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问题》教学设计方案

合集下载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和求解方法;2. 掌握相遇问题的基本解题思路;3. 能够灵活运用相遇问题的求解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相遇问题的定义和性质;2. 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3. 相遇问题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生动的例子引入相遇问题的概念,例如两辆车从不同的地方同时出发,以不同的速度行驶,最后在某一时刻相遇,问他们相遇的时间和位置是如何确定的,引发学生对相遇问题的思考。

2. 概念讲解:教师向学生介绍相遇问题的定义和性质,解释相遇问题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相遇问题与速度、时间、距离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发现相遇问题与比例关系的联系。

3. 解题方法:教师讲解相遇问题的求解方法。

首先介绍基本的解题思路,即将相遇问题转化为比例关系,并通过例题向学生展示具体的计算步骤。

然后,教师以多个实际例子为依据,展示相遇问题的不同解题方法和思路,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相遇问题的本质。

4. 练习与讨论:教师设计一些相遇问题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并将解题思路与方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学生可以自主完成,也可以分组完成,然后进行讨论与分享。

教师可借助黑板、白板等教学工具,将学生的解题思路与方法进行总结归纳。

5. 提高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相遇问题的应用,并展示相遇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例如,公交车相遇问题、捉迷藏游戏中的策略等,通过拓展的应用,增强学生对相遇问题的兴趣和实际运用能力。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1. 作业表现:布置相遇问题相关的作业,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2. 小组讨论:对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发言、分析能力、解题思路等进行评价。

3. 个人表现: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问题提出、参与度等进行评价。

五、教学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例如探索相遇问题的更复杂的情况下的解题方法和策略,拓展相遇问题的应用领域。

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教学设计四班级上册《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精选4篇)四班级上册《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青岛版学校数学四班级上册第六单元《快捷的物流运输—解决问题》信息窗中其次个红点问题,即构建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并借此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由于相遇问题牵扯到两个物体的运动状况,其中的数量关系比较简单,同学理解起来有肯定困难,因此同学要首先理解和把握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的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创设他们感爱好的、贴近生活的情境,在一步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数学模型,积累数学活动阅历。

【教学目标】1、在详细情境中,御用模拟演示和画线段图等方法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初步构建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受“发觉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阅历。

3、在合作沟通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培育学习数学的乐观情感。

【重点】用画线段图的策略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构建其数学模型。

【难点】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构建数学模型“速度和×时间=总路程”和“路程1+路程2=总路程”。

【教具】多媒体课件,两个能在一条线上自由活动的小人。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复习旧知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刘老师家住哪儿吗?静静告知你们吧,刘老师家离着人民公园特别近,究竟有多近呢?你们来看。

ppt出示:刘老师从家动身步行去人民公园,每分钟走60米,5分钟后到达。

依据这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ppt出示:刘老师家距离人民公园有多远?你会解决吗?ppt:60×5=300(米)这60表示什么?5呢?300呢?通过这个小例题,我们总结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间的关系是:速度×时间=路程(课件出示)。

今日我们就在这个关系式的基础上来讨论点新问题,好不好?二、合作探究,构建数学模型1、初步感知相遇问题ppt出示例题:小明和李老师同时从家动身相对而行,小明步行每分钟走60米,李老师骑自行车,每分钟骑行140米,5分钟后他俩在人民公园相遇。

四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相遇问题进行讨论,运用所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选择一个相遇问题,运用我们刚刚学到的画图、列表、方程等方法,共同解决问题。”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解题过程和心得体会,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设计生活化的相遇问题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发现、提出问题。
2.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共同探究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教学中注重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方法的运用,帮助学生总结解题规律,形成解题思路。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图片等,形象直观地展示相遇问题的解题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从生活中找一个相遇问题的实例,将其转化为数学问题,列出关键信息,并运用所学方法求解。鼓励同学们将这个问题分享给家长,与家长一起探讨、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份关于相遇问题的研究报告。报告内容包括:相遇问题的定义、基本要素、解决方法、生活中的实例等。报告要求条理清晰,图文并茂,体现小组的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重点是激发学生对相遇问题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数学思维能力。难点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念,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教学开始时,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相遇问题情境,如两人从不同方向相向而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幅生活场景图,如两个小朋友从学校的东西两边同时出发走向对方,然后在学校的中间相遇,引发学生对相遇问题的思考。

