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正义研究的综述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综述(1977——1996)之一

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综述(1977——1996)之一

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综述(1977——1996)之一一、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综述(1977——1996)之一的论文报告一、引言二、近代中国的经济史研究三、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研究四、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和政策研究五、中国近代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研究一、引言近代中国经济史研究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学研究领域之一,近年来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回顾近年来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发展,本文从近代中国的经济史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研究、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和政策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进行分析和总结,旨在深入探讨近代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二、近代中国的经济史研究近代中国的经济史研究主要涵盖了清末和民国时期的经济史。

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经济向以工商业为主的现代经济转型的过程。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的变化、市场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等。

其中,经济增长是近代中国经济史研究的重点之一。

研究表明,近代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着工商业的发展,而传统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人口的增加和土地的开垦。

此外,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还探讨了经济结构的变化,其中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通过这些研究,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近代中国经济史的变迁过程以及其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三、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研究是研究中国向现代工业化转型过程的一部分,其时间跨度从清末到20世纪50年代。

这一时期,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主要依靠西方资本和技术的引进,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独立自主的民族工业和军工企业。

此外,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研究还包括了工业化政策、工业部门的组织和管理、工人阶级的形成等多个方面。

研究表明,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主要在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之间持续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如太原铁路车辆厂、天津玻璃厂等。

四、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和政策研究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和政策研究是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上所产生的经济思想和政策的变迁过程。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述评(1990-2010)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述评(1990-2010)

理论前沿
财经政法资讯 2 1 年第 3 01 期
果更具代表性 ,基本上能反映出民营经济的 和研究的著作还有 : 袁宝华 的《 中国市场经济 研究特点与研究趋势 ,所 以笔者在本文 中对 建设全书》 第十二卷 : 民营经济嘲 曾向东主编 ; 民营经济研究成果 的综述主要 以此类研究成 的《 民营经济发展论》 ; 魏宇辉 的《 民营经济
代的到来 , 国的民营经济发展进入到 了一个新的阶段 , 我 这就对民营经济的研 究提 出了 更高的要求。因此 , 19 年以来 中国民营经济的研究进行 归纳整理 , 对 90 查找 以往研 究的 不足、 探寻未来的研 究方向, 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
伴随着 中国改革开放 的推进和社会主义 国共产党人首先使用 “ 民营”一词的是毛泽 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中国民营经济从 东 , 他于 14 年在 《 日时期的经济 问题和 92 抗 重生、 成长到进一步发展壮大 , 已经成为 中国 财政问题》的报告 中指出:只有事实求是地 “ 经济结构 中最积极 、 最活跃 、 富竞争力的重 发展公营和民营的经济 ,才能保障财政的供 最 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的成长有力地推动了 给” 改革开放后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田 在《 整个国民经济快速 、 健康 、 持续的发展 , 有效 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19 年 5 ) (9 5 月 中 地促进了我国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 的调整 也 出现“ 民营” 一词 , 该文件指 出: 民营科 技 “


19 年 以来中国 民营经济研究的成 90
热点 , 涌现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 其中包括各 类著作和数以千计 的论文 。 长期 以来 ,学术界的许多学者并没有将
果 回顾
专家考证[ 我国“ I 】 , 民营” 一词最早 出现在 民营经济 、私营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严格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社会公正问题研究述评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社会公正问题研究述评

内容摘要:「内容提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全面展开,社会公正问题已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国内社会学者以其独特的学科视角对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分层研究中的公正问题、现阶段的收入分配与贫富差距对社会公正的影响、贫困问题与社会公正、社会公正的基本理论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内容提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全面展开,社会公正问题已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国内社会学者以其独特的学科视角对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分层研究中的公正问题、现阶段的收入分配与贫富差距对社会公正的影响、贫困问题与社会公正、社会公正的基本理论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社会公正/研究/述评当今国内的社会公正(正义)问题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在此之前的30年间,国内有关当代社会科学意义上的公正问题研究基本上是一个空白地带[1]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全面展开,社会公正问题已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国内的社会学者以其独特的学科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2]学者们充分认识到作为一个社会的根本价值尺度和基本规则体系,社会公正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本文尝试从研究背景、研究思路等角度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社会学界关于社会公正问题的主要研究成果做一文献回顾式梳理。

一、问题产生的背景笔者认为,社会公正问题之所以逐渐成为国内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焦点议题,其背景及原因主要是:第一,处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急需社会公正理论。

近年来,国内学者正在普遍形成一种共识,即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中的一些趋势已开始定型化,事实上,这些变化早已超出了那些认识改革过程的旧思维框架,旧思维已无法把握新出现的社会问题。

[3]这就是,一个“高风险社会”正在到来。

这必然会对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变化中的社会生活向政策制定者和思想理论界提出了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其中最核心的就是社会公正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述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述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述评作者:郑起东文章来源:《人大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2期更新时间:2007年08月25日郑起东(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100006)自太史公作《货殖列传》和《平准书》,历代史书和志书关于经济史的记载遂形成延绵不绝的传统。

