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二生物必修三第4章 章末复习.doc
高中生物必修三(1-4章)复习提纲(必修)
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必修)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稳态的生理意义1、内环境:(1)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2)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内液体液血浆细胞外液(内环境)组织液)淋巴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4、血浆中酸碱度:7.35---7.45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5、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6、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从而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7、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稳态(1)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反馈调节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人体的神经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树突(短)、轴突(长)构成。
后2者合称为神经纤维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高中必修三生物第四章复习
第4章种群和群落从个体水平看,生物能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维持稳态,完成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而在自然界,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构成生物群落。
[个体是组成种群的基本单位]第一节种群的特征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用到种群密度: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渔业上捕捞程度的确定……)Ⅰ估算的方法: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个体数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估计值。
)①步骤: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②取样关键:随机取样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1.为什么不用单子叶植物调查而用双子叶植物调查?答:因为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
二双子叶草本植物则容易辨别个体数目。
单子叶植物的叶片一般呈条形或披针形,叶脉一般是平行脉,双子叶植物的叶脉一般是网状脉。
2.常用的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计数方法:①样方内的全部计数②位于样方边线上的,只计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计左上,不计右下Ⅱ估算的方法:标志重捕法[所得的种群密度会偏大](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
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标志重捕法。
也就是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①步骤: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一段时间后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②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高二生物必修三每章知识点
高二生物必修三每章知识点第一章: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生命活动是指生物体在维持自身生存和繁衍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1.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都由细胞组成。
细胞可以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大类,它们具有共同的特征,如细胞膜、细胞质和遗传物质等。
2. 物质的新陈代谢生物体通过物质的新陈代谢获得能量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
新陈代谢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等过程,其中有氧呼吸生成大量能量。
3. 生物体的生长与发育生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进行生长和发育。
生长是指体积、质量等方面的增加,发育是指从受精卵到成熟个体的过程,包括器官和组织的形成。
4. 生物体对刺激的反应生物体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包括对光、温度、声音等刺激的感知和应答。
这些反应对生物体的生存和适应环境至关重要。
第二章: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
细胞的结构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线粒体线粒体是细胞内的能量中心,是进行有氧呼吸的地方。
它具有双层膜结构,内膜上有许多褶皱,增大表面积,有利于呼吸酶的附着和能量的产生。
2. 叶绿体叶绿体是植物细胞中的特殊细胞器,内含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将阳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产生有机物质和氧气。
3. 红细胞红细胞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其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红细胞内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可以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4. 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在细胞中扮演着分泌和合成等重要功能。
它通过合成和修饰蛋白质,并将其运输到细胞膜表面或其他细胞器中。
第三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是指物种内个体之间遗传信息的传递和产生差异的现象。
遗传与变异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1. 染色体与基因染色体是生物体细胞中的遗传物质,由DNA组成。
基因则是确定遗传特征的基本单位,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 DNA的结构和复制DNA分子是由脱氧核糖核酸组成,具有双螺旋结构。
生物必修3第四章知识点复习
第四节群落的演替
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 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 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 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物种组成
常绿针叶林
常绿阔叶林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和类别有差别 :群落中物种_数__目___的多少
群落的物种组成
一般来说,环境条件愈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愈长,
物种的数目__愈__多___,群落的结构也_愈__复__杂____。
武夷山
低等植物 840种
高等植物 2888种
动物
2、次生演替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 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 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 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度看化 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5000种
脊椎动物 475种
西伯利亚
低等植物 670种Leabharlann 高等植物 139种动物
1000种
种间关系
捕食
个
体
B
数
A
1 时间
A
个
B
体
数
互利共生
3 时间
竞争
个
体
A
数
B
2 时间
B
个
体
数
A
寄生
4 时间
种内关系
种内互助:蜜蜂、蚂蚁等 种内斗争:同种生物之间由于争夺食物、空 间、水分、养料等也会发生斗争。
群落的空间结构
相对较大区域作为样地,再在样地中随机选取若干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要点归纳
精心整理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要点归纳
【一】
一、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如图), 固沙迅速大量繁殖会形成赤潮等。
由此可见,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两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二、生物群落的构成
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
生产者固定(同化)太阳能的总量
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
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
级
;
②是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渗透作用)
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2、质壁分离产生的原因:
内因:原生质层伸缩性大于细胞壁伸缩性
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1、植物吸水方式有两种:
(1)吸帐作用(未形成液泡)如:干种子、根尖分生区
(2)渗透作用(形成液泡)
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1、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无关
(如: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半透膜:物质的透过与否取决于半透膜孔隙直径的大小
(如:动物膀胱、玻璃纸、肠衣、鸡蛋的卵壳膜等)
选择透过性膜:细胞膜上具有载体,且不同生物的细胞膜上载体
种类和数量不同,构成了对不同物质吸收与否和吸收多少的选择性。
(如:细胞膜等各种生物膜)。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复习修改.
