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发赤肿者当以膏摩之方
刘渡舟医案
xx医案年过八旬的刘渡舟先生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终身教授。
从少年时代起,刘渡舟便对中医经典《伤寒论》耳熟能详,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刘渡舟先生已成为当今中医伤寒学派代表人物,对伤寒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医讲气,这个气是生命之源,人没有气还行吗?那不行了。
人是一口气,这气在于流通,在于活动,不能郁,气不能郁结,气是流通的,是畅达的,这个人好,这个人就没有病了。
气机论是刘渡舟先生诸多学术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利用此法治疗了许多疑难杂症,尤其在肝病的治疗方面效果尤为显著。
刘渡舟认为肝是人体五脏六腑中最重要的一个脏器,肝主管疏泄旧物,生发新物和贮藏血液,至于肝脏为什么会得病,刘渡舟从中医的角度自有一番独到的见解。
我们认为肝炎的病理反应都是湿热居多,湿热是从哪来的呢,就是一个,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一天总离不开肉,肝脏就消化不了了,就是代谢不良,代谢不良就形成了废物,就在肝脏堆积了,它排泻不出去,时间一长天长日久,这些老废物就变成了致病的引子。
刘渡舟不仅重视理论的学习与研究,而且更重视临床实践。
他治疗肝病虽然也是基于张仲景的方剂小柴胡汤,但是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刘渡舟更善于抓住主证,对小柴胡汤灵活加减,辨证运用,创制了柴胡鳖甲汤、柴胡活络汤等分别治疗肝硬化和肝腹水,疗效十分显著。
患者:先开始我是大三阳,后来经过刘老的治疗之后现在转阴了。
原来肝区有点刺痛,现在疼痛很轻,原来我没有精神,老睡觉,现在这些症状都已消失了,而且气色也比以前好多了,脸色也红润了,比以前还胖了。
刘渡舟还擅长治疗多种内科、妇科、儿科疾病,其中对于肝胆、脾胃、心肾等脏腑病症,如心脏病、慢性肾病、胆囊炎、慢性胃炎、神经肌肉病变等功能性疾病,在辨证诊断方面,虽然刘渡舟是伤寒大家,但他并不拘泥于一家一派。
我这是叫兼收并蓄,譬如说我是学伤寒的,但是我对温病我也学,我也用,我不排斥,总而言之,医学得要博,但是博之中要有一个见解,得选择,到什么时候用哪一家哪一派的方法治病为好,哪个时候不好,得有选择。
伤寒论——大青龙汤
伤寒论——大青龙汤原文用法与原方用量】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润[1],此为逆也。
(伤寒论:38)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2](擘)石膏如鸡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3]粉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注释:[1] 筋惕肉润:指筋肉跳动。
惕(ti,音替) ;润(shun,音舜) ,跳动。
[2]大枣十枚:《金匮要略》为大枣十二枚。
另外,方后语稍有差异。
[3]温粉:即古时用来扑身止汗的粉剂,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载温粉方为:煅牡蛎、生黄芪各三钱,粳米粉一两,共研细末,和匀,以疏绢包裹,扑于肌肤,汗出自止。
【功效配伍】大青龙汤发散风寒,清解郁热。
本方由麻黄汤倍用麻黄,减杏仁量,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
方中重用麻黄六两配桂枝、生姜辛温峻汗,以开腠理而散风寒及郁热;杏仁宣肺利气;石膏辛寒清内热而除烦躁,与麻黄为伍,可透发郁热,并能发越水饮;炙甘草、大枣调理中焦,以资汗源,并兼制石膏寒凉伤中。
七味相合,共奏解表清里之功。
本方麻黄、桂枝、生姜合用,发汗峻猛之力,独冠群方,但因内热已生,故须配以石膏,寒温互用,升降合度,使外寒得散,内热得清,犹如“龙升雨降”,故喻以大青龙命方。
如喻嘉言《尚论篇》云:“解肌兼发汗,而取义于青龙者,龙升而云兴,云兴而雨降,郁热顿除,烦躁乃解,匪龙之为灵,何以得此乎?”本方配伍之精髓,凸显于麻黄与石膏两味药,即将辛温发散与清热降逆药合用,以治表寒内热。
上七味药,先煮麻黄去上沫,纳入诸药煎煮,温服,取微汗,停后服。
如果服药后汗出不止者,则用温粉外敷,以敛汗固表。
本方服药仍以微汗邪解为佳,不可令大汗出;且得汗即止,不可过剂,否则将汗多亡阳,遂见体虚、恶风、烦躁、不得眠等症。
《备急千金要方》少小婴孺方 惊痫
属性:(论三首、方十三首、灸法二十六首)论曰∶少小所以有痫病及痉病者,皆由脏气不平故也。新生即痫者,是其五脏不收敛,血气不聚,五脉不流,骨怯不成也,多不全育。其一月四十日以上至期岁而痫者,亦由乳养失理,血气不和,风邪所中也,病先身热,掣、惊啼叫唤而后发痫。脉浮者为阳痫,病在六腑,外在肌肤,犹易治也。病先身冷,不惊掣,不啼呼,而病发时,脉沉者,为阴痫,病在五脏,内在骨髓,极难治也。病发身软时醒者,谓之痫也。身强直反张如弓不时醒者,谓之痉也,诸反张,大人脊下容侧手,小儿容三指者,不可复治也。凡脉浮之与沉,以判其病在阴阳表里耳。其浮沉复有大小滑涩虚实迟快诸证,各根据脉形为治。《神农本草经》说∶小儿惊痫有一百二十种,其证候微异于常,便是痫候也。初出腹,血脉不敛,五脏未成,稍将养失宜,即为病也。时不成人,其经变蒸之后有病,余证并宽,惟中风最暴卒也。小儿四肢不好惊掣,气息小异,欲作痫,及变蒸日满不解者,并宜龙胆汤也。
大黄汤
属性:治少小风痫积聚腹痛夭矫二十五痫方。
大黄、人参、细辛、干姜、当归、甘皮(各三铢)上六味、咀,以水一升煮取四合,服之如枣许大,日三。
白羊藓汤
属性:治小儿风痫,胸中有痰方。
白羊藓(三铢,即白藓皮)蚱蝉(二枚)大黄(四铢)甘草、钩藤皮、细辛(各二铢)牛黄(如大豆四枚)蛇蜕皮(一寸)上八味、咀,以水二升半,煮取一升二合,分五服,日三。若服已尽而痫不断者,可更加大黄、钩藤各一铢,以水渍药半日,然后煮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凡小儿之痫有三种,有风痫,有惊痫,有食痫。然风痫、惊痫时时有耳,十儿之中未有一二是风惊者。凡是先寒后热发者,皆是食痫也。惊痫当按图灸之,风痫当与猪心汤,食痫当下,乃与紫丸佳,凡小儿所以得风痫者,缘衣暖汗出,风因入也。风痫者,初得之时,先屈指如数,乃发作者,此风痫也。惊痫者,起于惊怖,大啼乃发作者,此惊痫也。惊痫微者急持之,勿复更惊之或自止也。其先不哺乳,吐而变热后发痫者,此食痫,早下则瘥,四味紫丸逐癖饮最良,去病速而不虚人,赤丸(方中本无赤丸,详后,癖结胀满篇第一方,紫双丸用朱砂色当赤,疑即赤丸也)瘥快,病重者当用之。
《金匮要略》各章名解与简答题_202005031650073
15.谷饪:谷同穀(g■谷)o饪(ren任),熟食也。 饪指饮食。
16.五邪:指风、寒、湿、雾、饮食之邪。
17.厥阳:厥.逆也。厥阳即阳气上逆。
18.卒厥:卒同猝。卒厥,是突然昏倒的一五种病邪,又分别称作清、浊、大、小、谷饪之邪。五邪侵袭人体,各有一定 的规律,即“五邪中人,各有法度”之谓。风为阳邪,其性散漫,多中于午前而侵犯肌表,令人脉浮缓;寒为阴 邪,其性紧束,常在暮时中于经络之里,令人脉紧急;湿邪类水,其性重浊下流,常伤于下而流注关节;雾露 之邪轻清居上,易伤于上而犯皮媵;饮食之邪即谷饪之邪,从口而入,易损伤脾胃,而形成宿食。以上五邪中 人的法度,体现了同气相求,以类相从之共同规律,所谓大小、表里、上下,午暮等,都是相对而言,不必拘 泥。
19.脉脱:指一时性脉象乍伏不见.多由邪气阻遏,脉中气血一时不通所致。
20.四季脾王:王,通旺。意指四季之末,即农历三、六、九、十二各月之末十八天,为脾土当令之时。此处 可理解为一年四季脾气都健旺之意。
21.痫疾:指难治的慢性久病°
22.卒病:指突然发生的新病。
(
1.
