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教案:必修3 第19讲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合集下载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必修3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必修3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话剧《茶馆》老舍作品,剧中写了3个“朝代”,时间跨度50年,写
活了70个人物。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 他八方应酬,然而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 没。经常出入茶馆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从雄心勃勃搞实业救国到破产;豪爽 的八旗子弟常四爷在清朝灭亡以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还揭示了刘 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全剧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 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 的不同命运。
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 提出:
提出
地位: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 长期的基本方针
实质:是在艺术和 科学领域实行政治 民主、艺术民主、 科学 民主
“双百”内涵:
“百花齐放”即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
(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百家争鸣”即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
谁来为中国人口的增长负责
拨乱反正之初,有些人 出于激愤曾说过:“批了一 个人,多了三亿人”,认为 如当时不批判马寅初中国人 口还会停留在7亿之内。这种 忧国之情可以理解,然而若 以数据分析,可看出这话失 之偏颇。事实上,错误批判 “新人口论”后只增了5000 万人口,中央就推广计划生 育, 时至今天中国人口却已近13亿,估计仍要再增3亿左右才能到 下降的转折点。造成这一难题的原因,仍是农村生产力和文化水平 低,以及缺乏社会保障等客观条件。例如绝大多数农民仍要靠子女 特别是男孩创收和养老,“超生游击队”就禁不胜禁。只有全面实 现了社会生产和生活保障的现代化,历史遗留给我们的严重人口问 题才能解决。
影响
• 1、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伤害,多被划分 右派 • 2、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工作的研究也受 到很大影响。 • 3、文艺园地百花凋零,样板戏一统天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1
3.结合所学内容,让学生选取一个具体的文艺作品或学术观点,分析其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的地位和影响。要求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评价,培养批判性思维。
4.设计一份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问卷调查,包括至少五个问题,旨在了解同学们对这一历史现象的认识和看法。通过问卷调查,培养学生的调查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双百”方针的提出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2.掌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的主要成就,如代表性文学作品、艺术形式及学术观点。
3.分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影响,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
2.探讨主题:各小组针对以下主题进行讨论:(1)“双百”方针的提出背景;(2)文学艺术领域的成就;(3)学术领域的成就;(4)“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影响。
3.讨论过程: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交流观点,形成小组共识。
4.汇报展示: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讨论成果。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将设计以下练习题: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检验学生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历史现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双百”方针的短文,要求阐述其提出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通过此项作业,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2.列举并简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在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取得的三项主要成就。要求学生关注代表性人物和作品,分析其对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贡献。此项作业旨在提高学生对文化成就的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教案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教案设计

《百家争鸣》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百家争鸣的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2.能力与方法培养目标:通过分组收集资料、角色扮演等学生活动,使学生学会团结协作。

提高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述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与意义,表现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及正确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重点: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的运用。

本课难点:百家争鸣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式分析法、角色扮演法,问题探究法。

本课头绪纷繁,涉及到百家争鸣众多的人物及其主张。

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可通过师生共同设计“主要的学派、人物及其代表思想一览表”的环节来达到目的。

根据本课课标,结合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我主要采用分析法、角色扮演法,问题探究法等,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用具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查阅有关资料。

2.课前让学生分工合作,分组收集资料,并作一定分析,并能结合学生实际、社会实际进行联系和简单运用。

五、课时安排本课安排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个人物:他生活于春秋时期。

当时鲁国一个大夫,用了八排六十四人的乐舞队伍。

而当时礼乐制度规定,八排六十四人的乐舞队伍只能天子才能享用,大夫只能用四排三十二人。

当这个人物知道这件事后,气愤难忍,大发感慨道:“如果这样的事都能容忍,那么天下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容忍呢?”他是谁?他为什么会那么气愤?孔子。

这个历史人物是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为什么孔子知道这件事后会那么生气?(因为孔子很重视礼乐制度,重视人的尊卑等级。

)(二)讲授新课1.百家争鸣发生在什么时期?周政权衰落,富有学识的人流落民间传播知识,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自由的文士阶层,为百家争鸣提供了人才。

