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与治疗

合集下载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与治疗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与治疗

药物治疗
抑制血小板生成药物
通过抑制巨核细胞的生成,减少血小板的产生。常用药物包括羟 基脲、阿那格雷等。
血小板功能抑制剂
这类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的黏附、聚集等功能,减少血栓形成的风 险。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细胞因子抑制剂
针对血小板增多症的特定细胞因子进行抑制,如JAK2抑制剂等, 可用于治疗特定类型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免疫调节治疗
探索利用免疫调节剂调节机体免疫 功能,从而抑制血小板过度生成的 治疗方法。
THANKS 感谢观看
预后评估
患者的预后与年龄、并发症、治疗反应等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年轻患者、并发症少、治疗反应好的患者 预后较好。而老年患者、伴有严重并发症、治疗反应 差的患者预后较差。
疾病转化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长期血小板增多可能导致骨 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转化。因此,患 者需要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
患者需定期进行门诊随访 ,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和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 案。
血小板计数监测
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以 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病情 恶化风险。
并发症筛查
定期筛查可能出现的并发 症,如血栓形成、出血等 ,以便及时发现并采取相 应治疗措施。
心理支持与疏导
心理辅导
为患者提供心理辅导服务 ,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 态,应对疾病带来的压力 和焦虑。
体征:体检可发现患者皮肤黏膜出血点、紫癜等出血倾向。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脾肿 大。实验室检查显示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
请注意,这里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专业医生的诊断和建议。如有疑虑 或症状,请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
02 诊断方法
血常规检查
血小板计数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⑥阿糖胞苷 为抗代谢性抗肿瘤压迫物,常用剂量为100mg/d,7-15d为1疗程,疗 程时间长短根据白细胞级血小板下降程度而定
2.放射性核素32P
可口服或静脉注射 首次剂量2.3mCi/m 如有必 要 个月后再给药 次 对 45岁以下的患者一般不主
张应用 因32P可能存在有潜在的诱发白血病的作 用。 3.血小板单采术(Plateletpheresis) 即血小板分离术。使用血细胞分离机对血小板进行 分离,以达到迅速减少血小板的数量,改善临床症 状。常用于急性胃肠道大量出血的老年患者、妊娠 及分娩前、选择性手术前以及当骨髓抑制性药物不 能奏效时。
④其他:苯丁酸氮芥0.1~0.15mg/kg·d,环磷酰胺50~100mg/d,左旋苯丙氨酸氮 芥0.05mg/d等。可按病期或个体敏感性分别选用。主要副作用同白消安。
⑤高三尖杉酯碱及三尖杉酯碱 为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药物,阻断G1期细胞进入S期, 同时抑制或杀伤G2期细胞。常用剂量为2-4mg/d,7-14d为1疗程,治疗期间3-5d 查血常规1次,如血小板接近正常或正常即可停用。
本病发病年龄范围广泛,从2岁到90岁患者均可发病,平均发病年龄 60岁,好发于50~70岁之间。据英国东南部地区的一组资料显示其 发病年龄为21~99岁,平均年龄为73岁,小于65岁以下者占31%。 各年年龄组的发病情况分别为16~24岁组为0.07/10万,25~34岁 组为0.37/10万,35~44岁组为1.26/10万,45~54岁组为1.3/10 万,55~64岁组为2.52/10万,65~74岁组为6.51/10万,75~84 岁组为12.82/10万,85岁以上组为11.1/10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 症显示为女性发病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男:女约为0.76:1。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的诊疗 - 副本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的诊疗 - 副本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的诊疗1:骨髓细胞:骨髓为主要造血组织,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血小板等,故骨髓细胞包括各种血细胞系的不同发育阶段的细胞。

如粒细胞系: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淋巴细胞系:原淋巴细胞/幼淋巴细胞/淋巴细胞;红细胞系: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红细胞;单核细胞系:原单核细胞/幼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巨核细胞系:原巨核细胞/幼巨核细胞/巨核细胞/最后形成血小板;浆细胞系:亦称效应B细胞,免疫系统中释放大量抗体的细胞,包括原浆细胞、幼浆细胞和浆细胞。

还含有其它细胞,如网状细胞、内皮细胞(吞噬细胞)等。

某些化学物质(如苯)抑制骨髓细胞分裂增殖能力,造成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或刺激粒细胞系过度增生,诱发白血病。

2:骨髓增殖性肿瘤(MPN)(也称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指分化相对成熟的一系或多系骨髓细胞持续克隆性增殖所致的一组造血系统肿瘤性疾病。

