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导学案(含答案)
语文白杨礼赞 导学案
14《白杨礼赞》导学案学习目标:1.初读课文,勾画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并在吟诵中准确体会。
2.复读课文,标出文中描写白杨树外在特点的句子,并归纳出白杨树的形象。
3.再读课文,利用所学的象征的知识,从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分析出内在精神。
4.在实现中国梦的今天,我们仍需要白杨精神。
学习重点:归纳白杨树的外在形象特点学习难点:从外在形象分析出内在精神作者介绍: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现代著名作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处女作有《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追求》),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
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1940年他到延安讲学,然后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作者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增强了抗战必胜的信心,因而萌发了歌颂他们的强烈愿望。
一、导入:播放歌曲《小白杨》,欣赏白杨树的图片,引入课题。
二、解题:说说“礼赞”是什么意思?三、初读课文,把握情感基调。
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作者直接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四、再读课文,揣摩白杨树形象。
1.这是一种怎样的白杨树?作者反复强调的句子有哪些?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五、精读课文,理解白杨树象征意义1.作者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白杨树象征什么?2.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插入写作背景)六、拓展延伸请你运用联想和想象,选择熟悉的事物说说它们的象征意义。
(梅花、翠竹、松柏、荷花、蜡烛、蜜蜂)七、推荐阅读书目:1.《美丽的白桦林》2.《西风胡杨》。
白杨礼赞导学案
《白杨礼赞》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并掌握坦荡如砥、婆娑、鄙视、恹恹欲睡、旁逸斜出等词语。
2、学习象征手法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掌握本文的感情基调,并反复朗读;2、根据“不平凡”这一抒情线索,理清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白杨树象征的正直、质朴、团结、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2、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学习重点:1、感受白杨树象征的正直、质朴、团结、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学习难点:1、学习并运用象征手法;2、体会作者借助白杨树来抒发对解放区人民的赞美之情。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朗读法、小组合作讨论法一、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作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桐乡人。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虹》、《子夜》;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
二、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
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
当时,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多次粉碎了敌伪的疯狂“扫荡”,作者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借白杨树这一形象热烈的歌颂他们。
他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把解放区的新鲜空气带给了国统区的广大人民,用笔表示了他对共产党、对根据地军民的衷心赞美,写下了《白杨礼赞》这样热情洋溢的赞歌。
三、预习检测1.生字注音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 虬.枝(qiú)婆娑.(suō) 秀颀.(qí) 倔强.(jiànɡ) 大毯.子(tǎn)主宰.(zǎi) 倦怠.(dài) 楠.木(nán) 旁逸.斜出(yì)2.生词注解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
《白杨礼赞》八上语文学案(答案版)
14《背影》【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找准线索,理清脉络,体味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难点)3.体会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素养)【基础案】【基础知识】一、抄写(1)迂【yū】:1.曲折。
2.言行或见解陈旧不合时宜。
(2)拭【shì】:揩擦(3)搀【chün】:1.在旁边扶助。
2.混合。
(4)交卸【jiāo xiè】:1.卸去职务交付与后任。
2.谓卸下货物,并交付对方。
(5)狼藉【láng jí】:1.乱七八糟;散乱、零散。
2.也作狼籍。
(6)簌簌【sù】:1.风吹物体等的声音。
2.形容流泪的样子。
(7)赋闲【fù xián】:指没有职业在家闲着;失业在家。
(8)游逛【yóu guàng】:为了消遣而闲走。
(9)踌躇【chóu chú】:1.犹豫不决。
2.思量,考虑。
3.得意的样子。
(10)马褂【mǎ guà】:旧时男子穿在长袍外面的对襟的短褂。
(11)蹒跚【pán shān】:腿脚不灵便,走起路来摇摇摆摆(12)颓唐【tuí táng】:萎靡不振的样子(13)琐屑【suǒ xiè】:细小、琐碎的事情。
(14)触目伤怀【chù mù shāng huái】: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
(15)【差使】旧时指官场中临时委任的职务,后来也泛指职务或官职。
(16)【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17)【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18)【典质】把财物等典当、抵押出去。
典,典当。
质,抵押。
(19)【赋闲】这里指失业在家。
晋代潘岳辞官家店,作《闲居赋》,后因称罢官闲居、失业无事为赋闲。
14《白杨礼赞》导学案
14、《白杨礼赞》导学案(第一课时)班级:姓名:主备人:李良美副备人:王勇审核人:于莉目标导航: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文学常识。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一、自主学习。
1、《白杨礼赞》选自。
作者,原名,字,浙江桐乡人,家、家,茅盾是他的。