《相遇问题》公开课教案设计

《相遇问题》公开课教案设计

《相遇问题》公开课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及其数学表达方式。

学会使用坐标系和函数来描述两个物体的相遇问题。

掌握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分析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发展团队精神。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耐心和坚持,勇于面对挑战。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相遇问题的定义引入相遇问题的概念,解释两个物体在某一时刻在同一位置的情况。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和应用。

2.2 相遇问题的数学表达介绍相遇问题的数学表达方式,包括方程和坐标系。

引导学生理解速度、时间和距离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两个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相遇的实际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相遇问题。

3.2 探索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实例,发现问题的规律。

引导学生使用坐标系和函数来描述相遇问题。

3.3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分配具体的相遇问题实例。

引导学生相互合作,共同解决相遇问题。

第四章:巩固练习4.1 基本练习提供一些基本的相遇问题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法。

4.2 挑战性问题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相遇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技巧。

强调相遇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5.2 反思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与同学和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标准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包括学生对相遇问题概念的理解、数学表达方式的掌握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展示。

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6.2 评价方法使用观察、提问、讨论、练习题和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评价。

通过学生的解答、表达和合作过程中的表现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相遇问题》教案

《相遇问题》教案

《相遇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能够正确分析和解决简单的相遇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教学难点正确分析相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入相遇问题。

例如:小明和小红分别从 A、B 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小明每小时走5 千米,小红每小时走3 千米,经过 2 小时后两人相遇。

A、B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2、讲授新课(1)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已知小明和小红的速度以及行走时间,要求 A、B 两地的距离。

(2)讲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相遇问题是指两个物体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后相遇。

(3)推导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速度和=甲的速度+乙的速度相遇时间=总路程÷速度和(4)结合例题,讲解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以上述情境为例,小明的速度是 5 千米/小时,小红的速度是 3 千米/小时,他们行走的时间是 2 小时。

速度和:5 + 3 = 8(千米/小时)路程:8×2 = 16(千米)3、课堂练习(1)出示一些简单的相遇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例如: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 100 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走 10 千米,乙每小时走 8 千米,几小时后两人相遇?(2)巡视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4、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一些较复杂的相遇问题。

比如:甲、乙两人分别从 A、B 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走 6 千米,乙每小时走 4 千米,3 小时后两人还相距 15 千米。

相遇问题:小学数学教案设计篇

相遇问题:小学数学教案设计篇

相遇问题:小学数学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数学中的相遇问题,了解相关概念和公式;2.通过实际例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了解相遇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相遇问题的概念和基本公式;2.相遇问题的实际应用;3.相遇问题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利用实际例子,引入相遇问题并让学生了解相遇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

2.讲解:教师讲解相遇问题的概念和基本公式。

并在黑板上解答相应的例题。

3.练习:教师布置相遇问题的练习题,让学生自行解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深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相遇问题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并让学生探索和研究这些应用。

四、教学方法:1.案例引入法:通过实际例子来引入相遇问题,让学生了解相遇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

2.讲解法:通过讲解相遇问题的概念和基本公式,让学生掌握问题解法。

3.练习法:布置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4.探究法:引导学生探索相遇问题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

五、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教学、练习和深化等环节的组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了解相遇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兴趣和动力;3.通过教学评价手段,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反馈教学效果。

六、教学资源:1.课本教材;2.多媒体课件;3.练习题集。

以上是一份小学数学教案,通过案例引入法,讲解法,练习法和探究法对相遇问题进行深入解析。

让学生通过实例和练习掌握基础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让学生了解相遇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这样做既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相遇问题》教案范文(通用5篇)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相遇问题》教案范文(通用5篇)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相遇问题》教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相遇问题》教案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相遇问题》教案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相遇问题》教案1教学目标(一)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并学会解答求路程的相遇问题。

(二)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提高学生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理解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正好是两地的距离;相遇时间为两人共同所走的同一时间。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1.口头列式并计算:小明每分走50米,小华每分走60米。

