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空间理论的历史档案数据化及其生存模式研究
2021年《第十一届“挑战杯”竞赛作品获奖名单》
一等奖
《中国农村幼儿教育危机与对策的探究》
四川大学
一等奖
《新阶段三种扶贫模式在河南实践的调查研究--以信阳、驻马店、周口三市为例》
河南科技大学
一等奖
《食品安全中食物过敏原的基础研究及相关试剂盒的研制》
深圳大学
一等奖
《农户借贷行为与二元金融联动影响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千社万户的调查》
苏州大学
二等奖
《“拿来”有道--从利益平衡视角看中国开源软件著作权保护》
复旦大学
二等奖
《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就业状况及未来就业意愿的调研分析—基于豫鄂川赣四省的调研》
中国人民大学
二等奖
《新增300亿斤粮食从哪里来?--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产能调研》
河南工业大学
二等奖
《农村财务管理创新的有益探索--佛山市三水区引入中介组织管理村级财务调查与思考》
特等奖
欧阳光明(2021.03.07)
《人民币指数期货期权定价研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特等奖
《告别徊徨:待业大学生群体生存状态研究--基于上海的实证调查》
华东师范大学
特等奖
《大学生“村官”机制建设:基于1260个乡村实证调查研究》
浙江工商大学
特等奖
《金融海啸背景下农民工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28个省区市的调查分析》
山西大学
二等奖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城中村社区参与研究--基于太原市10个典型城中村社区的实地考察》
二等奖
《论社会的有机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二等奖
《金融危机下影视产业现状和发展战略研究--以重庆影视产业为例》
重庆邮电大学
档案学理论前沿与科学发展
档案学理论前沿与科学发展
档案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它的研究范围十分广阔,包括档案
的概念、性质、分类、建设、保管、使用、自然解档及档案法规等多方面
的内容。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档案学理论迅速发展,不仅内涵
更加丰富,而且更聚焦于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引领档案研究进入新一轮
发展阶段。
首先,档案学在文献研究范围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近几年,随着
信息技术的发展,档案研究开始聚焦传统文献以外的新型资料,涉及信息
技术、存储媒体、相关技术、多媒体软件等方面,以便有效地储存、管理
和利用信息。
其次,档案学也在档案管理上取得了新的进展,如档案管理
技术、档案管理工具、档案管理系统等,都极大地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使档案管理更加便捷、安全、高效。
此外,档案学理论也开始融入各种信息技术,通过信息化的档案系统,为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科研设施等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有利于提高
档案的整体管理水平和信息可视化管理功能。
中国档案学研究热点与前沿问题探讨
中国档案学研究热点与前沿问题探讨一、本文概述《中国档案学研究热点与前沿问题探讨》一文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剖析当前中国档案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
档案学作为一门涉及信息管理、历史学、文献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学科,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本文首先对中国档案学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回顾,指出当前档案学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随后,通过对近年来档案学领域发表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以及实践案例的梳理和分析,归纳出当前档案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如电子档案管理、档案信息化、档案法规与标准等。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这些热点领域的前沿问题,如电子档案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保障、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标准与规范、档案法规与政策的创新与完善等。
本文还对档案学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推动中国档案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中国档案学的发展历程回顾中国档案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发展历程与国家的历史变迁紧密相连。
自古代起,中国就有了档案管理的活动,但作为一门系统的学科,其发展主要始于近现代。
在早期,档案工作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秩序,档案的收集、保管和利用主要集中在官府和皇家机构。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进入近现代以后,档案学开始逐渐向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西方档案管理理念的引入,中国档案学开始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学者们开始重视档案学理论研究,探讨档案的分类、整理、保存和利用等问题,档案工作逐渐从单纯的文书工作转变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新中国成立后,档案学得到了空前的重视。
政府设立了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并在高等教育体系中设立档案学专业,培养专业人才。
档案学研究逐渐深入,涉及档案的法律地位、档案信息化、电子档案管理等前沿问题。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档案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成为档案学发展的新趋势。
档案管理更加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电子档案的长期保存、大数据时代的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
抛弃人性的历史学没有存在价值大数据数字人文以及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
抛弃人性的历史学没有存在价值大数据数字人文以及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一、本文概述在探索历史的深邃海洋中,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始终是多元而丰富的。
