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概念的研究综述
平等理念与社会进步
平等理念与社会进步平等的含义初中八下政治一、平等的基本理念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石。
平等的基本理念是指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应享有同等的权利和机会,不受任何不合理的限制和歧视。
二、人格上的平等人格上的平等是指每个人在道德和法律上都是平等的,无论其性别、种族、宗教信仰、社会地位等。
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尊重和尊严的对待,没有人可以凌驾于他人之上。
三、法律地位平等法律地位平等是指每个公民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享有同等的法律权利和义务。
无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财富状况、学历高低如何,都不能影响其在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四、权利平等的重要性权利平等是平等观念的核心,它保证了每个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能享有同等的权利和机会。
权利平等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激发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和谐发展。
五、机会平等的含义机会平等是指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同等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能力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机会平等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效率的重要保障,它能够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个人的全面发展。
六、结果平等的概念结果平等是指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同等的结果和收益。
然而,由于个人的能力、资源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差异,实现结果平等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我们更应该强调机会平等和过程平等,以确保每个人都能有公平的发展机会。
七、平等的实践意义平等的实践意义在于它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进步。
首先,平等能够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其次,平等能够激发个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提高社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最后,平等能够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和人类的全面发展。
八、平等与差异的平衡虽然平等是社会的核心价值之一,但我们也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不平等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在实践中,我们需要寻找平等与差异之间的平衡点。
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平等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和不公平现象;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尊重个体差异和不同群体的特殊需求,确保每个人都能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
墨子“兼爱”思想研究综述
墨子“兼爱”思想研究综述论文摘要] “兼爱”是墨子思想中的核心,是墨子社会学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直以来,学者们对“兼爱”做了不少的研究,而且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本文首次较为全面的搜集的墨子“兼爱”方面的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对其做系统总结。
全文分为“兼爱”的产生的社会背景,“兼爱”的内涵,实施途径,缺陷及其历史命运,“兼爱”的价值意义、地位,它与仁爱、道爱、博爱的比较研究等七个方面。
[关键词] 墨子;兼爱;研究综述“兼爱”是墨子思想中的核心,是墨子社会学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学者们给予了相当大的关注。
对“兼爱”的研究向来是墨家思想研究的重点之一,而且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对此做一概述。
数届墨学研讨会都对“兼爱”的研究有很大的贡献,着重点集中在“兼爱”的现实意义及其价值上。
在第一届墨学国际研讨会上,张岱年认为墨家实行“兼爱”之道是尽力追求国家、百姓的大利,“兼爱”学说闪耀着古代人道主义的光辉. 王源认为,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学说,可为调解当代商品经济发展中厂家和用户的矛盾、企业内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提供理论指导。
陈鼓应提出“墨家伦理动力说”。
在第二届墨学国际研讨会上,有的学者将墨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相联系。
代写硕士论文在第三届墨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与会者认为,我们能从墨家的许多合理思想中,找到有助于现代化建设与世界和平的契合点,如墨家的“兼爱”学说与现代人文精神的重建。
在墨学与现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朱传认为,“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子政治学说的宗旨,是其社会发展论的实际目的,是其社会伦理学的中心内容。
周全德对墨家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进行了综合发掘,认为墨家“兼爱”的伦理主张可以成为一切追求和平、民主、自由的人们手中的精神武器;金东沫认为,墨子所谓的“兼爱”是从国家治乱问题着眼的,实际上并没有道德及宗教上的特殊。
而萧宏恩则对墨子的“兼爱”在医护伦理中的应用作了研究,认为墨子的“兼爱”思想可以成为医护伦理实践之根本理念。
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是研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骤。
概念界定是指在研究过程中对所涉及的概念进行明确和界定,以便后续的研究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
而文献综述则是对已有文献进行详细的梳理和综合,以便发现和分析出已有的研究成果、优缺点和不足之处,进而确定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是研究的起点,通过概念的界定和文献的综述,研究者能够深入理解研究领域的内涵和外延。
在进行概念界定时,研究者需要明确的定义研究领域中所涉及的概念,并确定这些概念的范畴和特性,以便后续研究工作的开展。