“脉浮者在前”指浮脉见于关前寸部。寸脉属阳主表,所以寸脉浮,病邪多在表,是正气抗邪于表的征象,脉多 浮而有力。“脉浮者在后”是指浮脉见于关后尺部。尺脉属阴主里,所以尺脉浮则病在里,多由于肾阴不足,虚 阳外浮所致,脉多浮而无力。《金匮》意在指出,临床诊脉要注意分部,而且辨证还应注意结合临床症状。该 条条文提出“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的肾虚症状,是为了说明只有脉证相参,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12.齿介齿:齿介(xi械)。齿介齿是指上下牙齿相摩切磋有声。
第五讲-摩擦类手法
摩擦类手法
1
概述
• 摩擦类手法是以在肌肤表面摩擦旳措施 进行治疗旳一类手法
• 摩擦发烧旳手法主要是擦法,合用于胸 腹、四肢、腰背部
• 推动气血旳手法有摩法、推法等,合用 于头面、胸腹和四肢
• 搓揉肌肤手法有搓法和抹法等,适于头 面、四肢
2
摩擦类手法
➢定义:以掌、指或肘贴附在体表作直线 或环旋移动称为摩擦类手法
➢本法操作时用力要稳 ➢擦法是着力部位稍用力,使局部发烧 ➢动作要均匀连续 ➢呼吸要自然,不可迸气 ➢手法操作频率:100—120次/分
9
擦法功能
➢擦法是一柔和温热旳刺激,具有温经通络, 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健脾和胃等功能。 常用于治疗内脏虚损及气血功能失常等病 症。尤以活血祛瘀作用为更强
➢常用部位:用于胸胁及腹部;小鱼际擦法 多用于肩背腰臀及下肢部;大鱼际擦法在 胸腹、腰背、四肢等部位均可应用
膏,即可预防擦破皮肤,又可经过药物 旳渗透以加强疗效 • 擦法旳速度不可过快 • 擦法旳作用时间但是过久
12
中英文对照
• 掌擦法:To-and-fro Rubbing with the Palm Base
• 小鱼际擦法:To-and-fro Rubbing with the Hypothenar
• 大鱼际擦法:To-and-fro Rubbing with the Thenar
• 本疗法合用范围很广,广泛用于内、外、 妇、儿、伤及五官等科,治疗风湿痹痛、 中风偏瘫、口眼喎斜、痛风、骨损肿痛、 伤筋、闭经、便秘、夜啼、惊风、目暗 赤痛、喉中息肉等症。
23
「注意事项」
• 1.膏摩方中多具有毒性药物,不可入口。 • 2.施用膏摩时,应注意预防损伤皮肤。
金匮要略试题
金匮要略试题(81)1.论治原则:表里同病、当分缓急;痼疾卒病、治有先后;诸病在脏、审因论治;饮食调护、各有所忌。
2. 张仲景病因三条与陈无择的"三因学说"有何异同张仲景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陈无择三因:人之七情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为内因;天之六淫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为外因;饮食饥饱,叫呼伤气,金创踒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为不内外因。
3. 具有桂枝、茯苓的方剂有哪些?各主治何病证?茯苓、桂枝是仲景常用对药,二者配伍具有通阳利水作用。
《金匮》一书中具有茯苓、桂枝的方剂:候氏黑散、苓桂草枣汤、苓桂术甘汤、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五苓散、桂苓五味甘草汤、防己茯苓汤、茵陈五苓散、茯苓泽泻汤、桂枝茯苓丸、肾气丸。
(1)候氏黑散。
其功效为清肝化痰,养血祛风,主治中风夹寒之证。
(2)苓桂草枣汤。
其功效为培土制水,通阳降逆,主治误汗后阳虚饮动,欲作奔豚之证。
(3)苓桂术甘汤。
其功效为温阳化饮,健脾利水,主治狭义痰饮之饮停心下证。
(4)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
其功效为补虚除饮,散结消坚,主治膈间支饮服木防己汤后仍有痞坚者。
(5)五苓散。
其功效为化气利水,主治饮停下焦,气化不利,水饮逆动证。
(6)桂苓五味甘草汤。
其功效为敛气平冲,兼以化饮,主治服小青龙汤后发生冲气上逆之证。
(7)防己茯苓汤。
其功效为通阳化气,表里分清,主治皮水阳郁证。
(8)茵陈五苓散。
其功效为利湿清热退黄,主治黄疸湿重于热证。
(9)茯苓泽泻汤。
其功效为健脾利水,化气散饮,主治呕吐饮阻气逆证。
(10)桂枝茯苓丸。
其功效为化瘀消癥,主治宿有癥积,血瘀气滞,血不归经,下血不止证。
(11)肾气丸。
其功效为补肾益阴温阳,主治肾虚而致虚劳腰痛、消渴、转胞、痰饮、脚气。
4. 谈谈张仲景对疾病的预防有哪些主要观点张仲景对疾病预防方面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重视人体正气,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一,未病先防:《金匮》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否,关键在于人体内的正气,外因"客气邪风",虽是人体发病的重要因素,但正气却是决定人体发病的根本因素.所以《金匮》强调"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如果人体正气不虚,"不遗形体有衰",纵有"客气邪风"侵袭,"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即使得病亦不会深入.要做到未病先防,张仲景指出要"养慎".其具体措施有:"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及"房室勿令竭乏"等.说明既要加强道德修养,爱国守法,避免意外的灾伤,在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饭及房室都要有节制,这样就能保持"五脏元真通畅"而健康无病.二,已病防传:指一旦不慎发病,应早期治疗,防止疾病由经络入脏腑,或由一脏传入它脏,使病情进一步发展.所谓"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采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法,驱邪外出,使病邪不能深入.若邪已入脏腑,则当根据脏腑虚实相传的基本规律,治未病之脏腑,截断其传变,阻止病情发展蔓延.5. 试述脏腑虚实相传的基本规律,并举例说明.基本规律:实则传而虚则不传;虚则受邪而实则不受邪.一,实则传而虚则不传,指已病的脏腑而言.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是指肝实证易传其所胜之脾,故需"当先实脾".若属肝虚证,则不易传脾.二,虚则受邪而实则不受邪,则是指受传的脏腑而言.再以肝病传脾为例,如肝实脾虚则肝病传脾,治疗上必须"当先实脾",如脾不虚则不需补脾,故云:"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总之,脏腑邪盛则传,而脏腑邪不盛则不传;脏腑虚则受邪,而脏腑不虚则不受邪气相传,这就是脏腑虚实传变的基本规律.6. .简述五邪中人的特点.五邪是指风,寒,雾,湿,饮食五种病邪,又分别称作清,浊,大,小,谷饪之邪.五邪侵袭人体,各有一定的规律,即"五邪中人,各有法度"之谓.风为阳邪,其性散漫,多中于午前而侵犯肌表,令人脉浮缓;寒为阴邪,其性紧束,常在暮时中于经络之里,令人脉紧急;湿邪类水,其性重浊下流,常伤于下而流注关节;雾露之邪轻清居上,易伤于上而犯皮腠;饮食之邪即谷饪之邪,从口而入,易损伤脾胃,而形成宿食.以上五邪中人的法度,体现了同气相求,以类相从之共同规律,所谓大小,表里,上下,午暮等,都是相对而言,不必拘泥.7. 试述《金匮》对肝虚证的具体治法.《金匮》以"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具体说明肝虚证的治法.肝虚之证,多为肝之阴血不足,除直补本脏外,还应根据五行相生方面来养肝体,酸入肝,肝虚当补之以本味,故补用酸.焦苦入心,因心为肝之子,子能令母实,而且肝虚易受肺金之侮,助心火可制约肺金.甘药调和脾土,目的在于补土制水以助火,从而制金防其侮肝木;且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另外,酸甘相合,又可化阴以养肝体.