(3)如果要全面了解调查该地块的生物多样性(微生物除 外),除要调查地面上的植物、动物种类以外,还应进行土 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进行这项工作时对获得的小动物 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 可存放在 溶 液中。接下来对采集到收集瓶中的小动物还应做用肉眼或仪 器认真观察并分类和统计工作。 (4)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为了探究该 弃耕农田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 右图所示装置,从选取的样土中收集小动物,他们这一装置 不够完善,请你帮助该小组的同学们完善该装置 。 在漏斗上方加一提供 光源和热源的灯泡
在食物(养料)和空间等有限的条件下, 种群“S”型增长曲线
k/2
A
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 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 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 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变化”的实验中,某 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如下: • ①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记录数据; • ②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冰箱中; • ③第七天再取样计数,记录数据,统计分析绘成曲线。 • 请纠正该同学实验操作中的错误。
一份耕耘
一份收获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一、回顾本章重要知识框架。
(一)种群的特征 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2.种群的特征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建立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J"型与"S"型曲线
1.丰富度及探究实验 2.种间关系 3.群落的空间结构 1.演替类型 2.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 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①样方法:多用于植物、某些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种群。
A.样方的多少、样方的大小
B.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必修3 第4章 复习提纲-文科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第1节 种群的特征一、种群及其特征1、种群:在____________________和时间内,________________全部个体的总和。
2、种群是物种存在的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种群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种群并不是许多同种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有机单元,以上这些特征是单独的生物个体所不具备的。
二、种群密度5、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中的________________。
6、种群密度是种群______________的数量特征。
78、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1)______________:①方法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样地形状不同又分两种:近正方形的用________________,长条形的用_________________ ③边线计数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应用对象:一般的植物种群(尤其是双子叶植物)、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等。
(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调查它们的密度。
)【例题】对一块蒲公英草地,我们采得5个样方(样方面积为1m 2)的种群数量分别为14、16、18、12、20株。
那么这块草地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约为多少(单位:株/m 2)?(2)___________________: ①方法步骤:②应用对象: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和腹足类等活动性________、活动范围________的动物。
生物必修三复习第4章第1-2节
细胞分化产生不同类型的细胞,从而构建 出复杂的生物体结构,表现出生物体的多 样性和复杂性。
细胞分化的意义
个体发育
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通过细胞分化 ,简单的原始细胞逐渐发展成具有复杂结构的组 织和器官,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生物个体。
生物多样性
细胞分化是生物多样性的来源之一。通过细胞分 化,一个受精卵可以产生成千上万种不同类型的 细胞,形成复杂的生物体结构,表现出生物的多 样性和复杂性。
细胞膜结构改变
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数量减少 ,导致细胞间的黏附性降低,
容易扩散和转移。
细胞代谢异常
癌细胞代谢旺盛,生长迅速, 可利用葡萄糖进行无氧酵解,
产生乳酸。
细胞遗传物质改变
癌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 常,基因突变和基因扩增等遗
传物质改变。
细胞癌变的预防与治疗
预防
避免接触致癌因子,如戒烟、限酒、 避免过度日晒和减少职业暴露等。保 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 量运动等。
正反馈调节
调控因子之间也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如CDK磷酸化 Cyclin,促进其与CDK结合,加速细胞周期的进程。
负反馈调节
调控因子之间存在相互抑制的关系,如CDK磷酸化CKI使 其失去活性,从而调节细胞周期的进程。
信号转导通路
细胞周期的调控不仅受到细胞内因子的影响,还受到外界 信号的调节,如生长因子、激素等信号通过信号转导通路 影响细胞周期的进程。
生物必修三复习第4 章第1-2节
目录
• 细胞周期 • 有丝分裂 • 无丝分裂 • 细胞分化 • 细胞癌变
01
CATALOGUE
细胞周期
细胞周期的概念
01
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 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 裂完成时为止所经历的全过程。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汇总.doc
第 4 章种群和群落第 1 节种群的特征【要点导学】一、种群特征:(一)种群密度概念: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 =种群的个体数量 /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种群密度具有一定的特点:①在相同环境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
