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

合集下载

水利建设的发展史

水利建设的发展史

水利建设的发展史
水利建设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在中国,水利工程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商代。

那个时期,中国
的水利工程主要是为了灌溉农田和排除洪水。

到了公元前400年左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水利工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当时,水利工程已经不仅仅是为了灌溉农田和排除洪水,而且开始被用于运输和灌溉城市。

在西方,水利工程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在古希腊,人们开始使用水道、水磨和水车等工具来利用水资源。

在古罗马,人们建造了许多著名的水利工程,如阿奎达克特水道、凯旋门喷泉和巴斯罗马浴场。

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水利工程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人们开始使用水力发电站和水轮机等新技术来利用水资源,同时也开始建造更加复杂的水利工程,如引水渠和水坝。

在现代工业化时期,水利工程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人们开始建造大型水利工程,如三峡水库、世界最大的水坝——伊泰普水坝,以及一些重要的水利项目,如海绵城市和灾后重建项目。

总之,水利工程的发展历史可以说是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从古代的简单水道到现代的高科技水利工程,人们始终在努力利用水资源来改善生活和创造财富。

- 1 -。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和文艺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和文艺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和文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不仅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在科技和文艺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和创新。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和文艺,展示这一时期的独特魅力和卓越成就。

科技方面1.冶铸技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冶铸技术逐渐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技能。

铜器的制作工艺逐渐完善,从最初的原始型态发展为器型漂亮、雕纹精致的艺术品。

同时,铁器的制造技术也得到了提升,铁器在军事和生产领域的运用逐渐广泛。

2.水利工程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的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项目之一。

诸侯国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和解决干旱、水患等问题,积极兴修水利工程。

《吴越春秋》中记载了越王勾践修建的灌溉工程,并且在游览湖泊上建造了人工山和亭台,以增加生态环境的美观和功能。

3.算术和天文学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开始出现算盘、尺规等计算工具,这为后来的数学发展提供了基础。

同时,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天文学也有很大的进步,比如列出了以太阳、月亮和五大行星为基础的天象表以进行天文观测和预测。

文艺方面1.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涌现了许多思想家和学派,构成了著名的“诸子百家”时代。

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等理念,孟子强调仁爱之道,荀子注重礼仪秩序等等。

这些思想家们的学说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传统,并对后来的政治、道德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古乐府古乐府是春秋战国时期创作的一种民谣诗体,以诗歌的形式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情感和文化观念。

其中《蒹葭》被誉为中国古代民歌的巅峰之作,流传至今。

3.战国策战国策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历史文学体裁,以记载各国纷争、谋略等为主题。

这些文献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文笔犀利,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还展示了各国统治者的智谋和智慧。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和文艺取得了重要突破和创新,为后来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科技方面,冶铸技术、水利工程、算术和天文学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而在文艺方面,诸子百家的思想理念、古乐府的民谣诗歌和战国策的历史文学都为中国古代文化增添了光彩。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有哪些中国古代是世界上水利工程建设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

由于受到了地理环境的影响,中国古代人民长期以来就非常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

在古代,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灌溉问题,还包括了防洪、航运和水资源利用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水利工程。

一、大运河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

它连接了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全长约1,794公里,横跨了七个省份。

大运河的建设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历经了多个朝代的修建,成为了古代中国最重要的人工运河之一。

大运河不仅解决了南北水运的需求,还起到了防洪的作用。

二、都江堰都江堰是位于四川省的一项著名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工程奇迹”。

这项工程始于公元前256年,由蜀国时期的君主李冰主持建设。

都江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灌溉和防洪问题。

通过灵活地运用水利工程技术,都江堰成功将岷江水引入平原,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使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农业区域。

三、龙门水闸龙门水闸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之一。

它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初建于公元前214年,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龙门水闸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珠江的水位,防止洪水灾害。

这项古老而精密的水利工程,通过在河道上设置水闸,实现了涨落潮水和洪水的有效控制。

四、渠津工程渠津工程位于江苏省淮安市,被称为古代中国的“水利长城”。

该工程建于公元前495年至公元前486年,是古代中国最早的大规模治理淮河洪水的水利工程之一。

渠津工程主要通过修建堤坝和疏浚河道来解决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有效地保护了周边地区的安全。

五、西湖水利工程西湖是中国浙江省杭州市的一座著名湖泊,是中国最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

古代的西湖水利工程是中国人民为了治理湖泊周围的湖泊而建设的一个大型水利工程。

该工程起源于公元前726年,历经多次修建和改造,主要通过修建水闸和运河来解决湖泊周围的水循环问题,使得西湖水域的水位得以调控。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众多而且多样化,涵盖了灌溉、防洪、航运等不同方面。

