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课题2溶解度教案3(新版)新人教版
针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将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实验室、试管、烧杯、滴定管、温度计、压力计、实验桌椅、多媒体投影仪、电脑、白板。
课程平台: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化学教学资源库。
信息化资源:溶解度曲线图、实验视频、动画演示、在线讨论平台。
教学手段:讲解、实验演示、小组讨论、问题解答、课堂练习、实验报告。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溶解度曲线解析》:深入解析溶解度曲线,让学生了解溶解度曲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实验探索:溶解度的变化规律》:通过实验探索,让学生了解溶解度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溶解度是化学中的重要概念,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课后,学生可以进一步深入学习溶解度的相关知识,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溶解度的应用领域和最新研究动态。此外,学生还可以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观察溶解度的变化规律,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溶解度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溶液的概念和性质,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溶解度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 难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知识相关:
1.饱和溶液的概念;2.溶Hale Waihona Puke 分类的方法;3.溶液状态的改变方法。
小结
物质。 解决问题 梳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得出结论 1.条件变,状态变 2.动态地看待溶液的饱 和与不饱和。
知识讲解
分析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2.在一定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3.某硝酸钾溶液在 20 度时是饱和溶液,当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到 100 度时,该溶液也一定是饱
1.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是让学生获取知识理解的的重要途径 难点教学方法 2. 让学生探究后交流、对比、理解饱和与不饱和转化的关系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头脑风暴
为什么两支试管中的硫酸铜溶液颜色不相同?
导入
你会配制这样的两种溶液吗?
能够让硫酸铜无限制的溶解在水中吗?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实验探究
1.在烧杯加 20ml 水,再加入 5g 氯化钠搅拌均匀发现烧杯 A 中固体全部溶解,再加入 0.5g 氯化钠 搅拌后发现,有部分固体溶解,我们把这种固体未完全溶解的状态叫饱和状态,在 A 中可以继续 溶解固体,这种叫不饱和状态,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如何将 B 中未溶解的固体溶解呢,大家可以发 现我们可以采取加水或加热的方法。我们在 B 中加 20ml 水搅拌后,C 中固体全部溶解,若再加食 盐还会继续溶解,所以当溶液中的溶剂改变时,溶液的状态也会发生改变,会有原来的饱和状态 变为不饱和状态。我们还可以将 B 中溶液加热,固体也会全部溶解变成 C,若再加食盐还会继续 溶解。所以当溶液的温度发生改变时,溶液的状态也会发生改变,也会有原来的饱和状态变为不 饱和状态。饱和与否影响因素 1:溶剂的量 2.溶液的温度,
初中九年级化学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教案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2012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的第2课时,主要学习固体溶解度、气体溶解度以及混合物分离方法。
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和应用,并为以后学习溶液的浓度、酸碱盐的相关知识作了铺垫。
溶解度的教学主要涉及概念教学、定量分析方法教学、物质分离方法教学等,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化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关系。
本节内容属于化学核心素养的基本素养,也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必需知识,在初中化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知道一些简单的转化方法,但是因为大多数的学生还处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导致学生定量分析溶液的能力的是有欠缺的。
这一阶段的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不能很好的联系化学知识,需要得到适当的引导。
他们对化学实验现象、未知领域以及与前认知相冲突的情境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情境教学活动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固体和气体溶解度的含义,利用溶解性表格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度,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掌握溶解度曲线中点、线、面的含义,能利用溶解度的知识分离混合物、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通过比较溶解能力大小的实验活动掌握定量分析的方法,从而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通过描绘溶解度曲线,提升数据处理和图形分析的能力,能根据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特征分析出物质提纯的方法。
3、通过对溶解度的学习,感知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对实际生活、生产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进一步的认识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探究的精神在探究过程的重要性。
【评价目标】1、通过对固体和气体溶解度的学习,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概念的认知水平(认知结构水平)。
2、通过溶解度表格和曲线的形式定量分析物质的溶解度,诊断并发展学生定量分析的科学探究能力(定量的探究发现水平)。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案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溶解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3. 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的概念。
4. 掌握浓度的计算方法。
5. 掌握溶液的分类和性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掌握溶解度、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的概念。
2. 掌握浓度的计算方法。
3. 掌握溶液的分类和性质。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 溶液的定义和特点(1课时)- 介绍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 讨论溶质、溶剂和溶解的关系。
2. 溶解的条件和影响因素(1课时)- 分析溶解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 探讨温度、溶质粒子大小和溶液的浓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3. 溶解度、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2课时)- 介绍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 分析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的形成原因。