而在进行文献综述时,研究者需要收集、筛选、整理、归纳和分析已有的文献,以便通过已有文献的交叉验证和比较,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和问题,并确定研究的切入点和研究思路。
总之,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是研究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它们能够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研究领域中所涉及的概念和研究现状,从而更加有效地展开研究工作,为科学研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平等”概念的研究综述
“平等”概念的研究综述闫彩虹(江苏师范大学法律与公共事务学部江苏徐州 221116)摘要:“平等”作为一种价值观,成为每个时期的永恒追求。
这一概念仍没有相对固定的标准,目前学术界对“平等”概念的界定从西方哲学中探寻“平等”的起源;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挖掘“平等”的内涵;从公平与平等的比较中定位“平等”的真谛;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语境中赋予“平等”丰富的含义;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揭示“平等”的现代意蕴等五个方面着手,体现了“平等”概念具有的时代性、多维性、公平性、传承性、人民性等特性。
关键词:平等;公平;马克思恩格斯;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这个概念如美国学者萨托利认为的那样:“平等”既是世界上最简单的概念,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概念。
在学术研究领域,以“平等”为关键词的论文枚不胜举,论点是常论常新,但究竟何为“平等”,各位学者也是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目前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作为参考。
为使我们后来研究者对“平等”这一概念有更加清晰、正确的认识和把握,笔者在CNKI中以“平等的含义”或“平等的内涵”为主题进行检索大概有三十几篇文章,在仔细阅读后,发现目前学术界对“平等”概念的界定往往从以下五个角度开始着手:第一,从西方哲学中探寻“平等”的起源;第二,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挖掘“平等”的内涵;第三,从公平与平等的比较中定位“平等”的真谛;第四,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语境中赋予“平等”丰富的含义;第五,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揭示“平等”的现代意蕴。
一“平等”看起来是一个很简单、直观的概念,往往直接“拿来”就用,然而大家忽视了“平等”复杂的一面:“萨托利将“平等”比作“迷宫”,认为人们对平等的把握和理解仍然茫无头绪;德沃金认为准确地表述平等本身就是一个哲学难题;波尔认为平等多个类型之间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人们很难对平等及其各个类型产生清楚的认识。
”[1]“平等”这一概念简单而又神秘,到底源自何处,逐渐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话题。
开题报告及研究综述
开题报告及研究综述开题报告及研究综述(精选6篇)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种⽂字说明材料。
这是⼀种新的应⽤写作⽂体,这种⽂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产⽣的。
以下是⼩编为⼤家整理开题报告及研究综述(精选6篇)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家! 开题报告及研究综述篇1 ⼀、开题报告的⽬的、意义 博⼠学位论⽂开题报告是开展学位论⽂⼯作的基础,是保证学位论⽂质量的重要环节。
开题报告是博⼠⽣在导师指导下撰写并由导师审查批准的学术⽂件。
准备开题过程是导师对博⼠⽣进⾏课题指导的重要步骤,也是师⽣在所选课题范围内共同切磋,整理、确定论⽂思路及主线的重要科学活动。
开题报告是博⼠⽣向由本学科专家组成的评审⼩组汇报博⼠学位论⽂的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及研究⽅案等,即汇报博⼠学位论⽂“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
由本学科专家进⾏集体审议,检查学位论⽂选题是否正确、研究内容是否恰当、研究⽅案是否合理,同时也检查博⼠⽣对拟进⾏的研究题⽬理解是否深⼊、对相关研究领域研究现状了解是否全⾯、为进⾏课题研究所做的主观与客观上的准备是否充分等。
在此基础上,评审专家还将从不同侧⾯、不同⾓度对论⽂的科学思路、研究⽅法等重要问题提供咨询、建议和帮助,使论⽂⼯作的⽅向、内容和⽅案更为合理。
⼆、开题报告⼯作安排 1、博⼠⽣必须将学位论⽂开题报告书⾯材料提交导师审阅,经导师同意后,⽅可进⾏⼝头报告。
2、由各博⼠点组织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博导、教授5~7⼈,组成开题报告评审⼩组,听取博⼠研究⽣的⼝头报告,并对报告内容进⾏评议审查。
3、博⼠学位论⽂开题报告的时间由博⼠⽣导师根据博⼠⽣⼯作进度情况确定,但⼀般应于⼊学后的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最迟应于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
三、开题报告的内容 1、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的和意义; 2、国内外在该⽅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3、主要研究内容; 4、研究⽅案; 5、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标; 6、为完成课题已具备和所需的条件和经费; 7、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 8、主要参考⽂献。
个人研究综述作文范文(3篇)
个人研究综述作文范文(3篇)个人研究综述作文范文第1篇在20xx年7月,我有幸参与到xx中心学校《信息化资源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这个课题中来。
下面,我就自从参加这个课题以来所做的工作,做如下汇报:一、了解课题结构由于我是一名英语教师,前几年英语教师师资队伍特别小,教研氛围极其不浓,失去了许多参与课题的机会,能参加此次课题研究,我倍感荣幸,同时也感谢我校校长、主任给予我这个机会。
参与到课题中来,我首先审视的是题目《信息化资源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其次对于武主任课题方案的制定及开题报告,实施的周期,作为课题组成员都要做深入的了解。
二、大胆实践课题我参与的这个课题特别符合当前教育形式,所以我坚信这个课题一定会成功结题。
xx中心学校地处xx市城郊,是一所村级完小,学校已经将信息技术引入了课堂,20xx年10月安装使用“班班通”以来,教师通过早期的培训,对信息技术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并且被广泛应用,一批教师已经具备自主开发课件和制作课件能力。
20xx年是课题实施阶段,这个课题可以说应用于各门学科,作为英语教师的我基于课题,首先立足英语教学,表现在三月份的国家晒课活动中,积极参与,并在xx中心优质课英语竞赛中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在这些课中我积极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光盘,课件,令我高兴的是信息化资源使我以后的课堂常态化,这对于我带班多的教师来说,减轻负担,轻松教学。
