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中“法、术、势”关系略论

合集下载

法家及主要思想

法家及主要思想

法家及主要思想一、法家及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韩非子》:法家思想先驱可追溯到春秋初期的齐国管仲和郑国子产,实际创始者是战国前期的李悝、商鞅、慎到、申不害等。

而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他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论和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

据说韩非子口吃,不善言谈,但善于著述,其文章气势逼人,当时堪称大手笔。

他与李斯曾同是荀子的学生,但由于博学多能,才智过人,思维敏捷,让李斯很是嫉妒。

其虽师从荀卿,但思想观念却与荀卿大不相同,他没有承袭儒家的思想,却“喜刑名法术之学”(申不害主张君主当执术无刑,因循以督责臣下,其责深刻,所以申不害的理论称为“术”。

商鞅的理论称为“法”。

这两种理论统称“刑名”,所以称为“刑名法术之学”),“归本于黄老”(指韩非的理论与黄老之法相似,都不尚繁华,清简无为,君臣自正),继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最终成为法家之集大成者。

韩非著作不受韩王重视。

后来这些著作流传到秦国,秦王政读了《孤愤》、《五蠹》之后,大加赞赏,发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可谓推崇备至,仰慕已极。

后来秦王攻打韩国。

鉴于形势紧迫韩王安便派遣韩非出使秦国。

秦王政见到韩非,极为高兴,却未予信任和重用。

韩非曾上书劝秦始皇先伐赵缓伐韩,由此遭到李斯和姚贾的诋毁,说其“终为韩不为秦”,“不如以过法诛之。

”于是秦王下令将韩非入狱审讯。

李斯伺机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让他自杀。

韩非想向秦王自陈心迹,却又不能进见。

后秦王后悔,下令赦免韩非,然而为时已晚。

《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比较突出,他首先提出了矛盾学说,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说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

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

韩非子的主张

韩非子的主张

韩非子: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前475-前221)著名的哲学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散文家。

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

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

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但是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

如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强调用重刑来治理国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对轻罪实行重罚,迷信法律的作用。

他们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没有什么道德的标准可言,所以,就要用利益、荣誉来诱导人民去做。

比如战争,如果立下战功就给予很高的赏赐,包括官职,这样来激励士兵与将领奋勇作战。

这也许是秦国军队战斗力强大的原因之一,灭六国统一中国,法家的作用应该肯定,尽管它有一些不足。

法家的思想简略介绍如下:反对礼制: 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

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

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

法律的作用: 第一个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

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浅显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

积兔于市,过而不顾。

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

”意思是说,一个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

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第二个作用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

兴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韩非子:冷酷的天才思想家

韩非子:冷酷的天才思想家

韩非子:冷酷的天才思想家 韩非(约前281年~前233年),战国时韩国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之为“韩子”、“韩非子”。

他博学多能、思维敏捷、善于著述,堪称当时的大手笔,但他不善言谈,这在游说之风盛行的时代是制约个人发展的阻力。

在群雄争霸、弱肉强食的战国时代,韩非忧国忧民,曾多次上书韩王请求变法图强,但都不被采用。

于是他发奋著书立说,写出了《孤愤》《说难》《五蠹》《内外储》《说林》等几十万字的文章。

文中,他比较了各国变法的得失,提出“以法为主”,法、术、势结合的理论。

韩非在研究著述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历史观,并且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韩非的思想理论经后人编辑整理,辑成《韩非子》一书,流传至今。

在《韩非子》一书中,寓言故事非常丰富,达340多个,风格幽默,语言浅近而意蕴深刻,一定程度上是当时社会众生相的展示,这也是韩非寓言的一大成就。

后来,秦王嬴政读到韩非的文章,非常赞赏。

为得到韩非,秦国发兵攻韩,韩王派韩非出使秦国。

在秦国,韩非不但向秦王讲解自己的学说,还劝秦国攻打赵国保存韩国。

这一观点为秦国李斯、姚贾等人陷害韩非提供了口实,使得很敬重韩非的秦王也产生了疑心,于是,将其下狱。

不久,韩非被毒死狱中。

一当今之世,学非所用已成为一种正常现象。

当年在大学里学的是计算机,毕业后却搞了行政,这算正常;学的法律,搞了新闻,学的金融,搞了教育,这也算正常。

然而如果学的是悲天悯人的医术,却做了剁肉剔骨的屠夫,这就有点让人吃惊了! 科幻片里,经常看到这样的情节:某极端主义的天才科学家创造了一个力量强大的机器人,要以此来统治世界,屠杀人类。

