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

合集下载

请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和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

请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和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

请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八个阶段(1)信任对不信任(0~1岁)第一阶段就是婴儿期。

埃里克森认为,信任就是人对周围现实的基本态度,就是健康人格的根基。

它在第一年就开始形成,而后逐渐发展。

新生婴儿必须依靠别人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如果能从父母及她人那里获得满足,就会对现实、对人生产生信任感。

如果,没人理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不信任感。

如果这种不信任感扩展下去,就会形成缺乏安全感、猜疑、不信任、不友好等人格品质。

(2)自主对羞怯(2~3岁)第二阶段就是幼儿前期。

该阶段开始行走与学习语言,孩子要求自己探索周围环境,开始摆脱过去的依赖状态,产生了自主的欲求,许多事情都想自己动手,不愿别人干预,如想自己穿衣、吃饭、行走、大小便等。

如果父母或成人允许并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表扬鼓励孩子,那么,孩子将体验到自己的能力与对环境的影响力,逐渐养成自主、自立的人格特征。

相反,如果对孩子过分溺爱与限制,什么事都由成人代做,孩子将体验不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不能独立、没用,产生羞怯、疑惑等。

(3)主动性对内疚(4~5岁)第三阶段就是幼儿后期。

这时儿童开始发展自己的想象力,知觉动作能力也得到较快发展。

因而,儿童特别好奇,好问,主动探索的欲望很强,善于提出各种设想与建议。

如果成人能耐心对待并细心回答她们的问题,适当评价鼓励她们的活动与建议,就可发展她们的判断能力,形成大胆地创造精神。

反之,成人急躁、粗暴,不耐心对待她们提出的问题或设想,甚至过分限制、讥笑,就会形成胆怯、懊悔、内疚等人格特征。

(4)勤奋对自卑(6~11岁)第四阶段就是学龄期。

进入小学,儿童追求自己学习上获得成功与得到赞许。

若通过勤奋学习而获得了成功与赞许,她们就会继续勤奋努力,乐观进取,养成勤奋学习,勤奋工作的品质。

如果屡遭失败,就会丧失自信与进取心,形成冷漠、自卑的人格特征。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1~18岁)第五阶段就是青年初期,形成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人格心理学期末复习纲要(精炼必考版)

人格心理学期末复习纲要(精炼必考版)

一.概念1.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概念:即人对自我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知。

它包括了我们的个体感、惟一感、完整感以及过去与未来的连续性。

分类:个人方面——个人同一性,指清楚自己固有的特点、爱好、理想。

是一个确定自己做什么人的时期。

社会方面——集体同一性,是追求一种社会认同感。

2.班杜拉的观察学习(替代学习、模仿学习)论概念: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榜样)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

特点:效率高、错误率低;间接学习。

(可以预测结果,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错误)3.米歇尔认知变量概念:与人们的认识和行动计划相关的稳定的认知因素。

内容:五个认知变量——1、编码对情景信息分类(建构)2、预期和信念对要发生什么进行预期3、情感感觉、情绪体验4、目标和价值个体目标、价值和人生计划5、能力和自我调节系统对变化和保持自己行为和人际状态的知觉能力,计划和策略。

4.罗特行为潜势 P439罗特在行为预测论中用来表示对于某一个人而言,某种行为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情境下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在特定情境下人们可能选择表现的所有行为,其中某一特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5.马斯洛自我实现 P315-316自我实现是一个人努力成为他能成为的样子,是最高的动机的实现。

6.大五模型 P444-445所谓“大五”,是指人格的五个维度1、外向性(Extraversion, E)2、神经质(Neuroticism, N )3、开放性(Openness, O)4、随和性(Agreeableness, A)宜人性5、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 C)7.阿尔伯特关于人格的经典定义人格是一个人内在的心理生理系统的动力组织,决定着个人特有的思想和行为(1961)。

“Personality is the dynamic organization within the individual of those psychophysical systems that determine his characteristic behavior and thought.”8.机能自主性 P388人类的有些动机(并非全部)在机能上是独立于行为起源的原始动机的。

浅谈自我同一性及其理论基础

浅谈自我同一性及其理论基础

浅谈自我同一性及其理论基础青少年期发展的任务是确立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所以对自我同一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先对自我同一性的概念进行界定,然后对相关概念予以辨析,最后对自我同一性的理论基础进行详细的介绍。

