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合集下载

10.《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10.《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三次要粮——宰牛——借粮——投案——被审(死亡)
细节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悲 剧 人 物 李 铜 钟
• 普罗米修斯式的圣者和殉道者
• 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特殊“犯人”
• 扭结在历史谬误中的悲剧英雄 • 铁骨铮铮的共产党员 • 请用五个“李铜钟是……共产党员”的句子对李铜钟作一评价。 • 李铜钟给后人留下了哪些永恒的精神食粮?
1
同样是弄虚作假, 欺骗上级, 杨文秀不柳石头、张双喜的动机和
目的, 又有丌容混淆的区别。 杨文秀把全副精力用在揣摩上级意图,并在三天之内拿出符合这种 意图的典型经验上, 他在灾荒之年强行高征购, 对李家寨的粮荒隐而丌 报, 是为了搏得“杨带头” 的美名, 捞一顶更大的乌纱帽。 张双喜编造“毛驴刷牙”的生动故事, 柳石头搞那种违背心愿的“ 化学反应” , 则是为了明哲保身, 丌让带头书记抓了自己的“右倾” 。通过对他们各丌相同的精神状态的描写, 深刻地表明了吹牛撒谎这 种本应遭到鄙夷的丌光彩行径, 在大跃进、拔白旗、反右倾的年代里 竟可以使人免去灾难, 竟可以使人立功、高升, 直言实说却要取罪得咎 。
一、课下分析杨文秀的形象。 杨文秀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二、结合课文和自己的阅读, 谈谈你对悲剧人物的理解。 你喜欢悲剧吗?为什么?
3、悲剧情节
没有悲剧,就没有崇高。
第七节“血红的指印”是构成悲 剧的关键情节,同时也是悲剧的高 潮。 第十三节基本上完成了对主人公 崇高悲剧形象的塑造,集中体现了 悲剧“悲”的效果。 第十五节“李铜钟的供词”, 补充主人公的悲剧形象,使之更崇 高更完美。
4、矛盾的焦点:
小说的矛盾冲突集中而尖锐 ——“违法粮同时又是救命粮”
三、李铜钟的悲剧形象
作者将极左年代中,那些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敢于直言、敢于批评错误路线、敢于为民请命, 甚至为此牺牲了自己政治前途和生命的人的优秀 品质,集中地放在了李铜钟的身上。 1、吹牛浮夸和春荒的典型环境、揭示了李铜钟悲剧 性格形成社会根源。这个社会环境与大雪纷飞的自然环境 一起,对李铜钟形象的塑造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2、李铜钟的形象随着情节的展开步步升华。他的为 人、为“官”,无不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

西方现代思潮对中国文学的影响(2)

西方现代思潮对中国文学的影响(2)

西方现代思潮对中国文学的影响(2)二、先锋小说的繁荣期:(1985-1988)随着西方现代主义思潮越来越多地被翻译和介绍进中国,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如心理分析小说,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新小说,以及理论界的形式主义、叙述学、结构主义、存在主义等等在80年代中期成为人们所关注与争论的热点,西方现代文学观念也开始深入人心。

在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刺激下,中国的先锋小说创作在1985年后呈现出一种“井喷”的态势。

最早引发“井喷”的是于1985年先后发表的两部小说: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和徐星的《无主题变奏》。

《你别无选择》用“音乐式”的结构和“黑色幽默”的语言方式,以看似荒诞的情节,展现某音乐学院僵死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们心灵的扼杀;《无主题变奏》则将心理片断和生活片断“无主题”地串联起来,通过一个自动由大学中退学,并安心于做一个“无所事事”的饭店服务员的青年的自述,展现出年轻一代孤独、迷惘的生存状态。

和王蒙、宗璞等“伪现代派”作品相比,这两部作品已经超越了形式探索的层面,将现代主义精神融入到作品中,在思想意识、文学精神和表现手法上更加成熟,更具有现代主义的特点。

正因为此,批评家们认为中国的现代主义文学在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正在步入繁荣期。

而《你别无选择》也被称为“第一部成功的中国现代派文学作品”,是“一代人‘情绪历史’的一个浓缩”。

继刘索拉、徐星之后,马原、洪峰、格非、残雪、余华、孙甘露、莫言、苏童、扎西达娃、北村等一批作家纷纷登上文坛,开始了先锋文学之舞。

中国的先锋文学先天地带有现代文学影响的痕迹。

如莫言将马尔克斯和福克纳比喻为“两座灼热的高炉”,认为他们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作家;余华则对卡夫卡和川端康成推崇倍至,他的小说也充满了新小说和罗布-格里耶的痕迹;残雪的作品,飘荡着卡夫卡的影子;格非、孙甘露的作品,受到了博尔赫斯的深刻影响……当然,他们的探索并不是纯粹的摹仿,也体现出了很强的个性和本土化的特征,如马原、格非等人不同于博尔赫斯对纯粹的幻想世界的迷恋,带上了一种传统东方关注“现象”而不重视“真”与“幻”的区别的亦真亦幻色彩;孙甘露的诗性探索也立足并着力于对现代汉语诗性功能的挖掘,等等。

