诗篇洋溢着浓烈的乡村生活情趣,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田园春色的赞美和对乡村儿童的喜爱以脏话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古诗三首《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的第1课,本课主要介绍了三首古代诗歌的内容和写作手法等知识点。

本文将分别对课文原文进行详细说明并解释相关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些古诗。

一、《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

这首诗是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远眺的壮丽景色以及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诗中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展示了作者所见所感。

该诗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七言绝句:这是一种七个字一句的诗歌形式,每句都要求五言绝句相同的平仄。

2. 描写手法:诗中利用了生动的描写手法,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运用对比手法,生动地描述了壮丽的景色。

二、《静夜思》《静夜思》是唐代文学家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诗。

这首诗以作者在静夜中对故乡的思念为主线,通过描写月色和周围环境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诗歌简洁有力,耐人寻味。

该诗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五言绝句:这是一种五个字一句的诗歌形式,每句都要求五言绝句相同的平仄。

2. 描写手法:诗中运用了自然描写和比喻,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对床前明月光的描绘,表达了心中的思念之情。

三、《登高》《登高》是唐代文学家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诗。

这首诗是描绘了作者登山的经历以及他在山巅上所感受到的壮丽景色和豪情壮志。

诗人通过登高一事,表达了个人的抱负和对理想的追求。

该诗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七言绝句:这是一种七个字一句的诗歌形式,每句都要求五言绝句相同的平仄。

2. 描写手法:诗中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运用比喻手法,如“川流不息,万类霜天竞自由”,表现出作者豪情壮志和对自由的向往。

以上是《古诗三首》这篇课文的原文及知识点的详细介绍。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古诗的内容和创作手法,提高我们的语文功底和鉴赏能力。

阅读古诗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陶冶情操,还可以启迪智慧,提升我们的文学修养。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诗意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诗意

古诗三首是四年级下册语文的第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三首古诗,分别是《春晓》、《静夜思》和《登鹳雀楼》。

古诗是我国文学的瑰宝,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古代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展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魅力与深远。

一、《春晓》1.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

2. 诗中以“春雨轻”、“东风快”等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气息。

3. 通过“出门看”、“街尘”、“行人”等描写,诗人表现了对春天的期待和对世界的向往。

4. 《春晓》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静夜思》1.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通过夜晚的寂静和自我的思索,表达了诗人对过往时光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2. 诗中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细腻的描写,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富有诗意的意境。

3. 通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文字,诗人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眷恋之情,展现了浓厚的乡愁情怀。

4. 《静夜思》通过对大自然和内心的观察和思考,展示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感悟,给人以深远的启迪。

三、《登鹳雀楼》1.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通过对登高远眺的景象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价值和命运的思考。

2. 诗中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雄伟壮阔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气势磅礴的视觉和心灵震撼。

3. 通过“登高”、“望远”等动作的表现,诗人表达了对博大世界的向往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4. 《登鹳雀楼》通过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展现了诗人的豪迈与激情,激励人们勇攀高峰,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

通过学习古诗三首,《春晓》、《静夜思》和《登鹳雀楼》,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艺术魅力,也可以感悟到我国传统文化所传达的智慧和启迪。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课文的学习,体会到诗意的美好,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培养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和人生感悟,不断提升自我修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少年。

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宿新市徐公店清平乐村居生字词三

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宿新市徐公店清平乐村居生字词三

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宿新市徐公店清平乐
村居生字词三
7、四下第一课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徐公店上课重难点复习笔记
1.诗题的意思是什么?
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

2.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说明理由。

从落花未成阴推断应该是暮春季节。

3.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在描写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

8、四下第一课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课堂笔记
①主要内容:
这首诗描写了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表现了农村夏忙时节路上宁静的场景。

②简介:
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诗人,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

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他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

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9、四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词三首生字注音组词四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词三首生字注音组词暮:暮色朝暮暮春暮年晨钟暮鼓
吟:吟诗吟诵吟咏呻吟吟风弄月
题:题字题目题材问题文不对题
侧:侧面侧重一侧侧身旁敲侧击
峰:山峰峰顶高峰洪峰峰回路转
庐:茅庐庐舍草庐庐山
缘:缘由边缘缘分有缘无缘无故
降:投降降伏降服宁死不降降龙伏虎
阁:阁楼阁下出阁闺阁亭台楼阁
费:花费消费费力收费煞费苦心
须:必须无须胡须触须花须根须
逊:逊色谦逊稍逊一筹出言不逊
输:输赢认输输血输送满盘皆输。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 第一课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 第一课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是《古诗三首》,这三首古诗都是描写农家生活的古诗,主要内容如下:1、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作者介绍:杨万里,南宋杰出爱国诗人,字廷秀,号诚斋。