标签:自我同一性;概念;理论基础1.自我同一性的基本概念1.1自我的界定英语中的两个单词:ego和self,都译为自我,但二者在来源、涉及的内容上区别很大。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ego)是从本我中的一部分在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通过平衡本我和超我的冲突,使个体保持心理健康。

詹姆斯则将自我(self),分主体我(I)和客体我(me)。

主体我是个体心理和行为的主体,客体我是自我概念,即主体我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

埃里克森的自我概念起源于精神分析,但相较于弗洛伊德,他赋予自我许多积极的特点,将自我从潜意识层面上升到意识层面。

他把自我看做一种心理过程,不再是本我和超我压迫的产物,其包含人的意识活动并能够被人控制[1]。

1.2同一性的含义牛津字典中解释Identity为两种含义,一是“本身、本体、身份”,二是“相同(性)、一致(性)”。

在我国心理学界,认同通常有两种翻译,一是译为“同一性”,二是译为“认同”。

同一性在界定上一直具有模糊性,难以界定。

1.3自我同一性的概念1.3.1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概念埃里克森是第一个系统阐述自我同一性的理论家,他将同一性既看作一种结构,也看作一个过程。

他对同一性概念的界定是多维度的,认为其具体有四个基本的意义:个别性,一致性和连续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社会凝聚力。

他的自我同一性概念在内容上的开放性,成为深入研究的限制,但也激发了后续研究者在该问题上的探索[2]。

1.3.2玛西亚的自我同一性概念玛西亚从对心理动力和心理社会两方面的考虑下提出:同一性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而形成的自我结构,是对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和成长史等方面内化了的自我结构组织[3]。

请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和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

请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和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

(1)信任对不信任(0~1岁)第一阶段是婴儿期。

埃里克森认为,信任是人对周围现实的基本态度,是健康人格的根基。

它在第一年就开始形成,而后逐渐发展。

新生婴儿必须依靠别人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如果能从父母及他人那里获得满足,就会对现实、对人生产生信任感。

如果,没人理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不信任感。

如果这种不信任感扩展下去,就会形成缺乏安全感、猜疑、不信任、不友好等人格品质。

(2)自主对羞怯(2~3岁)第二阶段是幼儿前期。

该阶段开始行走和学习语言,孩子要求自己探索周围环境,开始摆脱过去的依赖状态,产生了自主的欲求,许多事情都想自己动手,不愿别人干预,如想自己穿衣、吃饭、行走、大小便等。

如果父母或成人允许并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表扬鼓励孩子,那么,孩子将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对环境的影响力,逐渐养成自主、自立的人格特征。

相反,如果对孩子过分溺爱和限制,什么事都由成人代做,孩子将体验不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不能独立、没用,产生羞怯、疑惑等。

(3)主动性对内疚(4~5岁)第三阶段是幼儿后期。

这时儿童开始发展自己的想象力,知觉动作能力也得到较快发展。

因而,儿童特别好奇,好问,主动探索的欲望很强,善于提出各种设想和建议。

如果成人能耐心对待并细心回答他们的问题,适当评价鼓励他们的活动和建议,就可发展他们的判断能力,形成大胆地创造精神。

反之,成人急躁、粗暴,不耐心对待他们提出的问题或设想,甚至过分限制、讥笑,就会形成胆怯、懊悔、内疚等人格特征。

(4)勤奋对自卑(6~11岁)第四阶段是学龄期。

进入小学,儿童追求自己学习上获得成功和得到赞许。

若通过勤奋学习而获得了成功与赞许,他们就会继续勤奋努力,乐观进取,养成勤奋学习,勤奋工作的品质。

如果屡遭失败,就会丧失自信和进取心,形成冷漠、自卑的人格特征。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1~18岁)第五阶段是青年初期,形成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自我同一性是在前四个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对自己心理面貌的整合,即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与别人的异同,以及认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联方式。

埃里克森地自我同一性形成及影响因素

埃里克森地自我同一性形成及影响因素

埃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性——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艾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为我们认识、研究青少年问题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自我同一性问题,关系到青少年发展的方方面面。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较好地适应社会和实现自身的价值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生的发展周期与发展课题艾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既是连续的、又各有独特发展课题的八个发展阶段,并提出了著名的“循序渐进的发展学说”。