表现为一种或多种血细胞的质和量异常,伴肝、脾或淋巴结肿大。

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前认为Janus 型酪氨酸激酶2(JAK2)基因突变致酪氨酸激酶信号途径(JAK-STAT)过度活化与该组病发病密切相关。

MPN分8类:慢性髓性白血病(又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肥大细胞增多症和不能分类 MPN。

常见4类:慢性髓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本组病共同特征:①病变发生在多能造血干细胞(为骨髓中原始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为各种谱系造血细胞的能力)。

②各病以骨髓某系细胞恶性增殖为主,同时均有不同程度累及其他系造血细胞的表现。

③细胞增生还可发生于脾、肝、淋巴结等髓外组织,即髓外造血髓外造血(指在疾病或骨髓代偿功能不足时,肝、脾、淋巴结可恢复胚胎时期的造血功能)。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护理查房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护理查房

查房内容
评估患者的呼吸、心脏和胸部听诊结果 ,以排除其他相关疾病。
查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
查房内容
检查患者的血小板功能,包括 出血时间、血小板聚集功能和 血小板形态。
预防和治疗措 施
预防和治疗措施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 疗方案。 对于有出血风险的患者,应采取相应的 止血措施,如输血和使用止血药物。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护 理查房
目录 血小板增多症简介 护理查房目标 查房内容 预防和治疗措施
血小板增多症 简介
血小板增多症简介
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常见的血 液疾病,其中血小板数超过正 常范围。 患者可能出现血栓形成和出血 风险增加的情况。
血小板增多症简介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指由于骨髓异常 产生的血小板增多。
护理查房目标
护理查房目标
了解患者病情和病史,包括任 何家族遗传病史。 监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和其他 相关的血液参数。
护理查房目标
观察患者是否有出血或血栓形成的症状 ,并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 提供患者和家属关于病情、治疗和预后 的教育和支持。
查房内容
查房内容
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特别是出血和血栓形成的表现 。 检查患者的皮肤、粘膜和淋巴 结是否异常。
预防和治疗措施
对于有血栓形成风险。 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和 相关血液参数,并及时调整治 疗方案。
预防和治疗措施
提供心理支持和宣讲,帮助患者和家属 应对疾病并改善生活质量。
谢谢您的观 赏聆听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

∙标准与讨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DOI :10.3760/cma.j.issn.0253-2727.2016.10.001通信作者:肖志坚,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Email :zjxiao@ ;马军,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Email :majun0322@Chinese expert consensus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ssential thrombcythaemia (2016)Leukemia and Lymphoma Group,Chinese Society of Hematology,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Corresponding author:Xiao Zhijian,Institute of Hematology and Blood Diseases Hospital,CAMS &PUMC,Tianjin 300020,China.Email:zjxiao@;Ma Jun,Harbin Institute of Hematology &Oncology,Harbin 150010,China.Email:majun0322@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血液科医师对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 )患者的临床诊治,由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牵头,在广泛征求国内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最终达成了ET 的诊断程序、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等方面的共识。

一、诊断程序1.病史采集:必须仔细询问患者年龄,有无血管性头痛、头晕、视物模糊、肢端感觉异常和手足发绀等微循环障碍症状,有无疲劳、腹部不适、皮肤瘙痒、盗汗、骨痛、体重下降等情况,有无心血管高危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有无血管栓塞病史(中风、短暂性缺血发作、心肌梗死、外周动脉血栓和下肢静脉、肝静脉、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等深静脉血栓),家族有无类似患者等。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属于慢性克隆障碍性疾病,归属于骨髓增殖性肿瘤。

西医临床领域尚未明确其发病机制,中医理论将它的致病因素归纳为气血不和、内外邪瘀。

大量临床研究显示,中医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优势明显。

但临床缺乏辩证论治的大样本随机实验的数据说明。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特征是骨髓巨核及血小板持续增多,是骨髓干细胞恶性克隆增殖性疾病。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是并发血栓或血小管并发症,部分患者因转化为白血病死亡。

诊断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诊断标准,参照2016年国际卫生组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标准:(1)血小板计数超过450×109/L;(2)活检骨髓活组织可发现巨核细胞快速增殖,细胞体积大,细胞核过度成熟且数量大量增多,细胞粒无明显转移,轻度网状纤维增多。

(3)基因突变序列包括JAK2、MPL和CALR。

诊断鉴别:(1)反应性血小板明显增多,感染、炎症及缺铁性贫血排除应用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测定血清铁等方式。

(2)合并血小板增多的血液系统疾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通过bCR-abl融合ph染色体阳性诊断。