建国以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上的指导地位,作为社会基础的经济,其史的研究受到了重视。

然而,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研究领域却多有变化。

“文革”以前主要偏重于生产关系与分配关系。

80年代生产力研究开始受到重视。

90年代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展到以住较少关注的流通和消费等领域,逐渐涵盖了社会再生产中的所有环节。

其中,商品流通与市场机制的研究、传统经济与现代化的研究、国家与经济和社会关系研究成为新的重点。

在经济史研究深化的同时,更多地注意了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诸多社会因素和上层建筑的作用。

如阶级和等级制度、宗族和宗法制度、国家政权干预、家庭人口和移民等。

这样,扩大了经济史的内涵,使经济史研究更具社会经济史的意义。

与此同时,学者们的视野扩大,研究方法也趋向多元化。

社会学、人类学、法学、人口学、地理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使经济史研究的内涵和深度都有较大扩展。

在最基本的实证方法的基础上,许多新的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学研究方法被采用,对推动这一学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尤其是计量方法的运用,使人们对近代经济史中许多问题的认识不断加深。

近年来,随着新制度主义在西方的兴起,新制度经济学和新经济社会学开始成为经济史的前沿理论。

新时期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与社会史的融合成为主流1992年,吴承明发表《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指出,经济史是研究社会经济的,自应使用社会学方法[1]。

2001年,吴老又发表《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2],提出,经济史研究要注意非经济因素,我赞成“社会经济史”的提法。

吴老的宏论不但引起了经济史学者的警醒,而且引起了社会史学者的重视。

中国经济理论研究综述

中国经济理论研究综述

中国经济理论研究综述张军詹宇波作者从2011年国内经济学权威期刊中摘取了部分经济学者对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的研究观点,主要从中国经济增长、企业理论、财政税收、宏观金融与金融体制改革、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农村经济、对外经济、区域经济等方面加以呈现。

〖图片〗宽300×高392尽管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依然在全球保持了首屈一指的地位,但由于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在2011年遭受了最严峻的考验,这主要表现在:第一,通货膨胀较为严重,7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达到6.5%。

第二,地方债务问题引发极大关注。

据国家审计署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174.91亿元,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占62.62%;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占21.8%;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其他相关债务占15.58%。

而其中2011年、2012年到期偿还的债务分别占24.49%、17.17%。

第三,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2011年11月初,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创下了1美元兑6.31元人民币的纪录。

本币升值无疑会影响中国出口,而其中又以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为特征的出口企业所受影响更为严重。

第四,房地产市场低迷。

由于受到了严格的政策控制,中国房地产市场成交量大幅萎缩,导致与房产市场相关的行业,诸如建筑、钢铁等的低迷。

与中国经济整体表现形式和各位政府官员的观点相对应,中国经济学者对中国经济中存在的热点问题也进行了积极的研究。

本综述所包含的经济学论文主要来自《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世界经济文汇》、《世界经济》、《经济学季刊》、《管理世界》等国内经济学权威期刊。

在内容编排上,按照中国经济增长、企业理论、财政税收理论、宏观金融与金融体制改革、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农村经济、对外经济、区域经济等8个专题展开。

一、中国经济增长1.中国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波动。

贺大兴、姚洋从社会平等的角度给出了一个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对中国70-90年代经济战略演变的研究

对中国70-90年代经济战略演变的研究

对外贸发展战略在国际上大致有两种分类,一类是内向型与外 向 型,另一类是进1 2替代和出1 2 导向型的外贸发展战略,但划分标准都是
按其贸易奖励制度是否为 “ 中性 ” 。即若一 国政 府对贸 易的奖励制 度为 中性 ,那其所采用的就是外 向型外贸发展 战略 ;若一 国政府偏 向内销 , 那么采用的就是内向型的发展战略;若一 国政府 同等对待其进 口 产 品和 本国产品 ,即采用 的中性的奖励制度 ,那么其采用的就是出 口导 向型的 发函战略 ; 若政府 比较倾 向于对本 国产 品的扶持 ,那就是进 口替代 型的 外贸发展战略。 - 3 其中主要包含两层含 义 : 一是体现政府对经济 的干预 ,
孟 红 艳
摘 要 :一 国家或地区的外贸发展 战略是其 经济发展 战略的重要 组成部分 ,是其发展 外贸的指导思想 ,在 实践 中,它是一 国政 府通过 选择 国际分工和 国际经济关 系,来影响本 国资源的配置和竞争效率的一整套政策和制度… 。从我 国建 国至今 我国的外 贸发展战略 经历 了进 口替代战略 、混合战略 、激进 的出 I : / 导向和 自由化的 出口导向战略 四个发展阶段 。本 文主要 对我 国 2 0世 纪 7 O —9 O年代我 国的外贸发展从 进 口替代一混合型一 出口导向战略 演变的背景 、原 因以及其间战略实施 战略 的优 劣进行 了阐述。 关键词 :外 贸发展战略 ;进 口替代 ;出 口 导向
引言
战略 ,是源 自发展 中 国家 的。 中国具有 巨大 的国 内市场 潜力 ,在 实施
经济战略是一 国具有是全局 性 、长期性 的经济发 展方针。 伴 随着 经济全全球化速度的加快 ,我国经济政策逐步开放 ,外贸发展 战略在我 国整个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地位 日 趋重要 。对外贸易是推动一 国经济 增长 的“ 三驾马车”之一 ,国际贸易 发展直 接影 响一 国的经 济增 长水平 和 发展状况 ,一 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尤其是外 贸发展战略直接决定 了一国经

