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形成及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浅析个人同一性理论

浅析个人同一性理论

浅析个人同一性理论个人同一性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身份和自我认识的构建和理解。

这一理论探讨了人们如何认识自己的独特性、个性和特点。

个人同一性理论涉及到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层面的认同感。

本文将分析个人同一性理论的概念、发展和影响,并探讨其在个体成长和发展中的重要性。

个人同一性理论最早由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提出,他认为个人同一性是个体生命中的一个关键阶段,人们在这一阶段需要与自己的身份进行认同和认识。

他将个人同一性划分为青少年阶段的事业认同和成人阶段的个人认同。

青少年阶段的事业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和事业发展进行探索和认识,而成人阶段的个人认同则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性别、文化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认同和理解。

埃里克森认为,个人同一性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经历各种生活事件和挑战,通过这些经历来认识和理解自己。

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个人同一性理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发展。

心理学家詹姆斯·马西亚诺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理论,他认为个人同一性是个体对自己独特性和特点的认知和理解。

自我同一性理论将个人同一性置于个体内心感知和情感的层面,认为人们通过对自己的体验和情感进行认知和理解,来构建自己的身份和认同感。

这一理论强调了个体内在世界和外部社会的互动,认为个人同一性的形成是一个既内在又外在的过程,需要通过个体的情感体验和社会互动来实现。

个人同一性理论对个体成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个人同一性理论强调了个体对自己身份和特点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认知和情感的体验,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独特性和特点,形成对自己的清晰认识。

个人同一性理论指导了个体对自己发展方向和目标的探索和认知。

在青少年阶段,人们需要对自己的事业和职业进行认知和探索,这有助于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个人同一性理论促进了个体对社会认同和文化价值观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对自己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进行认同,个体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并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浅析个人同一性理论

浅析个人同一性理论

浅析个人同一性理论同一性理论是指关于个体在不同时间点和情境中如何保持自身稳定性和连续性的一种心理理论。

它涉及到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个层面,是心理学和哲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个人同一性理论旨在探讨个体是如何认知和理解自己的,以及个体如何处在不同生活阶段和环境中时能够保持自我一致性。

个体的同一性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

在心理学领域中,同一性理论最早由埃里克·埃里克森提出,他认为个体在不同阶段会面临不同的心理发展任务,而个体如何应对这些任务将影响其同一性的进程。

埃里克森提出了八个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任务,从婴儿期到老年期,每个阶段都涉及到不同方面的同一性发展,如信任与不信任、自主性与羞耻感、直接性与内疚等。

这些发展任务对个体形成了同一性发展的基础,塑造了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理解。

在哲学领域中,个体同一性理论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哲学家约翰·洛克提出了著名的“同一性与人格”理论,他认为个体的同一性是通过对自身的记忆和经验的连续性来构建的。

个体在不同时间点和情境中都能通过对自己的记忆和经验的连续性来维持自身的同一性。

个体的同一性理论不仅涉及到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也涉及到个体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同一性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个体在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中会受到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影响,从而塑造了个体的同一性。

个体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也会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如家庭角色、职业发展、人际关系等,这些都会影响个体同一性的发展。

个体的同一性理论还涉及到个体内部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个层面。

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是同一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如何认识和理解自己将影响其同一性的形成。

个体的情感体验也是同一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如何处理自己的情感体验将影响其同一性的形成。

个体的行为表现也是同一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表现将反映其同一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个人同一性理论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多层面的理论,涉及到心理学、哲学和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发展青春期孩子的自我同一性比学习都重要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发展青春期孩子的自我同一性比学习都重要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发展青春期孩子的自我同一性比学习都重要在青春期这个特殊的阶段,孩子们经历着身心上的巨大变化和探索,而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则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的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在这个阶段发展孩子的自我同一性比学习都要重要。

本文将介绍自我同一性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如何发展青春期孩子的自我同一性。

一、自我同一性的概念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稳定、一致的自我认同感。

当一个人能够确立并坚定自己的价值观、兴趣爱好、个性特点以及人生目标时,我们可以说他已经取得了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形成独立个性的重要标志,也是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基础。

二、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性1. 建立自我认知:通过发展自我同一性,青春期孩子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和劣势等。

这种自我认知是个人发展的基石,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培养自信心:青春期是孩子们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时期。

当他们能够准确认知自己的特点和能力,并积极接受并发展这些特点时,将增强自信心。

自信心是成功的重要因素,能够帮助他们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更好地表现自己。

3. 建立社会关系:拥有健康的自我同一性有助于青春期孩子与他人建立积极的社会关系。

当他们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后,能够更有针对性地选择朋友和社交圈子。

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互动。

三、如何发展青春期孩子的自我同一性1. 倾听和尊重:作为家长或教育者,要倾听孩子的心声,并尊重他们的权利和选择。

给予他们发展自我同一性的空间和自主权,帮助他们形成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

2. 提供支持和引导:家长和教育者应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帮助孩子们探索自我。

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事物,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并提供相关资源和机会。

3. 培养思辨能力:青春期是孩子们独立思考的时期。

教育者可以通过激发孩子的思辨能力,教导他们如何分析和评估信息,提供各种观点和看法,引导他们自主思考和形成自己的判断。

请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和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

请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和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

(1)信任对不信任(0~1岁)第一阶段是婴儿期。

埃里克森认为,信任是人对周围现实的基本态度,是健康人格的根基。

它在第一年就开始形成,而后逐渐发展。

新生婴儿必须依靠别人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如果能从父母及他人那里获得满足,就会对现实、对人生产生信任感。

如果,没人理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不信任感。

如果这种不信任感扩展下去,就会形成缺乏安全感、猜疑、不信任、不友好等人格品质。

(2)自主对羞怯(2~3岁)第二阶段是幼儿前期。

该阶段开始行走和学习语言,孩子要求自己探索周围环境,开始摆脱过去的依赖状态,产生了自主的欲求,许多事情都想自己动手,不愿别人干预,如想自己穿衣、吃饭、行走、大小便等。

如果父母或成人允许并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表扬鼓励孩子,那么,孩子将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对环境的影响力,逐渐养成自主、自立的人格特征。

相反,如果对孩子过分溺爱和限制,什么事都由成人代做,孩子将体验不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不能独立、没用,产生羞怯、疑惑等。

(3)主动性对内疚(4~5岁)第三阶段是幼儿后期。

这时儿童开始发展自己的想象力,知觉动作能力也得到较快发展。

因而,儿童特别好奇,好问,主动探索的欲望很强,善于提出各种设想和建议。

如果成人能耐心对待并细心回答他们的问题,适当评价鼓励他们的活动和建议,就可发展他们的判断能力,形成大胆地创造精神。

反之,成人急躁、粗暴,不耐心对待他们提出的问题或设想,甚至过分限制、讥笑,就会形成胆怯、懊悔、内疚等人格特征。

(4)勤奋对自卑(6~11岁)第四阶段是学龄期。

进入小学,儿童追求自己学习上获得成功和得到赞许。

若通过勤奋学习而获得了成功与赞许,他们就会继续勤奋努力,乐观进取,养成勤奋学习,勤奋工作的品质。

如果屡遭失败,就会丧失自信和进取心,形成冷漠、自卑的人格特征。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1~18岁)第五阶段是青年初期,形成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自我同一性是在前四个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对自己心理面貌的整合,即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与别人的异同,以及认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联方式。