认为人一生的发展要遵循胚胎的渐次生成原则(Epigenetic Principle)。

据此,他将人的一生从婴儿期到老年期分为八个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课题,他称之为“心理.社会的危机”(psycho-social crisis)。

(见下表)但在此,“危机”有着发展的意义,它并不意味着灾祸临头,它指的是一个转折点,或者说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实现或完成的“发展课题”。

艾里克森认为根据发展课题的完成、危机的解决样式,个体会形成两个极端品质。

接近成功的一端,就会形成积极的品质,这是一种有利于人格健全完满发展所必须掌握的“心理.社会”的基本态度。

而在发展课题上的失败会导致个体形成消极的人格品质。

每个人的人格品质都处于两极之间的某一个点上。

教育的作用在于帮助青少年顺利完成发展课题,促进积极人格品质的形成。

艾里克森认为,每一个发展阶段的课题的解决与前几个阶段的完成情况及后几个阶段发展的可能性有密切的关系。

在这八个发展阶段中,青少年期是艾里克森聚焦的发展阶段。

正是在论及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时,艾里克森提出了他的自我同一性理论(ego identity)。

他对这一阶段的研究是他全部理论的基石,也是他最大成就之所在。

二、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是同一性确立对角色混乱。

这个阶段发生在12——19岁左右。

艾里克森正是因为对这一阶段的论述才显赫于世的。

艾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体现了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

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

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

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一、本文概述自我同一性概念在心理学领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在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它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深入解析西方心理学中自我同一性概念的形成、演变及其内涵,以期对心理学领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理论有更深入的理解。

文章首先将对自我同一性概念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开始,探讨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起源。

随后,文章将关注埃里克·埃里克森等心理学家对自我同一性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分析其在心理学领域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深入探讨自我同一性概念的理论框架,包括其定义、特征、形成机制等方面。

文章将总结西方心理学中自我同一性概念的研究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对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自我同一性的定义与内涵自我同一性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概念,它涉及到个体对自我身份、价值和目标的认知与确认。

在西方心理学中,自我同一性通常被定义为个体在时间和空间中保持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即个体在自我认知、情感、动机和行为等方面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自我同一性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不仅包括个体对自我身份的认知,还涉及到对自我价值、信仰、目标和人生意义的认同。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受到社会、文化、家庭、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探索、自我反思和自我确认,以建立稳定的自我认同。

自我同一性的实现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具有自我同一性的个体通常能够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内在需求和愿望,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信仰,能够自我激励和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自我同一性还能够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帮助个体建立稳定的社会关系网络。

然而,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探索和确认。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可能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惑,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自我认同。

埃里克森自我理论

埃里克森自我理论

三.人格发展渐成论原则
• 2.阶段性原则: •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的每个阶 段都存在一种冲突或两极对立,构 成一种危机。 • 人格的健康发展必须综合前一阶段 危机解决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这两个方面。 • 所有的发展阶段都是依次相互联系 的,最后一个阶段和第一个阶段也 相互联系。因此人的发展的八个阶 段构成一个环环相扣的圆圈。
《同一性:青春期与危机》《儿童与社会》
(1950)
《同一性与生命周期》 《新的同一性维度》
(1980)
(1973)
(1968)
《青年路德:一个精神分析和历史的研究》
(1958)
《甘地的真理:论好战的非暴力根源》
(1969)
二.自我概念
埃里克森则相信,自我执行许多重要的建构功 能。他认为,自我是人格中的一个相当有力的, 独立的部分;自我是一种有意识的心理过程,是 过去和现在经验的综合体,并能综合进化过程中 的两种力量。 他把诸如信任、希望、意志、同一性、创造、 关心、智慧等品质都赋予自我,主张具有这些品 质的自我能够创造性地解决人生发展的每个阶段 的问题,决定个人的命运。
埃里克森及其自我心理学
课程简要
• • • • • • 一.埃里克森的生平简介 二.自我及其同一性理论 三.人格发展渐成论 四.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大阶段理论 五.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的比较 六.对埃里克森的评价
一. 埃里克森
Erik H Erikson (1902—1994)