中国经济法学研究成果综述

中国经济法学研究成果综述

中国经济法学研究成果综述本文从基础理论、具体制度和研究方法三方面综述中国经济法学发展所取得的成果。

标签:经济法学综述基础理论具体制度研究方法经济法学自诞生之日起,各种观点异彩纷呈,尤其在经济法学的基础理论方面,争论很激烈,但已经形成了一些能支撑经济法学理论大厦的基本共识。

在经济法具体制度的研究方面,也有过很多的争论,这些争论推动了相关法律制度的产生和完善。

经济法学的研究方法也正经历着由单一走向多元的过程,多种研究方法提供了多元的视角,共同推动着经济法学理论不断深化。

概而言之,经济法学经历的正是一个“和而不同”的发展路径。

一、经济法的基础理论1.调整对象在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方面,学界形成了许多观点。

按照前述发展历程的划分,各种观点大体可以分为“前诸论”和“新诸论”。

“前诸论”主要有“纵横统一论”、“纵向论”、“企业法中心论”、“综合法论”、“经济行政法论”、“学科经济法论”等。

“新诸论”主要有“国家协调说”、“需要国家干预说”、“管理说”、“国家调节说”、“增量利益关系说”等。

总体来看,“前诸论”中有对经济法持否定态度的观点,而“新诸论”对经济法独立法律部门的地位已成共识。

尽管曾有学者对经济法抱有怀疑或者否定的态度,但学者们的探索、交流与交锋推动了经济法学的发展,这是值得肯定的。

各说虽然分析的角度与表述不尽相同,但实际上都反映了国家依法管理国民经济、协调市场经济运行并统筹社会整体经济利益平衡这条主线。

2.经济法的地位关于经济法是否独立的法律部门,学者们曾有过很多激烈的争论,其中尤以民法与经济法的关系为争论的焦点。

80年代初期,大经济法主义和大民法主义相互排斥对方,不承认各自的独立性。

此外,还有经济法与行政法关系的争论,有学者认为经济法属于行政法的一个部门法,而不是独立的法律部门。

随着实践的深入和理论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经济法与民法、行政法对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及相互不可替代性,经济法的独立法律部门地位在法学界基本成为共识,并已为国家立法机关采纳,在官方文件中多有体现。

我国法律经济分析的研究综述

我国法律经济分析的研究综述

我国法律经济分析的研究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面临着诸多法律经济问题,如民营企业融资难、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和解决,离不开对法律经济关系的深入思考和研究。

加强我国法律经济分析的研究,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提高法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我国法律经济分析的发展历程、主要研究领域、实践应用、不足之处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综述,旨在为学者和决策者提供参考,促进法律经济分析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我国法律经济分析的研究现状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探讨我国法律经济分析的发展历程、主要研究领域、实践应用、不足之处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对相关文献和实践案例的分析,深入挖掘我国法律经济分析的特点和优势,为完善我国法律制度和促进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不足之处的分析和讨论,为未来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借鉴和改进的方向,推动我国法律经济分析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学者、决策者和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的持续深化和创新。

2. 正文2.1 我国法律经济分析的发展历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法律经济分析逐渐成为热门话题。

1990年代至今,我国法律经济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体系和方法论。

在这一时期,我国学者开始逐步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律经济学理论体系,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比较。

目前,我国法律经济学在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许多学者在法律经济分析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法治进程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法律经济学的应用也日渐广泛,涉及到政府管理、企业经营、社会管理等多个领域。

我国法律经济分析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

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不断深化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我国法律经济学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国经济正处于略论经济正义