结果,自己反而被机器人杀死了。

机器人说:“您要清楚,机器人是绝对服从创造者的命令的。

所以,我首先要杀死您……”于是科学家惊慌失措地大喊着,被这个冷冰冰的机器毁灭了……好了,你应该已经明白,这两个故事,说的都是韩非子。

韩非子法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韩非子法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王颖:《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2008-12-05 12:39:37| 分类:本科论文|字号大中小订阅王颖【内容提要】战国末年韩非提出了以法来维护封建社会统治的法治思想,其思想中的“法”、“术”、“势”相结合是突出的特色,于此之外韩非法治思想还具有很多不同于其它学派的特点,同时韩非子思想源远流长对现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值得我们不断探索法治本源推荐法治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韩非子法治法术势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有重要思想意义和政治意义,到了战国末年,法家思想占了优势,法家中的杰出代表人物则应首推韩非,他的言论突出代表了法家的进步思想。

韩非是战国时期最后的一位哲学和政治思想家,他综合了前期的法家思想,在当时的乱世中,融汇并发展了道家、荀况以及商鞅、管仲等人的思想,缔造出一套独树一帜的法家理论,建立了“法”、“术”、“势”想结合的法治理论。

论述韩非子的法治思想,首先要辨明的就是“法”、“势”、“术”三者的内容及关系。

在韩非子看来,“法”是君主的制民工具,是为了君主造威严之势,“法者,宪令着于官府,刑法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

”[1]906是说,法是官方公布的法令,有赏有罚,让老百姓遵守。

对于“法”,正如“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1]1058所说,法一经制定,就不容易改变,法不能含糊其辞,要让老百姓容易理解,便于记忆,这就是要防止朝令夕改。

韩非子将“法”摆在第一位,认为建立法制是统治者最应注重的。

他主张“立法于君”,强调立法权的集中。

但他同时又指出应当“因天命、持大体”、[1]512 “守自然之道”、[1]508 “因道全法” [1]513,在立法权的行使过程中,要遵循和顺应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天命”和“道”,使“法”得以健全和完善,尽量令所制订的法追求“公利”而不“逆人心”。

韩非子主张实行以法为准绳的信赏必罚原则,以法稳定君位,确立国家秩序,最后使国富兵强,完成统一天下的霸业。

《先秦历史散文研究》作业参考答案

《先秦历史散文研究》作业参考答案

《先秦历史散文研究》作业参考答案一. 填空1. 尚书2. 编年体3. 老子4. 刘向5. 墨子6. 苏秦7. 语录体8. 左传9. 战国策 10. 无待(或绝对自由) 11. 农 12. 左氏春秋13. 韩非子 14. 荀子 15. 言 16. 孟子17. 尚书、盘庚 18. 庄子·养生主 19. 寓言 20. 行人21. 商书 22. 民本 23.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24. 韩非子·难一二. 名词解释1. 《尚书》:《尚书》即上古之书,是我国古代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散文集。

《尚书》以记言为主,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作品已经初具散文形式。

《尚书》有今古文两种。

主要内容包括上古的统治意识、施政经验、神权政治观等。

2. 《道德经》:《道德经》即《老子》,相传为道家创始人老子所作,共五千余言,主要宣扬道家思想。

《老子》分为八十一章,称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所以《老子》又名《道德经》。

3. 百家争鸣:战国时代,王权衰落,诸侯争雄,政局动荡使不同的学术得以自由发展。

为得到人才,各国统治者以优厚的待遇招揽游士,鼓励不同学派自由言论,相互论辨,造成空前繁荣的学术现象,史称百家争鸣。

4. 《春秋》三传:《春秋》三传指《公羊传》、《彀梁传》和《左传》,旧说认为三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故称《春秋》三传。

