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人如何学汉字
4、《中华字经》:让汉字成为世界上最容易学的文字
《中华字经》:让汉字成为世界上最容易学的文字记郭保华和他的《中华字经》汉字难学,举世公认。
中国儿童学习汉字,漫漫六七年时间才认识2000来字。
在素质教育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如何能缩短儿童的识字过程,已成为教育界亟待攻破的难题。
然而河南省教育音像出版社出版的超级识字教材一一《字经》,却使千千万万教育工作者的这一梦想变成了现实。
郭保华先生的《字经》出版了。
许多人从报纸上看到这个消息后,到处打听在什么地方能购买到这本书和光盘。
其实《字经》出版前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国家教育部课程中心邀请郭先生参加全国小学语文教学交流研讨会。
《人民日报·海外版》同意此书作为海外华语推广的教材;北京三辰影库几次催促到京洽谈合作意向;省农科院一教授写信力荐到美国宣传;省教委立项的一个教学法课题组希望授权他们作为研究对象。
驻马店上蔡县、商丘市、濮阳市部分小学和幼儿园已经开始推广实验;许多外地家长听说后专程到郑州找到作者购书,以便早日让孩子突破识字大关。
那么它究竟有什么神奇的作用呢?还是让我们走近郭保华,走近《字经》,来探寻一下它的秘密吧!揭秘《千字文》郭保华早年曾就读于河南大学和天津大学,先后获得哲学学士和管理工程硕士学位,执教郑州大学以后,长期从事对教育的研究,曾荣获首届中国共青团五四奖章,他主编的《大学生实用心理学》曾被作为河南省10所大学新生的入门教材。
《字经》的写作源于97年秋同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的谈话。
那个朋友告诉他,中国古代上私塾的孩子,只用一两年就能过汉字关,而今的小学生用六年时间才能认读2500多汉字,如果不改革教材,汉字教育就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之后,郭先生便琢磨起用什么样的教材能让一个不识字的人在几个月内学完人生使用的全部汉字。
郭先生对编写识字教材是陌生的。
但他笃信中国人发明了汉字,也一定会发明认读汉字的方法。
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去教汉字是不可取的。
他开始了对中国童蒙读物的研究。
古汉语词汇学与词汇史-文学院
古汉语词汇学与词汇史第一章绪论一、词汇学、汉语历史词汇学、古汉语词汇学1、词汇学词汇学就是其中以词和词汇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词汇学通常分为普通词汇学和个别语言词汇学。
个别语言词汇学又可以分为历史词汇学和描写词汇学。
2、汉语历史词汇学汉语历史词汇学就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词汇系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门学科。
3、古汉语词汇学古汉语词汇学,就是以古汉语(一般把它理解为“文言文”的同义语)的词汇系统及其发展变化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属于历史词汇学的范畴。
二、古代汉语词汇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1.古代汉语词汇学首先必须研究古汉语词汇的构词法及其发展。
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
随着历史的演进,单音词逐渐向复音词转化,单音词与复音词之间构成了交错的、复杂的关系。
复音词的形成与发展,复音词的构成方式等问题,是古代汉语词汇学首先要探讨的问题。
2.古代汉语词汇学要研究词与词的关系。
在古汉语中,词与词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
意义相同的词,构成了同义词关系。
意义相反与相对的词,构成了反义词关系。
意义无关而读音相同的词构成了同音词的关系。
意义无关,读音不同而字形相同的词构成了同形词的关系。
总之,各种不同类型的词的排列组合,构成了古汉语的词汇系统。
对古汉语词与词的关系的研究,也就是对古汉语的词汇系统的研究。
3、古汉语的词义系统及其演变。
4、古汉语专书词义考释。
三、古汉语词汇学和其它学科的关系古汉语词汇学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汉语词汇学的形成而建立起来的。
它的建立主要吸收了我国传统训诂学和普通语言学、现代语义学的成果,换言之,古汉语词汇学与训诂学和普通语言学、现代语义学关系最为密切。
其次,古汉语词汇学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和中国语言学范畴内的文字、语音、语法、修辞都有密切的联系。
1、古汉语词汇学和训诂学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重要部门,它以古代文献语言的语义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其核心则是词义。
它注重探讨词的本义、由本义推衍引伸义、由语音推求假借义、由语音探求语源;它有大量的同义训诂和词义辨析,等等,这些训诂学的成果是古汉语词汇学的重要食粮,古汉语词汇学须要充分利用。
书法基础知识问答
书法基础知识问答(上)1.关于汉字构造《说文解字》作者是谁?许慎。
2.古人有四种造字法:①象形法:是根据自然物象的形体特征进行摹画而创造文字的方法;②指事法:是象形法的一种补充。
从字的表现形态上审视出它的抽象含义;③会意法:是象形法的一种拓展,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组合在一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思;④形声法:是对象形法的进一步拓展,将本质相同的一类事物并列在一起,赋予它们一个共同的义符(表义的符号)作为“形旁”,然后再根据各个事物称呼的不同,标以不同的“声旁”,从而组成许许多多的字。
