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八年级下册语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课文详解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写作背景柳宗元因受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牵累,被贬为永州司马。
在永州的十年间,他以山水为寄托,遍游附近的奇山异水,写下了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作品“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之一。
二、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明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存《柳河东集》。
此篇需背诵。
知识重点一、全文展示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二、主题概述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潭水、潭石、游鱼、溪流、树木等,着意渲染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突出了小石潭清幽、明丽、深远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古今异义1.闻水声闻:古义,听到;今义,用鼻子嗅2.乃记之而去去:古义,离开;今义,往3.崔氏二小生小生: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4.不可久居居:古义,停留;今义,居住(二)一词多义可水尤清冽(清澈)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2.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不可久居(能够)3. 环如鸣佩环(玉环)竹树环合(环绕)4. 为全石以为底(作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5. 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介词)隶而从者(跟从)6. 差参差披拂(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7. 乐心乐之(以……为乐)似与游者相乐(逗乐)(三)重要虚词1.之①心乐之(代词,代指水声)②乃记之而去(代词,代指小石潭的景物)2.其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代词,那)②不可知其源(代词,它的)3.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把)②卷石底以出(连词,相当于“而”)③以其境过清(介词,因为)4.而①潭西南而望(连词,表修饰,不译)②乃记之而去(连词,表顺承,不译)(四)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2.心乐之(意动用法,以……为乐)3.下见小谭(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4.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5.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感到寒冷)6.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爬行那样)7.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五)特殊句式1.倒装句①全石以为底。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2.小石潭记》及类文阅读精练题及答案解析
二、《小石潭记》阅读及类文精练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节选)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心乐.之()(2)佁然..不动()(3)其岸势犬牙..差互()(4)乃记之而去.()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全石以为.底不足为.外人道也B.乃记之而.去有闻而.传之者C.乃.记之而去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心乐之.山川之.美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对选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围绕着“石”来写,在移步换景中引导读者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B.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了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C.作者的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10《小石潭记》-(共56张)ppt课件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围绕,包围。
寂静,寥落。
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
忧伤。
深。
因为。
太。
凄清。
停留。
于是,就。
离开。
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到永州。
作者的朋友。
大约。
表示约数。
什么依靠也没有。
名词作状语,向下。
分布,这里指映照。
静止不动的样子。
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俶尔,忽然。
轻快敏捷的样子。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中游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呆呆地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跟游人一起玩乐。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公开课 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小石潭记》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古文。
文章通过描绘小石潭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诗意。
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文章的主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文阅读基础,但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逐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同时,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生活感悟的情感体验还不够丰富,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的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章的语言美,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培养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的大意。
2.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文章的主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的大意。
2.合作探究: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感受文章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文章的主旨。
3.朗读背诵: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提高自己的语感和记忆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要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课件。
2.学生准备:学生要预习课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的大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你们之前学过哪些古文?它们的主题是什么?然后引入本课《小石潭记》。
2.呈现(15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课文内容,让学生跟随课文描述,想象小石潭的美景。
同时,教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明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存《柳河东集》。
二、故事背景柳宗元因受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牵累,被贬为永州司马。
在永州的十年间,他以山水为寄托,遍游附近的奇山异水,写下了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作品“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之一。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日光下澈“澈”通“彻”,穿过,透。