其实《左传》是一部独立叙事体著作,而另外二传以阐发《春秋》的微言大义为主。

5. 九流十家:九流十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

西汉刘歆《七略》中的《诸子略》,把先秦和汉初诸子思想分为十家,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家,并分别指出其思想渊源。

十家中除去小说家称为九流。

6. 《逍遥游》:《逍遥游》是最能体现《庄子》散文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名篇之一。

文章汪洋恣肆,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大量运用寓言、比喻进行说理。

文章主旨是宣扬“至人无己,圣人无动,神人无名”的一种“无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

10韩非子二篇解析

10韩非子二篇解析

集法家之大成:
韓非继承了吴起商鞅 的法治思想、申不害的术 治思想、慎到的势治思想 以及荀子反对天命崇尚人 力的人定胜天思想。在政 治上他形成了法(法制)、 术(君主驾驭臣民的手 段)、势(君主的权力) 三者想结合而以法治为核 心的理论体系。
韩非批判继承了儒、道、墨各家思想, 又综合了“法”治、“术”治、“势”治, 建立了他的刑法术之学的理论体系,主张 严刑峻法,反对世袭等级制度,提倡任人 为贤。主张因时制宜,强调法治和君主集 权,提倡“耕战”,主张在发展农业的基 础上以武力统一中国。在历史观上他反对 复古,认为“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让长,礼让年长者。 东夷,居住在东方的少数民族。 陶者,制陶的工匠。 苦窳yǔ,粗劣。
苦:通“盬”,粗劣。《集韵》:“沽,略也。 或作苦,通作盬。” 《史记· 五帝本纪》:“河 滨器皆不苦窳。”张守节正义:“苦,读若盬, 音古。盬,麤(粗)也。” 窳:《古汉语常用字字源字典》:“窳,穴形瓜 瓜声。土室低下。” 土室低下——器物粗劣 舜其信仁乎 ? 信,的确。 躬藉:亲自耕田。 藉:践踏,实践。
《 韩 非 子 》 二篇
韩非子
生平:
約公元前 280- 前 233 年,战国末期朴素唯物 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與李斯同爲荀子弟子,李斯自以为不如。口吃, 不善言辭,善著書。韩非出身韩国贵族,曾屡 次上书韩王,主张变法图强,终不为韩王采纳, 于是发愤著书。他的书传到秦国,秦王(秦始 皇)读后非常赏识,于是发兵攻韩寻求韩非。 前234年,被任出使秦國,秦始皇留下他準備重 用,李斯妒忌他的才能,進讒陷害。韓非下獄, 服毒自殺, 死于狱中。
【原文】
或问儒者曰:“方此时也?尧安在?”
其人曰:“尧为天子。”

自相矛盾《韩非子·难一》解析

自相矛盾《韩非子·难一》解析

自相矛盾《韩非子·难一》解析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韩非子·难一》是韩非子的一篇哲学著作,其中涵盖了许多深刻的思考和论断。

在这篇文章中,韩非子提出了自相矛盾这一概念,探讨了矛盾的本质及其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本文将对《韩非子·难一》中关于自相矛盾的论述进行解析,探讨其深层含义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我们来了解一下自相矛盾的含义。

自相矛盾,顾名思义,即自己与自己矛盾。

在《难一》中,韩非子举了许多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自相矛盾的存在,比如说“君王有过其国无法再用”,“首欺宠臣以求信而信失”等等。

这些例子实际上反映了人类思维和行为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矛盾现象。

韩非子认为,只有通过深入观察和理解这些矛盾,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自相矛盾的存在并不仅仅局限于个体的思维和行为,更深一层的含义在于揭示了人类社会复杂的内在结构和运行规律。

韩非子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种矛盾和对立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只有在这种矛盾的对立中,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

“矛与盾”的问题,韩非子认为如果有一个无敌的盾,那么这个盾也必然拥有一件无坚不摧的矛;而如果有一件无坚不摧的矛,那么它也必然有一个无敌的盾。

这种无法解决的矛盾就体现了社会中存在的无法统一的对立。

自相矛盾的存在也提醒我们要对复杂社会现实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韩非子认为,只有通过观察、分析和总结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矛盾,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常常面临各种矛盾和困难,如发展与环境的矛盾、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等等。