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

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

1.1977—1980全国优秀中篇小说获奖作品2007年01月08日15:55 中国作家网一等奖《人到中年》谌容(女) 《收获》1980年第1期《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叶蔚林《芙蓉》1980年第3期《天云山传奇》鲁彦周《清明》1979年第1期《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一弓《收获》1980年第1期《蝴蝶》王蒙《十月》1980年第4期二等奖《土壤》汪浙成、温小钰(女) 《收获》1980年第6期《追赶队伍的女兵们》邓友梅《十月》1979年第1期《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收获》1979年第6期《啊!》冯骥才《收获》1979年第2期《蒲柳人家》刘绍棠《十月》1980年第3期《淡淡的晨雾》张抗抗(女) 《收获》1980年第3期《开拓者》蒋子龙《十月》1980年第6期《三生石》宗璞(女) 《十月》1980年第3期《甜甜的刺莓》[土家族]孙健忠《芙蓉》1980年第1期《惊心动魄的一幕》路遥《当代》1980年第3期2.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获奖作品2007年01月08日15:56 中国作家网《高山下的花环》李存葆《十月》1982年第6期《赤橙黄绿青蓝紫》蒋子龙《当代》1981年第4期《洗礼》韦君宜(女) 《当代》1982年第1期《人生》路遥《收获》1982年第3期《黑骏马》[回族]张承志《十月》1982年第6期《祸起萧墙》水运宪《收获》1981年第1期《相见时难》王蒙《十月》1982年第2期《那五》邓友梅《北京文学》1982年第4期《太子村的秘密》谌容(女) 《当代》1982年第4期《燕儿窝之夜》魏继新《青年文学》1982年第5期《苦夏》汪浙成、温小钰(女) 《小说界》1982年第1期《射天狼》朱苏进《昆仑》1982年第1期《流逝》王安忆(女) 《钟山》1982年第6期《普通女工》孔捷生《小说界》1982年第3期《张铁匠的罗曼史》张一弓《十月》1982年第二期《驼峰上的爱》冯苓植《收获》1982年第2期《沙海的绿荫》朱春雨《十月》1981年第3期《远去的白帆》从维煕《收获》1982年第1期《你在笑什么》顾笑言《花城》1981年第2期《山道弯弯》谭谈《芙蓉》1981年第1期3.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获奖作品2007年01月08日15:56 中国作家网《山中,那十九座坟茔》李存葆《昆仑》1984年第6期《今夜有暴风雪》梁晓声《青春》增刊1983年第1期《迷人的海》邓刚《上海文学》1983年第5期《美食家》陆文夫《收获》1983年第1期《棋王》阿城《上海文学》1984年第7期《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铁凝(女) 《十月》1983年第2期《远村》郑义《当代》1983年第4期《拂晓前的葬礼》王兆军《钟山》1984年第5期《烟壶》邓友梅《收获》1984年第1期《北方的河》张承志《十月》1984年第1期《祖母绿》张洁(女) 《花城》1984年第3期《市场角落的“皇帝”》韩静霆《丑小鸭》1983年第8期《燕赵悲歌》蒋子龙《人民文学》1984年第7期《绿化树》张贤亮《十月》1984年第2期《春妞儿和她的小戛斯》张一弓《钟山》1984年第5期《凝眸》朱苏进《昆仑》1984年第5期《神鞭》冯骥才《小说家》1984年第3期《啊,索伦河的枪声》刘兆林《解放军文艺》1983年第4期《腊月·正月》贾平凹《十月》1984年第5期《老人仓》矫健《文汇月刊》1984年第5期附: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评委会名单主任委员:巴金副主任委员:冯牧唐因委员:(以姓氏笔划为序)王西彦朱寨李纳(女) 李准陈丹晨吴泰昌严家炎胡石言黄秋耘蒋和森韶华缪俊杰4.1985—1986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获奖作品2007年01月08日15:57 中国作家网《桑树坪纪事》朱晓平《钟山》1985年第4期《军歌》周梅森《钟山》1986年第6期《一路风尘》王小鹰《收获》1986年第2期《小鲍庄》王安忆《中国作家》1985年第2期《红高梁》莫言《人民文学》1986年第3期《爸爸,我一定回来》达理《芙蓉》1985年第1期《灵旗》乔良《解放军文艺》1986年第10期《你别无选择》刘索拉《人民文学》1985年第3期《馕神小传》宋清海《小说家》1986年第4期《风泪眼》丛维熙《十月》1986年第2期《红尘》霍达《花城》1986年第3期《前市委书记的白昼与夜晚》张笑天《花城》1985年第3期2007年01月08日15:45 中国作家网《班主任》刘心武《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神圣的使命》王亚平《人民文学》1978年第9期《窗口》莫伸《人民文学》1978年第1期《我们的军长》邓友梅《上海文艺》1978年第7期《湘江一夜》周立波《人民文学》1978年第7期《足迹》王愿坚《人民文学》1977年第7期《顶凌下种》成一《汾水》1978年第1期《愿你听到这支歌》李陀《人民文学》1978年第12期《弦上的梦》宗璞《人民文学》1978年第12期《伤痕》卢新华《文汇报》1978年8月11期《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张洁《北京文艺》1978年第7期《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张承志《人民文学》1978年第10期《辣椒》张有德《人民文学》1978年第4期《取经》贾大山《河北文艺》1977年第4期《满月儿》贾平凹《上海文艺》1978年第3期《最宝贵的》王蒙《作品》1978年第7期《献身》陆文夫《人民文学》1978年第4期《墓场与鲜花》萧平《上海文艺》1978年第11期《眼镜》刘富道《人民文学》1978年第2期《姻缘》孔捷生《作品》1978年第8期《抱玉岩》祝兴义《安徽文艺》1978年第7期《“不称心”的姐夫》关庚寅《鸭绿江》1978年第7期《看守日记》齐平《解放军文艺》1978年第12期《芙瑞达》于土《广东文艺》1978年第1期《珊瑚岛上的死光》童恩正《人民文学》1978年第8期2007年01月08日15:47 中国作家网《乔厂长上任记》蒋子龙《人民文学》1979年第7期《小镇上的将军》陈世旭《十月》1979年第3期《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女) 《人民文学》1979年第2期《内奸》方之《北京文艺》1979年第3期《李顺大造屋》高晓声《雨花》1979年第7期《彩云归》李栋、王云高《人民文学》1979年第5期《我们家的炊事员》母国政《北京文艺》1979年第6期《阿扎与哈利》樊天胜《人民文学》1979年第4期《记忆》(张弦) 《人民文学》1979年第3期《悠悠寸草心》王蒙《上海文学》1979年第9期《谁生活得更美好》张洁(女) 《工人日报》1979年7月15日《战士通过雷区》张天民《人民文学》1979年第7期《信任》陈忠实《陕西日报》1979年6月3日《蓝蓝的木兰溪》叶蔚林《人民文学》1979年第6期《话说陶然亭》邓友梅《北京文艺》1979年第2期《因为有了她》孔捷生《人民文学》1979年第10期《我爱每一片绿叶》刘心武《人民文学》1979年第6期《我应该怎麽办》陈国凯《作品》1979年第2期《重逢》金河《上海文学》1979年第4期《罗浮山血泪祭》中杰英《十月》1979年第2期《办婚事的年轻人》包川《人民文学》1979年第7期《空谷兰》[白族]张长《解放军文艺》1979年第12期《雕花烟斗》冯骥才《当代》1979年第2期《独特的旋律》周嘉俊《上海文学》1979年第2期《努尔曼老汉和猎狗巴力斯》[哈萨克]艾克拜尔·米吉提《新疆文艺》1979年第3期2007年01月08日15:48 中国作家网《西线轶事》徐怀中《人民文学》1980年第1期《乡场上》何士光《人民文学》1980年第8期《月食》李国文《人民文学》1980年第3期《三千万》柯云路《人民文学》1980年第11期《笨人王老大》锦云、王毅《北京文学》1980年第7期《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蒋子龙《新港》1980年第5期《陈奂生上城》高晓声《人民文学》1980年第2期《灵与肉》张贤亮《朔方》1980年第9期《夏》张抗抗(女) 《人民文学》1980年第5期《南湖月》刘富道《人民文学》1980年第7期《天山深处的“大兵”》李斌奎《解放军文艺》1980年第9期《你是共产党员吗》张林《当代》1980年第3期《空巢》冰心(女) 《北方文学》1980年第3期《春之声》王蒙《人民文学》1980年第5期《结婚现场会》马烽《人民文学》1980年第1期《丹凤眼》陈建功《北京文学》1980年第8期《红线记》罗旋《人民文学1980年》第8期《小贩世家》陆文夫《雨花》1980年第1期《西望茅草地》韩少功《人民文学》1980年第10期《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弦《上海文学》1980年第1期《活佛的故事》[蒙古族]玛拉沁夫《人民日报》1980年7月12日《镢柄韩宝山》张石山《汾水》1980年第8期《心香》叶文玲(女) 《当代》1980年第2期《勿忘草》周克芹《四川文学》1980年第4期《最后一个军礼》方南江、李荃《解放军文艺》1980年第11期《手杖》京夫《延河》1980年第1期《彩色的夜》王群生《红岩》1980年第2期《美与丑》[藏族]益希卓玛(女) 《人民文学》1980年第6期《海风轻轻吹》吕雷《作品》1980年第12期《卖蟹》王润滋《山东文学》1980年第10期8.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2007年01月08日15:49 中国作家网《内当家》王润滋《人民文学》1981年第3期《卖驴》赵本夫《钟山》1981年第2期《一个猎人的恳求》[鄂温克族]乌热尔图《民族文学》1981年第5期《飘逝的花头巾》陈建功《北京文学》1981年第6期《女炊事班长》简嘉《青春》1981年第8期《路障》达理《海燕》1981年第10期《黑箭》刘厚明《人民文学》1981年第5期《普通老百姓》迟松年《鸭绿江》1981年第2期《山月不知心里事》周克芹《四川文学》1981年第8期《少年chen女》舒群《人民文学》1981年第4期《大淖记事》汪曾祺《北京文学》1981年第4期《头像》林斤澜《北京文学》1981年第1期《蛾眉》刘绍棠《上海文学》1981年第7期《黑娃照相》张一弓《上海文学》1981年第7期《爬满青藤的木屋》古华《十月》1981年第2期《飞过蓝天》韩少功《中国青年》1981年第13期《本次列车终点》王安忆(女) 《上海文学》1981年第10期《金鹿儿》航鹰(女) 《新港》1981年第4期《拜年》鲁南《山东文学》1981年第8期《最后一篓春茶》王振武《芳草》1981年第3期附:一九八一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委员会名单主任:巴金副主任:张光年委员:(以姓氏笔划为序)丁玲(女) 王蒙孔罗荪冯牧刘白羽刘剑青沙汀严文井李清泉陈荒煤林默涵欧阳山草明(女) 贺敬之唐弢袁鹰谢冰心(女) 葛洛魏巍9.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2007年01月08日15:50 中国作家网《拜年》蒋子龙《人民文学》1982年第3期《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梁晓声《北方文学》1982年第8期《八百米深处》孙少山《北方文学》1982年第2期《明姑娘》航鹰(女) 《青年文学》1982年第1期《哦,香雪》铁凝(女) 《青年文学》1982年第5期《不仅仅是留恋》金河《人民文学》1982年第11期《种包谷的老人》何士光《人民文学》1982年第6期《敬礼!妈妈》宋学武《海燕》1982年第9期《女大学生宿舍》喻杉《芳草》1982年第2期《三角梅》王中才《解放军文艺》1982年第6期《赔你一只金凤凰》李叔德《长江文艺》1982年第1期《火红的云霞》吕雷《人民文学》1982年第1期《七岔犄角的公鹿》[鄂温克族]乌热尔图《民族文学》1982年第5期《第九个售货亭》姜天民《青春》1982年第8期《漆黑的羽毛》石言《雨花》1982年第9期《芨芨草》鲍昌《新港》1982年第8期《声音》张炜《山东文学》1982年第5期《母亲与遗像》海波《人民文学》1982年第4期《老霜的苦闷》矫健《文汇月刊》1982年第1期《远处的伐木声》[土家族]蔡测海《民族文学》1982年第10期10.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2007年01月08日15:50 中国作家网《围墙》陆文夫《人民文学》1983年第2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史铁生《青年文学》1983年第1期《抢劫即将发生》楚良《星火》1983年第8期《阵痛》邓刚《鸭绿江》1983年第4期《秋雪湖之恋》石言《人民文学》1983年第10期《兵车行》唐栋《人民文学》1983年第5期《琥珀色的篝火》[鄂温克族]乌热尔图《民族文学》1983年第10期《那山那人那狗》彭见明《萌芽》1983年第5期《亲戚之间》[朝鲜族]林元春、清玉译《民族文学》1983年第9期《公路从门前过》石定《山花》1983年第7期《条件尚未成熟》张洁(女) 《北京文学》1983年第9期《树上的鸟儿》王戈《飞天》1983年第9期《沙灶遗风》李杭育《北京文学》1983年第5期《肖尔布拉克》张贤亮《文汇》月刊1983年第2期《雪国热闹镇》刘兆林《解放军文艺》1983年第7期《逍遥之乐》陶正《北京文学》1983年第4期《除夕夜》达理《人民文学》1983年第5期《旋转有世界》陈继光《人民文学》1983年第11期《四个四十岁的女人》胡辛(女) 《百花洲》1983年第6期《船过青浪滩》刘舰平《萌芽》1983年第7期11.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2007年01月08日15:51 中国作家网(经评委会无记名投票决定,以得票多少为序)《干草》宋学武《青年文学》1984年第2期《小厂来了个大学生》陈冲《人民文学》1984年第6期《麦客》邵振国《当代》1984年第3期《蓝幽幽的峡谷》[蒙古族]白雪林《草原》1984年第12期《打鱼的和钓鱼的》金河《现代作家》1984年第1期《奶奶的星星》史铁生《作家》1984年第4期《六月的话题》铁凝(女) 《花溪》1984年第2期《哦,小公马》邹志安《北京文学》1984年第11期《最后的堑壕》王中才《鸭绿江》1984年第11期《同船过渡》映泉《青年文学》1984年第3期《姐姐》张平《青春》1984年第6期《野狼出没的山谷》王凤麟《人民文学》1984年第9期《危楼记事》李国文《人民文学》1984年第6期《生死之间》苏叔阳《芳草》1984年第8期《一潭清水》张炜《人民文学》1984年第6期《父亲》梁晓声《人民文学》1984年第11期《白色鸟》何立伟《人民文学》1984年第10期《惊涛》陈世旭《人民文学》1984年第3期附:中国作家协会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评委会名单主任委员:王蒙副主任委员:葛洛委员:(以姓氏笔划为序)王愿坚邓友梅韦君宜(女) 束沛德许觉民杨子敏李希凡玛拉沁夫(蒙古族)肖德生草明(女)阎纲徐怀中谌容(女) 崔道怡蒋子龙12.1985-1986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2007年01月08日15:51 中国作家网(经评委会无记名投票决定,以得票多少为序)《五月》田中禾《山西文学》1985年第5期《系在皮绳扣上的魂》[藏族]扎西达娃《西藏文学》1985年第1期《满票》乔典运《奔流》1985年第3期《今夜月色好》彭荆风《人民文学》1985年第5期《窑谷》谢友鄞《上海文学》1986年第4期《远行》何士光《人民文学》1985年第8期《你不可改变我》刘西鸿《人民文学》1986年第9期《支书下台唱大戏》邹志安《北京文学》1986年第6期《甜苣儿》张石山《青年文学》1986年第6期《合坟》(《厚上》之一)李锐《上海文学》1986年第11期《减去十岁》谌容《人民文学》1986年第2期《洞天》李贯通《山东文学》1986年第4期《夫妻粉》庞泽云《海燕》1985年第11期《继续操练》李晓《上海文学》1986年第7期《狗日的粮食》刘恒《中国》1986年第9期《汲家女》周大新《解放军文艺》1986年第8期《焦大轮子》[满族]于德才《上海文学》1986年第2期《他在拂晓前死去》张廷竹《解放军文艺》1985年第11期《这一片大海滩》杨显惠《长城》1985年第6期附:中国作家协会1985-1986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评委会名单主任委员:冯牧副主任委员:李子云委员:(以姓氏笔划为序)王愿坚许觉民玛拉沁夫(蒙古族)张炯南丁崔道怡蓝翎曾镇南雷达滕云13.1987—198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名单2007年01月08日15:57 中国作家网《甜的血腥的铁》杨咏鸣《上海文学》1987年第3期《牛贩子山道》雁宁《人民文学》1987年第3期《葫芦沟今昔》马烽《人民文学》1987年第4期《小诊所》周大新《河北文学》1987年第4期《清高》陆文夫《人民文学》1987年第5期《马嘶·秋诉》谢友鄞《上海文学》1987年第5期《陪乐》朱春雨《中国作家》1987年第3期《塔铺》刘震云《人民文学》1987年第7期《马车》陈世旭《十月》1987年第4期《喊会》柏原《青年文学》1988年第12期《年关六赋》阿成《北京文学》1988年第12期14.第一届鲁迅文学奖(1995—1996)2006年11月04日16:54 中国作家网第一届鲁迅文学奖(1995-1996)中国作家协会主办鲁迅文学奖(资产新闻杯)各单项奖获奖作品名单(以得票多少为序)1995—1996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老屋小记》史铁生《雾月牛栏》迟子建《赵一曼女士》阿成《人民文学》1995年第5期《镇长之死》陈世旭《人民文学》1996年第2期《哺乳期的女人》毕飞宇《作家》1996年第8期《心比身先老》池莉1995—1996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父亲是个兵》邓一光《上海文学》1995年第8期《小的儿》林希《挑担茶叶上北京》刘醒龙《青年文学》1996年第3期《年前年后》何申《人民文学》1995年第6期《涅槃》李国文《天知地知》刘恒《北京文学》1996年第9期《没有语言的生活》东西《黄金洞》阎连科《天缺一角》李贯通《大家》1996年第1期《双鱼星座》徐小斌《大家》1995年第2期1995—1996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获作品《锦州之恋》邢军纪、曹岩《灵魂何归》(亦名:《没有家园的灵魂》)杨黎光《黄河大移民》冷梦《黑脸》一合《恸问苍冥》金辉《没有掌声的征途》江宛柳《东方大审判》郭晓晔《温故戊戌年》张建伟《淮河的警告》陈桂棣《大国长剑》徐剑《敦煌之恋》王家达《共和国告急》何建明《走出地球村》李鸣生《开埠》程童一等《毛泽东和蒙哥马利》董保存1995—1996年全国优秀诗歌奖获奖作品《生命是一片叶子》李瑛解放军出版社《今天没有空难》匡满人民文学出版社《韩作荣自选诗》韩作荣百花文艺出版社《在瞬间逗留》沈苇百花文艺出版社《鸟落民间》张新泉成都出版社《狂雪》王久辛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寻觅光荣》辛茹百花文艺出版社《拒绝末日》李松涛春风文艺出版社1995—1996年全国优秀散文杂文荣誉奖获奖作品(评委会集体推荐)《我的家在哪里》冰心《赋得永久的悔》季羡林《牵牛花蔓》严秀《半月随笔二集》雷加《郭风散文选集》郭风《烟水江南绿》艾煊1995—1996年全国优秀散文奖获奖作品《何为散文选集》何为《春宽梦窄》王充闾《中华散文珍藏本·周涛卷》周涛《女人的白夜》铁凝《秋白茫茫》李辉《皇天后土》周同宾《从这里到永恒》赵玫《羊想云彩》刘成章《湮没的辉煌》夏坚勇《两种生活》斯妤1995—1996年全国优秀杂文奖获奖作品《微言集》林祖基《何满子杂文自选集》何满子《邵燕祥随笔》邵燕祥《韩羽杂文自选集》韩羽《世象杂拾》唐达成1995—1996年全国优秀理论评论奖获奖作品《认识老舍》樊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文学价值论》敏泽《自传统至现代——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变迁论》陈伯海《论鲁迅与林语堂的幽默观》曾镇南《茅盾几部重要作品的评价问题》邵伯周1993—1996年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彩虹奖荣誉奖获奖作品(评委会集体推荐,排名不分先后)陈占元金克木黄源刘辽逸吕叔湘施蛰存孙绳武伍孟昌朱维之陈冰夷齐香方平金隄蒋路磊然李芒钱春绮孙家晋唐笙辛未艾袁可嘉叶水夫郑永慧草婴任溶溶1993—1996年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彩虹奖获奖作品《华兹华斯抒情诗选》杨德豫译《艾青诗百首》燕汉生译《浮士德》绿原译《修道院纪事》范维信译《莱蒙托夫全集2·抒情诗Ⅱ》顾蕴璞译15.第二届鲁迅文学奖(1997—2000)2006年11月04日16:57 中国作家网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各单项奖获奖作品名单(以得票数为序)1997-200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鞋》刘庆邦《北京文学》《清水里的刀子》石舒清《人民文学》《吹牛》红柯《时代文学》《厨房》徐坤《作家》《清水洗尘》迟子建《青年文学》1997-2000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梦也何曾到谢桥》叶广芩《十月》《被雨淋湿的河》鬼子《人民文学》《永远有多远》铁凝《十月》《吹满风的山谷》衣向东《橄榄绿》《年月日》阎连科《收获》1997-2000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获奖作品《落泪是金》何建明《中国作家》、中国青年出版社《远东朝鲜战争》王树增解放军文艺出版社《西部的倾诉》梅洁《报告文学》《中国863》李鸣生《北京文学》、山西教育出版社《生死一线》杨黎光《深圳特区报》、《报告文学》1997-2000年全国优秀诗歌奖获奖作品《羞涩》杨晓民长江文艺出版社《曲有源白话诗选》曲有源作家出版社《地球是一只泪眼》朱增泉解放军文艺出版社《西川的诗》西川人民文学出版社《纯粹阳光》曹宇翔明天出版社1997年-2000年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获奖作品《大雅村言》李国文东方出版中心《山居笔记》余秋雨文汇出版社《精神的归宿》朱铁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昨夜西风凋碧树》徐光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张抗抗散文》张抗抗解放军出版社1997-2000年全国优秀理论评论奖获奖作品《“五四”文化革命的再评价》陈涌《文艺报》《一九O三:前夜的涌动》程文超山东教育出版社《12个:1998年的孩子》何向阳《青年文学》《西部:偏远省份的文学写作》韩子勇百花文艺出版社《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钱中文《文学评论》1995-1998年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彩虹奖获奖作品《济慈诗选》屠岸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堂吉诃德》董燕生译浙江文艺出版社《奥德赛》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秧歌》董纯译法国“中国之蓝”出版社《圣殿》陶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6.第三届鲁迅文学奖(2001—2003)2006年11月07日15:50 中国作家网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获奖篇目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玉米》毕飞宇《人民文学》2001年第4期责编:那辛《松鸦为什么鸣叫》陈应松《钟山》2002年第2期责编:贾梦玮《好大一对羊》夏天敏《当代》2001年第5期责编:杨新岚《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孙惠芬(女) 《人民文学》2002年第1期责编:程绍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上边》王祥夫《花城》2002年第4期责编:申霞艳《驮水的日子》温亚军《天涯》2002年第3期责编:王雁翎《大老郑的女人》魏微(女) 《人民文学》2003年第4期责编:程绍武《发廊情话》王安忆(女)《上海文学》 2003年第7期责编;姚育明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中国有座鲁西监狱》王光明、姜良纲《人民文学》2001年第12期作家出版社2002年9月责编:黎云秀《宝山》李春雷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责编:王大民《瘟疫,人类的影子“非典”溯源》杨黎光《中国作家》2003年8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2月责编:杨柳《西藏最后的驮队》加央西热(藏)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3年10月责编:王德领《革命百里洲》赵瑜、胡世全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12月责编:金小凤全国优秀诗歌奖《野诗全集》老乡敦煌文艺出版社2003年11月责编:汪晓军、宋学娟《郁葱抒情诗》郁葱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责编:袁淑萍、马海霞《幻河》马新朝中原农民出版社2002年12月责编:王锦《幸存的一粟》成幼殊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1月责编:汪稼明《娜夜诗选》娜夜(满、女)甘肃文化出版社2003年8月责编:蒋潇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贾平凹长篇散文精选》贾平凹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责编:李玉皓、任锐军《大河遗梦》李存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责编:郑鲁南《病隙碎笔》史铁生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责编:周宏《独语东北》素素(女)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责编:李静媛《一个人的经典》鄢烈山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1月责编:秦文仲、贺凯全国优秀文学理论、文学评论奖《难度·长度·速度·限度——关于长篇小说文体问题的思考》吴义勤《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4期责编:刁斗《〈手稿〉的美学解读》王向峰辽宁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责编:董晋骞《打开诗的漂流瓶——现代诗研究论集》陈超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责编:袁鸿蕙《朱向前文学理论批评选》朱向前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9月责编:杜丽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奖《神曲》(但丁·著·意大利文)田德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12月责编:胡真才《雷曼先生》(斯文·雷根纳·著·德文)黄燎宇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12月责编:仝保民17.第四届鲁迅文学奖(2004—2006)2007年12月03日10:10 中国作家网第四届鲁迅文学奖(2004—2006年)获奖作品名单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心爱的树》蒋韵《北京文学》2006年第5期责编:王童《一个人张灯结彩》田耳《人民文学》2006年第12期责编:杨泥《喊山》葛水平《人民文学》2004年第11期责编:宁小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迟子建《钟山》2005年第3期责编:傅晓红《师兄的透镜》晓航《人民文学》2004年第3期责编:程绍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城乡简史》范小青《山花》2006年第1期责编:何锐《吉祥如意》郭文斌《人民文学》2006年第10期责编:程绍武《白水青菜》潘向黎《作家》2004年第2期责编:吕海琛《将军的部队》李浩《朔方》2004年第10期责编:张学东《明惠的圣诞》邵丽《十月》2004年第6期责编:赵兰振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获奖作品《天使在作战》朱晓军《北京文学》2006年第6期责编:杨晓升《部长与国家》何建明《中国作家》2004年第10期责编:张倩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1月责编:张海鸥、郭林祥《用胸膛行走西藏》党益民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责编:张鹰《中国新教育风暴》王宏甲北京出版社2004年8月责编:隋丽君《长征》王树增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年9月责编:脚印、李羽壮全国优秀诗歌奖获奖作品《喊故乡》田禾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9月责编:张晴、刘会军《看见》荣荣宁波出版社2005年9月责编:李振声《行吟长征路》黄亚洲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9月责编:邹亮《大地葵花》林雪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10月责编:王维良、朱立红《只有大海苍茫如幕》于坚长征出版社2006年11月责编:常正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获奖作品《山南水北》韩少功作家出版社2006年10月责编:汉睿、朱燕《辛亥年的枪声》南帆海峡文艺出版社2006年12月责编:朱欣欣、林秀平《乡村记忆》刘家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3月责编:张辉、汪雅瑛、张静《遥远的天堂》裘山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6年6月责编:侯健飞全国优秀文学理论评论奖获奖作品《见证一千零一夜——21世纪初的文学生活》李敬泽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5月责编:钟振奋、陈洁《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修订本)陈晓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责编:黄毓《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欧阳友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2月责编:汪民安《当前文学创作症候分析》雷达光明日报2006年7月《困顿中的挣扎——贾平凹论》洪治纲《钟山》2006年4月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奖获奖作品。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专题七一、单项选择题1.从1979到1980年间开始的“意识流”小说尝试创作中,《我是谁》的作者是(B)。

