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硬膜外血肿 优势病种
急性硬膜外血肿18例临床分析
急性硬膜外血肿18例临床分析硬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30%,急性硬膜外血肿通常是严重的颅脑损伤,伤势重,应手术快速减压,清除血肿,术后及时康复训练。
自2013年04月至2015年8月在我科开颅清除急性硬膜外血肿手术治疗18例,结果8例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术,其中轻残2 例,重残1 例,死亡1 例。
术后未发生再出血患者。
结论急性硬膜外血肿早期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同时注意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及时处理也是降低死亡率和提高术后生存质量的关键。
1资料与方法1.l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18~59岁,平均32岁。
损伤原因车祸伤16例,坠落伤1例,意外伤l例。
开放性损伤2例,合并脑挫伤6例。
伤后至手术间隔时间20 min~1 h临床表现:呕吐12 例,躁动8 例,偏瘫6 例。
GCS 评分:10 例8-10 分,6 例6-7 分,2 例3-5 分。
影像学检查:全部患者经头颅CT 检查证实为急性硬膜外血肿,6例存在脑挫裂伤,血肿量55~165 mL,平均(85.5612.36)mL。
1.2 手术方法本组18例硬膜外血肿患者均采用骨瓣成形开颅。
单侧血肿者行按血肿部位大小做马蹄形切口1:1开颅,若骨折线横越脑膜中动脉主干,颞部切口下端宜达颧弓上方0.5—1.0cm处便于术中处理破损的脑膜中动脉,对于脑疝患者根据术中脑压情况决定是否保留骨瓣,如果单纯血肿单侧瞳孔散大清除血肿后脑压不高的骨瓣恢复,术中颅内压高,剪开硬脑膜,并扩大骨窗,行去骨瓣减压术。
术前双侧瞳孔散大或合并硬膜下血肿或脑内血肿病例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切口。
开颅血肿清除病例术中硬膜外腔均常规放置引流管,术后24-48小时拔除。
本组病例开骨瓣血肿清除18例,其中马蹄形切口开颅12例,标准大骨瓣减压切口开颅6例。
保留骨瓣10例,去掉骨瓣8例。
存活17例,死亡1例。
死亡原因:术前双瞳孔散大,同时合并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术后死于脑干功能衰竭。
硬膜外血肿
PART 1
定义和分类
硬膜外血肿是指位于颅骨内板与硬 脑膜之间的血肿。根据血肿的来源,
可分为两种类型
A
急性硬膜外血肿:这种 情况是最常见的,通常 在受伤后的短时间内形
成
B
慢性硬膜外血肿:这种 情况较少见,通常在受 伤后的一段时间内形成
PART 2
症状和体征
症状和体征
硬膜外血肿的症状和体征可能会因人而异,但通常包括以下几种
能训练和生活质量提升
2
以下是一些进阶的护 理和康复建议
心理护理:硬膜外血肿患者可能 经历严重的头部外伤,容易产生 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家属和 医护人员应关注患者的情绪状态,
给予适当的心理支持和护理
功能训练:对于有神经功能缺损 的患者,应进行针对性的功能训 练,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语言康 复等。这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
PART 11
总结
通过加强安全意识、注意药 物使用、定期检查等措施, 可以预防硬膜外血肿的发生
同时,在康复过程中,应进 行针对性的功能训练和生活 质量提升,帮助患者更好地
回归社会
硬膜外血肿是一种严重的颅 脑外伤,需要及时诊断和治
疗
对于已经发生硬膜外血肿的 患者,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治 疗措施,以减轻神经功能缺 损和认知障碍等后遗症的发
01 定期健康检查 02 合理用药
03 避免过度劳累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有助于及时发现潜 在的健康问题,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从而降低硬膜外血肿的发生风险
在使用一些药物时,如抗凝药物等, 应注意剂量和使用时间,避免不当使 用增加出血的风险
过度劳累可能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 增加患病风险。因此,应合理安排工 作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PART 5
硬膜外血肿
脑膜血管是造成急性硬膜外血肿的主要原因,尤以脑膜中动脉最 为常见。
出血来源: 脑膜中动脉 静脉窦 板障静脉压增高 随着血肿的体积增 大,病人常有进行性的严重头痛、
实验室检查异常指标
头颅CT:左侧颞硬膜外血肿 左侧颞骨骨折
CT
胸部 X片
右中肺挫裂伤
肝挫裂伤
胸腹部 彩超
化验
WBC:12.7×10^9/L 血清钠:133mmol/L 血清钾:3.2mmol/L
专科检查:意识浅昏迷,双侧瞳孔直径约4mm,对光反应迟钝,GCS:8分,巴彬斯基征(+) 护理评估:自理能力评估0分;Braden评分12分;跌到危险因素125分
硬膜外血肿
临洮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目 录 CONTENTS
目
录