(二)古今异义1.全石以为底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2.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往3.崔氏二小生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4.不可久居古义:停留;今义:住(三)一词多义1.清:水尤清冽(清澈,形容词)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形容词)2.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副词)不可久居(能够,动词)3.环:如鸣佩环(玉环,名词)竹树环合(环绕,动词)4.以:全石以为底(把,介词)以其境过清(因为,介词)5.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介词)隶而从者(跟从,动词)6.差:参差披拂(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形容词)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动词)(四)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2.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3.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爬行那样4.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感到寒冷5.心乐之意动用法,以……为乐6.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7.近岸形容词作动词,靠近(五)文言句式1.倒装句卷石底以出。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二《小石潭记》及类文训练卷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二、《小石潭记》及类文训练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节选)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心乐.之()(2)佁然..不动()(3)其岸势犬牙..差互()(4)乃记之而去.()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全石以为.底不足为.外人道也B.乃记之而.去有闻而.传之者C.乃.记之而去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心乐之.山川之.美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对选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围绕着“石”来写,在移步换景中引导读者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B.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了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C.作者的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
《小石潭记》-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部编五四制)
(3)第1段写景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移步换景。即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
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欣赏一部山水风景片。 (4)第1段中“伐竹取道”能否删去?说说你的理由。 不能。因为“伐竹取道”与“隔簧竹”中“隔”相对应;为了亲眼
4.知文体特征
本文一篇“记”。属于游记散文。 游记散文是指以记叙类文学体裁述游览经历的文章。它的内容十分 广泛,山川景色、风俗民情、名胜古迹都属记游范围。 游记散文最主要的特点是: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必须完全真实,不允 许夸饰和虚构;但又不是照相似的实录,而是作者融情于物,达到情景 交融。 5.读准蓝色字的音 篁竹(huáng )为坻(chí )为屿( yǔ )为嵁(kān ) 清冽( liè )翠蔓(màn )寂寥( liáo )差互(cī hù ) 卷石底(quán) 佁然 ( yǐ ) 俶尔(chù )参差(cēn cī ) 披拂( fú )往来翕忽( xī )悄怆幽邃(qiǎo)(chuàng)( suì)
⑤其岸势犬牙差互 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
⑥凄神寒骨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人的心情)凄凉。寒,使(人的骨 头)寒冷。
⑦如鸣珮环 动词作名词,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4.特殊句式 (1)省略句
①日光下澈(“澈”后面省略宾语“潭水”) ②坐潭上(“坐”后面省略介词“于”) (2)倒装句 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以全石为底”)
考考你:赏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 差互,不可知其源。”
写潭西南边的小溪,作者抓住了它的特征,用了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三个比喻,非常真切地写出了小溪溪身的曲折、蜿蜓,
八年级下册第10课的课文
八年级下册第10课的课文
八年级下册第10课的课文是:《小石潭记》,原文如下: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初中课文
《小石潭记》初中课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小石潭记》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篇文章通过对古代墨吏与现代生活的对比,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世俗的无奈,是我们值得深入研读的经典之作。
文章开始描述了作者在小石潭游玩时发现了一个灵异的场景:一只黑猪被困在石潭中,无法自拔。
作者看到这一幕,毫不犹豫地跳下潭中救起了这只黑猪。
这一幕虽然简单,却包含了深刻的含义:对于古代的墨吏来说,他们是以严谨的规则行事,但在面对人性善良的瞬间,他们也会无私地伸出援手。
接下来,我们看到了作者与当代社会的对比。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日益追求物质利益和权利,很少有人会像古代墨吏那样,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善良与正义。
相反,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更多地被功利主义和私利驱使,缺乏对他人的关怀和帮助。
正是这种对比,让我们更加珍惜和理解《小石潭记》所传递的深刻意义。
这部作品告诫我们要保持善良和正义的本心,即使在现代社会中也要牢记古代墨吏的榜样,勇敢地伸出援手,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我们可以看到《小石潭记》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和责任感,这不仅是一种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和继承,更是对当代社会的一种思考和反思。
通过阅读这部经典之作,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自己,发现人性的美好和善良,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像古代墨吏一样,以善良和正义为准则,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小石潭记》是一部令人感动和震撼的文学作品,它以简洁的语言道出了人性的光辉和顽强。
通过对古代墨吏与现代社会的对比,它引导我们思考人性的本质和价值,让我们在生活中也能用善良和正义的态度对待他人,为社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二篇示例:《小石潭记》是初中语文课本上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个隐士在小石潭上的生活故事。
这篇课文通过对隐士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展开了深入的探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篇课文首先向我们介绍了隐士的生活环境。
小石潭是一个偏僻的山谷,四周群山环抱,草木葱茏,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从山中流过,潭水碧绿清澈,映着周围的山峦和蓝天,景色宁静而美丽。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 《小石潭记》 课件
第二段:描写小石潭的水清鱼乐。 (特写镜头,近景)
名词作状语, 向西南。
看。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潭西南 而 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顺着小石潭向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 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长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 时现。小溪两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无 法知道水的源头。
⑤
第四段:写近观潭上的环境和作者此时 在 小石潭边的感受,融情与景。
第五段:补叙同游者,作为游记的结束。
检测反馈
解释下列句中加红的词。
(1)水尤清冽( 格外 ) (2)斗折蛇行( 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 ) (3)下见小潭( 向下 ) (4)潭中鱼可百许头( 表示约数 ) (5)凄神寒骨( 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 )
(4)出身于官宦世家,少年有才名,21岁即中进士。
(5)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
(6)后任柳州刺史,4年后病逝于柳州任上,终年47岁。
文本知识
记 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
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 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属于记叙文的 范畴。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如《核舟记》;也可 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 抒情结合起来,如《岳阳楼记》。
竹林。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
好像佩带的珮环碰撞发出的 声音。珮、环,都是玉饰。
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心里为之高兴。
水尤清冽。
名词作状语, 表示方向,向下。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课文
六.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CLICK TO ADD CAPTION TEXT
思考并讨论 :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
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 道,下见小潭。”
合作探究
CLICK TO ADD CAPTION TEXT
合作探究
CLICK TO ADD CAPTION TEXT
5。作者是按怎样的游览顺序写的?
