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介绍

合集下载

请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和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

请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和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

请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八个阶段(1)信任对不信任(0~1岁)第一阶段就是婴儿期。

埃里克森认为,信任就是人对周围现实的基本态度,就是健康人格的根基。

它在第一年就开始形成,而后逐渐发展。

新生婴儿必须依靠别人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如果能从父母及她人那里获得满足,就会对现实、对人生产生信任感。

如果,没人理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不信任感。

如果这种不信任感扩展下去,就会形成缺乏安全感、猜疑、不信任、不友好等人格品质。

(2)自主对羞怯(2~3岁)第二阶段就是幼儿前期。

该阶段开始行走与学习语言,孩子要求自己探索周围环境,开始摆脱过去的依赖状态,产生了自主的欲求,许多事情都想自己动手,不愿别人干预,如想自己穿衣、吃饭、行走、大小便等。

如果父母或成人允许并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表扬鼓励孩子,那么,孩子将体验到自己的能力与对环境的影响力,逐渐养成自主、自立的人格特征。

相反,如果对孩子过分溺爱与限制,什么事都由成人代做,孩子将体验不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不能独立、没用,产生羞怯、疑惑等。

(3)主动性对内疚(4~5岁)第三阶段就是幼儿后期。

这时儿童开始发展自己的想象力,知觉动作能力也得到较快发展。

因而,儿童特别好奇,好问,主动探索的欲望很强,善于提出各种设想与建议。

如果成人能耐心对待并细心回答她们的问题,适当评价鼓励她们的活动与建议,就可发展她们的判断能力,形成大胆地创造精神。

反之,成人急躁、粗暴,不耐心对待她们提出的问题或设想,甚至过分限制、讥笑,就会形成胆怯、懊悔、内疚等人格特征。

(4)勤奋对自卑(6~11岁)第四阶段就是学龄期。

进入小学,儿童追求自己学习上获得成功与得到赞许。

若通过勤奋学习而获得了成功与赞许,她们就会继续勤奋努力,乐观进取,养成勤奋学习,勤奋工作的品质。

如果屡遭失败,就会丧失自信与进取心,形成冷漠、自卑的人格特征。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1~18岁)第五阶段就是青年初期,形成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艾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

艾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

艾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艾里克森生于德国梅茵河畔的法兰克福的埃里克森,父亲为丹麦籍。

生后不久父母离异,母亲改嫁给一位犹太儿童医生。

从此小艾里克森由继父抚养,改姓洪伯格尔。

埃里克森长得看起来像一个丹麦人,他的小学同学视他为犹太人,不愿和他玩,犹太人又因他长相的不同而疏远他。

他只读过文科中学,喜爱历史和艺术,其余成绩平平,青年时代的埃里克森不喜欢正式的学术氛围,没有上大学,而是成为流浪艺术家,在这段时间他曾为自己的同一性而苦恼。

25岁那年,仅仅根据他的人格特质而不是他的训练,他被送往安娜弗洛伊德那里,他由于安娜弗洛伊德开始接触精神分析,开始追随安娜弗洛伊德研究精神分析学。

成为一名儿童精神分析医生,他也是当代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的最知名人物。

?艾里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 1902-1994)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只受过大学预科教育。

1933年他参加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并追随安娜学习儿童精神分析。

同年,他在美国波士顿开业,1936-1939年在耶鲁大学医学研究院精神病学系工作,1939-1944年参加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儿童福利研究所的纵向“儿童指导研究”。

40年代他曾到印第安人的苏族和尤洛克部落从事儿童的跨文化现场调查。

1951-1960年在匹兹堡大学医学院任精神病学教授。

1960年起任哈佛大学人类发展学教授,直到1970年退休。

艾里克森是继哈特曼之后自我心理学的杰出代表,他进一步发展了哈特曼所重视的社会环境对自我适应作用的思想,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考察了自我的发展,提出了以自我为核心的人格发展渐成说。