【名师导学】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教案:必修3_第19讲_“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名师导学】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教案:必修3_第19讲_“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19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夯实基础【P151】“双百”方针【基础梳理】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中国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提出: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和阐述“双百”方针。

含义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贯彻(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①主题:描绘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

②出色作品: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

③意义:大大丰富了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的文化生活。

(2)曲折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①原因: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革”的到来。

②表现:不同的学术观点,被看作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

③影响: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受到很大影响。

(3)文艺的春天——改革开放以来①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清算极“左”路线;邓小平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

②成就: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创作欣欣向荣,中国文化正走向世界。

【重难突破】对“双百”方针的全面认识(1)从“双百”方针的内涵看,“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学术问题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方针。

(2)从背景来看,“双百”方针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国家迫切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

(3)从基本精神来看,“双百”方针的基本精神是要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和艺术、学术民主,其实质是为人民服务的。

(4)从受挫原因看,“双百”方针贯彻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不是“双百”方针本身的问题,而是受“左”倾错误干扰造成的。

(5)从历史经验教训上看,学术问题、文艺问题的政治化无法实现“百家争鸣”;政治生活不民主,学术界、文艺界就无法实现“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教案

百家争鸣教案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时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的背景、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这些内容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大的影响。

同时,本课的学习是本专题学习的基础。

有助于把握诸子百家博大精深的文化及作出的贡献,有助于我国两个文明的建设。

本课的内容主要有四目:孔子和早期儒家;老庄之学;法家思想;墨家的主张。

四目在逻辑上是并列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对高中历史必修一和必修二两个模块的学习,对春秋战国的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

对深入探究春秋战国时各派的主要观点、代表人物等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

通过以往的历史学习,他们已经逐步具备了开放性学习的特点,他们的思维更活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历史,能更理性地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这些都有利于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去感悟,探究思想家的思想成果。

但他们对于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方面的知识涉及甚少,也没有形成系统地认识,因此需要教师提供材料,运用地图、故事、表格等资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更全面地学习。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3)理解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2.过程与方法(1)从历史地图、“守株待兔”等寓言故事和《论语》、《老子》、《韩非子》等篇中名句提取信息,用表格梳理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思想的主要特点。

(2)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探究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的一次思想大解放,是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2)感悟先秦哲人关于做人、处事和立国的智慧,它们为人类思想宝库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四、重点难点重点:春秋战国时儒、道、法、墨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人民版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教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教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教案第一节百家争鸣教案一.设计思路以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先代哲人智慧为主题,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和精神升华,充分尊重学生体验与感受的权利,正视学生心理与情感体验的差异,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引导、提示、升华和启迪作用。

教师应注意避免生硬的说教和武断的灌输,师生平等交流与相互启发,加强沟通和理解。

教学上,教师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针对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

课前指导学生收集和了解有关百家争鸣的历史资料;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热情;注意师生互动方式,不仅是形式上的互动更是师生之间在情感和思维上的双向互动。

在课的结构上,分儒家学派、道家学派、法家学派、墨家学派、百家争鸣的原因、百家争鸣的影响和课后探究等七块来处理。

重点处理: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感受诸子百家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及惠泽千年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

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些先秦诸子散文的相关内容。

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仍旧是感到比较生疏的。

因此,在讲授时要顾及到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情况,用相对比较通俗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

另外,由于本节课的时代离学生比较远;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其中来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成了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此外,由于高一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并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也还比较欠缺,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教材分析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

高中历史教学课例《百家争鸣》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课例《百家争鸣》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比较混乱,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正确的引导与澄清。
由于学生是普通班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因此在教
教学策略选 学过程中采用阅读课本史料归纳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史
择与设计 料实证和时空观念,同时利用课件教学,增加史料,达
到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二、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有 教无类;因材施教。 (2)孔子的历史地位:创立儒家学派;开创私人 讲学之风;编撰《六经》。 2.孟子 (1)思想:发挥孔子“德治”思想,提倡“仁政” 教学过程 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 用之”的思想;提出“君舟臣水”的说法。 (2)地位: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对课文的归纳做相关评价和 整理。同时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件提供材料和教材所述 探讨诸子百家思想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和团队协作能力。
成过程。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 教学目标
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
要意义。
学生在初中相关知识学生已经学习过百家争鸣,但
是知识掌握程度不够扎实,遗忘较多,而且知识缺乏系 学生学习能
统性。因此,建立结构化的知识系统是教学的重点,对 力分析
于重点知识还需要在重点解读。而且学生中的思想意识
高中历史教学课例《百家争鸣》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Leabharlann 学科高中历史教学课例名
《百家争鸣》