本文旨在探讨在大数据、数字人文以及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等新兴科技的影响下,历史学如何摒弃传统的人性观念,以全新的视角和工具揭示历史的真相。
我们坚信,尽管抛弃人性观念的历史学可能看似激进,但其在揭示历史复杂性和丰富性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我们将首先概述大数据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包括数据收集、分析以及可视化等方面的优势。
我们将讨论数字人文在历史解读中的作用,包括文本挖掘、社会网络分析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如何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历史。
我们将探讨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的潜力和价值,如何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还原历史场景,理解历史事件的空间分布和演变。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希望能够引发对历史学研究方法和视角的深入反思,同时也希望能够激发更多学者利用新兴科技手段,开展更深入、更全面的历史研究。
我们坚信,只有将科技与人文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历史,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大数据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在历史学的研究领域中,大数据的应用正逐步改变着我们对过去的认知和理解。
大数据的引入,使得我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收集、分析和解释历史数据,为我们揭示出隐藏在海量信息背后的深层规律和模式。
然而,与此大数据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也面临着一些局限性。
大数据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大数据可以帮助我们获取更为全面和详细的历史信息。
通过数据挖掘和文本分析,我们能够提取出大量传统研究方法难以触及的信息,比如人口迁移、社会流动、经济变化等。
大数据可以提高历史研究的精确性和客观性。
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可以避免过度依赖个别史料或主观判断,而是通过更广泛的数据来源和更科学的分析方法,得出更为准确和客观的历史结论。
然而,大数据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档案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
档案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档案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也在不断发展和变革。
档案学的研究热点和前沿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数字化档案、档案信息管理、档案保护与利用等几个方面探讨档案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
一、数字化档案数字化档案是近年来档案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档案的建设和管理成为了档案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数字化档案的建设可以将传统的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形式,实现档案信息的高效存储和利用。
同时,数字化档案的建设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档案信息安全、数字档案的长期保存等问题。
因此,数字化档案的研究不仅需要关注技术手段的应用,还需要关注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二、档案信息管理档案信息管理是档案学领域的另一个研究热点。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各种类型的信息不断涌现,档案信息的管理变得愈发重要。
档案信息管理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档案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分类和检索,实现档案信息的高效利用。
档案信息管理的研究内容包括档案信息的采集、整理、编目、检索等方面。
此外,档案信息管理还需要关注档案信息的质量和准确性,以确保档案信息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三、档案保护与利用档案保护与利用是档案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档案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档案保护旨在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保护档案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档案保护的研究内容包括档案的鉴定、修复、保管等方面。
同时,档案的利用也是档案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档案的利用可以为历史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等领域提供重要的信息资源。
因此,档案的保护与利用是档案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总结起来,档案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主要集中在数字化档案、档案信息管理和档案保护与利用等方面。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档案的建设和管理成为了档案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同时,档案信息管理和档案保护与利用也是档案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未来,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进一步推进,档案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将会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文献遗产本体构建——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为例
*本文系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奥运档案开发利用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2ATQ008)研究成果。
摘要文献遗产反映国家、民族的群体记忆和身份,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影响深远,然而学界并未从本体构建视角审视文献遗产的利用和传播。