中国古代的水利与灌溉技术

中国古代的水利与灌溉技术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推广:政府支持,如设立水利官 员、兴修水利工程等
传承:对现代灌溉技术产生深远 影响,如喷灌、滴灌等
灌溉技术的地区特色
南方地区:以陂塘灌溉为主, 如陂塘、垸田等
西北地区:以坎儿井为主, 如新疆的坎儿井
北方地区:以井灌为主,如 井渠、坎儿井等
西南地区:以梯田灌溉为主, 如云南的哈尼梯田
秦朝:都江堰、 郑国渠等著名水 利工程
汉朝:治理黄河、 开凿运河、建设 水库等水利工程
秦汉时期水利工 程的特点:规模 宏大、技术先进 、注重环境保护
秦汉时期水利工 程的影响:促进 了农业发展、改 善了人民生活、 推动了经济发展
唐宋时期的水利工程
唐代:兴修水利,如郑国渠、白渠等,促进了农业发展 宋代:继续发展水利工程,如西湖、东湖等,提高了城市供水能力 唐代:发明了水车、水磨等水利工具,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宋代:推广了水车、水磨等水利工具,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起源:远古时期, 人们为了生存和发 展,开始利用自然 水源进行灌溉
早期发展:夏朝时 期,出现了大规模 的水利工程,如都 江堰、郑国渠等
春秋战国时期:各 国纷纷兴修水利, 如魏国的西门豹治 水、秦国的郑国渠 等
秦汉时期:水利工 程进一步发展,如 汉武帝时期的黄河 治理、隋炀帝时期 的大运河等
秦汉时期的水利工程
技进步
对现代水利与 灌溉技术的发 展产生了深远
影响
水利与灌溉技术的局限与不足
技术水平有限:古代水利与灌溉 技术相对落后,无法满足大规模 农田灌溉需求。
管理不善:古代水利工程缺乏有 效的管理机制,导致工程损坏、 失修等问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中国古代重大水利和建筑工程

中国古代重大水利和建筑工程

中国古代重大水利和建筑工程专题提示??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古代劳动人民巧夺天工,创造了许多人间奇迹,如大运河、万里长城、都江堰、北京故宫、江南园林直到今天仍倍受世界人民推崇。

尤其是万里长城更成为今天中华民族的象征。

本专题将着重介绍中国古代兴修的重大水利工程和建筑工程,分析这些工程的经济效益、文化价值及政治意义。

知识梳理??★历代兴修的水利工程(1)战国: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

(2)秦:开通了秦渠、灵渠和江南运河。

(3)两汉:农田水利地区特色明显。

①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著名工程有六辅渠、白渠、龙首渠等。

②江淮、江汉之间以修治天然陂池为主,著名工程有六门陂。

③东南以排水筑堤、变湿淤之地为良田为主,著名工程有鉴湖等。

④西北主要利用雪水或地下水,修筑特殊的水利工程—坎儿井。

(4)三国两晋南北朝:曹魏兴复了芍陂、茹陂等许多渠堰堤塘。

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5)隋唐:开通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

唐朝设专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修建了不少水利工程,仅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就大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

(6)五代十国:兴修水利工程,如安丰塘(南唐)、捍海塘(吴越)。

(7)元:开凿会通河(山东东平到临清)、通惠河(通州到大都)。

★古代开挖的运河(1)古江南河——开挖于春秋时期的吴国,沟通苏州和扬州间的水道,它是中国开挖最早的运河。

(2)邗沟——开挖于春秋时期的吴国,沟通长江与淮河水系。

(3)灵渠——开挖于秦朝,秦始皇伐南越时,由史禄负责兴修,沟通了湘水和漓水。

这条运河连接了向北流的湘江和向南流的漓江,使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之间沟通,以后历代又曾多次修缮利用。

(4)隋朝大运河——开挖于605年,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全长四五千里,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东北通到涿郡,东南到余杭,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5)元——开凿了从山东东平到临清的会通河。

后来又开凿了从通州到大都的通惠河。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水利工程(大变革的时代1课时)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水利工程(大变革的时代1课时)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水利工程(大变革的时代1课时)春秋战国时期,各大诸侯国都很注意水利工程的兴修,或修筑堤防,或开凿运河,或兴建灌溉、排涝工程。

这些工程的修建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商业、交通的发展。

当时,主要的水利工程有:邗沟:吴王夫差时开凿,南起今扬州,北至今江苏淮安县北,全长150公里,沟通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对于沿岸农田灌溉和江、淮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邗沟是我国最早的一条人工运河,在水利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芍陂(quèbēi),淮河流域著名的水利工程。

位于今安徽寿县南约三十千米,相传为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兴建。

芍陂一带是楚国的农业区,当地地形较低,雨多涝灾,雨少干旱。

为解决这个问题,利用洼地引泚水(今淠河),肥水(今东淝河)汇聚成湖,涝时蓄洪,旱时灌溉,成为一个古老的水库,因陂在巨芍亭以东,故名。

另一说认为,芍陂约建于战国时期。

东汉时,王景曾对芍陂加以疏浚。

曹魏又派人“兴治芍陂”“以溉稻田”。

宋元以后逐渐堙没。

今天的安丰塘就是其残存部分。

鸿沟:魏国于公元前339年开始开凿。

魏国为了把境内的河流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水运交通网,引今郑州市与中牟县之间的圃田泽水东流,把大沟运河(公元前360年开凿,从今河南原阳县北引河水南行,横过济水,注入圃田泽)延伸到大梁城北,又绕过大梁城东,折而南行,至陈(河南淮阳)流入颍水,下流注入淮水。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鸿沟。

鸿沟是从今河南省荥阳县以北和济水一起分黄河水东流的,其源头是黄河,又有圃田泽进行调节,水量充沛,与它相通的各条自然河流的面貌大为改观,通航能力大大提高。

这条运河不仅对当时的航运起了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而且可以对农田进行灌溉,鸿沟流域成为农业丰产区。

西门豹渠:由战国初期魏国邺县令西门豹主持兴建的引漳灌邺工程。

开渠12条,引漳河水灌田,使含盐碱成分过高的土地成为良田。

郑国渠:公元前246年,韩桓惠王为了诱使秦国把人力物力消耗在水利建设上,无力进行东伐,派水工郑国到秦执行“疲秦”之计。

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

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

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图片)芍陂芍陂是古代淮河流域较早兴建的一座大型蓄水灌溉工程,位于今安徽寿县安丰城南,又叫安丰塘,是公元前6世纪末楚国令尹孙叔敖领导修筑的。