汉族江右民系。

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

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

主题:《宿新市徐公店》描写了清新美丽田园春光和儿童在菜花地边追逐黄蝶的生动画面。

诗篇洋溢着浓烈的乡村生活情趣,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田园春色的赞美和对乡村儿童的喜爱以脏话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译文: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小路旁边的树上新叶刚刚长出,还未形成树荫。

儿童们飞快地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寻翩翩飞舞的黄色蝴蝶。

可是黄色蝴蝶飞入一片金灿灿的黄色菜花中,再也找不到了。

鉴赏:前两句是纯景物的静态描写。

宽广的篱落与窄小的一径相对照,稀稀疏疏与绵绵长长相对照,互相映衬,突出了农村的清新与宁静。

路旁,树叶刚刚长出,展示出农村自然、朴素的风貌。

通过对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景色的描写,展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后两句描绘了儿童捕蝶时的欢乐场面。

“急走”和“追”这两个动词,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烂漫,极富童趣。

而黄蝶更加顽皮,它置身于黄色的菜花之中,让人无法找到。

全诗至此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和回味的空间。

2、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作者介绍:范成大,字至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

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

著有《石湖集》、《揽辔录》、《吴船录》、《吴郡志》、《桂海虞衡志》等。

主题:《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首诗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等描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色及农人紧张的劳动气氛,表现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

四年级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诗意

四年级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诗意

四年级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诗意
以下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的诗意解释:
1.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这首诗的意思是:稀稀疏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旁树上的新叶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荫。

小孩子奔跑着追赶黄蝴蝶,可是蝴蝶飞入菜花丛中就再也找不到了。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的乡村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儿童天真烂漫的赞美之情。

2.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这首诗的意思是:梅子已经变成金黄色,杏子也越长越大了;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这首诗通过对梅子、杏子、麦花、菜花等景物的描绘,展示了江南初夏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3.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诗的意思是: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水东边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画面,表现了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课雪娜《古诗词三首》课件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课雪娜《古诗词三首》课件
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无影无踪 了;连仅有的一片白云也悠闲地越 飘越远,山中显得格外幽静。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0.相看:对看 古诗概意:和我久久地互相对望着而永 不满足的,只有那对面的敬亭山了。

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独自一 人坐在敬亭山脚下看到的孤寂 景象,抒发了诗人因怀才不遇 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感。
忆江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白居易 字乐天,晚年又 号香山居士,我 国唐代伟大的现 实主义诗人,有 “诗魔”和“诗 王”之称。
这首词是白居易离开杭州, 回到洛阳以后怀念杭州时 写了三首《忆江南》中的 第一首。“忆江南”是词 牌名。
4.旧:从前,指诗人年轻时 游过杭州。 5.曾:曾经
诗句大意
江南真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 经是多么的熟悉。 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 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由 于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 烧的火焰,春回大地,春天的江水 如蓝草一样碧绿、清澈。 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 忆吗?
望洞庭
[唐]刘禹锡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句大意
洞庭湖的湖水与秋天的月亮互相辉 映,显得十分和谐。湖面上没有一 丝风,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铜镜。
远远望去,洞庭湖的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里托着一只小小的青螺。
《望洞庭》这首诗通过描写月
《忆江南》这首词借回忆江南的 美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江南的 无限赞叹与怀念之情。
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1古诗词三首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1古诗词三首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1古诗词三首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课《古诗词三首》分别是《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店铺为四年级师生整理了第1课《古诗词三首》课文资料,希望大家有所收获!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课《古诗词三首》原文1 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①[唐] 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②。

相看两不厌③,只有敬亭山。

注释①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

②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③厌:满足。

望洞庭①[唐] 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②,潭面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④。

注释①洞庭:湖名,在湖南省北部。

②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③潭面:指湖面。

④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忆江南①[唐] 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②。

是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③。

能不忆江南?注释①忆江南:词牌名。

原题下有词三首,这里是其中第一首。

②谙:熟悉。

③蓝:一种植物,叶蓝绿色,可提取青蓝色染料。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课《古诗词三首》教材解读独坐敬亭山1.课文简说。

这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 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

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我静静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

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2.词句解析。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既写眼前之景,又抒发了孤独之感: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寂寥的长空有一片白云,却也不肯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厌弃诗人远离而去。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寂”的境界;在飘忽的白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课文原文】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莱花无处寻。

注释__________①[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

②[疏疏]稀疏。

③[阴]树荫。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注释__________①[杂兴]随兴而写的诗,“兴”这里读xìng。

②[蛱蝶]蝴蝶的一种。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__________①[清平乐]词牌名,“乐”这里读yuè。

