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仁,不让于师》ppt课件3
合集下载
当仁,不让于师ppt课件
23
夫子哂之。“求, 尔何如?”对曰:“方六 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 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如: 或者 为: 治理 足:使民足 如: 至于
以俟: 来;等待
孔子对他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啊?”
冉求回答:
“方圆六七十平方里,或者(方圆)五六十平方里的小国,(假使)
让我冉求来治理它,等到了三年,(我)可以使百姓衣食丰足。至
【评析】 这一段非常有趣,让我们看到了孔子普通人的一面。我觉得这是儒家
思想比基督教可爱的地方之一。儒教不千方百计把孔子打扮成神,基督教 则不但把普通人耶酥打扮成神,还要再虚构一个上帝之神来做耶酥的父亲。 基督教的做法在人类的愚昧阶段是有一定的实际效果,但是也有一个很大 的危险,就是其基础极其脆弱,因为它将一切关键的东西都建立在谎言的 基础上,一旦谎言被识破,还有谁去信它呢?
子贡的“日月”之比,把孔子推向了最高处,把孔子的影响力说到了极 致。似可说启发了朱熹“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夜”的评价思路。上天不降 生仲尼,(人类)万古常年生活就像在夜里。意思就是孔子是个圣人,说出 了很多真理,指导人们的行为思想道德,才有了较为系统的礼义廉耻之说, 使中国古人不至于不知礼仪廉耻,不知礼教教化,使中国古代的人脱离原始 性,不断地向人的特有本质发展。走出原始和愚昧的境地。
写子贡面对叔孙武叔的诋毁,运用比喻、对比的手法,理直气壮地表 达了自己的观点,表现孔子的出类拔萃的才德以及子贡对孔子无限敬仰的 感情。诋毁其实是无能和妒忌的表现。
7
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 知: 通“智”,聪明,智慧
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
阶:名作动,踩着台阶
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而: 表修饰
选修《当仁,不让于师》课件
一)、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 课文第1、2、3。 二)、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课文第9、10、11、12、13。 三)、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 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课文第4、5、6、7、8。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 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 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 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当仁,不让于师
序言
下载提示:该PPT课件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 决实际问题。PPT课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本编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PPT课件,如数学课件、语文课件、英语课件、解不同课件格式和写法,敬请下载!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 “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 琏也。”
瑚琏,黍稷之器。夏曰瑚,殷曰琏,周曰
簠簋,宗庙之器贵者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 则不暇!
子贡喜欢诽谤人。孔子说:‘端木赐贤 良吧,叫我可没那闲工夫!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 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 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第二课时
翻译9、11、12、13则论语
好学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 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
子谓颜回,曰:“惜乎!吾见其进也, 未见其止也。”
子曰:“十室之内,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不如丘之好学也.”
悟性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 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 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 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
当仁不让于师上课课件
思考讨论
子贡是怎样面对叔孙武孙、陈子禽的诽谤 和挑拨的?表现了对孔子之言的态度?
面对诋毁和挑拨,子贡运用对比、比喻、 排比的手法,理直气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他人---如丘陵-----可逾 •贤(才德) 仲尼 ---如日月---不可逾
---如拾级上天---不可及
•敬仰
•诋毁其实是无能和妒忌的表现。
•[原文] • 12·颜渊死。子曰:“噫!天
丧予!天丧予!”
•[评析] • 颜渊因贫病三四十岁就早死了。孔 子很伤心,反复念叨着:“唉!老天要了 我的命!”体现了孔子对弟子爱的深沉!
思考:为什么孔子在伯牛与颜渊死时表 现的不太一样?
• 第12则,表现的是颜回之死对孔子的沉重打 击。这种悲痛要远远深于伯牛之死所带来的 痛感。伯牛之死,孔子主要是痛惜;而颜回 之死,孔子是绝望,是痛彻心肺。原因在于 孔子在颜回身上,寄托着很大很多的理想。 对颜回,孔子视之为自己道德、思想和学问 的传人,颜回早逝,无人承传薪火,所以是“ 天丧予”——上天亡我,亡我文化。
•颜渊其人
• 颜回(前521~前490) 春秋末鲁国人。 字子渊。孔子弟子。以德行见称。勤奋 好学,笃信孔子学说,并“闻一知十”, 领会深刻。为人平易谦逊,沉默寡言, 才智较少外露,在行动上努力实践孔子 的理想,成为孔子最忠实、最得意的学 生。孔子屡称他品格高尚,说 他“三月 不违仁”,“不迁怒,不贰过”。33岁时去 世。
•(1)反复、对比手法评价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品 质。 •(2)表达了孔子对弟子颜回的喜爱和赞美,表 现出孔子对“德”的重视和推崇。
• 思考: • 1、如果原文改为:“贤哉,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好不好?为什 么?
