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Microsoft Word 97 - 2003 文档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精选5篇)《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特点,并能解答简单的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3.渗透运动和时间变化的辩证关系.教学重点掌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教学难点理解相遇问题中时间和路程的特点.教学过程一、以旧引新(一)口答列式,并说明理由.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2.一辆汽车4小时行了240千米,每小时行多少千米?3.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行驶240千米需要几小时?教师板书:速度×时间=路程(二)创设情境1.录音(或录相)“有一天,张华放学回家,打开书包正准备做作业.发现没在意将同桌李诚的作业本带回了家,她赶紧给李诚打电话通知他,两人在电话中商量了一会,如果步行的话,有几种办法可以让张华把作业本还给李诚呢?同学们你能帮助他们想出几种办法呢?”2.小组集体讨论(1)张华送到李诚家;(2)李诚来张华家取走;(3)两人同时从家出发,向对方走去,在途中相遇,交给李诚.3.认识相遇问题(1)找两名学生表演第三种情况,其余学生观察并说出是怎么走的?(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2)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变化?(越来越近,最后变为零)教师指出:当两个人的距离为零时,称为“相遇”具有“两物、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这种特点的行程问题,叫做“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三)出示准备题:张华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走60米,李诚每分走70米.根据已知条件填写下表走的时间张华走的路程李诚走的路程70米两人所走路程的和现在两人的距离1分60米70米2分3分思考:1.出发3分钟后,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是多少?说明什么?(相遇)2.两个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两人所走路程和=两家距离)二、教学新课(一)教学例3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1.教师指名读题,并在例题中“同时”、“相遇”的下边用红笔做上标记.请同学解释这两个词的含义.2.动画演示两人行进的过程,并在图中显示出已知数据.(演示课件:相遇问题)3.由学生尝试解答例34.结合线段图订正答案.方法一:65×4+70×4 方法二:(65+70)×4=260+280 =135×4=540(米)=540(米)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5.比较(1)两种算法哪一种比较简便?(2)两种算法之间有什么联系?三、巩固练习(一)志明和小龙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志明每分走54米,小龙每分走52米,经过5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二)两列火车从两个车站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经过2.5小时相遇.两个车站之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讨论:行程问题在出发地点、出发时间、动动方向、运动结果上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出发地点:两地出发时间:同时运动方向:相向(相对、对面)运动结果:相遇(三)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出发的船每小时行26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5小时两船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四)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1.由学生用手势表述题意.2.比较:与前面题目相比,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之处?(五)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经过2小时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1.由学生用手势语言向同组同学介绍题意.2.由学生独立解答3.出示四种不同解法,请同学小组讨论并做出判断.方法一:75×1+75×2+69×2 方法二:75×(1+2)+69×2方法三:75×1+(75+69)×2 方法四:(75+69)×(2+1)四、课堂小结通过上面两个例题我们可以看出,行程问题也还有许多变化,请你猜一猜,行程问题还可能有哪些变化?(相背、同向、不同时、不相遇、相遇后返回第二次相遇,三个物体运动)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行程问题中最基本的一种,求路程,它需要告诉我们哪些条件?怎样求?如果要求“相遇时间”该告诉我们哪些条件?怎样求呢?请同学们在课下思考?五、课后作业(一)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6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5小时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二)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经六、板书设计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篇2【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相遇问题求路程的解题方法。
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教学设计四班级上册《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精选4篇)四班级上册《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青岛版学校数学四班级上册第六单元《快捷的物流运输—解决问题》信息窗中其次个红点问题,即构建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并借此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由于相遇问题牵扯到两个物体的运动状况,其中的数量关系比较简单,同学理解起来有肯定困难,因此同学要首先理解和把握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的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创设他们感爱好的、贴近生活的情境,在一步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数学模型,积累数学活动阅历。
【教学目标】1、在详细情境中,御用模拟演示和画线段图等方法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初步构建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受“发觉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阅历。
3、在合作沟通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培育学习数学的乐观情感。
【重点】用画线段图的策略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构建其数学模型。
【难点】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构建数学模型“速度和×时间=总路程”和“路程1+路程2=总路程”。
【教具】多媒体课件,两个能在一条线上自由活动的小人。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复习旧知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刘老师家住哪儿吗?静静告知你们吧,刘老师家离着人民公园特别近,究竟有多近呢?你们来看。
ppt出示:刘老师从家动身步行去人民公园,每分钟走60米,5分钟后到达。
依据这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ppt出示:刘老师家距离人民公园有多远?你会解决吗?ppt:60×5=300(米)这60表示什么?5呢?300呢?通过这个小例题,我们总结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间的关系是:速度×时间=路程(课件出示)。
