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名词解析大全
教师资格证考试全部重点名词解释
教育学重点名词解释1.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职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下制度,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
3.教师聘任制度:教师聘任制度是指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学岗位设置,聘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的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4.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是以问题为核心,把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由一个教师或教学小组通过一系列活动进行教学的课程。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6.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指根据课程计划制定的有关学科教学的目标,水准,结构与教学要求的纲领性文件。
7.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8.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按一定要求在人员,时间,空间等方面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9.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也称课堂教学,是按学生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以班为单位,按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课程表,分科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10.复式教学: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11.德育方法:德育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序的,相互关联的活动方式和手段的组合。
12.行为训练法:行为训练法是通过道德实践和对道德行为的价值领悟,策略训练,奖惩方式进行德育,以巩固道德信念,磨练道德意志,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
1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指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有专门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333教育综合《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1、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2、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等。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育学名词解释(整理版)-教育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保教结合原则:也称保教合一或保教并重,至对幼儿教育与保育要给予同等的重视,并使两者相互配合。
结构游戏:又称建筑游戏,是运用各种结构玩具或结构材料(各种积木、积塑、金属结构材料、泥、沙、雪等),通过想象和实际创造性行为,构建建筑物或形象的游戏.如用沙子搭城堡等。
手眼协调动作:眼睛的视线与手的动作能配合,手的运动和眼球的运动协调一致,即能抓到看到的东西。
亲子关系:指父母与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广义的亲子关系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即教养态度及方式.狭义的亲子关系值儿童早期与父母的关系,即依恋。
幼儿智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幼儿获得粗浅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增进对周围事物的求知兴趣,学习如何学习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
角色扮演法:是指模拟社会中某些情境,让儿童扮演其中角色,尝试从角色的立场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体验情感,并通过及时的反馈和教师指导,了解别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掌握与角色相适应的行为规范。
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方向获得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社会性发展: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及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
它是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幼小衔接:幼儿园与小学过渡的特定阶段,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学童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反抗期:指3岁左右儿童在其身心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对教育不太有利的独立行动与对抗行为,也称“教育危机期”。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教育学名词解释1、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来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广义的教育,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3、教育影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4、心理起源说:美国心理学家孟禄在批判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的模仿。
5、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提出的主张,他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6、劳动起源说:马克思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劳动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7、终身教育:指与人的生命有共同外延并以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
由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
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8、个体的身心发展: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人,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9、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又身心成熟机制决定。
孟子、威尔逊、弗洛伊德等是内发论的典型代表。
10、外铄论(环境决定论):它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名词解释:1、教育先行: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
代表人物:涂尔干、孔德等。
3、终身教育:它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星期,70年代产生广泛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朗格郎。
终生教育强调教育史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及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终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养成学习的习惯和继续学习所需的各种能力。
4、教师专业性发展: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品质的成长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成为专业人员并在教学中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教师职业专业化和教师教育专业化。
其中教师职业专业化只能是通过教师教育专业化来实现。
5、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提出的。
是先于学习任务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心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6、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在全国第一次教育讨论会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新的教育方针,提出“五育并举”的思想。
包括军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即军事体育)、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美感教育亦称美育)。
“五育”并举的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要求的,是对封建教育及半殖民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在教育思想史上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从人才培养看,也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
教师招聘教育基础名词解释(大全)
教师招聘教育基础名词解释(大全)第一篇:教师招聘教育基础名词解释(大全)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汇总: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能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教育者:是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3.受教育者:是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4.教育媒介: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5.教育事实:是对现实教育活动物质方面的概括,是可以观察和统计的,也是与“教育价值”相对而言的。
6.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包括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的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7.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8.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组织形式,是人类思维对教育现象的一种科学归纳。
9.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10.产婆术:苏格拉底在向人们传授知识时不是强制别人接受,而是发明和使用了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同探讨问题而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法,也叫“产婆术”或“苏格拉底发”,后人将这种发放概括为四个部分。
即讽刺、“助产术”、归纳和定义。
11.教育国家化:是指把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中,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制度,用法律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家教育制度。
第二章:教育目的与功能12.(国家)教育目的:即指教育预期达到的目标,是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应了教育在人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教师招聘必背的名词解释
