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专家指导:《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共5篇)
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共5篇)第1篇: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2、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3、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内在品质。
难点: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法和学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注重实践过程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中与他人学会合作。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明确目的1、师:有这样一种树:它没有桃李的芬芳艳丽,没有柳树的婀娜多姿,但它高大挺直,在风沙中傲然挺立。
是的,这就是白杨树!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三课《白杨》。
(板书课题)2、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的事。
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又是怎样借白杨表白自己心愿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二、理解白杨外形特点和品格特征1.这位边疆建设者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特点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读读课文,找到爸爸介绍白杨树的句子,把它画下来。
2.生自由读书,勾画后指名说。
3.请生逐句品读,想想每句话各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4.逐句感悟。
(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高大挺直)(2)“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①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从哪些关键词可以体会出?(板书:适应性强。
哪儿……哪儿……很快)②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怎样?文中哪句话写的?(齐读第一段,理解“浑黄一体”。
)请学生看书上大戈壁的插图,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沙石。
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
白杨礼赞教案两课时 白杨礼赞教案公开课一等奖
白杨礼赞教案两课时白杨礼赞教案公开课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 理解课文《白杨礼赞》的内容,了解白杨树的形象描写和表达。
(2) 能够初步把握诗歌的语言、意象和情感。
(3) 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的方式理解诗歌。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情感表达。
3. 情感与态度(1) 培养学生对自然、对大自然的热爱与保护之情.(2) 培养学生返回自然、回归本真的思维意识。
二、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白杨树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并提问“你们觉得白杨树有什么特点?”,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
2. 学习与讨论(20分钟)教师对课文进行逐句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语言、意象和情感。
并利用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
3. 朗诵与表达(3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朗诵,并要求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表达出白杨树的形象和情感。
并且在小组内进行展示和交流,通过合作和互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4. 创作与分享(40分钟)学生自由发挥,通过自己的想象和体验写一篇短文或诗歌来表达对白杨树的赞美和情感。
并邀请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作品,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5. 总结评价(10分钟)教师对本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表演和作品进行评价,并提醒学生要保护好身边的自然环境,加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之情。
三、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白杨树的读后感,在班级分享之前,学生要进行修改并表达出自己对白杨树的深刻理解和体验。
四、教学反思本课采用了导入、学习与讨论、朗诵与表达、创作与分享以及总结评价的方式进行教学,注重了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情感表达。
通过观察学生的反馈和听取他们的意见,我发现学生们对白杨树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阅读体验。
同时,学生们的合作与互动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的限制,有些学生的作品没有时间展示。
初二【语文(统编)】白杨礼赞(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任务二
任务二:分析象征手法,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特点
1.什么是象征?
2.如何读懂文章的象征意?
3.托物言志散文的特点是什么?
任务三
任务三:通过比较阅读,学习运用象征手法
1.比较《白杨礼赞》《爱莲说》《赠从弟》,寻找相同点。
2.在写作中如何运用象征手法?
3.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朴质、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掌握象征手法的写作技巧,学会使用象征手法 Nhomakorabea行写作。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导入
了解以《白杨礼赞》为文集名称的缘由,明确学习任务。
任务一
任务一:了解写作背景,解读文章“弦外之音”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
学期
秋季
课题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
教科书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年8月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结合背景材料,深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总结
深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抚今追昔,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朴质、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初中语文统编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教案.docx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教学流程:一、复习旧知,唤起记忆。
1.指名认读相关生字和解释相关词语的意思。
(教师临时指定字词。
)2.师生共同完成“思考探究”的第一、二、三题。
3.指名概述本文的中心意思后听朗读录音,熟悉全文内容。
二、学习新课,理解内容。
(一)学习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第①自然段后,思考问题。