今日我们就在这个关系式的基础上来讨论点新问题,好不好?二、合作探究,构建数学模型1、初步感知相遇问题ppt出示例题:小明和李老师同时从家动身相对而行,小明步行每分钟走60米,李老师骑自行车,每分钟骑行140米,5分钟后他俩在人民公园相遇。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浑河站中心小学张丽红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理解相遇问题(1)创设情景:(课件)师:今天我来给大家介绍遗址公园的两位工作人员张叔叔和王阿姨,在工作中,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请听他们的电话录音:张叔叔:喂,王芳吗?我是小张,公园的历史画册做好了,我给你送去。
王阿姨:太好了,正好要到那边去开会,我去迎你,咱们8点同时出发,见面后再细说。
张叔叔:好就这样,一会见。
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生:张叔叔要给王阿姨送画册,王阿姨去迎张叔叔。
(2)出示情境图:师:这是当时的具体情况。
认真观察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生:张叔叔和王阿姨约定两人同时坐车出发。
遗址公园和天桥的距离是114千米。
生:王阿姨乘坐面包车,面包车的速度是每时40千米。
张叔叔乘坐小轿车,小轿车的速度是每时60千米。
师:为了便于我们观察理解,把这条路线拉直,用一条线段表示遗址公园到天桥的距离,是114千米。
板书画图:板书画图:师:他们是怎样做的呢?结果会怎样?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小汽车,两个人一组,演示一下他们是怎样做的呢?边演示边想你发现什么?生:以两人一组活动,每人手里拿一辆小汽车的图片,演示行驶的过程。
通过你们的演示,哪个小组愿意说一说他们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边演示,边汇报。
生:开始的时候是同时走的,方向是面对面的,也就是相对,可以说相向而行。
结果是相遇了。
(演示)师:你们说得真好.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师:其他同学,你还有什么发现?生:我发现,面包车行驶的慢,小轿车行使的快,所以小轿车行驶的路程比面包车行驶的路程要多,所以相遇的时候不是在中间,而是偏向遗址公园。
师:这个发现非常好,看路线图,你们估计一下两人在哪个地方相遇?说说你的理由?生:根据两辆车的速度的信息进行估计,因为轿车的速度快,所以轿车行的路程肯定超过一半,面包车行驶的慢,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近一些,估计相遇地点在李庄附近。
课件在情境图李庄的位置用标示出相遇点。
相遇问题教案设计
《相遇问题》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相遇问题”是在学习简单行程问题基础上继续学习的内容,情节、数量关系比以前学的内容复杂。
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抓住题目中主要的数量关系,联系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
在教学中要紧紧地抓住对“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这三个量之间的相依关系的理解。
通过可逆性改编、变化题目中情节,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逆向思维的能力;及综合分析应用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还要帮助学生突破对一些概念的理解。
如“速度和”、“相向”、“相遇”、“同时”等。
可以通过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学生对这些概念理解了,有利于进一步理解题目的情节,并掌握数量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中还要充分发挥准备题的作用,运用旧知识迁移,学会新知识。
过去学习过一个物体走完一段路的行程问题,相遇问题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的,它的特点是由两个物体同走一段路,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二、设计理念: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注重了学生的参与,注重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注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教学跟随学生的学习过程,紧贴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三、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
2、掌握“相遇问题”应用题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总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关键:使学生弄清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
四、教法学法: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准备采用如下教法:1、复习铺垫法。
2、直观演示法。
3、分组讨论法。
4、启发讲解法。
5、练习巩固法。
这样通过多种教法的交叉进行,相信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的方法掌握知识,学会知识的迁移、类推。
《相遇问题》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相遇问题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实际问题与数学模型的转换:学生需要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将文字描述转换为数学表达式。
举例解释:
-在运用关系式法时,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中给出的信息,找出路程、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进而列出方程。例如,当两个物体同向运动时,学生需要理解路程差等于速度差乘以时间。
-在画图分析方面,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准确地表达物体运动的方向和速度。教师可以通过示例或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在图中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
此外,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分享成果的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我计划在之后的课程中,多给一些机会让学生们进行口头表达,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自信心。
在课程总结时,我强调了相遇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希望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然而,我也意识到,仅仅依靠课堂上的讲解和练习可能还不够,需要在课后布置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作业,让学生们在生活中去发现和解决相遇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同向相遇和反向相遇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关系式法和图解法的运用,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相遇问题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让学生模拟两个物体的相遇过程,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和观察相遇现象。
数学教案-《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数学教案-《相遇问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求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方法;3.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1.相遇问题的理解和基本概念;2.求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1.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黑板、彩色粉笔;2.学生准备:学生课本、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如两车相对开出,问多久后会相遇,引出相遇问题的概念和意义。