按一般的游览顺序来写(正符合一般游记所用的方法) 发现 → 近观 → 远望 → 气氛
↓
↓
↓
↓
隔
水
斗
悄
竹
清
折
怆
闻
鱼
蛇
幽
声
乐
行
邃
七. 精读品味
精读品味
CLICK TO ADD CAPTION TEXT
1、游鱼与潭水有什么关系?
三 . 背景知识
背景知识
CLICK TO ADD CAPTION TEXT
柳宗元曾经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共写了八篇游记, 元和四年九、十月间,他接连游览了永州的西山,西山 西的钴鉧潭,钴鉧潭西的小丘,小丘西的小石潭,写了 四篇记游文章。《小石潭记》就是其中的一篇。这些作 品,通过生动逼真的景物描写,寄托了作者的身世之慨, 是游记散文的杰作。
3.小结:
这篇文章生动的描述了永州小石潭的优美 景色。小石潭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 丽,潭中鱼儿的活泼,通过作者的精描细绘,图 画般的展示在我们眼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堪称游记散文的典范之作 。
谢
谢观
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10课《小石潭记》课件(共53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珮环(pèi) 佁然(yǐ) 为嵁(kān) 翕忽(xī) 悄怆(qiǎo chuàng) 龚(gōng)
朗读停顿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 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 冽。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 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 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 相乐。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 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包围 寂静寥落 使……凄凉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凄神
使……寒冷 忧伤的样子 深 因为 凄清
寒骨, 悄怆幽 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
停留 而,连词,表顺承 离开
久居,乃记之而
去。
译文: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 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 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凄 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 下来便离去了。
导入新课
商汤得伊尹,开五百年基业;武丁得傅 说,有武丁中兴;文王得姜太公,开八百年 基业;齐桓公得管仲,成其五霸之首;刘备 三顾茅庐更是广为传颂……良臣逢明君,可 遇不可求。更多的人中翘楚生不逢时、怀才 不遇:比干剖心、屈原放逐、冯唐易老、李 广难封……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 游记散文《小石潭记》,去感受他被贬到永 州后寄情山水的情怀。
整体把握
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写了作者游览小石潭的经过。
整体把握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小石潭的?
本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发现小 潭→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上氛围→ 交代同游者。
人教八年级语文下《小石潭记》知识讲解
《小石潭记》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山西河东郡(今山西省永济县),也称“柳河东”,又称“柳柳州”,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黔之驴》《捕蛇者说》《永州八记》是其代表作。
另外还有一些政论、史论和哲理散文。
著有《柳河东》45卷。
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柳宗元因为参与王叔文改革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
永州是荒僻落后的地区,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实际上有职无权。
柳宗元在永州整整过了10年的放逐生活,由于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的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
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美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史上有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知识积累重点实词1.小丘:在小石潭东面。
2.篁.(huáng)竹:竹林。
3.如鸣珮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珮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
4.水尤清冽.(liè):水格外清凉。
冽,凉。
5.卷.(quán)石底以出: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卷,弯曲。
6.坻.(chí):水中高地。
7.屿:小岛。
8.嵁.(kān):不平的岩石。
9.翠蔓:翠绿的藤蔓。
10.佁.(yǐ)然:呆呆的样子。
11.俶.(chù)尔远逝:忽然向远处游去。
12.翕.(xī)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13.犬牙差.(cī)互: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
14.悄怆..(qiǎochuàng)幽邃.(suì):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悄怆,忧伤的样子。
15.清:凄清。
16.吴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在永州。
17.龚古:作者的朋友。
18.宗玄:作者的堂弟。
19.隶而从:跟着同去的。
20.二小生:两个年轻人。
重点虚词1.乃:副词,于是,就。
(乃.记之而去)2.尤:格外。
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
最后补叙同游者,是古代山水游记的一种格 式,也可看作游记的附文。
从文章最后一段来看,与作者同行的有五个人,为什 么第4段还要说“寂寥无人”?