我国经济正处于略论经济正义

我国经济正处于略论经济正义当代伦理学特别是经济伦理学的发展,已经把自己的注意力由德性伦理转向了制度伦理。

这一转向不仅仅是研究视角的转移,更重要的是研究方法及所运用的核心范畴发生了变化,并在此变化中蕴含着伦理学所追求的价值目标的调整。

如果说传统的德性伦理的核心范畴是“善”的话,那么现代的制度伦理的核心范畴就是“正义”。

当我们从经济伦理角度来研究制度伦理的时候,这里的正义范畴就不是泛指正义一般,而是特指经济正义。

经济正义既是经济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又是经济伦理学追求的目标。

经济正义问题是典型的经济学和伦理学交叉的命题,它不只是讨论人们在经济生活中的一般道德行为规范,因为这仅靠一般伦理学对若干经济案例或经济现象加以分析就够了;也不只是讨论社会发展中的一般经济规律,因为这仅靠一般经济学方法对人的交往和行为偏好加以审视就满足了。

它实质上是指,无论什么经济学流派,无论它们提出的问题林林总总、千差万别,最终都不可能回避这样一个问题:即任何经济制度安排都内含着经济正义要求,任何经济学研究都离不开道德责任,离不开对某一经济制度和经济活动中人的终极命运的关怀。

一、关于经济正义范畴要理解经济正义范畴,首先要廓清善与正义的异同。

中外传统伦理思想都强调善的德性。

所谓善,侧重于从个人道德动机、义务或责任的角度来评价道德行为,它所追求的是美好的理想,甚至崇高的道德境界。

任何一个时代,人们所推崇的善都是不作经济分析的、不计成本的,所谓“乐善”即为“好施”,判断某一行为是否善,就是看行为人是否自愿使其付出大于所得,一旦这个“大于”大到只贡献不索取,无私奉献、不计报酬,就是“至善”,至善者即圣贤。

显然,任何社会都需要这样的善,大多数社会成员都景仰这样的善,但达到至善境界的永远只能是少数人。

需要指出的是,善在这里是超经济的范畴,除非重新解释和定义,否则不能用它来进行制度伦理或经济伦理分析。

而正义则不同。

正义侧重于从制度、秩序、法则、权利、整体的角度来把握人的行为选择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无论人们道德境界高下都必须服从正义的要求。

90年代以来发展经济学

90年代以来发展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顾海兵朱金周#$年代以来发展经济学!对若干热点问题的辩证分析一对金融自由化的辩证分析发展经济学是二战后形成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经济学科,是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摆脱不发达状态,进入发达状态的一个经济学分支。

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题是:农业的发展,加速的资本积累,人力的充分利用,计划调节与市场机制的结合等。

综观%$年来发展经济学的沿革,其研究的重点、热点、焦点是紧紧随着现实的变动而变化的,其研究方法也愈来愈表现出辩证分析的特征,即由片面到全面、由一元到多元、由线性到非线性。

比如,#$年代以来它主要是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金融自由化、竞争和规则、种族多样性以及地理区位等热点问题进行了辩证分析。

金融自由化曾被认为是国际金融发展的潮流。

但人们往往看到其利益和好处,而对其风险认识不足。

金融自由化的目的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最终目标———促进稳定与增长、促进竞争、保护消费者和保证弱小群体得到金融服务,自由化是达到这些目标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显然不是唯一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托宾(&’()*+,-./)认为,在金融市场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货币的影响方面,国际金融自由化曾经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但这种趋势也破坏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那些实施固定汇率的国家的货币主权。

当私人银行和企业能以任意数量、任意期限和任意币种借款时,就会增加今后一段时期内国家外汇储备的压力。

由此,中央政府和中央银行可能被迫实施牺牲增长以保护外汇储备的政策。

为了保护货币独立和现代金融体制,发展中国家需要建立和加强金融机构改革和规划。

在金融市场,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应用“看不见的手”这一工具时要谨慎。

世界银行副行长、发展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012345.67.58)也指出,虽然自由和竞争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但东亚危机表明,金融市场和其他市场之间有重要差别。

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现状综述(1977—1996)之一(《中国经济史研究二十》

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现状综述(1977—1996)之一(《中国经济史研究二十》

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现状综述(1977—1996)之一(《中国经济史研究二十》关于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现状综述(1977-1996)一、研究内容的扩展自1977年以来,中国现代经济史的研究内容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广泛涉及到中外经济关系、经济制度改革、企业经济史、会计史、银行史、交通史等方面。

这些研究内容的拓宽反映了中国现代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显示了研究者对发展趋势的关注和追求。

二、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者在研究内容扩展的同时,也在方法方面进行了创新。

例如,以社会历史学的观点研究中国现代经济史的新方法,透过经济学意义的表面现象,社会历史学可以揭示更深入的社会变迁和经济变动。

此外,另一项创新性的方法是考虑了中国特色,例如研究国营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运作方式,同时揭示了不同的时期,中国企业业主和经理在企业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历史视角的纠正伴随着研究内容扩展和研究方法创新的是历史视角的纠正。

历史上的很多问题被混淆或者误解,而伴随着资料公开和研究深入,一些历史观点和评价被更加客观、清晰地呈现。

例如,20世纪60年代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现代经济发展严重减缓,这一时期给中华民族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现在更多地被视为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待中国现代经济史的一个重要时期。