三、尽一份力量在课题中我所承担的任务:1、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的'应用,对于我们每位教师都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相信每位教师都有感而发,在武主任的提醒下,我细心收集与整理,作为我们课题过程性资料。
2、三月份晒课活动特别符合这个课题要求,我把各个晒课老师的课件、媒体资源利用资料和教学设计收集和整理打包,打印出来作为资料。
3、为了课题能尽一份力量,只要参加教研室的讲课活动,无论是拍图片还是从xx 教育信息网上搜集资料,我都整理收集。
最后,通过这一年我参与课题研究,虽然在课题的理解上,还是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上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还是不够,今后我将紧密团结在课题组成员的周围,积极努力大胆实践,做一个科研型的教师。
平等知识点总结
平等知识点总结
在政治方面,平等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权利参与决策过程,并且拥有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这意味着政治权力不应该被少数人或特权阶层所垄断,而应该让人民或其代表来行使。
在一个民主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去竞选和担任各种政府职位。
在经济方面,平等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平等的经济机会和权利。
这包括了平等的就业机会、
平等的薪酬和福利、平等的教育和培训机会等。
这意味着,不论一个人的性别、种族、宗
教或其他类别,他们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去获取财富和成功。
在社会方面,平等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尊重和关爱。
这包括了平等的对待和平
等的权益保障。
无论一个人的出身或地位如何,他们都应该受到公正的待遇,并且享有平
等的权利和机会。
这意味着对于弱势群体或边缘群体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爱。
在文化方面,平等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平等的言论自由和文化表达的权利。
这意味着不论一
个人的观点、信仰或价值观如何,他们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尊重和包容。
总的来说,平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现代社会的基石。
在实现平等的过程中,我
们需要不断地进行努力,包括制定更加平等的法律和政策、加强平等的教育和宣传、加强
平等的监督和评估等。
只有通过这些措施,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平等,让每个人都能够得到
应有的尊重和权利。
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综述
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综述师生关系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够促进学习效果,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师生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探讨了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业成绩、情感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影响。
本文将对近年来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教育实践和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一、师生关系的定义和重要性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和信任关系。
师生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校适应能力和社交能力。
良好的师生关系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学校欺凌和不良行为的发生。
二、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1. 师生沟通师生之间的沟通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教师应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需求,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
在沟通中,教师还要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2. 师生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是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
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平等、尊重的关系,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教师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成长,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
3. 师生情感教师应该对学生怀有正面的情感,认识和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怀和爱护。
这样一来,学生会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温暖和关爱,更加愿意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关系。
1. 学业成绩研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相反,不良的师生关系会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2. 情感健康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减少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有研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还可以减少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和退缩行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3. 社会适应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社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
