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 白杨礼赞学案 (新版)语文版.doc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语文版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积累词语。
2、掌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3、掌握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
4、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课题一、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 í)2、解释下列词语秀颀:美而高。
颀,高。
纵横决荡:纵横驰聘,冲杀突击。
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
坦荡如砥.(dǐ)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出自陆游“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二、作者简介(学生负责,老师补充)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嘉兴桐乡人。
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
常用的笔名有茅盾等。
他于1928年发表首部小说《蚀》(《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
著名的作品有代表作《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
他早年丧父,经常流离失所。
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三、导入新课出示两幅图片,一幅是柳树,一幅是白杨树,同学们对比这两张图片谈自己的感受,尤其是要认真观察白杨树,看外形有什么特点。
四、初读感知1、通读全文,你感受到作者是以怎样的感情来抒写白杨树的?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赞美之情。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2、在这些赞美的语句中,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明确:说明作者对白杨树的观察是由远及近,感情是由浅入深,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之情。
2023最新-《白杨礼赞》教案(优秀4篇)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4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下面是勤劳的编辑帮大伙儿整理的《白杨礼赞》教案(优秀4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白杨礼赞》教案篇一【教学目的要求】1.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的志向。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
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白杨本质特性和爸爸的心愿。
难点:领悟爸爸的心愿。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1.向学生介绍沙漠和白杨树的有关知识。
2.准备一幅能够分步拼贴的教学挂图和幻灯片。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审题1.课文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呢?2.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二)老师范读课文(三)学生自学课文1.出示自学思考题。
学生自学:(1)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辨介绍抚摸表白沉思(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3)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5)试着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四)学生质疑问难(五)课内练习1.写近义词:介绍抚摸分辨高大挺秀2.写反义词:清晰动摇软弱消失3.朗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三个问句。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找出三个问句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
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
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是怎样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重点。
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
小黑板出示: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这节课我们就顺着这三个问句来学习课文。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白杨礼赞》导学案 语文版
第1课《白杨礼赞》【学情分析】由于情节跌宕起伏,本文一向被学生认为富有激情,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要注意培养和引导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学。
【学习内容分析】《白杨礼赞》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篇散文以白杨树为象征,刻画白杨树的质朴、严肃、力争上游、不折不挠的形象,正与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的农民本质相似,所以作者对白杨树的礼赞,正是对他们的礼赞,以此表达了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学习目标】1、以朗读法感受白杨树的外形和它的不平凡。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情感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以讨论、探究的方法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重难点预测】重点:1、探究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难点:1、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知识链接】什么是象征手法?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手法。
它往往是通过对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的描写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
