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的童年(七)(WORD)
数学的童年(三)(WORD)
数学的童年(三)尼罗河三角洲以东,大约一千六百公里的地方,奔流着另外两条大河,一条叫底格里斯河,一条叫幼发拉底河。
这两条河发源于今天的土耳其境内,流经叙利亚,在伊拉克南部汇合成阿拉伯河,最后流入波斯湾。
两河之间和沿岸一带叫做美索不达米亚,是另一个最古老的文化发源地。
“美索不达米亚”一词是希腊语,意思是“两河中间的地方”。
它西接阿拉伯沙漠,东邻扎格罗斯山脉。
很早以前,人类就在那里生息繁殖,曾经建立了巴比伦等古国,并且创造了辉煌的美索不达米亚文化。
历史学家把这支古老的文化分为苏马连、巴比伦、亚述和迦勒底四个时期。
苏马连人是美索不达米亚文化的创始者,他们在五千年以前就有了象形文字。
后来的巴比伦人和亚述人继承和发展了苏马连文化,使得美索不达米亚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的一些成就超过了埃及。
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在埃及一样,文化主要把持在统治阶级僧侣手里。
大约在公元前两千年,两地的僧侣分别建立了寺庙图书馆,把记载着各种知识的秘本收藏在里边。
除了少数僧侣外,一般人是无法阅读这些书的。
这样也就影响了这两支古老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美索不达米亚很早就有大量的对外贸易。
它自己没有建筑用的木材,没有僧侣和君王穿戴的绸缎和宝石,没有做丰盛佳肴的调料,缺少制作寺庙供器的贵重金属。
为了得到这些东西,许多商人赶上毛驴或者骆驼,组成商队,翻过扎格罗斯山,穿过阿拉伯沙漠,西到黎巴嫩买杉木,北到小亚细亚买金、银、铅、钢,东面可能远到印度和中国,去换回丝绸、染料、香料和宝石。
商人们在贸易中就会遇到计量的问题。
起初,他们买卖商品不是论斤两,而是按驮。
比如一头驴驮的粮食换一头驴驮的棉花。
但是在进行昂贵商品交易的时候,就必须精打细算了。
于是,随着贸易的发展,天平和标准容器在美索不达米亚普遍使用起来。
商人们在称量笨重物品的时候,用泰仑为单位(约合25公斤),称量精细物品的时候,以舍克为单位(约合9克)。
以物易物,给商人们带来沉重的负担和很多的不便。
比如想要用粮食换木材,但是有木材的不一定要粮食;而要粮食的又不一定有木材。
数学真美妙(1~6年级)目录
数学真美妙(1~6年级)目录第一部分:1年级数学的奇妙之旅1.1 数学的起源与发展1.2 认识数字1.3 计数与比较1.4 简单的加减法1.5 图形与几何1.6 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第二部分:2年级数学的探索之旅2.1 数字的组成与分解2.2 基本的乘除法2.3 测量与单位2.4 方向与位置2.5 图形的组合与变换2.6 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第三部分:3年级数学的挑战之旅3.1 分数与小数的初步认识3.2 乘除法的进阶3.3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3.4 简单的统计与概率3.5 立体图形的认识3.6 数学在项目学习中的应用第四部分:4年级数学的深入之旅4.1 分数与小数的深入理解4.2 四则混合运算4.3 角度与形状4.4 图形的面积与周长4.5 数据的表示与分析4.6 数学在科学实验中的应用第五部分:5年级数学的拓展之旅5.1 分数与小数的拓展5.2 多边形与圆5.3 平面图形的面积与周长5.4 立体图形的体积与表面积5.5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5.6 数学在生活与科技中的应用第六部分:6年级数学的探索之旅6.1 分数与小数的深化6.2 一元一次方程6.3 函数与图像6.4 几何证明6.5 数据的深入分析6.6 数学在工程与科技中的应用本目录涵盖了1至6年级数学的主要内容,通过引导孩子们逐步深入探索数学的奥秘,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从而让他们在数学的海洋中畅游,感受数学的美妙。
数学真美妙(1~6年级)目录第一部分:1年级数学的奇妙之旅1.1 数学的起源与发展1.2 认识数字1.3 计数与比较1.4 简单的加减法1.5 图形与几何1.6 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第二部分:2年级数学的探索之旅2.1 数字的组成与分解2.2 基本的乘除法2.3 测量与单位2.4 方向与位置2.5 图形的组合与变换2.6 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第三部分:3年级数学的挑战之旅3.1 分数与小数的初步认识3.2 乘除法的进阶3.3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3.4 简单的统计与概率3.5 立体图形的认识3.6 数学在项目学习中的应用第四部分:4年级数学的深入之旅4.1 分数与小数的深入理解4.2 四则混合运算4.3 角度与形状4.4 图形的面积与周长4.5 数据的表示与分析4.6 数学在科学实验中的应用第五部分:5年级数学的拓展之旅5.1 分数与小数的拓展5.2 多边形与圆5.3 平面图形的面积与周长5.4 立体图形的体积与表面积5.5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5.6 数学在生活与科技中的应用第六部分:6年级数学的探索之旅6.1 分数与小数的深化6.2 一元一次方程6.3 函数与图像6.4 几何证明6.5 数据的深入分析6.6 数学在工程与科技中的应用本目录涵盖了1至6年级数学的主要内容,通过引导孩子们逐步深入探索数学的奥秘,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从而让他们在数学的海洋中畅游,感受数学的美妙。