01 硬膜外血肿的概述 02 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 03 硬膜外血肿的实验室检查 04 硬膜外血肿的治疗流程 05 硬膜外血肿的康复锻炼
硬膜外血肿的概述
外伤性颅内血肿
血肿形成时间
特急性颅内血肿:伤后3h以内 急性颅内血肿:伤后3h—3天 亚急性颅内血肿:伤后3天—3周 慢性颅内血肿:伤后3周以内
抗感染、营养等治疗。 12-10 拔出气管切开套管。 目前 给予二级护理、口服丙戊酸钠缓释片、甲钴胺胶囊治疗,
康复锻练。
临床用药
尖吻蝮蛇血凝酶 (止血)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抗感染)
能全力(肠内营养)
防止脑水肿:甘露醇(脱水,降颅压)
脑保护治疗:醒脑静、奥拉西 坦(营养脑神经)
氨溴索(祛痰)
急性硬膜外血肿
急性硬膜外血肿【定义或概述】硬脑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 是指出血积聚于硬脑膜外腔与颅骨之间。
出血来源与颅骨损伤关系密切,当颅骨骨折或颅骨在外力作用下瞬间变形,撕破位于骨沟内的硬脑膜动脉或静脉窦所弓起的出血或骨折端的板障出血。
在血肿形成过程中,除原出血点外,由于血肿的体积效应不断使硬脑膜与颅骨分离,又可撕破另外一些小血管,使血肿不断增大,最终出现颅内压增高和脑受压的症状。
【临床表现】1.临床表现(1)头部外伤史由于硬脑膜外血肿出血来源的特点,一般病史在伤后数小时至1~2日内。
(2)意识障碍意识改变受原发性脑损伤及其后的血肿形成的继发脑损伤的影响,常见有如下几种类型:1)原发性脑损伤较轻,如脑震荡,有一过性意识障碍。
而血肿形成得不是很快,因此在脑疝形成前有一段数小时的中间清醒期,形成受伤后立即昏迷-清醒-再昏迷过程。
2)原发性脑损伤较重,加之血肿形成较为迅速,此时无中间清醒期,仅表现为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
3)原发性脑损伤甚轻或原发性脑损伤很局限,不存在原发昏迷,只当血肿增大脑疝形成后出现昏迷。
(3)头皮血肿或挫伤往往在血肿形成部位有受力点所造成的头皮损伤。
(4)瞳孔变化在血肿形成后的早期,患侧瞳孔一过性缩小,即之扩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同侧眼睑下垂。
晚期对侧瞳孔亦散大。
(5)锥体束征早期血肿对侧肢体力弱,逐渐进行性加重。
晚期出现双侧肢体的去大脑强直。
(6)生命体征表现为进行性血压升高、脉搏缓慢以及体温升高。
(7)其他昏迷前有头痛、烦躁不安;呕吐、遗尿和癫痫等。
2.辅助检查(1)头部X线平片:约90%病例伴有颅骨骨折(2)头部CT扫描:该项检查可明确是否有血肿形成,血肿定位,计算出血量,中线结构有无移位及有无脑挫伤等情况,骨窗像对骨折的认识更加明了。
典型表现为颅骨内板与脑表面有一双凸镜形密度增高影。
【治疗原则】1.非手术治疗仅用于病情稳定的小血肿,适应证如下:(1)病人意识无进行性恶化。
急性硬脑膜外血肿
疾病名:急性硬脑膜外血肿英文名:acute epidural hematoma缩写:别名:acute extradural hematoma;急性硬膜外血肿ICD号:S06.4分类:神经外科概述:硬脑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十分常见。
在我国1978年全国神经精神科学会上将伤后3h内出现典型颅内血肿症状及体征者定为特急性血肿,以加强此类病人的救治工作,硬膜外血肿呈特急性表现者在各类外伤性血肿中较为多见。
硬膜外血肿多为单发,多发者罕见,但可合并其他类型血肿,构成复合型血肿,其中以外伤着力点硬膜外血肿合并对冲部位硬膜下血肿较为常见,脑内血肿少见。
硬膜外血肿可见于任何年龄病人,以15~40岁青壮年较为多见。
儿童因颅内血管沟较浅且颅骨与脑膜粘连紧密,损伤脑膜动脉及脑膜剥离机会少,硬膜外血肿少见。
流行病学:硬脑膜外血肿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30%左右,在闭合性颅脑损伤中其发生率约2%~3%。
其中绝大部分属急性血肿(86.2%),次为亚急性(10.3%),慢性较少(3.5%)。
病因:急性硬膜外血肿的常见原因是颅骨骨折致脑膜中动脉或其分支撕裂出血,于颅骨内板和硬膜之间形成血肿,典型的急性硬脑膜外血肿常见于青壮年男性颅骨线形骨折病人,以额颞部及颞顶部最为常见。
发病机制:脑膜中动脉经颅中窝底的棘孔进入颅内,沿脑膜中动脉沟走行,在翼点处分为前后两支,翼点处颅骨较薄,发生骨折时脑膜中动脉及其分支均可被撕裂,其主干出血形成血肿以额部为主,前支出血形成血肿多位于额部或额顶部,后支出血血肿多位于颞顶或颞部。
脑膜中动脉出血凶猛,血肿可迅速增大,数小时内产生脑疝,特急性硬膜外血肿多见于此处出血者。
前额部外伤或颅前窝骨折,可损伤筛前动脉及其分支(脑膜前动脉),于额极部或额底部形成硬膜外血肿,此处血肿形成较慢且临床少见,易于漏诊。
有时骨折损伤与脑膜中动脉伴行的脑膜中静脉,因出血缓慢,血肿多为亚急性或慢性,临床少见。
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一概述硬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20%~30%,以特急性或急性血肿多见。
一般为单发,以外伤着力点处硬膜外血肿合并对冲部位的硬膜下血肿较多见。
患者年龄以15~50岁的青壮年多见。
亚急性或慢性硬膜外血肿的外伤多较轻,着力点的线性骨折导致局部小的渗血而逐渐形成血肿,也可因颅底骨折出现脑脊液漏或早期应用大剂量脱水剂而造成血肿逐渐增大。
出血部位以颞部(脑膜中动脉主干)、额顶部(脑膜中动脉前支)和颞顶部(脑膜中动脉后支)多见,上矢状窦出血者多在其一侧或两侧,横窦出血者多在枕部和/或后颅窝;血肿发生部位多在其着力点或邻近区域,发生率依次为颞顶、额顶、顶枕、中线矢状窦旁和颅后窝。
血肿成分与出血速度血肿成分与出血速度和血肿形成时间的长短有关。