代表作有小说三部曲、、、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开垦.()主宰.()倦怠.()丫.枝()倔.强()婆娑.()虬.枝()伟岸.()傲.然()宛.然()秀颀.()鄙.视()妙手偶.得()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参.天()旁逸.斜出()不折.不挠()纵.横决荡()楠.木()3、解释下列词语。
妙手偶得: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旁逸斜出:参天:婆娑:纵横决荡:秀颀: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结合题目思考“礼赞”的含义是什么?说说文中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怎样的感情?2、文中多处出现“不平凡”,说一说白杨树“不平凡”的含义。
3、文章反复出现的一句话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三、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外形及气质,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部分():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14、《白杨礼赞》导学案(第一课时)参考答案:二、1、礼赞是怀着敬意地赞扬的意思,“白杨礼赞”,也就是“礼赞白杨”,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意。
2、课文两次提到“不平凡”,两次“不是平凡”。
“不平凡”就是伟大。
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来说,它是不平凡的。
3、“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树”。
这句话是本文的抒情线索。
14、《白杨礼赞》导学案(第二课时)班级:姓名:主备人:李良美副备人:王勇审核人:于莉目标导航:1、体会排比、反问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第15课《白杨礼赞》导学案八年级上册
(3)【明确】①表达了作者对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慨、鄙弃;②深化了散文的主题;③高昂地赞美白杨树,使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风格:“力争上游”“倔强挺立”“直”“不折不挠”。
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它表现了白杨树不仅外形美,内在的精神更美。
(2)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来描写白杨树。作者由“形”入“神”,突出白杨树的形象特征,使人们透过白杨树的形象,看到它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
2、(1)明确:排比句、反问句:难道……难道……难道……难道……
六、反思
学了本节课我的收获是:
我还有哪些疑惑:
知识链接:
象征手法
概念: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
特点: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相似之处,使被象征物的某个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举例:白杨树——(象征)抗日军民、民族精神
楠木——(象征)顽固倒退的人们
看不起民众的人们
变化:就觉得——就不想到——竞一点也不联想到——又不更远一点想到。
感情一步步加强,点破象征意义。
(2)【明确】第一句让人由树开始联想;第二句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联抗日军民;第四句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求上进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
3.朗读第五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2)“那也是直挺秀颀的”意思是什么?
14白杨礼赞导学案(含答案)
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教师案)主备: ____ 审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家长签名________ 日期_______第14课《白杨礼赞》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字词,理解象征手法。
2 •初步学会分析在记叙中穿插抒情的散文,品味散文的语言之美。
3.感受中华儿女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2.通过对白杨树形象的分析,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教学方法: 问题探讨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相关背景资料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在北方白杨树是及其常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都有它的身影这节课我们要跟随作家矛盾的脚步,看看白杨树是一种什么英姿。
一.课前预习:了解作者及作品:1.填空:〈〈白杨礼赞》选自《矛盾全集,体裁是散文,作者是茅盾,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他的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是〈〈—夜》,短篇小说的代表有《春蚕》和《林家铺子》本文以白杨树为线索。
2.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大毡子()主宰?()倦怠()婆娑()潜滋暗长()旁逸斜出()无边无垠()虬()枝恹恹()欲睡坦荡如砥()秀颀()二.精读课文,问题探究。
3•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
4、茅盾笔下的白杨树是一种怎样的树?用“白杨树是_________________ 的树”的句式表达。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白杨树是不折不挠、对抗西北风的树。
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树。
5.作者对白杨树表达了什么感情?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白杨礼赞》导学案
《白杨礼赞》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手法的运用。
2、品味文中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言,感受作者对白杨的赞美之情。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文章的主旨。
(2)学习本文的抒情线索,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2、难点(1)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能在写作中进行借鉴。