一、自我及其同一性艾里克森主张研究的自我是弗洛伊德的三部人格结构中的一部分,但是却是一种独立的力量,不再受伊底和超我的压迫。

他认为自我是一种有意识的心理过程;是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的综合体,并能综合进化过程中的两种力量------人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引导人的心理性欲的合理发展。

埃里克森地自我同一性形成及影响因素

埃里克森地自我同一性形成及影响因素

埃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性——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艾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为我们认识、研究青少年问题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自我同一性问题,关系到青少年发展的方方面面。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较好地适应社会和实现自身的价值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生的发展周期与发展课题艾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既是连续的、又各有独特发展课题的八个发展阶段,并提出了著名的“循序渐进的发展学说”。

认为人一生的发展要遵循胚胎的渐次生成原则(Epigenetic Principle)。

据此,他将人的一生从婴儿期到老年期分为八个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课题,他称之为“心理.社会的危机”(psycho-social crisis)。

(见下表)但在此,“危机”有着发展的意义,它并不意味着灾祸临头,它指的是一个转折点,或者说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实现或完成的“发展课题”。

艾里克森认为根据发展课题的完成、危机的解决样式,个体会形成两个极端品质。

接近成功的一端,就会形成积极的品质,这是一种有利于人格健全完满发展所必须掌握的“心理.社会”的基本态度。

而在发展课题上的失败会导致个体形成消极的人格品质。

每个人的人格品质都处于两极之间的某一个点上。

教育的作用在于帮助青少年顺利完成发展课题,促进积极人格品质的形成。

艾里克森认为,每一个发展阶段的课题的解决与前几个阶段的完成情况及后几个阶段发展的可能性有密切的关系。

在这八个发展阶段中,青少年期是艾里克森聚焦的发展阶段。

正是在论及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时,艾里克森提出了他的自我同一性理论(ego identity)。

他对这一阶段的研究是他全部理论的基石,也是他最大成就之所在。

二、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是同一性确立对角色混乱。

这个阶段发生在12——19岁左右。

艾里克森正是因为对这一阶段的论述才显赫于世的。

艾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体现了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

(完整版)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完整版)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⑴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⑵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阶段

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阶段

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阶段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是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描述了人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经历的一系列心理阶段。

这些阶段是相互关联的,每个阶段都以特定的冲突为核心,这些冲突共同构成了个人发展的核心问题。

以下是埃里克森的八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包括每个阶段的冲突和主要特征。

一、婴儿期(0-1岁):信任对不信任在这个阶段,婴儿开始认识并信任照顾他们的人。

这个阶段的冲突是信任与不信任的冲突,婴儿需要感到安全和被照顾,以发展信任感。

如果这个阶段的需求得到满足,孩子将会形成希望的品质,否则将形成恐惧的感觉。

二、儿童早期(1-3岁):自主对羞怯和疑虑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学习自主性,尝试新事物并表达自己的意愿。

这个阶段的冲突是自主与羞怯和疑虑的冲突,儿童需要感到自主和有能力。

如果这个阶段的需求得到满足,孩子将会形成意志的品质,否则将形成自我怀疑的感觉。

三、学前期(3-6岁):主动对内疚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对世界充满好奇,尝试探索并提问。

这个阶段的冲突是主动与内疚的冲突,儿童需要感到自由和被鼓励探索。

如果这个阶段的需求得到满足,孩子将会形成希望的品质,否则将形成自卑的感觉。

四、学龄期(6-11岁):勤奋对自卑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上学,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

这个阶段的冲突是勤奋与自卑的冲突,儿童需要感到自己有能力并取得成就。

如果这个阶段的需求得到满足,孩子将会形成能力的品质,否则将形成自卑的感觉。

五、青少年期(12-18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开始寻找自我身份和价值观,尝试理解自己是谁以及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个阶段的冲突是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冲突,青少年需要感到自己被理解和接受。

如果这个阶段的需求得到满足,孩子将会形成忠诚的品质,否则将形成角色混乱的感觉。

六、成年早期(18-30岁):亲密对孤独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建立亲密关系,寻找伴侣并建立家庭。