水库巧妙地利用了当地东、南、西三面较高,北面低洼的地势状况,利用天然湖泊在四周筑堤,引■水经白芍亭东积而成湖。

《水经注?肥水注》说陂堤长二、三百里,陂有五门,吐纳川流.说明可能已有闸门设施。

东汉时可灌田万顷。

由于芍陂及附近其他陂塘的兴建,水稻种植得到很大发展,使这一带富庶起来。

(2)引漳十二渠战国初期,各诸侯国变法图强,大力发展农业。

魏国要地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四十里邺镇)位于太行山东部冲积平原上。

漳水从此地流过,雨季时河水宣泄不畅,常泛滥成灾。

魏文侯(公元前446- 前397年在位)时李悝等推行变法,在公元前422年任西门豹为邺令。

西门豹沉重打击了当地劣绅和女巫勾结玩弄的借水灾向百姓勒索钱财、残杀少女的河伯娶妇迷信活动,领导百姓在漳河上修建了12道低滚水坝,开凿了12条大渠,引水灌溉漳河右岸土地。

《水经注?浊漳水注》载:一源分为十二流,皆悬水门。

以水闸调节水量,变水害为水利。

经过大约100年,魏襄王时任史起为邺令,又大兴引漳灌邺工程,将大片盐碱地变成水稻田,使魏国河内地区更加富庶。

(3)都江堰都江堰在四川灌县,是举世闻名的古老而宏伟的灌溉工程。

堰古称湔堋、湔堰、都安大堰等,宋代才有人始称都江堰,取名于成都江(即都江),指过成都的府河及锦江。

都江堰是秦昭王(公元前306- 前251年)时蜀郡守李冰领导人民修筑的。

渠首堰工在今灌县旁的岷江上,渠道遍布成都平原各县。

从1949年以前的工程布局可看出,它是由分水工程(分水鱼嘴)、开凿工程(宝瓶口)、闸坝工程(人字堤、百丈堤、内外金刚堤和飞沙堰)三部分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在灌县西北岷江江心洲筑成的分水鱼嘴,把岷江分为内外二江,西面的外江为岷江正流,沿江筑有堤坊;东面的内江是引水于渠,由宝瓶口控制引水流量的大小,流入成都平原上密布的农田灌渠。

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与灌溉系统

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与灌溉系统

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与灌溉系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水利工程与灌溉系统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国为了解决农田灌溉和水资源利用的问题,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使得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有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将从水利工程和灌溉系统两个方面,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情况。

一、水利工程的发展1. 防洪工程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各地普遍存在着洪涝灾害。

为了保护农田免受洪涝灾害的侵袭,各国开始兴修防洪工程。

这些工程主要包括修筑堤坝、开凿排水渠等,目的是提高农田的抗洪能力。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楚国的凤鸣堰。

凤鸣堰建于今天的湖北省黄冈市,是中国古代三大名堤之一。

它通过修筑大堤和开凿堤外河,将河水引入松滋港,有效地改善了楚国鄂州平原的排水情况,提高了农田的灌溉和水田的稻作产量。

2. 水利灌溉工程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利灌溉也成为各国重要的发展方向。

根据地理环境和水资源的差异,各国采用了不同的水利灌溉方式。

例如,齐国采用了开挖引水渠道的方式,取水自下游放水,从而实现了远程灌溉;秦国则开挖了大量的地下渠道,采用井田制度,实现了地下灌溉。

这些灌溉工程的建设,使得农田获得了足够的水源供应,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灌溉系统的发展1. 以堰坝为核心的灌溉系统在春秋战国时期,灌溉系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系统主要以堰坝为核心,通过修建水坝、堤堰等,将河水引入农田,实现了灌溉和排水的功能。

这种灌溉系统在那个时代是比较先进的,对于提高农田产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井田制度下的地下灌溉井田制度是秦国在春秋战国时期采用的一种土地制度,也是当时中国农田灌溉系统的一种特殊形式。

在井田制度下,秦国修建了大量的地下渠道,通过水轮灌溉技术,将地下水引入农田,实现了地下灌溉。

这种灌溉方式的出现,使得农田的灌溉更加高效,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三、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与灌溉系统的意义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与灌溉系统的建设对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与灌溉技术

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与灌溉技术

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与灌溉技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个时期的发展为中国历史上的很多方面奠定了基础,其中包括水利工程与灌溉技术的发展。

水利工程与灌溉技术在那个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应用,不仅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也为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福祉。

一、水利工程在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人们开始尝试修建一系列规模庞大的水利工程,旨在解决农田灌溉、洪水防治等问题,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和城市发展。

著名的水利工程代表包括渠道、池塘、堤坝等。

1. 渠道在当时,人们开始建造渠道系统来引水灌溉农田。

渠道可以把水从江河或湖泊引导到远离水源的地方,使这些地方也能享受到灌溉的便利,并增加了农田的产量。

这些渠道往往经过精确测量和排列,确保水量的充足,并且方便农民。

2. 池塘池塘是另一种常见的水利工程形式。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修建各种规模的池塘,用于储存雨水或引水。

这不仅能够解决干旱季节的灌溉问题,还能够调节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降低水灾的发生概率。