这段仅有一句话,交代哪些内容?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2.指名回答后,教师归纳。
明确:交代白杨树的特殊性“不平凡”和自己的情感态度“赞美”,为全文定下了情感基调,开启全篇。
这是全文的总起句。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学生自由朗读第②~⑧自然段,给该部分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2.指名回答,其他同学共同指正。
明确:第一层(②~④):写高原景色,交代生长环境。
第二层(⑤~⑥):具体描述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第三层(⑦~⑧):由白杨树过渡到人,突出其象征意义。
3.指名朗读第②~④段,回答相关问题。
⑴教师提出问题,全班学生思考:课题是“白杨礼赞”,作者在这儿为什么转写高原景色呢?这是不是与中心无关呢?⑵指名回答,其他同学点评并指正,教师肯定小结。
明确:作者在这儿转写高原景色,是为白杨树展示了一个生长的环境,即白杨树能在这样的高原上傲然挺立,确实是不平凡的,为后面赞美“不平凡”做好了铺垫(烘托);另外,高原旷野的面积使人“恹恹欲睡”的感觉与文后白杨树的品质使人精神振奋形成对比,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更能突出文章的中心,深化主旨。
4.学生齐读第⑤~⑥自然段,回答相关的问题。
⑴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相关思考题,全班同学思考。
①作者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点时,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②白杨树在作者的笔下有怎样的外形特点?③你如何理解“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中的“普通”和“不平凡”?⑵同桌互相交流讨论,集中讨论意见,准备作答。
⑶分别指名回答后,教师归纳小结。
明确:①作者是按照空间顺序,即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白杨树的。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说课设计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白杨礼赞》是语文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这一单元都是抒情散文,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接受美好情感的陶冶,提高审美品位,懂得各种抒情方式。
《白杨礼赞》是茅盾散文的代表作,写于1941年3月,当时抗日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抗日根据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这篇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形象,歌颂了朴质、坚强、力求向上的精神和意志。
2、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散文阅读的基础。
但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体验,理解作者情感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我注重创设情境,以读和议为主,调动学生积极性,理清条理,体会情感。
3、教学目标本文教学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结构。
下面我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课标》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以三个维度为训练目标,我根据文本特点及学生实际制定以下各项目标及重难点:(1)知识目标:了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在气质,进而研讨出它的象征意义。
(重点)(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给身边景物赋予象征意义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朗读和分析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难点)二、说教法学法1、说教法《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
因此,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的质疑意识,在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根据该课文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教法是:创设情境法,引读品味法,质疑讨论法,感悟提升法。
2、说学法《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对白杨树形象的具体分析,掌握象征手法的基本特点。
2、理解象征、欲扬先抑、对比等写作技巧表达效果。
3、尝试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写作。
教学过程一、复习与导入:1、全文都在礼赞白杨,其真正意图是什么? (生答)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
2、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呢?(生答师补)《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
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
当时,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多次粉碎了敌伪的疯狂“扫荡” ,作者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热烈的歌颂他们和他们的精神、意志。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二、象征手法及其作用1、(讲授)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
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的写作手法。
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
2、我们学过的课文中那些课文用这样的写法?(生答)《紫藤萝瀑布》,以紫藤萝繁密盛开的花穗赞美生命的顽强不息。
(师补)刘禹锡《秋词》中“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两句是局部象征,以直冲云霄的白鹤象征诗人积极向上的心态。
3、(讲授)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这种联系是临时的,不同于传统的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的“托物”与“言志”间的联系是相对稳定的。
如“腊梅”象征傲霜斗雪的坚强、淡雅朴素。
“菊”象征高洁、清秀。
这种写法帮助《白杨礼赞》冲破了国民党政府的“审查” 。
三、精读精讲第5 段,具体分析白杨树形象的描写方法,初步体会象征手法的特点。
1、作者为何单单选择白杨树来象征抗日军民和民族精神意志,而不选择别的物?(1)学生从课文和写作背景中找原因。
教案《白杨礼赞》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修改意见
一、
创
景
导
入
1、课前播放视频〈〈小白杨〉〉。同学们,这首歌曾唱遍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他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茅盾的〈〈白杨礼赞〉〉。
2、
整
体
感
知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1、白杨树“不平凡”主要体现在哪里:生长环境、外形特征、精神品质。)
“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诸如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榆木),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谐调和完整。
(2)“那也是直挺秀颀的”意思是什么?