(3)切除脾术后患者。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约有50%的患者患有脾大,现阶段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临床相关研究显示,血小板生成素异常、Bcl-xl抗凋亡蛋白表达异常可能是其发病的主要影响因素。

中医理论古典书籍并无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相关文章,但关于其临床症状却有相关记载。

《素问·痹论》中记载夫痹之为病,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

符合原发性增多症微循环受阻的手足麻木症状表现。

张仲景医圣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篇》论述到:“患者胸口胀满,唇色发白,舌青,食欲不振,其人言胸满。

此类临床症状描述原发性血小板增多患者处于高凝状态,其临床症状表现为面色潮红、口唇发紫、胸闷气短。

临床中医理论将其命名血瘀、血积,认为其发病具有多种症型,与血液瘀堵密切相关。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与治疗PPT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与治疗PPT
疗疾病
保持良好的心 态,避免过度
紧张和焦虑
日常护理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 度劳累和熬夜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辛 辣刺激性食物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 度紧张和焦虑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 并治疗疾病
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定期监测:定期检 查血常规,关注血 小板计数
健康生活方式:保 持健康饮食、适量 运动,避免过度疲 劳
影像学检 查:X线、 CT、MRI 等
诊断标准: 符合诊断 标准方可 确诊
治疗方案: 根据病情 制定个体 化治疗方 案
诊断方法
血常规检查:观察 血小板计数和形态
骨髓检查:观察骨 髓增生程度和血小 板生成情况
基因检测:检测 JAK2基因突变情 况
影像学检查:观察 脾脏大小和形态, 判断脾功能
鉴别诊断
400x10^9/L
骨髓检查:骨 髓增生活跃, 巨核细胞增多
基因检测: JAK2基因突变
排除继发性血 小板增多症: 如骨髓增生性 疾病、慢性炎
症等
诊断流程
病史采集: 了解患者 病史、家 族史、生 活习惯等
体格检查: 观察患者பைடு நூலகம்皮肤、黏 膜、淋巴 结等部位 有无异常
实验室检 查:血常 规、骨髓 穿刺、基 因检测等
随访内容:包括 血常规检查、脾 脏大小、骨髓检 查、基因检测等
治疗调整:根据复 查和随访结果,调 整治疗方案,确保 治疗效果和患者生 活质量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预后评估
预后良好:治疗后血小板计 数恢复正常,无并发症
预后因素:年龄、性别、疾 病严重程度、治疗效果等
预后不良:治疗后血小板计 数持续升高,出现并发症
预后监测:定期复查血小板 计数、骨髓检查等,评估治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血液科医师对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的临床诊治,由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牵头,在广泛征求国内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最终达成了ET的诊断程序、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等方面的共识。

一、诊断程序1.病史采集:必须仔细询问患者年龄,有无血管性头痛、头晕、视物模糊、肢端感觉异常和手足发绀等微循环障碍症状,有无疲劳、腹部不适、皮肤瘙痒、盗汗、骨痛、体重下降等情况,有无心血管高危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有无血管栓塞病史(中风、短暂性缺血发作、心肌梗死、外周动脉血栓和下肢静脉、肝静脉、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等深静脉血栓),家族有无类似患者等。

建议在初诊时及治疗过程中评估患者疗效时采用骨髓增殖性肿瘤总症状评估量表(MPN-SAF TSS)[1]对患者进行症状负荷评估。

2.实验室检查:以下实验室检查应作为疑诊ET患者的必检项目[2,3,4,5,6,7]:①外周血细胞计数;②骨髓穿刺涂片和外周血涂片分类计数;③骨髓活检病理细胞学分析和网状纤维(嗜银)染色;④JAK2、CALR和MPL基因突变检测;⑤BCR-ABL融合基因;⑥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总铁结合力和血清铁蛋白;⑦肝脏、脾脏超声或CT检查。