埃里克森地自我同一性形成及影响因素

埃里克森地自我同一性形成及影响因素

埃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性——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艾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为我们认识、研究青少年问题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自我同一性问题,关系到青少年发展的方方面面。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较好地适应社会和实现自身的价值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生的发展周期与发展课题艾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既是连续的、又各有独特发展课题的八个发展阶段,并提出了著名的“循序渐进的发展学说”。

认为人一生的发展要遵循胚胎的渐次生成原则(Epigenetic Principle)。

据此,他将人的一生从婴儿期到老年期分为八个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课题,他称之为“心理.社会的危机”(psycho-social crisis)。

(见下表)但在此,“危机”有着发展的意义,它并不意味着灾祸临头,它指的是一个转折点,或者说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实现或完成的“发展课题”。

艾里克森认为根据发展课题的完成、危机的解决样式,个体会形成两个极端品质。

接近成功的一端,就会形成积极的品质,这是一种有利于人格健全完满发展所必须掌握的“心理.社会”的基本态度。

而在发展课题上的失败会导致个体形成消极的人格品质。

每个人的人格品质都处于两极之间的某一个点上。

教育的作用在于帮助青少年顺利完成发展课题,促进积极人格品质的形成。

艾里克森认为,每一个发展阶段的课题的解决与前几个阶段的完成情况及后几个阶段发展的可能性有密切的关系。

在这八个发展阶段中,青少年期是艾里克森聚焦的发展阶段。

正是在论及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时,艾里克森提出了他的自我同一性理论(ego identity)。

他对这一阶段的研究是他全部理论的基石,也是他最大成就之所在。

二、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是同一性确立对角色混乱。

这个阶段发生在12——19岁左右。

艾里克森正是因为对这一阶段的论述才显赫于世的。

艾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体现了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

自我同一性理论及研究进展

自我同一性理论及研究进展

自我同一性理论及研究进展摘要:对自我同一性理论研究进行归纳概括,从自我同一性概念界定、自我同一性的测量、自我同一性模型建构、相关因素及应用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

发现自我同一性理论研究越来越关注内在心理结构及现象学方面的影响因素,中国对自我同一性理论本身缺乏深入研究,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引进、评述国外的研究成果及应用上。

关键词:自我同一性理论青少年自我同一性模型自我同一性测量同一性几乎是当代社会科学无所不在的概念,它遍及哲学、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政治科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历史学。

埃里克森(Erikson)1946年将同一性概念引入心理学,1963年首创自我同一性概念并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

继埃里克森之后,玛西亚(Marcia)等对自我同一性进行不断的深入研究,自我同一性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

目前关于自我同一性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自我同一性概念的界定、自我同一性的实证研究、自我同一性模型的建构等。

本文主要是针对自我同一性理论的现有研究进行综述,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及最新的研究进展的陈述,分析自我同一性理论的研究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把握自我同一性理论,并有效地运用自我同一性理论。

一、自我同一性的概念界定自我同一性是西方心理学中一个重要概念,它被广泛用于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但是自我同一性概念内涵丰富、复杂,到目前尚缺乏明确统一的定义,这影响了自我同一性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关于自我同一性概念的研究也有许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韩晓峰、郭金山的《论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整合》、郭金山的《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

郭金山的《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主要分析了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概念的奠基、自我同一性概念的实证研究以及自我同一性概念发展的新趋势。

Erikson 是第一个系统全面地阐释自我同一性的理论家,被称为自我同一性之父。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1950年,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其出版的《童年与社会》一书中,提出了自我同一性这一概念:“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时空中对自己内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和体验,以及为他人所知觉到的个体自身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

”简单来说,自我同一性就是个体关于“我是谁”以及如何定义自己的思想或观念。

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个体在青少年阶段的重要发展任务。

那么如何在青少年阶段获得自我同一性具有重大意义。

一、自我同一性的影响因素及获得方式1、家庭因素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生理、心理与社会文化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家庭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环境,亲子关系,父母的期望。

其中最为主要的是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能够有开放的交流和民主的气氛会有利于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对有关自我的发展进行思索,自主地选择自我的发展道路。

相反,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或滥用权威都不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过于溺爱的父母事事都替子女做出安排,不给孩子进行自我探索的机会。

而过于严厉的父母可能会使孩子屈从自己的意愿,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有可能使青少年长期处于早期完成状态或扩散状态。

2、学校教育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学校是青少年人际交往最主要的途径。

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另一个侧面是“一体感”或“连带感”,如果青少年在家庭尤其是在学校集体中找不到这种一体感,或象马斯洛所称之为的归属感,他们就会向校外寻找这种归属感,结果很容易被一些流氓小团伙拉下水,从而选择消极同一性。

校园应该给青少年提供良好的人际环境,校园人际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影响集中表现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人际氛围。

再次,要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学校要提倡积极向上,民主开放,健康自由的校园文化,改善青少年的社会心理环境3、社会文化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埃里克森认为,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1950年,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其出版的《童年与社会》一书中,提出了自我同一性这一概念:“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时空中对自己内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和体验,以及为他人所知觉到的个体自身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

”简单来说,自我同一性就是个体关于“我是谁”以及如何定义自己的思想或观念。

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个体在青少年阶段的重要发展任务。

那么如何在青少年阶段获得自我同一性具有重大意义。

一、自我同一性的影响因素及获得方式1、家庭因素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生理、心理与社会文化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家庭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环境,亲子关系,父母的期望。

其中最为主要的是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能够有开放的交流和民主的气氛会有利于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对有关自我的发展进行思索,自主地选择自我的发展道路。

相反,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或滥用权威都不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过于溺爱的父母事事都替子女做出安排,不给孩子进行自我探索的机会。

而过于严厉的父母可能会使孩子屈从自己的意愿,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有可能使青少年长期处于早期完成状态或扩散状态。

2、学校教育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学校是青少年人际交往最主要的途径。

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另一个侧面是“一体感”或“连带感”,如果青少年在家庭尤其是在学校集体中找不到这种一体感,或象马斯洛所称之为的归属感,他们就会向校外寻找这种归属感,结果很容易被一些流氓小团伙拉下水,从而选择消极同一性。

校园应该给青少年提供良好的人际环境,校园人际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影响集中表现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人际氛围。

再次,要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学校要提倡积极向上,民主开放,健康自由的校园文化,改善青少年的社会心理环境3、社会文化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埃里克森认为,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

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

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一、本文概述自我同一性概念在心理学领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在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它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深入解析西方心理学中自我同一性概念的形成、演变及其内涵,以期对心理学领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理论有更深入的理解。

文章首先将对自我同一性概念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开始,探讨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起源。

随后,文章将关注埃里克·埃里克森等心理学家对自我同一性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分析其在心理学领域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深入探讨自我同一性概念的理论框架,包括其定义、特征、形成机制等方面。

文章将总结西方心理学中自我同一性概念的研究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对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自我同一性的定义与内涵自我同一性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概念,它涉及到个体对自我身份、价值和目标的认知与确认。

在西方心理学中,自我同一性通常被定义为个体在时间和空间中保持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即个体在自我认知、情感、动机和行为等方面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自我同一性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不仅包括个体对自我身份的认知,还涉及到对自我价值、信仰、目标和人生意义的认同。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受到社会、文化、家庭、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探索、自我反思和自我确认,以建立稳定的自我认同。

自我同一性的实现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具有自我同一性的个体通常能够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内在需求和愿望,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信仰,能够自我激励和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自我同一性还能够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帮助个体建立稳定的社会关系网络。

然而,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探索和确认。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可能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惑,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自我认同。