早期急性硬膜外血肿早期为粉红色血液混杂黑色血凝块,中后期为全部为固态的黑色血凝块,亚急性或慢性血肿的包膜可发生机化而形成肉芽组织,部分慢性硬膜下血肿可在包膜和血肿腔内出现钙化或骨化。
二病因暴力作用于头部引起颅骨骨折,导致脑膜动脉或静脉窦损伤出血,或由于板障血管出血的积聚,均可形成硬膜外血肿。
出血来源以颞部骨折导致脑膜中动脉出血最多见。
骨折线损伤上矢状窦时,可形成矢状窦旁血肿或横跨矢状窦的骑跨型血肿;枕部着力引起的线性骨折可产生跨横窦的骑跨型血肿;前额部骨折可损伤脑膜前动脉产生额部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一般多位于着力点和邻近部位,表面有头皮挫伤或裂伤可循。
幕上硬膜外血肿以颞部多见,额顶和额部次之,矢状窦旁少见,额极或枕极更少见。
三血肿特点1.脑膜中动、静脉翼点骨折易损伤主干或分支,蝶骨嵴处骨折可损伤前支并形成颞部硬膜外血肿,前支较后支更易损伤且较快地形成颞部或颞顶部硬膜外血肿,损伤主干者常形成特急性硬膜外血肿,损伤与脑膜中动脉伴行的静脉多为亚急性或慢性型血肿。
2.静脉窦常见损伤上矢状窦或横窦而形成窦旁血肿或骑跨性血肿。
3.板障静脉或导血管形成的血肿相对缓慢。
外科辅导:急性硬脑膜外血肿的病理
2009年外科辅导:急性硬脑膜外血肿的病理
发展急速的硬脑膜外血肿,其出血来源多属动脉损伤所致,血肿迅猛增大,可在数小时内引起脑疝,威胁病人生命。
若出血源于静脉,如硬脑膜静脉、板障静脉或静脉窦,则病情发展稍缓,可呈亚急性或慢性病程。
急性硬脑膜外血肿在枕部较少,因该处硬膜与枕骨贴附轻紧,且常属静脉性出血。
据研究,血肿要将硬膜自颅骨上剥离,至少需要35g的力量。
但有时,由于骨折线穿越上矢状窦或横窦,亦可引起骑跨于窦上的巨大硬膜外血肿,这类血肿的不断扩张,多为硬脑膜与骨内板剥离后,因新的再出血所致,而非仅由静脉压造成继续出血。
血肿的大小与病情的轻重关系密切,愈大愈重。
不过出血速度更为突出,往往小而急的血肿早期即出现脑压迫症状,而出血慢的血肿,则于数日甚至数周,始表现出颅内压增高。
位于半球凸面的急性血肿,常向内向下推压脑组织,使颞叶内侧的海马及钩回突向小脑幕切迹缘以下,压迫大脑脚、动眼神经、大脑后动脉,并影响脑桥静脉及岩上窦的回流,称为小脑幕切迹疝。
为时较久的硬膜外血肿,一般于6~9天即有机化现象,由硬膜长入纤维细胞并有薄层肉芽包裹且与硬膜及颅骨粘连。
小血肿可以完全机化,大血肿则囊性变内贮褐色血性液体。
内科学_各论_疾病:急性硬脑膜外血肿_课件模板
内科学疾病部分:急性硬脑膜外血肿>>>
并发症:
出血,术后早期应加以预防。 4.长期昏迷患者易发生肺部感染、水
电解质平衡紊乱、下丘脑功能紊乱、营养 不良、褥疮等,在加强护理措施的同时, 应及时予以相应的处理。
5.出院后应于1~3个月内进行随访调 查,以了解手术效果和可能存在的颅内并 发症(图1)。
内科学疾病部分:急性硬脑膜外血肿>>>
病因:
相应部位骨折使其撕裂出血造成矢状窦旁 血肿、颅后窝血肿或骑跨静脉窦的硬膜外 血肿。
板障静脉或穿通颅骨的导血管因骨折 引起出血,可于硬膜外间隙形成血肿,临 床可以遇见,但较静脉窦出血所致血肿形 成更为缓慢。有时头部外伤后,并无骨折, 但外力可使硬膜与颅骨分离,致微小血管 撕裂形成硬膜外血肿
内科学疾病部分:急性硬脑膜外血肿>>>
症状及病史:
甚至无原发昏迷,说明大多数脑原发损伤 比较轻。有原发昏迷者伤后短时间内清醒, 后血肿形成并逐渐增大,颅内压增高及脑 疝形成,出现再昏迷,两次昏迷之间的清 醒过程称为“中间清醒期”。各种颅内血 肿中,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中间清醒期” 最为常见;部分患者无原发昏迷者伤后3 天内出现继发昏迷,早期检
内科学疾病部分:急性硬脑膜外血肿>>>
治疗:
疗,做到快速引流血肿抢救病人。其适应 证为病情相对稳定,出血量约30~50ml, 经CT检查明确定位,中线移位达0.5cm以 上,无继续出血者。
方法则按CT所示血肿最厚处,进行锥 孔或钻孔,然后插入吸引针管或放入带绞 丝的碎吸针管。排出部分血液后再注入尿 激酶,或尿激酶加玻璃酸酶溶解残
一、急性硬膜外血肿的外科手术治疗规范
一、急性硬膜外血肿的外科手术治疗规范1.外科手术指征:①不管病人的GCS评分,成人急性硬膜外血肿>30毫升,需立刻开颅手术清除血肿;②血肿<30毫升,而且最大厚度<15毫米,中线移位<5毫米,GCS评分>8分,没有局灶损害症状的病人可以保守治疗,但必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行CT动态观察血肿变化。
一旦出现临床意识改变、甚至瞳孔变化或CT血肿增大,都应该立刻行外科手术血肿清除。
2.手术方法:尽管目前没有充分随机前瞻性多中心对照研究证据来支持某一种外科手术方法,但应该按照血肿部位取常规骨瓣开颅,完全清除血肿和彻底止血。
不应该采用钻孔引流治疗急性硬膜外血肿。
通常情况下,应该颅骨应该同期还原固定,但对于巨大硬膜外血肿、中线依位明显、双侧瞳孔散大的病人,可以采用去除颅骨减压和硬脑膜减张缝合技术,避免大面积脑梗塞造成的继发性颅高压和脑疝,行再次行去除颅骨减压手术。
二、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外科手术治疗规范1.外科手术指征:①不管病人的GCS评分,成人急性硬膜下血肿厚度>10毫米,或中线移位>5毫米的病人,需要立刻采用手术清除血肿;②有条件单位,所有GCS评分< 9分的病人都应行颅内压监测;③对于最大厚度<10毫米,中线移位<5毫米、GCS评分< 9分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人,如果出现伤后进行性意识障碍,受伤到医院就诊时的GCS评分下降>2分,应该立刻采用外科手术治疗。
2. 手术方法:尽管目前没有充分随机前瞻性多中心对照研究证据来支持某一种外科手术方法,但国内外主流观点应该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根据术中颅内压情况决定保留或去骨瓣减压,硬膜原位缝合或减张缝合。