3.公元1899年,我国清代小说家王懿荣、刘鹗在购买中药材“龙骨”时,无意中发现上面刻有一些“符号”和“图形”,后经研究考证,确认为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即“甲骨卜辞”,现在称为甲骨文。
甲骨文线条瘦劲,时有锋芒,并具有多种形态,字与字之间的排列错落有致。
金文:大都发现于考古出土的商代钟、鼎等青铜器上,故又称为“钟鼎文”,金文线条丰满、柔韧、凝重,字体比较端庄、稳重。
到西周晚期,金文已趋成熟,流传下来的这一时期的铭文主要有《毛公鼎》、《散氏盘》。
小篆:秦朝统一以后为了统一文字,由李斯等创造了一种比较规范、结构整齐、线条较细的篆书叫小篆。
如《泰山刻石》等。
大篆:金文,以及按照金文的书写方法的其它刻石且具有金文等艺术特点的文字叫大篆。
4.汉字起源于画图,它自身的“以形示义”的本质行征,为书法艺术提供了最初的表现对象,所以历来有“书画同源”之说。
5.汉字在使用过程中为满足统一化、便捷化的实用性需要,其书体、字形也在不断地演变。
书体自大篆之后出现了小篆、隶、楷、行、草(章草)等多种书体,字形(包括笔画形态)也循着从繁到简,从象形到逐步概括、抽象的大轨迹不断变化。
这不仅丰富了汉字的视觉形象,而且也增加了汉字的抽象意味,使得书法艺术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直观的视觉形象与非直观的抽象性、象征性意蕴巧妙结合的艺术。
6.随着毛笔、墨、纸等书写工具,书写材料的发明,也使得书法艺术获得了更为适宜的表现媒介。
古代汉语六------训诂
通论:训诂
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 引申之谓。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 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 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 原 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 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 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黄侃
通论:训诂
古代汉语
通论:训诂
1
通论:训诂
一、训诂释义 传统语言文字学,过去常称小学,分为 三个部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分别 对应汉字的形、音、义。文字学和音韵学的 基本知识我们已经在前面学习过了,本章里 我们要来学习有关训诂的基本常识。 我们先解释一下何谓“训诂”。 “训”“诂”原本是两个词。 训,《说文》:训,说教也。段注:说教者, 说释而教之。
通论:训诂
提出: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 (《广雅疏证》) 王引之也提出:夫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声之相同相近字,义每不甚相远。(《春秋 名字解诂》) 邵晋涵也认为:声音递转,文字日孳,声近之 字,义存乎声。(《尔雅正义自序》) 清代学者对声训从理论上进行了总结和阐发, 进入了语言研究的层面。
通论:训诂
诂,《说文》:训故言也。 可见,“诂”的范围小于“训”。 “训”“诂”二词经常连用于语言文字 方面。古人对于连用的“训诂”,给过很多 不同的解释,认为二者是有差别的。例如孔 颖达《毛诗正义》:诂者,古也,古今异言, 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 人也。 事实上,训、诂析言则有别,浑言则意 义相同,均为解释之意。后来逐渐合成为一 个复音词,表示解释的意思。正如黄侃先生 所言:
通论:训诂
B、明方言 今广州话和客家话中“佢”(渠),由“其” 变来。 渠,《广韵》:强鱼切。 其,《广韵》:渠之切。 均为群母字。 C、寻语源 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 故曰婚。(释名)
大班语言仓颉造字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语言仓颉造字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语言领域教材《仓颉造字》章节,详细内容包括:仓颉造字的传说背景、主要过程以及相关衍生字的认识。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汉字的起源,感受古人的智慧,激发他们对汉字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仓颉造字的基本过程,了解汉字的起源。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素养。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激发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仓颉造字的过程及衍生字的识记。
教学重点:了解汉字的起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汉字卡片、挂图。
学具:彩笔、练习本、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展示PPT,讲解仓颉造字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
a. 仓颉观察自然现象,创造出汉字。
b. 仓颉造字的传说故事。
c. 讲解衍生字,让学生识记并理解。