为此,文章在文献遗产、数字记忆、本体构建和自然语言处理等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提出参照和复用CIDOC CRM 、DC 、《中国档案分类法》等领域本体、分类法和词表的文献遗产本体模型构建过程,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为例开展实证研究,验证文献遗产本体构建流程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为文献遗产的组织展示、知识传播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献遗产本体构建命名实体识别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引用本文格式陈晓婷,毛太田.文献遗产本体构建——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为例[J].图书馆论坛,2023,43(9):120-131.Developing the Ontology of Documentary Heritage ——A Case Study on China ’s Documentary Heritage ListCHEN Xiaoting &MAO TaitianAbstractDocumentary heritage reflects the collective memory and identity of a country and a nation ,and has a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a country ’s image.However ,the use and dissemination of documentary heritage has not been studi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ntology construction.Therefore ,based on the theories and technologies of documentary heritage ,digital memory ,ontology construction and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n ontology model of documentary heritage by referring to and reusing CIDOC CRM ,DC ,Chinese Archives Classification and other domain ontology ,taxonomy and thesaurus.Taking China ’s Documentary Heritage List as an example ,it conducts an empirical study to verify the feasibility and rationality of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the documentary heritage ontology ,thus shedding light on the organization and presentation and the knowledge dissemination ofdocumentary heritage.Keywords documentary heritage ;ontology construction ;named entity identification ;China ’s DocumentaryHeritage List0前言文献遗产真实反映了一个民族、国家乃至世界的历史原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科技水平,可追溯国家、民族的群体记忆和身份。
“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附件(下载)资料教材
10
研究生 项目编号 单位名称 申请人 项目名称 项目类型 层次 CXZZ12_007 南京大学 1 CXZZ12_007 南京大学 2 CXZZ12_007 南京大学 3 CXZZ12_007 南京大学 4 CXZZ12_007 南京大学 5 CXZZ12_007 东南大学 6 CXZZ12_007 东南大学 7 CXZZ12_007 东南大学 8 CXZZ12_007 东南大学 9 帅 伟 昆曲“走出去”的路径研究 人文社科 博士 楚小庆 艺术学理论创新的当代意义 人文社科 博士 袁宙飞 民间年画女性人物图像研究 人文社科 博士 赵 磊 技术恐惧的哲学研究 人文社科 博士 胡泽文 科技产出影响因素分析与预测研究 自然科学 博士 黄新荣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档案馆建设机制与模式研究 人文社科 博士 沈 思 基于异构社会网络数据的信息集成与检索研究 人文社科 博士 周 军 组织边界消融对政府行为的影响之研究 人文社科 博士 蔡亚华 团队社会资本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团队创造力的作用机制 人文社科 博士
12
研究生 项目编号 单位名称 申请人 项目名称 项目类型 层次 CXZZ12_008 东南大学 9 CXZZ12_009 东南大学 0 CXZZ12_009 东南大学 1 CXZZ12_009 东南大学 2 CXZZ12_009 东南大学 3 CXZZ12_009 东南大学 4 CXZZ12_009 东南大学 5 CXZZ12_009 东南大学 6 CXZZ12_009 东南大学 7 汤传业 法研究 INS/GPS 组合测量中的捷联姿态算法与深组合理论和方 自然科学 博士 钱宇宁 基于动力学系统建模的机械旋转部件寿命预测方法研究 自然科学 博士 凌 云 小型柔性月壤取样器的设计与研究 自然科学 博士 宗慎飞 表面等离子激元纳米结构的构建及生物探测应用 自然科学 博士 牛亚峰 基于 ERPs 的人机交互数字界面中认知负荷的研究 自然科学 博士 奚如如 人工肌腱驱动外骨骼机器人力学平衡分析及协调控制 自然科学 博士 郑永威 miRNA-315 对果蝇 dFMRP 表达调控机制的研究 自然科学 博士 吕 丹 小鼠海马神经元中经典 MHCI 类分子的表达调控机制研究 自然科学 博士 刘 斌 Foxg1 在丘脑发育中的作用 自然科学 博士
档案学概论第九章
第九章档案学的学科内容、特点与发展一、档案学概述◎1、研究对象:当然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档案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
◎2、任务:(1)在研究和揭示档案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2)提出档案管理的科学理论,原则,技术和方法,(3)指导档案管理实践,(4)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水平,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
◎3、研究范围(1)基础理论研究:它主要研究关于档案现象的一般理论,即研究各种档案现象的共性问题。
档案学基础理论就是要从宏观上、整体上揭示档案现象的本质及其运动发展规律。
(2)档案史学研究:档案室学主要研究中国档案史、世界档案史、档案学史、档案思想史等。