说明治疗肝虚证不仅要补肝之本脏,且要从相生方面滋养肝体.这对于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后世根据酸甘焦苦合用的原则,选用芍药,五味子,当归,丹参,地黄等药,配以炙甘草,淮小麦,大枣之属来治疗头目眩晕,失眠多梦,舌光红,脉弦细之肝虚证,有较好的疗效.8. 试比较麻黄加术汤证与麻杏苡甘汤证有何异同相同点:均为湿邪在表之表实证,以一身关节疼烦为主症,以微汗法治疗,二方用药均有麻黄,杏仁,炙甘草,是由麻黄汤变化而来.不同点:麻黄加术汤证为寒湿在表,除主症外,尚有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等表现,治法为微发汗,除寒湿,宜用麻黄汤加白术.麻杏苡甘汤证为风湿在表,有化热,化燥倾向,除主症外,以发热午后为重,无汗,恶风为特征,故治以发汗除湿,轻清宣化,方用麻黄汤减桂枝加薏苡仁,且小其制.9. 试述湿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说明其机理.湿病有外湿和内湿之分,外湿常兼风邪,而成风湿之邪,宜用微汗法;内湿宜用利小便法,此为《金匮》对湿病提出的治疗原则.治外湿之发汗法,必须遵循微汗法的原则.因为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如果发大汗,则风气虽去,而湿邪仍在,不仅病未愈,还易伤卫阳及阴津.故取微汗,使阳气内蒸而不骤泄,在肌肉,关节之间充满流行,营卫通畅,可使风湿之邪一并宣泄而俱去.内湿宜利小便法.因病人素有内湿,又招致外湿,形成内外合邪,且内湿重于外湿,表现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必须治以利小便法,小便得利,则里湿去,阳气通,湿痹自除.可见,湿病治法虽有发汗和利小便之不同,但除湿必须通阳,阳气宣畅,湿邪方可尽除.禁忌大汗,火攻和下法.10.试比较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的证治异同.相同点: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三方证均为风湿兼阳虚证,其治法均为温经通阳,祛风化湿法,方中均用炮附子,但各有特点:桂枝附子汤证属于风湿在表,风重于湿的表阳虚证,症见"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是邪未入里,表阳已虚,故以桂枝配炮附子温经助阳,祛风化湿.白术附子汤证系服桂枝附子汤后,风邪得除而外湿仍在,因湿邪为重,表阳不足.除上症外,又见大便坚而小便利,故仍遵原法.因桂枝有助热伤津之弊,故当减去,再加白术.此处白术当为生白术,配炮附子,不但能通阳除湿,更能扶脾生津以通便,此为证情而设,亦为治未病而设.甘草附子汤证为风湿两盛,表里阳气俱虚,此时邪伤已久,正不胜邪,亦不任攻伐,其表现为"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故将炮附子,白术,桂枝并用,但小其制,且以(炙)甘草名方,意在缓图,温复表里之阳气,祛风除湿11. 百合病的的临床表现有何特点如何辨证施治临床表现:一是心神不宁证:精神恍惚不定,饮食,感觉,行动,起居等异常;二是常见阴虚内热证引起的口苦,小便赤,脉微数.辨证施治:百合病本证,用百合地黄汤养心润肺,益阴清热;误汗后,用百合知母汤补虚清热,养阴润燥;误下后,用滑石代赭汤清热利尿,和胃降逆;误吐后,用百合鸡子汤养阴益胃和中.变渴者,用百合洗方或栝蒌牡蛎散内外同治;变发热者,用百合滑石散滋阴清热利尿. 12. 狐惑病的病因病机如何临床表现有何特点如何辨证施治狐惑病由湿热虫毒蕴结所致,临床症状以目赤,咽喉及前后二阴蚀烂为特征,伴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不欲饮食,恶闻食臭,面目乍赤,乍黑,乍白等症.治法是清热解毒除湿,狐惑病发病未久,尚未成脓,用甘草泻心汤清热化湿,安中解毒;蚀于前阴者用苦参汤外洗;蚀于后阴者用雄黄外熏;狐惑病酿脓者,用赤豆当归散清热利湿,解毒排脓.13. 试比较分析桂枝芍药知母汤证与乌头汤证的异同点.相同点:桂枝芍药知母汤与乌头汤均主治历节病,其共同主症为关节剧烈疼痛,不可屈伸,甚则肿大变形.其不同点:(1)桂枝芍药知母汤1功效为祛风除湿,温经行痹,滋阴清热.2病机为风湿流注关节,郁而化热伤阴,气血运行不畅所致.3主治风湿历节病.4其临床表现以关节疼痛肿大,痛处红肿或热为主症,伴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脚肿如脱,甚则关节变形,身体瘦弱.若为外邪诱发,亦可伴有恶寒,但烦热口干,舌红苔厚,脉濡数.(2)乌头汤1功效为温经散寒,除湿止痛.2病机为寒湿侵及关节血脉,气血痹阻不行所致.3主治寒湿历节病.4其临床表现以关节疼痛剧烈,不可屈伸,甚至筋急,伴恶寒肢冷,得温则舒,遇寒加重,舌淡苔白滑,脉沉紧等症为特征. 14. 血痹病如何辨证论治血痹的病因病机为气血不足,感受外邪,血行凝滞,痹于肌肤.临床以肌肤麻木不仁或轻微疼痛为主症.血痹轻证仅见肌肤轻微麻木不仁,治以针刺引动阳气.重者除肌肤麻木不仁外,甚则可见轻微疼痛,治以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通阳,和营行痹.15. 试述薯蓣丸的适应证和组方意义.薯蓣丸主治"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之证.即由于气血阴阳俱虚,抵抗力弱,外邪容易侵犯人体致病.治疗时既不能单纯地补虚,亦不能单纯祛邪,而应扶正祛邪.薯蓣丸调补脾胃,则气血生化有源.方中重用薯蓣补脾胃;辅以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干姜,大枣益气温中,当归,川芎,芍药,地黄,麦冬,阿胶养血滋阴,再以桂枝,防风,柴胡疏散外邪,桔梗,杏仁,白敛调理气机,豆卷,神曲化湿调中,诸药合用,扶正祛邪,补中寓散.16. 小建中汤为什么能治阴阳两虚的虚劳病(虚劳腹痛)阴阳本是相互维系的,虚劳病日久,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而造成阴阳两虚,阴虚生热,阳虚生寒,故可见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等寒热错杂证.正如《心典》所言:"欲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健运,气血生化有源,则寒热错杂之证渐平,阴阳恢复平衡.《灵枢》篇言:"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小建中汤正是依此立法处方.小建中汤由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组成,功能建立中气,甘温与酸甘合用,甘温助阳,酸甘化阴,故又能调和阴阳.但小建中汤毕竟偏于甘温,辨证当以阴阳两虚偏于阳虚者为宜.17. 试述肾气丸的组方特点及适应证.肾气丸主治虚劳腰痛,主症为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肾气丸的组方特点,其一是以滋阴药为主,地黄,山萸肉,山药并补肾,肝,脾之阴.其二是配以少许附,桂,"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 其三是佐以茯苓,泽泻,丹皮三泄使滋而不腻,温而不燥.所以全方应是阴阳平补而略偏于温的调补剂.后世以肾气丸为单纯补阳药则失之偏颇.故而肾气丸适宜肾阴阳两虚偏于阳虚证.18. .酸枣仁汤证在病机,主症,治法,方药上有何特点虚劳不眠病机是肝阴不足,虚热上扰心神.主症是虚烦不得眠,舌红脉细数等.治宜养阴清热,宁心安神.方中重用酸枣仁养肝阴;知母养阴清热;川芎理血疏肝;茯苓宁心安神;甘草清热缓急,调和诸药.19. 虚热肺痿的主症,治法及方药是什么虚热肺痿为肺热津伤,肺气痿弱所致,临床表现为咳吐浊唾涎沫,痰出不爽,少气,气急,咽干不利,口干喜凉饮,舌红少苔,脉虚数.治以清养肺胃,止逆下气,方用麦门冬汤:麦门冬,人参,半夏,粳米,甘草,大枣.20. 试结合麦门冬汤的配伍特点说明其适应证麦门冬汤用麦冬,人参,半夏,粳米,甘草,大枣组成,麦门冬与半夏之用量比例为7:1.