3.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的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汉字填空、连线等练习,巩固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汉字的起源和仓颉造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主题:仓颉造字2. 内容:a. 汉字的起源b. 仓颉造字的过程c. 衍生字的识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编写一个关于仓颉造字的短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讲解、练习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了汉字的起源,激发了他们对汉字的兴趣。
但在课堂实践中,发现部分学生对衍生字的识记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搜集更多关于汉字起源的故事,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同时,组织一次关于汉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汉字卡片,加深他们对汉字的印象。
语言学家对汉字的起源八卦说的
语言学家对汉字的起源八卦说的
汉字的起源八卦:
一、神话传说解释
1. 天池字说:《尚书·大宜》中记载,创世神话传说说,汉字是华夏之神——天池苍龙所创,号令四方,从而出现了汉字。
2. 西王母赐字说:传说,上古时候中国天帝何仙姑受西王母之托,自西天十三宫将汉字传入中国,从而汉字诞生。
3. 洪福寿寿寿寿说:传说,尧帝率领四众官臣采访洪水西去,夜间何仙姑梦见洪福寿寿寿寿高高在上,手持金笔,将汉字当日分佈苍龙,四处宣报,从而汉字问世。
二、发明论
1. 邹衍发明说:春秋时期,武王伐纣攻下虞,注意到虞人用笔画来记录字词,把士大夫余下的商族诸子熟练掌握之后,商朝末代能文官邹衍发明了汉字,并把它传播开来,从而汉字出现。
2. 书法家发明说:汉字的形成主要是由书法家发明的,他们根据古人画印的八卦、鸟兽、术数等,把它们连接、拼合,勾勒成汉字,从而形成了汉字。
3. 人物发明说:传说,山有颜氏,把八卦、鸟兽等等抄写下来,随后他的子子孙孙们把它们开始拼合、变形,最终成为今天的汉字。
三、其他论证
1. 原始记录论:有历史文献记载,原始河谷文明时期出现了象形文字
和象声文字,古人把土器画片、画印等转化为笔画,最终形成了汉字,从而汉字的“诞生”诞生。
2. 后天形成论:汉字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而是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经过不断的变化、改写、修正,最终形成现在被广泛使用的汉字。
3. 汉字的演变论:汉字的写法经过漫长的演变,最终从原始的六书简
写发展为今日的汉字。
他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细,同时又使语言更加复杂,有效地解决了传统语言中描述复杂概念时的诸多问题。
大班语言仓颉造字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语言仓颉造字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语言活动教材《仓颉造字》章节,详细内容包括:介绍仓颉造字的背景、传说及仓颉所造的几个典型汉字,通过故事、图片、互动等形式,让孩子们了解汉字的起源,感受古人的智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仓颉造字的传说,知道汉字的起源,培养孩子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2. 学习并掌握几个由仓颉创造的典型汉字,提高孩子们的识字能力。
3.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学习汉字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仓颉造字的背景和传说,掌握由仓颉创造的典型汉字。
重点:通过故事、互动等形式,让孩子们感受汉字的起源,培养他们的识字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故事卡片、汉字卡片、黑板、粉笔。
2. 学具:画纸、画笔、彩泥。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仓颉造字的图片,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故事讲解:讲述仓颉造字的传说,让孩子们了解汉字的起源,感受古人的智慧。
3. 汉字学习:展示仓颉创造的典型汉字,引导孩子们观察、模仿、读写,掌握汉字的音、形、义。
4.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互动游戏,让孩子们用彩泥模仿仓颉造字的过程,加深对汉字的认识。
5. 例题讲解:讲解汉字的笔画、结构、书写顺序等,让孩子们学会正确书写汉字。
6. 随堂练习:让孩子们在画纸上书写所学汉字,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
六、板书设计1. 《仓颉造字》2. 内容:仓颉造字的传说汉字的起源典型汉字展示汉字书写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孩子们用彩泥模仿仓颉造字的过程,创作一个自己设计的汉字,并写出汉字的音、形、义。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故事、互动、实践活动等形式,让孩子们了解了汉字的起源,掌握了几个由仓颉创造的典型汉字。
课后反思如下:1.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孩子们的反应,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确保教学效果。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教案(王宁)