步骤二:概念讲解解释相遇问题的概念,即两个或多个物体在不同的速度和方向下移动,求解它们相遇的时间或位置。
步骤三:基本原理1.探讨相遇的基本原理:相遇必须满足位置相等和时间相等两个条件;2.引导学生分析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列方程来解决问题。
步骤四:求解相遇问题通过几个具体的相遇问题,如两人同时从A、B两地出发,速度分别为v1、v2,求何时相遇等,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列方程,解方程,得到问题的解答。
步骤五:拓展与应用1.引导学生思考相遇问题的拓展,如三个物体相互追赶会在哪里相遇等;2.给出更复杂的相遇问题,如飞机和船相对而飞,求何时相遇等,让学生分组解决问题并汇报成果。
步骤六:总结与讨论总结相遇问题的基本知识和解题方法,并与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和答案。
六、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进行更复杂的相遇问题的探究和解决;2.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模型解决其他实际问题;3.提供更多的问题让学生解答,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较高,积极思考并合作解题。
但在求解相遇问题时,一些学生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下一次教学中可以设置更多的问题呈现给学生解决,加深他们对于相遇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同时,合理分组和组织小组讨论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培养他们团队合作能力的有效方式。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精选14篇)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精选14篇)《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并学会解答求路程的相遇问题。
2、通过操作、观看、比较、分析,提高同学敏捷解答的力量。
3、培育同学学习数学的兴及趣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把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相遇时,两人所步行程的和正好是两地的距离,相遇时间为两人共同所走的同一时间。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具预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CAI、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1、列式计算(1)李诚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70米,4分钟到达,他家离学校有多远?(2)张华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60米,4分钟到达,他家离学校有多远?2、板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二、引入过去,我们讨论的是一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今日我们就来讨论两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
三、新授1、教学预备题(1)点击课件中预备题出示题目(2)同学理解题意。
(3)找出动身时间、地点、运动方向。
相向而行时间间(4)点击热键和强调动身时间和运动方向。
(5)用课件演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向对方走去,引导同学思索会出什么状况。
利用课件连续演示会消失的三种状况(相距、相遇、交叉而过)。
(6)利用课件出示预备题的表格,指导同学填表格的一、二行并课件演示填空内容。
(7)请一同学上来利用交换性课间完成表格第三行的填写。
(8)引导同学争论:动身三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这时,张华走了几分钟?李诚呢?他们俩人共走了几分钟?两人所步行程的和与两家有什么关系?(9)小结:动身一段时间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零,这时两人就相遇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2、教学例5。
(1)点击新课出示例5。
(2)理解题意。
(3)四人小组争论:a、两人是怎样走向学校的?b、 4分钟后两人怎样?c、两人所行的路程与全路程有什么关系?(4)同学试做。
(5)用电脑课件演示解题思路并讲评。
数学教案-《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数学教案-《相遇问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
2.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3.相遇问题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
2.教学难点: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和距离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已学过的速度、时间和距离的关系。
(2)引导学生思考:当两个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如何计算它们的相遇时间?2.探究新知(1)讲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
相遇问题:两个物体在相对运动过程中,从不同地点出发,沿同一直线运动,在某一时刻相遇的问题。
(2)引导学生分析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方法一:画图表示法以直线表示运动轨迹,用箭头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向,根据题目条件标出速度、时间和距离。
方法二:列方程求解法根据速度、时间和距离的关系,列出方程求解。
(3)举例讲解相遇问题的解题过程。
例题1: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60米/分,乙的速度为80米/分,两地相距240米。
求两人相遇所需的时间。
解:设两人相遇所需时间为x分钟,根据题意可得:甲行驶的距离+乙行驶的距离=两地相距的距离60x+80x=240140x=240x=240/140x=1.714(约等于1.7分钟)答案:两人相遇所需的时间约为1.7分钟。
例题2:甲、乙两人同时从A地出发,甲向东行驶,乙向西行驶,甲的速度为80米/分,乙的速度为60米/分,经过5分钟后,两人相距多少米?解:设5分钟后,两人相距的距离为d米,根据题意可得:甲行驶的距离+乙行驶的距离=相距的距离805+605=d400+300=dd=700答案:5分钟后,两人相距700米。
3.练习巩固(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2)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
4.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应用相遇问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举例讲解实际应用。
数学教案-相遇问题(二)
数学教案-相遇问题(二)1. 引言本教案是“数学教案-相遇问题”系列的第二部分,主要围绕相遇问题展开。
相遇问题是数学中一个经典的问题,涉及到时间、速度、距离等概念,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案例。
本教案将通过具体的例子和数学方法,向学生展示相遇问题的求解过程,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
2. 教学目标•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思想•掌握相遇问题的基本求解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相遇问题即两个物体从不同的起点出发,以不同的速度行驶,在一定时间后是否会相遇的问题。
这个问题涉及到时间、速度、距离等多个变量,需要通过数学方法来求解。
3.2 相遇问题的基本求解方法3.2.1 等速相遇问题当两个物体以相同的速度行驶时,它们将在相同的时间内相遇。
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平均速度的概念来求解。
3.2.2 不等速相遇问题当两个物体以不同的速度行驶时,它们相遇的时间取决于两个物体的速度和起点的位置。
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建立方程组和解方程来求解。
3.3 相关例题讲解本节课将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讲解相遇问题的求解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