三、急性脑内血肿和脑挫裂伤外科手术治疗规范1.外科手术指征:①对于急性脑实质损伤(脑内血肿、脑挫裂伤)的病人,如果有进行性意识障碍和神经功能损害,药物无法控制高颅压,CT出现明显占位效应,应该立刻行外科手术治疗;②GCS评分6~8分、额颞顶叶挫裂伤体积>20毫升,中线移位>5毫米,伴或不伴基底池受压;应该立刻行外科手术治疗;③急性脑实质损伤(脑内血肿、脑挫裂伤)灶占位>50毫升,应该立刻手术治疗;④急性脑实质损伤(脑内血肿、脑挫裂伤)病人,通过脱水等药物治疗后ICP≥25mmHg,CPP≤65mmHg,应该行外科手术治疗;⑤急性脑实质损伤(脑内血肿、脑挫裂伤)病人无意识改变和神经损害表现,药物能有效控制高颅压,CT未显示明显占位,可在严密观察意识和瞳孔等病情变化下,继续药物保守治疗。
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的诊断及其处理
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的诊断及其处理
第1页
硬膜外血肿是指外伤后出血积聚
于颅骨和硬脑膜之间,约占外伤性颅内血 肿30~40%左右。常见于青壮年,﹥60 岁或﹤2岁人群发生率较低;血肿以颞部 最为常见,多为单发,多发者少见。
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的诊断及其处理
第2页
硬膜外血肿多为急性,有甚至可在伤 后3~24h内发生脑疝。急性硬膜外血肿 是指发生在伤后3d内血肿,其中伤后3小 时内出现脑受压征者称之为特急型。
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的诊断及其处理
第25页
3. 钻孔穿刺抽吸术
简便易行,有利于快速挽救患者生命 ,用于特急性硬膜外血肿紧急抢救,可暂 时部分缓解颅高压,赢得时间。常惯用于 院前或术前抢救。
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的诊断及其处理
第26页
4. 钻孔置管引流术
也可用于部分急性硬膜外血肿治疗, 做到快速引流血肿,抢救病人。其适应 症为病情相对稳定,出血量约20~50ml ,经CT明确定位,中线移位达0.5cm以 上,无继续出血者。
经颅近红外线分光镜检验
该检验已由Gopmath等证实能够准确 地发觉颅脑损伤病人急性颅内血肿。在经 CT证实EDH,SDH或ICH病人中,血肿半 球侧与对侧在视觉密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
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的诊断及其处理
第16页
优点
➢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必须马上到手 术室治疗头部损伤病人,这项检验对发 觉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有很大帮助。
第6页
二、 临床表现
硬膜外血肿临床表现与血肿部位、 增加速度和并发硬膜下损伤相关
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的诊断及其处理
第7页
(一)意识障碍
1. 伤后一直清醒; 2. 伤后一直昏迷; 3. 伤后清醒随即昏迷; 4. 伤后昏迷随即清醒; 5. 伤后昏迷,有一中间清醒期,随即又
不同术式治疗额部急性硬膜外血肿比较分析
基层医学论坛2009年第13卷1月上旬刊口感染,我们通过对医务人员手,手术间空气,物体表面,手术器械等进行重点监测,近2年手术量不断增加,没有发生聚集性伤口感染.在医院感染的接触传播过程中,医务人员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进行多次关于手卫生的培训教育,各临床科室配备脚踏式水龙头,配备洗手液及干手设施,提高了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避免了院内交叉感染.我院的院内感染率从2004年的2.12%到今年的1.30%;漏报率2004年为20.23%,我们加大了管理力度,发现漏报即与科室个人奖金挂钩,目前漏报率为0.院内感染病例的培养+药敏的送检率也从以前的不足30%上升到现在的75%以上.通过不断地学习,我们的院内感染控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后将进一步总结经验,为医院的发展保驾护航.参考文献1刘振声,金大鹏,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M ].军事医学出版社.2000,36(收稿日期:2008-09-03)不同术式治疗额部急性硬膜外血肿比较分析桑潺1张立杰2(1安顺市人民医院,贵州安顺1000)(2安顺市贵航集团302医院,贵州安顺1000)急性硬膜外血肿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常见于直接创伤之后,因颅骨骨折(90%左右)或颅骨局部变形伤及血管所致,血液在硬膜外聚集成血肿.约3/4的血肿发生在颞部[1].骨瓣开颅清除血肿一直是行之有效的首选治疗方法.我科近年来采用发际内钻孔清除额部硬膜外血肿16例,与同期传统额部冠状切口清除硬膜外血肿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额部冠状切口组20例,男15例,女5例,平均年龄29.7岁.血肿部位左侧12例,右侧8例,血肿量3060m l .