让数学插上翅膀飞入孩子的童年
2 充满 游戏的数学课 。 为孩子创 造欢 乐的童年
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学习数学 。
5 充满旋 律的数 学课 。 为孩子创造 唱着歌谣 长大的童年
童年 的数 学应该充盈着 一种 游戏化 的精神 ,孩 子们才 会
英 国著名哲学 家罗素说 : “ 数学 , 不但拥 有真理 , 而 且有至
沉浸 其中而忘我地体验 、 忘我地感悟 、 忘 我地创造 。 在《 有趣 的 高 的美。 ” 数 学的美虽不 象 自然 美、 艺术 美那么鲜 明 、 亮丽而潇 七巧 板》 中, 每个 小朋友拥 有 自己的七 巧板 , 我 首先让 学生 按 洒 , 但她 可 以是抽象 的美 , 深 沉 的美 , 含蓄 的美 , 理 智 的美 , 我 我的要求 来拼图形 , 很多孩子互相 讨论着 , 还有的孩 子 自己思 们的数 学教育不应 只给孩子们 展示那一 片灰色 的天空 ,课堂 考着 , 然后让学生 自己喜欢拼什么就拼 什么 。特 别是最后 , 学 里 , “ <” 、 “ >” 可 以赋 予它美 的旋律 : “ 右手 右手大 于号 , 左手
识、 数学思 想 、 数学方 法的 背后 , 总是 凝结并 积淀着 人类 漫长 现实世 界是数学 的丰富资 源。 “ 宇 宙之大 , 粒子之 为微 , 火
的数学探索进程 中一个又一个坚韧 的步伐 、一 次又一 次前进 箭之迷 , 化工之 巧 , 地 球之谜 , 日月之 繁 , 无 处不用数 学 。 ” 数学 的脚 步 。 与此 同时 , 我们也应 认识到 , 作为儿童 , 他们本 身又是 家华罗 庚的这 段话 言简 意赅地说 明 了数学 的广 泛应 用性 , 数 如此 生机勃勃 , 充满思考 与想 象的激情 。我 们的数学教 育 , 尤 学即生活 , 它来 源于生活 , 扎根 于生活 , 可 以这样说 , 儿童一 生
我的数学童年优秀作文
我的数学童年优秀作文有人说数学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真的是这样吗?巧算二十四点印象中我第一次学数学和扑克牌相关,那时爸爸在玩牌,我好奇地拿过一张扑克牌,问爸爸是什么,之后我就常常和爸爸一起拿扑克牌玩游戏、学数学。
这天我和爸爸玩扑克牌,爸爸说我们今天玩巧算二十四点,只见爸爸把J、Q、K,还有大小王拿了出来,现在只剩四十张扑克牌了。
爸爸把牌洗好,随机拿了四张,,然后说了一句:“加减乘除,每张牌用一次,且只能用一次,可以加括号,最终得数为二十四,我们比速度。
”我翻开扑克牌,三、四、五、八,这简单啊,我的脑子飞速转动,有了:“×=24,对不对?”可爸爸却比我快了一点:“哈哈,要我快。
”“不行不行,再来!”爸爸又发了四张,六、十、二、一,这个,有点难,我一遍又一遍地算,可爸爸却很快就好了。
“×10-6=24,又是我快。
”“不行,再来,我就不信赢不过你!”我又连着玩了好几局,都是大写的“惨”啊,都输了,不过我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我经过N 次失败之后,终于找到了诀窍!有诀窍很简单巧算二十四点是有诀窍的。
我们可以利用乘法口诀来进行计算。
比如3×8=24,很多都可以利用这个算式:×=3×8=24;×=3×8=24;×8=3×8=24;3×=3×8=24,还可以用到4×6=24这个算式:(2×2)×=4×6=24;(8÷2)×=4×6=24;×6=24;×,2×12=24这个算式也可以用到:2×=2×12=24;(4÷2)×(3×4)=2×12=24;×=2×12=24;×=2×12=24,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到1×24=24这个算式:×=1×24=24;1×=1×24=24;×=24;1×=1×24=24。
数学的童年(二年级)
开始:方向、时间和记数
埃及:建筑和测量
美索不达米亚:贸易和计量 (古巴比伦)
印度和阿拉伯:数字、零和代数
中国:筹算和算法
开始:方向、时间和记数
大约在一百万年前 (也可能在两三百万年前), 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人类。 原始的人类和大自然艰难地搏斗着。 在长期的劳动中,他们不断进步, 慢慢地产生了“数”的思想。
学 阅
题 读
养 成
以下都适合学生阅读
读 ,数
我去年在新华书店买到
类 读学
书 出阅
籍 问读
题的
有系列丛书 提倡调动少年儿童的情感
来习
因素,让读者在愉悦中接 触数学。
!惯
新华书店可买到
邮购
邮购
你知道吗?