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的第一课,是中国历史上的
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同时本课是学生掌握中国历史主
教材分析 流思想的演变的基础。因此学好本课的意义不言而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1
1.学生对“双百”方针的概念和背景有一定了解,但具体内容及其在各个领域的表现和影响可能不够清晰。
2.学生在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有一定兴趣,但对于“双百”方针在这些领域的具体成果和贡献认识不足。
3.学生具备一定的思辨和分析能力,但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双百”方针及其成果方面,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4.学生在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好奇心和参与热情,有利于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
(3)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环节:
(1)导入:通过展示“双百”方针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2)讲授:详细讲解“双百”方针的背景、内容和成果,结合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其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针对“双百”方针在各个领域的发展状况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客观评价。
(4)巩固:通过课后作业和拓展阅读,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5)总结: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双百”方针在我国文化事业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我国文化发展的关注。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课后作业等环节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思考深度和合作能力。
(2)终结性评价:通过期末考试、历史小论文等形式,评价学生对“双百”方针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4.教学拓展:
(1)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等,了解“双百”方针时期的实物资料,加深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
3.针对学生练习中的错误,教师进行针对性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4.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20《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共1课时)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20《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共1课时)
c.《中国哲学史》中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时期哲学思想的变革。
4.请同学们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思考“双百”方针在新时代的实践与发展,为下节课的课堂讨论提供实例。
4.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片面理解,教师应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性看待历史事件。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理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2.掌握“双百”方针在各个领域的具体实践,分析其对我国文化发展的积极影响。
3.认识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过程中涌现出的代表性人物、作品及其历史价值。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同学们撰写一篇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历史现象的分析文章。要求如下:
a.文章结构清晰,观点明确,论述充分;
b.结合具体人物、作品进行分析,体现“双百”方针在各个领域的实践成果;
c.字数在800字左右,要求语言流畅,书写工整。
2.请同学们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为下节课的课堂讨论做准备:
二、学情分析
针对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经过之前的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能够理解历史事件的基本脉络。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历史现象充满好奇,但可能对其中涉及的诸多人物、作品及其背后的历史意义认识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容易受到个人情感和主观判断的影响,难以全面、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
a.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当代文化建设的启示是什么?
b.如何看待历史事件中的复杂性?如何避免片面理解历史现象?
c.你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继续发扬“双百”方针的精神?
3.教师推荐以下阅读材料,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阅读,拓宽知识视野:
a.《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相关章节;

高中历史7.20《“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7.20《“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课程标准要求: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与教训。

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由于本课的某些内容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故本课将运用电脑多媒体进行历史情景的创设,使学生对抽象的史实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对新知识的把握。

同时采用启发设问和问卷探究方式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以及历史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和目的难点:“双百”方针贯彻的经验教训教学方法:启发讲解法、指导读书法、探索教学法、讨论法教具:电脑多媒体课型:讲授、讨论课板书:一、“双百”方针提出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中国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2、过程: 1956年毛泽东正式提出和阐述“双百”方针文学艺术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学派的自由争论3、结果: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二、曲折的年代由于政治运动扩大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文艺和科学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三、文艺的春天1、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强调坚持“双百”方针2、20世纪80年代初,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学术研究和文学艺术空前繁荣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考考你】你知道当今中国两岸三地有哪些大型的电影奖项评选吗?播放视频,介绍《百花奖》。

[讲授新课]【自主探究】阅读课文,百花奖的设立体现了党和政府什么科学艺术发展方针,其含义是什么?当时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方针?【小组讨论,百家争鸣】阅读教材97页,“双百”方针提出后,到“文革”前我国的文艺科学发展状况如何?发挥想象,请以最形象的方式(画、写、简单手工艺……),把这种状况表达出来。