钻孔组16例,男11例,女5例,平均年龄27.3岁,血肿部位左侧9例,右侧7例,血肿量3050m l .1.2临床表现全部病例均无瞳孔变化,合并额骨骨折27例.G O S 评分:810分7例,1112分10例,1315分19例,合并身体其他部位损伤8例,其中四肢骨折5例,骨盆骨折1例,胸部损伤1例,脾破裂1例.1.3手术方法20例患者采用传统发际内额部冠状切口,手术切口长约18c m 22c m ,避开矢状窦前段,于一侧额部钻孔4个,翻开骨瓣后清除血肿,术后还纳骨瓣.16例采用一侧额部发际内""形口,手术切口长约7c m9c m ,于血肿边缘部位钻孔,将骨孔适度扩大,最大不超过3c m �2c m ,于小孔伸入小号脑压板将硬膜外血肿大部分清除,彻底止血后,放置引流管并关颅.1.4结果及并发症除硬膜外少量积气外,所有患者根据出院时G CS 评分均恢复良好,复查头部C T 血肿基本消失.传统术式其中5例因颅骨粉碎性骨折行碎骨片清除,额部遗留颅骨缺损(面积>3c m �3c m ),以后Ⅱ期行颅骨缺损钛板修补术.2讨论长期以来,额部硬膜外血肿多采用传统发际内冠状切口,虽然疗效可靠,但手术需在全麻下进行,术中出血多,切口长,手术时间长,而且手术切口位于前额部,对患者容貌有一定影响,因此如何尽量减轻手术创伤,减少并发症,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我科近年来采用发际内钻孔清除硬膜外血肿,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可达到传统术式类似结果,且该术式具有以下优点:�手术切口明显缩短,传统手术切口长约18c m �22c m ,""形切口长约7c m �9c m ;�出血量显著减少,传统术式出血量约400�500m l ,而改良术式出血量仅为其一半左右;�若硬脑膜有活动性出血,止血困难,可于术中延长切口,改为传统术式,充分暴露出血点,妥善止血;�部分合并颅骨凹陷性骨折患者(特别是儿童),可于术中清除血肿后行骨折撬拨复位,一次成形,避免遗留颅骨缺损需Ⅱ期行钛板修补的麻烦,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并非所有的额部硬膜外血肿都可以采用此术式,这是因为""形切口多位于硬膜外血肿边缘,距离血肿中心区尚有一定距离,且骨孔面积不大(不超过3c m �2c m ),致术中视野受限,止血难度大,可导致术后再出血,血肿复发.因此,笔者认为,一定要严格掌握下列禁忌证,合理选择患者:�术前CT 确诊合并额部硬膜下血肿或同时伴发额部脑挫裂伤,脑内血肿,占位效应明显,需手术清除血肿或失活的脑组织,进行减压者[2];�合并额骨凹陷骨折且骨折凹陷深度面积较大,硬脑膜已穿通,或骨折撬拨复位困难者;�额部硬膜外血肿横跨矢状窦,疑为矢状窦或蛛网膜颗粒损伤出血;�术前已形成脑疝;�C T 提示中线明显移位(>1c m )或有弥散性脑肿胀及脑水肿者.参考文献1邱绪襄,廖文满.颅脑损伤(新编本)[M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402刘明铎.实用颅脑损伤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278作者简介:桑潺,男,38岁,本科学历,毕业于贵阳医学院,主治医师.�-����:������������.���(收稿日期:2008-08-29)经验体会医院管理��。
急性硬膜外血肿
基础护理
新年快乐
工作顺利
并发症
术后出血
切口感染
呼吸道管理
湿化 有效咳痰 及时吸痰
各管道护理
管道类型
硬膜外引流管 中心静脉留置管 导尿管
护理要点
妥善固定 定时挤推开 观察
保持通畅 定时更换
压疮 坠床
安全管理
饮食护理
清醒患者术一日开始进食流质饮 食,逐渐过渡普食。 昏迷患者鼻饲饮食
皮肤护理 口腔护理 会阴护理
急性硬膜外血肿诊断明确 幕上血肿量大于30毫升 颞部血肿量大于20毫升 中线移位超过5毫米 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 再次出现昏迷
立即手术治疗
急性硬膜外血肿定义 临床表现 ຫໍສະໝຸດ 疗 护理术前护理护理
术后护理
术前护理
评估患者意识、瞳孔、生命特征、对侧肢体 活动情况
建立静脉通路,止血、脱水剂等药物应用 保持呼吸通畅,必要时吸痰 氧气吸入,监测血氧饱和度 导尿、备血、剃头、皮试等术前准备工作 完善护理记录,与手术室护士做好交班工作
术后 护理
体 位 护 理
病 情 观 察
呼 吸 道 管 理
各 管 道 护 理
安 全 管 理
饮 食 护 理
基 础 护 理
体位护理
术日 术1一3日 术3日
头部抬高15-30度,头偏于健侧 半卧位为主,增加床上活动 半卧位为主,可搀扶下床适量活动
病情观察
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
观察患者头痛情况
急性硬膜外血肿 病人的护理
神经外科
急性硬膜外血肿
定义 临床表现 治疗 护理
定义
硬膜外血肿是指颅脑损伤后血液积聚在颅骨 内板与分离的硬脑膜之间。好发于幕上大脑 半球。
按出血时间分为:
急性硬脑膜外血肿科普宣传PPT
急性硬脑膜外血肿的症状是什 么?
急性硬脑膜外血肿的症状是什么?
早期症状
患者可能会经历头痛、恶心、呕吐以及意识模糊 等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在受伤后几小时内出现,需引起重 视。
急性硬脑膜外血肿的症状是什么?
晚期症状
随着病情加重,可能出现瞳孔变化、偏瘫或昏迷 等严重症状。
此时,血肿可能已经压迫脑组织,急需医疗干预 。
急性硬脑膜外血肿的症状是什么?
警示信号
如出现持续性头痛、意识丧失或神经功能障碍, 应立即就医。
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可以显著提高生存率和恢复质 量。
如何诊断急性硬脑膜外血肿?
如何诊断急性硬脑膜外血肿? 临床评估
医生会通过询问病史和症状进行初步评估。
体检中可能会关注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头部撞击引起的,可能会导致 严重的神经损伤。
什么是急性硬脑膜外血肿?