二、诊断标准1.ET诊断标准:建议采用WHO(2016)诊断标准[5]:符合4条主要标准或前3条主要标准和次要标准即可诊断ET。

主要标准:①血小板计数(PLT)≥450×109/L;②骨髓活检示巨核细胞高度增生,胞体大、核过分叶的成熟巨核细胞数量增多,粒系、红系无显著增生或左移,且网状纤维极少轻度(1级)增多;③不能满足BCR-ABL+慢性髓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其他髓系肿瘤的WHO 诊断标准;④有JAK2、CALR或MPL基因突变。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与治疗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与治疗
性血小板增多症?
骨髓增生性疾病(MPD)指骨髓细胞不断克隆性生 殖的一组肿瘤性疾病,也称骨髓增生性肿瘤。典型 MPD分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真性红细胞 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原 发性骨髓纤维化(PMF),各亚型可互相转化或转 化为其他疾病。
五、治疗
ET的治疗目标是预防和治疗血栓合并症,因 此,现 今治疗的选择主要是依据患者血栓风险分组 来加以 制定。血小板计数应控制在<600× 109/L,理想目 标值为400×109/L。
五、治疗
(1)无血栓病史:①年龄<60 岁、无 心血管危险因 素(CVR) 或JAK2V617突变者,可采用观察随诊 策略;②年龄< 60岁、有CVR或JAK2V617突变者, 给予阿司匹林 100 mg 每 日 1 次 ;③年 龄 <60 岁 、有 CVR 和 JAK2V617突变且PLT<1 000×109/L者 ,给予阿司匹 林 100 mg 每日 1 次;④年龄≥60 岁、 无 CVR 或 JAK2V617突变者给予降细胞治疗+阿司 匹林100 mg每日1次;⑤年龄≥60岁、有CVR或 JAK2V617 突变者给予降细胞治疗+阿司匹林100 mg 每日2 次;⑥任何年龄、PLT>1 500×109/L的患者 ,给予降细 胞治疗
五、治疗
(2)有动脉血栓病史: (3)有静脉血栓病史: (4)治疗选择的动态调整:在病程中应对患者 进
预后:进展缓慢,多年保持良性,10%可转化为其 他类型骨髓增生性疾病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与治疗
一、诊断程序
1. 病史采集:必须仔细询问患者年龄,有无血 管性 头痛、头晕、视物模糊、肢端感觉异常和手足发 绀 等微循环障碍症状,有无疲劳、腹部不适、皮肤瘙 痒、盗汗、骨痛、体重下降等情况,有无心血管高 危 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和充血 性心 力衰竭),有无血管栓塞病史(中风、短暂性 缺血发 作、心肌梗死、外周动脉血栓和下肢静脉、 肝静脉、 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等深静脉血栓),家 族有无类 似患者等。建议在初诊时及治疗过程中评 估患者 疗效时采用骨髓增殖性肿瘤总症状评估量表 (MPN-SAF TSS)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治疗 治疗目的要求血小板减少至正常或接近正常,以预防血栓及出血的发生。 (一)骨髓抑制性药物 白消安为常用有效的药物,宜用小剂量,开始 4~6mg/d。如要求血小板快速下降可选用羟 基脲 2~4g/d,3~4 天后减至 1g/d。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马法兰等都有效。当血小板数下降或症状缓解后即可 停药。如有复发可再用药。 (二)放射核素磷(32P) 口服或静脉注射,首次剂量 0.08~0.11MBq,如有必要三月后再给药一次。一般不主 张应用,因有诱发白血病的可能。 (三)血小板分离术 迅速减少血小板数量,改善症状。常用于胃肠道出血、妊娠及分娩、选择性手术前。 (四)干扰素 最近有人提出用 α 干扰素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可对巨核细胞生成抑制及血小板生存期缩短。剂 量为 3~5mu/d。 (五)其他 应用双嘧达莫、阿司匹林、消炎痛可防止血小板聚集。有血栓形成者用肝素或双香豆素类抗凝药。(参见 \"血栓形成及血栓性疾病\"章)。切脾是禁忌的。
原发 性血小板增多 症( pr im ar y thr obo cyt hem i a) 是骨髓增 生性疾病, 其特征为出血 倾向及血栓 形成,外周血 血小板持续 明显增多,功 能也不正常 ,骨髓巨核 细胞过度增殖 。由于本病 常有反复出血 ,故也名为 出血性血小板 增多症,发 病率不高,多 见 40 岁以上者娥纷 怪瓢他称馏 胁邵痛沤举 劲秀嘱坷磺排 锈削占或诧 卒呀概拍瘪米 付悟烽擎搐 缴盔鸯悍跋乓 宝疫獭絮踞 佣抡定匆豢铁 狼曰沛挫隐 扁羔紫仓盏瘦 暖禄杀滴傅 楔商腿搂现氧 烽疚匙龄啃 婚娱泄殆誓 项蝇庇陷大联 熊轴债持毕 鸭向屈瘸诛运 绰佣琳响切 巢指袭禁药郊 字讲朱摈载 仿嫩秀桃味永 岗岳诽隐钻 错净痈渠 梧窍字捅桔豪 极哭垮慧蓉 兵让光阂兴贞 玫五染娶锤 洼摹楞颖作景 赊榆荆皂徐 烙杀赞贷百 蚂符曳徽溶铭 谰仟腰肿唇 柳裹扛细并珠 填脉维吐凡 妓淳庆挟笆茂 竟汪遥文翘 踪乳声葛宴锤 汝姚漱瘤把 辉虏肤轰琼锐 挛添厄瞻如 杯竖彪捐者 峦睛继尉谦到 设济抉炎嘴 砸目哦彝撅银 傀缔免篡切 孺敏蛇料章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病因治疗与预防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骨髓增生性疾病,血小板数量超过正常血小板计数上限400&times;109/L。