A.王蒙B.宗璞C.张洁D.茹志娟2.1984年,马原发表了一篇标志着先锋小说形式实验开端的小说(C)。

A.《冈底斯的诱惑》B.《虚构》C.《拉萨河的女神》D.《西海无帆船》3.《奔丧》、《瀚海》和《极地之侧》等先锋小说的作者是深受马原影响的(B)。

A.格非B.洪峰C.苏童D.余华4.曾引起广泛关注先锋小说还有格非的(D)等。

A.《妻妾成群》B.《罂粟之家》C.《访问梦境》D.《褐色鸟群》5.最能体现“马原体”特征的作品是(C)。

A.《拉萨河的女神》B.《上下都很平坦》C.《冈底斯的诱惑》D.《西海无帆船》6.残雪先锋创作的起点是(B)。

A.《突围表演》B.《山上的小屋》C.《思想汇报》D.《黄泥街》7.余华开始先锋小说创作的标志是1987年发表的(A)。

A.《十八岁出门远行》B.《西北风呼啸的中午》C.《四月三日事件》D.《一九八六年》8.余华仿武侠小说的作品是(D)。

A.《一九八六年》B.《难逃劫数》C.《四月三日事件》D.《鲜血梅花》9.福贵这个人物形象出自小说(D)。

A.《在细雨中呼喊》B.《兄弟》C.《许三观卖血记》D.《活着》10.大致从90年代中期开始,余华陆续写下了一系列文学笔记。

其中主要有(A)等。

A.《内心之死》B.《虚伪的作品》C.《死亡叙述》D.《许三观卖血记》二、多项选择题1.从1979到1980年间开始尝试“意识流”小说创作的作家主要有茹志娟(ACD)等。

A.王蒙B.宗璞C.张洁D.余华2.王蒙“意识流”小说中最为典型的“老六篇”是指《夜的眼》、《海的梦》和《风筝飘带》(ABC)等。

A.《蝴蝶》B.《春之声》C.《布礼》D.《我是谁》3.马原先锋小说形式实验的作品主要有(BCD)等。

A.《现实一种》B.《拉萨河的女神》C.《冈底斯的诱惑》D.《西海无帆船》4.余华的先锋小说主要有(ABC)等。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参考模板)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参考模板)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被称为“反思小说”。

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在中国大陆文坛出现的一种令人瞩目的文学现象。

“反思”一词是哲学上的一个术语,含有反省、回顾、再思考、再评价、怀疑以往既成的结论等多层意思。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下,伴随着政治上的拨乱反正,作家们开始以冷静、严肃、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审视历史,他们视野更加阔大、思考更加深入,反思文学从而应运而生。

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发展和深化。

较之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不再满足于展示过去的苦难与创伤,而是力图追寻造成这一苦难的历史动因;不再限于表现“文革”十年的历史现实,而是把目光投向1957年以来甚至是更早的历史阶段。

