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参与制度变迁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制度变迁对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制度变迁对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农业经济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变迁。
从计划经济时期到市场经济时期,中国的农业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中国农业经济增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制度变迁对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对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影响以及对中国农民收入的影响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首先来看制度变迁对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
在计划经济时期,农业生产主要由集体农场和国有农场负责。
农业生产经营由国家统一安排,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高,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农田没有充分的产权保障,劳动成果不属于自己。
而随着改革开放,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出台让农民有了家庭承包土地的权利,农民成为了农业经营者,他们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种植和养殖,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农业技术推广政策,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得到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这些改变使得农业生产方式从传统的粗放型向现代化、科技化的生产方式转变,为中国农业经济的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制度变迁对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实行的农产品收购、定价和销售政策使得农产品市场严重扭曲,农产品的价格不能真实反映市场需求和供给,导致农民卖不出去农产品、买不到生活必需品。
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市场逐渐实现了市场化,农产品的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农业补贴政策、农业保险政策等,保障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民的收入水平。
农产品市场的开放和市场化,为中国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增加了农产品的出口量,促进了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形成了更加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为中国农业经济的增长创造了更加宽松的环境。
制度变迁对中国农民收入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在计划经济时期,农民的收入主要由国家统一分配,农民的劳动收益不高,生活水平较低。
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通过承包土地和自主经营农产品获得了更多的劳动收益,同时政府对农村地区实施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地方政府参与制度变迁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强本地 区的经济实 力 , 构建 自 己的政 绩工
程 , 得较 大 的规模 效益 。 见地 方政府 取 可 管理 创 新 的主观 需 求主 要是 行政 主导 的 自我 优化 动 机 ,即在地 方行 政 主导 的格 局 下 ,经 济 利益 的鼓 励 已成 为地 方 政府 管理 创新 的内在动 力。
—一 克思 主义 的制 度 变迁理 论 主张 , - I
L上 通过革命实现社会根本制度的变 。 一 迁, 。J 。 通过改革实现社会根本制度
在 自身范围内的调整。革命是社会制 度的
质变 , 改革是量变 , 不是质 变, 它是一 定社
和 “ 灶吃饭 ”财 政体制 的实施 ,使得地 分
方 政府担 当了推动 地区经济 增长 的重任 , 其掌握 的经 济决策权 和可支配的资源也 得 到 了相应 的拓展 。 这种财权 事权 的分 工 而 是 以承认地 方利益 为前提 的 , 由此而来 的 是 中央与地方在法律上更为接近对等的契
会制度的 自我发展 、自我完善 。革命 是制
( 别是社会知识 ) 特 的积累。中央政府 由于
缺乏制度 变迁的相关知识 ,其在制度供给 上存在着 困难 。对于追求利益最大化 的微 观主体企 业来说 ,市场越 自由,市场机会 就越 多 ,获利也越大。 因此 ,它们希望 政 府 能够提供 给它们发展经济 的自由市场 空 间。但 是 ,鉴于政府对经济运 行的既定控
特 点 也 成 为拉 大 居 民收 入 差 距 的重 要 原 因。
殊性 ,导致 中央政府 在完成 向市 场经济过 渡方面存在着一 系列 困难 ,特 别是在制度
变迁的初始阶段 。新制度经 济学认 为 ,影 响制度供给 的重 要因素之一就是现有知识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彭红利2011年5月23日正文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始终不断地在深化。
但收入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过大仍是收入分配中出现的两个突出问题,并影响到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本文认为,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应从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三个领域来进行。
主题词:收入差距收入分配制度效率公平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作为加强社会建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新一轮收入分配改革大幕拉起。
收入分配关系到每个人的钱包,向来都是一个敏感话题。
应该说,中央调整收入分配改革方向已经明确,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缩小差距。
但从各方面透露出来的有限信息来看,目前改革的推动步履维艰。
一、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乡居民收入较大幅度地增长,与此同时,贫富差距也在逐步拉大,主要表现在:一是总体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根据2009年10月26日《中国经济周刊》援引的世界银行报告数据,1960年代,我国基尼系数大约为0.17~0.18,1980年代为0.21~0.27,1990年代为0.37~0.40,从2000年开始,我国基尼系数就已超过了国际警戒线0.40。
二是城乡差距构成差距增量的主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再持续扩大四个阶段,总体上呈不断扩大的态势。
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处在历史最高水平。
根据国家发改委09年《促进形成合理的居民收入分配机制》研究报告,2007年,城乡差距对总体收入差距的贡献率达到64.45%。
三是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拉大。
从城镇内部来看,近些年来,经济增长的非均衡,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确立,这三个因素进一步拉大了城镇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
工资地区差异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内部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那么,这种差异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首先地区工资水平及其差异既受制度变迁的影响又受市场机制的作用,具有典型的转型特征。
而产生区域工资差异的因素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政策制度因素和经济因素。
政策制度因素主要包括转型过程中的工资体制、对外开放、企业体制改革和地区保护。
经济因素包括各种生产要素的特征和区域经济发展基础。