这个阶段的冲突是亲密与孤独的冲突,个体需要感到与他人的亲密和联系。

同一性危机

同一性危机

同一性危机
同一性危机也称同一性混乱。

是埃里克森在其人格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术语。

同一性危机出现在个体心理社会性发展的第五阶段(12到18岁)。

指青年在寻求自我同一性过程中出现的同
一性失败的现象。

对自我缺乏清晰的同一感,不清楚或回避考虑个人品质、努力目标、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价值观等课题,甚至无法“发现自己”。

艾里克森指出自我同一性的两个极端情形,极端情形之一是“自我同一性过剩”,艾里克森称之为“狂热主义“,各种狂热现象”。

它是指一个人过分地卷入特定团体或某种亚文化中的特定角色中而
绝对地排他,坚信他的方式是唯一的方式。

这些人将一些人召集于自己的周围,将自己的信念和生活方式强加于人而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

这种“过于自我”状态,容易导致自我中心、个人崇拜、狂热主义等不良社会态度。

青少年的理想主义和他们的绝对倾向(非黑即白)是普遍存在的。

但如何防止这种绝对主义倾向是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建立过程中应解决的问题之一。

另一种情形是同一性缺乏,艾里克森称之为“拒偿”。

指一个人拒绝自己在成人社会中应担任的角色,甚至否定自己的同一性需要。

一些青少年将自己熔于某一群体中,尤其是那些可提供“同一性细节”的群体,如:崇拜宗教组织、黩武暴力组织、复仇组织、吸毒组织等,将自己从主流社会的规范中分离出来。

他们容易卷入和采取某种破坏
性的行为,如暴力、吸毒、攻击。

他们有自己热衷的事情,但这些事情是反社会主流文化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是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阶段。

每一个阶段有这些阶段应完成的任务,并且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之上,这八个阶段紧密相连。

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一、童年阶段1 、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

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3、学龄初期(3~6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对中学生涯教育的启发

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对中学生涯教育的启发

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对中学生涯教育的启发摘要: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认为中学生的心理社会发展任务是确立自我同一性。

根据这一理论,中学生涯教育的目标应强调中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接纳,以及对职业世界的认识,中学生涯教育的内容应注重对能力、兴趣、价值观的探讨,以及对职业世界的了解,并有意识地培养中学生的选择能力。

关键词:生涯教育自我同一性中学生中学生正处于一个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阶段,尝试着走出家庭慢慢踏入社会,为独立生活做准备。

那么要如何帮助这个阶段的学生顺利完成过渡?作为一种帮助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自主规划人生的教育[1],生涯教育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中学阶段需要开展生涯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但对于如何开展却众说纷纭。

我们认为,既然生涯教育的主旨在于帮助个体“自主规划人生”,也就意味着首先需要认识到教育对象所处的人生阶段是什么样的,而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H.Erikson)的“自我同一性理论”为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提供了重要依据。

为此,本文将在分析“自我同一性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中学开设生涯教育的基本目标和具体内容,以期为中学生生涯教育的开展提供启发。

一、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及其内涵诠释埃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之一,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是其理论的一个中心概念。

不同于弗洛伊德把人的行为和思想的源头归结于“性”,埃里克森认为社会文化因素才是影响人格发展过程最重要的因素,他的理论也因此被成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人的一生根据心理社会发展任务的不同可以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最主要的任务需要完成,如果完成得顺利,人格就能健康发展,否则就会受阻。

在这八个阶段中,青少年处于第五个阶段,主要的心理社会发展任务是确立自我同一性。

埃里克森认为,独特性和连续性是自我同一性的两个标准,即每个人只有确立了自我同一性,才能在思想上认识到自己与他人是不同的,而且能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统一起来,形成统合感。

埃里克森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在教师招聘考试中是一个重要考点,主要考察形式是单选题,同时也能做为简答等主观题考察。