• 不好。因为原文是一种对比,更能衬托出 颜回的有才德,也更好地表达出对颜回的赞叹 的情味。
《当仁,不让于师》ppt
11. 【原文】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
“亡之,命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有 斯疾也!”
【译文】
伯牛病了,孔子前 去探望他,从窗户外面 握着他的手说:“丧失 了这个人,这是命里注 定的吧!这样的人竟!”
【评析】 孔子对弟子们充满了
关爱,冉耕身患恶疾, 孔子担着被传染的危险 去看望他。
法,生动形象地描 绘了孔子的才德,婉 转表达对孔子的无限
敬仰之情。
样,教百姓立于礼,百姓就会立于礼,
要引导百姓,百姓就会跟着走;安抚
百姓,百姓就会归顺;动员百姓,百
姓就会齐心协力。他活着很荣耀,他
死了人们感到哀伤,我怎么能比得上
他呢?”
喟然:深深感叹的样子。
3、【原文】
循循:有次序。坚:坚实、深奥。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 阶:名作动,踩着 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 台阶。
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 斯:就。
犹天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 道之斯行:“道”
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 通“导”,引导。
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 绥(随):安抚。
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和:团结协力。
如之何其可及也?”
【译文】
子贡曰:“无以
子贡说:“不要这样吧,
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孔子是诽谤不了的,其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
他人的贤良,像丘陵一
犹可逾也;仲尼,日
样,还可以超越;孔子
月也,无得而逾焉。
却象日月,别人没法超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
过。虽然有人要自绝于
于日月乎?多见其不
日月,但对日月又有什
知量也。”
么损伤?只能表明他不
自量而已。” 毁:诽谤。 逾:超越。
《当仁,不让于师》49页PPT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当仁,不让于师》
•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谢谢!
《当仁,不让于师》
•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当仁,不让于师》课件.共35页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当仁,不让于师》课件.
•
6、黄金时代Leabharlann 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35
当仁不让于师课件PPT
就会齐心协力。(夫子)活着是十分荣耀的,(夫子)死了是极其可惜的。我怎么能赶得上他
呢?”
• 【原文】 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
【译文】 颜渊感叹地说:“老师的学问越仰望越觉得高耸,越钻
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
研越觉得深厚;看着就在前面,忽然却在后面。老师步步引导,
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
“丧失了这个人,这是命里注定的吧!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
【注释】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鲁国
而有斯疾也!”
人,孔子的学生。孔子认为他的“德行” 较好。 牖:窗户。亡夫:一作丧夫解,
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 一作死亡解。
夫:语气词,相当于“吧”。
•
• 【原文】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为。
说:同“悦”。
矢:同“誓”,此处讲发
誓。
• 【原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
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
也!”
质是多么高尚啊!”
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 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 也已!
(二)孔子对自己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拟孔1为)子之若的不个圣总自厌与努我,结仁力认诲:,识人追孔则:不求吾子倦圣岂自,敢与则认,仁可为谓的是云人一尔,已矣。 (2)吾自无行己而的不言与行二是三子光者明磊落的, (3)予不所否隐者瞒,、天不厌背之!道天,厌愿之意!让
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
尼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可超越过去,仲尼的贤德
呢?”
• 【原文】 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
【译文】 颜渊感叹地说:“老师的学问越仰望越觉得高耸,越钻
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
研越觉得深厚;看着就在前面,忽然却在后面。老师步步引导,
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
“丧失了这个人,这是命里注定的吧!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
【注释】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鲁国
而有斯疾也!”
人,孔子的学生。孔子认为他的“德行” 较好。 牖:窗户。亡夫:一作丧夫解,
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 一作死亡解。
夫:语气词,相当于“吧”。
•
• 【原文】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为。
说:同“悦”。
矢:同“誓”,此处讲发
誓。
• 【原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
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
也!”