古代汉语导言教学目标:讲解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介绍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和主要内容,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学习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时数: 2 学时教学内容:一、古代汉语课的性质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是和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
古代汉语课的性质:( 1 )基础理论课——理论性(体现在通论);( 2 )工具课——实践性(体现在文献阅读)。
在本科学习中,二者是相融汇贯通的。
学习文选时要运用通论知论,学习通论时要结合文选语料。
二、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和内容古代汉语有两种书面语形式: (1) 文言文; (2) 古白话。
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是文言文,即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
内容包括两大方面:( 1 )原始文献材料,即文选;( 2 )有关语言文字规律的理论,即通论。
上古汉语书面语言,是用汉字记录、保存下来的。
要读懂古汉语,首先遇到的是一个个的词,而词是用汉字记录的,所以,首先要通过汉字认识词。
词有音和义两部分。
汉字有形、音、义三部分。
形是书写形体;字音,也是单音词的音;字义,与词义关系密切。
因此首先就有了学习与此相应的汉字、音韵、词汇三部分理论知识的必要。
汉字部分:古人总结的“六书”就是关于汉字造字方法的理论,要了解造字的几种基本类型。
根据文字形体,按造字方法而推求它所记录的意义,就是“因形求义”。
汉字属表意文字系统,古文字的形体能够反映造字时的词义——本义;词的其它意义,又都跟本义有关系,是本义的引申——引申义。
字所记录的意义,如果找不到与本义的关系,那就是假借——假借义。
一个字记录意义过多,造出新字来分担其职能,就是分字分化——分化字。
音韵部分:如果文字用的是假借义,就要考求这个假借字记录的是哪个词,那就要根据声音的线索。
同源词的系联,理解古诗的押韵、韵律,也需要语音知识。
古代的语音与现在的语音不同,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同一时期的各个方音也不同。
古代没有汉语拼音的时候人是怎么认字的
汉字虽然有大量的形省字,但是不能像拼音文字那样,可以通过文字符号本身,直接表示出正确的读音来。
因此,为了便于传授和学习汉字,自古以来人们创造了许多给汉字注音的方法。
古人对汉字的注音方法主要有下面两类:1.以字注字用一个汉字来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方法。
比如“读若”法:儡,相败也,……读若雷。
(《说文解字》)比如“读为”法:父义和(《文侯之命》),郑玄注:“义读为仪。
”比如“直音”法:“肇”注“兆”。
(《尔雅》)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知道“雷”“仪”“兆”字的读音,也就顺理成章地会读“儡”“义”“肇”字了。
2.双拼制用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声”,用另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韵”和“调”,把它们拼合成被注字的读音的方法。
其中,反切法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流传最久的一种双拼制注音法。
即反切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
比如:缓,胡管切。
(《广韵》)“缓”字的读音,就是取“胡”字的声(h),取“管”的韵和调(uan),然后拼合成(huan=h+uan)。
此外如:哀,乌开切。
敖,五劳切。
收,式州切。
器,去冀切。
矣,于纪切。
果壳回答:汉语拼音是何时出现的?古人没有拼音怎样识字读音,仅靠口口相传么?1,现在中国大陆使用的汉语拼音是1955-57年研制,1958年颁布的。
如今已经成为联合国规定的用拉丁字母转写汉语的国际标准。
但是历史上用其它字母标记汉语读音的尝试远不止这一种。
1918年民国教育部颁布过注音字母,就是现在台湾还在使用的“老拼音”,现在大陆出版的字典词典上还能看到汉语拼音方案和注音字母的对照表。
再往前,还有多种外国人发明的拼音方案,比如韦氏拼音等。
如果对此有兴趣,可以参看《汉语拼音经典方案选评》(刘振平,2013)。
2,古代没有拼音,但有着类似拼音的思路。
我们自上古开始一直没有“声”、“韵”的概念,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我们之前很长时间并没有意识到一个音节可以分成辅音和元音等部分,一直是以音节为单位整体教整体学的。
汉字教学
• 3.六书析字法 • 所谓六书识字,即根据造字方法进行识字教学,和现在的 看图识字差不多,并不是什么深奥难解的。 • 象形: 象形: (果) (牛) (羊) • • • 指事: 指事: (本) (末) (朱) • 会意: • 会意: 休 林 森 信 北 • 形声: 胫、径、颈、江、河 形声:
4.归类识字法 4.归类识字法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按同义归类,即把同义字聚在一起, 变个体识字为群体识字,提高汉字教学的 效率。如《尔雅·释诂》:初、灾、首、基、 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 就是说,初等11个词,都是“始”的意思。 同义归类的识字方法通过串连同义字,打 破汉字教学单一的格局,有举一反三,触 类旁通之效。
