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_孤愤

合集下载

红林悟道《韩非子-孤愤》第三章:恶近士远

红林悟道《韩非子-孤愤》第三章:恶近士远

红林悟道《韩非子-孤愤》第三章:恶近士远人,包括君主,总归是会思考的情感动物,不是机器,所以情感与思想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受人摆布;同样也很容易受自己原由思想的支配,自以为是。

当涂之人为什么能独揽大权,钳制君主?而智法之士为什么不受君主待见?韩非子在这一节为我们说明了原因。

为什么涂之人能独揽大权?【凡当涂者之于人主也,希不信爱也,又且习故。

】是受到了君主的信任与宠爱,同时相互亲近与熟悉。

可当涂之人为什么能受到君主的信爱呢?【若夫即主心,同乎好恶,因其所自进也。

】是因为能迎合君主的心,与君主同好恶,这就是重臣进升的方法。

君主信爱重臣的结果【官爵贵重,朋党又众,而一国为之讼。

】位高权重,朋党众多,全国都不之唱颂歌。

法术之士为什么为能被信受?【则法术之士欲干上者,非有所信爱之亲,习故之泽也,又将以法术之言矫人主阿辟之心,是与人主相反也。

】法术之士要想得到君主的重用,既没有信爱之亲,也没有亲近之泽,还用法术之言矫正君主的邪辟之心,与君主的心意是相反的。

想想,一个整天做违背君主心意事情的人,整天和君主说这样不对那不行的人,怎么能得到君主的信任与宠爱呢?相反,当涂重臣总是干迎合君主心意的事,又与君主同好恶,而且又明白君主习性,这样的人能不受君主的信爱吗,能不位高权重吗?这一节让我们明白如何处世。

我们毕竟生活在一个组织中,大到国家,小到公司家庭,是组织就有领导有同事,如何和领导相处是一门学问。

当然我们不能学习当涂重臣邪恶的一面,我们要学习的是他们与领导的相处之道。

与别人相处,首先是要了解对方,清楚对方的习性与好恶,才能与对方和谐相处,这既是聪明,也是尊重。

尤其是与领导相处,更应如此。

领导也是人,有经历,有性格,有面子,要先了解,才能理解。

如果不顾及这些,不顾不管,不讲方法方式有什么说什么,总认为领导这不对那不行,谁也受不了。

这里我们不是说法术之士不对,但是凡事要历史的看问题,要有大局意识与全局观,要看环境、讲方法,求和谐、依规律。

韩非子最有名的篇目

韩非子最有名的篇目

韩非子最有名的篇目
韩非子最有名的篇目包括《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

《孤愤》是《韩非子》中的一篇著名文章,主要讲述了韩非子对于天下执政者的无能和统治者的荒谬之情。

文章以孤愤的态度表达了作者对于世间治理的不满,认为政治家应该要有胆略和智慧,而不是被一己私利所驱使。

这篇文章凭借其辛辣的讽刺和深刻的批评,成为《韩非子》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篇。

《五蠹》全文近四千七百字,是先秦说理文进一步发展的作品,可以反映出韩非文章的一般特点。

作者举出了大量的事实,于对比中指出古今社会的巨大差异,论据充分,词锋锐利,推理事实切中肯綮。

《说难》则主要探讨了游说的困难和技巧,韩非子认为游说的真正困难在于所要游说的对象的主观好恶,即“知所说之心”,指出为了游说的成功,需要深入了解对方的心理和需求。

此外,《内外储》、《说林》等篇目也是韩非子的经典之作,这些文章不仅展示了韩非子的深邃思想和卓越智慧,也对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红林悟道《韩非子》-孤愤 第九章:士之精业

红林悟道《韩非子》-孤愤 第九章:士之精业

红林悟道《韩非子-孤愤》第九章:士之精业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是什么力量推动的?或者说为什么会出现群分与类聚的结果?我想这是文化的力量,文化的主要作用就教育人,最终就是志同道合者聚在一起。

韩非之前或生活的时代是中国文化最为辉煌的时代,智法之士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精业廉洁、治辩进业要求自己,与左右近侍求索货赂、息功毁诬形成显明的对比。

人生活在社会中,要有人格自律性;工作在组织中,要有职业自觉性。

自律需要文化与责任作基础,自律就是自我约束,文化让我们产生敬畏,不敢妄为,责任让我们产生压力,不敢乱为。

在行业,就要遵守行业的规则,在公司就要服从公司的管理,这是职业自觉性。

士之自律:【人臣之欲得官者,其修士且以精洁固身,其智士且以治辩进业。

】想要谋得官职的臣子当中,那些品德好的人将用精业廉洁来约束自己,那些才智商的人将用办好政事来推进事业。

士之修身:【其修士不能以货赂事人,恃其精洁而更不能以枉法为治,则修智之士不事左右、不听请谒矣。

】品德高尚的人不能用财物贿赂当事人,依据洁身自好的要求就不能违法办事,那么修智之士就不会事奉君主左右近侍,不会理睬私下请托了。

近臣之力:【人主之左右,行非伯夷也,求索不得,货赂不至,则精辩之功息,而毁诬之言起矣。

】君主左右近侍,品行没有伯夷好,想要的东西得不到,财物贿赂不上门,那么精明强干者的功业就要被压制,诽谤诬陷之言就会兴起。

近臣之祸:【治辩之功制于近习,精洁之行决于毁誉,则修智之吏废,则人主之明塞矣。

】办好政事的功业受制于君主的近侍,精业廉洁取决于近侍的毁誉,则修智之吏的官职不要被废黜,君主的明察也就被堵塞了。

君之过:【不以功伐决智行,不以叁伍审罪过,而听左右近习之言,则无能之士在廷,而愚污之吏处官矣。

】不按功劳裁决士臣的才智与品德,不通过写实事的多方验证就审处人的罪行和过错,却听信于左右亲信的话,那么无能之士就在朝廷当政,愚蠢腐败的官吏就会窃居职位。

不管是社会事务管理,还是公司业务管理,都是流程管理,一程接下程,这是时间与事物本有的发展规律,人为超越不了。

红林悟道《韩非子》-孤愤 第二章:重臣之祸

红林悟道《韩非子》-孤愤 第二章:重臣之祸

红林悟道《韩非子-孤愤》第二章:重臣之祸智法之士之所以愤怒是因为当涂重臣独揽大权,营私舞弊,蒙蔽君主,使得自己无法与君主沟通,自己的主张无法被采纳,无法实现国泰民安的理想。