布袋里有8只红袜子和8只黑袜子,至少拿出 ( )只,才能保证配成一双同样颜色的袜子。
你知道吗?
我 国 数 字 的 演 变 情 况
希腊人用表示一个数的字头来代表数,用Δ 表示10,H代表100,X表示1000,
这种数的写法和埃及的非常象。 上图就是埃及人和希腊人写的 3420
古巴比伦的计算
印度和阿拉伯:数字和零
两千年前,印度人还使用由横划组成的数字。 后来,他们开始用干棕榈叶做写字的材料, 并且发展了草体书法,于是由一到九的各 不相同的数字符号就这样日趋成形了。
奇 妙 的 数 学 图 案
你知道吗?
有一张方格纸,在这张纸的中央方格里印着 一个印章,数一数在这个图形中带有印章的 正方形共有( )个。
要检查墙壁或者巨石的一面是否直立, 怎样在空中做出直角来呢?古埃及人 巧妙地使用了锤准线。 这个方法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着。
在埃及,主要的长度单位是腕尺, 它是自肘到中指尖的长度。
马丁的数学之旅
个 同 样 的 等 边 三 角 形 的 顶 点 放周 围 区 域 ,
所 以 6 个 内 角 之 和 就 等 于 4 个 直 角 之 和 , 那 么 3 个 内 角 之 和 就 等 于 2 个 直 角 ( 如
之 和 图 1 )
。
三种 方法来证 明 三角 形
的
角 和 是 内
了 °
1 80
。
“ 马 丁 马 丁 你 怎 么 了 ? ” 妈 妈 轻 轻 地 推 了 推 马 丁 。 丨 ,
真 奇 妙 数 学 旅 马 丁 醒 啊 ‘ ‘
了。
,
是一场
的
之
马 丁 心 想 ' ' 。
!
接着 , 他将 6 个 同 样 的 等腰 三 角 形 的 不 同 顶点 放在 同 一 个 点 上
结
,
果 也 恰 好 填 满 该 点 周 围 区 域 , 所 以 6 个 内 角 之 和 也 等 于 4 个 直 角 之 和 那 么 3 个 ,
内 角 之 和 就 等 于 2 个 直 角 ( 如 图 2 ) 之 和 。 最 后 , 泰 勒 斯 用 6 个 同 样 的 不 等 边 三
!
更 神 奇 的 景 象 又 一 次 出 现 了 , 马 丁 穿 越 时 空 , 来 到 了1 8 0 9 年 的 德 国 。 他 看
见 数学 家提 波特正在用 旋 转的 方法证 明 三角
形的
内角 和是
如 °
1 8 0 (
图
5)
。
图 5
"
太棒 了
马 下 子 惊 叹 道 ’ ’
!
丁一
,
“ 我 现在 已经会用
着 … … 就 迷 迷 糊 糊 地 睡 着 了 。
数学家小时候的故事
有一次,他跟邻居家的孩子一起出城去玩,他们走着走着;忽然看见路旁有座荒坟,坟旁有许多石人、石马。
这立刻引起了华罗庚的好奇心,他非常想去看个究竟。
于是他就对邻居家的孩子说: “那边可能有好玩的,我们过去看看好吗?” 邻居家的孩子回答道:“好吧,但只能呆一会儿,我有点害怕。
” 胆大的华罗庚笑着说:“不用怕,世间是没有鬼的。
”说完,他首先向荒坟跑去。
两个孩子来到坟前,仔细端详着那些石人、石马,用手摸摸这儿,摸摸那儿,觉得非常有趣。
爱动脑筋的华罗庚突然问邻居家的孩子:“这些石人、石马各有多重?” 邻居家的孩子迷惑地望着他说:"我怎么能知道呢?你怎么会问出这样的傻问题,难怪人家都叫你‘罗呆子’。
” 华罗庚很不甘心地说道:“能否想出一种办法来计算一下呢?” 邻居家的孩子听到这话大笑起来,说道:“等你将来当了数学家再考虑这个问题吧!不过你要是能当上数学家,恐怕就要日出西山了。
” 华罗庚不顾邻家孩子的嘲笑,坚定地说:“以后我一定能想出办法来的。
” 当然,计算出这些石人、石马的重量,对于后来果真成为数学家的华罗庚来讲,根本不在话下。
金坛县城东青龙山上有座庙,每年都要在那里举行庙会。
少年华罗庚是个喜爱凑热闹的人,凡是有热闹的地方都少不了他。
有一年华罗庚也同大人们一起赶庙会,一个热闹场面吸引了他,只见一匹高头大马从青龙山向城里走来,马上坐着头插羽毛、身穿花袍的“菩萨”。
每到之处,路上的老百姓纳头便拜,非常虔诚。
拜后,他们向“菩萨”身前的小罐里投入钱,就可以问神问卦,求医求子了。
华罗庚感到好笑,他自己却不跪不拜“菩萨”。
站在旁边的大人见后很生气,训斥道: “孩子,你为什么不拜,这菩萨可灵了。
” “菩萨真有那么灵吗?”华罗庚问道。
一个人说道:“那当然,看你小小年纪千万不要冒犯了神灵,否则,你就会倒楣的。
” “菩萨真的万能吗?”这个问题在华罗庚心中盘旋着。
他不相信一尊泥菩萨真能救苦救难。
庙会散了,看热闹的老百姓都回家了。
数学的童年(九)(WORD)
数学的童年(九)人们利用风来推动帆船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利用风和水的急流转动磨盘和水车也好几百年了。
但是一直到十七世纪,世界上大部分的劳动还都要靠人力来做。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各种事业的发达,人力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
比如开掘更深的矿井时,用人力抽水机就很难对付井下大量的地下水。
于是寻找新的动力来源就成了当时急需解决的大问题。
十七世纪末叶,法国的帕潘和英国的萨瓦里都做成了水力推动的抽水机。
过了几年,纽考曼做成了第一架蒸汽动力活塞发动机。
五十年后,瓦特改良了蒸汽机的装置,并且发明了曲柄连杆,这样就使得蒸汽机能够带动轮子转动。
瓦特通过实验发现,一匹强壮的马在一分钟里能把150磅的重物升高220英尺。