(2)体会文中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 1941 年 3 月。
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篇文章。
四、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主宰()倦怠()地壳()恹恹欲睡()倔强()婆娑()秀颀()坦荡如砥()2、解释下列词语。
(1)主宰:(2)倦怠:(3)妙手偶得:(4)坦荡如砥:3、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白杨树的?五、合作探究1、白杨树有怎样的外形特点?作者是如何描写的?2、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白杨树象征着什么?3、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象征手法?请举例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六、精读品味1、找出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进行赏析。
示例:“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也许你要说它不美。
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赏析:这段话运用对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白杨树与“好女子”相对比,突出了白杨树的“伟丈夫”形象,表现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同时,“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部编教材】15《白杨礼赞》导学案附答案
15《白杨礼赞》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整体感知,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学习重点】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学习难点】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幻灯片播放西北黄土高原上白杨树的图片,学生谈对这些树的感想。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就把视线投向了这种在西北高原极为常见的树,创作了散文《白杨礼赞》。
“礼”是敬礼、致敬,“白杨礼赞”是宾语前置,实际上就是“礼赞白杨”,即带着敬意赞美白杨树。
那么,茅盾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他又是怎样赞美白杨树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二、自主学习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主宰(zǎi)恹.恹欲睡(yān)晕.圈(yùn)坦荡如砥.(dǐ)虬.枝(qiú)旁逸.斜出(yì)婆娑.(suō)不折不挠.(náo)倦怠.(dài)潜.滋暗长(qián)(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
砥,磨刀石。
旁逸斜出:(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逸,逃,逃跑。
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滋,生长。
2.作者链接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化部长、中国作协主席等职。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白杨礼赞》导学案第一课时学生用
班级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 组别:______使用日期:小组评价:__________ 老师评价:__________【学习目标】1.初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2.掌握作者分层次描写白杨树的方法。
【学法指导】根据散文的特点加强朗读、背诵,在小组讨论、交流和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背景资料】《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
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
当时,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多次粉碎了敌伪的疯狂“扫荡”,作者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借白杨树这一形象热烈的歌颂他们。
【课前预习】1.一读课文,写下你不认识的字或特别想提醒同学注意的字并注音。
2.二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白杨树是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具体句子说明。
3.划出文中描写白杨树特点的句子,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合作展示】▲1.理清文章思路:★2.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
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作者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用意何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写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涵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本文感情强烈,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高度赞美,反复朗读课文中你喜欢的段落,要求读出感情,并向小组成员展示训练成果,。
《白杨礼赞》导学案 (推荐)2022年部编版语文精品 (2)
第四单元14白杨礼赞第1课时一、根底驿站1.选出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A.折.磨(zhé)折.本(zhé)折.腾(zhē)B.参.天(cān)参.差(shēn)参.考(cān)C.纵横.(héng)横.行(héng)蛮横.(hèng)D.倔强.(jiàng)强.壮(qiǎng)强.迫(qiǎng)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主宰.()倦怠.()地壳.()恹恹.()晕.圈()婆suō()qiú()枝秀qí()3.根据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1)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
()(2)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3)暗暗地生长。
()(4)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4.文学常识填空。
《白杨礼赞》的作者是,原名,字,现代作家。
他著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等。
本文体裁是,选自。