这一节中,韩非子重点说明了当涂之人的舞弊行径,主要是以权压人,形成自己的势力。

仔细读来有些后背发凉。

为什么当涂之人有这么大的能量?【当涂之人擅事要,则外内为之用矣。

】擅事要,就是独揽大权,那么内政外交就要被他利用。

祸患一:【是以诸侯不因,则事不应,故敌国为之讼;】正因为如此,如果诸侯不依靠他,事情就得不到照应,所以实力相当的国家为他唱颂歌。

祸患二:【百官不因,则业不进,故群臣为之用;】百官不依靠他,业绩就得不到上报,所以群臣为他所用。

祸患三:【郎中不因,则不得近主,故左右为之匿;】君主的侍从不依靠他,就不能接近君主,所以侍从为他隐瞒罪行。

祸患四:【学士不因,则养禄薄礼卑,故学士为之谈也。

】学士不依靠他,就是俸禄薄待遇低,所以学士为他说好话。

总结:【此四助者,邪臣之所以自饰也。

】这四种人是用奸邪之臣用来掩饰自己的基础。

后果很严重:【重人不能忠主而进其仇,人主不能越四助而烛察其臣,故人主愈弊而大臣愈重。

】奸邪的重臣不忠于君主而进攻仇人,君主越过这四股势力洞察他的臣子,所以君主越来越受蒙蔽,重臣权力越来越大。

当涂之人能独揽大权,说明君主不善用人,不善用权,大权旁落,已无权威可言,也说明当涂之人能力过人,精明过人,胆大过人。

这一节告诉我们如果大臣的权力过大,那么诸侯、百官、侍从、学士四股力量都被他所利用,外敌策应、百官瞒罪、侍从听命、学士造势,国家就不是君主的了。

所以制度与程序很重要,尤其是组织架构与岗位职责,谁在什么岗位干什么事负什么责,要有明确的规定,每个人各就各位,各负其责,既不越职也不越权。

韩非子《五蠹》原文和翻译译文

韩非子《五蠹》原文和翻译译文

韩非子《五蠹》原文和翻译译文《韩非子《五蠹》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韩非子《五蠹》原文和翻译译文韩非子《五蠹》原文和翻译韩非子原文: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

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是以人民众而财货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

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眼养不亏于此矣。

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函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

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

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

夫山居而谷汲者,媵腊而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

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欀岁之秋,疏客必食。

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

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故圣人议多少、论薄厚为之政。

《先秦散文·韩非子·孤愤》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韩非子·孤愤》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韩非子·孤愤》原文鉴赏《先秦散文·韩非子·孤愤》原文鉴赏智术之士①,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②;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③。

人臣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④,非谓重人也⑤。

重人也者:无令而擅为,亏法以利私,耗国以便家,力能得其君,此所为重人也。

【注释】①智:通“知”,通晓。

②烛私:洞察奸邪。

③矫:矫奸。

④治官:治理官吏。

⑤重人:控制重权的人。

谓,通“为”。

【今译】通晓术制的人,必须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洞见邪私;能推行法治的人,一定要坚定果断而刚劲正直,不刚劲正直不能矫正奸行。

臣子遵循法令而办理政事,按照法制而治理官吏,不是为了在上位的执政重臣。

所谓执政重臣,不遵法令而擅自妄为,破坏法制以谋取私利,耗损国家财富以中饱家邑,势力能控制国君,这就叫执政重臣。

【集评】明·孙矿《韩非子批点》:“文气甚奇峭,其辞锋却肆笔得之,议论则刻深痛快法士。

”【总案】先以劲悍道紧语说明“智术之士”所必备政治素质,顺势带出“重人”枉法而受君主信任。

“循令案法”和“无令亏法,,两相对照,预先提动“不可两存”之势。

语气沉愤,一篇精神约略可见。

智术之士明察,听用①,且烛重人之阴情。

能法之士劲直,听用,且矫重人之奸行。

故智术能法之士用,则贵重之臣必在绳之外矣②,是智法之士与当涂之人不可两存之仇也③。

【注释】①听用:听取,任用。

②绳:比喻法制。

③涂:通“途”。

【今译】通晓术制的人明察,被国君听取任用,将洞察执政重臣的阴私实情;能推行法制的人刚劲正直,被国君听取任用,将纠正执政重臣的奸邪行为。

因此通晓术制推行法治的人被用,那么贵重权臣必不容于法律。

这就是知术能法之士其所以与当道重臣形成势不两立的敌对原因。

【集评】明·张宾王:“截然两段,而其中纡回分合,寻之不穷,此扶风回文图也。

”(见明·归有光《诸子汇函》)民国·张之纯《评注诸子菁华录》:“惟其明察劲直,必不能姑息养奸,不可两存者一。

文言文阅读训练:《韩非子-晋文公问政于狐偃》(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韩非子-晋文公问政于狐偃》(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韩非子·晋文公问政于狐偃》(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材料一晋文公问于狐偃曰:“寡人肥甘..周于堂,卮酒豆肉集于宫,壶酒不清,生肉不布,杀一牛遍于国中,一岁之功尽以衣士卒,其足以战民乎?”狐子曰:“不足。

”文公曰:“吾弛关市之征而缓刑罚,其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不足。

”文公曰:“吾民之有丧资者,寡人亲使郎中视事,有罪者赦之,贫穷不足者与之,其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不足。

此皆所以慎产也;而战之者,杀之也。

民之从公也,为慎产也,公因而迎杀之,失所以为从公矣。

”曰:“然则何如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令无得不战。

”公曰:“无得不战奈何?”狐子对曰:“信赏必罚,其足以战。

”公曰:“刑罚之极安至?”对曰:“不辟亲贵,法行所爱。

”文公曰:“善。

”明日,令田于圃陆,期以日中为期,后期者行军法焉。

于是公有所爱者曰颠颉,后期,吏请其罪,文公陨涕而忧。

吏曰:“请用事..焉。

”遂斩颠颉之脊以徇百姓,以明法之信也。

而后百姓皆惧曰:“君于颠颉之贵重如彼甚也,而君犹行法焉,况于我则何有矣。

”文公见民之可战也,于是遂兴兵伐原,克之;伐卫,东其亩,取五鹿;攻陽胜虢;伐曹;南围郑,反之陴;罢宋围。

还与荆人战城濮,大败荆人;返为践土之盟,遂成衡雍之义:一举而八有功。

所以然者,无他故异物,从狐偃之谋,假颠颉之脊也。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材料二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