- 讨论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4. 浓度的计算方法(2课时)- 讨论浓度的概念。
- 掌握质量百分比、体积分数、摩尔浓度和溶液的稀释计算方法。
- 能够计算溶质的质量、溶剂的体积、溶质的摩尔量和溶液的浓度。
5. 溶液的分类和性质(2课时)- 分析溶液的分类。
- 探讨酸碱盐溶液和氧化还原溶液的性质。
- 练习相关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撰写。
四、教学方法1. 结合教材内容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2. 利用实验和观察的方式,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探究溶液的特性和性质。
3. 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估1. 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
2. 组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检验学生掌握情况。
3. 设置相关练习和作业,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该能够全面了解溶液的定义、特点和性质,掌握溶解的条件和影响因素,掌握浓度的计算方法,理解溶液的分类和性质。
同时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实验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希望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溶液这一概念,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溶液初中化学教案
溶液初中化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溶解的概念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2. 掌握溶解度的单位和表示方法;
3. 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1. 溶解的概念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2.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1. 溶解度的概念和单位的理解;
2.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分。
四、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烧杯、搅拌棒、称量杯等;
2. 实验试剂:蔗糖、盐等;
3. 实验操作流程。
五、教学步骤:
1. 引入:介绍溶液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溶解的基本过程;
2. 实验操作: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3. 实验结果分析: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溶解度的单位和表示方法;
4. 深入讨论:引导学生讨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特点,加深理解;
5. 实践应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究不同溶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6. 总结与应用: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提出相关问题进行拓展学习。
六、课堂练习:
1. 什么是溶解度?
2.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有什么区别?
3. 溶解度的单位是什么?
4. 举例说明溶解度受哪些因素影响。
七、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掌握了溶解度的单位和表示方法,认识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特点。
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对溶液的理解,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是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之一。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溶液的定义、组成及性质,溶液的制备方法,溶液的浓度计算,以及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溶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化学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溶液的概念和性质理解不够深入,对溶液制备方法和浓度计算存在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讲解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溶液制备方法和浓度计算,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的组成、性质及制备方法。
2.学会计算溶液的浓度,能运用溶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溶液的概念及性质2.溶液的制备方法3.溶液浓度的计算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
3.利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运用溶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量筒、滴定管等。
2.实验试剂:水、酒精、盐、糖等。
3.教学课件:溶液的相关图片、视频、动画等。
4.教学参考资料:溶液的制备方法、浓度计算实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溶液的日常生活图片,如饮料、药剂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什么状态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从而引出溶液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介绍溶液的定义、组成及性质,通过PPT展示相关知识点,让学生了解溶液的基本特征。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制备不同浓度的溶液,观察溶液的变化,从而加深对溶液性质的理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本课题包含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通过学生的探究,使学生在客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粒子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体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其关系。
第二部分介绍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通过学生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第三部分通过实验简单介绍了乳化现象,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课题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有一定的难度,理解乳化现象也有一定难度,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探究实验,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对乳化现象有较直观的了解。
第1课时溶液的概念、特征和组成【教学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4.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5.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6.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教具准备】NaCl溶液、CnS04溶液、CuC12溶液、KMnO4溶液、FeCl3溶液、NaCl固体、糖、CuS04晶体、水、玻璃棒、100mL烧杯(若干)、药匙、碘、汽油、高锰酸钾固体、酒精、试管(若干)等。