如果一架发动机同样能在一分钟里做到同样的事情,那它的工作能力——功率,就是一马力。
看来好像很奇怪,蒸汽动力的使用使得马在工业上的作用日益减少,为什么动力计量单位还要用“马力”呢?其实,这和蜡烛被代替以后,亮度的计量单位仍用“烛光”是一样的道理。
把新的量建立在原有量的基础上,大家很容易理解和接受。
现在,我们使用的许多计量单位是一种精密确切的计量语言,是瓦特时代的工程师和科学家所难以理解的了。
比如力学中的“达因”和“牛顿”,热学中的“卡”和“大卡”,电学中的“伏特”和“安培”等,它们更为适应动力时代的需要。
在瓦特之后的一百年里,蒸汽动力迅速改变了西方世界的生产状况和生活面貌。
在煤田附近,由于有丰富廉价的蒸汽机燃料,大工业城市急剧兴起,工业从乡村的茅棚转移到了城市的工厂;浓烟滚滚的烟囱代替了远洋船道上的片片白帆;大马车哒哒的马蹄声渐渐绝迹,取而代之的是蒸汽机车奔驰在铁道上的轰隆声。
机器的使用,开创了大规模生产的新时代。
随之而来的,是对组织和管理这种生产也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
在小型生产的手工作坊里,人们只要掌握收入和支出、赢利和亏损就行了;而对大型的机器工场,那就必须进行计划生产,必须了解产品的需要是否随季节变化,产品在什么地方能畅销,如何能改进产品的质量和销路等等,急待解决的问题是很多的。
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故事:从一加到一百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关于数学家⾼斯⼩时候的故事:从⼀加到⼀百的⽂章,希望⼤家能够喜欢!更多⼉童故事资源请搜索与你分享! ⾼斯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故事的第⼀⼿资料常来⾃⾼斯本⼈,因为他在晚年时总喜欢谈他⼩时后的事,我们也许会怀疑故事的真实性,但许多⼈都证实了他所谈的故事。
⾼斯的⽗亲作泥⽡⼚的⼯头,每星期六他总是要发薪⽔给⼯⼈。
在⾼斯三岁夏天时,有⼀次当他正要发薪⽔的时候,⼩⾼斯站了起来说:「爸爸,你弄错了。
」然后他说了另外⼀个数⽬。
原来三岁的⼩⾼斯趴在地板上,⼀直暗地⾥跟着他爸爸计算该给谁多少⼯钱。
重算的结果证明⼩⾼斯是对的,这把站在那⾥的⼤⼈都吓的⽬瞪⼝呆。
⾼斯常常带笑说,他在学讲话之前就已经学会计算了,还常说他问了⼤⼈字母如何发⾳后,就⾃⼰学着读起书来。
七岁时⾼斯进了St.Catherine⼩学。
⼤约在⼗岁时,⽼师在算数课上出了⼀道难题:「把1到100的整数写下来,然后把它们加起来!」每当有考试时他们有如下的习惯:第⼀个做完的就把⽯板〔当时通⾏,写字⽤〕⾯朝下地放在⽼师的桌⼦上,第⼆个做完的就把⽯板摆在第⼀张⽯板上,就这样⼀个⼀个落起来。
这个难题当然难不倒学过算数级数的⼈,但这些孩⼦才刚开始学算数呢!⽼师⼼想他可以休息⼀下了。
但他错了,因为还不到⼏秒钟,⾼斯已经把⽯板放在讲桌上了,同时说道:「答案在这⼉!」其他的学⽣把数字⼀个个加起来,额头都出了汗⽔,但⾼斯却静静坐着,对⽼师投来的,轻蔑的、怀疑的眼光毫不在意。
考完后,⽼师⼀张张地检查着⽯板。
⼤部分都做错了, 学⽣就吃了⼀顿鞭打。
最后,⾼斯的⽯板被翻了过来,只见上⾯只有⼀个数字:5050(⽤不着说,这是正确的答案。
)⽼师吃了⼀惊,⾼斯就解释他如何找到答案:1+100=101,2+99=101,3+98=101,……,49+52=101,50+51=101,⼀共有50对和为101的数⽬,所以答案是50×101=5050。
由此可见⾼斯找到了算术级数的对称性,然后就像求得⼀般算术级数合的过程⼀样,把数⽬⼀对对地凑在⼀起。
人教版数学旧课本
人教版数学旧课本第一章有理数1.1 正数和负数阅读与思考用正负数表示加工允许误差1.3 有理数的加减法实验与探究填幻方阅读与思考中国人最先使用负数1.4 有理数的乘除法观察与思考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1.5 有理数的乘方数学活动小结复习题1第二章整式的加减2.1 整式阅读与思考数字1与字母X的对话2.2 整式的加减信息技术应用电子表格与数据计算数学活动小结复习题2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3.1 从算式到方程阅读与思考“方程”史话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实验与探究无限循环小数化分数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活动小结复习题3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4.1 多姿多彩的图形阅读与思考几何学的起源4.2 直线、射线、线段阅读与思考长度的测量4.3 角4.4 课题学习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数学活动小结复习题4部分中英文词汇索引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 相交线5.1.2 垂线5.1.3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观察与猜想5.2 平行线及其判定5.2.1 平行线5.3 平行线的性质5.3.1 平行线的性质5.3.2 命题、定理5.4 平移教学活动小结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6.1 平面直角坐标系6.