对埃里克森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的理解

对埃里克森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的理解

对埃里克森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的理解10应心100404028 胡雯君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对于我是谁,我将走向何方,我在社会中处于何种地位的稳定连续感。

自我同一性是在应对许多选择中形成的:什么样的职业是我想要的?我该信仰什么宗教、道德和政治价值?作为有性别的我该承担什么责任?茫茫人海中我的位置在哪里?同一性并不是在青少年时期才出现的,早在幼年时期,儿童已经形成了自我感知。

但是,青少年时期却是个体第一次有意识地回答"我是谁"的问题。

埃里克森认为,虽然自我同一性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都很重要,但是青少年期是同一性最混乱的时期。

青少年普遍经历着一个心理社会的“延缓期”。

在这一时期他们可以对同一性的不同方面进行探寻而不需要最终一定去执行。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意味着个体对自身充分的了解,能够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立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念,并对未来的发展做出自己的思考。

例如,一个青少年可能暂时会有几种不同的职业目标,但成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个最终选择。

经过了这个危机阶段,青年将获得更稳定、更巩固的自我认同感。

自我同一性实现得好,能够促进个体人格的整合;实现得不好,容易造成个体内心的矛盾、困惑与迷茫,造成个体价值与意义的危机,极端的甚至容易导致自我分裂、精神疾患。

如果年轻人不达到同一性的确立,就有可能引起统一性扩散或消极统一性发展。

个体在同一性确立的过程中,如果难以忍受这一过程的孤独状态,或者让别人去吧我自己的决定,或服从别人的意见,或回避矛盾,拖延时间,就会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生活角色,这类个体无法“发现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和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他们没有形成清晰和牢固的自我同一性。

消极同一性是指个体形成与社会要求相背离的同一性,形成了社会不予承认的,反社会的或社会不能接纳的危险角色。

自我同一性还包括一种连带感和归属感,即个体感到自己从属于某一个社会或集团,他接受自己所属社会或集团的价值观念,可以容忍社会的一些不足。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针对电影《风雨哈佛路》片段的探讨及自我情况分析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针对电影《风雨哈佛路》片段的探讨及自我情况分析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针对电影《风雨哈佛路》片段的探讨及自我情况分析林亚南1(中央民族大学理学院,北京100081)摘要:自我同一性是美国心理学家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这一理论的提出为我们理解和研究青少年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自我同一性问题涉及到青少年发展的各个方面,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探索自我和同一性是青少年人格发展的核心。

本文对电影《风雨哈佛路》中个别人物及笔者本人自我同一性形成问题进行分析,将片中主人公Liz与她的朋友Chris进行对比,探讨了片中主人公自我同一性确立成功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关键词:风雨哈佛路;自我同一性;同一性获得;同一性扩散{看完电影《风雨哈佛路》,让我产生思绪种种。

许多人看完这部电影,将关注重点放在了Liz悲惨的出身和生活上,从小生活在贫民窟的Liz,父母吸毒,母亲患有精神分裂,从小开始乞讨,在垃圾桶里捡吃的,上学的次数屈指可数。

15岁母亲死于艾滋病,父亲进了收容所,Liz和她的朋友Chris开始了流落街头的生活……我固然敬佩她没有被如此艰苦黑暗的经历打垮,但更令我深思的是,是如何强大的力量使她能够在经历彷徨、绝望后始终不放弃心中的爱与希望,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呢片段中结尾Liz的”Yes,I do”是如此坚定,又有哪些因素影响其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呢下文将进行探讨。

一、提出同一性发展的四种状态Marcia将Erikson的自我同一性概念操作化,根据Erikson自我同一性理论中的两个主要维度/变量——探索和投入的程度将青少年划分为四种同一性状态,即:1[作者简介]林亚南,女,汉族,1991年生,辽宁丹东人,中央民族大学理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

表1. Marcia提出同一性发展的四种状态二、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一)片中人物Liz的同一性状态分析片段中的Liz有自己的目标,清楚地思考过自己是谁和想做什么,属于第4种类型,即同一性获得。

在Liz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也看到过她的迷茫与彷徨,即青年期的自我同一性混乱。

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对新时期

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对新时期

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对新时期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启示摘要:结合新时期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运用自我同一性理论,针对工作对象的新特点,提出:要使青少年品格培养与社会发展目标相一致,关注青少年“主我”和“客我”的统一,加强政治需求意识培养,坚持教育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并通过情感教育、同伴教育和希望教育创新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观念上、手段上、方法上进行更新,增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教育一个好的管理者首先是一个好的教育者;反之,一个好的教育者也应该是好的管理者。

如何把青少年的思想意识潜能发挥到最大,做好青少年的管理者是思想政治教育重新为社会接受的又一挑战。

长期以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青少年的思想和政治发展都发挥着积极作用。

有人说,随着全球化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我国社会转型的全面启动,青年思想教育在一片加强声中被削弱了。

固有的方式阻碍了其方法的创新,不能适应青少年心理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理想。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了贯穿于人的整个心理发展过程的自我同一性理论,指出青春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是由童年到成年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青春期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最为重要,这个时期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将直接影响其一生。

因此自我同一性是青年期追求的核心发展主题。

自我同一性理论既考虑到生物遗传因素的作用,又强调社会文化条件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来关注青少年的发展,为我国新时期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方法启示。

一、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埃里克森是当代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知名学者。

身为新弗洛伊德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埃里克森以自我心理学体系,提出自我同一性概念而闻名遐迩。

他于1946年将同一性概念引入心理学,1963年首创自我同一性概念并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

自我同一性(大学生心理健康作业)

自我同一性(大学生心理健康作业)

自我同一性(大学生心理健康作业)关于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通过阅读一些描述自我同一性的论文,我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它的相关内涵,结合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我想表达一下对它的理解。

一、何为“自我”?痴迷于各种悬疑惊悚电影的我,无意中从一部大卫?林奇导演的心理题材的电影《穆赫兰道》中得知了弗洛伊德先生及他著名的性心理学说。

他相当于是我的第一位心理思想启蒙老师,因为在之前我一直都是自己摸索。

他把人格结构划分成“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本我”即本着原始欲望、不计后果来行事的我的潜意识,“超我”即严格遵守道德规范加以行事的我的意识,并称“自我”是本能冲动和超我需求之间的传递者,是本我和超我压迫的产物。

换句话说,“自我”是“本我”欲望和“超我”压制衡量在一种稳定状态下所呈现出的结果(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产物)。

这是我之前的认识,而直到最近,另一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思想给了我新的启发。

与弗氏观点不同的是,他认为“自我”在人格划分中是一个独立且相当有力的部分。

它把人的发展动机从潜意识层面上升到意识层面,然后结合人的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等加以控制(貌似它和“超我”结合为一体了)。

如果说,弗氏观点中的“自我”比较被动,那么这时的“自我”就比较主动了。

对于上述两个观点,我并不想说我赞同哪一方,或反对哪一方,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我只能说,两者下的“自我”都是约束“本能欲望”的有着各种规则的正常人。

二、何为同一性?我认为是理想中的自我和现实中的自我之间达到一种同一,即两者在各方面差不多一致,没有太大差距。

而这个“自我“包括三种:1、作为个体的”自我“,它是在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一时空中,对“自己是谁”、“自己还是原来的自己”、“自己自身是同一实体的存在”等问题的主观感觉或意识。

它重视主观的意识体验,强调内外部的整合及自身内在的不变性和连续性。

2、以社会性存在确立的自我,也就是被社会认可自己、所确立的自我形象,如“我是中国人”、“我是学生”等。

用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透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