只有通过深入思考,找到平衡点,才能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自相矛盾也可以理解为人类思维和实践的一种动力。

韩非子在《难一》中指出,矛盾是思维和实践中的一种推动力量,它促使人们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断突破自己的局限。

只有通过矛盾的存在,人类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前行。

在当代社会,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自相矛盾的存在和重要性,不断挑战自己,不断超越自己,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

略论《韩非子》的管理思想

略论《韩非子》的管理思想
来管理思 想的形成 演变产 生 了重要 影响 , 而且 对现代 管理 理论 的发展创 新都具 有 巨大的借鉴 价值和 智慧
启 迪 价 值 。在 此 , 文 从 四 个 方 面对 《 非 子 》 管 理 思 想 进 行 了分 析 总 结 : 是 自利 的人 性 论 假 说 ; 是 本 韩 的 一 二
2 1 第 5期 0 0年
No 5, 01 . 2 0
青 海 社 会 科 学 Q nh i oi c n e ig a S c l i cs aS e
21 0 0年 9月
S ptmbe 201 e e r, 0
略 论 《 非 子 》 管理 思 想 韩 的
丁 忠兵
【 摘要 】《 非子》 韩 为我 国古代政治 学名著 , 着丰富的管理 学思 想。这 些管理 思 想不仅对 中 国后 包含
现 的法家 思想 与儒 家思 想一 道构成 了我 国封 建社 会 占统 治 地位 的思 想 体 系 , 成 为支 撑 我 国传 统 文 并 化 的重要 载体 。今 天 , 究总 结韩 非子 的管 理思 想 , 仅 对 了解 我 国 管理 思 想 的形 成 演 变 、 研 不 把握 中国 传统 文化 之精髓 具 有重要 意 义 , 且对 破解 2 世 纪人类 所 面l 而 1 临的诸 多管理 难题 也不 无启 示 。


自利 的人 性 论 假 说
人既 是管 理 的主体 , 也是 管理 的客 体 。对 人 的本质 、 为规律 的判 断无 疑会 决定 着 管理 的方法 和 行
内容 。在 此 , 非子 摒弃 了孟 子 、 子 的性善 、 恶 的争 论 , 韩 苟 性 而是另 辟 蹊径提 出了人是 自利 的这 一基 本 人性论 假 说 。对 此 , 他举 例说 : 故 王 良爱 马 , 王 勾践 爱 人 , 战与 驰 。医善 吮 人 之 伤 , 人 之 血 , “ 越 为 含 非 骨 肉之亲 也 , 所加 也 。故舆 人成舆 , 欲人 富贵 ; 人成 棺 , 欲 人 天死 也 。非 舆 人 仁 而匠 人 贼也 , 利 则 匠 则

出自韩非子的四字成语故事

出自韩非子的四字成语故事

出自韩非子的四字成语故事1、远水不救近火。

意思是远处的水救不了近处的火。

比喻慢的办法救不了急。

该成语出自战国韩非子《韩非子·说林上》。

2、长袖善舞出自《韩非子·五蠹》,原指古代人的袖子越长,跳舞越好看。

现多用来比喻做事有所依靠,就容易成功。

后多用来形容有财势、有手腕的人善于钻营取巧。

3、鬻矛誉盾出自战国·韩·韩非《韩非子·难一》。

战国时期,韩非子曾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见人推销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没有穿不透的东西;一会又向人推销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

人群中有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4、吹毛求疵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也可以指指摘细小的毛病,出自《韩非子·大体》。

5、左手画圆,右手画方。

比喻用心不专,什么事也办不成。

也形容心思聪明,动作敏捷。

出自《韩非子·功名》。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韩非子、《韩非子》中的著名寓言有《自相矛盾》《郑人买履》《滥竽充数》等韩非子》有寓言约300-400则。

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韩非巧妙地运用寓言故事来说理以及表达自己的思想,达到良好的效果。