池塘的建设也促进了渔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食物来源。

3. 堤坝由于此时期水资源的运用次数增加,洪水成灾的风险也相应增加。

为了解决洪水问题,人们开始修建堤坝,用以防止洪水泛滥。

这些堤坝通常由土石等材料堆积而成,防止洪水侵袭,保护到周围的农田和村庄。

二、灌溉技术除了水利工程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还见证了灌溉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

灌溉技术的发展对于农业生产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 人工引水春秋战国时期,人们运用了各种各样的灌溉技术,其中包括人工引水。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修建渠道、管道等人工设施,将水引入需要灌溉的区域。

人工引水技术在当时被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 水车除了人工引水,水车也是一种常见的灌溉工具。

水车以水的力量驱动,可以将水从河流或其他水源引入农田。

这种技术不仅提高了灌溉效率,还降低了人力成本,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初一历史知识点春秋战国水利工程

初一历史知识点春秋战国水利工程

初一历史知识点春秋战国水利工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水利工程的发展达到了巅峰,为国家的经济和农业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并探讨其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一、水利工程的发展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政治、军事、经济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农业的发展成为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

然而,春秋战国时期的环境并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因为当时的中国地区大部分为山地和丘陵地带,水资源相对有限,水利工程的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二、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技术1. 沟渠灌溉战国时期的人们开始研究灌溉技术,通过修建沟渠将水源引入农田,提供充足的水量供农作物生长。

沟渠灌溉的使用在此时开始逐渐普及,这项技术大大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果,使农作物产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2. 水利灌排为了更好地利用水资源,人们开始修建水利灌排设施,如水库、水坝和河道的整治等。

这些设施可以解决水资源的储存和调控问题,使得大量的水资源得以保存和利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稳定的水源。

3. 水道交通除了农业灌溉的需要,人们还开始修建水道,用于交通运输。

在战国时期,水道交通逐渐兴盛起来,成为重要的交通方式之一。

通过修建运河、航道等水利工程,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进行商品流通和文化交流。

三、水利工程对经济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对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

首先,水利工程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使农民可以从事更多的农田开垦和农作物种植,从而大大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

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和农产品资源。

其次,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为贸易和交通带来了便利,特别是水道交通的发展。

水路的畅通使得商品的流通更加迅捷,加快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最后,水利工程的建设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特别是在水源匮乏的地区。

通过修建水利工程,人们可以获得清洁的饮用水和充足的生活水源,改善了生活环境,促进了人们的生活福祉。

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与灌溉技术

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与灌溉技术

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与灌溉技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也是农业技术与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水利与灌溉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应用,为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 水利与灌溉技术的重要性水利与灌溉技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于当时的农田主要依靠降雨进行灌溉,且大部分地区水源匮乏,因此,合理利用水利资源和灌溉技术尤为重要。

良好的水利与灌溉技术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 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技术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维护。

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如堤坝、渠道等开始建设,用于调节水流和灌溉农田。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水利工程,如屈原所讲述的《禹贡》中的“九疑泽”,这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灌溉系统,有效地解决了水灾问题。

3. 春秋战国时期的灌溉技术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研究和运用更加先进的灌溉技术。

一种常见的灌溉技术是水车灌溉,它利用人力或畜力驱动水车,将水从运河或水源引来,再通过渠道和灌溉设施将水分配到各个农田中。

水车灌溉技术的出现,使得水利与灌溉更加灵活和高效。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还发展起了一种名为旱田灌溉的技术。

旱田灌溉主要利用雨水通过地下渗透来滋润作物,而不依赖于外部灌溉源。

这种技术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还提高了土壤的质量和农作物的生长。

旱田灌溉技术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农业生产的发展。

4. 水利与灌溉技术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与灌溉技术的发展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维护促进了农田的整治和发展,提高了农田的利用率,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

其次,人们对水利与灌溉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为后来的水利工程奠定了基础。

后来的技术发展借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经验,使水利与灌溉技术不断进步,为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与灌溉技术是中国农业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春秋战国的水利工程与城市建设

春秋战国的水利工程与城市建设

春秋战国的水利工程与城市建设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个动荡的时期,同时也是文化繁荣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水利工程和城市建设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本文将探讨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和城市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一、水利工程的兴起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经济活动。

农业需要充足的水源来灌溉农田,同时也需要有效的排水系统来防止水患。

因此,水利工程的建设变得至关重要。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大型水利工程项目开始兴建。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郑国渠,由郑国君修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连接河流的运河,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郑国渠的建设为当地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灌溉条件,同时也促进了货物和人员的交流和物流的发展。

除了郑国渠之外,春秋战国时期还修建了许多水库、水闸和灌溉设施,如淮南灌区和荆州水利工程等。

所有这些水利工程的兴建不仅改善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产量,也加强了城市间的联系和贸易活动。

二、城市建设的提升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的兴起。

在这个时期,城市的建设成为 rulers.统治者和当地政府的重要任务。

城市建设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城市建设不仅包括城墙、城门的修建,也包括修筑宫殿、祭祀场所、市场、道路等基础设施。

这些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和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城市都经历了扩建和改造的过程。

比如,齐国的临淄、郑国的洛阳、楚国的郢都等,都成为了当时的重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这些城市不仅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财富,也成为了各个国家的象征和城市文化的发源地。

同时,城市建设也为军事防御提供了保障。

城墙的修建使城市具备了一定的防御能力,同时也能够抵御外敌的攻击。

这些城市的存在和发展,维护了当时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三、水利工程与城市建设的意义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和城市建设对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水利工程的兴起改善了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田水利与灌溉技术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田水利与灌溉技术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田水利与灌溉技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农田水利与灌溉技术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水利工程对农田生产的巨大意义,积极探索并应用各种水利灌溉技术,以提高农田的产能和农作物的质量。