社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黄匡时;嘎日达【期刊名称】《新视野》【年(卷),期】2010(000)006【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融合"概念逐渐取代"平等"概念成为社会政策实践和研究中的核心概念之一.社会融合理论可以划分为一个基础和三个层次.一个基础,即社会融合的基础理论,包括脆弱群体理论、社会分化理论、社会距离理论和社会排斥理论.三个层次,即社会融合理论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理论:一是社会融合的宏大叙事,这部分起源于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和马克思的社会共产思想,后被帕森斯、洛克伍德、哈贝马斯和吉登斯等演化为社会整合理论;二是社会融合的族群模式,这是社会融合概念较早使用的研究领域,主要用来研究外来群体与流入地当地居民之间的社会关系,包括克雷夫科尔的熔炉论、帕克的族群关系循环论和戈登的同化过程理论以及多元化模式;三是社会融合的心理建构,主要从微观个体的心理层面研究社会融入和社会接纳,包括社会认同理论、自我认同理论和社会接纳理论.【总页数】3页(P86-88)【作者】黄匡时;嘎日达【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市,100871;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北京市,10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267;D638【相关文献】1.市民社会理论的三大流变及核心议题——西方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综述 [J], 陈朋2.理论研究综述应力求客观准确——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问题研究综述与刘建武先生商榷 [J], 鲁法芹;周慧如3.职业如何发挥社会融合的功能——德国"职业融合"在职业教育学与职业社会学理论的历史演进与实践反思 [J], 徐纯;连晓庆4.产业组织理论与资本结构理论融合研究综述 [J], 葛红玲;熊晶5.社会文化理论框架下的内化理论研究综述 [J], 秦丽莉;何艳华;欧阳西贝;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研究综述》范文
《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研究综述》篇一一、引言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是当代社会学的重要理论家之一,他的场域理论(Field Theory)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场域理论为理解社会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特别是对于社会关系、文化资本以及社会不平等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旨在综述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核心内容、研究方法及其在学术界的影响和应用。
二、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核心内容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场域组成的复杂系统,每个场域都有其自身的规则和逻辑。
场域不仅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宏观领域,还包括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微观领域。
场域理论强调了社会关系的重要性,认为社会关系是构成场域的基本要素。
1. 场域的定义与特性布尔迪厄将场域定义为不同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网络。
每个场域都有其特定的规则和逻辑,这些规则和逻辑决定了场域中行动者的行为和互动方式。
场域具有自主性、动态性和异质性等特性,这些特性使得场域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 资本的概念及作用布尔迪厄提出了“资本”的概念,将资本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等类型。
资本是场域中行动者竞争的焦点,也是塑造社会结构和不平等的重要因素。
文化资本在布尔迪厄的理论中具有特殊地位,它涉及到教育、艺术、语言等文化方面的资源,对于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成功具有重要影响。
三、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研究方法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研究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文献分析、深度访谈等。
这些方法使得研究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场域的运作机制和规则,以及行动者在场域中的行为和互动方式。
此外,布尔迪厄还强调了反思性在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性,鼓励研究者对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结论进行批判性思考。
四、布尔迪厄场域理论在学术界的影响和应用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文化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
首先,在文化研究方面,场域理论为理解文化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揭示文化资本在社会不平等中的作用。
国内数字不平等研究观点综述
国内数字不平等研究观点综述数字不平等是指在数字化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所拥有的数字资源和数字技能的差异化现象。
数字不平等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教育水平、经济条件、地理位置等。
数字不平等对于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对国内数字不平等的研究观点进行综述。
一、数字不平等的概念和特征数字不平等是指在数字化社会中,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存在数字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和数字技能的差异化现象。
数字资源包括互联网、宽带、智能手机、电脑等数字设备,以及与之相关的技术、软件、应用等。
数字技能是指个体或群体运用数字设备和数字技术的能力。
数字不平等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数字设备的拥有情况:不同群体的数字设备拥有情况存在差异。
一些群体可能由于经济条件或地理位置等原因,无法获得到数字设备。
2. 数字技能的掌握程度:不同个体或群体对数字技术的掌握程度存在差异。
一些群体可能由于教育水平低或距离数字化社会较远等原因,无法具备良好的数字技能。
二、数字不平等的影响因素和表现形式数字不平等的影响因素包括教育水平、经济条件、地理位置等。
不同教育水平的个体在数字技能上可能存在差异,高素质人才更容易掌握数字技术。
经济条件好的个体可以更容易地购买数字设备并获得数字资源,而经济条件差的个体则面临数字设备的困扰。
地理位置也会对数字不平等产生影响,一些偏远地区可能由于网络覆盖不好或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数字不平等问题相对突出。
数字不平等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数字设备的拥有差异: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数字设备的拥有情况存在差异。
城市居民相对于农村居民拥有更多的智能手机和电脑。
3. 数字资源的利用差异:不同个体或群体对数字资源的利用程度存在差异。
高素质人才更能利用数字资源开展创新科研工作。