②同一物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量。
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针对种群而言的,并非指种群中的某个个体,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要增大;死亡率高出生率,种群密度要降低。
(三)年龄组成:1.概念: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年龄一般分为幼年 (尚无生殖能力 )、成年 (有生殖能力 )和老年 (丧失生殖能力 )三个阶段。
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2.几种年龄型种群的特点图示类型种群构成特点发展趋势增长型幼年个体很多, 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保持稳定衰退型老年个体很多, 幼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3.意义:种群的年龄组成,对于我们研究种群有什么意义?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
(四)性别比例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种群根据性别比例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人、猩猩等(2)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猪等;(3)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蜜蜂、蚂蚁等。
通过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造成了种群密度的改变。
(五)迁出和迁入:迁入:迁入个体使种群密度增加;迁出:迁出个体多使种群密度降低。
它们对种群的密度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种群各特征间的关系:种群数量直接影响预测变化方向影响数量变动年龄组成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决定大小和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和迁入决定种群的密度;③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性别比例影响着种群密度;④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未来的变化趋势。
生物必修三第4章重要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第4章重要知识点总结现店铺把高中生物必修3的全部要点以章节来分,以下是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的应该熟悉掌握的知识点,希望通过这些重要的知识点,能够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好高中要求记忆的知识。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1、种群有哪些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2、什么是种群密度?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3、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有哪些?⑴、标志重捕法(调查取样法、估算法):①、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算种群密度。
②、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志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中有标志数⑵、样方法:①、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算每个样方内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算值。
②、常用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
4、什么是出生率和死亡率?⑴、出生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如:1983年,我国年平均千人出生18.62人,即1.862%⑵、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⑶、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大小和密度变化的主要决定作用。
是预测种群发展趋势的主要依据。
5、什么是迁入率和迁出率?⑴、迁入率:单位时间内迁入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⑵、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⑶、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种群大小和密度变化的次要决定作用。
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研究城市人口变化不可忽视的因素。
6、什么是年龄组成?⑴、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
①、增长型:幼年个体较多,年老个体数目较少的种群。
②、稳定型:各年量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的种群。
生物必修三4-6章知识点
生物必修三(4-6章)知识点1.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调查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的方法 ,调查鹰的密度的方法3. 决定种群大小的特征4. 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的特征5. 性引诱剂影响 ,目的是降低种群的6. 增长型 幼年>老年 出生率 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数量增多稳定型 幼年=老年 出生率 死亡率,种群密度稳定,数量稳定衰退型 幼年<老年 出生率 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数量减小7. “ J ”型增长曲线条件: 理想条件下,实验室)公式:8. “ S ”型增长曲线条件:当N= 时, 最大,理论上最适合捕捞N>K/2时,种群增长率N<K/2时,种群增长率当种群数量达到 时,将停止增长,保持相对稳定阴影面积表示曲线乙产生的原因9..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___________,又称______。
K 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______的影响。
10.群落:同一时间,在一定区域内, 的集合。
(1)丰富度:群落中 的多少。
采集土壤中小动物的方法:(2)种间关系:写出种间关系,并画出它们的数量随时间变化曲线(3)空间结构: 、 (提高群落利用光照的能力)(4)森林中的植物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________有关。