【导入新课】展示已配制好的五种溶液:NaC1、CuS04、CnCl2、KMn04、FeCl3。
让学生观察,并设疑:这些漂亮的液体让你们想到了什么?【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
【分析小结】其实,我们看到的液体都是溶液。
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第一课题──溶液的形成,学了本课题后同学们的猜想与假设自然有了答案。
【活动与探究1】几种固体物质溶于水(请同学依据实验填写下表)。
药品:NaCl、糖、CuS04晶体、水仪器:玻璃棒、100mL烧杯三个、药匙【交流现象】请一组同学解释实验过程及现象:食盐、糖、硫酸铜晶体都溶于水中且硫酸铜晶体溶解后的液体是蓝色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教学设计
3.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溶解度的定义、溶解度曲线的运用以及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2.强调溶解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其与饱和度的关系,掌握溶解度曲线的运用,以及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重难点:运用溶解度曲线分析实际问题,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重难点: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定义,理解溶解度与溶液的饱和度之间的关系。
2.学会使用溶解度曲线,掌握在不同温度下,固体和液体溶质的溶解度变化规律。
3.掌握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力等,并了解这些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程度。
4.能够运用所学的溶解度知识,分析生活中与溶解相关的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数据分析,掌握溶解度曲线: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让学生学会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问题。
4.合作学习,探讨影响因素:分组讨论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力等,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5.生活实践,应用溶解度知识:设计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1.作业要求书写工整,表达清晰,体现学生的思考过程。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2 溶解度》精品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精品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
本课题主要介绍了溶解度的概念、影响溶解度的因素以及溶解度的测定方法。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溶解度的含义,掌握溶解度的测定方法,并能够运用溶解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题前,已经掌握了溶液的基本概念和制备方法,对溶液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实验操作的技能和溶解度方程式的运用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练习。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和单位。
2.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溶解度变化。
3.学会溶解度的测定方法,能够进行溶解度实验并处理实验数据。
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溶解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及其分析方法。
3.溶解度的测定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
4.溶解度方程式的运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思考来探究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使用案例分析和实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溶解度知识。
3.利用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4.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和试剂,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2.设计好实验方案和数据处理表格,方便学生进行实验和记录数据。
3.准备一些相关的案例和实例,用于讲解和分析。
4.制作好PPT和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介绍溶解度的定义和表示方法,解释溶解度的单位和范围。
通过PPT 和教学课件,展示溶解度的图像和数据,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 溶解教案2 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教案2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的涵义,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2.过程与方法: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溶解度的学习,让学生关注与溶解度有关的日常现象,如:鱼池缺氧和增氧等,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教学资源分析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
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又通过讨论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策略分析做好活动探究一,让学生理解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必须确定“一定量溶剂”和“一定温度”这两个条件,当两个条件不变时,多数物质的溶解就有一定的限度。
了解了这两点,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当物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这种特殊的状态就是饱和状态,该溶液就是饱和溶液。
而如果条件改变,饱和溶液就有可能变成不饱和溶液了。
在建立溶解度概念时,一定要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在不同的温度下、不同量的溶剂里,溶质溶解的情况。
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溶解度的概念。
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是表示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的变化情况,简单介绍三种情况也就行了。
气体溶解度与日常生活有着更丰富的联系,如:烧开水、鱼塘养鱼、自制汽水等。
鼓励学生把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考虑并提出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难点:溶解度概念的形成。
课时建议1课时。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设问)一杯水能溶解多少氯化钠呢?物质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提出的问题。
【人教初中化学九年级下期】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一、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二、重点和难点三、课时安排 2课时本结课我们探究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了饱和溶液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有确定的意义,总结出了判断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方法及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的条件。