在备考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各个阶段的心理冲突,并且理解这一阶段的特点。

埃里克森认为,人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这种演变成为心理社会发展。

这些阶段包括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阶段。

每一个阶段有这些阶段应完成的任务,并且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之上,这八个阶段紧密相连。

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

埃里克森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通过最新吉林教师招聘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2018年吉林教招将已出公告,笔试科目为《教育综合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吉林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吉林教师招聘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埃里克森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在教师招聘考试中是一个重要考点,主要考察形式是单选题,同时也能做为简答等主观题考察。

在备考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各个阶段的心理冲突,并且理解这一阶段的特点。

埃里克森认为,人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这种演变成为心理社会发展。

这些阶段包括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阶段。

每一个阶段有这些阶段应完成的任务,并且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之上,这八个阶段紧密相连。

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同一性

同一性

通信3班唐堂 20122194自我同一性何为自我?弗洛伊德把自我看作是本能冲动和超我需求之间的传递者,而埃里克森却认为自我是人格中一个独立且相当有力的部分,把人的发展动机从潜意识层面上升到了意识层面。

埃里克森认为,自我是一个独立的力量,不再是本我和超我压迫的产物,他把自我看做一种心理过程,它包含着人的意识活动并且能够加以控制。

自我是人的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的综合体,并且能够把进化过程中的两种力量——人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综合起来,引导心理性欲向合理的方向发展,决定着个人的命运。

什么是同一性?一般来说,同一性可以从三个层面上来理解:1、同一性是指在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一时空中,对“自己是谁”“自己还是原来的自己”“自己自身是同一实体的存在”等问题的主观感觉或意识。

它重视主观的意识体验,强调内外部的整合及自身内在的不变性和连续性。

2、同一性意味着以社会性存在确立的自我,也就是被社会认可自己、所确立的自我形象,如“我是中国人”“我是学生”等。

3、同一性是一种“感觉”。

这相当于“感到身体很舒适”“清楚自己在干什么”的感觉。

当这三种自我同一性的意识在自己心中确实产生的时候,我们称之为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或确立。

我认为关于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于环境有关。

包括家庭、伙伴、学校和工作环境等。

例如:民主型的父母能促进同一性的形成;权威型的父母能导致同一性的早期完成;溺爱型的父母则导致青少年的同一性扩散。

许多研究发现,与父母有着亲密关系的家庭环境最能够促使青少年寻求自主。

还有研究发现,当母亲赞许青少年的行为,但是对他们之间的情感质量不满意时,青少年表现出最高水平的同一性探索或同一性危机;在母亲报告的母子冲突频率较高的家庭中,青少年表现出高水平的同一性危机;当父子对彼此的行为和相互关系的情感质量最不满意时,青少年也表现出了高水平的同一性危机;但是,青少年的同一性危机是与低水平的父子冲突相联系的。

1 当前关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问题的意义艾里克森认为,剧烈的社会变迁使人们更容易发生认同危机,结果导致稳定的丧失,个人价值的改变和不确定情绪的出现。

2017南海教师: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

2017南海教师: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人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这种演变成为心理社会发展(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这些阶段包括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阶段。

每一个阶段有这些阶段应完成的任务,并且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之上,这八个阶段紧密相连。

一、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理论背景埃里克森是一位没有高等学位的理论家。

事实上,埃里克森没有接受过高中以上的正规教育(Woodward ,1994),但是他尽其所能成功地爬上学术阶梯,获得哈弗大学教授职位。

由于缺乏正规训练,他并没有致力于常规的心理学学术传统。

他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是跨学科的,他独具匠心地将弗洛伊德的观点和人类学语言相融合。

一些评论者可能认为,他的研究取向更多地是哲学而不是科学。

然而,他又不像弗洛姆和其他从事心理科学转向哲学的研究者,埃里克森的一些概念已经得到科学证实。

尽管埃里克森忠实于弗洛伊德,但是他的基本概念是高度原创的,更多的来源于常识语言,而不是精神分析晦涩的专业术语。

这一倾向使他的观点没有更好地与其他理论家的多数概念联系起来。

他最具有创造性的观点就是“同一性危机”,这是他迈入几乎尚未有人探索的人格领域的媒介。

奥尔波特的确曾经论述过“成熟人格”,但只有埃里克森去推广了人格发展并不终止于青春期这一观点。

虽然奥尔波特关注到成人生活,但却没有设计发展阶段,而埃里克森则详细说明了成人发展的三个阶段。

正是由于他拓展了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前景,他才会扩宽人们成年之后生命发展的视界。