(1)小明5分走多少米?(50×5=250(米)。

)(2)小华5分走多少米?(60×5=300(米)。

)(3)小明、小华5分共走多少米?(①50×5+60×5=550(米);②(50+60)×5=550(米)。

)(4)小明5分比小华少走多少米?(①60×5-50×5=50(米);②(60-50)×5=50(米)。

)2.小结:行程问题的三量关系是什么?(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二)学习新课1.认识相遇问题。

(1)请两名同学到教室前边迎向走,相遇为止。

(2)同学们注意观察并说出他们是怎么走的?(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

)(3)再走一遍,注意观察两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变化?(两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最后变为零。

)教师:当两人之间的距离变为零时,我们就说两人“相遇”。

具有“两物、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这种运动特点的行程问题,叫做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

(板书:相遇问题)(4)相遇问题与以前学习的行程问题有什么不同?(以前学习的行程问题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相遇问题是研究两个物体同时运动的情况。

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数学教案设计

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数学教案设计

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數學教案設計
教案名称: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能熟练解决生活中简单的相遇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和操作等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提高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灵活运用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情境,例如两个小朋友同时从相距50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1分钟后相遇。

让学生根据这个情境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引出“相遇问题”。

2. 新课讲解:首先解释什么是相遇问题,然后引入相遇问题的基本公式:相遇时间=路程÷速度和。

接着,教师可以通过例题演示如何运用公式解决相遇问题。

3. 练习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以此来检查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强调相遇问题的解题步骤和注意事项。

四、作业布置:
布置一些与相遇问题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在家中完成,以加深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在课后,要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以便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相遇问题》数学教案设计15篇

《相遇问题》数学教案设计15篇

《相遇问题》数学教案设计15篇《相遇问题》数学教案设计篇一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相遇问题应用题的相等关系,含用方程分析解答相遇时求其中一个速度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解下列方程(0、9+x)×3=3、60、32×5+5x=4、62、出示准备题(1)全体学生审题后列式解答(用两种方法解答)(2)解题后口述解题思路:(58+54)×1、5 (先算速度和,在求两地路程)58×1、5+54×1、5 (先分别算出两车相遇时行的路程,再求总路程)二、学习例6:1、审题:(1)与准备题比较不同在哪里?(2)如果设乙车每小时行X千米,列方程解你会么?2、解答后反馈:(1)你是如何解答的?(58+x)×1、5=168(2)还能列出怎样的方程?58×1、5+1、5x=1681、5x=168-87(2)比较这两个方程在思路上有什么不同?3、与这两种方程相应的算术解法是怎样的?4、师小结:用方程解这类应用题一般根据速度和×相遇的时间=两地的路程这个等量关系来列出方程。

三、巩固学习1、独立练习:练1练第1、2两题。

全体学生解答后同坐两人互相说说解答的方法步骤。

2、出示试一试。

(1)弄清问题和要求要求。

(怎样解方便就怎样解(2)解答后讨论:与例6有比较有什么不同?你是如何解答的?能否求速度和?(3)你能列出与这两个方程相应的算术解法吗?1、独立作业。

(1)练一练第三题,学生独立完成(2)反馈:与例6比较有什么不同?解题方法呢?师指出:运动物体行驶的方向不同,行驶的结果也不同,一种是相遇,而另一种则是相离,但计算方法相同。

四、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用方程解什么应用题?这类应用题有有哪几种情况?列方程解这类应用题应注意什么?五、布置作业《相遇问题》数学教案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探究发现“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正确解答求路程的实际问题。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精选14篇)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精选14篇)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精选14篇)《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并学会解答求路程的相遇问题。

2、通过操作、观看、比较、分析,提高同学敏捷解答的力量。

3、培育同学学习数学的兴及趣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把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相遇时,两人所步行程的和正好是两地的距离,相遇时间为两人共同所走的同一时间。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具预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CAI、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1、列式计算(1)李诚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70米,4分钟到达,他家离学校有多远?(2)张华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60米,4分钟到达,他家离学校有多远?2、板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二、引入过去,我们讨论的是一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今日我们就来讨论两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