其主要研究目标是从档案现象的历史联系和变化发展中,揭示档案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3)应用理论研究:这部分内容的主要研究目标是科学的解决档案工作实践中的普遍性问题、矛盾,为现实的档案工作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4)应用技术研究:它主要研究不同载体档案的保护技术、档案缩微复制技术、档案数据库设计与开发技术、档案数字化处理技术、档案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及其安全保证技术等(5)边缘性、交叉性档案现象研究:它主要研究档案与其他信息、档案工作与其他工作、档案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现象,拓宽档案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围,建立档案学与其他学科的边缘性学科。
◎4、学科特点:(1)综合性和社会性☞综合性♀研究对象综合性:档案信息的综合性,客观上决定了以它为研究对象之一的档案学必然具有综合性。
档案工作是档案学的另一个研究对象,档案工作的核心问题就是科学管理,而人类社会的各种科学性的管理活动均具有双重性,即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
档案学必须努力探索有关文件和档案管理的内在特点与客观规律(其中包括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就此而言,档案学也具有综合性的特征。
♀研究内容综合性:首先表现在其学科内容在整体上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学科领域中的相关学科教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产物;还表现在档案学具有广泛的外部联系♀研究方法综合性:主要表现在档案学研究方法体系具有开放性,它广泛借鉴、移植和运用了其他许多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
湖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公布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通知
湖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公布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13.11.12•【字号】鄂教高办[2013]14号•【施行日期】2013.11.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湖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公布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通知(鄂教高办〔2013〕14号)各普通本科高校:根据《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湖北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鄂教高〔2012〕7号)和《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2013年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鄂教高办函〔2013〕5号)精神,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申报参加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校的工作方案、项目管理办法及项目进行了审定,确定湖北大学“甲醇氧化羰基化反应催化剂合成与性能研究”等1412个项目(其中,创新训练项目1097项,创业训练项目186项,创业实践项目129项)为2013年度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经教育部审核通过的我省高校1980项(其中部委属高校1235项,省属高校745项)2012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一并认定为2012年度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并予以公布。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方面,是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对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意义,进一步理顺校内管理机制,加强项目过程管理,保障经费投入,切实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已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要按照教高函〔2012〕5号要求开展科学研究和创业训练,切实落实经费投入,确保按期完成研究内容。
项目结束后,由学校组织项目验收。
各高校应对本校实施计划的整体工作情况进行年度总结,连同验收结果于每年12月报我厅。
基于Citespace的档案数字化研究
基于 Citespace的档案数字化研究摘要:新时代下,数字技术正以新的模式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这已经成为了我国建设数字中国重要目标之一,而将大数据、云计算、信息系统等充分应用到档案数字转型、共享建设领域有助于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因此本文以知网作为数据来源,以“档案数字化”为主题,并将共享作为关键检索词检索相关文献,选取了2011年到2021年10年间的中文相关文献606篇,绘制知识图谱,结合文献分析法,对我国近10年来有关档案数字化理论以及实践层面的相关研究进行扩展延伸,分析前沿趋势、热点研究,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构建起信息共享的桥梁。
关键词:共享,档案信息化,档案数字化1.引言如果说这个年代什么最贵,那么答案一定是信息资源。
信息获取的广泛性、及时性是支撑政府决定和提供社会服务的基础。
相对于个人而言,政府、企事业所掌握大量的信息资源,将信息进行归档、存储,不仅能提升本单位的工作开展的质量与效率,而且能够减轻工作人员压力。
因此,档案作为一种主要的信息资源是信息数字化建设的重要工作目标。
而档案资源仅在部门内部流转不能发挥资源共享的全部效用,这就要求政府以及社会各界联合起来促进档案资源与时代、社会、经济的广泛联系。
优化档案检索、简化调取程序,从中提取有用的素材和资料变为共享的社会资源,有助于满足智慧化时代的社会档案需求。
目前,传统的档案数据收集、提取方式,已经不能紧跟社会相互相通的趋势,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技术以及云计算来实现信息的传递、交换和整合有助于统筹管理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共享。
这种数据管理模式可以帮助档案管理人员完成不同的操作,实现对海量信息资源进行处理。
因此解决丰富数据来源带来的档案资源的海量增长、实时数据流动带来的档案资源的流转变化、复杂的数据资源整合带来的档案数字化系统开发困难以及在运营实施阶段的网络安全等问题也成为了数字化共享建设所要达成的重要目标。
历史学中的历史地理与空间分析研究
历史学中的历史地理与空间分析研究历史地理与空间分析研究是历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分支,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地理位置和空间关系进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与原因,以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历史学中的历史地理与空间分析研究的意义和方法,并通过具体案例展示其应用价值。