本文拟就《韩非子》寓言故事的独立性、现实性、群体性和思想性略作探讨。

“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寓言大家韩非子韩非(公元前280—前233),先秦著名思想家,法家的杰出代表人物。

他的思想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韩非子》是先秦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

《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子《五蠹》原文及翻译

韩非子《五蠹》原文及翻译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韩非子《五蠹》原文及翻译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韩非子《五蠹》1、楚之有直躬(直身而行的人),其父窃羊而谒(禀告)之吏。

令尹曰:“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判决)而罪(治罪)之。

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

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败走)。

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让他做了高官)。

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

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使动词,使听见,报告),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

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而人主兼举(称赞)匹夫之行,而求致(追求,想得到)社稷之福,必不几(希望)矣。

楚国有个叫直躬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便到令尹那儿告发,令尹说:“杀掉他:”认为他对君主虽算正直而对父亲却属不孝。

结果判了他死罪。

由此看来,君主的忠臣倒成了父亲的逆子。

鲁国有个人跟随君主去打仗,屡战屡逃;孔子向他询问原因,他说:“我家中有年老的父亲,我死后就没人养活他了。

”孔子认为这是孝子,便推举他做官。

由此看来。

父亲的孝子恰恰是君主的叛臣。

所以令尹杀了直躬,楚国的坏人坏事就没有人再向上告发了;孔子奖赏逃兵.鲁国人作战就要轻易地投降逃跑。

君臣之间的利害得失是如此不同,而君主却既赞成谋求私利的行为,又想求得国家的繁荣富强,这是肯定没指望的。

2、古者苍颉之作书(创制文字)也,自环(环绕)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苍颉固(本来)以知之矣。

今以(后省略宾语之,代公私)为同利(利益一致)者,不察之患也。

然则为匹夫计(从个人的角度考虑)者,莫如修仁义而习文学。

仁义修则见信,见信则受事(接受国君委派的工作);文学习则为明师,为明师则显荣(尊贵显荣):此匹夫之美(普通民众最求的美事)也。

浅谈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及意义

浅谈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及意义

浅析韩非子的“法”作者:马娟时间:2012--06--05论文关键词:法治原因内容意义现代法制建设论文摘要: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他把法家的理论推向了高峰,其思想包括法、术、势三个部分。

韩非子以主张“法治”著称。

在韩非子看来,造就人为之势必须依靠法治,因为法律是统一人民思想行动的最好工具,“一民之轨,莫如法”.[1]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韩非子的“法”的思想。

本文首先阐述了韩非子法治思想的形成原因和主要内容,继而论述其法治思想的历史及现实意义。

一、韩非子法治思想的形成原因。

韩非子的法治思想的形成有着极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思想基础。

1.历史背景。

韩非子出生于韩国,韩国在当时战国七雄中是最弱小的国家,韩非子作为韩国的公子,目睹韩国日趋衰弱,多次向韩王上书进谏,希望韩王能够变法图强、壮大国力,但始终未被韩王采纳。

这使他非常悲愤和失望。

他从“观往者得失之变”之中探索变弱为强的道路,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发了忧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

同时,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韩非子生活于战国末期,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标志着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己经有了很大发展,产生了新兴的地主阶级。

新兴地主阶级为保证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不断地运用自己的实力和权利,改革传统的社会制度、社会观念、经济制度,使封建生产关系日益巩固和发展。

政治上,周王室东迁以后,势力一落千丈,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各诸候国为取得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兼并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大国之间争霸。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己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取代。

礼制己不能治理天下,法治观念逐渐兴起,并被各诸侯国所实行。

随着封建大一统局面的逐步形成,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最尖锐而集中的则是建立、巩固封建制同维护与复辟奴隶制的矛盾。

在这种急需加强君主集权,巩固封建制度的社会客观历史条件的呼唤下,韩非的法治思想也就应运而生了。

韩非子七术的解释

韩非子七术的解释

韩非子七术的解释
韩非子的七术是指他在《韩非子》一书中提出的七种治国之术。

这些术语包括说、说用、论法、辩明、说术、说书和用兵。

其中,“说”是指善辞令,擅长言辞的才能;“说用”是指善于运用言辞以
达到目的;“论法”是指善于运用法律制度来治理国家;“辩明”是
指善于论证辩驳,分辨是非;“说术”是指善于运用方法和技巧来说
服他人;“说书”则是指善于运用历史和文学故事来论证和教育;
“用兵”是指善于运用兵法和战略来解决战争问题。