教师归纳:“双百”方针提出后,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我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自主探究】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问题:请从教材中归纳“第三届百花奖”黯然撤消的原因。

高中历史7.20《“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案(5)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7.20《“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案(5)新人教版必修3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课程标准】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重点:“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及内涵难点:“双百”方针提出的原因及贯彻的经验教训【教学方法】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可采用谈话法,针对教材内容进行提问。

教师课堂上可多采用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法,要充分运用教材好课本的内容和资料,指导学生阅读、思考。

有条件的学校可根据搜集的数据、资料、图片和影视资料制成课件,使学生对本课知识有一个更直观、全面的了解。

要多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以加深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学会学习。

【导入新课】二千年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中国曾有一个诸子百家的百家争鸣时代。

二千年后的20世纪50年代,也出现了一个艺术问题“百花齐放”,学术问题“百家争鸣”的时期,我国科学发展、文学艺术进入到一个繁荣时期。

毛泽东说说: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

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双百”方针的提出1、背景:学生看书回忆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需要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来建设伟大的国家。

引导回顾:从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剥削制度即将被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

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还很落后,所以党和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迅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事业。

为适应这种探索的需要,中共中央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提出了一些变革措施,为此针对文艺、科学领域,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提出:学生回答——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3、结果文学艺术不同形式和风格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学派自由争论。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三7.20《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三7.20《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优秀教学案例
3.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分享合作学习的喜悦。
(四)总结归纳
1.教师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加深学生对诸子百家思想的认识。
2.教师强调诸子百家思想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3.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拓展,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五)作业小结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与诸子百家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制作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历史情景。
2.课堂导入:通过播放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画面,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情景模拟:在课堂上,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扮演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3.小组合作: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讨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4.教学评价:本节课中,教师采用了自我反思、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了全面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使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4.评价与反馈: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反思与评价
1.自我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
2.同伴评价: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评价,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与进步。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意见和建议。
4.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三7.20《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优秀教学案例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内涵和意义;了解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我国文化艺术领域取得的成就。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文化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包容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内涵和意义。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双百”方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变化。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艺术繁荣的视频片段,引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主题。

(二)讲授新课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1)介绍背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迫切需要发展繁荣的文化事业来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

(2)讲解内涵:“百花齐放”是指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学术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2、“双百”方针的意义(1)促进文化艺术的繁荣:列举在“双百”方针指引下,文学、戏剧、电影等领域涌现出的优秀作品。

(2)推动学术研究的进步:举例说明在哲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新成果。

3、“双百”方针的曲折发展(1)讲述在“左”倾错误影响下,“双百”方针受到冲击的情况。

(2)分析这一时期文化艺术领域的困境。

4、新时期“双百”方针的恢复和发展(1)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双百”方针重新得到重视和贯彻的情况。

(2)展示新时期文化艺术领域的繁荣景象。

(三)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在当今社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有何新的意义和价值?2、如何在网络时代更好地贯彻“双百”方针?(四)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对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五)布置作业1、让学生收集一些体现“双百”方针的现代文化艺术作品,并进行简要分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7.20名师教案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7.20名师教案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课程标准: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内容,是我国的一个基本性、长期性的方针.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勤于思考、独立思考的意识和素质。

教学重点:“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教学难点:“双百”方针贯彻的经验和教训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以第3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获奖的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图片以及“大众电影百花奖”的由来导入新课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兴趣。

PPT展示本课标题及学习目标新课:一、“双百”方针的提出问题一:(自主探究)从百花奖的兴衰可以看出“双百”方针贯彻实施经历的哪几个阶段?PPT展示材料:百花奖创办于1962年,有11.7万人参加评选;第二届(1963)增至18万多人,1964年3月1日,第三届“百花奖”开始征集选票。

原拟定于6月下旬发奖。

但由于种种原因,影协不得不于1964年底撤消了这次评奖。

之后,一直中断了17年,直1980年举办了第三届,有70多万人参加评选,此后每年举行一次(直到2004年),自2005年起,金鸡奖与百花奖隔年评选一次,百花奖逢偶数年选。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一引出本科知识线索问题二、(自主探究):结合教材分析得出“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提出、地位、内涵、前提是什么?1、背景:(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