一、历史地理与空间分析研究的意义历史地理与空间分析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地理位置和空间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历史事件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这一研究方法能够提供更全面和客观的历史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演变过程和影响后果。
其次,历史地理与空间分析研究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人类社会往往会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和文化特征。
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现象发生的具体地理位置,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和发展。
比如,通过分析古代河流流域的谷地地貌和水流规律,我们可以了解到农业的诞生和发展与河流流域的关系密切相关,农业生产在这些区域具有天然优势。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揭示历史上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和变迁规律,从而提升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二、历史地理与空间分析研究的方法历史地理与空间分析研究主要依靠历史文献、地理资料和地图等材料进行分析。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研究方法。
首先,研究者可以通过对历史地图的绘制与分析来揭示历史事件和现象的空间关系。
历史地图可以反映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范围、地理位置和地理变迁过程。
通过绘制历史地图,我们可以清晰地展示历史事件发生的空间分布规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其次,研究者可以通过对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分析,探讨地理环境对历史事件的影响。
地理环境因素包括山川、河流、气候、土壤等,它们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研究这些因素,可以揭示历史事件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
最后,研究者还可以通过对历史文献和地理数据的综合分析,揭示历史事件和现象的地理背景和空间关系。
基于协同理论的档案信息服务模式研究
基于协同理论的档案信息服务模式研究摘要:在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为档案信息服务工作逐渐朝着数字化方向创新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本文对国内档案信息理论与实践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在档案信息服务工作中充分融入协同理论,对协同理论视角下,档案信息服务模式的改革工作进行积极探讨。
从跨区域、跨部门、跨学科三个角度入手,对档案信息服务模式在协同理论背景下的发展途径进行详细解读,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档案信息服务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协同理论;档案信息;服务模式在我国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的带动下,档案信息服务理念和模式正处于关键的转型升级时期,数字化时代,各种新兴技术快速发展,使档案服务工作的智能化水平和网络化程度不断提升。
服务主体的多元化、服务方式的先进化、服务内容的丰富化,能够为档案信息使用者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资源获取方式。
因此,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对协同合作在促进档案信息服务模式改革升级过程中具有的重要性给予正确认知和高度重视,将现代化理念及多元化措施不断结合其中,促进传统档案信息服务模式从单一线性服务逐渐转变为多元要素共同参与的多种创新型档案服务,促进档案部门协同创新的同时,为档案信息服务工作的转型与升级提供理论支持和经验基础。
一、跨区域——“管际一体化”协同服务模式以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该地区是我国开放程度较高、学习能力较强、经济发展较为活跃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全方位开放格局以及现代化建设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促进长三角洲实现一体化发展,使经济的聚集度显著提升,充分发挥政策协同和区域连接的效率,促进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对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行建立健全。
在国家战略引导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档案局积极遵循“以用户为核心”的服务思想,努力打破传统区域界限,通过对合作机制的建立健全,共同签订了与民生档案管理有关的“异地查档、便民服务”等一系列工作协议,实现跨省查阅档案内容。
长江三角洲地区民生档案一体化协同服务模式,服务主体主要为三省一市的档案馆,服务客体为三省一市管辖范围内所有社会公众,包括独生子女档案、参军档案、婚姻档案在内的民生档案服务内容,在主体资源和客体资源内容的充分协同下,形成了异地查档、跨馆联动的全新档案信息协同服务模式。
基于数据分析的档案发展及预测研究
档案工作Archives work2023/7(下)总第415期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综合档案馆作为保管党和政府机关档案的管理部门,印记和保存了党和国家在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发展的历程和变化。
20多年来,档案工作不管是在发展规模、建设投入还是管理利用服务方面都取得长足进步。
目前,对于档案发展变化情况的探索,大多是围绕某一角度从定性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很少通过数据分析方法进行量化评价分析,利用数据分析对于未来的档案发展预测方面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 ,简称ARIMA)是常见的一种进行时间序列预测的模型,也记作ARIMA(p,d,q),其优点是使用简单,只需要内在变量就可以实现预测的模型,适合于平稳或差分后平稳的时间序列预测,被广泛应用于机电、医疗、经济等领域。
笔者根据国家统计局2001~2020年有关档案的最新统计数据,分析国家综合档案馆档案在规模、专职人员配备、开放利用等方面的变化发展情况,并以20年来的统计数据采用数据分析软件和预测算法,从中分析档案相关工作的发展变化及趋势,预测未来档案工作相关指标数据,以此作为近期档案管理与改革工作的参考依据和借鉴。
一、数据来源从国家统计局网站通过“档案”关键词进行检索,按照年份提取2001~2020年最新有关国家综合档案馆的档案馆数量、专职人员、馆藏档案、档案馆建筑面积、开放档案数量、利用档案数量等指标数据,列于表1。
二、分析与预测方法根据2001~2020年国家有关档案馆数量、专职人员、档案馆藏、档案馆面积、开放利用等统计数据,将表1中相关数据按列的20个数值作为时间序列分析数据,通过绘制对应的折线图,分析相关指标的20年变化发展情况;运用SPSSAU 数据分析软件,采用ARIMA 模型进行统计与预测分析。