三、新授1、教学预备题(1)点击课件中预备题出示题目(2)同学理解题意。

(3)找出动身时间、地点、运动方向。

相向而行时间间(4)点击热键和强调动身时间和运动方向。

(5)用课件演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向对方走去,引导同学思索会出什么状况。

利用课件连续演示会消失的三种状况(相距、相遇、交叉而过)。

(6)利用课件出示预备题的表格,指导同学填表格的一、二行并课件演示填空内容。

(7)请一同学上来利用交换性课间完成表格第三行的填写。

(8)引导同学争论:动身三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这时,张华走了几分钟?李诚呢?他们俩人共走了几分钟?两人所步行程的和与两家有什么关系?(9)小结:动身一段时间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零,这时两人就相遇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2、教学例5。

(1)点击新课出示例5。

(2)理解题意。

(3)四人小组争论:a、两人是怎样走向学校的?b、 4分钟后两人怎样?c、两人所行的路程与全路程有什么关系?(4)同学试做。

(5)用电脑课件演示解题思路并讲评。

数学教案-《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数学教案-《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数学教案-《相遇问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

2.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3.相遇问题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

2.教学难点: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和距离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已学过的速度、时间和距离的关系。

(2)引导学生思考:当两个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如何计算它们的相遇时间?2.探究新知(1)讲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

相遇问题:两个物体在相对运动过程中,从不同地点出发,沿同一直线运动,在某一时刻相遇的问题。

(2)引导学生分析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方法一:画图表示法以直线表示运动轨迹,用箭头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向,根据题目条件标出速度、时间和距离。

方法二:列方程求解法根据速度、时间和距离的关系,列出方程求解。

(3)举例讲解相遇问题的解题过程。

例题1: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60米/分,乙的速度为80米/分,两地相距240米。

求两人相遇所需的时间。

解:设两人相遇所需时间为x分钟,根据题意可得:甲行驶的距离+乙行驶的距离=两地相距的距离60x+80x=240140x=240x=240/140x=1.714(约等于1.7分钟)答案:两人相遇所需的时间约为1.7分钟。

例题2:甲、乙两人同时从A地出发,甲向东行驶,乙向西行驶,甲的速度为80米/分,乙的速度为60米/分,经过5分钟后,两人相距多少米?解:设5分钟后,两人相距的距离为d米,根据题意可得:甲行驶的距离+乙行驶的距离=相距的距离805+605=d400+300=dd=700答案:5分钟后,两人相距700米。

3.练习巩固(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2)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

4.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应用相遇问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举例讲解实际应用。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精选13篇)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精选13篇)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精选13篇)《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特点,并能解答简单的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3.渗透运动和时间变化的辩证关系.教学重点掌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教学难点理解相遇问题中时间和路程的特点.教学过程一、以旧引新(一)口答列式,并说明理由.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2.一辆汽车4小时行了240千米,每小时行多少千米?3.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行驶240千米需要几小时?教师板书:速度×时间=路程(二)创设情境1.录音(或录相)“有一天,张华放学回家,打开书包正准备做作业.发现没在意将同桌李诚的作业本带回了家,她赶紧给李诚打电话通知他,两人在电话中商量了一会,如果步行的话,有几种办法可以让张华把作业本还给李诚呢?同学们你能帮助他们想出几种办法呢?”2.小组集体讨论(1)张华送到李诚家;(2)李诚来张华家取走;(3)两人同时从家出发,向对方走去,在途中相遇,交给李诚.3.认识相遇问题(1)找两名学生表演第三种情况,其余学生观察并说出是怎么走的?(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2)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变化?(越来越近,最后变为零)教师指出:当两个人的距离为零时,称为“相遇”具有“两物、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这种特点的行程问题,叫做“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三)出示准备题:张华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走60米,李诚每分走70米.根据已知条件填写下表走的时间张华走的路程李诚走的路程70米两人所走路程的和现在两人的距离1分60米70米2分3分思考:1.出发3分钟后,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是多少?说明什么?(相遇)2.两个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两人所走路程和=两家距离)二、教学新课(一)教学例3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1.教师指名读题,并在例题中“同时”、“相遇”的下边用红笔做上标记.请同学解释这两个词的含义.2.动画演示两人行进的过程,并在图中显示出已知数据.(演示课件:相遇问题)3.由学生尝试解答例34.结合线段图订正答案.方法一:65×4+70×4 方法二:(65+70)×4=260+280 =135×4=540(米)=540(米)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5.比较(1)两种算法哪一种比较简便?(2)两种算法之间有什么联系?三、巩固练习(一)志明和小龙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志明每分走54米,小龙每分走52米,经过5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二)两列火车从两个车站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经过2.5小时相遇.两个车站之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讨论:行程问题在出发地点、出发时间、动动方向、运动结果上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出发地点:两地出发时间:同时运动方向:相向(相对、对面)运动结果:相遇(三)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出发的船每小时行26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5小时两船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四)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1.由学生用手势表述题意.2.比较:与前面题目相比,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之处?(五)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经过2小时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1.由学生用手势语言向同组同学介绍题意.2.由学生独立解答3.出示四种不同解法,请同学小组讨论并做出判断.方法一:75×1+75×2+69×2 方法二:75×(1+2)+69×2方法三:75×1+(75+69)×2 方法四:(75+69)×(2+1)四、课堂小结通过上面两个例题我们可以看出,行程问题也还有许多变化,请你猜一猜,行程问题还可能有哪些变化?(相背、同向、不同时、不相遇、相遇后返回第二次相遇,三个物体运动……)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行程问题中最基本的一种,求路程,它需要告诉我们哪些条件?怎样求?如果要求“相遇时间”该告诉我们哪些条件?怎样求呢?请同学们在课下思考?五、课后作业(一)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6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5小时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二)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经六、板书设计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篇2【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相遇问题求路程的解题方法。