工资体制: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公有制经济,中央根据地区的物价水平、区域发展计划以及相关的人事管理体制将全国分为11 类地区的工资标准。
地区工资类别越高的地区享受到的工资水平也越高。
这一体制被称为地区工资类别制度改革开放后,通过85年引入市场机制和93 年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改革,影响地区工资水平的因素侧重点也逐渐从政策因素转向经济因素。
对外开放:大量的研究认为外向型经济对区域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根据国际贸易理论,贸易自由可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带来更大的规模经济、提高效率、获取技术等等,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区域收入的增加。
根据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伴随直接投资而来的资本、技术、税收收入、生产力外溢等因素可以有效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收入的增加。
根据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推断开放程度越高的地区工资水平也越高。
所以对外贸易促进了地区工资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加剧了地区工资的非均衡发展。
企业体制改革:我国提出建立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模式的所有制形式。
但中国所有制改革进程的地区差异很大,东部地区的非公有经济的发展速度比中部和西部地区快。
这一差异可能导致地区劳动生产率和地区工资收入的差别。
地方保护:地方保护从以保护当地资源为主变为以保护当地市场为主,以各种方式限制外地产品进入当地市场。
这使其不能于时代接轨,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工资水平也相应受到影响生产要素角度:由于资本和劳动力在区域间的流动性,工资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有学者认为,东部沿海地区日益成为全国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品制造中心,而中西部地区则逐渐沦为采掘型的矿产资源基地和农业生产为主的外围区域(范剑勇,2004)。
论以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现状与调整对策
论以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现状与调整对策一、概述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现状与调整对策,是一个深刻反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重要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
本文旨在梳理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历程,分析当前收入分配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调整对策,以期为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在演变历程方面,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平均主义分配,到改革开放初期的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阶段。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差异化的特点,不同群体、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
当前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仍存在一些问题。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导致社会公平感降低另一方面,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资本所得占比过高,不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国民收入分配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1.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性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作为社会经济结构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合理性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民生福祉。
它不仅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对于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合理的分配格局能够激发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从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如果分配格局失衡,将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社会消费动力不足,进而制约经济的增长潜力。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因素。
当收入分配格局失衡时,社会不满情绪将积聚,甚至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对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则是实现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研究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研究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城市居民普遍拥有更高的收入水平,而农村地区的居民则面临着较大的经济困难。
这种差距不仅导致了城乡之间的不公平,也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为了深入探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本文将从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首先,教育是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育的水平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在城市,教育资源更加丰富,高等教育机会更多。
而在农村地区,由于基础设施以及教育资源的相对匮乏,居民受到的教育限制较多。
这导致了农村居民就业机会较少,大部分只能从事传统农业劳动。
与此同时,大城市提供了更多的高薪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
因此,教育的不公平分布是城乡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就业机会的不均衡也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
城市作为经济的中心,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大公司、外资企业以及高科技行业聚集于城市,这些行业通常提供较高的薪资和福利待遇。
而在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就业机会相对有限。
除了农业劳动外,农村居民很难找到其他稳定的薪水来源。
因此,就业机会的不平等分配也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
最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也是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
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
这些社会保障政策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福利和保障。
然而,农村居民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往往面临着更大的经济风险。
他们在医疗、养老等方面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一旦遇到意外或疾病,往往无法承担高额的医疗费用。
因此,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公平也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综上所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