生活中有一些事情比较复杂而意义又比较深刻,但一时不易讲清楚,或者由于某种原因,有些意思不便于说出,于是作品中就采用了象征的手法。
采用象征的手法时,要求象征的事物与被象征的事物之间有着某种相似的特点,能引起人们由此及彼的联想。
《白杨礼赞》一文中,白杨树的质朴、严肃、力争上游、不折不挠的形象,正与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的农民本质相似,所以作者对白杨树的礼赞,正是对他们的礼赞,以此表达了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学习过程】+【学法指导】(第一课时)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二遍。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无边无垠( ) 虬枝( ) 坦荡如砥( ) 恹恹欲睡( )婆娑()秀qí()毡()子主宰()参天()倦dài()旁yì()斜出纵横jué()荡 bǐ()视3、文章的作者是,原名,字。
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等。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语文版(新)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语文版(新)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语文版(新) 《白杨礼赞》教学目标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本文的主旨。
2、明确本文的抒情线索及由景到树、由树到人的写作思路3、品味语句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4、学习北方抗日军民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难点:重点:象征手法及象征意义的揭示;难点:分析人与树的相似之处。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播放多媒体文件,《小白杨》,同学跟着唱。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
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二、作家作品1、作者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桐乡乌镇人。
现代作家、文艺理论家、社会活动家。
作品有小说《子夜》、《春蚕》、《秋收》、《残冬》、《蚀》三步曲、《林家铺子》等。
2、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的重庆,当时,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解放区进行疯狂“扫荡”。
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
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
10月和董必武同志从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茅盾耳闻目睹在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解题“礼赞”的含义是什么? 选择下列义项.1 A、表示高度的赞扬 B、表示尊敬和赞美 C、表示某种礼貌和风格四、整体感知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课《白杨礼赞》教案1
《白杨礼赞》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品味本文准确、凝练的语言;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3、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精神。
教材分析本文运用象征手法,礼赞白杨树,赞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的军民。
作者采用象征手法,一方面是为了托物言志,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说不能说的话,冲破国民党的文网。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故设计了以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写景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赏析本文的画面美和背景美。
通过背景材料的介绍引导学生把握“白杨树”的象征义。
教学难点:通过当堂仿写训练的形式学习状物手法和烘托手法。
教学设想本文与上一篇《海燕》相比,对物象“白杨树”的描写比较集中、详细,其象征义也比较好解读。
而作者的情感表达更是比较直接。
所以,在教学时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没有多大难度。
这课的学习不妨放在对文本“情感美”“画面美”“背景美”的赏析上,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文中的写景方法加以仿写,以写促悟。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PPT,课文录音教学流程一、情境导入树是自然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梅的倩影、今天我们再领略一下“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的白杨树的俊美。
二、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品味本文准确、凝练的语言;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3、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精神。
三、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现代著名作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
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 白杨礼赞教案 语文版
白杨礼赞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
2、理解分析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
2、通过讨论完成对文章结构和作者情感的把握,以及对5、6段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字词,简介作者、时代背景;2、粗读课文,理清全文脉络;3、重点讲读第二部分(第1,2自然段)4、白杨树形象和精神的不平凡中寄寓作者怎样的感情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白杨礼赞》是一篇借景抒情,具有浓郁象征色彩的散文。
它蕴藏着诗一样的情愫,使一个客观对应物——白杨树,在精湛的艺术描写中赋有了人格化的生命力。
细腻的白杨树外形是革命者的形象,更多局部细节描写组成了一组组象征性的意象群。
这一切在学习本课时都当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2、作者作品介绍3、读准字音大毡子(zhān)开垦(kěn)外壳(qiào)主宰(zǎi)坦荡如砥(dǐ)潜滋暗长(qi án) 无边无垠(yín) 诸如(zhū)倦怠(dài)婆娑(suō)恹恹欲睡(yān)丫枝(y ā)晕圈(yùn)虬枝(qiú)参天(cān)初融(róng)秀颀(qí)4、思考:(1)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全文的中心又怎么概括?讨论、明确:全文可分成五个部分(2).看一看文中多处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说一说它“不平凡”的含义。