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阅读与思考6.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教学活动小结第七章三角形7.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7.1.2 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7.1.3 三角形的稳定性信息技术应用7.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7.2.2 三角形的外角阅读与思考7.3 多变形及其内角和阅读与思考7.4 课题学习镶嵌教学活动小结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8.1 二元一次方程组8.2 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阅读与思考*8.4 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举例教学活动小结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9.1 不等式阅读与思考9.2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实验与探究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阅读与思考教学活动小结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10.1 统计调查实验与探究10.2 直方图10.3 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教学活动小结部分中英文词汇索引。
小小爱因斯坦丛书-影响孩子一生的数学故事上-第7章
第7章1.猜猜他们的头发是什么颜色在一个与外界不往来的村庄中,住了三个人。
这三个人都不能说话,但都很聪明。
这村庄人的头发,不是黑色就是红色。
这村庄也没有任何可经由反射而看到自己的物体(如:镜子,湖水)所以这三人都无法得知自己头发的颜色。
这村庄有个习俗:知道自己头发的颜色后再自杀,可以快乐的上天堂;若猜错自己头发颜色就自杀,那就会痛苦地下地狱。
这三个人都很想上天堂,但都苦于无法得知自己的发色而迟迟无法进行。
这三人每天中午都会在广场上聚集,彼此相望,希望能得知自己的头发颜色。
这种困境一直到一个外地人的介入而打破。
有一天,一个外地人进入了这村庄,在广场碰到了这三人,随口说了一句话:「你们三人至少有一个是红头发。
」说完便离开村庄了。
当天三人听完这句话,都纷纷回家苦思。
第二天中午,三人依旧一起在广场见面。
第二天晚上回去,就有两人自杀成功。
第三天中午,只剩一个人到广场。
此人回去后也自杀成功了。
请问:这三人的头发分别为什么颜色?2.这块石头究竟有多重有4个小孩看见一块石头正沿着山坡滚下来,便议论开了。
“我看这块石头有17公斤重,”第一个孩子说。
“我说它有26公斤,”第二个孩子不同意地说。
“我看它重21公斤”,第三个孩子说。
“你们都说得不对,我看它的正确重量是20公斤,”第四个孩子争着说。
他们四人争得面红耳赤,谁也不服谁。
最后他们把石头拿去称了一下,结果谁也没猜准。
其中一个人所猜的重量与石头的正确重量相差2公斤,另外两个人所猜的重量与石头的正确重量之差相同。
当然,这里所指的差,不考虑正负号,取绝对值。
请问这块石头究竟有多重?3.趣味数学题(1)黑白兔各多少只一只笼子里有白兔、黑兔若干只,如果拿出2只黑兔,白兔黑兔只数相等,如果拿出1只白兔,黑兔只数是白兔的2倍。
问白兔、黑兔各多少只?(2)小机灵几岁有位叔叔问“小机灵”几岁了,他说:“如果从我三年后年龄的2倍中减去我三年前年龄的2倍,就等于我现在的年龄。
”小朋友想一想,“小机灵”今年几岁了?答案是:(1)白兔是4只,黑兔是6只。
“小小数学家”的成长之路:7的教案设计
小小数学家的成长之路:6、7的教案设计【导言】小学六年级是数学学科的重要节点,学生将正式接触到约分、倍数、因数等概念,而小学七年级则是数学学科知识的拓展和深化。
其中,小学七年级学生涵盖的数学知识点较多,也较为复杂,因此,如何设计教案引导学生在这两个学段内稳步进行数学学科的学习是本篇文章将要讨论的主题。
【第一章】小学六年级:加、减、乘、除的深入学习在小学六年级的数学学科中,加、减、乘、除已经非常熟悉了,我们需要通过一些实际的应用情境来加深和巩固孩子的学习效果。
【1.1】设计一组应用情境题,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加、减、乘、除的实际意义6个小朋友一人分到了24个糖果,他们把这些糖果平分了。
每个小朋友实际上分到了多少个糖果?18个小瓶子可以装满多少升水?有一个袋子,里面有120个鼠标,如果每个袋子装12个,要分成几个袋子?设计这样的一些题目可以帮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加、减、乘、除的实际含义。