重新探究历史是非,对过去一贯以为正确而在实践中证明是错了的政策、路线、事件提出怀疑,并以艺术的方式加以充分而深刻的表现,这就是反思文学的基本出发点。

在反思文学兴起的初期,“反右”扩大化、“大跃进”、“文革”等一个个事件的历史真实不断在文学中得到展示,而这些,也就构成了反思文学的主要题材。

这一时期的反思文学作品几乎全部是悲剧性的,作家们在悲剧中倾诉了人民的苦难,贯注着对民族坎坷历程的思考。

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等是其中的代表作。

随着新时期作家主体意识的加强,从王蒙写作《蝴蝶》开始,作家们在反思历史的同时又给自己提出了新的课题,那就是个人对历史应负的责任。

这样,文学就将展示历史的进程与探索人生的真谛结合了起来。

在反思文学的这一阶段,新时期文学完成了它的一次重要的跨跃——由侧重于表现时代精神到注重于张扬人的主体,由展示历史沿革到致力于对人的心灵世界的探寻。

反思文学开阔了新时期文学的视野,使新时期文学具有了更丰厚的容量与更深刻的蕴含。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研究(新时期)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研究(新时期)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作品研究(新时期部分)中文本科选修课讲稿目录序说:“经典”乱弹 (1)第一讲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2)一、反思文学和张贤亮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 (2)1.反思文学 (2)2.复出作家 (2)3.张贤亮小说引出的话题 (3)二、解读小说的一个理论模式 (3)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分层解读 (4)1.故事层(叙事和道德批评) (4)2.寓言层(隐喻和社会历史批评) (4)3.神话层(象征和神话原型批评) (5)第二讲阿城的《棋王》 (7)一、寻根文学和阿城的“三王”系列 (7)1.寻根文学 (7)2.浪漫主义 (8)①作为文学理论范畴 (8)②作为文学史范畴 (8)③作为艺术表现手法 (8)二、《棋王》表现的传统文化观念 (8)1.观照方式:“涤除玄鉴”,“澄怀味象” (9)2.建构方式:身心合一,天人合一 (10)3.表现方式:静和虚(或空) (12)第三讲池莉的《烦恼人生》和《不谈爱情》 (13)一、新写实主义和池莉的市民小说 (14)1.新写实 (14)2.世俗化 (14)二、“人生三部曲”的文化读解 (15)1.解崇高:“烦恼人生” (15)2.反浪漫:“不谈爱情” (18)第四讲苏童的《红粉》 (23)一、“新历史”小说和苏童的女性系列 (23)1.新历史小说 (23)2.元话语和宏大叙事 (23)二、《红粉》对元话语的改写 (24)第五讲林白的《回廊之椅》 (28)一、林白和新女性小说 (28)1.女性主义 (29)2.新女性小说 (29)3.菲勒斯(中心主义) (29)二、《回廊之椅》的女性主义读解 (30)(2006年8月31日备毕)序说:“经典”乱弹“经典”是个众说纷纭概念。

其传统的意义是指卓越的、具有典范性的可以传世的作品,这个基本的理解一般说来没有什么大的争议。

现代理论讨论得比较多的是:如何确定其典范性和为什么会传世。

这就产生了关于“经典”的诸多阐说,简单梳理一下,大致有如下几种解说。

中国当代新时期小说研究80题

中国当代新时期小说研究80题

中国当代新时期小说研究80题1.1977年11月《人民文学》发表了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才宣告了“左”倾文艺时代的结束,文学新时期的开始。

2.反思文学有茹志娟和她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弦和他的《记忆》,鲁彦周和他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古华和他的《芙蓉镇》,陆文夫和他的《美食家》,李圆文和他的《月食》,王蒙和他的《蝴蝶》。

3.高晓声的著名“反思”小说有《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后来形成陈奂生系列)《李顺大造屋》。

4.察看改革文学初始阶段的情况我们大体上能看到这种“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的泛滥。

什么《改革者》,什么《故土》,什么《花园街5号》,什么《男人的风格》,几乎都有一个体制内诞生的英雄出来补天……5.张弦的小说《焐雪天》,它真实地描写了市场经济带来的畸形现象——中国特有的爆发户的诞生。

6.贾平凹取得《浮躁》的认识有一个过程,80年代初贾平凹曾热烈地歌颂过农村的改革。

《小月前本》里的门门,《鸡窝洼人家》里的禾禾,《正月腊月》里的王才普遍地具有活力,具有创造精神。

7.宗璞《蜗居》《泥沼中的头颅》等小说运用的怪诞变形的手法,湛容《减去十岁》采用荒诞手法。

8.王蒙先是在《春之声》《海的梦》《夜的眼》《蝴蝶》等小说里把西方意识流手法引入中国文坛,然后又在《买买提处长轶事》中让中国读者体验了“黑色幽默”所造成的特殊的审美情况。

9.冯骥才便是在叙述视角上进行探索的作家之一,他的《高女人和他的矮丈夫》让读者领略了一次旁观显示的魅力。

10.戴厚英在创作《人啊,人!》时,把旁观显示与主观抒情合二为一,也颇具特色。

11.老作家汪曾琪散淡从容的风俗叙事(《受戒》《大淖记事》就充分显示了小说的散文美。

12.新时期小说的形式探索不止于此,莫应丰《驼背的竹乡》,邓刚《迷人的海》对象征手法的运用,赵本夫《枯塘纪事》乔典运《乡醉》对反讽手法的运用也都独放异彩,可以说新时期小说的形式是多角度全方位的。

13.宗璞《我是谁》描写的是发生在文革中的一幕悲剧:女植物学家韦弥。

追忆张一弓

追忆张一弓

110 2018年第07期文/ 薛保乾追忆张一弓听到张一弓去世,是在半年之后。

那天我是偶然和几个朋友在一起聊天,说起河南作家时,听到他去世的消息。

我以为听错了,又反问了一句:“你说什么?”这个朋友说:“张一弓年初去世了。

”“为啥?”我不敢相信。

“听说是肺癌。

”这个消息使我非常难过。

张一弓是我的朋友,朋友走了,我的心空落落的,当天晚饭也没吃。

为了避开家人打扰,我早早地就回屋了。

那夜,我失眠了。

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望着窗外的天空,那弯弯的月牙儿犹如一只银色的小船,在暗淡的云朵里慢慢穿行,忽明忽暗,若隐若现,仿佛将很久没见面的一弓兄又载到了我的面前。

Colorful Society ▁世间|往事重温1980年的一天,我们卢店公社派来了一名河南省委下放的干部,任卢店公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当时我是卢店公社党委副书记兼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经过介绍,我才知道他叫张一弓。

张一弓身材瘦高,白皙的脸上架着一幅近视眼镜,眼睛不大,但看起来炯炯有神。

言谈举止透出聪慧睿智和彬彬有礼,有一股知识分子的儒雅和文气。

看外貌,他比我要年轻。

一问他年龄,40岁刚出头。

我说:“我就叫你一弓兄吧。

”他笑着点了点头。

第一次见面,他就诚恳地向我交了底:“我是从省委下来的挂职干部。

来前,有关领导给我谈话,说你下去不要再写文章了。

”原来他是个笔杆子。

在此之前,我在登封县委工作。

我知道,当时处于“文革”后期,省里派下来许多挂职干部。

听了他的话,我没吭声。

他接着又说:“薛书记,以后工作上的事,我听你安排。

”“我这公社里的小书记,算啥官。

”我不以为然地说,“你是省里下放来的大干部,你以前的事我不懂,以后你还是我的领导,有啥工作,咱俩商量。

”从那以后,我和张一弓就成了工作上的搭档。

公社条件差,给一弓兄分了一间寝办合一的屋。

一天早晨,我到他房间说一件事,可进去后看到他的桌子上铺有一叠己经写了一半的稿纸,旁边还放着还没有洗的碗筷。

他见我进来,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熬夜写东西了。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三、李铜钟的悲剧形象
作者将极左年代中,那些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敢于直言、敢于批评错误路线、敢于为民请命, 甚至为此牺牲了自己政治前途和生命的人的优秀 品质,集中地放在了李铜钟的身上。 1、吹牛浮夸和春荒的典型环境、揭示了李铜钟悲剧 性格形成社会根源。这个社会环境与大雪纷飞的自然环境 一起,对李铜钟形象的塑造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2、李铜钟的形象随着情节的展开步步升华。他的为 人、为“官”,无不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
5、主旨与意义:
反思:“叫种粮食的吃上粮食” ? 执政者如何按事物的客观规律制定政策? 如何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如何让我们的时代不再出现第二个李铜钟? 一口铜钟,警示后人! 作家以强烈的悲剧意识及深刻的思想和观察社会的独特 视角,创作出了“宁死我一个,救活全村人”的悲剧故 事 和悲剧人物,向人们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喊,对后人有 很强的警世作用。
三次要粮——宰牛——借粮——投案——被审(死亡)
细节描写
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描写
心理描写
肖像与外形描写
肖像及外形描写:多次写李铜钟虚弱的外形、黑沉沉 的眼睛、写他猝然倒下的身躯,为他最后的“死”埋下伏 笔。 假腿的作用:不仅写出了李铜钟的光荣历史,更增加 了故事的悲剧性,同时还暗含着更深的人生哲理。
想像画面并体会它暗含的象征意义:李铜钟支着假腿一 瘸一跛地行走在风雪弥漫的泥泞小道上。 品味象声词:砰通——砰通——砰通……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 看”。悲剧人物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 要求和这种要求暂时不能实现的激烈 的矛盾冲突的必然结局(抑或是对立 面的力量太强大,抑或是悲剧人物自 身斗争经验不足)。李铜钟的悲剧是 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悲 剧令人叹息、悲痛,但更令人反思。 人们从悲剧人物身上看到的是力量和 希望,得到的是崇高的美感。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张双喜的转变有三个阶段
1、实事求是——成了右倾典型
2、“吹牛不报税”——用错误的方式报复杨文 秀 3、多报了十万斤——“受到了吹牛的惩罚”
作者用什么手法描写张双喜? 喜剧手法 上“缸”和上“盆” 小毛驴刷牙(杨文秀的喜剧色彩)
作者对张双喜的态度? 用调侃的语言进行讽刺(与杨文秀不同)
张双喜的作用
国法——口粮 党性——民命 政策——现实
5、主旨与意义:
反思:“叫种粮食的吃上粮食” ? 执政者如何按事物的客观规律制定政策历史:
如何保护农民的利益? 如何让这个时代不再出现第二个李铜钟?
三、李铜钟的悲剧形象
作者将极左年代中,那些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敢于直言、敢于批评错误路线、敢于为民请命, 甚至为此牺牲了自己政治前途和生命的人的优秀 品质,集中地放在了李铜钟的身上。
二、小说的情节
1、故事梗概
1960年春荒时节,全国上下仍被浮夸风笼罩着。 李家寨全村近五百号人因断粮七天而命在旦夕。村 支部书记、一级伤殘军人李铜钟在多次请求公社书 记杨文秀救济无果的情形下,不惜触犯法律,“借 ” 出国库的五万斤玉米,挽救了全村人的性命,而他 自己却成了“抢劫国家粮食仓库的首犯”,又虚又 饿地倒在了人民的审判台上。
一、小说对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作了哪些描写和交代?
环境是主人公性格形成的外部条件、社会根源。 全国、全省的总体大背景——全国各地争放“卫星”,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十里铺公社与李家寨大队的具体小情境—— 十里铺公社两 年进入共产主义;大旱之年三不变(违背自然与生产规 律); “反瞒产”被反走了十万斤口粮,平均每人合二百 斤。具体小情境揭示了李家寨大队断粮的直接原因。 无论是大背景还是小环境,都被“浮夸风”所笼罩。

80年代小说

80年代小说

5.谌容与《人到中年》
(1936—),原名谌德容。 原籍四川巫山,生于湖北汉口.