讨论、明确: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伟大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相同。
“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是很平凡。
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来说,它是不平凡的。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白杨礼赞学案新版语文版
1.【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白杨礼赞学案新版语文版2020-12-12【关键字】语文、思路、方法、条件、地方、问题、难点、整体、现代、和谐、合作、执行、统一、加深、发现、了解、特点、突出、情绪、力量、成果、精神、基础、需要、环境、重点、能力、方式、作用、标准、结构、逐步、拓展、坚持、帮助、做深、不妥协、衷心教师寄语:是中学生,一定得有这个气魄:有一个挨得起饿,受得起冻,经得起跌打的身体,有一个不怕风吹,不会失眠,不知道什么叫做晕眩的脑袋。
【学习目标】1、学习字词,理解象征的写法。
2、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理清结构。
3、理解直抒胸臆的语言特点。
【学习重点】理解象征的写法【学习难点】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了解本文由景及树、由树及人的思路【知识链接】《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是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的一篇散文。
当时,伟大的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
国民党反动政府阴谋制造了“皖南事变”,进犯抗日根据地;日寇也因此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
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全国人民,特别是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与毛泽东的领导下,毫不妥协,坚持抗战。
这篇散文就是作者以昂扬的革命激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茅盾的作品大部分是着力暴露旧社会黑暗的,正面歌颂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作品并不多,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
但是,当他一踏上解放区的土地,便深深地被那里的一切所感动。
于是,他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把解放区的新鲜空气带给了国统区的广大人民,用笔表示了他对共产党、对根据地军民的衷心赞美,写下了《白杨礼赞》这样热情洋溢的赞歌。
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腐蚀》,中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剧本《清明前后》等等。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白杨礼赞》学案2 语文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1《白杨礼赞》学案2 语文版一、学习目标:1. 赏析关键语句,感悟白杨树的不平凡。
2. 进一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中华儿女正直、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3. 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二、课前复习:(第一阶段)1、听写本文的重点生字词。
2、本文是在礼赞什么?通过什么手法表现出来的?回顾所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这种手法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第二阶段)(一)预习检测:第七段中用了四个反问句,思考下这四个反问句揭示了白杨树怎样的象征意义。
(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内容一:默读课文,找出描写白杨树的段落,说说这几段写了白杨树的哪些内容。
内容二:作者为什么在文章最后写到楠木?三、当堂检测:(第三阶段)阅读《丁香赋》选段,完成下列题目。
丁香赋每当冰雪消融,一股细细的清香立刻浮满北国冰城,是丁香选择了哈尔滨,还是哈尔滨选择了丁香?问花花不语,天地间都在感叹着花与城的奇缘。
“忽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丁香开。
”当春风尚未完全驱走哈尔滨的冰寒,丁香就像春天的使者,绽满枝头,如霞如烟。
哈尔滨的春天实在是太短暂了。
丁香就像春天里的一个梦,与哈尔滨春天交相辉映。
有了丁香花,哈尔滨的春天就变得芬香四溢,美不胜收。
春天的丁香花,夏天的太阳岛,冬天的冰雪,是每个哈尔滨人心中的挚爱、几十万株丁香装点着哈尔滨的街道、公园、庭院。
丁香的花小如丁,数不清的小花汇到一起,一簇簇的,紫中带白,白中映粉,远远望去,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
这情景给寒冬里走过来的人以张力,创造的热情,想象的驰骋。
丁香,花香袭人,在花草中,它的香气最为浓郁了。
倘若你漫步街头,往往是还没有看见花,香气已先冲入鼻中,一代代的哈尔滨人就是在这沁人心脾的芬芳中梦想自己的未来。
丁香在我国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它给中国的文化平添了无限秀色。
古时,有许许多多关于丁香的传说,说丁香是“神树”,它能给人带来幸福。
历代的文人墨客,又为丁香留下许多名篇。
【最新精选】语文版初中语文九上《1白杨礼赞》word教案 (1).doc
1.生字词音、释义。
2.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三、合作学习
(一)朗读课文(自由读、小组读、全班读)
指导:读出重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
(二)合作探索
1、研读第2—4自然段,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1)黄土高原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黄土高原的优美景色?
(3)作者对于黄土高原的感觉是怎样的呢?
2、小组代表发言。
3、教师点拨
(三)赏析文章的象征美。
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白杨树人格化形象的句子和象征意义的句子。
2、思考:作者是如何使白杨与人联系起来以突出象征意义的?
三、总结巩固
本文开头从赞美白杨树不平凡起笔,由面到点,由远及近的描写,最后“卒章显其志”照应开头。本文结构上有疏有密,有散有拢,线索清晰,层次井然。
四、 拓展迁移
阅读茅盾先 生的《题白杨图》,思考下列问题。
题白杨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誓与子同仇.
