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发表时间:2019-09-04T15:58:23.813Z 来源:《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13期作者:谭建军
[导读] 中医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优势明显。但临床缺乏辩证论治的大样本随机实验的数据说明。
三台县中医医院四川绵阳 621100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属于慢性克隆障碍性疾病,归属于骨髓增殖性肿瘤。西医临床领域尚未明确其发病机制,中医理论将它的致病因素归纳为气血不和、内外邪瘀。大量临床研究显示,中医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优势明显。但临床缺乏辩证论治的大样本随机实验的数据说明。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特征是骨髓巨核及血小板持续增多,是骨髓干细胞恶性克隆增殖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是并发血栓或血小管并发症,部分患者因转化为白血病死亡。
诊断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诊断标准,参照2016年国际卫生组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标准:(1)血小板计数超过450×109/L;(2)活检骨髓活组织可发现巨核细胞快速增殖,细胞体积大,细胞核过度成熟且数量大量增多,细胞粒无明显转移,轻度网状纤维增多。(3)基因突变序列包括JAK2、MPL和CALR。
诊断鉴别:(1)反应性血小板明显增多,感染、炎症及缺铁性贫血排除应用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测定血清铁等方式。(2)合并血小板增多的血液系统疾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通过bCR-abl融合ph染色体阳性诊断。(3)切除脾术后患者。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约有50%的患者患有脾大,现阶段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临床相关研究显示,血小板生成素异常、Bcl-xl抗凋亡蛋白表达异常可能是其发病的主要影响因素。中医理论古典书籍并无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相关文章,但关于其临床症状却有相关记载。《素问·痹论》中记载夫痹之为病,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符合原发性增多症微循环受阻的手足麻木症状表现。张仲景医圣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篇》论述到:“患者胸口胀满,唇色发白,舌青,食欲不振,其人言胸满。此类临床症状描述原发性血小板增多患者处于高凝状态,其临床症状表现为面色潮红、口唇发紫、胸闷气短。临床中医理论将其命名血瘀、血积,认为其发病具有多种症型,与血液瘀堵密切相关。
中医古典书籍《丹溪心法》讲述气血和则百病消。《素问·调经论》记载,气血不调百病生。临床学者根据中医书籍对气血的经典论述,认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的发病机理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调,长期如此,血液自我调节功能被打乱,打破血液平衡最终患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的致病因素可概括为虚、毒、瘀三方面,原发性血小板致病的主要因素是毒,特别是阳毒,包括先天胎毒、药物毒性等后天感染因素,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病情程度加深的基础是虚,肾心亏虚是主要发病基础,疾病晚期累及众多脏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的外在表现是瘀,累及机体所有器官,主要涉及部位为皮肤、肋下、经脉,瘀堵程度不同患者病情程度不同。中医理论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统筹器官在于心,肝具有藏血之功,肺输布为主,肾主要代表宣泄功能。五脏相互调节功能的基础上,脾肾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的主要责任器官,与其他脏腑密切相关,血液正常的生成和循环,是五脏相互配合、功能相辅相成的结果。临床在进行辨证论治的过程中不可单一治疗脏器,要注重治疗的相互搭配。骨髓增殖异常是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的主要临床表现,体内聚集毒邪,累及骨髓,导致骨髓化生异常是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的核心发病机制。临床学者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症型特点,认为瘀血是自发性血小板增多的主要特征,瘀毒相互结合是骨髓增殖的关键。骨髓是机体的恒久脏腑,是生化血液的重要场所。自发性血小板增多的病灶部为脊髓,发病根源是髓功能异常,气血失衡是其主要临床特征。
综上,中医理论角度而言,机体长期气虚是其发病基础,髓为主要病灶,与肾、肝、脾密不可分,病程较久,累及骨髓,导致骨髓生化血液异常,气血静脉阻滞严重,毒瘀相互结合,使病情程度加深,新血不生出现虚劳,或血液循环异常导致出现紫斑等病症。
治疗方式:
(1)现阶段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的主要药物是羟基脲,治疗有效率高达80%。临床研究显示,应用羟基脲患者发生血栓概率明显低于未使用羟基脲患者,但使用羟基脲治疗,患者会出现食欲不振、恶性、呕吐等不良反应,会产生血红蛋白减少等并发症,长期使用会抑制DNA,可能出现红细胞巨幼样变,增大原发性血小板感染记录。相关研究显示,羟基脲会降解大量核蛋白,从而出现内源性高血酸症。并且长期服用羟基脲会出现皮肤大面积溃疡,所以当患者病情缓解后可降低羟基脲水平或选择其他药品代替治疗。
(2)在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患者时,首先要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等。如果患者合并此类疾病,并且有血栓初步症状的患者,应合理使用抗凝药物治疗,包括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治疗等。
(3)高危原发性血小板增多患者,应使用降细胞治疗,降低血栓事件发生率。给予欧洲白血病网的治疗共识,羟基脲仍为首选治疗药物,但阿那格雷作为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患者的二线药物,它主要通过抑制巨核有丝分裂,减少生成血小板,降低血小板计数。阿那格雷与羟基脲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且阿那格雷副作用较低,可作为羟基脲药物治疗替代品,但阿那格雷价格高昂,增大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目前新型抵抗血小板增多药物正在进一步研制当中。
(4)临床以活血化瘀药物和清热解读毒物治疗原发性性血小板增多,其中清热解毒包括银花、连翘、黄柏、蒲公英和青黛。活血化瘀药物包括丹参、红花、当归和桃仁。患者血小板数量降低明显,并可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现阶段多种药材证明抗凝作用明确,细胞异常增殖可通过三棱抑制,促进细胞死亡,打破细胞恶性增殖体系。因为红花素是红花的主要成分,它可通过抑制凝血酶活性,提升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活性,充分发挥出抗凝效果。相关小鼠实验显示,血栓可通过红花素抑制形成,其有效率高达75%。临床证实川穹提取物能够促进纤维降解,纤溶系统被激活,从而高凝状态改善明显。
在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年龄、体质及性别差异,通过辩证论治和临床体征,选择适合患者的治疗方式。今后要增强中医理论和西医实验数据的研究,形成统一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定优势,充分发挥治疗优势,提升临床效果,减轻患者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