最后我们还学习了结晶的两种方法。
板书设计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的概念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的条件3、确定某种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4、结晶结晶的概念结晶的方法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C、不饱和溶液降温不一定会变成饱和溶液D、对同种溶质来说,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2、现有下列方法:①升高温度②降低温度③增加硝酸钾④减少硝酸钾⑤增加水⑥蒸发水。
能用来将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A、①③⑥B、②③⑥C、①③⑤D、②④⑥3、可以证实某种硝酸钾溶液是20℃时的饱和溶液的事实是()A、降温到10℃时,有硝酸钾晶体析出B、蒸发掉10g水,有硝酸钾晶体析出C、20℃时,向原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溶液中硝酸钾晶体不再溶解D、加热到30℃后,再加入硝酸钾晶体能继续溶解4、要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在不增加溶液质量的前提下变成饱和溶液,可以采用什么方法?一、教学目标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初中化学_第九单元《溶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溶解度》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指导思想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本课设计力求从“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的角度推进,以固体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为主线,通过问题讨论和活动探究,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和活动中设法把问题进一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纠正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二、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溶液》之课题2,属于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水与常见的溶液》。
固体溶解度是贯穿溶液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使学生对溶液从定性认识转向定量认识,并为结合数据判断溶液是否饱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结晶方法的选择等提供了较好的数据支撑,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用定量数据指导定性实验的观念。
通过本单元课题1的学习,学生对溶液及其组成、基本特征有了初步认识,通过课题2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并初步了解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本课时定量研究溶质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限度,提出了固体溶解度概念,并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顺应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意识,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情分析初三学生思维活跃,课外知识较为丰富,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乐于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喜欢将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生活实际相联系,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课题1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明确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学生也具备了绘制溶解度曲线所需的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曲线的数学知识。
2022年中考化学总复习:第九单元 《溶液》教学安排
环节3:结晶
通过观察冷却热硝酸钾溶液得到晶体得出结晶概念。播放海水晒盐场景让学生讨论结晶条件,从而引出结晶的方法。并展示课本35页海水晒盐流程图,初步了解工业生产中流程图绘制。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分数
环节1:溶液稀释前后溶质、溶剂、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规律
引导学生理解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教会学生通过列表方法找出溶液稀释或者增浓中变量和不变量进行计算;
前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分数
后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分数
环节2:有关溶液综合计算
举例,落实解题思路和答题规范。
4.在总结实验事实的基础上,知道溶解时常伴有吸热或放热现象。
5.能列举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感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6.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环节1:溶液的形成
演示实验9-1,增加高锰酸钾溶于水的实验,让学生通过细致观察和宏观的“有形”实验体会溶液形成过程,结合蔗糖、氯化钠溶解的动画过程,让学生清晰地理解物质溶解的过程也是微粒间作用的过程。通过设置以下几个问题:1.哪些物质混合能形成溶液?2.为什么这些固体会“消失”在水中?——粒子在不断运动3.观察高锰酸钾溶液颜色深浅各处是否相同?—溶液具有均一性4.形成溶液后,有固体与液体分离吗?——溶液具有稳定性5.此时,溶液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还能再溶解其他物质吗?引导学生归纳溶液概念、特征和知道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课题2溶解度
3课时
第九单元 课题2 第2课时 溶解度(2)-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师讲课稿(人教版)
课堂小结
二、溶解度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气体物质溶解度
定义 四要素 影响因素 表示方法
课堂练习
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
A.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C.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可除去混在甲中的乙物质 D.只有甲能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晶体
度
/ g
NH4Cl
29.4 33.3 37.2 41.4 45.8 50.4 55.2
60.2 65.6 71.3
77.3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0 138 169 202 246
(2)溶解度曲线
探究
a.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 示温度,根据表9-1所提供的数据, 在图9-11的坐标纸上绘制几种物质 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溶 解度曲线
200
溶 190 解 180 度 170
( 160
克 )
150
140 130
120
110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硝酸铵 硝酸钾
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
硝酸钠
氯化铵
氯化钠 硼酸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溶解度规律:
①大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例如:硝酸钠、氯 化铵等。 ②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例如:氯化钠。
温度( ℃ )
“夏天晒盐,冬天捞碱”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案课题1溶液的形成目的要求:1.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3. 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5.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重点: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难点:物质在水中溶解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教学过程:1.在上课前,教师应了解学生有哪些有关溶液的知识,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
本章的章图及图9-1为引入溶液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
2.【实验9-1】对于溶液的基本特征,要抓住均一性和稳定性。
所谓均一,是指溶液各处都完全一样;所谓稳定,是指条件不变时溶质和溶剂长期不会分离。
但要注意,这是指溶液形成以后,而不是指在溶解过程中。
在蔗糖溶解过程中,杯底部溶液当然要浓一些,上层要稀一些,但这仅仅是分子扩散尚未达成均一时的情况,形成溶液后,各处就一样了。
另外,还应启发学生多从微观的角度去想象,分散在溶剂中的分子或离子达到均一状态之后,仍然处于不停的无规则运动状态之中。
3.对于溶液的广泛用途,学生有许多生活经验,要通过讨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体会化学对生活和生产的作用。
在讨论中,如学生提出了独特的见解,教师应予以鼓励。
4.“乳化”现象是通过实验引出的,学生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
洗涤剂是一种最常见的乳化剂。
应该注意的是,“乳化”并不是溶解,只是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存在于水中,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与物质溶解在水中是完全不同的。
对于溶液和乳浊液,只从定性的角度描述它们的特征,没有提出分散质颗粒直径大小的问题,因此是一种粗略的说法。
.溶液、溶质、溶剂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实质上溶质分散在溶剂中的粒子的线性直径小于1 nm);被分散的物质叫做溶质;能分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第九单元 溶液 教案 (2)
(二):
药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
仪器: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管
溶剂
溶质
水
碘
现象
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 比较明显地得出结 论。
水
高锰酸钾
汽油
碘
汽油
高锰酸钾
结论
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 学生 1:现象:碘不溶于水中,高锰酸钾能溶于水中;但碘能溶于汽油中,高锰 酸钾不能溶于汽油中
语言的准确表达离不 结论: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
水溶解?
归纳总结能力,由点带
学生乙:可加水。
面,由一般到特殊,从
学生丙:还可加热。
而得出溶液等概念。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观察得也很仔细。下面让我们再来观察老师的这五
种溶液,要求从上、中、下、左、右仔细观察有些什么特点。
学生 1:它们的颜色不同。
学生 2:每一种液体都一样。
学生 3:它们都是混合物。
学生 2:糖水,糖是溶质,水是溶剂。
学生 3:医生给我打针时的药是溶质,蒸馏水是溶剂。
学生 4:医生用的碘酒,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教师设疑: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对溶液有了一定的认识。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时有
这样的现象,当油渍滴到了你的衣服上时,你将怎么办?
学生 1:这很简单:用水和洗衣粉洗。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对,但我们要知道其中的道理。下面让我们来做活动与探究
问溶质除了是固体、液体外还可以是什么状态?举例说明。
学生乙:还可以是气体,如我们夏天喝的汽水,二氧化碳是溶质,水是溶剂。
教师小结:很好,下面我们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
学生观察仔细,能将所
①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 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9第九单元溶液优质教案(2)
第九单元溶液教学环节导学过程学习过程备注创设情境(一)小组合探1、围绕自探提纲,小组内讨论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或交流自探心得。
2、教师出示展示和评价分工,各小组按分工做好准备。
展示内容展示小组展示方式评价小组要求:(1)展示:迅速、规范、准确、清晰。
(2)评价:语言简洁,思路清晰,重点点评优缺点及总结方法规律。
(二)全班合探(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 FeSO4为浅绿色Fe2(S O4)3为黄色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讨论要求:(1)组长负责,人人参与。
(2)时间:10分钟。
(3)希望每位同学认真参与,勇于发表自己见解。
1、各小组按分工进行展示和评价。
2、教师针对学生展示与评价情况,进行必要的点拨或精讲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自主学习合作共建知能应用巩固小结诊断评价碘的酒精溶液)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有水,水为溶剂液体溶于液体,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无水,量多的为溶剂(1)概念:(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二)、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2)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 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
第九单元 溶 液本单元分三个课题,这三个课题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课题1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基础知识,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
这一课题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为下面的教学做准备。
课题2是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的,主要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
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可以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课题3主要围绕溶液的浓、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一些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本单元的三个课题中,课题1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课题2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溶解的限度,课题3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一定量溶液中究竟含有多少溶质。
三个课题密切相关,逐步深入,这样的编排设计是本书的一个特点,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单元具有以下特点:1.溶液是最常见的一大类物质,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