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需要重视教育的公平,改善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
同时,还需要重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通过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来减小城乡间的就业差距。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变迁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近 期较 有代 表性 的研究 中 , 周振 华 ( 2 0 0 3 ) 指出, 为
第 一 阶段 : 1 9 7 8年 1 2月一 1 9 8 4年 9月 , 以农
率 先 调 节城 乡居 民收入 分 配差距 要 形成 有 序 引导 的城 村普遍 实行 家 庭 联 产 承包 责 任 制 为 突 破 口, 市 进入 机制 , 即加 大城 市化力 度 , 打破人 口流 动壁 打破 了平 均 主义 大 锅 饭 。改 革 开 放 之 前 , 我 国实
随着经 济 的快 速 发 展 , 我 国城 乡 居 民 收 入 分 了明显 的改 善 , 但 也 出现 了居 民 收入 分 配 差 距 扩
配 差距 也在 不断扩 大 , 理 论 界 已对 此 密切 关 注 , 也 大化 的趋势 ] 。我 国渐近 式 的 收入 分 配制 度改 革 从 不 同角度 进 行 解 释 并提 出 了相 应 的解 决措 施 。 可分 为以下 五个 阶段 :
[ 收 稿 日期] 2 0 1 3 -0 3 -1 5
多种分 配形式 。1 9 8 4年 十二届 三 中全 会提 出了在
[ 作者简介]李璇 ( 1 9 8 7 一 ) , 女, 湖北荆 州人 , 深 圳大 学经 济学院 博士研究 生, 主要从事人 E l 、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 。
・
企业 实行 “ 工效 挂 钩 ” 的工 资改 革 。1 9 8 5年 , 进 一 步对企 业 职 工 的 工 资 采 取 调 整 与 改 革 相 结 合 和
6 ‘
李璇 : 我 国 收 入 分 配 制 度 变 迁 对 城 乡 收入 差距 的 影 响
“ 两挂 钩” “ 一浮动” 的方 针 , 使 职 工 和经 营 者 的 工 提 出要 “ 确立劳动 、 资本 、 技 术 和 管 理 等 生 产 要 素 资、 奖 金 同所在 企业 的经 济 效 益高 低 、 本 人 贡献 大 按 贡 献参 与分 配 的原 则 , 完 善按 劳 分 配 为主 体 、 多 小挂 起钩 来 , 彻 底 解 决 职 工 吃 企 业 的“ 大锅 饭 ” 现 种分 配方 式 并 存 的分 配 制 度 ” 。这 既 肯 定 了 劳 动
地方政府参与制度变迁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我国始于 17 年的改革开放就是一场全方位 的制度变迁 。它摒弃了一系列制约经济发展的制度 因素, 98 使社 会 主义经 济重新 焕 发 出活力 。 这场 制度 变迁 的重 要特点 之 一就是 地方 政府 参 与制度 创 新 。地 方政府 在 我 国的制 度变 迁 中扮演着 重要 的角 色 。17 9 8年 , 村联 产 承包责 任制 在安徽 合肥 的农 村 自发 出现 。这种做 法 最先得 到 省政府 认 可 , 而 汇 农 转 报给 中央 , 后农 村联 产 承包责 任制 开始在 全 国推广 。试 想 , 果 没有省 政府 的参 与 和支持 , 之 如 农村 联产 承包 责 任 制很可 能在 出现 伊始 就夭 折 了。再 比如 , 近期 浙 江 、 江苏一 带 民间金 融 的蓬勃 发展 , 也是 与地 方政 府 的 推 动 和默许 分不 开 的。 改革开放以来 , 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17 年到 2 0 年 , 从 98 0 0 农民年人均收入 由 14 3 元 增加 到 25 23元 , 加近 l , 增 6倍 城镇 居 民人均 收入 南 33元 增加 到 6 8 元 , 加逾 l 。扣 除物 价 因素 , 4 20 增 7倍
济 发展 产 生影 响 , 并进 而影 响居 民收 入 。 [ 词 】 方政 府 ; 关键 地 制度 变 迁 ; 制度 创 新 ; 收入 差距
[ 中图分类号]F 2 11
【 稿 日期 】 0 70 .6 收 2 0 —9 1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0 863 (0 80 —020 l 0—9 52 0 ) 1 3 .4 0
全 国 的居 民收入水 平增 加 近 4倍 。但与 此 同时 , 民收入差 距也 呈 现扩 大趋 势 。从 基尼 系数 来看 ,9 8 的 居 17 年
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分析及影响因素
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分析及影响因素城乡居民收入差异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大问题。
这种收入差距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都带来了不利影响。
本文将对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现状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在中国普遍存在,且差距逐渐扩大。
大城市的居民收入普遍高于农村居民,同时居住条件、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差距也较大。
这种差异反映了经济发展、城乡分割以及政策实施的不均衡。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就业,同时也带动了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
城市的产业结构更加多元化,工资和福利待遇相对优厚。
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业收入占据居民收入的较大比重。
农村缺乏多元的就业机会,收入来源单一,导致了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影响因素1. 城乡经济发展差异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差异,这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首要因素。
城市经济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工作机会较多,收入相对较高。
而农村经济以农业为主导,劳动密集型工作机会居多,技术含量低,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2. 教育资源差异城市教育资源相对农村更加丰富,高质量的教育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
城市中的优质学校、图书馆、培训机构等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而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这使得农村居民在就业时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3. 制度性差异城乡居民户籍制度的不平等也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因素之一。
户籍制度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可以享受到更多的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包括医疗保险、退休金等。
而农村居民则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面临诸多不公平,缺乏一些基本的社会保障。
三、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对策为了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异,政府和社会各界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谈我国非正式制度变迁及其对居民收入差足巨的影响
医学上 的异体 移植手术一样 ,受体 的排异
反应 ( 文化遗 产对移 植对 象 的相 容程 度 ) 大小将成 为移 植成功 与否 的关键。 从我 国制度 变迁 的实践来看 ,收入分 配制度 、社会保 障制度 、户籍制度 、教育 制度 、税收制度等一 系列正 式制度是导致
居 民 收 入 差 距 扩 大 的重 要 原 因 之 一 。 如 前
式 制 度 的 变 迁 均 成 为 导 致 收 入 差 距 扩 大的 重要 原 因。
关键 词 :非 正 式制 度
差距
制 度 变迁
收入
方面的原因 ,其一 , 世界是 复杂的;其 二 ,
人的理性是有限 的。这样 ,当人们面对复 杂的世界 ,无法迅速 、准确 、费用较低地 作 出判断时 ,或者 ,现实 的复杂程 度超出 他们 的理 性边界时 ,人们便借助于 非正 式 制度来作 出判断。其有效性 ,取决 于人 们 对这种 非正式 制度的虔 诚程度。
重精神上 的满足 ,如人 们的赞扬 、同事 的