埃里克森1903年出生于德国法兰克 福,父母都是丹麦人。生父在埃里克 森诞生之前就弃家出走了。他三岁时, 母亲嫁给了一个儿科医生。埃里克森 在童年时期总是出现这种感觉:无论 如何,他不属于父母亲,并幻想能成 为“更好的父母”的儿子。 埃里克 森那种不属于他的家庭的感觉不断加 剧。 这对“同一性危机”的概念能 成为后来埃里克森理论上最为问题关 注的问题之一产生了重要影响。

艾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

艾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

艾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艾里克森生于德国梅茵河畔的法兰克福的埃里克森,父亲为丹麦籍。

生后不久父母离异,母亲改嫁给一位犹太儿童医生。

从此小艾里克森由继父抚养,改姓洪伯格尔。

埃里克森长得看起来像一个丹麦人,他的小学同学视他为犹太人,不愿和他玩,犹太人又因他长相的不同而疏远他。

他只读过文科中学,喜爱历史和艺术,其余成绩平平,青年时代的埃里克森不喜欢正式的学术氛围,没有上大学,而是成为流浪艺术家,在这段时间他曾为自己的同一性而苦恼。

25岁那年,仅仅根据他的人格特质而不是他的训练,他被送往安娜弗洛伊德那里,他由于安娜弗洛伊德开始接触精神分析,开始追随安娜弗洛伊德研究精神分析学。

成为一名儿童精神分析医生,他也是当代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的最知名人物。

?艾里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 1902-1994)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只受过大学预科教育。

1933年他参加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并追随安娜学习儿童精神分析。

同年,他在美国波士顿开业,1936-1939年在耶鲁大学医学研究院精神病学系工作,1939-1944年参加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儿童福利研究所的纵向“儿童指导研究”。

40年代他曾到印第安人的苏族和尤洛克部落从事儿童的跨文化现场调查。

1951-1960年在匹兹堡大学医学院任精神病学教授。

1960年起任哈佛大学人类发展学教授,直到1970年退休。

艾里克森是继哈特曼之后自我心理学的杰出代表,他进一步发展了哈特曼所重视的社会环境对自我适应作用的思想,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考察了自我的发展,提出了以自我为核心的人格发展渐成说。

一、自我及其同一性艾里克森主张研究的自我是弗洛伊德的三部人格结构中的一部分,但是却是一种独立的力量,不再受伊底和超我的压迫。

他认为自我是一种有意识的心理过程;是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的综合体,并能综合进化过程中的两种力量------人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引导人的心理性欲的合理发展。

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对新时期

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对新时期

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对新时期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启示摘要:结合新时期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运用自我同一性理论,针对工作对象的新特点,提出:要使青少年品格培养与社会发展目标相一致,关注青少年“主我”和“客我”的统一,加强政治需求意识培养,坚持教育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并通过情感教育、同伴教育和希望教育创新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观念上、手段上、方法上进行更新,增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教育一个好的管理者首先是一个好的教育者;反之,一个好的教育者也应该是好的管理者。

如何把青少年的思想意识潜能发挥到最大,做好青少年的管理者是思想政治教育重新为社会接受的又一挑战。

长期以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青少年的思想和政治发展都发挥着积极作用。

有人说,随着全球化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我国社会转型的全面启动,青年思想教育在一片加强声中被削弱了。

固有的方式阻碍了其方法的创新,不能适应青少年心理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理想。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了贯穿于人的整个心理发展过程的自我同一性理论,指出青春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是由童年到成年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青春期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最为重要,这个时期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将直接影响其一生。

因此自我同一性是青年期追求的核心发展主题。

自我同一性理论既考虑到生物遗传因素的作用,又强调社会文化条件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来关注青少年的发展,为我国新时期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方法启示。

一、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埃里克森是当代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知名学者。

身为新弗洛伊德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埃里克森以自我心理学体系,提出自我同一性概念而闻名遐迩。

他于1946年将同一性概念引入心理学,1963年首创自我同一性概念并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

自我同一性理论下的偶像崇拜

自我同一性理论下的偶像崇拜

聚焦特别关注/FOCUS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时期普遍存在的现象。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聚焦青少年时期的自我同一性理论,为我们理解和研究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合理的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对自我同一性的寻求,而如果出现狂热崇拜或盲目依恋现象,则是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危机。

只有将青少年偶像崇拜引上同一性确立的道路,才能使他们健康成长。

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概述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了著名的心理社会性发展说,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8个连续发展的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一个危机。