用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透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

三㊁用自我同一性理论分析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时常有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反映现代大学生中有两种典型:一种是对自我的把握非常准确,能将环境和自我有机地结合,对社会的认识充满了理性和智慧㊂另一种则处于危险的边缘,或是散漫而毫无人生追求,或是沉缅于追星与游戏,或是处于激进亢奋状态,他们的生活凌乱无序,精神上无所依附,终日游离于社会㊁集体和家庭之外,一旦遇到挫折,便会一蹶不振,严重的会导致心理疾病或人格障碍,出现严重违纪而受到校纪或法纪的严肃处理㊂后者经常被简单地定性为思想道德水平低下,顽劣而不谙世事,教育管理工作者会对其采取直接地简单地批评与说教,缺乏教育艺术和技巧㊂这对于一个在自我同一性确立过程中出现挫折的大学生而言是非常危险的㊂因此,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学习和了解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深入分析导致大学生同一性扩散的心理和社会根源,掌握科学的方法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疏导㊂(一)生理上的跨越式突变对心理养成的压力进入青春期以后,身体的迅速发育,成人的体貌特征日趋明显,加之性萌芽到性觉醒的过渡㊂大学生对生理上的突变有很长一段时间处于惶惶然的状态,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我从游戏玩闹中抽了出来,指向自己的主观世界,自我意识出现了飞越式的发展㊂但长期以来,东方青年在性格上对家庭的依赖较重,自主和独立的意识较差,性格内敛而含蓄,对必要的性知识的了解始终是 犹抱琵琶半遮面 ,这使得大量积压在心头的矛盾和困惑得不到宣泄和疏导,虽然对自我有了一定的认识,却总是停留在发现阶段而不会发展和塑造自我㊂(二)思维水平和思维方式对自我意识发展的局限大学阶段是思维方式由形式逻辑思维为主向辩证逻辑思维为主过渡㊂用美国心理学家帕瑞和布郎的观点,就是由思维的二元论阶段向相对性阶段和约定性阶段过渡过程[5]㊂这时候的大学生对问题和事物的看法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没有 灰色过渡带 ,凡事追求 正确答案 而不考虑合理程度㊂他们较少注意事物的个别性差异㊁运动本质和变化特征㊂在分析自我的时候,不太善于对复杂的心理变化和社会变化做出客观解释和相对把握,且不善于及时对自己的立场㊁观点和思想方法做出调整,造成他们在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道路上不会曲折迂回前进,过于固执而 事倍功半 ㊂(三)成长环境和教育模式对社会认知能力的影响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还与个人㊁集体㊁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㊂个人的同一性与集体同一性互为补充,即个人的成长与所处的环境是分不开的㊂个人经验的分化与丰富是不断从自身扩充到与自己有密切联系的人㊂一个优秀的自我应该是301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拥有坚定的信念,认为自我能有效地整合为一个集体成员,可以发展成为社会范围内组织运转的良好自我㊂因此,大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模式对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有重要的影响㊂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活巨大的生产潜力,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东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交流与碰撞给大学生带来广阔的思路和空间,但价值多元化和思想观念的冲突也可能使其陷入一种茫然和无助㊂一方面,他们拥护改革,对社会发展和自我前景充满憧憬,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充满了期待㊂另一方面,生活阅历和理性思考能力的欠缺造成他们对价值判断和选择缺乏稳定而统一的标准,无法面对改革转型中出现的阵痛㊂例如,下岗㊁权力腐败㊁金钱万能等现象,来自学业和就业的现实压力,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需求日渐严格和迫切,他们无法接受因社会监督和约束机制不健全所造成的公平失衡,继而出现心理失落,找不到正确的发展方向和精神支柱,陷入一种迷失的状态㊂四㊁科学运用自我同一性理论,构建致力于提高大学生自我意识水平的教育机制埃里克森在他的自我同一性理论中提出了心理的延缓偿付期㊂延缓偿付期是指青年在身体上㊁性方面㊁心理方面都表现出独立的倾向,但在确立自我同一性之前仍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合法地延缓在社会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㊂青年可以利用这一时期触及各种人生观㊁思想价值观,尝试着从中选择,再检验一下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㊂经过多次反复循环,从而决定自己的人生观㊁价值观和将来的职业,最终确立自我同一性㊂与此同时,青年努力地学习各种技能和本领,具备了承担社会责任所需要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参与社会分工的能力,最终确立自我同一性[6]㊂这一观点对于今天大学校园里的青年如何形成自我意识有很好的启发㊂第一,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要给予大学生宽松㊁民主㊁公平的环境,完成自我同一性的确立㊂心理的延缓偿付期是社会给予的,这就要求社会环境自始至终要给予大学生一个健康的发展空间,要通过教育体制的改革给予更多的青年以平等的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拥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拥有平等的竞争权利,以缓解贫富差距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注重多元化,不要过早或过死地定下一个统一的标准,任何的探索和创新都应该得到鼓励㊂要给应试教育下的大学生的创造力松绑,给他们空间,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不要剥夺他们发现自我㊁追求自我的权利㊂在他们走上社会之前,要给予他们机会,接触社会㊁了解社会机器运转的规律,找寻自己合适的定位,要在全社会倡导一种健康㊁积极的主流意识和文化,确保道德和法制公平的安全保障体系㊂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把自我建立在深刻的社会现实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上,把握好自我与现实的关系,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充分发扬个性,塑造健康人格㊂第二,从学校和家庭来说,应理解和尊重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401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我㊁接纳自我㊂学校和家长应努力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内心的冲突和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必然现象,它是一个共性问题㊂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每一个青年在实践中反复尝试和努力实现的目标㊂心理的延缓偿付期是对承担社会责任的时间的延缓,而不是责任逃避㊂人的生存必须依托于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可能超越现实条件去无限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㊂一方面,要给予大学生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掌握自我意识形成的科学规律,客观分析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避免偏激㊁片面㊁绝对化的倾向㊂另一方面,加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鼓励大学生理性地审视人生,提高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建立起有效的安全阀宣泄机制㊂这里有必要一提的是,对于那些严重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如不当异性关系㊁考试作弊等,切不可一棒子打死㊂这些负性行为恰恰是自我同一性确立失败的典型表现,是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无法理解所面对的矛盾冲突进而做出特殊或冒险的行为㊂他们感到无法与周围环境取得一致,便与社会环境不予认可的人甚至危险的人取得同一,导致错误的发生㊂对待这些大学生只有一种力量可以呼唤他们回到正确的人生轨迹上来,那就是爱和尊重,学校和家庭不能轻易放弃一个挣扎在理想和现实漩涡中的青年大学生㊂第三,从学生自身来看,应积极强化自我教育机制,努力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㊂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心理延缓偿付期的机遇,提高自我意识的水平㊂首先,加强对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的认识,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现实条件以及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与要求,了解自己的能力结构㊁素质结构和心理发展水平㊂其次,切合实际地为自己制定远景目标和近期规划,在实现理想人格的过程中学会适当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或预期目标㊂再次,学会观察他人自我意识的外部表现,从而对自己的意志品质和行为做出调整,哪些是优秀的,哪些是消极的,哪些是应该从别人身上吸取的,哪些是应该从自己身上摒弃的㊂最后,培养坚韧不拔的决心和毅力㊂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和自我抗争的过程,它需要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撑㊂大学生应该把追求自我建立在为所热爱的事业不懈奋斗的基础上㊂只要将为社会进步㊁人民利益和无私奉献作为精神支柱,才会在成就伟大事业的同时实现健全人格的塑造,达到自我意识的最高境界 超越自我㊂参考文献[1]高觉敷.西方社会心理学发展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79.[2]张日昇.青年心理学-中日青年心理的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45.[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5.[4]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5]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16.[6]张日昇.自我同一性与青年期同一性地位的研究 同一性地位的构成及其自我测定[J].心理科学,2000(4):126.(收稿日期:2009-08-03;编辑:杨万柏)501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㊃华盛顿协议(W a s h i n g t o nA c c o r d,WA)组织正式会员新加坡工程师学会(T h e I n s t i t u t i o no fE n g i n e e r s,S i n g a p o r e,I E S)新加坡工程师学会成立于1966年,是新加坡最早成立的工程师机构㊂由于许多I E S会员在新加坡政府单位任职,因此I E S实为新加坡政府征询工程专业议题的主要机构㊂I E S体认其本身关键性的角色,故强调正直㊁专业精神㊁热情与社会责任等核心价值,希望能鉴定更多合格的工程师服务国家,并以促进工程领域的科学㊁人文与专业发展于人群为使命㊂I E S与澳洲㊁中国㊁日本㊁英国和美国等国家工程组织签订互认专业经历与能力的协定㊂因愈来愈多的学生对国内外教育单位质量之要求及逐渐增多的教育机构提供工程领域教育,I E S于2002年成立E n g i n e e r i n g A c c r e d i t a t i o nB o a r d(E A B)㊂E A B具有工程专业的代表性,负责工程教育认证的工作,经过4年的努力,于2006年6月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的第10个会员㊂新加坡公立大学的文凭受国际认可㊂目前通过E A B认证的有2所公立大学,共计10个学系单位,即:(1)新加坡国立大学(N a t i o n a lU n i v e r s i t y o fS i n g a p o r e)的土木工程学系㊁计算机工程学系㊁电机工程学系㊁机械工程学系㊁化学工程学系㊁工业与系统工程学系㊂(2)南洋理工大学(N a n-y a n g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U n i v e r s i t y)的土木工程学系㊁计算机工程学系㊁电机与电子工程学系,机械与产品工程学系㊂I E S认为工程教育与专业工程师执照密不可分,故亦提供几项专业工程师执照的申请,这些执照分别为I E S/A C E SQ u a l i f i e dE l e c t r i c a lC o n t r a c t o r s(Q E C)R e g i s t r y㊁I E S/A C E SQ u a l i f i e dE r o s i o n C o n t r o l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sR e g i s t r a t i o n,A S E A NE n g i n e e r sR e g i s t e r(A E R)以及A P E CE n g i n e e rR e g i s-t e r㊂在W A各会员的认证规范渐渐走向成果导向(O u t c o m e s-b a s e da p p r o a c h)之趋势下,E A B建立了成果导向的认证规范㊂E A B的认证规范分成十大类,包含使命与教育目标㊁教学成效与过程㊁学生㊁教师㊁设备与学习环境㊁行政支持与财务资源㊁管理㊁教育机构与业界互动㊁研究与发展及特定学系规范等十大类㊂E A B没有课程之组成的认证规范,但非常强调 教育机构与业界互动 及 研究与发展 两个规范㊂强调业界的参与,E A B规范中 教育机构与业界互动 是指:(1)课程的发展与课程的定期更新必须有业界的参与,以符合时代潮流与产业需求㊂(2)须由具有专业工程师资格之教师指导学生执行设计与工程实务计划,以获得产业经验㊂(3)教育机构与产业界须有沟通的管道,让产业界的回馈能使教师的教学过程的质量及课程内容与全球市场具有关连性㊂E A B具体而严格要求学生执行设计与工程实务计划须由专业工程师或教师指导㊂E A B规范中的 研究与发展 规范有两点: (1)教育机构须支持㊁鼓励并维持教师在研究上的发展㊂(2)教育机构的研究与发展很重要,它能在课程上提供新的知识,让学生的教育更丰富,且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技能㊂资料来源:新加坡工程师学会,h t t p://w w w.i e s.o r g.s g/e a b.p h p,2007;新加坡教育部, h t t p://w w w.m o e.g o v.s g,2007㊂(成越辑) 601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教育类学术期刊论文篇目辑要(编排顺序:篇名.