四、学科间的相互渗透现代经济史的研究并不仅局限在经济领域,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也日益加深。

例如,战争是影响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对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使研究者从历史和经济学的角度对中国现代经济史进行了更全面的研究。

五、研究成果的显著提升随着现代经济史研究的深入,研究成果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选择困境、老板行为激励机制、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转变、会计实务和统计制度的演变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研究和评价。

此外,研究人员的研究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论文数量和质量大大提高。

案例分析:一、以铁路为例,怎么看待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现代经济史中的铁路发展可以被视为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缩影。

我国法律经济分析的研究综述

我国法律经济分析的研究综述

我国法律经济分析的研究综述【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法律经济分析的研究进行综述,旨在探讨其基本理论、发展历程、现状、研究方法和重点。

首先介绍了法律经济分析的基本理论,随后回顾了我国法律经济分析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当前研究的现状和方法,并重点讨论了研究的重点。

在展望了我国法律经济分析研究的未来发展,并对研究进行了总结。

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深化理论研究、扩大应用领域、提高研究方法的精准性等。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我国法律经济分析的发展趋势,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法律经济分析、我国、研究综述、基本理论、发展历程、现状、研究方法、研究重点、研究展望、结论总结、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法律经济分析作为法律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法律经济分析在法律实践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研究背景部分主要从法律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入手,介绍法律经济分析的涵义及其在我国的研究现状。

通过对法律经济分析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进行梳理,可以为进一步探讨我国法律经济分析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

在当前法治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深入研究法律经济分析,不仅可以促进法律和经济的有机结合,更可以为我国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旨在对我国法律经济分析的研究现状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为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我国法律经济分析的研究现状,总结我国法律经济研究的发展历程,分析我国法律经济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探讨我国法律经济研究的重点领域,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我国法律经济学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对我国法律经济分析的研究综述,旨在加深对法律与经济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理解,揭示法律制度对经济行为的影响机制,为促进法治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通过对我国法律经济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旨在引导和促进我国法律经济学科的跨学科研究,为建设法治社会和现代市场经济体系提供理论和政策支持。

90年代经济发展状况

90年代经济发展状况

90年代经济开展状况一、增长与结构(一)经济增长概况中国经济自1991年开始出现上升,GDP增长从1990年3.9%的波谷上升到8.0%。

1992年,由于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发表,经济增长迅速加快,全年GDP实际增长达13.2%。

1992年10月召开的十四大,进一步刺激了本已旺盛的投资热情,使来年的经济形势更趋高涨。

1993年上半年,GDP的增长幅度高达14.1%。

虽然下半年开始的金融整顿使经济增长势头趋缓,全年GDP增长仍高达13.4%。

1994年,在财税、金融、外汇以及投资、价格等方面一系列重大改革相继出台的同时,政府在财政、金融等宏观政策上采取主动和适度的调控,使经济增长速度在高水平上稍有回落。

全年GDP的增幅为118%。

(见表1)表1 增长与结构其中:制造业 3.413.821.921.118.0第三产业 2.1 5.58.99.38.7名义GDP结构(%)第一产业28.426.223.821.218.8第二产业43.645.148.051.848.5第三产业28.028.728.227.032.7实际GDP结构(%)第一产业28.426.924.822.721.0第二产业43.645.849.052.154.6第三产业28.027.326.225.124.5*注:制造业指除建筑业的第二产业口径,含采掘工业。

**注:1994年第三产业统计口径调整,与以前年份不具可比性。

表中实际GDP结构具有可比性。

增幅为118%。

(见表1)十四大从经济周期的角度看,90年代以来的中国经济,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顶峰期。

这一时期经济的增长,既反映了周期性经济扩张的固有趋势,也受到了宏观经济政策的深刻影响。

一方面,“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开展〞的战略要求,构成了宏观经济决策的主线,决定了经济迅速增长的根本格局;另一方面,以稳定经济、整顿经济秩序为着眼点的宏观经济政策,构成了政府调控的根本内容,影响着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宏观环境和结构变动。

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综述(1986——1995)之二

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综述(1986——1995)之二

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综述(1986——1995)之二一、引言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中国经济的崛起,对于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本文主要围绕着1986年至1995年这段时间内关于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研究综述展开讨论,旨在全面了解当时中国经济学领域所关注的问题以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二、五个标题1.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学科定位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始终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时代背景的变化,学者们对于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研究逐渐从历史学向经济学的方向转变,学科定位的确立也成为了当时主要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对于这一问题进行详细探讨。

2.中国近代经济史的阶级结构随着近代中国的不断变革,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对于近代中国阶级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宏观经济现象,并为我们制定当前的经济政策提供参考。