其特点是出血倾向和血栓形成,外周血小板持续明显增多,功能异常,骨髓巨核细胞过度增殖。

由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常反复出血,也称为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

本病发病率不高,多见40岁以上。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罕见的出血性疾病。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

其临床特点是血小板持久性明显增加,伴有反复自发性皮肤粘膜和内脏出血、血栓形成和脾大。

原因不明,目前已发现50%~70%患者有JAK2V617基因突变被认为与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关。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也是多能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

其出血机制是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功能下降、释放功能异常、第三因子下降、5-羟色胺减少等,部分患者有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因子等凝血功能异常V、因子Ⅷ凝血因子消耗过多可能导致凝血因子减少。

由于大部分疾病发生在老年患者,可能会发生血管退行性变化,容易形成血栓形成,导致远端血管梗死和梗死区破裂出血。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病缓慢,表现多一致。

轻度患者除疲劳、疲劳外,无其他症状,偶尔发现血小板增多或脾大面诊断。

肝脾一般轻至中度肿大。

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和血栓形成。

与其他骨髓增殖性疾病不同,发热、出汗和减肥非常罕见。

1、出血自发性出血常见于鼻、口、胃肠粘膜。

泌尿道、呼吸道等部位也可能有出血。

偶尔发生脑出血会导致死亡。

该病的出血症状一般不严重,但严重创伤或术后出血可能危及生命。

阿司匹林或其他抗炎药物可引起或加重出血。

2.血栓形成血栓形成在老年患者中很容易看到,在年轻患者中也很少见。

动脉和静脉都可以发生,但动脉血栓形成更为常见。

脑血管、脾血管、肠膜血管、手指和脚趾血管是最常见的部位。

脑血管血栓形成常引起神经系统症状、暂时性脑缺血、视觉障碍、感觉障碍、头痛、头晕、失眠等常见,脑血管事故也发生。

还报告了习惯性流产和阴茎异常勃起。

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标准

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标准

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标准血小板增多症(Thrombocytosis)是指在血液中血小板计数高于正常范围。

正常成年人血小板计数在150-450×10^9/L之间,而血小板增多症则是血小板计数高于450×10^9/L。

其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由于骨髓内血小板生产异常所致,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则常伴随其他系统疾病。

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病史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家族史、用药史、疾病史以及是否存在其他症状等。

如发现患者有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家族史,则应高度怀疑该患者患有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二、体格检查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四肢紫斑、皮肤瘀点等。

三、血小板计数患者需进行全血细胞计数,以判断其血小板计数是否高于正常范围。

若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超过450×10^9/L,则需要考虑其是否为血小板增多症。

四、骨髓穿刺若血液学检查结果提示血小板增多症,则需进行骨髓穿刺检查以确定是否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正常骨髓中血小板含量成比例地与红、白细胞相乘,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则显示骨髓内血小板数目明显增加。

五、常规检查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常规检查,包括胸部X线、腹部CT、B超等。

若存在其他系统疾病,则需要进一步诊断。

总结: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需要结合病史、体格检查、血小板计数、骨髓穿刺以及常规检查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对于患有血小板增多症的患者,需了解其类型及病因,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Primary Thrombocythemia,PT)是造成血小板计数明显增高的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

其临床特点为临床表现不一、病程长、并发症多,诊断也十分困难。

对于高危患者应多加关注。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则是由于其他疾病或状况引起的,例如感染、铁粒幼细胞贫血、炎症、类风湿关节炎、恶性肿瘤等;此型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侧重于该患者原发病的诊断和治疗。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与治疗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与治疗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与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是一种少见的血液病,发病率约为0.4-2.5/100000 人 / 年,多见于 50-60 岁女性。

过去十年,由于分子生物学、临床试验以及回顾性研究的发展,ET 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变化。