森林中的鸟类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 _ 有关。
11. 发生在裸岩上、沙丘的群落演替为______演替,弃耕农田上、火灾后的草原的演替为______演替。
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别: 不同,注意:演替不一定都到森林阶段,要与当地的气候相适应,主要是看温度和水分。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12.由________与它的___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组成成分: 、 、 、 ______ 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联系着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成分是_______和_______。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第三四章)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第三四章)高二生物必修三学问点(第三四章)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整1、在胚芽鞘中:(1)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2)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3)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缘由:(1)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2)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3)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面多,向光面少),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匀称,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生长素(温特,琼脂试验):吲哚乙酸(IAA)3、植物激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4、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5、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根芽茎6、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一般状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7、生长素的应用:无籽蕃茄:花蕊期去掉雄蕊(未授粉),用相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柱头。
顶端优势:顶端产生的生长素大量运输给侧芽抑制侧芽的生长。
去除顶端优势就是去除顶芽。
用低浓度生长素浸泡扦插的枝条下部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麦田除草是高浓度抑制杂草生长。
8、第四章种群和群落1、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力量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力量强的动物)3、种群:肯定区域内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总称。
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肯定区域全部生物种群的集合。
生态系统:肯定区域内的全部生物与无机环境。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1) “ J”型增长曲线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相宜、没有敌害。
高中生物必修3精品学案:第4章 章末总结
章末总结知识建网要语必背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2.年龄组成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
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3.在理想状态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 t=N0λt,呈“J”型曲线。
正常情况下,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数量增长会呈“S”型曲线。
4.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很多,因此种群的数量常常出现波动,在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因此K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当环境改变时,K值会发生变化。
5.丰富度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6.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影响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阳光,影响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
7.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和裸岩上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在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及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一、“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比较1.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与增长速率曲线如图所示,其中a所示为“J”型曲线,b所示为“S”型曲线。
把握种群的数量增长方式时,要从增长条件、增长率变化、有无K值等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1)“J”型曲线是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连续增长。
“J”型增长由始至终都保持指数式增长,其增长率不变而增长速率持续增加。
(2)“S”型曲线是由于环境条件有限,因此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一方面由于种内斗争加剧,另一方面由于捕食者数量的增加,使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后相对稳定。
“S”型增长由始至终具有环境阻力,其增长率持续减小,而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
所以,不能认为“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是“J”型曲线。