3.崔氏二小生 古义:年轻人。 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4.不可久居
古义:停留。 今义:居住。
文言句式
倒装句 如鸣珮环 谓语前置,即主谓倒装,正常语序应为“如珮环
鸣”。
卷石底以出 谓语前置,正常语序为“石底卷以出”。
全石以为底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以全石为底”。
文言句式
省略句 斗折蛇行 省略主语“溪水”,可补充为“(溪水)斗折蛇
介词,用 表承接,不译 由于、因为 清澈 凄清
表修饰 表承接
二、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 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日光下澈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5.斗折蛇行 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星那样;蛇, 像蛇那样。
.寂寥 liáo
. 清冽 liè 为坻 chí . . 为嵁Kān 佁然 yǐ
. . 翕忽 xī 差互 cī . . 悄怆Chuàng 幽邃 suì
听课文录音,注意字音停 顿和情感,初步感知课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
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 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浏览课文,看作者写了什么内容?
发现小石潭——观赏潭中景物——探索小潭源流— —感受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
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 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有何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训练专题《小石潭记》含答案
2 小石潭记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节选)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心乐.之( )(2)佁然..不动( )(3)其岸势犬牙..差互( )(4)乃记之而去.(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不足为.外人道也B.乃记之而.去有闻而.传之者C.乃.记之而去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心乐之.山川之.美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4.下列对选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围绕着“石”来写,在移步换景中引导读者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B.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了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C.作者的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
第10课 《小石潭记》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 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作者的心 情常常是忧伤悲凉,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 心中愤懑难平,凄苦忧伤是感情主调;为了 摆脱这种心情,便寄情山水,自寻快乐。但 这种“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 发,凄苦忧伤便流露出来。
课堂小结
主旨上:本文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
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写法上: 1.动静结合;
2.视听结合; 3.点面结合; 4.寓情于景。
用原文语句填空: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是: 如鸣珮环
。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整体感知
3、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
树:(美丽多姿)“青树翠蔓,蒙络摇缀(静态),参差披拂(动态)。” 写法:动静结合
鱼:(自由快乐) “佁然不动(静态);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动态),似与游 者相乐”
写法:动静结合
整体感知
3、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
屿( liè ) 清冽(yǔ )
嵁( yǐ ) 佁然( kān )
xī 忽( 翕 ) huáng竹( 篁 )
cī 互( 差 )
幽suì( 邃 )
chù尔( 俶 ) 悄chuàng ( 怆 )
向西(名词作状语)
小石潭记
竹林。
好像珮环碰撞 形容词的意 的声音。珮、 动用法, 环,都是玉饰。 以……为乐。
结合上面的表格梳理全文,我们可以发现,《小石潭记》的写作顺 序就是作者的游览顺序:以方位来说是从 东 到 西 ;以地点来说 是从 潭边 到 潭中 再到 潭上 归纳起来说就是“移步换景,一步一 景”。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小石潭记》优秀ppt课件(共53张)
4.差:
(1)长短不一。 参差披拂; 【设计意图】“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文艺论文对于学生来说阅读起来有一定难度,把握住核心概念等要素,可以帮助
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观点。
(2)交错,动词。 其岸势犬牙差互。 引用古人“缘物寄情”的名句,旨在说明古人在景物描写中融汇个人的情感的写作手法,对意境进行阐释。引用名句,既有说服力,又使文章显得典雅。
(参范考文答六案) 干:[部1人5民]齐心翠度难蔓关:翠绿的藤蔓。
德国人民能够以华沙之跪来修复东欧,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你们却一味地想复活军国主义!请不要再做出伤害亚洲人民感情的事吧!