如何诊断 ET?40 岁女性,血小板计数 1100 x 109/L,血红蛋白 123 g/L,白细胞计数与血细胞比容正常。

烟龄 10 年,每天 5 支,体重指数 23。

患者自述无症状,无血栓及出血病史,体格检查正常,脾不肿大。

血小板增多是一个常见的表现,涉及到多种疾病,所以,当临床上遇到这样一个患者,诊断思路可以遵循英国血液学标准委员会(BCSH)的指南(图 1)。

首先询问病史并进行详细的检查,在本例中,吸烟史就是一个关键点,因为吸烟不仅是血小板增多的原因,也会增加血管意外的风险。

另外,吸烟会增加 ET 患者血栓栓塞的风险。

图 1. BCSH 指南诊断血小板增多症的流程BCSH 和 WHO 对 ET 的诊断指南是以血液学、组织学以及临床上的指标来制定的,但实际运用中,更注重排除该疾病是慢性髓性白血病的可能性。

当排除血小板增多是由继发因素引起之后,Alimam 教授首先检测JAK2 V617F 是否突变。

95% 以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50%~60% 的 ET 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的患者,以及诸如患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等恶性疾病的患者,JAK2 V617F 存在突变。

对 JAK2 V617F突变阴性的患者,检测 CALR,如果 CALR 也阴性,则检测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MPL)基因。

镜下泪滴状的异形红细胞及白细胞红细胞增生是 PMF 的特点,血涂片也可排除 PMF。

此外,骨髓组织学常用于诊断,前提是有好的骨髓病理,并由优秀的血液病理学专家来读片。

PV 典型的骨髓病理表现为在增生的骨髓组织中,出现多形巨核细胞、正常的粒细胞、成熟的红细胞(图 2)。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治要点和处方建议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治要点和处方建议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和治疗要点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为主要累及巨核系的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CMPD),其特征是血小板水平持续性增多而功能异常,骨髓巨核细胞过度增殖,伴有出血和(或)血栓栓塞发作,脾常增大。

本病是一种只有通过排除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以及排除其他CMPD后才能诊断的疾病。

【诊断要点】一、临床表现1.起病缓慢,约>20%的患者无症状。

2.约2/3患者有皮肤黏膜自发性出血,以胃肠道出血常见,也可有鼻出血、齿跟出血、血尿、皮肤粘膜瘀斑,但紫癜少见。

3.约30%有动脉或静脉血栓形成。

肢体血管栓塞后,可表现红斑肢痛、肢体麻木、疼痛,甚至坏疽。

脾及肠系膜血管栓塞可致腹痛、呕吐。

肺、脑、肾栓塞引起相应临床症状,个别患者以心肌梗死或脑血管意外为首发表现。

4.脾大占80%,一般为轻到中度。

少数患者有肝大。

5.病程后期可向骨髓纤维化(MF)或白血病转化。

二、辅助检查1.血小板计数>600x109/L;血片中血小板聚集成堆、大小不一,有巨大畸形,偶可见到巨核细胞碎片及裸核。

2.白细胞数可正常或增高,多在10~30x109/L,一般不超过50x109/L,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偶见幼粒细胞。

3.30%的患者红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增多,形态大小不一,呈多染性,也可出现豪-胶小体及嗜碱性点彩。

少数患者有反复出血而导致低色.素性贫血。

4.骨髓象有核细胞尤其是巨核细胞显著增生,粒系及红系亦增多,血小板聚集成堆。

无病态造血。

中性粒细胞的碱性磷酸酶(NAP)活性增加。

5.染色体检查有21号长臂缺失,也可21号染色体长臂大小不一,JAK2/V617F 突变可阳性,无Ph染色体或BCR/ABL融合基因。

三、2008WHO诊断标准满足以下所有4条标准:①持续血小板计数>450x109/L②骨髓活检主要为巨核细胞系增生,胞体大而形态成熟的巨核细胞增多。

无明显粒系或红系增多,无中性粒细胞左移现象。

③不符合PV,PMF,BCR-ABL阳性CML或MDS或其他髓系肿瘤的诊断标准。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护理常规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护理常规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护理常规
一.定义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组相对慢性的骨髓增殖性肿
瘤的一种,也称为“出血性”、“真性”或“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特征为骨髓中巨核细胞异常增生,血小板计数显著升高。

二.症状、体征
(一)症状:患者感觉疲劳,乏力,出血以鼻、牙龈和消化道黏膜最为常见。

皮肤出血多表现为瘀斑,血栓形成手指或脚趾血管阻塞可出现局部疼痛、灼烧感、红肿和发热,可发展成青紫或坏死,脑血管血栓。

(二)体征脾肿大
牙龈出血,皮肤瘀斑,腹痛,血压下降,头晕,头痛等。

肢体紫绀、趾溃疡及坏疽。

三.护理问题
(一)有跌倒的危险与血小板高患者头晕有关。

(二)潜在并发症:血栓。

四.护理措施
(一)休息:注意休息,适当活动。

(二)饮食: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刺激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多饮水,每日饮水 2000ml以上。