除了正文外,在“资料”、“拓展性课题”等栏目中还补充了一些内容,以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2.鼓励学生参与,引导学生加强思维训练。
本单元中编排了较多学生参与的活动,教材中也留出了较多的空白,供学生观察、思考,有些内容则完全以学生活动展开。
3.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的许多内容是由学生在活动与探究中完成的,并在“讨论”、“调查与研究”、“习题”、“家庭小实验”等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科学的方法。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本课题包含两部分内容,即“溶液”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加入乳化剂时,能够形成一种叫做乳浊液的混合物。
在生活中时常遇到“乳化”现象,乳化并不是溶解,但因其内容很少,要求也较低,因此把其附在溶液的后边让学生通过实验对其有初步了解。
初中化学溶液集体备课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集体备课教案
学科:化学
年级:初中
课时: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区分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能够理解饱和溶液、稀溶液、浓溶液的区别。
3.能够掌握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4.能够利用实验方法进行溶液的制备和性质观察。
二、教学内容:
1. 溶液的概念及组成要素
2.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3. 溶液的饱和、稀、浓
4. 溶液的制备与性质观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概念的理解、影响因素的掌握、实验方法的运用
难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准备:
1. 实验材料:试管、试剂、滤纸、玻璃棒等
2. 实验器材:滴管、烧杯、量筒等
3. 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介绍溶液的概念及组成要素,引导学生对溶液的认识和理解。
2. 基础知识讲解(15分钟)
讲解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并区分饱和溶液、稀溶液、浓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3. 实验操作(3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制备不同浓度的溶液,并观察其性质变化。
4. 复习与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复习与总结,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5.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所学内容。
六、课后反思:
通过此次集体备课,教师能够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化学溶液的知识,同时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问题解决能力训练,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 溶解度
第1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
2.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3.知道溶液的结晶方法。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阅读书本33-34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我们都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不能无限地溶解食盐呢?下面我们
①结论
:在一定的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钾也不能无
限溶解,
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
②上述的一定条件是温度一定、溶剂量一定。
③如果不指明这两个条件,能否说某物质的溶解量是有限的?
2.在一定的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3.在一定的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某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1.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2.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硝酸钾固体,能否溶解?
1.如何判断某一蔗糖溶液是否饱和?
2.在一定的温度下,向100 g 食盐的饱和溶液中加入3 g 食盐,充分搅拌后,溶液的质量为103 g,此说法对吗?为什么?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1.回想课上的活动与探究,试分析如何将一瓶已经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如何将一瓶不饱和的食盐溶液变成饱和的食盐溶液?把方法填在箭头的上下方。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增加溶质或降温
增加溶剂或升温
2.以上我们讨论出的转化关系与条件是大多数物质存在的普遍规律,但不可否认特殊性的存在,如:Ca(OH)2的水溶液。
下图是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图。
那么Ca(OH)2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又是如何转化的?把方法填在箭头的上下方。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1.要使一瓶接近饱和的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C)
A.升温
B.降温
C.加溶质
D.倒出一些溶液
2.从冰箱里取出含有蔗糖固体的溶液A,放置一段时间后,固体慢慢消失,形成溶液B 。
对于溶液A 和B,一定处于饱和状态的是A,溶液B 可能是饱和状态,也可能是不饱和状态。
3.t ℃时,欲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达到饱和,分别采取下列措施:①降低温度;②升高温度;③加水;④加入足量硝酸钾,其中一定可行的是(D)
A.只有①
B.只有④
C.①③
D.①④ 4.在室温下的饱和食盐水中放了一个塑料小球。
(1)现加入少量食盐晶体,充分搅拌和静置后,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小球在液面沉浮情况有何变化,并简述原因。
(2)若要在不用外力的情况下使小球略上浮,你准备采取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结晶方法
阅读书本34-35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溶质以晶体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叫结晶。
2.海水晒盐示意图如下:
粗盐 氯化钠 海水 贮水池 蒸发池 结晶池
母液 多种化工产品
海水原来为食盐的不饱和溶液,到达蒸发池后,利用阳光和风力蒸发水,使食盐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继续蒸发溶剂,食盐以晶体的方式析出,母液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结晶的方法有两种:蒸发结晶(适合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法也叫降温结晶(适合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急增的物质)。
下列关于海水晒盐原理的分析,正确的是(C) A.利用阳光照射使海水升温得到食盐 B.利用海风降温析出降温晶体
C.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得到食盐
D.海水和阳光下发生分解反应制得食盐
教学至此,敬请使用学案当堂训练部分。
增加溶质或升温
增加溶剂或降温
第2课时溶解度
1.了解固体溶解度的涵义;
2.会绘制和使用溶解度曲线;
3.了解气体溶解度的涵义。
固体的溶解度
阅读书本35-36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2.固体的溶解度的四要素缺一不可,同学们相互之间说一说,看谁说的又快又准。
3.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4.20 ℃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食盐,还可以怎么说?