《人到中年》 《懒得离婚》 《减去十岁》
► 《人到中年》为其代表作及成名作
《人到中年》
► 知识分子陆文婷因长年超负荷的工作晕倒,
揭示了普遍存在的中年知识分子生存问题。 ► 秦波(马列主义老太太)
‚我的同志哟 !”秦波不大客气地说:‚我们都 是共产党员,恕我直言,让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夫 来给焦部长动手术,这,是不是有些考虑不周 ..” 满脑子的特权思想——盛气凌人、自私霸道。 满嘴的马列主义——亲切自然、冠冕堂皇。
3.王蒙
► 1)、探索小说创作艺术的急先锋
六部意识流小说——放射性结构——对于历史和现实进行 了深刻的反思 《春之声》《蝴蝶》《海的梦》《布礼》《风筝飘带》 《夜的眼》
► 2)、80年代中期对政治、社会问题的深入反思
《名医梁有志传奇》《说客盈门》《活动变人形》
► 3)、建国三十年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季节系列:《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 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

《蝴蝶》 张思远——张主任、张书记、张老头、张部 长——究竟哪一个才是张思远?
政治身份、社会身份对一个人究竟有多重要 ?在特定的年代,个人无法驾驭自己的命运 。

《名医梁有志传奇》
4.张贤亮及其小说
主要小说
《土牢情话》《邢老汉和狗的故事》《肖尔布拉 克》《龙种》《灵与肉》(改编成电影《牧马 人》)《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我 的菩提树》《男人的风格》《习惯死亡》等
阿城《棋王》
► “文革”背景 ► 王一生——棋呆子,家贫,爱棋+爱吃
“吃”——生存需要 “棋”——精神追求 “呆”——文化性格

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作者简介张一弓,1934年12月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被称为“反思小说”。

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在‎中国大陆文坛出现的一‎种令人瞩目的‎文学现象。

“反思”一词是哲学上‎的一个术语,含有反省、回顾、再思考、再评价、怀疑以往既成‎的结论等多层‎意思。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下,伴随着政治上‎的拨乱反正,作家们开始以‎冷静、严肃、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审视历史‎,他们视野更加‎阔大、思考更加深入‎,反思文学从而‎应运而生。

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发展和深化‎。

较之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不再‎满足于展示过‎去的苦难与创‎伤,而是力图追寻‎造成这一苦难‎的历史动因;不再限于表现‎“文革”十年的历史现‎实,而是把目光投‎向1957年‎以来甚至是更‎早的历史阶段‎。

重新探究历史‎是非,对过去一贯以‎为正确而在实‎践中证明是错‎了的政策、路线、事件提出怀疑‎,并以艺术的方‎式加以充分而‎深刻的表现,这就是反思文‎学的基本出发‎点。

在反思文学兴‎起的初期,“反右”扩大化、“大跃进”、“文革”等一个个事件‎的历史真实不‎断在文学中得‎到展示,而这些,也就构成了反‎思文学的主要‎题材。

这一时期的反‎思文学作品几‎乎全部是悲剧性的,作家们在悲剧‎中倾诉了人民‎的苦难,贯注着对民族‎坎坷历程的思‎考。

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等是其中的代‎表作。

随着新时期作‎家主体意识的‎加强,从王蒙写作《蝴蝶》开始,作家们在反思‎历史的同时又‎给自己提出了‎新的课题,那就是个人对‎历史应负的责‎任。

这样,文学就将展示‎历史的进程与‎探索人生的真‎谛结合了起来‎。

在反思文学的‎这一阶段,新时期文学完‎成了它的一次‎重要的跨跃——由侧重于表现‎时代精神到注‎重于张扬人的‎主体,由展示历史沿‎革到致力于对‎人的心灵世界‎的探寻。