本文将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田水利与灌溉技术进行探讨。

一、农田水利技术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重视农田的水文环境,认识到良好的水利条件对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

于是,他们开始修建排水沟、河渠等基本的水利设施,使得农田得到有效的排水与灌溉。

同时,还发展了一些较为复杂的水利工程,如水库、水坝等。

这些水利设施不仅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也为农田的灌溉提供了便利。

二、灌溉技术的应用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春秋战国时期的农民开始积极探索灌溉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他们通过河水引流、井水抽取等方式,将水源引入农田进行灌溉。

此外,他们还发明了喷灌、滴灌等先进的灌溉技术,有效地利用水资源,提高了灌溉效率。

这些灌溉技术的应用,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灌溉技术的改进与创新在农田水利与灌溉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开始尝试改进和创新现有的技术。

他们通过改变灌溉设施的结构和布局,优化水流的分配和利用,提高了灌溉的效果和农田的利用率。

同时,他们还发明了一些实用的工具和器械,如水车、水泵等,使得农田水利工作更加便捷和高效。

四、农田水利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的农田水利与灌溉技术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繁荣,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良好的水利条件使得农田能够获得充足的水源,确保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从而提高了农田的产量和质量。

农业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兴起,使得整个社会经济得以繁荣。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农田水利与灌溉技术的发展,为中国古代农业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人们开始意识到水利工程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并通过修建水利设施、应用灌溉技术等方式,改善了农田的水文环境,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农耕水利典故

农耕水利典故

农耕水利典故
三个关于农耕水利的典故:
- 孙叔敖为楚庄王兴修水利: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国君楚庄王继位之初,国家动荡、经济疲软、民生凋敞,孙叔敖建议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以富国强兵,得到楚庄王的支持后,孙叔敖亲自带领百姓修建水利工程,使江南地区的湖泊河道相互连接便于灌溉农田,在他的带领下楚国农业迅速发展,国家富足,百姓安居乐业。

- 大禹治水:传说尧舜时代,鲧治水失败后,他的儿子禹吸取教训,开始疏通水道。

他每到一处便量一处,每见一河就治一河。

十三年的时间,他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开山引水,筑堤导流,最终消除了洪水灾害,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 共工治水: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天神共工,面对经常泛滥的洪水,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和部族的安全,组织部族民众筑堤防洪,同时积极修筑堤防用以阻挡洪水,既达到了排洪的目的,又利于浇灌庄稼,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因此被后世尊称为“水神”。

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

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

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图片)芍陂芍陂是古代淮河流域较早兴建的一座大型蓄水灌溉工程,位于今安徽寿县安丰城南,又叫安丰塘,是公元前6世纪末楚国令尹孙叔敖领导修筑的。

水库巧妙地利用了当地东、南、西三面较高,北面低洼的地势状况,利用天然湖泊在四周筑堤,引■水经白芍亭东积而成湖。

《水经注?肥水注》说陂堤长二、三百里,陂有五门,吐纳川流.说明可能已有闸门设施。

东汉时可灌田万顷。

由于芍陂及附近其他陂塘的兴建,水稻种植得到很大发展,使这一带富庶起来。

(2)引漳十二渠战国初期,各诸侯国变法图强,大力发展农业。

魏国要地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四十里邺镇)位于太行山东部冲积平原上。

漳水从此地流过,雨季时河水宣泄不畅,常泛滥成灾。

魏文侯(公元前446- 前397年在位)时李悝等推行变法,在公元前422年任西门豹为邺令。

西门豹沉重打击了当地劣绅和女巫勾结玩弄的借水灾向百姓勒索钱财、残杀少女的河伯娶妇迷信活动,领导百姓在漳河上修建了12道低滚水坝,开凿了12条大渠,引水灌溉漳河右岸土地。

《水经注?浊漳水注》载:一源分为十二流,皆悬水门。

以水闸调节水量,变水害为水利。

经过大约100年,魏襄王时任史起为邺令,又大兴引漳灌邺工程,将大片盐碱地变成水稻田,使魏国河内地区更加富庶。

(3)都江堰都江堰在四川灌县,是举世闻名的古老而宏伟的灌溉工程。

堰古称湔堋、湔堰、都安大堰等,宋代才有人始称都江堰,取名于成都江(即都江),指过成都的府河及锦江。

都江堰是秦昭王(公元前306- 前251年)时蜀郡守李冰领导人民修筑的。

渠首堰工在今灌县旁的岷江上,渠道遍布成都平原各县。

从1949年以前的工程布局可看出,它是由分水工程(分水鱼嘴)、开凿工程(宝瓶口)、闸坝工程(人字堤、百丈堤、内外金刚堤和飞沙堰)三部分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在灌县西北岷江江心洲筑成的分水鱼嘴,把岷江分为内外二江,西面的外江为岷江正流,沿江筑有堤坊;东面的内江是引水于渠,由宝瓶口控制引水流量的大小,流入成都平原上密布的农田灌渠。

中国古代水利发明

中国古代水利发明

中国古代水利发明【实用版】目录一、中国古代水利发明的背景与意义二、中国古代水利发明的发展历程1.最早的水利工程:大禹治水2.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建设:都江堰、郑国渠等3.秦汉时期的水利建设:灵渠、黄河治理等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水利建设:广陵渠、江南河等5.隋唐时期的水利建设:大运河、长江治理等6.宋元时期的水利建设:福建木兰陂、黄河治理等7.明清时期的水利建设:淮河治理、京杭大运河等三、中国古代水利发明的代表性工程及其影响1.都江堰:成都平原的灌溉与防洪2.郑国渠:关中平原的灌溉与防洪3.灵渠:沟通湘江与漓江,促进岭南地区发展4.大运河:沟通南北交通,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四、中国古代水利发明的传承与未来发展正文一、中国古代水利发明的背景与意义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水利对于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水利经验。