4. 教学步骤4.1 导入新知识教师介绍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求解方法,引发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思考的欲望。
4.2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讲解相遇问题的求解方法,包括等速相遇和不等速相遇两种情况。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解题思路,并给予指导。
4.3 学生练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遇问题的练习。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适当增加难度,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4.4 总结和归纳教师带领学生对相遇问题的求解方法进行总结和归纳,梳理思路,提炼关键点。
4.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5. 教学效果评估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和答案•学生对于相遇问题的理解程度•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展现的思考和分析能力6. 参考资料•《数学教育论文》,XX出版社,20XX年•《高中数学教学实例精选》,XX出版社,20XX年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通过讲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求解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
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精选9篇)
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精选9篇)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2、理解相向运动中求相遇时间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说一说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2、应用。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200千米要行几小时?二、探索新知1、揭示课题。
师:数学与交通密切相联。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创设“结伴出游”的情境。
淘气和笑笑相约出去游玩。
3、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解决第一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时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因为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邮局附近。
4、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第三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主要是要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关键是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三、试一试先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尝试用方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
说说怎样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
四、练一练1、第1题,先观察图上的信息,让学生估计在何处相遇,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2、第2题,先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五、知识回顾,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六、布置作业教学反思: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篇2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探究并掌握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法,并能正确解答相遇问题。
2.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养成认真分析问题以及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构建数学模型。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第1篇: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相遇问题》教学设计永乐中心小学苏敏教学内容:相遇问题(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展标定向1、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来做个小调查,看看我们班同学今天都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学校的?(学生回答:步行、骑自行车、乘车)无论是哪种方式,如果你想知道从家到学校的距离,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呢?(学生回答:速度、时间)那么你们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吗?路程 = 速度×时间2、刚才从家到学校这段路是由你一个人走完的。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还会出现两个人共同走完一段路,不知道你们见过吗?(见过)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知识,板书课题——相遇问题二、自主学习,尝试探索1、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好)我请两名同学上来(好朋友)表演一下相遇,其他同学带着这几个问题仔细观察。
(课件出示)出发地点:两地出发时间:同时运动方向:相向(相对)运动结果:相遇2、你能用手两只手表示一下相遇吗?(学生动手练习)3、通过刚才两名同学的扮演及学习,同学们对相遇理解了吗?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有关两个人或两个物体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直到相遇的问题。
现在淘气就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需要得到聪明而又热心的你的帮助。
4、出示课本例图:师:昨天放学后,淘气回到家发现不小心把笑笑的作业本带回了家,他想把作业本赶紧还给笑笑,于是他就给笑笑打电话商量,为了省时间,他们决定同时从家里出发。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相遇问题教学设计(通用5篇)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篇1一、分析教材,理清思路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之后进行的教学。
本内容和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联系,借助生活原型,可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
学好此内容,也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明确相遇问题的特点;理解基本数量关系;正确分析解答相遇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推理能力及探索创新、合作学习的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本内容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实施知识目标过程中,重点是让学生在“做”中发现规律,从而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二、优选教法,注重学法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好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
课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
教师则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及促进者。