五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教案

教案:五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教学目标:1. 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2. 能够运用画图、公式等方法解决相遇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相遇问题的引入1. 教师通过实际情境引入相遇问题,例如两个人从不同的地方出发,相向而行,问他们何时相遇?2. 学生讨论并尝试解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问题的关键词“”、“相向而行”等。

第二章: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解题方法,例如画图、列出方程等。

2. 教师讲解画图解题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来表示两个人的行进路线和相遇点。

3. 教师讲解公式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运用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来列出方程。

第三章:相遇问题的实际应用1. 教师给出一个实际的相遇问题,让学生运用画图或公式的方法来解决。

2.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学生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四章:相遇问题的拓展1. 教师提出一个拓展问题,例如两个人相遇后继续前行,问他们何时相遇?2. 学生讨论并尝试解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问题的变化和解决方法的创新。

第五章:相遇问题的总结与练习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注意事项。

2. 学生完成一份相遇问题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学生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教师点评并总结。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讨论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和方法选择,评估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资源:1. 相遇问题的实际情境图片或视频。

2. 相遇问题的练习题和答案。

3. 画图工具,如纸张、彩笔等。

第六章:相遇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 教师通过出示生活中的实例,如相遇问题的实际情境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相遇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讨论并思考如何将相遇问题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在出行、运动等方面的应用。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第1篇: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相遇问题》教学设计永乐中心小学苏敏教学内容:相遇问题(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展标定向1、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来做个小调查,看看我们班同学今天都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学校的?(学生回答:步行、骑自行车、乘车)无论是哪种方式,如果你想知道从家到学校的距离,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呢?(学生回答:速度、时间)那么你们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吗?路程 = 速度×时间2、刚才从家到学校这段路是由你一个人走完的。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还会出现两个人共同走完一段路,不知道你们见过吗?(见过)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知识,板书课题——相遇问题二、自主学习,尝试探索1、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好)我请两名同学上来(好朋友)表演一下相遇,其他同学带着这几个问题仔细观察。

(课件出示)出发地点:两地出发时间:同时运动方向:相向(相对)运动结果:相遇2、你能用手两只手表示一下相遇吗?(学生动手练习)3、通过刚才两名同学的扮演及学习,同学们对相遇理解了吗?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有关两个人或两个物体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直到相遇的问题。