水利发明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还对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古代水利发明的发展历程1.最早的水利工程:大禹治水据史书记载,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朝时期,大禹就领导人民成功治理了洪水,开凿河道,使水患变为水利。

2.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建设:都江堰、郑国渠等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成都平原,主要功能是灌溉和防洪。

郑国渠是战国时期魏国为了沟通黄河与淮河而修建的水利工程,对关中平原的灌溉与防洪起到了重要作用。

3.秦汉时期的水利建设:灵渠、黄河治理等灵渠是秦朝时期兴建的沟通湘江与漓江的水利工程,位于岭南地区,对当地的灌溉与防洪产生了积极影响。

黄河治理则是汉朝时期的重要水利工程,通过筑堤、疏浚等手段,保障了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水利建设:广陵渠、江南河等广陵渠是南北朝时期北魏为了沟通黄河与淮河而修建的水利工程。

江南河则是南朝时期在长江下游地区修建的灌溉渠道,对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水利发明

中国古代水利发明

中国古代水利发明水利工程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古代中国人民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创造了许多令世人赞叹的水利发明,为中国的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灌溉技术灌溉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出现了著名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是世界上最早的大规模水利工程之一。

它以其宏伟的规模和精湛的建造技术而闻名于世。

郑国渠则是中国古代最长的运河,全长约700多公里,为周边地区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源,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除了这些大型灌溉工程外,中国古代还发明了一些小型的灌溉设施,如水车、水螺等。

水车是一种利用水力驱动的灌溉工具,通过水轮的旋转带动水泵或灌溉装置,将水源引入田地。

水螺则是一种利用螺旋形管道传输水流的装置,它可以将水从低处引到高处,实现山地地区的灌溉。

二、水利排水水利排水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为了解决农田积水和防止涝灾,中国古代人民发明了一系列排水设施。

其中最著名的是闸门和排水沟。

闸门是一种能够控制水流的装置,通过调节闸门的开启程度,可以控制水流的流向和流量。

这在农田排水和水利灌溉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排水沟则是一种用于引导和排除水流的沟渠。

它可以将农田积水引入排水系统,保证农田的正常生产。

三、水利输水古代中国人民在水利输水方面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创新。

他们发明了一种被称为“漏水法”的输水技术。

这种技术利用陶土管道的渗透性,将水源从山区引入平原地区,为农田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

这种方法不仅简单有效,而且节约资源,成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独特贡献。

中国古代还发明了一种名为“汲水机”的水利设备。

汲水机利用人力或动物力量,通过杠杆原理将水从低处提升到高处,解决了一些无法利用重力输水的地区的水源问题。

四、水利防洪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在防洪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了保护农田和民居免受洪水的侵袭,古代中国人民发明了一种被称为“堰”的防洪设施。

中国大运河古代介绍

中国大运河古代介绍

中国大运河古代介绍中国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的一条重要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

它的建设历史悠久,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

运河的总长度达到1,794公里,横跨中国的东部和北部地区,连接了北京、天津、济南、杭州等重要城市,是中国古代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中国大运河的建设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当时吴王夫差为了便利水运,开凿了一条通往京杭大运河的渠道,这也可以说是中国大运河的起源。

在秦朝时期,秦始皇曾下令将吴国的运河与其他河道连接起来,形成了更为完整的运输网络。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运河逐渐扩展和改造,成为了一条纵贯中国东部的重要水道。

在隋朝时期,隋文帝杨坚下令对大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和改造,使其成为一条真正意义上的运河。

隋朝的运河建设规模宏大,涉及到多条河流的整合和修建新的河段,使大运河得以贯通。

这一时期,运河的功能不仅仅是运输货物和人员,还被广泛用于军事和政治目的。

隋朝的运河工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得大运河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交通干线之一。

唐朝时期,大运河进一步扩展和完善。

唐朝皇室和贵族们对大运河的运输和管理非常重视,修建了众多的码头和港口,以方便货物的装卸和交易。

唐朝的繁荣和繁华也与大运河的发展密不可分,运河沿线的城市逐渐繁荣起来,成为了重要的商业中心和文化交流的枢纽。

宋朝时期,大运河进一步完善和扩展,成为了一个更加庞大和复杂的运输系统。

宋朝的运河工程主要集中在南方,修建了许多新的运河段和水利设施,使得运河的通航能力大幅提升。

宋代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也离不开大运河的支持,运河沿线的城市成为了艺术、文化和商业的中心。

明清时期,大运河的重要性逐渐下降,主要是因为运输技术和交通工具的进步。

随着铁路和公路的兴起,大运河的地位逐渐被取代。

然而,大运河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

今天,中国大运河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和文化遗产。

沿运河的许多古建筑、古城镇和文化景观都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图片)芍陂芍陂是古代淮河流域较早兴建的一座大型蓄水灌溉工程,位于今安徽寿县安丰城南,又叫安丰塘,是公元前6世纪末楚国令尹孙叔敖领导修筑的。