高二生物必修3复习题一(第4、5、6章)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4、5、6章复习题一、选择题1、如图表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间的关系,有关表述正确的是A.一片鱼塘中所有的动植物可用c表示B.b的未来发展趋势可通过年龄组成来预测C.d的成分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D.图中a表示生态系统,b表示群落,c表示种群,d表示个体2、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B.J型增长的种群中只有出生率没有死亡率C.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密度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3、“水稻杀手”福寿螺是对我国危害最大的外来物种之一。
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一块500 m2的水稻田中放入200只大小不同的福寿螺,然后调查其种群密度,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调查福寿螺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B.由于没有天敌,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第11周福寿螺的种内斗争最激烈D.调查期间,种群的增长速率一直增大4、关于右图中种群数量变化说法错误的是A.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5、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趋势,正确的说法是A.甲图可表示草场上牛、羊之间的竞争关系B.乙图可表示自生固氮菌与大豆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C.丙图可表示家猫和家鼠之间的捕食关系D.丙图中包含了种内互助、竞争、种内斗争等关系6、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
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7、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
2017高二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总结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的特征知识1、种群密度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逐个计数针对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b、计算方法:植物:样方法(取样分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取平均值;动物:标志重捕法(对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计算公式:N=M×n/m.估算的方法昆虫:灯光诱捕法;微生物:抽样检测法.2、出生率、死亡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3、迁入率和迁出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4、年龄组成: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c、意义: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5、性别比例: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高二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1、“J型增长”a、数学模型:(1) Nt=N0λ(2)曲线(如右图)b、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2、“S型增长” a、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b、曲线中注意点:(1)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2)K/2处增长率最大.3、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4、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重要意义。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群落的结构知识1、群落的意义: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2、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与纬度、环境污染有关.3、群落中种间关系: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寄生4、群落的空间结构:a、定义: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b、包括: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意义: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高中生物必修三 4-6章知识整合
第四章末知识整合答案:①标志重捕法②出生率③年龄组成④初生⑤次生⑥“S”⑦丰富度⑧竞争⑨垂直结构⑩水平结构热点专题聚焦专题1个体、种群、群落的关系1.三者联系:个体是种群的基本组成单位,种群是生物群落的组成单位。
生物群落各种群间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
依靠这种关系使各种生物在长期自然选择与进化中形成了稳定的彼此适应的有机整体。
2.三者区别:个体、种群、群落属于不同的生命层次,其特征各不相同。
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包括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群落的生长形式(如森林、灌木、草地、沼泽等)和空间结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
三者关系可表示为:例1下列有关种群或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群落有空间特征(结构),种群没有空间特征B.森林动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光照有关C.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解析:种群和群落都有空间特征,种群的空间特征有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三种;森林动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食物和栖息场所有关;种群密度反映某一区域种群数量的多少,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的是年龄组成;不同的群落中物种的组成不同,因此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答案:D►跟踪训练1.(2015·梅州质检)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