成因
最常见的成因是头部外伤,特别是跌倒、交通事 故或运动伤害。
在这些情况下,颅骨可能会破裂,导致血管破裂 ,进而形成血肿。
什么是急性硬脑膜外血肿? 发生率
急性硬脑膜外血肿虽然相对少见,但在头部创伤 患者中占有一定比例。
遵守交通规则,确保驾驶安全,避免交通事故。
定期检查车辆的安全性也是预防事故的重要措施 。
如何预防急性硬脑膜外血肿? 及时就医
如果发生头部外伤,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评估 。
早期发现潜在问题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谢谢观看
急性硬脑膜外血肿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观察和监测
对于轻微的血肿,医生可能建议定期观察,监测 症状变化。
这通常适用于没有严重症状的患者。
急性硬脑膜外血肿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外科手术
急性硬膜外血肿的概念
急性硬膜外血肿的概念急性硬膜外血肿(Acute subdural hematoma,ASDH)是指头部受伤引起的急性、间断性动脉性出血积聚于硬脑膜与大脑皮质之间的一种病理情况。
在头部外伤后,常有生命体征与意识改变的表现,而急性硬膜下血肿往往是导致这些症状的原因之一。
急性硬膜外血肿的发生率比较高,它大约占所有头部外伤的20%。
成年人更容易受到这种伤害,而老年人和婴幼儿则相对较少。
这种病症通常与高能量的打击性头部外伤有关,如交通事故、高处摔落、暴力冲突等。
患者常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而且症状可能会迅速加重。
急性硬膜外血肿的形成过程一般可分为几个阶段。
首先,头部遭受严重的打击后,外伤导致头部血管破裂,引发出血。
血液流入硬脑膜下间隙,逐渐积聚。
由于硬脑膜与大脑皮质之间的黏连,血液在这个狭小的空腔内逐渐增加,形成硬膜下血肿。
随着血肿体积的增大,硬脑膜下的神经结构受到压迫并受损。
血肿逐渐扩张,对脑组织造成额外的损伤,增加颅内压力。
这会导致脑功能受损,从而引起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
如果不及时处理,血肿继续增大,可导致严重的脑缺血和继发性颅内压增高,进而危及生命。
急性硬膜外血肿的确切诊断需要临床医生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全面的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来得出。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部CT、MRI以及血管造影等。
CT 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血肿的体积、位置和形态,以及是否伴有其他颅内损伤。
MRI 可以对脑组织损伤程度进行更加详细的评估。
血管造影可以帮助排除其他颅内动脉疾病,如动脉瘤等。
治疗急性硬膜外血肿的方法包括保护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早期手术治疗以及恰当的术后护理。
当患者病情较轻且无颅内压增高的征象时,可以选择保守治疗,观察其病情。
但对于血肿较大、出现严重颅内压增高或神经功能受损的患者来说,手术治疗是首选。
手术的目的是尽早清除血肿,减轻对脑组织的压迫,恢复脑功能。
手术方式可以采取开颅手术或经皮针吸引等方法。
急性硬脑膜外血肿疾病研究报告
急性硬脑膜外血肿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急性硬脑膜外血肿所属部位:头部就诊科室:脑外科病症体征:颅内压增高,偏瘫,意识障碍疾病介绍:急性硬脑膜外血肿是怎么回事?硬膜外血肿多为单发,多发者罕见,但可合并其他类型血肿,构成复合型血肿,其中以外伤着力点硬膜外血肿合并对冲部位硬膜下血肿较为常见,脑内血肿少见,硬膜外血肿可见于任何年龄病人,以15~40岁青壮年较为多见症状体征:急性硬脑膜外血肿有什么症状?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可因出血速度、血肿部位及年龄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从临床特征看,仍有一定规律及共性,即昏迷清醒再昏迷。
现以幕上急性硬脑膜外血肿为例,概述如下:1、意识障碍:由于原发性脑损伤程度不一,这类病人的意识变化,有三种不同情况:①原发性脑损伤较轻,伤后无原发昏迷,至颅内血肿形成后,始出现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及意识障碍,这类病人容易漏诊。
②原发性脑损伤略重,伤后曾一度昏迷,随后即完全清醒或有意识好转,但不久又再次陷入昏迷状态,这类病人即所谓典型病例,容易诊断。
③原发性脑损伤严重,伤后持续昏迷,且有进行性加深表现,颅内血肿的征象常被原发性脑挫裂伤或脑干损伤所掩盖,较易误诊。
2、颅内压增高:随着颅内压增高,病人常有头疼、呕吐加剧,躁动不安和四曲线的典型变化,即CUSHING'S反应,出现血压升高、脉压差增大、体温上升、心率及呼吸缓慢等代偿性反应,等到衰竭时,则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及呼吸抑制。
3、神经系统体征:单纯的硬膜外血肿,早期较少出现神经受损体征,仅在血肿形成压迫脑功能区时,才有相应的阳性体征,如果病人伤后立即出现面瘫、偏瘫或失语等症状和体征时,应归咎于原发性脑损伤。
当血肿不断增大引起颞叶钩回疝时,病人则不仅有意识障碍加深,生命体征紊乱,同时将相继出现患侧瞳孔散大,对侧肢体偏瘫等典型征象。
偶尔,因为血肿发展急速,造成早期脑干扭曲、移位并嵌压在对侧小脑幕切迹缘上,则要引起不典型体征:即对侧瞳孔散大、对侧偏瘫;同侧瞳孔散大、同侧偏瘫;或对侧瞳孔散大、同侧偏瘫。
硬脑膜外血肿疾病
硬脑膜外血肿疾病硬脑膜外血肿是指血液积聚于颅骨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
因头部患病外力直接打击,产生颅骨骨折或颅骨局部变形而造成血管损伤出血所致。
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头伤后发生短暂昏迷,醒后消失颅内压增高症状再次发生昏迷,并有脑疝表现。
其发生率在闭合性颅脑损伤中占2—3%,在颅内血肿中占25—30%,大多数为急性者和单发性血肿。
硬脑膜外血肿是颅脑损伤中最为严峻的继发性病变之一,治疗效果与准时诊治亲密相关。
只要早期诊断,准时手术,预后多属良好,否则将导致脑功能不行逆的损害。
死亡率约为10%。
病因外伤史:颅盖部,特殊是颞部的直接暴力伤,局部有伤痕或头皮血肿,颅骨x线摄片发觉骨折线跨过脑膜中动脉沟;或后枕部受伤,有软组织肿胀、皮下淤血,颅骨x线撮片发觉骨折线跨过横窦;皆应高度重视有硬脑膜外血肿可能。
症状1.大多数头部外伤后消失短暂性昏迷,多有局部头皮伤。
2.猛烈头痛、恶心、呕吐、躁动,可消失一侧肢体无力、失语等。
3.再次昏迷并加深,幕上血肿时,血肿侧瞳孔先散大、对光反应消逝、对侧肢体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呼吸和脉搏减慢,血压上升。
晚期双侧瞳孔散大,去大脑强直和消失病理性呼吸。
检查CT检查:若发觉颅骨内板与脑表面之间有双凸镜形或弓形密度增高影,可有助于确诊。
CT检查还可明确定位、计算出血量、了解脑室受压及中线结构移位以及脑挫裂伤、脑水肿、多个或多种血肿并存等状况。
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外血肿1、头部X线摄片多能显示颅骨骨折线,对推断头颅受伤着力部位、出血来源和血肿的位置、类型有关心。
2、头部CT检查能清楚地显示硬脑膜外血肿的部位、形态、数目及血肿量,能快速地对硬脑膜外血肿作出明确诊断,列入首选检查专案。
3、磁共振检查也能对硬脑膜外血肿作出明确诊断。
4、在无CT和磁共振检查条件时,只要病情允许,应进行脑血管造影术,及早明确诊断。
5、有明显局部脑的继发损害,ECT检查有助于了解局部脑的功能。
6、诱发电位可以确定有无继发脑干损害。
急性硬膜外血肿的CT诊断及临床特点
急性硬膜外血肿的CT诊断及临床特点
袁令锦; 高艳
【期刊名称】《《CT理论与应用研究》》
【年(卷),期】1994(003)002
【摘要】急性硬膜外血肿是颅脑外伤中常见的一种血肿,常规X线检查不易发现,患者死亡率高.CT检查可对硬膜外血肿及时的作出明确诊断,并可确定血肿的大小、部位形态及数量,为治疗提供了依据.本文收集证实的76例,其中6例保守疗法均经CT诊断.旨在阐明CT诊断本病的重要性.