【1.2】设计一组两步运算题,帮助学生掌握列式方程的方法在两步运算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列式方程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列式方程的解法来完成题目。
教师可以设计以下的体验题目:Mr. Green 合并了他原本手头的$2$个包裹,这两个包裹里分别有$5$件和$8$件商品。
合并后发现里面有$17$件商品,他觉得其中有的太多了,于是在其中拿掉了$3$件商品。
最终,这两个包裹里共剩下了多少件商品?通过列式方程的解法,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列式方程在数学学科中的应用。
【第二章】小学七年级:数的认识和综合计算在小学七年级中,学生需要学习的数学概念和方法比小学六年级要多,同时也非常重要。
以下是我为大家设计的两组教案,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认知这些概念。
【2.1】设计一组认识数的小游戏,帮助学生认识数的特点和性质设计的小游戏可以是“猜数游戏”,教师会想挑战学生猜出一个未知的数字(通过提示)并追求猜中的过程中了解数字的特点。
这样,学生在游戏和娱乐中获得了对数字的实际认识。
创设美好的数学童年
德育园地新课程NEW CURRICULUM创设美好的数学童年李胜(福建省邵武市实验小学新天地分校)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童年的美好时期,他们那神奇的想象方式、独特的思维空间、忘我的游戏精神、天真的表达形式,无不向我们昭示着他们的独特性与自主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里提出:数学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因而我们的数学教育不应该在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中束缚他们的童心、童趣,给他们的童年生活加上一层无形的枷锁;而应成为童年生活中的美好回忆,成为快乐童年的添加剂。
创设数学童年,在童年的书架上,出现更多孩子们自己创造的“儿童世界”“儿童心声”;在童年的“画夹”中有奇特的构图、拙朴的线条、大胆的色彩、奇特的想象;在童年的“歌声”里飘扬的是那纯真的思绪、激昂的情感、纯美的旋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童年的“记忆盒”中,增添优美、富有气息的色彩,让他们的童年生活五彩斑斓,绚烂多彩。
一、点燃一片数学童年的篝火荷兰数学家、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教授在“现实教育理念”中指出:“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现实。
”从其历史发展来看,它是从静态走向动态,从无形走向有形,从呆板走向生动活泼,富有生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倡导: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人人在数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数学教育,特别是小学数学教育不应只是单纯地教给学生知识的书堆,不应只是“数学”与“教育”的简单结合。
一个充满光泽、色彩,一个充满无限想象、自由发挥的空间的数学世界理应透过我们的数学课堂走进孩子们的心中,让数学教育像孩子们所喜欢的童话、诗歌一样点燃他们想象的火花,推动他们思维的起伏,让数字“7”不再是一个枯燥的数字而盎然失色,它会因为“北斗七星”的存在而给孩子们带来无限遐想的空间……在三年级下册“面积”的教学中,对于两个长方形面积的比较大小,我并不是生搬硬套地告诉学生要怎样借助什么物体来如何进行比较。
面对幼小的他们,我眨眨眼:“同学们,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那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大小呢?”此话一出,学生纷纷开动脑筋,不一会儿就有人提出:“先把两个长方形重叠,把没重叠的部分剪下,然后再照那样的办法比。
走进数学故事
走进数学故事1. 有关数学的小故事大约1500年前,欧洲的数学家们是不知道用“0”的。
他们使用罗马数字。
罗马数字是用几个表示数的符号,按照一定规则,把它们组合起来表示不同的数目。
在这种数字的运用里,不需要“0”这个数字。
而在当时,罗马帝国有一位学者从印度记数法里发现了“0”这个符号。
他发现,有了“0”,进行数学运算方便极了,他非常高兴,还把印度人使用“0”的 ... 向大家做了介绍。
过了一段时间,这件事被当时的罗马教皇知道了。
当时是欧洲的中世纪,教会的势力非常大,罗马教皇的权利更是远远超过皇帝。
教皇非常恼怒,他斥责说,神圣的数是上帝创造的,在上帝创造的数里没有“0”这个怪物,如今谁要把它给引进来,谁就是亵渎上帝!于是,教皇就下令,把这位学者抓了起来,并对他施加了酷刑,用夹子把他的十个手指头紧紧夹注,使他两手残废,让他再也不能握笔写字。