质是多么高尚啊!”
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 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 也已!
(二)孔子对自己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拟孔1为)子之若的不个圣总自厌与努我,结仁力认诲:,识人追孔则:不求吾子倦圣岂自,敢与则认,仁可为谓的是云人一尔,已矣。 (2)吾自无行己而的不言与行二是三子光者明磊落的, (3)予不所否隐者瞒,、天不厌背之!道天,厌愿之意!让
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
尼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可超越过去,仲尼的贤德
语文选修《当仁,不让于师》课件
“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 也而有斯疾也”表现了孔子思想的哪一方面? 提示 从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也是一个宿命论者, 即他相信命运之说,但对命运的不公平提出了自己的抗 议,用反复的语句,强烈地表达出了这种感情。在他认 为,像冉耕这样德行优秀的人应该长命百岁,享受健康 的生活,却得了将亡的疾病,即使探望,也只能“自牗 执其手”,这是命运的不公平。从这些语句中我们也可 以看出孔子对学生的挚爱之情,以及对命运不公的控诉 之情。
代词,他们的 语气副词,表祈使语气
3.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名词作动词
①犹天之不可阶 .而升也________________
②闻弦歌 .之声________________
③如会同,端 .章甫________________
④异乎三子者之撰 .________________ ⑤风 .乎舞雩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四位性格各异的弟子中,孔子对 胸怀治国大志的三个弟子子路、冉求和公西华或哂或颔, 不赞一词,而对只谈风月、游玩而不谈国事的曾皙却发出 了由衷的赞叹:“吾与点也!”这似乎与孔子积极入世的 主张格格不入,因而不能不令人费解。 原来,“汲汲于仕进”只是孔子人生追求的表象,实际上,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才是他更高的追求和 最终的理想。即让老有所乐,中有所为,幼有所养,社会 安定,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和境界。而曾皙所描绘的那一 幅优哉游哉、老少同乐的“清明上河图”,正是这样一种 境界的生动形象的写照。
情感和理智是一对合作伙伴,如同一切合作伙伴一样, 它们之间可能发生冲突。有几种不同情况: 其一,两者都弱,冲突也就弱,其表现是平庸。 其二,双方力量对比悬殊,情感强烈而理智薄弱,或理 智发达而情感贫乏。在这两种情形下,冲突都不会严重, 因为一方稳占支配地位。这样的人可能一事无成,也可 能成为杰出的偏才。 其三,两者皆强,因而冲突异常激烈。然而,倘若深邃 的理智终于能驾驭磅礴的情感,从最激烈的冲突中便能 产生最伟大的成就。这就是大天才的情形。
《当仁,不让于师》ppt课件(48页)
道:通“导”
斯:就
如果夫子被封为诸侯,或者得到封邑而成为卿大夫,那就像 我们所说的:叫百姓立于礼,百姓就会立于礼;引导百姓, 百姓就会跟着;安抚百姓,百姓就会归附;发动百姓,百姓 就会团结协力;
5、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他活着的时候,人人敬爱他,很荣耀;他死了,人人都感到 悲哀;
6、如之何其可及也 如之何:如何,怎么
不知量:不知道高低轻重,不自量
不自量力
【评析】
写子贡面对叔孙武叔 的诋毁,运用比喻、对比 的手法,理直气壮地表达 了自己的观点,表现孔子 的出类拔萃的才德以及对
孔子无限敬仰的感情。
诋毁其实是无能 和妒忌的表现。
选文2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 之斯立,道之斯行,绥(suí)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 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孔门十 哲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儒家五大圣人之一,《论语》 编撰者之一。 喟然:叹气的样子 2、仰之弥高
仰:仰望,往上看 弥:愈发、更加
3、瞻之在前 瞻:往前看
4、忽焉在后 忽焉:忽然
焉:词尾,用在形容词后,相当于“然” 盘盘焉,囷囷焉
重点字词
5、循循然善诱人
选文1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 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yú) 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 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译文】
叔孙武叔诽谤孔子。子贡说:“这样做没有 用啊!仲尼是不可诽谤的。其他人的才能象丘陵 一样,还可以超越;孔子(的才德)却如同日月, 别人没法超过。即使有人要自绝于日月,但对日 月又有什么损伤?只能表明他不自量而已。”
《当仁不让于师》课件
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学习 和探索新的知识和技能, 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 力。
积极面对挑战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 退缩和逃避,而是积极寻 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
05
总结与思考
对“当仁不让于师”的反思
01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在当今社会,如何将“当仁不让于师”这一传统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理
念相结合,培养出既有传统文化底蕴又有现代视野的人才。
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如何将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培养出具有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 感的人才,为建设美好家园贡献力量。
教育的前瞻性与未来挑战
如何把握教育发展的前瞻性,应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挑战和变革,培 养出能够适应未来发展的人才。
THANKS
教育创新与改革
如何推动教育创新和改革,适应 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具有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教育与科技融合
如何将教育与科技深度融合,利 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育质量和
效率,实现个性化教育。
对未来的展望
教育国际化与合作