其主要过程如下:1.选择相应指标的分析数据;2.绘制折线图,分析相应指标的变化发展情况;3.检验分析数据的平稳性及数据平稳化处理。
数字史学及其应用前景分析
数字史学及其应用前景分析数字史学是数字技术和历史学的结合,旨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历史文献进行全面、系统的数字化处理和分析,提高历史研究水平和效率。
数字史学的出现和发展,不仅对历史研究方法和手段进行了一次技术与方法的革新,也进一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信息化和数字化进程。
本文将从数字史学的概念、发展历程、应用前景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数字史学的概念数字史学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对历史文献、史料、考古材料和历史事件等进行数字化存储、处理、分析和呈现的学科。
数字史学所涵盖的内容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历史档案、史料、文献、艺术品、遗址文化等。
数字史学不仅可以实现大规模历史文献数字化存储和信息检索,同时还可以利用数据挖掘、网络分析、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发掘历史文献中的数字信息和历史规律。
数字史学的发展历程数字史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的计算机技术初期。
当时,数字化技术刚刚开始走向应用,许多历史学家开始关注数字化技术对历史研究的可能影响。
20世纪80年代,数字化技术逐渐走向成熟,史学数字化的模式和工作流程也逐渐规范化,引起人们普遍关注。
90年代以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数字史学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重要的学科门类。
数字史学的发展不仅得益于数字化技术的强力支持,还与历史学对数字信息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密切相关。
数字史学的应用前景数字史学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在数字史学技术的支持下,历史学家可以更方便地进行文献数字化存储和查询,可以获取到更大范围、更深度、更复杂的历史文献,并可以通过数据挖掘和网络分析等手段,发现规律性和趋势性信息。
数字史学还可以为历史学家提供历史事件的模拟和可视化技术,帮助历史学家更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具体情况和发展趋势。
数字史学的应用还可以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开发等方面发挥作用。
数字史学不仅可以展示历史文化的魅力与风貌,还可以为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承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档案学论文代表作范文8篇PPT大纲
整合各类档案资源,实现跨馆际、跨地域资 源共享。
以用户为中心
从用户需求出发,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 质量。
创新服务方式
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 的服务方式。
用户体验提升策略
简化操作流程
优化用户界面,简化操作流程,提高用户便捷性 。
提供个性化服务
根据用户偏好和需求,提供个性化推荐和服务。
关键技术选型及实施方案
关键技术
介绍智慧档案馆建设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如物联网技术、 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等。
技术选型依据
根据实际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选择适合的技术方案和产 品。
实施方案
制定详细的技术实施方案,包括技术架构、系统配置、安 全保障等。
案例分析:某智慧档案馆建设实践
案例背景
介绍某智慧档案馆的建设背景、目标和规模等。
建设过程
详细阐述该智慧档案馆的建设过程,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系统平台建设、资源建设等。
实践效果
分析该智慧档案馆建设后的实践效果,如管理效率提升、服务水平提高等。同时,总结 该案例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其他智慧档案馆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09 代表作范文八: 档案学教育与人 才培养研究
档案学教育现状及挑战
业务流程梳理与优化
梳理现有档案管理业务流程,提出优化建议 。
系统架构设计与技术选型
01
整体架构设计
采用分层架构,包括表现层、业 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和数据库 层。
02
技术选型与框架搭 建
选用成熟的开发语言和框架,如 Java、Spring等,确保系统稳定 性和可扩展性。
03
安全策略与防护措 施
设计系统安全策略,采用加密技 术、防火墙等措施保障数据安全 。
作为“本手、俗手、妙手”的HBIM——来自武汉历史建筑数字化保护的观察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 TU20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3)05-0017-04 收稿日期 2022-06-06摘 要 该文通过对HBIM (Heritage BIM)的三种现象的分析,切片式回顾了自2010年以来武汉地区部分优秀历史建筑数字化保护的问题与成果。
近十年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活化利用范畴的扩大,为数字技术提供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同时,数字技术的加持也使得历史文化保护的深度和维度得到很大提高。
然而,在实际运用中,由于反向BIM的特点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HBIM的建立往往是粗放式、甚至是虚假的。
而作为“妙手”的HBIM,应该是系统性和唯一性的结合。
关键词 HBIM 武汉 优秀历史建筑 数字化保护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ree phenomena of HBIM (Heritage BIM), we review the problems and achievements of digital historical buildings in Wuhan since 2010. In the past decade, the expansion of the scope of protectio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ies has provided mor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digital technology. At the of digital technology has greatly improved the depth and dimens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rotection. or even false. HBIM, as a "smart hand", should be a combination of systematicness and uniqueness. Keywords HBIM, Wuhan, Historical building, Digital protectionHBIM as the Go-game's Native, Common and Smart Hands: Observation and Reflection on Digital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Buildings in Wuhan2008年10月4日在魁北克通过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宪章》[1]中回顾了“早先的ICOMOS宪章”中关于“展示和诠释”的问题。