现在淘气就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需要得到聪明而又热心的你的帮助。

4、出示课本例图:师:昨天放学后,淘气回到家发现不小心把笑笑的作业本带回了家,他想把作业本赶紧还给笑笑,于是他就给笑笑打电话商量,为了省时间,他们决定同时从家里出发。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方案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方案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理解相遇问题的背景和基本概念•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数学思维二、教学内容1.相遇问题的引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出相遇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如两车同时从不同地点出发,求它们相遇的时间和地点等2.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定义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如距离、速度、时间等–引入相遇问题的公式和关系,如距离 = 速度 × 时间等3.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介绍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如构建方程、联立方程等–解析一些经典的相遇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解题思路和方法4.相遇问题的综合应用–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综合应用相遇问题的知识进行解题,如两人同时从不同地点出发,求他们相遇时的距离等–引导学生思考相遇问题与其他数学知识的联系,如比例、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等三、教学步骤1.导入与引入(10分钟)–介绍相遇问题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引出相遇问题的例子,让学生初步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情况2.基本概念和公式的讲解(15分钟)–定义相遇问题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如距离、速度、时间等–介绍相遇问题的基本公式和关系,如距离 = 速度 × 时间等3.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演示(20分钟)–通过一些经典的相遇问题,演示解题思路和方法,如两车同时从不同地点出发,求它们相遇的时间和地点等–引导学生跟随演示步骤,理解解题过程和关键点4.综合应用与拓展(25分钟)–给学生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综合应用相遇问题的知识进行解题–引导学生思考相遇问题与其他数学知识的联系和拓展,如比例、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等5.总结与归纳(10分钟)–回顾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总结相遇问题的要点和方法–引导学生归纳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思维方式四、教学资源1.课件:包括相遇问题的引入、基本概念和公式的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演示、综合应用与拓展的示例等内容2.试题:设计一些相遇问题的试题,用于课堂练习和检测学生掌握情况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思考能力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2.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检测对相遇问题的掌握程度3.小测验:设计一份小测验,测评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六、教学反思本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背景和基本概念,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数学思维。

《相遇问题》教学方案

《相遇问题》教学方案

《相遇问题》教学方案《相遇问题》教学方案(通用10篇)《相遇问题》教学方案篇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明确相遇问题的特点;理解基本数量关系;正确分析解答相遇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推理能力及探索创新、合作学习的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本内容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实施知识目标过程中,重点是让学生在做中发现规律,从而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一、优选教法,注重学法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好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

课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

教师则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及促进者。

除此之外,我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孩子学到不同的数学,使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优化程序,突出主体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是:创设情境、实践探究、巩固深化、课后小节。

(一)创设情境1. 引发思考:每天早晨背着书包来上学,马路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学生们会很快地说出:车多、人多)2. 播放录像:注意观察马路上的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哪些情况?(在现实的情境中,学生发现了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以下情况:相对、相反、同向)[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用真实的情境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完成对新经验意义的建构以及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基于此,课始创设了一个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使学生能主动地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学习。

](二)实践探究1、理解意义(1)揭示课题相遇问题(2)制定目标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研究哪些内容?(教师依学生所说归纳出学习目标并板书:意义、规律、应用)(3)联系生活提问: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属于相遇问题?(4)归纳小结要想出现相遇的情况应具备哪些条件?(板书:两个物体、同时、两地、相对、相遇)(5)教师指出本节课侧重研究两个物体同时行进的规律。

五年级数学上册《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上册《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4.多元化教学手段,提高效果:
a.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图表等,形象直观地展示相遇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b.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如小组竞赛、角色扮演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c.结合课本习题,进行梯度训练,使学生在不同难度的问题中逐步提高能力。
5.课后巩固,拓展延伸:
a.布置适量的课后练习,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分析。
4.提高合作学习能力,学会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共同解决问题。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足够的关注和指导。
五年级数学上册《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知道相遇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学会运用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解决相遇问题。
3.能够正确列出相遇问题的方程式,并运用方程求解方法解决问题。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2.提出问题: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在相遇场景中,我们如何计算两个物体的相遇时间?相遇问题中涉及哪些数学概念?
3.导入新课:
通过以上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相遇问题》。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遇问题。
(二)讲授新知
1.基本概念:
介绍相遇问题中的基本概念,如速度、时间、路程等,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关注学生在实践应用和拓展思考题目中的表现,鼓励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方案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能够运用图形、文字和方程等方式表示和解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和归纳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合作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相遇问题,包括直线型相遇问题和环形相遇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能够灵活运用图形、文字和方程等方式表示和解决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灵活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创设情境:讲述一个简单的相遇故事,引导学生思考相遇问题的本质。