“礼赞〞含有之意。
5.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用“√〞标出来。
(1)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结果),是麦田。
(2)我那时是(惊奇、惊讶)地叫了一声的!二、综合园地6.写出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2)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7.写出以下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
(1)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2)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3)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8.根据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一白杨树在严冬里,她迎着刀霜雪剑,依然伫立在寒冷的黄土地,枝枝傲骨,树树有声。
而此时,贵族的花草,却在暖房里,接受着送到叶面和根部的养料,懒洋洋地打发着没有血色的日子。
材料二白杨树生长在西北高原,耐严寒,零下40度的条件下无冻害,深根性。
第15课《白杨礼赞》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含解析)
15.白杨礼赞素养目标 1.利用语言标志(反复出现的词句)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运用。
3.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学法指引象征的含义及作用1.含义:托意于物,借某一具体事物或形象表现抽象事物或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要注意的是,象征义不是事物本身就具有的,而是作者借此事物所做的联想和寄托。
2.作用:将作家想说而不愿直说或不能直说的思想、情志寄托于物,巧妙地传达给读者,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作家、社会活动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2.背景简介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
1940年5月,茅盾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讲学,在此期间,茅盾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
皖南事变后,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讴歌北方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和意志。
3.完成自学结构图基础夯实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黄的是土,未k āi kěn()的荒地,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
(2)黄与绿zhǔ z ǎi()着,无边无垠。
(3)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ju àn d ài(),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qi án zī àn zh ǎnɡ()了—— “单调”!(4)它所有的yāzhī()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pánɡ yì xié chū()。
(5)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jué jiàng()挺立的一种树!(6)它没有pó suō()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qiú zhī()。
八年级《白杨礼赞》导学案+同步练习+答案
二白杨礼赞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晕.圈参.天毡.子坦荡如砥.虬.枝倦怠.开垦.恹恹..欲睡旁逸.斜出积雪初融.秀颀.纵横.决荡2、解释下面的词语妙手偶得:潜滋暗长:无边无垠:不屈不挠:坦荡如砥:旁逸斜出:纵横决荡: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描写白杨树赖以生长的环境美的语句:描写白杨树自身形象美的语句:描写白杨树内在神美的语句:4、请用规定的符号修改下面一段文字(至少修改5处,不得超过7处)。
(1(2(3(4)调位号:我们这册语文课本的内容真是丰富多彩,课文,还有几幅与课文相应的插图。
画面的映称,文字的搭配,确实叫人看了不觉得单调。
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选录了许多著名的国内和国外的名著,能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和我们的知识面。
此外,每册书还按排了语文实践活动,可以从中使我们学到课外丰富的知识,增强我们的实践能力。
【课堂学习】一、整体感知1、请同学听朗读录音,说说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2、请同学朗读课文,并划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小组讨论说说作者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组织文章的特点。
3、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了什么?4、请同学们读课文,在文中圈点勾画,根据课文内容概括白杨树是一种怎样的树?并阐述理由。
用“白杨树是的树,也是的树,因为”的句式表达。
(示例):白杨树是平凡的树,也是不平凡的树,因为它外形普通,在西北极常见,但是它有不平凡的精神品质,它有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5、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用哪些方法从哪些方面来写出白杨树的不平凡的?二、背景探究1、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赞美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呢?用课文中的原句来回答。
2、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呢?文章要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崇敬和赞美,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的抗日军民呢?三、美点品读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是通过对白杨树的具体描写展现的。
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准确、生动、富于表现力,小组交流讨论。
【部编教材】15《白杨礼赞》导学案附答案