本方重用麦门冬以养阴润肺清热为主,半夏下气化痰,虽辛燥但用量极轻.方中又有人参,甘草,大枣,粳米大队养阴之品,能助化源,使津液得生,以去其燥性伤阴之弊,而存其化痰降逆之功.此即仲景在药物配伍中"去性取用"之妙.故适用于肺胃阴虚气损,虚火上炎之肺痿,咳嗽上气之证.21. 仲景论治咳嗽上气病,麻黄与石膏同用的方剂有几首说明其配伍作用及临床适应证有三首:越婢加半夏汤,厚朴麻黄汤,小青龙加石膏汤.越婢加半夏汤中,麻黄与石膏配伍,重在宣泄肺热,降逆平喘,用于外感风热与内饮相合之饮热迫肺证;厚朴麻黄汤证中,麻黄与石膏配伍以宣肺解表清郁热,用治外寒内饮,郁热较重,上迫于肺且近乎表之证;小青龙加石膏汤中,石膏用量较小,二者配伍以宣肺化饮为主,兼清郁热,本方用治外寒内饮,兼有郁热之证.22. 试述奔豚汤证的病因病机,主症,治法与方药.奔豚汤证是因惊恐恼怒,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化热,气逆上冲所致.冲脉起于胞中,循腹上行,至胸中而散,会于咽喉.肝郁化热,随冲气上逆,故气上冲胸;肝郁则气滞,气滞则血行不畅,故腹痛;又肝胆互为表里,肝郁化热则少阳之气不和,故往来寒热.但此往来寒热是奔豚气发于肝的特征,并非奔豚气病必具之症.治宜清热降逆,调肝和血.方用奔豚汤.方中甘李根白皮清肝泄热,平冲降逆,专治奔豚气病.黄芩,葛根清热,芍药,甘草酸甘化阴,柔肝缓急止痛,当归,川芎调肝和血,半夏,生姜和胃降逆.23. 乌头赤石脂丸的适应症是什么其功效及方药组成如何乌头赤石脂丸主治"胸痛彻背,背痛彻心",疼痛剧烈,肢冷汗出之阴寒痼结的心痛病.功效为峻逐阴寒,温阳止痛.方由蜀椒,乌头,附子,干姜,赤石脂,蜜组成.24. 胸痹心痛的基本治法是什么胸痹心痛总病机为"阳微阴弦"."阳微"为本虚,指上焦阳虚;"阴弦"为标实,指阴寒内盛.故治疗应扶正祛邪,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原则.其发病时,重在从急治标以祛阴邪之盛,取宣痹通阳,豁痰利气之法;当病未发作或病症轻微时,重在从缓治本,以扶阳气之虚,用甘温益气之法.25. 对胸痹病的急证如何辨证施治胸痹病急证乃阴寒壅盛,胸阳痹阻不通所致.临床表现为突然发作,胸痛剧烈,喘息咳唾,短气,肢冷汗出等.故方用薏苡附子散温经通阳散寒,缓急止痛.方中薏苡仁除湿缓急,炮附子温经通阳,散寒止痛.用散剂以取其速效,且备急随时取用.26. 仲景用具有栝蒌,薤白的方剂有哪些其异同点是什么有栝蒌薤白白酒汤,栝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称谓"栝蒌薤白三方".栝蒌薤白白酒汤由栝蒌,薤白,白酒三味药物组成,其效为宣痹通阳,豁痰利气.其主治证为胸痹典型证,症见"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其病机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虚,阴寒内盛,阴乘阳位,痹阻胸阳.栝蒌薤白半夏汤是在栝蒌薤白白酒汤基础上加半夏,加大白酒用量而成.其效为宣痹通阳,降逆逐饮.其主治证为胸痹较重证,症见在胸痹典型证基础上又见"不得卧,心痛彻背",病情进一步加重,其病机为痰浊壅盛.枳实薤白桂枝汤是在栝蒌薤白白酒汤基础上去白酒加桂枝,枳实,厚朴而成,其功效为宣痹通阳,泄满降逆.其主治证为胸痹病气滞之实证,症见胸痹心中痞,胸满,胁下逆抢心及腹胀,苔厚腻等,病机为阴寒内盛,气滞不通.27. 大建中汤与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为仲景的何种治法试比较异同.大建中汤与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体现了仲景的建中法.相同点:三方均用饴糖益脾胃,生气血.不同点:大建中汤证属脾胃阳虚,阴寒内盛,寒气充斥上下内外.症见自腹部至心胸部位剧烈疼痛,腹部见如头足样块状物起伏,痛势上下走窜,不可触近,近之则痛剧,呕不能饮食,手足逆冷.故治用大建中汤.方中蜀椒,干姜温中散寒;人参,饴糖温补脾胃.共奏温中散寒,建中立气之效.小建中汤证属阴阳两虚偏于阳虚.症见腹痛,里急,悸,衄,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故治用小建中汤.方中饴糖,甘草,大枣建中缓急;桂枝,生姜助阳;芍药益阴止痛.诸药相合,既能酸甘化阴,又能辛甘化阳.共奏建立中气,调和阴阳之效.黄芪建中汤证属气血阴阳俱虚而偏于气虚.其症在小建中汤症基础上,又见少气,身重或不仁,自汗,恶风等症.治宜黄芪建中汤.方用小建中汤调和阴阳;黄芪甘温补气.共奏补气和阴阳之效. 28. 虚寒性腹满实热性腹满主症:腹满时减、复如故腹满不减、减不足言。
金匮要略题库天津精深中医药大学
金匮要略选读练习题库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综合练习一、名词解释1.五常 2.风气 3.元真 4.客气邪风 5.疢难 6.导引7.吐纳 8.膏摩 9.未至而至 10.阳病 11.阴病 12.五劳13.七伤 14.六极 15.谷饪 16.五邪 17.厥阳 18.卒厥19.脉脱 20.四季脾王 21.痼疾 22.卒病二、填空题1.若,。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2.病人脉浮者在前,,浮者在后,,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3.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此为卒厥。
4.师曰:夫治未病者,,,。
5.夫肝之病,补用,助用,益用之药调之。
6.清邪,浊邪,大邪,小邪中里,谷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7.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也。
8.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后乃治其。
9.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如渴者,与猪苓汤。
余皆仿此。
10.五脏病各有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为病。
三、单项选择题1.《金匮》认为杂病发病的主要因素为()A.客气邪风侵袭 B.七情 C.房室竭乏 D.五脏元真不足E.虫兽、金刃灾伤2.冬至之后,“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中的“至而不去”是指()A.以得甲子,天未温和 B.未得甲子,天因温和 C.以得甲子,天大寒不解 D.以得甲子,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 E.未得甲子,天大寒不解3.《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中的“六微”是指()A.六种疾病 B.六淫 C.六经 D.六气 E.六腑4.其性散漫,中人肌表,发病常在午前的病邪是()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雾露之邪 E.热邪5.其性清轻上浮,易伤人上部和皮腠的病邪是()A.风邪 B.湿邪 C.寒邪 D.雾露之邪 E.热邪6.其性紧束,常在暮时发病,多中于经络之里的病邪是()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 E.雾露之邪7.望诊见鼻头色微黑的病机是()A.虚劳 B.肝病 C.肾水反侮脾土 D.瘀血 E.痰饮8.肝病乘脾,临床上望诊常见()A.鼻头色白 B.鼻头色青 C.鼻头色黄 D.鼻头色赤 E.鼻头色黑9.病在中焦属实者的呼吸特点为()A.其吸而微数 B.其吸远 C.其吸促 D.呼吸动而振振摇 E.喘10.病在下焦的呼吸特点为()A.其吸而微数 B.其吸远 C.呼吸动而振振摇 D.息引胸中上气E.其吸促11.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属()A.头中病 B.骨节间病 C.心膈间病 D.