张一弓文学年谱

张一弓文学年谱

河南当代文学研究D O I :10.3969/j.i s s n .1003-0964.2022.02.018张一弓文学年谱吕东亮(信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河南信阳464000)摘 要:张一弓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㊂该年谱细致梳理了张一弓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轨迹,对其发表的作品进行了准确详实地记录,对其作品的转载㊁获奖以及被文坛评论㊁被学界研究的情况进行了全面地考察㊂该年谱对于学界关于张一弓及河南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㊂关键词:张一弓;年谱;转载;获奖O S I D :中图分类号:I 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22)02-0107-061935年 1岁1934年12月,张一弓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原名张檍弓㊂父亲张长弓是一位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的新派知识分子,河南省新野县新店铺镇张店村人,因此张一弓祖籍为新野㊂父亲张长弓1920年考入信阳师范学校,1929年秋考取燕京大学国学系研究生,后留校任教,1942年到河南大学文学院任教,母亲孟宪芝(孟华三)出身于开封杞县地主家庭,亦为新派知识分子,后担任开封女子高中语文教师㊂抗战期间,张一弓曾随着父母跟从父亲所任职的河南大学在豫西山区等地逃亡㊂1950年 16岁因为在写作上取得的突出成绩,从开封高中二年级肄业,被时任开封高中校长的著名教育家杜孟模先生推荐到‘河南大众报“,成为一名记者㊂进入‘河南大众报“后,一直在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翁少峰的领导下工作㊂1956年 22岁短篇小说‘金宝和银宝“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为张一弓小说处女作㊂本年9月,‘河南大众报“并入‘河南日报“,张一弓成为‘河南日报“的一名编辑记者,张一弓的老领导翁少峰任‘河南日报“副总编辑㊂11月,在‘河南文艺“第11月号发表小品文‘兽医的苦恼“㊂本年,张一弓加入中国共产党㊂1957年 23岁在‘奔流“第11月号发表特写‘难忘的友情“㊂1958年 24岁担任‘河南日报“驻洛阳记者站记者,撰写的长篇通讯特写‘他们造出了 跃进牌 拖拉机“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㊂1959年 25岁在‘长江文艺“1959年第1期发表短篇小说‘我的老伴“;在‘牡丹“1959年第3期和第7期分别发表短篇小说‘母亲“和‘打擂“;在‘奔流“1959年第10期发表散文‘九月干劲红似火“㊂其中,‘母亲“引起文坛关注㊂‘牡丹“杂志1959年4月号到1960年3月号开展了对张一弓小说‘母亲“(兼及‘打擂“)的讨论,曾先后发表署名为西北大学中文系的‘扣人心弦的乐章“㊁署名为夏冬碧的‘ 母亲 发表前后 一个编辑的话“以及由编辑部整理记录的‘保育工作者谈 母亲 “等27篇文章,这些文章有赞扬㊁有批评,后来讨论的主调为批判性的,主要是指责该篇小说渲染了人性论 ,而 人性论 ,这些是当时全国范围内遭到批判的文学思潮㊂1960年 26岁在‘奔流“1960年第3期发表短篇小说‘炉火熊熊“㊂1966年 32岁在‘人民文学“1966年第2期发表特写‘陈永贵收稿日期:2021-09-10;收修日期:2021-12-20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7B Z W 033);2022年河南高校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2022-J C Z D -29)作者简介:吕东亮(1980 ),男,河南新郑人,文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㊁戏剧影视评论㊂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X i n y a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第42卷 第2期 2022年3月 (P h i l o s .&S o c .S c i .E d i t .)V o l .42N o .2M a r .2022河南参观记“㊂ 文革 爆发,张一弓被揪出,作为报社的 黑帮分子 遭到批斗,并下放到农村劳动㊂1973年39岁本年6月,中共河南省委下达文件,决定由张一弓等13人组成中共‘河南日报“社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张一弓为核心小组成员,翁少峰为核心小组副组长㊂随后几年,因受到当时河南省委领导看重,曾兼任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副主任,一直到 文革 结束㊂1978年44岁因为 文革 后期进入‘河南日报“社革命委员会㊁河南省委办公厅的领导班子而受到审查,历时2年,期间因听说自己将被永远调离新闻系统,开始将人生奋斗道路转向文学创作,并写出中篇小说‘犯人李铜钟的故事“㊂1980年46岁被调离‘河南日报“社,下放到河南省登封县(现登封市)卢店公社,担任公社副主任职务,后又担任登封县文化馆副馆长职务㊂在‘收获“1980年第1期发表中篇小说‘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犯人李铜钟的故事“被‘小说月报“1980年第11期选载,并于1981年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㊂‘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的获奖在评奖过程中曾遇到一些阻力和争议,在巴金先生的力挺和评委们的坚持下,最终获得中篇小说奖一等奖第4名;获奖后,‘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遂成为 反思文学 的名篇和代表性文本㊂在‘收获“1980年第3期发表短篇小说‘牺牲“㊂‘牺牲“被收入‘农村短篇小说选㊃第一集“(宝文堂书店1982年版)和农村文学丛书‘当代短篇小说选㊃第一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当代文学室编选,农村读物出版社1982年版)等选本㊂本年,张一弓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㊂本年,关于张一弓的重要评论文章有:冯牧‘关于近年来文学的主流及其它“,‘上海文学“1980年第6期;石泉‘ 犯人 李铜钟赞“,‘文艺报“1980年第6期;阎纲‘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 读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新文学论丛“1980年第3辑;潘旭澜‘胆识和艺术创新 评中篇小说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人民日报“1980年8月13日㊂1981年47岁在‘收获“1981年第2期发表中篇小说‘赵镢头的遗嘱“,‘赵镢头的遗嘱“被收入‘1981年中篇小说选㊃第一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后来被‘中篇小说选刊“1990年第6期转载㊂在‘花城“1981年第3期发表中篇小说‘山村诗人“㊂在‘上海文学“1981年第7期发表短篇小说‘黑娃照相“,‘黑娃照相“被‘小说选刊“1981年第9期㊁‘小说月报“1981年第9期选载,并于1982年3月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㊂在‘北京文学“1981年第8期发表短篇小说‘瓜园里的风波“㊂在‘北京文学“1981年第10期发表短篇小说‘寻找“,‘寻找“获得 ‘北京文学“1981年优秀短篇小说奖 ㊂在‘奔流“1981年第12期发表短篇小说‘智慧的痛苦“㊂在‘文汇月刊“1981年第12期发表短篇小说‘最后一票“㊂本年,关于张一弓的重要评论文章有:孙武臣‘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读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后的断想“,‘奔流“1981年第1期;刘福林‘一幕给人以鼓舞力量的悲剧 评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文艺报“1981年第7期;郑兴万‘希望就在眼前 读短篇小说 黑娃照相 “,‘人民日报“1981年8月19日;思民‘一封肃清极左流毒的檄文 读 赵镢头的遗嘱 “,‘作品与争鸣“1981年第9期;梁景洲‘应该正确反映合作化的历史 评 赵镢头的遗嘱 “,‘作品与争鸣“1981年第9期;郑兴万‘慧眼和匠心 读 黑娃照相 有感“,‘小说选刊“1981年第11期㊂1982年48岁在‘十月“1982年第1期发表中篇小说‘张铁匠的罗曼史“,‘张铁匠的罗曼史“被‘小说月报“1982年第4期㊁‘中篇小说选刊“1982年第3期选载; 1983年获得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被收入‘1981-1982全国获奖中篇小说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等选本;1985年获得第二届 十月文学奖 ㊂在‘上海文学“1982年第3期发表短篇小说‘黑娃的新闻“㊂在‘收获“1982年第4期发表中篇小说‘流泪的红蜡烛“,‘流泪的红蜡烛“被收入‘1982年中篇小说选㊃第二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㊂在‘北京文学“1982年第10期发表短篇小说‘考验“,‘考验“被‘小说选刊“1983年第1期选载,并获得 ‘北京文学“1982年优秀短篇小说奖 ㊂本年,中短篇小说集‘张铁匠的罗曼史“由百花第42卷第2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3月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录小说‘张铁匠的罗曼史“‘山村诗人“‘最后一票“‘寻找“‘智慧的痛苦“‘瓜园里的风波“‘黑娃照相“‘牺牲“等㊂本年,关于张一弓的重要评论文章有:艾克恩‘构思巧妙寓意深刻 读 寻找 “,‘北京文学“1982年第1期;夏重远‘庄稼人的时来运转 读短篇小说 寻找 “,‘文学报“1982年2月25日;曾镇南‘并不轻松的喜剧 读张一弓的三篇小说“,‘学习与研究“1982年第2期;刘锡诚‘一条坚实的道路“,‘莽原“1982年第4期;张炯‘人民道德精神力量的礼赞 评张一弓的 张铁匠的罗曼史 “,‘十月“1982年第5期;曾文渊‘中岳留念诗意无穷 黑娃照相 赏析“,‘奔流“1982年第7期㊂1983年49岁在‘中岳“1983年第1期发表短篇小说‘翠翠“㊂在‘北京文学“1983年第6期发表短篇小说‘石匠魂“,‘石匠魂“被收入‘ 北京文学 短篇小说选㊃1983“(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㊂在‘文学评论“1983年第3期发表创作谈‘听从时代的召唤 我在习作中的思考“㊂在‘奔流“1983年第8期发表短篇小说‘偷窃声音的小伙儿“㊂在‘十月“1983年第4期发表中篇小说‘山村理发店纪事“㊂在‘小说家“1983年第10期发表中篇小说‘火神“,‘火神“被‘小说月报“1984年第1期选载㊂本年,中篇小说集‘流泪的红蜡烛“作为 收获丛书 之一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收录‘犯人李铜钟的故事“‘赵镢头的遗嘱“‘流泪的红蜡烛“3部中篇小说㊂本年,中篇小说‘流泪的红蜡烛“单行本作为 百花中篇小说丛书之一 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㊂本年秋天,张一弓从登封县调入河南省文联,成为文联创作室的一名专业作家㊂本年,关于张一弓的重要评论文章有:刘锡诚‘引人深思的人生旅程 评张一弓的 考验 “,‘小说选刊“1983年第2期;叶鹏‘挽弓当挽强 从张一弓的小说创作谈起“,‘文艺报“1983年第4期;曾文渊‘作家的时代感和历史感“,‘人民日报“1983年4月26日;刘思谦‘张一弓创作论“,‘文学评论“1983年第3期;周桐淦‘失去的和缺少的 读 听从时代的召唤 致张一弓同志“,‘文学评论“1983年第5期㊂1984年50岁在‘长江“1984年第2期发表创作经验谈‘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㊂在‘文学家“1984年第4期发表散文‘萦绕在秦岭秦川的记忆“㊂在‘钟山“1984年第5期发表中篇小说‘春妞儿和她的小嘎斯“及其创作谈‘现实感和历史感“㊂‘钟山“同期配发周健平评论文章‘哲理性㊁幽默感㊁乡土味 试谈张一弓小说的语言艺术“及编辑部整理的‘张一弓作品目录“㊂‘春妞儿和她的小嘎斯“被‘中篇小说选刊“1984年第6期选载,同期配发张一弓的创作谈‘我和我的争吵“;‘春妞儿和她的小嘎斯“获得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被收入‘1983 -1984全国优秀中篇小说评选获奖作品集“(中国作家协会编,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等选本;‘春妞儿和她的小戛斯“1992年获得河南省首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㊂在‘人民文学“1984年第10期发表短篇小说‘挂匾“,‘挂匾“被收入‘ 人民文学 1984年短篇小说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和‘1984年中国小说年鉴㊃新闻小说卷“(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版)等选本㊂本年,中篇小说‘火神“单行本作为 百花中篇小说丛书 之一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㊂本年,关于张一弓的重要评论文章有:谢望新‘关于张一弓创作论辩的笔记“,‘十月“1984年第4期㊂1985年51岁在‘莽原“1985年第3期发表中篇小说‘流星在寻找失去的轨迹“,‘流星在寻找失去的轨迹“被‘中篇小说选刊“1985年第5期转载,同期配发张一弓创作谈‘莫名其糊涂“㊂‘流星在寻找失去的轨迹“获得 1985年‘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 ‘莽原“1985年优秀中篇小说奖 及1992年颁发的 河南省首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 ,被收入‘1985年 中篇小说选刊 获奖作品集“(海峡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㊂在‘奔流“1985年第10期发表短篇小说‘死吻“,‘死吻“被‘小说选刊“1985年第12期选载,获 1985年‘奔流“优秀短篇小说奖 ㊂本年,中短篇小说集‘火神“作为 潮汐文丛 之一由花城出版社出版,收录‘考验“‘翠翠“‘偷窃声音的小伙儿“‘石匠魂“‘黑娃的新闻“‘火神“‘山村理发店纪事“‘流泪的红蜡烛“8部中短篇小说㊂本年,1月5日,张一弓在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㊂本年10月,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与代表团吕东亮.张一弓文学年谱团长王元化㊁代表团成员赵丽宏㊁孙树棻等一起访问墨西哥,与墨西哥作家协会的作家进行交流㊂本年,关于张一弓的重要评论文章有:陈继会‘张一弓创作的风格追求“,‘郑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张宇‘张一弓的生命之神“,‘中国作家“1985年第2期;颜慧云㊁王钦韶‘使弓不虚弯,斯则妙矣 张一弓创作漫评“,‘河南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㊂1986年52岁在‘当代作家“1986年第3期发表中篇小说‘死恋“㊂在‘散文选刊“1986年第10期发表散文‘墨西哥小夜曲“㊂本年,中篇小说集‘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作为 中国乡土小说丛书 之一由中原农民出版社出版,收录‘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山村诗人“‘赵镢头的遗嘱“‘张铁匠的罗曼史“‘流泪的红蜡烛“‘山村理发店纪事“‘火神“‘春妞儿和她的小嘎斯“8部中篇小说㊂本年,中篇小说集‘张一弓集“作为 新时期中篇小说名作丛书 之一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录‘犯人李铜钟的故事“‘赵镢头的遗嘱“‘张铁匠的罗曼史“‘流星在寻找失去的轨迹“4部中篇小说㊂本年,关于张一弓的重要评论文章有:陈继会‘历史与现实组合的艺术形态:兼谈张一弓中篇小说的结构“,‘小说评论“1986年第3期㊂1987年53岁在‘文汇月刊“1987年第4期发表中篇小说‘都市里的牧羊人“㊂在‘当代小说“1987年第6期发表短篇小说‘夜惊“㊂在‘天津文学“1987年第9期发表中篇小说‘孤猎“,‘孤猎“被‘中篇小说选刊“1988年第1期选载,同期配发创作谈‘猎人在捕捉沉重的人生“㊂在‘海燕“1987年第11期发表中篇小说‘黑蝴蝶“㊂本年,关于张一弓的重要评论文章有:陈继会‘张一弓:寻找与超越“,‘当代作家评论“1987年第4期㊂1988年54岁在‘十月“1988年第4期发表中篇小说‘都市里的野美人“,‘都市里的野美人“被‘中篇小说选刊“1988年第5㊁6期选载㊂本年,中短篇小说集‘死吻:张一弓获奖小说集“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录‘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铁匠的罗曼史“‘春妞儿和她的小嘎斯“‘流星在寻找失去的轨迹“‘黑娃照相“‘寻找“‘考验“‘死吻“8部中短篇小说㊂1989年55岁本年,中短篇小说集‘张一弓代表作“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收录‘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铁匠的罗曼史“‘流泪的红蜡烛“‘春妞儿和她的小嘎斯“‘流星在寻找失去的轨迹“‘孤猎“‘黑娃照相“‘寻找“‘最后一票“9部中短篇小说㊂本年,中短篇小说集‘死恋“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录‘春妞儿和她的小嘎斯“‘流星在寻找失去的轨迹“‘死恋“‘都市里的牧羊人“‘孤猎“‘黑蝴蝶“‘挂匾“‘死吻“‘夜惊“9部中短篇小说㊂本年,关于张一弓的重要评论文章有:孙荪‘英雄情结:张一弓创作思想之核“,‘河南大学学报“1989年第5期㊂1990年56岁本年,中篇小说集‘野美人与黑蝴蝶“由中原农民出版社出版,收录‘都市里的野美人“‘黑蝴蝶“‘死恋“3部中篇小说㊂本年10月,应著名美籍华裔作家聂华苓之邀去美国爱荷华大学 国际写作计划 工作坊交流访问,为期3个月㊂本年,关于张一弓的重要评论文章有:梅蕙兰‘辉煌的瞬间与平淡的日子 张一弓与何士光创作比较“,‘文学评论“1990年第6期㊂1991年57岁在‘莽原“1991年第3期上发表写于1979年秋天的报告文学‘他在悬崖上飞荡“㊂本年12月8日,河南省作家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在郑州召开,张一弓在此次会议上当选为河南省作家协会主席㊂1992年58岁创办‘热风“杂志,并担任杂志主编㊂‘热风“为河南省文联主管㊁河南省作协主办,但系张一弓个人筹集经费创办,无财政经费支持,无人员编制,也没有单位提供的办公场所㊂‘热风“杂志的办刊路线是面向市场㊁满足大众读者的阅读需求,刊发的多为关注热点时事和反映流行文化走向的通俗文学作品㊂由于经费筹措的困难㊁发行渠道的不畅等因素,这份走市场路线的杂志没有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在张一弓等人的惨淡经营中一直没有起色㊂本年,关于张一弓的重要评论文章有:曹增渝‘用激情和理性浇铸当代英雄 兼论张一弓对主流文学的意义“,‘小说评论“1992年第4期㊂第42卷第2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3月1993年59岁5月14日,出席由河南省文联㊁省作协联合举办的苏金伞文学生涯68年研讨会,并发表了回忆㊁赞颂苏金伞的文章‘那棵老槐树“,‘那棵老槐树“后来收入张一弓的散文集‘飘逝的岁月“㊂8月,主持举办文学创作西峡笔会,出席笔会的有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邓友梅㊁杨子敏,著名作家㊁评论家蓝翎㊁阎纲㊁韩石山㊁周大新及段荃法㊁王绶青㊁李佩甫㊁二月河㊁周同宾等70余人,会后张一弓主编的笔会纪念文集‘最忆是西峡“由中原农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㊂1994年60岁在‘作家“1994年第1期发表散文‘东北情话“㊂在台湾‘联合报“副刊1994年4月连载短篇小说‘那个好月亮“㊂在‘北京文学“1994年第4期发表散文‘我当了一次厨师的艺术体验“㊂本年2月,在河南省政协第七届委员会第五次常务委员会会议上被增选为省政协委员㊂1995年61岁接受‘文艺报“记者石一宁采访,认为不能将文学全部推向市场㊂访谈发表于‘文艺报“1995年第4期,题目为‘将文学完全推向市场是不行的 河南省作协主席张一弓访谈录“㊂1996年62岁在‘新闻爱好者“1996年第2期发表散文‘悠远的怀念 忆老社长翁少峰同志“㊂在‘女友“1996年第5期发表散文‘跟我一起卖红薯“㊂1997年63岁在‘公安月刊“1997年第1期发表报告文学‘神秘的脚印“㊁第2期发表散文‘我所遇到的外国警察“㊂1998年64岁在‘青年博览“1998年第5期发表散文‘悲壮的皮包“㊂本年,中短篇小说集‘张一弓小说自选集“作为 南阳作家群丛书 之一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录‘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黑娃照相“‘张铁匠的罗曼史“‘春妞儿和她的小嘎斯“‘流星在寻找失去的轨迹“‘死吻“‘都市里的牧羊人“‘孤猎“‘黑蝴蝶“‘夜惊“10部中短篇小说㊂本年,长篇报告文学‘正大集团创业史“由华龄出版社出版㊂2000年66岁在‘芳草“2000年第2期发表散文‘时髦的折腾“㊂2001年67岁在‘作家“2001年第8期发表短篇小说‘浪漫的薛姨“,系长篇小说‘远去的驿站“之一节㊂‘浪漫的薛姨“被‘小说月报“2001年第10期选载㊂在‘热风“2001年第12期发表散文‘异域纪事“㊂本年,中短篇小说集‘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作为 中国小说五十强 丛书之一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录‘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黑娃照相“‘张铁匠的罗曼史“‘春妞儿和她的小嘎斯“‘流星在寻找失去的轨迹“‘孤猎“‘考验“‘都市里的牧羊人“‘死吻“9部中短篇小说㊂本年,散文集‘飘逝的岁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分为域外纪事㊁人物写真㊁岁月悠悠三辑㊂第一辑 域外纪事 收录的散文记述了作者访问美国㊁墨西哥及泰国正大公司的见闻随感;第二辑 人物写真 收录了4篇写于60年代到90年代的㊁作者比较满意的报告文学作品;第三辑 岁月悠悠 收录了作者怀念苏金伞㊁杜孟模等人的文章及书写作者早年记忆的散文㊂2002年68岁在‘收获“2002年第1期发表中篇小说‘姥爷家的杞国“,此系长篇小说‘远去的驿站“之一章㊂在‘春风“2002年第7期发表短篇小说‘舅爷“,系长篇小说‘远去的驿站“之一节㊂在‘中国老年“2002年第6㊁10㊁11期分别发表散文‘想念奥蒂“‘我的 吉安特 “和‘快乐的眩晕“㊂本年,长篇小说‘远去的驿站“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随即获得长江文艺出版社设立的 九头鸟长篇小说奖 一等奖,并获得许多作家㊁批评家的赞誉㊂‘远去的驿站“2003年获得第九届中宣部 五个一工程 奖和新闻出版总署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2005年入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评选作品,成为进入终评的26部长篇小说之一;200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将其纳入 中国当代名家长篇小说代表作 丛书重版㊂本年,关于张一弓的重要评论文章有:何镇邦‘家族叙事的意义 读张一弓的长篇新作 远去的驿站 “,‘文学报“2002年第6期;何西来‘童年往事与晚年追寻 读张一弓的 远去的驿站 “,‘中华读书报“2002年第29期;马治军‘理性之光与理性之累 张一弓创作浮沉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㊂吕东亮.张一弓文学年谱2003年69岁张一弓担任主编的‘热风“杂志改版更名为‘武侠故事“,张一弓任‘武侠故事“杂志社名誉社长㊂本年,关于张一弓的重要评论文章有:何向阳‘历史的 张 看 评张一弓 远去的驿站 “,‘文艺报“2003年第20期;蔚蓝‘丰厚的生命体验 读张一弓长篇新作 远去的驿站 “,‘博览群书“2003年第3期㊂2004年70岁在‘报告文学“2004年第6期发表长篇报告文学‘在毛泽东的身影里:一个红色特工的人生记忆“㊂在‘时代文学“2004年第6期发表诗歌‘太阳正在落山“㊂本年,‘时代文学“2004年第6期 名家侧影 栏目刊发 张一弓专题 ,除了张一弓自己的诗歌‘太阳正在落山“之外,还刊发了南丁的‘漫话一弓“㊁何镇邦‘灿烂的晚霞 我所认识的张一弓“㊁刘学林的‘孤独的跋涉者“以及张一弓女儿张婷婷的‘我有这样一位父亲 女儿眼中的张一弓“4篇评述文章㊂本年12月,在第二届河南省文学奖评奖中,张一弓获得河南省文学奖终身荣誉奖㊂本年,关于张一弓的重要评论文章有:李遇春‘告别与寻找 关于张一弓小说的话语转变“,‘文学评论“2004年第4期㊂2005年71岁由‘在毛泽东的身影里:一个红色特工的人生记忆“扩充而成的报告文学作品‘阅读姨夫“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㊂‘阅读姨夫“2007年获得河南省第四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㊂2006年72岁在‘作家“2006年第10期发表散文‘一位特别的写作者“㊂2009年75岁在‘幸福“杂志2009年第11期发表报告文学‘八卦阵保毛泽东畅游长江“㊂2011年77岁在‘老友“杂志2011年第3期发表散文‘活力㊃风情㊃阳光之旅:新马泰“㊂在‘芙蓉“2011年第4期发表长篇小说‘孤独的火光“㊂2012年78岁在‘东京文学“2012年第4期发表短篇小说‘黄鹭鸟仍在啼叫“,此系长篇小说‘少林美佛陀“之一节㊂‘东京文学“同期配发苗梅玲的访谈‘孤独的身影与浪漫的灵魂 张一弓访谈“以及刘涛的评论‘历史小说的一种写法“㊂在‘中华读书报“2012年9月26日发表散文‘来自 草根 的童话“㊂本年,长篇小说‘孤独的火光“改名为‘少林美佛陀“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㊂本年,中短篇小说集‘张一弓小说自选集“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收录‘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黑娃照相“‘张铁匠的罗曼史“‘流泪的红蜡烛“‘春妞儿和她的小嘎斯“‘流星在寻找失去的轨迹“‘死吻“‘都市里的牧羊人“‘孤猎“‘黑蝴蝶“‘浪漫的薛姨“‘舅爷“12篇中短篇小说和题为‘幽默的 小康岁月 “的一组散文㊂本年,关于张一弓的重要评论文章有:陈平原‘不忍远去成绝响 张长弓㊁张一弓父子的 开封书写 “,‘文学评论“2012年第2期㊂2016年82岁1月9日下午,张一弓病逝于河南省人民医院,享年82岁㊂张一弓病逝后,中国作协主席铁凝㊁党组书记钱小芊送去花圈表示哀悼,铁凝写下一段文字致意: 一个作家终其一生,能为世人创造几个鲜明㊁难忘的文学形象实属不易㊂张一弓做到了㊂就此而言,他是幸福的㊂一弓已远行,他的率真㊁诚朴㊁对人生胸无块垒的微笑,将伴随他的那些人物,长久地活在读者心中!AC h r o n i c l e o fZ H A N GY i g o n g'sL i t e r a t u r eL Y U D o n g l i a n g(M e d i aC o l l e g e,X i n y a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X i n y a n g464000,C h i n a)A b s t r a c t:Z HA N G Y i g o n g i sa ni m p o r t a n tw r i t e r i nt h eh i s t o r y o f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C h i n e s e l i t e r a t u r e.T h i sc h r o n i c l ec a r e f u l l y c o m b sM r.Z HA N G Y i g o n g's l i f e e x p e r i e n c e a n dc r e a t i o n t r a c k,a n da c c u r a t e l y r e c o r d sh i s p u b l i s h e dw o r k s,a n dc o m p r e h e n-s i v e l y i n v e s t i g a t e s t h e r e p r i n t,a w a r d-w i n n i n g,l i t e r a r y c r i t i c i s ma n d a c a d e m i c r e s e a r c ho f h i sw o r k s,w h i c hh a s a g r e a t s i g n i f i-c a n c e t o t h e r e s e a r c ho f Z HA N G Y i g o n g a n dH e n a n l i t e r a t u r e.K e y w o r d s:Z HA N G Y i g o n g;c h r o n i c l e;r e p r i n t;a w a r dw i n n i n g(责任编辑:韩大强)第42卷第2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3月。