韩非子认为,掌握这些七术的人可以成为卓越的统治者。

通过善
于辞令和运用言辞,能够说服民众、提出正确的政策和决策。

同时,
运用法律制度来管理国家可以保持社会稳定和秩序。

通过辩明和论证,可以分辨是非,提高自身的判断力和才智。

运用各种方法和技巧来说
服他人,则可以影响和控制他人的思想和行动。

通过运用历史和文学
故事来论证和教育,可以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国家观。

最后,善于运用兵法和战略,则可以解决战争问题,保卫国家的安全。

总之,韩非子的七术是他在《韩非子》一书中提出的七种治国之道,通过运用言辞、法律、辩明、方法、历史和战略等手段,来实现
国家治理和统治的目的。

韩非子法术势的理解

韩非子法术势的理解

韩非子法术势的理解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与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影响。

韩非子强调法术势的重要性,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之一,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所谓法术势,即政治的力量与威势。

韩非子认为,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取决于其法术势的强盛程度。

在韩非子看来,法术势包括法律、制度、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力量,这些力量在整个国家运行中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整体。

法律是法术势的基础。

韩非子强调了法律的重要性,他认为法律是国家存在的基石,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正义的重要手段。

只有依法治国,才能使国家的法术势得到增强。

制度是法术势的重要组成部分。

韩非子主张建立健全的制度体系,通过制度的规范和约束,实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只有建立科学、公正、高效的制度,才能增强国家的法术势。

军事力量是法术势的重要保障。

韩非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就难以保护自己的利益和安全。

军事力量的强大,能够为国家争取更多的资源和利益,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保障。

经济实力也是法术势的重要组成部分。

韩非子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经济强大,才能为国家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物质基础。

经济的发展不仅是国家的财富,也是国家的法术势。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从韩非子的法术势理论中得到启示。

一个国家要想强大,就必须加强法律建设,健全制度体系,提升军事实力,推动经济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

韩非子的法术势理论也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作为个体,我们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法术势,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工作、实践等方式,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增强自己的竞争力,才能取得成功。

韩非子的法术势理论是一种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需要注重法律、制度、军事和经济等方面的建设,才能实现真正的强大和发展。

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法术势,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取得更大的成就。

略论韩非子的法治思想

略论韩非子的法治思想

略论韩非子的法治思想
宋美佳
【期刊名称】《今古文创》
【年(卷),期】2024()6
【摘要】韩非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也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的法治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战国以来早期法家的思想基础上,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完善的法治理论体系。

他提出以“法”“术”“势”为核心的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的法治思想,在实现秦朝统一,维持社会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

【总页数】3页(P62-64)
【作者】宋美佳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09
【相关文献】
1.略论韩非子法治思想的基本观点及当代价值
2.依法治国视阈下韩非子法治思想研究
3.“法”、“势”、“术”——略论韩非子的法治思想
4.乡村振兴视域下韩非子法治思想对法治乡村建设的启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言文论衡解读

文言文论衡解读

文言文论衡解读论衡,是中国古代文言文的一部重要著作,由战国时期的韩非所著。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论衡》进行解读:作者与背景、题材与内容、风格与价值。

一、作者与背景《论衡》是韩非的代表作之一,韩非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是韩国的人,因此被后世称为韩非子。

韩非子生活在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是战争频繁的时期,各国争夺霸权,政治混乱。

韩非子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政论和治国理政的观点,其中最重要的著作就是《论衡》。