腹中痛 E.肝胆病12.病人头中有病,闻诊可见()A.语声喑喑然不彻 B.语声寂然,喜惊呼 C.语声洪亮D.语声啾啾然细长 E.语声低微13.春季,下列各组色脉中,何者病情最重()A.色青脉石 B.色青脉毛 C.色白脉毛 D.色青脉弦 E.色青脉洪14.卒厥见身和、汗自出的病机为()A.表卫不固 B.阳气涣散 C.阴阳离决 D.气血通畅 E.亡阴15.早春时,出现色白,脉毛的机理是()A.肺气郁闭 B.邪犯肺卫 C.肺气虚 D.金克木 E.风邪恋肺16.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的病机是()A.邪热消谷 B.脏气为邪气所改变 C.胃阳渐复 D.邪气渐退E.虚阳浮越17.卒厥见唇口青,身冷的机理是()A.血液郁滞,阳气闭阻 B.气血逆乱 C.邪气闭阻,血液郁滞,阳气涣散D.阳气虚衰,阴寒内盛 E.气随血脱18.其性重浊,易伤人关节及下部的病邪是指()A.寒邪 B.雾露之邪 C.热邪 D.风邪 E.湿邪19.对虚劳望诊,可见()A.色白 B.色黑 C.色黄 D.色赤 E.色青四、多项选择题1.“治未病”的含义是()A.未病先防 B.早期治疗 C.已病防传 D.适时治疗 E.谨防误治2.《金匮》提出疾病的预防方法有()A.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 B.保持五脏元真通畅C.无犯王法,避免禽兽灾伤 D.房室勿令竭乏E.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3.《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提出杂病的治疗原则有()A.治未病 B.虚实异治 C.表里应分缓急 D.新久宜有先后E.攻邪当随其所得4.根据《金匮》对阳病的与阴病的分类,下列何种病属阳病()A.头痛 B.腰痛 C.肠鸣 D.脚挛急 E.哕5.《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篇对面部望诊指出()A.色青为痛 B.色白为亡血 C.色鲜明者为有留饮 D.色黄者便难E.色赤者为热6.《金匮》指出“非其时色脉,皆当病”。
《医宗金鉴》——金匮心法要诀1
《医宗金鉴》——金匮心法要诀1《医宗金鉴》——金匮心法要诀医宗金鉴之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一清·吴谦等编建档:行政院卫生署中医药委员会何威德技正医宗金鉴十八卷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伤寒论』论伤寒,『金匮要略』论杂病,乃仲景全书。
『伤寒论』得成无已创注,续者五十馀家,故得昌明宇内;『金匮要略』人罕言之,虽有赵良、徐彬等注释,但其文义古奥,系千载残编错简,颇多疑义,阙文亦复不少,承哵袭谬,随文蔓衍,宜後人视为迂远,束诸高阁。
今於其失次者序之,残缺者补之,博采群书,详加注释,俾二书并行於世,庶後之业医者,不为俗说所误,知仲景能治伤寒,未尝不能治杂证也。
藏府经络先後病脉证第一01夫人秉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难,不越三条。
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府藏,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遣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
理者,是皮肤藏府之文理也。
【按】此篇乃一书之纲领,前人误编为次篇,先後失序,今冠於首,以统大意。
【注】五常者,五行也。
五行之气风、暑、湿、燥、寒、也;五行之味酸、苦、甘、辛、咸也。
夫人禀此而有其形,则藏府日与气味相通,不曰五气,而曰风气者,该他气而言也。
盖风贯四气,犹仁贯四德,故曰:因风气而生长也。
然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者,盖主气正风,从其所居之乡而来,主长养万物者也,客气邪风,从其冲後而来,主杀害万物者也。
人在气交之中,其生其害,犹水能浮舟亦能覆舟也。
天之五气,人得之则为五藏真元之气,若通畅相生,虽有客气邪风,勿之能害,人自安和;如不通畅,则客气邪风,乘隙而入,中人多死。
伤寒论原文-伤寒论原文宋本(精选)
伤寒论原文-伤寒论原文宋本(精选)伤寒论是中国中医药史上的经典著作,是由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撰写的,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历史价值。
经过数百年的整理、修订和演变,目前有多个版本的伤寒论传世,其中包括较为著名的宋本伤寒论。
以下是宋本伤寒论原文的精选内容。
第一章伤寒论伤寒者,病在表,不在里,发热而恶寒也。
方名曰麻黄汤,主病者以麻黄为君,以桂枝为佐,以石膏、杏仁、甘草为使。
是为麻黄汤也。
第十五章傅粉散疗法夫傅粉之为散,实以泻下为要。
若不泻下,则不得本病之机也。
傅粉包敷,先宜温水洗净其处,以开其外,使药能入里。
…第十七章桂枝汤疗法凡病欲知病机,先察其脉。
脉之有太过者,宜用桂枝汤。
桂枝汤者,治太阳病,发汗募之。
今太阳病未除,而复有汗者,复发汗之。
时多时少,随证随治。
其证渴者,加甘草;其便者,加芍药;其呕者,加生姜。
所以然者,以调其阴阳,使逆之者除也。
第二十六章麻黄加术汤疗法麻黄加术汤,治少陰病。
其人身体重,心下满,胁下痛,小便不利者,此为寒滞,利水利气,方见效也。
第二十九章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疗法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治太阳、少阳两病的并存。
手足寒,发热汗出,腹痛便薄者,为太阳病,麻黄汤主之。
若脐下急而不可揉捏者,为少阳病,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两病夹杂,当以此方治之。
第三十五章理中汤疗法理中汤者,以生姜、大枣为主药,芍药、甘草为辅药,治中焦虚寒证也。
此病之主症,心下逆、呕吐水泻、脉弱虚,故需补中益气。
但若此证为实,应忌用此方。
金匮要略,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当以温药和之
金匮要略,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
当以温药和之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如掌大《伤寒杂病论》里对这早有定论,“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
至于治疗,也非常简单,“当以温药和之”。
用《伤寒杂病论》中的苓桂术甘汤:茯苓30克,桂枝30克,炒白术30克,炙甘草15克,水煎20分钟服用,三五剂就可见效。
老祖宗开的甘草泻心汤,一共八味药“甘草、黄芩、黄连、干姜、半夏、丹参、大枣、石膏、生地”吃了就好了。
你好了以后,一个月吃一次,连着吃三个月就不发作了。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4、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欬嗽则辄已。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
脉沉者有留饮。
【倪海厦】心下有留饮(留饮在胃的地方),其人背寒冷如掌大(背后肩胛骨中间下方一块是凉的,小青龙汤证),留饮者,肋下痛引缺盆,咳嗽则水动。
胸中有留饮(胸腔里横膈膜、肋间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
脉沉者,有留饮。
(肌肉酸,关节痛,赶快出些汗排出。
)为什么有这种现象?胃跟我们背脊椎神经贴的非常的近,这里讲的『心下有留饮』讲的是胃。
张仲景在伤寒金匮中,如果讲到『心下』实际讲的就是胃,如果有留饮在里面排不掉,就是说胃里面水饮太多,无法排除,这个时候会『背寒,冷如掌大』。