作者//刊名,出版年,刊期.)中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调查及评估指标构建.陈昌贵,曾满超,文东茅,翁丽霞,于展//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4).英国科研评估制度国内外研究前沿.常文磊//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5).关于建设现代高等教育评估学的思考.张伟江//复旦教育论坛,2009.(4).六西格玛方法与大学服务质量管理.顾佳峰//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潘武玲,谢安邦//高等教育研究,2009,(10).高校教师四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沈鸿//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0).从教育的产业属性看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构成.罗建河//江苏高教,2009,(6).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期本㊁专科学生求学满意度差异分析.张兴,陈健,刘俊学//现代大学教育,2009,(4).预警理论在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杨再明,陈振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5).美国本科生科研的评估机制.李正,林凤//中国高等教育,2009,(19).试论大学校长评价.王鲁捷,王佳//中国高教研究,2009,(9).比较视野下中英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探析.陈汉强//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5).关于构建科学的高校内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之思考.甘晓芳//煤炭高等教育, 2009,(5).建立我国教师教育认可与质量评估制度的思考.穆岚//教育与现代化,2009,(3).对大学排行榜争议的辨析.杨德广,赵文莉//高校教育管理,2009,(6).本科教学评估异化的伦理反思.王景明,崔鹏飞//高教论坛,2009,(11).浅谈学生评教工作对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和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对评教工作的再认识.李丽,王国祥,党晶,吴晓玲//高等理科教育,2009,(4).基于公平和效率原则的高校学费评价模型.胡杨,杨洋,汤俊//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分析 对全国69所高校硕士生导师调查.王碧云,邱均平,张维佳,孔晓娟//大学教育科学,//2009,(5).科学构建考评机制全员推动育人工作 中央财经大学全员育人工作考评实践探索.侯慧君//北京教育(高教版), 2009,(11).当前学校评价生态探析及重构 基于布迪厄思想的社会学解读.王举//学园,2009,(4).责任心的多元内涵与结构及其理论整合.李明,叶浩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9,(3).欧盟教育质量监测的指标和基准.李建忠//比较教育研究,2009,(10).从大众到普及过程中高等教育质量话语权的变化.韩映雄,李华萍//教师教育研究,2009,(5).(成越辑)701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A B S T R A C TQ u a l i t y A s s u r a n c e:M o r eA t t e n t i o n t oA s s u r a n c e t h a n I m p r o v e m e n tY u a nY i m i n P a g e1A b s t r a c t:A m o n g t h e d u a l p u r p o s e s o f 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 e v a l u a t i o n,i m p r o v e m e n t r a t h e r t h a n a s s u r-a n c eh a sb e e n e m p h a s i z e d i n t h e p r e v i o u s p r a c t i c e s,w h i c hb r i n g s a b o u t t o om u c h p r e s s u r e a n d e v a l-u a t i o n a n x i e t y,a n d t h u s c r e a t e s v a r i o u s p e r t i n e n t p r o b l e m s i n e v a l u a t i n g H E I s.S t r a t i f i c a t i o n o f i n-s t i t u t i o n s f o r f u t u r e e v a l u a t i o n i sn o t ah e l p f u l s o l u t i o n.A q u a l i t y-a s s u r a n c e-o r i e n t e da p p r o a c hw i l l p r o v em o r e e f f e c t i v e i n t h i s r e g a r d,w h i c h a i m s a t h e l p i n g t h eH E I s t o i m p r o v e t h e m s e l v e s,i n s t e a d o f p u s h i n g t h e mt o i m p r o v e t h r o u g he x t e r n a l h e a v y-h a n d e dm e a s u r e s.K e y w o r d s:u n d e r g r a d u a t e t e a c h i n g;h e l p i n g t h eH E I s t o i m p r o v e;q u a l i t y a s s u r a n c eC l a s s r o o mT e a c h i n gQ u a l i t y E v a l u a t i o n:aC o n c e p t E a s i l y M i s u n d e r s t o o d i n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a c t i c eY a n g J i n g u a n,N i e J i a n f e n g P a g e15A b s t r a c t:N o w a d a y s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 q u a l i t y i sb e c o m i n g i n c r e a s i n g l y c o n c e r n e di ns o c i e t y;h o w e v e r,c l a s s r o o mt e a c h i n gq u a l i t y e v a l u a t i o n i n p r a c t i c e i s o f t e n am e r e f o r m a l i t y,w h i c h r e f l e c t s m i s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f t h e c o n c e p tb yp r a c t i t i o n e r s,a sw e l l a s t h e l a c ko f t h e o r e t i c a l s t u d y.T h e r e-f o r e,i t c a l l s f o r c o r r e c t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f t h ec o n c e p to f c l a s s r o o mt e a c h i n gq u a l i t y e v a l u a t i o n , c o m b i n e dw i t hw o r k i n gp r a c t i c ew h i c h t u r n s e v a l u a t i o no n h u m a n t oe v a l u a t i o no n t e a c h i n g a c-t i v i t y ,w h i c hs w i t c h e s f o c u s f r o m a s s e s s m e n t f o r t e a c h e r s t o t e a c h e r s c a r e e rd e v e l o p m e n t . T h u s,t h e e f f e c t i v e e v a l u a t i o ns y s t e mc a nb e s e tu p,t e a c h e r s c a r e e rd e v e l o p m e n t c a nb e p r o m o-t e d,a n d c l a s s r o o mt e a c h i n gq u a l i t y c a nb e p r o m o t e d.K e y w o r d s:e d u c a t i o ne v a l u a t i o n;c l a s s r o o mt e a c h i n g;q u a l i t y e v a l u a t i o n;t e a c h e r s'a s s e s s m e n t 801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关于高校实行教师 淘汰制 的若干问题.杨力行,等.2教师:理性应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挑战.吴伦敦.2高校高层次人才资源共享探究.陈守银,等.2学位教育水利类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邓和平,等.3关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王二宝,等.3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探索.娄欣生,等.4对缩短硕士研究生学制的思考.王燕妮,等.4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新模式的研究.柯建华,等.4高职教育高职院校学生评教工作探析.何添锦.3非事业性企业高职院校办学环境亟待改善.胡一民.3对评估指标中高职院校定位的剖析.何锡涛.5高职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研究.沈茜.5教学理论与实践行业性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马建,等.3师授学习与自学的比较研究.赵冰,等.3学科体系结构及其概念建模.刘洪星,等.5高校任选课现状调查与分析报告.于建川.5论元认知与英语教学.陈平文.5默会知识视阈下的大学教学改革.简世德,等.6基于建构主义背景下的英语网络教学.张庆宗.6多媒体教学的统计分析与评价.李旭荣,等.6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论以人为本的大学管理理念.吴卿艳.3推进职员制度试点工作的探索.陈守银,等.3我国高校用人制度研究.王荆沙.3教育学家茶座心愿 写在‘同济大学毕家驹教授教育评估研究“网站开通之际.平古.4教育书评评周洪宇主编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史“.程斯辉.5高等教育的起点公平与系统分化.李碧虹.5没有灌输的道德教育何以可能.翟艳芳.5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发展观.张燕.6百年回首鉴古知今.孙冰锋.62006年总目录(编排顺序:篇名.作者.刊期)构建和谐社会与教育慈善事业的发展 兼论中国呼唤更多的陈嘉庚式的教育慈善家.殷小平.121世纪海峡两岸大学教育的新挑战及其因应策略.黄俊杰.1在全国教育评估机构第五次协作会议暨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刘凤泰.2和谐评估.王冀生.2高等教育评估中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顾明远.3顺应潮流推波助澜分享成果.蔡克勇.4台湾大学院校通识教育现况:对于评鉴报告的初步观察.黄俊杰.4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的问题㊁对策与发展趋势.刘尧.6博士后制度专题研究中国博士后制度:反思与前瞻.姚云,等.5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创设㊁运作与改革.纪子英,等.5中国博士后工作评估的发展与未来.杨晓蓉,等.5研究型大学专题研究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国际化发展之路.张安富.6论研究型大学研究质量的提升.朱红莉,等.6发展论坛从过度教育现象看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失衡.胥秋.1传统与超越:高校权力结构的解构与重建.刘士民.1发展理工科大学艺术教育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形成.孙媛,等.1关于我国大学本科生教育改革的断想.刘宝存.2理工科大学生阅读情况调查研究.方胜,等.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研究.张继明.3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略释.周苏玉.3建设和谐校园的思考.赵经.3如何处理高等教育和谐发展中的几个关系.李春梅.4指挥棒:还仅指向知识和知识再现吗? 对5112010年‘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2009)总目录第1期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