②[村居]词题。

③[吴音]这首词是辛弃疾在江西饶州闲居时写的。

饶州,古代属于吴地,所以称当地的方言为“吴音”。

④[翁媪]老翁、老妇。

⑤[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亡”这里读wú。

【知识点1】我会写:宿:住宿寄宿宿舍宿敌风餐露宿徐:徐徐徐缓徐步清风徐来不疾不徐篱:篱笆竹篱茅舍寄人篱下疏:稀疏疏忽疏远疏导志大才疏杂:杂色杂事杂技夹杂人多手杂稀:稀疏稀客稀少稀有稀粥稀饭蜻:蜻蜓蜻蜓点水蜓:蜻蜓蜻蜓点水茅:茅草茅屋茅庐茅厕茅舍茅棚檐:屋檐房檐帽檐廊檐飞檐走璧翁:老翁渔翁翁婿主人翁塞翁失马锄:锄草锄田铁锄锄头锄奸赖:依赖抵赖诬赖赖账百无聊赖剥:剥削剥夺剥离盘剥生吞活剥多音字:宿:sù宿舍 xiǔ一宿 xiù星宿剥:bō剥削 bāo剥皮形近字:徐(徐缓)途(路途)篱(篱笆)离(离开)疏(疏远)蔬(蔬菜)蜻(蜻蜓)晴(晴朗)茅(茅屋)矛(矛盾)赖(依赖)懒(懒散)课外扩展:描写农家生活的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家男女都各司其事。

语文书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三首古诗词翻译

语文书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三首古诗词翻译

1.《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翻译:床前的月光照得明亮。

似乎地上落了霜。

抬头仰望明亮的月亮。

低头思念故乡。

2.《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翻译:白天山势尽头。

黄河水源汇入海洋。

欲要看遍千里景。

就要再登高一层楼。

3.《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翻译:你没有看到黄河的水是从天而降。

奔流到海洋就再也回不来了。

你没有看到那高大的宅院里明镜前悲叹白发。

早晨还如黑发,到了晚上变成雪花色。

快乐的时光要好好享受。

不要让酒杯空空对着月亮。

人生的天赋总有用处。

即便千万财富打水漂,也会再次回来。

四年级下册第一课三首古诗

四年级下册第一课三首古诗

四年级下册第一课三首古诗1. 原文及译文。

- 原文:“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 译文:初夏正是梅子金黄、杏子肥美的时节,麦穗扬着白花,油菜花差不多落尽正在结籽。

夏天日长,篱落边无人过往,大家都在田间忙碌,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落飞舞。

2. 赏析。

- 从景色描写来看,诗人范成大可真是个细心的观察者。

你看啊,他把各种农作物和果子的状态都写得那么准确。

“梅子金黄杏子肥”,这就像在给我们展示一幅彩色的画,梅子是金黄的,杏子又大又肥,感觉都能闻到果子的香味了呢。

“麦花雪白菜花稀”,麦花像雪一样白,油菜花稀稀拉拉的,多有画面感啊。

- 再看“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这两句。

为啥篱落边没人呢?因为大家都忙着在田里干活呢。

这时候只有蜻蜓和蝴蝶在那自由自在地飞,就好像它们在享受着这个安静又美好的田园风光。

整个画面有动有静,那些忙碌的人们虽然没写在这两句里,但我们能感觉到他们的存在,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1. 原文及译文。

- 原文:“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 译文: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树枝上刚长出的嫩叶还没有形成树荫。

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可是蝴蝶飞入菜花从中就再也找不到了。

2. 赏析。

- 先看前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诗人杨万里就像拿着一个摄像机,从远到近地给我们拍这个乡村的小景。

篱笆是疏疏落落的,小路幽深,树上刚长出来的叶子还没成荫,这就是春天或者初夏那种刚刚有点生机但还没完全繁茂的感觉。

- 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就特别有趣。

小朋友看到黄蝴蝶就着急忙慌地去追,那小短腿跑得飞快。

结果蝴蝶飞到油菜花里就找不到了,你说这小朋友得多懊恼啊。

这两句把儿童的天真活泼写得活灵活现的,感觉就像我们在旁边看着这一幕一样。

而且油菜花是黄色的,蝴蝶也是黄色的,蝴蝶躲进去就像隐身了一样,这个细节描写得特别巧妙。

四年级下册第一课读一下古诗三首

四年级下册第一课读一下古诗三首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古诗,不仅可以提高语文功底,还能够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精华。

四年级下册第一课要求同学们读一下古诗三首,其中包括《静夜思》、《登鹳雀楼》和《春晓》。

下面我们来逐一解读这三首古诗。

一、《静夜思》1.《静夜思》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大自然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沉思。

这首诗的题材广泛,表现手法独特,语言简练,风格豪放,因而成为了我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2.诗人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开篇,通过对明月的描绘展现了夜晚的安静和寂寥。