【总页数】2页(P36-37)
【作者】袁令锦; 高艳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1.150.4
【相关文献】
1.不典型急性硬膜外血肿CT诊断 [J], 史有年;孙春雷;解彩霞
2.CT诊断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分析 [J], 闫萍;梁彬
3.颅脑损伤急性硬膜外血肿合并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附8例报告 [J], 程亭秀; 张灿成; 俞建臣; 王胜
4.卵巢颗粒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和CT诊断分析 [J], 李冰; 徐红卫; 王淑贤; 葛亮
5.不同病理亚型肾癌患者临床特点及MSCT诊断价值 [J], 史凌波;李军;孟庆涛;蒋
会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诊治特点
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诊治特点杨玉明;姜宏志;沙成;袁庆国;谢红雯;王大明【期刊名称】《脑与神经疾病杂志》【年(卷),期】2007(15)1【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病因、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分析近15年来经手术治疗的38例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病因、临床表现、MRI/DSA影像学及显微手术特点.结果:38例病人均行MRI检查,28例直接手术清除血肿;10例行DSA 检查,6例先行硬脊膜动静脉瘘(AVF)供血动脉栓塞,再手术清除血肿并切除瘘口,1例患者术前诊断急性硬脊膜外血肿,术后病理证实为脊髓结核急性期.随访2~9年.神经系统恢复到正常情况的13例;有轻度神经系统改变但生活可以自理的19例; 需他人帮助者4例;2例因血肿压迫时间长,术后双下肢瘫痪及尿潴留未改善;本组无死亡病例.结论: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脊髓MRI 检查是诊断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首选方法,清除血肿减轻其对脊髓的压迫是治疗本病的唯一有效方法,大的、高血流量的AVF术前栓塞供血动脉可减少术中出血.【总页数】3页(P10-12)【作者】杨玉明;姜宏志;沙成;袁庆国;谢红雯;王大明【作者单位】100730,卫生部北京医院神经外科;100730,卫生部北京医院神经外科;100730,卫生部北京医院神经外科;100730,卫生部北京医院神经外科;100730,卫生部北京医院神经外科;100730,卫生部北京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2【相关文献】1.急性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的诊治 [J], 王仑;陈庆贺;高吉昌;许战武;王勇2.急性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ASSEH)的诊治 [J], 王亚冰3.脊柱术后并发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诊治进展 [J], 张景生;张国庆4.急性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早期诊治 [J], 俞文华;陆镛民;许培源;车志豪;张祖勇;江林涌5.椎管内急性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4例诊治分析 [J], 张进朝;谢冬根;杨崇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硬膜外血肿
一、病名
中医病名:损伤出血
西医名:急性硬膜外血肿
二、诊断
(一)中医诊断标准
(1)有头部损伤史,(2)主要症状:头痛(胀痛为主)、或神情木呆,健忘,神志恍惚,或昏厥,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双手紧握。
常伴有呕吐。
(3)次要症状:偏瘫,语言不利或昏语、不语,或昏沉嗜卧,或可出现气粗息涌,喉中痰鸣。
(4)头颅CT可提示在颅骨与硬脑膜间见梭形高密度病灶。
(5)舌紫暗或有瘀斑,苔薄,脉沉涩。
具备(1)、(4),加(2)、(3)、(5)中的任何一项症状即可诊断。
(二)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根据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神经外科学》(赵继忠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有头部外伤史,患者常有伤后当时清醒,以后昏迷,或出现有中间清醒期的意识障碍过程。
2)常伴有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及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障碍,可出现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等。
3)头颅CT检查病变区多呈凸透镜状高密度影,部份患者中线结构偏移。
(三)中医证候诊断
昏聩期:1.血瘀气闭:昏厥,不醒人事,双手紧握,牙关紧闭。
舌紫暗或有瘀斑。
2.痰热阻窍:高热、神昏、气粗息涌,喉中痰鸣,抽搐。
舌暗苔滑脉沉涩而数。
苏醒期:瘀热内扰:神志恍惚不清,头痛头昏,呕吐恶心,夜不能昧,昏沉嗜卧,或偏瘫失语。
舌紫暗苔微黄,脉迟缓。
恢复期:气虚血瘀,痰热阻窍:神情痴呆,或失语,或昏语健忘,或半身不遂,舌暗红无苔或少苔,脉沉迟。
三、治疗常规
(一)一般治疗
绝对卧床休息,对症处理,观察病情,必要时复查。
(二)中医治疗
一)辩证分型口服中药汤剂
昏聩期:
1、血瘀气闭证
治法:活血化瘀,醒脑开窍。
方药:苏合香丸加减:苏合香、龙脑、麝香、安息香、青木香、香附、丁香、沉香、制乳香、白术、失砂,水牛角,三七。
经鼻饲管内注入。
2、痰热阻窍证:
治法:清心开窍,驱热豁痰
方药:安宫牛黄丸方加减:牛黄、郁金、黄连、朱砂、山桅、雄黄、黄芪、水牛角粉、冰片、麝香、珍珠。
经鼻饲注入。
苏醒期:瘀热内扰