本文将围绕着中国近代经济史的阶级结构进行详细分析。

3.财政经济学与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财政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当时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研究中也开始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从财政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究其与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相关性。

4.社会保障制度与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近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对于当时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着这一话题详细分析,探讨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

5.城市化与中国近代经济发展随着现代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城市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城市化进程对于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贡献巨大。

本文将围绕着城市化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当时城市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五个案例1.《中国近代经济史》一书的出版这本书是当时一部标志性的著作,对于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理论框架建立和学科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明确的研究思路和方向,揭示了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中国近代财政收入来源的研究中国近代经济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财政收入来源的多样性。

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综述(1986――1995)之二

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综述(1986――1995)之二

三、关于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趋势、中心线索及社会性质如何从宏观上把握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趋势,这是近代经济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吴承明指出,过去有一种定型的看法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一个向下沉沦的社会,直到70年代出版的近代经济史著述中仍“大都给人以一片凄凉、每况愈下的感觉”。

他称这种历史观为“沉沦观”。

进入80年代以后,国内一些学者对这种“沉沦观”不断地进行了批评。

批评主要集中在对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民族工业的发展问题上。

有些学者针对有关“民族工业在‘黄金时期’以后不断陷于危机和萧条”的传统见解,论述了二十年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但认为三十年代出现了衰退和破产;也有学者更进一步强调1920~1936年间是旧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

吴承明认为中华民族的经济史是一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历史,其间有严重曲折,但即使在这种时代也有它发展和进步的一面。

他认为国家统计局把解放前农业和工业的最高产量定在1936年是实事求是的,在他主编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三卷里对近代有关年份的各类资本、国民经济各部门总产值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测算,从这些测算中可以看出1936年前近代经济是在不断地发展。

刘佛丁等更进一步认为,不但从1850~1936年间中国国民收入及人均国民收入都有所增长,还经历了两个完整的经济周期:1887~1914年为第一周期,上转折点为1905年;1914~1936年为第二个周期,上转折点为1931年。

刘佛丁等认为技术和管理制度的进步是中国近代经济史发展过程中两次繁荣的决定性因素,投资规模的扩张和收缩是经济繁荣和衰退的直接原因。

[22]与上一问题相联系的是关于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或曰“基本线索”)的争议。

李时岳提出近代中国存在“两个线索”:“反映半殖民地趋向的线索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反映半资本主义化趋向的线索是为资本主义开辟道路的各种斗争”。

他进一步提出,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并非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我国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综述(一)

我国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综述(一)

我国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综述(一)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引入循环经济理念后,引起学术界和决策层在理论研究及实践领域的关注。

自2002年以来,循环经济研究文献如雨后春笋,迅猛增长。

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收录循环经济论文达500余篇。

经过多年探索,我国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已由理念传播、概念诠释阶段发展到理论体系建构阶段,并取得多方面的成果。

本文对相关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一、循环经济的涵义学术界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技术范式、经济形态和增长方式等角度对循环经济作了多种界定。

1.狭义的循环经济涵义。

诸大建指出,循环经济是针对工业化运动以来高消耗、高排放的线性经济而言的……是一种善待地球的经济发展模式。

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能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

毛如柏认为,循环经济是与传统经济活动的“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的开放(或单程)物质流动模式相对应的“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

解振华认为,循环经济是在生态环境成为经济增长制约要素、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公共财富阶段的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是建立在人类生存条件和福利平等基础上的以全体社会成员生活福利最大化为目标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其本质是对人类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马凯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段宁认为,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