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

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若此论,则无过务矣。

韩非子·孤愤(2)全文

韩非子·孤愤(2)全文

韩非子·孤愤(2)全文译文通晓统治策略的人,必然识见高远并明察秋毫;不明察秋毫,就不能发现隐私。

能够推行法治的人,必须坚决果断并刚强正直;不刚强正直,就不能矫正邪恶。

臣子遵循法令办理公事,按照法律履行职责,不叫重臣。

所谓重臣,就是无视法令而独断专行,破尔法律来为私家牟利,损害国家来便利自家,势力能够控制君主,这才叫做重臣。

懂得统治策略的人明察秋毫,他们的主张若被采纳,自身若被任用,将会洞察重臣的阴谋诡计;能够推行法治的人刚强正直,他们的主张若被采纳,自身若被任用,将会矫正重臣的邪恶行为。

因此,懂得策略和善用法治的人若被任用,那么位尊权重之臣必定为法律准绳所不容。

这样说来,懂法依法的人与当权的重臣,是不可并存的仇敌。

当权的重臣独揽大权,那么外交和内政就要被他利用了。

正因如此,列国诸侯不依靠他,事情就得不到照应,所以实力相当的国家会给他唱颂歌;各级官吏不依靠他,成绩就得不到上报,所以各种官吏会为他出力;君主的侍从官员不依靠他,就不能接近君主,所以他们为他隐瞒罪行;学士不依靠他,就会俸禄薄而待遇低,所以学士为他说好话。

这四种帮凶是奸邪之臣用来掩饰自己的基础。

重臣不能忠于君主而推荐自己的政敌,君主不能越过四种帮凶来洞察他的臣下,所以君主越来越受蒙蔽,而重臣的权势越来越大。

很少不被信任和宠爱的,而且彼此又亲昵和熟悉。

至于迎合君主的心理,投合君主的好恶,本来就是重臣得以进升的途径。

他们官职大,爵位高,党羽又多,全国都为他们唱赞歌。

而法术之士想要求得君主重用,既没有受到信任和宠爱的亲近关系,也没有亲呢和熟悉的交情,还要用法术言论矫正君主的偏邪之心,这是与君主心意相反的。

法术之士所处地位低下,没有同党孤立无援。

拿关系疏远的和关系亲近、受到宠信的相争,在常理上不能取胜;拿新客和故旧相争,在常理上不能取胜;拿违背君主心意和投合君主好恶相争,在常理上不能取胜;拿地位低贱的和位尊权重的相争,在常理上不能取胜;拿一个人和一国人相争,在常理上不能取胜。

韩非囚秦而著《说难》《孤愤》的故事

韩非囚秦而著《说难》《孤愤》的故事

韩非囚秦而著《说难》《孤愤》的故事在战国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有一位惊才绝艳的人物,他叫韩非。

韩非本是韩国的公子,他满心想着自己的祖国能够在这乱世之中强大起来,可韩国就像一艘破船,在诸侯争霸的汪洋大海里摇摇晃晃,随时可能被巨浪吞没。

韩非啊,他是个有大志向的人。

他看着韩国的朝政混乱,君主被那些花言巧语的大臣们蒙蔽,心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他觉得自己有满腹的学问,有治国安邦的良策,就像一个手里握着绝世宝剑的侠客,却找不到可以施展的地方。

他开始著书立说,想把自己的思想传递出去,想让韩国的君主能清醒过来,像商鞅变法让秦国强大那样,让韩国也能焕发出新的生机。

他写的那些书啊,可不得了。

每一个字都像是他用心血浇灌出来的花朵,充满了智慧。

他的文章犀利得像一把手术刀,把韩国的问题剖析得清清楚楚。

可韩国的君主呢,就像个瞎了眼的人,对韩非的这些宝贝视而不见。

韩非那个失望啊,就像一盆冷水,把他满心的热情浇灭了大半。

这时候,秦国在西边崛起了。

秦国就像一头饥饿的猛虎,四处寻找可以吞并的猎物。

秦国的君主嬴政,那可是个有雄心壮志的人,他听闻韩非的大名,就像一个寻宝者听到了宝藏的消息。

嬴政心想,这人的脑袋里肯定装着无数的治国方略,要是能把他弄到秦国来,那秦国可就如虎添翼了。

于是,嬴政就派兵攻打韩国,这就像是给韩国下了一道最后的通牒。

韩国的君主害怕了,他像个胆小的老鼠,想都没想,就把韩非当作礼物送给了秦国。

韩非啊,他心里那个苦啊,自己一心想为韩国效力,却被自己的国家像个包袱一样甩给了敌人。

他到了秦国,就像一只被困在笼子里的雄鹰,空有一身本领,却无法展翅高飞。

嬴政见到韩非,那可真是高兴极了,就像一个孩子得到了最心爱的玩具。

可是秦国也有秦国的复杂局势。

秦国的大臣们啊,他们看着韩非,就像看着一个抢他们饭碗的人。

这些大臣们心里想,韩非这么厉害,要是他在嬴政面前得宠了,那我们还有好日子过吗?就像一群野狼,看着外来的老虎,总想把他赶走。

其中有个叫李斯的大臣,他和韩非本是同门,都曾在荀子门下学习。

概括韩非的政治主张

概括韩非的政治主张

概括韩非的政治主张韩非虽批评人性好利的负面作用,但他不是性恶论者,他讨论的是经验层面的人情,这种人情正是周秦之际中央集权制和私有土地制度反映。

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韩非子》中的政治格局1.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这一句话出自《韩非子·孤愤》,“孤愤”这个词,非常具体地表达了韩非子在秦国与当权大臣政治斗争之中的状态,就是孤独而悲愤。