诗人又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通过对“明月”和“故乡”的呼应,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作结,表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通过学习《静夜思》,同学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故乡的深情眷恋,以及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从而培养自己的感恩之心,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

二、《登鹳雀楼》1.《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品,讴歌了登高望远的境界和胸怀壮阔的情怀。

这首诗以其雄浑豪放的气势成为了我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2.诗人首先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对大自然景致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豁达超然的意境。

诗人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了对远方的向往和探索之心。

以“出自幄檐低头,斜看一点明”作结,表现了对人生境界的真实追求。

3.通过学习《登鹳雀楼》,同学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远方的向往和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从而激发自己的豪情壮志,树立远大理想,勇往直前。

三、《春晓》1.《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名篇之一,描写了春天清晨的景色和诗人内心的愉悦。

这首诗以其清新婉丽的语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活的愉悦,成为了我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2.诗人首先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通过对春天清晨的生动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愉悦。

诗人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表达了对生活变化的感慨和对生命的热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汉乐府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宋】苏轼
忆江南
白居易,唐 代著名诗人。字 乐天,号香山居 士 。白居易一 生留下近3000篇 诗作 。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人, 历任江州司马、杭州、苏州刺史、太傅等职。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在中国文学史上颇负盛名。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语言平易通俗, 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代表作有:《长歌行》《卖炭翁》
三、词
近义词 :众——多 望——看 翠——青、绿 孤——独
反义词 :高——低 遥——近 旧——新
修辞方法: 比喻:潭面无风镜未磨。
白银盘里一青螺。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 如蓝。 拟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反问: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江南好——日出江花红胜火; 江南好——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好——能不忆江南?
1 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李白(701-762), 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 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 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 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 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 深远的影响。
独:独自一人。
敬亭山:山名。在今安徽省 宣州市郊外。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能不忆江南?
江南是多么美好啊,那
往日的风景是多么熟悉。太 阳出来了,江边的鲜花比火 还要红艳。春天来了,江水 像蓝草那么绿,那么浓。怎 能叫人不回忆江南?
忆江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其二
江南忆,
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这首诗是李白 离开长安后,经过 了长达十年的飘泊 生活,来到宣城时 所写。在长期的飘 泊生活中,他饱尝 了世态炎凉的滋味, 心中充满了孤独寂 寞的情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 易称作“诗豪”。他的许多 作品,立意新颖,思想深刻; 七言绝句受到民歌的启发, 写得明快清新,富有生活气 息和地方色彩。

诗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
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
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
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
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诗分为“古
诗”“律诗”和“绝句”三大类。
词起于五代与唐,流行于宋的一种文
学体裁。 诗歌的一种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 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 起于唐代, 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 长短随歌调而改变, 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 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què)
众鸟:鸟儿们; 高飞尽:都飞远了; 孤云:一片白云; 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鸟儿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 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李白很孤单、寂寞)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对看; 厌:满足。(“我”和敬亭山对看 总不感到满足。拟)人
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 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 飘向远方。我看着山,山看着我,怎么 看也不觉得满足。只有敬亭山才是我最 知心的朋友。
白居易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 民作了很多好事,他带领老百姓治理 西湖,修筑湖堤,蓄水灌溉农田,并 疏通城中水井,以利饮用。后来,他 生病了,不得不谢任苏州刺史一职, 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州的人们不舍 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别。他的好友 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 “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白居 易的江南,留有他的播种,留有他的 心血,这样的江南之忆,收获的自然 是甜甜的慰藉和温馨。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和谐融合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象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碧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轻轻的君山
词 同学们,你们知道词吗?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特殊 形式,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 句子有长有短,又叫长短句。词 有各种不同的词牌,比如:“忆 江南”、“渔歌子” ,还有“江 城子” 、 “菩萨蛮”等。
二、字
读准字音: 谙 多音字 :相(互相)(照相)
磨(磨刀)(磨坊) 易写错的字 :庭、潭 同音易混字:庭(家庭)亭(亭子) 形近易混:谙(谙练) 暗(黑暗)
亭 (亭台)享(享受)
❖ 既同音又形近:庭(家庭)(庭院) 廷(宫廷)(朝廷)
亭 (亭子)(亭台) 停(停止)(暂停) ❖ 字义: 相看两不厌。满足 (1)因次数多而不喜欢。(2)排斥 (3)满足 湖光秋月两相和。和谐 (1)和顺、温和(2)和谐 (3)和平
其三
江南忆,
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
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忆江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1.古诗词三首
一、作家作品: 1.《独坐敬亭山》作者: 唐 李白。 2.《望洞庭》的作者:唐代诗人刘禹
锡。 3.《忆江南》唐代诗人白居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