好 评等 ,因此形成 了那个 年代特有的人们
对物质利益 的鄙视 ,当然有些人可能是真 心 的选 择 ( 意识形态等非正 式制度发挥 了 作 用 ) 有些人可能是 无奈的选择 ( , 正式制 度 发挥了作用 ) 。
场全 方位 的制度 变迁 , 既包 括政 治制度 、 经
在我 国的制度变迁过程 中,得到 了鲜 明的
体现 。
谈 国 正 制 变 我 非 式 度 迁
及对 民入 足影 其 居 收 差巨 响 的
■ 高 发 副教授 ( 郑州航 空m _ 管理 学院经贸学院 , l k
◆ 中 图分 类 号 :F 3 文 献 标 识 码 :A 06
非 正 式 制 度 的 变 迁 及 其 对 居 民收 入 差 距 的 影 响
《202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安徽省为例》范文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安徽省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逐渐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安徽省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及其影响因素具有代表性。
本文以安徽省为例,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深入探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指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在收入水平上的差异,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公平程度的重要指标。
安徽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较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对于全国范围内的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因此,对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安徽省近几年的统计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等官方数据发布机构。
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情况通过分析安徽省近几年的统计数据,发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一定的变动趋势。
总体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且差距呈逐年扩大趋势。
然而,在具体年份和地区之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存在差异。
五、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1.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是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
安徽省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结构变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了显著影响。
2. 政策因素: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措施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农村扶贫政策、农业支持政策、城乡一体化发展政策等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3. 社会因素:教育水平、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因素也会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影响。
安徽省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的投入和改革措施,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从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我国转型时期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我国转型时期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作者:陈光普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下半月》2013年第04期[摘要] 本文采用OLS回归估计法分析法,通过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来研究我国现阶段不同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既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又受政策、制度变迁的作用,具有典型的转型时期特征。
[关键词] 城乡收入差距经济因素政策体制转型时期[中图分类号] F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4-0023-02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总体上经历了一个“由缩小到扩大”的变化过程。
近年来,东西部的收入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不仅都没有缩小,而且还在扩大,尽管不同学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对于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扩大趋势还是有共识的(蔡昉、万广华,2006)。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与改革课题组经过数年跟踪调查做出的一份全国性调查报告显示,如果把医疗、教育、失业保障等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世界最高。
该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城乡之间的人均收入比率由1995年的2.8提高到2002年的3.1。
然而,调查人员认为这还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城乡之间实际收入的差距。
报告指出,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没有涵盖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种实物补贴,比如城镇居民很多享受公费医疗,城镇的中小学能够获得国家大量财政补贴,城镇居民享受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险、最低生活救济,而农村居民却没有这些补贴和保障,如果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估计城乡收入差距可能要达到四五倍,甚至是六倍。
二、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1.模型的建立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有很多,既有经济发展方面的因素,如经济增长、城市化水平、工业化进程、教育水平等;也有政策制度性因素,如财政支出结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就业体制等。
对造成我国国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及建议
对造成我国国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及建议国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一)历史沿革、资源禀赋及发展阶段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城乡不同的发展政策以及城乡居民的不平等待遇,如“剪刀差”、“户籍制度”等的实施,加重了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加上改革开放以来采取由东向西的经济梯次推进和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客观上拉大了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
这是导致中国个人收入分配呈现出地区差别的直接原因。
(二)经济体制改革及体制变迁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不断发展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竞争的结果导致不同劳动者或生产要素拥有者之间的收入差别。
(三)原有体制的政策惯性及部分宏观政策的影响。