2. 提出问题:什么是相遇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二)新课讲解1. 直线型相遇问题:a. 通过图形展示,引导学生观察直线型相遇问题的特点。

b. 举例说明,讲解直线型相遇问题的解题步骤。

c. 运用方程表示直线型相遇问题,讲解方程的解法。

2. 环形相遇问题:a. 通过图形展示,引导学生观察环形相遇问题的特点。

b. 举例说明,讲解环形相遇问题的解题步骤。

c. 运用方程表示环形相遇问题,讲解方程的解法。

(三)课堂练习1. 基础练习:完成直线型相遇问题和环形相遇问题的基本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提高练习: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直线型相遇问题和环形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2. 强调方程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五)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针对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解题思路的清晰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际应用能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13篇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13篇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13篇相遇问题教学设计1第2课时相遇问题年月日编号:教学目标: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2、理解相向运动中求相遇时间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说一说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2、应用。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200千米要行几小时?二、探索新知1、揭示课题。

师:数学与交通密切相联。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创设“结伴出游”的情境。

淘气和笑笑相约出去游玩。

3、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解决第一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时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因为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邮局附近。

4、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第三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主要是要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关键是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三、试一试先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尝试用方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

说说怎样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

四、练一练1、第1题,先观察图上的信息,让学生估计在何处相遇,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2、第2题,先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五、知识回顾,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六、布置作业教学反思:相遇问题教学设计2教学要求:1.认识相遇问题的特点,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能用两种方法解答相遇问题中求总路程的应用题。

2.使学生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空间观念。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并从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重点:认识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理解和掌握两种解题方法。

相遇问题教案设计参考

相遇问题教案设计参考

相遇问题教案设计参考第一章:相遇问题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实际应用。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相遇问题的定义和特点。

相遇问题的实际应用举例。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利用图形和模型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相遇问题。

1.4 教学步骤1. 引入相遇问题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和描述两个物体相遇的情景。

2. 引导学生思考相遇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两个人相遇、两辆车相撞等。

3. 通过举例解释相遇问题的特点和解决方法。

4. 利用图形和模型展示相遇问题的解题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解题方法。

第二章: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包括公式法和图解法。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公式法和图解法。

相遇问题的解题步骤和注意事项。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示范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提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巩固解题方法。

2.4 教学步骤1. 讲解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公式法和图解法。

2. 示范解题步骤和注意事项,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解题。

3. 提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得到反馈和指导。

第三章:相遇问题的实际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将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相遇问题的实际应用举例。

引导学生运用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利用图形和模型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相遇问题。

3.4 教学步骤1. 引入实际应用问题,让学生观察和描述两个物体相遇的情景。

2. 引导学生思考相遇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两个人相遇、两辆车相撞等。

3. 通过举例解释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方案
设计思路: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四单元的基础上设计的,旨在将学生的解题思路与方法繁华、条理化。

掌握等量关系,形成思维模式和优化和解题模式。

在本册四单元中,根据数量关系而得到的两积之和(其中一个因数相同),从而引出ab+ac=(a+b)c的形式,这一类习题均与学生熟知的相遇问题有联系。

正基于此,期望通过熟练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利用迁移规律,力求能运用这一思路解决与之特征相似的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他们更喜欢“动态”的课程,他们更易于接受与生活紧密联系、触手可及的问题,同时,一旦知识深深烙入他们的脑海,只要适时点拨与梳理,更易于掌握与之相近、相临的问题。

因此,本课设计,通过学生爱动、爱玩、爱表现的特点,通过一系列走、演、操作与交流等到形式,力求“走近”、“走进”生活,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数学,积极主动吸收知识,实现知识的理解、掌握与升华。

达成轻松学习、快乐学习、灵活高效的目的。

教学内容:
相遇问题及运用相遇问题解题思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建立并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并能结合实际问题描述数量关系。

2、运用迁移规律,将相遇问题解题思路运用于与之相似的问题之中,能将具有相遇问题特征的一系列问题转化成相遇问题去分析、去思考、去高效解决。

3、随着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使他们热爱数学,享受问题解决时的成就感。

教学重、难点:
运用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解决具有其特征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相遇问题演示器、玩具车、实物卡片
学生准备:玩具车、实物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提问:乘法分配律用字母应该臬表示,你能用语言描述吗?(为相遇问题的两种基本选题关系的概括奠定基础)
2、请最后一排的一名同学走向讲台,同时老师沿直线迎上去,当与该生相遇时提问:
我俩现在已经怎样——(相遇)(用生活中的场景理解、感知什么是相遇)
请思考后回答:我俩在刚才这一过程中,什么相同,什么不同,能建立一个怎样的等量关系。