1、这首诗与《白杨礼赞》一样,都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2、请简要叙述这首诗表现的主题。
五、布置作业
1、学案
2、预习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1白杨礼赞》
课题:
目标创设:
一、
教学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本文的主旨。
2、品味语句蕴涵 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理解并初步运用象征手法。
二、
重点难点
重点:象征手法及象征意义的揭示。
难点:分析人与树的相似之处。
中考链接
散文的阅读
教学流程:
第一课 时
一、激趣导入
《白杨礼赞》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白杨礼赞》教案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白杨礼赞》。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欣赏自然景观,培养审美能力。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白杨树的敬意和赞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课文中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3. 学生朗读和背诵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2. 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解答。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赞美之情。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跟随教师分析课文,提高鉴赏能力。
5. 实践环节:(1)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2)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白杨礼赞》。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3.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赞美自然景观的作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朗读背诵、修辞手法分析和作文写作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白杨礼赞学案新版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白杨礼赞学案新版语文版1.【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白杨礼赞学案新版语文版2020-12-12【关键字】语文、思路、方法、条件、地方、问题、难点、整体、现代、和谐、合作、执行、统一、加深、发现、了解、特点、突出、情绪、力量、成果、精神、基础、需要、环境、重点、能力、方式、作用、标准、结构、逐步、拓展、坚持、帮助、做深、不妥协、衷心教师寄语:是中学生,一定得有这个气魄:有一个挨得起饿,受得起冻,经得起跌打的身体,有一个不怕风吹,不会失眠,不知道什么叫做晕眩的脑袋。
【学习目标】1、学习字词,理解象征的写法。
2、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理清结构。
3、理解直抒胸臆的语言特点。
【学习重点】理解象征的写法【学习难点】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了解本文由景及树、由树及人的思路【知识链接】《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是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的一篇散文。
当时,伟大的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
国民党反动政府阴谋制造了“皖南事变”,进犯抗日根据地;日寇也因此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
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全国人民,特别是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与毛泽东的领导下,毫不妥协,坚持抗战。
这篇散文就是作者以昂扬的革命激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茅盾的作品大部分是着力暴露旧社会黑暗的,正面歌颂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作品并不多,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
但是,当他一踏上解放区的土地,便深深地被那里的一切所感动。
于是,他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把解放区的新鲜空气带给了国统区的广大人民,用笔表示了他对共产党、对根据地军民的衷心赞美,写下了《白杨礼赞》这样热情洋溢的赞歌。
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白杨礼赞》优秀教学设计 语文
《白杨礼赞》教学设想《白杨礼赞》是一篇咏物抒怀的散文,表面写树,实则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的精彩段落,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进行阅读迁移。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
2.体会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效果。
3.感受抗日军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方法自主研读,合作探究。
一、导入新课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
我们欣赏过“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的柳韵,瞻仰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竹姿,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影。
这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二、破题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家,创作了《林家铺子》《子夜》《春蚕》《秋收》《残冬》等小说。
在这篇散文里,茅盾把视线投向了白杨这种在西北高原极为常见的树。
“礼”是敬礼、致敬,“白杨礼赞”是宾语前置,实际上是“礼赞白杨”,意即带着敬意赞美白杨树。
那么,茅盾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他又是怎样赞美白杨树的呢?三、品读文本1.细读全文,看看文中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提示: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2.齐读直接礼赞白杨的句子、段落,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极力赞美白杨树?提示:白杨树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3.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提示:不是。