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是原有体制下的一种政策产物。
农产品的低价收购政策、限制农民进城政策、对农民的税收政策、对农民的税外负担政策、对城市居民的福利补贴政策,都是原有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制度的缺陷及政策制度不到位因素的影响。
目前,制度缺陷主要表现在新旧体制并存、体制缺位、体制错位、体制虚设、法律政策缺位、法律政策本身的规制力度不够、政策规定有不周延的空隙、法律法规贯彻落实不力或受到干扰等。
加上管理的疏漏和一些现行政策法规的不完善、不配套,非法收入与财产转移、灰色收入与灰色财产转移由此大量出现,特别是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严重腐败问题以及利用制假售假、走私贩私、偷税漏税、投机欺诈等各种非法手段获取高额收入的现象,造成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扩大。
(五)社会保障乏力、教育机会不均等因素的影响。
目前中国的社会保障面太窄,只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部分大型集体所有制职工享受,而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的中方员工却很少享受。
这种在享受社会保险方面的不均等性,使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当前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已临近警戒线,是否已进入两极分化状态?国际上衡量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主要是基尼系数。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与原因分析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与原因分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是我国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间的收入差距日益加大。
本文将从历史变迁、制度障碍和人口流动等方面,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历史变迁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集体主义经济体制。
农村经济以农田为基础,人们的收入主要来自土地和农业生产。
城市则是工业化进程的重要表现,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工资高于农民。
这使得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开始逐渐加大。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城市企业和农村家庭的收入也有了更大的差异。
市场经济中市场规模和利益的不均衡,使得城市居民往往能获得更丰厚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进一步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其次,制度障碍也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城乡户口制度是制度障碍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根据户籍制度,人们的户口决定了他们能够享受的公共服务和福利。
城市户口能够享受更多的社会保障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而农村户口则面临着更多的限制。
由于户口迁移的限制,许多农民工无法在城市落户,只能处于城乡两地的边缘地位,从而导致了他们收入和福利受到了限制。
此外,人口流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收入差距的加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成为农民工。
由于他们缺乏技术训练和专业知识,很难从事高薪的工作,因此工资较低。
与此同时,由于文化教育落后和社会资源缺乏,农民工的社会地位较低,就业机会也相对有限。
这使得农民工往往只能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作,很难实现工资和福利的提升,进一步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为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一社会问题,政府和社会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工作条件,提高其收入水平。
其次,应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的二元结构,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权利,降低他们在城市生活中所面临的障碍。
进一步加强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农民工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促进他们在城市就业与生活的融入。
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居民收⼊差距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居民收⼊差距影响因素分析*沈坤荣庄海燕*内容提要:改⾰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收⼊整体上稳步增长,但收⼊差距不断扩⼤。
研究影响居民收⼊差距的因素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
区别于已有的从单个⾓度对居民收⼊差距影响因素进⾏的实证研究,本⽂选取了13项指标进⾏主成分分析,试图从多因素⾓度分析影响中国居民收⼊差距的因素,并以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收⼊分配;收⼊差距;体制转型Abstract:China has carried out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since 1978. The level of average income has advanced, while a sharp rise of income inequality has appeared. The investigation into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income inequality has obvious time significance 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search subject of domestic and overseas scholars.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studies, the author tries to analyze as many different factors as possible from macro-economy view.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is used to analyze the thirteen indicators selected in this paper. Finally, some useful policy implications and suggestions are given. Keywords:income distribution;income inequality;system transition改⾰开放25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民⽣活⽔平稳步提⾼。
探析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政府原因及其调节
探析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政府原因及其调节摘要: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呈现持续扩大的趋势。
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与政府行为的失当有着密切的关系,政府的错位、缺位和越位加剧了收入分配差距。
因此,必须重视基于政府层面的调节:在引入现代治理理论的基础上对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实施有效的政府治理;政府积极介入再分配领域,调整再分配机制,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完善法律法规,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关键词:收入分配差距;政府原因;调节。