国内学者对数字不平等的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包括教育、经济、社会学等。
以下是国内学者在数字不平等研究中的一些观点:1. 教育因素:教育是解决数字不平等问题的重要途径。
社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
社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作者:黄匡时嘎日达更新时间:2011-3-9 来源:学说连线【字号: 大中小】浏览292次摘要: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社会融合”概念逐渐取代“平等”概念成为社会政策实践和研究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社会融合理论可以划分为一个基础和三个层次。
一个基础,即社会融合的基础理论,包括脆弱群体理论、社会分化理论、社会距离理论和社会排斥理论。
三个层次,即社会融合理论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理论:一是社会融合的宏大叙事,这部分起源于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和马克思的社会共产思想,后被帕森斯、洛克伍德、哈贝马斯和吉登斯等演化为社会整合理论;二是社会融合的族群模式,这是社会融合概念较早使用的研究领域,主要用来研究外来群体与流入地当地居民之间的社会关系,包括克雷夫科尔的熔炉论、帕克的族群关系循环论和戈登的同化过程理论以及多元化模式;三是社会融合的心理建构,主要从微观个体的心理层面研究社会融入和社会接纳,包括社会认同理论、自我认同理论和社会接纳理论。
关键词:社会融合;社会排斥;社会整合;社会团结综观国内外研究,社会融合理论可以划分为一个基础和三个层次。
一个基础,即社会融合的基础理论,包括脆弱群体理论、社会分化理论、社会距离理论和社会排斥理论。
三个层次,即社会融合理论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理论:一是社会融合的宏大叙事,这部分起源于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和马克思的社会共产思想,后被帕森斯、洛克伍德、哈贝马斯和吉登斯等演化为社会整合理论;二是社会融合的族群模式,这是社会融合概念较早使用的研究领域,主要用来研究外来群体与流入地当地居民之间的社会关系,包括克雷夫科尔的熔炉论、帕克的族群关系循环论和戈登的同化过程理论以及多元化模式;三是社会融合的心理建构,主要从微观个体的心理层面研究社会融入和社会接纳,包括社会认同理论、自我认同理论和社会接纳理论。
一、社会融合的理论依据社会融合作为一个社会政策概念起源于欧洲学者对社会排斥的研究。
社会公平(不平等)研究综述
社会公平(不平等)问题研究述评社会公平(不平等)问题研究述评摘要:本文通过对涉及公平问题的相关词汇概念的比较和界定,对西方经典社会公平理论的回顾,以及对中国社会公平思想与现实公平效率问题的讨论的引述,提出东西方对社会公平问题的侧重点的差异。
只有弄清二者从思想渊源上与生俱来的差距,才能进一步探讨洋为中用,中西合璧的制度安排,从理论上发掘公平效率难题的攻坚点。
一、引言公平和正义是人类社会锲而不舍追求的永恒目标,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思想源泉。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在西方还是在东方,或者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公平正义问题本身就是衍生于人类社会群体中的一个基本问题。
关于问题的探讨,从古至今也引起了人类思想智慧的大碰撞,引发无数辩论与争议,从社会学拓展到宗教、心理学、经济学。
但应当看到的是,社会公平内涵和外延的不断丰富,伴随着的是人类作为社会群体向着自由、平等、正义、和谐的理想社会不断奋进的过程,尽管不公平不平等的现象在任何时期和任何地区都存在,但人们从未停止过对其的探索和追求。
但通过分析社会公平问题在西方和东方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出,正如马克思提出社会公平问题具有历史辩证性、具体相对性一样,由于文化、制度、历史演进、民族个性等的差异,东西方对待社会公平问题的侧重点是不完全相同的。
二、“公平”的相关概念(一)公平的起源公平一词的西语起源,最早见于公元八世纪古高地德语中的形容词“girecht”,意为“直的”、“对的”或“合适的”,其衍生的抽象含义为“依循正义感”(dem Rechtsgefühl entsprechend)1。
在《圣经》中也有大量论述社会公平正义的经文,据统计,含有“公平”、“公正”、“公义”等词句的经文约有300多处,含有“公平”词句的有80多处,并告诫君王“公义和公平是宝座的根基”2。
古汉语中“公”字的含义是“会意”,小篆体中上面是“八”字,表示两者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合起来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
有关公平与效率的文献综述教学内容
有关公平与效率的文献综述一、公平与效率的含义关于公平的含义,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叙述:公平是指在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中,每个人都应当具有平等竞争的机会和权利,或是指在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的前提下,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要适度,不造成两极分化。
罗尔斯在《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中做出的公平最新表述为:(1)每一个人对于一种平等的基本自由之完全适当体制都拥有相同的不可剥夺的权利,而这种体制与适于所有人的同样自由体制是相容的;(2)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该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他们所从属的公职和职位应该在公平的机会平等条件下对所有人开放;第二,它们应该有利于社会之最不利成员的最大利益(差别原则)。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公平是人们对社会事物进行价值评价时表现出来的观念,是一种价值评价形式,一种思想意识。
它可以是一种公平感,也可以是一种学说、理想、主张以及体现为一定的制度等。
公平是历史的、相对的,不是永恒的。
公平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不同社会、不同阶级甚至不同的人,对公平的理解是不同的。
公平受制于一个国家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等,具有相对性、历史性和客观性。
公平的标准也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更新,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补充新的内容。
阿马蒂亚·森在其名著《以自由看待发展》中指出,社会公正的具体内容和具体体现取决于每个社会自己的选择,只要社会的决策过程是民主的、每个成员都有表达自己偏好的正式渠道、政治决策机制能综合每个公民的意见,社会选择的结果就是可以接受的。
关于效率的含义,主要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是指一定条件下的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率。
在福利经济学中,效率指的是帕累托效率,即在不损害任何一个社会成员境况的前提下,重新配置资源已经不可能使任何一个社会成员的境况变好,或者说,要改善任何一个社会成员的境况,必定要损害其他社会成员的境况(Pareto,1906)。
如果一个经济没有达到帕累托效率状态,那么这个经济体制中存在着一些无效率状态。
近二十年来马克思、恩格斯平等思想研究综述