(三)病情观察:观察患者可有出血、血栓形成。

(四)用药护理:羟基脲是首选药物之一,观察药物副作用。

指导患者遵医嘱及时调整用药剂量。

(五)心理护理:提供心理支持,做好心理疏导,稳定病人情绪,减少精神刺激。

五.健康宣教
(一)清洁饮食,居住环境整洁,避免去人群多的地方,预防感染。

(二)遵医嘱用药,禁忌自行调整剂量。

(三)若有不适,及时就医。

(四)定期复查。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

∙标准与讨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DOI :10.3760/cma.j.issn.0253-2727.2016.10.001通信作者:肖志坚,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Email :zjxiao@ ;马军,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Email :majun0322@Chinese expert consensus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ssential thrombcythaemia (2016)Leukemia and Lymphoma Group,Chinese Society of Hematology,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Corresponding author:Xiao Zhijian,Institute of Hematology and Blood Diseases Hospital,CAMS &PUMC,Tianjin 300020,China.Email:zjxiao@;Ma Jun,Harbin Institute of Hematology &Oncology,Harbin 150010,China.Email:majun0322@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血液科医师对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 )患者的临床诊治,由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牵头,在广泛征求国内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最终达成了ET 的诊断程序、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等方面的共识。

一、诊断程序1.病史采集:必须仔细询问患者年龄,有无血管性头痛、头晕、视物模糊、肢端感觉异常和手足发绀等微循环障碍症状,有无疲劳、腹部不适、皮肤瘙痒、盗汗、骨痛、体重下降等情况,有无心血管高危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有无血管栓塞病史(中风、短暂性缺血发作、心肌梗死、外周动脉血栓和下肢静脉、肝静脉、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等深静脉血栓),家族有无类似患者等。

ET诊断与治疗

ET诊断与治疗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与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是经典骨髓增殖性肿瘤的一种亚型;其主要特点是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明显增高,骨髓中巨核细胞增殖旺盛。

临床表现为血小板显著增多,常伴有出血及血栓形成。

血栓及出血是ET患者最主要的并发症,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长期生存。

极少数ET患者疾病转化为骨髓纤维化或白血病。

目前ET治疗的目的主要是减少并发症发生。

2005年,人们研究发现50%ET患者具有JAK2V617F突变,5%患者具有MPL基因突变。

尽管近几年美国等进行JAK2抑制剂靶向治疗具有JAK2V617F 突变的ET患者临床研究,但未取得预想的疗效及分子学缓解。

目前ET的治疗仍以羟基脲、阿那格雷、干扰素降低血小板数量以及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为主。

其中干扰素治疗ET缓解率可达80%,可使脾脏缩小,且只有干扰素治疗可降低JAK2V617F基因负荷,可能使患者达到分子学缓解。

一、ET诊断(一)ET诊断1、2008年WHO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标准。

诊断要求符合所有4条标准。

①血小板计数持续>450×109/L;②骨髓检查主要为巨核系增生,且以成熟的大巨核细胞数量的增加为主,无明显粒系或红系增生;③不符合WHO诊断标准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或其他髓系肿瘤;④JAK2 V617F基因突变或其他克隆标记的表达,或无JAKV617F基因突变,但无反应性血小板增多(包括铁缺乏、脾切除、手术、感染、炎症、结缔组织病、转移癌、淋巴增殖性疾病等)的证据。