信息化环境下档案整理理论研究 孙家俊
信息化环境下档案整理理论研究孙家俊摘要:在事业单位管理内容中,档案整理已经成为最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因此,保证档案整理效率和整理质量,是当下各事业单位势在必行的工作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事业单位档案整理工作也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和完善,通过引入先进的档案整理技术,不仅提高了档案整理水平,促进了档案信息的开发和利用,而且对于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所以,重视信息化环境下档案整理工作,加强对其整理理论的研究,十分必要。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档案整理;理论研究随着档案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档案整理信息化技术也得到广泛的应用,其在事业单位档案整理中,取得了十分显著的应用成效,不仅改善了传统人工档案整理的弊端,提高了档案整理效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推动了档案信息的开发和利用,为事业单位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
所以,相关单位必须重视档案整理工作,本文也会对信息环境下档案整理理论的转变进行全面的研究。
1. 传统档案整理的不足传统档案整理也被称作为实体整理,其是根据档案的历史联系,来记录文件实体的排序,而大多数文件实体排序都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所以对档案资料进行实体整理,所呈现的档案历史联系记录也会带有很大的线性特征,这样就会导致档案资料之间的联系处于一维状态,即在进行档案整理时,只能根据档案历史联系中的一个要素作为整理依据,而不能同时参照多维历史联系进行档案整理,这在某种程度上就会加大档案整理的负担,使其档案整理记录的历史联系出现不完整现象。
因此,必须改善这种档案整理方式,对现有的档案整理技术进行全方位的变革,这样才能提高档案整理水平,使档案历史联系可以变得多元化、规范化。
2. 信息环境下档案整理理论的转变2.1虚拟整理技术理论概述该档案整理技术是一种新时期的科技产物,其在实际运用时,与档案实体排序毫无关联,只是单纯的记录和反映档案之间的历史联系。
因此,虚拟档案整理技术也被称作为无实体排列技术,其主要利用一套特定的符号就可将档案之间的历史联系进行说明和记录。
数字化生存:一种存在论意义上的探讨
数字化生存:一种存在论意义上的探讨
徐强
【期刊名称】《人文杂志》
【年(卷),期】2024()5
【摘要】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人类个体以数字分身或数字化身方式实现数字化生存。
人的数字化生存可以从三个维度加以考察,即数字人、数字生活与数字人格。
数字人是人的数字化生存的前提,数字生活是人的数字化生存的内容,数字人格是人的数字化生存的形象。
人的数字化生存不仅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日常,带来人们生活的多维化,同时也改造了自我。
面对人类多样化实践基础上肉身性生存与数字化生存、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分化与统一,个体需要重新确立新的自我同一性,完成新的自我认同基础上的现代性生成。
随着虚拟世界内容的丰富和形态的多样,需要在虚实一体的地平上去理解并实现人与世界的重构。
【总页数】9页(P97-105)
【作者】徐强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86
【相关文献】
1.“数字化生存”的存在论追问
2.“数字化生存”的存在论追问
3.“数字化生存”的存在论追问
4.“数字化生存”的存在论追问
5.一种存在论意义上的“本质主义”如何可能——马克思哲学内在逻辑结构的一个再考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信息空间理论的历史档案数据化及其生存模式研究作者:郑丹妮来源:《档案管理》2018年第03期摘要:采用文献分析法,以信息空间理论为切入点,从编码、抽象和扩散三个维度解读历史档案的数据化特征。
文章提出突破历史档案生存危机的关键是历史档案知识社会化,强调对数字历史档案的数据化开发和利用。
文章还根据信息空间中知识演化的过程特征,得出两种历史档案生存模式。
关键词:信息空间;历史档案;数据化Abstract: The paper uses literature analysis metho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ata features of historical archives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coding, abstraction and diffusion.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the key to breaking through the crisis of historical archives is the socialization of historical archives knowledge, emphasizing the digita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digital historical archives. According to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evolution in the information space, the article draws two kinds of historical archives survival mode.Keyword: Information Space;historical archives;Digitization历史档案真实记录和反映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不仅是中华先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历史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历史档案的定义,冯惠玲、张辑哲认为:“历史档案是指形成时间较早、离现在较久远且主要起历史文化作用的档案。
”[1]李财富认为:“历史档案是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档案,这些档案主要发挥的是非现行价值,面对的利用主体是社会的各个方面。
”[2]杨珩、史江认为:“历史档案主要是指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所形成的档案,包括明代以前、明清档案、民国档案和革命历史档案等。