第7段:“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第二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中的战士;第四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白杨礼赞语文教案5篇
白杨礼赞语文教案5篇白杨礼赞语文教案5篇语文教案应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包括语言知识、阅读与理解、写作表达、文化意识等方面。
教学目标应与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相匹配,能够指导学生的学习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下面给大家分享白杨礼赞语文教案,欢迎阅读!白杨礼赞语文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掌握“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象征手法和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与象征手法。
朗读法、讨论法、圈点勾画法、启发式教学法。
录音机、投影仪。
一课时重点把握文章5、7两段,揭示文章的象征意义及反问、排比修辞方法的运用,突出朗读。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能力,推进民主、平等、和谐、友好,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指导学生观察语文课本封面,简要说一说画中白杨树的特点,并适当展开联想,说说应用哪些词形容白杨树比较适合。
幻灯片:白杨树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听课文录音5-7段,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文中生字词的写法与读音。
并运用圈点勾画法,找一找作者是如何描写白杨树的形态的。
三、再读课文,把握要旨1、在学生回答白杨树的外形特点后,与学生共同赏析课文第5段,感受白杨树的形态美,并指导朗读。
2、抛出问题:作者对白杨树还做了哪些描写。
由此导入第7段。
赏析本段,要求学生将四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并比较、朗读、感受白杨树的内在美。
幻灯片:反问句改成陈述句……3、抛出问题:读到这里,难道同学们还觉得本文仅仅是写白杨树吗?4、讲解什么是象征幻灯片:象征是……四、课外拓展,领会象征1、适当扩展联想,加深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幻灯片:绿色——长城——2、听歌曲《白桦林》从中感受象征的含义幻灯片:《白桦林》歌词……3、课后阅读散文《白杨》,理解文中内容及象征手法,并与《白杨礼赞》做比较阅读。
白杨礼赞茅盾象征树人北方农民哨兵上进的精神白杨礼赞语文教案精选篇21.学情分析(1)随着时间的推移,抗日战争这件对于中国人来讲意义重大的事,在孩子们的心中似乎慢慢变得轻飘飘,只是一些写在书上的,讲在口中的名字和战役而已。
【最新2019】第1课白杨礼赞(语文社九年级上教案)-word范文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第1课白杨礼赞(语文社九年级上教案)教学内容本课在教材第2__16页。
《白杨礼赞》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是茅盾散文作品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作者借白杨树热情歌颂了西北抗日军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和顽强不屈的革命斗志。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散文的有关知识,把握散文的特点,特别是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和象征手法的恰当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散文蕴涵的深刻思想感情。
4.把握课文赞美北方抗日军民积极向上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文章的注释,默读或朗读文章。
2.教师详细讲解课文,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课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把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热爱北方抗日军民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到,文章写于抗日战争年代,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顽强抗战,巩固和发展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2.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应理解到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对北方抗日军民的歌颂也反衬出作者对敌人的仇恨。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1.对散文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2.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及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文章优美、凝练的语言。
◆难点1.理解文章表达上由表及里、层层推进的方法。
2.文章对象征手法的恰当运用,排比和反问修辞格的恰当使用。
3.对白杨树的优秀品质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军民积极向上精神的理解。
◆教学突破1.用图片和电影片段等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2.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使学生体会散文的意境。
3.指导学生多练习一些排比句和反问句。
教学准鱼◆教师准备1.准备课文朗读带以及有关抗日战争年代的故事的电影片段。
2.根据课堂讨论的需要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3.准备一些排比句和反问句。
1白杨礼赞学案
《白杨礼赞》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茅盾及文章写作背景,积累生字、生词,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理清文章的抒情线索;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品味文章准确、凝练、变化多姿的语言。
3、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赏析准确、凝练、富有感情的语句。
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课前背诵《爱莲说》二、快乐自学:1.文学常识:我了解的茅盾(名、时、地、评、作)2.了解写作背景3.想一想题目的含义。
4.字词积累,抄写并给加点字注音。
主宰.虬.枝秀颀.婆娑.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恹.恹欲睡旁逸.斜出妙手偶.得潜滋..暗长纵.横决荡4、反复朗读课文,熟读书下注解。
三、课堂探索(一)预习成果展示。