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09心理何晓华098314120摘要:自我同一性是埃里克森儿童发展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他提出“自我同一性”是指人对自我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知,常常出现在青年的后期。

可见自我同一性问题是青春期个体发展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它反映了个体在青春期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矛盾与冲突。

埃里克森关于自我同一性的论述对解决青春期个体的自我同一性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也为我们理解和研究青少年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本文在概述了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关键词: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发展;青少年正文: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分别为: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自主对羞怯和疑虑;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繁殖对停滞;自我整合对停滞。

而青少年处于第五个阶段,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这一阶段是童年向成熟迈进的重要的转折点,也可能是人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

以前只是对游乐场感兴趣,遇到的问题也很简单,现在,突然要应付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了,这种跨越造成的混乱使青少年感到烦恼甚至痛苦。

埃里克森清楚地看到了这几年的重要意义。

年轻人开始提出这样一个重要问题:“我是谁?”如果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成功的,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就形成了,他们对个人价值和宗教问题能独立做出决定,理解了自己是怎样的人,接受并欣赏自己。

但是,很遗憾,有许多青少年不能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感,相反,他们出现了角色混乱。

自我同一性对发展健康人格是十分重要的,同一性的形成标志着儿童期的结束和成年期的开始。

如果在这个阶段青少年不能获得同一性,就会产生角色混乱或消极同一性。

角色混乱是指个体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生活角色。

这类个体无法“发现自己” , 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个体因素与家庭因素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个体因素与家庭因素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个体因素与家庭因素一、概述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个体在自我认知、情感、价值观和行为等方面形成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对于大学生而言,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是其个人成长和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

个体因素与家庭因素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个体因素与家庭因素,以期更好地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在个体因素方面,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人格特质、自我动机等因素都会影响其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例如,自我认知的清晰度会影响个体对自我价值的判断和行为的选择人格特质的不同会导致个体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表现出不同的应对方式自我动机的强弱则会影响个体在追求自我实现过程中的积极性和持久性。

深入研究这些个体因素对于理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在家庭因素方面,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经济状况等都会对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产生影响。