治法:活血祛瘀,清热除烦。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麝香、生姜、红枣、芦根、淡竹叶。
恢复期:气虚血瘀,痰热阻窍
治法:益气养阴,袪痰清热开窍。
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合收呆至神汤,组成:黄芪、当归、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地龙、柴胡、半夏、茯苓、神曲、甘草、杏仁、南星、菖蒲、郁金、人参、附子。
二)针灸治疗
1、血瘀气闭证
选穴:主穴:内关、人中、三阴交。
辅穴:极泉、尺泽委中,语言不利加金津、玉液。
针刺手法以泄法为主,每天一次,7天为一疗程。
2、痰热阻窍
选穴:主穴:内关、人中、三阴交。
辅穴:颤中、脾俞、尺泽。
针刺手法以泻法为主。
3、苏醒期:瘀热内扰:
选穴: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上星、印堂上肢:极泉合谷曲池外关。
下肢:委中、环跳、足三里、血海、关元。
4.恢复期:气虚血瘀,痰热阻窍:
选穴: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上星印堂上肢:极泉合谷曲池外关。
下肢:委中、环跳、足三里、血海、关元等穴。
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多功能通络治疗仪等治疗。
三)中药穴位敷贴
中医辩证穴位贴敷
在治疗过程中均可以取上星、印堂、内关、曲池、血海、梁丘、三阴交、足三里8穴进行中药穴位贴敷。
药物:地龙、桃仁、红花、川芎、
使用:辩证选用上述各药物打成粉状,加适量凡士林调成糊状,置于无菌纺纱中,贴敷于穴位,胶布固定。
四)电疗疗法
昏溃期予磁疗促醒,苏醒期及恢复期予电极片贴于患侧手五里、内关、足三里,下巨虚,予电疗、磁疗促进患者肢体恢复活动。
五)推拿按摩疗法
对长期卧床,有偏瘫患者予可据功能损害程度和状态进行中医按摩循经治疗,可使用不同手法以增加全关节活动度,缓解疼痛、抑制痉挛和被动运动等。
按摩手法常用柔、捏、拔、等手法。
(三)西医治疗
1.绝对卧床休息,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征变化,注意神志瞳孔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持续上氧,动脉血氧维持在90%以上,意识障碍或消化道出血者应禁饮禁食24-48小时,必要时可行的续胃肠减压。
2.血压按制,一般情况下需要保持在正常血压范围内。
3.慎用脱水剂。
4.予止血、脱水、营养神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静脉营养支持等对症支的治疗,严防并发症发生:1.防治呼吸道及泌尿系感染,根据病情及经验使用有效的抗生素。
2.防治应激性溃疡,可选用H2受体阴滞剂,本米替丁,雷尼替丁,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等。
3.癫痫:可选用地西泮、苯妥英钠、丙戊酸钠等
5.观察病情动态复查颅脑CT了解患者颅内出血情况,有手术指征的患者拟急诊手术。
(四)手术治疗
(一)手术适应症:
1)意识障碍渐加深。
2)颅内压的监测压烽在2.7(270mmH2O)以上,并呈进行性升高表现。
3)有局灶性脑损害体征,
4)尚无明显意识障碍或颅内压增高症状,但CT检查血肿较大,(幕上大于30ml以上,聂部大于20ml,幕下大于10ml以上),脑室或脑池受压明显;
5)在非手术治疗过程中患者病情恶化者。
一般选择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
(二)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1)手术前处理:
1)快速术前准备,禁食禁饮,备皮,完善术前检查。
2)止血,预防感染、脱水,必要时留置气管套管,建立输液通道等。
3)术前准备的同时通知手术室急诊手术患者的大概时间及术式。
(2)手术中处理:
手术室全麻下行开颅硬脑膜外血肿清除术或开颅硬脑膜外血肿清除术加去骨瓣减压术。
(3)术后处理:
1、术后给予预防感染、止血、脱水、预防消化道出血及癫痫,神经营养、改善脑微循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并发症。
2.术后宜采用低坡卧位,头抬高15-30度。
平卧或卧向对侧,多饮水,不用强力脱水剂,术后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及呼吸道通畅,肺部感染长期不能苏醒者早期行气管切开术,并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静脉营养支持及测中心静脉压指导补液,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变化,动态复查头颅CT,后病情稳定后有神经功能障碍者可予高压氧治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3、术后三天后稳定的患者可根据患者处在昏聩期,苏醒期,恢复期的不同阶段中医临床辨证分型使用中药治疗,并给予针灸推拿按摩,电疗,穴位中药贴敷等处理。
(五)护理:
1、饮食调护
(1)昏迷期及苏醒期不能进食者予鼻饲流质饮食
(1)少量多餐定时定量
(2)避免辛辣刺激性饮食
禁忌肥甘厚味;禁忌过食辛、酸及易产酸食物;禁忌易阻气机食物等;禁
忌寒凉生冷食物等;禁忌坚硬的食物。
(3)选择细软易消化食物。
2、心理调护
针对溃疡病人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社会的护理。
康复期通过下棋、看报、听音乐等消除紧张感,还可配合性格训练,如精神放松法、呼吸控制训练法、气功松弛法等。
告知情绪反应与病情恢复及转归密切相关,提高病人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及心理应急能力;减轻病人对疾病预后恐惧感。
4、健康教育
四、疗效评价
1.临床治愈:临床症状缓解,头颅CT回示血肿已吸收。
2.好转,临床症状改善,血肿部份吸收。
3.未愈: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甚至死亡。
五、出院指导
如手术去骨瓣减压,嘱患者避免骨窗区受外力撞击,3月后来院行颅骨修补,如患者出院时仍有偏瘫,嘱患者加强患肢功能锻炼,加强患肢按摩以防肌肉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