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会逐渐提高解析:由题干可知,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主要由原来较单纯的农作物,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这时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该树林中,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会增大,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提高;在三个连续群落演替阶段中,甲、乙、丙依次作为优势种群,但在竞争中,前者被后者替代,由图示可知,这种演替虽然使前一优势物种的数量降至较低水平,却没有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生物苏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四章 章末总结
章末总结知识建网要语必背1.防止多精入卵有两道屏障:一是透明带反应,二是卵细胞膜反应。
2.判断卵子是否受精的标志是在卵细胞膜与透明带的间隙能观察到两个极体,受精作用完成的标志是雌、雄原核融合形成合子。
3.试管动物技术运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有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
4.哺乳动物的体外受精主要包括卵母细胞的采集、精子的获取和受精等几个主要步骤。
5.从卵巢采集的卵母细胞需在体外培养到MⅡ中期才能与获能的精子受精。
6.动物胚胎一般在桑椹胚或囊胚阶段进行移植。
胚胎移植前一般用激素对供、受体进行同期发情处理。
7.胚胎分割的对象是桑椹胚或囊胚,在对囊胚分割时,应注意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
8.胚胎干细胞是从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中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
一、克隆动物、试管动物、转基因动物的异同(以羊为例)名称产生过程不同点相同点生物技术遗传物质遗传性状生殖方式克隆羊核移植技术A羊核基因,B羊质基因几乎全部表现A羊性状无性生殖胚胎移植技术、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试管羊体外受精A、B羊核基因,B羊质基因双亲性状有性生殖转基因羊DNA重组技术目的基因、双亲基因目的基因性状、双亲性状有性生殖例1人的血清白蛋白在临床上需求量很大,通常从血液中提取。
由于艾滋病等人类感染性疾病造成的威胁与日俱增,使人们对血液制品心存疑虑。
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利用动物生产人的血清白蛋白成为可能,下图是上海某研究所培育生产出血清白蛋白奶牛的流程。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雌性奶牛胚胎细胞是()A.雌性奶牛产生的卵细胞B.雌性奶牛体内的受精卵C.能发育成雌性奶牛的受精卵D.从奶牛胚胎上取出的细胞,这个奶牛胚胎将发育成雌性奶牛(2)此操作流程涉及的现代生物技术有动物细胞培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胚胎分割和胚胎移植。
(3)将人的血清白蛋白基因导入奶牛胚胎受体细胞时,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选择早期胚胎细胞作为外源基因受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时 章末复习应用一 种群密度的计算1.某学生在测定一个生物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原始森林中的山毛榉的种群密度时,采取如下操作:①选择山毛榉分布比较均匀,长5 km 、宽1 km 的长方形地块;②将该地块分成三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样方;③样方为边长5 m 的正方形; 样方 第一样方 第二样方 第三样方个体数3 54 (1)根据该同学的调查,该原始森林中的山毛榉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
(2)该调查结果是否可靠?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根据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法计算各样方内的种群数量平均值,即(3+5+4)×13=4,即边长为5 m 的正方形有4 株山毛榉,其种群密度为45×5=0.16 株/m 2。
由此可见,该调查结果并不可靠。
因为山毛榉的种群密度太小,而样方的选取又太小,因此,在所选取的样方中山毛榉的数量少。
对此,可扩大样方的取值范围。
答案 (1)0.16 株/m 2 (2)不可靠 选取的样方数目过少,每个样方的面积太小解题总结 计算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在样方法中,种群密度=每个样方中生物个体数量/样方面积,然后取其平均值。
标志重捕法中,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应用二 直方、柱形图信息题解题程序2.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物。
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
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
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解析根据坐标中的数量变化可以看出,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后,锄足蟾蝌蚪数量逐渐减少,雨蛙蝌蚪的数量逐渐增多,而蟾蜍蝌蚪的数量先减少,后又增多。
所以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并且,从数量的变化上可以看出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
三种蝌蚪间为竞争关系。
在有限的食物和空间条件下,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不可能为“J”型增长。
答案 A解题总结(1)识图:一看纵横坐标的生物学含义;二看柱形分布特点。
(2)析图:分析柱形图反映的数据比例关系,或是将点连成线,从曲线中寻找隐含问题。
(3)解图:与相关生物学知识链接,解析实质。
应用三坐标曲线图的解题程序3.如图为用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细胞时种群的增长曲线,曲线⑤是对照组,④保持恒定酸性,其余分别是每3 h、12 h、24 h换一次培养液。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更换营养液的周期越长,种群平均增长率越大B.K值随环境条件(资源量)的改变而改变C.造成⑤的K值较小的原因有资源缺乏、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pH的变化D.曲线②表示每12 h换一次培养液,曲线①表明资源基本不受限制解析在微生物的培养中,无天敌(即种间斗争)时,则影响其种群生长的主要因素来自种内斗争,而引发种内斗争并使斗争加剧的原因是有限的资源及环境的恶化。
一般地说,更换营养液的周期越短,酵母菌的营养越丰富,环境越适宜,越有利于其生长繁殖,在理想状态下可实现“J”型增长(如①),此种增长不会有K值(环境最大容纳量)。
而在有限的环境中,由于存在生存斗争,使种群增长有K值,且K值随环境条件改变而改变。
据此分析可知,A项叙述错误。
答案 A解题总结(1)识标:识纵横坐标所表示的生物学含义。
根据纵、横坐标的含义可以得出:在一定范围内,随“横坐标的量”的增加,“纵坐标的量”逐渐增加或减小。
超过一定范围后,随“横坐标的量”的增加,“纵坐标的量”减小或增加,或者达到某种平衡状态。