水库巧妙地利用了当地东、南、西三面较高,北面低洼的地势状况,利用天然湖泊在四周筑堤,引■水经白芍亭东积而成湖。

《水经注?肥水注》说陂堤长二、三百里,陂有五门,吐纳川流.说明可能已有闸门设施。

东汉时可灌田万顷。

由于芍陂及附近其他陂塘的兴建,水稻种植得到很大发展,使这一带富庶起来。

(2)引漳十二渠战国初期,各诸侯国变法图强,大力发展农业。

魏国要地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四十里邺镇)位于太行山东部冲积平原上。

漳水从此地流过,雨季时河水宣泄不畅,常泛滥成灾。

魏文侯(公元前446- 前397年在位)时李悝等推行变法,在公元前422年任西门豹为邺令。

西门豹沉重打击了当地劣绅和女巫勾结玩弄的借水灾向百姓勒索钱财、残杀少女的河伯娶妇迷信活动,领导百姓在漳河上修建了12道低滚水坝,开凿了12条大渠,引水灌溉漳河右岸土地。

《水经注?浊漳水注》载:一源分为十二流,皆悬水门。

以水闸调节水量,变水害为水利。

经过大约100年,魏襄王时任史起为邺令,又大兴引漳灌邺工程,将大片盐碱地变成水稻田,使魏国河内地区更加富庶。

(3)都江堰都江堰在四川灌县,是举世闻名的古老而宏伟的灌溉工程。

堰古称湔堋、湔堰、都安大堰等,宋代才有人始称都江堰,取名于成都江(即都江),指过成都的府河及锦江。

都江堰是秦昭王(公元前306- 前251年)时蜀郡守李冰领导人民修筑的。

渠首堰工在今灌县旁的岷江上,渠道遍布成都平原各县。

从1949年以前的工程布局可看出,它是由分水工程(分水鱼嘴)、开凿工程(宝瓶口)、闸坝工程(人字堤、百丈堤、内外金刚堤和飞沙堰)三部分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在灌县西北岷江江心洲筑成的分水鱼嘴,把岷江分为内外二江,西面的外江为岷江正流,沿江筑有堤坊;东面的内江是引水于渠,由宝瓶口控制引水流量的大小,流入成都平原上密布的农田灌渠。

百丈堤起到导流和护岸的作用。

宝瓶口可能是在早于李冰二、三百年的蜀相开明所修工程的基础上,劈开玉垒山建成的渠首工程。

①宝瓶口左岸是玉垒山,右岸为离堆。

现宽20米,高40米,长80米,可使足够的内江水量由此流入灌渠体系。

闸坝工程包括调节内江水量的溢洪道飞沙堰和一整套闸坝设施。

飞沙堰长约180米,堰身的高度可使汛期入内江的洪水和大量沙石由堰顶泄入外江,即所谓低作堰;人字堤护岸兼溢流,可以补飞沙堰溢洪之不足。

工程规划相当完善,分水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项主要工程联合运用,互相配合,一般可保证大水时二江分流比例为内四外六,洪水不致冲入内江成灾;枯水时二江分流比例为内六外四,足敷灌溉之用。

鱼嘴和堤防的修筑都是就地取材,用当地盛产的竹子编成巨大的竹笼,装填卵石,沉积堆迭而成,施工简便,节省费用,工效显宏。

据《华阳国志?蜀志》载,在分水鱼嘴附近曾立三石人于岷江、外江、内江水中,起着水尺的作用,以量水位的高低,从而测定内江的进水流量,及时进行调节,使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1974年和1975年,在外江曾先后掘得石人二枚。

另载李冰作石犀5枚,其二深埋于内江,以作为都江堰岁修深淘滩的控制高程,使河床有一定的深度和过水断面,以保证河床可以安全通过较大的洪水流量。

①姚汉源对此说有疑,见姚著《中国水利史纲要》,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年版第47 页注(一)。

都江堰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都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大约300万亩良田得到灌溉。

《水经?江水注》称:蜀人旱则借以为溉,雨则不遏其流。

故记曰:'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活野千里,世号陆海,谓之天府也'.(4)郑国渠郑国渠是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在关中引泾水兴修的大型灌溉工程,是由原籍韩国的一位名叫郑国的水工设计领导为秦国开凿的。

渠首在仲山西麓瓠口(今陕西泾阳县西北50里的谷口),引泾水东流注入洛水,全长300多里,用了十多年时间才完工,工程十分壮观。

郑国渠的设计体现了较高的水流水文学知识。

谷口是泾水进入渭北平原的一个峡口,东面是广阔的平原,地形西北略高,东南稍低。

渠首选在这里,使整个水利工程自然形成一个全部自流灌溉系统。

引水口选在谷口泾河凹岸稍偏下游处,正是河流流速最大的地方,增大了渠道的进水量,并使水中大量富有肥效的细泥也进入渠道以进行粪灌(淤灌)。

引水口处上层由凸岸流向凹岸的水流和下层由凹岸流向凸岸的水流形成的横向环流,既在上层增大了引水口的进水量,又在下层使较重的粗沙冲向凸岸,避免了粗沙入渠堵塞渠道。

据《史记?河渠书》称,郑国渠的修建,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泾水泥沙含量大,引用灌溉,其淤泥可作为肥料。