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需要。

(2)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附:1956年1月,党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会议指出:必须最充分地动员和发挥现有知识分子的力量)2、提出: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3、地位:是我国一个基本性、长期性的方针4、内涵:(1)“百花齐放”指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高中历史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备课资源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3

高中历史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备课资源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3

高中历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备课资源新课标人教版必修3要点导学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出的背景“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既有国内背景,又有当时的国际大背景。

就国内背景来说,第一,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为适应这种探索,中共中央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提出了一些变革措施。

第二,有些意识形态领域的争论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把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伤害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第三,1956年1月14~20日,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

周恩来代表党中央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他代表党中央郑重宣布:知识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就当时的国际背景来说,20世纪50年代,苏联和东欧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特别是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震动,匈牙利、波兰等社会主义国家爆发群众性事件,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决策者们冲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抛弃苏联错误的东西,走出自己的建设道路的信念。

二、科学、文化和艺术领域的成就在科学领域,召开了第一个贯彻百家争鸣方针的会议,即讨论生物学领域中的摩尔根学派和李森科学派之争的会议,阐述了党的“双百”方针,明确表示不赞成把摩尔根的观点说成是唯心论,宣布全部摘掉过去强加给摩尔根学派遗传学的各种政治帽子,强调学术上的不同见解要通过自由讨论和科学实践去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等待,不要急于作结论。

这次会议打破了几年来我国遗传学派形成的“一家独鸣”的僵硬局面,促进了不同学派之间的团结与合作,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双百”方针给文学艺术的创作带来了和谐宽松的创作氛围,文学艺术界的许多作家、艺术家,采用多样化的形式,以不同的风格,生动地描绘了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

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电影、音乐、舞蹈、美术等创作,硕果累累。

那时的文艺期刊也大量增加,原有的刊物也尽量提高质量,扩大版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夯实基础【P151】
“双百”方针
【基础梳理】
背景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中国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提出: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和阐述“双百”方针。

含义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贯彻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①主题:描绘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

②出色作品: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

③意义:大大丰富了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的文化生活。

(2)曲折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
①原因: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革”的到来。

②表现:不同的学术观点,被看作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

③影响: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受到很大影响。

(3)文艺的春天——改革开放以来
①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清算极“左”路线;邓小平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

②成就: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创作欣欣向荣,中国文化正走向世界。

【重难突破】
对“双百”方针的全面认识
(1)从“双百”方针的内涵看,“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学术问题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方针。

(2)从背景来看,“双百”方针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国家迫切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

(3)从基本精神来看,“双百”方针的基本精神是要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和艺术、学术民主,其实质是为人民服务的。

(4)从受挫原因看,“双百”方针贯彻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不是“双百”方针本身的问题,而是受“左”倾错误干扰造成的。

(5)从历史经验教训上看,学术问题、文艺问题的政治化无法实现“百家争鸣”;政治生活不民主,学术界、文艺界就无法实现“百花齐放”。

“双百”方针能顺利贯彻执行,社会主义文化就能兴旺发达。

【真题演练】
【例】1957年,有人写了体现家庭生活的《我的丈夫》,被人批评为黄色文章,对此,中共中央表示:这篇文章也未必就是黄色的。

天天《上甘岭》,没有《我的丈夫》怎么办?这里中共中央的主张是(B)
A.在政治问题上可以自由谈论
B.在文艺创作上不应限制过多
C.艺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D.要制定中国文学发展的规划
【解析】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1957年,有人写了体现家庭生活的《我的丈夫》,而被人批评,中共中央则认为该文章没有问题,这说明,艺术问题要坚持“百花齐放”,在文艺创作上不应限制过多,故选B;在政治问题上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中国共产党领导,故排除A、C两项;D项和题意无关,排除。

【考点延伸】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艺发展和繁荣的原因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正确的文艺方针和政策,指导并推动着文学艺术的发展。

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蓬勃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文学艺术家们的创作提供了广泛的素材和创作的基础。

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粉碎“四人帮”后,文学艺术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而电视等现代传媒事业的发展,为文学艺术作品的视觉化、形象化插上了翅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