第二节
4.字形分析法 4.字形分析法 常用的字形分析法,仍是六书指导下的偏旁分 析法。 5.部件分析法(又称字根分析法、字素分析法) 5.部件分析法(又称字根分析法、字素分析法) 这种分析法不考虑汉字的造字方法,不考虑 汉字的读音和意义系统,单纯机械地进行字形分 析,用小于或等于偏旁的部件代替偏旁,作为汉 字结构中最重要的结构单位。 除了以上几种方法之外,还有形近字比较法、 同音字比较法、字理识字教学法、韵语识字教学 法、字谜法等。
二、当代汉字教学方法
1.分散识字 所谓分散识字,就是随文识字,寓识字于阅 读之中。其教学的着眼点在于使识字与语境 有机地结合起来,亦即在应用的过程中学习 汉字。这是1958年由江苏斯霞老师实验成功 的一种“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为特征的识字方法。 优缺点:
2.集中识字 2.集中识字 所谓集中识字,是由辽宁黑山北关实验学校贾桂芝、李铎 等在1958年创始的识字方法。是建国后我国小学语文教学 等在1958年创始的识字方法。是建国后我国小学语文教学 界第一种逐步形成了完整体系、且至今仍具有一定影响的 识字教学方法。它实际上是一种归类识字,强调的也是字 形及其结构方式,即基于汉字字形的构成特征,把形旁或 声旁等一致的汉字进行归类,指导学生在识字时分析与比 较一组字的异同点,概况出一组字的字形规律进行识字。 例如:在“ 例如:在“青”:情清晴精静等一组形声字的归类教学中, 就是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使学生知道这一组字的共同 点是都有表音的声旁青,加不同的表义的形旁就构成了这 一组字。 优缺点:
字以传道—浅谈汉字文字学
字以传道—浅谈汉字文字学《中庸》有言:「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可离,非道也。
」故国人为学,是为求道,所谓遣有涯之生,弘无尽之大道也。
其要旨与西人「主与我等同在(God is amongst us)」异曲同工。
此中之妙,非明德者不可窥其堂奥,虽圣人亦不欲多言。
诚如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
」道,虽不可思、不可议、不可言、不可说,但自古东西方圣人,无一不以道设教,无日不望弘道之人多多益善。
人虽与天地共尊三才,本性本善,若失教,亦不知道之所在、德之所由,继而为身所累,为欲所役,于己则心劳身苦,于世则日趋末日。
一气不来,万劫不复,大道不彰,举世没顶,甚为可怕、可叹、可惜!《圣经》每每警世人,切勿为欲望所牵而坐至灭顶,当奋起振作改过,务求提升灵性以摆脱生死牢笼而后已。
(If you live according to the flesh,you will die;but if by the Spirit you put to death the misdeeds of the body,you will live。
Romans 8:12-13)。
圣人设教,主旨虽中外不二,古今无异,然如何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以期代有传承,代出圣贤,则必仰赖汉字与文言文为媒介。
尊敬的师父上人毕生弘扬传统文化,耄耋之年讲学不辍,而不知老之将至。
老人家告诉我们,汉字和文言文是人类社会真正伟大的发明,千年来科技的发明对人类社会之贡献都比不上汉字与文言文。
故有必要将我国字以传道之思想,浅述如下:一、伏羲八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指出,在汉字出现之前,圣人给世人制定了八卦,以表明万事万物的规律与变化。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这是说伏羲氏(即庖牺氏),用符号(即八卦),向世人昭示宪象。
所谓「宪象」,即通过观察自然,从而推知变化规律,并且给予每个变化以相应的名称。
关于汉字的起源的几种说法
关于汉字的起源的几种说法一、关于汉字的起源的几种说法人类有了语言,就可以积累知识,形成文化。
有了文字,就可以记录语言、交流信息。
语言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文字把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和文明阶段区分开来。
文字更打破了语言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将语言传送到远方,扩大了语言的交际功用。
有关汉字起源的说法繁多,有结绳说、八卦说、河图洛书说、仓颉造字说和图画说等。
1、结绳说:《北史·魏本纪》说:北朝魏的先世“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记录了原始社会部落或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在文字出现之前,以结绳记事的方法,把战争、猎获、会盟、选举、庆典、联姻、生育、疾病和灾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记录下来。
2、八卦说: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3、河图洛书说:《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图”“书”出自河洛,其事何其神秘!神秘主义正是此说的一大特点。
虚而言之,可以理解为图画与书录,实而言之,可以理解为《易经》与《尚书》。
4、仓颉造字说:“仓颉造字说”在战国时即已流行。
《吕氏春秋·君守》说:“仓颉作书,后稷作稼。
”《荀子》《韩非子》也有记载。
许慎《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
”仓颉到底是什么人呢?传说他是黄帝的史官,黄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联盟的领袖,由于社会进入较大规模的部落联盟阶段,联盟之间外交事务日益频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联共享的交际符号,于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仓颉的手上了。