为什么这冷块会像巴掌般大小?其实就是我们胃的大小。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胁下痛一直会痛到缺盆穴,『胸中有留饮』的话,『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
『脉沉者』这种现象,通通是属于胸中有留饮。
所以留饮,像胁下痛,咳嗽的时候会牵引到缺盆痛,还有短气、呼吸呼不过来。
口燥渴,水如果停在下焦,病人会口渴,还有四肢关节都痛,这种都是属于身上有留饮。
所以饮病的主症很多,像这里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
』大家知道只要脉沉就一定是肾,肾脏的脉是沉脉。
肾主骨主关节,如果水是在肾里面,关节本身收不到肾水的滋润,骨节就会痛。
『四肢历节痛』这种都是属于寒症的痛。
《素问·至真要大论》原文译文要点
《素问·至真要大论》原文|译文|要点《素问·至真要大论》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一篇散文,作者不详。
本篇先述疾病和气候的密切关系,再述五味在治疗中的作用和六气五行的配合原理。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素问·至真要大论》原文作者:佚名黄帝问曰:五气交合,盈虚更作,余知之矣。
六气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岐伯再拜对曰:明乎哉问也!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帝曰:愿闻上合昭昭,下合冥冥奈何?岐伯曰:此道之所主,工之所疑也。
帝曰:愿闻其道也。
岐伯曰: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少阴司天,其化以热;太阴司天,其化以湿;少阳司天,其化以火;阳明司天,其化以燥;阳司天,其化以寒。
以所临藏位,命其病者也。
帝曰:地化奈何?岐伯曰:司天同候,间气皆然。
帝曰:间气何谓?岐伯曰:司左右者,是谓间气也。
帝曰:何以异之?岐伯曰:主岁者纪岁,间气者纪步也。
帝曰:善。
岁主奈何?岐伯曰:厥阴司天为风化,在泉为酸化,司气为苍化,间气为动化。
少阴司天为热化,在泉为苦化,不司气化,居气为灼化。
太阴司天为湿化,在泉为甘化,司气为黅化,间气为柔化。
少阳司天为火化,在泉苦化,司气为丹化,间气为明化。
阳明司天为燥化,在泉为辛化,司气为素化,间气为清化。
太阳司天为寒化,在泉为咸化,司气为玄化,间气为藏化。
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藏所宜,乃可以言盈虚病生之绪也。
帝曰:厥阴在泉而酸化先,余知之矣。
风化之行也,何如?岐伯曰:风行于地,所谓本也,余气同法。
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
故曰:谨候气宜,无失病机,此之谓也。
帝曰:其主病何如?岐伯曰:司岁备物,则无遗主矣。
帝曰:先岁物何也?岐伯曰:天地之专精也。
帝曰:司气者何如?岐伯曰:司气者主岁同,然有余不足也。
帝曰:非司岁物何谓也?岐伯曰:散也,故质同而异等也,气味有薄厚,性用有躁静,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浅深,此之谓也。
帝曰:岁主藏害何谓?岐伯曰:以所不胜命之,则其要也。
备急千金要方-第62章
第62章痔漏(3)
治恶疾狼毒散方。
狼毒秦艽等分。
右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七,日三,五十日愈。
又方。
炼松脂投冷水中二十偮鶤蜜丸服二两,饥便服之,日三,鼻桂断离者,二百日服之差。
断盐及杂食房室,又天门冬酒服百日愈。
石灰酒,主生毛发眉须去大风方。
石灰一石拌水和湿蒸令气足松脂成炼十斤末之上曲一斗二升黍米一石。
右四味,先於大枪内炒石灰,以木札着灰中火出为度,以枸杞根五斗,水一石五升,煮取九斗去滓,以淋石灰三傗齅以石灰汁和渍曲,用汁多少一如酿酒法,讫封四七日开服令酒气相及为度,百无所忌,不得触风,其米泔及饭糟一事巳上不得使人畜犬鼠之,皆令深埋却,此酒九月作二月止,恐热,隔上热者,服後进三五口冷饭压之,妇人不能食饮,黄瘦积年及蓐风,不过一石即差,其松脂末初酿酒摊饭时均散着饭上,待饭冷乃投之,此酒饭宜冷,不尔即醋宜知之。
治大风眉须落,赤白癞病,八风十二痹,筋急肢节缓弱飞尸遁注水肿,痈疽疥癣恶疮,脚挛手折眼暗洞泄痰饮宿僻寒冷方。
商陆根二十五斤马耳切之曲二斗五斤。
右二味合於瓮中,水一解渍之炊黍米一石,酿之如家法,使曲米相淹三毕,密封三七日。
开看曲浮酒熟,澄清温服三升,轻者二升,药发吐下为佳,宜食弱煮饭,牛羊鹿肉羹,禁生冷醋滑及猪鸡鱼犬等。
治风身体如虫行方。
盐一斗,水一石煎减半,澄清温洗浴三四遍并疗切风。
又方。
以淳灰汁洗面,不过一日。
又方。
以大豆渍饭浆水,旦旦温洗面洗头发,不净加少面勿以水濯之,不过十度洗。
又方。
成炼雄黄松脂等分,蜜和饮服十丸如梧桐子大,日三,百日愈慎酒盐豉等。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三。
大塚敬节伤寒论解说
大塚敬節傷寒論條文張仲景自序余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歎其才秀也。
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
卒然遭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方震栗,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賫(注:音機)百年之壽命,持至貴之重器,委付凡醫,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斃,神明消滅,變為異物,幽潛重泉,徒為啼泣,痛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不惜其命,若是輕生,彼何榮勢之雲哉!而進不能愛人知人,退不能愛身知己,遇災值禍,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遊魂。
哀乎!趨世之士,馳競浮華,不固根本,忘軀徇物,危若冰穀,至於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餘所集,思過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藏,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農、黃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中世有長桑、扁鵲,漢有公乘陽慶及倉公,下此以往,未之聞也。
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終始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
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仿佛,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
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術,請事斯語。
太陽病上篇(有框框者為原書目錄原文,只是為了提示,不背可也)4.太陽中風(桂枝湯證),脈陽浮而陰弱。
膏摩堂古代膏摩疗法
膏摩堂古代膏摩疗法膏摩之名,始见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后在武威出土的汉代医药简牍以及西晋王叔和《脉经》、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隋代巢元方《诸病源侯论》、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唐代王焘《外台秘要》、宋代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明代朱棣《普济方》、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清代赵学敏《串雅内外编》、清代吴尚先《理瀹骈文》等历代医着以及推拿专着中均有记载。