教师招聘必背的名词解释教师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称谓,是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
教师作为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人群,他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大责任。
招聘教师的过程中,除了评估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经验外,还需要了解和掌握一些与教育相关的名词和概念。
本文将为大家简要解释一些教师招聘中必备的名词。
一、教育理论与教育学相关名词解释1.教育理论:教育理论是反映教育问题本质、揭示教育发展规律的学科体系。
在教师招聘中,理解和掌握一些教育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等,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不同的教育理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教育方式:教育方式是指教师在实施教育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技巧。
了解教育方式,如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实施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方式和途径。
了解一些常用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示范法等,可以帮助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二、学科相关名词解释4.学科知识:学科知识是指各个学科所涉及的内容、概念和理论。
招聘教师时,应对应相应学科的知识要求有所了解,如数学的算术、代数和几何知识,语文的词汇、语法和阅读技巧等。
5.教材:教材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教学资源,包括教科书、辅助教材、教学工具等。
了解教材的内容和使用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6.评估与考试:评估与考试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检测和评价工作。
了解评估与考试的原则和方法,可以帮助教师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育管理相关名词解释7.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是指教师对班级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工作。
了解班级管理的原则和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有效组织班级学习活动,建立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1. 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的学科,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方面。
2. 教学设计:规划教学活动的过程,包括设定教学目标、露出课程框架、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等。
3. 教学方法:指用于开展教育活动的技巧和方式,包括问答法、讲授法、讨论法、研究性学习法等。
4. 学习者:指参与学习活动的个体,如学生、学者等。
5. 学习理论:研究学习过程及其机制的学术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
6. 教育评估:评估教育活动、教育成果和教育质量的过程,旨在提供改进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发展的信息。
7. 教育指导:通过为学习者提供建议和帮助,帮助其发展学习技能、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
8. 教学评估:评估在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活动和效果,包括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学习成果等。
9. 教育管理:指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制定计划、组织资源、协调教育活动、监督和评估教育活动的过程。
10. 教育政策:指制定、实施和评估教育发展各项计划、政策、法规的过程。
《教育学》考试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考试名词解释汇总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说1.教育:教育是必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术、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看法的活动。
它包含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3.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照必定的社会要求,依照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朝着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4.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交流作用的全部事物的总和,包含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5.教育功能:赐教育者在教育教课活动中经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6.六艺:是两周各级各种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详细指礼、乐、射、御、书、数。
7.七艺:教会教育的教育内容,包含“三科” (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8.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露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9.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在运动发展中的表现形式,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色,包含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10.教育问题:是指反应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本质矛盾和理论疑难。
11 .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和必定的联系,包含教育内部诸因素、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的拥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定趋向。
12 .苏格拉底“产婆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又叫问答法。
这类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嘲讽;第二步称为定义,在问答中经过频频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看法;第三步称为助产术,指引学生自己进行考虑,自己得出结论。
13.白板说:洛克反对天分看法,提出了“白板说”他以为人的心灵本来就像一块内板,没有全部特征,没有任何看法,天分的智力人人同等。
全部思想、看法都是后天获取的,都是从经验中获取的。
14.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所有人生过程中,不停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色向踊跃方面变化的过程。
教育学名词解释(两版)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育学名词解释大全
教育学知识名词解释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题汇总
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题汇总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及其发展1.【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叫做教育。
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2.【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学习者相互作用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4.【教育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5.【教育学】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6.【六艺】“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
“六艺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
7.【产婆术】苏格拉底提出,以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
这种问答分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称为定义,第三步称为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8.【白板说】洛克反对天赋观念,提出“白板说”。
他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9.【实质教育论】认为普通教育应以获得有价值的识为主要任务,而学习知识本身就包含着能力的培养,能力无须加以特别训练。
其思想来源于德国的赫尔巴特和英国的斯宾赛等人。
10.【形式教育论】它认为普通授有的主要任务就是训练感能力、发展能力并据此设置送程和选择教材,而知识的传授无关紧要。
这种教育理论以英国的教育家洛克为代表。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1.【学校文化】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2.【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就是学习全体成员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必备)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这些是经过千挑万选整理出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必备的《教育学》精选的名词解释汇总,不但适合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师资格证考试同样适用,而且以下这些名词都是往年必考的内容,在考试中,不管是选择题,名词解释题以及简答讨论题都会涉及到这些名词,答题时注意把名词的解释写进答案,都会有不错的得分,平时只有熟练记识这些名词,在考试中才会胸有成竹,至不败之地。
最后,附上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常识记识以及题型与答案。
祝各位好运!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最新教育学名词解释[1]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2020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2020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白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白我意识:白我意识是个体对白己以及白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白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白我认识,白我体验,白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白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名词解析大全1、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育人科学。
2、教育: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3、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意识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包括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一切有目的的社会生活影响的总和。