5、图画说:现代学者认为: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
一些出土文物上刻画的图形,很可能与文字有渊源关系。
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盆上,和晚商青铜器上的鱼形图案,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拿它们与古汉字中的一些“鱼”比较,其相似的程度,足以使人确信汉字是从原始图画演变出来的。
六书和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
六书和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
六书和汉字形体演变是汉字学中的重要概念,以下是它们的简要介绍:
六书是古人分析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是用字法。
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它对于汉字的形体结构、语音语义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汉字的形体演变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甲骨文:殷商时期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主要用于卜辞。
2. 金文:商周时期的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也称为“钟鼎文”。
3. 篆书:春秋战国时期至秦朝的文字,包括大篆和小篆。
大篆是秦国以外的六国文字,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的标准文字。
4. 隶书:秦汉时期的文字,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5. 草书:汉代形成的一种字体,结构简省、笔划连绵。
6. 楷书:汉末逐渐形成的一种字体,形体方正、笔划平直。
7. 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笔划流畅、书写方便。
汉字的形体演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反映了汉字的发展和演变。
了解汉字的形体演变过程对于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学习书法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训诂学——精选推荐
名词解释1训诂学: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2 变文:指古文行文时用同义词互相交换,以达到修辞的目的倒文:古人在行文时,有时为了强调某事,或者为了调音协韵,或者为了将就骈对,常常不依正格而颠倒语序3义界:又称标明义界,是用下定义的方式来表述词义的内容和特点如:口,人所以言食也如:面惭而赤也4破音异读:是指为了区别一个字的不同意义而改读的现象5音义:辨音的书叫做音,释义的书叫做义,合起来叫做音义,又称释文6校勘:狭义的校勘是指对文字的订正和考异,诸如校订错字、乙正错简、删削衍文、补缀脱义、比较异同等,广义的则包括对古书的辩伪和轶佚7声训:又称音训,又称因声求义,就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字义古人声训的三种方式:1利用形声字如:政者,正也《论语》2利用音同音近的字如:樊,藩也《尔雅释言》3利用同形字如:彻者,彻也《孟子》声训的两个作用:1寻求本字2推求语源8形训:又称以形索义,就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字义,这种训诂方法是根据汉字的特点而建立起来的9义训:又称直陈词义,是不借助字形和字音而用一个词或一串词来直接说明某词的含义10互训:同义词互相训释如: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同训(同义相训):一个词用另一个词解释,或者把若干个同义词类聚在一起,再用一个通用的词加以解释11递训:几个同义词展转相训如:煽,炽也,炽,盛也12同义相训:用同义词解释词义如:穆穆,肃肃,敬也如:如,适,之,逝,往也13歧训:为避免训释词产生歧义而再加一个训释,使词义更明确14反义相训:用某词的反义词来解释该词的意义,由《尔雅》开创,并由郭璞阐明15譬况:用熟知的事物去比方类似的不熟知的事物如:似牛,犀,似啄16由反知正:由反义词加上否定词来阐明词义如:少,不多也17增字足意:把被释词放在释词的地位,另外增加一个或几个词以完足词义的训释。
如:有女同行(毛传)行,行道也这里行市名词当道路讲18补注:对原注进行补充说明的注释,可以分为两类:1补原文的缺略,2补旧注的遗漏19浑言:辨析同义词的训诂术语,又称为统言,通言,散文,散言,笼统地说,是异种求同20 常见的校勘方法:他校:用他书勘定本书的校勘方法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本校:用本书的前后文互证,断定其中的错误对校:用同书的版本或者别本相互对勘理校:根据文字,音韵,语法,文理等规律来推测其讹误21 注疏的名称很多:如传,训,诂,解,笺,注,校,义疏,音义,章句注:东汉郑玄开始的,专门解释古书正文的疏:既解释古书的正文,又解释前人传注的一般叫疏笺:表识书也。
古人风雅拆字
古人风雅拆字
(原创版)
目录
1.古人风雅拆字的含义和历史背景
2.古人如何运用拆字技巧
3.拆字技巧对现代汉字研究的影响
正文