二、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理论概述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是生理欲望和作用在个体身上的文化力量的一种结合(“Erik.Erikson”,1970)。

它具有渐成说(epigenesis)的特征:各阶段逐渐产生“一个阶段在时间和空间上紧接着另一阶段”(引自Evens,1967,P.294)。

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之上,其最基本的概念就是与这八个阶段密切相连的。

人的发展历经这八个阶段,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相应的核心任务,当任务得到恰当的解决,就会获得较为完整的同一性。

爱利克.埃里克森人生八阶段

爱利克.埃里克森人生八阶段

爱利克·埃里克森简介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1902—1994)美国神经病学家、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

他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1902年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父母都是丹麦人。

生父在埃里克森诞生之前就弃家出走了。

他三岁时,母亲嫁给了一个名叫西塞多·洪柏格的儿科医生。

埃里克森在童年时期并不知道洪柏格不是他的亲生父亲。

但他总是出现这种感觉:无论如何,他不属于父母亲,并幻想能成为“更好的父母”的儿子。

埃里克森多年来一直沿用继父的姓,甚至在第一次写论文时还使用爱利克·洪柏格的名字。

直到1939年他加入美国公民时,才改姓爱里克森。

爱里克森那种不属于他的家庭的感觉为这样一种事实而不断加剧:母亲和继父都是犹太人,而他却由于斯堪狄那维尔血统长的身材高大,碧眼金发。

在学校,人们说他是犹太人,而在继父的祖庙里,却叫他为异教徒。

由此想来,为什么“同一性危机”的概念能成为后来爱里克森理论上最为问题关注的问题之一就不足为怪了。

大学预科毕业后,他违背继父要他成为一名医生的愿望,从事艺术专业,并周游整个欧洲大陆。

总的说来,爱里克森在校时不是一位杰出的学生,但他却有艺术天赋。

1927年是爱里克森一生的转折点。

那年,他受一位名叫彼德·波罗斯的老同学的邀请到维也纳一所规模较小的学校中工作,该校生源都是弗洛依德的病人与朋友的子女。

开始,他是以艺术身份受聘的,后来担任了指导教师,最后,安娜·弗洛依德征求他是否愿意接受培训当儿童精神分析者。

爱里克森接受了安娜的提议,以每月支付七美元培训费的条件接受安娜的精神分析训练。

安娜·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他父亲的理论不同,在诸多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创建,这对爱里克森产生深刻的影响。

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阶段5:同一感—同一混乱感 ¼ identity—role confusion
⑤青年期。年龄到18岁为止,发展任务是建立 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混乱感,体验着忠诚的实现。 埃里克森特别重视每1阶段和本阶段,认为儿童 到了青年期,生理上已趋成熟,人格的各方面 需要重新加以整合。 这时的青少年已能把先前各阶段的自居作用的 同一性核心加以综合,从而产生了自我同一性。

阶段2:自主感—羞怯疑虑感 2/4 autonomy—shame and doubt
在此阶段,儿童除了要养成良好的大小便习惯 外,已不满足停留于狭窄的空间,而渴望探索 新的世界。 他一方面在信任感的基础上产生了自信,认识 到自己的意志,产生了一种自主感;另一方面 又因为觉得过多地依赖别人而感到羞怯,或因 为担心越出一定环境范围而感到疑虑。
阶段5:同一感—同一混乱感 4/4 identity—role confusion
埃里克森指出,个人在青年期有机会在这7个方面 进行工作,并可以在合法延缓期内对其中的某 些方面加以利用。 所谓合法延缓期是指社会为青年进入成人期在 时间上所提供的合法延缓,如各种正式教育、 学徒期、征兵制以及医生实习期等,它们反映 了社会的需要和要求,也为青年达到某些方面 的同一性提供了时间。
Erikson的心理社 会发展理论
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Erikson简介 基本观点 八个阶段 评价
八个阶段
阶段1:信任感—不信任感
阶段2:自主感—羞怯疑虑感
阶段3:主动感—内疚感 阶段4:勤奋感—自卑感
阶段5:同一感—同一混乱感
阶段6:亲密感—孤独感 阶段7:繁殖感—停滞感