埃里克森认为,根据个体发展任务的完成和危机的解决样式,个体会形成截然不同的极端品质。

其中,青少年时期(12岁到18岁)首要的发展任务是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是一种个体现实和预期相趋近的同一感。

从本质上讲,它是人格发展的连续性(发展的历史)、一致性(与环境的平衡)和整合感。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意味着个体对自我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建立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观念,并对未来的发展有自己的思考。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是一个有关自我的同一性过程,同时又是一个自我统一、自我整合、自我塑造、自我建构的过程。

如果个体在青少年时期寻求自我同一性而不得,那么,就有可能形成与之相对立的两种状态:同一性过剩和同一性扩散。

自我同一性理论下的偶像崇拜(一)青少年偶像崇拜与自我同一性寻求在埃里克森看来,青少年的偶像崇拜是青少年走出角色冲突,寻求自我同一性的过程。

儿童进入青少年期后,原有的自我同一性遭到破坏,自我认知出现分裂,面临“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冲突”的危机。

为了解决这一危机并且获得新的同一性,他们急需建构一个新的完美形象作为自我的代表。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说,这种自我建构需要通过投射和模仿生活中的重要他人来完成。

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

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

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
《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一种自我理论,提出了一种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即人们在认知、行为、情绪等方面具有一致性。

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是一种稳定的、长期的自我认知,它指的是一个人在自我认知、行为、情绪、价值观等方面具有一致性。

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是一种自我调节的结果,即人们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行为、情绪和思维方式,以达到自我感知的一致性。

因此,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提出,人们在认知、行为、情绪等方面具有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是一种自我调节的结果,是人们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行为、情绪和思维方式,以达到自我感知的一致性。

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对中学生涯教育的启发

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对中学生涯教育的启发

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对中学生涯教育的启发摘要: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认为中学生的心理社会发展任务是确立自我同一性。

根据这一理论,中学生涯教育的目标应强调中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接纳,以及对职业世界的认识,中学生涯教育的内容应注重对能力、兴趣、价值观的探讨,以及对职业世界的了解,并有意识地培养中学生的选择能力。

关键词:生涯教育自我同一性中学生中学生正处于一个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阶段,尝试着走出家庭慢慢踏入社会,为独立生活做准备。

那么要如何帮助这个阶段的学生顺利完成过渡?作为一种帮助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自主规划人生的教育[1],生涯教育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中学阶段需要开展生涯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但对于如何开展却众说纷纭。

我们认为,既然生涯教育的主旨在于帮助个体“自主规划人生”,也就意味着首先需要认识到教育对象所处的人生阶段是什么样的,而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H.Erikson)的“自我同一性理论”为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提供了重要依据。

为此,本文将在分析“自我同一性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中学开设生涯教育的基本目标和具体内容,以期为中学生生涯教育的开展提供启发。

一、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及其内涵诠释埃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之一,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是其理论的一个中心概念。

不同于弗洛伊德把人的行为和思想的源头归结于“性”,埃里克森认为社会文化因素才是影响人格发展过程最重要的因素,他的理论也因此被成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人的一生根据心理社会发展任务的不同可以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最主要的任务需要完成,如果完成得顺利,人格就能健康发展,否则就会受阻。

在这八个阶段中,青少年处于第五个阶段,主要的心理社会发展任务是确立自我同一性。

埃里克森认为,独特性和连续性是自我同一性的两个标准,即每个人只有确立了自我同一性,才能在思想上认识到自己与他人是不同的,而且能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统一起来,形成统合感。

第三节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综述

第三节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综述
• 人的一生可分为八个既相互联系又各不相同的发展阶段。 在每一个阶段中都存在着某种危机或冲突。
• 这些危机在每个发展阶段随着个体生理的成熟和社会任务 的改变而相继出现,是每个发展阶段的标志。
• 发展危机并不完全是负面的意义,它对于个体而言,也具 有正面的促进作用 ——因为个体受到危机感的压力,他必 须学习如何调整自己,从而符合社会对他的要求;调整自 我之后,使危机得以化解,个体的自我得以整合,人格得 以发展。
• “如果他把工作当成他惟一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 惟一的价值标准,那他就可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 最驯服和最无思想的奴隶(Erikson)。 “
• 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 品质。埃里克森说:"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 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Erikson)。 "
• 三、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5.心理危机:自我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12-20岁) • 主要任务:建立自我同一感,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忠诚的
• “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 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Erikson) 。 "
• 三、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4.心理危机:勤奋对自卑(6-12岁) • 主要任务: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 重要事件:儿童必须要掌握重要的交往和学习技能。在这个
时期,孩子常常会将自己与同伴进行比较。如果孩子足够勤 奋,他们在这个时期中能够掌握大量的交往和学习技能,并 将因此而感到自信。如果不能掌握这些技能,孩子就会感到 自卑。 • 社会影响:老师和同伴是重要社会他人 • 对未来的影响:影响对学习和工作的态度与习惯
• 二、人格发展的渐成论原则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