反 映 。有 学者 进 一 步指 出 , 每一 时代 占统 治 地 位
的平 等观 是历 史 的产 物 , 在特 定 经 济基 础 之 上 产生 是
一
、
马 克 思 、 格 斯 平等 理 论 的研 究 现 状 恩
的表 现人 们之 间 的社 会 地位 、 益 关 系 和理 想 目标 的 利 具体 概念 。平 等观 是不 断发 展 着 的 , 有什 么“ 极 ” 没 终 的状 态 。抽 象 的 、 遍 的 、 恒 的平 等 观 在 历 史 上 是 普 永
展 和深 化 马 克 思 、 格 斯 平 等 思 想 的 研 究 是 时 代 发 展 的要 求 。 恩
关键词 : 马克思 ; 恩格斯 ; 平等思想 ; 和谐 社会
中 图分 类 号 : 6 A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62— 2 9 2 1 )2— 02— 5 17 6 1 (0 1 0 0 1 0
革 开放 以来 , 内学 界 对 平 等 问题 进 行 多 维度 阐释 并 方 面 。 国
产 生 了一些有 代表 性 的学术 成 果 , 究 重 点 主要 集 中 研
() 1 平等 观 的历 史 性 。平 等 是 个 历 史 范 畴 , 是 这
平 于 马 克 思 、 格 斯 平 等 思 想 的 发 展 历 程 、 涵 、 越 学者 们 的普遍 共识 。有 学 者 指 出 , 等是 特 定 历史 的 恩 内 超 性、 现实意 义 等 方 面 , 术 成 果 以期 刊论 文 和 学位 论 产物 , 学 即在 某 一 特 定 历 史 关 系 中 , 只存 在 着 某 一种 平 文 为主 , 质 量 的 专 著 为 数 不 多 。 理 论 界 对 马 克 思 、 等 的观 念 。有 学 者 认 为 平 等 不 是 一 种 抽 象 的原 高 抽象 的观 念 , 特 定 历 史 条 件 下 特 定 经 济 关 系 的 是 恩格斯 平 等 问题 的研 究 和 认 识 有 待 于不 断 的拓 展 和 则 、
数学概念教学研究综述-2019年文档
数学概念教学研究综述-2019年文档数学概念教学研究综述就像是一场探索数学知识宝藏的旅程。
你看啊,数学概念这东西,就像盖房子的基石一样重要。
要是概念没搞清楚,那后面学的东西就跟摇摇欲坠的高楼似的,指不定啥时候就塌了。
2019年的数学概念教学研究那可真是丰富多彩。
这里面有好多有趣的发现和探索呢。
比如说,关于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有些研究就提到了情境教学。
这就好比你要学游泳,直接在陆地上背那些游泳规则肯定不好使,得把你扔到游泳池里,在那个情境里去感受。
数学概念也一样,把概念放到一个实际的生活情境或者有趣的数学情境里,学生就更容易明白是咋回事儿。
还有关于数学概念的表征方式。
这是啥呢?就像是给一个人画像。
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画,用不同的风格。
在数学概念里,有的可以用图形来表征,有的可以用符号,还有的可以用语言描述。
这就像我们描述一个人,可以说他的外貌,也可以说他的性格特点一样。
不同的表征方式就像是不同的窗户,从这些窗户看进去,能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数学概念这个神秘的房间。
那在2019年的研究里,教学方法也是个重点。
有研究发现互动式教学对数学概念的学习效果挺好。
这就跟打乒乓球似的,老师和学生你一下我一下地互动。
老师抛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然后老师再给反馈。
这样一来一往,知识就像乒乓球一样在两人之间传递,而且越传越明白。
不像那种老师单方面讲课的方式,就像一个人对着墙打球,球弹回来还是那一下,没啥新花样。
在评估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上也有新的探索。
不能光看学生会不会背概念的定义,得看他们能不能用概念去解决实际的问题。
这就好比你说你会做菜,光会背菜谱可不行,得真的做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才算数。
所以呢,研究里就提倡用一些综合性的评估方式,既要看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要看他们的应用能力。
再说说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角色。
教师可不能只是个知识的搬运工,把概念从课本搬到学生脑袋里就完事儿了。
教师得像个导游,带着学生在数学概念的奇妙世界里游览。
平等和多元文化的重要性演讲稿
平等和多元文化的重要性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平等和多元文化的重要性。
平等和多元文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也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和尊重每一个人的文化背景和个人特点,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平等和和谐的社会。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平等。
平等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也是社会进步的基石。
无论是种族、性别、宗教还是性取向,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对待,不受任何歧视。
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社会才能够真正实现公平和正义。
因此,我们需要努力消除各种形式的歧视和偏见,让每个人都能够在一个公正的环境中发展和成长。
其次,让我们来谈谈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它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思想、观念和习俗。
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里,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的文化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见识。
同时,多元文化也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让我们更加包容和理解他人。
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倡导多元文化,让不同的文化得到平等的尊重和发展空间。
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平等和多元文化而奋斗。
我们可以通过教育、文化交流和法律法规等途径,来推动平等和多元文化的发展。
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尊重每一个人的差异,不断提升自己的包容性和理解力。
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为平等和多元文化而努力,我们才能够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在结束我的演讲之前,我想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主题,“平等是每个人的权利,多元文化是社会的财富。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平等和多元文化成为我们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谢谢大家!。
平等与多元化的社会演讲稿
平等与多元化的社会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平等与多元化的社会。
平等与多元化是当今社会最为重要的话题之一,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和努力实现的目标。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不论种族、性别、宗教、性取向或身体状况。