韩非子在这一篇中,表达了以法家为代表的战国新兴政治势力在争取政权、巩固政权中主张的政治思想。

《韩非子》中的这句话,说的就是懂得法治策略的人在执行法治之前下判断的过程,侯亮平在这一事件中的表现简直就是这句话的完美注脚。

案件的调查过程中往往有很多隐晦难明的部分,这个时候就需要判案的人能够有远见卓识,而不仅仅是被眼前的现象所迷惑;而且还要明察秋毫,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如果不是如此,就不能找到更为隐秘的私情。

现代的检察官、法官同样需要具备这样的特质,在调查、断案的时候要谨慎小心,更要掌握精准广博的知识,拥有远见,抱着为人民负责的态度来查探案件,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

不仅是法官,我们任何人碰到一些令人迷惑的事情的时候,都不要轻易地乱下结论,而应该寻找线索,掌握证据,才能够找到真正的答案。

2.能法之人,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这一句,与上一个句子句式相同,是上下两个排比句。

韩非子明确指出,执行法令、推行法治的人,一定要具有坚定果敢的特点,并且要刚强正直,不为权势所动;然后用一个“不……不……”的双重否定句式,说明了刚强正直的特点的重要性,也就是要以此而纠察惩治触动法网的奸邪之人。

如果没有正直、果敢的特点,碰到困难和权势就容易退缩、低头,就违背了法治的主张。

3.道私者乱,道法者治我们知道,韩非子主张法治,他特别强调用法治就应该能够分清公与私,公正地解决事务。

这句“道私者乱,道法者治”,以及“私怨不入公门”等,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韩非子认为英明的君主治理国家有序有道的原因,就是能够辨明公私,秉公行事,推行法治,并能够去除私人恩怨的影响。

概括韩非的政治主张.doc

概括韩非的政治主张.doc

概括韩非的政治主张《韩非子》中的政治格局1.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这一句话出自《韩非子孤愤》,孤愤这个词,非常具体地表达了韩非子在秦国与当权大臣政治斗争之中的状态,就是孤独而悲愤。

韩非子在这一篇中,表达了以法家为代表的战国新兴政治势力在争取政权、巩固政权中主张的政治思想。

《韩非子》中的这句话,说的就是懂得法治策略的人在执行法治之前下判断的过程,侯亮平在这一事件中的表现简直就是这句话的完美注脚。

案件的调查过程中往往有很多隐晦难明的部分,这个时候就需要判案的人能够有远见卓识,而不仅仅是被眼前的现象所迷惑;而且还要明察秋毫,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如果不是如此,就不能找到更为隐秘的私情。

现代的检察官、法官同样需要具备这样的特质,在调查、断案的时候要谨慎小心,更要掌握精准广博的知识,拥有远见,抱着为人民负责的态度来查探案件,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

不仅是法官,我们任何人碰到一些令人迷惑的事情的时候,都不要轻易地乱下结论,而应该寻找线索,掌握证据,才能够找到真正的答案。

2.能法之人,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这一句,与上一个句子句式相同,是上下两个排比句。

韩非子明确指出,执行法令、推行法治的人,一定要具有坚定果敢的特点,并且要刚强正直,不为权势所动;然后用一个不不的双重否定句式,说明了刚强正直的特点的重要性,也就是要以此而纠察惩治触动法网的奸邪之人。

如果没有正直、果敢的特点,碰到困难和权势就容易退缩、低头,就违背了法治的主张。

3.道私者乱,道法者治我们知道,韩非子主张法治,他特别强调用法治就应该能够分清公与私,公正地解决事务。

这句道私者乱,道法者治,以及私怨不入公门等,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韩非子认为英明的君主治理国家有序有道的原因,就是能够辨明公私,秉公行事,推行法治,并能够去除私人恩怨的影响。

这个道理在现代法治社会同样适用。

选举、提拔官员时,主要考察的是官员的政绩,而不能任由个人的恩怨进行选拔;定夺是非时,应该按照事情发展的脉络细细考察,而不能夹杂对当事人的私情。

《韩非子.孤愤》详解 含题解、简体字原文、注释和译文

《韩非子.孤愤》详解 含题解、简体字原文、注释和译文

《韩非子•孤愤》详解提示:1.本详解由耕夫编辑、修订、制作,供国学爱好者下载学习;2.本详解内容包括《韩非子•孤愤》篇的题解、简体字原文、注释和译文。

题解《韩非子﹒孤愤》是《韩非子》中的名篇,作者韩非。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韩非“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

司马贞注云:“孤愤,愤孤直不容于时也。

”后以孤愤谓因孤高嫉俗而产生的愤慨之情。

韩非(约前280-前233)是战国末期的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的著作《韩非子》共有五十五篇。

原文(1)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1;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2。