二、题材与内容《论衡》是一部政治纵论,内容包括君主、臣下、法律、政策等方面的问题。

韩非子在《论衡》中提出了“权谋”、“法术”、“兵谋”等理论,阐述了国家治理的方法和原则。

首先,韩非子倡导“权谋”,主张君主应该用智慧和手段来保持政权的稳定和安全。

在《论衡》中,他就阐述了君主如何运用权谋进行政治斗争,如何处理与他国的关系。

其次,韩非子还讨论了“法术”,主张通过制定科学的法律制度来治理一个国家。

他强调法律应该公正、明确、严厉,并且应该适用于所有人,无论贫富、地位高低。

他追求法律的统一,使所有人都能依法行事,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再次,韩非子还论述了“兵谋”,主张国家应该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保卫国家的安全。

他强调军事力量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军事策略和战争的观点。

三、风格与价值《论衡》的语言风格凝练简练,用词准确。

韩非子以明晰的逻辑和生动的比喻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使文章通俗易懂,深入人心。

《论衡》通过对各种政治问题的剖析,提出了很多有启发性的观点和见解,对于后世的政治学、军事学以及文学创作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论衡》强调权谋、法术和兵谋的重要性,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治国理政的建议。

这些理论对于我们当代的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同时,韩非子在《论衡》中也关注社会公正和民众利益,反对特权和腐败,这些思想观点仍然对我们当代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结起来,《论衡》是一部政治经典著作,它在当时的战国时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 现 的 是 一 种 等 级 下 的威 慑 性 ,一 种 不 平 等 。 仅 就 韩 非 关 于 法、 术 、 势 的 定 义 而言 , 就 会 发 现一 个 明 显 的 问题 , 韩 非 主 张
而 势对 于法和术 同样具 有补 足作用 “ 夫有 材而 无势 。 虽 贤 不能制 不 肖, 故立 尺才 于高 山之上 , 则 临干 仞之溪 , 材非 长也 ,
卑 也 。” ( 《 韩非子・ 难 势》 ) 韩非 又 引一位 辩难 者 的理 论对 慎子
概念统 和起来 . 形成“ 法、 术、 势” 相结 合 的集大 成理论 。 在韩 非
思 想体 系 中 , 法、 术、 势 三者互 为补 充 , 缺一不 可 。法虽 然可 以 统 一 政令 。 但若 没 有术 的潜 御 作用 。 就很 难发 现 “ 奸 劫 弑 臣” , 而若没有 统一 的法 , 单 独用术 只会 乱上加 乱 。就势 而言 , 如果 没有 法 、 术 这样 的手段 , 君 主是很 难 保有 势 的 , 而 唯有 借助 势
“ 法” 、 “ 术” 、 “ 势” 及其 关系, 以期 得 出《 韩非子》 的核 心 思 想 “ 法” , “ 术” 、 “ 势” 的 综 合 建 构模 式 。
f 关键 词1 法 ; 术; 势
【 中图分类号】 B 2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7 — 4 2 4 4 ( 2 0 1 4 ) 0 3 — 1 3 5 —1
设, 本 文对 《 韩 非子 》 的文本来 源不做 考察 , 只就《 韩非 子》 意 义
上的“ 法、 术、 势” 关 系做浅 要述 评 。
韩非 最 主要和杰 出 的贡献是 将 “ 法” 、 “ 术” 、 “ 势” 三个法 家
韩非 主张 “ 抱法 处势则 治 , 背法 去势 则乱 ” , 这个 主张 包含 者 法与 势的互 补关 系。韩非 引用 慎到观 点“ 龙 飞乘 云 , 腾 蛇乘 雾, 云罢 雾霁 , 而龙 蛇 与蚓 蚁 同矣 , 则 失其 所 乘也 。贤人 而诎 ( q u ) 于 不 肖者 , 则 权 轻位 卑也 ; 不 肖而能 服 于 贤者 , 则权 重位
十年 而不支 霸王 者 , 虽用术 于上 , 法 不勤饰 于官之 惠也 。 可 见 韩 非 认 识 到 必 须 在 法 令 非 同 一 的 情 况 下 .术 治 才 有 推行 的可 能 。 其次 . 势 治需要 法治 的补足 :
相传 《 韩 非子》 是 战 国末 期韩 国思想 家韩 非所 作 , 对 于《 韩 非 子》是 否完 全是 由韩非 本人 所作 ,学界存 在各 种论 断或 假
位 高也 。” ( 《 韩非子・ 功名》 ) 可见 势对法 和术都 有保 障作用 。
综上 , 法、 术、 势 在 韩 非 的 思 想 体 系 中 是 一 个 循 环 互 补 的 关系 , 循 环 互 补 的 基 础 是 三 者 在 根 本 问 题 上 的一 致 。 在 前 面 论 述 中, 提 及 法 的哲 学 基 础 是 道 论 , 术 的 哲 学 基 础 是 道 论 和 人 性
绳不 挠 曲” ( 《 韩非子 ・ 有度 》 ) , 可见 , 法 主 要 体 现 的 是 一 种 公 开
性 和公平 性 : “ 术 者 因任 而授 官 , 循 名 而责 实 , 操 生杀 之 柄 , 课 群 臣之能 者 , 此人 主 之所执 也 。” ( 《 韩非子 ・ 定 法》 ) “ 术者藏 于 胸 中, 以偶众端 而潜 御群 臣者也 ” 。可见术 则是 隐蔽 性 的 ; “ 柄 者, 杀生 之 制也 , 势者, 胜 众 之 资也 ” ( 《 韩 非子・ 八经》 ) 可见 势
张 凡
( 兰州大 学哲学 社会学 院 , 甘肃 兰 州 7 3 0 0 0 0 )
[ 摘 要】 《 韩非子》 是 先 秦 法 家思 想 的 集 大成 著 作 , 对 于研 究先 秦 法 家思 想 有 重要 的 意 义 。 本 文 以《 韩非子》 为 文本 , 探 究其 核 心 概 念
势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2442014031351相传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思想家韩非所作对于韩非子是否完全是由韩非本人所作学界存在各种论断或假设本文对韩非子的文本来源不做考察只就韩非子意义上的法术势关系做浅要述评