就这样,“0”被那个愚昧、残忍的罗马教皇明令禁止了。
但是,虽然“0”被禁止使用,然而罗马的数学家们还是不管禁令,在数学的研究中仍然秘密地使用“0”,仍然用“0”做出了很多数学上的贡献。
后来“0”终于在欧洲被广泛使用,而罗马数字却逐渐被淘汰了。
小朋友你们可知道数学天才高斯小时候的故事呢?高斯念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在老师教完加法后,因为老师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题目要同学们算算看,题目是:1+2+3+ ..... +97+98+99+100 = ?老师心里正想,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课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时,却被高斯叫住了!!原来呀,高斯已经算出来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如何算的吗?高斯告诉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把 1加至 100 与 100 加至 1 排成两排相加,也就是说:1+2+3+4+ ..... +96+97+98+99+100100+99+98+97+96+ ..... +4+3+2+1=101+101+101+ ..... +101+101+101+101共有一百个101相加,但算式重复了两次,所以把10100 除以 2便得到答案等于 <5050>从此以后高斯小学的学习过程早已经超越了其它的同学,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后的数学基础,更让他成为——数学天才!死人数英国诗人捷尼逊写过一首诗,其中几行是这样写的:“每分钟都有一个人在死亡,每分钟都有一个人在诞生……”有个数学家读后去信质疑,信上说:“尊敬的阁下,读罢大作,令人一快,但有几行不合逻辑,实难苟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的童年(七)
印度在亚洲的南部。
春天到来的时候,北边喜马拉雅山上的积雪开始融化,聚集成五条急流,汇总流入印度河。
很早以前,在富饶的印度河谷地就出现了上古的居民达罗毗托人,世界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就发源在这里。
在一些方面,达罗毗托人的文化比埃及和苏马连文化高。
他们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字,有十进制的算法。
大约公元前两千年的时候,印度人就已经使用51个字母组成的文字,数学在印度曾被认为最重要的科学之一。
和许多古老的民族一样,它的头一批数学家也是僧侣。
直到两千年前,印度人还使用由横划组成的数字。
后来,他们开始用干棕榈叶做写字的材料,并且发展了草体书法,于是由一到九的各不相同的数字符号就这样日趋成形了。
古印度人也用美索不达米亚商人的算盘来进行计算,每个数字符号都能很方便地表示算盘上任何一行的石子数。
印度人新的数字符号要是到此为止不再发展,那意思就不大了。
事实上,ZZ只能表示在任意两行沟里的两个石子,它可以是22,也可以是202、2020等等。
这就是说,人们不仅要知道沟里有几个石子,还要知道它们各在那一行里。
不知什么时候什么人,在前人智慧和成就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这样一个办法:用最右面的数字表示个位行里的石子数,左面相邻的数字表示十位行里的石子数。
其它则以此类推,用点表示空行。
这样,ZZ就只表示22,Z.Z.就只表示2020,而没有其它的意思了。
表示空位的“.”,后来改用“0”代替。
有了这个记数法,人们就可以用同一个符号记录算盘上任何一行上的同一个数字,简单清楚,书写方便。
印度记数法的最大优点是能用数字来进行计算,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我们知道,古老的书写系统,包括埃及的、巴比伦的、希腊的、罗马的都是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算盘上不同行里的相同的石子数,不像我们今天可以用同一个“1”,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一、十和一百。
因此每一位行都得用不同的加法表相乘法表,用它们做笔算或心算是很麻烦的。
如果只有九个不同的符号,其中每一个都可以表示任何一行的石子数,零表示空行,那每一行上的计算就都是一样的了。
这样,人们只要掌握一个表就行了,好懂、好背、好用。
我国古代计算是用算筹。
算筹为了避免相邻两位数码混淆,采用了纵横相间的办法,而是每一行的加法表和乘法表,一直都是一样的。
印度人创造的这套数码1、2、3、4、5、6、7、8、9、0,是对数学知识的非常宝贵的
贡献!它很快就引起了计算艺术的革命。
印度数学家还研究了分数,并且能像我们今天这样书写它们。
到公元五百年,伏拉罕密希拉能通过计算,预告行星的位置;阿耶波多论述了确定平方根的法则,给出了圆周率的近似值为3.1416.