”[3]从上述定义可以发现,学界主要是从时间角度界定历史档案,历史档案具有形成时间久远、历史文化作用明显等特质。
信息革命之前,历史档案就已经出现生存危机,这种危机源于历史档案形成时间早的特征,体现在历史档案实体上。
信息革命发生后,在数字化技术的帮助下,档案的内容信息从载体上解放出来,在缩微技术、数字化技术的帮助下,得以以模拟形式、数字形式重现,这些技术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历史档案长期保存危机,档案馆也因此有了更多的时间思考如何战胜危机。
然而,信息革命在挽救历史档案实体危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信息革命后,信息成为与物质、能源同等重要的存在,共同构成起支撑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世界范围内数据的数量激增,数据的丰富性阻碍了人们对有用信息的捕获能力,成为历史档案生存危机新的源头。
如若历史档案利用无法打破时空界限被社会获取发挥价值,则注定被海量数据掩埋,被迫处于社会边缘状态,为社会所淘汰。
当前,已有学者意识到这一危机。
理论层面,裴燕生提出通过因特网管理和数据库管理提供利用文件是历史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最终目的。
[4]杨珩、史江提出要对历史档案的潜在信息进行挖掘,强化历史档案在编目、校勘、辑佚等方面的数字化工作,同时建立专题性强且具地方特色的历史档案数据库,并允许用户登录互联网进行目录查询。
[5]实践层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相继开展历史档案的数字化项目并对其进行开发利用,为理论研究提供经验参考。
显然,档案界将实现历史档案数字化开发利用视为历史档案度过危机的突破口。
立足已有的研究基础,笔者尝试将信息空间理论与历史档案数字时代的生存问题相结合,依托信息空间模型,从编码、抽象和扩散三个维度分析数字时代历史档案的生存特征,继续探索历史档案如何度过生存危机这一核心问题并思考突破策略,为历史档案在数字时代的生存提供新的思路。
1 信息空间理论与历史档案数字生存信息空间(Iinformation space)是英国学者马克斯·H·布瓦索(Max·H·boistz)提出的概念框架,用于研究信息空间框架中编码、抽象和传播三维上数据、信息和知识的转化关系。
布瓦索将数据定义为事物的一种属性,如轻重、黑白等;而知识是行为主体的属性,预先决定了行为主体在特定条件下的行为方式;信息则是事物与行为主体之间建立的一种联系,其转化关系如图1所示[6]。
从图1可以看出,行为主体通过感性或理性工具过滤得到对行为方式有意义的事物的数据子集(信息),这些信息会融入行为主体的知识储备,成为其知识源,在特定条件下影响行为主体。
布瓦索通过信息空间上编码、抽象和扩散三个维度解释了这个过程,信息空间的构成如图2所示。
其中,编码是赋予现象或经验以形式的过程,抽象是构成种种形式之基础的结构的过程,扩散是经过编码和抽象的信息传播给受众的过程[7]。
当前历史档案的生存危机除了实体保存之外,还有因数字时代到来而出现的新危机,即历史档案需要在海量数据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避免被其他数据掩埋。
针对新的危机,我们需要对历史档案数据进行深入开发并将其转化为易于大众接受的知识为社会所用,换句话说就是实现历史档案知识社会化。
这一点,恰好同信息空间上事物本身的数据通过编码、抽象和扩散三个维度转化为知识的运动过程相类似。
从信息空间理论视角来看,对历史档案的开发合理利用实质上就是对历史档案进行原始数据编码、抽象得到适合大面积扩散的信息集合的过程。
需要强调的是,历史档案本身就是数据、信息和知识的集合体,在数字化的过程中,这种原有的集合体在技术的影响下发生变化,原先感官可捕捉的信息在数字化之后被隐藏,需要额外的描述将其表达出来。
举例来说,明清档案原件字体的大小、字迹颜色、纸张材料及薄厚程度的不同等,如深红色背景黑色字迹,淡黄色背景红色字迹,颜色较浅字迹,以及红、蓝色字迹等因素,会对输出到缩微胶片上信息的清晰度及完整性产生相当大程度的影响,从而造成档案信息丢失。
[8]这种丢失若不采取措施,会随着“模转数”技术被传递到数字形态的历史档案上,影响档案的质量。
因此,重新分析数字化后的历史档案在信息空间编码、抽象、扩散三个维度的特征可以为历史档案生存问题提供更好的方法和思路。
2 基于信息空间三个维度的历史档案数据化解读2.1编码维度。
编码的过程是以其最具一般性的表达方式,创造有助于对现象进行分类的感性的和理性的范畴[9]。
具体来说,就是对事物的数据进行描述的数据处理过程,使其从模糊向清晰转变,比如对于玻璃杯,从视觉角度来看是透明的、触觉角度看是硬的。
“透明”“硬的”这些形容就是对玻璃杯这个事物数据的最初的具体的描述,是个人所接收感官数据被外化和描述的结果。
通过编码这些具体的感官数据可以使用更高级的表达方式,比如语言和文字来建构起某个事物的整体性认识。
对档案来说也是一样的,“文字记注的”“放在库房里”这些是对档案这一事物的直观的描述,通过编码,人们开始使用案牍、册等概念来描述档案这个事物。
因此,编码程度的高低影响着人们对其描述的事物识别的清楚程度。
就历史档案而言,编码维度强调完整性。
从内容上看历史档案本身已经是形成者对档案所记述内容的编码成果,并且这个编码成果是已经经历过抽象和扩散过程,以符合识别标准的结构的状态被呈现出来。
因此,当历史档案从物理形式向数字形式转变时,需要注意历史档案原有的内容信息(编码成功)的完整转移,做到不遗漏,确保历史档案信息价值的发挥不会受到影响。
然而,除了历史档案所记载的内容信息,历史档案的载体材质、记录形式、装具、纹饰等也是不可缺少的信息,这些信息侧面反映了档案形成和流转的时空特质。
当历史档案向数字形式转变,从以原子和分子构成转变为由0和1构成,时间和空间的距离阻断了人们对历史档案这个事物的实体数据的直接捕获,人们所接收的所有信息都依托于数字形式的历史档案,这时历史档案数字化表达的完整性直接影响这部分信息数据的隐现。
若不对被隐藏的数据进行重新编码,则这部分数据可能就此被忽略,造成档案信息丢失。
因此,数字形式的历史档案要想保证完整性,一方面需要保证历史档案从物理形式向数字形式转变后,保有原先物理形式历史档案的全部编码结果;另一方面,还需要在数字化过程中关注历史档案的物理形态信息,对转码过程中被隐藏的信息数据进行额外的编码。
编码过程的完整是历史档案抽象和扩散的基础。
2.2抽象维度。
抽象是通过我们在完成某项特定任务时所需要的类别数最小化,从而实现数据处理上的节约[10]。
简单来说,抽象就是一个简化过程,是一个用少表示多的过程,是对编码后的数据集合进行分类、精简和概括的过程。
可以说编码过程指向历史档案数据完整性,而抽象过程指向历史档案数据描述的可共享性。
比如,关于玻璃杯的描述有玻璃杯大小、重量、颜色、手感、易碎度等多种,如果将所有的特征直接打包进入信息的扩散维度,会出现数据量大和数据冗余的情况,不适合信息(数据集合)的接收者接收和理解。
“档案”这一词汇的产生实质上也是抽象过程发挥作用的结果。
清军入关前,满汉两族各自拥有对“档案”这一事物的描述,比如档子、案牍、册等。
清王朝成立后,在民族融合的推动下,“档案”一词开始逐渐普及开来。
总之,抽象就是对描述进行筛选与合并,在这一过程中与信息的传播最终意图无关的数据的排除,并且以一个具有更高概括度和社会认可度的结构确定下来的过程。
抽象的程度越高,则越容易被不同背景的用户所共享[11]。
历史档案在抽象维度主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编码的结果进行整理和归纳。
也就是说,要形成具有一定概括性和普及度的类,方便历史档案编码结果的分类和汇总。
第二个阶段是在第一个阶段的基础上,围绕特定主题对结果进行数据过滤,对分类后的数据集合(信息)根据与核心意图的因果关系进行类别的删减,通过数据节约的方式保证数字呈现和传播的结果最优化。
2.3扩散维度。
扩散维度是构成信息空间的三个维度中的第三个维度,扩散维度可参照在不同编码和抽象程度上运作的信息可以达到的特定数据处理的总体的比例来标度[12]。
换句话说,扩散维度衡量的是经历过编码和抽象维度的信息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被社会各方面的利用者所接收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