人臣循令3而从事,案法4而治官,非谓重人5也。

重人也者,无令而擅为,亏法以利私,耗国以便家,力能得其君,此所为重人也。

智术之士,明察听用,且烛重人之阴情6;能法之士,劲直听用,且矫重人之奸行。

故智术能法之士用,则贵重之臣必在绳7之外矣。

是智法之士与当途之人8不可两存之仇也。

注释(1)1.烛私:照亮隐情。

2.矫奸:矫正奸邪。

3.循令:遵照法令。

4.案法:按照法令。

5.重人:执掌大权之人。

6.阴情:不可告人之事。

7.绳:法律准绳。

8.当途之人:掌大权者。

译文(1)有才智有谋术的人,一定有远见并且能明察。

不能明察,就不能照亮私暗处的奸邪。

能执法的人,一定坚强毅力并且刚劲正直。

不刚劲正直,就不能矫正奸邪。

臣子遵照法令来治事,按照法令来治理百官,不能算是执掌大权的人。

执大权者,无视法令而擅自作为,违背法令从而有利于自己,耗费国力以便宜自家,他的权力能够控制君王,这才是执掌大权的人。

有才智有谋术之人明察秋毫,听候任用,并且能照明执大权者不可告人之事。

能执法之人刚劲正直,听候任用,并且能矫正执大权者奸邪的行为。

所以有才智有谋术又能执法的人一旦得到任用,那么官贵权重之臣必然在法律准绳以外。

这是有才智能执法之人与掌大权者,不可以两存的仇怨啊!原文(2)当途之人擅事要9,则外内为之用矣。

韩非子·孤愤(3)全文

韩非子·孤愤(3)全文

韩非子·孤愤(3)全文凡属法术难以推行的,不单是大国,中小国家也是这样。

君主的近臣不一定有才智。

君主认为某人有才智而听取他的意见,然后和近臣讨论该人的言谈,这是和愚蠢的人讨论才智。

君主的近臣不一定品德好。

君主认为某人有美德而礼遇他,然后和近臣讨论他的品行,这是和品德不好的人讨论美德。

智者的计谋由愚蠢的人来评判,贤者的品德由不贤的人来衡量,那么品德好、有才智的人就会感到耻辱而君主的论断也必然荒谬了。

想谋得官职的臣子当中,那些品德好的人将用精纯廉洁来约束自己,那些才智高的人将用办好政事来推进事业。

那些品德好的人不可能用财物贿赂侍奉别人,凭借精纯廉洁更不可能违法办事,那么品德好、才智高的人也就不会奉承君主近侍,不会理睬私下请托了。

君主的近臣,品行不像伯夷那么好,索求的东西得不到,财物贿赂不上门,那么精明强干者的功业就要被压制,而诽谤诬陷的话也就出笼了。

办好政事的功业受制于君主的近侍,精纯廉洁的品行取决于近侍的毁誉,那么品德好、才智高的官吏就要被废黜,君主的明察也就被阻塞了。

不按功劳裁决人的才智和品德,不通过事实的多方验证审处人的罪行和过错,却听从左右亲信的话,那么没有才能的人就会在朝廷中当政,愚蠢腐败的官吏就会窃居职位了。

大国的祸害在于大臣权势太重,中小国家的祸害在于近臣太受宠信:这是君主的通病。

再说臣下犯了大罪恶,君主有了大过失,臣下和君主的利益是相互不同的。

凭什么这样说呢?即:君主的利益在于具有才能而任以官职,臣下的利益在于没有才能而得到重用;君主的利益在于具有功劳而授以爵禄,臣下的利益在于没有功劳而得到富贵;君主的利益在于豪杰效力,臣下的利益在于结党营私。

因此国土减少而私家更富,君主地位卑下而大臣权势更重。

所以君主失去权势而大臣控制国家,君主改称藩臣,相臣行使君权。

这就是大臣欺骗君主谋取私利的情形。

所以当代的重臣,在君主改变政治情势而仍能保持宠信的,十个中还不到两三个。

这是什么原因呢?是这些臣下的罪行太大了。

《韩非子》孤愤 原文、注释及解析

《韩非子》孤愤 原文、注释及解析

《韩非子》孤愤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孤愤《韩非子》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②;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

人臣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非谓重人也③。

重人也者,无令而擅为,亏法以利私,耗国以便家,力能得其君,此所为重人也④。

智术之士明察,听用,且烛重人之阴情⑤;能法之士劲直,听用,且矫重人之奸行⑥,故智术能法之士用,则贵重之臣必在绳之外矣⑦。

是智法之士与当涂之人,不可两存之仇也⑧。

当涂之人擅事要,则外、内为之用矣⑨。

是以诸侯不因则事不应,故敌国为之讼⑩;百官不因则业不进,故群臣为之用(11);郎中不因则不得近主,故左右为之匿(12);学士不因则养禄薄、礼卑,故学士为之谈也(13)。

此四助者,邪臣之所以自饰也(14)。

重人不能忠主而进其仇(15),人主不能越四助而烛察其臣,故人主愈弊而大臣愈重(16)。

凡当涂者之于人主也,希不信爱也(17),又且习故(18)。

若夫即主心,同乎好恶,固其所自进也(19)。

官爵贵重,朋党又众,而一国为之讼(20)。

则法术之士欲干上者(21),非有所信爱之亲、习故之泽也(22),又将以法术之言矫人主阿辟之心(23),是与人主相反也。

处势卑贱(24),无党孤特(25)。

夫以疏远与近爱信争,其数不胜也(26);以新旅与习故争(27),其数不胜也;以反主意与同好争,其数不胜也;以轻贱与贵重争,其数不胜也;以一口与一国争(28),其数不胜也。

法术之士操五不胜之势(29),以岁数而又不得见(30);当涂之人乘五胜之资,而旦暮独说于前(31)。

故法术之士奚道得进(32),而人主奚时得悟乎(33)?故资必不胜而势不两存,法术之士焉得不危(34)? 其可以罪过诬者,以公法而诛之;其不可被以罪过者,以私剑而穷之(35)。