基本观点 3/4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种危机:

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对新时期

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对新时期

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对新时期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启示摘要:结合新时期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运用自我同一性理论,针对工作对象的新特点,提出:要使青少年品格培养与社会发展目标相一致,关注青少年“主我”和“客我”的统一,加强政治需求意识培养,坚持教育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并通过情感教育、同伴教育和希望教育创新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观念上、手段上、方法上进行更新,增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教育一个好的管理者首先是一个好的教育者;反之,一个好的教育者也应该是好的管理者。

如何把青少年的思想意识潜能发挥到最大,做好青少年的管理者是思想政治教育重新为社会接受的又一挑战。

长期以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青少年的思想和政治发展都发挥着积极作用。

有人说,随着全球化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我国社会转型的全面启动,青年思想教育在一片加强声中被削弱了。

固有的方式阻碍了其方法的创新,不能适应青少年心理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理想。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了贯穿于人的整个心理发展过程的自我同一性理论,指出青春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是由童年到成年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青春期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最为重要,这个时期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将直接影响其一生。

因此自我同一性是青年期追求的核心发展主题。

自我同一性理论既考虑到生物遗传因素的作用,又强调社会文化条件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来关注青少年的发展,为我国新时期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方法启示。

一、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埃里克森是当代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知名学者。

身为新弗洛伊德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埃里克森以自我心理学体系,提出自我同一性概念而闻名遐迩。

他于1946年将同一性概念引入心理学,1963年首创自我同一性概念并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

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形成及影响因素

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形成及影响因素

埃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性——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艾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为我们认识、研究青少年问题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自我同一性问题,关系到青少年发展的方方面面。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较好地适应社会和实现自身的价值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生的发展周期与发展课题艾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既是连续的、又各有独特发展课题的八个发展阶段,并提出了著名的“循序渐进的发展学说”。

认为人一生的发展要遵循胚胎的渐次生成原则(Epigenetic Principle)。

据此,他将人的一生从婴儿期到老年期分为八个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课题,他称之为“心理.社会的危机”(psycho-social crisis)。

(见下表)但在此,“危机”有着发展的意义,它并不意味着灾祸临头,它指的是一个转折点,或者说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实现或完成的“发展课题”。

艾里克森认为根据发展课题的完成、危机的解决样式,个体会形成两个极端品质。

接近成功的一端,就会形成积极的品质,这是一种有利于人格健全完满发展所必须掌握的“心理.社会”的基本态度。

而在发展课题上的失败会导致个体形成消极的人格品质。

每个人的人格品质都处于两极之间的某一个点上。

教育的作用在于帮助青少年顺利完成发展课题,促进积极人格品质的形成。

艾里克森认为,每一个发展阶段的课题的解决与前几个阶段的完成情况及后几个阶段发展的可能性有密切的关系。

在这八个发展阶段中,青少年期是艾里克森聚焦的发展阶段。

正是在论及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时,艾里克森提出了他的自我同一性理论(ego identity)。

他对这一阶段的研究是他全部理论的基石,也是他最大成就之所在。

二、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是同一性确立对角色混乱。

这个阶段发生在12——19岁左右。

艾里克森正是因为对这一阶段的论述才显赫于世的。

艾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体现了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

艾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危机

艾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危机

艾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危机艾里克森提出,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