若为多重变化曲线坐标图,要分别揭示其变化趋势,然后对比分析,将相关的生物学知识与数学模型结合,揭示实质,解决实际问题。
(2)明点:明确曲线中的特殊点(顶点、始点、终点、转折点、交叉点)所表示的相应生物学意义。
(3)析线:分析曲线的走向、变化趋势,揭示各段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其含义。
1A.此种群密度为6.5 株/m2B.用此种方法求出的种群密度与实际密度完全相同C.再重新选一次样方,所得的结果与这次应相同D.此方法为标志重捕法答案 A解析本题采用的是样方法,是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之一,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应为6.5 株/m2。
2.为调查黄鹂的种群密度,用捕鸟网网获30只鸟,其中黄鹂5只,做标记后放回自然界,第二年又网获了30 只鸟,其中有标记的黄鹂有2只,没有标记的有6 只,则此地区黄鹂种群个体数大约有()A.20 只B.15 只C.75 只D.45 只答案 A解析题干中网获的30 只鸟是一种干扰因素,要求黄鹂种群个体数,按标志重捕法计算N∶5=(2+6)∶2,求得N=20 只。
3.如图表示了鲸的生殖数量变化速率、死亡数量变化速率与种群大小的关系。
图中表示生殖数量变化速率的曲线和K点代表的含义分别是()A.曲线1,种群的最大数量B.曲线2,种群的最大数量C.曲线1,某一环境条件下的种群的最大数量D.曲线2,某一环境条件下的种群的最大数量答案 C解析该题应先确定K值后再确定生殖数量变化速率曲线更为准确。
对于生活在一特定环境中的某一种群,K值应代表某一环境条件下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种群的增长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越接近K值,种群增长得越慢,甚至保持相对稳定,增长速率降为0,故生殖数量变化速率的曲线为1。
4.科研人员对某海洋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
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B点表示种群的增加量最大B.D点表示种群密度最大C.从O点到D点,种内斗争越来越激烈D.D点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生存答案 D解析B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此时种群的增加量最大,A正确;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密度达到最大,B正确;从O点到D点种群密度越来越大,种内斗争越来越激烈,C正确;B点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生存,D错误。
5.图示是某地区广东松的种群年龄结构调查结果,该种群的最终发展趋势是(多选)()A.总能量增加B.种群密度下降C.环境阻力不变D.营养级能量降低答案BD解析由图知,该地区中大树较多,这样的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总能量将下降,幼苗和小树的环境阻力加大,营养级能量会有所降低。
6.下面是在生物学研究过程中常用的调查方法,其中错误的是()A.用样方法调查某植物的密度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人口的密度C.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D.显微计数板实际上就是微型的样方,常用于调查微生物的数量答案 B解析调查方法分为普遍调查和取样调查等类型。
普遍调查是对某一范围内所有被研究的对象无一遗漏地进行全面的调查,简称“普查”,如人口普查;取样调查是从被调查的总体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样本)来进行调查,并以样本特征来推算总体特征值的一种调查方法,如标志重捕法、样方法。
7.当食草动物从天然草场的生态系统转移后,将看到天然草场()A.植物种类增加,竞争强度增加B.植物种类增加,竞争强度减少C.植物种类减少,竞争强度增加D.植物种类减少,竞争强度减少答案 C解析由于食草动物的选择而降低了被食植物的种群密度,与之有竞争关系的植物就得以生存和发展,当食草动物移走后,被食植物由于缺少天敌而大量繁殖增加了竞争力,使一些竞争力弱的植物被淘汰。
8.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马歇尔和沃伦发现,几乎所有患有胃炎和胃溃疡的病人的身体里都含有幽门螺旋杆菌,他们在实验室培养测定的细菌生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中错误的是()A.在b~c段按“J”型曲线增长B.在b~d段按“S”型曲线增长C.在c~d段种内斗争最激烈D.在d~e段种内斗争最激烈答案 D解析在实验室培养基上培养时,培养基是有限的。
起始阶段营养物质相对充足,条件适宜,因此数量变化呈“J”型曲线,即b~c段;在b~d段曲线呈“S”型;c~d段中种群数量增大,种内斗争最为激烈;随着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消耗、代谢废物的积累使生存环境变的恶劣,此时生物与生存环境的斗争变得更为激烈,即d~e段。
9.图中表示物种Ⅰ和物种Ⅱ属于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关系的是()答案 A解析在一般情况下捕食者的数量要少于被捕食者的数量,而且被捕食者的数量变动要先于捕食者的数量变动,所以A符合上述两个条件。
10.拟谷盗是危害粮食的一类昆虫,现将甲、乙两种拟谷盗等量混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同种面粉中。
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两种拟谷盗种群的数量(以两种拟谷盗数量总和为100%)(1)(2)甲拟谷盗与乙拟谷盗两个种群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
(3)在本实验中,引起两种拟谷盗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__。
(4)从实验中可看出,在同一环境条件下两种拟谷盗种群的数量变化不同,表明物种的________因素起重要作用。
答案(1)(2)竞争(3)温度和湿度(4)遗传解析画柱形图只需根据表中数据即可画出,但要注意题中只需画出湿冷、干温两种条件下的柱形图。
由于拟谷盗是危害粮食的一类昆虫,它们均以粮食或面粉为食,可知甲拟谷盗与乙拟谷盗两个种群之间的关系为竞争。
通过表格环境条件分析,引起两种拟谷盗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湿度。
在同一环境条件下两种拟谷盗种群的数量变化不同,表明物种的遗传因素起重要作用。
11.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所列条件进行了A、B、C、D 4组实验,用1 000 mL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棉塞封口,在25℃下静置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定时用血球计数板计数。
根据实验结果绘出的酵母菌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图如下,请(1)图中曲线①、②和③分别是________组、______组和________组的结果。
(2)B组和A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B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组和B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D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