这句话形褒实贬,意思是楠术虽也有高高挺立的风姿,却自居高贵,缺乏内在的美,一语双关,指村实指人——“贱视民众”(国民党反动派)的人。
(3)把白杨树和捕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这对比①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表示愤慨、鄙弃之情②深化了散文的主题③以高昂的赞美白杨树,形成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四、
归
纳
小
结
备课组修改意见
教后反思
2、在描写白杨树之前写它的生长环境有什么作用?(铺垫,为白杨树的出场蓄势。)
三、
交
流
点
拨
、如此不平凡的生存环境长出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呢?请一名同学朗读第五段。他的外形特点分别表现了白杨树的哪些内在气质?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总体印象:外在:力争上游内在:倔强挺立然后是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可看出它的正直,向上,“紧紧靠拢”可看出团结。”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可看出它的朴质。)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设计者:杨家英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白杨树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 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 能够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 通过对比阅读,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 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 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3. 学习文章的语言特色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与文章主题的关系。
2. 分析文章的对比手法及其在表达情感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白杨树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 文章的朗读录音。
- 小组讨论的引导问题。
- 写作练习的素材和范例。
2.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标记重点和难点。
- 准备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白杨树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2. 提问:你们对白杨树有什么印象?为什么?3. 引出课题:《白杨礼赞》第二课时。
二、回顾上节课内容1.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2. 回顾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
三、深入分析文章1. 象征意义- 小组讨论:白杨树在文章中象征着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白杨树坚韧、挺拔、生命力强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与文章主题的关系。
- 总结:白杨树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
2. 结构分析-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包括总分总、总分等。
- 讨论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各部分的作用。
3. 表现手法- 分析文章中的对比手法,如白杨树与周围环境的对比、白杨树与人的对比等。
- 讨论对比手法在表达情感和深化主题中的作用。
4. 语言特色- 分析文章的语言风格,如朴实无华、富有诗意等。
-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四、小组讨论与分享1.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白杨树在文章中象征着什么?- 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表达情感的?- 你认为文章的语言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2. 各小组分享讨论结果。
白杨礼赞教案第二课时(1)
一、复习检测:
1. 课文题目中的“礼赞”是什么意思?
“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2. 朗读,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拟人 排比 反问对比衬托 欲扬先抑 象征
层层递进 气势充沛 酣畅淋漓。
2、思考作者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注意四个反问句的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不断加深的。)
第1句是肯定的反问句,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
第2—4句是否定的反问句,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
四句的意思逐层加深。
第1句明确白杨树不只是树,第2句指出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第3句由“农民”扩大到“守卫家乡的哨兵”,第4句则进一步指出白杨树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愈来愈鲜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学法指导
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的精彩段落,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阅读迁移。
课标要求
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现代文除“能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
3.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板书设计:
教后记:
年级:八教学内容:《白杨礼赞》教学时数:1总课时数:_____
第周(月日—月日)
主备人:杜晓娟审核人:张岚授课人:__________ 授课时间:________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白杨礼赞》精品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段:五年级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深入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白杨树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 深入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白杨树的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白杨树的特点。
2. 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1. 课文《白杨礼赞》全文。
2. 与课文相关的白杨树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画的一棵白杨树,引发学生对白杨树的兴趣。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白杨树的了解和印象。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白杨礼赞》,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在课本上圈出生字词,并尝试解释其含义。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白杨树的特点,并解释生字词的含义。
2.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白杨树的特点。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句子,用生字词填空。
2. 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如何将生字词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他们在讨论中得到的运用生字词的实际情景。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他们在课后找到的白杨树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二、课堂讲解(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白杨树的特点,并解释生字词的含义。
2.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句子,用生字词填空。
《白杨礼赞》教案 第二课时
《白杨礼赞》教案第二课时一、导入朗读导入,女生读“白杨图”(第3段画线句、第5段、第7段画线句),男生读“白杨赞”(第1段、第4段、第6段、第9段)二、品味本文画面美中的底色美(背景美)1.白杨树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课文第2段(男生读)。
2.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板书。
本文名为《白杨礼赞》,但作者却用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来写黄土高原,是不是多余?不多余,这是烘托的写法。
目的是突出不平凡的生长环境孕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善板书。
三、学以致用1.烘托的手法可以让主体形象更加鲜明。
学习运用这种写法为我们上节课的练笔也涂一种底色,写出所写意象的生长环境来烘托笔下意象的内外兼美。
2.师生交流并点评。
四、回归主旨,内容探讨1.《白杨礼赞》中,作者饱含激情礼赞的仅仅是西北平原上极普通又不平凡的白杨树吗?不是。
作者礼赞的是北方的抗日军民,以及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2.知人论世。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抗日根据地军民毫不妥协,坚持抗战。
当时,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奔赴延安途中的见闻感受写了这篇散文。
由此可见,那伟岸正直、紧密团结、积极进取、坚强不屈的白杨树正象征着像白杨树一样的人和精神。
那是敌后土地上的农民和中华民族的精神。