学 评 论
2 0 1 4年 第 3期
《 韩非子》 中“ 法、 术、 势’ ’ 关 系略论
这样一 种统摄 力 , 法 和术才 可 以广泛 的实施 。当然 , 法、 术、 势
提 出反 驳 ,认 为纵然 有有 云雾之 势 ,但 蚯蚓 蚂蚁 终究 不是 龙 蛇. 必 然不能 腾云 飞翔 。 韩非 借这样 的辩 难对慎 子 的势论 提 出
反驳, 认 为 慎 到 的 势 是 一 种 自然 之 势 , 而韩非 所谓 的势 是一种
并不 是完全 对等 , 因为这样 就失 去 了法 、 术、 势相结 合 的意 义 。
法、 术、 势是 各
“ 人之 所设之 势 ” 。 他所谓 的人设 之势 , 其 实就 是用法来 弥补单 纯 势治 的不 足 ,以形 式上 的作为 国家 意志 的法来 表达 并规 范 君 主 的意志 , 这样 既保证 了君 主的绝 对权 势 . 这样 就消 弭 了在
子・ 外储说右下》 )
来御 官 . 而势则 用来 保位 , 三 者有机 结合 , 国家才能 长 治久安 。 《 韩 非子 》 中对法 、 术、 势 有 明确 的定 义 : 法者, 编 著之 于 图籍 , 设之 于官府 , 而 布之 于百姓 也 。 ( 《 韩非子・ 难三》 ) 。 “ 法 不阿 贵 ,
治 国 方 略 上 贤人 与 庸 人 的 分 别 , 统一 于法 的规范 中 。 最后 , 术 治与 势治 的相互 补足 : 国者 , 君 之本 也 ; 势者 , 君 之马也 。 无 术 以御之 , 身虽 劳 , 犹 不 免乱 ; 有术 以御 之身虽 逸乐 之地 , 又致 帝王之 功也 。( 《 韩 非
法、 术、 势相结 合 , 而韩 非 的法 、 术、 势本 身就存 在 明显 的对立 , 法要 求公 开 。而势 则 主张 隐藏 ;势 要求不 平等 而法 则体 现平 等。 在 这样 一个 冲突基础 上形 成 的法 、 术、 势结 合的思 想体 系 , 其 内部必然 也存 在诸 多矛盾 。 在法 的语境 下要求 平等 。 而 君 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