一、对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理性认识。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出现有其客观必然性,它是市场经济、分配方式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一定层面上看,收入分配差距的存在有其正面效应,有利于打破平均主义,调动人的积极性,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但差距的存在必须是合理的,并控制在一定的度之内,否则就弊大于利。
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出现了持续扩大的趋势,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城乡收入差距。
从1997年至今,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收入比在2000年为2.79:l,2001年为2.90:l,2004年为3.21:l。
到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0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5153.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3:1。
如果把医疗、教育、养老、失业保险等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这一数字还可能高得多,有可能达到四、五倍甚至六倍。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城乡差距最高的国家之一。
(二)地区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间的收入差距总体上呈现出不断拉大的趋势。
以三大区域地块划分的东、中、西部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的绝对值和相对值都在不断扩大。
东、中、西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1978年的1.1:l:l.01扩大到2005年的1.52:1:0.99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由1978年的1.09:l:0.91扩大到2005年的1.6:1:0.8。
2009年,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在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方面,最高的上海市已经比最低的青海省高出两倍多,东部地区的收入水平远高于其他地区。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影响与对策研究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影响与对策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收入分配问题逐渐凸显,收入差距逐渐扩大,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从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影响以及对策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为加强我国收入分配公平与合理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是随之也伴随着导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种种问题。
据统计,我国在2019年的基尼系数为0.4675,较2018年增加了0.0028。
而就国别比较而言,我国的基尼系数排名在世界前几位,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
但是,基尼系数并不是一个全面反应我国收入分配状况的指标。
在实际生活中,无论是城乡差距、职业差距,还是教育、技能等因素所导致的差距,都是导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之一。
1.社会不稳定性增加:收入差距扩大会导致社会不公平,加剧社会分裂,从而导致社会不稳定性增加。
而在收入差距扩大的同时,社会阶层之间的横向流动性也将受到压制,从而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层结构,这种结构会导致社会的流动性下降。
2.导致消费市场缩小:收入差距扩大不利于市场的发展。
因为收入高的人越来越多,消费能力增强,但收入低的人却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缩减消费,从而使得市场需求下降,反过来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收入差距扩大容易导致社会脆弱性的增加。
收入差距扩大不仅会加大社会阶层之间的紧张关系,而且还会加剧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加,使其更易受生命和安全的威胁,导致社会脆弱性加强。
针对我国面临的巨大收入差距问题,下面提出了几点建议:1.落实政府责任:政府应该各项渠道成立机构,通过税收政策、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对收入分配进行政策引导和调整,积极推进现有税制改革,调整税务政策,提高个税起征点、实施累进税率等,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2. 加强教育与技术培训机会:通过加强人民群众的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为居民提供更高的社会终身教育机会,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从根本上减少职业差距引起的收入差距。
政府政策对经济不平等的影响
政府政策对经济不平等的影响现代社会,经济不平等一直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
不同经济阶层之间的财富差距愈发扩大,这给社会稳定和公平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其制定的政策对经济不平等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政府政策在减少经济不平等方面的作用,并探讨这些政策可能带来的潜在问题。
政府的财政政策是影响经济不平等的关键因素之一。
根据经济学理论,纳税政策的设计可以通过税收重新分配财富,达到减少不平等的目标。
例如,采取较高的个人所得税率以及增加对财富的税收可以减少高收入者和富人的财富积累,从而减少经济的不平等。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增加福利支出和社会保障等措施来缓解经济不平等。
这些政策的目标是通过减少收入差距和提供社会保障来改善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质量。
然而,政府政策对经济不平等产生的影响并非单一。
一方面,政府的财政政策可以有效地减少经济不平等,然而,政策的设计和执行也可能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首先,高税收和福利支出可能导致高收入者的资金外流。
如果政府实施的税收政策过于严苛,高收入人群可能会选择离开国家,将资产和投资转移到其他国家。
这将导致政府无法有效地实施收入再分配政策,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经济不平等。
另一方面,政府的监管政策对经济不平等也有重要影响。
在市场经济中,监管政策可以确保市场的公平竞争,并防止寡头垄断。
然而,如果政府监管政策过于歧视或缺乏执行力,就有可能导致寡头垄断和不公平的市场竞争,进而加剧经济不平等。
政府需要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既保护市场竞争,又防止经济不平等的进一步恶化。
除了财政政策和监管政策外,教育和就业政策也是影响经济不平等的重要因素。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来减少经济不平等。
在教育领域,政府应该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确保每个孩子都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无论他们的经济背景如何。
此外,政府还应该制定就业政策,促进就业机会的均等分配,以减少经济不平等。
通过职业培训和创业支持,政府可以帮助低收入群体获得更好的就业和创业机会,从而改善他们的经济状况。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制度变迁的实证研究
结构的大转变过程中 , 我国居 民的收入差距变动趋势不 可避免的
、
改 革开 放 以 来我 国 城 乡居 民 的收 入 差 距变 动 状 况
从 17 年经济制度变迁以来 ,我 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有 98
年 份 17 98 18 1 8 90 95 113 376 9. 9. 4 7 7 91 7. 6 3.
19 90 6 63 8. 1 l. 5 02
可 支 配 收入 曲线 的距 离 可 以明确 看 出 : 国城 乡 居 民 的 收入 差 距 我