而多元化则是指不同文化、宗教、语言、风俗习惯等的共存和交流。
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一个和谐、包容的社会。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平等。
平等不仅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尊严。
每个人都应该被平等对待,不受歧视和排斥。
无论是在工作岗位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尊重彼此的差异,不以任何理由对他人进行歧视。
正如马丁·路德·金所说,“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我希望我的孩子们将不再因为肤色而受到歧视。
”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梦想,一个没有歧视的世界。
其次,多元化也是我们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多元化不仅仅是指不同文化的共存,更是一种资源和财富。
不同的文化、语言和风俗习惯能够丰富我们的生活,拓宽我们的视野。
正是因为多元化,我们才能够有机会了解不同的文化,学习不同的知识,拥有更广阔的人生体验。
多元化也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为不同的观点和思想碰撞会产生火花,激发出更多的创新和想法。
然而,要实现平等与多元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需要共同努力,改变思想观念,打破成见,促进包容和理解。
我们需要从自身做起,尊重他人,接纳不同,消除歧视。
我们也需要通过教育和宣传来促进平等和多元化的理念,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一重要性。
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意识到平等与多元化的重要性,才能够共同努力,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平等与多元化的社会而奋斗。
让我们摒弃成见,尊重差异,让每个人都能够在这个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让我们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谐的社会,让平等与多元化成为我们共同的追求和目标。
谢谢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等”概念的研究综述闫彩虹(师大学法律与公共事务学部221116)摘要:“平等”作为一种价值观,成为每个时期的永恒追求。
这一概念仍没有相对固定的标准,目前学术界对“平等”概念的界定从西方哲学中探寻“平等”的起源;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挖掘“平等”的涵;从公平与平等的比较中定位“平等”的真谛;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语境中赋予“平等”丰富的含义;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揭示“平等”的现代意蕴等五个方面着手,体现了“平等”概念具有的时代性、多维性、公平性、传承性、人民性等特性。
关键词:平等;公平;马克思恩格斯;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这个概念如美国学者萨托利认为的那样:“平等”既是世界上最简单的概念,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概念。
在学术研究领域,以“平等”为关键词的论文枚不胜举,论点是常论常新,但究竟何为“平等”,各位学者也是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目前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作为参考。
为使我们后来研究者对“平等”这一概念有更加清晰、正确的认识和把握,笔者在 CNKI 中以“平等的含义”或“平等的涵”为主题进行检索大概有三十几篇文章,在仔细阅读后,发现目前学术界对“平等”概念的界定往往从以下五个角度开始着手:第一,从西方哲学中探寻“平等”的起源;第二,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挖掘“平等”的涵;第三,从公平与平等的比较中定位“平等”的真谛;第四,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语境中赋予“平等”丰富的含义;第五,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揭示“平等”的现代意蕴。
一“平等”看起来是一个很简单、直观的概念,往往直接“拿来”就用,然而大家忽视了“平等”复杂的一面:“萨托利将“平等”比作“迷宫”,认为人们对平等的把握和理解仍然茫无头绪;德沃金认为准确地表述平等本身就是一个哲学难题;波尔认为平等多个类型之间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人们很难对平等及其各个类型产生清楚的认识。
”[1]“平等”这一概念简单而又神秘,到底源自何处,逐渐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话题。
王元亮认为“平等”一词起源于古希腊,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平等”被理解为数学上的“相等”。
然而霍布斯却提出实践哲学中“自然平等”和“政治平等”,并与数学概念中的“相等”进行了相关性分析,认为实践哲学中的“平等”是数学“相等”概念的延伸,前者研究的是行动者的行为,而不是数学中的量。
[2]除了从实践哲学论及“平等”以外,董春宇还从政治哲学的新维度来解析“平等”,他认为平等一方面表示的是一个“相同性概念”,强调人们的同一性;另一方面,平等又包含着公正,与“公正”概念缠绕不清。
[3]更有学者认为,美国学者摩狄曼·阿德勒在《六大观念——真、善、美、自由、平等、正义》中提及:“当一个事物和另一个事物相互平等时,它在某一方面不比另一事物多,也不比另一事物少。
当它们不平等时,它们之间的不平等性就在于在某一方面,一个事物多而另一个事物却少;或者,一个事物高级而另一个事物却低级。
”[4]这是关于“平等”下的较为清楚明白的定义。
在西方哲学中,不论“平等”概念源自何处,总体上来说,“平等”作为一种双重概念,本身就具有描述性意义与规性意义两种含义。
描述性的判断是表达某事物“是什么”的判断,也可称为事实判断或实然判断;规性判断则是表示某事物“应该怎样”的判断,也可称为价值判断或应然判断。
当人们在讨论平等或不平等时,所作的判断既可以是描述性的,也可以是规性的。
两者最大的区别是:描述性平等通常在其数量与程度上是可以比较的,在经验层面是可以得到证实的;而规性平等很难对其数量和程度进行比较,在经验层面难以得到证实,只有诉诸价值的意义,即两个事物是“应该”平等的。
王元亮博士赞成将人们通常使用的平等概念按照描述性和规性两个畴进行划分,并主将平等的双重含义分别界定为“作为相同性的平等”和“作为相同对待的平等”,相较于萨托利的界定,这一界定更加彻底,“相同性”在其核心意义上不会引起歧义,在逻辑上不易被误解和误用,是形式逻辑的最低要求。
[5]然而,或许正因为“平等”的双重含义,才会在使用过程中难免出现“平等悖论”,贾丹和肖卫国就这种“平等悖论”进行分析:起点平等、机会平等、结果平等到底理解为描述性平等还是规性平等,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6]在西方哲学中,一定要注意“平等”本身具有的双重语境,描述性的平等往往具有现实性的成分,而规性的平等具有理想性的成分,即“平等”要在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中寻找恰当的力才是解决症结所在。
二马克思恩格斯尽管没有对“平等”概念进行明确界定,但是从他们的著作中这种“平等”涵的表述还是可见一斑的,主要从两个层次进行分析:第一层次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平等”容的基本把握。