是明法术而逆主上者(36),不僇于吏诛,必死于私剑矣(37)。

朋党比周以弊主,言曲以便私者,必信于重人矣(38)。

故其可以功伐借者,以官爵贵之;其可借以美名者,以外权重之(39)。

韩非子孤愤第十一读后感

韩非子孤愤第十一读后感

韩非子孤愤第十一读后感朋友!今天咱聊聊《韩非子·孤愤第十一》。

哎呀,每次翻开这书,就像打开了个奇妙的世界,简直都让我不想放下。

说起来,我第一次读《韩非子》,还是在大学图书馆呢。

那时,我就寻思,这名字听起来挺孤独,其实里头的内容,那可是充满了智慧火花的碰撞啊。

说起韩非子,这位可是个狠角色。

他那智慧简直让人拍案叫绝,尤其在《孤愤第十一》里,他那股子愤愤不平和直言不讳,真是痛快淋漓。

那种激情澎湃的叙述,仿佛他站在你面前,指着鼻子给你讲道理似的。

我记得书里有一段,韩非子谈的就是人生的疑惑和痛苦,这种感觉就像平常我们生活里的烦恼,总让人心里堵得慌。

读到这,我不由得感慨万分,脑子里还冒出一句:“哎,哥们儿,你这可说到我心坎里了!”韩非子特别擅长用寓言和故事来表达他的想法。

有时候看他的文字,就像是在看戏,一桩桩小故事娓娓道来,却又指向人生的大道理。

我那会儿读的时候就老笑,心想他这人真有趣,把大道理包成糖衣让你不知不觉就吞下去了。

但说实话,韩非子这人吧,有时候也挺严厉。

我记得有段他说,到底该怎么运用法治来治理国家,说得头头是道。

我当时心里就赞叹,这要放到现代,那可是个政治学大师呢!不过,我就想啊,这种法治的思想,虽然有它的道理,但也少不了让人觉得严肃有余,温情不足。

这让我想起我们现在的社会,治理也好,管理也罢,总得多一些温暖和人情味。

韩非子的智慧确实厉害,但有时候也真希望他能柔软一点。

嘿,说到这,我这心里藏不住话的人又扯远了。

在学习和反思的过程中,我总觉得,人生啊就像啃水蜜桃,每读一次《韩非子》,就像是咬下一口充满智慧的果肉。

虽然一开始有些酸涩,但细细品味,又能尝到其中的甜美。

总之,《韩非子·孤愤第十一》给我带来了无尽的思考,有时觉得跟他老人家过不去,悄悄在心里顶嘴几句;有时又觉得他是良师益友,愿意耐心听他唠叨。

不知道你读完这篇有啥想法,欢迎你捧着书,一起来唠唠呗。

韩非子孤愤第十一读后感

韩非子孤愤第十一读后感

韩非子孤愤第十一读后感首先呢,这一篇里韩非子就像是一个受了天大委屈的职场精英,在那大倒苦水。

他说那些“当涂之人”,也就是那些掌权的家伙,简直就是权力的“蛀虫”。

这些人靠着自己的权势,结党营私,把国家的利益都当成了自己谋利的工具。

我就想啊,这和现在有些不良企业里那些搞小团体,中饱私囊的人有啥区别呢?他说自己这样正直的法术之士有多难,就像一个孤胆英雄在和一群恶龙作战。

那些奸臣们又会巴结君主,又会互相勾结,法术之士想做点正事,那可真是难如登天。

这让我想起了那些想要改革创新的人,在旧势力的重重包围下,每一步都走得战战兢兢。

韩非子说话可真是一针见血。

他指出君主如果被这些奸臣迷惑,那国家就离衰败不远了。

这就好比一个公司的老板要是被那些只会拍马屁、不干实事的员工哄得团团转,这个公司肯定要出大问题。

而且他还说君主和法术之士之间有“五不胜”,什么概念呢?就像是一个有能力的员工和老板之间有五层看不见的墙,想要沟通、想要施展才华,太难了。

不过呢,我又觉得韩非子有点太悲观了。

虽然他面临的情况确实很糟糕,但他这么聪明的人,为啥不多想点迂回战术呢?总是直愣愣地去和那些奸臣刚正面,能不吃亏吗?也许他是太着急想把自己的学说推行出去,拯救他的国家了。

从这篇文章里我也能感受到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

那时候的官场就像是一个黑暗的大漩涡,法术之士就像想在漩涡里建立秩序的人,可是周围的力量都在把他们往漩涡深处拽。

但不管怎么说,韩非子能这么犀利地把这些问题揭露出来,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他就像一个拿着手术刀的医生,虽然可能没办法一下子把病灶都切除,但他指出病症所在,就给后人留下了很多思考的东西。

这篇文章也提醒我们,不管是治理国家还是管理一个小团队,都要警惕那些弄权的小人,也要重视那些真正有才能、有见识的人,可不能让“孤愤”的悲剧一次次上演。

孤愤

孤愤

孤愤,顾名思义就是孤独与愤慨。

在这篇文章中,韩非子怀着孤独之感,抒发了自己对现实的愤慨之情,反映了当时严重的政治现实与法术之士的艰难处境。

首先,“孤愤”指出:由于“智术能法之十”“远见而明察”、“强毅而劲直”,他们将“烛重人之阴情”,“矫重人之奸行”,所以他们与“当涂之人”一定是“不可两存之仇”。

其次,“孤愤”指出:“当涂之人擅事要”,因而“外内为之用”,把君主给蒙蔽了;再加上他们善于迎合君主,“即主心,同乎好恶”,所以他们受到了君主的信任和重用。

而法术之士,不但没有“信爱之亲,习故之泽”而“处势卑贱,无党孤特”,而且还要“以法术之言矫人主阿辟之心”,因此法术之士一定斗不过“当涂之人”,结果“不僇于吏诛,必死于私剑”。

再次,“孤愤”指出:至于那些“奸邪之臣”,由于“朋党比周以弊主,言曲以便私”,因而获得了大家的赏识和重用,“不显于官爵”,就“重于外权”,其结果是:使得“主上愈卑,私门益尊”,所以君主也就不能不危亡了。

最后,“孤愤”指出:人臣的“大罪”归咎于君主的“大失”,这是因为君主使用“大臣太重”、对“左右太信”的结果,并进一步就君臣之间的利害关系着手提醒君主:“臣主之利相与异者也”。

所以,君主不可不防臣下“谲主便私”,以避免“主失势而臣得国”的结局。

提问者评价
谢谢哦。

嬴政青睐《韩非子·孤愤》和《五蠹》的原因--兼论秦始皇对法家思想的接受

嬴政青睐《韩非子·孤愤》和《五蠹》的原因--兼论秦始皇对法家思想的接受

嬴政青睐《韩非子孤愤》和《五蠹》的原因--兼论秦始皇对法
家思想的接受
杨玲
【期刊名称】《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00)007
【摘要】文章探讨了秦王嬴政所见韩非文章究竟是司马迁《史记》所记《孤愤》和《五蠹》,还是刘勰《文心雕龙》所说《储说》系列,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嬴政对《韩非子》产生强烈共鸣的原因,即秦国政坛浓郁的法家氛围、嬴政在性格上与法家人物的契合、嬴政继承君位后所面临的紧迫局面,揭示了嬴政接受法家思想的原因及法家思想对嬴政的影响。

【总页数】5页(P17-21)
【作者】杨玲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33
【相关文献】
1.从《孤愤》、《五蠹》两文分析秦王赢政为何非要见韩非 [J], 杨鸿飞
2.从"五蠹"篇管窥韩非子的人口思想 [J], 王菊芹
3.从秦代刻石文看秦始皇对法家思想的接受与发展 [J], 杨玲
4.从《五蠹》看韩非子的法治思想 [J], 牛莉;顾涛
5.从"五蠹"篇管窥韩非子人口论 [J], 孟智;宋兴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愤慨的揭露 猛烈的抨击——介绍韩非《孤愤》篇