这些挑战, 不仅经济社会 发展会受 到干扰和制约 , 而且社会稳定
也 会受 到 影 响 。 可 以这 样说 : 顺 分 配关 系 、 ” 理 缩小 收 入 差距 , 当 是
前中国经济发展 的重中之重 。 本文从我国制度变迁过程对我 国城 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 图找 出影 响城 乡居 民收入差 试 距 的变动 因素。
配差 距 拉 大 、 消极 腐 败 现 象 滋 长等 。 果 我 们 不重 视 、 抓 紧 应对 如 不
元, 增加 了近 3 5倍。扣除物价因素, 国的居民收入水平在这近 全 3 0年里增加 了近 l 。但与此同时 , O倍 我国城乡居 民的收入差距 也呈逐 步扩大趋势。 下面的图表统计的从 17 9 8年到 2 0 0 6年的数 据, 描述的是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曲线与城镇居 民人均
《 砚代经济》 2 0 0 8年 第7卷 第 8 期( 总第9 4期 )
.热 门话题 . I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制度变迁的实证研究
余 路 平
( 贵州大学经济 学院 ,贵 州贵 阳 5 0 2 ) 5 0 5
摘 要 : 17 年 我 国 实施 经 济制 度 变 迁 以 来 , 国 的城 乡居 民人 均 可 支 配收 入 差 距 总 体呈 现 出扩 大 的趋 势 。本 文 首 先 就我 国城 自 98 我
居民收入和支出的历史变化
居民收入和支出的历史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变化,居民收入和支出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居民收入和支出的历史变化,以期更好地了解居民经济状况的演变。
一、居民收入的历史变化1.1 农村居民收入的变化农村居民收入的变化受到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下,农村居民的收入逐渐增加。
过去,农村居民主要依靠农田耕作和养殖业获得收入,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农民的收入来源也在不断增加,包括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
此外,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1.2 城市居民收入的变化城市居民收入的变化与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居民的收入逐渐增加。
城市居民主要通过就业获得收入,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就业机会增多,居民收入也相应提高。
此外,城市居民还可以通过投资和创业获得额外的收入,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
1.3 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在居民收入的历史变化中,收入差距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
一方面,高技术产业和高薪岗位的出现使得一部分人的收入大幅增加,另一方面,一些传统行业的衰退导致一部分人的收入下降。
因此,居民收入的差距不仅与个人能力和努力有关,也受到经济结构和政策的影响。
二、居民支出的历史变化2.1 日常消费支出的变化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日常消费支出也在不断变化。
过去,居民的日常消费主要集中在基本生活必需品上,如食品、衣物和住房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观念的变化,居民对于品质、健康、环保等方面的需求也逐渐增加,日常消费支出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2.2 教育和医疗支出的变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教育和医疗的重视,居民对于教育和医疗的支出也在不断增加。
过去,教育和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居民的支出相对较低。
但随着教育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居民对于教育和医疗的需求也相应增加,支出也相应增加。
2.3 娱乐和旅游支出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于娱乐和旅游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政府参与制度变迁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改革开放是一场全方位的制度变迁。
它摒弃了制约经济发展的制度因素,使社会主义经济重新焕发出活力。
我国制度变迁的特点之一就是地方政府参与制度变迁,这一特点对于推动我国制度变迁的顺利进行产生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成为拉大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地方政府制度变迁收入差距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变迁理论主张,通过革命实现社会根本制度的变迁,通过改革实现社会根本制度在自身范围内的调整。
革命是社会制度的质变,改革是量变,不是质变,它是一定社会制度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革命是制度变迁,改革也是制度变迁。
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就是一场全方位的制度变迁。
它摒弃了一系列制约经济发展的制度因素,使社会主义经济重新焕发出活力。
这场制度变迁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地方政府参与制度变迁。
这一特点对于推动我国制度变迁的顺利进行产生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制度变迁的初期。
但同时,这一特点也成为拉大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从1978年到2000年,农民年人均收入由134元增加到2253元,增加近16倍;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由343元增加到6280元,增加逾17倍。
扣除物价因素,全国的居民收入水平增加近4倍。
但与此同时,居民收入差距也呈现扩大趋势。
从基尼系数来看,1978年的我国基尼系数为0.317,1979年的基尼系数为0.33,1998年的基尼系数为0.456,1999年的基尼系数为0.457,2000年的基尼系数上升为0.458。
造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故然很多。
但在这些原因中,地方政府参与制度变迁,无疑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地方政府参与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当前,地方政府参与制度变迁既是我国制度变迁的客观要求,也是地方政府的主观需求。
从客观上讲,制度变迁的制度稀缺构成了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客观要求。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通过博弈而确定了地方政府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的独特地位。
无疑,中央政府的创新能力和意愿,是决定制度变迁方面的主导因素。
但由于我国制度变迁的特殊性,导致中央政府在完成向市场经济过渡方面存在着一系列困难,特别是在制度变迁的初始阶段。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影响制度供给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现有知识(特别是社会知识)的积累。
中央政府由于缺乏制度变迁的相关知识,其在制度供给上存在着困难。
对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微观主体企业来说,市场越自由,市场机会就越多,获利也越大。
因此,它们希望政府能够提供给它们发展经济的自由市场空间。
但是,鉴于政府对经济运行的既定控制,它们要打破这一控制,必须冒一定的政治风险,因而在制度创新中动力不足。
同时,微观主体的自主制度创新,除受到政治风险障碍外,还受到以下成本的约束:一是与中央政府谈判争取市场经济制度供给的谈判成本;二是自主实施新制度所需要的成本,它们必须小于微观主体的承受力。
微观主体又往往缺少与中央沟通以反映制度需求的有效渠道。
其结果是“搭便车”心理的普遍存在。
微观主体难以将强烈的制度需求愿望转化为制度创新的集体行动。
显然,在市场取向的制度创新过程中,如果参与者仅仅体现为“中央政府——微观主体”两极,那么,制度供求双方很难实现潜在的帕累托改进和“纳什均衡”,市场取向的制度变迁进程将是缓慢的,并且容易爆发微观主体的制度需求革命。
鉴于此,中央政府渴望实现低成本的知识积累,并需要一个传递中介,组织实施制度供给。
企业也渴求有一个廉价的、能够代表他们制度创新需求的集体行动组织。