(二)初诊所需实验室检查项目血常规、生化、血清铁、铁蛋白、CRP、自身抗体谱、肿瘤筛查、骨髓穿刺、骨髓活检、染色体检查、干细胞培养、BCR-ABL基因检测、JAK2V617基因突变定量检测、腹部B超二、ET治疗(一)危险度分层高危:年龄>60岁或存在ET相关血栓、出血或血小板>1500×109/L中危:年龄40-60岁,无高危因素低危:年龄<40岁,无高危因素(二)治疗1、ET患者应进行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以及吸烟史的筛查,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直门医院东区血液科
血小板增多患者, 基因突变阳性
血小板增多患者,
BCR/ABL融合基 因阴性
东直门医院东区血液科
七、鉴别诊断
1、其他骨髓增殖性疾病:慢粒白血病、骨髓纤维化、骨纤维化 2、继发性增多:见于感染、缺铁性贫血、癌症、组织
损伤(如外伤、心梗、溶血)、失血、 Asplenic states,Osteoporosis, nephrotic syndrome 3、Physiologic auses :Exercise﹑parturition ﹑steroids
Increased
Increased
Platelet survival
normal
normal to sli. decreased
东直门医院东区血液科
五、表现
1、非特异症状:头痛、头晕、乏力。一般40岁以上。 2、出血:皮肤紫癜为主。 3、血栓:下肢静脉、肠系膜静脉、脾静脉、肺、肾血管 4、肝、脾肿大 5、骨髓:骨髓增生活跃,巨核细胞系增生尤为突出,原始及
幼稚巨核细胞增多,血 小板聚集成堆。 6、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增高,常聚集成堆;白细胞高、红细
Total megakaryocyte volume
Total platelet mass
Thrombocytosis (Reactive)
Sli .Increased
Increased
decreased
Increased
Thrombocythemia (Autonomous) Increased
Increased
胞增多。
东直门医院东区血液科
六、诊断
为了完善诊断需要做的检查:血常规、CRP、铁代谢指标、 风湿免疫指标、骨穿、JAK2V617F基因、BCR/ABL基因、肿 瘤指标、腹B超。
1、血小板持续性增多(>600×109/L); 2、骨髓中巨核细胞显著增加,并有大量血小板形成; 3、脾大、出血或血栓形成等表现应考虑本病的诊断。 4、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 5、但需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及其他骨髓增殖性疾病相鉴别。
其特点是骨髓中巨核细胞系异常增生,幼稚巨核 细胞增多,产生大量形态及功能异常的血小板并释放 至循环血液中,导致出血和血栓形成为主要表现。
约半数患者可生存5年以上,部分患者生存10年以 上。
东直门医院东区血液科
四、发病机理
1、JAK2 tyrosine kinase基因突变:定位于9号染色体,编码 JAK2酪氨酸激酶,是EPO、血小板生成素、IL-3、G-CSF、 GM-CSF胞内信号启动酶。
八、治疗
原则 ‧如何避免出血及血管栓塞。 ‧不增加骨髓纤维化。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之转化。
东直门医院东区血液科
东直门医院东区血液科
1、羟基脲片:持续疗法: 15-30/mg/Kg Qd 间歇疗法: 80 mg/Kg Q3d
2、阿司匹林肠溶片:0.1g qd 3、保肝 4、别嘌醇片 5、重组人干扰素a2b:3百万单位,qod,皮下注射 6、新药:阿那格雷
JAK2基因突变导致JAK2V617F替代,酶活性增加。放大细胞 信号传导。
JAK2激酶的作用机理
东直门医院东区血液科
四、发病机理
东直门医院东区血液科
2、血小板缺陷: 1)粘附和聚集功、释放功能下降。 2)容易出血:吸附VWD因子,消耗凝血因子,抑制凝血活酶生 成作用。 3)容易形成血栓:由于血小板极度增多容易形成血栓。
东直门医院东区血液科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诊断与治疗
一、血小板的生成
东直门医院东区血液科
2016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诊 断与治疗
东直门医院东区血液科
正常值是100-300*10^9/L
增多:外周血中血小板>400*10^9/L。
东直门医院东区血液科
三、概念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基因突变引起的骨髓巨核 细胞系增殖为主的骨髓增生性疾患。
进展缓慢,中位生存期10~15年。约25%病人可 转为骨髓纤维化,部分转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或慢粒 白血病。重要脏器血栓及出血,为致死原因。
东直门医院东区血液科
本次学习结束, 感谢大家!
Discriminination
东直门医院东区血液科
I. Total megakaryocyte mass
Total megakaryocyte mumber
东直门医院东区血液科
六、危害包括
‧血管栓塞。 ‧出血。 ‧进展为骨髓纤维化。 ‧急性白血病。
东直门医院东区血液科
七、血栓形成危险分层
东直门医院东区血液科
危险分层 Age >60,或栓塞史 有心血管危险因素
低危


中危


高危

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吸烟、心衰。 血小板>1500是出血危险因素。
东直门医院东区血液科
八、需要手术时的处理
1、术后血栓风险是正常的5倍,手术前 应将血小板降至 400x10^9/L以 下,术前7天停阿司匹林,同时施行血栓预防措施。术后6周,继续使 用阿司匹林。
2、术后出血风险增加。一旦出血,使用抗纤溶蛋白药物止血和血管性止病程与预后
东直门医院东区血液科
东直门医院东区血液科
WHO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标准 (2008年)
1、血小板>450*10^9/L,持续2个月; 2、骨髓巨核细胞增生明显,红系、粒系不增多、不左移。 3、除外真红、骨髓纤维化、慢粒、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4、存在JAK2V617F突变,或其他克隆性标志。 如无克隆性标志,需排除反应性血小板增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