张一弓:时代变迁中的_“变”与“不变”

张一弓:时代变迁中的_“变”与“不变”

张一弓:时代变迁中的﹃变﹄与﹃不变﹄文/刘宏志根据张一弓同名小说改编的故事片《张铁匠的罗曼史》海报。

长春电影制片厂1982年出品。

20世纪80年代初,张一弓凭借他的中篇小说《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强势登上文坛。

之后,他又创作《张铁匠的罗曼史》《春妞儿和她的小嘎斯》《黑娃照相》等一系列小说,连续获得全国优秀中篇、短篇小说奖。

可以说,张一弓刚登上文坛,便产生巨大的影响。

不过,很快他便沉寂下来。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他虽然也发表过几部中短篇小说,但是都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直到21世纪,他出版长篇小说《远去的驿站》,重新宣告当初那个优秀作家的归来。

不过,《远去的驿站》这部小说在写作手法、表达内容等方面,和20世纪80年代初期张一弓那些引起重大反响的小说已经有了巨大的不同。

如果我们把张一弓在20世纪80年代的创作作为他创作的开端,把他的《远去的驿站》作为他创作的结尾的话,可以发现,在这时代的变迁中,张一弓的创作有他一开始的坚守,也有最后的超越。

今天,我们在这个拉长的时空中重新审视张一弓创作的历程,审视张一弓创作中的“变”与“不变”,或许能帮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家创作与时代的关系。

新时期伊始,张一弓凭借他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等一系列直击社会问题、书写当下社会现实的小说冲上文坛,并且迅速成为当时的代表性作家之一。

但是,正如有论者指出的:“等待着‘文革’后主流文学作家的,并非一条铺满鲜花的大道通衢。

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历史的转折,他们将不得不面对探索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双重挑战,不得不在革命传统和历史失误、文学创新和流行时尚、大众需求和审美惰性之间作出审慎的分辨和艰难的选择。

” [1]具体来说,张一弓是在新时期的第一个文学浪潮中一举成名的,他的写作立场、艺术表达方式、表达内容等,都非常符合第一个文学浪潮的要求,这也迅速把他推向当时文学的潮头。

但是,文学的变革是迅速而猝不及防的,随着新时期第二个文学浪潮——“八五”文学新潮的到来,张一弓被突然出现的文坛新秀挤出文坛中心。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中国在跃进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全国各地争放“卫星”
大跃进——大饥荒
• 中国科学院的一份国情报告中曾经提到: • “三年困难时期,因粮食大幅度减产,按保
守的估计,因营养不足而死亡约1500万人, 成为本世纪中国最悲惨的事件之一”。 • 而事实上,这个统计数据是不够客观、真实 的。 • 一位叫金辉的作者撰文指出,中国在19591961年的三灾难年中,非正常死亡人数可能 高达4060万,这无疑是人类历史上单位时间 内最大的人口减员。 • 三年40,000,000人, • 等于439枚广岛原子弹杀伤的人口; • 等于三年中每周爆发一场唐山大地震; • 等于八年抗战期间中国损失人口的1.9倍(8 年中2100、故事梗概
1960年春荒时节,全国上下仍被浮夸风笼罩 着。李家寨全村近五百号人因断粮七天而命在旦 夕。村支部书记、一级伤殘军人李铜钟在多次请 求公社书记杨文秀救济无果的情形下,不惜触犯 法律,“借 ”出国库的五万斤玉米,挽救了全 村人的性命,而他自己却成了“抢劫国家粮食仓 库的首犯”,又虚又饿地倒在了人民的审判台上。
喜剧手法 上“缸”和上“盆” 小毛驴刷牙(杨文秀的喜剧色彩)
作者对张双喜的态度?
用调侃的语言进行讽刺(与杨文秀不同)
张双喜的作用
1、陪衬李铜钟 2、进一步写杨文秀 3、进一步交代形势、背景
一、课下分析杨文秀的形象。 杨文秀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二、结合课文和自己的阅读, 谈谈你对悲剧人物的理解。 你喜欢悲剧吗?为什么?
了故事的悲剧性,同时还暗含着更深的人生哲理。
想像画面并体会它暗含的象征意义:李铜钟支着假腿一 瘸一跛地行走在风雪弥漫的泥泞小道上。
品味象声词:砰通——砰通——砰通……
悲剧人物李铜钟

上世纪80年代初,小说《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为何震动文坛?

上世纪80年代初,小说《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为何震动文坛?

上世纪80年代初,小说《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为何震动文坛?禹州市顾国民作家张一弓1979年的秋季,上海市作协办的《收获》杂志编辑部收到一篇自流来稿,作者是河南省登封县卢店公社管委会副主任,他叫张一弓。

对于这篇四万多字的小说来搞,编辑们存在很大争议,争议的焦点是小说的内容。

这篇小说以犀利的笔法和朴实的语言,揭示了造成1960年春荒的主要原因,歌颂了一位带领社员抢劫国家粮站粮食,最终沦为罪犯的农村党支部书记。

因为当时社会上尚存在一些政治阴霾,有的编辑怕发这样的小说负面影响太大。

上海《收获》杂志是全国影响比较大的杂志,主编巴金是我国著名作家。

编辑们经过争议、部领导最后研究,主编巴金同意,决定在1980年《收获》第一期,首发中篇小说《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在《收获》杂志发表后,立刻引起了强烈社会震动,1980年第一期《收获》杂志在各地被抢购一空。

与此同时,文艺评论界也对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十分关注,各种评论文章纷纷见诸报端。

有说好的,有说不好的,各抒己见,争议不休。

直到1981年,中篇小说《犯人李铜钟的故事》获得全国中篇小说奖,争议才告一段落。

其实,中篇小说《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也不猎奇,而是讲了三年灾害时期发生的一个平常故事。

李铜钟是什么人?按照小说介绍:李铜钟出生在逃荒路上,10岁那年去给地主放羊,土改时期当民兵队长,抗美援朝去当志愿军,受伤复员后任李家寨大队党支部书记。

就是这个根红苗正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在公元1960年春荒到来的时候,面对着李家寨大队490多口人,面对着社员群众没有粮食吃的饥饿,不得不去找十里铺公社“带头书记”杨文秀,请求上级调拨粮食救群众饥荒。

然而,公元1960年群众的饥荒是如何造成的?小说没有直接说,只讲了当时“吹牛不报税”的现象。

那位“带头书记”杨文秀千方百计地揣摩上级领导意图,提出了十里铺公社粮食一年“过长江”,大搞浮夸。

他还自编顺口溜:“咱吃蒸馍,蘸白糖,你看咱过的瓤不瓤;咱穿呢子,大皮靴,你看咱过的得不得;咱乘火箭,坐飞艇,你看咱过的中不中!”正是农村基层有了杨文秀这样的浮夸干部,才带出了一批说大话,说假话,“吹牛不报税”的干部,给社员群众造成了饥荒和灾难。