公元七世纪初期,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统一了整个阿拉伯地区。
他死后的三百多年间,他的门徒带着这种新教,往西经过整个北非,进入西班牙和葡萄牙;往东越过印度河进入了亚洲的广大地区。
大约在762年,穆斯林们建立了帝国首都巴格达城。
四十年后,它成为世界著名的学术中心,就像希腊和罗马时期的亚历山大城一样。
在公元八百年到九百年这一个世纪里,东西方的知识在巴格达得到了交流。
东方来的商人和数学家带来了新的数字符号,印度算术和中国的算学成就;从西方选出来的异教徒带来了亚历山大强盛时期的科学著作,其中包括天文学和地理学的论文,还有欧几里得几何学。
穆斯林学者把这些著作译成了阿拉伯文。
穆斯林的天文学家发展的制图学,远远超过了亚历山大时期的水平。
在巴格达的学校里,三角学盛行起来。
由于掌握了印度的新算术,穆斯林数学家能更为完满地研究和应用欧几里得和阿基米得的几何学成就。
航海家装备和改进了航海设备;地理学家也有了新的更好的大地测量工具。
穆斯林世界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公元一千年,古罗马帝国的大部分地区被置于穆斯林的统治之下。
在西班牙的穆斯林大学里,学生们可以学习希腊几何学、印度算术、天文学、三角学和地理学,而这些科学,巴格达学者都作了很大的改进。
从十二世纪开始,穆斯林世界的科学知识逐渐传到欧洲各地。
到了公元一千四百年,意大利、法国、德国和英国的商人们开始使用新数字,教授新算术的学校开始在整个欧洲兴起。
半个世纪后,渐渐有了印刷术。
算术教科书和航海历是主要的印刷品。
新数字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常常一方面变形走样,一方面又保持着九个符号和一个零的样式。
但是,如此先进的数字也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在所有地方被接受的。
十三世纪时,一项法令禁止佛罗论萨的银行业者使用新数字。
一百年后,意大利的派丢厄大学还坚持书籍的价格表必须用罗马数字。
直到十五世纪末,印度数字才在西欧的航海和商业中普遍使用。
几个世纪后,虽然还有人坚持用算盘和计算板上的计算方法,但是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学习新算术了。
在早期印刷出版的教科书中,不少列表和解决加减乘除问题的简便方法,现在虽然已经
成为博物馆里的东西了,但是这些教科书把新的简写符号,比如“十、—”等引进算术中却是十分重要的,尽管这些符号最早很可能是表示包裹超重和缺重用的,不是数学上的有意的发明。
由于这些符号显示了作用,随后,另一些符号“×、÷、∴、=”,也逐渐被引了进来。
对于我们现在用代数求解的某些问题,印度和穆斯林的数学家也早就发现了解它们的妙法,“代数”一词就是阿拉伯语。
但是穆斯林数学家那时讲授的代数和我们现在学的代数是不一样的。
他们的代数式都是文字写的,唯一的简写的符号是表示平方根的符号。
代数学大约到十七世纪初才逐渐形成。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题目,看看代数学是怎样变化发展的:题目:一个数,乘以2,除以3,等于40,问这个数是多少? 印度和穆斯林的数学家是这样解的:因为这个数的三分之二是四十,它的三分之一就是四十的一半,即二十;又因为这个数是二十的三倍,得这个数是六十。
引进一些数学符号以后,早期的算法是这样来求解的:(2×某数)/3=40,某数/3=1/2×40=20,某数=3×20=60.我们现在的代数,以字母n代替了“某数”,并且省去了乘号“×”.解法如下:2n/3=40,n/3=20,n=60.
公元一千二百年的穆斯林教师肯定能给出解这类问题的法则,但是语句势必冗长繁琐:如果你已经知道一个数,乘以第二个数,再除以第三个数,结果为已知的话,那么你就可以把这个结果乘以第三个数,再被第二个数来除,把原数求出来。
现在,我们可以用n表示任意数,s表示第二数,t表示第三数,a表示得数,如果sn/t =a,那n=ta/s.写成这样的形式,法则就一目了然,清楚好记了。
摘自中数网原文作者:王利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