如何加强国际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吸收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 和实践经验,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论语》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总结词
掌握《论语》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是理解其深层含义的基础。
02
“当仁不让于师”的解读
“仁”的含义
01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 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同情和互 助等美好的品德。
02
在《论语》中,“仁”的含义非 常丰富,包括爱人、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孝悌、忠恕等。
“当仁不让”的含义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自我管理 和自我驱动的能力,使其在未来的学 习和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
积极面对挑战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 退缩和逃避,而是积极寻 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
05
总结与思考
对“当仁不让于师”的反思
01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在当今社会,如何将“当仁不让于师”这一传统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理
念相结合,培养出既有传统文化底蕴又有现代视野的人才。
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如何将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培养出具有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 感的人才,为建设美好家园贡献力量。
教育的前瞻性与未来挑战
如何把握教育发展的前瞻性,应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挑战和变革,培 养出能够适应未来发展的人才。
THANKS
教育创新与改革
如何推动教育创新和改革,适应 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具有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教育与科技融合
如何将教育与科技深度融合,利 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育质量和
效率,实现个性化教育。
对未来的展望
教育国际化与合作
如何加强国际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吸收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 和实践经验,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论语》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总结词
掌握《论语》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是理解其深层含义的基础。
02
“当仁不让于师”的解读
“仁”的含义
01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 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同情和互 助等美好的品德。
02
在《论语》中,“仁”的含义非 常丰富,包括爱人、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孝悌、忠恕等。
“当仁不让”的含义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自我管理 和自我驱动的能力,使其在未来的学 习和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
《当仁不让于师》讲解课件
义
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01
02
03
独立思考
鼓励个人在面对问题时, 不盲目追随他人,而是敢 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 独立思考的能力。
勇于创新
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 拘泥于传统,敢于挑战权 威,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 思路。
自我实现
激发个人的内在潜力,追 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不断 挖掘和发挥自己的优势。
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03 主题目的
阐述《当仁不让于师》的主题目的,即通过探讨 师生之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个人修 养和道德水平。
主题背景
01 历史背景
详细介绍《当仁不让于师》产生的历史背景,包 括当时的社会状况、文化氛围和思想潮流等。
02 创作背景
分析《当仁不让于师》的创作动机和背景,探讨 作者在何种情况下创作了这篇文章。
03 文化背景
阐述《当仁不让于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和影响,分析其与其他文化传统的异同。
主题目的
个人修养
阐述《当仁不让于师》主题目的 中的个人修养目标,如何通过学 习师生之道提高个人素质和道德
水平。
道德水平
分析《当仁不让于师》如何通过探 讨师生之道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仁”的本质是爱人,即把人当作人来对待,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心人的幸福和发展。这 种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和尊重,认为这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
“师”的含义
“师”在《论语》中通常是指老师、师傅、导师等,代表着知识、智慧和道德的权威。在“当仁不让于师”这句话中,“师 ”指的是自己的老师或者长辈,代表着在追求“仁”的道路上,即使面对老师的教导或者长辈的教诲,也不应该盲目服从, 而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
当仁,不让于师 PPT课件3
【注释】 绥(随):安抚。
【译文】 陈子禽对谓子贡说:“你是谦虚 吧,孔子哪里比你强?”子贡说:“君子 说一句话就可以表现出是否明智,所以说 话不可以不谨慎。孔子的高不可及,如同 天不能搭阶梯爬上去一样。他如果有机会 治理国家,就能做到传说的那样,得到老 百姓的全力拥护,万众一心,共享太平。 他生也光荣,死也可哀,怎么谈得上赶上 他呢?”