古人风雅拆字是指古人通过对汉字的构造进行分析,从而解读其内在含义和文化背景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源于我国古代的文字学,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古代,文人墨客常通过拆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以此来了解汉字的演变和历史。
古人在运用拆字技巧时,通常会根据汉字的构造特点,对其进行分解和重组。
例如,他们会将一个复杂的汉字拆分成若干个简单的部分,然后再通过对这些部分的解读,来揭示整个汉字的内在含义。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汉字,还可以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和历史信息。
拆字技巧对现代汉字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汉字的构造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和历史背景,这对于我们研究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拆字技巧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使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汉字,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汉字的认识。
古人风雅拆字是一种独特的文字学方法,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读汉字的新视角,还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和历史信息。
第1页共1页。
28个趣味故事学汉字
28个趣味故事学汉字摘要:1.引言2.趣味故事1-14介绍3.趣味故事15-28介绍4.结尾正文:【引言】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具象形意的文字之一,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为了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汉字,本文精选了28个趣味故事,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使汉字的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富有内涵。
【趣味故事1-14介绍】1.故事一:一字千金讲述了书法家王羲之在一次宴会上,用一个“鹅”字换取了一座豪宅的典故。
这个故事表现了汉字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2.故事二:孔子的弟子子夏与子贡争论“仁”的内涵,最后孔子以“仁者见之而思,智者见之而行”结束争论。
这个故事阐述了“仁”字的意义。
3.故事三:成语“杯水车薪”的由来讲述了一个人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火的典故,寓意做事不得要领,劳而无功。
4.故事四: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辩论鱼乐之辩。
这个故事展现了汉字“乐”的内涵。
5.故事五:孟子与梁惠王辩论仁政,阐述了“仁政”一词的意义。
6.故事六:古人如何用“和”字描述和谐社会,展示了汉字的魅力。
7.故事七:成语“破釜沉舟”的由来,讲述了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决意背水一战的故事。
8.故事八:成语“背水一战”的由来,揭示了战争的决心和勇气。
9.故事九:成语“脱颖而出”的典故,描述了李斯从楚国到秦国,最终成为秦国丞相的经历。
10.故事十:成语“指鹿为马”的由来,揭示了人性的丑陋与良知。
11.故事十一:成语“亡羊补牢”的典故,教导我们要及时改正错误。
12.故事十二:成语“狐假虎威”的由来,揭示了狡诈与虚伪。
13.故事十三:成语“画龙点睛”的由来,展示了汉字的艺术魅力。
14.故事十四:成语“千钧一发”的典故,形容事态的紧迫与危险。
【趣味故事15-28介绍】15.故事十五:讲述了古代诗人白居易创作《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过程,展示了汉字的魅力。
16.故事十六:成语“草船借箭”的由来,揭示了诸葛亮的智慧和勇气。
17.故事十七:成语“春风得意”的典故,描述了孟郊中进士后的喜悦。
甲骨文字帖练字
甲骨文字帖练字
甲骨文字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文字形式,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商朝晚期。
它是由当时的人们刻在龟骨和兽骨上,用于记录祭祀和卜辞的文字。
甲骨文字包括象形文字和指事字两种形式。
象形文字是根据事物的形状和特征来表示其含义的,比如马的象形表示马,洞的象形表示洞。
指事字则是通过几笔简单的线条来表示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十字形的线条表示方向。
练习甲骨文字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
首先,要熟悉甲骨文字的基本形态和组成要素。
然后,可以在字帖上按照规定的字形和笔画顺序进行练习,逐渐掌握每个文字的结构和特点。
通过练习甲骨文字,可以增进对古代文化的了解,提高对汉字发展和演变的认识。
同时,也可以培养耐心和细心的品质,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字体书写技巧。
希望大家能够利用甲骨文字帖进行练字,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升自身的汉字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中国古代,由于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古人要认识汉字、读出汉字,只好用汉字来注音。