任勇认为,循环经济是对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中的资源流动方式实施“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和无害化”管理调控的、具有较高生态效率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2.广义的循环经济涵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第!%期!!!!!!!!!!!!!!!!!!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第(卷第!%期#!!!!!!!!!!!!!!!.,/0123,4562,161789:616;<02<6,1=,33>7>"?,3-(-+,-!% ###################################################理论探讨)#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正义研究的综述高秀荣"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摘!要"!!经济正义问题是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意蕴的深层次问题!是从伦理学的角度对经济制度安排!经济活动的道德正当性评价"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经济正义问题引起我国理论界高度重视!并在九十年代兴起一个评价现代市场经济正义理论的热潮"本文将从经济正义研究的学术背景!经济正义研究的现状!以及经济正义研究的不足予以简要综述"!关键词"!!经济正义#综述!中图分类号"V#!!!文献标识码"8!!!文章编号"!##(#@#"$$%##&%#!%###"!##%!!一&我国经济正义研究的学术背景经济正义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基础!随着经济关系成为支配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经济发展的单相度价值取向的危害日益严重!经济领域不公正现象日益凸现!经济正义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早在古希腊时期!一些哲学家就关注经济正义的问题%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都表达了经济正义的主题和观念%柏拉图关于建立财产权利和财产关系恒定不移的秩序正义观&’!(亚里士多德关于遵循财产占有权和行使财产权利的适度与中道正义观&’%(近代西方哲学家霍布斯!洛克!休谟也表达了经济正义思想%他们认为经济正义是维护和履行契约%履行契约是正义的起点和源泉!契约的权威高于王权或政府的权威%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的发展!两极分化日益严重!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矛盾日益突出!人们开始怀疑和批判私有制的正义性!出现了以实现公有制经济为目标的经济正义理论%莫尔!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经济正义是彻底废除私有制度%马克思经济正义思想揭示经济正义在社会正义中的基础地位%他最有代表性的经济正义之作是)资本论*!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剖析了从劳动价值论到剩余价值学说的实质!从而批判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不正义性!揭示了人类对正义的追求由个人美德向制度伦理的发展趋势!从而得出共产主义制度才能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解放!因而才是最正义!最理想的社会形态和经济制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的不公正的现象引起了当代经济学者对世界经济正义关注%近年来诺贝尔经济获奖者的经济学都与他们的经济正义思想相关!他们在阐述经济观点的同时!也宣扬了经济正义的思想%如西屋多-舒尔茨!他主要是对社会下层所受的苦难寄予深切的同情与宽容%廷伯根和根纳-缪而达则对世界不合理的经济秩序进行抨击%贝尔克主要在于将经济正义的领域扩展到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如社会学$人口学和犯罪学领域%阿马蒂亚-森就是从道德的范畴去讨论重要的经济问题!他的)论经济不平等*专著就是证明%二&我国经济正义研究的现状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关注经济正义热情逐渐高涨起来!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经济正义问题进行探讨%他们主要的经济正义的思想如下+张雄论述市场经济的经济正义问题!主要涉及,效率与公正-问题!他认为在日常的经济活动中!如果一种状态既是平等的!而又有效率!那它就被描述为,经济正义-%在论及国际经济正义时!他认为经济全球化时代人们讨论的中心话题似乎是+如何解决经济一体化和经济正义价值尺度的差异性矛盾问题%孟宪忠$包宵林则从经济不正义的现状描述入手提出权利经济$分利经济$霸王经济$投机经济$伪劣经济$野蛮经济和宗法经济等!指出经济活动的不正义的危害!分析经济不正义的原因!提出解决经济不正义的对策%’$(刘可风研究经济正义则偏重于制度$权力$整体而非个人德性$义务的角度把握人的经济行为的合理性和正当性的经济伦理范畴%突出反映了正义的实践理性精神或现实性规定%即人的经济行为需要选择理想的体制目标和规范!经济正义就是一定经济制度的意义元素或经济的精神%’@(毛勒堂主要立足于人性$人之利益关系!阐述了经济正义存在论基础%对经济正义所蕴涵的四重维度进行阐述!即以平等对待经济需要!以秩序规范经济行为&以共生牵引经济活动&以自由看待经济发展!力图以全新的经济正义理念矫正人们经济资本的狭隘观念%’"(郑永奎从经济哲学视野来探讨经济正义!对经济运行中四个环节进行详尽的探讨!认为生产正义是经济行为关键!分配正义是经济正义的基本形式!交换正义是道德经济的保障!消费正义是提高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环节%何建华则对经济正义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初步建了经济正义理论的基本框架%她在揭示了经济正义凸现的基本背景的基础上!从经济制度和经济活动的视角对经济正义理论进行应用性研究!克服了过去仅仅局限于从人性层面来研究正义问题的局限%同时把经济正义放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转型的背景中加以研究!对当前我国经济正义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三&经济正义研究的不足!_经济正义研究体系上不系统!首先我国经济正义研究只限于规范的构建层面!许多学术概念!元理论的分析和事实描述尚不明确%对西方经济正义思想的研究带有断裂性!对现代西方经济正义思想研究的较少!未能进行历史的完整把握%其次是多集中在专题及人物经济正义思想的研究!研究力量分散!纵横联系少!不系统!而且停留在规范建构上!缺乏深入的实证分析与个案分析%对经济正义问题了解不够$研究不够$对策应变不够$学术成果不能转化为实际运作和规范指导经济实践%%_我们研究经济的理论依据是西方的"而忽略了中国传统经济正义思想!我们学者在研究经济现象时!理论依据是西方的!西方的经济正义思想是随着西方资$下转第"$页%!收稿日期"%##&’#(’%&!作者简介"高秀荣"!)*@’#!女!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级硕士研究生%%##&年!%月第(卷第!%期邹昆辉!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H>I-%##&##################################################?,3-(-+,-!%药"给社会主义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四"破除了某些具有浓厚感情色彩的僵化的资本主义观#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邓小平从什么是$世界的时代特征%的视角出发"提出$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的论断"在实践中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半封闭的状态"把对外开放确立为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这既是对当代世界的正确的反映"又是邓小平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认识的反映#在邓小平看来"对外开放的实质就是要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当代资本主义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拿来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赢得对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三!