3.朗读课文第7段。
(1)将“它没有……好女子”去掉,将四个“难道”领起的反问句全部改成陈述句来读。
(2)按照原文来读。
(3)比较表达效果。
“它没有……好女子”欲扬先抑,更能突出白杨树的“内外兼美”。
四个反问句构成了排比,感情充沛,酣畅淋漓,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礼赞之情。
4.正因为白杨树的极普通又不平凡,正因为白杨树象征着北方的农民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所以,作者要大声礼赞白杨树。
(1)齐读课文8、9段。
(2)为什么要写到“楠木”?楠木的“贵族化”与白杨树的“极普通”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白杨树的“立足民众”却又“不平凡”的精神,深化了主题。
白杨礼赞 第二课时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品味文章准确、凝练、变化多姿的语言。
3、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精神。
4、细读品味,通过赏析语言,体会作者朴实生动而有富有表现力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文章采用象征手法,借白杨树赞颂了北方军民的斗争精神。
本文赞树的目的是为了赞人,但又不直接说,而是采用这种含蓄的形式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意义。
这种意义不是所描写的事物本身就具有的,是作者借某一事物所作的联想和寄托。
象征也是把事物形象化和人格化,这与拟人和比喻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首先要认清象征是一种表现方法,即写作方法,就是篇章而言的,不是一般所说的象征义;而拟人与比喻则是修辞方法,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二、通读全篇,整体把握:1、怎样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明确:象征手法在文中指借物抒情。
本文赞美白杨树的目的是赞美人,但又不直接说,而是采用这种含蓄的形式,把事物人格化,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意义。
本文写于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如果正面表达作者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火热的感情,是不能发表的,因而也就无法发挥文艺的战斗作用。
于是赋予树以“人”的性格和气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借歌颂白杨树来抒发自己的情怀,歌颂力挽狂澜、拯救民族于存亡关头的祖国的优秀儿女。
2、看一看文中多处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说一说它“不平凡”的含义。
明确: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伟大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相同。
“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是很平凡。
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来说,它是不平凡的。
白杨礼赞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一、导入多媒体播放旋律高亢优美的歌曲《小白杨》,要求学生边欣赏边思考:歌中小白杨有何象征意义。
屏幕投放“象征”: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二、自主学习(1)思考白杨树象征什么?学生交流归结:象征守卫边疆的战士;象征边防战士的坚强意志等。
由此导入本文“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
然后进行朗读交流。
学生交流的句式为(投放大屏幕):我读出了一株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三、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思考下列问题:(1)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2)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3)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4)为什么篇末写楠木?四、精讲解疑(1)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2)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义作铺垫。
(3)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
思考:(5)象征手法的作用。
明确: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
(在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直说的方式改写本文,以便更好地理解象征的写法。
)五、课外拓展:探究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文章该如何写?六、作业布置以梅、兰、竹、菊、松、粉笔、蜡烛等物任选其一为题,写百字以内的片段文,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
关于《白杨礼赞》的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关于《白杨礼赞》的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白杨礼赞》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对白杨树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3. 提高学生朗读、理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白杨礼赞》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
2. 理解白杨树象征的意义,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敬仰之情。
教学难点:1. 理解并体会白杨树象征的意义。
2. 学会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朗读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白杨礼赞》的课文、作者简介、白杨树图片等。
2.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3. 准备课文朗读录音,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朗读练习。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白杨礼赞》的作者杨洪基及课文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白杨树,激发学生对白杨树的兴趣。
二、朗读课文(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3. 学生分组朗读,互相评价。
三、理解课文(15分钟)1.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关于白杨树的问题。
2. 教师讲解白杨树象征的意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敬仰之情。
第二课时四、欣赏课文(10分钟)1. 学生找出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进行欣赏和朗读。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优美语句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小结与拓展(15分钟)2.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白杨树的作文。
五、课后作业六、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掌握《白杨礼赞》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方面的进步,以及学生对白杨树象征意义的理解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发情况。
七、教学反思八、教学拓展为了加深学生对《白杨礼赞》的理解,可以组织一次户外观察白杨树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白杨树的特点和象征意义,并鼓励学生将这次活动的感受写成作文,作为对课文的延伸和补充。
白杨礼赞教案两课时
白杨礼赞教案两课时15.《白杨礼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明确本文的抒情线索及由景到树、由树到人的写作思路。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教学重难点】1.了解白杨树的外形及内在气质。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方法指导】1.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学中以学生互动合作为主。
2.通过朗读,从理解重点语句入手,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问题导入,检查预习1.同学们,请你们根据查阅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国著名作家茅盾,好吗?明确: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
他的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和《林家铺子》,散文《白杨礼赞》等。
教师补充写作背景(幻灯片展示):《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礼赞”的含义是什么?选择下列义项。
A.表示高度的赞扬B.怀着敬意地赞扬C.表示某种礼貌和风格(设计目的:让学生明确标题的含义。
)明确:“礼赞”,指怀着敬意地赞扬,题目的意思就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3.象征的作用同学们是否掌握了?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明确:(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这一写作手法,教师用屏幕展示。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专家指导:《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赤峰人事考试信息网: 微博:@赤峰中公教育赤峰中公教育 微信:nmoffcn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专家指导:《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设想】《白杨礼赞》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简单回顾第一课时内容,导入新课时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部分。