愤慨的揭露  猛烈的抨击——介绍韩非《孤愤》篇

愤慨的揭露猛烈的抨击——介绍韩非《孤愤》篇

【期刊名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74(000)002
【摘要】<正> 韩非(前280——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出身于贵族家庭,和法家李斯同是荀子的学生。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从小就受到了法家思想的熏染,后来又受到荀子思想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他全面地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斗争的经验和教训,把前期法家思想的法、术、势三者有机地结会在一起,形成了一整套法家思想体系,为
【总页数】10页(P35-44)
【作者】无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二汽车公司工人理论组;中央民族学院政治系大批判组【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
【相关文献】
1.韩国动物权利保护组织因涉嫌杀狗遭猛烈抨击 [J], 陈坡
2.韩国动物权利保护组织因涉嫌杀狗遭猛烈抨击 [J], 陈坡
3.必须善于识别和揭露两面派人物——读韩非的《说疑》篇 [J], 陈美星;伍房兴;裘汉康
4.韩非的《孤愤》篇 [J], 无
5.全球最大的快餐集团因鸡肉福利受到猛烈抨击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非与《孤愤》韩非简介(约公元前280一前233年)战国晚期韩国人(今河南新郑,新郑是郑韩故城),韩王室诸公子之一,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

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

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

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古人认为是阴谋学家,韩非的著作一大部分关于阴谋。

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

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

”便退而着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洋洋十万余言。

韩非的书流传到秦国,为秦王政所赏识,秦王以派兵攻打韩国相威胁,迫使韩王让韩非到秦国为其效力。

韩非在秦国倍受重用,引起了秦朝李斯的妒忌,李斯、姚贾在秦王面前诬陷韩非,终因他是韩国宗室,未得信任,将其投入监狱,最后逼其自杀。

节选韩非《孤愤》如下:韩非子·孤愤第十一【原文】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1私;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

人臣循令而从事,案2法而治官,非谓重人也。

重人也者,无令而擅为,亏法以利私,耗国以便家,力能得其君,此所为重人也。

智术之士明察,听用,且烛重人之阴情;能法之士劲直,听用,且矫重人之奸行。

故智术能法之士用,则贵重之臣必在绳之外矣。

是智法之士与当涂之人,不可两存之仇也。

【注释】1.烛:《韩非子·内储说上》:“夫日,兼烛天下。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

”这里用为照亮之意。

2.案:同“按”。

《庄子•盗跖》:“案剑嗔目,声如乳虎。

”《荀子•王制》:“偃然案兵不动。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案灌夫项,令谢。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乾部》:“案,假借为按。

”这里用为按照之意。

【译文】有才智有谋术之人,一定有远见并且能明察,不能明察,就不能照亮私暗处的奸邪;能执法之人,一定坚强毅力并且刚劲正直,不刚劲正直,就不能矫正奸邪。

臣子遵照法令来治事,按照法令来治理百官,不能说是执掌大权之人。

执大权者,无视法令而擅自作为,违背法令从而有利于自己,耗费国力以便宜自家,他的权力能够控制君王,这就是执掌大权之人。

有才智有谋术之人明察秋毫,听候任用,并且能照明执大权者不可告人之事;能执法之人刚劲正直,听候任用,并且能矫正执大权者奸邪的行为。

所以有才智有谋术又能执法的人一旦得到任用,那么官贵权重之臣必然在法律准绳以外。

这是有才智能执法之人与掌大权者,不可以两存的仇怨啊!【说明】所谓孤愤,即孤独与愤慨,本节中韩非着重强调了智术之士与能法之士这两种人,这两种人在现代来说,也就是很能干的人,有能力的人,也叫明白人,可是现代这种明白人太少了。

大部分人都在稀里糊涂过日子,大部分人对未来是茫然的,没有目标的,是近视的,是自私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断层的缘故。

“文化断层”标志着人类社会公理解释系统的崩溃,于是人——每一个地球生物,就只会用对“神灵”(未知领域里的神秘现象)的崇拜(宗教的说理体系),就只会用有限的解释先把自己封闭起来,自造一个心灵的“堡垒”,然后利用有限的知识和狭隘的世界观、人生观对其他人、其它事物、未知事物,对整个世界,对庞大而复杂的人类社会进行种种的自我猜测和解释。

面对着现实生活中吉凶祸福等一系列生死攸关的问题,人们自然地以村落、地域和风俗习惯、特定的文化氛围等形成多种多样的解释法则。

而由周文王、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建立起来的社会公理解释系统的崩溃,使历代的中国统治者在维护其利益时,首先是“私有”的,野蛮的,其次才是说理的。

在这“文化断层”中,大多数中国人就因为“儒家”思想的被改毁、被窜造而不知所措,于是老百姓们在一家一户的独立的生产单位中,按照自然经济封闭模式而“自得自乐”,在自己狭小的自我中心基点上建构着自己狭隘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说理体系和生活方式以及梦想着美好的未来。

所以现代人就越来越自私,越来越近视,越来越茫然,人类照此发展下去,将会不遗余力地自相残杀,直至灭亡!【原文】当涂之人擅事要,则外内为之用矣。

是以诸侯不因,则事不应,故敌国为之讼1;百官不因,则业不进,故群臣为之用;郎中2不因,则不得近主,故左右为之匿;学士不因,则养禄薄礼卑,故学士为之谈也。

此四助者,邪臣之所以自饰也。

重人不能忠主而进其仇,人主不能越四助而烛察其臣,故人主愈弊3而大臣愈重。

【注释】1.讼:通“颂”。

《诗·召南·行露》:“何以速我讼。

”《汉书·王莽传上》:“深讼莽功德。

”《易林·否之大有》:“家给人足,讼声并作。

”这里用为歌颂之意。

2.郎中:(láng狼)古廊字。

原指宫殿廷廊,置侍卫人员所在。

官名。

战国始置。

帝王侍从官侍郎、中郎、郎中等的通称。

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差遣等侍从之职。

郎官一直沿用到清朝。

如:郎官(郎中及员外郎的泛称);郎中(郎官。

汉代称中郎、侍郎、郎中为郎官,掌星宿之职);郎将(官名);郎署(宿卫官的官署)。

《韩非子·有度》:“势在郎中,不敢蔽善饰非。

”《后汉书·桓帝纪》注:“郎官,谓三中郎将下之属官也。

”3.弊:通“蔽”。

《周礼·大宰》:“八曰官计以弊邦治。

”《周礼·司寇》:“凡庶民之狱讼以邦成弊之。

”《老子·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韩非子·难一》:“见知不悖于前,赏罚不弊于后。