理论体系的完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认识升华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使社会主义理论得以更进一步的创新#!一"在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新突破#进一步深化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十五大把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重新认识和阐述了公有制的涵义及其主体地位"提出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和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新论断#这些理论和判断"特别是关于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理论避开了人们无谓的争论"为公有制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广阔的天地"是对$公有制等同于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和理论的一次重要的突破和创新#!二"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任务上#强调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讲话和十六大的报告中"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理论体系"把$三个代表%与新世纪三大任务结合起来"明确提出在新世纪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党肩负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在科学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长期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所作的概括# !三"在社会主义发展特征上#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明确提了出来"提倡$以德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在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和互动中开拓前行的#理论离不开实践的锻造"实践也离不开理论的指引#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新的形势任务"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不拘泥于已有思想和结论"而是根据时代要求进一步发展了党的创新理论"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和要求#科学发展观以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和如何科学地评价发展等系统的理论观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补充了极为重要的内容"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也深化了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认识#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民五十多年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中华民族对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独特贡献#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无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还是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创新价值#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定会发展得更快&更好&更稳"取得更加巨大的成就#"注释’!()毛泽东文选*第*卷-第%!(页’%()毛泽东选集*第"卷-第!$)页’$()毛泽东选集*第"卷-第$*@页’@()邓小平文选*第$卷-第$*$页’"()邓小平文选*第$卷-第$*$页#责任编辑"文哲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上接第"!页"本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是为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辩护的"同时西方经济正义的思想的方法论有着明显的形而上学的倾向#而且对西方研究太多只是介绍"评述式的"不能很好契合于我国的实际"用自己语言表达中国经济正义的思想却不多"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不能凸现出来"缺乏现实意义的创新上#经济正义有历史继承性"我国市场经济建立有其特殊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因此在研究我国市场经济正义时要探讨我国传统的经济正义"吸收和利用我国传统经济正义思想文明成果为我国市场经济服务"然而我国对传统经济正义思想研究的还不够深入#$_忽视对企业的经济正义的研究!企业既是独立自主的经济实体+同时又是具有独立法人人格的伦理实体#因此企业质量的好坏"道德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一国的整体的实力和参与国际的竞争能力"而且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然而国内对企业以及企业家研究不够"我国企业中存在着许多权利和义务方面的问题&职工权利的问题&国有企业资产问题&生产要素问题&民营企业顾主和雇员的伦理问题&企业家面临的道德困境等问题缺乏深入的研究"并且这些问题的研究停留在现象的描述和定性的分析"但是实证研究和量化研究在目前看来仍显不足#四!构建我国经济正义理论!_确立经济正义理论前提!研究经济正义问题理论依据不同"研究就各异#研究当前我国经济正义"就要首先确立理论前提#如解决国际经济正义问题"就要解决富国和穷国之间的不平等问题"以及贫穷问题"全球性环境伦理等问题+研究经济活动问题可以从人性出发"研究人的自由"平等及人的财产权"利己与利他"自律与他律等问题+而我国社会转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应该是我国研究经济正义的现实性较强热点问题#因此"以上这些问题都可以作为建构当前我国经济正义理论的逻辑前提#%_研究中国经济正义即符合中国的实际"又要和国际接轨!研究中国经济正义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我们的研究成果才能指导中国的经济建设&经济活动中的决策和行动的理论#同时必须和国际研究接轨#在继承中发展"在交流中求丰富"而不是另搞一套#因此"我们的研究必须更为尊重和更多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充分吸收国际学术界关于经济正义的研究成果"力求在这一过程中丰富和发展我们自己的经济正义"从而构建中国经济正义研究的基本理论体系框架# $_要以马克思的经济正义思想为指导"着重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正义问题!当今中国的道德现状可以说是一种不伦不类的混合结构!悠久人文历史所积淀的根深蒂固的观念系统"西方伦理观念与生活姿态的长期渗透与熏陶"被现代革命性话语所充斥的带有理想乌托邦色彩的$新传统主义%"以及经济转型时期开放"动态的经济结构下伴随经济失序而形成的道德观念的无序状态"搀杂纠合在一起"构成人们主体利益多元"人们利益表达方式的多元"以及人们实现利益手段的多元化#中国现阶段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如个人富裕与共同富裕"竞争与协作"利益与创造"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都是因中国社会制度"体制和文化的特殊性而显现的独特内涵#这就要求我国的经济正义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经济正义思想为指导"充分揭示我国市场经济正义的特殊本质及其丰富的表现#"注释’!(周辅成-)西方论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第!@&’!&$页’%(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第!@(页’$(孟宪忠"包霄林-)经济正义论*-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年第&期’@(刘可风-)略论经济正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年第@期’"(毛勒堂-)论经济正义的四重内蕴*-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卷第@期#责任编辑"一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