这样便先后产生了一些不同的注音方式。
首先是直音法。
直音法盛于汉代。
这一点在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说文解字》中对汉字的读音常常说“读若某”或者“某声”,就是这种情况。
例如《说文》中的“材,才声”,意思是说“材”这个字的读音应该读成“才”。
后代的经学家把这种方法说成“音某”,也是同一个意思。
比如唐代陆德明编写的《经典释文》有“拾,音十”。
直音法虽然简单易懂,但是它有很大的局限性。
有时候会出现某个汉字没有同音字的情况,比如“丢”字,我们找不到同音字来注直音;有时候这个字虽然有直音,但是那些注直音的汉字比被注音的字更难懂、难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生僻字注常用字,这是违反学习原则的。
另一种注音法和直音法很相似,那就是用同音不同调的字来注音。
例如“刀”字,《康熙字典》注“到平声”。
“刀”是平声字,“到”是去声字,单用“到”来对“刀”字注音是不准确的,因此必须法“到”字的声调改变了,才能得到“刀”字的读音。
同样的,这种注音法虽然比直音法有所进步,但是由于需要改变声调,然后才能读出字音,所以不是很方便。
还有一种注音法,就是我们熟知的反切法,又称反音、切。
反切法自东汉到清末长达一千六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对汉字标音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反切法的起源众说纷纭,主要有四种观点:一、起源于三国魏人孙炎。
这种说法最早见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中的《音辞篇》:“孙叔然(就是孙炎)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
”二、起源于东汉末服虔。
日本释安然《悉昙藏》引用唐朝武玄的《韵诠》中《反音例》称到:“服虔始反音。
”清代的章炳麟等人就主张这种说法。
三、来自西域。
宋代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三:“反切直学,自西域入于中国,至齐梁间盛行。
”四、中国古来有之。
这种说法可能来源于“二合音”,沈括在《梦溪笔谈》里的《艺文二》卷十五中写道:“切韵之学,本出于西域,汉人训字止曰读如某字,未用反切。
然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之类,似西域二合之音,盖切字之源也。
”也可能是起源于文字创制之时,清代刘熙载所著的《说文双声》里的《叙》说道:“切音始于西域乎?非也。
始于魏孙炎乎?亦非也。
然则于何而起?曰:起于始制文字者也。
许氏《说文》于字下系之以声,其有所受之矣。
夫六书之中较难知者,莫如谐声。
迭韵、双声,皆谐声也。
许氏论形声及于…江‟…河‟二字。
方许氏时,未有迭韵、双声之名,然…河‟…可‟为迭韵,…江‟…工‟为双声,是其实也。
后世切音,下一字为韵,取迭韵;上一字为母,取双声,非此何以开之哉?”
反切法就是用两个字拼出一个音。
如“昌”字,音“尺良反”,就是说“尺”和“良”相拼,得出
“昌”字的读音。
到了唐代,把“反”字去掉,称为某某切,例如“昌,尺良切”。
由此可见,反切是一种拼音方法,但是它和现代的汉语拼音不一样。
现代的汉语拼音是一种音素拼音,即每个音素用一个或两个字母表示,因此,用汉语拼音注音,既可以用一个字母,如“哦”,也可以用两个字母,如“四”,也可以用三个、四个字母来标注一个汉字的读音。
反切是根据声韵原则来进行拼音的,它其实是一种双拼法,总是用两个字来拼音的。
反切中第一个字(上字)代表声母,第二个字(下字)表示韵母以及声调即使是“零声母”,也必须要有反切上字。
例如“安”就是“乌寒切”。
同样的,即使既有韵头又有韵尾的韵母,也只能用一个反切下字。
比如“香”就是“许良切”。
由此可见,反切比起上述两种注音方法,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是不可避免的,反切法也有它的局限性。
首先,反切的上字既然代表声母,就应该只表示辅音,但是实际上每一个汉字都代表一个完整的音节,单纯表示辅音的汉字是不存在的。
反切的下字既然是表示韵母的,就应该只表示元音,但是同样的,以元音开头的汉字又是很少的,因此常常必须借用带有辅音的汉字来作为反切用的下字;其次,在音韵学中,反切也有不合理的地方。
比如,反切的上字不一定和它所切的字同“呼”(所谓的“呼”是音韵学中的一个概念,现代汉语中有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以及撮口呼,而中古时期则只有开口呼与合口呼两种)。
例如,“乌,哀都切”,其中“乌”是合口呼,“哀”是开口呼。
在以后历代中,反切被不断改进,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广韵》和《集韵》。
虽然都是宋代的韵书,相差只有几十年,但是《集韵》的反切已经有了很多的改进。
明代的吕坤所写的《交泰韵》,清代的潘耒所写的《类音》,设计出了新的反切方法。
但是无论怎么样,用汉字注音都会带有局限性。
因此在明朝以后,中国开始出现了用字母注音的方法。
这是在中国传教的西方传教士发明的。
最早的是利玛窦根据拉丁文发明的二十六个声母和四十四个韵母的拼音方案,然后传教士金尼阁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资》。
这是一部最早用音素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由于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修改成的,所以人称“利、金方案”。
它的出现引发了中国几百年以后用字母拼音的潮流。
到了清末民初,出现了切音法,经过改进之后就是我们现在在字典的最后几页上经常看到的注音字母(拼音字母旁边的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