15《白杨礼赞》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整体感知,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学习重点】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学习难点】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幻灯片播放西北黄土高原上白杨树的图片,学生谈对这些树的感想。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就把视线投向了这种在西北高原极为常见的树,创作了散文《白杨礼赞》。
“礼”是敬礼、致敬,“白杨礼赞”是宾语前置,实际上就是“礼赞白杨”,即带着敬意赞美白杨树。
那么,茅盾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他又是怎样赞美白杨树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二、自主学习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主宰(zǎi)恹.恹欲睡(yān)晕.圈(yùn)坦荡如砥.(dǐ)虬.枝(qiú)旁逸.斜出(yì)婆娑.(suō)不折不挠.(náo)倦怠.(dài)潜.滋暗长(qián)(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
砥,磨刀石。
旁逸斜出:(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逸,逃,逃跑。
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滋,生长。
2.作者链接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化部长、中国作协主席等职。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导学案
从《白杨礼赞》入手探欲扬先抑写作手法教学重点:1.学习欲扬先抑写作手法,通过情感梳理,材料选择和详略把握学习欲扬先抑写作技巧。
2.运用欲扬先抑进行写作。
(一)引入:活动一:明定义1、回顾旧文,理清思路:我们学过的文章中,哪些用到过这个写作手法?2、明确用法: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也叫先抑后扬,要歌颂、赞美、肯定某人、某事、某物、某景,不从正面平铺直叙,而是先从反面着手,用曲解、嘲讽,甚至挖苦的方式去贬低、抑制,甚至否定它,最后才显出自己真实意图的一种构思方法。
这种构思文章的方法从贬抑处落笔,而在颂扬中结束全文。
3.快速阅读《白杨礼赞》第2、7段,找出文中抑和扬的部分?活动二:研写法通过以下两篇文章的学习,学习在写作中使用欲扬先抑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母鸡》我一向讨厌母鸡,不知怎样受了一点惊恐,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嘎嘎到前院,没完没了,并且没有什么理由,讨厌!有的时候,它不这样乱叫,可是细声细气的,有什么心事似的,颤颤巍巍的,顺着墙根,或沿着田坝,那么扯长了声如怨如诉,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了个小疙瘩来。
它永远不反抗公鸡。
可是,有时候却欺侮那最忠厚的鸭子。
更可恶的是,遇到另一只母鸡的时候,它会下毒手:趁其不备,狠狠地咬一口,咬下一撮儿毛来。
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吵得受不了。
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
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
一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雏鸡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当它发现了一点可吃的东西,它就咕咕地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叫它的儿女吃。
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
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白杨礼赞-茅盾导学案
《白杨礼赞-茅盾》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茅盾作品《白杨礼赞》的背景和主要内容;2.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 掌握作品的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4. 感悟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价值观念。
二、导学内容:1. 作者简介:茅盾,原名沈雁冰,生于1896年,中国摩登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文学泰斗”。
其作品以揭示社会现实、塑造人物形象而著称,深受读者喜爱。
2. 作品背景:《白杨礼赞》是茅盾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对兄弟因战乱分离,最终在白杨树下相逢的感人故事。
作品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家庭、友情和生命的珍视。
3. 主要内容:故事发生在战乱的年代,两兄弟因为战争被迫分开,长兄参军保家卫国,而弟弟则留在家乡照顾年迈的父母。
多年后,两兄弟在一棵白杨树下相遇,感动地拥抱在一起,表达了对亲情和友情的珍视。
4. 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通过对兄弟之间的情感表达和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作品传达了对家庭、友情和生命的珍视。
兄弟之间的深情厚谊和白杨树的坚韧不拔都体现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5. 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茅盾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和意象描写,通过白杨树、兄弟情谊等形象,表达了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同时,作者还运用了精致的描写和感人的叙事,使整个故事更加感人。
6. 情感和价值观念:《白杨礼赞》通过兄弟之间的深情厚谊和对生命的珍视,引发读者对家庭、友情和生命的思考和感悟,传达了珍爱亲情、珍惜友谊的价值观念。
三、导学活动:1. 课前预习:让学生了解茅盾的生平宁文学成就,对《白杨礼赞》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有一定了解。
2. 阅读分析:指导学生阅读《白杨礼赞》,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价值观念。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感悟和理解,探讨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4. 创作写作:让学生进行创作写作,可以写一篇读后感、评论或延伸故事,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反思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第15课 白杨礼赞(导学案)(学生版)
第15课《白杨礼赞》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情感脉落,感受作者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2.了解托物言志散文的特点,体会和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品味语言,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及效果。