先按处方配制成软膏,然后将膏少许涂抹于体表穴位上,再进行按摩治疗。
一般多用擦法、摩法、平推法和按揉法。
膏摩所用处方的组成,以活血化瘀、温经散寒、健筋壮骨等药物为主。
本疗法适用范围很广,广泛用于内、外、妇、儿、伤及五官等科,治疗风湿痹痛、中风偏瘫、口眼喎斜、痛风、骨损肿痛、伤筋、闭经、便秘、夜啼、惊风、目暗赤痛、喉中息肉等症。
一、筋骨疼痛:以摩风膏(蓖麻子、草乌头、乳香)涂摩患处,以手心摩挲至有火热之感。
二、诸风寒湿、骨肉酸痛:以当归摩膏(当归、细辛、肉桂、生地、天雄、白芷、川芎、丹砂、干姜、乌头、松脂、猪脂)摩患处。
三、风毒流注、骨节疼痛、筋脉挛急:以摩风白芷膏(白芷、防风、附子、白芍、当归、川椒、羌活、独活、藁本、川乌、细辛、僵蚕、生姜、黄醋、猪脂)摩患处。
四、风湿痹痛:以曲鱼膏(大黄、黄芩、莽草、巴豆、野葛、牡丹皮、羊踯躅花、芫花、蜀椒、皂荚、附子、藜芦)摩患处。
五、恶风毒肿、疼痹不仁:以野葛膏(野葛、犀角、蛇衔草、莽草、乌头、桔梗、升麻、防风、蜀椒、干姜、鳖甲、雄黄、巴豆、丹参、羊踯躅花)摩患处。
六、风湿疼痛:以陈元膏(当归、细辛、桂心、天雄、生地、白芷、川芎、丹砂、干姜、乌头、松脂、猪脂)摩患处。
七、腰痛:以摩腰丹(附子尖、乌头尖、南星、朱砂、干姜、樟脑、丁香、麝香、吴茱萸、肉桂)用姜汁化如厚粥,烘热,置掌中摩腰。
八、伤筋、劳损、风湿痹痛:可用冬青膏(冬绿油加凡土林)摩患处。
九、身体不遂、偏枯口僻:用乌头膏(乌头、莽草、野葛)摩患处。
《素问·风论》原文译文要点
《素问·风论》原文|译文|要点《素问·风论》是战国时期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不详。
本篇论述了多种风病的病因、症状、诊断要点,并介绍了五脏风病的面诊部位和相应色泽。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素问·风论》原文作者:佚名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藏六府,不知其解,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眥,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
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月真)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疠者,有荣气热府,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
风中五藏六府之俞,亦为藏府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
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
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帝曰:五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
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白并)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
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
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
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支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
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疒龍)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火台),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
金贵要略重点
方证病因病机主症麻黄加术汤寒湿袭表,阳气被郁身烦疼,无汗,脉浮紧麻杏薏甘汤风湿袭表,阳气被郁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治法辛温散寒,微汗祛湿解表祛湿,轻清宣化辨证寒湿表实(表实)风湿表实(化热)★★★★★★★★★★★★★★★★绪论★★★★★★★★★★★★★★★★1.《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时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内伤)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
被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2.问世到重编简历了成书(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散佚(王叔和收集)、整理(王洙发现,林亿校订)。
共25 篇,原文398 条,40 多种疾病,载方205 首。
3.学术成就:首创以病为纲、病症结合、辨证论治的杂病诊疗体系;创制了配伍严谨、用药精当、疗效可靠的经方。
★★★★★★★★★★★★★★★★脏腑经络篇★★★★★★★★★★★★★★★★1.(以病防传,虚实异治原则)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2.(未病先防)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3.(表里同病治则)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伤寒杂病论名句
伤寒杂病论名句1. 其病形则多端,然虽乱,而治之在一。
2. 理气者先奉三清,以为常道。
3. 胸中热,欲呕,烦躁者,用大黄、枳实;舌上有苔,脉浮者,加芒硝、黄连。
4. 夫顺其自然,而不逆者,所得多矣。
5. 疾风,恶寒,发热,汗出,头痛,身疼痛,饮食不香,其脉浮大而缓,上关紧而下溏者,名为伤寒。
6. 夫水者,阴也,精也,润泽万物,而无所定,随方而流,不逆顺倒横,其道存乎无形,而其功在形。
7. 常以苍术、半夏、陈皮、甘草辅之。
甘草以和中,苍术以清湿,半夏以降逆,陈皮以行气。
8. 老之将至,半夜微觉,心下痞,时咳,谵语。
若厥逆者,灸厥中;若烦躁者,灸心主、魄户;若昏睡者,灸神灵、昆仑。
9. 寒去热存,其病不已。
10. 少气者,先补其根本,根本者脾气也。
气郁者,先行其竅。
其病形虽多,治之在一。
11. 胸中热,欲呕,烦躁者,用大黄、枳实;舌上有苔,脉浮者,加芒硝、黄连。
12. 老之将至,半夜微觉,心下痞,时咳,谵语。
若厥逆者,灸厥中;若烦躁者,灸心主、魄户;若昏睡者,灸神灵、昆仑。
13. 夫水火之性,相背而动。
故病在内者,发汗之法,当温其里而外泻之;病在外者,发汗之法,当泻其外而里温之。
14. 治病必求本,本在于胃,胃气和则神气和,神气和则内外调和。
治疾必求标,标在于脾,脾气和则四肢强,四肢强则外邪不入。
15. 疾瘤者,当以毒液灌疮,兼以针刺取积血,使血气通畅,邪毒尽解。
取穴不在多,取胜在于要。
16. 观病以情,治病以法。
视病不深,则病难除;医病不得法,则医难成。
17. 其病形则多端,然虽乱,而治之在一。
18. 理气者先奉三清,以为常道。
19. 疾风,恶寒,发热,汗出,头痛,身疼痛,饮食不香,其脉浮大而缓,上关紧而下溏者,名为伤寒。
20. 其病轻者,身形轻,语音轻,不能食,不能寝;其病重者,身形重,语音重,能食而不能下,能寝而不能觉。
21. 日以主人,时以主事,脉以切之,其状以观之,尺五寸者合八卦,故曰经络。
《丹溪心法》水肿
《丹溪心法》水肿水肿,因脾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当以参术补脾,使脾气得实,则自健运,自能升降。