【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 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 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 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评析】颜回是孔子心目中最理想的学生,这里 孔子借赞扬颜回的机会,再次为我们刻画了一个 “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
【原文】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 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 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译文】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 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 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 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 “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原文】 子曰:“当仁,不让于 师。”
孔子为什么哂笑子路,没有笑冉 有和公西华?
孔子为什么会比较同意曾点的看 法呢?
【原文】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 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 斯人也有斯疾也!”
【译文】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 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说:“丧失了这 个人,这是命里注定的吧!这样的人竟 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 的病啊!”
孔子去见南子有没有做什么不正当的事我们可以存而 不论,只从我们看到的事实部分来说,我觉得子路对 孔子的批评是正确的,因为既然孔子去见了南子,就 有做了不正当事的可能。子路能当面指责老师可能的 错误行为,是值得赞赏的。 孔子是否做了不正当的事是一回事,别人是否相信孔 子的清白是另一回事。尤其是作为一个教人做君子的 老师如果不能证明自己没有做不正当的事,也是一件 比较麻烦的事情。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避嫌的说 法,即“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孔子在无奈之 下只能用赌咒发誓来为自己表白,这也无形中成了中 国人的一种不好的习惯方式。我觉得我们自己应该远 离用赌咒发誓的方式来取信于人,也千万不要轻易相 信那些赌咒发誓的人。
【译文】 陈子禽对谓子贡说:“你是谦虚 吧,孔子哪里比你强?”子贡说:“君子 说一句话就可以表现出是否明智,所以说 话不可以不谨慎。孔子的高不可及,如同 天不能搭阶梯爬上去一样。他如果有机会 治理国家,就能做到传说的那样,得到老 百姓的全力拥护,万众一心,共享太平。 他生也光荣,死也可哀,怎么谈得上赶上 他呢?”
【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 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 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 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评析】颜回是孔子心目中最理想的学生,这里 孔子借赞扬颜回的机会,再次为我们刻画了一个 “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
【原文】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 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 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译文】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 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 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 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 “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原文】 子曰:“当仁,不让于 师。”
孔子为什么哂笑子路,没有笑冉 有和公西华?
孔子为什么会比较同意曾点的看 法呢?
【原文】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 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 斯人也有斯疾也!”
【译文】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 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说:“丧失了这 个人,这是命里注定的吧!这样的人竟 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 的病啊!”
孔子去见南子有没有做什么不正当的事我们可以存而 不论,只从我们看到的事实部分来说,我觉得子路对 孔子的批评是正确的,因为既然孔子去见了南子,就 有做了不正当事的可能。子路能当面指责老师可能的 错误行为,是值得赞赏的。 孔子是否做了不正当的事是一回事,别人是否相信孔 子的清白是另一回事。尤其是作为一个教人做君子的 老师如果不能证明自己没有做不正当的事,也是一件 比较麻烦的事情。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避嫌的说 法,即“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孔子在无奈之 下只能用赌咒发誓来为自己表白,这也无形中成了中 国人的一种不好的习惯方式。我觉得我们自己应该远 离用赌咒发誓的方式来取信于人,也千万不要轻易相 信那些赌咒发誓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如之何”释义 Z • (1).怎么;为什么。《诗·王风·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孟子·梁惠王上》: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礼记·檀弓上》: “ 子柳 曰:‘如之何其粥人之母以葬其母也?不 可。’”明 高攀龙《答袁节寰(袁可立)中丞书》之 二:“事穷则变,变则通,如之何坐而待毙也。” • (2).怎么样;怎么办。《诗·齐风·南山》:“析 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唐 柳宗元 《师友箴》:“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不友 如之何?吾何以增?”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 第三折:“如若此子至,其事将如之何?” • 注意“如之何”在句子中的位置。