【重点难点】1.理清文章脉落,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及效果。
【学习过程】知识简介1.作者简介茅盾 (1986-1981),原名,字,浙江桐乡人。
1921年曾与郑振铎、王统照、许地山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主要作品:中篇小说《》《》《》(总称《蚀》三部曲) ,长篇小说《子夜》《腐蚀》《虹》,短篇小说《》《》《》(总称《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等。
茅盾文学奖: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中国作家协会以茅盾先生捐赠的25万元稿费为基础,于1981年设立“茅盾文学奖”,目的是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茅盾文学奖,奖项每四年评选一次,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
2.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作者于1939年3月到新疆讲学,第二年5月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
当时正处在抗战的相持阶段。
他目睹了北方抗日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
同时,他也看到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现状。
回到重庆后,他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
3.字词积累读准字音:开垦.()主宰.()倦怠.()坦荡如砥.()丫.枝()倔强.()婆娑..()潜.滋暗长()虬.枝()伟岸.()傲.然()恹.恹欲睡()宛.然()秀颀.()鄙.视()旁逸.斜出()晕.圈()楠.木()锤炼.()不折不挠.()理解词义:锤炼:婆娑:秀颀:妙手偶得: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旁逸斜出:第一课时活动一:理清礼赞脉落1.解读文题朗读课题,揣摩文题的含义。
2.理清脉落(1)速读课文,请找出直接抒发作者对白杨树赞美之情的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白杨礼赞》导学案(第一课时)一、目标导学1.积累重要字词,理解象征手法。
2.初步学会分析在记叙中穿插抒情的散文,品味散文的语言之美。
3.感受中华儿女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二、自主预学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识记画线词语的意思。
大毡.子()主宰.()倦怠.()婆娑.()潜滋..暗长()旁逸.斜出()无边无垠.()恹恹.()欲睡坦荡如砥.()秀颀.()虬.()枝纵横决荡妙手偶得2.二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在文中勾画出直接抒发对白杨树赞美之情的语句。
(2)在文中勾画出直接描写白杨树的语句或段落,概括白杨树的特点:(3)文中除了描写白杨树外还写了哪些事物?分别列举如下:3.三读课文,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疑问摘要:三、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自主预习”内容。
(二)赏析白杨树的美1.朗读文中直接抒发对白杨树赞美的语句,初步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礼赞之情。
2.读文中描写白杨树的语段,思考讨论作者为什么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从外形与精神品质两个方面概括白杨树的特点)3.探究:作者所见西北高原具有什么特点?面对这样的高原作者产生怎样的感受?写作者对高原的“所见”“所感”对写白杨树有什么作用?四、课堂练习(一)同步反馈1.下列各组字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的是()A.无边无垠yín 和hé风错综锤练B.坦荡如砥倦怠dài 潜qiǎn滋暗长恹恹yānC.旁逸斜出晕yùn圈不折不挠婆娑shuōD.纵横决荡虬qiú枝挺拔秀颀qí2.填空:《白杨礼赞》选自,体裁是,作者是,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字,浙江桐乡人。
他的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____》,短篇小说的代表有《________》和《________》本文以为线索。
3.选出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A.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B.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
C.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D.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4.在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________(映、扑、闪)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和风吹送,________(翻、掀、涌)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
(3)这时你________(冒、翻、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
5.下列成语使用错误的一句是()A.以梅花装饰南京花神庙地铁站主题墙,这一别具匠心....的设计,深受好评。
B.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南京当之无愧....地获得青奥会主办权。
C.对于重要的书,我们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D.他心胸坦荡如砥,一心只为老百姓办事,深得群众的拥护与爱戴。
6.运用白描的手法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按照一定的顺序,仿照第5小节,参考第3小节和第7小节在以下提供的意象中任选一种,写出它的内外兼备的美。
【备选意象】梧桐、苍松、银杏树、枫树、梅树、喇叭花、向日葵、莲……(二)课内阅读①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②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
③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④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⑤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
⑥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1.按照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所见、所感,将这段文字分成两层。
在文中用“‖”标出来。