1.向盛有20 ℃水的烧杯中加入氯化钠,向盛有40 ℃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2.向40克20 ℃水中加入氯化钠,向100克20 ℃水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3.向100克20 ℃水中加入氯化钠直至饱和,向100克20 ℃水中加入硝酸钾直至饱和。
比较二者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互相讨论:定性描述物质溶解能力的四要素:①一定温度,②100 g溶剂,③饱和状态,④单位:g。
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指明错误原因。
①把20克某物质溶解在100克水里恰好制成饱和溶液,这种物质的溶解度就是20克。
②20 ℃时10克氯化钠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故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0克。
③20 ℃时10克氯化钠可溶解在100克水里,故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0克。
④20 ℃时36克食盐溶解在100克水中恰好饱和,故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克。
2.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那你了解平时所说的“易溶”“难溶”与溶解度的关系吗?请看下面
(1)比比看,你能很快记住这些关系吗?4人一组,组内竞争,争当冠军。
(2)把以上关系转化为数轴画出来,这样便于记忆。
(3)20 ℃时碳酸钙的溶解度是0.001 3克,所以碳酸钙是难溶物质。
20 ℃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所以食盐是易溶物质。
溶解度曲线
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据图回答:
(1)20℃时三种物质溶解度大小关系B>C>A。
(2)A物质在20℃的溶解度是30g。
20℃时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形成的溶液质量是65g。
(3)从图中可以看出,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我们把这样的曲线简称“陡升型”,代表性的物质是硝酸钾;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缓慢增加,我们把这样的曲线简称“缓升型”,代表性的物质是氯化钾。
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我们把这样的曲线简称“缓降型”。
代表性的物质氢氧化钙。
(4)A和B的交点,表示的意义是在某温度时A与B的溶解度相同。
A和C的交点,表示的意义是在某温度时A与C溶解度相同。
1.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能得出哪些信息?
2.A与C相交并与Y轴围成的图形中的任意一点,是A的饱和溶液(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是C的不饱和溶液(同上)。
要把C变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你使用的办法是增加溶质。
1.曲线上的点表示该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但溶质有剩余;曲线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
交叉点,表示在该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2.陡升型的曲线对应的物质在提纯时,使用降温结晶的方法;缓升型的曲线对应的物质在提纯时,使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据图回答:
(1)P点表示的意义t2o C时甲、乙两种物质溶解度相同,该温度下甲、乙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33.3%;
(2)在t3℃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3)将t1℃时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到t2℃,溶质的质量分数甲小于乙;
(4)大量的甲物质中含少量的乙,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物质。
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的溶解度:在101 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时的气体体积。
气体的溶解度必须具有哪五要素?
2.在0 ℃时,氮气的溶解度为0.024g。
用定义怎样解释?
1.打开汽水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
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
2.喝了汽水后,常常会打嗝。
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还与什么有关?
1.为了增加水中的氧气含量,常常把水喷向空中,为什么?
2.在寒冷的冬季,北方养鱼池的冰面上总要打很多洞,你知道这是为什么?
3.氨气在常温下是一种气体,它易溶于水,溶于水后就形成氨水,当温度升高时氨气又会逸出。
试想在保存氨水时应注意什么?
教学至此,敬请使用学案当堂训练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