”这里用为遮盖、遮挡之意。

【译文】掌权之人擅自独揽大权,那么朝中内外为他任用。

所以诸侯不依靠掌权者,那么执事就不被允许,所以敌国对他称颂;百官不依靠掌权者,那么官业就不得晋升,所以群臣都要为他效劳;侍从不依靠掌权者,那么就不能接近君王,所以君王身边的侍从为他隐瞒私情;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员不依靠掌权者,那么养薪俸禄微薄而且礼节待遇低下,所以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员为他称赞。

这四种人帮助,是奸邪之臣得以自我粉饰的原因啊!掌权者不能忠于君王而且竭尽自己的仇怨,君王不能跨越这四种帮助他的人从而看清自己的臣子,所以君主越被蒙蔽而大臣的权力就越重。

【说明】本节所说的这种人,就是孔子形容的窃国大盗,他们表面上清正廉洁、公正无私,满口仁义道德,满口为国家为人民,实际上他们已经盗取了一个国家。

他们的实际权力已经超过了最高统治者。

然而最高统治者还沾沾自喜,整日沉醉于酒色犬马之中,大权旁落仍不自知,直至倒台方才恍然大悟。

这个问题韩非其实已在扬榷中谈过,此乃愤然而发也。

【原文】凡当涂者之于人主也,希不信爱也,又且习1故。

若夫即主心,同乎好恶,固其所自进也。

官爵贵重,朋党又众,而一国为之讼。

则法术之士欲干上者,非有所信爱之亲、习故之泽也,又将以法术之言矫人主阿2辟3之心,是与人主相反也。

处势卑贱,无党孤特。

夫以疏远与近爱信争,其数不胜也;以新旅与习故争,其数不胜也;以反主意与同好争,其数不胜也;以轻贱与贵重争,其数不胜也;以一口与一国争,其数不胜也。

法术之士操五不胜之势,以岁数而又不得见;当涂之人乘五胜之资,而旦暮独说于前。

故法术之士奚道得进,而人主奚时得悟乎?故资必不胜而势不两存,法术之士焉得不危?其可以罪过诬者,公法而诛之;其不可被以罪过者,以私剑而穷之。

是明法术而逆主上者,不僇4于吏诛,必死于私剑矣。

朋党比周5以弊主,言曲以便私者,必信于重人矣。

故其可以功伐借者,以官爵贵之;其不可借以美名者,以外权重之。

是以弊主上而趋于私门者,不显于官爵,必重于外权矣。

今人主不合参验而行诛,不待见功而爵禄,故法术之士安能蒙死亡而进其说?奸邪之臣安肯乘利而退其身?故主上愈卑,私门益尊。

【注释】1.习:《韩非子·八奸》:“优笑侏儒,左右近习。

”《吕氏春秋·任数》:“习者曰。

”高诱注:“习,近也。

”《汉书·五行志中之下》:“亲近习,长同类。

”颜师古注:“习,狎也。

”《后汉书·孝质帝纪》:“匪砥匪革,终沦嬖习。

”这里用为亲信之意。

2.阿:《国语·周语》:“弗谏而阿之。

”《礼记·月令》:“是察阿党。

”《楚辞·逢纷》:“行叩诚而不阿兮。

”《韩非子·有度》:“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吕氏春秋·长见》:“阿郑君之心。

”这里用为曲从、迎合之意。

3.辟:通“避”。

《左传·庄公九年》:“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

”《周礼·掌交》:“使咸知王之好恶辟行之。

”《论语·先进》:“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论语·季氏》:“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礼记·中庸》:“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攫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孟子·离娄上》:“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

”《荀子·荣辱》:“不辟死伤。

”这里用为回避、躲避之意。

4.僇:通“戮”。

《墨子·明鬼》:“是以赏于祖而僇于社。

”《礼记·大学》:“辟则为天下僇矣。

”《礼记·月令》:“祭兽僇禽。

”这里用为杀戮之意。

5.比周:《荀子·儒效》:“故曰:贵名不可以比周争也,不可以夸诞有也,不可以势重胁也,必将诚此然后就也。

”《荀子·臣道》:“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誉乎民,不恤公道通义,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是篡臣者也。

”《韩非子·有度》:“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

”这里用为结党营私之意。

【译文】凡是掌权之人对于君王,很少不被信任宠爱的,而且君王像对亲信一样任用他们。

至于迎合君王的心,与君王有同样的好恶,必然能不经荐举而仕进。

官职权重爵位高贵,党羽众多,这样举国为之称颂。

然而能执法有谋略之士想要求得位高之职,不能得到君王信任和爱戴一般的亲近,不能得到像对待亲信一般的恩泽,并且又用执法及权术之言来矫正君王希望得到迎合或是回避的想法,这是与君王相背驰的啊。

因此他们所处之位卑下低贱,没有党羽并且受孤立。

拿关系疏远的人与关系亲近受宠信之人相争,疏远之人屡次不能取胜;拿新来的游士与亲信相争,新来之士屡次不能取胜;拿违背君王的想法与同君王相一致的想法相争,违背者屡次不能取胜;拿权轻位卑的贤臣与尊贵权重之臣相争,贤臣屡次不能胜啊;拿一张嘴与举国相争,一张嘴屡次不能胜啊。

能法有谋略之人处在这五种不能取胜的形势下,从而多年也不能见到君王;掌权者凭借这五种能胜的帮助,得以从早到晚独自在君主面前成说。

所以能法有谋略之人通过什么途径得以进谏,而君王什么时候得以觉悟呢?因此通过他人的帮助必然不能取胜然而两股势力又不能两存,能法有谋略之人怎么得以不处于危险之中呢?贤臣之中能用罪名加以诬陷的人,就用国家法律来诛杀他们;他们之中不能被加以罪名的人,就用暗剑了结他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