如 1991 年发表在浙江大学学报上的万斌这样理解“平等”的,他认为“平等”作为政治学和伦理学的核心概念,在反映和概括政治关系和人伦关系中具有无法替代的特殊意义。
但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来看,“平等”应该具有四种基本涵:首先应该是人与人之间在地位和人格上的平等;其次应该是指所有(至少是大多数)社会个体在发展机会和条件上的平等;再次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承认和相互合作;最后强调平等不是一种抽象的政治理想与道德原则。
万斌认为前三个涵还不足够说明“平等”的真正实质,只有将“平等”置于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相统一的视角下,才能审视出平等及其历史发展。
[7]针对万斌对“平等”的第四个基本涵,华也做了具体阐述:他认为马克思恩格斯诉诸的“平等”是在批判旧平等观的基础上建立的“新”平等观,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平等观是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产物,是一个历史畴,而不是一种永恒的真理,具体包括人们在政治上享有平等的权利;在经济上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及人格平等;还指机会平等四个方面。
[8]第二层次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平等”涵的深层次理解。
田家官教授认为“平等”真的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从卢梭那里就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后在现代社会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从“人人生而平等”引申出这样的要求:“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9]这是恩格斯所强调,而马克思所主的是经济平等,在“什么方面平等”这一问题上两人的侧重点还是有所差别的,但两人都坚信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那时没有阶级,没有分工,只有平等。
[10]磊也指出:马恩多次强调造成不平等的根源是分工和私有制,只有消灭阶级和旧的分工,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这种平等是不受时代、社会制度、阶级格局等条件制约的,是无条件的。
[11]美国学者艾伦·伍德在《马克思论平等》一书中,也肯定的说:“只有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上的无产阶级的平等才是具有真正意义的平等,才是比以往任何社会形态下的平等更具有成熟度的平等。
”[12]平等作为一个独立的理论畴,同时也是一个历史畴,对这一畴的考察也必须在历史的现实活动中进行,陆杰荣、雨欣主要从马克思三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出发分析每一形态的平等问题,揭示“平等”最本真的涵:“平等是与一定的经济结构相联系的,而且平等的实现是一个自然的、具体的历史过程,平等的容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表达形式。
”[13]因此,“平等”是动态发展的一个概念,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平等的形成需要当时历史条件为前提。
[14]三自《正义论》出版以来,罗尔斯的“公平”进入人们的视野,与“平等”相提并论。
“正义”虽然是罗尔斯的最大概念,但是他认为正义的首要涵就是平等,并赋予平等更加丰富的涵:罗尔斯认为“自然的自由”与“自由的平等”都是不可取的,前者只是形式的平等,没有触及实质平等;后者虽然有向实质平等迈进的趋势,但并不全面,只有“的平等”才是解决不平等的最好方式。
[15]因此,“公平”和“平等”两大概念就自然而然的又进入了学术研究领域。
书琛等人指出:如果把“公平”与“平等”等同起来,这种对公平概念的理解实际上还停留在原始的水平上——因为只有对原始社会来说,这两个概念的涵义才是等同的。
屈胜喜、英杰也认为:“公平和平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公平是人们对现实分配关系与他们自身利益关系的一种评价,是对现实经济关系的反映。
而平等是人们在地位、权利、利益等方面的相同,是对人的共同性的或多或少的反映。
”[16]汤卫兵、谷照升在《公平、平等之我见》中认为公平与平等的关系不是单一的、凝固的,我们不能笼统地讲公平与平等是合二而一的关系、交叉关系或其它关系,我们应当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从具体的权利、利益的分配关系中去寻求它们确切的关系。
公平往往考虑到的是权利与利益分配的合理性问题,而平等考虑的是权利与利益的等同性问题,并认为“等同性的平等”至少有二层含义:一层是作为理想状态的平等,是人们对未来社会权利和利益完全平等的美好憧憬;二层是人类历史存在的,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的权利、利益的平等分配关系。
[17]针对“平等”是一种美好憧憬这层含义,民教授在《关于公正、公平、平等的差异之辨析》中详细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特别指出:未来社会描述的太美好,具有一定的理想性,相较于公正难免有些不太现实,平等从属于公正,合理的平等才具有公正的性质。
[18]磊也分析了公平与平等两个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他认为平等是公平的第二层含义,公平可理解为平等,包括人身平等、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
但这种混为一谈的做法,又会使公平变成一种抽象的、毫无任何实际意义的空洞概念。
正像迈克尔所说的那样:“虚假的神灵在到处召唤着,但只有很少人在幻影中见过真正的上帝,他象雾一般迷茫。
”[19]因此,对“公平”与“平等”各自的概念一定要清晰界定,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直接划等号,[20]公平与平等的显著区别体现在:从英语单词上看,“公平”表示为“Justice”,意思是公正、正义,“平等”表示为“equality”,意思是均等、等同、平等。
从汉字构词上看,“公平”和“平等”都有一个“平”字(也许正是这个“平”字,使得人们常把两者混淆),其实两者不能简单的化为等号,前者是相对的“平”,而后者是绝对的“平”,是人们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
当然,平等的要求要比公平高的多,平等是公平的理想境界,是最高意义上的公平观。
四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平等价值理念,早在《尚书》《左传》等经典著作中就有“以公灭私”“公家之利,知无不为”的表述,孔子也提出过:“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近代社会康有为在《书》中描绘了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未来图景。
这些丰富的思想理念,无不蕴含着人们对“平等”的极度渴望。
[21]尤其体现在儒、道、墨、法四家对“平等”的阐述:儒家以“礼”为先,重视平等,体现在方方面面,教育的、经济的、政治的、生态的平等;道家立足“道”,对当时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贫富不均现象深表不满,提出要通过“损有余而补不足”,让人与人之间享有经济上分配平等的权利;墨家的“兼爱、非攻”,超越一切的不平等,倡导人们要互亲互爱;法家以“法”为准绳,提出了“刑无等级”的主,君臣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