(建立“甲行路程+乙行路程=两人行的总路程”)
二、建立模型:
1、建立相遇问题等量关系
(1)如果刚才我走了5秒,每秒行0.6米,后排的同学每秒行0.8米,出发时我们相距多少米?(感兴趣的问题更利于学生思考,他们会积极主动去解决问题
根扰刚才建立的等量关系,结合这里的条件,你能把它变得具体一点?
(2)通过引导得出:
老师速度×明间+学生速度=距离
(老师速度+学生速度)×时间=距离
速度和×时间=距离
(3)同桌交流:这样列的依据是什么,怎样描述这些等量关系。

(将生活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
(4)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2、类题强化
请两名学生表演(其他学生用玩具车演示)
小明和小东从相距560米的两地出发,相对而行,经过6分钟相遇,如果小明每分钟行75米,小东每分钟行多少米?
(1)台上台下学一演示后,请学生建立等量关系并提问:
你能建立几种。

建立后引导学生间交流(学生观察表演,自已动手操作,能更深刻掌握知识)
(2)尝试解决问题,老师引导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刚才是路程不知道,现在是速度不知道,怎么办呢?(可以设小东每分钟米)
(3)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3、建立模型
让我们来总结一下行走中产生的这一类问题吧。

甲行速度×时间+乙行速度×时间=距离
(甲行速度+乙行速度)×明间=距离
速度和×时间=距离
4、描述模型
同桌相互描述理解这几个等量关系
三、转化运用
1、某商场用2080元钱买进苹果和梨各400千克,每千克梨2.8元,每千克苹果多少钱?
(1)引导:如果把“元”、看成“米”、把“千克”看成分钟,是否可以转化成我们刚才所学的问题类型呢,如果能,请拿出小车演一演。

(2)请两名学生分别代表苹果和梨,戴上大苹果和梨的关饰,把这个问题当成相遇问题进行表演。

其他同学用语言指挥台上表演的同学。

(3)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刚才的问题
(4)全班进行交流,明确转化方法。

2、书店用5400元钱购买了相同数量的童话书和故事书,童话书每本进价2.4元,故事书
3.6元.两种书各购进了多少本?
(1)你能用假设改变单位,转化后运用是遇问题的解题思路解答此题吗?
(2)谁能来当两种书表演一下问题情景吗?(两人上台用头饰表演,其它同学同桌用卡片演示)
(3)尝试独立解决
(4)全班交流,用语言描述地程,展示自已的作品。

3、学校准备用4920元买回42套桌椅(单桌单椅),如果每张桌子75元,每把椅子多少钱?
学生分小组表演、交流并尝试独立解决,最后请学生上台表演并全班交流。

四、思维定型
1、让我们来总结刚才的探究过程(学生总结,老师板书)
2、升华练习
(1)工地准备运60吨水泥,每次运5吨,上午运了5次,下午要运多少才能运够?
(2)完成教材第76页的5题、6题
3、拓展练习
客车和货车分别从相距400千米的A、B两地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42千米,货车每小时行38千米,几小时后两车之间相距40千米?你能得出两种不同的答案吗?(提示:相遇前相距40千米,相遇后相距40千米)
五、全课小结与反思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困惑,请与大家分享或请求大家帮助,请自由发言。

2、老师总结:同学们,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善于观察、善于总结,亲身去体验,去感知,去享受。

一定能够学懂数学、学好数学,从而想学数学。

让我们走进数学知识的海洋,享受数学吧!
板书设计:
相遇问题
甲行速度×时间+乙行速度×时间=距离
速度和×时间=距离
某商场用2080元钱买进苹果和梨各400千克,每千克梨2.8元,每千克苹果多少钱?
2080元——2080米400千克——400分钟
2.8元——2.8米
甲行速度×时间+乙行速度×时间=距离
2.8×400+X×400=2080
(甲行速度+乙行速度)×明间=距离
(2.8+X)×400=20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