置,相当于“吾乎尔无 隐”。 4、 是丘也:是,这。也, 表判断。
【译文】 孔子说:“学生 们,你们以为我对你 们有什么隐瞒的吗? 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 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 你们一起干的。我孔 丘就是这样的人。”
评析
表明孔子心胸坦 荡,光明磊落。以及 孔子对学生人格的尊 重。
【原文】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 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 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 言戏之耳。”
• 其 基本字义 1. 第三人物代词,相当于“他(她)”、“他们(她 们)”、“它(它们)”;“他(她)的”、“他们 (她们)的”、“它(们)的”:各得~所。莫名~妙。 三缄~口。独行~是。自食~果。 • 2.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 些”:~他。~余。~次。文如~人。名副~实。言 过~实。 • 3. 那里面的:~中。只知~一,不知~二。 • 4. 连词,相当于“如果”、“假使”:“~如是,孰 能御之?” • 5. 语气副词,表示揣测、反诘、命令、劝勉:“~如 土石何?” • 6. 词尾,在副词后:极~快乐。
•
其余略
• 4、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 • 译:老师一步步有次序地引导人,用各种丰富文 献典籍使我知识、视野广博,用礼这种礼法来约 束我(用礼这种规范使我受约束),想不学都不 成。 • 分析:然,词尾,用于形容词之后;博,使动用 法,使···广博;约,使动用法,使···受约束;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介词结构后置。 5、 当仁,不让于师。 • 译:在对仁这个问题上,可以不必对老师讲谦让。 • 分析:当,遇到,也可以解释为“面对”;“不 让于师”,介词结构后置,译时应调整为“于师 不让”。
【原文】 子曰:“贤哉, 回也!一箪食,一 瓢饮,在陋巷,人 不堪其:“颜回的 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 箪饭,一瓢水,住在简 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 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 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 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 多么高尚啊!”
逾:超越。
伤:损伤。 多:只,仅仅。
见:表明。
【译文】 叔孙武叔诽谤孔子。子贡说:“不 要这样吧,孔子是诽谤不了的,其他 人的贤良,象丘陵一样,还可以超越; 孔子却象日月,别人没法超过。一个 人即使要自行断绝(跟日月的关系), (这)对日月又有什么妨害呢?只能 表明他不自量而已。”
写子贡面对叔孙 武叔的诋(dǐ)毁, 运用比喻、对比的手 法,理直气壮地表达 了自己的观点,表现 孔子的出类拔萃的才 德以及对孔子无限敬 仰的感情。
注释 1、之:到„„去。 2、弦歌:弹琴唱歌。
3、焉:怎么。
4、诸:之于。
5、使:使唤。
6、戏:开玩笑。
【译文】 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 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 牛的刀呢?” 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 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 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 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 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 而已。”
1、南子:卫灵公夫人, 淫乱放荡,名声不好。当时 把持着朝政。
2、“说”通“悦”,高 兴。 3、“矢”通“誓”,发誓。
4、所„„者:假如„„ 的话。
【译文】 孔子去见南子, 子路不高兴。孔子发 誓说:“如果我做了 什么不正当的事,让 上天谴责我吧!让上 天谴责我吧!”
【评析】
这一段非常有趣,让我们看到了 孔子普通人的一面。我觉得这是儒家 思想比基督教可爱的地方之一。儒教 不千方百计把孔子打扮成神,基督教 则不但把普通人耶酥打扮成神,还要 再虚构一个上帝之神来做耶酥的父亲。 基督教的做法在人类的愚昧阶段是有 一定的实际效果,但是也有一个很大 的危险,就是其基础极其脆弱,因为 它将一切关键的东西都建立在谎言的 基础上,一旦谎言被识破,还有谁去 信它呢?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 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 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 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 以这样说的。” 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 不到的。”
【评点】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与 “为之不厌,诲人 不倦”是一致的。 这表现了孔子谦虚 和执著的品格。
【原文】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去见南子有没有做什 么不正当的事我们可以存而不 论,只从我们看到的事实部分 来说,我觉得子路对孔子的批 评是正确的,因为既然孔子去 见了南子,就有做了不正当事 的可能。子路能当面指责老师 可能的错误行为,是值得赞赏 的。也可见孔子为推行政见学 说,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精神, 师及生关系的平等、融洽。
【评点】 对孔子的言行可有三种理解: 一、知错即改。 二、为维护自己的形象,给自 己找台阶。 三、始终端作教师的架子,到 了哪里都不忘训人。 三种理解可以综合起来看。表 现师生间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和 谐融洽关系。
【原文】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 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 之!天厌之!”