4、狭义的教育:是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需要,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5、基础教育:又称国民基础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是对国民实施的基本普通文化教育,也是为继续升学和就业打好基础的教育。
6、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完善和全面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出发点和根本目的的教育。
7、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8、人的社会化:指通过教育活动使人的发展符合社会的要求,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
9、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发展。
其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上适当超前,其二是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容上适当超前。
10、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一方面随社会的演变而发展变化,另一方面教育又有其自身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每一时代的教育与先前时代的教育有历史继承关系,与同时代不同社会的教育有相互交流和借鉴的关系;二是指教育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不平衡性。
11、人(儿童)的发展:是指一个人(儿童)从出生到成熟随年龄增长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发生的不断发展完善的变化过程。
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包括智力和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
12、年龄特征:年龄特征是指人(儿童)在身心发展的一定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13、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14、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是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15、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是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
16、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同时也包括思想道德、审美情趣、个性品质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
17、全面发展的教育:是指为促使人的身心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全面发展的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8、德育:德育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
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
19、智育: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育。
20、体育: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的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体质和运动能力,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
21、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22、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23、智力因素:是指在人们的智慧活动中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方面。
24、非智力因素:是指在人们的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
25、学制: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组织系统,它具体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和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
26、教学: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
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学校教育活动。
27、知识: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28、技能: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并达到熟练化程度的行为方式。
技能包括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29、课程:课程是学校为实现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安排的总和,它包括教学科目和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组织的课外活动。
30、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而制定的关于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31、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某门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段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
体现了国家对每门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和检查教学质量的标准。
32、教科书:也叫课本,是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它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法的要求,系统而简明地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33、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是长期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34、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工作方式和手段,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方法。
35、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36、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教育的方法。
讲授法又可以分为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不同的方式。
37、班级授课制:也叫课堂教学。
是将年龄和知识水平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人数固定的班级,由教师按课表分科轮流上课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38、课的类型:简称课型,是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有单一课和综合课。
39、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40、教学模式:是指在某种教学理论指导下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过程的结构和程序。
41、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又要引导他们进行实际锻炼,把理论教育与组织实际行动、提高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人。
42、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教育任务,自觉实现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
43、陶冶教育法:又称情感陶冶法,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和利用各种情感和环境因素,让受教育者受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的教育方法。
44、五爱教育:是指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45、教育合力:是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在方向上统一要求,时空上密切衔接,作用上形成互补,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
46、班集体: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
它是学校进行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
47、班集体心理气氛: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在认识、情感、意志特征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班级共同心理气氛的提高与发展,对形成良好的班级风气有重要作用。
48、班风:就是班级比较稳定而持久的作风,是道德面貌、行为态度的集中表现。
49、教育评价: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依照科学的方法程序,对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及其参与者进行价值判断,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50、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为在培养人的诸多问题上的观念、观点、理论及其体系,是教育工作实践的指导思想。
51、教育机智:是指教师灵活机敏、随机应变地处理各种偶发事件的能力,以及善于因势利导、当机立断的智慧和胆识。
52、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的职业劳动中正确处理各方面关系所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53、师生关系:是指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它包括教育关系、道德关系和心理关系。
54、教育创新:是指教育工作者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
55、素质:《教育大词典》解释为:“公民或某种专业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品质”。
关于素质的分类,最权威的是中央文件中分为四类,即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
56、教育的国家化:把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之中,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体制,用法律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民教育制度,这样一种趋势被称为教育的国家化。
57、学校事故:指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中发生的,由于学校、教师的疏忽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而导致的师生人身伤害事故。
58、法律救济:是指依据法律对权利冲突予以解决,使其受损害的权益得到补救。
59、教育测验:是对知识水平、情意状态、运动技能等等的数量化测定。
60、常模参照测验:是指以学生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为参照的测验。
选拔性考试一般是典型的常模参照测验,如高考。
61、标准参照测验:也叫目标参照测验。
是指以预先设定的目标或标准为参照的测验。
水平考试一般是典型的标准参照测验,如毕业考试、各种证书考试。
62、信度:又称可信度,指测验结果的前后一致程度,表示测验分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63、效度:也称测验的有效性,是指一项测验达到预先设定的测验目的的程度。
64、区分度:又叫试题的鉴别力,是指测验能否拉开分数距离的指标。
65、教育美育:就是利用“教育美”进行的美育,即通过建立审美化的教育活动而实现的存在于全部教育过程之中的一种大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