除此之外,我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孩子学到不同的数学,使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优化程序,突出主体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是:创设情境、实践探究、巩固深化、课后小节。
(一)创设情境1、引发思考:每天早晨背着书包来上学,马路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学生们会很快地说出:车多、人多)2、播放录像:注意观察马路上的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哪些情况?(在现实的情境中,学生发现了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以下情况:相对、相反、同向)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用真实的情境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完成对新经验意义的建构以及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基于此,课始创设了一个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使学生能主动地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学习。
(二)实践探究1、理解意义(1)揭示课题——相遇问题(2)制定目标——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研究哪些内容?(教师依学生所说归纳出学习目标并板书:意义、规律、应用)(3)联系生活——提问: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属于相遇问题?(4)归纳小结——要想出现相遇的情况应具备哪些条件?(板书:两个物体、同时、两地、相对、相遇)(5)教师指出——本节课侧重研究两个物体“同时”行进的'规律。
“相遇问题”备课教案
相遇问题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例让学生体验相遇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画图、列式等方法解决相遇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相遇问题的概念及解题方法。
2.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1. 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2. 灵活运用相遇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相遇问题的相关案例。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3. 学生作业本。
学生准备:1. 预习相遇问题相关知识。
2. 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一个实际案例引入相遇问题,如:“两个人从不同的地方出发,相向而行,问他们何时相遇?”2.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环节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学习相遇问题的相关知识,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解题方法等。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环节三:合作交流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2. 各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分享,总结相遇问题的解题步骤。
环节四:课堂练习1. 教师出示一些相遇问题,学生独立解答。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作业进行讲评,分析解题过程的正确与否。
环节五:总结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2. 学生举例说明相遇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相遇问题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如:“甲、乙两人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4km/h,乙的速度为6km/h,问他们何时相遇?”2. 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相遇问题一、教学内容相遇问题二、教材分析:教材创设了“送材料”的情境,通过简单的路线图等方式呈现了速度、路程等信息,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去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根据两辆车的速度的信息进行估计,因为轿车的速度快,所以轿车行的路程肯定超过一半,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近一些,估计相遇地点在阎村镇附近。
第二个问题,主要是要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关键是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因为行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速度×时间=路程,求时间需要逆思考,所以要引导学生体会用方程解决问题比较方便。
第三个问题关键是让学生理解“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有多远”,实际上就是求面包车行驶的路程。
相遇问题是传统的教学内容,但北师大版相遇问题的教学较前有所不同,理解相遇问题的特征是相同的。
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以往是用算术的方法,在北师大第九册教材是用方程的方法解答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这部分知识。
利用基本的数量顺向思维列出方程。
三、学生分析学生在四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行程问题,掌握了行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学生在生活中感受过相遇问题这种生活场景,对相遇问题不难理解,但对相遇问题的主要特征:同时、相向而行、相遇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的加深和理解。
在原有教材的情境中,通过模拟,使情境更加真实,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并在实际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四、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
掌握运动中的物体,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会根据此数量关系解答相向运动中求相遇时间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建立模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阐明数学在日常生活的广泛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精选小学数学《相遇问题》教案设计.doc
师:谁会用一个数量关系式来回答?能把其它几个关系式也说出来吗?看来大家对过去的行程问题学得很不错,为自己鼓鼓掌,也对各位和我们一起学习讨论的老师表示欢迎!这一道题用几个速度和走完全程?小结:相遇应用题通常有两种解法,第一种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第二种是又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板书: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四、拓思创新1.两个邮递员同时从相距3000米的两地相对而行,骑摩托车的速度是800米/分,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00米/分。
经过几分钟两个邮递员相遇?这道题与刚才研究过的有什么不一样吗?2.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600米的两地相对而行,5分后相遇.甲每分行70米,乙每分行多少米?3.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600米的两地相对而行,5分后相遇.乙每分行50米,甲每分行多少米?这两道题是怎样求一方速度的呢?根据路程÷时间=速度和速度和一方速度=另一方速度4.小红和小刚同时从两家出发,小红每分钟走38米,小刚每分钟走45米,经过3分钟两人相距100米,小红和小刚家相距多少米?这道题中的两人相遇了吗?5.甲乙两人同时从M地相背而行,甲每分行70米,乙每分行50米,5分后他们相距多少米?”这道题什么发生了变化?你觉得还可以用今天学的方法做吗?(这是运动的双方方向上发生了变化,可数量关系并没有改变,因此,解题方法完全相同。