注释:
•
• 〈副〉 1.也许;大概。 •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左传·隐 公六年》 其自桓叔以下。——《国语·晋语》 齐国其庶几乎。—— 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2.表示祈使。当,可。 • 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君其详之。——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汝其善抚之。——清· 林觉民《与妻书》 弟其宽心勿畏可也。——太平天国· 洪仁玕《英杰归 真》 • 3.将,将要。 • 今殷其沦丧。——《书·微子》
【译文】 孔子说:“在对仁这个问题上, 可以不必对老师讲谦让。”
评析:
表现孔子对仁的 重视,对弟子人格的 尊重和对平等师生关 系的追求。
他从不偏爱贵族子 弟,最赏识生活困顿 而德行高尚的颜渊。
【原文】
子曰:“二三子(1)以我
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 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 也。”
【注释】 1、二三子:这里指孔子 的学生们。 2、隐:隐瞒。 3、吾无隐乎尔:状语后
• 练习:辨析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 • 及 • 1、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比得上, 赶得上) • 2、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等到) • 斯 • 1、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就,则) • 2、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这,这个) • 焉 • 1、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表状态,后缀,用于形容 词、副词之后,相当于“然”“的子” ) • 2、割鸡焉用牛刀!(怎么,哪里)
孔子是否做了不正当的事是一回 事,别人是否相信孔子的清白是另一 回事。尤其是作为一个教人做君子的 老师如果不能证明自己没有做不正当 的事,也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 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避嫌的 说法,即“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 冠。”孔子在无奈之下只能用赌咒发 誓来为自己表白,这也无形中成了中 国人的一种不好的习惯方式。我觉得 我们自己应该远离用赌咒发誓的方式 来取信于人,也千万不要轻易相信那 些赌咒发誓的人。
• 6、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 哉? • 译:(你们)平时就说:人们不了解我! 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将怎么做? • 分析: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译时调整为“不知吾也”。 • 7、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 译:真的很悲痛吗?不替这个人极度悲痛 又为谁极度悲痛呢? • 分析:夫,读fú,这,那;为,介词,替; 谁为:为谁,宾语前置。
• 夫fū • 1、旧时称成年男子:渔~。农~。万~不当之 勇。 • 2、旧时称服劳役的人:~役。拉~。 • 3、〔~子〕a.旧时对学者的称呼;b.旧时 称老师;c.旧时妻称夫;d.称读古书而思想 陈腐的人。 • 4. 与妻结成配偶者:丈~。 • 夫 fú • 1. 发语词:~天地者。 • 2. 助词:逝者如斯~。 • 3. 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或“那”:~猫至。
【注释】 喟然:深深感叹的样子。 坚:坚实深奥。 博:使„„广博。 卓尔:高大的样子。
循循:有次序。 诱:引导。 末:没有。 由:途径。
【译文】 颜渊感叹地说:“老师的学问越 仰望越觉得高耸,越钻研越觉得深厚; 看着就在前面,忽然却在后面。老师 步步引导,用知识丰富我,用礼法约 束我,想不学都不成。我竭尽全力, 仍然象有座高山矗立眼前。我想攀上 去,但觉得无路可走。”
遇到”仁”的事情的时候, 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翻译下例句子 1、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 译:一个人即使要自行断绝(跟日月的关系),(这)对 日月又有什么妨害呢? 分析:虽,即使;其,用在句首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 “何伤于日月”,介宾结构后置,应为“于日月何伤”。 2、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译:你是谦虚吧,孔子难道真的比你有才德吗?” 分析: 为,判断动词,是;岂,难道;于,比;贤,(有) 才德。 3、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译:他生也光荣,死也可哀,怎么谈得上赶上他呢? 分析: 如之何,怎么;其,加强反问语气,副词;及,赶 得上。
诋毁其实是无能和妒忌的表现。
【原文】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 贤于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 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 天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 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注释】 “知”通“智”,聪明, 智慧。 阶:名作动,踩着台阶。 斯:就。 道之斯行: “道”通 “导”,引导。 绥(suí):安抚。 和:团结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