而地方政府在制度变迁中扮演的具有相对独立利益目标和资源配置权的角色,恰恰符合上述两者关于制度变迁的现实需要,从而成为我国制度变迁时期制度创新的重要主体。
从主观上讲,地方政府在制度变迁方面有着主观冲动。
随着制度变迁的逐步推进,中央赋予了地方政府以相对独立的利益和经济管理的一定自主权,于是地方政府的利益主体地位日渐凸现。
其中最为显著的变化是,放权让利改革战略和“分灶吃饭”财政体制的实施,使得地方政府担当了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任,其掌握的经济决策权和可支配的资源也得到了相应的拓展。
而这种财权事权的分工是以承认地方利益为前提的,由此而来的是中央与地方在法律上更为接近对等的契约主体而非单纯的上下级关系。
在此关系中,地方政府亦希望通过制度创新,来加强本地区的经济实力,构建自己的政绩工程,取得较大的规模效益。
可见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主观需求主要是行政主导的自我优化动机,即在地方行政主导的格局下,经济利益的鼓励已成为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内在动力。
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类型及其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一)创新的类型1.中央政府授权的制度创新行为。
在这种制度创新行为中,中央政府是制度创新的发起人和新制度方案的制定者,是制度创新的第一行动集团,地方政府只是新制度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其地位不具有主动性,不是其固有的职权范围内的制度创新行为,而是在中央政府的许可或授权下所从事的制度创新行为,其实质是中央政府供给主导型的制度创新行为。
中央政府授权的地方政府制度创新行为的优点是改革的风险小,成本低,但其形式单一、领域狭窄,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能力受到约束,知识积累速度较慢。
2.地方政府自主的制度创新行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宪法秩序、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环境等制度环境的变化,地方政府作为制度创新主体的地位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得以真正确立。
另外,分税财税体制的推行和深入,使地方政府摆脱了传统体制下依赖中央政府的被动局面,获得了独立处理地方范围内公共事务的权力。
而地方经济的发展使地方政府有能力承担制度创新所需的费用。
上述三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使地方政府具备了发动自主制度创新的内在动机和物质基础。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地方政府开始结合本地区的实际需要,多角度、多层面地开展自主制度创新行为,如地方在行政改革中根据本地的实际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模式。
在地方政府自主的制度创新行为中,地方政府是制度创新的发起人和新方案的制定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在其自己固有的职权范围内主动进行的制度创新行为,地方政府充当了制度创新的第一行动集团,其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彰显,创新能力得以有效提升。
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政治架构下,地方政府自主的制度创新往往面临着能否被中央政府“事后追认”的政治风险。
3.地方政府与微观主体合作博弈的制度创新行为。
由于微观主体(团体和个人)和地方政府之间存在很多的利益共同点,地方政府就可能对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活动予以鼓励和扶持,从而实现制度创新。
这一制度创新行为本文称之为“地方政府与微观主体合作博弈的制度创新行为”。
在这种制度创新行为中,地方政府充当了微观主体(第一行动集团)的保护者,即第二行动集团,利用自身的组织优势,助微观主体一臂之力,使其实现制度创新,从而实现本区域公共福利的最大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私营企业的蓬勃发展就是地方政府与微观主体合作博弈制度创新行为的生动体现。
(二)地方政府创新行为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第一种中央政府授权的制度创新行为同样需要地方政府发挥主观能动性,地方政府的创新意愿和实施能力的差距,也会影响制度创新的结果,并对收入差距产生影响。
在个人所得税征收上存在的差异即是证明。
发达地区是富人集中区域,但这些地区的税源充足,税务部门往往缺乏对个人所得税征收的动力,造成个人所得税偷逃现象严重;反之,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税务部门加大对个人所得税征收的力度,个人所得税偷逃现象较少。
结果,不仅扭曲了个人所得税作为居民收入再分配调节机制的作用,而且使其成为拉大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
第三种创新行为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打擦边球”,在一些中央并未严令禁止的领域做一些文章。
如浙江、江苏一带民营金融机构的蓬勃发展,就属此类。
中央政府对于民营金融机构,并未有明令禁止,这些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国有金融机构对民营经济的歧视,民营经济渴望民营金融的出现。
于是一些地下钱庄、行会纷纷出现。
这些民营金融机构,尽管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来讲,促进了本地经济发展,于是,一些地方政府纵容这一现象,有些则推动民营金融参股地方国有金融机构,如城市信用社等。
实际上,在学术界对民营金融应该浮出水面、金融业应该对内开放的倡仪之前,江浙一带的民营金融已经发展得很兴旺了。
毫无疑问,这些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和本地收入水平的提高,并最终成为扩大区域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
第二种地方政府自主的制度创新行为及其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创新的基础不同:创新基础是创新行为的逻辑起点,任何一项制度创新行为,都不能脱离开其逻辑起点。
起点的不同,往往导致创新行为的差异,进而导致创新的制度差异。
这就是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人们过去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
(诺思)例如在对待民营经济的制度创新上,地方政府选择某种制度是有“目的性”的,地方政府选择某种制度并放弃另一种制度与历史之因(即历史逻辑起点)有关。
地方政府的制度偏好取决于它所面对的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的比例及其各自边际产出效率的比较。
不同类型的资本总量及其边际产出效率将决定地方政府的偏好及由此而来的制度导向和制度本身。
如果它面对的是数量众多、规模远大于民营企业的国有企业,它的税收或租金来源更多地依赖于这些国有企业,而且只要民营资本的边际效率和国有资本的边际效率之差不足够大,那么它的制度偏好将继续收敛于传统的资本结构或所有制形式;如果民营企业的资本边际效率远高于国有资本的边际效率,即使民营资本在总量上不及国有资本,只要地方政府从民营企业汲取到的边际租金高于国有企业的边际租金,地方政府就会逐渐修正其制度偏好并将逐渐远离原有的资本结构或所有制形式而收敛于以民营资本为主体的制度偏好。
这实际上也是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由于这种“路径依赖”,导致不同地区在其自主创新行为中存在很大的差距,并对地区经济发展造成影响,成为影响区域收入差距的因素之一。
(三)制度创新能力的差异制度设计者知识结构、思维习惯等的差异,面对同样的制度创新基础,会设计不同的新制度。
这些制度会存在优劣的差异。
当然由于学习效应的存在,这一点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
令问题更加复杂的是,各地所面临的制度基础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最多有些相似,而有些细微差别是十分重要,可能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从而使学习的作用大打折扣。
这种创新能力的差异最终体现在制度是否完善、制度的可行性、实施手段、相关制度的影响等方面。
从而影响制度的实施效果,最终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并进而影响居民收入。
参考文献:1.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三联书店中译本,19942.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3.王梦奎.中国经济转轨二十年.外文出版社,19994.杨瑞龙.论制度供给.经济研究,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