家庭环境的和谐与否会影响个体的情感发展和社交能力的形成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会塑造个体不同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观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则会导致个体在面对未来规划和职业发展时产生不同的心理压力和期望。

这些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个体的自我同一性。

本文将从个体因素和家庭因素两个方面入手,深入剖析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内在机制和外部影响,以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1. 自我同一性的定义和重要性自我同一性,也称为自我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内在和外在特质、价值观、目标、信仰等形成的连贯、一致和稳定的自我认识。

这一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提出,他认为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于个人的成长、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深远的影响。

对于大学生而言,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大学阶段是个体从青少年向成年人过渡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身份认同、职业规划、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挑战。

埃里克森和他的“自我同一性”

埃里克森和他的“自我同一性”

埃里克森和他的“自我同一性”提到埃里克森各位同学都知道他的地位,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师承。

埃里克森的老师是安娜·弗洛伊德,没错,她就是弗洛伊德的女儿,因此在这里我们就看出来了,其实埃里克森继承的是弗洛伊德的理论思想,也就是从“口唇器”到“生殖期”的发展论观点。

在埃里克森的观点中,他最关注的就是“同一性”,今天我们就专门来讲一下埃里克森社会化发展论中的“同一性”阶段。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埃里克森。

埃里克森父母都是丹麦人,原来住在哥本哈根。

埃里克森的父亲在他出生之前就抛弃妻儿离家出走,他的母亲随即迁居德国,三年之后改嫁给一个犹太医生瑟尔多·洪伯格。

从小埃里克森的母亲便告诉他,洪伯格是他的亲生父亲。

不过随着埃里克森渐渐长大,他发现自己有着不同于其他犹太人的外貌特征:金发、高大。

于是,在犹太人眼里,他是一个“非犹太人”,而在他的德国同学眼里,他又是一个犹太人,两边都不欢迎他就这样,埃里克森小小年纪便体会到了深深的“同一性混乱”。

后来埃里克森认识了弗洛伊德的女儿一安娜·弗洛伊德。

这位知名的精神分析师不仅帮助埃里克森继续学业,更授予他精神分析的训练,并以相当低廉的价格亲自对他进行个人分析。

这时开始,埃里克森的人生改变了。

在自我的诸多特性里,埃里克森最为重视自我的同一性,他认为健康自我的最主要功能就是要维持一种同一性(也称自我同一性、心理社会同一性)。

在人生道路上,人们可能经常对自己未来的方向感到不确定,或者对自我感到迷茫,不知该何去何从,甚至扪心自问:“我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我的人生有哪些意义?”,这些可能困扰过每一个人的问题,便涉及自我同一性的概念。

至于什么是自我同一性,埃里克森曾经提供过多种解说,如“一种熟悉自己的感觉”,“一种知道自己将会怎样生活的感觉”,“在说明被预期的事物时表现出的一种内在的自信”,等等。

实际上,同一性是种非常复杂的内心状态,意义非常广泛,简单说来,可以包括四个不同方面。

最新 埃里克森:自我认同与心理社会性发展的综述-精品

最新 埃里克森:自我认同与心理社会性发展的综述-精品

埃里克森:自我认同与心理社会性发展的综述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1902-1994)是著名的美国人格发展心家,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

1902年出生于德国,祖籍丹麦,1939年加入美国籍。

他是个私生子,生父是丹麦人,继父是德国人。

与很多家不同,埃里克森早年没有受过正规的大学。

18 岁高中毕业后,他违背继父要他成为一名医生的愿望,游学欧洲“寻找自我”,曾先后两度进入学校学习,但都没毕业就放弃了。

1927年,埃里克森应同学之邀到维也纳的一所小学担任教师,因此结识了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

在维也纳的六年,是他重要的人生转折期。

这期间埃里克森除了获得精神分析的训练,建立系统的弗洛伊德思想体系外,还谋到了一个心理分析师的职业,被吸纳为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的常规会员,从此迈入精神分析这扇玄妙而深奥的大门。

1933年至1950年是埃里克森人生的第三个阶段,也正是在这个阶段,他逐渐形成了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1936年至1939年,埃里克森在哈佛院神经精神病学系任研究员,并被录取为心理学博士候选人,但几个月后他又放弃了。

1939年至1944 年,埃里克森参加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儿童福利研究所有关“儿童指导”的纵向研究,这项研究涉及人生各发展阶段冲突的解决以及儿童游戏的性别差异等。

从1942年起,他一直担任该校的心理学教授。

整个50年代是埃里克森生命的第四个阶段。

1950年,埃里克森离开加州,同年出版著作《童年与社会》,该书论述了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

1951年至1960年,他居住于马萨诸塞州的斯多克桥,在奥斯丁-里格斯中心(Austin Riggs Center)(情绪紊乱青少年治疗中心)任高级教员,并在匹兹堡大学医学院讲授精神病学课程。

1960年至1970年是埃里克森人生发展的第五个阶段,这期间他被聘为哈佛大学人类发展学和精神病学教授,讲授“人类生命周期”课程,直至1970年退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埃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性——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艾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为我们认识、研究青少年问题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自我同一性问题,关系到青少年发展的方方面面。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较好地适应社会和实现自身的价值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生的发展周期与发展课题艾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既是连续的、又各有独特发展课题的八个发展阶段,并提出了著名的“循序渐进的发展学说”。

认为人一生的发展要遵循胚胎的渐次生成原则(Epigenetic Principle)。

据此,他将人的一生从婴儿期到老年期分为八个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课题,他称之为“心理.社会的危机”(psycho-social crisis)。

(见下表)但在此,“危机”有着发展的意义,它并不意味着灾祸临头,它指的是一个转折点,或者说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实现或完成的“发展课题”。

艾里克森认为根据发展课题的完成、危机的解决样式,个体会形成两个极端品质。

接近成功的一端,就会形成积极的品质,这是一种有利于人格健全完满发展所必须掌握的“心理.社会”的基本态度。

而在发展课题上的失败会导致个体形成消极的人格品质。

每个人的人格品质都处于两极之间的某一个点上。

教育的作用在于帮助青少年顺利完成发展课题,促进积极人格品质的形成。

艾里克森认为,每一个发展阶段的课题的解决与前几个阶段的完成情况及后几个阶段发展的可能性有密切的关系。

在这八个发展阶段中,青少年期是艾里克森聚焦的发展阶段。

正是在论及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时,艾里克森提出了他的自我同一性理论(ego identity)。

他对这一阶段的研究是他全部理论的基石,也是他最大成就之所在。

二、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是同一性确立对角色混乱。

这个阶段发生在12——19岁左右。

艾里克森正是因为对这一阶段的论述才显赫于世的。

艾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体现了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

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

在这一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个体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一发展的时间维度。

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identity achievement)就意味着个体对自身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立了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念,并对未来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思考。

进入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和身体都经历着“疾风骤雨”般的变化。

这种变化首先震憾了青少年自身。

青少年对自身的关注变得敏感,诸如“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几乎引起每个青少年的思索。

青少年必须仔细思考全部积累起来的有关他们自己及社会的知识去回答它,并借此作出种种尝试性的选择,最后致力于某一生活策略。

一旦他这样做了,他们也就获得了一种同一性,长成大人了。

获得同一性,标志着这个发展阶段取得了满意的结局。

如果年轻人不达到同一性的确立,就有可能引起统一性扩散或消极统一性发展。

统一性扩散指个体在同一性确立的过程中,如果难以忍受这一过程的孤独状态,或者让别人去做我自己的决定,或服从别人的意见,或回避矛盾,拖延时间,就会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生活角色,这类个体无法“发现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和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他们没有形成清晰和牢固的自我同一性。