2.文中能概括作者所见的是第句。
3.作者由所见而产生的所感有两点,这两点是:“”、“”和“”、“”(用文中词语填空)。
4.本段第②③句具体描述了黄土高原的特点。
第④句具体描述了黄土高原的特点。
5.作者所感的两点中,哪一点是主要的?哪一点是次要的?从文中找出准确表现其主、次的动词。
6.本段写黄土高原与全文礼赞白杨树有什么关系?(第二课时)一、目标导学1.积累重要字词,理解象征手法。
2.分析在记叙中穿插抒情的作用,品味散文的语言之美。
3.感受中华儿女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二、自主预学1.复习本文的生字词,准备听写2.背诵课文第7段。
3.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文章反复强调: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你认为“极普通”和“不平凡”矛盾吗?说说理由。
(2)白杨树与北方的抗日军民有什么相似之处?4.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思考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三、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自主预习”内容。
(二)探究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阅读课文第7-9段,思考讨论:1.作者借赞美白杨树意在赞美什么?两者有什么相似之处?为什么不直接加以赞美?(联系时代背景加以思考)2.将第7段几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比较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3.文末提到的“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写楠木作用是什么?(一)同步反馈1.说说白杨树不平凡在哪些方面?2.仿照文中第7段揭示白杨树象征意义的句式,在第一课时课堂同步反馈训练第6题描写的基础上揭示所描写事物的象征意义。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也许你要说它不美。
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1.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出层意。
①②2.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用原文回答)答:3.和“伟丈夫”形成对比的词语是“”,这样对比的作用是:欲扬先抑,否定了“”,肯定了“”,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不同。
4.简析四个反问排比句,是怎样由外向内,层层深入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答:六、课后作业1.完成“拓展阅读”2.背诵默写课文第7节二、自主预学1.第一节及末节的最后一句2.主要是第3节与第5节3.黄土高原、贵族化的楠木三、互动探究1.第一节及末节的最后一句2.白杨树外形是“力争上游”(也可按干、枝、叶等用“笔直”、“绝无旁枝”、“一律向上”等概括),性格特点是“倔强挺立”、“不折不挠”。
3.黄土高原:黄绿错综、辽阔平坦。
感受:雄壮、伟大和倦怠、单调作用:本段写黄土高原,目的是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生长在“雄壮”“伟大”的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也定是不平凡的;而驱赶了“倦怠”“单调”的情绪,令人振奋得惊叫起来的正是白杨树。
这样写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很好地衬托了白杨树。
四、课堂练习(一)同步反馈1.D2.《见闻杂记》散文茅盾沈德鸿雁冰《子夜》《春蚕》《林家铺子》3.B4.扑翻涌5.D6.例:(1)梅花不与百花争时光,不和群芳斗艳丽。
每到百花凋零,严寒刺骨的冬季,梅花便如婀娜多姿的仙女,悄然飘落在山岭坡间、园林径旁……别有韵致:含苞的娇羞欲语,脉脉含情;乍绽的潇洒自如,落落大方;怒放的赧然微笑,嫩蕊轻摇。
有的娇小玲珑,憨态可掬,像初生婴孩般可亲;有的青春洋溢,热情奔放,似亭亭玉立少女般可爱;有的超凡脱俗,端庄大方,如持重贵妇般可敬。
她们或仰、或倾、或倚、或思、或语、或舞、或倚戏秋风,或笑傲冰雪、或昂首远眺……奇姿异态纷呈,美不胜收。
(2)一朵朵荷花,紧紧依偎着碧绿滚圆的荷叶,在轻柔的雨丝沐浴下,显得更加清秀、雅洁、妩媚、可爱了,荷花的花瓣,洁白如玉,花里托着深绿色莲蓬,莲蓬向上的一面有许多小孔,里面睡着荷花的种子。
(二)课内阅读1.①②③④‖⑤⑥2.①3.雄壮、伟大和倦怠、单调。
4.黄绿错综、辽阔平坦5.“雄壮”、“伟大”是主要的,动词是“涌起来”;“倦怠”、“单调”是次要的,动词是“潜滋暗长”。
6.本段写黄土高原,目的是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生长在“雄壮”“伟大”的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也定是不平凡的;而驱赶了“倦怠”“单调”的情绪,令人振奋得惊叫起来的正是白杨树。
这样写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很好地衬托了白杨树。
二、自主预学3.(1)不矛盾。
①“极普通”是单纯从树的生物角度讲的,因为这种树,在西北很多,很常见;“不平凡”,主要是从树的象征意义角度讲的,因为它具有不寻常的象征意义。
②“极普通”是说白杨树在树中并不“贵族化”,“不平凡”是说白杨树有着许多十分可贵而美好的品格。
(2)主要两个方面:①相同的地域②相似的品质。
(详见《教学参考书》第19页)4.本文运用象征手法,以白杨树来象征西北敌后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
三、互动探究(二)答案1.意在赞美西北敌后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与歌颂的感情。
相似之处详见《教学参考书》第19页。
本文是作者“在西北高原上走了一趟以后在重庆写的”,要能在国民党统治区写文章歌颂西北根据地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军民,就不得不采用象征这种隐晦手法。
2.反问句强化了内容的表达。
3.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
四、课堂练习(一)同步反馈1.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白杨树外部形态不平凡,白杨树内在气质不平凡。
2.例:当你看到雪野中傲然开放的梅花,难道你只觉得它只是花,难道你就不想到它正透露出春的气息?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这枝干苍劲、迎风斗雪的梅花至少象征意志坚强、敢于同困难作斗争的战士?(二)课内阅读1.①“……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作者对白杨树的评价。
②“当你在……精神和意志?”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因为“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而且“坚强不屈与挺拔”。
3.好女子,好女子,伟丈夫。
4.第一句是说不应当只觉得它只是树,而应当由树联想到人。
第二句是说白杨树的品质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具体点出了由白杨树联想到的是哪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