运动其枢机,则水自行,非五苓神佑之行水也。
宜补中、行湿、利小便,切不可。
用二陈汤加白术、人参、苍术为主,佐以黄芩、麦门冬、炒栀子制肝木。
若腹胀,少佐浓朴;气不运,加木香、木通;气若陷下,加升麻、柴胡提之,随病加减。
必须补中行湿二陈治湿加升提之药,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
产后必须大补血气为主,少佐苍术、茯苓,水自降,用大剂白术补脾。
若壅满,用半夏、陈皮、香附监之;有热当清肺金,麦门冬、芩之属。
一方用山栀子,去皮,取仁,炒,捶碎,米汤送下一抄;若胃热病在上者,带皮用。
治热水肿,用山栀子五钱,木香一钱半,白术二钱半,咀,取急流顺水煎服。
水胀,用大戟、香薷,浓煎汁,成膏丸,去暑、利小水。
大戟为末,枣肉丸十丸,泄小水,劫快实者。
戴云∶水肿者,通身皮肤光肿如泡者是也,以健脾渗水利小便,进饮食,元气实者可下【附录】腰以下肿,宜利小便;腰以上肿,宜发汗。
此仲景之要法也。
诸家只知治湿当利小便之说,执此一途,用诸去水之药,往往多死。
又用导水丸、舟车丸、神佑丸之类大下之此速死之兆。
盖脾极虚而败,愈下愈虚,虽劫效目前,而阴损正气,然病亦不旋踵而至。
,宜大补中宫为主,看所挟加减,不尔则死。
当以严氏实脾散加减用。
阳病水兼阳证者,脉必沉数;阴病水兼阴证者,脉必沉迟,水之为病不一。
贾洛阳以病肿不治,必为锢疾,虽扁鹊,亦莫能为,则知肿之危恶,非他病比也。
夫人之所以得全其性命者,水与谷而已。
水则肾主之,土谷则脾主之,惟肾虚不能行水,惟脾虚不能制水,胃与脾合气,胃为水谷之海又因虚而不能传化焉。
故肾水泛溢,反得以浸渍脾土,于是三焦停滞,经络壅塞,水渗于肤,注于肌肉而发肿矣。
其状∶目胞上下微起,肢体重着咳喘,怔忡,股间清冷,小便涩黄,皮薄而光,手按成窟,举手即满是也。
治法∶身有热者,水气在表,可汗;身无热,水气在里,可下。
其间通利小便,顺气和脾,俱不可缓耳。
中药膏摩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例的护理体会
2022年第8卷第11期Vol.8,No.11,2022中西医结合护理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Nursinghttp ://OPEN ACCESS 中药膏摩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例的护理体会王若飞,张聘,董玉霞,刘洁(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骨科,北京,100078)摘要:本文总结1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运用中药膏摩治疗的护理体会,通过辨证分型,选取对症的中药和穴位,施以中药膏敷和穴位按摩,并做好生活指导、心理干预和健康宣教等护理措施,有助于缓解患者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
关键词:中药膏摩;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穴位;疼痛;健康宣教中图分类号:R 47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709-1961(2022)11-0141-03Nursing of a patient with knee osteoarthritis treated by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intmentWANG Ruofei ,ZHANG Pin ,DONG Yuxia ,LIU Jie(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Dongfang Hospit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78)ABSTRACT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nursing management for a patient with knee osteoar⁃thritis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ointment.Th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and acupoints were selected by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In addition to daily life support ,psycho⁃logical care and health education ,TCM ointment external application combined with acupoints massage were carried out to relieve the pain and improve the knee joint function of the patient.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intment ;knee Osteoarthrit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acupoints ;pain ;health education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 )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的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疾病,属于中医学“骨痹”范畴,中医称之为膝痹病。
金匮要略条文
金匮要略条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从整体观念论述杂病的治疗方针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
”是其义也。
余朦准此。
(一)2论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疾病发生途径预防治疗的意义和方法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若谁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月感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月感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月感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月感腑之文理也。
(二)3表里同病的先后缓急治则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十四)4新久同病的先后缓急治则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十五)师曰。
吸而微数。
其病在中焦实也。
当下之则愈。
虚者不治。
在上焦者其吸促。
在下焦者其吸远。
此皆难治。
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
师曰。
病患语声寂寂然喜惊呼者。
骨节间病。
语声喑喑然不彻者。
心膈间病。
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
头中病。
语声寂寂然喜惊呼者。
问曰。
病患有气色见于面部。
愿闻其说。
师曰。
鼻头色青。
腹中痛。
苦冷者死。
鼻头色微黑者。
有水气。
色黄者。
胸上有寒。
色白者。
亡血也。
设微赤非时者死。
其目正圆者痉不治。
又色青为痛。
色黑为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