(二)重点问题研讨:1、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文中紧紧围绕一条抒情线索展开,理清本文的抒情线索,并把有关的语句一一找出来。
2、这篇课文热烈的赞美白杨树,从全篇来看作者是怎样逐层深入的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的?(结合文本,请你从不同方面思考。
)(1)(2)(3)(4)熟读并背诵5段。
3、白杨树生长在雄浑、辽阔的黄土高原上,不仅有笔直、挺拔的“外形美”,更是因为具有不平凡的“内在美”,重点研读第7段。
(1)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2)这一部分连用四个反问句,作者的用意何在?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3)有感情的朗读第7段,体会排比和反问的表达作用。
4、默读第8段体会本段在全篇中的作用。
5、为什么篇末又写楠木?四、课堂练习1、茅盾,是我国现代著名(),原名(),字(),浙江桐乡县乌镇人。
茅盾是他开始写小说时用的笔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优秀短篇小说《》、《》。
2、选出加点的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A、婆娑.(suō)潜.滋暗长(qián)主宰.(zǎi)倔.强挺立(juè)B、开垦.(kěn)无边无垠.(yíng)倦怠.(dài)虬.枝(qiú)C、锤.炼(chuí)秀颀.(qí)外壳.(qiào)恹.恹欲睡(yàn)D、毡.子(zhān)旁逸.斜出(yì)泛.出(fàn)坦荡如砥.(dǐ)3、根据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1 白杨礼赞学案(新版)语文版教师寄语:是中学生,一定得有这个气魄:有一个挨得起饿,受得起冻,经得起跌打的身体,有一个不怕风吹,不会失眠,不知道什么叫做晕眩的脑袋。
【学习目标】1、学习字词,理解象征的写法。
2、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理清结构。
3、理解直抒胸臆的语言特点。
【学习重点】理解象征的写法【学习难点】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了解本文由景及树、由树及人的思路【知识链接】《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是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的一篇散文。
当时,伟大的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
国民党反动政府阴谋制造了“皖南事变”,进犯抗日根据地;日寇也因此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
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全国人民,特别是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与毛泽东的领导下,毫不妥协,坚持抗战。
这篇散文就是作者以昂扬的革命激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茅盾的作品大部分是着力暴露旧社会黑暗的,正面歌颂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作品并不多,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
但是,当他一踏上解放区的土地,便深深地被那里的一切所感动。
于是,他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把解放区的新鲜空气带给了国统区的广大人民,用笔表示了他对共产党、对根据地军民的衷心赞美,写下了《白杨礼赞》这样热情洋溢的赞歌。
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腐蚀》,中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剧本《清明前后》等等。
作品编为《茅盾全集》。
关于文体知识:1、什么是象征手法?象征:是把要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称赞的事物上的一种写作方法。
写法上对托意的物要进行细致的描写;做深刻细致的评价,加以评论点明象征意义。
2、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象征与比喻的区别:1)象征是一种写作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拟人和比喻是修辞方法,是就语言来说的,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2)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都是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大体都用在立意上,而拟人则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写的生动形象。
3)象征与比喻的借喻的相同点都是使事物形象化,但象征是将所描写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所以要作细致地描写,而借喻式建筑在相似的基础上,无需描绘或刻画。
3、象征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主要有: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
【学习过程】一、口语训练。
1、新闻发布(由第一学习小组1号开始,以后每节课按序号进行)。
2、仿写句子。
如果你是大海,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你是峰峦,何必在乎别人把你当作平地。
如果你是春色,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你是种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你就是你,那就静静微笑,沉默不语。
二、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无边无垠.()虬.枝()坦荡如砥.()恹.恹欲睡()婆娑.()秀颀.()大毡.()子主宰.()2、解释下列词语。
视野:妙手偶得:锤炼:主宰: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旁逸斜出:晕圈:参天:伟岸:纵横决荡:秀颀:恹恹:力争上游:三、合作展示。
(一)整体感知1、抒情线索:(2、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自然段)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至自然段)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自然段)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第自然段)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五部分:(第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3、文章主题:本文采用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借白杨树的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二)合作探究一、二部分。
1、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朗读2—3段,要求找准表现以下内容的词句。