要求其他学生在听读时,注意画出文中有关描写白杨树的内容。
2.学生思考如下几个问题:(1)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1)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2)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
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
(3)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三、学习课文第四部分1.教师朗读第四部分内容。
要求:教师朗读时,学生画记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
2.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1)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3)这一部分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学生讨论后归纳:(1)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赤峰人事考试信息网: 微博:@赤峰中公教育赤峰中公教育 微信:nmoffcn 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doc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本节课核心】1、通过反复的诵读,体感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不平凡),学习本课运用的的排比、反问手法。
等修辞手法。
2、通过品读文章中的关键词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悟文章的中心思想。
3、掌握运用象征手法,并能够应用于写作。
【学习重点】1、把握文章结构,了解白杨树的“不平凡”。
【学习难点】1、理解把杨树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
2、能够学会运用象征手法。
【学习过程】一、课前活动。
1、课前名著分享,学生介绍名著。
(《简*爱》)2、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欣赏图片(展示:荷花、牡丹、竹子、松树的图片)导入新课:前面我们一起欣赏了一些我们常见的植物,它们在我们心目中,有一定的代表意义,想到荷花,我们会想到它“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种西北既普通又很“不平凡”的树-----白杨树,你知道作者赞美白杨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矛盾的作品《白杨礼赞》。
1、速读课文,学生回答问题。
提问:大家有没有见过白杨树?(见过或者没有见过)1)理清文章思路,文章可以分成几部分?2)找到白杨树的生长环境,有何特点?3)找到直接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老师点拨:课文结构:1)A(1)直抒胸臆,赞美白杨树——不平凡B(2--4)直接描写,生长环境——恶劣。
C(5--6)描写歌颂:1、形象2、品质D(7、8)运用象征,白杨——抗日军民体现“不平凡”E(9)再次抒情,白杨对比楠木2)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象:自然景象:黄绿错综,坦荡如砥,无边无垠作者感受:雄壮、伟大;单调、恹恹欲睡作用:恶劣的环境与白杨的顽强生命力作比照,突出白杨的精神。
3)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不平凡”是作者抒发赞美的基础,也是结构文章的线索。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03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第二课《白杨礼赞》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课文学习,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和象征手法;掌握排比句和反问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美点带动全篇。
抓住白杨树的不平凡来带动学生对其精神实质的理解,从而与作者的赞美之情相吻合,达到理解文章主题之目的。
整体感知课文,明白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能力迁移,培养发散思维的和联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朗读引起学生理解课文的愿望,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到流畅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分析:1、重点:托物寓意的散文特点和象征手法,体会优美的语言。
2、难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含蓄而又奔放的感情。
教学设想: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应首先把文章的写作背景讲解清楚,再通过其生长环境的对比突出其三个“不平凡”之处。
2、体会文章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也应作为本科重点,学生课在教师指导下反复诵读以达到目的。
3、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准确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在朗读的基础上说出白杨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王大绩讲高考诗歌鉴赏王大绩讲高考作文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林斌讲英语完形填空林斌讲英语阅读理解李俊和讲高中英语写作2、能说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课前学习: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设计一、整体感知课文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补充与创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
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2、简介作者,解题,何为“礼赞”。
学生交流自己掌握的资料。
3、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专家指导:《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第二课
时)
【教学设想】《白杨礼赞》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单回顾第一课时内容,导入新课时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部分。
要求其他学生在听读时,注意画出文中有关描写白杨树的内容。
2.学生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
(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1)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2)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
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
(3)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三、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教师朗读第四部分内容。
要求:教师朗读时,学生画记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
2.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
(1)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3)这一部分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1)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
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2)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
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人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
“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
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
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
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四、学习课文第五部分
1.学生高声齐读课文第五部分。
2.学生讨论: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教师先补充:茅盾同志曾经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
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然后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五、学生速读全文
1.思考: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这篇文章运用的是象征手法。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
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烈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2.总结全文,了解本文的写作线索。
明确: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
第1、4、6、8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
“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