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09心理何晓华098314120摘要:自我同一性是埃里克森儿童发展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他提出“自我同一性”是指人对自我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知,常常出现在青年的后期。

可见自我同一性问题是青春期个体发展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它反映了个体在青春期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矛盾与冲突。

埃里克森关于自我同一性的论述对解决青春期个体的自我同一性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也为我们理解和研究青少年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本文在概述了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关键词: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发展;青少年正文: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分别为: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自主对羞怯和疑虑;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繁殖对停滞;自我整合对停滞。

而青少年处于第五个阶段,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这一阶段是童年向成熟迈进的重要的转折点,也可能是人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

以前只是对游乐场感兴趣,遇到的问题也很简单,现在,突然要应付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了,这种跨越造成的混乱使青少年感到烦恼甚至痛苦。

埃里克森清楚地看到了这几年的重要意义。

年轻人开始提出这样一个重要问题:“我是谁?”如果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成功的,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就形成了,他们对个人价值和宗教问题能独立做出决定,理解了自己是怎样的人,接受并欣赏自己。

但是,很遗憾,有许多青少年不能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感,相反,他们出现了角色混乱。

自我同一性对发展健康人格是十分重要的,同一性的形成标志着儿童期的结束和成年期的开始。

如果在这个阶段青少年不能获得同一性,就会产生角色混乱或消极同一性。

角色混乱是指个体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生活角色。

这类个体无法“发现自己” , 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个体因素与家庭因素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个体因素与家庭因素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个体因素与家庭因素一、概述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个体在自我认知、情感、价值观和行为等方面形成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对于大学生而言,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是其个人成长和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

个体因素与家庭因素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个体因素与家庭因素,以期更好地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在个体因素方面,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人格特质、自我动机等因素都会影响其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例如,自我认知的清晰度会影响个体对自我价值的判断和行为的选择人格特质的不同会导致个体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表现出不同的应对方式自我动机的强弱则会影响个体在追求自我实现过程中的积极性和持久性。

深入研究这些个体因素对于理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在家庭因素方面,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经济状况等都会对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产生影响。

家庭环境的和谐与否会影响个体的情感发展和社交能力的形成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会塑造个体不同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观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则会导致个体在面对未来规划和职业发展时产生不同的心理压力和期望。

这些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个体的自我同一性。

本文将从个体因素和家庭因素两个方面入手,深入剖析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内在机制和外部影响,以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1. 自我同一性的定义和重要性自我同一性,也称为自我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内在和外在特质、价值观、目标、信仰等形成的连贯、一致和稳定的自我认识。

这一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提出,他认为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于个人的成长、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深远的影响。

对于大学生而言,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大学阶段是个体从青少年向成年人过渡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身份认同、职业规划、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
编号
心理社会危机
重要关系范围
心理社会形成
年龄划分
1
“信任”对“不信任”
母亲般的人
获取相应给予
0-1岁
2
“自主”对“羞怯与疑虑”
父亲般的人
保存释放
2-3岁
3
“主动”对“内疚”
基本家庭
跟着做,模仿玩
3-6岁
4
“勤奋”对“自卑”
邻居和学校
制作东西,把东西汇集起来
7-12岁
5
“同一性和否定”对“同一性混乱”
同龄群体和他人群体,榜样
成为自己或不成为自己,分享自己
12-18岁
6
“亲密和团结”对“孤独”
友谊、性、竞争、合作的伙伴
在他人之中迷失和找寻自己
20-25岁
7
“生殖”对“自我专注”
分配的工作和分享家务
活得生存照料
25-50岁
8
“整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对“失望”
人类,我的同类
通过面临过的死亡而存在
50岁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