(1)黄土高原的特点:(2)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3)见到白杨树时的情绪变化:3、描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四、达标检测。
1. 选出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A.折.磨(zhé)折.本(zhé)折.腾(zhē)B.参.天(cān)参.差(chēn)参.考(cān)C.纵横(héng)横行(héng)蛮横.(hèng)D.倔强(jiàng)强壮(qián)强迫(qiǎng)2.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主宰.( ) 倦怠.()地壳.()恹恹.()晕.圈()婆suō()qiú()枝秀qí()3.根据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1)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
(2)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得到的。
(3)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4)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4.文学常识填空。
《白杨礼赞》的作者是,原名,字,现代作家。
他著有长篇小《》,短篇小说《》《》《》《》等。
本文体裁是,选自。
“礼赞”含有之意。
5. 从括号中选出恰当的词,填在后面的括号内。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奔腾),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结果),是麦田。
()(3)我那时是(惊奇、惊讶)地叫了一声的。
()6.写出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 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7. 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
(1)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绝不是平凡的树。
()(3)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8.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白杨树在严冬里,她迎着刀霜雪剑,依然伫立在寒冷的黄土地,枝枝傲骨,树树无字,树树有声。
而此时,贵族的花草,却在暖房里,接受着送到叶面和根部的养料,懒洋洋地打发着没有血色的日子。
材料二:白杨树生长在西北高原,耐严寒,零下40度的条件下无冻害,深根性。
抗风、抗病虫害能力强。
寿命达90年以上。
它可作庭荫树、行道树,丛植于草坪,还可作固沙,保土、护岩固堤及荒沙造林树种。
①请运用白杨树的相关材料对出下联。
上联:观翠竹仰慕谦逊品节。
下联:②白杨树在西北是一种很普通的树,为什么有人要赞美它呢?请根据材料写出自己的探究结果。
五、学(教)后反思:1.《白杨礼赞》导学案(编号:002第2课时)教师寄语:挺起你的胸膛,做一个自信自强的人。
九年级(上)执笔:刘志开审核:课型:新授课执行时间:13.9.4 班级组名姓名评分小组长签名【学习目标】1、具体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2、学习从多角度对“物”进行描写的方法;3、学习揭示象征意义的排比句式的运用。
【学习重点】多角度对白杨树的描写【学习难点】排比层次的理解【学习过程】一、复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视野:妙手偶得:锤炼:主宰.: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旁逸.斜出:晕.圈:参天:伟岸:纵横决荡:秀颀.:恹.恹:力争上游:2、请对下面句子中划线部分作简短的说明:“而另一种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
”“另一种味儿”指:二、合作展示。
(一)学习探究课文第三部分。
朗读课文,思考讨论:1、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2、文章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二)学习探究课文第四部分。
1、朗读课文,画出文中赞美白杨树的词语。
2、思考讨论:(1)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2)文章是如何由树想到人的?(3)这一段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这组反问句有什么作用?(三)研读第五部分。
阅读思考: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的目的是什么?(小结:这篇散文的开头从赞美白杨树不平凡起笔,首句标其目。
写作一波三折,由点到面,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形和神,揭示象征意义。
最后卒章显志,照应开头。
文章结构严密,线索清晰,抒情淋漓尽致。
将白杨树的神韵风采与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形象完美和谐地统一起来了。
)三、拓展练习。
1、与心灵对话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2、学习第七段的写法,运用排比反问句式写一段话。
(找出一种“物”和与之相应的“人”,找出其精神的共性,然后写作)四、达标检测。
1.下边两个句子,你认为哪一种说法更好,并说说你的理由。
A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B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只是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我认为_____句好,因为:2. 文中结尾写道“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这“楠木”象征。
3. 对下面是对课文的品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篇点题,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B.本文赞树的目的是为了赞人。
C. 作者一唱三叹,反复歌咏白杨树的“不平凡”。
这“不平凡”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用来结构文章的线索。
D. 作者先写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而后指出但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采用的是先扬后抑的写法。
4. 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请你谈谈作者为什么要礼赞白杨树?5、美文点将峭壁上的树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地跳下悬崖?是为了免遭那被俘的耻辱,于弹尽粮绝之后你才义无反顾地投落这峭壁?那一天你确实跳下来了,像俯冲搏猎的雄鹰,像划破静夜的流星。
然而,你并没有死,一道峭崖壁缝救助了你,一捧贫瘠的泥土养育了你。
生根、发芽、长叶……从此,你就在这里安家落户,日日夜夜,年年岁岁,终于顽强地活了下来,长成一簇令人刮目的风景。
这便是故乡那座大山的悬崖峭壁上的一棵摇曳在我记忆中三十年之久的酸枣树。
一次次,它在风雨中抗争呐喊:一回回,它把云雾撕扯成碎片;它以威严逼迫霜雪乖乖地逃遁;它以刚毅驱逐雷电远避他方……它明知道自己成不了栋梁高树,却还是努力地生长,却还是努力地茂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