秦亩1亩等于今0。

288市亩,四万余顷秦亩合今115万市亩。

渭北平原远古为通海湖泊,土带卤性,引渠水淤灌压碱可成为良田。

1钟为秦六斛四斗,即640秦升,合今2。

2石,即200多斤。

这使关中为沃野,无凶年。

秦以富强,卒并诸侯.①①《史记?河渠书》。

2。

运河工程春秋战国时期开凿了很多运河。

魏在黄河以南的荥阳(今河南郑州西北),楚在汉水和云梦诸湖泊,吴在江淮太湖,齐在山东淄、济等地,都开有运河以通水运。

其中最著名的是邗沟一荷水和鸿沟。

(1)邗沟- 荷水邗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条有确切开凿年代记载的大运河。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争霸,首先要创造交通运输条件,便在邗地(今江苏扬州东南)筑城,南接长江,向北利用各湖泊河道疏通开凿,在今淮安东北入淮水。

后来屡经改道整修,一直是沟通江淮的主要运河。

开邗沟后3年,吴又继续向北开凿,在商鲁之间开了一条运河,名荷水,使沂水(泗水支流)、古济水相连通。

于是吴兵船只便可从长江出发,由邗沟北上经泗水,再由荷水通济水至黄河。

(2)鸿沟- 战国中期,魏占据了今河南省东北大部。

为称霸中原,魏惠王(公元前370- 前319年在位)九年(公元前362年)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

为加强与宋(今河南商丘)、郑(今河南新郑)、陈(今河南淮阳)、蔡(今安徽凤台)等地的联系,于次年开凿鸿沟。

从河南荥泽引黄河水入圃田泽(今中牟县西),再向东开至大梁城北。

惠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40年)再由大梁城北继续东开,并向南转。

鸿沟向东一支后称■(古作■)渠,下游至彭城(今徐州)入泗,由春秋郑地通曹、宋等地;■水之南为睢水,自浚仪县由鸿沟分出,东流入泗,经宋、楚地;鸿沟南支西汉时名狼汤渠,南至陈县以南入颖水,魏惠王时陈属楚。

当时鸿沟运渠最为重要,地处中原,四通八达,沿运道有许多城市。

大梁、荥阳等地,秦汉时为东西方向粮食水运输送的要地。

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包含了测量、选线、规划、施工等一系列技术问题。

《管子?度地》对水利工程技术经验作了概括。

文称:夫水之性,以高走下则疾,至于漂石;而下向高,即流而不行。

它还对水流受阻产生的水文现象和水力现象作了观察描述,为运用水流规律治理水害提供了理论根据。

关于渠首工程位置的选择,文中提出了高其上,领瓴之的原则,就是要抬高上游水位,以便让水顺利流入于渠。

它还具体说明:尺有十分之,三里满四十九者,水可走也。

即在3里长距离内,渠底若能降落四十九寸,相当于1/1000的坡度,即可保证渠水畅流无阻。

这是非常宝贵的修渠经验。

3。

堤防工程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为了防治洪水,在黄河边修建了不少堤防工程,这些工程还兼作御敌防犯或进攻邻国之用。

在堤防修筑的实践中,人们逐渐积累了不少经验知识。

《韩非子?喻老》说: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指出了动物穿穴造成渗漏和大堤溃决的危害。

《考工记?匠人》和《管子?度地》还记载了堤防设计、施工、保护的技术问题。

如关于堤防横断面的形状,《度地》篇指出要大其下,小其上,这种形状既可保证不致产生滑坡,也符合水的侧压上小下大的规律。

《匠人》篇更具体说:凡为防,广与崇方,其■参分去一,大防外■。

郑玄注曰:崇,高也。

方,犹等也。

■者,薄其上。

就是说堤防的顶宽为底宽的三分之二;大防外■ 可使大防受力后具有更高的稳定性,这与现代重力坝的原理是相符的。

关于堤防施工的时间,文中指出宜在春三月,天地干燥,……山川涸落,……故事已,新事未起之时进行。

《管子》还提出,大堤上要树以荆棘,以固其地,杂之以柏杨,以备决水.4。

城市和宫室的规划设计《考工记》中对城市和宫室规划设计的准则作了初步的总结。

在《考工记?匠人》中记述天子都城的制度是: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现已挖掘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遗址,如晋国侯马、古晋城、燕国下都、赵国邯郸的规划方式,基本相同,都采取方形城郭、正角交叉街道的方式。

《礼记》中记述周代的五门(皋门、应门、路门、库门、雉门)和三朝(大朝、外朝、内寝)的制度,在后世的宫殿、寺庙和住宅的规划中,都有很大的影响。

《考工记》和《礼记》中还有关于城市与宫殿建筑的记述。

如关于粮仓和城的围墙,《考工记》指出:■■仓城,逆墙六分.■(qūn)为圆形谷仓,■(liáo)为古代一种小屋。

这里说在建筑仓、城时,围墙的截面应呈底宽于顶的形状,其高与外■的比例应为6∶1,以保证墙体能够抵抗住谷粒等储存物的侧压力。

1978年在河北平山县战国时代的中山国中山王■墓出土了一块金银错兆域图铜版,是一幅为建筑中山王和王后陵墓群而作的总体规划设计平面图。

兆域图长94厘米,宽48厘米,大约是按1/500的比例绘制的。

墓主人中山王■的埋葬时间在公元前310年左右。

图版的中心部分东西方向排置三个各方二百尺的大堂,中间为王堂,西为王后堂,东为哀后堂.东端和西端各有一个方百五十尺的小堂.大堂之间相隔百尺,小堂距大堂八十尺。

丘足(即墓坡的坡足)与大堂之间的丘平者五十尺,其坡五十尺.丘足之外的长方形内宫垣将各堂围起。

内宫垣北外侧东西排置四个各方百尺的宫,宫门南开朝向内宫的墓堂.宫外的长方形中宫垣将整个墓群围起。

兆域图是迄今所见我国最早的一幅建筑组群的设计规划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