从出生到死亡经历了8个发展阶段。

每个发展阶段都会经历一个重要转折,艾里克森用危机表示每一发展阶段的特征。

对于发展转折或是危机,有积极或消极的解决,积极解决有助于正常人格发展,加强自我。

消极解决则削弱自我,影响人格正常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和环境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下面是8个发展阶段的危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阶段1: 年龄0~18个月,发展危机:信赖——不信赖;品质:希望。

阶段2:年龄18个月~4岁,发展危机:自主——怀疑、羞愧;品质:自我控制。

阶段3:年龄4~6岁,发展危机:主动感——内疚;品质:生活目的。

阶段4:年龄6~12岁,发展危机:勤奋——自卑;品质:能力。

阶段5:年龄12~18岁,发展危机:自我同一性——角色混乱品质:忠诚。

阶段6:年龄18~30岁,发展危机:亲密——孤独;品质:爱。

阶段7:年龄30~65岁,发展危机:产出——停滞;品质:关心他人。

阶段8:年龄65~死亡,发展危机:自我整合——失望;品质:智慧。

1.基本的信赖对基本的不信赖:从出生到18个月左右,这一阶段儿童最孤弱,对人依赖性最大。

如果父母在此阶段给予抚爱和照料,婴儿就会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反之,婴儿得不到应有的关怀照顾,则会对人和世界产生不信任和不安全感。

如果对婴儿的照料是有规律的,婴儿便会懂得不必担心失去可以信赖和照顾他的人,但若对婴儿的照料没有规律,态度反复无常,婴儿便会产生不安全感和焦虑。

父母的心情和态度同时影响了婴儿,例如,若母亲焦虑不安,婴儿也会感到焦虑,信任和不信任都会发生,但当婴儿形成的信任感超过不信任感时,基本信赖对不信赖的危机便得以解决。

随危机解决而产生的是某种人格特征,这一阶段危机解决导致人格中希望品质的形成。

这样的儿童敢于冒险,忍受挫折和失败,不会过多地为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忧虑。

2.自主对羞愧与怀疑阶段:从18个月~4岁左右,这一阶段儿童形成许多技能,他们学会走和交谈,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控制大小便等。

人性那点玩意同一性

人性那点玩意同一性

人性那点玩意同一性(一)理论简叙1946年,同一性概念有埃里克森引入心理学。

此概念的正式提出在1968年的《自我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的引论中。

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是同一性理论的基础,形成自我同一性是第五阶段的主要课题。

Erikson认为自我同一性由个体的生物、心理以及社会环境三因素的交互作用形成。

可以从以下多个方面来理解自我同一性这一多元概念:1指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时空中对自己内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感觉和体验,以及别人对自己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知觉或意识。

2自我的一致性和连续性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个人独特的意识感,个人在意识上对自己的独特性和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存在的主观感受,即个体的同一感;对个体人格连续性的潜意识追求;个体与其所处的社会集体或群体在理想、价值或社会同一性上的内在一致感和一体感;自我整合的连续过程;将童年形成的认同等经验与青少年期的自我整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从而在个体内心产生一种和谐一致的感受。

3同一性是一种社会心理结构,这种结构通过自我与他人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模仿、认同和积极的自我建构来反应社会的影响。

4同一性也是一个自我调节系统,可帮助个体指导主义、加工信息、控制意识以及选择合适的行为。

艾瑞克森认为,克服同一性危机,获得同一性整合,需要解决以下七个方面的问题:时间透视与时间混淆;自我确认对自我意识;角色尝试对角色固着;职业意愿对工作无力;性别分化对性别混淆;主从分际对权威混淆;价值定向对价值混淆。

1983年,加藤厚提出自我同一性的三种维度:现在自我投入、过去的危机、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

以此分别组合,得出六种自我同一性地位:同一性形成地位;同一性形成;权威接纳地位;积极延缓地位;同一性扩散;同一性扩散地位。

1987年,Grotevant提出同一性过程模型,该模型包括四个主要成分:同一性过程中的个体特征、发展的背景、特殊领域的同一性过程,比如职业、意识形态、不同同一性领域中的相互依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