像这样运动双方某一方面发生变化的譬如时间有先后的变化等等以后我们在研究。
)五、小结:谈谈这节课你又获得了哪些知识?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都是两个人走路呀、骑车呀这类问题,它还能不能研究其他问题呢?还可能研究哪些问题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老师想在下一节课中得到你们的答案。
精选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期末试卷一、填空。
1、1米=()厘米45厘米-6厘米=()厘米37厘米+5厘米=( )厘米23米-8米=( )米2、6个3相加,写成乘法算式是( ),这个式子读作()。
3、在下面的()里能填几?()×6<27 ( )<3×74×( )<1535>7×( )4、在算式4×7=28中,4是( ),7是(),28是()。
相遇问题的认识教案设计
相遇问题的认识教案设计教案标题:相遇问题的认识教案设计教案目标:1.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和相关术语。
2. 学生将能够运用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将培养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向学生介绍相遇问题的概念,例如两个运动员在同一起点同时开始奔跑,他们何时会相遇。
2. 引导学生提出他们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和疑问。
知识探究:3.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相遇问题,并进行讨论。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4. 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他们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知识总结:5.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概括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强调重要的术语和概念。
6.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相遇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拓展应用:7. 学生分组完成一些更复杂的相遇问题,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8. 学生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和比较。
课堂总结:9. 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回顾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10. 鼓励学生提出他们对相遇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和应用。
教案评估:11. 教师设计一个小测验或问题集,以评估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 相关教材和教具- 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材料- 课堂笔记和总结教学延伸:- 学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和记录相遇问题的例子,并尝试解决。
- 学生可以进行更复杂的相遇问题的研究和实验。
教案注意事项:- 确保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充分参与和合作。
-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分享自己的想法。
- 提供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元一次方程实际问题——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应用——相遇问题解题思路训练。
二、教材分析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是整个初一上半年的重点和难点,有许多学生对本知识点不能突破,导致以后学习函数非常吃力,因此我们需要拿出更多的时间、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来帮助学生完成提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帮助学生建立解决相遇问题的基本思路。
找等量关系)
2.技能目标:帮助学生正确合理画出相遇问题中的线段图,培养学生的解题方法和数学建模能力。
3.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猜测、类比获取基本的数学经验,结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启发引导,达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通过画线段图找到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培养学生画线段图的方法和意识。
难点是怎样准确的画出线段图,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五、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1.创设情境2.学生自主探究独立地发现和提出问题;
鼓励学生操作、实验、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
3.建立模型解决问题。
4.形成学生自己的数学思想,养成良好的
数学思维习惯。
问题一:A、B两地相距150 千米,甲乙两车分别从A地和B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若甲车的速度是55千米/时,乙车的速度为45千米/时,问经过多长时间甲、乙两车相距相遇?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通过画线段图找出相遇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通过一道相对简单的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为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树立自信。
体现新课标面向一切学生的基本理念。
问题二:A、B两地相距150 千米,甲乙两车分别从A地和B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若甲车的速度是55千米/时,乙车的速度为45千米/时,问经过多长时间甲、乙两车相距30千米?
设计意图:巩固提高画线段图的能力,本题除了继续锻炼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还加入“分类讨论”思想,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和逻辑推理能力。
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数学抽象能力。
让学生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初步养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问题三:某段公路正前方是山崖,司机按喇叭4秒后听到回声,已知车速为20米/秒,声速为340米/秒,求司机听到回声时距山崖
多少米?
设计意图:继续锻炼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锻炼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新课标的理念之一:“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本题有一定难度主要考虑学有余力的学生,部分学生只要画出线段图就算成功。
思维训练:甲、乙二人从相距10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甲的一条小狗由甲跑向乙然后返回到甲,再跑向乙,一直到甲乙相遇。
甲、乙、狗的速度分别为6米/秒、4米/秒、10米/秒,问甲乙相遇时小狗共跑了几米?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激发学生兴趣,一道看似异常复杂的行程问题,从另一角度思考无比简单,让学生体会思想方法的重要性。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通过画线段图解决相遇问题的基本思路。
培养学生“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数学建模”等思想方法。
作业:
板书设计:
相遇问题——解题思路画线段图
(一)
(二)(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