[16]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很多成语有着鲜明的感情色彩,或褒,或贬。运用时要注意目的、场合、对象。赞扬、夸奖的时候要用褒义成语,贬斥、批评的时候要用贬义成语。命题者往往故意褒词贬用,贬
词褒用。例如: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感动了无数市民。句中的“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多指 坏事,是贬义词,与语境不合。处心积虑。 3.备考事项 参考答案: 我喜欢独居,但也喜欢老朋友来玩,我会用最真诚的心和她们交谈,和他们并肩坐在河边,听风语,看夕阳,陶醉那迷人的和谐……
10.以其境过清[26],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27]。
[26]以其境过清: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 以,因为。 其,那。 清,凄清,冷清清。 [27]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当时的情景就离开 了。 居,待、停留。 乃,于是……就。 之,代当时的情景。 去,离开 。
通过描写小石潭清幽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作者触情生情,含蓄的表达出了作者本人遭 到贬谪之后的内心惆怅和寂寥之感。
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课文
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课文导读《小石潭记》是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主人公薛绍翁在一个夏日游览小石潭的经历。
这篇课文以细腻的描写和想象力丰富的语言,展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通过本文的阅读,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怀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课文内容概述《小石潭记》是薛绍翁写的一篇游记,描述了他游览小石潭的经历。
文章以一个夏天的早晨为开头,主人公薛绍翁去看望一个朋友,途中经过了小石潭。
薛绍翁愉快地停下来观赏了小石潭的美景,并且用诗意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薛绍翁对小石潭的描写非常细腻,他把小石潭的清凉、幽静和神奇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借助写作的力量,使得读者仿佛也置身于小石潭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魅力。
通过对小石潭的描写,薛绍翁抒发了对自然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生活情趣和生活态度。
课文详细内容分析文章从薛绍翁出门的那个夏日早晨开始,他骑着一匹马,行走在一条小路上,路旁一片绿意盎然,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草木香气。
这种绿色的清新感为整个文章的描写铺垫了一个和谐美好的氛围,读者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和情绪。
薛绍翁在途中经过了小石潭,他被小石潭的美景所吸引,便下马停留在那里。
他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小石潭的神奇之处,把它比作“斑斓的琉璃”、“圣心寺”等。
这种神奇的形容使得小石潭不再是一个普通的水潭,而是一个仙境般的存在。
薛绍翁还描写了小石潭水质的清澈和透明,他说水中的石头、鱼和蝼蚁都清晰可见。
这种写作手法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小石潭的幽静和宁静。
薛绍翁还创建了一个想象中的小石潭,他说山峦倒映在水中,好像是“一块壁画”。
这种细腻的描写使得读者仿佛看到了小石潭的真实景象。
薛绍翁还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他说:“白云下来,暖风过处,我觉得好像真做了好事似的。
”这句话表达了薛绍翁心情的愉悦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他还谈到了自己欣赏小石潭的心情,他说:“心旷神怡,宛在画中。
”这种表达方式使得读者更加贴近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他一同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小石潭记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小石潭记》不仅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美妙的景观,还抒发了作者贬官后孤独忧愤之情。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就以一首古筝乐曲为突破口,让学生在音乐中思考:这段乐曲能为课文朗诵配乐吗?因此,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就得结合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身世去思考,去品评:这段乐曲表现怎样的感情?它与课文思想内容相吻合吗?它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吗?在这里,音乐成为了一个媒介,在时缓时疾的古筝乐曲声中,似乎看到了作者孤独的身影,触摸感受到了作者悲凉愤懑的心情。
音乐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引导学生走进文中创设的情境,与作者的感情形成了共鸣。
方法指导:
如何概括与分析文言文的内容
概括分析是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前提下,对文章信息进行整合和筛选,主要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和分析提取能力。
[解题技法]
步骤一: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准确、完整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
步骤二: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
可按时间顺序归纳,也可按地点的转移归纳;可按时空结合归纳,也可按材料性质或类别归纳。
步骤三: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步骤四:答题时可以引用原文句子,也可以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还可以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比较高。
素材积累:
柳宗元合称知多少
1.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
2.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3.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4.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苏轼、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