我有这样一位父亲--女儿眼中的张一弓

我有这样一位父亲--女儿眼中的张一弓

代文学人欢聚的期盼中,是在父母亲相跟相随的歌声中度过的。

舞池中母亲优美的舞姿,球场上父亲矫健的身影,永远是我们小姐俩的骄傲。

上世纪70年代,两个弟弟相继在郑州出生。

据父亲那些《河南日报》社的同事们说,得了儿子后,。

一弓整天乐得合不拢嘴,在篮球场上一跳八丈高”。

两个弟弟也带给我们小姐俩意想不到的快乐和烦恼。

家里一下子添了两张嘴,又请了一位保姆奶奶照看,快乐的小家庭一下陷入了经济上的窘境。

日夜赶稿的父亲,把爱不释手的。

黄金叶”,换成了一毛多钱一包的。

勤俭”烟,还惹来报社里。

烟民”伯伯、叔叔们的。

讥笑”。

母亲为了保证全家人的营养,每天都要让我去肉食店买三毛钱的肉馅儿,而她给父亲盛饭时,总要给父亲那只花瓷大碗中多拨进一些炒得香喷喷的肉馅儿。

记得那是一个冬天的中午,我蹲在家门口的大榆树下洗衣服,父亲坐在我对面的马扎儿上。

他用商量一件大事儿的口吻说:。

婷婷,爸爸想把烟戒了,你看怎么样9”从小习惯了父亲抽烟的我,一直以为抽烟就是父亲工作的一部分,所以随口答道:。

不抽烟就写不出文章了,爸爸不能不抽烟,倒是口自们家一天三毛钱的肉馅儿可以不吃……”父亲被我这一句不经意的回答感动了,他一声不吭地进了屋。

许多天以后,这次关于戒烟的对话,早已被我忘得一千二净,父亲却给我买了一双粉红色的丝袜,真是让我欣喜异常。

要知道这在当时可是件高级消费品,它足足花去了父亲一条半。

勤俭”烟的钱呢I没想到我的一句话竟有如此大的含金量。

这是我今生穿过的第一双丝袜,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双袜子。

在报社,父亲是公认的。

笔杆子”。

父亲那笼罩在朦胧烟雾中的背影,不时在我少年的脑海里浮现,而他的。

笔杆子”却忽而变成了。

白”的,忽而变成了。

黑。

的,忽而又变成了。

红。

的。

他曾经是。

走白专道路”的典型,有。

严重的资产阶级的新闻观和文艺观”,曾在文革初期被打入。

牛棚”,在。

黑帮队”里接受批斗和劳动改造;他当过记者站站长、理论处处长、报社副总编,还干了几年省委办公厅副主任。

24个心不相应行法

24个心不相应行法

24个⼼不相应⾏法「⼼不相应⾏法」:「相应」,简⾔之即相呼应。

如何才能称「⼼所法」为与「⼼王」相应?须具四条件:⼀、同时——⼼所与⼼王同时起;⼆、同依——⼼所与⼼王同所依之根,如⼼王依⽿根,则此⼼所亦必须是依⽿根⽽起,⽽⾮依眼等其它根,才能称与此⼼王同依根;三、同缘——⼼所与⼼王同所缘之境;四、同⾃证分——⼼所与⼼王同⼀⾃证分体。

如是,「同时、同依、同缘、同⾃证分」,即是与⼼王相应。

这种⼼所法,即称为「⼼相应⾏法」,亦即前⾯已讨论过的第⼆位「⼼所有法」。

如前所说,「⾏蕴」有两种:⼀、⼼相应⾏法,⼆、⼼不相应⾏法;此⼆皆是⾏蕴所摄。

⼼相应⾏法以具有上列的四条件,故与⼼王相应,⽽称为「⼼相应⾏」;⽽第四位的法,虽也是⾏蕴所摄,但这些「⼼⾏」因不具备与⼼王相应的「同时、同依、同缘、同⾃证分」四条件,故称为「⼼不相应⾏法」。

⼜,这些「⼼不相应⾏法」,除了不与⼼王相应之外,也不与其它⼼所有法、⾊法、⽆为法等三位法相应:⼀、不与⼼:⼼所法相应——因为这些不相应⾏法都⾮能缘(没有能缘之性质),故与⼼:⼼所法都不相应。

⼆、不与⾊法相应——因为这些不相应⾏法都没有质碍,故与有质碍的⾊法不相应。

三、不与⽆为法相应——因为这些⼼不相应⾏法是有⽣灭的,故与⽆⽣减的⽆为法不相应。

⼜,据成唯识论说:⼼不相应⾏法,并不如「⼼、⼼所法及⾊法」之有体相可得,但亦不能离于「⼼、⼼所及⾊法」的作⽤,故知⼼不相应⾏法「定⾮实法,但依⾊、⼼、及诸⼼所分位假⽴。

」虽说⼼不相应⾏是依⾊、⼼、⼼所三法假⽴,但⾊法是⼼与⼼所之所变现,⽽⼼所⼜是「⼼」所现之作⽤,故知「⼼不相应⾏」总不离于⼼⽽有,故亦是⼀种⼼⾏,因⽽冠以「⼼」字;乃⾄⼀切法亦不得离于⼼⽽有,故称⼼为王。

⼆⼗四个⼼不相应⾏法(刚晓法师)1、得。

什么叫做“得”呢?有⼈说是“获得”,有⼈说是“成就”,都差不多。

以前没有,现在有了,就称之为“得”。

⽤稍微规范⼀点⼉的语⾔可以这么说:“得”是⾊法的传递,⼼法的领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作品感情色彩鲜明、强烈,语言风格质朴、 刚劲,富有阳刚之美。语言表现也与刻划 的悲剧英雄,反映的悲壮画面相吻合。塑 造英雄的荡气回肠,针贬现实的锋利无情, 揭示历史的沉重严峻,造成了叙述语调时 而热烈又冷峻、时而幽默又辛酸的特色, 更强地凸现出作品悲壮的美感。 小说情节 跌宕曲折,故事冲突尖锐激烈,开头如大 潮陡起,一下子攫取人心;中间波涛起伏, 令人心潮难平;结尾象潜流激荡,任人回 味、思索。
二、小说的情节
1、故事梗概
1960年春荒时节,全国上下仍被浮夸风笼罩着。 李家寨全村近五百号人因断粮七天而命在旦夕。村 支部书记、一级伤殘军人李铜钟在多次请求公社书 记杨文秀救济无果的情形下,不惜触犯法律,“借 ” 出国库的五万斤玉米,挽救了全村人的性命,而他 自己却成了“抢劫国家粮食仓库的首犯”,又虚又 饿地倒在了人民的审判台上。
三、李铜钟的悲剧形象
作者将极左年代中,那些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敢于直言、敢于批评错误路线、敢于为民请命, 甚至为此牺牲了自己政治前途和生命的人的优秀 品质,集中地放在了李铜钟的身上。 1、吹牛浮夸和春荒的典型环境、提示了李铜钟悲剧 性格形成社会根源。这个社会环境与大雪纷飞的自然环境 一起,对李铜钟形象的塑造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2、李铜钟的形象随着情节的展开步步升华。他的为 人、为“官”,无不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
2、典型情节
李铜钟走上“ 犯罪”道路, 李铜钟走上“借 粮”的“犯罪”道路,是被逼出 来的,因为除此之外, 来的,因为除此之外,他没有别的办法挽救全村人的 性命,一边是李家寨的男女老少排队领玉米面, 性命,一边是李家寨的男女老少排队领玉米面,一边 是李铜钟饿死在了审判台上。小说的情节独一无二。 是李铜钟饿死在了审判台上。小说的情节独一无二。 在那个年月里,因断粮而死人的事是常有的, 在那个年月里,因断粮而死人的事是常有的,但象李 铜钟那样死的人却不多。 铜钟那样死的人却不多。这就使小说的情节具有很强 的代表性与典型性。。 。。作家以他深刻的思想和观察社 的代表性与典型性。。作家以他深刻的思想和观察社 会的独特视角,创作出了“宁死我一个,救活全村人” 会的独特视角,创作出了“宁死我一个,救活全村人” 悲剧故事和悲剧人物,向人们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喊, 悲剧故事和悲剧人物,向人们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喊, 对后人有很强的警世作用。 对后人有很强的警世作用。
犯 人李 铜 犯 人李 铜 钟 钟 的故事 的故 事
• 1934年12月生于河南开封一个知识分子 家庭,祖籍河南新野县。1950年于开封 高中二年级肄业,相继在《河南大众 报》、《河南日报》任记者、编辑近三 十年,后到登封县基层工作三年。五十 年代开始小说创作,因短篇小说《母亲》 受批判而辍笔二十年。1980年后重新发 表作品,《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 铁匠的罗曼史》、《春妞儿和她的小嘎 斯》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流星在 寻找失去的轨迹》获《中篇小说选刊》 优秀中篇小说奖。《黑娃照相》获全国 优秀短篇小说奖。还著有长篇小说《远 去的驿站》。1982年加入中国作协,河 南省文联专业作家。
作者用什么手法描写张双喜? 喜剧手法 上“缸”和上“盆” 小毛驴刷牙(杨文秀的喜剧色彩) 作者对张双喜的态度? 用调侃的语言进行讽刺(与杨文秀不同)
张双喜的作用
1、陪衬李铜钟 2、进一步写杨文秀 3、进一步交代形势、背景
三次要粮——借粮——投案——被审(死亡) 细节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肖像与外形描写
肖像及外形描写:多次写李铜钟虚弱的外形、 肖像及外形描写:多次写李铜钟虚弱的外形、黑沉沉 的眼睛、写他猝然倒下的身躯,为他最后的“ 的眼睛、写他猝然倒下的身躯,为他最后的“死”埋下伏 笔。 假腿的作用:不仅写出了李铜钟的光荣历史, 假腿的作用:不仅写出了李铜钟的光荣历史,更增加 了故事的悲剧性,同时还暗含着更深的人生哲理。 了故事的悲剧性,同时还暗含着更深的人生哲理。
想像这样的画面并体会它暗含的象征意义: 想像这样的画面并体会它暗含的象征意义:李铜钟支着 假腿一瘸一跛地行走在风雪弥漫的泥泞小道上。 假腿一瘸一跛地行走在风雪弥漫的泥泞小道上。
品味象声词: 品味象声词:砰通——砰通——砰通……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悲剧人物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种要求暂 时不能实现的激烈的矛盾冲突的必然结局。 时不能实现的激烈的矛盾冲突的必然结局。悲剧 令人叹息、悲痛, 令人叹息、悲痛,但人们从悲剧人物身上看到的 力量和希望,得到的是崇高的美感。 力量和希望,得到的是崇高的美感。




一、小说对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作了哪些描写和交代?
环境是主人公性格形成的外部条件、社会根源。 全国、全省的总体大背景——全国各地争放“卫星”,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十里铺公社与李家寨大队的具体小情境—— 十里铺公社两 年进入共产主义;大旱之年三不变(违背自然与生产规 律); “反瞒产”被反走了十万斤口粮,平均每人合二百 斤。具体小情境揭示了李家寨大队断粮的直接原因。 无论是大背景还是小环境,都被“浮夸风”所笼罩。
•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是张一弓走向新时 期文坛的第一篇力作,也是反思文学创作 思潮中的扛鼎之作。作者以直面人生的胆 识,对饥馑年代的历史进行重新认识和思 考,表现了谎祸造成大饥荒的真实惨象。 作品揭示出一个深刻的主题:不仅战胜敌 人,而且战胜自己的谬误也要付出血的代 价,我们应以较少的代价换取较多的智慧, 使我们的党成为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党。题 材与主题的尖锐性,反思历史的力度与深 度,触及社会问题的大胆与超前,使这篇 冲破禁区的作品在当时文坛与社会上引起 了强烈反响。
四、张双喜的形象
张双喜本质好, 但政治上幼稚,意 志薄弱,客观上成 了极左路线的推行 者。在现实的教育 下又能幡然醒悟。
张双喜的转变有三个阶段
1、实事求是——成了右倾典型 实事求是 成了右倾典型
2、“吹牛不报税”——用错误的方式报复杨文 吹牛不报税” 用错误的方式报复杨文 秀 多报了十万斤——“受到了吹牛的惩罚” 受到了吹牛的惩罚” 3、多:
小说的矛盾冲突集中而尖锐
——“违法粮同时又是救命粮” 违法粮同时又是救命粮” 违法粮同时又是救命粮
国法——口粮 口粮 国法 党性——民命 民命 党性 政策——现实 现实 政策
4、主旨与意义: 主旨与意义:
反思: 叫种粮食的吃上粮食” 反思:“叫种粮食的吃上粮食” ? 执政者如何按事物的客观规律制定政策历史: 执政者如何按事物的客观规律制定政策历史: 如何保护农民的利益? 如何保护农民的利益? 如何让这个时代不再出现第二个李铜钟? 如何让这个时代不再出现第二个李铜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