消极同一性是指个体形成与社会要求相背离的同一性,形成了社会不予承认的,反社会的或社会不能接纳的危险角色。

在艾里克森看来,同一性扩散和消极同一性可以解释美国青少年所表现出来的许许多多骚乱和攻击现象。

因此,他称之为“同一性扩散、混乱的危机”。

他指出:“……如果儿童感到环境对允许他把下一阶段整合在个人的自我同一性在内的所有表现形式进行彻底剥夺,那么,儿童就会以野兽突然被迫捍卫其生命般地迸发出惊人的力量进行抵抗。

的确,在人类生存的社会丛林中,如果没有同一性的意识就没有生存的感觉”( E.H.Erikson ,1964)如果青年人在这个阶段中获得了积极的同一性而不是消极的同一性或角色混乱,他们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Virtue of Identity)。

忠诚意味着,一个人有能力按照社会规范去生活,尽管它存在着不完善和不和谐之处。

这并非要求青少年接受不完善,如果我们热爱我们所在的社会,我们当然希望它变得更加美好,但忠诚意味着我们能在既定的现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中能奉献自我,实现自己的价值,在有意义于社会的同时也感受自己生活的意义。

由此可以看出,同一性的确立关系到一个人的健康发展,关系到他能否良好适应社会,能否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三、我同一性形成过程中的问题自我同一性确立是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在完成这一课题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种种危机和失败,对于同一性形成中的危机和失败,不同心理学家都曾有关注和论述。

(一)艾里克森指出自我同一性的两个极端情形极端情形之一,是自我同一性过剩(too much of ego identity),艾里克森称之为“狂热主义”(fanaticism)它是指一个人过分地卷入特定团体或某种亚文化中的特定角色中而绝对地排他,坚信他的方式是唯一的方式。

这些人将其他人召集于自己的周围,将自己的信念和生活方式强加于人而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

这种“过于自我”状态容易导致自我中心,个人崇拜,狂热主义等不良社会态度。

青少年的理想主义和他们的绝对倾向(非黑即白)是普遍存在的,但如何超越这种绝对主义倾向是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建立过程中应解决的问题之一。

另一种情形是同一性缺乏(lack of identity), 艾里克森称之为拒偿(repudiation),指一个人拒绝自己在成人社会中应担任的角色,甚至否定自己的同一性需要。

一些青少年将自己熔于某一群体中,尤其是那些可提供“同一性细节”的群体,如:宗教崇拜组织、黩武暴力组织、复仇组织、吸毒组织等,将自己从主流社会的规范中分离出来,他们容易卷入和采取一某种破坏性的行为,如暴力、吸毒,攻击,他们有自己的“fantasies”热衷的事情,但这些事情是反社会主流文化的.这两种情形伴随着所艾里克森说的角色混乱和消极同一性的选择。

(二)马西亚(J.E.Marcia)的研究马西亚的研究拓展了艾里克森关于自我同一性的定义,根据他的同一性状态(identity status)研究,青少年在寻求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会出现两种类型的失败:即过早地取消对同一性的寻求,即早期完成(Foreclosure)和同一性扩散(Identity Diffusion)。

同一性早期完成状态的青少年,他们没有对有关自我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过自己的思考,他们自我投入的目标、价值、信仰反应了父母或其他权威人物的希望,所以又被称为“权威接纳状态”。

这是同一性形成过程中的一种中断,是过早地将一个人的自我意象固定化,从而阻碍自我确定的其他可能性的发展。

了解同一性早期完成的青少年的特点,有助于及早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那些处于同一性早期完成状态的青少年,可能具有以下的特点:他们极力寻求他人的认可,可能十分尊重权威;他们的自我评价还建立在他人所承认的基础上;与其他青少年相比,他们较易附合他人面而缺少自主;他们对传统的价值观感兴趣,很少会自己思考,不会沉思;他们较少焦虑,但比较刻板和肤浅;在同性和异性中都缺少亲密的关系;他们的智商与其他人差不多。

但在遇到紧张的认知任务时,就难以做出灵活的和合适的反应;他们喜欢有组织的有秩序的生活;他们倾向于与父母保持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在父子之间),并采纳父母的价值观(如在高考志愿的选择、职业的选择、异性朋友的选择时)。

同一性扩散,即经历了一段颇长时期仍几乎没有形成一种强烈的、清晰的同一感。

同一性扩散的青少年常常无法发现自我,一直使自己处于一种散漫的无所依附的状态之中。

他们的不良表现主要有:可能选择与他的家庭、国家完全分离的态度。

并地表现出一种长久的病态的同一性。

永远也无法做到一贯忠诚,无法兑现他的承诺、承担他的义务;对自我的评价较低,自尊心较低。

难以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他们是冲动的,思维缺乏条理他们与他人的关系常常是表面的凌乱的;他们虽然对自己父母的生活方式不满,但他们没能力按自己的方式有序地生活等等。

(三)小柴木启吾关于同一性扩散的论述日本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小此木启吾认为同一性扩散主要有表现为以下6 点:1 同一性意识的过剩:片刻不离地考虑自己“是什么人?”、“该怎么做”等,本人完全被其束缚从而失去自己。

2 选择的回避和麻痹状态:有自我全能的感觉或幻想无限的自我,从而无法确定或限定自我定义,自己力所能及的一切选择和决断,也成为不可能的了。

他只能不断地回避选择和决断,陷入一种麻痹状态。

3 与他人的距离失调:无法与他人保持适当的距离,或拒绝与他人交往,或被他人所孤立,或丧失自我而被他人所侵吞。

4 时间前景的扩散:是时间意识障碍的一种,不相信机遇的到来,也不期待对将来的展望,限于一种无力的状态。

5 勤奋感的扩散:勤奋的感觉崩溃,无法集中于工作和学习,或发疯似地埋头于单一的工作。

6 否定的同一性的选择:参加非社会所承认的集团,接受被社会所否定、排斥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等。

(四)张日升关于中日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跨文化研究张日升以中日青年为研究对象对中日青年的自我同一性状态进行了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中日青年同一性发展的性别差,年龄差,中日差。

张日升的研究还涉及了中日青年自我同一性与其它心理侧面(包括自尊情感,独立意识,对人态度,价值观,人际关系,社会认知,宗教意识)之间的关系(1991-1993)。

这种跨文化的实证研究证明了文化和教育环境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重大影响。

四、自我同一性确立失败的主要原因探讨很多临床心理学家认为,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发展课题的失败,可能预示着日后发展中的各种心理障碍。

所以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状态及其形成过程的关心与干预是青少年教育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威胁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因素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一)在主观方面1 青少年自我意识中的矛盾。

它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主观我和客观我的矛盾;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

主观我是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客观我是客面而真实的自我存在。

二者会处于一种不一致的状态,这种不一致可能是自我膨胀,也可能是过度自卑。

教育者要根据不同情况帮助青少年解决这种矛盾,帮助他们认识到这种不一致,分析、反省、解剖他们的自我观念,以便找到不一致的原因,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

理想我是现实我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一种境界,现实我是自我的目前状态,理想我与现实我是有一定距离的,如果个体对自我的发展没有做过思索,对未来没有什么希望,只是消极地度过时光,他的自我同一性就会长期处于扩散状态;如果理想和目标过于远大,又可能使个体无法企及而感到失望沮丧,一再产生挫折感和失败感从而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